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飛機-九龍城社區藝術故事展】九龍城小故事

Page 1



以九龍城的 小故事作歇息, 為一趙更長 的旅程作準備 。


小故事

製作團隊


目録


【德昌士多】

店舖:德昌士多(衙前圍道 49 號) 人物:胡婆婆 訪問及文字:盧亦瑜 數月前的某天,開會後經過一家小士多買飲品。士多內的收音機在播着一段慘痛的消息, 一名孕婦被倒塌的大樹壓倒,送院後證實死亡。士多老婆婆皺着眉看着我,重複說: 「陰功, 真難過‥‥‥」我們兩個陌生人,就這樣分享着頃刻的悲,祝福着胎兒要大步檻過。 上星期再經過士多,友人買了兩個柑,我們就跟婆婆談起來。年過 90 的胡婆婆十分精靈 開朗,原來她已在聯合道與衙前圍道交界經營士多 40 多年。一個人聽着收音機看舖,遇 上街坊來買生果、飲料、香煙,就傾談幾句。胡婆婆告訴我們,她小時候住在灣仔,而不 是九龍。每年侯王誕那天,都會跟着母親由灣仔乘電車到中環,然後搭小輪到油麻地,再 步行至九龍城參加侯王誕。「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那時我只有 9 歲 10 歲吧。附近都 是田,我和其他細路都通山走。那是戰前,日本仔來了之後就沒有再去了。打仗沒有船過 九龍。」婆婆接着說:「打仗好慘,我們都躲到十八洞,在跑馬地。之後我們投靠了住在般 咸道的親戚。般咸道在半山上,步行過去挺遠的。我們穿上最殘破的舊衣,女孩子都把臉 塗黑弄髒。記得有一次,盛了一盤水想洗澡,突然轟隆轟隆,玻璃窗都震爛了,害怕得用 一塊毛巾裹身就肉騰騰跑了出去。」 前幾天再經過,胡婆婆就分享了她每天在士多裏看着九龍城的變遷。開士多的時侯,婆婆 已 40 多歲,結了婚。 「在未有 7-11 的時候,我們試過 24 小時營業。以前晚上很旺,人流多, 有遊客,什麼人都有。從前那邊就是城寨,還有啟德機場在附近。那時我們兩個人‥‥‥ 已沒有開 24 小時很久了,城寨沒有了,啟德也沒有了。」



【從舊式士多結業 看到的二三事】 店舖:合成士多(衙前圍道 57 號 A) 人物:黃明傑(黃伯) 訪問及文字:何嘉妍 合成士多在九龍城經營了 59 年,於本年 3 月結業 - 從香港獨立媒體的一篇報導上得悉這 個消息,我們計劃研究隊伍的幾位成員便冒名拜訪這間士多。合成士多位於衙前圍道,東 主黃明傑先生非常友善,並且身體壯健,他說他每天早上 7 至 8 時會在九龍仔公園教授易 筋經,並在網上推廣,黃伯的生活圈都在這附近。 黃伯養雀為樂,在亂中有序的士多裏掛着三個鳥籠,雀鳥都在吱吱叫;門外掛有貼在紙皮 上的猜字謎語,猜對了每題更可獲獎 3 盒飲品。客人交易時,黃伯便把吊起的鐵罐拉下, 把錢放好。經營小生意就有這種自由決定空間如何使用的靈活變通,在店主和客人一買一 賣的關係以外,隨心地加入小玩意,使這些店舖成為社區網絡重要的一環,其變遷也反映 出地區歷史面貌,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更能引證或補充大歷史:「政府在 50 年代把部份九龍 仔山(格仔山)『剷平』,沙石用作擴建啟德機場」。黃伯指:「在 60、70 年代,住在士多 附近的大多是英軍家眷,所以當時士多不單會賣飲品和零食,更會為英國人集體訂購各類 糧油雜貨」( 獨媒報導 )。 報章報導指本港零食市場無論是以種類還是銷售來說,近年都在快速增長,按年升 11.3%。 但行內競爭激烈,擁逾 220 間分店的 759 阿信屋表示,每做 100 元生意,實際只賺約 1.5 元。在這種惡性競爭的環境下,加上近年租金不斷上升,舊式士多的消逝不止收窄了消費 者的選擇,對於社區網絡和自主空間的影響更是深遠。 更多關於合成士多結業的報導: 《合成士多結業 見證九龍城變遷五十餘年》 香港獨立媒體,2015 年 1 月 2 日 |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0152 《合成士多》| U Travel http://travel.ulifestyle.com.hk/DetailSpot.php 《九龍仔公園教授易筋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DyV5avMMw&feature=related



【燈籠伯伯: 「返郷下養個仔」】

店舖:柱高商號(張記)@ 九龍城街市 人物:張伯 訪問及文字:徐泳欣 路姆西、鐵達尼號、軟皮蛇、Super Heroes、迪士尼、爆旋陀縲、太極拳譜‥‥‥張記玩 具舖的玻璃櫃仿如一個時間囊,裏面放着不同年代時興的玩具。 張伯 50 年代從東莞來港,曾在廣州的燈泡廠學師 3 年,來港後在深水埗的「振亞」燈泡 廠打工,兩父女住在深水埗。後來女兒在九龍城上學,張伯便上午在燈泡廠打工,下午到 九龍城推車仔賣玩具,順道接女兒放學回家。後來張伯就索性全職賣玩具,玩具是從深水 埗長沙灣道、桂林街一帶入貨。被問及為什麼不在深水埗擺賣,張伯說這除了有接送女兒 之便,還因為那時很難在深水埗佔一席位,反之九龍城的街道對於小販初哥的張伯來說生 機勃勃:「那時獅子石道、侯王道、南角道‥‥‥每一條街都有小販擺檔!」張伯賣過衫、 絲襪,但覺得還是賣玩具最適合他,因為「成本便宜,比較簡單,不像現在批發生意都是 企業式的。」 那時「慈母」比黑道強橫,張伯憶述,那時道友間中會來收保護費,不過兩三元,但警察 每星期都來收十元八元,為免被捉上法庭,很多小販都不敢拒絕,因為「那時申請流動小 販牌不過五元,上法庭動輒要十幾、二十元!」 從深水埗帶貨到九龍城,推車仔沿街擺賣,獨力照顧女兒及賺取學費,張伯回想起來,那 時真是「辛苦」。辛苦以外,也有娛樂。張伯推車仔在龍城戲院對開的獅子石道賣玩具,他 自言是「寶珠迷」,那時會到龍城戲院、國際戲院看電影,再遠一點有新蒲崗的英華戲院, 看了不少李小龍的武打片。每個月有 20 元淨收入,就算係「搵到食」。那時搵到食就會上 茶樓,到羊城酒家食個雜燴飯,「現在羊城都沒有了」。


說起女兒,張伯很自豪,「她上培道中學,街坊說女孩子穿着長衫在玩具檔幫手,不好看, 我自此以後不讓她出來幫手」。張伯自言自己沒有本事供女兒讀大學,但女兒很懂事,讀完 預科讀護士,曾在醫院任職,80 年代末移民外地。張伯說,女兒那時工作也很辛苦,要返 夜更,女兒第一次出糧,把一半的糧給了張伯,那張五佰蚊紙,張伯放進了保險箱。 3 年零 8 個月,香港淪陷。對於九龍城小販來說,「3 年零 8 個月」原來是另一種辛酸。張 伯經歷過 67 暴動,那時小販工會份屬左派,張伯說 :「很多假菠蘿,唔驚嘅,照開檔」。雖 然是左派工會會員,但張伯對港英政府沒有敵意,「那時成街都係小販檔,政府間唔中拉下 你,但又畀你做生意,因為唔想安置你地」。1987 年,張伯和很多九龍城的小販檔被「安 置」到市政大廈。最初是衙前圍道、獅子石道、侯王道一帶的小販先被撤,有 3 年多的時 間,他們都待在臨時街市。說起這「3 年零 8 個月」,現在上了鋪的檔主都說那時生活很艱 難。市政大廈樓上有不少鋪頭都是從前在九龍城擺賣的小販檔,他們都說現在鋪頭人流很 少。每逢中秋、元宵,張伯也會推車仔在衙前圍道一帶通宵擺檔,他說在街市一晝賣了 $60 元玩具,夜晚擺街邊檔一晚可賺取 $1900 ! 張伯幾年前受了洗,說起自己的經歷,工廠打工、推車仔賣玩具、上舖,一路走來,他說 聖經上有一句:「我們到了什麼地步,就照着什麼地步行」。張伯自言回來看看鋪頭,好像 是「返鄉下養個仔」,和鄰居說說話,當作是社區活動。



【廟宇篇: 九龍城寨的人事物 往 裏去?】

店舖:福德伯公古廟(福佬村道 42-44 號置珍閣 12 號地下) 人物:恩姐(廟祝) 訪問及文字:徐泳欣 據打理古廟的恩姐所說,當時城寨裏面有三間廟,即天后廟、太子廟和伯公廟,除了伯公 廟外,其餘兩間廟都於城寨被清拆後「上樓」了(如城寨內比較有名的天后廟便搬遷到打 鼓嶺道現址)。 從懸於廟內的匾額可見,伯公廟原址位於九龍城寨東正道,按恩姐所說,伯公廟的負責人 曾於 1988 年與當時的政府打官司,商討城寨清拆後的搬遷及賠償安排。伯公廟於 2000 年遷進現址,即福佬村道 42-44 號置珍閣 12 號地下。 如果你行經九龍城的衙前圍道,在轉入福佬村道時有香火的味道傳來,轉入窄窄的街巷, 可以一訪這座隱蔽的伯公廟。恩姐說,很多前九龍城寨居民也會回來拜祭伯公。


【陳仔葛菜水龜苓膏】

店舖:陳仔記(九龍城龍崗道 31 號) 訪問及文字: 蘇靜怡(筆者為「九龍城社區文化傳承-導賞訓練計劃」學員) 龍崗道,看見一間只賣龜苓膏和葛菜水的小店貼滿傳媒的報導,「有冇咁巴閉呀?」忍不住 叫了一碗平平地的葛菜水:葛菜水顏色呈深逐的深歇色,味道醇厚得似老火湯,一陣回甘 在喉嚨歷久不散 ... 回頭再叫一客 $35 龜苓膏,老闆附送 $8 葛菜水,堅持: 「葛菜水有益呀,去濕去火。」$35 送兩樣野,我覺得抵到爛。 「老闆,你係咪叫陳仔呀?你間舖叫陳仔」 「陳仔係我阿媽個叔仔。陳仔細個都賣涼茶。我自己好細個就去左涼茶舖做,初時都覺得好 悶,日日做好耐,捱左十幾年先學滿師。外父傳左條秘方俾我賣葛菜水。」 趁熱吃一口龜苓膏,心中暗叫:是我吃過最好的龜苓膏!藥材味濃烈但不苦澀,加糖漿會 破壞那真材實料的天然味道,是海 X 堂鴻 X 堂等「涼粉」不能相提並論。 「我話埋俾你聽條秘方又點話,但真係冇後生仔會做,太辛苦喇,又冇假放。」「我身體唔好, 隻腳有事,做到 2015 年年底就唔做架啦。我一日要做 10 小時,凌晨 3 點就要起身整。」 聽者無奈,老闆的語氣卻沒帶半點埋怨或不捨。他最在意的,只是時下年輕人不懂欣賞這 些幾十年的真功夫。



【友德行百貨】 店舖:友德行百貨(九龍城打鼓嶺道 34 號) 人物:黃友凱 訪問及文字:徐泳欣 老闆黃友凱是印尼華僑,60 年代遇上印尼排華,與父親回到香港,初時在廣東道開業, 70 年代遷到九龍城。雖然當時的九龍城位處偏僻,但勝在地方大、租金便宜,友德行以國 貨批發為主,零售為副。 黃先生憶述,當時伙計把貨送到新界地方,一來一回要半天時間!(按:當時來往沙田以 北的火車仍採用柴油列車,班次相當疏落。)那時伙計多踏着架滿了貨物的單車去送貨。那 時打鼓嶺道多是民居和山貨店,做生意的接觸面較廣。那時啟德機場還在,黃先生說那時 到外地出 trip,走過一條隧道就到機場,十分方便。 為什麼九龍城那麼多食肆?因為啟德機場裏面的餐廳選擇很少,而且價錢昂費,一般人上 機前或接機後,都會選擇到一條太子道之隔的九龍城吃一餐,由此衍生出九龍城一帶食肆 林立,當中尤以潮州和泰國餐廳聚集而聞名,當時友德行便為這些餐廳供應毛巾。 友德行的伙計對於九龍城寨的居民沒有什麼印象,說起來,他/她們也是來買些日常穿的 衫褲和毛巾。傳說中那「黃賭毒、三不管」的城寨風光,回到日常生活層面,城裏與城外 的人也許都一樣。倒是黃先生記得那時和同學鑽到城寨裏去探險,裏面的人見他們是小孩 子,便把他們趕了出來,黃先生說,雖然人們總說起城寨裏面的「黃賭毒」,但裏面的人也 是講義氣的。 黃先生給我們看掛在牆上的木算盤和收在一旁的木椅子。木算盤是他爸爸那一代留下來的, 友德行在 70、80 年代已步入電腦化,兒子在外地學成歸來,更幫忙拓展網上業務,黃先 生還是要把木算盤放在店裏,凝住三代人的眼光。木椅子是用實木入榫而成的,有一定的 重量,也很堅固,黃先生說會在店裏放幾張椅子,椅子一定要堅固,有時會有阿婆來傾計。 訪談期間,有郵差叔叔進來把郵件放在店內,與黃先生說一兩句話,又掮着滿滿一袋郵件 去派信了,原來他曾經入城寨內派信,那時跟着師傅畫的地圖走,說起來,城寨還沒有大 磡村的路那麼難認!說起來,如今九龍城寨和黃大仙大磡村也不在了。



【我是從城寨出來的!】

人物:歐陽太 訪問及文字:徐泳欣

也斯曾經在《九龍城寨:我們的空間》中寫過一個自幼在九龍城寨長大的朋友,因為怕受 到同學和家長訝異的目光,故意對人隱瞞自己居住於城寨內,就連男朋友把她送回家,也 只叫他「把車停在遠遠的外面街道的大廈前,假裝住在那兒,肯定對方走了,然後走出來, 快步跑長長的一段路回家去」。 歐陽太曾經也是在城寨裏成長的女孩。九龍城書節那天,她和丈夫女兒在一起,知道我們 在收集九龍城的故事,很豪爽的說:「我才不怕跟人說,我是從城寨出來的!」18 歲以前, 歐陽太的生活範圍也在九龍城寨,家住龍津路上,就讀教會辦的小學,從洋人傳教士手上 領取過牛奶和雞蛋,吃學校提供的免費午餐,在課堂上照着黑板上的英文書信範式,寫信 給外國的「供養者」。歐陽太一家是客家人,她有八兄弟姊妹(七女一男),父親在城寨外 面打工養家。歐陽太說起那時的龍津路,滿街都是道友。小時候的她會否很怕出街?歐陽 太說:「不會的,我們都見怪不怪,家家都開着大門口,鄰居間守望相助,我們會在街上洗 衣服。別人說城寨治安不好,是政府說要拆城寨之後的事。」一般人認為城寨的環境惡劣, 小孩看在眼內都是奇事:那時城寨裏面數天便建成一幢樓,推開家裏的窗子便看到人家的 屋頂;供水不穩定,每家都有儲水池。歐陽太憶述,曾經抬頭看到對面大廈有一個人「黏」 在外面不動,原來是觸電死了,就這樣掛在電線上。(按:因為城寨居民不用向政府交差餉 地稅,故政府不向城寨供水電,衍生出建築物外圍斑駁的電線和水管,均由民間自發搭建, 偷電情況普遍。)有一次,有小偷想溜進她們的家,幸好家門口養了一集大狗,把壞人嚇退! 後來,在外面打工的大哥買了房子,歐陽太一家人便在城寨清拆前搬離了龍津路。如今, 歐陽太說起兒時在城寨裏面生活的回憶,依然栩栩如生。



【九龍城=小泰國】

組織:泰國移工工會 文字: 徐泳欣 九龍城有「小泰國」之稱,在城南道、打鼓嶺道及啟德道一帶更有各式泰國餐廳和雜貨店 林立。上個星期日,我們邀請到「泰國移工工會」的成員為我們導賞九龍城的泰國特色店舖, 我們有幸享用到自家製的泰國美食,跟在港打工多年的泰國姐姐談談天。我們走過九龍城 的街道,可能會感受到異國風味,但當天泰國姐姐帶我們造訪不同的泰國店舖,卻是如數 家珍,在街上與迎面而來的鄉里互相問候,足見泰國社群的凝聚力。 泰傭姐姐來港打工,通常都會改一個對本地人來說易記的名字,多用單字發音,但是她們 與自己人相處時,就可以本來的名字稱呼對方。「阿芬」來港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她自言不 喜歡上街,半開玩笑地叫我們不要問她家鄉的路,曾經在上環迷路,她說問路時碰到不可 靠的路人,故通常都會問警察。在家鄉還是香港,阿芬也會蕩失路,除了是九龍城,以及 她工作的地方。問阿芬九龍城的路易不易認,她說容易,記着有「大公園」( 賈炳達道公園 )、 有「細公園」( 打鼓嶺道休憩公園 )、有廣場、有單車舖。自己認得了路,阿芬就幫助剛來 港的同鄉認路,她說:「要認着一些不會拆的建築!不要認着那些會拆的,拆了,就找不到 路。」有一次,阿芬的同鄉平時賴以認路的建築被拆掉了,她找不到路回家,要致電老闆求 救。為我們準備豐富的泰國美食的阿 May 說,她只會認着巴士號碼,從一個點去到另一個 點。到了城南道一帶,泰國姐姐便不怕迷路。 九龍城的唐樓,也許不在阿芬賴以認路的地標之列。現在賈炳達道公園前長方形格子式的 街道規劃,於 1940 年代成形。啟德機場停用後,九龍城區內的建築物沒有了高度限制, 故俗稱「牙籤樓」的數十層單幢式住宅大廈彷似雨後春筍般在城內矗矗而立。 社區面貌的變化,似乎沒有為活躍於九龍城的泰國社群帶來太大的不適感,這也許是由於 「小泰國」在九龍城的連結始於離散,卻生出很強的凝聚力。 如果你們想認識和了解多一些在港泰國人的生活和文化,可以留意「泰美好」的面書: https://www.facebook.com/verythaimayho/timeline



製作團隊 九龍城創意活化學習網絡 黃英琦 ( 校監 )

計劃策劃

謝國駿 ( 署理校長 ) 劉天明 ( 副校長 ) 計劃經理

羅嘉欣

計劃統籌

鄭惠森

計劃助理

符嘉晉

研究員

何嘉妍

助理研究員

徐泳欣

九龍城小故事 撰文

徐泳欣 何嘉妍 盧亦瑜 蘇靜怡 good morning

設計

計劃查詢 電話

(852) 2339 7379

傳真

(852) 2339 1551

電郵

kowlooncity@creativehk.edu.hk

網址

www.creativehk.edu.hk/klncitylearningnetwork

Facebook

九龍城創意活化學習網絡

此電子書為九龍城•創意 •活化 •學習網絡的第三階段項目之一。九龍城 •創意 •活化 • 學習網絡,由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主辦,鼓勵年青人用自己的眼睛和腳步,以創作、考察、 展覽、講座及出版等形式連結社區的人與物,一同認識、思考、研究、關心,並參與發展 和活化社區。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由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策劃和營運的香港兆基 創 意 書 院 ( 創 意 書 院 ) 於 2006 年 9 月 開 辦,是香港第一所提供全面創意教育、研習 藝術、設計與媒體的直資高中。書院的抱負 是培養具備創意創新思維、熱愛文化藝術、 關愛社會及善用多媒體技術的人才,在面對 多元多變的世界中,為社會的持續發展作出 貢獻。創意書院是一所具特色的「專門」學 校 (a specialist school),為年青人提供多 元學習經歷、選擇和出路,創建適合他們的 學習型社區及空間。書院於 2014 年 9 月開 始,開辦「創意藝術文憑」,為有志在創意 藝術發展的年輕人提供多元出路。這是香港 首個於高中開設、專門培育創意藝術人才的 文憑課程。創意書院由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營 辦,校監為黃英琦太平紳士;校董會主席為 靳埭强教授 SBS。 聯絡 電話:(852) 2180 9595 傳真:(852) 2180 9540 電郵:info@creativehk.edu.hk 地址:九龍聯合道 135 號 網址:www.creativehk.edu.hk Facebook: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