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

Page 1

道氣十足的 五臺山寺院群

五臺山是中國的佛教聖地,進入五臺山猶如進入另一個世界,在蜿蜒的 山路上可能看到沿途朝拜的虔敬佛教徒、或是在深山小徑邊迎見採著野菜的 僧眾,四處散落著各種年代、各種風格的佛教寺院,在充滿綠草花香的新鮮 空氣中、明媚清晰的陽光下,一座座古樸又靈氣十足的廟宇,在五臺山裡, 數百年或是數千年的默默度過。 在五臺山裡,所有的步調都慢了下來,旅游活動喧鬧顯得輕微許多,四

──

處都揚溢著梵音,早晚的暮鼓晨鐘提醒來訪的遊人,放下一切執著,享受五 臺山珍貴而美好的平靜。

五臺山座標建築

大塔院寺

車行進入五臺山的入口處不久,即可見到一諾大的白塔,在群山的青翠 之中,挺立著潔白如玉的大白塔,顯得特別搶眼,這座幾乎成為五臺山標誌 的建築,就是大塔院寺的大白塔。 塔院寺的白塔,是寺院布局的中心。塔的四周設廊屋環繞,並且佈滿轉 經輪,參訪者可以繞塔轉經輪,寺內洋溢著藏傳佛教的氣氛,許多不遠千里 而來的藏民,在寺院前廣場虔誠的重覆著五體投地禮拜。

山路上採野菜的尼師 五臺山下朝拜上山的僧人

72 73

白塔的塔基為正方形,下為須彌座,中為覆缽形塔身,往上為較小的須 彌座,座上為圓錐形相輪,﹁相輪﹂共有十三環,相輪上置銅製的傘蓋和寶

看點關鍵詞:藏式風格大白塔。

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

經緯度:(39.007713, 113.595932)


頂, 傘 蓋 下 方 懸 掛 著 銅 鈴。 白 塔 高 五十餘米,由於特殊的造型和顏色,

解釋名詞 相輪:一般的相輪多少根據塔的大小 等 級 而 定, 有 三 或 五 環, 最 多 者 可 達 佛教的﹁十三天﹂的意思。

成為進入五臺山後最為明顯的地標

五臺山最華美的寺院

顯通寺

有受到世俗的干擾,建築顯得特別的簡約樸實。在諸多寺院之中,顯通寺則 顯得特別與眾不同,寺院的面積大,建築華美,其中銅殿為銅打造,顯得金 壁輝煌,氣派非凡,是五臺山上最華美的一座古寺院。 顯 通 寺 創 建 於 東 漢 永 平 十 一 年︵ 公 元 六 八 年 ︶, 唐 太 宗 時︵ 六 二 七 六四九年︶重修,是五臺山歷時最久的寺院,現存建築為明清時期所重修。 寺院座北朝南,占地面積四三,七 ○○ 平方米,沿中軸線主體建築有殿 宇七座,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

在五臺山上面看到的寺院都是有年頭的古建築居多,由於遠離塵囂,沒

──

十 三 環, 此 塔 則 有 十 三 環, 代 表 的 是

1. 塔院寺的白塔,北邊山 坡上就是顯通寺 2. 五體投地禮拜的藏民

性建築。

2

殿,兩側建有地藏殿、伽藍殿、老爺殿、祖堂、羅漢殿、東西廊房和東西僧

看點關鍵詞:鐘樓、大雄寶殿、無量 殿、銅殿。

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

經緯度:(39.010114, 113.596509)

74 75

1

相輪


舍。建築的安排左右對稱高低錯落, 不 只 嚴 謹 合 理, 同 時 功 能 齊 備。 是 中國大形佛寺的代表之作。 鐘 樓 在 寺 院 外 東 南 角, 樓 高 兩 層 為 重 檐 十 字 脊, 下 層 為 磚 砌 券 洞 門, 可 供 人 通 過。 鐘 樓 中 懸 掛 大 銅 鐘, 為 明 代 鑄 造, 上 刻 萬 字 佛 經。 大 鐘 位 於 寺 院 前 端, 居 高 臨 下 面 對

大雄寶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

殿 宇 面 寬 二 十 八 米, 七 開

時也顯出明代高超的磚券建築技術。

構 的 傳 統 建 築 中 顯 得 十 分 突 出, 同

處 為 磚 券 仿 木 結 構, 在 一 片 的 木 結

︵ 一 六 三 六 年 ︶ 重 建。 造 型 特 殊 之

︵一六 ○ 六 年 ︶, 妙 峰 大 師 奉 明 神 宗 所 建 的 華 嚴 道 場, 明 崇 禎 九 年

無量殿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

上鏤雕龍鳳圖案,作工精細華美。

棚﹁抱廈﹂,柱間並施﹁通間雀替﹂,

建 築 為 重 檐 廡 殿 頂, 前 檐 設 重 檐 卷

是五臺山現存最大的一座大雄寶殿。

二十一米,建築面積七二二.四米,

面 寬 九 間 三 十 四. 四 米, 進 深 五 間

米 的 台 階 上, 平 面 呈﹁ 凸 ﹂ 字 形。

年︵ 一 八 九 九 年 ︶, 建 築 置 放 於 一

無量殿

間, 進 深 三 間, 六. 二 米, 高 二 層

76 77

河 谷 低 地, 當 大 鐘 敲 擊 時, 聲 音 渾 厚深沈,數里外都可聽到。

大雄寶殿

鐘樓


二 十. 三 米。 外 檐 四 周 斗 栱 為 磚 雕 仿 木, 重 檐 歇 山 頂, 但 因 殿 內 為 仿 木 結 構 建 造, 為 無 樑 柱 建 築, 故 又 名 為 無 樑 殿。 殿 內 東 面 有 一 八 角 十 三 層 密 檐 式 木 雕 式 佛 塔 一 座, 高 七. 七 五 米, 西 面 供 奉 著 二 米 高 的 藥 師 如 來 佛 像, 中 央 為 圓 滿 報 身 毗 盧遮那佛。 銅殿鑄造於明萬歷三十七年 ︵一六 ○ 九 年 ︶, 共 用 銅 十 萬 斤, 高 八. 三 米, 為 三 重 歇 山 頂 式, 殿 周 四 壁 均 裝 飾 隔 扇 門, 內 壁 上 鑄 有

形 成 主 次 之 別, 一 般 比 主 建 築 較 低 較

抱 廈 : 主 建 築 前 後 左 右 的 附 屬 建 築,

雀替

雀 替, 就 稱 之 為 通 間 雀 替, 也 叫 騎 馬

果 雀 替 的 長 度 跨 越 兩 柱, 形 成 一 組 大

下 的 構 件, 可 加 強 柱 間 的 結 構 力。 如

通 間 雀 替 : 雀 替 是 一 種 置 於 柱 上、 枋

小, 做 為 主 建 築 的 陪 襯 或 是 過 度 的 空

解釋名詞

間。

──

萬 尊 小 佛 像, 外 壁 鑄 有 三 十 二 幅 花 草與奇禽異獸。

無量殿

五臺山上 視野絕佳山寺

南山寺

進入五臺山山區,各種形式的寺院林立於山頭,峰巒疊嶂,好一幅人間 仙境的畫面,如欲盡覽群山古寺,最好的眺望點應該是座落於半山腰上的南

經緯度:(38.992505, 113.573227)

山寺了。 南山寺於清光緒三年至九年︵一八七七 ─ 一八八三年︶重修,於民國年 一九四九年︶擴建其它三寺成為今日的規模,算是較為年輕 ─

間︵一九一二 的寺院。

寺院依山勢建造,各進院逐步向上,是典型的﹁山寺﹂。參訪的路徑依 山勢地形向上,經過各個殿宇平台,向上攀爬直到最後一院落的出口。除了

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

78 79

極佳的運用地形坡度,也充分的讓最高的一殿,享有最佳的視野,是很成功 的規劃案例。

看點關鍵詞:觀景平台。

銅殿


陡 峭 的 高 低 差, 以 山 石 為 基 礎 建 造, 加 上 影 壁 及 磚 牆 修 飾, 缺 點 頓時變成優點了。 站 在 小 喇 嘛 塔 前 面, 可 看 到 山 腳 下 的 聚 落 及 寺 院, 是 很 好 的 觀 景 平台。

石雕藝術極品的寺院

龍泉寺

──

建於晚清時期,年代不算久遠,龍泉寺的精華之處在於它的石牌坊、普 濟禪師塔、漢白玉雕等,是各種石雕作品之精品。 ﹁普濟和尚﹂是清代五台山的名僧,修築大小寺院十八座,聲名顯赫, 年︶其弟子為其建造 ○

80 81

於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圓寂。民國九年︵一九二 石牌枋與石橋

4 5

2 3

1 1. 依山而建的山寺 2. 小喇嘛塔 3. 大石梯及石券,凸顯石牆 的厚重感。 4. 門柱及門楣上的石鏤雕, 加上銅鑲的木門,都經過細 緻的加工 5. 精美的騎馬雀替

普濟和尚墓塔

看點關鍵詞:石牌坊、石橋、普濟禪師塔、 照壁、磚雕、鏤雕。

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

經緯度:(38.996778, 113.548304)


墓塔。塔為漢白玉造,高約十二米。 設 須 彌 台 基, 邊 長 六. 七 米, 高 十 五 米。 台 基 及 塔 座 分 別 雕 有 仰 覆 蓮 瓣、 佛 像、 各 種 吉 祥 物 和 歷 史 人 物 故 事 等 等。 覆 缽 式 塔 身 正 面 雕 有 火 焰 形 佛 龕, 內 供 大 肚 彌 勒 佛。 表 面刻有﹁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塔 脖 子 上 雕 刻 仰 蓮 瓣, 承 托 大 構 八

在喇嘛式墓塔中極為罕見。 此 照 壁 由 青 磚 砌 築, 中 間 寬 十一.四米,厚一.二米,高七米, 兩 側 對 稱 寬 六 米, 厚 一. 二 米, 高 七 米。 照 壁 底 座 為 石 雕 須 彌 座, 壁 身 中 央 鑲 嵌 漢 白 玉 鏤 空 石 雕, 壁 頂 磚 雕 斗 栱, 栱 眼 壁 雕 龍、 卷 草 等, 整 座 照 壁 使 用 了 鏤 雕、 圓 雕 等 各 種 高 難 度 的 手 法, 是 難 得 一 見 的 高 水 平藝術作品。 影 壁 中 間 鑲 嵌 漢 白 玉 鏤 刻, 內 有亭台樓閣塔 等各種建築, 及人物花草鳥 獸等等,內容 十分豐富,是 漢白玉雕刻中

龍泉寺特 別 之 處, 在 於 能將其獨特的 雕刻藝術帶入 建 築 體 之 中, 將當代的工藝 技 法, 重 新 注 入 新 的 佛 教 建 築 之 中, 讓 建 築 物 適 當的反映當代人的藝術思維和創造 能 力, 這 種 努 力 和 創 新 讓 古 建 築 注 入 新 的 生 命, 也 為 後 人 的 研 究 留 下 軌 跡, 這 點 五 台 山 上 的 龍 泉 寺 做 到 了,是很難得的的現象!

解釋名詞 照 壁 : 照 壁 又 稱 影 壁, 古 稱 蕭 牆, 立 於 大 門 外, 於 風 水 的 用 意 有 阻 擋 鬼 魅 的用途,於功能的考慮可以阻擋視線, 增 加 室 內 的 隱 私 性, 並 可 彰 顯 建 築 的 氣勢。

經緯度:(38.876601, 113.392982)

的精品。

──

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北 5 公里佛光村。

角 塔 檐。 此 墓 塔 雕 刻 細 緻 的 程 度,

現存最大體量的 唐代木結構建築

佛光寺 在沒有發現南禪寺之前,佛光寺一度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 築,提到佛光寺被確認為唐代所建,有一小插曲得先說明一下: 建築大師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在長期古建築研究過程,一直以沒有 找到唐代的建築而遺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梁思成看到了法國人伯希和拍 攝的︽敦煌石窟圖錄︾,其中一張唐代壁畫內容為五臺山全景圖,圖內有一 ﹁大佛光之寺﹂,抱著估且一試的心態,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走訪了五臺山 豆村,在山坡上看到了一座雄偉的大殿,有著巨大的斗栱,和出檐深遠的屋 檐和緩坡屋頂,這座古老的佛寺,就是如今的佛光寺,是目前仍存在的四座 唐代木結構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看點關鍵詞:金箱斗底槽、乳 、月梁、 覆盆式、偷心造、舉折、唐經幢、祖 師塔。

82 83

照壁及鏤刻

青石上的磚雕

鏤刻


唐 代 建 築, 特 別 將 木 結 構 的 內 容 加 以 描 述, 其 中 有 不 少 的 名 詞 皆 有 特

一 身 的 建 築, 為 後 人 進 一 步 了 解 唐 時 期 文 化, 提 供 了 一 個 珍 貴 的 研 究

發 現 此 寺 時, 雖 然 從 各 種 特 徵 看 出 來 是 遠 唐 之 作, 但 現 場 仍 沒 有 別 的 專 業 用 語, 因 為 在 許 多 古 建 築 皆 會 用 到 同 樣 的 名 詞, 因 此 特 別 保 留 專 有 名 詞, 讀 者 可 以 參 照 後 文 的

佛, 另 有 文 殊 菩 薩、 普 賢 菩 薩 等 泥

塑 有 阿 彌 陀 佛、 釋 迦 牟 尼 佛、 彌 勒

阿 式 屋 頂︵ 廡 殿 頂 ︶。 殿 內 佛 壇 上

有 卷 剎, 柱 礎 為﹁ 覆 盆 式 ﹂, 柱 與

相 連, 做 成﹁ 月 梁 ﹂ 形 式。 柱 頭 略

箱斗底槽﹂,內外柱之間之﹁乳栿﹂

殿 柱 的 布 局 為 內 外 兩 圈 的﹁ 金

解釋名詞,即可了解。

塑 三 十 五 尊, 塑 像 都 有 明 顯 唐 風。

現 存 的 唐 代 木 構 建 築 還 有, 五

十分平緩。

屋 頂﹁ 舉 折 ﹂ 為 一 比 五, 坡 度

出華栱四跳,全部為﹁偷心造﹂。

柱 頭 舖 作 為 雙 抄 雙 下 昂, 內 柱

柱之間的升起和側腳頗為明顯。

由於難得一見如此完整保存的

時期的題記。

量 題 記, 為 唐、 五 代、 金、 明 清 各

方 米, 殿 內 板 門、 門 頰 上 留 附 了 大

明 間 佛 座 後, 仍 存 有 壁 畫 六 十 餘 平

現 存 二 六 一 尊。 殿 內 內 槽 栱 眼 壁 和

為明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年︶補塑,

殿內兩山墻及後檐牆前有百羅漢像,

構 建 築, 面 寬 七 間, 進 深 四 間 的 四

規 模 最 大、 保 存 最 完 整 的 唐 代 木 結

佛光寺東大殿是目前中國現存

平台。

處,就在梁思成夫婦正在犯愁之際, 林徽因在一根頂梁下找到了一句淡 淡的墨跡﹁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 這句對考證者來說本來是沒有任何 助 益 的 一 句 話, 但 林 徽 因 想 起 了 殿 外經幢石柱上也刻著同樣的一句﹁佛 殿 主 女 弟 子 寧 公 遇 ﹂, 柱 上 還 刻 著 年 代﹁ 唐 大 中 十 一 年 ﹂, 即 西 元 八 五 七 年。 至 此 已 可 以 推 斷 佛 殿 至 少 是 在 唐 大 中 十 一 年 之 前 完 成 的, 如 果 不 是 過 後 的 幾 年, 山 西 的 另 一 考察隊偶然發現了附近年代更久的 ﹁ 南 禪 寺 ﹂, 此 佛 光 寺 的 東 大 殿 一 直被認為是全國中最古老的木建築。 梁思成夫婦發現此一具備了集 唐 代 木 結 構、 繪 畫、 書 法、 雕 塑 於

台 山 的 南 禪 寺、 平 順 的 天 台 庵、 芮 城 廣 仁 廟 正 殿, 而 其 中 佛 光 寺 東 大 殿的規模最大,保存也最為完好。 目前現存的唐代建築另有一處, 為 日 本 奈 良 市 的 唐 招 提 寺, 是 由 唐 代高僧鑒真於日本天平寶字三年︵公 元 七 五 九 年 ︶ 開 始 建 造, 於︵ 公 元 七七 ○ 年 完 工 ︶, 為 日 本 的 國 寶 級 唐代建築。 祖 師 塔 為 六 角 形 磚 塔, 外 觀 二

84 85

找到直接的證據可以說明此寺的出

東大殿東南角

東大殿正面


層, 上 下 層 均 為 單 檐, 塔 下 層 為 六 角形心室,面西開一素火焰形券門, 餘 五 面 素 牆。 上 層 實 心, 西 砌 一 假 門,門兩側各砌假窗,餘三面素牆, 六個轉角處都飾以三朵束蓮的倚柱。 塔身上下層檐各用三層磚砌仰蓮疊 澀 挑 出, 塔 剎 以 二 重 仰 蓮 為 座, 上 承 寶 瓶, 最 上 為 火 珠。 塔 身 無 年 代 銘 刻, 梁 思 成 先 生 根 據 形 式 判 斷 為

乳栿:位於最外層檐柱與內層金柱之間

北魏時期所建。

解釋名詞 的短樑稱之為乳栿。

體形象就像是新月。

的兩端呈弧形,樑的中段微向上拱,整

月樑: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樑,其樑

栱眼壁:古建築的房檐下斗拱和斗拱 之間的部分,稱之﹁拱眼壁﹂。

金 箱 斗 底 槽 : 殿 內 形 成 二 圈 柱 網, 稱 之。 如 果 牆 體 是 築 在 內 圈 時, 外 圈 柱 子 就 圍 成 了 建 築 外 圍 的 一 圈 迴 廊, 這 種形式在宋代稱之為﹁副階周匝﹂。

柱礎為覆盆式:是柱礎的一種形式,在 唐 宋 時 期 最 為 常 見, 梁 思 成 夫 婦 當 初 判斷佛光寺東大殿為唐期木作,此覆盆 式柱礎也是原因之一。其外形呈盤狀隆 起,就像是倒置的盆,因而得名︵見上 頁左上圖︶。

唐泥塑像為恐被盜,加上了鐵柵欄

祖師塔

百羅漢像(明)

四,清時期約為一:三,而佛光寺一:

距離之比,唐宋時期約在一:三至一:

高 度︵ 舉 高 ︶ 與 屋 體 前 檐 柱 到 後 檐 柱

屋 頂 舉 折 : 舉 折︵ 舉 架 ︶ 是 指 屋 頂 的

於其下方有二出挑者即為﹁偷心造﹂。

的栱。下圖所示,於向下斜者為﹁昂﹂,

時, 只 有 出 挑 方 向 的 栱, 而 沒 有 橫 向

偷 心 造 : 偷 心 造 是 指, 斗 栱 向 外 挑 出

唐經幢建於乾符四年(八七七年)上刻《佛 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五則為特別平緩例子。

86 87

覆盆式柱礎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