【活學社區通識手冊】教材出版

Page 1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由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策劃和營運的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 創意書院 ) 於 2006 年 9 月開辦,是香港第一所提供全面創意教育、研習藝術、 設計與媒體的直資高中。書院的抱負是培養具備創意創新思維、熱 愛文化藝術,關愛社會及善用多媒體技術的人才,在面對多元多變 的世界中,為社會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創意書院是一所具特色的 「專門」學校 (a specialist school),為年青人提供多元學習經歷、選 擇和出路,創建適合他們的學習型社區及空間。書院於 2014 年 9 月開始,開辦「創意藝術文憑」,為有志在創意藝術發展的年輕人 提供多元出路。這是香港首個於高中開設、專門培育創意藝術人才 的文憑課程。創意書院由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營辦,校監為黃英琦太 平紳士;校董會主席為靳埭强教授 SBS。 電話 — (852) 2180 9595 傳真 — (852) 2180 9540 電郵 — info@creativehk.edu.hk 地址 — 九龍聯合道 135 號 網址 — www.creativehk.edu.hk Facebook —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此通識手冊為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的第四階段項目,適用於新高中通識課程,教師運 用本教材後,希望能夠讓學生 : 1 —— 重新思考、認識香港故事,了解社區的不同面向 2 —— 從概念出發,建立觀察社會事務的觀點,敍述社會狀況 3 —— 透過整理數據,詮釋和推測較宏觀的社會狀況 4 —— 觀察和記錄社區,張開雙眼和耳朵,讓不被看見的人被看見,培養同理心

特色如下 :

練習

以生動的方式設計練習,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社區,練習設有不同形式,協 助教師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和資源,以照顧學生學習性向的差異

思考題

閱讀資料及案例後,思考題可作課堂討論,部分配有參考觀點方便教師 整理內容

參考作品

介紹有特色的創作,包括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不同階段的學員, 以及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學生的作品,以呈現不同藝術形式探討議題的方式

詞彙庫

簡介概念,有助深化討論

下載或瀏覽本手冊,可到 http://www.creativehk.edu.hk/urbanrenewalteachingkit 或 https://issuu.com/kowlooncityurbanrenewalproject 。

creativehk

issuu

本著作採用創作 CC 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授權 我們希望所有人能免費享用這書,只要不涉及商業用途,你可以隨意使用本書。 注意書內部分圖片是由版權持有人授權提供,請尊重版權,未經同意下請勿複製該內容。

4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

由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主辦,鼓勵年青人用自己的眼睛和腳步,以創作、考察、展覽、講座及出版等 形式連結社區的人與物,一同認識、思考、研究、關心,並參與發展和活化社區。 計劃於 2014 年 3 月起,分四個階段進行:

1

社區研究工作坊及田野考察 為高中學生介紹多個認識社區的方法,以深化他們對「重建」市區概念的認識。計劃就香港兆 基創意書院的兩個課程 – 空間研習及通識科,進行課堂觀察和檢視工作,並撰寫教學日程,於 2014 年 9 月的學年推行應用於課程中,藉此增進學生對身處社區的歸屬感、敏感度和認知,從 而反思個人於社區中的身份。

2

【在寨城公園前散步】— 九龍城人事物工作坊及展覽 鼓勵參加者嘗試以散步的心情走路,留意身處社區的環境及事物。活動於 2014 年 8 月舉辦四個 不同媒介 ( 文學、視覺藝術、攝影及聲音 ) 的創意工作坊,並於 10 月舉行公開展覽,提供平台 予青年人去想像、聆聽和紀錄九龍城的痕跡。

3

【一架飛機 — 九龍城社區藝術故事展】— 社區行動 以九龍城的街道作為展覽場景,以社區藝術故事帶領觀眾遊歷社區。展覽於 2015 年盛夏 7 月舉行, 活動希望引領觀眾從九龍城的故事中反思我們身處的香港 - 如果有一架飛機可以帶你穿梭過去 未來,你會選擇回去還是飛走,飛到我們的美麗新香港?

4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教材出版 製作一本以社區結構為框架的教學手冊,透過多個練習及案例參考,呈現演說一個社區不同面 向及議題結連的可能。教學手冊以計劃的研究社區 - 九龍城為基礎,提供研究舊區特色、整理 和呈現搜集資料的方法,為高中的通識科課程予以多角度的參考。

計劃查詢 電話 — (852) 2339 7379 傳真 — (852) 2339 1551 電郵 — kowlooncity@creativehk.edu.hk 網址 — www.creativehk.edu.hk/klncitylearningnetwork Facebook — 九龍城創意活化學習網絡

5


目錄

8

10

前言

11

導讀

12

第一章

認識社區 社區是甚麼 ? 社區及人際網絡 社區的主要特徵及功能 社區的類別 > 社區練習參考

24

第二章

市區更新 認識香港的市區更新 市區更新的主要目標及原則 專題探討 : 民間社會倡議的市區更新及其發展 專題探討 : 市區更新如何影響社區網絡 ? > 本地及外國居民參與社區規劃案例 > 社區練習參考

44

第三章

社區經濟 經濟的基本概念 認識正規經濟和非正規經濟 社區經濟是甚麼 ? 專題探討 : 小販在社區發揮的作用 專題探討 : 墟市在社區發揮的作用 專題探討 : 以藝術活化天水圍天秀墟 專題探討 : 民間團體和政府合作造就深水埗見光墟 > 本地及外國小販墟市案例

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60

第四章

商場化的社區 商場的發展歷程 屋邨商場私有化對社區的影響 大型商場衍生的社會現象 > 社區練習參考 > 商場以外的購物選擇

76

第五章

少數族裔 認識不同社區的少數族裔人士 在港少數族裔人士面對的困難 認識由公民發起的少數族裔活動及組織 > 社區練習參考

92

第六章

漫步社區 主題一 : 社區今昔 主題二 : 大城小事 – 不平凡的社區人物 主題三 : 社區文學 > 用導賞團呈現社區多元性的案例

103

團隊

7


序1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位於九龍城的邊陲,有了這地理優勢,學校師生視九龍城社區為寶庫,那裏有 厚實的歷史感、跳躍的社區經濟以及多元族裔,只看街道名稱,從衙前圍至福佬村,已令人有無 限想像。 過去十年,創意書院的空間研習同學走遍九龍城大街小巷,編製文化地圖,鑽研令人嘖嘖稱奇的 樓梯舖設計。在書院畢業的同學也難忘九龍城,連續兩次策劃《周街展》,讓年輕藝術工作者的 環境裝置散佈九龍城的後巷及街道。 然而,九龍城也在變 ;在政府眼中,這個老舊社區需要更新,唐樓被拆,九龍城多了牙籤樓,舊街 坊搬離,社區網絡有了斷層。與此同時,香港的新市鎮最多青少年,那裏缺乏歷史感和多元性, 買東西都在商場,街舖減少,公共空間被私有化,新一代很難建立社區歸屬感和參與其中,因為 連那裏是「社區」也搞不清楚。 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在此背景下催生,感謝策劃和研究團隊以及創意書院的老師,歷 時兩年的活動涵蓋田野考察、社區散步、工作坊和展覽,最後是把我們對社區作為教材的想像結 集,為通識老師出版這本《活學社區》小冊。 從思考甚麼是社區,至理解市區更新的可能性,青年如何參與,讓政策在承傳與發展間取得更好 的平衡,小店有持續發展空間,多元族裔得到尊重,讓市區更新在土地的商業價值以外有「家」 的角度和社區人文關懷,這教材套適用於不同的通識單元。 這思考過程當然也適用於所有社區,我們相信,只有讓年青人積極主動參與,理解過去與未來連 結,社會才有創新的可能。我們在此願意拋磚引玉,為這重要的通識議題提供思考過程,懇請各 位指正。

黃英琦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

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序2

老師最快樂是得到一套這樣的教學手冊 —— 它有理想理念,富有深遠國際和本土視野,但同時 又切實可行;它以日常生活經驗去教懂我們國際上理想的理念與方法,但同時又有踏實的下手處, 深入淺出地體現出人文關懷,使高遠的思考可以落實於年輕人理解的本土文化與生活環境當中。 你看得出作者何嘉妍的用心,她從長年累月的經驗、觀察與人際互動當中提煉出這套千錘百鍊, 千挑萬選,適心安排的「經驗教學」,你只要跟着教跟着學,真的會一步步學到,而且能夠累積整 合,深刻體會。 此手冊帶着我們探討社區是甚麼?為何「社區」是各地重要的政策議題?生活質素好的宜居社 區要有甚麼條件?成功例子是怎樣做到的?在香港的條件下,要達至這種宜居社區生活,要解決 甚麼問題,作出甚麼改變,長期經營甚麼要素?市區更新是甚麼?它對社區的正負面影響怎樣取 捨?重建是唯一的社區更新方法嗎?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嗎?刺激消費與生產兩種發展模式要怎 樣思考取捨?這兩種以外的改善生活方法和指標又可以是甚麼? 此手冊教我們如何從「學問」問題開始,以所知與可以掌握的知識作為基礎,去教我們怎樣反醒 不自覺的思維局限與盲點,繼而分享新的概念、理路與參考例子,使我們能撇開偏見去觀察思惟 身邊現實,然後再帶我們回到熟悉的社區漫步細看,用全新的視野去再觀察、思惟、探討香港社 區的切實問題與出路。 無論是教學新手或有經驗教這種跨學科、體驗式通識教育的老師,都會發現這手冊很好用。嘉妍 以前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大家叫她「好奇寶寶」,我親眼看着她實地考察過手冊中的個案,跑通 香港以致外地的成功失敗例子,到學校與老師學生互動,做了大量的觀察與研究,才累積出這些 經驗與想法的。她讀過有關全球化底下香港文化政策與社區文化的科目,寫過有關市區重建、文 化保育等議題的碩士論文,這套教材背後,是超越一個博士論文的研究內涵。這書是講得出做得 到的理想,不是一般只教人交差過關的市場攻略。 大家細用手冊,就是背後的老師最快樂的時刻。

司徒薇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 社區文化關注主席

9


前言

香港物質生活富庶,然而,除了關心個人利益,我們有否關心社會,用心了解社區的人、事、物? 有否在社會關懷的層面之上,再以自身的力量,用行動感染身邊的人?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以六個章節概括社區的基本元素,章節主要由概念出發,並在專題探討環 節引用不同持份者立場的資料,包括圖片、剪報、統計數據等,配合跟主題相關的本地及海外例子。 本書希望開闊學生對公民社會的想像,打破對專業界別的框框,鼓勵官、民、商以及不同專業範 疇合作,以新思維舒緩社會問題。 我相信公民社會的力量,本書作為認識社區的引子,鼓勵大家以行動改變社會。行動即使未能即 時見效,但引起的漣漪效應將能觸動人心,開啟民智。

何嘉妍 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研究員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編輯及撰文

1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導讀

我們每天都在問,在智能手機的年代,互聯網能協助學生搜尋所需要的知識,老師的角色又是甚 麼呢? 重建中的九龍城每天都在變,創意書院的學生能否成為見證歷史的一份子,甚至是擔當起歷史重 任,記錄這裏的人與事?老師的角色是把學生和社會連接,不只是告訴他們社會是怎樣,而是應 該帶他們親身體驗社會,親身觀察、記錄和分析社會面貌。創意書院的通識老師,放下粉筆和教 科書,走出班房,就地取材進行通識教育。 我們漸漸發現,最好的教育是在社區中就地取材,而九龍城就像一本百科全書 : 學生走訪大街小巷,觀察小商戶、唐樓、街道,探討市區重建對九龍城居民的影響 ;走到泰國街, 透過訪問傾談,了解少數族裔在香港的生活狀況 ;進入大小商場,探討商場文化帶來的利弊 ;遊 覽歷史遺跡,探究發展與保育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我們希望透過體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 , 重拾學生的觀察力和好奇心,開放他們的各種感官,運用眼、耳、口、鼻,透過觀察、訪問、參與等 方式記錄九龍城的社區文化,期望令每一位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 我們希望把多年的點滴整理,發展成一套教材套的時候,又引發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坊間的 教科書、參考書及工具書種類繁多,再加上一些資料性的統計數據、資訊及新聞,都能在互聯網 上輕易搜尋得到,那麼有甚麼值得我們去記錄及出版呢?我們再三討論,與學生老師交流意見, 發現社區的大大小小故事,是最值得記錄,同時最能啓發學生的思考。於是在書本中,我們加入 大大小小社區的活生生故事,期望老師能透過 Story-telling 的方式,以小見大,呈現香港社會的各 種現象。除此以外,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加入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個案分析,希望能擴闊學生的視 野及世界觀,了解不同地方在處理社會問題時所採用的方法,作為參考。 這未必是一本資料最豐富的書本,但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的構成,就組合成這本活生生的參考 書!

羅旭光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通識教育科統籌

11



社 區

1

認 識

第一章

社區是甚麼? 對我來說重要嗎?


1 .1 — 教學目標 1 —— 認識「社區」的定義及功能 2 —— 了解自己所身處的社區 認識一個社區時,很多人從硬件設施出發,例如特式建築、廟宇、商場和旅遊景點等 ;部分人則 重視有特色的節慶活動,如大坑的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等。除了實體建築、設施和傳統節慶外,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之處,一間看似平凡的酒樓,一個老人和小孩經常出沒 的公園就是社區人士聚集和交流的地方。宜居城市除了硬件配套外,還需要人性化的設計,形成 緊密的社區網絡。

1 .2 — 社區是甚麼? 「社區」一詞成為大眾生活的常用詞彙,但其定義是多元的,例如 : 社區包括的要素為「地理區域、共同關係、社會互動」 — 美國社會學家 George A. Hillery

社區是居住在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人群 — 台灣社會學家徐震

社區是居住在地理上可以清楚界定同一區的一群人,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 其生活所在之間,形成社會的和心理的聯繫 — 美國社區營造專家 Paul W. Mattessich

1.3 — 社區及人際網絡 有時候,在街上、公園、街市、酒樓看到 : — 家庭主婦交換煮食心得 — 小孩在街上用摺枱籌備生日會,宴請街坊 — 店舖前吃火鍋或燒烤 — 熟客暫存物件,或小孩暫時替附近的檔販看舖甚至收銀 — 熟客不買東西而來閒話家常 — 在路邊長放櫈子,讓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路過累了可坐下 — 晨運人士在山邊搭建避雨亭和保養設施,佈置山林 很多地舖小商戶及左鄰右里一同維繫社區,這些就是社區重要的人際網絡。社區是個互相照顧的 網絡(caring community),存在於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各人既參與社區,又相互依存。社區以沒 有明文規定的互惠文化支援,減少生活成本,同時減少市民依賴政府的公帑。 當人面對經濟、家庭結構及社區環境的轉變而自己未能獨自處理時,便需要身邊的人提供渠道, 使人獲得及時的幫助。因此,人際網絡對一個人的健康十分重要。而人際網絡亦構成非正規的社 區照顧。當這些非正規的社區照顧都不能應付危機時,便需要正規的社會服務。

14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家人 甲

認識 的人

鄰居 乙

認識 的人

家人 乙

鄰居 甲

認識 的人

小販 乙

個人 商戶 甲

認識 的人

小販 甲 商戶 乙

每個人的支援網絡大小及結構都不同,認識不同類型的人越多,所獲得的幫助可能也越多。社會 網絡的幫助包括 :

情感支持

友誼建立

實質幫助

建議和訊息

思考題 你能描述你所居住的地方出現的社區網絡嗎?你覺得社區網絡重要嗎?為甚麼? 參考資料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1)﹕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學與教資源 ── 關愛的社區﹐香港 :香港教育城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資源分享平台。 http://edblog.hkedcity.net/te_hmsc/wp-content/blogs/1680/uploads/Typeset%20Booklets/HMSC7_chi.pdf • 李維怡(2010)﹕立法會文件 CB(1)2441/09-10(04)「舊區可持續發展之一環 ── 社區網絡、貢獻精神及社會 學習」﹐檢自 :http://www.legco.gov.hk/yr09-10/chinese/panels/dev/papers/dev0710cb1-2441-4-c.pdf

1.4 — 社區的主要特徵及功能 由不同時代的見解,社區概念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 : 共同性 —— 指社區居民具有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意識或價值觀 組織性 —— 非正式組織結合著居民意識產生較高的共同期待與歸屬感 互動性 —— 社區內居民之間互動較多,對社區的日常生活較熟悉親切 功能性 —— 具有一些基本社會功能和一定規模,以牢固地維繫著居民 區域性 —— 生活的共通性需求與機能的相互依賴促成統整在共同區域 認同性 —— 當環境變異,地域性特徵弱化,認同性將會越來越重要

第一章

認識社區

15


社區可提供以下五種功能 : 生活需求 —— 提供交通、學校、街市等的基本功能 社會教化 —— 學習社會價值、角色、行為規範 社會控制 —— 讓社區人士理解社會角色、規範和行為 社會參與 —— 關於社區生活和生產消費關係的公民參與 相互支持 —— 當自己和家人未能解決問題時,社區提供短暫或長期的協助 參考資料 Warren, Roland Leslie. (1955). Studying Your Community. New York: Free Press.

1.5 — 社區的類別 現今所講「社區」的概念是由西方社會或日本社會對於社區的概念而出發的。一般來說,這樣的 概念其實是指住在一個共同空間、共同生活環境或共同生活區域裏面的人,希望獲得對自己的生 活環境、政治,或是其他事務的自治權,特別是對環境的自治權。而自治以後所產生的共同意識 就是一般所謂的「社區」概念。 英文「community」一字,在華語地區被翻譯成「社區」。可是,在翻譯的過程裡面,有關人的共 同意識這個部分可能被忽略了,但其實這字詞本來比較強調人與人之間共同認同的關係。 社區有以下兩大分類 : 分類

地域性社區 Geographical community

功能性社區 Functional community

解釋

以地理的區域劃分

有相同問題、相同興趣,或相近背景的社群

例子

九龍城、深水埗、東涌

單親家庭、獨居老人、新移民家庭

參考資料 甘炳光、梁祖彬、陳麗雲、林香生、胡文龍、馮國堅、黃文泰編(1994)。社區工作 :理論與實踐。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思考題 1. 根據以上的分類,你能指出你所屬的社區由哪些部分或社群組成嗎? 2. 要是你所屬的小學將要面臨拆卸,而建造一個大型商場,你有何意見? 3. 有人說歸屬感有助建立社區意識,你有多大程度同意這意見? 詞彙庫

《歸屬感》 居民認為這個地方是屬於他們的,而他們也是屬於這個社區,這又稱為「社區情誼」 (community feeling)。歸屬感來自社區居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服務、共同的問題、 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居民環境,而產生的共同意識。這種心理是社區建設的原動力,也 是社區發展的基石。

1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九龍城的後巷 – 街角盡頭與後巷往往是一個社區最被遺忘的地方 相片來源 : [ 在寨城公園前散步 ] 工作坊 – 聲音組

第一章

認識社區

17


練習 1: 我們的社區 活動目標

希望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各種事物在社區中出現的位置,讓學生從中了解社區的需要 我們的學校 我們身處的社區 我們對本區的印象 觀察前

觀察後

1 —— 地方 :觀察並列出區內不同地方,當中存有很多社會服務資源 社區資源

例如 :球場、休憩公園、街市、社區會堂

對象組群 :青少年、家庭、成人、長者

社區商業活動

18

區內商業活動

傳統店舖

二手買賣小販或商店

社會服務機構與公共服務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教學提示

2 —— 其他主題

教師也可規限範圍,引導

老師可提供不同主題的生活圈,如公共設施、令人厭惡的地點、撞見老師機會圖、撞見同學機會圖、

學生在畫有時間圈的工作

植物或昆蟲地圖、危險地圖等。

紙上,以學校或居住的地 方作出發點,從時間的距 離思考不同範疇的事物在 社區中的出現位置,如分 別繪出 5、10、15 分鐘步行 時間內可見的事物。

學校

5 分鐘 10 分鐘 以上活動設計參考 • 陳國邦(2009): 「社區踏查與建立社區資產」考察指南, 檢自 :http://www.slideshare.net/bongsir/ss-1618489 • 2014 年《社區藝術地圖》視藝出版計劃教師工作坊 #。

延伸討論 — 你會從生活圈中出現的事物,如何分析這個社區的特點? — 你希望加入或刪走社區中某些事物?為甚麼? — 你理想中的社區跟現實的社區分別大嗎? — 你覺得社區中最重要的是甚麼?為甚麼?

#

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

第一章

認識社區

19


練習 2:

教學提示

社區的邊界

教師可在本活動觀察學生

我們應該如何界定區域的分界?例如九龍城和土瓜灣的邊界在哪兒?觀塘和牛頭角的

對社區的理解,了解學生

邊界又在哪兒?城市中的區域跟我們於生活中、回憶裏或情感上的區域概念究竟有多大 的落差?

的差異並適度調節課程。 因學生的家庭背景所限, 有部分學生可能只側重於 了解商場文化,對街道文

活動目標

化認識不深。

• 了解社區的多元性 • 認識組成社區的元素 • 了解邊界可以從建築(例如天橋)或消失的地標(例如銅鑼灣大丸)組成 活動內容

方法一 讓學生在紙上繪畫出所屬的社區,從中理解社區邊界,你會從圖中的路徑、交叉點、地 標、邊界看到社區的不同面貌。 方法二 利用坊間的地圖讓學生畫出社區的邊界,學生亦可邀請家人仔細描述鄰里關係,呈現社 區中的重要事物,並在課堂報告。從中了解不同階層及年齡層對社區的不同需要,亦可 加強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及理解。

參考作品 除了參與較直接的做訪談認識社區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地圖了解不同階層的生活地 圖。例如在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 2015 年 7 月份進行的活動中,藝術家羅 偉珊〈九龍城喺邊?〉作品中,藝術家在九龍城街頭邀請路過的街坊在地圖上畫上 他們心目中的九龍城邊界,有時候不同人對九龍城的邊界都有不同定義,這作品希 望從中了解政府為我們編制的區域跟我們於生活中、回憶裏或情感上的區域概念的 落差。

其中一位受訪者認為九龍城的範圍廣泛至九龍仔公園和樂富公園,因為他平日在這 兩個公園跑步和接妻子下班,感覺很窩心和人性化。收集不同年齡組別和階層的地 圖後,我們便能了解社區的資源。

2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練習 3: 以點、線、面記錄社區的顏色 活動目標

了解以點和線形成的立體空間,認識走道、空間與人之關係 活動內容 • 兩個同學一組,記錄由學校出發,一直行走九龍城的路線,沿路所經過的點與線及形成的走道﹔ • 選擇一種顏色為主題,以拍照記錄空間與環境特性,併貼出九龍城的空間意象,並從中利用點和

線的概念連結整個區域。

參考作品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空間研習課程的中四學生陳瀅鈺選取以綠色為主,把途中路過的 樹木、招牌以及勞動階級記錄。活動藉此培養他們的人文關懷,並關心環境。

認識社區的六要六不要

√ 要有準備、有計劃

× 不要漫無目的

√ 要用心聆聽

× 不要判斷、過早建議

√ 要細心觀察

× 不要馬虎了事

√ 要關心熱誠

× 不要查根問底

√ 要大膽主動

× 不要害羞怕人

√ 要記錄、有分析

× 不要主觀心急

資料來源 :黃洪 :SWK 2230 社區工作 講座三 :如何進入社區。 檢自 :https://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eaching/SOWK2230_L4_How_to_entre_Community.pdf

第一章

認識社區

21


練習 4: 口述社區 活動目標 • 透過訪問了解不同年齡和社會階層的人對社區資源的看法/感受 • 訓練學生的訪問及歸納技巧 活動內容

學生訪問家中的長輩,問他們對社區的看法/感受。建議問題 : 1 —— 試分享一段你在社區裏感到最棒的經歷。 2 —— 試分享你在社區裏感到最棒的一個地方。 3 —— 你認識社區最有價值的地方是甚麼? 4 —— 你的社區有甚麼特質令它變得更獨特? 5 —— 你覺得這社區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延伸討論 — 長輩使用了甚麼方法形容那地方和事物?他用了甚麼形容詞、動詞、比喻? — 他為何選擇描述那個地方和事物? — 他所描述的社區資源有何特色?

參考作品 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的第三階段活動中,藝術家莫穎詩〈從亂世中回情 尋城寨女性生活況味〉安排長者及年青人先進行一系列工作坊,分享他們對九龍城 的印象,相互分享不同年代的生活狀況,以及對消失了的九龍城寨的印象,並以短 劇展示作品,加強兩代人的溝通。圖中的長者重演昔日在九龍城一帶的西洋菜田耕 作的情況。

22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教學要點 1. 認識社區,除了由建築物開始說起,亦可以從了解商戶和居民的關係,以及人們使用空間的角 度切入。 2. 社區由多個不同的人際關係網絡所組成,這網絡可以因著地理關係或社群的背景而組成。每 個人跟社區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人都成為一個網絡,當中所產生的 關係構成重要的支援。 3. 在理想的社區中,成員對社區應該有歸屬感、認同感、社區中人與人之間有連繫與伙伴的關係, 人際關係和支援網絡需要長時間建立。

關鍵字

社區網絡

社區支援

互相扶持

歸屬感

延伸閱讀 社區藝術地圖策劃小組(2015):十八區社區藝術地圖,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Year unknown). Eleven Principles for Creating Great Community Plac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ps.org/reference/11steps/ 山崎亮(2015) : 社區設計: 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台北,臉譜出版社。 優環長學建築設計研究中心(2010):十種記──公眾參與可持續城市發展 :從社區出發,香港, 優環長學建築設計研究中心。 陳國邦(2009): 「其他學習經歷」: 「社會服務」小錦囊 :從經歷到學習,香港 :教育局課程發 展處全方位學習及圖書館組,檢自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ole/article/CS_navigator.pdf Innovation Centre for Community and Youth Development. (2004). Creating Change : How organizations connect with youth, building communities and strengthen themselves. Washington: Innovation Centre for Community and Youth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innovationcenter.org/files/CreatingChange.pdf

第一章

認識社區

23


學 * 習單元:今日香港

2

能源科技與環境


市 第二章

區 更 新 拆卸和興建樓宇 如何改變社區?


2.1 — 教學目標 1 —— 認識和探討市建局推行的市區更新工作 2 —— 了解市區更新為社區帶來的影響﹙以灣仔利東街為例﹚ 3 —— 了解不同持份者對市區更新的看法,探討有關重建及發展計劃 如何影響社區網絡 4 —— 探討市民參與社區規劃的可能性 市區更新慣常令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改變原有社區的景觀。其實,市區更新把樓房拆掉,再建新 樓之外,同時令我們反思對社區的願景 :我們希望如何改變社區的現況?在社區一直生活的人如 何適應市區更新後的生活?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怎樣的城市? 近年多個藝術文化團體和非政府組織嘗試為都市更新轉危為機,他們主張從地區文化出發,凝聚 區內居民,鼓勵社會組織和文化團體以及不同背景專業人士進行跨界別合作,希望在比較重視硬 件的社會帶出更多人文關懷。

思考題

1. 你居住的地區有沒有進行市區更新的計劃? 2. 從以上圖片及就你所知,舊區的樓宇碰到甚麼問題呢?(提示 :安全、環境)

參考觀點

1 —— 樓宇安全 香港市區面對樓宇老化和舊區設施不足的問題,不少市民居住在破舊的地區。部分地區的市區老化 問題頗為嚴重。香港現時大約有 4,000 幢樓齡超過 50 年的樓宇,當中超過五成是明顯失修 :鋼筋 生銹、石屎剝落嚴重,造成安全問題。在未來 20 年,這些樓宇的數目更會增加 4 倍至 16,000 幢。

2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2 —— 居住環境 很多破舊樓宇缺乏基本生活設施,居住環境惡劣,但正因如此吸引了不少低收入社群和少數族裔人 士入住,居於這些樓宇內的居民達 11 萬戶。例如一幢不到 500 平方呎的舊樓,闢成十多間板間房、 籠屋或「棺材房」,十多戶人共用一個廚房和洗手間。這些舊樓夏天的日間氣溫高達攝氏 40 度。 3 —— 綠化環境、公共空間 綠化環境、公共空間相對較少,環境較擠迫。

2.2 — 認識香港的市區更新 市區重建局(簡稱「市建局」 )前身是土地發展公司,於 1988 年成立,致力透過與私人發展商合 作進行市區更新。 1997 年,香港特別行政長官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須加快市區更新的步伐。市建局於 2001 年 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成立,取代當時的土地發展公司,市建局成立的宗旨 :

重建發展 Redevelop

進行和促進市區更新的工作 [ 例子 :觀塘 ]

活化 Revitalise

改善香港已建設環境的狀況和外觀 [ 例子 :旺角 ]

樓宇復修 Rehabilitate

透過促進個別建築物的保養和維修 [ 例子 :土瓜灣 ]

保育

pRreserve 保存有歷史、文化或建築等價值的建築物和地點 [ 例子 :灣仔 ]

2011 年 2 月,政府進行兩年諮詢後公佈《市區更新策略》,訂明市建局應以樓宇復修和重建發展 作為其核心業務。因為香港的樓宇多以鋼筋水泥建造,適當的樓宇保養可延長樓宇的可使用年限, 減低重建的需要。 市建局項目遍佈港九,包括 :深水埗、觀塘、灣仔、大角咀、旺角、油麻地、土瓜灣、荃灣等。

第二章

市區更新

27


2.3 — 市區更新的主要目標及原則 2011 年公佈新修訂的《市區更新策略》定出「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三大方針,推進 香港的市區更新。根據《市區更新策略》,市區更新的主要目標是 : 規劃 • 重整及重新規劃有關的市區範圍 • 推動市區的可持續發展 • 在有關的市區範圍內設計更有效和更環保的地區性交通及道路網絡 • 以具吸引力的園林景觀和城市設計美化市容 土地運用 • 確保有關市區範圍內的土地用途能互相配合

公眾安全 • 將破舊失修的樓宇重建為符合現代標準而又設計環保的新式樓宇 • 推動適時保養和復修有需要維修的樓宇 文化 • 保存具歷史、文化和建築學價值的樓宇、地點及建築物 • 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保存地方特色 社會 • 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保存區內居民的社區網絡 • 為有特別需要的人士,例如長者和弱能人士,提供特別設計的房屋 • 提供更多休憩用地和社區/福利設施

根據 2011 年的市區更新策略,政府在進行市區更新時,有以下原則 : — 因進行重建項目而物業被收購或收回的業主必須獲得公平合理的補償 — 受重建項目影響的住宅租戶必須獲得妥善的安置 — 市區更新應使整體社會受惠 — 受市區更新項目影響的居民應有機會就有關項目表達意見 思考題 1. 市區更新對社區造成甚麼影響? 2. 對整體社會的裨益應如何衡量? 3. 受重建項目影響的居民就有關項目表達意見後,當局應如何跟進?

2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2.4 — 專題探討 :民間社會倡議的市區更新及其發展 灣仔利東街以印刷行業而知名。自 1970 年代起,利東街就以喜帖、利是封和年曆印刷服務而聞名, 亦稱為喜帖街。以下將以市建局於 2004 至 2006 年進行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重建項目以及於近 年建成的囍匯為例,讓學生了解市區更新為社區帶來的影響。 資料一 持份者的訴求 以下圖片表達市民對重建利東街的訴求。

相片來源 : 聖雅各福群會

資料二 持份者的訴求

一批希望原區搬遷的灣仔利東街業主,建議市區重建局以莊士敦道重建項目 單位,向利東街業主作「樓換樓、舖換舖」賠償,業主願意不收市建局任何 賠償,等待莊士敦道項目 2007 年落成,更願意「貼錢」支付新樓與 7 年樓 賠償的差價,估計約 100 名業主願參與「樓換樓」方案。 居民代表甘太說, 3 個月前與市建局行政總監林中麟見面時,已提出「樓換樓」 方案,但市建局以「程序複雜」為由拒絕,令人失望, 「市建局說以人為本, 複雜的問題便不願處理?有否尊重居民原區居住、原區經商的意願?就居民 的方案,市建局發言人承認「暫時無法做到」。發言人指出,賠償政策須與 政府政策配合,但政府當日並無訂定「樓換樓」賠償機制。如要實施計劃, 所有項目也應有同樣安排,但市建局並無樓宇存貨落實「樓換樓」。市建局 高層消息坦言,莊士敦道項目招標時,並無限制發展商如何買賣,現階段難 以要求發展商安排單位「樓換樓」。

資料來源 :灣仔利東街重建業主提「貼錢」樓換樓方案(2004 年 6 月 23 日)。明報。

第二章

市區更新

29


資料三 市建局立場

對於居民團體的建議,市建局曾徵詢保育專家意見,認為利東街的唐樓沒有特殊的歷史價 值或建築特色,經過結構工程專家的勘探研究後,結論是利東街的舊樓相當殘破,不宜保留。 市建局的方案可以提供更多地面公共休憩空間,加強空氣流通,方便行人東西走向,及增加 景觀廊。這方案亦有完整的交通規劃及配套,可以幫助改善附近路面上落貨及人車爭路的 情況。 市建局經詳細考慮之後亦吸納了社區的意見,認為原有的喜帖行業曾經賦予利東街不少特 色,因此決定在設計之中引入以婚嫁行業為主題的「姻園」,並希望原來在利東街經營的喜 帖舖可以返回重建後的利東街繼續營業。 在維繫社會網絡方面,市建局將會在項目內撥出 6,500 平方呎的淨樓面成立和營運社會企 業,以保存和強化區內的社會網絡。

資料來源 :市區重建局(2007 年 12 月 24 日)﹐利東街重建項目﹐市區重建局﹐(節錄)﹐ 檢自 :http://www.ura.org.hk/tc/media/press-release/2007/20071224.aspx。

思考題 1. 灣仔利東街重建的持份者對市區更新有何訴求? 參考觀點 落實保留社區網絡、喜帖行業不可煙滅 :商舖和住戶擔心市區更新後只顧硬件發展,租金太貴未能 讓他們重返原區,同時亦打散長久以來建立的行業發展網絡,摧毀本土經濟。 落實居民參與規劃、齊參與齊規劃 :一般的市建局項目收集居民訴求的渠道較少,當區持份者與專 業人士合作製訂民間規劃方案「啞鈴方案」#,嘗試提出一個平衡各方利益的可持續發展方案。這 計劃最後遭城市規劃委員會否決。

2. 市建局推行市區更新的理據是甚麼? 參考觀點 計劃方案可優化環境,包括提供更多地面公共休憩空間、加強空氣流通、方便行人往來,而新方案 亦有完整的交通規劃及配套,改善附近路面上落貨及人車爭路的情況。市建局亦考慮保存社區網絡, 包括引入以婚嫁行業為主題的「姻園」,並以市價租金租賃給原有在利東街經營的喜帖舖。同時, 亦預留位置鼓勵社會企業在項目範圍營運。

— #

啞鈴方案 - H15 關注組集合住戶及商舖意見,加上規劃師、建築師及測計師的協助,著手設計能附合原有

居民及商舖要求,同時加入新住宅及商舖,能帶來新的商業價值的重建方案 –「啞鈴方案」。方案建議將 利東街南北兩端的樓宇拆卸,改建為 20 至 40 層的四座新住宅大樓,並保留中間的六層高唐樓,讓居民可 選擇去留、保存社區網絡、業權參與發展及保留利東街特色,同時照顧周邊樓宇通風及日照需要。

3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思考題 根據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試說明利東街重建計劃中,不同持份者的立場。

參考觀點 持份者

立場

市建局

贊成

意見

• 市建局的規劃方案經過數年來多番諮詢居民和社區之後訂定,經過發 展的既定程序,例如得到區議會、規劃署及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同意

• 新計劃已考慮居民方案,盡量包涵利東街原有的矮樓街舖特色 • 重建能提供更多地面公共休憩空間,加強空氣流通,方便行人東西走 向,及增加景觀廊,以及幫助改善附近路面上落貨及人車爭路的情況

• 認為重建後可以重建喜帖行業,建議引入以婚嫁行業為主題的「姻園」, 並希望商舖可以返回重建後的利東街繼續營業

• 市建局撥出土地成立和營運社會企業,一起參與區內社會企業的活動 居民

贊成

• 基層居民或能改善居住環境 • 部分居民可能希望遷離舊居,在鄰近地區購置較新和設施較佳的單位 • 土地重新配至,增加公共空間

反對

• 賠償不足夠令他們購買同區七年樓齡的單位 • 政府多年的諮詢未能廣泛諮詢民意 • 市區更新令他們未能繼續在區內生活,鄰里之間的感情或因此被打散

商戶

贊成

• 市區更新後有更多公共空間和更好的社區設施,例如新濕貨街市、新社 區會堂等

反對

• 市區更新改變街道佈局,意味著須改變根深柢固的起居飲食習慣及生 活模式

• 居民與小販和商店經營者之間已建立的人際關係與網絡可能因重建而 遭破壞

• 某些攤檔、小販或商店可能無法負擔重建後的租金,被迫搬遷 • 到訪重建區的外來人較多,因此可能無法保持原有的密切關係 周邊居民

贊成

• 市區更新後的新樓盤帶動該區樓價和租金上升,將使物業的業主能在賣 盤時以較高價格放出,出租也可以收取更多租金,獲取更多利益

反對

• 市區更新時工程造成噪音及污染空氣 • 市區更新後,因新建的樓房多為高級化的樓宇造成士紳化,令當區樓價 和租金上升,令部分原本在區內營商的店舖結業,而進駐新式店舖後, 貨品價格很大程度調高,周邊居民同時承擔這後果

第二章

市區更新

31


2.5 — 專題探討 :市區更新如何影響社區網絡?

利東街重建前

利東街重建後變成「囍匯」

相片來源 :聖雅各福群會

資料一 市建局保存社區網絡的方法

市建局用以下方式有效保存灣仔利東街區內居民的社區網絡。 市建局所作的努力包括 : • 為將來的住宅樓宇設計面積更小的單位,單位平均面積約為 52 平方米(總樓面 面積),亦會提供總樓面面積少於 50 平方米的單位,讓原來的居民更有機會能負擔購買 • 建議保留地盤的非住用土地,可能用作社會企業或社會資本項目,以便保存舊灣仔的 社區網絡及建立社會資本 • 一幅可售樓面面積達 3,000 平方米的非住用土地將成為由婚嫁主題店舖組成的商場,容 許原先佔用可售樓面面積大概 1,400 平方米的喜帖商戶重返該處。故此,舖位的供應在 照顧潛在利益方面應該綽綽有餘。不過,商戶會否重返重建後的地區仍是未知之數

資料來源 :羅致光、徐永德、黃於唱、李迦密、何麗珊(2010): 「香港巿區更新的成就與挑戰」研究報告,香港 :香 港大學,檢自 :http://www.ursreview.gov.hk/tch/doc/Achievements%20n%20challenges%20in%20UR%20Final%20CHI%20 report%20100505.pdf

資料二 形成社區網絡的因素

社區可能因著有利條件而形成,例如在貧困社區的居民因需要互助互諒才能生存,而建立 了鄰里關係,喜帖行業因著聚落原則(成行成市)而在灣仔形成所謂「喜帖街」。但隨機 性的「關係網絡」要成為具自覺性的「社區」, 「社區建設」的工作便是關鍵一環。例如 當年灣仔利東街抗爭中強調「社區網絡」,說的固然是街坊經年積累的關係網絡,但若沒 有市區重建這個迫在眉睫、令大家團結起來面對的議題,以及聖雅各福群會、灣仔區議會 和專業人士與居民的協作,單靠重建區街坊的「關係網絡」,未必能如此迅速地把社區整合, 並建立影響深遠的行動和話語。

資料來源 :King Mary Ann Pui Wai (2015). Indiscernable Coloniality versus Inarticulate Decolonization: the Dynamics of Community Building Processes in Wanchai.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2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資料三 商戶對新地標安排的意見

#

昔日俗稱「囍帖街」的灣仔利東街,重建成商住項目「囍歡里」 正式招租。市建局按當年 承諾,安排舊商戶優先選舖,但舖位差不多全部集中在地庫,呎價達到過 100 元一呎,600 多呎舖要月租 70,000 元,舊商戶指租金貴,加上地庫人流少,根本不可能搬回去。 兩間老字號 2006 年取得市建局賠償,堅持在附近買舖繼續經營,一心計劃囍帖街重建後 搬回去。市建局上月聯絡舊商戶,履行當年承諾,優先讓他們選擇舖位。三層商場百多個 舖位,建議他們選的大部分都在地庫。 市建局向他們表示,租金按市值計,地庫約 110 元一呎,步行街更要 200 元一呎,以錢先 生經營的樓上舖 650 呎計,進駐囍歡里地庫月租要 70,000 元。 當年重建囍帖街,27 間地舖各散東西,有些結業,有些搬去工廠大廈。現仍在灣仔經營地 舖的不夠五間,記者逐間查問,有幾間都憂慮屆時地庫人流會少很多,如果要以市值地舖租 金承租,未必負擔得起。 另一個問題是,市建局不肯回應為何要他們選地庫的舖,有份發展項目的信和經紀透露,是 因為步行街的租金較貴,未必適合小商戶,目標商戶另有其人。

囍帖街舊商戶不滿市建局重返利東街地庫舖安排(2014 年 4 月 11 日),有線新聞, 檢自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430447。備註 :此網站同時有相關新聞片段

市區更新後的利東街改為古跡步行街, 除以歐陸風情花園增添浪漫情調,還設 有銅像及仿照 19 世紀街燈式樣的煤氣燈。 誰人會被這些設施吸引而來?為原來的 社區帶來甚麼影響?

思考題 利東街的市區更新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區內的社區網絡? 參考觀點 生活質素的提升不能單靠改造建築物,更重要的是要保存居民的凝聚力及社區網絡。一個地區的活 力來自鄰里關係的深化及經濟活動的多元性。市區更新並不等同立新,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市 區重建應以延續社區歷史,保留人際網絡及發展本土經濟為任務。

#

坊間對「囍歡里」持有不同意見,發展商最後棄用新名字,街名沿用「利東街」。

第二章

市區更新

33


練習: 尖沙咀 1881 的重建和保育

近年政府積極推行古跡活化,由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參與發展,位於尖沙咀廣東道的「1881」, 可說是當中的成功「示範作」。逾百年歷史的前水警總部經過六年改建,變作集商場、食 肆及酒店於一身的文化消閒新地標,充份將歷史建築物再利用。該公司副首席經理黃思行 表示,發展「1881」除可獲得理想的租金回報外,亦能「省靚招牌」及通過它推廣保育, 履行社會責任。 長實表示,因「1881」位處廣東道購物大道,又鄰近文化中心及太空館,故將它定位為文 化購物地標。 「項目投資超過十億元,租務回報讓人滿意,不過我們不只看商業回報,亦想 通過它推廣保育,履行社會責任,如我們會定期與不同的機構合辦與歷史有關的展覽,免費 讓公眾參觀。 」

1.1881 有甚麼用途 / 設施?

2. 有甚麼類型商舖?

3. 售賣甚麼商品?價錢如何? ( 商店名稱、商品、價錢 )

4. 店舖的人流如何? ( 商店名稱、售賣貨品種類、在觀察的時間內,經過的人流、客人的特徵 )

5. 建築物的保育歷史或相關文物還在其中嗎?是甚麼?

6. 從經濟及商業角度看,你認為 1881 是一個成功的地標嗎?為甚麼?

7. 從文化及歷史角度看,你認為 1881 成功保育歷史文物嗎?為甚麼?

8. 整體而言,這個重建項目怎樣? (10 分為滿分 ) 人流 :

歷史保育 :

社區關係 :

環境 :

舒適度 :

親切度 :

34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9. 試從「保存原有的歷史」、 「經濟可持續性」、 「市民參與程度」、 「環境舒適度」四個角度, 分析「1881」文物保育項目是否成功。

能否保存原有 建築的歷史?

經濟收益與 財政負擔

是否所有市民 都能享用 1881 的設施?

環境是否舒適?

參考資料 在香港學校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網上教材套 http://cd1.edb.hkedcity.net/cd/mce/ESD/esd-definition.htm

第二章

市區更新

35


本地及外國居民參與社區規劃案例 市建局推行市區更新項目時,都會透過不同渠道和各持份者溝通,例如透過地區諮詢委員會、區 議會、居民會、意見調查和展覽等,讓居民和地區人士參與和表達意見,希望項目可以符合大多 數市民和居民的期望。但這些渠道是否能充份讓市民表達意見呢?就利東街的例子所見,居民和 不同界別人士合作對社區發展很重要。 根據 2011 年修訂的《市區更新策略》,政府決定在部分地區設立地區諮詢平台,以加強地區參與 市區更新的規劃。雖然如此,市區更新是個富爭議性的課題,當中牽涉不同持份者的利益,例如 業主的津貼補償、租客的賠償和安置安排、商戶的生計影響、重建範圍的納入與否等。不同持份 者對計劃的理解和需要都有很大區別。 在外國,吸納居民的聲音還有其他方法,讓我們一同發掘吧!

1— 英國 | 錢幣街 1970 年代,英國泰晤士河南岸工業區發展商看準其 中錢幣街(Coin Street)具備重建發展潛力,遂展開 收購。居民成立行動組抵抗並爭取在區內興建居民 可負擔的房屋及公園。居民成立錢幣街社區建設委 員會,在倫敦市區將近 5.5 公頃廢棄破敗的區域改 造成一個混合住宅、商店、辦公室、美術館、餐廳、 公園和河岸步道的創意社區,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 定期舉辦嘉年華會和創意、文化、教育活動。 相片來源 :Wikimedia

http://coinstreet.org/

2— 首爾 | 城美山村 城美山村由認同社區理念的村民集資,以合作社模 式經營。2001 年首爾市政府宣布將附近的山丘剷平, 建儲水設施,令城美山村民團結起來開展長達兩年 的抗爭。成功爭取保衛山丘後,居民以合作社自行 籌辦學校、超市、便利店、食堂、各類興趣班、小劇院, 甚至建屋,聯繫上千人的鄰里關係。 影片 : UrbaParis“Le village urbain Sungmisan, Seou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KOKW512RE 相片來源 :Vangi Fong

3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1


3— 台北 | 寶藏巖 1997 年台北市政府在拆除寶藏巖公園違建中,由於 未妥善安置眷村老人,引發輿論批評。主張聚落保 存的台北大學城鄉所師生當時積極介入,遊說行政 部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寶藏巖指定為「歷史 建築」,讓這群弱勢住戶無須遷離原址,並可維持當 地原有的風貌和人際網絡。 在慣常的觀念裏,違建總被視為不光彩的「都市之 瘤」,常在公權力介入下被拆除改建為公園。寶藏 相片來源 :Wikimedia

巖由於位置偏僻,蓋公園的公共效益不大,加上台 灣同類型的眷村違建已越來越少。2004 年台北市 政府同意指定此地為「歷史建築」,寶藏巖結合「弱 勢聚落」與「藝術村」的目標。 角落台北 • 尋寶徒「寶藏巖的歷史」 http://www.nookcity.tw/Treasure-Hill_history.html 影片 :PTS 台灣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角落台北 尋找寶藏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QxVfwoDJvs

4— 台北 | 台北好傘 台北市政府在 1999 年首次培訓社區規劃師,以協助 地區居民與弱勢團體進行環境改造工作,提出開放 公共空間的環境改善建議。台北慢慢累積地區環境 改造經驗,其中一個為「台北好傘」,計劃希望釋放 被關上的政府空間,讓市民跳脫公、私部門的界線, 探討如何活化都市空間。 台北好傘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umbrellapark/ 相片來源 :台北好傘 Facebook 專頁

2

5

影片 :Hello Green Life 台北好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xr1y0gl7o

3 4

5— 香港 | 藍屋 灣仔藍屋是一個「留屋留人」的「活保育」項目。 原本政府要求藍屋居民遷出,藍屋社群聚集起來爭 取一個更具人情味及可持續發展的將來。這計劃容 許原來的草根居民留居原地,並讓他們積極參與討 論營運方式。藍屋計劃的籌備者認為不能把藍屋群 只視為可供人居住的四堵牆壁,它的生活跟社區融 合息息相關,不可忽視。藍屋建築群現在整體地活 保存,保育香港文化地景。 We 嘩藍屋 — https://www.facebook.com/vivabluehouse/ 香港故事館 — https://www.facebook.com/SJSHOS/ http://houseofstories.sjs.org.hk

第二章

市區更新

37


公民社會的力量 韓國首爾市長朴元淳曾經指出﹕

跨界合作對解決社會問題很重要,雖然公民社會發展迅速,但是單純依靠公民社會的力 量依然無法解決複雜的社會難題。同樣地,單純依賴政府或商業機構,也無法提供解決 社會問題的好方案。 正正是這樣的局面迫使政府、商界以及公民社會走到一起,聯手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良 方。新時代呼喚的是一種合作的精神,而不是過往我們所強調的競爭和對抗,而這樣的趨 勢已日漸明顯。這樣一種跨界合作,以創新思維和手法解決社會問題的做法,相比起傳統 的行事方式,是一大進步。

相片來源 :Wikimedia

參考資料 http://www.socialinnovationexchange.org/_library/_uploaded/_items/_id_1393/cUHxVe2LPW6wmX0a34iRIFhN.pdf

思考題 以上的外國例子能否在香港實踐 ? 參考觀點 學生可考慮以下觀點 : 資源 : 所需要的資金是否充足 ? 除了政府補助外 , 是否有私人公司參與 ? 文化 : 是否符合香港文化 ? 具有示範性作用 , 作更長遠的影響嗎 ? 民意 : 社會的接受程度大嗎 ? 公民社會是否成熟 ?

詞彙庫

《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指透過社區參與及培力方式,由下而上的跟街坊一起改善社區的環境、提高社 區內就業機會、增加街坊文化參與、提高街坊解決社區公共事務的能力,在過程中加強 街坊的社區認同 (sense of community) ,最終達到營造社區共同體的目的。

3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城市發展中,跨界別合作的案例不少,以利東街街坊建議的啞鈴方案為例,形式如下 : 持份者

立場

居民

居民掌握事件中詳盡的資訊,成立居民關注組,不只關心自己的權益,擴大到其他人 的權益,聯合專業界別擬定啞鈴方案。

建築師

積極就地區規劃提供意見,主動走入社區與居民直接對話,將專業用語平民化,努力 將居民意見化成具體方案,以專業手法據理力爭。與社工共同推展利東街民間參與規 劃方案,落實由下而上的地區規劃。

社工

切實了解居民需要,製造平台及對話空間讓持不同立場的人加強溝通。

區議員

回應市民合理的訴求,給予社區在制度上、規劃及財政上的支援,把事件由灣仔區提 升到全港的層次,在區議會成立利東街工作小組,把重建本來關乎一個選區的事,提 升到一個區議會層面的事,並把事情帶到立法會交待,討論重建的價值,需要以人為本, 要看到區內的歷史文化和價值,並予以保留。

文化人

在不同渠道撰文及公開演講,喚醒市民大眾關心本土社區,提升社區文化的價值。

記者

告知公眾雙方立場,討論市區更新背後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參考資料

H15 關注組 :https://h15concerngroup.wordpress.com/

推動社區文化的民間組織 — 社區文化關注 社區文化關注推動 結合文化社會創 新 ( c u l tu ra l - s o c i a l innovation) 的 社 區 營

造 (community

building),其中的「土 瓜灣社區達人」計 劃 以 藝 術 作 為 中 介, 在即將面臨重建巨 變 的 土 瓜 灣 區, 發 掘和培育社區達人 (community builders), 並與他們一起重尋、紀錄和展現土瓜灣的歷史,以此為社區介入和營造的起點。同時街坊可藉此 互相交流,更了解自己的社區、身份、文化及行業發展。此計劃期望以「人」為連結點,尋找地 區以至城市發展的轉化和變革。

第二章

市區更新

39


2.6 — 總結

市區 更新前

市區 更新後

正面影響

環境方面

經濟方面

物業方面

不少舊區環境相對雜亂、 部分環境惡劣﹔舊區天花 時有剝落漏水,有些外牆斜 裂,比較殘舊。一些僭建物 對街上途人構成威脅﹔部 分樓宇因殘舊而空置,相對 容易造成罪惡的溫床。

舊區商業活動大多以當區為 主,有群聚效應(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意指同一 行業以至同一產業鏈的經營 者集中在一個地區),可促 進競爭、降低生產成本、便 利顧客。其他本來不在這個 地區的經營者和顧客,也會 被吸引到來。

因樓齡關係,物業價值相對 較低﹔重建有助釋放土地 的發展潛力。

舊區重新規劃可以重新設計 衞生設施和休憩場所,改善 部分居民的生活素質。

社區變化較大,如加設大型 商場、娛樂設施等,增加經 濟收益。

環境改善,交通便利,物業 價格上升。

因為租金上升,在該區租賃 的原有居民和商戶難以重 返更新後的社區,群聚效應 因而減少。

解決「市區老化」問題,實 則是提升該區的發展潛力。 因為更新的對象是「二線」 的市中心,它們佔有地利但 價格偏低。透過市區更新, 發展商首要是賺回當中的 「租金差距」。

市容得到改善,如污水、垃圾 設施等,居民生活素質提升。 重建工程能保育和活化該區 主要特色。

負面影響

以商場式社區設計為主,把 活動空間引入室內,減少在 街道發生的活動。

士紳化令當區樓價和租金 上升,影響原來的低收入居 民。大部分人認為士紳化 並非健康現象,因為草根階 層被趕離原來社區。

4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交通方面

文化方面

社會方面

商業方面

舊區多是狹窄的小街小巷, 設計反而講究人性化的比 例,交通流量較少。

社區鄰里關係較為緊密﹔ 舊區蘊藏著可以表述香港 特色的文化景觀,是大眾集 體記憶的載體。

舊區人口老化相對嚴重,租 金相對便宜,令低收入人士 及不同種族的人能以較便 宜的租金租住。

大財團、小店、小販等不同 形式的商業形態也可以共 同生存。

重建舊區可以讓該區重新 注入較年輕的人口,並將人 口重新集中於巿區,減輕城 市邊緣地區發展的壓力。

把社區變成高雅、現代化的 高檔次社區,提升該區資本 價值。

不少舊區居民在區內已居 住多年,更新後的住所狀況 即使得到改善,但社區連繫 遭到削弱、經濟負擔增加、 工作或上學受到阻延、習慣 的生活方式和社區面貌受 到影響、需要從頭適應等。 即使得到賠償金額,亦可能 無法購回同區七年樓齡單 位,因為區內單位需求急增 令樓價暴漲,加上由於賠償 金以單位實用面積計算,但 區內大部分單位是以建築 面積計算,所以居住空間很 大機會因而減少。

部分舊區單位或舖位由於 用途特別,例如汽車維修、 回收業等,重建後根本無法 在區內找到新舖,結果是被 迫結業,又或另遷它區重新 建立顧客網絡。另外,市區 更新後物業價格上升,租金 同時上升,小店難以負擔, 只有大企業可以生存下去。

舊區形成「文化身份」,有 來自人民的「有機性」; 一 點一滴的因緣磨合,形成社 區。

交通安排重新設計,以車路 為主。

原有地區及其周邊一帶轉 化為新中產階級擁抱的文 化資本,即所謂以品味、美 感經驗、日常生活藝術化營 造的都會生活景觀。 若能以尊重社區歷史和精 神面貌的角度出發,引入新 的發展,有可能起到激活舊 區的化學作用。

部分街道被納入重建地盤, 因而消失,對行人造成不便, 或減少商販營商的空間。 原本可步行的街道變成行 車路,增加交通流量。

重建後引入新建築物,將會 改變原有的環境和社區特 色等,如利東街的喜帖印刷 文化便因重建而消失。

第二章

市區更新

41


教學要點 1. 市區更新包含著市民對城市的願景和想像,是城市發展重要的一環。 2. 市區更新改善部分市民的生活素質,但有部分人指出,相對於弱勢社群的利益未能得到照料,部 份負擔不起租金的人只能遷到另一舊區生活。 3. 從外國的例子可見,只要得到政府政策上的配合,各方一同商討和磨合,市民參與社區規劃更能 提供切合地區需要的設施,同時提高社區的凝聚力。 4. 隨機性的「關係網絡」難以成為具自覺性的「社區」,關鍵在於「社區建設」。 「社區網絡」因著 外在因素或危機而突顯,再加上市民和不同專業人士合作,有助整合社區,建立影響深遠的行動。

關鍵字

市區更新

社區歷史

城市發展 都市發展

社區營造

社區網絡

社區凝聚力

地區傳統

社會利益 社會效益

延伸閱讀 Francesca Miazzo, Tris Kee ed (2014). We Own The City: Enabling Community Practice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aarlem: Trancity. 陳翠兒、陳麗喬、蔡宏興等(2006): 《The 逼 City : 我們的空間》,香港,民政事務局。 周綺薇、杜立基、李維怡編(2007): 《黃幡翻飛處 :看我們的利東街》,香港,影行者。 周綺薇(2011): 《推土機前種花》,香港,MCCM Creations。 臺北市社區營造資料庫 https://localwiki.org/taipeicommunity/ 台北村落之聲 http://www.urstaipei.net/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http://www.ours.org.tw/

42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第二章

市區更新

43


學 * 習單元:今日香港 公共衞生


社 第三章

區 經 濟

3

認識地區經濟 本土特色


3.1 — 教學目標 1 —— 了解正規經濟﹑非正規經濟和社區經濟的特點 2 —— 討論小販和墟市對社區的重要性 3 —— 認識本地及海外以民間自發的方式改善生活質素和加強社區關懷的例子 近年,有不少民間團體和居民以小販墟市形式發展社區經濟,鼓勵區內人士以消費者或生產者的 身份參與社區、與區內居民作經濟互動,從而建立和擴闊生活圈子。其實小販墟市對社區非常重 要,一些基層人士因為需要照顧家人,或其他不同理由未能進入勞動市場,他們看似需要經濟支 援,但我們不應忽略他們參與社會及潛在的生產力。 小販墟市在傳統社區中密不可分,你有沒有去過以下墟市?你認為小販檔及墟市對社區來說重要 嗎?為甚麼?

灣仔太原街市集

深水埗午夜墟

旺角花園街

旺角女人街

旺角花墟

天水圍天光墟

4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3.2 — 經濟的基本概念 「經濟」=「市場」+「社區/社群」 (互惠、再分配)

生產 (Production)

消費 (Consumption)

分配 (Distribution)

積累 (Accumulation)

批發 (Wholesaling)> 零售 (Retailing)

交換 (Exchange/Trade)

資料來源 :黃洪(2003):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協助面對經濟困境的家庭」研討會(一) 「社區經濟發展」﹐ 摘自 :webcontent.hkcss.org.hk/fs/Sem0926/CU.doc

第三章

社區經濟

47


3.3 — 認識正規經濟和非正規經濟 先了解正規經濟和非正規經濟的區別,便能更理解不同人對社區經濟的立場。

正規經濟

非正規經濟

私有產權、金錢、 (物質)利益、利潤、成本效

共享、互惠、互信、互助、義務、禮物、自主、民主、

益、會計、管理、效率、競爭力、資源增值

愉快、生活質素、合作、充權(empowerment)

容易受外圍經濟影響,不少勞工承受低薪、開

嘗試一種非純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交換生

工不足甚至失業之苦,不斷被邊緣化 ;

活,是一種基於互助關懷的社會關係,強調以

不少過去能夠依靠自己的技術或勞動的人,

社區為本,自下而上的參與及動員 ;

因為原來的技術和勞動在巿場中不斷貶值而

發揮結連各個不同網絡群的才能、技術與經驗,

喪失自信和尊嚴。

來服務其他社群中的成員。

3.4 — 社區經濟是甚麽 ? 社區經濟是非正規經濟其中一種,看看各種學說對社區經濟的定義吧 ! 社區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改變社區結構,為被忽視的貧民建立長期的社會服務機構,這樣的社區跟 機構的面對面的互動中變得更活躍,社區成員也會更積極爭取和利用社區資源。 ── Swack 和 Manson(1987)

社區經濟發展有以下特質 : ·圍繞著社會、文化和經濟目標而展開 ·非營利性質,主要為社區創造利潤 ·堅信人們有自我經營的能力 ·社區發展受經濟發展進程的影響 ·尊重民主進程 ·重新定義並努力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 ── Wismer 和 Pell(1981)

社區經濟發展是指社區經濟發展強調以社區為本,自下以上的參與及動員,發揮區內居民擁有未 受市場利用的才能、技術與經驗,來服務其他社群中的成員。一方面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素質 ;另 一方面令參與者重獲生活的意義及尊嚴,其主義是較注重社區參與。 ── 黃洪(2003)

資料來源 :鄧廣良(2005): 「社區經濟發展」計劃調查報告﹐香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摘自 : http://www.hkcss.org.hk/uploadfileMgnt/0_2015824163858.pdf

4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3.5 — 專題探討 :小販在社區發揮的作用 小販是個多元的概念,開始討論前我們先從不同的資料認識現時小販的背景和種類。 資料一 小販的由來

戰後的香港輕工業剛起步,從內地來港的新移民成為廉價的勞動力。但是,由於人口太多, 故此未能完全被吸納。有部分市民為求生活,只能靠自己雙手和智慧,在街頭擺賣,當中售 賣的貨品包括日用品、食品、衣履等。小販服務的對象是同屬低下層的勞動人口,由於當時 的經濟環境不太理想,故此市民以家庭消費模式為主,即有必要或是必需品才購買。當年 港英政府從恩恤角度,發小販牌協助殘疾、老弱者謀生,例如有些傷殘人士在酒樓門前設立 報紙攤檔,老弱無依者發放大牌檔牌照。 在近年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下,非正規經濟不斷膨漲。因為在全球貧富懸殊的發展下,低下 階層越來越消費不起正規經濟所生產的商品 ;因為正規經濟大都包含廣告包裝,租金空調 及連鎖利潤等隱形成本。不論在發展中及已發展的城市,更多人進行另類消費,以減低生 活成本。非正規經濟如果運用得宜,對於只需要兼職工作的群體(如家庭婦女)及被社會 排斥的邊緣人士(如南亞社群、新來港人士),其實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資料來源 :梁燕玲(2011):文化研究 @ 嶺南──消失中的小販﹐ 摘自 :http://www.ln.edu.hk/mcsln/25th_issue/feature_01.shtml

資料二 小販牌照種類及數目 固定攤位小販牌照數目

流動小販牌照數目

43 個排檔區內的「屋仔」型類別攤檔

約 2,400

-

43 個排檔區內的小販認可營業地點類別攤檔

約 1,700

-

其他「屋仔」型類別攤檔

38

-

其他小販認可營業地點類別攤檔

108

-

7

-

熟食或小食

211

-

報紙

481

2

工匠

180

-

理髮

34

-

靠牆攤檔

325

-

小販市場內固定攤位

608

-

流動小販(冰凍甜點)

-

70

流動車

-

15

其他

-

368

總數

約 6,092

455

擦鞋

資料來源: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2014 年 4 月 15 日) 「有關小販及小販擺賣的事宜」 討論文件﹐摘自 :http://www.legco.gov.hk/yr13-14/chinese/panels/fseh/fseh_hp/papers/fseh_hp0415cb4-566-1-c.pdf

第三章

社區經濟

49


資料三 小販對社區的重要性

落實小販市集的另一難題,是政府對小販自我管理能力的懷疑,總認為小販擺賣必定會造 成阻街、環境衞生惡劣及治安混亂等問題。事實上,小販伴隨我們成長,在我們的記憶裏, 小販所賣的都是價廉物美,滋味無窮,似乎都甚少被欺騙買到次貨或食物中毒。我所認識 的小販,將製作食物、物品包裝等工序都安排在住所裏進行,加上須直接接觸顧客,而顧客 又多為街坊鄰里,為使他們願意繼續光顧,小販們都會小心謹慎處理貨品和食物,更願意接 受一定程度的規管以減低阻街的情況。故此,阻街和不潔都再難成為拒絕落實小販市集的 理由。

資料來源 :黃穎姿(2014 年 2 月 4 日):小販行業的生存空間與社會價值﹐香港獨立媒體﹐ 摘自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0628

思考題 1. 根據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小販文化與地方經濟有何關係? 參考觀點 「小販文化」不單指零星小販出現,也可指某一地點容許小販在恆常或在指定日子擺賣 ;可指持牌 經營,也可指無牌經營 「地方經濟」包括不同向度的經濟活動,例如租賃商舖、提供就業機會、促進旅遊業、抑制物價等

2. 小販會為社區帶來甚麼利弊? 參考觀點 正面關係

負面關係

小販文化可成為吸引遊客的景點,刺激旅遊業

小販免舖租,對要負擔租金的商舖造成不公平

提供門檻較低的就業機會給基層市民,是基層脫

競爭

貧的途徑

流動小販阻塞公眾道路,令市民和附近商戶感

流動小販可能造成的食物和環境衞生問題,理應

到滋擾

可通過重新發牌加入規管條款來解決

熟食小販弄污街道,影響環境衞生

流動熟食一直受區內市民歡迎,不應扼殺市民的

食物衞生不受規管,安全沒有保障

選擇

參考作品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中五學生 張芷蔚仔細了解灣仔太原街 露天市集的買賣情況,以敏 銳的觀察力多角度欣賞市集 文化。

5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3.6 — 專題探討 :墟市在社區發揮的作用 小販聚集擺賣形成小型露天市集或墟市,營造了重要的社區經濟。社區透過小型買賣活動匯聚社 區資源、承傳文化、連繫社區鄰里 ;亦按不同社區獨有的資源和實際需要,墟市亦發展出不同的 主題性、季節性(墟期)和買賣模式。

資料一 墟市分類

墟市形式

固定墟市

非固定墟市 非每天營業、

每天營業、

非每天營業、

固定地點

有固定日期及地點

主要對象

區內居民

貨品特定顧客組群

大眾、遊客

排檔(深水埗)、

假日農墟(美孚)、

租用球場等場地營辦

天光墟、天黑墟、

例子

騰龍墟(黃大仙)、

文化中心市集

的假日墟(如年宵、

午夜墟(如深水埗、

天秀墟(天水圍)

(尖沙咀)

工展會、電腦節)

紅磡、天水圍)

主辦單位

申請

售賣貨品或 服務的類型

非每天營業

有約定俗成的 營業時間及地點

政府、

政府、

政府、

社會服務團體

社會服務團體

區議會

低收入居民

/ 沒有申請(不干預 /

需向不同政府部門(及/或區議會)申請不同的牌照及准許

有限度的協調安排)

濕貨(如有機農產品等) 乾貨(如海味、玩具等) 文化、藝術、手作(如素描、布藝、首飾等) 生活雜貨/日常用品(如服飾、香燭、盆栽等) 服務(如車衣、剪頭髮、按摩等) 二手物品(舊衣履、單車、傢俱、廚具等)

資料來源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5 年 2 月):呈交深水埗區議會 :關注貧窮問題及少數族裔工作小組「深水埗墟 市研究」報告﹐摘自 :http://poverty.org.hk/sites/default/files/Report_SSPmarket_150326(final).pdf

第三章

社區經濟

51


資料二 新市鎮居民在墟市擺墟的原因 天水圍位處偏遠,區內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不足,且物價較高,以致居民就業及生活困難。東華 三院遂向政府建議並得到其支持,於 2013 年 2 月於天水圍設立天秀墟,向區內居民及社會企業, 提供廉租攤檔以售賣日常食用品,為居民提供更多購物選擇,並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 以下是受訪者在墟市擺檔的原因,以 100 分為滿分。 假日墟市

天水圍天光墟

天秀墟

東涌逸東邨 墟市

所有墟市

增加收入,因為找不到工作

56.4

63.2

50.7

16.7

51.2

增加收入,因為不能找到既能照顧家庭

87.2

78.9

77.6

33.3

75.3

增加收入,因為收入不足

82.1

76.3

71.6

61.1

74.9

增加收入,因為綜援 / 社會福利金額不足

38.5

34.2

26.9

22.2

30.9

增加收入,減輕子女負擔

48.7

50.0

49.3

11.1

45.1

經營成本較低

94.9

89.5

88.1

72.2

88.3

可廣交朋友

82.1

81.6

74.6

94.4

80.3

累積經營經驗

82.1

68.4

73.1

94.4

76.5

可出售自己製造的產品

25.6

21.1

25.4

66.7

29

可以讓自己的技能受到認同

64.1

52.6

58.2

66.7

59.3

時間較彈性

94.9

100.0

77.6

88.9

88.3

墟市就近屋企

84.6

92.1

89.6

94.4

89.5

其他

17.9

18.4

19.4

44.4

21.6

原因

和工作要求的工作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在墟市擺檔之後,對他們維持工作動力、創立自己的事業、接觸社區、認識朋友、 得到別人認同有極大或較大正面影響,另外亦可令他們不需要擔心被食物環境衞生署人員驅趕。 資料來源 : 「墟市發展與基層婦女就業」研究調查(2015 年 6 月)﹐樂施會、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 http://www.policy21.org/PDF/Bazaar%20report%20chi%201506.pdf

52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資料三 天秀墟的不足及建議

即使「天秀墟」能撐下去,由於沒法吸引到區外客光顧,銷售對象只能以街坊為主,變成與 區內原有的商販互爭生意,這對推動天水圍經濟發展並無幫助。 要推動天水圍的經濟,關鍵是要有「賣點」吸引區外客來消費。這方面,當局必須多做工 夫,包括多參考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工展會、年宵市場或一些大型商場的節日宣傳等,分 析成功的因素,加以吸收和消化,研究如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把蛋糕做大,而不 是「塘水滾塘魚」了事。

資料來源 :李秀恒(2013 年 4 月 10 日)。香港經貿商會 :天秀墟幫不了天水圍。 http://www.hketa.com.hk/acticleDetail?id=682

思考題 1. 試綜合資料一、二及三以及就你所知,分析持份者對天秀墟的意見。 (提示 :持份者 可包括墟市檔主/區內原有商販/政府/區內居民/基層居民/市民大眾/遊客等) 2. 從資料二關於墟市的資料中,分析不同社區的特色。 3. 根據資料三,有意見指天秀墟應該吸引區外客人以增加人流,你的意見如何?外來遊 客增加,對社區將會帶來甚麼影響?

第三章

社區經濟

53


3.7 — 專題探討 :以藝術活化天水圍天秀墟 積極推動社區藝術項目的文化團體「MaD 創不同」,於 2014 年以藝術介入天水圍天秀墟的小販 和社區,希望帶來新的可能性。 天秀墟各個商販的拉閘都一式一樣,沒有甚麼個性,藝術家黃振欽想到與檔主們一起製作能代表 他們的獨家招牌。檔主們拿起環保的卡板木,從造型出發,為招牌雕刻、上色、打磨,加入各種細 節。製作時檔主互相幫助,一同為小檔招牌添加色彩。

相片來源 :MaD 創不同

社區藝術的作用 : · 參加者與藝術家在共同創作中建立關係和信任,加強社區凝聚 · 藝術家是推動者,提供平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化解社區內部的磨擦,減少猜忌, 增進彼此了解 · 希望參與者能從中獲得意義,不應該執着於成品的美醜 · 藝術進入社區時,應擔任催化劑的角色,在與街坊互動過程中,協助社區達到某個目 標,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非將藝術家的身份凌駕於社區之上 · 藝術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以非營利性質為主,為社區創造利潤

資料來源 :放下自我入社區 藝術為弱勢發聲(2015 年 2 月 7 日)﹐經濟日報。

3.8 — 專題探討 :民間團體和政府合作造就深水埗見光墟 近年政府和民間組織積極合作推動墟市文化。政府於 2015 年 3 月提出改善小販管理,建議的其 中一個原則是容許由下而上的方式,於是食物及衞生局協助倡議者與相關的政策局及部門聯繫, 檢視項目的可行性及推行情況。由當區居民提出的建議,除了符合當區需要之外,廣獲社區支持、 參與和認同的機會亦大很多。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經過半年時間籌備,於同年 7 至 8 月試驗「見 光墟」。

54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墟市規劃方案的架構 :

政府部門 發展計劃執行者

區議會 政府部門與地區人士的溝通橋樑

協助區議會以一個 專業及行之有效的 方式去收集公眾意 見、整理並歸納出 社區願景及期望

墟市發展計劃詳細 內容﹐透過區議會 凝聚地區人士的 共識而得

地區人士

社區規劃師 社區規劃師 :

區議會委託社區規劃師與 倡議的地區人士合作開展 由下而上的社區規劃過程

— 獨立、專業 —「在地化」 — 提供規劃意見草擬設計方案 — 積極協調意見 — 提供規劃教育

資料來源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2015): 「深水埗墟市試行計劃」建議書﹐檢自 : 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ssp/doc/2012_2015/sc/dc_meetings_doc/332/SSP_DC_2015_111_Annex_TC.pdf.pdf

參考資料 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 https://www.facebook.com/daytimemarket/ 影片 :社區發展 – 社聯頻道 2015 區議會選舉系列 :雙向溝通發展「墟市」 http://hkcss.org.hk/video_detail.asp?content_id=2907

思考題 1. 政府和民間組織合作籌備墟市有何利弊? 2. 你覺得這種合作模式能推展到其他範疇嗎?試舉例以解釋之。

第三章

社區經濟

55


本地及外國小販墟市案例

4

1

3

1— 香港 | 墟市節 近年不少墟市、農墟、市集卻在各處開枝散葉,讓墟 市文化重新引起關注,就如在上水石湖墟及粉嶺聯 和墟進行的「北區墟市節」,基層婦女、新界古洞居 民、本地農夫亦有參與,推廣在地生產。 參考資料 陳亮程 :墟市,作為承載生活可能、扣連社區及回應政策 的行動和實驗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6108

5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2


2— 台灣 | 觀光夜市 攤檔貨品依市場需求而變化,令貨物多元化及貼近 顧客口味。台灣觀光夜市數目眾多,早已成為當地 民眾消費及旅遊焦點。旅客到訪夜市以體驗當地文 化,夜市有自身價值,不單為了解決日常生活所需, 更成為城市的獨有文化。

相片來源 :Wikimedia

3— 新加坡 | 尊廚美食廣場 開設大排檔美食中心讓四類能力不足的群體提供小 販培訓工作,包括 :殘疾人士、有精神健康問題人 士(單親媽媽)、智障人士和社交困難的人士(曾 受虐待的婦女、未婚少女)等,發揮他們潛能,增強 其自信和獨立的能力。 http://dignitykitchen.sg/

相片來源 :Sunflower 社企驕陽

4— 芬蘭 | 餐廳日 自 2011 年,芬蘭開始由民間自發舉行「餐廳日」。 這天,在沒有政府監管下,任何市民都可以在市內 一個角落,例如行人路上、公園、以及私人花園、辦 公室等,售賣各類食物,條件只有一個,就是不可以 是有公司背景和有宣傳品牌的意圖。有人在自家廚 房供應日本料理,有人在路邊賣燒烤。料理從非洲 加納廚房到芬蘭老祖母的麥片粥,從輕食點心到全 套大餐都有。這天是社會及文化的融合,有些檔主 相片來源 :Tuomas Sarparanta, Restaurant Day Facebook 專頁

與平素不認識的市內居民傾談,讓他們多了解各階 層不同背景的情況。同時,這天餐廳日是沒有監管 的,售賣的食物都是由沒有食物牌照的普羅市民烹 製,是自衡自負的制度。 http://www.restaurantday.org/

第三章

社區經濟

57


教學要點 1. 正規經濟以經濟利益為主導,非正規經濟強調以社區為本,但不否定當中所賺取的經濟利潤。 2. 小販和墟市是非正規經濟的例子,由於營業成本相對比店舖便宜,因此貨品價錢相對便宜,能 服務廣範的基層社群。同時,因自主性較強,能配合店主的需要而定立營業時間。 3. 排檔和墟市給予小販較大的自由度,管理模式相比於商場有更大的自主空間,因此更容易跟居 民或其他商販建立人際關係。 4. 公民團體正努力延續自主經濟、提倡善用公共空間和推動民主規劃,鼓勵基層參與社區經濟,提 倡更完備的小販和墟市政策。

關鍵字 墟市

小販

社區經濟

市集

生活水準 生活水平

公民參與

延伸閱讀 聯區小販發展平台(2013)﹐悠悠綠箱子──排檔小販的故事。香港 :聯區小販發展平台。 鄒崇銘、黃英琦、阮耀啟编(2014)﹐共享城市 :從社會企業、公平貿易、良心消費到共享經濟﹐ 香港 :InPress Books。 蔡廉明、伍嘉良(2014)﹐趁還有墟﹐香港 :突破機構。 天秀墟露天墟市想創坊: 首階段報告及設計方案(2013)﹐社區發展陣線、關注天水圍小販大聯盟、 社會發展推動基金、香港規劃師學會青年規劃組、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 http://www.hkip.org.hk/admin/ewebeditor3.7/uploadfile/20130307180700442.pdf 梁志遠「小販墟市可以是怎樣煉成的?」 (2015 年 4 月 13 日)﹐香港獨立媒體﹐ 檢自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3314 [ 政府宣傳片 ] 1987 年 - 醫務衞生署(切勿光顧無牌熟食小販)VCRCommericial 廣告頻道 Youtube。 檢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1LF8K3r0Y 食環署人員 : 「我們也不好過」﹐明報周刊第 2422 期(2015 年 4 月 11 日)﹐檢自 : http://old.mingpaoweekly.com/easyview/content.php?type=2&section=2422&id=1428565254026

5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第三章

社區經濟

59


學 * 習單元:今日香港

全球化


4

商 場 化 的 社 區

第四章

反思消費主義 如何影響生活


4.1 — 教學目標 1 —— 了解商場文化對社區的影響 2 —— 討論屋邨商場私有化對社區的影響 3 —— 認識商場以外的購物選擇 有時我們稱購物為「逛街」,但隨時代轉變,生活習慣亦隨之而改變,越來越多人逛的不再是街, 而是商場。商場如雨後春筍出現,成為消費文化的重要一環。但在商場開業的店舖越來越多大型 連鎖店,多元化的小店逐漸消失,究竟商場的發展歷程是怎樣?商場化的社區建構對我們的日常 生活和社區網絡有甚麼影響?我們有開闢主流消費模式以外的可能嗎? 思考題 1. 你喜歡逛商場嗎?為甚麼? 2. 你能指出以下不同商場的主要顧客對象嗎?

佐敦 - 圓方(大型商場)

將軍澳 - 新都城(購物中心)

樂富 - 樂富商場(屋邨商場)

葵芳 - 葵涌廣場(小商戶聚集的商場)

銅鑼灣 - 時代廣場(大型商場)

九龍城 - 龍珠商場(前身為專門型商場)

參考觀點 圓方 :旅客、附近私人屋苑居民、消費娛樂的市民大眾 新都城 :附近私人屋苑居民 樂富商場 :附近公屋及居屋居民 葵涌廣場 :附近公屋及私人屋苑居民 時代廣場 :旅客、各區人士、消費娛樂的市民大眾 龍珠商場 :附近樓宇的基層市民、曾專門出售電子遊戲機相關產品

62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4.2 — 商場的發展歷程 資料一 商場在香港發展的由來

海運大廈於 1966 年開幕,這段時間香港人正經歷六十年代的暴動,日子動盪不安。這段時 間也是土生土長的新一代成長的日子。他們學習逛商場和觀看櫥窗上的物品,也從中認識 到更多有關時裝潮流的變化和時尚的消費品味,亦成為了認識富裕新世界的舞台。在購物 中心的長廊漫步,年青人學會購物、消費,過著跟父母那代很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他們開始 在海運大廈裏認識外面的世界,超出香港的世界。海運大廈是遠洋郵輪泊港的碼頭,也是 郵輪乘客出入境的地方。當時香港國際航空交通還在發展的初期,這促使海運大廈自然成 為香港連接外面較富裕國家的象徵。

資料來源 :呂大樂(2012):殖民空間與現代性《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 :中華書局,頁 97-120。

資料二 商場在香港發展的由來

太古城中心和新城市廣場的出現,普羅市民才有機會在他們的社區逛商場、購物,使之漸 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些購物中心令人發覺原來購物可以這樣多姿多彩,不必只是一 件為生活所需而要四出張羅的工作。在商場內除了購物,還可看電影、溜冰,累了可以到 美食廣場或茶座吃東西—只要你有錢,在商場不愁找不到節目消磨上一整天。商場令消 費不再局限於購物,社交活動和娛樂節目也成為需要花錢的消費項目之一,最終促使消 費主義全面爆發。

資料來源 :陳嘉文(2015 年 7 月 27 日):史上首個商場原意建構社區?, 《明報》。

資料三 商場化的社區

商場對社區有較大影響的是將軍澳。區內有近二十座商場,大多都是用同一模式興建 : 最底層是港鐵站,上蓋有商場,商場之上是住宅屋苑。若單說將軍澳站,也就有三個商場 連住宅的項目,商場互相接通,但走進裏頭,三個商場其實沒大分別。而它們的功能,是 作為住宅與交通運輸系統之間的通道,多於滿足區內居民日常需要,也當然沒有刻意製 造可以營造社區、凝聚居民的元素—不論住在哪一個屋苑,一出門口就是商場,而我的商 場與你的商場一模一樣,我也沒有動機要去你的商場來找你了,即使要約會見面,區內比 較清晰的聚集位置,可能就是港鐵站。

資料來源 :陳嘉文(2015 年 7 月 27 日):史上首個商場原意建構社區?, 《明報》。

思考題 1. 由六十年代至今,不同年代有不同具標誌性的商場,可以嘗試舉出一些例子嗎? 2. 不同年代落成的商場,對香港人的消費文化和生活模式帶來甚麼影響? 3. 商場近年的發展模式是怎樣的?你對這現象有何看法?

第四章

商場化的社區

63


詞彙庫

《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全球化下, 「消費」成了熱捧的價值,商人為了利潤最大化,樂於鼓吹無休止 追逐時尚潮流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但人的需要有限,如何可以無休止購物呢?「感性 消費」或「符號消費」正可促成這種生活方式 ─ 消費並非出於產品的實用價值,而 是其帶來「潮」、 「型」、 「豪」的感覺,即注重產品的符號意義,而非解決生活所需,例 如限量版波鞋、新型號手機等。

4.3 — 屋邨商場私有化對社區的影響 資料一 領展的由來

2004 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把旗下的公共資產私有化(包括 180 處零售物業(1,100 萬平方呎)及停車場(80,000 平方呎))納入「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由領匯管 理有限公司管理,並於 2005 年 11 月上市,全港逾四成人口住所周邊的設施不再由政府 直接擁有,從此以商業的模式營運,埋下了香港「商場化」的伏線。臨近屋邨的商舖、社 區空間遭私有化,為私營機構營運和管理,意味着那些由平民、小型企業所開的店舖,將 要和全港的消費場所競爭,盈利和租金都要和市場看齊。切合社區需要和就業情況、地 方色彩濃厚但是競爭力弱的店舖漸漸遭淘汰,取而代之的通常是財雄勢大、議價能力高 的大型連鎖店。私有化也意味着那些社區空間和公共空間會成為「私人擁有的公共空間」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受規範和監管,屋邨的居民不能好像以往那樣享用 那些本應為他們而設的地方。一個一個的社區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大商場。

資料來源 :何尚衡(2012.2.22):百貨公司之死與商場之崛起, 《香港獨立媒體》。

資料二 集團式經營商店在領展商場開業的數據 以下是一個公民組織於 2015 年統計 146 個領展商場後得出的統計數字。 母公司

怡和集團 (2014 年純利

品牌 / 商店

總分店數目

於領匯數目

於領匯百分比

惠康及 惠康超級廣場

283

49

17.31%

33.56%

萬寧

365

72

19.73%

49.32%

7-11

911

109

11.96%

74.66%

美心皇宮、 美心大酒樓、八喜

28

2

7.14%

1.37%

美心 MX

68

10

14.71%

6.85%

美心西餅

168

19

11.31%

13.01%

美心香港地

12

6

50.00%

4.11%

元氣壽司

59

10

16.95%

6.85%

Starbucks

124

2

1.61%

1.37%

總計

2,018

279

13.83%

191.10%

39.05 億美金)

於領匯分佈率

資料來源 :領匯監察(2015): 《領匯、財團聯手踢走小商戶─領匯轄下小商戶生存空間調查 V》,香港,領匯監察。

64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思考題 1. 描述以上資料所顯示的品牌與領展商場的關係,那些品牌有甚麼共通點? 2. 試就你在上題所描述的關係,它為不同持份者帶來甚麼影響? 參考觀點 共通點 :很多商店都是大型連鎖集團,而背後都屬於同一母公司,母公司屬跨國企業及上市公司, 以股東利益為首。

正面影響

負面影響

• 大型連鎖集團相對上易於統一管理,

• 連鎖商店進佔屋邨商場,增加企業的

有助提升商場形象 ; • 改善商場及街市包裝,環境較舒適 ; • 若商店營運得當,能改善商場鄰近居 民的日常生活,亦可為基金單位持有 人創造可觀回報 ; • 透過舉辦特色活動及慈善活動吸引顧 客,增加人流令商戶得益。

市場佔有率,但只有連鎖商店可靠多 間分店去分散風險,拉上補下抵抗高 租金,助長財團壟斷,長遠導致商場單 一化,不同地區商場變得一式一樣 ; • 因租金可跟隨市場水平上漲,股東可 獲利潤亦隨之增加,利益以股東為主, 以最大利潤為主 ; • 商舖原本由政府管理,小商戶以低於 市價優惠租金租用。當領展跟隨市場 水平加租,小商戶難以負擔租金 ; • 面對龐大競爭,財團旗下的商舖壟斷 市場,缺乏資本的小店難以對抗,被逼 結業 ; • 屋邨商場跟基層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領展的店舖種類未必完全切合基層市 民生活所需。

第四章

商場化的社區

65


4.4 — 大型商場衍生的社會現象 資料一 商場的空間設計

規劃上,商場成了人們回家必經的地方。發展商把人流由街道引入商場,人流成為了財 團的資產,舖位租金的保証。商場替代了農村社會的祠堂和廟宇、木屋區村囗的士多、 城市老區多元豐富的街道,成了社區的聚腳點和中心地方。然而,不同的是,商場嚴管 著人們的活動。不可拍照、不可坐下、不可喧鬧、不可聚集停留,人們只能在扶梯間不斷 流轉。流動和消費以外的其他活動,基本上,都給防阻,甚或禁止。 商場都不太願意設置座位,要停留便要到餐廳或美食中心(food court)。餐廳要收錢, 美食中心免費。但美食中心的桌椅佈局令人難以久坐,環境亦令人難以自由活動、與人 溝通。商場把人導入了大堂,消滅了街道,但商場沒有提供過培育社區網絡的環境。它 表面上是公共的地方,但實際上它是私有的空間和資產。 商場內,滅絕了真正的公共空間,社區網絡無土可生。商場外,原為公共空間的街道亦 不復存。

資料來源 :柏齊(2007):再看商場城市,香港教育城。 檢自 :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project/campustv4/support_feature3.php

資料二 商場的管理

商場有時甚至比街頭還好,因為在有冷氣及環境較佳的地方,人們願意逗留的時間可能 會更長。所以我們不時可以看到一些慈善團體或是政府部門在商場租用地方舉辦宣傳 活動。但這類活動不是任何人/團體都可能進行的,最低限度當然是有錢可以付場租, 而且一些較敏感的社會或政治議題,就往往被排除於商場之外。因為商場是個私人擁 有的空間,置物商場內的人沒法完全及自由地接觸到公共的議題,因為擁有者監控著當 中可以存在的聲音與行為。所以在商場中,消費者作為公民的身份是不完全的,我們甚 至連坐在地上的權利都沒有,因為這是不合適的。

資料來源 :曾兆賢(2012):商場計劃提綱,輯於張志偉、曾仲堅編《普普香港 :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2000-2010( 二 )》, (頁 9-15),香港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6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資料三 領展翻新轄下街市的情況

領展發言人表示考慮到商業運作及商戶利益,重組街市不會停步,有必要關閉一些生意 不盡如人意的街市。領展將街市「三級化」,分成都會、匯坊及鄰里三大類以分配資源 發展。發言人指屯門 H.A.N.D.S 街市、樂富街市、小西灣街市、天水圍天瑞街市和屯門 蝴蝶街市屬「都會」,面積較大,且配有商場和停車場,會重點投資 ;30 個人流較多的 為「匯坊」,而剩餘 50 個規模和人流較少的為「鄰里」,會視乎不同類別,決定投資額 和裝修程序。 翻新後的街市人流平均增長 20% 至 30%,租金平均升幅為 7 至 8%,暫無影響商戶續租, 如樂富街市有 80% 的商戶選擇留下。翻新前旗下街市整體出租率不到 90%,但翻新後 樂富街市出租率上升至 98%,H.A.N.D.S 更由 60% 上升至 99%。

資料來源 :領展 :有必要「殺」部分街市(2015 年 11 月 30 日), 《明報》。

思考題 1. 根據以上資料,大型商場衍生哪些社會現象? 2. 商場化的社區如何改變居民使用空間的習慣? 3. 探討旺角家樂坊作案例,小租戶為甚麼敵不過跨國服裝連鎖店 H&M 的進駐?

你作為消費者,有甚麼意見?

詞彙庫

《私有化》 私有化指政府或公營部門將公共資產的擁有權,通過股份上市出售或服務外判,轉移至 私人市場,利用自由市場競爭和營運的靈活性增加服務質素與效率 ;但亦有批評認為私 有化令公共服務的擁有權,落入只求利潤的私人企業。對整體社會而言,反而削弱服務 質素。

第四章

商場化的社區

67


練習:

教學提示

觀察社區

本練習以街市作為訓練場 所,老師可因應情況揀選 其他地方。

活動目標

訓練學生的觀察力,以微觀方法記錄、整理及分析所收集的資料,並化為創作題材 本活動參考第七屆校園藝術大使計劃 - 創意藝術日營 ( 中學組 )# 視覺藝術家魂游的活動。導師帶領學生觀察領 展管理的樂富街市,並鼓勵同學自主探究,在過程中省思自己的觀點和既有知識。在觀察社區的大框架下,導 師鼓勵學生自由地從既定想法開始找出有興趣的事物,然後進行實地考察驗證、修訂、再驗證。學生從觀察中 發現和省思一些理所當然的謬誤,逐步反覆推進地整理出自己的觀點或觀察。 活動內容

事前準備 想像你是活在 2047 的人類,時光倒流返回 2016 年的香港,對所有事物都很好奇,所以仔細觀察 社區,詳細記錄。 學生先選擇以下不同角色,並以 3 至 4 人一組進行社區考察。

人類學家

地產從業員

食神

博物館館長

建築師

植物學家

視覺藝術家

社運人士

出發前 「市集」是甚麼?以你的未來角色身份出發,你期望在市集裏找到甚麼? 活動一 四處逛逛,用你的未來角色身份,觀察和發掘你覺得有趣的事物。 圖文記趣 :盡量用筆記下所見所聞,不用相機。 (建議時間 :15 分鐘) 活動後小組分享 實地考察後,你的發現跟預期的有何不同?

6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學生需帶備筆記本、文具、 素描簿(如適用)。


活動二 重訪你最感興趣的事物,用盡你的方法觀察和記錄的所有細節,例如店員、顧客、物件、方位、顏 色、溫度等,可以用文字、圖像、或其他身邊的小工具輔助。如店員不太繁忙,當你得到他們的同 意後亦可進行訪問。 (建議時間 :25 分鐘) 活動後小組分享 用你的未來身份角度出發,你有甚麼發現?當中有何故事呢? 想一想,你如何在稍後的活動詳細記錄所發現的細節?

活動三 到附近的超級市場進行比較,例如貨品、顧客、人流跟街市有何相似之處?或可記錄產品的原產 地、級別等。 (建議時間 :30 分鐘) 活動四 找一個方法記錄你所發現的細節,例如圖像、圖表等不同方法呈現。 (建議時間 :1 小時) 活動後小組分享 如何令你的觀察變得有意思?

教學提示

活動五

學生進行考察時應該尊重

整理你的筆記,選出印象最深刻的記錄,以你的未來身份反思你的觀點,並以創意寫作呈現你的

受訪者,應先徵詢店員同

發現。 (建議時間 :1 小時)

意才開始進行記錄,例如 抄下貨品價錢、度尺等 ; 如店員太忙,未能跟學生 溝通,學生可考慮進行遠 距離觀察,或選擇另一間 店舖進行記錄。這活動主 要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老 師應鼓勵學生只用紙和筆 記錄所見所聞,暫時擱下 相機。

學生觀察到樂富街市的其中一件掛飾佈滿昆蟲屍體,把這故事化成創作的題材。 相片來源 :校園藝術大使計劃

#

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策劃及統籌。

第四章

商場化的社區

69


商場以外的購物選擇 近年盛行網上購物,農業、工業被邊緣化,你有沒有想過民間其實蘊藏很多寶貴經驗和知識?當 城市面貌由消費潮流主導,街道空間、生活選擇變得單一,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不需要消費,也可 發掘社區本身的潛在資源,豐富生活?我們可否透過協作、交流,開闢主流消費模式以外的可能 嗎?

手作市集 市集是一個交流的平台,讓獨立工作者被看見,無論是 手作人、音樂人、農夫還是行動者,市集把不同的個體 連結起來,是分享和交流生活經驗的平台,實踐生活的 可能。除了作買賣外,有些市集更會安排工作坊、放映、 講座等活動,將多元的想法分享給大眾。市集的運作模 式讓一眾付不起店面舖租的獨立生產者共同分享成本, 於週末人流最多的時候合租一個空間來做買賣,算是在 地產霸權下面對昂貴舖租的一條出路。

Oh Yes It’s Free 無人駕駛自助傢俬徵送 這個平台希望從垃圾堆裏找到人們丟棄但還有使用價值 的東西,然後繼續使用,而不是將其變賣換取收入。這 平台希望讓人反思其消費習慣,同時透過共享重新建立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在整個過程完全自發,不需花費一 分一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YIFurniture/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灣仔、上水)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流通的社區貨幣叫 「時分劵」。街坊可透過交換服務及物品,發揮社區人 士擁有未被市場利用的才能、技術與經驗,服務社群; 另一方面,亦可增加民間的信任和溝通,建立社區網絡。 同時透過訂價及交換的過程,反思日常生活中生產與消 費的關係。 http://come.sjs.org.hk/

7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東涌好物(東涌) 東涌一班居民和社工發起「東涌好物」定期市集,街坊 出售自製小食、手作等,各展所長,實現以人為本的經 濟模式。 https://www.facebook.com/tungchunghomemade/

天姿作圍(天水圍) 天水圍區多為基層家庭,物價因財團壟斷市場而昂貴非 常,居民別無他選。天姿作圍是街坊共同成立的組群, 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參與,連結周邊農業及發揮街坊才 能,讓社區自給自足,創造可持續的社區經濟系統。 https://www.facebook.com/tinshuiwaiorganic/

生活館(元朗) 始於反高鐵護菜園村運動的生活館,經過多年來用心經 營,成為探討和實踐新生活價值的實驗場。每逢週日出 售當茬食材,市民亦可親身跟農夫聊天,體驗自主生活 模式。 https://sangwoodgoon.wordpress.com/

農墟 農墟能改善農夫的生計,面對內地農產品的競爭,本地 農產品在批發市場的價格受壓,減低毛利率。有機耕作 需要人手打理,農產品一般成本更高。農墟是低門檻的 直銷渠道,減低交易的成本,使農夫能從中獲取更高的 毛利,支持繼續以生態友善的方式耕作,改善農場的生 態環境。消費者亦能以更優惠的價錢享用本地農產品農 墟直銷。同時,農夫在農墟與市民面對面的溝通接觸, 能宣揚惜食、不時不食、養份循環、生物多樣性、菜單 食療等觀念。

第四章

商場化的社區

71


好家庭菜園(東涌) 好家庭菜園以重視生態環境的耕種方法為本,重視社區 網絡的連繫,以環保手作工作坊、種植工作坊及講座及 都市農圃設計連結人與人的關係,栽種綠色社區。 http://www.goodfamilyfarm.org/

港嘢 推廣本土農業,跟大眾分享本地新鮮食材和背後的生產 故事,亦安排探訪農田和介紹農作物。他們鼓勵街坊成 為食物生產者,從而了解政府的發展計劃和全球食物議 題,亦鼓勵市民身體力行支持本土農業,體驗一場社區 食物實驗。 https://www.facebook.com/kongyeahkongyeah/

維修香港-關懷社區服務隊 「維修香港」的成員主要為全港基層家庭提供援助,包括 一般的家居維修或家居用品轉贈,並透過家訪協助有需 要人士或家庭了解社會福利政策及社區活動,以及幫助 受訪者申領或轉介合適的公共援助(如關愛基金申請、 義務補習、長者生活津貼等等)。他們希望計劃能營造 社區、發揮互助關愛精神,宣揚公民社會及民主理念,並 教導公眾有關民生事務與政府政策之關係。 https://www.facebook.com/FixingHK/

平等分享行動 「平等分享行動」並不是團體的「義工服務」,強調不是 「派物資行動」,所有「物資」只是一個溝通的橋樑,重 點是大家願意將自己的「時間」、 「耳朵」、 「眼睛」、 「腦 袋」分享出來,和一班一直「不被看見」的群體溝通, 分享愛與關懷,將「不被看見」的人「被看見」,才是行 動的本質。行動不是「好人好事」的「施與者」,只是 用「街坊」身分走進社區「探街坊」,和他們分享自己 擁有的東西,包括祝福和喜悅。

72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參考作品 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第二階段活動中,學員馬力琪的〈龍城一首〉作品 透過紙牌遊戲呈現小店的神秘事,玩家抽出紙牌時便能增加眾人認識九龍城社區的 機會,藉以表達地方歷史和濃厚的人情味。

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第二階段活動中,學員朱佩儀走遍九龍城所有街道, 訪問十八間小店以製作〈封存〉這作品,把街坊所訴說的往事與回憶以畫及文字記 錄下來 ;再邀請他們呼一口氣注入膠袋裡面,象徵把回憶封存,留下了他們在社區 存在過的證據。

第四章

商場化的社區

73


教學要點 1. 因著時代變遷,商場成為現今主要的消費場所,成為購物、娛樂、消閒的地方。商場的不同檔次 及定位對社區有著重大影響。 2. 商場的管理模式較強,管理者為了提供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因而規管人們的行為,而店舖類型 組合、品牌組合都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3. 2004 年政府把屋邨商場私有化,交託領展管理。有壓力團體指出購物環境改善了,但街坊小店 因為加租可能結業,居民只能依賴領展商場中大部分連鎖店,甚至應徵為求謀生或幫補家計。 公屋居民或許難以在消費、擇業甚至社區聯繫等方面,得享更多、更便宜兼且有人情味的選擇。 4. 商場以外亦有多種購物選擇,公民社會透過協作、交流、交換等方式,開闢主流消費模式以外的 可能性。

關鍵字

商業化

壟斷

自主性

74

私有化

商品化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共享經濟

消費主義

利潤最大化 利潤極大化


延伸閱讀 領匯監察(2015): 《十年後的領會.為香港尋找未來》,香港,領匯監察。 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公屋商場及停車租戶大聯盟編(2005): 《誰出售了香港 : 領匯事件的思前想後》,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龐一鳴(2011): 《就係唔幫襯地產商》,香港,上書局。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2015): 《天水人志──天水圍綠色生活手記》, 香港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天水圍自主社區實踐計劃」。 鄺震傑(2009):主題化下的香港 ─ 從商場中看全球化的集體生活模式, 《文化研究 @ 嶺南》, 第十三期。檢自 :http://www.ln.edu.hk/mcsln/13th_issue/feature_01.shtml 「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與論述」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oppingMalls.hk/ 都市酵母行動計畫(2015):市場小學計劃,台北,都市酵母行動計畫。檢自 :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3_show.php?passion3type_id2=34&passion3_id=1369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2013):培育活動「憑良心 • 去消費 • 撐小店 • 大行動」,香港,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檢自 : http://www.hkccla.org.hk/index.asp?content=activity/activity_school_201307 nomad nomad(2015.9.14):關於市集,我們想說的其實是, 《立場新聞》。檢自 : http://www.thestandnews.com/personal/ 關於市集 - 我們想說的其實是 /

第四章

商場化的社區

75


學 * 習單元:全球化 今日香港 現代中國

5


少 第五章

數 族 裔 社區共融 | 在港少數族裔社群


5.1 — 教學目標 1 —— 認識少數族裔在香港的情況 2 —— 討論少數族裔在香港遇到的困難 3 —— 認識由公民發起的少數族裔活動及組織 居住在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有很多面向,有些人經商、當女傭、尋求政治庇護,總有些在你的社 區出現。不知道你是否認識他們?會否了解他們的文化?

尖沙咀重慶大廈入口

思考題 1. 組成香港社會面貌的不同族裔人士,你能數一數他們來自哪些國家嗎? 2. 有人說尖沙咀重慶大廈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爐,你對這大廈有甚麼印象?

2011 年在全港所有 15 歲及以上人士中,

華人

93.6%

(6,620,393)

非華人

6.4%

(451,183)

7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非華人當中包括 :

印尼人

133,377

菲律賓人

133,018

白人

混血兒

55,236

29,001

(29.6%)

(29.5%)

(12.2%)

(6.4%)

印度人

巴基斯坦人

尼泊爾人

日本人

28,616

18,042

16,518

12,580

(6.3%)

(4.0%)

泰國人

其他亞洲人

韓國人

其他

11,213

7,038

5,209

1,335

(2.5%)

(1.6%)

(3.7%)

(2.8%)

(1.2%)

過去 10 年少數族裔人士數目 :

(0.3%)

在香港出生的少數族裔人士百分比 :

上升

31.2%

343,950

451,183

2001 年

2011 年

13.3%

思考題 1. 在你的社區中有沒有少數族裔的人士?他們屬於哪個國籍?他們通常喜歡在哪兒聚 集?你對他們的印象是怎樣的? 2. 在你的社區中有沒有店舖出售他們的家鄉食品或用品?你有沒有曾經光顧? 3. 他們聚居在社區是否跟地區發展有關?(提示 :租金、交通、歷史)

第五章

少數族裔

79


5.2 — 認識不同社區的少數族裔人士 資料一 少數族裔人士在不同社區的分佈及歷史由來 地區

區域

主要少數族群

歷史由來

葵涌

屏麗徑、屏富徑、

巴基斯坦人

80 年代的香港,經濟發展迅速,進出口貿易蓬勃,

大白田街及

興建的葵涌貨櫃碼頭亦令區內工廠和貨運物流業

安蔭邨一帶

變得集中,對外來勞工的需求亦因而增加。而葵涌 一帶的唐樓單位板間房租金低廉,誘使當時經濟不 算發達的巴基斯坦成年男人來港謀生,他們成為第 一代居港的巴基斯坦人。

深水埗

長沙灣沿青山道、

巴基斯坦人

深水埗區的南亞裔以巴基斯坦人為主。巴基斯坦

順寧道一帶 ;

1947 年前為印度屬地,部分居港巴裔人士是港英時

深水埗醫局街、

期來港的商人、工人及後代。他們的生育率相對較

大南街及桂林街

高,更喜歡與幾代家人一起聚居。由於深水埗區的

一帶

舊式樓宇租金較為便宜,相對較容易負擔,加上地 區的草根性,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會住進這個社區。

元朗

錦田、南邊圍

巴基斯坦及

元朗八鄉石崗軍營是尼泊爾啹喀兵駐港時其中一個

尼泊爾人

軍營的所在地,加上同樣位於元朗的新田廓爾喀軍 人墳場,合共埋葬了 500 多位為港捐軀的啹喀兵, 使元朗成為大多尼泊爾人聚居的地區。 不少少數族裔人士來港後在此落地生根,正式成為 香港人,但因為經濟條件有限,或公屋分配緣故, 相繼遷入較偏遠的地區居住,元朗亦因此成為深水 埗以外,另一巴基斯坦人集中的住處。

油尖旺

新填地街菜市場、

尼泊爾、

前身為威菲路軍營的九龍公園,是尼泊爾啹喀兵駐

上海街一帶及重

印度及

守的軍營之一,當年為方便照顧來港的家人,他們

慶大廈

巴基斯坦人

大都會聚居於軍營附近,如油麻地及佐敦一帶,因 而逐漸發展出一個小尼泊爾社區,有不少尼泊爾人 開設的小店及餐廳。

九龍城

城 南道、 打 鼓嶺 道及啟德道

泰國人

坊間對於泰國人聚居九龍城有不同說法。有說最初 是因為九龍城寨的人到泰國娶妻,泰國人才開始在 九龍城落腳 ; 又有說一些在泰國的潮汕華僑移居香 港,並落戶於九龍城,帶動其他泰國人聚居於此 ; 亦 有說不少泰國人為了生計,自 80 年代來港打工,人 生路不熟的情況下,只好住在機場附近的地方,其 後他們來港數目不斷增加,為能夠互相關照,都會 選擇一同住在九龍城。當然及後引入了泰國的飲食 文化,讓港人對泰國菜的需求甚殷,吸引更多的泰 國廚師來港工作。

註 : 綜合網上資料

8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資料二 重慶大廈的發展 ( 經濟因素 )

重慶大廈成為中國貨品輸往發展中國家的中心,只是近 20 年的事。起初,在重慶大廈聚居 的主要是南亞人,即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因此,大廈至今還有不少巴基斯坦和印度餐廳。直 到 1990 年代的後期,愈來愈多人由發展中國家來到重慶大廈,尤其是非洲人。當時,正值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有初步成效,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少日用品都是「中國製造」。對 部分香港人來說,可能中國商品的品質都不算太好,但來自落後國家的人卻認為,中國商 品已經絕對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那批商人都希望把貨品帶回家鄉轉售。另外,當時 中國仍在開放初期,外國人要進入中國大陸比今日困難得多,商人也只能以香港為中轉站, 重慶大廈就成為了當中的樞紐。

資料來源 :麥高登(2013):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香港重慶大廈》,香港,紅出版(青森文化)。

思考題 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綜合上述少數族裔人士來港及散落在不同社區的原因。

在九龍城慶祝泰國潑水節

第五章

少數族裔

81


練習 1:

教學提示

參觀尖沙咀重慶大廈及附近一帶

尊 重 多 元 文 化, 謹 言 慎 行,不要帶著歧視眼光, 很多在港的少數族裔都

活動目標

懂 廣 東 話, 也 要 先 得 到

- 探討少數族裔在香港的生活狀況 - 了解本地人和遊客對重慶大廈及附近一帶的看法及背後原因 - 探討重慶大廈商店運作模式與全球化的關係 活動內容

由老師帶領,同學自組隊伍,5 至 6 人一組 : 午餐 — 到重慶大廈印度餐廳午膳,探討其飲食文化。 訪問 — 在重慶大廈及附近一帶訪問本地人/遊客,了解他們對重慶大廈和少數族裔人士的看法 及其背後原因。然後訪問在重慶大廈生活的不同人士,探討他們從事的工作及在香港的 生活。 觀察 — 在重慶大廈及附近地區一帶進行觀察,探討重慶大廈與全球化的關係,包括 : • 重慶大廈商店銷售商品/銷售對象/貨品來源及往返地區 • 重慶大廈的人流/人們的行為/衣著打扮

滙報 — 同學在考察完畢後匯報所見所聞,形式不俱。

參考作品

學生莫梓謙、黃浩然、鄭希紋、 陳芷彤作品:〈USER〉

學生郭頌詩 , 呂偉鍵 , 許諾文 , 羅倩婷 , 屈鍵晴作品:〈人類多樣性〉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通識科學生考察尖沙咀重慶大廈,觀察及訪談後,創作了以上一 系列併貼作品以反思多元文化的融合。

82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被拍攝對象的許可後才 拍照。


教學提示

練習 2:

鼓勵學生跟少數族裔人士

街頭訪問

先作自我介紹,說明訪問 的目的,只要懂得尊重對 方,很多人都願意跟陌生 人交流。

活動目標

認識多元文化 活動建議 • 老師帶同學生組成 2 至 3 人一隊,鼓勵他們跟自己社區的少數族裔人士作街頭訪問,或到訪由他

們經營的商店,如雜貨店。 • 向受訪者提問 : 「你覺得甚麼貨品最能代表你的國家?可否介紹該物件?」 • 如情況許何,請買下該物品。 • 上課時跟其他同學匯報和分享。

參考作品

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第二階段學員張敏怡作品〈異國道〉中以明信片記 述她在九龍城小泰國的觀察。

第五章

少數族裔

83


5.3 — 在港少數族裔人士面對的困難 資料一 文化差異 ( 鄰里關係、食物 ) 以下是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家庭主婦 Asfa Kabir 分享她在香港的生活。

相片來源 :亞洲電視

我明白如果我在香港生活,我需要接受這裏的文化,例如鄰居在梯間燒衣紙、香燭,就如同 我需要祈禱一樣。雖然我嘗試接受中國人的文化,與他們交朋友,但有些中國人的行為實 在傷透我心。我跟鄰居說「早晨,你好嗎?」,但他們很少會回應 ;鄰舍小孩的父親更不 准子女和我們交住,說巴基斯坦人多是不好的。有次我在烏都鄰舍中心裏取了一個全新的 手袋作禮物,吩咐我兒子送給樓下的女孩,不一會竟然看到那手袋被丟掉在梯間。我真的 十分傷心。 雖然我很喜歡香港的食物,但我和家人極少外出用餐,因為我們需要依照清真的飲食傳統, 但很多餐廳都用上豬肉,我們不能吃,例如,我在喀什米爾不能煮到西蘭花,但我很喜歡吃。 我會用豉油煮食,但後來發覺連豉油都可能有豬肉相關的味道和成份。我不明白為何政府 讓我們在此居住,卻不為我們安排相應的食物配備。

資料來源 : 《同一頁 • 土瓜灣─人文地圖故事書》 (2015),香港,聖雅各福群會。

84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資料二 經濟困難及人權問題 以下的訪問是一位居住在土瓜灣的非洲人 Ibrahim 的生活。

相片來源 :土瓜灣故事館(土家)

我來自多哥(西非中的一個國家),是個尋求庇護者。我不肯定有多少難民住在土瓜灣, 但以我理解有很多,從肯雅、多哥、坦桑尼亞、幾內亞、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不同非洲 國家的人都能在土瓜灣找到。因為當大家想找租金便宜的地方,都說去土瓜灣。佐敦、長 沙灣、深水埗已經很難找到我們能負擔的租金。 如果我有一天,香港政府批准我去一個地方,就算是馬來西亞、台灣,或者其他比香港落後 的地方,我都會去,因此我的人權才受到保障。我已經沒有其他的希望,只希望我的子女更 好。就現在的處境評估,他們在香港是沒有將來的。

(2015),香港,聖雅各福群會。 資料來源 : 《同一頁 • 土瓜灣─人文地圖故事書》

第五章

少數族裔

85


資料三 比較香港及廣州的非洲社群 人類學家麥高登曾出版《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香港重慶大廈》,近年研究在廣州的非洲人社區。 在廣州的非洲人多聚集於小北路、礦泉、下塘西、登峰一帶,大約有三十萬人聚居。 以下是關於麥高登的訪問 :

我過去一年都在廣州居住,嘗試接觸當地的非洲社區。在香港的非洲人一般都是合法逗留, 只是他們不可以在香港工作,但警方又很難拿出證據證明他們在工作,所以他們在香港不 必擔心自己會被拘捕。相反,在廣州的非洲人很多是過期居留的,只要一被警察看到就會 被拘捕。因此,部分在廣州的非洲人老遠看見警察,就拔足逃跑,甚至不惜跑過馬路、或由 高處跳下 ;每當有非洲人在這類事件中死亡,整個非洲社群就會發起反抗活動。 現在,在香港的非洲人已經比過往少,不少都已經遷到廣州。雖然,來自非洲英語地區的非 洲人,在香港溝通、營商會較方便,但廣州有更大的非洲社區。加上廉價商品才是這批非洲 商人的主要目標,也因此他們更希望把中國貨運回故鄉,直接在廣州居住會更方便。 有人說,香港的種族歧視較廣州嚴重,也有人持相反意見。我認為這不單是種族問題,也跟 收入、教育程度和工作有關。例如即使是非洲人,由於是大學教授,自然較一般非洲人更容 易融入香港社會。 某程度上,我認為中國大陸的歧視問題比香港嚴重。因為,在香港的少數族裔遇到任何困 難或被歧視,至少可以向 NGO 尋求協助,但中國國內的所謂 NGO 通常跟政府有聯絡,求 助人尋求協助時,永遠不知道自己提供的個人資料會被送到哪裏去,用作甚麼用途。

資料來源 :沈旭暉(2015 年 5 月 16 日): 〈麥高登令重慶大廈臻學術殿堂〉, 《信報》。

思考題 1. 從資料一及資料二中,少數族裔人士適應香港的生活嗎?他們遇到甚麼問題?你認 為應該如何改善這情況? 參考觀點 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群體時遇到的困難包括 :(1) 本地人不理解及歧視、(2) 缺乏語言支援、(3) 飲食文 化的差異及 (4) 由於對本地資源、文化的不認識而造成生活困難。部分是尋求庇護者較難得到穩定 的工作。

2. 在資料三中,作者從哪些方面分析香港和中國政府對待少數族裔的手法?

8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他們 ( 少數族群 ) 就跟相中的樹木一樣,選擇在此落地生根,成為這城市的一部分。 語言阻礙日常是個事實,但他們一代又一代選擇此地繼續生活又是一個事實。他們在校園每天會接觸着不懂烏 都語的老師和同學,或是上班時被誤為較高薪的外籍僱員,但其實還是有少數的他們會用廣東話跟你說聲 :「我 是香港人」。攝於一長沙灣小學。

第五章

少數族裔

87


認識由公民發起的少數族裔活動及組織 丹麥 | 哥本哈根 Superkilen

Superkilen 是個公園,位處哥本哈根一個多元種族的社區,該區居民來自超過 50 個國家。建築團 隊透過舉辦多次工作坊,與居民對話,共同設計這座公園。Superkilen 從世界各地取材,將不同國 家的元素放在這裡,讓來自不同國籍的居民都能找到親切感,喜歡使用這公園。當中的物件包括 伊拉克的鞦韆、中國的霓虹燈招牌、模仿日本八爪魚形狀的滑梯和泰國的泰拳拳擊台等。 http://superflex.net/tools/superkilen

香港 | 香港亞洲家務工工會聯會

相片來源 :立場新聞

香港亞洲家務工工會聯會除了維護家務工的權益外,其主席阿釘(Phobsuk Gasing,兼任泰國移 工工會主席)更熱心參與香港的民主運動,如 2014 年的雨傘運動。她認為家務工組織工會、爭 取權益的訴求,以及香港人爭取民主的訴求,兩者互相關連。阿釘來港工作約 20 年,最初只為 養活 3 名女兒,後來就由普通家傭,當上工會主席,爭取權益。

8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香港 |Gurkhas in Hong Kong

圖中為仍然留港的尼泊爾啹喀老兵及其家屬,於香港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前留影。每逢 11 月的和平紀念日都會紀 念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Gurkhas in Hong Kong 是一個公民自發活動,發起人尼泊爾籍的 Ghotane Dhiraj 希望訪問早年在香 港服役而仍然留港的尼泊爾啹喀老兵,以文字和影像記述他們在港的經歷,以確保他們的故事不 被人遺忘。http://gurkhasinhk.weebly.com/about.html

香港 | 香港公民

相片來源 :香港公民

香港公民是一群關愛社區,相信持續的社區組織工作才能凝聚民間力量,他們希望培養積極的公 民,啟動民間團體,建立組織聯盟,促進行動反思。他們在 2015 年 2 至 9 月舉辦多場「社區聆聽日」, 收集 430 位深水埗區內街坊及社區人士的意見,制定「深水埗民間政綱 2015」。促成的過程如下: 1.

在團體及地區中進行一對一的「社區聆聽」:由一位聆聽義工與一位對象個別傾談

2.

同時連繫不同社群彼此聆聽,例如青少年與舊區住戶、視障人士與不同學習能力及智障人士、 視障人士與文化藝術工作者 ;也有精神復康人士的互相聆聽

3.

在聆聽後,各個參與者就各自的社區意見互相分享、交流及作出討論,得出不同社群的共同 社區意見及願景,並化為社群政綱──深水埗民間政綱的其中一部分

因此,除了促成各社群就新一屆區議會有清晰的共同訴求,組織同時促進了社群內、以至社群之 間相互認識及彼此理解。 http://www.hkcitizens.org.hk/

第五章

少數族裔

89


教學要點 1. 人類生而平等,不應因其種族、文化、語言、經濟或社會階級的不同,而被排斥於平等的社會參 與之外。 2. 少數族裔散落在香港的不同社區,各有因由,我們要了解和尊重不同種族,協助他們融入社區。 3. 少數族裔是香港的一份子,亦有公民自發籌劃跟少數族裔相關的活動和組織,推動社會進步。

關鍵字

少數族裔

種族

少數種族

民族跨文化

文化融和

人權

種族優越感

少數人的權利

文化隔膜

世界公民 全球公民

5.7 — 延伸閱讀 麥高登(2013):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香港重慶大廈》,香港,紅出版(青森文化)。 《少數族裔狀況報告》 (2015),香港,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 (只提供英文版本)。 http://www.law.hku.hk/ccpl/pub/EMreport.html Billy H.C Kwok(2015.9.10):圖片故事 :在香港等待難民身份, 《端媒體》。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11-photo-hongkongrefugees/ 平等機會委員會(2012): 《有關南亞裔人士對種族之間接觸及歧視經驗的研究報告》, 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 http://www.eoc.org.hk/EOC/Upload/UserFiles/File/ResearchReport/201203/Race_cFull%20Report.pdf 劉鎮偉(製作人),王家衛(導演) (1994),重慶森林(影片), (Burbank, California: Miramax Home Entertainment: Distributed by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香港融樂會(2012): 《華裔市民對不同少數族裔的接受程度問卷調查》,香港,香港融樂會。 (只提供英文版本) http://www.unison.org.hk/DocumentDownload/Researches/R201203%20Racial%20Acceptance%20 Survey%20Report.pdf?subject=Enquiry%20for%20Research%20hard%20copy

9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第五章

少數族裔

91



漫 第六章

步 社 區

6

觀察社區點滴 | 以九龍城為例


主題一 — 社區今昔 培養學生對地方的歷史意識,讓他們能夠立足於過去,面對現在,思考未來。本章節以九龍 城區作示範,期待為你的社區帶來新視點。

九 龍 寨城 現時

昔日 九龍寨城因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曾經變成了

直到 1987 年,中英兩國達成清拆九龍寨城的協

「三不管」的地方(即中國、英國和香港政府三

議,並於 1995 年建成了今日的九龍寨城公園。

方都不管)。二次大戰後,大批中國內地難民

九龍寨城的神秘和多元性為後人津津樂道,為

來港,城寨不斷擴展,大量非法樓宇如雨後春

很多創作帶來靈感,在日本神奈川縣川畸市更

筍般在寨城內興建,而無牌牙醫、家庭式經營

有一個遊樂中心重溯九龍城寨的舊貌。

的小工廠當時在九龍寨城也很常見。由於城內 樓宇密集、通道濕窄、龍蛇混雜,是毒梟、罪犯 匿藏的巢穴,同時也是平民百姓的棲身之所。 相片來源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啟 德 機場 現時

昔日 啟德機場被公認為考驗機師的最佳挑戰 :飛機

啟德機場於 1998 年關閉,為市區帶來 323 公頃

同一時間在低空、山崗和高樓大廈間急轉的高

土地,成為市區最大的新發展區。政府計劃發

難度飛行方式,全球只此一家。機師必須掌握

展該地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娛樂和休閒樞紐,

每秒的風速和風向變化及飛機的高度和速度,

包括郵輪碼頭、酒店、住宅、商業等核心建築

半秒差池都會令飛機偏離航道,有可能釀成各

項目。但當中只預留約 36 公頃土地作房屋發

種驚險場面甚至災難,因此九龍城樓宇的高度

展(約 11%),當中公屋用地只佔 9 公頃(約 3%),

限制非常重要。

而整個啟德發展區只預計容納約 9 萬人居住。

相片來源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城市發展當中如何平衡不同持份者的需要? 相片來源 :J&A Panoramio

94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國際百貨公司 現時

昔日 位於九龍城衙前圍道與獅子石道交界處的「星

1998 年大嶼山赤鱲角機場啟用,香港政府逐漸

屋」是一幢戰前唐樓,由「九龍城大地主」鄺

放寬對啟德一帶的樓宇高度限制,九龍區的地

命光於 1930 年買入。大樓的地下為國際百貨

產市場蓬勃發展起來,物業收購的活動亦隨之

公司,樓上為住宅。

急增,那些建於戰後時期的舊式唐樓已逐漸拆

相片來源 :東方日報

除,取而代之的是高聳的「牙籤樓」,市區更 新陸續進行。

思考題 1. 從國際百貨公司的今昔對照,看到不同時代的樓宇建築風格有所轉變 :例如昔日是 數層的唐樓,樓上為住宅,地下為國際百貨公司,而百貨公司的舖面是對街的 ;現在 興建的「牙籤樓」或將來興建的樓宇裏即使有百貨公司,但新落成的建築都會採用 下層商場,上層住宅的商住混合模式。這種城市發展的模式如何改變社區和影響生 活質素?有沒有其他完善或優化的可能? 2. 在你的社區有沒有一些較大型的基礎建設或地標?你知道它的歷史演進嗎?你能點 出市區更新的模式是怎樣嗎?並從中分析出城市發展有何趨勢,市民對住屋或社區 建設的需求有何改變?

第六章

漫步社區

95


主題二 — 大城小事──不平凡的社區人物 即使每天走著一樣的路,只要細心觀察,總能碰到對社區充滿熱情的人和有趣的事情。這一 節主要看九龍城社區的趣事。你的社區又有哪些不一樣的風景?

曾 灶 財墨 寶 在太子道東巴士站附近的三枝燈柱上,我們可以隱約 看到粗粗黑黑的中文字,這是人稱「九龍皇帝」的曾 灶財墨寶,經歷時代洗擦所遺留的痕跡。 「九龍皇帝」 是香港街頭藝術的代表人物 : 早於 70 年代,他便書寫 街頭,內容是他從族譜中發現曾氏曾擁有九龍主權, 他長年累月在燈柱、大門、電箱等書寫,就是為了向 英女皇控訴。 政府曾以水漆大舉清洗曾灶財的墨寶,但由於曾氏以 塑膠彩配以瓷漆作為書寫的物料,因此消失多年的墨 寶因化學作用再次浮現。

潮 泰 社群 50、 60 年代,很多華人不惜飄洋過海到泰國經商謀生, 當中有很多潮州人。至 70 年代,一些植根泰國的華 僑輾轉回到中國,有部分聚集在九龍城寨。同期,不 少在泰國較貧窮的女孩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願意 前來香港 :有些在香港做外傭 ;有些則會經媒人介紹 嫁到香港,因為中國和泰國的淵源,他們很多都會聚 集在九龍城寨。 昔日的九龍城是潮州人的地頭,滿街都是潮州人經營 的店舖。隨著寨城被拆,啟德機場搬遷,潮州幫也淡 出九龍城,小泰國開始崛起。現在去城南道逛逛,那 裏有很多泰式餐廳、食品雜貨店、路邊攤、甜品店等。

流 動 盆栽 在九龍城的街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盆栽,有些放在店 舖門外,有些放在手推車上,部分是商舖自發擺放的, 也許是因為九龍城的小店或家庭式經營的店舖較多, 因此店主的自主空間較大。 我們有多少時間被人規管著空間的使用呢?我們使用 街道時好像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定,但是,這些約定 俗成如何出現的呢?是政府規定的,還是人們習慣使 用的呢? 相片來源 :九龍城 • 創意 • 活化 • 學習網絡的第二階段參展 學員溫善婷作品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園 >

96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街頭藝術 香港人生活急促,很多人未必有時間放慢腳步思考生 活,街頭藝術讓人有機會思考賺錢、投資或股票以外 的事情。充滿機智、富情感色彩的街頭藝術,於政治 衝擊時最為有力。但這些街頭藝術在政府的眼中是另 一回事,清潔工對清理街頭藝術品非常有效率,我們 很多時候只能看到藝術品的痕跡。

敏叔(李敏昇) 在寨城公園散步,很容易遇上好客的「敏叔」。他在 寨城公園自發當義務導賞員,每當路人經過公園,敏 叔都會不厭其煩為人娓娓道來十九世紀九龍寨城及其 後的城寨歷史故事。他也喜歡為遊客吹奏笛子或表演 撕紙藝術。憑著一雙巧手,幾分鐘便能撕出漂亮的文 字或圖案。

思考題 1. 試在你生活的社區,找出令這個社區帶來更多生氣和活力的人物/群體。那人的專 長是甚麼?他為誰服務?你覺得他的出現為社區帶來甚麼影響? 2. 有人認為街頭藝術為社區帶來色彩,但亦有人指街頭藝術為弄污街道,你有何看法? 3. 試在你生活的社區,找出一些市民在政府規定或約定俗成以外,自發使用的空間。 試舉出及形容那些空間,為何他們希望這樣做?他們對那些既行的規定有何看法? 參考資料 • 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編(2014): 《路上觀察學入門》,台北市 :行人文化實驗室。 • 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香港十八區 https://mmis.hkpl.gov.hk/web/guest/local-districts-profile • 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香港舊報紙 https://mmis.hkpl.gov.hk/web/guest/old-hk-collection • The Kingdom of Tsang Tsou-Choi https://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u/0/exhibit/ TQLC10a08Vn9Jw?projectId=art-project&position=1%3A0 • 吳文正 (2015):《乜乜物物─老香港的庶民風情》,香港,中華書局 ( 香港 ) 有限公司。 • 陶傑 、鍾燕齊 (2007): 《九龍皇帝——曾灶財字》,香港,Cup 出版。

第六章

漫步社區

97


主題三 — 社區文學 社區文學重視描寫生活的細節,更能以人為本,反映人在社會的處境和價值。文字的特質驅 使它能記述歷史、述說情節、抒發感情和言志。文學中的社區歷史有現象記述、描述實物和 生活性的文學記錄,當中具有文學性的敏銳觀察代表一種曾經提煉和思考的生活。以下是關 於九龍城寨和啟德機場的文學作品。作家是怎樣描繪你的社區?

時間 :V 城大回歸時期的起始 地點 :寨城 @V 城 人物 :劉華生(V 城風物誌撰寫者)

「向右拐了三次彎,寨城的出口 就在前面。降落的飛機又在低 空掠過,我掩著耳,抬頭望向 那一隙天空,卻甚麼也沒看見, 只感到四周好像陰暗了一下。 」 董啟章(1998):城中之城, 《V 城繁勝錄》, 香港 :香港藝術中心課程部。

時間 :1994 年 地點 :九龍城寨 人物 :她(在城寨長大,結過婚又離了婚,已經搬離城寨多年, 仍沉迷在童年的記憶)

「外面的人老是覺得城寨又神秘又可 怕,對我來說,那兒是我長大的地方, 我童年時在街道上遊戲,我在那兒有 許多歡樂的記憶。一點也不可怕!」 也斯(2005):九龍城寨 :我們的空間, 《也斯的香港》,香港 :三聯書店。

時間 :1994 年 地點 :九龍城寨 人物 :也斯

「這是怎樣的一個空間呢?老人街連著老人院,大井街 真是有大井,一切都彷彿名實相符,明白不過。但那你 又怎樣解釋光明街呢?燈火通明的店舖,過去是白粉的 主要供應地,黃賭毒在這兒有它們的地盤,不遠的地方, 轉過幾個街角,就是我的朋友童年嬉戲之地、快樂自由 的空間。妓女在一邊出沒,另一邊有神父講道,給貧民 派奶粉 ;社工正在進行輔導工作、吸毒的人蹲在梯間吞 雲吐霧 ;放映兒童適宜的電影的戲院,晚上變成表演脫 衣舞的場所。這是一個混雜的空間、一個不容易一概而 論的空間,一個看來可怕但又那麼多人嘗試正常地生活 下去的一個空間。就像香港。 」 也斯(2005):九龍城寨 :我們的空間, 《也斯的香港》,香港 :三聯書店。

98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時間 :1980-90 年代 地點 :九龍城寨 人物 :妹頭

時間 :1995 年

「一捺城寨陽光掠過腦海,小時候 的陽光不曾像現在如此猛烈。城 寨裡有許多一排排積木,遮擋了陽 光,整個城寨好像戴上了一副好大 的太陽眼鏡,四周總是灰濛濛的。 」 潘國靈(2001):遊園驚夢, 《病忘書》, 香港 :指南針集團有限公司。

地點 :九龍城 人物 :郭麗容

「當赤臘角新機場啟用後,九 龍城將會重新發展。那時由香 港島望去九龍城區,據說會像 紐約的曼赫頓。在矗矗的摩天 大廈之間,玻璃幕牆與陽光閃 爍。 『天、地、良心,我愛你就 是因為我愛你。 』這些句子將 沒處停留。 」

時間 :1998 年

郭麗容(1997) : 城市在慢慢的遠去, 《某些生活日誌》,

地點 :啟德機場

香港 :普普工作坊。

人物 :陳智德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凌晨降臨, 跑道燈光倏然熄滅,市民不禁叫 喚,短暫漆黑後,燈光突然再亮 起,市民雀躍起哄,但它只閃爍 了幾下,然後真正熄滅,結束比 我們年長的光,歷史裡的離合、 笑靨淚痕,奔向了冷卻宇宙。 」 陳智德(2013):白光熄滅九龍城, 《地文誌 :追憶香港 地方與文學》,台北市 :聯經。

思考題 你能找出描寫跟你生活的社區相關的文學作品嗎?作品寫於哪個年代?故事背景屬於 哪個年代?跟你所認識的社區有何相同和相異之處?

參考資料 • 香港文學資料庫 http://hklit.lib.cuhk.edu.hk/ • 陳智德(2007.8.27):社區文學與社區營造, 《明報》。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55863 • 鄧小樺(2014):文學社區.社區文學, 《土瓜灣社區達人計劃—藝術傳承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o8GzsSNM0

第六章

漫步社區

99


用導賞團呈現社區多元性的案例

1— 加拿大 | Nightwalks with Teenagers 加拿大藝術組織 Mammalian Diving Reflex 舉辦了一個由年青人籌備的夜間導賞團,幾位年青人以自身 解說把他們對社區感興趣的事告知公眾,這過程令年青人不再只是受眾,而是社區的一員,把他們的 觀察以導賞方式整理出來。同時,這有助年青人掌握社區發展現況及計劃,有利培養對社區歸屬感, 也令成人有機會明白年青人的世界。 http://mammalian.ca/projects/#nightwalks-with-teenagers

2— 美國 | Hear our Houston Hear our Houston 是一個網上平台,鼓勵市民自行設計路線,並預錄聲帶上載到網站,免費供人下載。 不論那是對城市的想法、意見、故事、記憶或知識等都可以成為導賞團的材料。導賞員用預錄聲音帶 人漫步城市,團友則下載聲帶,了解不同人對城市的觀察。 有些人用歷史角度出發,有些人分享他的家庭和鄰里經歷,有些人則介紹城市的樹木,甚或帶人一邊 走路一邊做瑜珈。這計劃讓人有機會了解別人的世界,培養同理心。 http://www.hearourhouston.com/

100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3— 美國 | Open House New York 城市的歷史不只停留在古蹟上,居民每天的日常生活都在建構地方歷史。每年十月中旬的週末,主辦 單位聯系超過二百幢具建築意義的建築物,包括歷史建築、當代建築、藝術和設計工作室,免費向公 眾開放,並舉行過百個相關活動,市民自行設計路線參與這紐約盛事。本活動希望提高市民欣賞建築 物的意識,教育及引發對設計、規劃、保育等議題的討論。 http://www.ohny.org/

4— 香港 | 同一頁 • 土瓜灣人文地圖展 土瓜灣故事館(土家)在「同一頁 • 土瓜灣人文地圖展」設置聲音導賞,由三位不同種族、社會階層 和職業的街坊介紹他們眼中的土瓜灣。參加者先下載聲帶或借出大會提供的耳機,跟著街坊的步伐走, 或許我們能慢慢感受到街坊與社區深刻而細膩的感情吧。 http://www.tkwhos.sjs.org.hk/#!untitled/ci9t

第六章

漫步社區

101


102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團隊

九龍城創意活化學習網絡 計劃策劃

黃英琦(校監)、謝國駿(校長)、劉天明(副校長)

計劃經理

羅嘉欣

計劃統籌

鄭惠森

計劃助理

區詠欣、符嘉晉

研究員

何嘉妍

助理研究員

徐泳欣

活學社區通識手冊 編輯及撰文

何嘉妍

資料搜集

何嘉妍、徐泳欣、鄭惠森、區詠欣

相片提供 設計

何嘉妍、徐泳欣、符嘉晉、Roy Lam、區詠欣、Bottom Line

( 未有於文中註明的人士或機構 )

Jim Wong

出版 |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出版日期 | 2016 年 4 月 ISBN | 978-988-16067-3-0 上架建議 | 通識教育 綜合人文 公民教育 印刷數量 | 3000 本 免費贈閱

鳴謝 ( 排名不分先後 ) 羅旭光、鄭桂詩、黃健業、盧夏琳、袁禮誼、馮世權、劉雨鈤、曾兆賢、陳雪寶、黃宇鵬、陳小望、 賴德鐘 (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 )、禤潤安、蕭綺熙、蘇樂怡、盧亦瑜、謝柏齊、方韻芝、陳國邦、 司徒薇、魂游、張嘉莉、Ghotane Dhiraj、甘甘、陳楚思、Monk

103


關於編輯

何嘉妍 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及哲學碩士畢業,主修比較文學系,副修社會學。關心社區文化,希望城市更多元, 人與人之間更有同理心。作者現為文化工作者,主要負責研究及資料搜集,包括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創意 藝術文憑」(前身為「創意專業導向課程」)、MaD 創不同、soundpocket「聲音圖書館」、城市日記「同話 香港仔」。曾參與西九文化局「社會針灸」工作坊並策劃「太平山社區故事」,以及為土瓜灣故事館(土家) 編輯《同一頁 • 土瓜灣 ──人文地圖故事書》及策劃相關展覽。作者同時為社區文化關注成員,推動結 合文化社會創新的社區營造。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