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au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Numismatics

Page 1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NUMISMATICS

澳門錢幣展2025暨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 2025.11.26-28(26日僅開幕儀式)

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6樓百家樂宴會廳

冠軍拍賣會

2025.11.29 09:30-17:00

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6樓百家樂宴會廳

澳門文件

冠軍澳門拍賣會呈現NGC認證張南琛收藏珍品 新發現:NGC認證不為人知的張南琛舊藏張作霖像銅鎳壹圓紀念幣 張南琛先生與收藏之家 一幣兩聲 萬裏同歸:和田馬錢作為絲路文明融合體的錢幣學解構 大英博物館藏清代貨幣與獎章 孔蒂王子號沉船中撈獲的中國與越南金錠 四川藏洋版式戳記考證

时间:09:30-17:00 地點: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6樓 網絡同步拍賣:https://www.liveauctioneers.com/catalog/389914 2025.11.29冠軍澳門拍賣會亮點

(本次拍品包含:張南琛收藏機製幣、包克收藏機製幣、張叔馴收藏古錢、TCL收藏等系列精美錢幣)

Viewing in Taipei/Macau

November 8 13:00 - 17:00——Preview

Taipei Fuchin Coin Online Auction Office

Rm. 11, 6/F, No. 2, Kaifeng St.,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Tel: 886-2-23121393

November 27 10:00 - 18:00——Preview

6/F Baccara, Sofitel Macau at Ponte 16

November 28 10:00 - 17:00——Preview

6/F Baccara, Sofitel Macau at Ponte 16

November 29 09:00 - 12:00——Preview

6/F Boardroom, Sofitel Macau at Ponte 16

1926年(民國十五年)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戎 裝像壹圓紀念銀幣銅鎳合金試鑄樣幣,天津造 幣廠試鑄,NGC MS 62,張南琛收藏,孤品 估價:350,000-700,000美元

1897年無紀年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 銀幣,人字邊,日“省”版,習稱“老江南”, NGC MS63,張南琛收藏, 非常罕見 估價: 100,000-200,000美元

1101年遼代乾統元寶,折十,47.0*1.8mm, 20.0g,GBCA美80,張叔馴舊藏, 極珍稀 估價: 8,000-16,000美元

1900年北洋機器局“庫”字十兩銅幣鍍銀樣幣, NGC AU55,褐色包漿,張南琛收藏,孤品 估價: 6,000-12,000美元

澳門辦公室

澳門活动 11月8日 13:00-17:00——預展

臺北福君錢幣在線拍賣辦公室 臺北市中正區開封街一段 2 號 6 樓 11 室

电话: 886-2-23121393

11月27日 10:00-18:00——預展

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六樓百家樂宴會廳 11月28日 10:00-17:00——預展

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六樓百家樂宴會廳 11月29日 09:00-12:00——預展

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六樓Boardroom

1911年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圓“反龍”樣幣, 度支部造幣總廠試鑄,陽葉版,NGC AU 58,鑄 打深峻,龍鱗清晰,咖色包漿,味道好 估價 : 200,000-400,000美元

1898年(戊戌)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 分銀幣,八根尾鳍版珍珠龍,NGC MS 61,龍 鱗聳立,珍珠分明,咖色包漿,YIF收藏 估價 : 80,000-160,000美元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奉天機器局造一圓銀 幣,窄嘴龍,龍鱗聳立,咖色包漿,原汁原味, 有升分的潛力,NGC AU58,張南琛收藏 估價: 8,000-16,000美元

1908年戊申吉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三錢六分銀 幣,中心花籃,NGC VF30,張南琛收藏 估價: 6,000-12,000美元

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樓P105室 手機:853-68666901

郵箱:championghka@gmail.com

微信: GnYvan

郵箱:yvan799@outlook.com

台北店鋪

大同區南京西路163號1樓50室 手機:886-903937338

郵箱:championghka@gmail.com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庫 平七錢二分銀幣,扁“四”小星花版,NGC MS 66★,席德柄/張南琛收藏 ,已知品相最好 估價: USD 100,000-200,000美元

1912年黎元洪像開國紀念壹圓銀幣,光頭版, 鑄打深峻,漂亮的香槟色包漿,NGC MS64,張 南琛收藏,精品 估價: USD 10,000-20,000美元

光緒二十四年奉天機器局壹圓銀幣,闊嘴龍, 鑄打深峻,龍鱗畢現,龍珠旋紋清晰,琥珀色 包漿,品相上乘,NGC AU55,張南琛收藏 估價: USD 8,000-16,000美元

1860 年柬埔寨 4 法郎銀幣,LEC-80,km48.1,PCGS PR 64,非常罕見 估價: USD 6,000-12,000美元

香港店鋪

九龍旺角砵蘭街169-173號好旺角商場219室 電話:852-61650618 郵箱:championghka@gmail.com

Reader are welcome to contribute articles

歡迎投稿!

Chinese /中文/ jeanzg1994@163.com

English /英文/ championghka@gmail.com

Advisors

顧問

Che-lu Tseng

曾澤祿

Technical Advisor

技術顧問

Gu Jun

顧軍

Senior Editor

高級編輯

Bruce W. Smith

史博祿

Honorary Senior Editor

資深名譽主編

Yuan Shuiqing

袁水清

Advertising & Circulation Manager

廣告與發行經理

Esther Zhao

趙婷婷

Hans-Henning Goehrum

漢斯 -亨寧 · 格魯姆

Marketing Advisor 市場顧問

Mark Sutton 馬克·修頓

Steve Feller

史蒂夫·費勒

Chinese Editor 中文編輯

Jia Lizhi

賈理智

Publisher & Editor in-Chief

出版人&總編輯

Michael H. Chou

周邁可

US Correspondent

美國通訊員

J. Matthew Brotherton

馬修 · 布拉澤頓

Design Director

美術設計

Tan Wanmei

譚婉梅

European Correspondent 歐洲通訊員

Oliver Strahl 奧利弗·斯特拉爾

New Media Coordinator

新媒體协调员

Constance Hao

郝嘉薇

「 中英雙語 · 電子季刊 | Bilingual (English - Chinese) Digital Quarterly」

Zheng Huiqun

鄭會群

澳門辦公室 Macau Office

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樓P105室

電話:853-68666901

郵箱:jeanzg1994@163.com

臺北店鋪 Taipei Store

大同區南京西路163號1樓50室 手機:886-903937338

郵箱:championghka@gmail.com

香港店鋪 Hong Kong Store

九龍旺角砵蘭街169-173號好旺角商場219室

手機 :852-61650618

郵箱 :championghka@gmail.com

前 言 qian yan

值此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隆重開幕之日,《東亞 泉志》澳門特刊正式首發。

今年《東亞泉志》僅出版一期特刊,主要因編輯團隊 集中精力完成《中國近代機製幣精品鑒賞(第四版)》 這一重要項目,加之我們痛失兩位長期撰稿人⸺霍 華德 ·A· 丹尼爾三世與尼爾 謝弗。

霍華德是一位非常成功且知識淵博的收藏家、研究者 和作家。他的著作是東南亞錢幣研究領域標準的參考 書。他還在20世紀90年代為《世界硬幣新聞》撰寫 固定專欄,頗受讀者喜愛。

尼爾 謝弗是世界知名貨幣專家、作家,原國際紙鈔 學會主席,曾擔任克勞斯出版社《世界紙鈔標準目錄》 編輯多年。

在此謹致深切緬懷,並且重刊兩位的文章⸺《孫中 山簽發的中華革命軍需債券》和《大名鼎鼎的美國鈔 票公司》。明年將恢復一年四期的正常出版週期,且 有一期柏林特刊將在2026年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期 間發行。

本期特別再次刊載了范治南 / 何緯渝的經典文章《澳 門文件》,而相關文件也將於本屆澳門展會期間捐贈 至澳門大學圖書館。

本期特刊匯聚了海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與行業動態,同時再刊了往期雜誌中的精彩文章,涵 蓋各大領域。

新聞及採訪部分聚焦當下熱點。周邊先生帶來了三篇 書評,分別介紹了《廠條:1945-1950》《澳門錢鈔 縱橫:2024年錢幣學術年刊暨交通銀行紙幣特別展》 和《耀古輝今:誠軒錢幣精品圖錄》。冠軍研究室團 隊則帶來一係列重磅報導:包括冠軍2025年11月澳 門拍賣亮點、COTY 代表團訪華預告、赫爾穆特 安 德斯林格三奪世界硬幣大獎的傳奇、 2025版中國龍 銀幣的發行記錄、戈登 包克逝世訃告、 2025年紐 埃群島《楚留香傳奇》10盎司紀念銀幣首發及紀錄 片介紹、《中國近代機製幣精品鑒賞 第四版》在香港 的首發盛況以及2025年冠軍 -HICC 聯合拍賣會的 總結。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展會方也發來了展會新聞 稿。此外,還有馬修 布拉澤頓發來了《2025年夏季 俄克拉荷馬城 ANA 國際錢幣展銷會報告》,袁水清 先生記述的《我與戴志強、歐陽中石兩位名家的一段 情緣》。袁水清先生的深度專訪《趙康池 : “我一定要 扛好澳門錢幣學會這面大旗”》、冠軍研究室的《余敏 先生訪談錄》及周邁可先生回顧的《冠軍拍賣與香港 國際錢幣展銷會》亦收錄於此。

前 言 qian yan

機製幣 現代幣部分則兼顧收藏趣味與學術發現。傑

夫 斯皮格爾分享了《錢幣展會熊貓紀念章的收藏之 旅》;NGC 世界硬幣評級高級副總裁本 文格爾介 紹了《新發現:NGC 認證不為人知的張南琛舊藏張 作霖像銅壹圓紀念幣》;冠軍研究室報道了《美國國 家歷史博物館在包克家族及包克錢幣學研究基金支 持下完成首批珍貴錢幣數位化》的進展。該部分還再 刊了陳景林的《美國錢幣之旅》及《淺談中外友好熊 貓紀念章》,以及冠軍研究室的《張南琛與收藏之家》 一文。

金銀錠・古錢幣部分深入歷史長河。曾澤祿博士對 《和田馬錢作為絲路文明融合體的錢幣學解構》進行 了精彩論述;周邊先生概述了《蘇門答臘發現的爪哇 文方孔錢》;戴學文剖析了《穿着銀錠外衣的飾金原 料》;喬 克里勃、海倫 王解讀了《大英博物館藏 清代貨幣與獎章》;弗朗索瓦 蒂埃裏探究了《孔蒂 王子號沉船中撈獲的中國與越南金錠》。該部分再刊 了周邊先生廣受讀者喜愛的文章⸺《眾裏尋他千百 度⸺張叔馴攜美古錢的經歷與歸宿》。

紙鈔 外國幣部分跨越地理界限。該部分重刊了郭育 宗的《試論金圓券中央廠伍抬萬圓後 A 版與臺北廠 之關係》、史博祿先生的《一張民國時期中央銀行手 寫簽名鈔》及《耿愛德紙幣的收藏與發現》兩篇佳作。

澳門錢幣學會專欄彰顯澳門本地研究實力。澳門錢幣 學會報導了《中國歷代錢幣收藏展揭幕》的盛況; 劉政解讀了《中國澳門葡國海外銀行1979年100元紙 幣》;葉真銘探討了《邊業銀行鈔票與徐樹錚收復外 蒙古》的關聯;趙康池、謝臻合作完成了《四川藏洋 版式戳記考證》;周旭則對《黑龍江廣信公司發行的 大洋票版別》進行了初探。

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這份內容詳實的特刊中找到感興 趣的文章,同時深入探索錢幣學的無窮魅力。我們也 期待與各位在11月26日至28日的首屆澳門國際交流 會以及11月29日的澳門拍賣會上再度相見。

《東亞泉志》總編輯兼出版人 周邁可

FOREWOR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opening of the first Macau International Coin Convention, the Macau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Numismatics is officially released.

This year we are publishing only one issue, primarily due to our editorial focus on the major project Top Chinese Coins (Fourth Edition), alongside the profound loss of two cherished long-term contributors, Howard A. Daniel III and Neil Shafer.

Howard was a very successful and knowledgeable collec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His books are part of the standard references for Southeast Asia. In the 90s he also wrote a popular regular column for World Coin News

Neil Shafer was world-renowned currency expert, author,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Bank Note Society. He was also the editor of StandardCatalogofWorldPaper Money by Krause Publications for many years.

We extend our deepest respect and tribute to them and are republishing their articles, Sun Yat Sen-Revolutionary Bonds and The World-Famous American Bank Note Company. The publication schedule will resume with four regular issues in the coming year and a Berlin special edition to be issued during the 2026 World Money Fair, in Berlin.

The article Macau Documents by Chinan Fan and William Ho is being especially republished, and the related documents will be donated to the Macau University Library during the coming Macau show.

This special issue brings together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s from numerous experts and scholar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while also republishing outstanding articles from past issues, covering various major sectors.

The News & Interviews section focuses on current hotspots. Zhou Bian presents three book reviews, introducing The Gold Bars of the Central Mints: 19451950, Macao Numismatics: 2024 Annual Numismatic Journal & Bank of Communications Special Banknote Exhibition, and Radiating the Ancient, Illuminating the Present: The Catalog of Rare Coins from Chengxuan Auction. Champion Auction contributes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reports, including highlights of the Champion November 2025 Macau Auction, a preview of the COTY delegation's visit to China, the legendary Helmut Andexlinger winning the "Coin of the Year" award three times, the issuance of the 2025 Chinese Dragon Silver Coin, the obituary of Gordon Bowker, the information of the Niue 2025 Chu Liuxiang Legend 10oz commemorative silver coin and its documentary, the launch of TopChinese Coins - 4th Edition in Hong Kong, and a summary of the 2025 Champion-HICC Joint Auction.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in Exposition also shares its press release. Additionally, Matthew Brotherton contributes his report on the 2025 Summer ANA World’s Fair of Money in Oklahoma City, and Yuan Shuiqing recounts My Bond with Two Masters: Dai Zhiqiang and Ouyang Zhongshi. Also included are Yuan Shuiqing's in-depth interview with David Chio, Champion Auctions' interview with Yu Min, and Michael Chou's retrospective on ChampionAuctions and the Hong KongInternationalCoinConvention

FOREWORD

The Vintage & Modern Coins section balances the stories of collecting and academic discovery. Jeff Spiegel shares A Show Panda Journey; Ben Wengel, Chief Grader and Senior Vice President, World Coins, introduces New Discovery! NGC Certifies Chang Tso Lin Dollar in Copper-Nickel; Champion Auction report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First Batch of Rare Coins Digitized by 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American History, SupportedbytheBowkerFamilyandBowkerNumismatic Endowment Fund. This section also republishes King Chan's An American Coin Tour along with The SinoForeign Friendship Commemorative Pandas, and Nelson ChangandaHouseofCollectors by Champion.

The Gold & Silver Ingots and Ancient Coins sections delve into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Dr. Tseng Che-lu provides a brilliant exposition in One Coin, Two Voices, A Unified Destination: A Numismatic Deconstruction of the Hotan Horse Coin as a Synthesis of Silk Road Civilizations; Zhou Bian outlines An Overview of Javanese SquaredHole Coinage Discovered in Sumatra; Stephen Tai analyzes Raw Material for Gold Jewelry Disguised as a Silver Ingot; Joe Cribb & Helen Wang interpret The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of Money and Medals of the Qing Period; François Thierry investigates Chinese and Vietnamese Gold Ingots from the Wreck of the Prince de Conty. This section also republishes Zhou Bian's widely appreciated article The Story and Destinations of Ancient CoinsBroughttotheUnitedStatesbyNai-chiChang

The Banknotes & Foreign Coins section transcends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This section republishes Ong Leong Keat's The Birth of Malaysia's First

Commemorative Coin and the Racial Riots; Kuo Yutsung'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Mint 'A' Version and theTaipei Mint of the 500,000Yuan GoldYuan Note; and two excellent articles by Bruce Smith– A Central Bank of China Hand Signed Note and The Collection and DiscoveryofEduardKann'sBanknotes.

The Macau Numismatic Society Column highlights the research strength of Macau. The Macau Numismatic Society reports on the unveiling of the Exhibi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Coinage; Lau Cheng interprets the 1979 Banco Nacional Ultramarino (Macau) 100 Patacas Banknote; Ye Zhenming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rontier Bank Notes and Hsu Shucheng's Recovery of Outer Mongolia; Chio Hong Chi and Che Chon collaborate on TheResearchontheVarietiesandChopsof the Szechuan Rupee; and Chao Ioc provid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arieties of the Heilungkiang Guangxin CompanyNotes

We hope every reader can find articles of interest in this special issue while exploring the boundless charm of numismatics. We also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again at the first Macau International Coin Convention from November 26 to 28, and at the Champion Macau Auction on November 29.

Michael Chou Publisher & Editor-in-Chief

新聞·採訪

研究民國黃金鑄造的又一力作——《廠條:1945-1950》

內容豐富 精彩紛呈——《澳門錢鈔縱橫:2024年錢幣學術年刊暨交通銀行紙幣特別展》

記載成長經歷

收錄錢幣精華——《耀古輝今:誠軒拍賣錢幣精品圖錄》 冠軍澳門拍賣會呈獻NGC認證張南琛收藏珍品

跨越東西方的造幣盛會:COTY代表團金秋訪華暨赫爾穆特中國行預告 雙向聯通,優化互動交流平臺: 202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煥新啟航 三冠加冕 鑄就傳奇——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三奪世界硬幣大獎年度最佳硬幣 2025版中國龍銀幣境外城市卡發行全記錄—收藏市場的現象級盛宴 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即將啟幕——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限量發行 星巴克聯合創始人、包克家族文化傳承者戈登·包克逝世(享年82歲) 2025年紐埃群島《楚留香傳奇》紀念幣即將面世,紀錄片同步記錄創作歷程 2025年夏季俄克拉荷馬城ANA國際錢幣展銷會報告 《中國近代機製幣精品鑒賞 第四版》(銀幣版)在香港隆重首發 2025年冠軍-HICC聯合拍賣會圓滿落幕,未來行情可期 我與戴志強、歐陽中石兩位名家的一段情緣 趙康池:“我一定要扛好澳門錢幣學會這面大旗” 余敏先生訪談錄

冠軍拍賣與香港國際錢幣展銷會

02

機製幣·現代幣

錢幣展會熊貓紀念章的收藏之旅

澳門文件

新發現:NGC 認證不為人知的張南琛舊藏張作霖像銅鎳壹圓紀念幣 1902年喜敦造幣廠浙江楷書七錢二分龍幣 張南琛先生與收藏之家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在包克家族及包克錢幣學研究基金支持下完成首批珍貴錢幣數位化 “龍銀”啟航:中國首枚盎司制投資銀幣開啟文化金融新篇章 美國錢幣之旅

淺談中外友好熊貓紀念章

周 邊〔上海〕

周 邊〔上海〕

周 邊〔上海〕

冠軍研究室〔上海〕

冠軍研究室〔上海〕

BICE〔北京〕

冠軍研究室〔上海〕

冠軍研究室〔上海〕

冠軍研究室〔上海〕

冠軍研究室〔上海〕

冠軍研究室〔上海〕

馬修·布拉澤頓〔美國〕

冠軍研究室〔上海〕

冠軍研究室〔上海〕

袁水清〔西安〕

袁水清〔西安〕

冠軍研究室〔上海〕

周邁可〔臺北〕

傑夫·斯皮格爾〔美國〕 范治南 / 何緯渝〔美國〕

本·文格爾〔美國〕

史博祿〔美國〕

冠軍研究室〔上海〕

冠軍研究室〔上海〕

陳景林〔香港〕

陳景林〔香港〕

陳景林〔香港〕

03 金銀錠·古錢幣

一幣兩聲 萬里同歸:和田馬錢作為絲路文明融合體的錢幣學解構 蘇門答臘發現的爪哇文方孔錢概述 穿着銀錠外衣的飾金原料 大英博物館藏清代貨幣與獎章 孔蒂王子號沉船中撈獲的中國與越南金錠 眾裏尋他千百度—張叔馴攜美古錢的經歷與歸宿 84 90 92 96 104 108

04 紙鈔·外國幣

試論金圓券中央廠伍拾萬圓後 A 版與台北廠之關係 孫中山簽發的中華革命軍軍需債券 一張民國时期中央银行手寫簽名鈔 耿愛德紙幣的收藏與發現 大名鼎鼎的美國鈔票公司

05 MNS 專欄

中國歷代錢幣收藏展揭幕

黑龍江廣信公司發行的大洋票版別初探 128 129 131 133 137

澳門大珍——中國澳門葡國海外銀行1979年100元紙幣 邊業銀行鈔票與徐樹錚收復外蒙古 四川藏洋版式戳記考證

曾澤祿〔美國〕

周 邊〔上海〕 戴學文〔臺北〕 喬·克里勃、海倫·王〔英國〕 弗朗索瓦·蒂埃裏〔法國〕、戴學文 ( 譯 )〔臺北〕 周 邊〔上海〕

郭育宗〔臺北〕 羅傑·厄斯 、霍華德·A·丹尼爾三世 、史博祿〔美國〕

史博祿〔美國〕 史博祿〔美國〕 尼爾•謝弗〔美國〕

澳門錢幣學會〔澳門〕 劉 政〔澳門〕 葉真銘〔福建〕 趙康池 、謝臻〔澳門〕 周 旭〔澳門〕

CONTENTS

01 News · Interview

The Gold Bars of the Central Mints: 1945-1950

Macau Numismatics: 2024 Annual Numismatic Journal & Bank of Communications Special Banknote Exhibition

Radiating the Ancient, Illuminating the Present: The Catalog of Rare Coins from Chengxuan Auction

Champion Macau Auction Features NGC-Certified Rare Vintage Coins from the Nelson Chang Collection

A Numismatic Celebration across East and West: COTY Delegation and Helmut Andexlinger to Visit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in Exposition Press Release

Helmut Andexlinger Wins Coin of the Year Overall Award for the Third Time

2025 Chinese Dragon Silver Coin City Card Issuance – A Phenomenal Feast in the Collectibles Market

First Macau International Coin Conference Set to Begin – Limited Chinese Dragon Silver Coin Macau City Card Release

Starbucks Co-founder and Cultural Heir of the Bowker Family, Gordon Bowker, Passes Away at 82

2025 Niue Island Chu Liuxiang Legend Commemorative Coin and its Documentary Soon to Be Released

Report on the 2025 Summer ANA World’s Fair of Money in Oklahoma City

The launch of Top Chinese Coins - 4th Edition in Hong Kong

2025 Champion-HICC Joint Auction Concludes Successfully

My Bond with Two Masters: Dai Zhiqiang and Ouyang Zhongshi

David Chio: Must Greatly Maintain the Macau Numismatic Society

Yu Min Interview

Champion Auctions and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Coin Convention

02 Vintage Coin·Modern Coin

The

Nelson

China's

An

03 Gold and Silver Ingots · Ancient Coins

A Unified Destination: A Numismatic Deconstruction of the Hotan Horse Coin as a Synthesis of Silk Road Civilizations

An Overview of Javanese Squared-Hole Coinage Discovered in Sumatra

Raw Material for Gold Jewelry Disguised as Silver Ingot

The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of Money and Medals of the Qing Period

Chinese and Vietnamese Gold Ingots from the Wreck of the Prince de Conty

The Story and Destination of Ancient Coins Brought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Nai-chi Chang

04 Banknote·Foreign Coi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Mint 'A' Version and the Taipei Mint of the 500,000 Yuan Gold Yuan Note

Sun Yat Sen-Revolutionary Bonds

A Central Bank of China Hand Signed Note

Kanns Paper Money Collection Found

The World-Famous American Bank Note Company

05 MNS COLUMN

The unveiling of the Exhibi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Coinage

1979 Banco Nacional Ultramarino (Macau) 100 Patacas Banknote

The Frontier Bank Notes and Hsu Shucheng's Recovery of Outer Mongolia

The Research on the Varieties and Chops of the Szechuan Rupe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arieties of the Heilungkiang Guangxin Company Notes

Yutsung

Roger Urce, Howard·A·Daniel III and Bruce W.

研究民國黃金鑄造的又一力作 《廠條:1945-1950》

◎ 周 邊〔上海〕

11月3日,戴學文先生的英文新書《廠條:1945-1950》在 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上進行了首發。其後在澳門、臺北陸續 開展發行活動。

繼《民國黃金檔案》和《你所不知道的國府黃金》兩本研 究民國黃金的著作之後,戴先生又撰寫出了英文《廠條: 1945-1950》新書,使我們對先生的博學篤志與刻苦鑽研的 精神肅然起敬。

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從白銀到黃金”、第二章“從 金條到金幣”,各有3小節。第三章“中國大陸鑄造金條 1945.8-1949.11”下分為8小節,分別是:1.重慶造幣廠的 硬幣(1945.8-1946.2),2.昆明分廠造幣廠(1945.10-11), 3.上海黃金經銷商金條(“火合”赤),4.上海鑄幣局精 製條(1946.12-1947.2),5.上海造幣廠的硬幣(1948.111949.2),6.特別鑄幣——金條(1948.10),7.成都和臺北 試鑄的金幣與金條,8.重慶兵工廠(1949.7-10)和成都鑄

幣廠(1949.8-11)的鑄幣。第四章“臺灣鑄造的金條”下 有:1.中央銀行轉給臺灣銀行的黃金,2.金瑞山金鋪鑄造 的金條(金瑞山銀樓)(1949.6-1950.12),3.臺灣造幣廠鑄 幣(1949.10-1950.12),4.從雜件中挑選出的金條,5.臺 灣的黃金市場(1949.6.27-1951.4.9)等5節。其後是附錄, 是近年來中國鑄幣廠條拍賣結果和參考書目。

全書通過詳盡的歷史資料和金條等實物圖片,真實反映了 1945-1950年間中央造幣廠與各地分廠的金條金幣鑄造歷史 與數量成色,披露了大陸黃金運臺等珍貴資料。圖片清晰、 資料翔實,是一本研究民國貨幣和黃金鑄造的重要著作。

我拜讀過戴學文先生之前寫的《晚清傳奇貨幣——雲南牌坊 錠考》《滇銀圖鑒》《一種歷史銀錠的探索——方鏪考》,都 是探究中國銀錠的鼎力之作,也為先生的幾本民國黃金書籍 寫過書評。恭賀戴先生英文《廠條:1945-1950》的出版, 願不懈努力再創輝煌!

內容豐富 精彩紛呈

《澳門錢鈔縱橫:2024年錢幣學術年刊暨交通銀行紙幣特別展》

《澳門錢鈔縱橫:2024年錢 幣學術年刊暨交通銀行紙幣 特別展》由澳門錢幣學會出 版,澳門霍英東基金會、交 通銀行澳門分行、(澳門)中 國歷代紙幣展委員會贊助,印 數1,000本,2024年11月第1版, 電郵:MNS-1988@outlook. com、 dcdesign772@yahoo. com.hk。

每年一本的澳門錢幣年刊如期而至。2024年的刊名是《澳 門錢鈔縱橫:2024年錢幣學術年刊暨交通銀行紙幣特別展》。

2024年刊登的主要內容為趙康池先生編寫的《澳門中小 學生教材:澳門貨幣史簡介》,它是2023年王璟先生編寫 的《澳門中小學生教材:中國歷代古錢簡介》的姐妹篇, 分為澳門貨幣發行前(1600~1905年)、澳門貨幣誕生至 戰爭時期(1905~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澳門貨幣 (1944~1945年)、戰後的澳門貨幣(1945~1995年)、回歸 前後的貨幣(1995年至今)和第一套至第三套硬輔幣(1952 年至今)六部分。這本教材將簡要地澳門貨幣史呈現給讀者, 使澳門青少年從小就瞭解澳門的貨幣歷史,就此而言,是一 件功德無量的事。

另外,由(澳門)中國歷代紙幣展委員會編寫的《交通銀行 歷代流通紙幣特展》圖錄是這本年刊的重點。將交通銀行

自1908年成立以來發行的紙幣,全景式展現給觀眾和讀者。 交通銀行是中國近代銀行業中發行紙幣歷史最長的銀行。可 以分為清末民初(1909~1913年)、北洋政府(1914~1927 年)和南京國民政府(1928~1942年)三個階段。按發行 區域可分為天津、南京、漢口、奉天和哈爾濱五個總庫, 三十三年中共發行銀兩券、銀元券、法幣券、輔幣券、小銀 元券和銅元券6種,及45種地名券、107種加印標記券。清 晰的圖片和文字介紹,使讀者得以全面瞭解交通銀行紙幣。

《中國金幣文化》雜誌的文章《紀念紙幣誕生千年關鍵學術 問題擷要》一文,將2023年在成都召開的“紀念紙幣誕生 1,000年學術會議暨中國錢幣學會學術年會”達成共識的主 要學術觀點和依據,以及現存的“千斯倉”鈔版、“行在會 子庫”印版研究上的新突破,擷要成文,是一篇值得一讀的 好文章。

北京公博錢幣鑒定公司提供的《暹羅陶瓷代幣》一文,將泰 國,主要是曼谷賭場發行的陶瓷代用幣的研究分類成果和準 確的文字圖案,釋讀介紹,公之於眾,使收藏者能辨別真偽, 並鑒賞這些品種各異、形制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的陶 瓷代用幣。

由馮乃川、周邁可、段洪剛合著的《發現“千斯倉”鈔版下 落的經過與東渡鑒賞分享》一文,敘述了著者三人通過日本 網站發現“千斯倉”鈔版下落,進而東渡日本鑒賞鈔版的傳 奇經歷,使我們充滿好奇與期待。

這本年刊還有幾篇值得大家一讀的文章,我們就不一一贅 述,讀者們可自行購刊品鑒。

◎ 周 邊〔上海〕
記載成長經歷 收錄錢幣精華
《耀古輝今:誠軒拍賣錢幣精品圖錄》

誠軒拍賣自2004年11月成立以來,歷年推出的拍品種類繁 多,涵蓋了青銅器、玉器、書畫、古典傢具、瓷器等類別, 尤其在錢幣拍賣上,誠軒拍賣以誠信和真實性,在業界享有 盛譽,並引起錢幣界高度關注與讚譽,屢創行業記錄。

2022年誠軒春拍,錢幣板塊總成交3.3億元人民幣,其高成 交率至今都是業界難以逾越的高峰。誠軒歷年來拍賣的頂級 錢幣,全面提升了國內錢幣收藏的水準,也使中國大陸成為 全世界中國錢幣最大的收藏交易中心。

由誠軒的掌門人為紀念其二十年歷程而編著的《耀古輝今: 誠軒拍賣錢幣精品圖錄》一書現出版發行,使我們得以一覽 近二十年誠軒拍賣的珍貴錢幣,不失為是一次視覺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中國錢幣拍賣市場的發展史。

《耀古輝今:誠軒拍賣錢幣精品圖錄》以古錢、金銀錠、金 幣、銀幣、銅幣、現代幣、紙鈔七個板塊區分,共計1076 左京華、牛國宇編著:《耀古輝今:誠軒拍賣錢幣精品圖錄》,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5年7月第1版。成品尺寸:889×1270mm,16開,500千字, 25印張。定價人民幣368元。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787249-9。

枚錢幣,每枚錢幣均注明成交價格。該書分類脈絡清晰、專 業知識深厚,一些傳承有序、海外回流、名家舊藏的錢幣都 有詳細記錄,並有不同時期拍賣的成交價格以供參考。

該書文字簡明扼要,圖片清晰精美,是每個錢幣收藏家、錢 幣愛好者和錢幣拍賣經營從業人員必不可少的錢幣教科書, 兼具專業性和可讀性,也是一部融史料、市場和錢幣藝術於 一身的工具書;其將諸多錢幣精品集於一冊,更是一本中國 珍稀錢幣的集大成者。

如今,在數字化浪潮和市場環境變遷的雙重影響下,錢幣市 場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只有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培養專 業人才,提高服務品質,創新商業模式,才能使錢幣拍賣市 場長盛不衰,欣欣向榮。

◎ 周 邊〔上海〕

冠軍澳門拍賣會呈獻NGC認證張南琛收藏珍品

◎ 冠軍研究室〔上海〕

2025年11月29日,冠軍拍賣將在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澳 門半島內港巴素打爾古街)舉行專場拍賣,上拍張南琛收 藏中的一係列中國機製幣珍品及古錢大王張叔馴舊藏古錢。

2021年5月,冠軍拍賣曾舉辦過張南琛專場拍賣,60件張南 琛收藏錢幣總成交額超過2000萬美元,創下了中國錢幣拍 賣的紀錄。

本次拍賣的亮點之一,是一枚極為珍罕的1926年張作霖像 壹圓銅鎳樣幣,拍品號為140,估價35~70萬美元。此樣幣 為存世孤品,經評NGC MS62。其採用加厚坯餅及銅鎳合 金鑄造,重約32克,遠超普通銀質樣幣的重量(26.8克), 可能為造幣廠用於測試壓印機承壓能力的試機幣。由於銅鎳 合金硬度遠高於銀,造幣廠或使用此種更硬材質以測試模具 的承受力,這也解釋了其邊齒弱打的獨特特徵。

此幣鑄造精湛,圖案壓印深峻,齒邊銳利,細節生動,擁有 張南琛收藏特有的美麗包漿,原光充沛,味道極佳。

此枚獨特的樣幣引起了NGC世界錢幣總評級師兼高級副 總裁本·文格爾(Ben Wengel)的特別關注,並曾為其撰 寫專文,文章鏈接如下:https://www.ngccoin.hk/news/ article/13511/copper-nickel-chang-tso-lin-dollar/

該幣由張南琛於1980年代經香港著名幣商張璜購得,珍藏 逾四十載,此次為首次亮相國內外公開拍賣,實為千載難逢 的收藏良機。

線上預展及拍賣鏈接: https://www.liveauctioneers. com/catalog/389914_champion-macau-auction/

聯絡方式: +86 19514623548

郵箱 : championghka@gmail.com

另一張南琛收藏拍品大亮點為已知品相最佳的扁四小星花 版1898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拍品號120), 經評NGC MS66★,估價10~20萬美元。此枚珍品由張南 琛得自其岳父席德柄舊藏。席德柄是任期最長的上海中央造 幣廠廠長之一,在其收藏鼎盛時期,彙集了超過一萬枚世界 錢幣,包括希臘、羅馬、埃及古幣。其中國銀幣收藏部分約 含100枚安徽、江南、北洋、吉林等省鑄幣,多為壹角、貳 角銀質輔幣,且多為已知品相最佳者。

同樣出自張南琛收藏的還有一枚人字邊版1897年老江南銀幣 (拍品號130),經評NGC MS63,估價10~20萬美元。此 幣模具由英國伯明翰喜頓造幣廠雕刻,江南鑄造銀圓制錢總 局鑄造。因其流通時間短,發行量稀少,且多數留存實物帶 戳記或磨損嚴重,故品相上乘者極罕。此枚打製深峻,圖案 清晰完整,龍圖立體,龍鱗粒粒畢現,底板細膩,帶有張南 琛收藏獨特的香檳色包漿,保存狀態原始,品相一流,為冠 軍拍賣經手之最佳範例,遠勝於2024年11月售出的另一枚 NGC MS62的人字邊版老江南銀幣,有升分潛力。此次拍 賣正是購藏這枚保存完好的老江南銀幣的絕佳機會。

LOT 120

此外,值得特別提及的還有一枚來自YIF收藏的八尾版 1898年江南珍珠龍銀幣(拍品號156),經評NGC MS61, 為已知八尾版中品相最好的一枚,估價8~16萬美元。江南 珍珠龍銀幣未流通品相本已極為罕有,而八尾版更遠較六尾 版稀少。冠軍拍賣歷年來經手未流通品相的珍珠龍銀幣逾十 枚,此枚是其中第二枚八尾版,亦為已知品相最佳者(另一 枚八尾版出自張南琛收藏,為NGC UNC DETAILS,已經 私人交易售出)。

在其他近代錢幣中,值得關注的有一枚“陽葉版”的1911 年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反龍版壹圓樣幣(拍品號143),經評 NGC AU58,估價20~40萬美元。該幣度支部造幣總廠試鑄,

鑄打深峻,字口高聳,龍鱗清晰,底版精整,咖色包漿,味 道好,有升分潛力。

古錢部分的亮點有一枚張叔馴舊藏的遼代乾統元寶折十 (GBCA EF80),估價8千~1.6萬美元。乾統元寶折十大錢 是遼代“下八品”之名譽品,目前發現僅寥寥數枚,存世極

罕。是品折十大錢為名家遞藏,流傳有緒,更為難得(拍品 號043)。

LOT 130
LOT 156
LOT 143
LOT 043
LOT 003 (GBCA EF82)
LOT 004 (GBCA EF80)

另一古錢大亮點是來自包克/方藥雨舊藏的6枚戰國時期齊法 化三字刀(GBCA EF78至EF82),估價均為3百~6百美元。

世界錢幣板塊重點推出一枚來自華人家族收藏的1860年柬 埔寨4法郎銀幣(拍品號258),經評PCGS PR64,估價6千 ~1萬2美元。一枚1931年法屬印度支那1皮阿斯特加厚銀質 樣幣(拍品號262),經評NGC MS62,估價3千~6千美元。

以及一枚打製於1851年墨西哥8裏亞爾銀幣之上的1858~ 1860年泰國早期拉瑪四世戳記貿易銀元(拍品號277),經 評NGC XF45,估價4千~8千美元。。

現代幣部分,我們將有一組澳門錢幣學會年會及柏林世界錢 幣展覽會發行的珍罕的金質與鉑質熊貓紀念章。同時,還有 一批品相上乘的2025年10元中國龍銀質投資幣,包括城市 卡版本及經認證的首發日版本。

我們預祝廣大藏家在這場拍賣會上均能覓得心儀之品!

LOT 258
LOT 262
LOT 277
LOT 244

跨越東西方的造幣盛會

COTY代表團金秋訪華暨赫爾穆特中國行預告

◎ 冠軍研究室〔上海〕

第四季度一向是亞洲繁忙的展會季。世界三大錢幣展之一 的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即將拉開帷幕,首屆澳門國際錢幣 展銷會也將隆重啟航。值此東西方錢幣界交流熱潮之際, 世界硬幣大獎賽(COTY)代表團與新晉“三冠王”設計 師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Helmut Andexlinger)已正式 確認,將於今年秋冬季到訪中國,訪問深圳、北京、澳門、 上海四城,開啟一係列深度交流活動。

COTY代表團中國行:深圳-北京雙城記 這場國際交流的序幕,始於美國ANA國際錢幣展銷會期 間的友好邀約。中國金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焦瑾璞先生 正式邀請世界硬幣大獎賽委員會訪問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

隨後,中國金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井軍先生又為此次行 程增添了深圳一站,使得此次訪問更具深度。

此次COTY代表團的行程主要包括兩部分:代表團將於10

月下旬首先訪問深圳國寶造幣有限公司,深入中國現代造 幣重鎮;隨後赴京參加10月31日至11月2日舉辦的北京國際 錢幣博覽會。值得一提的是,委員會成員傑夫·斯塔克(Jeff Starck)此前曾以《錢幣世界》(Coin World)高級編輯 的身份參加2017年和2019年的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此番 故地重遊,意義非凡。新任大獎賽協調人索菲亞·馬蒂米羅 (Sophia Mattimiro)也將一同參與,完成她的首次中國 之旅。

冠軍拍賣旗下《東亞泉志》作為主要贊助方,為此次訪問 提供全方位支持。這並非冠軍拍賣首次促成此類盛事,早 在2017年,冠軍拍賣就贊助了COTY組委會的首次中國之 行,彙聚了包括大賽創辦人克利福德·米什勒先生(Clifford Misher)、提名委員會委員大衛·哈珀先生(David Harper),及羅永輝、余敏、曾成滬等多位中國頂尖設計 師,並舉行了2017年度終身成就獎得主余敏先生的頒獎儀 式,成就了一段佳話。

左起:北京新文時代金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嚴星先生;中國金幣集團有限公司專委會秘書處秘書長李耀 綱先生;中國金幣集團有限公司市場行銷部總經理殷獻民先生;中國長城硬幣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景林先生;中國金 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焦瑾璞先生;AIM 集團收藏品部門副總裁及總經理科林 齊爾克(Corinne Zielke)女士; 世界硬幣大獎賽新任協調人索菲亞 馬蒂米羅女士;世界硬幣大獎賽新任協調人傑夫 斯塔克先生;《世界硬幣新聞》(World Coin News)編輯賽然·霍爾特(Sierra Holt)女士;世界硬幣大獎賽提名委員會委員周邁可先生

左起:岳俊峰、張江、大衛 哈珀、羅永輝、王福德、克利福德 米什勒、陳堅、余敏、曾成滬、 白文均、周邁可

巔峰對話:COTY年度最佳硬幣大獎三冠王赫爾 穆特澳門首秀

在COTY代表團之後,另一位重 量級人物將接續這場東西方對話的 高潮——剛剛創下歷史、三度問鼎 COTY“年度最佳硬幣”的奧地利國 寶級設計師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 將於11月下旬開啟他的中國之行。此

行將是他在獲得至高榮譽後的國際首 秀,選擇中國作為目的地,充分彰顯了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澳門首秀:大師雲集的盛會

屆時,德國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總裁戈茨-烏爾夫·瓊米歇 爾先生及信息技術總監路易莎·克魯格女士也將共同蒞臨首 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構成一個高規格的國際代表團。

係列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11月27日下午舉行的“世界 硬幣大獎賽主題論壇”。

西方代表赫爾穆特:奧地利造幣 廠首席設計師,“三冠王”,獲得 COTY獎項最多的設計師。

中方代表余敏:COTY終身成就獎 得主,原上海造幣有限公司高級工 藝美術師,1990年代牡丹1元硬幣、

1983年熊貓銀幣、2008年北京奧運獎牌的雕刻師。

這將是兩位來自東西方的造幣藝術巨匠首次公開相聚,象 徵着中外錢幣藝術的高度融合。論壇還將彙聚資深藏家陳 景林及周邁可等業界權威,陣容空前。

雙星聯袂:《楚留香傳奇》的跨界合作

赫爾穆特與余敏的合作並非首次。周邁可先生2024年6月造 訪奧地利造幣廠,當時雙方達成了首次合作意向,兩位大師 共同設計了2024年《楚留香傳奇》北京首發紀念章,並由 奧地利造幣廠進行生產。

左起:赫爾穆特、周邁可、安德裏亞 朗

而2025年的合作更為深入,雙方將聯手打造2025年紐埃群島 《楚留香傳奇》10盎司紀念幣。

這一次深入合作的背後,還有一段跨越百年的造幣奇緣。

2025年1月,周邁可先生與維也納大學休伯特·艾默瑞格教 授造訪奧地利造幣廠時,赫爾穆特展示了一份珍貴遺產——

20世紀30年代由奧地利造幣廠雕刻師理查德·普拉切特為中 國孫中山像帆船銀元雕刻的原始石膏模型。這份源自原奧地 利造幣廠首席雕刻師托馬斯·佩森多夫的傳承,將當今的奧 地利造幣大師與近一個世紀前的中國錢幣緊密相連。

正是這份特殊的緣分,促成了此次大規格《楚留香傳奇》紀 念幣的合作。這枚紀念幣的鑄造由上海新世紀紀念幣製造有

左起:赫爾穆特、周邁可、休伯特

限公司承製,經歷了多次打樣和精細的藝術及工藝調整,真 正實現了從設計到生產的“東西合璧”。該幣計劃在北京國 際錢幣博覽會率先亮相,並在11月26日於澳門舉行全球首 發,兩位設計師將親臨現場為收藏家簽售。

續寫篇章:赫爾穆特的上海深度行

在結束澳門的精彩活動後,赫爾穆特的造幣藝術探索之旅並 未停歇。他將於12月1日前往上海,進行一場更具行業深度 的訪問。

在上海期間,赫爾穆特先生將參觀上海新世紀紀念幣製造有 限公司及上海金幣投資有限公司。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參 觀,更是一次技術與藝術的切磋。特別是在訪問上海新世紀 紀念幣製造有限公司時,他將與中方專家就2025年紐埃群島 《楚留香傳奇》紀念幣項目進行更加深入的現場討論,依據 最新的成品效果,共同審視是否需要再次修改與優化,以確 保這枚凝聚了東西方心血的紀念幣能以最完美的姿態亮相 2026年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

共襄盛舉:見證錢幣界的歷史性時刻 從10月COTY代表團的深圳-北京雙城記,到11月赫爾穆 特領銜的澳門巔峰對話,再到12月深入上海的技術交流, 這一係列緊密銜接的活動,構建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橫跨多 個月份與城市的中外錢幣文化交流饕餮盛宴。

冠軍拍賣很榮幸能作為橋樑,持續支持並推動這樣的國際盛 事。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場金秋與初冬的造幣藝術巡禮,見證 東西方錢幣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赫爾穆特保存的帆船半元石膏模(左),2025 年紐埃群島《楚 留香傳奇》10 盎司紀念幣石膏模(右)

雙向聯通,優化互動交流平臺

202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煥新啟航

◎ BICE〔北京〕

202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將於10月3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 心隆重開幕。本屆博覽會旨在通過“線下辦展會,線上推廣 和傳播”的核心模式,深度融合政治性、人民性、文化性、 國際性的發展理念,雙向挖掘參展商和觀眾需求,打造國際 化、年輕化、互動化的前沿展會,致力於為參展商和觀眾提 供有高度、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體驗。

本屆錢博會由中國金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印鈔造幣集團有 限公司和中國錢幣博物館主辦,在繼承傳統辦展模式的基礎 上,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繼續開拓創新。本屆錢博會為第 29屆,吸引了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內外展商323家,其 中境外展商54家。相比去年,參展商數量增加了18家,展 商規模再創新高。

為期三天的博覽會將圍繞“首發首秀”“環球幣章”“收藏 故事”等主題活動展開,內容涵蓋主題展覽、新品發佈、 行業會議、收藏文化分享會等。主辦方充分整合多管道資 源,打破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利用官方公眾號、小程序 進行精准投放,同時在小紅書、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 上開展內容創新與拓展,由此打造新媒體宣傳矩陣,形成 全方位傳播格局。

2025年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探秘計劃”全面升級,“探秘 計劃”成員們走進南京博物院、西安博物院以及西安錢幣 博物館等歷史地標,也會在錢博會現場進行沉浸式“探展”, 感受錢幣文化的獨特魅力。行業內的網紅、博主還將通過多 樣化的內容製作進行短視頻平臺的投放,構建全新的全域流 量生態體係。

本屆錢博會與抖音電商錢幣板塊緊密合作,將與主辦方和展 商合作在現場設立多個直播間,進行全天直播以及行銷活 動;抖音頭部達人也將進行三天的“探展”直播。

同時,錢博會特別設置了“錢幣雲集專區”,與小紅書、抖 音、京東、金幣雲集C2C等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進一步 擴大錢博會的宣傳覆蓋力和影響力。

主題活動旨在向廣大群眾展示錢幣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魅

力,共安排60場活動,包括13場新品發佈會、3場收藏文化 分享會、3場主題展覽、5場行業會議、簽約儀式以及行業 評選和拍賣會等,活動規模再創新高。這些豐富的內容不僅 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體驗,也進一步推動了錢幣文化的 普及與傳承。

在主題展覽方面,本屆博覽會將呈現一係列極具歷史與文化 價值的展覽,包括中國金幣集團的“中國金幣杯”獲獎作品 展覽、中國錢幣學會幣章藝術專業委員會的紀念章藝術展以 及紀念中國電影120周年主題特展。這些展覽將從多角度呈 現中國錢幣文化的深厚積澱,彰顯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與此同時,錢博會還將延續往年備受歡迎的“最受群眾喜愛 的中國貴金屬紀念幣”評選活動、“十佳國內展商評選”、“十 佳國際展商評選”和“十佳展品評選”投票活動。

今年的主賓國際參展商是澳大利亞珀斯造幣廠,將在展會現 場舉行新品展示活動。此外,其他國家的精品也將在新品分 享會上集中展出。

本屆錢博會包括13場新品首發活動、國際新品精品推介會 及銀行新品品鑒會。現場不僅有30克熊貓金幣優惠購活動 和主辦方設置的專賣區,還將舉辦錢幣精品拍賣會等,為觀 眾提供了多樣的購物管道。

為進一步提升觀眾的互動體驗和展會的整體趣味性,2025 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精心策劃了一係列創意互動活動。包括 “逛錢博會,贏金銀幣”抽獎活動、“扭扭樂”趣味互動以及 “護照集章”以及親子桌遊比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觀 眾不僅能夠在沉浸式的文化氛圍中感受錢幣藝術的獨特魅 力,還能通過多樣化的參與形式增添觀展樂趣。這有效增強 了博覽會的文化傳播效應與觀眾黏性,真正實現了文化傳承 與娛樂互動的深度融合。

202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不僅是一場展銷結合的博覽會, 更是一次文化的盛會和錢幣藝術的交匯點。10月31日至11 月2日,期待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相聚,共同領略中外錢幣 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冠加冕 鑄就傳奇——

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三奪世界硬幣大獎 賽年度最佳硬幣

◎ 冠軍研究室〔上海〕

2025年8月21日,美國俄克拉荷馬城,全球錢幣界的目光聚 焦於此。一年一度的世界硬幣大獎賽頒獎典禮,在盛大的 ANA國際錢幣展銷會上如期而至。這不僅是一場宣佈獲獎 名單的儀式,更是一次彙聚全球造幣藝術精英、致敬匠心與 創意的行業盛會。最終,奧地利“蟹狀星雲”銀幣榮膺“年 度最佳硬幣”最高榮譽,而其背後的傳奇設計師赫爾穆特· 安德斯林格更以三度問鼎的佳績,創下了大賽的歷史新紀 錄,將當晚的氣氛推向高潮。

群賢畢至:一場錢幣界的奧斯卡盛典

在正式議程開始前,美國錢幣協會(ANA)主席托馬斯·烏 爾曼(Thomas Uram)先生為到場嘉賓簽贈展會紀念章, 這一環節拉近了業界 同仁的距離。

托馬斯·烏爾曼先生在開幕式上致辭

隨後,頒獎典禮在眾 人的期待中正式拉開 帷幕。世界硬幣大 獎賽協調人索菲亞· 馬蒂米羅(Sophia Mattimiro)女士, 提名委員會委員、 AIM Media集團收藏 品部門副總裁及總經 理科林·齊爾克(Corinne Zielke)女士,以及托馬斯·烏 爾曼先生先後致辭。

在進入核心頒獎環節前,托馬斯·烏爾曼先生還代表ANA 向提名委員會委員唐納德·斯卡林奇(Donald Scarinci) 先生以及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總裁歌德-烏爾夫·瓊米歇爾 (Goetz-Ulf Jungmichel)先生頒發了ANA主席特別獎, 以表彰他們為推動全球錢幣事業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托馬斯·烏爾曼先生(右)為周邁可先生簽贈

本屆賽事由權威刊物《世界硬幣新聞》(World Coin News)主辦,經過專業評審團多輪評選,“年度最佳硬幣” 大獎和10個單項獎名單已正式出爐。《東亞泉志》發行人兼 總編輯周邁可先生作為贊助方代表出席典禮。

逐項揭曉:十項桂冠,花落誰家 《東亞泉志》發行人兼總編輯周邁可先生作為贊助方代表, 頒發了本屆大獎賽的第一個獎項——“最具歷史意義幣”。這 一獎項由奧地利的“鹽礦開採——哈爾施塔特的白色黃金” 紀念幣摘得。周邁可先生將獎盃授予了奧地利造幣廠行銷和 銷售總監安德裏亞·朗(Andrea Lang) 女士,標誌着奧地 利造幣廠在本屆大賽的奪目表現初露鋒芒。

周邁可先生向奧地利造幣廠行銷和銷售總監安德裏亞·朗女

士頒發最具歷史意義幣單項獎

此後,其他九個單項獎,包括最佳流通幣、最佳金幣、最佳 銀幣等,逐一揭曉。來自世界各國的精美錢幣作品各展風采, 展現了全球造幣業的頂尖水準與多元文化。

終身成就:致敬歐元符號背後的設計巨匠

在壓軸的“年度最佳硬幣”揭曉前,大會頒發了備受尊敬的 終身成就獎。2025年世界硬幣大獎賽終身成就獎由原比利 時皇家造幣廠雕刻師呂克·呂克斯(Luc Luycx)獲得。

雕刻師呂克 呂克斯

呂克·呂克斯的名字或許不為大眾所熟知,但他的作品卻影 響着億萬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他最廣為人知的設計是20世 紀90年代創作的8個面額歐元硬幣的共通面,這一設計象徵 着歐洲的統一與融合,堪稱時代經典。他的藝術生涯遠不止 於此,其他經典作品還有2001年比利時入歐紀念幣、2011 年比利時南極探險紀念幣、2019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小男孩 雕塑400周年紀念幣等等。他的獲獎,是對其數十年來為錢 幣雕刻藝術做出不朽貢獻的至高肯定。

頒獎典禮最後,世界硬幣大獎賽組委會及ANA展會代表共 同上臺合影留念。

星空之巔:年度最佳硬幣的加冕時刻 典禮的最後,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科林·齊爾克女士 再次登臺,宣佈了2025年“年度最佳硬幣”大獎的最終歸 屬——奧地利發行的“宇宙之美係列——蟹狀星雲”20歐 元凹面彩色銀幣。

這枚硬幣的獲獎可謂眾望所歸。它不僅是本屆“最佳藝術幣” 單項獎的得主,更以其無與倫比的藝術表現力和技術創新征 服了所有評委。該幣堪稱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其獨特 的凹面設計完美地模擬了星雲在宇宙中的三維空間結構,同 時運用精密的彩色印刷技術,精准還原了哈勃太空望遠鏡所 捕捉到的瑰麗宇宙色彩,將遙遠深空的震撼之美凝結於方寸 之間。

此外,奧地利造幣廠在本屆大賽中展現了其強大的綜合實 力,再度獲得“最佳雙金屬幣”獎項。這也是奧地利在過去 11年的大獎賽中,第8次摘得該單項獎,彰顯了其在雙金屬 幣領域無可撼動的統治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榮獲“最具歷 史意義幣”獎的“鹽礦開採”紀念幣與“蟹狀星雲”銀幣, 均由傳奇設計師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先生設計,這使得奧 地利造幣廠毫無懸念地成為本屆大獎賽的最大贏家。

傳奇鑄就: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三度登頂 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這個名字,已然成為當代造幣藝術的 一個標誌。此前,他設計的“宇宙係列之黑洞”銀幣和“黃 金的魔力係列之法老王的黃金”金幣曾分別獲得2024年和 2022年的“年度最佳硬幣”大獎。隨着2025年“蟹狀星雲” 的折桂,赫爾穆特先生成為大賽歷史上首位三度榮獲“年度 最佳硬幣”的設計師。

與此同時,他也保持着獲得最多單項獎的驚人紀錄。縱觀其 輝煌的業績,幾乎每年都有經典問世:

2020年最佳金幣獎——維也納心理治療學校金幣 2020年最佳雙金屬幣——人類世紀念幣 2021年最佳雙金屬幣——人工智慧銀鈮幣

2021年最佳金幣——黃金的魔力係列之美索不達米亞的黃 金金幣

2022年最佳雙金屬幣——大數據銀鈮幣 2022年最佳藝術幣——薩爾茨堡節100周年銀幣

2023年最佳雙金屬幣——智能移動25歐元銀鈮幣 2023年最佳創意幣——宇宙係列之銀河銀幣

這份長長的名單,不僅是他個人才華的證明,更是奧地利造 幣廠持續創新精神的體現。

在頒獎典禮的最後,世界硬幣大獎賽組委會及ANA展會代 表共同上臺合影留念,為這場星光熠熠的錢幣盛宴畫上了 圓滿的句號。2025年的世界硬幣大獎賽,既是對過去一年 傑出造幣成就的表彰,也是對未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無限展

望。在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等一代代藝術家的推動下,方 寸之間的貨幣,正被賦予超越其本身功能的永恆藝術生命。

2025版中國龍銀幣境外城市卡發行全記錄

——收藏市場的現象級盛宴

◎ 冠軍研究室〔上海〕

深圳國寶造幣有限公司發行儀式

2025年3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隆重推出2025版中國龍銀質 紀念幣。

中國龍銀幣的發行在亞洲乃至全球錢幣收藏界掀起了一場 持續全年的收藏風暴。這枚以雄偉長城為正面、騰雲駕霧的 中國龍為背面的銀質紀念幣,自問世之初便以其深厚的文化 底蘊和精湛的鑄造工藝,成為本年度最具話題性的錢幣藏品 之一。而其陸續推出的六版境外城市卡,更以稀缺的發行量、 獨特的設計和火爆的市場表現,共同譜寫了一段現代錢幣收 藏的傳奇。

【全球首發:新加坡引爆市場期待】

3月21日,新加坡國際錢幣展銷會成為了這場傳奇的起點。

中國龍銀幣在此進行了全球首次亮相,現場收藏愛好者排 起長龍,熱情空前,為全年發行奠定了火爆基調。此版新 加坡城市卡發行量僅2,000張,上市後二級市場價格迅速飆 升數倍,其強勁的市場表現立即引發了業界對後續發行的 強烈期待。

【傳奇續寫:香港站的盛況與傳承】

4月7日,中國龍銀幣焦點轉移至香港。在冠軍拍賣舉辦的 “香港中國錢幣趨勢論壇”上,NGC資深顧問陳景林先生 特別推薦這枚“兼具藝術價值與投資潛力”的珍品,為其 收藏價值提供了權威背書。

4月9日,香港國際錢幣鐘錶展銷會首日,清晨的金域假日 酒店外早已聚集大量藏家,隊伍蜿蜒,現場甚至需出動警 力維持秩序。這一盛況讓人不禁回想起1984年的熊貓紀念 章首發場景。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首枚展會熊貓紀念章 也是在金域假日酒店發行。歷史在此刻完成了跨越時空的 呼應。

發行量3,000張的中國龍銀幣卡香港特別版,因藏家徹夜排 隊導致人潮過於洶湧,主辦方不得不提前取消末日的發售 活動,創下近年錢幣發行新紀錄。

香港版的獨特價值體現在其專業認證標簽上:NGC首日標 清晰標注“HICC”展會信息,而PCGS首日標則精准鎖定 “4月9日”這一歷史性日期。其中,標注了“Hong Kong City Card”的NGC首日標版本全球僅封裝200枚,市場價 格一度突破6萬元,成為係列中的翹楚。價格最低的PCGS 封裝版,其市場價格最高時亦可達8,000元。

【東京與俄克拉荷馬:機製差異與市場反響】

4月26日,東京國際錢幣展銷會開幕後發行了發行量3,000 張的東京城市版中國龍銀幣卡。由於此次發行採用抽籤制, 市場流通量極為有限,一度形成了“有價無市”的獨特市 場現象。

隨後,中國龍銀幣的收藏熱潮蔓延至北美。在ANA國際錢 幣展銷會上,俄克拉荷馬城市卡隆重首發,發行量同樣為 3,000張。

【慈善拍賣與同號珍品:收藏價值的新高度】

至俄克拉荷馬城市版發行,中國龍係列已成功發行四版城 市卡,收藏體係初具規模。

在香港國際錢幣鐘錶展銷會期間,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國龍 城市卡慈善拍賣會成為焦點。同號珍藏版城市卡#8、#88、 #111、#222、#333、#444、#555、#666、#777、#888、 #999、#1111一齊亮相。部分拍賣收益捐贈至香港政府認 可的非營利機構“向上遊教育慈善基金”,為收藏注入了公 益價值。

其中,一套1111同號的新加坡/香港/東京/俄克拉荷馬城 城市卡以17萬馬來西亞林吉特(約30.26萬元人民幣)的高 價落錘,其他多項同號城市卡也均成績斐然,彰顯了係列 藏品的價格定位。

【吉隆玻:號碼驚喜與市場熱情】

中國龍銀幣城市卡吉隆玻站的發行再掀高潮。為應對預期 中的熱烈反響,主辦方Trigometric將展會場地擴大至吉 隆玻希爾頓酒店。發行量3,000張的吉隆玻城市卡在發行前 夜便開始有人排隊,開賣前現場已大排長龍。

首日發行中,一張2345號城市卡的現身引發現場收購者的 熱烈追捧,價格漲到了近萬馬來西亞林吉特,再次證明了 特殊號碼在收藏市場中的獨特魅力。

【澳門:未來可期】

作為第六款境外城市卡——澳門城市卡將於2025年11月 27日至28日的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上發行。此次回歸 2,000張的稀缺發行量,採用分時段取號購買方式,每人限 購1張,確保了發行的公平有序。

澳門城市卡的設計獨具匠心,方寸之間盡顯澳門中西文化 交融的獨特魅力:

·大三巴牌坊彰顯歷史文化底蘊

·金蓮花廣場紀念澳門回歸

·澳門塔展現現代城市天際線

·新葡京酒店與威尼斯人酒店體現娛樂之都特色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總行大廈凸顯現代金融發展方向

這場在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舉辦的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 會,必將為中國龍銀幣城市卡係列的全年發行再添精彩!

2025版中國龍銀幣六款境外城市卡,不僅是一次成功的錢幣行銷案例,更成為記錄當代錢幣收藏文化的 重要篇章。從新加坡的首發盛況到香港的歷史性傳承,從東京的抽籤機制到俄克拉荷馬的北美首秀,從 吉隆玻的號碼驚喜到澳門的精彩延續,每一版城市卡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豐富了這一收藏係列的內涵,共 同鑄就了中國現代錢幣發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即將啟幕

——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限量發行

◎ 冠軍研究室〔上海〕

2025年,冠軍拍賣將成爲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Macau International Coin Convention)暨2025澳門錢幣展的主 辦單位,場地升級至十六浦索菲特酒店的百家樂廳,可容納 往屆三倍人次,滿足全球藏家的參展需求。

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的前身——澳門錢幣學會年會爲全球 藏家、學者和幣商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臺。多年來,展會 得到澳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歷屆嘉賓陣容星光熠熠,主 要如下:

政府及公共機構代表: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長萬速成、澳門基 金會行政委員黎振強、文化局長穆欣欣、澳門全國政協委員 梁少培、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駐澳辦事處主任王剛、澳基會行 政委員區榮智、金融管理局貨幣發行及財務廳總監方慧敏、 澳門霍英東基金會總幹事史豪、澳門日報社社長陸波等。

國際錢幣權威:原美國錢幣學會主席Steven Elisworth、 原德國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主席Hans-Henning Göhrum、德國哈雷莫裏茨堡藝博館錢幣館長Ulf Drager 等、PMG創辦人Richard Stezler和Glen Jorde、NGC 副總裁及世界錢幣資深總評級師Ken Krah等。

收藏界名家:澳門公益基金會名譽會長黃志成、NGC資深 顧問陳景林、資深錢幣及紙鈔藏家張安生等。

展會期間,除了高規格的錢幣展覽,還設有招待宴、遊輪晚 宴、學術研討會、慈善捐贈等多場豐富活動,爲與會者提供

多元化的交流體驗。澳門的各大報紙和媒體均將對展會及活 動進行積極的報道。

2025年的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將於11月26日至28日盛 大舉行。這場由澳門錢幣學會年會升級而來的國際盛會,不 僅承載着過往的輝煌,更將開啓亞洲錢幣收藏的新篇章。

原德國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WMF)總裁漢斯-亨寧·格 魯姆(Hans Henning Göhrum)曾於2014年及2018年 到訪澳門,希望能夠幫助澳門展會擴大規模。而他也將於 2026年起出任澳門展會的資深顧問。他與周邁可先生會在 2026年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期間會面,並蒞臨2026年澳門 國際錢幣交流會。

新任WMF總裁戈茨-烏爾夫·瓊米歇爾(Goetz-Ulf Jungmichel)與信息技術總監路易莎·克魯格(Luisa Krüger)也將親臨現場,共同見證這一亞洲錢幣盛事的啓幕。

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限量發行

2025年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期間,備受矚目的中國龍 銀幣澳門城市卡將正式限量發行,限量2,000張!此次設計 融合澳門地標金蓮花、大三巴牌坊、澳門塔、新葡京、威 尼斯人酒店、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總行大廈等元素,展現澳 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獨特魅力與國家戰略地位。

首發儀式將於11月27日(周四)上午9:30舉行,並於27日及 28日分兩天銷售。

銷售與提貨安排

11月27日(周四)

10:00-11:00:銷售取號

13:00-14:00:銷售取號

11:00-15:00:提貨

12:00-16:00: 展會主辦方獨家接收澳門城市卡提交至NGC 評級First Day of Issue標簽

11月28日(周五)

10:00-11:00:銷售取號

11:00-14:00:提貨

12:00-16:00: 展會主辦方獨家接收澳門城市卡提交至NGC 評級Early Release標簽

地點: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6樓百家樂宴會廳

嘉賓及展商陣容

展會現場舉行的COTY主題論壇,將迎來兩位世界級錢 幣設計大師——余敏與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Helmut Andexlinger)同臺對話。兩位大師不僅參與現場簽售, 更將圍繞錢幣藝術與創新展開深度探討與交流,呈現一場 跨越中西的設計思想碰撞。

本屆展會匯聚全球錢幣領域的頂尖力量,打造一場真正意 義上的國際錢幣盛宴。作爲官方合作夥伴,美國錢幣協會 (ANA)及AIM Media(旗下擁有《世界硬幣新聞》《錢幣 新聞》並主辦世界硬幣大獎賽)將深度參與。ANA會在現 場贈送會員名額,爲展會注入權威行業資源。澳門文化發展 基金、霍英東基金會、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作爲重要資助單位, 與香港國際錢幣鍾表展銷會(HICC)、Trigometric(馬來 西亞)及澳門錢幣學會等機構共同爲展會提供全方位支持。

NGC與公博爲官方指定評級機構。

展會吸引了超過100家國際知名機構參展,涵蓋造幣廠、拍 賣行、金融機構與錢幣學會等多類主體,包括歐洲最大錢 幣拍賣行昆克拍賣(同時爲WMF股東及官方熊貓紀念章 發行商)、新加坡Panda Singapore、香港LPM等。多 次榮獲世界硬幣大獎(COTY)的列支敦士登知名錢幣公司 CIT也將攜最新產品亮相。各方精英齊聚,共同呈現一場 跨越地域的珍稀錢幣與文化交流盛會。

展會其他亮點

·世界硬幣大獎賽主題論壇 - 特邀重量級嘉賓:

國際頂尖錢幣設計師、世界硬幣大獎賽終身成就獎得主、 COTY評委余敏

世界硬幣大獎賽最佳硬幣大獎三冠王、COTY評委赫爾穆 特·安德斯林格(Helmut Andexlinger) 現代金銀幣收藏家、COTY評委陳景林 COTY提名委員及評委周邁可

· 紐埃羣島10盎司《楚留香傳奇》10紐埃元紀念 幣及紀錄片澳門首發

- 世界硬幣大獎賽最佳硬幣大獎三冠王、世界頂級設計師及 雕刻師、奧地利造幣廠首席設計師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 傾情加盟

- 中國頂級錢幣設計師及雕刻師、世界硬幣大獎賽終身成就 獎得主、1983年熊貓最佳銀幣設計師余敏先生操刀全係列 設計

- 限量100枚

- 香港漫畫大師李志清繪制原畫稿

- 設計文件及石膏模將同步亮相澳門展會

·錢幣設計大師余敏和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現 場簽售

- 中西方頂尖設計大師的巔峯對話

- 紐埃羣島10盎司《楚留香傳奇》10紐埃元紀念幣及首屆澳 門國際錢幣交流會紀念章現場簽名發售

·限量發售

8克澳門銀質熊貓章+楚留香銅鍍金套裝300港元,每天限 售50套

楚留香銅鍍金紀念章每日限售50枚,售價150港幣

·重量級捐贈

- 延續往屆對上海造幣有限公司、沈陽造幣有限公司、成都 印鈔有限公司、美國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德國薩克 森-安哈爾特莫裏茨堡博物館、澳門科技大學、包克基金 會澳門學校獎學金計劃等捐贈傳統

- 新增重要歷史文獻捐贈歷史文獻——澳門檔捐贈至澳門大 學圖書館

·2025澳門鉑金熊貓紀念章全球首發 -限量鑄造80枚

- 冠軍拍賣、澳門錢幣學會、世界鉑金投資協會、鉑百匯聯 合發行

- 經由展會官方評級公司NGC認證

- 延續2014年首枚澳門展會熊貓紀念章(金銀章拍賣價格曾 打破價格紀錄)的傳奇

·《東亞泉志》澳門特刊首發

- 2025年唯一一期

- 2025年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先覽

- 2025年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首發

- 聚焦東亞錢幣文化

- 極具收藏價值

展會及活動日程

11月26日(周三)

16:3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開幕儀式 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首發儀式

澳門國際錢幣展銷會熊貓紀念章首發 澳門鉑金熊貓紀念章首發 2025紐埃羣島《楚留香傳奇》10盎司 10紐埃元紀念幣澳門首發

19:00 嘉年華大酒店 澳門錢幣學會招待晚宴

11月27日(周四)

9:30-10: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首銷售儀式

10:00-18: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 冠軍澳門拍賣預展

10:00-12:00 & 16:00-17: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設計師余敏及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現場簽售

14:00-16: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世界硬幣大獎賽主題論壇

11月28日(周五)

11:00-12:00 & 14:00-15: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設計師余敏及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現場簽售

10:00-17: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 冠軍澳門拍賣預展

11月29日(周六)

9:00-12:00 索菲特酒店BOARDROOM 冠軍澳門拍賣預展

9:30-17:00 索菲特酒店PROMENADE廳 冠軍澳門拍賣

11月30日(周日)

9:00-13:00 索菲特酒店BOARDROOM 冠軍澳門拍賣提貨

星巴克聯合創始人、包克家族文化傳承者

戈登·包克逝世(享年82歲)

◎ 冠軍研究室〔上海〕

戈登 包克

照片攝於 1987 年,戈登· 包克正在展示雷 德胡克啤酒廠杯和星巴克杯。這兩個品牌 均是當年的西雅圖最佳品牌得主

西雅圖派克市場的第一家星巴克門店

我們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宣告:著名錢幣收藏家霍華德·包克(Howard Bowker)之孫、星巴克聯合創始人、西雅圖著名企業家戈登·包克(Gordon Bowker)先生於2025年8月21日在美國西雅圖與世長辭,享年82歲。

令人唏噓的是,包克先生辭世之日,正值全球規模最大的ANA國際錢幣展銷 會期间,使這場錢幣界的盛會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哀思。作為一位極具遠見的企 業家和文化傳承者,戈登·包克先生的一生不僅深刻影響了現代消費文化,更 在錢幣收藏與文化傳承領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商業奇才與文化傳承者

戈登·包克一生深耕西雅圖,在當地商界和多個產業領域留下了深刻烙印。

他不僅是星巴克的聯合創始人,還共同創立了雷德胡克啤酒廠(Redhook Brewery),並創辦了具有影響力的廣告公司Heckler Associates。

戈登·包克曾與設計師特裏·赫克勒(Terry Heckler)共同打造廣告公司, 創作了雷尼爾啤酒(Rainier Beer)的經典廣告係列,包括著名的青蛙叫聲廣 告和半人半啤酒瓶的奇幻形象。他們還設計了星巴克最初的美人魚標誌,該標 誌於1971年首次出現在西雅圖派克市場附近的第一家星巴克門店。包克還參 與創辦了《西雅圖週報》(Seattle Weekly),撰寫餐廳評論,並共同創立房地 產開發公司。

戈登·包克的合夥人傑瑞·鮑德溫(Jerry Baldwin)評價他道:“他真正能夠 感受到時代精神的脈搏,甚至是脈搏來臨前的預兆……他能夠看到未來的趨 勢,這仿佛是他與生俱來的天賦。他並非刻意尋找,而是自然而然就能發現。”

延續祖父遺志,推動錢幣捐贈與文化傳承

在商業成就之外,戈登·包克一生致力於延續其祖父——著名錢幣收藏家霍華 德·包克的收藏精神與學術理想。作為包克家族的代表,他與冠軍拍賣總裁周 邁可先生合作,多次將包克收藏的珍貴錢幣捐贈給中外文博機構,包括上海造 幣博物館、瀋陽造幣博物館、北京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美國史密森國家歷史 博物館國家錢幣收藏、德國莫裏茨堡藝術博物館等。

霍華德·包克是20世紀中期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錢幣收藏家與研究學者之一。他

畢生致力於中國錢幣的收藏與研究,晚年更立下遺願,希望將畢生所藏捐獻給 社會,促進錢幣文化與學術公益。

戈登·包克參與的主要捐贈歷程包括:

2010年4月、2015年3月、2016年6月,包克家族向上海造幣博物館捐贈珍貴錢幣 及錢範,甚至包括中外通寶(NGC AU50)、老江南(NGC MS63)、江南珍珠龍 (NGC MS65)、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NGC MS61)、天國聖寶 (NGC AU DETAILS)、孫中山像背陵墓(NGC MS62)等中國錢幣珍品。

2010年9月,向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捐贈212張珍稀中國紙幣,包括清代紙鈔 與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其中1904年河南豫泉官錢局壹千文制錢票為存世孤品 (PMG XF40)。

2011年5月,向瀋陽造幣廠捐贈84件珍稀錢幣,包含吉林官鑄廠平三錢、廠平 五錢、新疆一錢等罕見機製幣。

2016年5月,向德國莫裏茨堡藝術博物館捐贈6,000餘枚中國錢幣,成為德國 最大規模的中國錢幣捐贈,在此次捐贈前,這批錢幣還在澳門舉辦了盛大的展 覽活動。

2017年,戈登代表家族向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錢幣收藏館(NNC)捐贈一批 重要錢幣,包括河南雙旗五百文銅樣、漢立克納浦廠造四川光緒元寶黃銅鎏金 樣幣一套、廣東七三反版三錢六分五厘銀幣、洪憲飛龍拾圓金幣黃銅樣、嘉禾 壹分銅樣等,並促成“霍華德·包克錢幣研究室”的設立。

包克錢幣研究基金:十年資助超千萬元人民幣

自2016年冠軍拍賣對部分包克藏品進行拍賣以來,在包克家族及周邁可先生 的支持下,NNC設立了“包克錢幣研究基金”,持續資助多項錢幣研究與文化 項目,包括:

錢幣數位化與除蠟項目、中國紙幣收藏編目與數位化、《美國造幣廠報告》編 譯與研究、“真正的大錢”及“金錢的價值”展覽、珍貴書籍修復與保存。

包克家族合影於 NNC

包克錢幣研究室

戈登 包克參加捐贈儀式

包克錢幣展

包克文化獎頒獎典禮及錢幣興趣小組資助活動

截至目前,該基金資助的重大項目,總額超過千萬元人民 幣。而包克家族捐贈給各類博物館的錢幣總價值,預計已有 上億元人民幣。

包克文化獎學金:教育事業的延續

包克家族的貢獻不僅限於錢幣捐贈,更延伸至教育領域。通 過冠軍拍賣包克珍藏的郵票、信封等藏品所得資金,在澳門 成立了“中英雙語、智力三促進包克文化獎”,旨在推動文 化教育事業發展。

首期獎學金為期五年,除“包克文化獎”外,相關資金還用 於支持五所澳門學校郵票、錢幣興趣小組的活動,持續推動 青少年智力成長、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致敬戈登·包克:謙遜的傳承者

戈登·包克曾多次表示,他的祖父是一位謙遜而善良的人, 他教給後輩尊重文化、熱愛研究。戈登本人也是如此——他 低調而堅定地推動着祖父的理想,讓這些跨越時空的錢幣重 回故土,走向世界。他的離世是錢幣界的重大損失,但他所 鋪就的文化橋樑與學術遺產,將繼續照亮後來者的道路。

我們謹以此文,緬懷戈登·包克先生。願他的精神與收藏一 樣,曆久彌新,為人銘記。

方寸之間的武俠宇宙:

2025年紐埃群島《楚留香傳奇》紀念幣即將面世 紀錄片同步記錄創作歷程

◎ 冠軍研究室〔上海〕

在紀念幣的藝術世界裏,一個獨特的武俠宇宙正在緩緩展 開。2025年紐埃群島《楚留香傳奇》10紐埃元紀念幣即將 於今年11月26日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開幕日隆重首發。

這枚由東西方造幣大師聯袂打造的珍品,不僅延續了前三個 係列的輝煌,更將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完整呈現其創作歷程。

創作全記錄:鏡頭下的藝術傳承

6月18日,冠軍拍賣團隊專程拜訪了香港著名漫畫大師李志 清先生的工作室,為即將推出的這枚紀念幣拍攝專題紀錄 片。在拍攝現場,李志清先生分享了他如何將楚留香這一經 典武俠人物形象轉化為錢幣設計的創作心路。

這枚備受期待的紀念幣堪稱造幣界的“世紀合作”——由中 國著名錢幣設計師、世界硬幣大獎賽終身成就獎得主余敏, 與獲得世界硬幣大獎賽獎項最多的設計師、奧地利造幣廠首 席設計師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聯袂設計,而中國設計面的 原畫稿正是出自李志清先生之手。

李志清先生是香港漫畫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獨特的東 方美學風格聞名。1963年出生於香港的他,從事漫畫創作 30多年,國畫造詣深厚,深得金庸先生及古龍先生的器重。

拍攝現場

中國面(左)與奧地利面(右)設計

中國面石膏

左側為應用於設計的原畫稿 楚留香係列紀念幣

2007年6月,其作品《孫子兵法》更奪得日本首屆“國際漫 畫賞”之“優秀作品獎”。

武俠幣章係列:從開創到輝煌 這枚即將問世的紀念幣是一個成熟係列的延續。該係列始於 2023年的《楚留香傳奇》發行55周年紀念銀幣,這是首枚 經古龍武俠小說出版方授權的武俠主題紀念幣。

該係列首枚紀念幣由余敏先生整體設計,正面主圖為楚留香 形象,背景採用最新鐳射工藝製作的幻彩效果表現俠氣,邊 上鐫有“楚留香傳奇”中英文及年份“1977-2023”。背面 設計是故事中三位女俠宋甜兒、蘇蓉蓉和李紅袖同船的場 景,邊部還加入了仿景泰藍工藝裝飾。該幣的包裝採用中國 傳統線裝書的形式,並附贈《楚留香傳奇》人物畫相冊。

隨後的係列2推出了無花和胡鐵花主題的兩枚紀念幣,係列 3則聚焦李紅袖、蘇蓉蓉、宋甜兒三位女俠。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個係列的作品均曾獲得世界硬幣大獎賽 單項獎提名,展現了該係列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在係列3發 行時,赫爾穆特和余敏還合作設計了北京首發紀念章,為兩

位大師的此次深度合作埋下伏筆。

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

這枚10盎司大規格紀念幣的鑄造由上海新世紀紀念幣製造 有限公司承制,經歷了多次打樣和精細的藝術及工藝調整, 真正實現了從設計到生產的“東西合璧”。在最近一稿的修 改中,甚至製造了4個版本進行工藝對比,確保了這枚承載 着武俠魂的藝術品能達到最高的工藝標準。

見證傳奇的誕生

即將推出的紀錄片將帶領觀眾一窺這枚藝術珍品從構思到 成型的全過程,從李志清香港工作室的初稿創作,到余敏與 赫爾穆特的跨洋設計碰撞,再到上海新世紀紀念幣製造有限 公司的精密鑄造,完整呈現一枚頂級紀念幣的誕生歷程。

這枚紀念幣不僅是楚留香傳奇的鐫刻,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 造幣佳話,是東方武俠文化與西方設計藝術在百年後的再次 交融。今年11月,讓我們共同期待這部紀錄片與紀念幣的 同步面世,見證武俠文化與造幣藝術結合的又一巔峰之作。

2025年夏季俄克拉荷馬城ANA國際錢幣展銷會報告

◎ 馬修·布拉澤頓〔美國〕

2025年夏季美國錢幣協會(以下簡稱“ANA”)國際錢幣 展銷會於8月19日至23日在俄克拉荷馬州的俄克拉荷馬城舉 行,這是該展會首次在當地舉辦。一些讀者對俄克拉荷馬城 並不熟悉,這座城市人口超70萬,坐落於美國中西部偏南 地區,毗鄰著名的66號公路。俄克拉荷馬城是衛冕NBA冠 軍俄克拉荷馬城雷霆隊的主場所在地,當地美食以美味的燒 烤最為聞名。

本屆俄克拉荷馬城ANA展會吸引了超過8000名收藏家, 約500名幣商,以及全球多家造幣廠參與。此次夏季展會, 我再次與來自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Vintage Collectibles Group的商業夥伴裏克·斯特拉爾(Rick Stelze)、澳門 冠軍拍賣總裁周邁可,以及位於德國波鴻的Kapaan and Mades GbR公司的世界錢幣經銷商菲利普·卡潘(Philip Kapaan)共同設展。

除貴金屬外,機製幣與關鍵年份的美國類型錢幣持續熱銷。

在美國紙幣與外國紙幣方面,面值200美元以下的品種多被 從事網路拍賣的其他幣商作為庫存搶購一空,這也反映出錢 幣市場整體的活躍態勢。在國際錢幣板塊,中國機製金銀銅 幣以及中、南美洲的機製金銀幣表現依舊堅挺。我還注意到, 現代外國金銀幣——尤其是中國熊貓幣的需求有所上升,這 部分歸因於特朗普政府尚未落地的關稅政策所帶來的不確 定性。

由於ANA展會此前從未在俄克拉荷馬城舉辦過,且其人口 市場規模小於多數傳統ANA主辦城市,許多幣商都對此次 展會的成效頗為好奇。而我很高興地向大家報告,此次展 會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不少常駐幣商告訴我,這是 他們從業以來“最成功的一次展會”(對我本人而言也是如 此)。這充分說明了當前硬幣與錢幣市場的強勁走勢。在美 國關稅政策懸而未決及國際政治持續不確定的背景下,貴金 屬需求持續激增,黃金價格創下歷史新高,白銀價格也接近 全球歷史高位。這場貴金屬的“完美風暴”正推動錢幣行業 不斷邁向新高。在我們步入2025年秋季之際,2025年俄克 拉荷馬城夏季ANA展會的成功,正是這一趨勢的有力證明。

除了錢幣、紙幣與其他錢幣類商品的交易之外,本屆俄克拉 荷馬城夏季ANA展會還提供了評估評級服務、教育研討會、 拍賣會、藏家會議、青年藏家活動等多種內容。面向年輕藏 家的“厄尼的寶藏樹屋”活動再度回歸。這個備受歡迎的互 動項目讓K-12學段的孩子們通過街機式遊戲贏取精美的錢 幣獎品。

今年展會上一款備受矚目的獨家產品是2025中國龍年銀質 投資幣俄克拉荷馬城特別版。該版本限量3,000枚,封裝於 以66號公路為設計主題的專屬城市卡中,每人限購一枚。 如果您成功入手,在此表示祝賀!

GreatCollections公司擔任本屆ANA官方拍賣商,並展出 了一對獨一無二的新奧爾良造幣廠1844年鑄造的5美元和10 美元精製金幣。據悉,這兩枚錢幣是首次共同公開亮相。學 界普遍認為,它們是為紀念1844年一位貴賓造訪新奧爾良 造幣廠而特別鑄造的。

與歷屆ANA展會一樣,本屆活動也為俄克拉荷馬城的公 眾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分享與教育機會。“金錢論壇”係列講 座依舊精彩,包括富蘭克林·諾埃爾(Franklin Noel)主 講的《18世紀的零錢製造:硬幣、威廉·伍德與國王的情 婦》,探討了300多年前愛爾蘭與美洲殖民地如何因零錢短 缺而催生了希伯尼亞幣與羅莎·阿美利卡納幣。講座還梳理 了伍德家族如何利用其鐵銅礦產資源鑄造錢幣,並在英王 喬治一世時期的複雜政治環境中周旋。羅恩·伯卡德(Ron Burkard)在《玻利維亞19世紀公告錢幣》中,解析了該國 在那個政權更迭頻繁的時期(包括新領導人與新憲法)如何 通過銀質公告幣向公眾傳達政令。柯克·範·布倫特(Kirk

Van Brunt)則在《公路旅行:收藏哈德良的巡遊錢幣》中 為人們講述了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統治者哈德良皇帝,為紀 念他在位期間巡行羅馬帝國各地而發行大量錢幣的故事。

今年的ANA博物館珍品展區展出來自ANA愛德華·C·羅

謝特錢幣博物館(Edward C. Rochette Money Museum) 的館藏精品。其中包括兩枚世界級的珍稀錢幣:麥克德莫特比比舊藏的1913年美國自由女神頭像鎳幣,以及艾德勒-比 比舊藏的1804年美國飘髪銀元III型。1913年自由女神頭像 鎳幣目前已知存世僅5枚;1804年飄髪銀元則被譽為“美國 錢幣之王”,存世15枚。一個有趣的錢幣冷知識是:實際上 美國造幣廠在1804年並未鑄造任何紀年為1804的銀元。那 一年,廠方仍繼續鑄造紀年為1803年的銀元,之後常規銀 元生產暫停,直至1840年才恢復。

本屆夏季ANA展會還展出三組重要的國際收藏:“文藝復 興時期的獎章”呈現歐洲14至17世紀復興時期的一批精美 獎章;“小亞細亞的琥珀金幣”係統展示琥珀金(金銀合 金)錢幣從公元前7世紀中葉的簡樸式樣逐步演變為現代藝 術精品的歷程;而“墨西哥的第一批錢幣”則展出了1536 至1572年間在新大陸首座造幣廠——墨西哥城造幣廠—— 打製的早期墨西哥錢幣。這些富有藝術感的錢幣在西班牙國 王卡洛斯一世與其母親胡安娜名下發行,旨在促進殖民地貿 易,減輕對西班牙本土鑄幣的依賴。

事實證明,俄克拉荷馬城作為東道主表現優異,本次夏季 ANA展會取得了圓滿成功。鑒於金銀價格持續走高,錢幣 行業在2025年餘下時間預計將保持強勁勢頭。

今年11月下旬,我期待在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MICC) 上與好友周邁可以及其他同行再聚。MICC開幕式定於 2025年11月26日在澳門十六浦酒店舉行。11月27日至28日 展會期間,將發行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此外,冠軍澳門 拍賣會定於11月29日舉槌,其中一枚張作霖像銅鎳紀念幣 尤為引人關注,為已知存世孤品。

在結束本篇報告之際,謹祝願各位在錢幣收藏的道路上收穫 滿滿!期待11月底在澳門與大家相見!

《中國近代機製幣精品鑒賞 第四版》(銀幣版)

在香港隆重首發

◎ 冠軍研究室〔上海〕

2025年4月7日,《中國近代機製幣精品鑒賞 第四版》(銀 幣版)在香港隆重首發。本書主編周邁可先生、北京公博 古錢幣藝術品鑒定有限公司總經理段洪剛先生、澳門錢幣 學會理事長趙康池先生出席首發儀式,香港資深收藏家、 NGC資深顧問陳景林先生親自主持本次活動。

段洪剛先生在首發儀式上發言 左起:段洪剛、周邁可、趙康池

CCG 集團總裁史蒂芬(左)與 CCG 集團亞洲業務經理李仁 輝(右)

PCGS

總評級師邁克爾(中)及金銀錠專家戴學文(右)

臺灣資深收藏家王俊勝(左)及臺北市集幣協會會長郭育宗 (中) 參加首發儀式的觀眾

CCG集團總裁史蒂芬(Steven R. Eichenbaum)、CCG集 團亞洲業務經理李仁輝(Doug Chin-Lee)、PCGS總評級 師邁克爾(Michael Sargent)、金銀錠專家戴學文、臺灣資 深收藏家王俊勝、臺北市集幣協會會長郭育宗、戳記幣專家 謝高林、福君國際線上拍賣負責人周俊佑等均收到贈書。

戳記幣專家謝高林(Colin Gullberg)

福君國際線上拍賣負責人周俊佑

回顧2021年《中國近代機製幣精品鑒賞》第三版發行時, 曾為錢幣收藏市場帶來持續18個月的上漲高潮。如今隨着 第四版的推出,我們預期將再次引領新一輪的市場繁榮。

當天還舉行中國錢幣市場趨勢研討會,戳記幣專家謝高林先 生解析了戳記幣市場的新動態;金銀錠專家戴學文先生介紹 了中國銀錠研究新發現;資深收藏家陳景林先生則對炙手可 熱的2025中國龍銀幣進行瞭解析。

2025年冠軍-HICC聯合拍賣會圓滿落幕

◎ 冠軍研究室〔上海〕

4月8日,2025年冠軍-HICC聯合拍賣會在香港金域假日酒 店盛大舉行,整場拍賣會高潮迭起,最終以總成交額超150 萬美元的亮眼成績圓滿收官。

本次冠軍-HICC聯合拍賣會的亮眼表現,不僅印證了當前 市場的強勁復蘇,更預示着錢幣收藏領域即將迎來新一輪的 價值重估。隨着全球資本持續湧入收藏市場,珍稀藏品的升 值空間正被進一步打開。

目前的市場回暖只是開端,隨着更多收藏者和投資者意識到 行情啟動,年底競拍熱情將更加高漲。

拍賣會以古錢專場拉開序幕,其中先秦刀幣成為首輪焦點。

Lot 020 - 先秦齊返邦長法化六字刀,經評GBCA 美80(07), 率先引發熱烈競價,現場廣東買家與電話委託買家展開激 烈角逐,最終電話委託買家以43,200美元(含傭金,下同) 成功奪標。緊隨其後的Lot 021 - 先秦五字刀背辟封,經評 GBCA 美85。剛剛斬獲六字刀的電話委託買家再度出手, 以19,200美元將其收入囊中,彰顯志在必得的決心。

Lot 025 - 漢代半兩,經評GBCA 美82,同樣引發激烈競 價,現場的河北買家與澳門買家互不相讓,最終澳門買家以 11,400美元勝出。

Lot 036 - 天策府寶,經評GBCA 美85,作為古泉名珍,吸 引了現場湖北與新加坡買家的激烈爭奪,最終新加坡藏家以 36,000美元成功競得。

本場拍賣的15枚張叔馴舊藏古錢均附帶其子——著名機製 幣藏家張南琛先生的手寫信封,引發藏家熱烈追捧。

Lot 061 - 泰和重寶折十篆書,經評GBCA 美85,作為預展 期間最受矚目的拍品之一,從1,000美元起拍後,多位買家 直接跨階梯叫價,迅速飆升至10,000美元,最終競價在上海

買家與電話委託買家之間展開,後由上海買家以24,000美元 成交。

Lot
Lot
Lot
拍賣現場

Lot 064 - 嘉定元寶折十,GBCA 美85,同樣競爭激烈,現 場的廣州買家與新加坡藏家輪番加價,最終廣州藏家以 24,000美元成功競得。

Lot 065 - 北宋“淳化元寶”金質供養錢,經評GBCA 美 85,成為全場電話委託最集中的拍品,有多個來自臺灣的 電話委託,現場的新加坡買家也屢屢出價。最終由一位上海 現場買家以74,400美元高價斬獲。

進入機製幣部分,其中有多枚出自張南琛收藏的銅質樣幣引 發了買家們的激烈競價。

Lot 102 - 1889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三錢六分五厘銅質 樣幣,經評NGC AU53BN,競價主要在來自臺灣的書面委 託和一位美國的電話委託買家之間展開,最終由美國電話委 託買家以63,000美元競得。

Lot 110 - 僅見的1898~1908年四川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分 二厘紫銅樣幣,經評NGC MS64BR,競價在臺灣的書面委 託買家和一位美國的電話委託買家之間展開,終被臺灣書面 委託買家以84,000美元收入囊中。

Lot 112 - 1908年雲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三錢六分樣幣,經

Lot 036
Lot 064
Lot 102
Lot 061
Lot 112
Lot 065
Lot 113
Lot 110

評NGC MS65BN,也是電話委託最多的拍品之一。最後激 烈的競價在兩位電話委託買家之間展開,最終由上海電話委 託買家以79,200美元成功競標。

Lot 113 - 1906年丙午戶部大清銀幣“中”字壹兩銀質樣幣, 經評NGC AU DETAILS,經過現場買家和來自臺灣的電話 委託買家的激烈競爭,最終臺灣電話委託買家以50,400美元 成交。

本場最高價拍品——Lot 124 - 細齒版1927年孫中山像背陵 墓壹圓銀質樣幣,出自張南琛收藏,經評NGC MS61,引 發新加坡現場買家與香港電話委託買家的激烈角逐。在電話 委託買家退出後,新的來自江蘇的現場買家加入競價。最終 新加坡藏家以240,000美元得標,成為全場最大亮點!

Lot 125 - 二葉版1928年貴州省政府造貴州銀幣壹圓,經評 NGC AU50,同樣引發了新加坡的現場買家和香港的電話委 託買家的激烈競價。最終香港的電話委託買家以67,200美元 的價格得標。

在現代幣環節,來自華人家族收藏的整套加厚版兒童年紀念 金銀幣成為藏家競價焦點。麥稀奇平臺的線上買家也是有力 的競爭者,得標多項拍品。而在Liveauctioneer線上平臺 得標土耳其兒童年金銀幣的土耳其買家甚至不遠千里,親自 前來上海提貨。

Lot 300 & 301 - 1981年泰國國際兒童年紀念金銀幣(NGC PF69 ULTRA CAMEO & PF68 ULTRA CAMEO)均由泰國 電話委託買家競得,成交價分別為14,400美元和8,700美元。

Lot 307 & 308 - 1908年阿聯酋國際兒童年紀念金銀幣 (NGC PF69 ULTRA CAMEO & PF67 ULTRA CAMEO) 分別由上海現場買家以21,600美元和阿聯酋線上買家以 8,750美元收入囊中。其中,加厚版阿聯酋兒童年紀念金幣 更是打破拍賣紀錄。

本次冠軍-HICC聯合拍賣會彙聚了先秦刀幣、張叔馴舊藏、 張南琛機製幣樣幣等頂級珍品,吸引了全球藏家的激烈競 逐。本場拍賣的火爆成交,不僅展現了頂級藏家的強勁購買 力,更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錢幣市場正迎來新一輪上漲 行情!

Lot
Lot 124 Lot
Lot
我與戴志強、歐陽中石兩位名家的一段情緣

◎ 袁水清〔西安〕

人生如攀登,愛好正是永不止步的動力。我從農業銀行退休 之前,就喜歡錢幣收藏和研究,知道錢幣學研究的是已經退 出流通領域的錢幣實物。中國錢幣是中國歷史上曾經鑄造發 行流通過的歷史貨幣的一部分,要瞭解一枚錢幣的來龍去 脈,必須熟悉中國貨幣發展史。而在1980年,我國的大專 院校特別是財經學院,還缺乏一本簡明扼要的中國貨幣史參 考讀物。於是我萌生了編寫一本《中國貨幣史之最》。決心 下定後,我從2004年擔任《收藏》雜誌責任編輯起,班後

從4,000年中國貨幣歷史長河中擷取精華,考證取捨,遴選 出349條“之最”,每條千字左右。分上、下編,按金屬貨幣、 紙幣、貨幣制度、信用機構、著作收藏、錢幣拍賣等類別分 別介紹。書稿660頁,35萬字,2,600幅彩圖。歷時8年,數 易其稿,終於收官。出版之際,請誰作序,請誰題寫書名呢? 既然是“之最”,我想就要請當代最著名的錢幣學家和當代 書法大家畫龍點睛。

在中國錢幣界,1944年出生於上海的戴志強聲名顯赫。他 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行司副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館 長,現在還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他既是錢幣研究 學者,又是錢幣鑒賞和錢幣收藏大家。而我在基層銀行工 作,又剛退休,從未見過戴老師,想請他作序,恐難如願。 2006年的一天,戴老師來西安參加活動,順便應《收藏》雜 誌主編楊才玉之邀光臨編輯部。我抓住機會,講了請他作序 的想法。萬萬沒有想到,他未當面回絕,他說,“你花了那 麼大的精力,難能可貴。書稿我先看看,你再從中選些條目, 讓楊主編審後發在《收藏》雜誌上,聽聽讀者的反響。”2007、 2008兩年,我書稿中的普通金屬鑄幣、金幣、銀幣、銅元、 紙幣等條目13篇短文,經責任編輯陶貝編審,見諸《收藏》。

銅元專家段洪剛2008年9月15日評價:“您的《中國貨幣史之 最》係列十分吸引人,用簡明的方式講述歷代的錢幣知識,將 是很多讀者入門必備的材料。希望讀到您更多的好文。”

我仰慕戴老師的人品和學識,也喜歡收藏名人書法作品。

2009年7月9日,戴老師應我之請求來信,謙稱“我本不是 寫字的人。”“遵囑草成小字留念。並頌編安。”條幅內容為: “ 泉緣泉德泉學;學泉鑒泉漱泉。水清先生共勉。”內容高雅, 文字對仗,筆意清新,蒼勁有力,成為我晚年研究錢幣的座 右銘和精神支柱。2011年12月9日,我將增補後的全部書稿 寄給戴老師。2012年1月13日,我收到戴老師言簡意賅、中 肯全面的《序》,全文如下:

袁水清先生長期從業基層金融工作,同時又熱衷於錢幣的集藏

和研究。他好學習、善分析,勤奮敬業,用功筆耕。退休後, 又接任有關錢幣和收藏類書刊的責任編輯,閱歷更加豐富,視 野更加開闊,為這本書的最終成稿,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有關中國貨幣之最、中國錢幣之最的文字,先前也讀過一些,但 像水清先生這樣深入下功夫的尚未見到。這本《中國貨幣史之 最》所收集的資料,時間跨度長,涉及範圍廣,既包括金屬貨幣, 也包括紙幣,甚至还有銀行卡等信用貨幣;既包括正式發行的 貨幣,也包括貨幣文化的衍生物;既包括古代錢幣,也包括近、 現代錢幣;既包括貨幣史、貨幣理論的信息,也包括錢幣學的 內容。所以,它既是一部讀通中國錢幣學、貨幣史的入門之作, 又可以作為錢幣愛好者、收藏者,錢幣學、貨幣史研究者、工 作者案頭常備的查閱手冊。在歷史上,大凡能位居“之最”者, 多是立濫觴、開先河的鼻祖;或是在錢幣領域中煊赫一時、彪 炳史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即使是失敗者,亦是前車之鑒, 成為教育後人的反面教員。所以它具有令人興奮的特殊內涵, 容易吸引眼球。加之作者務實求真的作風,言之有物,論之有 據,且用筆流暢,讀來很好上口,又配置以適當的附圖,恰如 其分,相得益彰,所以這本書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由此,我相 信是書的出版,不僅會迎合當前錢幣收藏界和工作者的需求, 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同時也為進一步開展錢幣學、貨幣史研 究,做了一項十分有益的基礎性工作,成為錢幣學、貨幣史學 科建設的一個方面、一項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它不僅有益 於當今,也一定會造福於後人。

戴志強辛卯 (2011年 ) 冬字於續齋

我和戴老師“因泉有緣,緣也福兮”。2012年9月27日,“珍

戴志強老師 ( 左 ) 在展廳與作者親切交談

(二)請歐陽中石題簽

歐陽中石像 ( 引自網絡 )

在中國當代書法界,沈 鵬、歐陽中石等名列前 茅,被譽為泰斗。 我曾 為請誰題寫書名犯難,因 那些大名人,我只知其 名,未曾謀面。《收 藏》 編輯部一位同仁對我講, 《中華書畫家》雜誌是 以“弘揚經典,推崇大 家”為宗旨的8開大型期 刊,其主編劉松林是歐陽 中石的弟子,你認識劉先生,不妨托他請歐陽老師題簽。其 實我和劉松林僅是一事之交,並不認識。2009年9月《中華 書畫家》創刊號出版後,劉松林從《收藏》雜誌編輯部瞭解 到我喜歡書畫,朋友多。於是直接打電話給我,並寄贈我一 本《創刊號》,請我代他推銷,每本80元。我爽快地答應了。

之後不長時間把他快遞來的8本雜誌全部銷完。為此他很感 激我,有了這層關係,我想求他幫我忙應該問題不大。

劉松林對我講,此事說不難也難。如果歐陽老師回絕了他, 再找人就難了。他把歐陽老師的家庭住址、郵編告訴我,讓 我直接去信,說明此書因內容講的是貨幣史中之最,書名 非他題寫莫屬。我按照劉松林的囑咐,給歐陽老師寫了一封 言辭懇切的信,說明我和劉松林是朋友,收件地址是他提 供給我的。信寄出後的2011年4月22日(週五)下午,家裏 的座機響了,我趕忙去接聽,對方問:“你是水清嗎?”“是 稀特外幣展”在大唐西市 博物館隆重開展,戴老師蒞 臨祝賀,先天晚告訴我他 已到西安。開幕式後,同 仁朱有儀拍下了戴老師和 我在展廳親切交談的寶貴 瞬間。

的。您是哪位?”對方說:“我是歐陽中石。你的來信收到 了。關於書名中‘之最’二字,你再推敲,弓滿易斷。另外, 因我還在上班,題簽一事要通過學院。”我回答說:“這本 書中的‘之最’條目,指的是貨幣史上最早出現的某種貨幣 實物、研究成果等,不是指最好的。書名與內容相符。”“那 好吧!”“請問老師,您題寫這個書名,需要我匯去多少 錢?”“不要錢。因為我現在還在上班,任教。”我說:“那 就太謝謝老師了!”大約過了一周,歐陽老師通知我:“字 已寄出,你注意查收。”我聽後興奮不已。之後,我天天盼, 日日等,一個多月過去了,沒見信的影兒。給老師家裏打電 話,無人接聽。我想,是否老師出國去了,走時讓別人代寄 沒寄出,或許信件中途出現問題。後來終於聯繫上老師,我 講了信未收到,不翼而飛的情況。三秦出版社又在催問題簽 之事。老師說:“這樣吧,我再寫一幅,讓王副院長親自寄 出。”6月14日,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王元軍副 院長告訴我:“歐陽先生又重寫了一遍,明天特快寄出。”6月 17日,我收到王副院長的郵政特快專遞,急忙拆開,一頁紙 上寫有歐陽中石的職務——“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 委員,首都師大中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書法條幅 為兩行字,右“中國貨幣史之最”七字行書,左“中石題” 三字,其下鈐紅色方印一枚,印文“歐陽”二字上下排列, 每字從中分開,成為四部分。他的行書功底深厚,獨具特色, 墨香清新,秀美端莊,讓我愛不釋手,反復欣賞,眼眶都濕 潤了!

歐陽中石老師1928年生於山東泰安,給我題簽時年過八旬,

他是中國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和 藹可親,令人景仰。2020年病逝於北京,安葬在北京八寶山。

我至他逝世前一直未見過面,僅寄去幾本拙著作謝,深感內 疚。2012年5月,拙著《中國貨幣史之最》由陝西傳媒集團 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由陝西省錢幣學會推薦的鴻篇巨 制,印量2,000冊、定價488元,幾年前已售罄。 2012年8月, 陝西出版傳媒集團曾把這本書列入精品圖書,參展第19屆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廣受好評。

戴志強老師的“序”和歐陽中石老師的題簽無疑給這本書增 添了吸引力。世上最難得的是友情。我永遠不會忘記曾經幫 助過我的人。他們的高尚品德和處事行為為我以及我的後輩 兒孫樹立了榜樣。

2025年7月24日 劉松林主編贈送的《中華書畫家》2009年創刊號

歐陽中石題簽及特快憑證 作者編著的《中國貨幣史之最》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8 期

趙康池:“我一定要扛好澳門錢幣學會這面大旗”

1988年誕生的澳門錢幣學會,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穩步 向前發展,並在大中華泉界嶄露頭角。這支隊伍現在的舉旗 人,名叫趙康池。

趙康池,1957年出生於澳門。經過刻苦求學,1976年取得 香港中文大學室內設計文憑,2007年獲清華大學高級管理 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學位,2008年獲英國威爾士 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2011年取得中國國家一 級心理諮詢師證書。現身兼趙康池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董 事總經理,澳門心理研究學會監事長、室內設計師協會會長、 集郵協會監事長、行隱畫藝學會會長、錢幣學會理事長等 13個職務。三次榮獲澳門設計大賽獎項,2012年奪得全澳 射擊速射及標準手槍比賽總冠軍。2016年被聘為第三屆全 國錢幣收藏博覽會主席團顧問。

從趙康池的諸多頭銜不難看出,他是一位興趣廣泛、精力充 沛的大忙人,而專注澳門幣鈔和世界錯體鈔收藏,當好澳門 錢幣學會舉旗人,則是他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

2012年9月7日,趙康池率團到訪西安錢幣學會並進行學 術交流,我倆有幸相識(圖1-1),他豁達、熱情、穩健、 專業的特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之後,我俩又多次在全國 性的錢幣界活動中見面,看到了他參展的珍稀紙幣,目睹了 他的組織能力,聆聽了他的精彩演講,於是,全面瞭解這位 澳門錢幣界領軍人物,把他在錢幣收藏方面的閃光點介紹給 同行,便鎖定在我撰寫“百位中國錢幣收藏名家訪談錄”計 劃之中。2016年12月5日,我在澳門對趙康池先生進行了 專訪;2017年7月22日,我又在武漢·第四屆全國錢幣收 藏博覽會上,與趙先生進一步作了交流(圖1-2)。現將兩次 訪談整理如下,與同道分享。

一 趙理事長,今天着重就錢幣收藏與研究方面的內容採訪 您。請問,您現在作為澳門錢幣學會的舉旗人,怎樣才能把 這面旗扛穩舉高?另外,您是如何與錢幣收藏結緣的?

趙康池:首先表示,我一定要扛好澳門錢幣學會這面大旗, 無論遇到多大困難。我認為,這面旗要扛穩舉高,一方面要

圖 1-1 左起:趙康池、袁水清、呂幹洲(澳門錢幣學會副 理事長)——2012.9.7 攝

圖 1-2 在武漢 第四屆全國錢博會上採訪趙康池 2017.7.22 攝

率先垂範,在錢幣收藏研究中做出表率,不斷豐富自己的藏 品,多出研究成果。一方面要團結會員,多開展活動,使錢 幣學會的工作有聲有色。

我本來是在學生時代收藏郵票,那時收集郵票的人多。參加 工作以後,有了經濟收入,業餘時間喜歡去找收藏品,打火 機、墨水筆、精製工藝品等等都玩過。有一次在澳門牌坊腳 下的爛鬼樓小市場看到有一張白色的、流通過的葡國海外銀 行1972年壹佰圓紙幣,便買下了。由此愛上澳門的老紙幣, 一路收藏到現在。

您是如何係統收集澳門紙幣和硬幣的?收集的重點是哪

圖 2 澳門大西洋國海外匯理銀行貳拾伍圓券(正、反),20cm×12.6cm,1907 年 1 月 1 日簽發

圖 3 澳門大西洋國海外匯理銀行拾圓券(正、反),20cm×12.6cm,1941 年 12 月 26 日簽發

些品種?有何計劃?

趙康池:我首先弄清了澳門貨幣的發行歷史,然後係統收集。

澳門紙幣的收藏可分為三個係列:第一個係列是澳門政府正 式發行的紙幣,即從1902年到現在全部流通過的紙幣。第 二個係列是1902年到現在的樣票。第三個係列是以前民間 銀號發行的銀票。澳門流通硬幣也可單獨係列收藏,不過品 種少,大概有幾十種,還是比較容易集齊。

澳門紙幣的收集比較困難,畢竟發行量少,回收率高,留存 到現在的數量很少,但是品種很多,好像回歸前一個同面值 的伍圓、拾圓券分別都有七到八個不同的簽名版,集齊後 有二三百個不同的版別。我收藏的澳門第一套紙幣很珍貴, 2015年在廈門參展第二屆全國錢幣收藏博覽會錢幣展。請 您今天先欣賞這兩張澳門大西洋國海外匯理銀行1907年發 行的貳拾伍圓券(圖2)和1941年發行的拾圓券(圖3)。

我們計劃2017年出版《澳門發行流通鈔票大全》,以澳門 錢幣學會名義出版。編撰工作已經開始,大概有700頁面, 每張紙幣儘量找到詳細的相關資料,但澳門紙幣這方面的資 料實在太少了,尤其是早期紙幣,實物更難收集,資料非常 難找。這是收集的重點和難點。

三 據瞭解,您收藏世界各國錯體鈔十多年,特別是收集的 人民幣和美元錯體鈔數量和品種之多,迄今無人超越,被泉 友稱為“當今怪鈔收藏第一人”。請介紹一下您收藏錯體鈔 的概況。

趙康池:我收藏的第一張錯體鈔是美元紙幣。是20世紀90 年代我在美國旅遊時見到的,當時感覺很特別,心想若能集 齊各類錯體鈔,既可提高欣賞趣味又可進行研究,還能為改 進印鈔技術和質檢提出中肯的建議,將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 事情。遂對錯體鈔四處收集,目前已集有千餘張,投資過千 萬元。

我認為錯體鈔是由於設計、印刷乃至造紙過程中,基於人為 的疏忽,機械的誤差或故障形成,僥倖通過質檢關卡進入市 場的紙幣。錯體鈔可分為15類,包括摺白、摺印、遮白、 福耳、移位、倒印、倒蓋、錯號、漏蓋、疊印、透印、錯版、 浮水印錯體和其他錯體。例如我手中的這張中國人民銀行 1990年版伍拾圓券就是倒浮水印(圖4)、這張美國1935 年版壹元銀元券就是摺疊導致號碼和簽字背印了(圖5)。

前輩李安深是中國集鈔名家,也是最早收藏錯體紙幣的大 家,被稱為“怪鈔大王”,他對所愛品種,更是不惜重金。 我要學習他收藏紙幣的執着精神,繼續努力。

圖 5 美國 1935 年版壹元銀元券摺疊導致號碼和簽字背印

四 您的哪幾本著作已經出版?請談談編著的起因及各本書 的內容提要。

趙康池:我這幾年對收藏的實物作了認真研究,在此基礎上, 興趣使然,編著了3本書,均正式出版(圖6)。

第一本是《大清手繪明信片藝術欣賞與收藏》,係我獨著,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基金會贊助, 由澳門行隱畫藝學 會於2012年9 月出版。我年輕時喜歡收藏郵品,對中國早 期明信片喜愛有加。這本書主要介紹清朝中國早期手繪明信 片,明信片上的中國畫非常精美,賣給外國人後他們再寄到 自己的家鄉,宣傳了中國文化,所以是一種很不錯的邮品。

第二本是《華洋怪鈔——中外錯體紙幣賞析圖鑒》,係我和 澳門中國紙幣學會主席陳耀光合著,他收藏有不少清朝和民 國錯體紙幣,我藏有大量人民幣和美元錯體紙幣,編著這本 書二人一拍即合,澳門錢幣學會2015年12月出版。袁老 師應該看過。這是中國首本介紹錯體紙幣的著作。該書對每 種錯體紙幣的成因、歷史背景、收藏價值,以及如何分辨真 假錯體紙幣均有詳細介紹,可使讀者對這類紙幣有一個全面 透徹的瞭解。

第三本是《祥銀吉語——圖說中國近代帽飾》,係澳門錢 幣學會海外常務理事黃孝覃和我合著,澳門行隱畫藝學會 2016年11月出版。這本書介紹了民間帽花,以前小孩出生 後,頭戴的帽子上有裝飾帽花;富貴人家成年人的帽子上有 寶石,這種風俗流行全國,東北最為普遍。帽飾是民間手工 藝。這類書以前未見過。

五 據澳門錢幣學會一位副理事長評價,您是一個難得的能 為學會無私奉獻的人,出錢、出力、出時間,付出最多,這 也是學會這幾年能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請問您當選本屆錢 幣學會理事長以來,做了哪幾件大事?

圖 6 趙康池的 3 本著作

趙康池:澳門錢幣學會1988年成立,首任理事長陳萌。我 是2011年聯繫申請加入並被推選為理事長的。在澳門特區 政府的支持和理監事會的幫助下,六年來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每年組團與中國大陸省市級錢幣學會進行學術交流, 從2012年起,先後到訪過西安、北京、上海、合肥、昆明 等地的錢幣學會,2017年5月會去杭州與浙江省錢幣學會 交流。二是每年在澳門舉辦一次錢幣展覽、交流、拍賣活動 周。近三年與冠軍拍賣公司總裁周邁可先生攜手聯辦,合作 愉快。我們學會是非營利性社團,2016年嘗試加上商業元素, 效果不錯,澳門市民反映很好,大陸及港臺同行也反映不錯。 三是從2012年起,每年出版一本《澳門錢鈔縱橫》,作為 當年年展特刊,收錄會員錢幣研究最新成果(圖7)。這些 舉措推動了錢幣收藏和學術交流,擴大了學會的影響力。 2017年11月將首次舉辦“兩岸四地”錢幣競賽展,推動錢 幣文化活動更上一層樓。

六 請問澳門錢幣學會的現在和以前比,有什麼變化?您今 後有何打算?

趙康池:變化有三點:首先是隊伍發展壯大了。以前會員僅

7 2012-2016 年出版的《澳門錢鈔縱橫》

幾十個人,現在600人,且遍佈全國各地,許多有名的收 藏家都加入了。其次是學會的活動多了。會員藏品拍賣(圖 8)、交流,錢幣論壇基本每月都舉行,每次有100多人參加; 每年年末進行總結表彰(圖9),使學會的凝聚力大大增強。

第三是活動經費基本解決。從其他地區看,經費缺少是制約 錢幣學會健康發展的瓶頸。我們的活動能夠如願開展,主要 是較好地解決了經費問題。澳門基金會和文化局從2012年 起開始關注我們的活動,我們申請資助獲得支持,雖然數額 不是很多,但說明特區政府認同我們。加上多位名譽會長的

慷慨解囊,冠軍拍賣公司義拍捐獻,以及會員繳納的會費, 活動經費比較充足。

關於今後的打算:團結會員,提升錢幣收藏研究品位,是澳 門錢幣學會的使命。辦好學會是我的事業,我一定要在任期 內盡職盡責,鞠躬盡瘁。有信心以後搞得更好,當然,也要 看全國經濟的發展,還有澳門的發展情況。我們的主要目標 是錢幣收藏與研究,在收藏上加大步伐,在研究上多出幾本 書,繼續辦好年展,編好特刊,躋身世界先進錢幣學會行列。

YU MIN

余敏先生 訪 談 錄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20 期 冠軍研究室〔上海〕

余敏先生是2017年世界硬幣大獎賽終身成就獎得主,他在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從業至今業已40年,2020年6月恰逢他正式退 休。7月初,《東亞泉志》總編兼出版人周邁可先生在《東亞泉志》上海的編輯部對應邀前來的余敏先生進行了深入採訪。

MC:我們之前已經進行過很多交流,我也看過您之前接受 的幾次訪問消息,報道的內容都比較相似。這次採訪中有 一些問題,您曾經回答過我,但是其他不知道答案的人可能 也會想知道答案。同時也會有一些沒有聊過的問題。

在幣章設計中,設計師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喜愛偏好,有的設 計師有一枚是自己最喜歡的,也有人會有兩三枚。就像我 們上次去問德國設計師霍威爾對自己作品的喜好,他也是 2016年世界硬幣大獎賽終身成就獎得主。大家都以為他最 喜歡的是德國歐元老鷹幣,結果他最喜歡的卻是自己在東 德時期設計的一枚錢幣。他說當時那枚幣在東德的發行是 個大事件,甚至受到了總理的接待。所以我們想知道,在 您設計過的錢幣和紀念章裏,您最喜歡的一枚或三枚是什 麼?

有很多人說您最喜歡的是1983年熊貓紀念幣、1元牡丹花硬 幣和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普通紀念幣,但我想這不一定是您 的回答。

YM:對的,不一定。1元牡丹花硬幣確實是我最喜歡的,因 為設計時經過了反復修改,印象比較深。

MC:我想這也回答了我們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在您設計過 的紀念幣和紀念章裏,設計過程最困難的是哪枚?

YM:設計過程中遇到困難最多的就是牡丹花硬幣。這枚是 耗時最長的,花了好幾年的時間。

MC:這是個很大的項目,不是每年會有,也經過了好幾年 的競爭。我問過一些製造和設計幣章的人,他們都說雕刻 其實比設計更難。從圖稿到雕刻石膏模,成品成功與否,雕 刻石膏模可能占得比較多。正常情況下,設計和雕刻都應該 是您來完成,但是在中國這兩個過程是分開的。所以我們 不一定能百分之百瞭解您的想法。

第三個問題應該不太會有人問,但我覺得還是很重要的。您 剛到上海造幣廠工作的時候還很年輕,學校學的東西並不 一定能夠全部運用到工作中,可能還有很多東西不了解,這 時候一定會有一些人幫您。有位設計師對我說,進造幣廠 的時候,剛從美術院校出來,什麼都不懂,就在旁邊看了一 年。當時有個項目做了6個月,他就一直在旁邊看,也學到了 一些東西,而且可以提問題。所以對您來說,是誰給了您最 大的支持?

YM:當時每年進上海造幣廠的人是比較少的,只有5~6個 人,所以我還是很幸運的。大家就像在一個家庭一樣的,關 係都很好。

當時設計人員裏對我特別關注的是孫奇齡。他比較單純,我 倆也很聊得來。他比我大10歲左右,我進廠的時候他30多 歲了,已在上海造幣廠工作五六年了。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 放之後,他就到意大利去了,現在一直定居在那裏。熊貓幣 背面最早的天壇就是他設計雕刻的。

MC:他去意大利是為了去設計學院進修嗎?

YM:他那個時候年紀已經比較大了,已經不考慮派他去留 學了。他去意大利是因為有個親戚在那裏,並且又聯繫到了 一個意大利的紀念章製造廠,所以他就去當紀念章的設計 師了。

MC: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有沒有和您配合得比較好 的設計師或者生產單位?

YM:設計師裏和我配合得比較好的還是孫奇齡,大家為了 一個項目可以進行很多討論。當時我年紀比較輕,他那個 時候歲數也不大。

生產製造方面和我配合得比較好的是方茂森,他在製模方 面很專業。當時他是負責製模方面的主管。他比我大10歲 左右,和孫奇齡年齡差不多,兩個人也很熟悉。他退休之後 還被返聘了好幾年,做到了副總工藝美術師職位。我們後來 合作至少有20年。

MC:下個問題稍微有點敏感。我認為上海造幣廠從20世紀 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2010年、2020年,經歷了四個階段。 我問過一位老廠長,他說80年代到90年代,造幣廠用的是 老機器,很多機器是壞的,所以工作比較累。到90年代開 始換機器,去歐洲買了最好的機器,使生產發生了很大的改 進。到2000年左右就開始更新了,更新之後直到2010年都 比較穩定。從2010年到2020年,深圳國寶的崛起帶來新的 競爭。

您在造幣廠工作的時候,製作方法有沒有發生什麼突破?尤 其是熊貓幣方面。

比如90年代,您設計過一些大規格的12盎司的熊貓紀念幣, 很漂亮。這是您在80年代可能設計不出來的。所以80年代 應該是最辛苦的,直到90年代有所改進。這應該是個大變 化。您在做設計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這個變化對您的影響? 比如您可以做更高的浮雕,或者開始採用噴砂技術?這個是 我想知道的。

YM:工藝的進步對熊貓幣的品質影響是比較大的。比如最 早的工藝不能做反噴砂。現在的熊貓幣完全可以做出真實的 形象,然後再處理成黑色。但是最初不可能有這個工藝,大 部分是用線條來表現,有點卡通化,也比較簡單。一開始 這樣做還可以,但是如果連續幾十年都用這種方式,大家 就感覺會有問題。

MC:您是什麼時候發現可以用反噴砂工藝?

YM:是在新的機器來了以後,但是我對機械方面也不是非 常懂。

MC:1994年和1995年做了兩個很經典的12盎司熊貓紀念 幣,所以應該是90年代中末期開始有反噴砂技術。

YM:對的,後來就不做12盎司的熊貓幣了。

MC:您做的幾個12盎司熊貓紀念金幣,都很漂亮。第一個 12盎司熊貓幣是1984年陳堅做的,那枚設計是在1982年的 基礎上修改的。當時也沒做過12盎司的熊貓幣,製造又遇 到困難,品相比較一般,外國的評級公司也看到了這個問題。 而且因為是臨時加進去的項目,所以時間很緊。到了90年代, 工藝發生了改變。這之後的十年,是不是在工藝上除了反噴 砂以外还採用別的工藝?

YM:之後確實有新的工藝,而且是很多的。但是要說到具 體的應用,我不是很瞭解。2000年到2010年,我還在設計 熊貓幣,但之後基本就是雕刻石膏模了。

MC:2000年的熊貓幣還是很有創意的。請問是什麼時候 開始指定由您來做石膏模的?

YM:從2008年開始指定我做石膏模,到2014年,加上 2005年和2006年也是我雕刻的,有差不多10年時間。

MC:以前一年的熊貓幣有好幾個不同的設計圖案,90年 代的時候,每個熊貓幣的設計都不一樣,從2000年開始, 一年就只有一個設計圖案。這樣競爭就變得更加激烈。

選定2008年到2018年的設計稿時,您也曾參與競標。那時 候您的設計稿中標了嗎?

YM:我也提交過幾個設計稿,2008年那個是我設計的。當 2010年的設計稿決定之後,我被通知中了兩張,但是後來 金幣總公司可能會換稿子,有一張就被取消了。2009年到 2014年熊貓紀念幣是我雕刻的。

MC:第五個問題是關於1元牡丹花硬幣的設計與生產過程。

您曾經說過從開始到結束一共是3年,那麼您是在中稿之後 多久看到的樣品?

YM:這枚幣前期畫圖稿用了比較長的時間,但是後來的審 批過程很快。因為當時有很多設計方案,包括有人提出採 用工農兵的主題,但是這個提議後來被去掉了。設計中使用 哪種花也有很多提議,最後慢慢的集中到其中幾種,之後 再對設計圖稿進行修改,完成之後交上去。從決定使用牡 丹花圖案設計到出樣品大概有半年多時間。但是第一個樣品 出來以後,後面還進行了修改。

MC:第一個樣品是誰拿給您看的?

YM:是方茂森拿過來的,他是當時的總設計師。

MC:看到這個樣品之後您感覺怎麼樣?

YM:第一反應是樣品還可以,但肯定不是最滿意的。之後 的很多修改都是因為工藝方面的原因。流通幣是有耐印量 方面的要求的,一個幣模要製造二三十萬枚。可能成品效果

更好的設計,它的幣模在經過高度試驗之後,會發現製造 十萬個就壞了,可能會打不出或者裂掉。包括國徽高度也進 行了降低。最後投入生產就是一年多以後了。

MC:是上海造幣廠先生產還是瀋陽造幣廠先生產?

YM:剛開始只有上海造幣廠在生產,因為生產線都是在上 海造幣廠,最後南京造幣廠可能也生產過一段時間。

MC:後面新版的1元流通幣您參與設計了嗎?

YM:當時我正好在俄羅斯進修,沒有趕上。我們臨走的時 候項目剛剛下來,想着人民幣改版這麼大的事肯定要很長 時間,回來肯定還趕得上,想不到幾個月時間就改版了。回 來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設計的差不多了,所以就沒有參與。

MC:下一個問題是,當時我們告訴您得了世界硬幣大獎賽 終身成就獎的時候,您是什麼反應?

YM:您當時和我說提名了,我覺得得獎的可能性也不大, 所以當時也沒太當回事。最後得獎了還是比較意外的。

MC:當時提名的有五位設計師。那年正好是熊貓紀念幣發 行三十五周年,創辦人柯利弗德·米什勒也很喜歡您設計的 熊貓紀念幣。

其實熊貓紀念幣發行三十五周年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裏 面幾個資深的評委都認為這創造了一個新的錢幣係列。加上 他們也看到了後面設計的一些熊貓幣章,比如澳門錢幣學會 的熊貓紀念章等等,他們認為有一些做得很不錯。

最後雖然您沒有去,但是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派員代您領獎 了,組委會後來也來中國頒獎,這個也是比較特別的。

獎項設立之初,頒發給設計師的是獎牌,現在是獎杯。中

國的獎牌和獎杯一般都是放在造幣廠的,但是因為您這個 是終身成就獎,是個人的獎項,所以就留在您身邊了,這也 是中國唯一留在設計師身邊的獎杯。

2017年,我們在中國舉辦了頒獎晚宴,當時您的感覺應該還 是很好的。

YM:頒獎晚宴上遇到了多年未曾遇到的人,聚在一起也是 很難得,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參加的外方人員也很友善, 我感受到了他們對設計人員的尊重。

MC:所以我也想問一問,您第一次看到別人在用1元牡丹花 幣的時候的感覺。因為國內的錢幣不像國外,還經常會在 幣上刻上設計師的名字,所以其他人使用的時候並不知道是 您設計的。直到2017年,中央台對您做了採訪,把1元牡丹 花幣的故事講出來,大家才知道是您做的。

YM:這個因國情不一樣,情況肯定不一樣。但是看到別人 使用我設計的錢幣時,我肯定還是很自豪的。

我記得有一個小學老師,我們現在也常常有聯繫,我做了牡 丹幣之後就和他說了,他也很激動,因為這個錢幣是我設計 的,全中國人都在用。那個時候我去看他的時候,我還帶了 幾個剛製造出來的牡丹花幣給他,他現在還收藏着。

MC:那時錢幣都做得很平,這個幣的圖案還是比較高的。

YM:這個應該也可以說是一個突破。以前沒有把藝術和美 的意識體現在錢幣上。1元牡丹花硬幣可以說是第一次在流 通幣上面突出了那種美。

當時石膏模做出來的浮雕更加高一些,後來降低了,但是效 果還是很漂亮。

MC:1985年的世界硬幣大獎賽上,王福德也有得獎,他說 拿到獎金,是總公司發給瀋陽造幣廠獎金的一部分。上海 造幣廠有沒有給您發放獎金?

YM:我記得是沒有,可能是在月獎裏會有一些。當時造幣 廠裏只是公佈了一下獲獎的事,但是沒有特別宣傳個人。

MC:那年陳堅也有得獎,您對他的反應有沒有什麼瞭解?

YM:當時陳堅得的是“最佳金幣”獎,我得的是“最佳銀幣” 獎。當時大家可能還覺得一個是金獎,一個是銀獎,但其 實是兩個一樣的單項獎。他應該也很高興,但是當時我比 較年輕,對這個的觀察也不是很仔細。

MC:後來曾成滬雕刻的1988年12盎司龍年100元紀念銀幣 也曾獲獎,您對他的感受有沒有什麼瞭解 ?

YM:曾成滬對那枚幣還是很滿意的,硬幣上的龍也雕得很 漂亮。1988年的時候浮雕做成那樣是很難的,花了很多的 工夫。這枚幣的鏡面也很漂亮。過去的鏡面使用平底鏡面, 比較麻煩,現在都不會這麼去做了。但是他好像也沒有得到 什麼獎勵。曾成滬也比較低調,1993年的20盎司孔雀開屏 150元紀念銀幣大家都知道是他和白文均雕刻的,但是大家 可能不知道1988年龍年紀念幣也是他雕刻的。

MC:1993年的孔雀開屏紀念銀幣是我們和美國的弗雷德· 溫伯格合作的項目,他們比較喜歡動物的主題,成品也很漂 亮的。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您對中國紀念硬幣在世界硬幣大獎賽 的前景怎麼看?

這個問題也比較敏感一點。我們覺得只有書法幣比較好,書 法幣也做了很大的推廣,還製作了錄影。上面的“中國文化” 四個字用的是外國人都知道的甲骨文。最後也得了單項獎的 第二名。

YM:書法幣感覺還可以。

我覺得最近幾年世界上紀念幣整體的水準都提高很快。主 要是因為現在流通硬幣的生產越來越少,每個造幣廠都要 生存,所以就會轉向紀念幣生產的方向,這個市場的變化 其實是很明顯的。尤其是在國外,我看到得獎的幾個紀念

幣都挺有特色的。比如法國米其林三星名廚煎蛋紀念幣, 那個其實很不簡單,要花很多時間,整個從頭策劃。

因為現在世界硬幣大獎賽競爭比較激烈,所以需要一些比較 特別的項目去做出突破,我們國家也非常想得獎。有時候錢 幣不一定要用熊貓設計,也可以再用其他的動物圖案設計。

MC:下一個問題是關於熊貓展會紀念章的,您是從什麼時 候開始做熊貓展會紀念章的?90年代香港的熊貓紀念章您 參與設計了嗎?

YM:我設計的第一個紀念章是1987年的中美友好紀念章。

熊貓章的項目都是臨時插進來的,沒有經過立項,所以留給 我們設計的時間很短,差不多就兩個禮拜。

MC:1998年之前,您做了四五個熊貓紀念章了,最喜歡的 是哪個?2014年之後又有很多項目,您最喜歡的又是哪個?

YM:1998年之前最喜歡的是巴塞爾熊貓紀念章。其實自己 做的都蠻喜歡的。2014年之後,我感覺2018年澳門熊貓紀 念章上的熊貓和火車結合的很好。2018年柏林世界錢幣博 覽會德國動物園紀念章我也是比較喜歡的。

MC:2018年到2020年,您和紐西蘭Middle Earth 造幣廠 的馬克·修頓以及德國梅耶造幣廠的亞曆克斯·瓦格納合作, 這個過程的體驗怎麼樣? 我們合作的每一枚幣都會遇到不一樣的問題。比如第一枚聚 合物環熊貓章,當時覺得不需要石膏,但是後來就遇到了問 題。但結果還是很成功的,環很亮,大家都很喜歡。後面 聚合物環熊貓章又遇到了噴砂的問題。第三個納米熊貓幣就 沒有很多問題,而且錄像也很好,可以說把熊貓幣做到了另 一個層次,是一個突破。後面的太空熊貓紀念幣的石膏也 很好。

YM:熊貓的主題就比較特殊一點,外國的可能沒有什麼製 作熊貓主題幣章的經驗,聚合物環熊貓章是第一個合作的項 目,所以不用石膏做出來的熊貓形象可能會有點奇怪。第二 個聚合物球熊貓章後來其實還是沒有達到我的要求,但是 它的立意很好。太空熊貓幣的石膏高度在小規格的紀念幣 裡可以說是沒有做過的。當時提出這個創意的時候會覺得可 能做出來會有點奇怪的,但是最後做出來的結果還不錯,工 藝也很先進,最後月球表面的效果也很真實。

MC:請問您覺得之後的世界硬幣大獎賽裡哪位設計師最有 希望得獎?

YM:我覺得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現在設計師裡比較突出的還 是朱熙華,他的能力和其他各方面都還是不錯的。

YM:年輕的設計師裡面,我比較看好廖博,他油土做的還 是很不錯的。深圳國寶的設計師裡,我對宋飛的印象比較 深,尤其是他做的幾個動物幣。瀋陽那邊,韓曉生做的比 較有特色。

MC:請問在得獎之前您是否知道有這樣一個錢幣大賽?如 果知道,請問是從哪裡得知的?

YM:知道克勞斯錢幣大賽獎項應該是在進造幣廠前,70年 代末,那時還在上海工藝美術學校讀書的時候,一次偶然 在報紙上看到中國狗年生肖紀念幣獲克勞斯獎的新聞,才第 一次知道世界錢幣界有這麼一個大獎賽。但不知道自己的一 生將與錢幣和克勞斯大獎結下了不解之緣。

MC:從開始關注這個大賽之後,您自己最喜歡的得獎幣是 哪一枚?

YM:從事錢幣設計雕刻工作以來,自己一直比較關心錢幣 大賽的獲獎作品。畢竟在世界最權威大賽中的獲獎作品,必 定有其過人之處,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近年來的獲 獎作品中不能說最好但給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是法國造 幣廠的錢幣《荷包蛋》。通常人們印象中的紀念幣都是大事 件,大人物,大題材。但這個作品恰恰通過一個小小的荷 包蛋來精確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氣質,我們 很難想象如果這是一枚德國幣、美國幣或任何其他國家的 紀念幣,能給我們帶來如此的震撼,如此的會心一笑。小 題材反映出大意境,作者這種舉輕若重的能力,不是一般 設計師所能達到的,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大師。這對我國 錢幣設計在題材上的選擇也是一種啟迪。

MC:您最欣賞哪個國家或設計師設計的錢幣?

YM:我比較喜歡和欣賞現實主義風格的錢幣作品,尤其是 老歐洲國家奧地利、法國、意大利等國的紀念幣,無論創意、 構圖、雕刻、工藝加工都非常嚴謹。奧地利造幣廠的畫家 係列紀念幣我覺得很有代表性,完美而又不失均衡。

MC:歷年得獎幣中,最能體現現代造幣技術的是哪一枚? 或是設計和技術結合得最好的是哪一枚?

YM:

錢幣尤其是紀念幣本身就是藝術和技術結合的產物, 工藝技術的進步給了設計師更大的發揮空間,而設計師對藝 術的不斷追求同樣推動了錢幣製造技術的不斷提高。獲獎作 品中確實有很多採用了新的工藝技術而令人眼睛一亮,但我 們應該知道技術永遠是為藝術服務的。我一直說均衡是錢 幣的靈魂,這也包含着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MC:獲得終身成就獎之後,造幣廠是否有嘉獎?看到中央 電視臺播放自己的採訪時作何感受?

YM:獲得終身成就獎也可以說為我近四十年的職業生涯畫 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授予我“中鈔工 匠”的光榮稱號,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欄目組也進行了 專門的採訪。感慨萬分,多年默默無聞地工作得到人們的認 可,很想感謝一直支持我的朋友、同事,也感謝上海造幣有 限公司提供了讓我發揮的平臺。

余敏接受央視采訪

採訪後記:

通過對余敏先生的深入採訪,使我對其個人經歷和專業觀 點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同時,我也感受到,如果中國硬幣 設計想要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那麼必須將設計、製造、 創新和媒體宣傳相結合,這樣才能讓中國的硬幣在國際上 更具競爭力。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香港 & 新加坡特別版

冠軍拍賣與香港國際錢幣展銷會

周邁可〔臺北〕

理查德 納爾遜(右)

20世紀80年代初, 金錢公司的理查 德·納爾遜(Richard Nelson)在金域假 日酒店舉辦了香港 首場錢幣展。這場 展會彙聚了來自美 國、亞洲和歐洲的 主要幣商,大家在展會期間層進行交易。

我和陳景林先生在2017年聯繫了理查德,在他家中對其進 行了採訪。他在採訪中提到,當時香港沒有足夠的本地幣商 支持。而他是受當時日本繁榮的錢幣博覽會所啟發,萌生了 在香港舉辦錢幣展銷會的想法。1984年,理查德與中國造 幣總公司達成協議,為該場展會製作了一款特別展會熊貓紀 念章。

史博祿在中正廣場

理查德與一家頂級旅行社合作,提 供了優質的航班和金域假日酒店住 宿服務套餐,且價格不到1,000美 元。此外展會前後也有參觀活動。

理查德向當時的《東亞通寶》,即 後來《東亞泉志》的高級編輯史博 祿(Bruce Smith)贈送了一個展 位桌子。史博祿攜妻子露絲參加了 展會,並在展會後撰文,對這場展 會在《東亞通寶》East Asia Journal 作了報道。據史博祿稱, 他在展會上買到的許多有趣的中國古錢和機製幣,他後來在 美國的錢幣會進行了出售,其中有一些是新疆錢幣,它們在 20世紀60年代時曾頗為罕見。史博祿和露絲還和來自加州 門洛帕克的羅伯特·米什(Robert Mish)一起去了廣州的 一家中國藝術品加工廠。展會結束後,他們還去臺北參觀了 很多錢幣商人聚集的中華商場和中正紀念堂。

當年,主辦方在金域假日酒店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歡迎晚宴。

後來有一年的展銷會期間,給參展幣商安排了一次遊輪晚 宴。展會開始前還有一場精彩的中國和亞洲錢幣拍賣,很多

中國錢幣珍品通過這場拍賣從美國轉移到了香港。理查德還 聘請了最著名的中國錢幣專家張璜擔任顧問,並邀請了後來 的香港錢幣學會主席馬德和先生幫忙。

1990年5月,我與亦師亦友的周建福共同參加了第一次香 港國際錢幣展銷會,見到了許多亞洲錢幣界的傳奇人物,如 經常在臺灣和新加坡活動的李振興、美國的馬克·泰勒(Mark teller)、挪威的簡·阿姆利德(Jan Aamild)、日本泰星 硬幣公司的崗政道(Masamichi Oka)、美國太平洋海岸 拍賣會的羅恩·吉利奧(Ron Gillio)。

1996年,冠軍拍賣在香港金域假日酒店舉行了第一次香港 拍賣會。2007年,冠軍拍賣重新啟動拍賣業務,所以這個 會場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之後的香港相關展會由馬德和先生舉辦,同樣非常精彩。此 後展會期間舉辦了跟斯賓克-吉 利奧合作的拍賣,以及在之後的 鮑德溫-吉利奧合作的拍賣,也 都大獲成功。幾年前,該展會轉 由現在這群年輕而成功的香港業 者舉辦。香港展會因為疫情過去 幾年曾稍作暫停,我們非常高興 能夠再次回到金域假日酒店,在 我們常用的106號展位裏,恭候 各位再次相見。

1996 年 6 月拍賣目錄

簡 阿姆利德
錢幣展會熊貓紀念章的收藏之旅

◎ 傑夫·斯皮格爾〔美國〕

2017年,我純粹是為了投資而購買了第一批錢幣。當我收 到這些錢幣時,我被它們精美的細節與獨特的魅力所震撼。 其中一枚墨西哥自由女神金幣(Libertad),竟還是稀有的 反向精製幣。不久後,我第一次踏足錢幣展會,我從一名貴 金屬投資者,成為醉心於世界各地精美錢幣的藏家與研究 者。

第一次看到中國展會熊貓紀念章時,我心動不已。那是一枚 2018年旧金山聖克拉拉錢幣博覽會金質熊貓紀念章,圖案 是一只微笑的熊貓仰臥在地,悠閒地嚼着竹子,身後襯着金 門大橋。紀念章的另一面描繪了旧金山的唐人街景,一條龍 躍然眼前。這枚章設計之細膩、構圖之精美,實屬我生平僅 見。可惜當時囊中羞澀,只能與其失之交臂。

誰料僅僅幾個月後,我竟在長灘錢幣展上有幸重遇同一枚 章!這次我沒有再錯過。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中國便開始 鑄造展會熊貓紀念章,以紀念全球各大錢幣盛會。它們不僅

1990年第十九屆蘇黎世國際錢幣博覽會金質

熊貓紀念章

這枚章風格獨特,充滿歐陸風情,章面鑄有蘇黎世市徽。

設計出眾,發行量也極為有限,正因如此,成為無數藏家競 相追逐的珍品。不過當時入手這枚章時,我對它的價值還一 無所知。

在隨後搜尋更多展會熊貓章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了《中 國展會熊貓紀念章目錄》——一本為我這樣的愛好者鋪平道 路的寶典。書中詳盡收錄了1984至2019年間所有主要展會 的熊貓章資料:每一枚都有配圖、計劃發行量,還有根據品 相、重量與稀缺度給出的參考估價。更難得的是,書中還深 入解讀了許多紀念章背後的故事,包括設計理念、鑄造信 息、相關展會以及推廣經銷商等,並輔以大量彩色插圖。借 助這本書,我的收藏之路頓時清晰起來,能夠更精准地追尋 心儀的目標。

這些年來,我有幸在不同展會上陸續收藏到多枚展會熊貓 章。以下是我尤為珍愛的幾款:

2014年澳門錢幣學會年會金質熊貓紀念章

我格外鍾情這枚章,是因為熊貓母子相依坐於一枚章 面之上的設計。其正面為賽車疾馳過大三巴牌坊的場 景。這是首枚碗型2盎司金質熊貓章,僅發行10枚!

2016年第125屆美國錢幣協會安納海姆國際錢幣 展銷會熊貓紀念章

這枚章的設計精美絕倫,熊貓與加州灰熊相伴而立,背 景山丘上是好萊塢標誌。該係列發行量極少,50克金、 1盎司金與12盎司銀三種規格各僅125枚。

2018年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金質熊貓紀念章

紀念章上,兩只熊貓坐在柏林動物園標誌性的大象門 前,相視而笑,仿佛正在聊天。正面以夏洛滕堡宮為 圖案,精美絕倫。金章僅鑄造20枚。

2019年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1公斤銀質熊貓紀念章

1公斤大尺寸的章面容納了豐富細節:三枚往屆柏林熊 貓章的正背圖案與一些著名的柏林建築環繞在2019年 新章周圍。一公斤銀握在手中的質感,更是令人沉醉。

2019—2024年長灘博覽會5盎司銀質熊貓紀念章

自2019年起,長灘博覽會開啟了生肖熊貓係列。該係列每年推出不同規格與材質的版本,但5盎司銀章規格始終如一。

從2019年豬年開始持續到2024年,陸續發行了鼠、牛、虎、兔、龍等對應生肖,背面均以長灘會標為中心,配以兩只 當年生肖動物及幻彩效果。每年纪念章發行量嚴格控制在100枚。

總之,展會熊貓紀念章以其錢幣世界中頂尖的設計美學,持 續征服着全球藏家。有限的發行量使它們一章難求,卻也使

2023年澳門錢幣學會年會金質熊貓紀念章 這枚紀念章簡潔的設計更顯光彩。2盎司的章面充分展 現了熊貓的細膩神態與澳門錢幣學會會徽。正面則呈 現了澳門多個優美地標,引人入勝。

追尋的過程充滿樂趣。於我而言,正是這份優雅與稀有,讓 收藏它們成為一件極具價值的事。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18 期

文件 澳門

◎ 范治南/何緯渝〔美國〕

在講述澳門文件之前,我們必須把眼光投向和澳門在同一 條北回歸線(23.5° N)上,位於西半球的另一群島⸺古巴。

古巴這個坐落在加勒比海中的島嶼國,在15世紀哥倫布登 陸時,只有很少的土著人。一般人類學家相信它和南美洲 的土著是同屬於瑪雅人的一支,因為島上並沒有太多的礦 產,無金礦又無銀礦,所以並不十分受西班牙人的重視。

但是到17世紀之後,北美洲的移民漸漸増多,因為需要大 量的人工開發。英國人和西班牙人在海上爭奪霸權之餘,把 古巴變成了黑奴買賣和轉運中心。如此也造就了一個大城市 叫哈瓦那,他們在這裏販賣人口。

黑奴貿易從1500 年持續到1866 年,最後一艘不法私運黑奴 的船 Clotilda 在1866 年帶了110 名非洲黑人到美國的阿拉 巴馬州。大約有1,250萬黑人先後由葡萄牙、西班牙還有英 國等歐洲國家被賣入古巴,拍賣後再運送到新大陸。至少 有200萬人死於運送路程中。

美國在1776 年實現獨立,隨之開始和古巴進行貿易。19 世 紀初,蔗糖的需求量不斷增長,而古巴的種植業也隨着奴 隸數量的增長而擴大。到了19 世紀,歐美的上流社會已經 把喝茶融入了生活的必需。帶有泥土氣味的甜菜糖遠不如 加了蔗糖的紅茶能帶給人們滿足感。蔗糖的使用成了地位和 財富的象徵,這可以從應之而起的昂貴茶具的製造和加大了 的裝糖容器看出來。

古巴的蔗糖很快成為歐美人的最愛。黑奴、蒸汽車和有軌 道的人力車把古巴帶入了蔗糖的王國(這和1930 年代的臺灣 在日本人統治下的糖業發展史極其相似,他們所使用的有

1860年代一套完整的銀制美國茶具

圖片是一套希臘復古形的茶具,在1860年由 Wood and Hughs 製造,它包括了一個熱水壺、兩個茶壺、一個裝糖 的容器、一個盛牛奶的容器,還有一個盛廢水的碗,托 盤是 Gorham 製造的。這一套茶具和在1860年美國總統 林肯的妻子所購買的極其相似,如今這一套茶具已經在國 家博物館中存放。請注意,在這一套茶具中裝糖的容器和 茶壺的大小幾乎是一樣的。

軌人力車和臺灣如出一轍)。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糖都是 由古巴出口的。為了甘蔗田勞工而大量輸入人口,成為古巴 人口的主流,哈瓦那也成了一個大都市。早期輸入古巴的工 人,多是和美洲大陸一樣,是由非洲輸入的黑奴,也有少 數是南美洲土著。

到了19 世紀的中期,由於國際形勢和世風的轉變,黑奴的 販賣成為歷史。1807年,美國通過了禁止販奴的法令,同年, 英國也通過了一個類似的法案。1808 年之後,從西非將奴 隸輸送至新大陸已經成為了一項非法貿易。儘管這並沒有完 全制止非法的奴隸貿易,但是1830 年代時,輸送至美洲的

奴隸船

圖中是一艘在1850年代停在香港港口的貨物船(cargo ship)。大 多數的貨物船在那個時候都是木制的。

J. C. Head1850年所畫油畫

圖片顯示一艘英國的商船(merchant ship),這只是貨船的另一名 字,今天叫 container ship 停泊在印度的龐貝港口(今稱孟買)。

奴隸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直到後來的美國南北戰爭,最 終禁止了奴隸貿易。但是農場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人,“苦力” 也就應運而生。(“苦力”一詞起源於廣東話,指勞苦工作 之人,之後廣泛地被西方人作為除了非洲奴工外,東方包括 印度雇傭或買賣的勞工或奴工的代名詞。)

1807年,美國通過了禁止販奴的法令,西班牙也隨之於 1811年在其本土和所有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度。然而這法令 並沒有在其殖民地上強制執行,當時古巴、波多黎各和西 印度群島從奴隸制度中獲益頗多。直到西班牙在伊莉莎白 二世(1830 ~1904 年)統治期間,在1843 年到1868 年間建 立了《西班牙王國1845憲法》,並且在1854 年頒佈皇家法令, 才開始頒佈並實施勞工合同法。

在北半球的另一端珠江口的西側有兩個小島 Taipa 和 Coloane 。這兩個小島就如同海岸線上的一扇門,澳門這個 地名也就應運而生⸺意為“海灣門戶”。自秦以來,這個 地方就已經納入中國的版圖。在南宋末期國家患難的時候, 這個地方更是人們棲息逃生之處(參考文天祥1278 年《過零 丁洋》)。但是大多數的時候,這個地方在1850 年前只能算 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因為是南方絲綢之路可以經過的 一個地方,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一些和外人交流的經驗。葡 萄牙人用媽祖閣為這個地方命名為“Macau”,媽祖即客家 語中對海之女神林默娘的稱呼。早在大航海時代,在1557 年葡萄牙人就以每年500 Reals(葡萄牙1430 年至1911年所 使用的貨幣單位)租用這個地方,直到1887年才正式劃入 葡萄牙人的版圖(由開始的賄賂到最後轉為正式的租金)。

1999 年,澳門成為最後一塊還給中國的土地,也正式結束 了列強在整個世界的殖民時代。

1807年美國頒佈的禁止買賣奴隸法 澳門媽祖閣

中國人剛剛經過了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從1840 年到1842 年,第二次從1856 年到1860 年),清咸豐上臺,慈禧時代 也開始了。在中國的南方太平天國興起,民不聊生。日本 則剛剛結束了將軍幕府時代,走進了明治維新的時代。在 西方,英國人仍然擁有海上的霸權。但是在北美洲的美國, 民權運動和棉花種植的工業化,加上南方和北方意見的不 和,終於導致了一場改變歷史的南北戰爭(1861~1865 年)。

年,苦力輸入古巴的記錄

在明朝的時候(16世紀),葡萄牙人在這兒設立了航海學校, 教授國外的傳教士和商人們中國的文化和語言。澳門也逐 漸成為了一個中西文化、經貿的轉換中心。今天這兩個小島 已經成為了一個島,而且成了世界博彩業的中心。

19 世紀中葉(1850 ~1861年)之後的近半個世紀(1861~ 1908 年)可以說是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在東方的世界, 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名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 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中的零 丁洋就是澳門附近的海域,汗青就是歷史、史冊的意思。

從官方記錄可以 看出來,古巴輸 出的蔗糖和輸入 的黑奴和苦力人 數成正比。同 時可以看出,官 方記錄中,黑奴 的輸入在1866 年停止,苦力的 輸入也在1874 年停止。

貨船的側面圖和它中間夾層

平常奴隸們就睡在中間夾層,還有捆綁奴工們的腳鐐手銬,奴工們在甲板上每天要強迫跳動一小時維持身體的狀態。

從1847到1874

奴隸船艙內示意圖

古巴1997年發行的紀念華工抵達哈瓦那150周年紀念章 奴隸船上綁住奴隸所用的 手銬腳鐐

因為價錢和人道的關係,黑奴的買賣在1830 年代已趨緩慢, 這場南北戰爭終於徹底地結束了奴隸的買賣,但是在古巴 的農場上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英國人和西班牙人在海 上用來買賣黑奴的船就很自然地在買賣鴉片之餘轉入了中 國所謂的勞工市場,也就是當時的苦力市場。因為海運奴 隸是非法的,因此最初這些人被稱為“合同工人”,也就是 雇主和雇員的關係。早在1830 年代,就已經有少數人被賣 往東南亞和美洲。咸豐年間,因為國內的太平天國運動, 導致社會的不安,又因為黑奴的價格增高,大量的苦力從 1852 年到1874 年之間都經由澳門賣出再輾轉賣到了古巴、 秘魯和東南亞等地。

根據古巴官方記錄,至少有25萬的中國勞工多由中國沿海 城市,包括廣東、福建、香港和臺灣前往。在這期間至少 有半數人進入了甘蔗田工作。當時的甘蔗田多為英國人或 者是西班牙人控制的。末了,能生還而且得到居留權的,大 約萬人而已。勞工們在登上運奴船後就面臨殘酷的生活環 境。在船艙中,工人們被用鐵鏈綁住。在缺水、缺空氣 又缺食物的環境中經過130 天的旅程,期間至少有10% 到 15% 的工人喪失了生命。上岸後,輪船公司在哈瓦那以拍 賣的方式出售工人,這和從前拍賣黑奴的方法如出一轍, 合同則由雇主保留。因為瘧疾、痢疾和重感冒等亞熱帶疾 病,加上辛勞的工作、雇主的剝削,大多數的人都未能在 獲得自由前存活下來。

1847年,第一批 800 名中國人到達古巴,進入蔗糖工廠 工作。其中的 517人在農莊工作。而1854 年頒佈的法令對 1854 年苦力數量的逐漸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苦力受到了和黑奴一樣的對待。當時的情況十分嚴峻,

大量中國工人因受欺淩和植物園主毀約而自殺,因此清廷 於1873 年派遣調查人員前往古巴進行調查。隨着伊莎貝拉 二世女王被廢黜,爆發了西班牙卡洛斯戰爭、古巴獨立運 動和美西戰爭,苦力貿易最終在1873 年被法律終止,但是 事實上,根據歷史文件可以知道,苦力貿易仍然在繼續。

1868 年到1878 年,古巴爆發十年戰爭,這是古巴一係列獨 立戰爭的開端。戰爭期間,古巴的雇主讓他們的工人參戰, 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十年戰爭之後,一些苦力獲得了自由, 並成為公民。戰後,古巴出口的蔗糖大幅度減少,而苦力 獲得自由之後也希望返回中國,但是因為其無力支付回國 的費用,只能繼續呆在古巴工作。

在19 世紀末期,美國人和西班牙人產生了爭執而發生了一場 美西戰爭。戰後,美國人也接收了西班牙人在古巴和菲律賓 的殖民地。一直到今天,美國仍然在菲律賓和古巴擁有軍 事和海軍的基地。

古巴的十年戰爭

1868年到1878年的古巴十年戰爭,是古巴一連串的獨立運動的開 始。

當英國人把蒸汽機引入製造蔗糖後,很多苦力以及原先是 苦力的中國人得以在白人身旁管理廠房及其他工人。有些 甚至在獲得自由後,通過和當地人結婚獲得了更高的社會 地位。

1898年的美西戰爭 在1898年美國的 USS Maine 號在哈瓦那和西班牙的船隻衝突所 產生的戰爭,戰爭以簽訂了巴黎條約而終止。

雖然部分苦力在十年戰爭結束後就獲得了自由,但是大多 數的苦力都是在美西戰爭結束,李鴻章於1896 年訪美後才 獲得的自由。這些中國勞工是在李鴻章及其時任中國駐古 巴領事的學生余思詒的幫助下才能夠免受剝削。

李鴻章和美國總統格蘭特(左)

李鴻章訪美請參《東亞泉志》第13期

毛里求斯

好望角

苦力們由澳門乘船航行到古巴的路線

美西戰爭結束後,古巴終於獲得了自由,美國控制了波多黎 各、關島和菲律賓群島。直到現在,波多黎各和關島仍是 美國的領土。

卡斯特羅政權在1950 年代控制古巴的時候,很多中國人從 古巴遷徙到了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尤其是靠近邁阿密附近,

他們的祖籍多為客家人,他們稱自己為哈卡人。

由今天的眼光看,這種慘無人道的往事以及先一代的移民 們在大時代下吃苦耐勞與奮鬥的精神,和他們對古巴的開 發建設所付出的貢獻,我們認為,有責任把它記錄下來, 並且把這一份得來不易的文件重新敘述,公之於世。

澳門
澳門文件

文件1 & 2

澳門文件(正反兩面)

第37號文件是由在澳門的西班牙公使在1855年3月13日頒發,文件上有西班牙公使、代辦和雇主的簽名,文件上有當時西班牙政 府的官印。

文件在澳門簽署蓋章,其中說明這個18歲的青年人林先將前往古巴,在雇主處工作8年。根據古巴官方的記錄,中國人最早在 1847年就前往了古巴工作,工作許可就是這種澳門文件,這種文件在中國發出,但是在古巴完成,因此用中西雙語書寫。但是能 夠完整存放至今的文件實在很少。大多數的文件多是在1850年中間頒發,文件中說明給這些中國勞工分發合理的食物和工資醫 療及假期。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工資非常低,並且只給予最少量的食物配給。儘管一些中國人是希望作為正常工人工作,但 是他們大都遭到了和奴隸一樣的對待,待遇遠不如合同中描述的那樣。我們知道勞動法在1854年3月才頒發通過,而且我們也 知道,給予他們的工資遠遠少於黑奴的工資。

文件3 & 4

勞工願意遵守西班牙勞工法的證明(正反兩面)

這是一張由勞工簽署,願意遵守所有西班牙勞工法證明。因為林先不認識字,所以這張不是他本人寫的,是由代辦所書。但有 的文件確實是由勞工所書。

文件5

農場雇主的推薦信 這份工作表現聲明說明了勞工林先在古巴完成了8年的工 作,而且工作很賣力,是一個很好的工人。這樣的文件在 勞工完成8年合同後,可以在其找工作時作證明之用。

(反面為見證者之說明及簽字)

文件6

受洗為天主教教徒的證明書 這份文件是由牧師為他寫下的證明,說明這名27歲的中 國人完成了8年的工作,如今已經加入天主教,而且有了 一個西班牙的名字勞瑞安諾(Laureano),受洗書記錄在 第8本書171頁的1454號證明,文件上的官印說明是1862年 到1863年所寫下的證明。受洗證明書通常在8年合同期滿 之後發放。這份文件可以追溯到1863年,說明該人8年合 同開始自1855年。19 世紀時,宗教占了那些在古巴的中國 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文件7

向地方首長請願申請合法的工作及居留權

這份文件是向地方首長申請古巴身份文件(Cedula)的請 願書,文件說明中國人林先在古巴完成了8年的工作,而 且信奉了天主教。

文件8

合法的工作居留證

這是一份名為“Cedula”的證明可以工作的執照,書於1862 年,勞工的名字是勞瑞安諾(Laureano),單身,年27歲。

這是發放給中國人的古巴身份證明,並不同於中國駐哈 瓦那領事館發放的證明。

這份珍稀的文件向我們揭示了苦力制度的真實面目,包括 共 6 份 8張文件。第一份是在咸豐五年二月十五日定下的雙 面中西文合同(第31號,從拍賣獲得),寫下了立合同人的 身份。合同一面是中文,採用鉛字印刷,背面則是西班牙文, 有官員的簽名和印章(圖10)。林先是廣東從化人,包括他 的姓名、年齡、籍貫。當時他是18 歲,合同上寫明了代辦 人和雇主的姓名,說明工作以8 年為期,由船到哈瓦那八日 後算起,無論做任何工作,一切皆聽從雇主所言,工作期 間,無論身體狀況,皆依當時大呂宋國女皇在1854 年3月 22日頒發的勞工法的 27條和 28條。工資以第 43 、44 、45條 款計算,不可有所拖欠,每日工資以4元計算。疾病用醫用 藥到治癒為止。若因病而無法工作到15日以上者,不發工資, 生病或周日方可放假。每日食物應有鹹肉八兩加上兩磅半 的雜食。出發前,勞工們先由代辦人發 8元準備購物,船出 發前,代辦處發衣服4 件並給4元,共計12 元。照哈瓦那勞 工條款的第七條,12 元日後由工資中逐漸扣出,但不得多 過每月1元,到扣完為止,每月工資為 4元,不可拖欠。雖然 合同中做出了規定,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工人事實上缺醫少

藥,不斷工作,缺少食物、衣物和生活必需品,有時甚至 沒有報酬,在超出合同年限後依然被迫工作。

這是一份十分完整的文件,不僅說明當事人林先當時的情 況,更說明了西班牙政府對於奴工制度的完整性,這對一 個當時在中國不識字的平民小孩所受的約束是不言而喻 的。當事人林先在完成了合約中規定的八年工作期限,又 得到了雇主的和牧師的推薦,有了一個西班牙的名字勞瑞 安諾(Laureano),在天主教的保護下,又得到了地方主管 (Capital General)的請願,因而得到了居留權和新的工作 證明。

重新檢視這份完整的文件,讓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半多世紀 前的中國和世界,也讓我們知道世事的不易。就算是美國, 1807年通過的禁止奴隸買賣的制度,一直到1866 年才真正 實行。中國和中國人在這期間,為了求生存和爭取自由奮鬥 所付出的代價不能說不多。在感慨之餘,記下此事也為我 們中華民族共勉。

我們知道,在林先的澳門文件之後約一年半多,也就是 1856 年的一份不完整的文件中(第87號),我們知道最主 要的苦力買主是 Campbell 家族。Campbell 是古巴、波 多黎各、西印度群島、圭亞那地區最大的農莊莊主之一。 在過去幾個世紀中,該家族是蘇格蘭高地最大的氏族之

一。John Campbell Senior 故事中,我們知道在1850 年 到1870 年代,當時在香港最大的船家都是由 Campbell family 控制的。他們是古巴、圭亞納、西印度群島中最大 的農莊擁有者,他們有無數大小的船隻,行走於七海之中。

他們販賣黑奴苦力還有玻璃珠(當時叫貿易玻璃珠,用來裝 飾或者作為金錢使用,他們使用這些貿易珠與非洲人、美 洲的印第安人還有臺灣的山地人交換商品、奴隸和服務)。

他們也販賣絲綢茶葉和鴉片,他們更是販賣煙草、蔗糖、 香料,還有從北歐洲買得的小臭鹹魚作為給奴隸工人們的 食物,可以說是賺盡天下的財富。

在澳門和工人們簽下合約之後,再把工人運送到香港,搭 歐洲人向非洲人購買物 品所使用的貿易珠,貿 易珠是一種用低溫燒出 來的玻璃珠。16 世紀至 20 世紀中葉,歐洲人用 它換取貨物、奴隸還有 勞力。

非洲貿易珠

在大時代中,在動亂不安的社會裡,中國南方一些沒有機會 受教育的貧苦年輕人為生存而拼命的故事,一而再的呈現在 我們眼前。從苦力的行程和唐先和阿三的故事(請參考本《東 亞泉志》 15 期)以及本文中的林先的故事都告訴我們,他 們的過往由默默吃苦耐勞到有所成就。林先因為是文盲,不 能自己簽名,又沒有名字,在推薦信中,有用中國人阿三稱 之的,一直到教會給了他一個西方西班牙的名字才算真正的 有了名字。林先是林先生在廣東的簡稱,阿三是一個常用的 稱號,不一定是家中的老三。在中國的《易經》中,三代表 了滋生萬物之意,廣東人尤其喜愛,小名阿三是希望能在沒 有憂慮的環境中快速的長大。

有這份文件來終結林先的故事,他算是幸運的,因為他在西 班牙女皇剛定下勞工法的同時就簽下這份合同,而且他賣給 了可能是一個很有人性的雇主,方能在 8 年後得到各方的推 薦信,因而得到賴以生存的居留權和合法工作的權利和證 書 , 而我們今天也能有幸看到這份完整的文件。但是大多數 的苦力們並沒有如此的幸運,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工人們未能 存活。在研讀 Campbell

的故事之後,更讓我們相信當時這 些殖民者靠着國家的堅船利炮航行於七海之間,通過販賣奴 隸和苦力賺得了不可一世的利益。他們累積了巨大的財富、

船到古巴。當時還沒有蘇伊士運河,要經過南海、印度洋, 然後從非洲南方的好望角再到大西洋,再往北航行到加勒 比海中的古巴和其他島嶼。奴隸工人們只能算是貨物或者 他們賺錢的工具之一。並沒有把他們當人看待,若不幸去世, 就丟入鯊魚肆虐的海中,不到一分鐘,就可以把整個人搶食 而空,就算有幸能到達目的地,經過拍賣過後,他們往往 只能拿到比黑人還要少的工資,他們拿到的大約30 分錢一 天,而黑人可以有50 分錢 一天,不能不說是殘酷的。

西班牙駐中國的公使的官印 這個官印在整個文件中都有使用

從披露的這份合同和其他 文件中可以知道,林先比 大多數被運往加勒比地區 的苦力更為幸運。這個目 不識丁的中國年輕人在農 場度過了8 年辛苦的勞工 生涯,才給予了他工作居 留證,讓他有權在古巴永久居住和工作。

但是大多數勞工並沒有林先那麼幸運,90% 都在完成 8 年 工作前就去世了。他們從登船開始便面臨非人的處境,被當 作貨物捆綁、對待,幾乎沒有水和食物。

歷史中還有很多像苦力這樣的事件,諸多掌權者和商人係 統地剝削並欺淩一群人。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事情在 現在的世界中仍然可見。

家產和名望,家屬一直到今天仍能享用。

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北上方的 Mauritius 島,坐落在南半 球的西印度洋近南回歸線上,氣候環境和古巴相似,也正是 當年英國貨船經過之處,大約在 100 年前,許多中國契約工 人也被英國人帶上去種植甘蔗,但是因為並非西班牙人殖民 地,而且已經進入了 20 世紀,這些人受到較為合理的待遇, 今天在第三第四代的華人中,已經能夠打入社會的中間。回 顧我們的歷史,本文中提到的諸多事件可以說部分出於昂貴 的絲綢和茶葉所致的貿易的緊張。加上未能跟上時代和腐敗 的朝政和經濟結構,以及一連串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帶給中 國 150 年的苦難。今天我們在發展一帶一路的同時,這些過 往的經歷必須作為警惕。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慎重地審視 我們的貿易,謹慎處理國際關係,更要用大同世界的思想為 輔,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共同利益而共勉,也為今後港 珠澳三地的發展許下了長遠的祝福。

在結束本文時,我們希望能對幫助我們完成這份文獻的許 多人至上崇高的謝意,尤其是 Mr. George Kaub 和 Dennis Bradshaw 牧師,是因為他們盡心地幫助,才使我們對 170 年前地這份文件有了充分的瞭解,而得以公諸於世。

注: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36 期

新/發/現

NGC認證不為人知的張南琛舊藏張作霖像銅鎳壹圓紀念幣

◎ 本·文格爾〔美國〕

NGC的評級室不時會收到一些神秘且獨特的錢幣,對此我 們需要進行廣泛的研究,探究這些錢幣的背景,並進行分 析。近日就有這樣一枚錢幣被送來評級,如果不進行徹底的 調查,可能會將其誤認為贗品。然而,經過我們仔細地檢查、

測試和研究後,證明這是一枚此前不為人知且沒有記錄的大 珍——這枚幣的設計形同“林國明目錄”中868號的張作霖 像壹圓銀幣,但材質為銅鎳鑄造。

這枚不同尋常的錢幣無疑是一項突破性的發現,但其為何會 在過去數十年中不為人知呢?它甚至未曾見諸包括“耿氏目 錄”“林國明目錄”“董文超目錄”在內的任何中國錢幣參考 書。而這可能是由於多個因素綜合造成的。首先,張作霖像 銀幣總體來說可稱珍品;其次,因該幣過去40多年中一直 為張南琛收藏,直到最近才露面,使我們能夠對其進行金屬 成分分析。

很多被送入評級室的張作霖像銀幣幾乎都是過去20年間製 造的贗品,雖然品質各異,但它們的質地、光澤、模製套圈, 卻與其他已知贗品有類似的重復特徵。有的甚至是用臆造模 具鑄造,而使得細節與真幣有較大出入,因此很容易發現不 是真品。當然人們也會偶遇NGC認證的製作於20世紀上半 葉的張作霖銀幣的臆造幣,但這些臆造幣的價值僅僅只有幾 千美元,而天津造幣廠鑄造的張作霖像紀念銀幣真品,其價 值則高達數十萬或數百萬美元。

事實上,真正的張作霖像紀念幣極為罕見,即使是為頂級 拍賣行或評級公司工作的錢幣專家,也可能每10年甚至更 長時間才能看到一次。當年NGC認證“林國明目錄”編 號為870的張作霖像壹圓銀幣時,我們將其與1971年Jess Peters的銷售目錄進行了對照,發現兩者相匹配,同時參 考了耿愛德舊藏拍賣和“耿氏目錄”,最終確認其出自耿氏 舊藏。該幣於2022年以超過2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那是 NGC 20多年來首次對張作霖像銀幣進行評級。儘管那枚幣 反面的設計有所不同,但它是NGC此次認證張作霖像銅鎳 樣幣的重要參考。

正面同耿氏舊藏 及林國明目錄第 870號,

背面同林國明目 錄第868號

當這枚銅鎳幣首次在評級室進行檢查時(評級師當時還不 知道這枚硬幣是銅鎳材質的),儘管它的模具特徵、版底和 紋理看起來都很正確,但評級師發現了幾個不尋常的特徵。 首先是其反面有不同尋常的拉絲,因為這個時期的中國紀 念銀幣上並沒有這種拉絲。其次,其光澤略顯柔和,外觀

也不尋常。再者,該幣的齒邊有幾個區域鑄打不完全,這 看起來很奇怪。最後,這枚硬幣似乎比它應該有的厚度要 厚;且稱重後,它的重量異常的重,幾近32克。以上種種, 明顯需要我們進行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才能知道這枚幣到 底是什麼,以及這些不同尋常的特徵是由什麼造成的。

林國明編號為868 的照片顯示錢幣 邊緣部分 弱打

耿氏舊藏及林國明目錄第870號硬幣的邊緣照片

形同林國明目錄第868號的銅鎳幣的邊緣照片

耿氏舊藏的張作霖像銀幣有幸被我們拍攝過大量的照片(包 括其邊緣的照片),這使得NGC的評級師能夠將這枚銅鎳 幣與耿氏舊藏的張作霖像銀幣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它們不僅 使用了相同的正面模具,而且使用了相同的模製套圈。而這, 對於確定這枚銅鎳幣的真假非常有幫助。然而,這只是數據 分析過程中的一個點,除此之外還需要更多的分析。

研究和認證的過程中,我們還使用了X光機器對幣章版底 的金屬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就有了認證這枚錢幣時最重要

的發現——它實際上不是銀,而是銅鎳材質。測試結果顯示, 其成分約為83%的銅和16%的鎳。雖然這個讀數非常不尋 常,且出乎意料,但它解釋了為何此前會發現這枚幣有一些 不尋常的特徵:

首先,銅鎳通常比銀更容易產生拉絲或紋理。其次,銅鎳幣 的光澤較之銀幣也自然有所不同,顯得更為柔和。再者,由 於銅鎳是一種比高純度銀更硬的合金,這可以合理地解釋為 什麼錢幣邊緣的齒邊沒有完全打出來。此外,金屬成分的變 化也可以解釋其重量和厚度為何會有差異。

而最後一項增強其為真品可信度的信息,是其來源有緒(購 買的歷史情況)。雖然這一證據是間接的,而且來源並沒有 涵蓋這枚硬幣從鑄造時起的整個過程,但我們可以知道的 是,張南琛在20世紀80年代初從一位香港著名幣商那裏購 買了它,並支付了當時被認為是合理的市場價格。

儘管NGC盡了最大努力進行調查,但無法追溯到比這更早 時期的更早信息。但這一40多年的淵源表明,這枚幣是在大 多數移模鑄造的假冒幣進入市場或被生產出來之前就已經 出現了。雖然國際取締假幣局(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the Suppression of Counterfeit Coins,簡稱IBSCC)在 20世紀70年代末發佈了一些關於各種中國假幣的報告,但 其中的假幣並沒有真幣那樣恰當的光澤或質地,而且它們通 常沒有這枚銅鎳幣所具有的銅綠或金屬拉絲。此外,在20 世紀70年代或更早的時候,造假者幾乎肯定不會在不怕麻 煩地用正確的模具和正確的模製套圈製造高品質假幣的同 時,卻忽略了制假過程中最容易做到的方面,即用正確的金 屬材質進行打製。

我們希望此後可以對這種錢幣進行更多的研究,從而進一步 瞭解其具體情況。不過目前尚不清楚這枚幣是一枚樣幣,還 是一枚非正規壓製的金屬試鑄幣,擬或是某種“造幣廠戲鑄 幣”(但其有正確的模具狀態,採用了正確的模製套圈,沒 有潛在證據可以得出其是戲鑄幣的結論,因此它不太可能 是戲鑄幣)。因此,NGC決定將這枚硬幣的版別列為L&M868 VAR,並在標簽上注明其合金材質,但沒有說明為什麼 它是用不同材質的合金製成的。

我想,看完此文,藏家們必定會倍加期待,當這枚錢幣在拍 賣會上亮相時,對其的出價也應該會相當熱烈。因為,能夠 擁有這樣一枚新發現的、出自中國著名藏家收藏的重要錢 幣,是一次極其難得的機會!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8 期

1902年喜敦造幣廠浙江楷書七錢二分龍幣

◎ 史博祿〔美國〕

1902

年浙江省造銅質七錢二分樣幣,圖為冠軍拍賣 2011 年

4 月拍賣會 Lot 284,成交價 74,750 美元

浙江省近代造幣廠有一段曲折複雜的歷史。1885年,浙江 巡撫劉秉章在省會杭州東門附近建立了一間小型的現代兵 工廠。1887年,朝廷下令各省盡可能地設立配備機器的造 幣廠以製造銅錢。為回應這一政令,有一臺或許是兩臺彈藥 筒生產機被改裝,並配以幣模用以生產錢幣。由於用這種機 器生產一枚錢幣要花費其面值的3倍之多的成本,這一實驗 遂被廢棄。之後還是沿用傳統工藝在兵工廠附近的一間工棚 裏生產銅錢。1894年,總督巡撫計劃在杭州新開設一間生 產銀幣的造幣廠,但這一計劃隨着他的突然離世而被擱淺。

1896年初,這間被稱之為“有護城河和高牆的”軍工廠裏 配備了日產量為25萬枚錢幣的新式機器。這種硬幣的生產 一直持續到1898年。顯然,這兩間造幣廠所使用的機器都 是從德國進口的。

1897年,杭州新開設了一間生產銀幣的造幣廠。同年5月, 造幣機器和鍋爐就位,只待安裝。據當年(1897年)的《中 國海關報導》記載,儘管造幣廠的日產量可以達到4萬枚, 但由於省司庫認為錢幣品質欠佳,所以每天的產量寥寥無 幾。後來,造幣廠從歐洲訂購了一臺裝備了3臺衝壓機的 新機器。據新聞報道,這臺機器雖然是從英國訂購的,但其 實際的生產地卻是德國。1898年秋,一位德國技工來到造 幣廠幫助生產。1898年一整年,造幣廠都在持續地修建當中, 直到1899年都還沒有開始生產。1899年秋,造幣廠被拆除, 設備被運往北京,以供當地新設立的造幣廠生產使用。那位 德國技工也輾轉來到了南京造幣廠,而空蕩蕩的杭州造幣廠 廠房則被改建成了兵工廠。

1901年的《中國海關報導》中稱:浙江當局計劃以當時浙江

流通的、南京造幣廠生產的錢幣為範本,自行生產當十文銅 幣。1903年春,杭州新設立的造幣廠開始生產當十銅幣,由 於只有一臺衝壓機的緣故,造幣廠每天的產量僅為12萬枚。

1903年11月,由於罷工原因,造幣廠停產了30天,這期間, 造幣廠劉姓廠長私吞公款的事情敗露。

到12月份重新開工 的時候,造幣廠又增加了一臺衝壓機,每天的產量增加到30 萬枚,並開始生產當二十銅幣。這種當二十銅幣的生產一直 持續到1904年,當時在任的是新上任的朱姓廠長。

1905年初,第二家銅幣廠在錢塘門附近建成。這間造幣廠 很可能是由商人集資而非省政府出資修建。同年,兩家造幣 廠都新引進了衝壓機器,到年底,造幣廠的衝壓機數量達到 了96臺,這也使得杭州造幣廠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数家 造幣廠之一。

1898年3月5日出版的《新聞紙》上面刊登了一篇關於杭 州造幣廠早期困境的有趣文章:

《杭州造幣廠醜聞》:“小事精明、大事糊塗”是大多數中國 高官行事的“原則”, 杭州造幣廠造幣器械的裝配、運轉及 最後罷工的過程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這批從英國公司訂 購但實際上生產於德國的機器先是到達上海,後被轉運到杭 州,並按照當地官員認為的“最佳”方式被組裝了起來。在經 歷了一係列胡亂操作之後,當局最終決定對外尋求幫助。於 是,造幣廠與一位上海的工程師簽訂了一份為期三年的合同, 在視察過機器的某些零件之後,這位工程師得出結論:如果 要按規定速度進行生產,就必須對機器做出一些關鍵性的改 造,以免造成重大事故。但只有兩臺機器按照工程師的建議 進行了改造,還有一臺則保持原樣。當機器開始投入使用之 後,兩臺改造過的機器運轉順利,但未進行改造的那一臺則 如預期的一樣發生了故障。不過造幣廠的中方負責人還是對 兩臺運轉正常的機器感到非常滿意。當準備生產乾淨、光亮 的銀元及其他銀幣的時候,他們冷漠地告訴工程師可以不用 來了。當工程師提出自己的合約時間為三年的時候,他得到 回復卻是嘲笑。在得到使館的建議之後,工程師最終決定離 開杭州,以進一步採取措施。就當他準備啟程前往上海的時 候,當局派人給他送來了一封信,正如他所料,機器出現了 故障。而造幣廠裏沒有一個外國或本地技工可以操作或檢視

機器,他們在信中希望他能回去重新主持工作。工程師最終 還是回到了造幣廠,並被告知如果願意,他可以在這裏工作 到合同期滿,前提是能讓機器重新工作。工程師答應了這個 條件,但雇主的行事方式讓他感到非常不舒服,沒人能夠忍 受這種待遇。然而,機器還是重新運轉了起來,工作也非常 令人滿意。沒什麼壞掉或出現故障,唯一的問題就是需要熟 練操作、關注機器的情況及掌握適當調整精細零部件的相關 知識。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工程師帶着一年份的工資離開 了造幣廠,很高興事情能夠得到解決。但機器又重新被交到 了做苦力的鐵匠及其他與之類似的不懂行的工人手中,結果 機器再次停工。有一段時間,這間造價 5 萬~ 7 萬兩白銀的 造幣廠一直處於荒廢和停工狀態,造幣廠負責人這次只能從 德國請來三位專家到上海幫助生產。

根據上述的造幣廠歷史、詹姆斯·史威尼關於喜敦造幣廠的 書以及被發現的奧托·拜赫中國幣模這些資料我們可以重現 當時浙江銀元的生產歷史。英文銘文有錯誤的光緒二十二年 銀元應該就是1897年被省司庫拒絕的那一批品相較差的銀 幣。雖然林國明目錄(馬德和編輯)中說這批銀元是武昌造 幣廠為浙江省所鑄,但由於武昌造幣廠是僅次於廣東造幣廠 的高品質銀幣造幣廠,其生產錢幣上面應該不會出現英文銘 文錯誤,所以這種說法應該是不正確的。這種光緒二十二年 銀幣有可能出自杭州造幣廠不熟練的工人之手,造幣使用的 原模可能來自奧托·拜赫公司,工作模則為杭州本地生產。

這批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的銀幣幣模是奧托拜赫公 司為L.舒勒公司所鑄,舒勒公司很可能就是當時為杭州造 幣廠提供鑄幣機器的廠家,前來援助的德國技工很可能也 是來自這家公司。這批奧托拜赫幣模現藏於德國哈勒市莫 裏茨堡藝術博物館,其中包含的光緒二十三年七錢二分和 三錢二分在耿愛德的目錄上未能找到記錄。除一些可能鑄 造於1897年的七分二厘和一錢四分四厘銀幣(耿愛德編號 117&118)外,所有的1897年硬幣均為樣幣。

此外,還有兩種年份不詳的浙江銀幣。一種銀幣上的“浙江” (CHEH-KIANG)二字為魏體字(底部的“平”字為錯體 字,與廣東、四川龍幣類似)。這種銀幣的鑄造時間一定是 在1899年造幣廠引進新機器之後,當時造幣廠的機器應該 還未被運往北京(秋季運往北京)。張璜著《中國銀元及銀 兩幣目錄》一書說這種銀幣鑄造於1902年,在被上海銀行 家協會拒絕之後,這批銀幣大多都被熔毀。

另一種年份不詳的浙江銀幣均為楷書樣幣,“浙江”二字被 拼寫為“ CHE-KIANG”。這些銀幣是英國伯明翰喜敦造

幣廠為一種計划發行的銀幣所打造的樣幣,但後來這種銀幣 卻沒有被投入生產。從喜敦造幣廠相關資料我們得知,這套 銀幣幣模及另一種當十銅元均鑄造於1902年。顯然,1903 年建成的新造幣廠應該是打算生產銀、銅兩種質地的錢幣, 但最後實際生產的只有一種當十銅元。喜敦造幣廠的當十铜 幣幣模並未被使用。這些用於流通的銅幣在鑄造中使用的是 另一種類似的、帶有不同清代造幣廠標記的錢幣模具。關於 這批錢幣中面值為七錢二分的銀幣的最早記錄出現在1939 年中國出版的《中國銀元目錄》中( T. S. Tsiang.著)。

有意思的是,喜敦造幣廠為銀幣和銅幣設計了新的樣式。被 藏家們稱為“側面龍”的設計就是出自喜敦造幣廠,這種樣 式後來成為了龍像銀幣的標準設計。喜敦在廣東和武昌設立 的造幣廠就使用了這種設計,而其在南京設立造幣廠時又引 進了新的樣式。1900年,喜敦造幣廠設計了飛龍當十銅幣, 並交由廣東造幣廠負責生產。當1902年準備設立杭州造幣 廠時,喜敦又設計了一種新的當十銅元,幣面上的龍盤在一 個圓環內,下面裝飾有一座小山和波浪圖案。除銅元外,喜 敦也為銀幣設計了一種斜眼龍的樣式,幣面上的龍看上去像 是喝醉了。正如大頭龍的樣式只在有南京造幣廠生產一樣, 這種龍像設計僅限於浙江樣幣使用。

喜敦造幣廠的“醉龍”係列極為罕見。其中銅質樣幣有5枚, 其中已知2枚是銅鍍銀材質。這一係列的銀幣曾在拍賣會 上出現過六次,但據說這六次出售的僅是3枚不同的錢幣。 由於所有的錢幣均未流通過,所以很難通過照片將這些錢幣 辨別出來。按時間順序,這些錢幣分別曾在以下拍賣會上出 現過:

(1)1966年11月, 倫敦格倫迪寧拍賣,Von Halle藏品; (2)1972年1月,傑斯·彼得斯公司中國錢幣直銷會; (3)1986年9月,金錢公司香港拍賣; (4)1989年2月,斯賓克—泰星拍賣; (5)2011年臺灣藏家私人交易(未打盒); (6)2014年中國藏家私人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耿愛德的藏品還是古德曼的藏品拍賣 中都沒有出現這類銀幣的身影。耿愛德在1941年3月寫給 霍華德·包克的信中曾經提到自己剛以2500美元買下一枚浙 江七錢二分銀幣。由於耿愛德在1954年出版的目錄中只收 錄了一張這枚銀幣的圖片,所以這枚錢幣也許是贗品,後来 可能被他收錄到了目錄中關於贗品幣的章節中。

浙江七錢二分龍幣譜係

銀幣A:喜敦造幣廠藏品(英國,伯明翰)。詹姆斯·史威 尼提到喜敦造幣廠檔案館里藏有兩枚七錢二分銀幣和兩枚 七錢二分鍍銀樣幣。但是我們不能確定他是何時在那裡見到 過這幾枚錢幣的,兩枚樣幣後來可能被拍賣過。我們期望每 種版別至少有一枚樣幣現存於喜敦造幣廠。

在一次訪談中,幣商AD向冠軍拍賣公司總裁周邁可透露, 1975年Paramount 喜敦造幣廠樣幣長灘拍賣會結束后不 久,造幣廠代表曾答應以成交價2/3的價格向其出售其他喜 敦樣幣。他趁機從對方那裡買下了一些極為珍貴的樣幣。 這些錢幣很多後來被他賣給了伊萊·瓦力特,其中一套陝 西、湖南七錢二分樣幣則以4.2萬美元的高價賣給了埃爾 文·古德曼。1975年Paramount拍賣會上的一枚湖南七錢 二分銀質樣幣的最終成交價為1.55萬美元,這是第一枚在 拍賣會上成交價超過1萬美元的中國錢幣。這枚錢幣的買 家是收藏家NC,這也是他唯一參加的一次公開拍賣会。之 後,周邁可直接從NC手中將這枚幣買下,并在之後以超過 100萬美元的成交價賣出。成交價同樣超過100萬美元的 還有一枚春季雲南造七錢二分。在冠軍拍卖公司2011年的 Ultima藏品專場拍賣中,這枚春季雲南七錢二分是第一枚 以超過100萬美元成交的中國幣。這兩枚幣均被同一位來 自台灣的藏家買走。

銀幣B: 香港上海銀行博物館館藏(香港)。筆者曾於2011 年在香港上海銀行博物館見到過這枚錢幣。這枚樣幣是博物 館之前以1.2萬英鎊的價格從威廉·巴雷特(加拿大,蒙特利爾) 手中買下的。錢幣龍面的上部邊緣和漢字一面的三點鐘方向 (正東方向)上附有一層厚厚的黑色包漿。錢幣的圖片在史 威尼所著的《伯明翰造幣廠史》一書中可以查到。

銀幣567:Von Halle藏品,1966年11月由倫敦格倫迪 寧拍賣行(倫敦)賣給斯賓克公司(倫敦)。之後,這枚錢 幣又被轉手給美國人威廉·H·福斯特(現居于倫敦)。由於 當年的拍賣目錄上只收錄了這枚錢幣的石膏模的照片,所以 我們現在很難辨別這枚樣幣的身份。實際上,這枚幣很可能 就是1972年傑斯·彼得斯公司的中國錢幣直銷會上出現的那 枚鍍銀幣。

銀幣123:張璜著《中國銀元及銀兩幣目錄》(1982年增 訂版)中有收錄。為了和一枚舊的贗品幣作對比,作者將這 枚錢幣的照片放在了該目錄的第31頁,而那張贗品幣的照 片拍攝于20世紀40年代後期,當時是為了供張璜1948年

所著的另一本相同題材的目錄所使用,但該目錄並未出版。

銀幣800:曾出現在1986年9月份的金錢公司香港拍賣會上。

據拍賣目錄描述,該銀幣“附有一層藍灰色包漿”。

銀幣602:Haru Chang藏品(台灣)。董文超主编的《中 國歷代金銀貨幣通覽 . 近代金银币章卷》(1993年出版, 第396頁)及周邁可、古富、史博祿編著的《中國近代機 製幣精品鑒賞》第二卷(2011年出版,第38頁)中有收錄。 這枚樣幣原本是伊萊·瓦力特的藏品,后于1989被幣商AD 私下經陳吉茂賣給張秀清基金會。2011年,這枚錢幣又以 超過100萬美元的高價在一場私人交易中被一位台灣藏家 買走。通過錢幣上漢字和英文字母周圍的包漿可以辨別出這 枚樣幣,目前尚未打盒。從周邁可對AD做的訪問中我們得 知,伊萊·瓦力特的全部藏品在當時那場私人交易中的全部 成交價達到了75萬美元,這對中國錢幣藏品來說簡直是一 個天價。由於價格過高,交易險些未能成交。

銀幣2010: 劉改造藏品,2009年左右被賣給台灣幣商陳 吉茂。2014年,這枚錢幣又在一場私人交易中以90萬美元 左右的價格被中國上海的藏家周大偉買走。2016年11月, 周大偉將該銀幣委託給誠軒拍賣公司(北京)進行拍賣,并 最終以人民幣632.5萬元(約95萬美金)的價格被一位浙 江本地的陳永(現居南京)標到。

這枚樣幣的PCGS評分 為SP63,圖片在《中國近代機製幣精品鑒賞》第一卷(2010 年,第37頁)及第二卷(2011年,第39頁)中均有收錄。

除博物館之外,有3枚浙江楷書銀質樣幣至少曾於20世紀 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出現過,2000年之後,又有3 枚銀質樣幣已經有了明確的去向(包括香港上海銀行博物館 的那枚樣幣)。儘管我們不能將80年代的錢幣同2000年 之後出現的樣幣聯繫起來,但很可能這些都是同一批錢幣。 目前只有3枚浙江七錢二分銀質龍幣在私人藏家手中。第 一枚樣幣曾被公開拍賣過;第二枚曾於1972年在傑斯·彼得 斯公司一口價中國錢幣拍賣上出現過的銀幣後來被證明是 一枚鍍銀幣,在下面鍍銀部分中有詳述;另一枚曾在2016 年5月為赫伯特·格倫(德國,海德堡)拍出的銀質樣幣, 拍品號1007,似乎是一枚製作精良的贗品幣。通過放大圖 我們可以看出這枚贗品與真品錢幣之間存在一些細微的差 別,贗品上的阿拉伯數字2的底部是平的,而真品幣上數 字2的底部則呈彎曲狀。類似的贗品在施嘉幹1951年出版 的一本關於中國金銀幣的目錄(第二版)上有收錄。

銅鍍銀幣

銅鍍銀幣C:

喜敦造幣廠檔案館館藏。上面提到過喜敦造幣 廠檔案館藏有兩枚浙江楷書七錢二分銅鍍銀樣幣,但我們現 在不確定這兩枚幣現在是否還在那裡。

銅鍍銀幣115: 曾於1972年1月在傑斯·彼得斯公司的中 國錢幣直銷會上出現。1972年之前,這枚幣歸美國人(現 居英國)威廉·H·福斯特所有,而且可能就是1966年賣出 的Von Halle 藏品中的一件。美國幣商DC買下了福斯特 的藏品,並將這些錢幣委託給傑斯·彼得斯公司在1972年進 行銷售,但當時並沒有賣掉,後來DC把這枚幣賣給了一位 意大利藏家。1977年,DC買下了那位意大利藏家的藏品, 於是這枚幣再次回到了他的手上。再後來,DC和另一位英 國幣商AC一起將這枚幣賣給了伊萊·瓦力特。20世紀90 年代早期,這枚幣被台灣幣商陳吉茂買下,後于1996年6 月委託給香港冠軍公司進行拍賣。當時拍賣目錄上仍舊將這 枚幣標記為銀幣,拍賣會之後,這枚幣又被賣給了一位台灣 的錢幣藏家。從90年代起,這枚幣就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 之中。1972年彼得斯直銷會和1996年冠軍拍賣會上出現 的這枚錢幣都可以通過龍面三點鐘方向、字母E和花紋之 間的一個小標記識別出來。另外漢字一面“平”字上面、外 圈內、“江”字右上角和“二”“錢”兩字之間也有一些小 的標記。

銅鍍銀幣2453:曾在2015年11月份的北京誠軒拍賣上出 現。通過漢字一面“浙”字下面兩處平行的傷痕和龍面右 側花紋下面的深色包漿可以輕鬆地辨別出這枚樣幣。同於 2012年出版的孫浩和王春利的兩本書中都有收錄這枚幣的 圖片,但此前這枚樣幣的身份並不為人知曉。在2015年的 拍賣會上,這枚經PCGS打盒的SP62樣幣被台灣人李大偉 (現居於深圳)買走。2017年,李大偉將這枚幣委託給海 瑞得進行拍賣,但未能成交。當時這枚幣被PCGS重新打盒, 分數仍然是SP62,只是盒子上標注出了“李大偉藏品”幾 個字。除此枚幣外,李大偉在這次拍賣會上還委託了另一枚 浙江七錢二分銅幣。

令人吃驚的是,幣商DC、傑斯·彼得斯、伊萊·瓦力特、陳 吉茂都認為這枚錢幣是一枚銀幣。周邁可因為注意到這枚幣 只有22克,於是對其成分產生了懷疑。直到被送到PCGS 進行評級,人們才發現這是一枚銅鍍銀幣,重量僅為22克, 而通常的銀幣重量為26克。PCGS將這枚幣打盒,并評出 了SP62的分數。

銅幣

銅幣D: 據周邁可透露,20世紀90年代台灣幣商陳吉茂 曾將一枚品相為極美品的浙江紅銅七錢二分樣幣捐贈給浙 江省博物館。

銅幣139:曾出現在1989年2月的斯賓克-泰星拍賣會上。 錢幣圖片在林國明著、馬德和編輯的《中國金銀幣目錄》中 有收錄(LM277),但並未將其標註為銅幣。通過漢字一 面上的垂直包漿可以鑒別此枚樣幣。

銅幣196:曾出現在1989年9月太平洋海岸拍賣會上。于 2008年6月在香港冠軍拍賣會上以41,400美元賣給台灣幣 商陳吉茂(NGC MS63)。後被委託給鼎豐拍賣公司進行 拍賣,并以15萬美元的成交價賣給了李大偉。這枚樣幣曾 被交由PCGS公司打盒,可通過漢字一面“分”字八點鐘 方位(南偏西方向)的細微擦痕進行辨別。2017年6月, 李大偉將這枚幣委託海瑞德進行拍賣,但未能成交。

銅幣71:曾在2008年7月的香港冠軍拍賣上出現(Ebay Liveauctioneers),PCGS SP62。據報道稱,這枚由英國 伯明翰Format公司委託的錢幣是在一個桌子抽屜里發現 的。最終,這枚幣以48,300美元的價格被Ta Han錢幣與 郵票公司(台灣)拍下。雖然之前有PCGS的打盒,但Ta Han 公司又委託冠軍拍賣將錢幣交給NGC公司,所以這枚 幣現在的分數是NGC MS64。儘管形狀不大一樣,但這枚 錢幣和上面的銅幣139一樣也附有垂直包漿。

銅幣79:諾曼·雅格斯藏品。1997年2月,雅格斯從泰星-鮑 德溫拍賣會上買下這枚錢幣。雅格斯的藏品被拆解之後, 這枚幣又于2008年8月在鮑德溫-馬德和拍賣會上成交。

NGC MS45,可以通過漢字一面“平”字上面五點鐘方向(南 偏東)的刻痕辨別此枚樣幣。

銅幣284: 曾於2011年4月在香港冠軍拍賣上出現。這枚 1967年出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馬克思·斯坦恩的樣幣藏品(也 曾是西德尼·海格力的舊藏),在當時以74,750美元的價格 被一位來自浙江的買家買走。當時未打盒。后來香港冠軍拍 卖公司將其送往NGC,評分為MS63。這枚樣幣漢字一面 有斜角包漿線,龍面龍身內圈四點鐘方向(東南方向)有一 個綠點。

通過對比浙江七錢二分銅質樣幣的照片,我們可以得知目前 應該有5枚樣幣現存于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注:這裡並未將被這些浙江七錢二分樣幣進行命名,而 只是標註了拍賣目錄上的拍品號或其他錢幣目錄上的號碼 以示區分。

張南琛先生與收藏之家

◎ 冠軍研究室〔上海〕

張南琛先生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建立了精美絕妙的中 國機製幣收藏——NC收藏。

張先生曾在華爾街從事商品和非傳統資產交易,職業生涯頗 為成功。加之張氏家族在收藏古董和中國錢幣方面有着悠 久的歷史,張南琛先生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裡都對收藏保持了 極高的熱情,專注收藏那些品相最好且最為珍稀的錢幣。

張先生曾在華爾街從事商品期貨、期貨合約和外匯期貨方 面的研究和交易,對投資有着敏銳的嗅覺。他曾在華爾街 巨頭桑迪·威爾(Sandy Weill)手下工作,在海頓斯·通 公司(CBWL Hayden Stone)建立了領先的商品研究和貿 易運作體係,之後他又投身希爾森·雷曼公司(Shearson Lehman),即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的前 身。張南琛先生的職業生涯讓他接觸到了當時該領域中 最具有傳奇多彩的投資者,其中便包括亨特兄弟(Hunt Brothers)。亨特兄弟試圖在1979~1980年操縱白銀市場, 而他們的交易賬戶正是由張先生負責管理。後來,張南琛 先生成為了對沖基金領域的先鋒之一,推出了創新型基金和 金融工具。

張南琛先生出生于上海,1938年時移居美國,20世紀70年 代時首次回到中國。那次中國之行讓他堅信到,中國勢必會 成為經濟強國,隨着中國不斷加速發展,投資中國珍稀錢 幣將帶來可觀的回報。而作為中國古董和錢幣的主要收藏 家之一,收藏錢幣也可以視作是他與家族傳承之間的紐帶。

NC收藏中的大多數錢幣都在2009年至2014年間由NGC進 行評級。

1975年,張南琛先生首次參加了派拉蒙拍賣(Paramount) 的長灘拍賣會。他在這場拍賣會上因以15,500美元的價格 競得1897年喜敦造幣廠湖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銀幣而一鳴 驚人,這是第一枚成交價格超過10,000美元的中國錢幣。

此前中國錢幣的拍賣成交紀錄是1903年奉天一兩銀幣。(奉 天一兩在1971年耿愛德舊藏拍賣上以4,000美元的價格成

交,在之後的1991年古德曼舊藏拍賣上又以187,000美元 的價格拍出。)2014年,NGC對這枚湖南銀幣進行了認證 評級,經評NGC SP67,是已知6枚1897年喜敦造幣廠湖南 省造庫平七錢二分銀幣中品相最好的一枚。同年,冠軍拍賣 通過私人交易以超過1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枚錢幣。

張南琛先生收藏中的2/3是通過他的幣商人脈網路所得,其 餘1/3則是通過拍賣競得。他的幣商中就有紐約的漢斯·舒 爾曼(Hans Schulman,舒爾曼也是服務於埃及法魯克 國王的主要幣商)。張先生從舒爾曼先生處一次購買了40枚 錢幣,後經NGC評級,其中很多都是NGC評定過的最 高分。他還買下了一組耿愛德收藏的民國十八年(1929年) 孫中山像帆船銀質樣幣,共5枚,其中很多都是已知品相最 好的,還包括一枚帶A. Motti簽字的意大利造樣幣,經評 湖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質樣幣

NGC MS66。

另一位為張南琛先生提供了很多錢幣的是中國香港的張璜先 生(他可能是中國近代最為著名的中國錢幣幣商)。1976年至 1984年期間,張南琛先生在中國香港的第一家麥當勞裡向張 璜先生買下了很多極為少見的中國錢幣珍品。張先生在1976 年以10,000美元買下一套1884年吉林廠平鉛質樣幣,同年又 以10,000美元的價格買下了1867年香港造上海貳錢銀幣(NGC SP66)。加利福尼亞金錢公司(Money Company)的理查 · 納 爾遜先生(Richard Nelson)和倫敦斯賓克公司(Spinks)的 安德列 德 克萊蒙先生(Andre De Clermont)也都曾服務于 張南琛先生。

張南琛先生的祖父是張石銘先生。民國時期,張石銘先生是

中國最大的富豪之一,他在南潯建立了中國最大的藏書之一, 南潯古鎮上的張氏舊宅被譽為“江南第一豪宅”,也是中國最 為著名的建築之一。舊宅為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現為國家 歷史保護建築。其父張叔馴先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古錢大王, 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古幣收藏之一,此外他還有非常 精美的中國古玉收藏。1947年,張叔馴先生攜1,998枚古幣去 往紐約,1948年過世。20世紀50年代初,其妻將古幣出售給 一位故友,即中國著名古董商人戴潤齋。1967年,這些錢幣 被出售給著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亞瑟 · 薩克勒先生(Arthur Sackler)。1937年,張叔馴先生的古玉收藏在英國展出,之後 很多極品的中國古玉都被薩克勒先生收入囊中,並在美國史 密森博物館薩克勒展覽館及波士頓美術館展出。張氏家族收 藏的很多珍稀中國古董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包括青銅器、 字畫、古籍、錢幣等。

漢斯 舒爾曼 法魯克國王 張璜
耿愛德
張石銘
張叔馴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在包克家族及包克錢幣學研究 基金支持下完成首批珍貴錢幣數位化

◎ 冠軍研究室〔上海〕

艾倫 費因戈爾德女士致信

藏品專家艾麗莎 安金進行數位化操作

近日,我們收到美國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錢幣收藏 館(NNC)館長艾倫·費因戈爾德女士發來的函件。

她在信中表示,為迎接2026年美國建國250周年慶典,美國 國家歷史博物館在包克家族及霍華德·富蘭克林·包克錢幣 學研究基金支持下,正式完成首批4,409枚國家錢幣藏品的

數位化工程。這標誌着這個擁有15,000件珍品的國家錢幣收 藏館邁入數字時代新紀元。

在冠軍拍賣總裁周邁可先生的幫助下,NNC在2017年成立 了包克錢幣學研究基金,支持了包括中國紙鈔數位化、珍貴 書籍修復與保存、真正的大錢展在內的多個項目。

改造後的 " 貨幣的價值 " 展廳

此次數位化工程重點收錄了最具學術價值的錢幣類別,包括 見證殖民歷史的早期錢幣,費城造幣廠開廠首鑄錢幣,美國

輔幣、南部邦聯錢幣等特殊貨幣,錯版幣、代幣等趣味藏品。

配合同樣在包克家族支持下改造的“貨幣的價值”展廳,全 新主題展櫃“革命時期的貨幣”運用數位化技術,重點展示 了美國錢幣收藏的精華——尤其是殖民地錢幣,同時呈現了 包括海狸皮、貝殼串珠、外國及殖民地錢幣、大陸會議紙幣 等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流通的多種交易媒介。

2026年博物館預計將迎來創紀錄的600萬訪客。這些跨越三 個世紀的貨幣記憶,正通過數字技術煥發新生,成為獻給美 國250歲生日最獨特的禮物。

以下是信函的全部內容:

為紀念美國建國250周年推進國家錢幣藏品數位化項目報告

致包克家族 2025 年 5 月

尊敬的瑪麗蓮女士: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衷心感謝包克家族及霍華德 富蘭克 林 包克錢幣學研究基金支持本館為國家 250 周年慶典開 展的國家錢幣收藏館(NNC)美國錢幣藏品數位化工作。

這些錢幣是我國國家檔案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與 倫比的文化瑰寶,更是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珍貴遺產。在 您的大力支持下,本館藏品專家艾麗莎 安金已完成館藏 約 15,000 枚錢幣中 4,409 枚的數位化工作,並製作了 8,780

張高清圖像。首批數位化對象涵蓋研究需求最旺盛的領 域:殖民地時期錢幣、樣幣、私鑄幣,以及費城造幣廠 成立初期鑄造的首批錢幣。此外,我們還完成了美國輔 幣、南部邦聯錢幣、紀念章與代用幣、錯版幣、加蓋幣、 改制幣等類別錢幣的數位化工作。將這些珍貴資料線上 公開,可以極大提升公眾獲取國家藏品的便利性,使其 成為研究美國歷史的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國歡慶這一重 大歷史時刻、各地課堂亟需原始文獻資料之際,您的支 持尤顯珍貴。

數位化成果現在已經可通過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官網檢 索,同時還被整合至史密森學會教育平臺“學習實驗室” (Learning Lab)的兩個 K-12 教學資源庫及新型培訓平 臺 Articulate。

我們將繼續與博物館教育團隊合作,通過製作工作表等 多種形式包裝內容,確保全美各類教育機構都能有效利

用這些資源。

此外,您對本項目的資助與“貨幣的價值”展廳改造項目 形成協同效應。得益於貴家族 2016 年的慷慨捐贈,我們 去年成功完成展廳升級,並增設了精美的主題輪展櫃。

首期特展“革命時期的貨幣”重點展示了美國錢幣收藏的 精華——尤其是殖民地錢幣,同時呈現了包括海狸皮、 貝殼串珠、外國及殖民地錢幣、大陸會議紙幣等在美國 獨立戰爭時期流通的多種交易媒介。

這個全新展櫃不僅完美呈現了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 更將本展廳與史密森學會紀念美國建國 250 周年的整體 規劃緊密聯結。2026 年博物館預計將接待 500 萬~ 600 萬訪客,該展覽必將吸引更多關注。當觀眾被展品吸引 並渴望深入瞭解時,通過本次數位化項目,他們便能線 上查閱這些殖民地錢幣及資料庫中 4,000 餘件其他藏品。

我們計劃持續推進項目,完成剩餘美國錢幣的數位化工 作,並持續募集資金以延續霍華德 包克錢幣學研究基金 開創的這項事業。雖然優先數位化高頻查閱錢幣是當務 之急,但我們認為讓全體美國人民都能訪問完整藏品, 才是 NNC 為國家 250 華誕獻上的最佳賀禮。

NNC 能達成這些重要里程碑,完全仰仗您的鼎力支持。 對於貴家族長期以來的深厚情誼,我們深懷感激。期待 您蒞臨參觀時,我們能當面展示這些成果!

此致,

敬禮

國家錢幣收藏館館長

艾倫 費因戈爾德

“龍銀”啟航

中國首枚盎司制投資銀幣開啟文化金融新篇章

◎ 陳景林〔香港〕

2025年3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行國家法定貨幣“龍 銀質普製紀念幣”。與此同時,其首發儀式在深圳國寶造幣 廠隆重舉行,場面盛大,金幣業界精英盡出,參與盛典,說 明當局對該幣發行的高度重視。

龍是中華文化的圖騰,為宣揚祖國優秀文化和發行與世界接 軌的普製貴金屬投資幣。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5年起每 年均發行龍紀念幣,暫定圖案每年不變而規格為31. 101克, 即等於1盎司純銀。

此次龍銀幣的發行,主要是向國際宣揚我中華文化的象徵與 蒸蒸日上的國力和與世界錢幣界接軌的決心。它的發行,彰 顯了新一代造幣人精心為傳統中華龍賦予二次藝術生命的 努力,以及精湛鑄造工藝的成果。

經過專家反覆論證,最終當局決定龍銀幣的設計取材北京九 龍壁上的龍形像。九龍壁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建築,寓意 主要體現皇權、尊貴、祥瑞和民族精神。九龍壁上的九條龍,

尤其是居中的黃龍,象徵着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天子的尊貴。 同時,九龍也代表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凝聚着開拓進取,團 結向上的力量。

龍銀幣的圖案取材自北京九龍壁上的躍龍,象徵中華民族蒸 蒸日上的勢頭,新進設計師何潔先生把九龍壁上的圖案巧妙 地作出二次藝術創作,並配合鑄幣工藝需要,呈現光茫線條。 構圖精美,堪稱一絕。圖案剛一公佈,即廣受業界好評。

龍銀幣的發行理念在於,要發行一種既能代表中華民族,又 能與世界接軌的投資銀幣。該幣採取普製工藝鑄造,坯餅沒 有鏡面加工,圖案亦沒有拋光處理,包裝也是最簡單的膠筒 包裝,從而減低出廠成本。龍幣的售價升水基本與世界接軌, 以提高銷售競爭力。

龍銀幣是與美國鷹揚金幣、加拿大楓葉金幣、奧地利音樂金 幣和澳洲袋鼠金幣同一等級的貴金屬投資幣,而2025年是 龍銀幣首年發行,屬於龍頭品種,限量發行200萬枚。作

為一枚投資幣,卻廣受收藏和投資市場的歡迎,首日發行價 格即被炒至數倍以上,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投資幣當中可以 說是獨一無二的。

而龍銀幣的迅速升值亦吸引國內資金紛紛入市,各界對貴金 屬幣市場的關注隨之有所提高,使得沉寂多年的市場漸有起 色。其他關於龍的貴金屬紀念幣都紛紛升值,而人民銀行新 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在投放市場後亦都高於發行價,一洗以 往多年來新幣一旦發行,價格即跌低於發行價的慣例。市場 遂漸有轉向牛市的可喜現象。

龍銀幣作為向世界宣傳和交流的重要載體,其發行目的旨 在提升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中國文化走 向全球,並與熊貓金幣形成互補,滿足多元化的收藏和投 資需求。龍銀幣是一枚對國外市場銷售的投資幣試金石, 隨着在港澳地區零售成功和通過國際經銷商及香港一年六 場國際錢幣展會中的銷售推廣,經由世界各地幣商將它傳 播到全球每一個角落。

龍銀幣也與熊貓金幣相得益彰,互相輝映,互補長短。熊貓 金銀幣本來的發行目的,是為了滿足世界貴金屬投資者的需 求,但隨着時間演變,熊貓幣的工藝不斷改良,鑄造質量基 本等同精製,每枚幣出廠前均裝入獨立膠盒,故包裝成本比 一般的普製幣為高,所以一般售價升水較高,較不適合作為 投資產品,缺乏競爭性。加之熊貓金銀幣採取國家量重十進 制規定,只有30克,無法與以盎司作為單位的世界標準接軌。

龍銀幣重量定為31.101克即1盎司,規格正好彌補此短版。

龍銀幣面向世界的總代理,中國人民銀行屬下香港中國長城 硬幣投資有限公司,更為龍幣製作了富有創意的錢幣展會的 紀念卡幣。卡幣是將龍銀幣鑲嵌在一個類似信用卡的硬卡

上,卡的設計元素包含展會當地的名勝地標和中國人民銀行 名稱及標誌,作為一種限量紀念品在會場銷售,暫時已發行 了新加坡錢幣展、香港錢幣展和東京錢幣展的紀念卡幣,不 久還將會在美國錢幣展發行。香港錢幣展的龍幣卡設計精美 且限量發行3,000張,吸引收藏愛好者連夜排隊爭相認購, 價格由發行價400港幣炒至最20,000港幣,其狂热程度, 可見一班。

HICC錢幣展會在8月31日舉辦慈善拍賣,將已發行的四 張展會龍卡作為拍品。這些卡帶有十分吉祥的號碼如8號、 88號及888號,分別是新加坡錢幣展卡幣、香港錢幣展卡幣、 東京錢幣展卡幣和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卡幣四種一套。拍賣所 得將捐贈向青少年傳播國家安全法的有關教育機構。該拍賣 會由新加坡Panda SG pte ltd、HICC香港國際錢幣鐘錶展 銷會、日本泰星錢幣株式會社及美國熊貓錢幣公司協辦,該 類型錢幣慈善拍賣在香港展會尚屬首次,是一件非常有意義 的善舉。

中國法定貨幣龍銀幣的推出,可說是近年來少有受到市場廣 泛認同及歡迎的品種,我們更期待將來各種規格及材質龍幣 的出現,如1/2盎司、1/4盎司、1/10盎司或1/20盎司規格, 當然也希望有金和鉑金作為材質的龍幣。

香港版城市紀念卡幣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2 期

美國錢幣之旅

◎ 陳景林〔香港〕

2015 年夏天非常榮幸的得到著名美國錢幣商羅伯特•米什 (Robert Mish)和著名錢幣拍賣商周邁可先生(Michael Chou)的邀請,到訪闊別20 多年的美國,為寫書搜集素材 訪問了多位著名的中國現代金銀幣經銷商,並參觀和訪問了

NGC 錢幣評級公司和ANA 全美錢幣收藏家年度博覽會, 最後還參加了“尼克·布朗錢幣收藏貢獻奬”頒獎晚宴。

第一站是從香港乘坐聯合航空飛抵舊金山,羅伯特•米什 特地開車來迎接我,首先去了他位於羅伯特的錢幣店裡參 觀,他的店鄰近著名的史丹福大學,社區內高級的商店餐廳 林立,還有優雅的住宅區,是美國罕有的一片淨土。米什先 生的店開業已超過30 年,店內陳設樸實無華與羅伯特先生 的友善作風頗相似。我們花了一整天時間拍攝錢幣、證書和 包裝盒的照片,並且閱覽他保存了幾十年的有關中國現代幣 的文獻資料,又聽取了他細說幾十年來經營中國幣的回憶和 經驗。我頗感意外的是一位錢幣商竟如此仔細地保留資料, 實屬難得,資料當中還有他在20 世紀90 年代在錢幣報上 刊登的全版中國現代幣售賣廣告。其實羅伯特• 米什是最 早在美國經銷中國幣的幣商之一,早於80 年代即到訪過北 京和上海並相談業務。他開創性和成功地開發了新中國第一 枚1 盎司黃金紀念熊貓(1987 年紀念舊金山國際硬幣展銷 會而發行的紀念熊貓)。於次年他還為第二屆舊金山錢幣展 覽會訂造了新中國首枚的黃金紀念金龍,它們至今仍被認可 為最精美和受歡迎的藏品。他一直經營中國幣至今,在世界 幣壇有廣泛的關係和人脈,非常多的現代幣珍罕品及樣幣均 由他賣出。近年為推動中國錢幣收藏,還與周邁可先生籌辦 了多項公益活動,並且合作重新開發精美絕倫的紀念熊貓。

米什先生還抽空開車帶我遊覽著名的金門橋,意外地在碼頭 廣場巧遇香港首位特首董建華先生並向他致敬!

下一站由周邁可開車前往拜訪弗莱德• 溫伯格(Fred Weinberg)先生,他是美國知名的錯版錢幣專家和幣商並 曾出版過專著。20 世紀80 年代中他開始經銷中國幣,著名 的龍鳳呈祥紀念幣、孔雀開屏幣、嬰戲圖幣和龍馬精神幣 均是他的主要項目。我特地請敎他關於龍鳳紀念幣的年號 問題:為何龍鳳幣是1990 年發行的但卻出現少量1989 年 版的?他說在1989 年初曾到北京與中國官方協商龍鳳幣經 銷事宜,談判順利並預計下半年交貨,年號用1989 年,但

因發生了政治事件,中方恐怕生產會有延誤,通知溫伯格先 生可能要到年底甚至更遲才能交貨,溫伯格先生就提出將年 號改作1990 年好讓他在來年作為新貨發售。在收到1990 年版龍鳳幣以後,他並沒有察覺到其中原來夾雜有1989 年 版幣(估計是造幣廠在未收到改變年號指令前最早打的一 批)。他說發覺有1989 年版已是很後期的事了,貨都基本 賣完了!(注: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行司於1993 年編 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圖錄》一書,該套幣記載為“1989 年龍鳳紀念幣”,頗有後續仍會發行不同年份之意。)

左起:周邁可、弗莱德 • 溫伯格、陳景林 接着我們來到理查德 • 尼爾遜先生(Richard Nelson)的家裡, 他是香港錢幣博覽會的創辦者,在 80 年代初首創香港幣壇 盛事對業界頗有建樹。他因年事已高是躺在床上接受訪問 的,使我們非常感動。早年尼爾遜先生經常來往東亞及歐洲 經營錢幣、金條買賣,亦曾經獨家經銷過早年的西藏、新疆 1 盎司銀幣,熊貓金幣和 5 盎司銀章等項目。受到當時日本 繁榮的地方錢幣博覽會所啟發;萌生了在香港這麼一個自由 港舉辦博覽會的念頭。藉着他與香港錢幣協會領導和美國錢 幣界的人脈關係,在 1982 年成功籌辦了“首屆香港國際硬 幣展覽會”。為了吸引國際幣商參展,尼爾遜先生聯絡旅行 社安排了最優惠的機票、食宿提供給參加者,並自費為他們 提供香港觀光行程,還用遊艇晚宴形式為他們洗塵參觀維多 利亞港美麗夜色!最後贏得了各界的口碑與支持。尼爾遜先 生藉着與中國造幣官方的良好關係還為展覽會訂製了純銀 紀念章;開創了以熊貓圖案作為硬幣展覽會紀念章的先例, 受到好評而且認受度高。據說當年這些章在展覽會場中還可 以當作硬通貨使用作買賣呢!

羅伯特 • 米什和周邁可先生均陪伴我飛到南加州探訪馬丁 • 魏斯(Martin Weiss),並在當地住宿一晚,可見魏斯先生 在他們心目中的重要性,我們都很敬重這位幣壇老前輩和美 國熊貓錢幣公司的創辦人。他早在 80 年代即與日本泰星公 司、美國 MTB 銀行、德國 MDM 公司形成緊密聯繫,面向 全世界經銷中國現代金銀幣。除了在開拓市場方面有貢獻之 外,他還向中國官方提出了錢幣主題設計的建議,均被採納 並成為經典幣品: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係列、麒麟係列、 古代航海船係列和 1993 年版馬可 • 波羅係列等。更有趣的 是他道出這些係列的構思過程,其實也是偶然再結合他的智 慧。比如麒麟幣的靈感來自日本品牌“麒麟”啤酒。古代發 明係列的主題,內容以至設計均源於一次在機場候機室書店 買到的《中國古代科技史》濃縮本,但最有趣的卻是他告訴 我們:古代科技發明金銀幣係列的設計初稿原來均出自一位 曾經負責設計 1980 年莫斯科奧運紀念幣的蘇聯設計師之手。 中方後來在這個圖稿的基礎上作出修改,才有打造岀這套廣 受歡迎、振奮人心的中國古代科技“貴金屬百科全書”。魏 斯先生可能曾經是世上擁有最多新中國貴金屬樣幣的人。他 曾擁有 1982 年熊貓 1 盎司金幣的白金材質樣幣(據聞此樣 幣是四大海外經銷商借用中國官方原模請外國造幣廠以白 金鑄造的 , 共造了 4 枚留念),1984 年的五枚全套熊貓樣幣 (數年前在滬拍出人民幣 800 多萬元),1992 年古代科技 發明發現三金一銀樣幣(樣幣與正幣區別在於正面圖案:樣 幣均用國徽而非長城),1993 年馬可 • 波羅 5 盎司大規格金、 銀樣幣(樣幣上的年版號均為 1992 年,又因這套幣是與德 國 MDM 合作開發的,故此銀樣幣當時由德方擁有)。馬丁 • 魏斯先生所知這些樣幣的存世量均為 1 枚,1982 年 1 盎司 金貓樣幣除外。

左起:羅伯特 • 米什、馬丁 • 魏斯、陳景林、周邁可

森嚴仿似華盛頓的五角大樓!剛進門就見到董事長馬克• 薩爾茨堡先生(Mark Salzberg),我們一開始並沒有客套 對話,他直接就充滿興趣地向我介紹他的新藏品:鯊魚牙齒 化石。他的確是一位收藏家、錢幣學家。他溫文爾雅,待人 親切,曾被譽為“美國幣壇最重要的人物”。薩爾茨堡先生 親自帶領我們參觀了每一個工序每一個部門,講解和安排都 非常仔細認真,這就是我最欣賞的修養。公司內員工雖然都 聚精會神地工作,但我感受到一種既嚴肅又和諧和友善的氣 氛。薩爾茨堡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評級師,長時間都會在評級 室工作並與員工打成一片。除了硬幣和紙幣的評級外,他們 公司還有漫畫、雜誌和電影海報的評級服務。有一件最令我 印象深刻的事是薩爾茨堡先生遇事非常果斷。在一個酒會中 我與他提起了一枚可能被錯評為樣幣的紀念章很快會公開 拍賣,他立即中止了所有活動馬上致電該部門的主任評級師 研究問題,這反映出NGC 領導層少作宣傳但卻極度嚴謹的 低調作風。最後一天NGC 領導層宴請我們,首總裁史提分 • 艾肯鮑姆先生(Steven Eichenbaum)特地從外地度假提 前回來,艾肯鮑姆先生過去多年來經常穿梭於中美兩國,在 他的領導和員工的努力下,成功地在中國打下了堅實的業務 基礎,在現代幣評級界可謂首屈一指。我比較認同他們的理 念:把主要精力放在將評級工作做到最好而非宣傳炒作。

NGC 評級公司總部,位於薩拉索塔市

NGC 董事長馬克 • 薩爾茨堡、NGC 總裁 Steven Eichenbaum、NGC 資深顧問陳景林 我和周先生一同從南加州飛往佛羅裡達參觀NGC評級公司 總部,飛行距離等同上海至烏魯木齊。一路上還由周先生開 車,不勝感謝! NGC 坐落於南部的SARASOTA 市,是一 個寧靜又優美的小城市。總部是一座密封式單層建築,保安

羅伯特•

米什和周邁可先生均在芝加哥ANA 錢幣展設有 攤位,我們再次在“風之城”相會。幣展有超過350個錢幣商, 規模之大在亞洲較為少見。我曾大概計算一下把所有攤位簡

單參觀完共需約4 個小時,當然還不能細看。印像深刻的 是四個大攤位加起來約有30 多個書櫃專門出售錢幣收藏研 究書籍和畫冊,這大概也顯示了這個集幣大國的成熟發展, 有大批藏家對錢幣作出研究而不單只是收藏與投資而已。我 國的現代幣收藏還處於初級階段,但願能見到更多更豐富的 學術著作!畢竟研究錢幣才是真正的樂趣所在啊!另外一 個特點是我發現錢幣個體戶佔會場90%以上,他們各有專 長,有些已是跨代經營,藏品也分得很細,我就見過專門賣 錢幣石膏原模的攤位,當然主要還是以美國幣為主,不過有 專門於不同類別或時期錢幣的商人。印象中幣商與客人都表 情愉悅,經常坐下來互相探討幣識,大部分幣商本身就是錢 幣愛好者或藏家,而且有學養和修養,對自己的錢幣愛護有 加,都陳設得整整齊齊的,並且很有禮貌和熱情地去介紹錢 幣和傳播知識,這就是對這個行業、愛好者、藏家甚至幣商 自己的尊重!相信這樣的環境才能吸引真正有能耐的高端 客人加入,使錢幣市場步入良性的循環發展軌道。

ANA 展覽接近尾聲。米什先生和周邁可先生舉辦的“尼 克•布朗錢幣收藏貢獻獎”的頒獎晚宴,當晚邀請了世 界各地知名幣商參加;也包括多位國內來參觀的幣商如侯

2015 年芝加哥 ANA 錢幣展覽會紀念章

藕清先生和徐建新先生等。NGC 總裁馬克• 薩爾茨堡先 生和馬丁• 魏斯先生也出席了活動。每位嘉賓都獲贈一 枚NGC 評級鑒定過的尼克•布朗紀念銅章作為紀念品。

2015 年的終身成就獎是頒給已故的日本泰星錢幣公司總裁 崗正道(Masamichi Oka)先生,並由他的兒子領獎。在 馬丁先生帶領下,大家都發言對崗正道先生緬懷一番。最後 由圈內著名熊貓幣和猶太受難歷史文獻物品收藏家Danny Spungen 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一位嘉賓講述她祖父(曾擔任 納粹黨偽鈔製造專家)的歷史,還展出了多種實物,令人印 象深刻。這些藏品和回憶揭示了當年德國、歐洲乃至亞洲的 黑暗歷史。希望我們都能汲取教訓永遠不要再讓悲劇上演! 終於我踏上回國之路,內心百感交集。芝加哥ANA國際錢 幣展確實名不虛傳,其規模之宏大與廣博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旅程還有幸的了解到不少鮮為人知的中國現代幣故事, 值得我好好整理並與大家分享。熱切期待再次參加2016年 六月份在加州迪士尼發源地安納海姆市(Anaheim)舉辦 的2016ANA 展會!

2015 年芝加哥 ANA 錢幣展覽會

周邁可、弗瑞德 • 施萬、Neil Shafer 在 ANA 年度晚宴 “尼克 • 布朗中國錢幣收藏貢獻獎”的頒獎晚宴 左起:陳景林、周邁可、David Camire、羅伯特 • 米什、 崗政弘、馬丁 • 魏斯

淺談中外友好熊貓紀念章

◎ 陳景林〔香港〕

自1984年起,中國官方造幣機構鑄造了非常多的熊貓紀念 章,設計經典,給收藏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藏家都認為 熊貓紀念章不僅發行量極其有限(從99枚至幾千枚),而 且設計與工藝都比幣更為出色;這大概是因為設計師在構思 章的圖案設計時所受到的制約較少,而且章的鑄造量又較 少,所以品質控制得更好。

中外友好熊貓紀念章家族包含的材質和規格均很豐富,除 金銀銅(黃銅、白銅和紫銅)外又有鉑金、鈀金。規格從 1/10盎司金到1公斤銀均有;收齊貓章大全套是一項富有 挑戰性和趣味性的工程。近年來貓章的工藝還發展到採用盤 形工藝、宛如碟狀(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澳門錢幣學會年會

2014 年澳門錢幣學會金銀熊貓紀念章

紀念章);還有鑲有曾在太空船運載過的黃金的公斤銀章(瀋 陽造幣有限公司的美國中秋佳節熊貓章)。

個人感覺這些章的熊貓圖案都較為活潑生動、富有創意,而 且都有濃郁異國風情的事物或歷史建築物,體現了當代中國 錢幣在國際間的一段友誼歷史,見證了著名設計者自由發揮 的高度水平。它們的流通量遠遠不及貓幣的一個零頭,擁有 熊貓中外友好章大全套的滿足感實在不亞於擁有一枚發行 量只有10枚的公斤金幣呢!現在只要有資金,要找一整套 1982年至今的五枚套熊貓金幣大全并不難,但要找到貓章 大全套的話恐怕幾年都難有眉目。

早期的熊貓章的計劃鑄造量雖然比起近年來的較多,但時至 今日已很難見到,相信是因為當時都是為外國錢幣展量身定 做的,最初只造很少量先帶到幣展攤位銷售(現在發現有不 少證書還是由工作人員手寫的),而且購買者多是真正的收 藏家,故很少再有流出,這種情況以歐洲章較為明顯。另一 方面,熊貓章的行情也曾經歷過寒期:有些曾被暴炒過後的 熊貓章都通通被熔化掉了,所以早期章的存世其實並不多。

記得以前很長一段時間熊貓章都被忽略了,直至2000年左 右,它們的價格大都介乎於材質價,而且較少有人問津。當 然,一些珍罕品如1994年德國慕尼黑幣展只發行99枚的 1公斤銀章就一直鮮有見到,但像這樣熊貓家族的大珍品在 當時也只賣五到六萬元人民幣而已。

所謂“幣章同源”,由官方造幣廠生產的紀念章正逐漸受到 藏家的重視和喜愛。時至今日,前述的1公斤 熊 貓章市值 70萬而且一章難求!2014年發行的澳門錢幣學會年會的一 對“1”號金銀熊貓章竟然被追捧至50萬港元。

一幣兩聲 萬里同歸

和田馬錢作為絲路文明融合體的錢幣學解構

◎ 曾澤祿〔美國〕

漢佉雙面鐫王權,梵馬西來寶結圓。

一幣融通東西市,絲路中心別有天。

漢佉二體錢,又稱“和田馬錢”,不僅是古代于阗王國鑄造 的流通貨幣,更是一份獨特的歷史檔案。它濃縮了絲綢之路 上複雜的互動關係,是理解該地區政治、經濟與文化認同的 關鍵實物證據。本文旨在透過錢幣學、歷史學、文字學及圖 像學的多重角度,對漢佉二體錢進行綜合性分析。本文的核 心論點為:漢佉二體錢並非僅為滿足貿易需求的產物,而是 于闐統治者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密的綜合性的創造。它 旨在於漢朝與貴霜之間,巧妙地確立並宣示自身的主權地 位,其設計是對貨幣標準、語言文字及文化符號的精心融合。

一 于阗王國:文明的交匯點

本章旨在建立漢佉二體錢誕生的宏大歷史文化背景,論證 于阗不僅是文化流動的被動接受者,更是積極的塑造者與 融合者。

1.1 綠洲王國:戰略地理與經濟基礎

圖 1 古代于阗國(来自網站)

于阗(今和田)地處塔里木盆地南緣,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崑 崙山脈之間,其命脈源於玉龍喀什河與喀拉喀什河的滋養。 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絲綢之路南道上至關重要的綠 洲樞紐,連接了東方的敦煌與西方的帕米爾高原,是古代商 隊穿越浩瀚沙漠的必經之地(見圖1)。于阗的經濟實力與 其戰略地位緊密相連,主要建立在出產高價值、重量輕、適 於長途運輸的商品為主。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和田玉,其貿 易歷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是古代中國玉石的重要來源。此 外,傳說于闐公主將蠶種藏於髮髻中帶入王國後,當地遂之 發展出繁榮的絲綢與地毯製造業。這種控制關鍵貿易路線並 出產高價值商品的能力,為于闐王國的政治自主與文化自信 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也使其具備了發行自身獨特貨幣的 實力。

1.2

文化熔爐:塞種、印度與中華文明的匯流

于阗並非單一民族建立的國家,而是一個多文化融合的共 同體。其建國傳說本身就充滿了複合色彩,指向一位被放 逐的印度阿育王之子與一位流亡的中國王子共同奠定了王 國的基礎,這也解釋了于闐自古便有東西城之分及其混合 的人口結構。從族群上看,其主體居民為操東伊朗語的塞 迦人(Saka)。然而,在文化與語言上,于阗深受周邊強 權的影響。錢幣上使用的佉盧文(Kharosthi)及犍陀羅語 (Gāndhārī),明確指向了來自印度西北部及貴霜帝國的 深刻文化烙印。與此同時,錢幣上的漢字銘文以及歷史上 于阗多次作為漢、唐王朝的附庸國,則彰顯了中原王朝長 期的政治與文化之輻射影響力。因此,于阗社會本身就是 一個由伊朗、印度、中華三大文明元素交織而成的混合體。 漢佉二體錢上兩種文字的並存,正是這種根植於社會結構 的複合特性的最直接表現,它是一種為多元文化背景的國 民所設計的貨幣。

1.3 佛教聖地的崛起

佛教是于阗文明的核心與靈魂。相傳佛教於公元前84年傳

入于阗,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王國之一。此後,于阗 發展為大乘佛教的重要中心,與犍陀羅和克什米爾地區的佛 教界聯繫緊密。它不僅自身佛寺林立、僧侶眾多,如中國高 僧法顯與玄奘所記載的那樣,更扮演了佛教東傳至中原的關 鍵橋樑角色。多部對漢傳佛教影響深遠的重要經文,如《放 光般若經》與《華嚴經》,最早便是從于阗獲得的梵本而後 譯成漢文。于阗的建國神話甚至將自身與佛陀直接聯繫起 來,宣稱佛陀曾親臨此地,預言這片土地將成為佛法興盛之 處。這種深厚的宗教氛圍,使得佛教不僅是一種信仰,更 構成了于阗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軟實力”。在這樣的背景下, 將佛教符號融入錢幣這種最權威的國家象徵物之上,便不僅 是裝飾,而極有可能是表達信仰與神權合法性的政治行為。

二 和田馬錢的錢幣學解構

表1:漢佉二體錢主要面額特徵對比

參考重量

參考直徑

正面(佉盧文面)圖案

正面銘文

本文將從錢幣學角度,逐一解析漢佉二體錢的各項特徵,揭 示其每一處設計如何服務於文化融合的總體目標。

2.1 形制與工藝:西方的技術,東方的物件

漢佉二體錢在形制上完全摒棄了中原錢幣的傳統。它們呈 圓形,但中心無方孔,這與自秦半兩至漢五銖以來“天圓 地方”的設計哲學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製造工藝,漢 佉二體錢採用的是源自古希臘—羅馬及貴霜世界的打壓法 (Striking),而非中國傳統的範鑄法(Casting)。這種技 術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文化標準工藝術創作。透過採用 西方的製幣工藝,于阗在錢幣生產上與聲名顯赫的希臘化及 貴霜傳統保持一致,從而在視覺與觸感上將其貨幣與東方的 中原貨幣體係明確區分開來。這種選擇不僅是技術性的,更 帶有清晰的地緣政治意涵。錢幣主要分為大、小兩種規格, 即二十四銖大錢與六銖小錢 。

約 13~18 克

約 26~29 毫米

馬或駱駝,位於中心圓圈內

環繞圖案的佉盧文王號頌詞

約 2~5 克

約 12~18 毫米

馬或駱駝

環繞圖案的佉盧文王號頌詞 背面(漢文面)圖案 中心有徽記(Tamgha)

漢字“六”位於上方,“銖錢”位於下方左右 背面銘文

環繞徽記的漢文“重廿四銖銅錢” 漢文“六銖錢” 中心徽記 存在,有多種解釋 通常無,或有特殊戳記

2.2 雙語銘文:一座語言的橋樑

2.2.1 佉盧文傳說:西方的聲音 錢幣的一面鑄有佉盧文銘文。佉盧文是古代犍陀羅與貴霜帝 國廣泛使用的字母,源於印度西北部 。銘文內容為王室的 尊號,通常被釋讀為“Maharajasa rajatirajasa……”(意 為“大王、眾王之王……”),其後跟隨統治者的名號,如 “Gurgamoya”(矩伽羅摩耶娑)。這種“眾王之王”的稱 號在中亞地區的錢幣上十分常見,是貴霜和安息等帝國宣示 最高權威的標準用語。于阗統治者採用這種稱號和文字,是 為了使其貨幣在西向和南向的貿易中,能夠被該文化圈的 商人和政權所理解和接受,直接將自身的統治合法性與希臘 化—貴霜世界的權力體係聯繫起來。

2.2.2 漢字銘文:東方的聲音

錢幣的另一面則鑄有漢字篆書。大錢的銘文為“重廿 四銖銅錢”,小錢則為“六銖錢”。這裡的“銖”是源 自漢代中國的重量及貨幣單位,自漢武帝發行五銖錢 以來,成為中原貨幣體係的基石。于阗在其錢幣上明 確標示出以“銖”為單位的幣值,是向東方強權(漢帝 國)的明確致意。這使得錢幣的價值在漢文化經濟圈內 清晰可辨,易於流通和兌換。即便採用了西方的錢幣 形制,于闐依然在計量標準上承認了漢朝的權威性。

2.3 圖像與符號:本土認同與普世觀念

2.3.1

中亞駿馬:權力與財富的象徵

錢幣上最引人注目的圖像是一匹駿馬(部分為駱駝),這也 是其俗稱“和田馬錢”的由來。馬是中亞草原文化和絲路貿 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既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財富、速 度與地位的象徵。史載于阗以出產良馬和駱駝聞名。因此, 馬的形象具有多重意涵:它既代表了于阗賴以生存的商隊貿 易,也象徵了王國的軍事實力與其植根於中亞本土的文化認 同。在一個深受佛教影響的國度,馬也常被視為神聖的動物, 扮演着連接塵世與精神世界媒介的角色,這為圖像增添了更 深層的宗教色彩。

2.3.2 神秘的徽記:王室的印記還是信仰的符號? 在二十四銖大錢的背面中央,通常有一個獨特的符號,學術 上稱為“Tamgha”(族徽)。對此符號的解釋眾說紛紜,有 的認為是漢字“貝”的變體,象徵財富;有的認為是于闐王 室的專屬徽記。然而,一種極具說服力的解釋是,此符號為 佛教的“吉祥結”(Śrīvatsa)。吉祥結是印度三大宗教——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中廣泛使用的古老祥瑞符號,常被描 繪在神祇(如毗濕奴)的胸前或作為八吉祥之一。在佛教藝 術中,它可以表現為一個三角形的漩渦或無盡的繩結。考慮 到于阗濃厚的佛教國度背景,將吉祥結這一神聖符號置於錢 幣中央,無疑會為貨幣賦予神聖性,象徵着王國的經濟繁榮 受到神佛的庇佑,從而極大地鞏固了統治者的神權合法性。

其他符號:“貝”形或“月桂冠”等圖紋,可能分別象徵財富、 勝利或權力,其最終釋義仍待出土文獻佐證。

2.4 計量標準:東西方體係的精妙融合 漢佉二體錢最巧妙的設計在於其計量體係。它採用了中國的 “銖”作為記重單位,面額設定為二十四銖和六銖 。這兩 種面額之間形成了精確的4:1兌換比例。這種4:1的比例關係 在中國傳統的貨幣體係中並不常見,卻是希臘化貨幣體係的 核心特徵之一,即“四德拉克馬”(Tetradrachm)與“一 德拉克馬”(Drachm)之間的關係 。與于阗相鄰的貴霜帝 國,其貨幣體係正是繼承了這種希臘化傳統 。

這種設計堪稱天才。于阗的統治者採用了東方的記賬單位 (銖),卻將其置於一個西方的面額結構(4:1)之中。其結 果是,一枚錢幣可以被兩大地理圈不同經濟體係無縫接軌和 接受。一位來自長安的漢朝商人可以根據“銖”來計算其重 量和價值,而一位來自貴霜或粟特的商人則能立即識別出其 4:1的兌換關係,並將其等同於自己熟悉的四德拉克馬/德

拉克馬體係。這種設計極大地降低了跨文化貿易的交易成 本,體現了于阗朝廷對國際金融與商業的高度理解與接受。

三 年代考證與分期

本文將評估漢佉二體錢的發行年代,綜合評述錢幣學界的權 威結論,並對從漢字書法演變角度進行斷代的創新方法進行 分析。

3.1 錢幣學界的共識:克里勃的年代框架

現代對漢佉二體錢的權威研究,奠基於英國錢幣學家喬·克 里勃(Joe Cribb)於1984年和1985年在《錢幣學編年史》 (Numismatic Chronicle)上發表的係列論文。克里勃透 過類型學分析、窖藏錢幣證據以及與貴霜錢幣的對比,建立 了該係列錢幣的年代學框架。近年來的新發現,基本證實了 他的結論,即漢佉二體錢主要發行於公元1世紀至2世紀早 期。研究顯示,這些錢幣與貴霜王朝前四位君主的統治時期 有着密切聯繫。事實上,漢佉二體錢被認為是研究于阗在這 一特定歷史時期唯一可靠的實物證據,因為相關的漢文和藏 文史料均為數百年後所作的追述。因此,錢幣學界普遍接受 的年代框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時間定位點。

3.2 書法學探究:“六”字演變的啟示

圖 2 六字篆文之變化

書體變化與鑄造時期推論,(篆→隸→楷),可作為錢幣斷代 之輔助依據:

1.小篆時期(西漢末):錢文“六”字曲線流暢、修長而彎 曲(~公元25年)。

2.隸書時期(東漢中期):筆畫平直,隸變特徵明顯(公元 25~220年)。

3.楷書萌芽(魏晉南北朝):字形方正、筆意靈動,推至晉 代後期。

考證方法:比對出土碑刻、銅器銘文(見《中國金石學集 成》)

另一種創新的斷代視角,是透過考察小錢上漢字“六”的書 法風格演變來推斷其相對年代。這一方法的核心是,將錢幣 上的字體與有明確紀年的出土文物(如碑刻、銅器)上的字 體進行比較(見圖2)。漢字的演變序列大致為篆書、隸書 至楷書。

觀察錢幣實物(見圖3、4、5)可以發現,“六”字存有不 同風格。有些字形曲線圓轉、結構修長,保留了小篆的特

點;而另一些則筆畫趨於平直,結構方正,呈現出隸書的特 徵。將這些字體與《漢孝成鼎》(西漢)、《漢延光殘碑》(公 元122~125年)、《吳禪國山碑》(公元276年)及《晉元康 磚》(公元291~299年)等標本上的“六”字進行比對,可 以建立一個相對的風格序列。例如,《延光殘碑》上的字體 被形容為“非隸非篆”的“繆篆”,正是一種篆隸之間的過 渡形態,這為判斷錢幣上類似風格的字體提供了年代參考。

3 大穴六,重 4.01g,六銖錢

圖 5 大穴六,重 2.2g,異版 ( 錢銖 ) 二字,六之尾巴向 下, ( 銖 ) 與 ( 錢 ) 左右交換

4 大穴六,重 3.87g,六銖錢 圖

圖 9 重 5.39g

圖 10 順讀“重廿四銖銅錢”,重 18.16g

表3:漢晉時期金石銘文“六”字書法風格分析 樣本 (參考圖像)

圖5 秦代小篆、《說文》 秦至西漢初 小篆

圖6 漢代隸書 東漢 隸書

圖 11 逆讀“重廿四銖銅錢”,源自網络

曲線圓潤,結構對稱修長,裝 飾性強 部分早期漢佉二體錢的“六” 字保留此風格,線條彎曲

筆畫平直,蠶頭燕尾,字形趨 扁方 部分漢佉二體錢的“六”字呈 現隸變特徵,筆畫趨於方折 - 漢延光殘碑 東漢(125年) 繆篆(篆隸之間) 屈曲古勁,既有篆書的圓轉, 又有隸書的筆勢 為錢幣上篆隸混合風格的“六” 字提供了年代標尺 - 吳禪國山碑 三國吳(276年) 楷書/篆書 結構方正,筆畫清晰- 晉元康磚 西晉(291~299年) 楷書/隸書

字形趨於規整,帶有楷書萌芽 部分字形方正的“六”字或可 對應至東漢末至魏晉

3.3 綜合年代學:證據的調和

儘管書法學分析提供了一個富有洞見的內部排序方法,但其 應用於錢幣斷代時也存在局限性。首先,存在風格滯後的可 能性,即邊遠地區(如于阗)使用的官方字體可能比中原核 心地區更為保守,繼續沿用舊式字體。其次,媒介與工匠的 差異,即錢幣鑄模雕刻師在微小金屬坯餅上的創作,未必能 完全對應大型石碑上書法家的正式風格。最後,篆書與隸書 在漢代有很長一段共存期。

因此,最為審慎的結論是,將書法分析作為一種輔助工具, 用以精煉錢幣學家所確立的宏觀年代框架。也就是說,在 公元1~3世紀這一大區間內,帶有更明顯古拙小篆風格的 “六”字錢幣,可能屬於較早的發行批次(約公元1世紀); 而那些顯示出清晰隸書特徵的錢幣,則可能屬於較晚的批 次(約公元2~3世紀)。這種方法在尊重考古與錢幣學首要 證據的同時,有效地吸收了文字學分析的價值,使我們能 從“這些錢幣發行於1~3世紀”的宏觀判斷,進一步細化到 “在此期間,A類型(篆書風格)可能早於B類型(隸書 風格)”。至於推斷部分錢幣晚至晉代,可能性較低,因為到 3世紀後期,佉盧文已基本停止使用 ,後期的于阗錢幣轉而 採用了婆羅米文 。

本章將綜合前述所有分析,探討漢佉二體錢在其歷史語境中 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4.1 為跨文化市場而生的貨幣

絲綢之路的貿易本質上是一種多節點、多貨幣的接力式貿 易。儘管薩珊波斯的銀質德拉克馬和拜占庭的金幣索里達斯 是當時的國際硬通貨,但沿途各國也流通着大量地方貨幣。 考古發現表明,漢佉二體錢主要流通於于阗本地,在中原或 貴霜腹地罕有發現,這證明它是一種地方性貨幣。然而,它 服務的卻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其雙語、雙計量標準的 設計,使其成為于阗本地商人以及往來的粟特、波斯、印度、 漢地商人之間理想的交易媒介。它有效地彌合了漢與貴霜兩 大貨幣體係之間的鴻溝,降低了交易成本,鞏固了于阗作為 絲路貿易不可或缺的商業中心的地位。

4.2 主權的宣示與外交的藝術

在古代,發行錢幣是彰顯主權的有力政治行為。于阗在其歷 四 錢幣的語境:經濟、政治與文化角色

史上,時常周旋於匈奴、漢朝、貴霜、吐蕃等強權之間,時 而獨立,時而稱臣。漢佉二體錢正是一件地緣政治的傑作。

透過使用貴霜式的“眾王之王”稱號,于阗統治者在名義上 將自己置於與西方鄰邦平等的地位;透過使用漢字和“銖” 單位,他又向東方的漢朝表達了文化上的親近與政治上的尊 重。而最關鍵的是,他將自己的名號(用佉盧文)和獨特的 本土象徵(馬)鑄於其上,明確宣示了自身的主權。這枚小 小的銅幣,既是對周邊強權的致意,也是對自身獨立地位的 宣告,是在青銅之上完成的一次精妙絕倫的外交平衡。

在政治淵源方面,西漢張騫通西域後,于阗納入漢朝勢力 範圍,設西域都護府(《漢書·西域傳》)。東漢、魏晉時期, 依附漢、貴霜帝國,既保留本地王權,又尊崇中原文化。

而在文化交融方面,佛教自公元前1世紀起傳入于阗,成為 早期中印佛教交流中心;鳩摩羅什、法顯等高僧途經此地(見 《佛祖歷代通載》)。犍陀羅藝術與希臘化文化透過絲路影響 于闐,促成錢幣造型與工藝的多元融合。

4.3 信仰的體現:市場中的佛教護身符

漢佉二體錢的意義超越了純粹的經濟功能,它也是文化與宗 教價值的載體。于闐是一個篤信佛教的王國。錢幣上的馬圖 案本身就可能帶有佛教色彩,而大錢背面的徽記極有可能就 是佛教的“吉祥結”(Śrīvatsa)。若此解釋成立,那麼此符 號便為錢幣注入了護身符的特質,為商業活動帶來了吉祥與 順遂的祝福。此外,小錢上的“六”字,在中國文化中也帶 有“六六大順”的吉祥寓意,可能為錢幣增添了又一層文化 內涵。這種設計將國王塑造成一位效法轉輪聖王的佛教君 主,他不僅保障了王國的物質財富,也關懷其精神福祉。每 一次交易,都成為對國家虔誠信仰與統治合法性的一次微小 卻持續的確認。

結論

漢佉二體錢是古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早期階段的一個縮影。它 並非兩種文化被動碰撞的產物,而是于闐王國為了在複雜的 地緣政治格局中生存與發展,主動進行文化選擇與技術創新 的智慧結晶。

從錢幣學角度看,它的每一項設計——西式的打壓工藝、東 西方並存的雙語銘文、融合的計量體係,以及兼具本土與普 世意義的圖像——都服務於一個共同目標:創造一種能夠在

絲綢之路主要文明圈之間無縫流通的“超級貨幣”。這不僅 體現了于闐對國際貿易規則的深刻洞察,更是一次成功的經 濟創新。

從歷史與政治角度看,這枚錢幣是于阗主權的宣言書。它巧 妙地平衡了對漢與貴霜兩大強權的尊重與自身的獨立主張, 是一種在金屬上鐫刻的外交辭令。

從文化角度看,它將世俗的王權、商業的價值與神聖的佛教 信仰融為一體,使貨幣成為傳播國家認同與宗教合法性的流 動媒介。

綜上所述,漢佉二體錢遠不止是“和田馬錢”。它是一座微 縮的紀念碑,見證了于闐王國如何憑藉其地理優勢、文化智 慧與商業頭腦,在古代世界的十字路口上,鑄造出屬於自己 的、獨一無二的文明身份。對它的深入研究,將繼續為我們 揭示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深度與複雜性。

文獻與考古記載

1.《漢書 西域傳》:“于阗屬西域三十六國”。《漢書》 卷九十六中西域諸國條。

2.《史記 大宛傳》:記漢武帝征大宛及西域攻略, 首開中原與西域交往之先河。

3. 喬 克里勃

《於闐的漢佉二體錢》,《古代世界的鑄幣》1984 年, 第 144 卷。

《於闐漢佉二體錢再探》,《古代世界的鑄幣》1985 年, 第 145 卷。

4. 考古發現 迄今出土逾 350 枚,散見英國大英博物館、印度國 家博物館、俄羅斯列賓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 处收藏。

蘇門答臘發現的爪哇文方孔錢概述

◎ 周 邊〔上海〕

筆者曾見到一篇刊登在2023年春季251期《東方錢幣學會 雜誌》(《Journal of the Oriental Numismatic Society》 Spring 2023 251.)的阿迪亞·巴尤·佩蘭達(Adityu Bayu Perdana)寫的文章,題目是《蘇門答臘巴當哈 裏河和穆西河出土的馬來錫幣的釋讀與歸屬》(Reading suggestions and revised attribution for some Malay tin coins recovered from the Batanghari and Musi rivers, Sumatra)。文章裏兩種不同銘文的仿中國錢幣樣式 的方孔圓錢引起了我的關注。因為我曾見到過其中一種錢 幣,於是便對文字作了譯讀,並將錢幣和相關的問題及有關 的歷史作一介紹。

第一種:方孔錫幣,發現於印尼蘇門答臘巴當哈裏河 (Batanghari river)。來自艾德·普特拉收藏(錢徑20毫 米,重1.18克),錢幣銘文為 爪哇文 ,譯 讀為“Picis Jambi(占碑的貨幣,按箭頭順時鐘方向旋

讀)”。

第二種:方孔含銅鉛合金錫幣。(A)裏奇收集。錢徑26.4 ~27.1毫米,重3.24克,發現在印尼蘇門答臘穆西河(Musi river);(B)米契納收藏(2012,31,21號),錢徑27 毫米, 重3.61克,也出土於印尼蘇門答臘穆西河(Musi river)。 錢幣文字按箭頭順時鐘方向旋讀。

對爪哇文的釋讀見下表:

錢幣文字與早期、現代爪哇文字符比較

第一行:米契納釋讀

第二行:佩蘭達釋讀

第三行:8~16世紀卡維Kawi文字 第四行:錢幣銘文

第五行:現代爪哇文

從表中可見,佩蘭達的轉譯為“Pangéran Ratu in Jambi”,米契納轉譯是“Pangéran Siak”。中文譯音分別 為“潘格朗拉圖·因·占碑”和“潘格朗拉圖·西亞克”。綜 合來看,他們對前四個爪哇字母轉譯基本相同,但後四個 字母的譯意分歧很大。從佩蘭達轉譯的文字裏,我們見到了 “占碑(Jambi)”這個地名。

巴當哈裏河位於蘇門答臘島北部,經巴裏桑山後流入爪哇 海,是全島最長的河流。穆西河源於巴裏桑山脈,位於蘇門 答臘島的南部,經巨港後注入南海。上述兩種爪哇文方孔錢 分別出自蘇門答臘島南北的這兩條河裏。而後一種爪哇文方 孔錢幣據報道,除了在穆西河出土之外,在占碑河(Jambi river)和巴當哈裏河(Batanghari river)中也有發現。

從錢幣爪哇銘文的書寫上看,與早期的卡維(Kawi)爪哇 文字不同。卡維文字是8~16世紀在東南亞島國廣泛使用的 歷史文字,是現代爪哇文的早期與後期卡維文一種過渡期的 產物。

米契納對錢幣銘文的翻譯是“西亞克(Siak)”。西亞克地 處蘇門答臘島的北部,在16世紀初屬“柔佛蘇丹國”(The Sultanate of Johor)。1564年遭亞齊入侵,西亞克失陷。 17世紀時西亞克貴族又加冕為霹靂州蘇丹,霹靂州與西亞 克僅一海之隔,現屬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的西亞克酋長國是 在1722年成立的。有觀點認為這些錢幣鑄於17世紀中葉。

佩蘭達對錢幣銘文的翻譯是占碑(Jambi)。7~15世紀的三 佛齊王國,是當時的海上強國。起源於蘇門答臘島東南部 的巨港,其首都先為巨港,後北遷占碑。歷史上占碑是其政 治經濟的中心,並且中世紀以來就是南洋地區的貿易核心。

17世紀中葉,奧朗·卡亞·希塔姆(Orang Kaya Hitam) 建立了占碑王國,之前,占碑以爪哇的馬塔蘭蘇丹國為宗主 國。爪哇的文化極大地影響了占碑地區,帶有爪哇文字的錢 幣鑄於占碑建國後。

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開始針對對手葡萄牙的薄弱環節, 蠶食南洋群島的四分五裂土著王國,蘇門答臘是他們最主要 的戰略跳板。其核心區域的占碑是首當其衝的目標,淪為區 域爭霸衝突的熱戰現場。因為外敵入侵與戰爭,造成占碑的 經濟衰弱。

總的來說,爪哇文方孔錢發現量很少,鑄期應該在17中葉 到18世紀之間。目前發現的爪哇文字的錫幣,大都是中孔

圓形或六角形的,方孔錢幣較少。蘇門答臘各朝代歷史上與 中國外交與商業往來關係密切。1397年,東爪哇滿者伯夷 國滅三佛齊,三佛齊王子逃往馬來半島建立滿剌加王朝。旅 居巨港的華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王,建立了新的三佛 齊王朝。公元1470年才被滿者伯夷所滅。可見,蘇門答臘 的華人勢力與文化非常深厚。當地出土的中國宋代明代錢幣 也很多,中國錢幣的形制式樣深入當地民心。蘇門答臘爪哇 文方孔錢應該就是中國錢幣文化對東南亞錢幣形制影響的 明證!

參考資料:《東方錢幣學會志》2023 年春季刊,總第 251 期, 阿迪亞 巴尤 佩蘭達:蘇門答臘巴當哈裏河和穆西河出土的 馬來錫幣的釋讀與歸屬》,第 22-28 頁。

(東方錢幣學會 (Oriental Numismatic Society,ONS) 成立於 1970 年,是由專業和非專業研究及收藏東方錢幣人士組成 的專業學會,也是目前所知 , 西方世界對東方錢幣研究範圍 最廣、人數最多的學會。)

穿着銀錠外衣的飾金原料
◎ 戴學文〔臺北〕

圖 1《黃金天下》書影

圖 2 書中第八章的金錠

李念祖先生於2008年完成的《黃金天下》(In Gold We Trust)一書,其中最令筆者驚豔的,莫過於第八章所揭示 的幾枚金錠。1

明明是黃金,卻刻意使用早期中國雲南銀 錠——牌坊錠、單槽、三槽銀錠的特有造型,乍見之下,令 人頗感驚奇;除此之外,越南條銀、泰國虎舌銀等造型也在 借用名單之列。李先生藏金無數,談古論今,不分中外,無 所不通,唯獨對這批在1980年代購自泰國的金錠,百思不 解,束手無策。多年前,在李先生邀約下,筆者也加入這個 有趣但燒腦的益智活動。

筆者發現,這個題目,在中國銀錠的研究收藏圈子裏,非 常容易招來異樣眼光,許多人不是冷言酸語,就是敬而遠 之。其實,早在《黃金天下》出版之初,筆者就輾轉聽到 不少議論:有人認為這些套用各種銀錠外衣的金錠,形狀 怪異,前所未見,難以接受;有人則更直言它們只是來自 東南亞不肖之徒常用的伎倆,都是一些唬弄俇騙觀光客的

現代低廉製品云云。

然而,從明末以來,中國銀錠貨幣的流通走向區域化,銀錠 造型因地而異,黃金因非官方流通貨幣,市面不見金錠。殊 不知,為了進獻、窖藏、陪葬等特殊目的,金錠仍有少量鑄 造,此時也必與銀錠共用器型,這也是金馬蹄、金束腰、金 方槽等實物偶有所見的原因。所以,金錠使用銀錠器型鑄造, 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構成問題。

至於,這批金錠是否可能作為唬弄詐騙之用?在回答問題之 前,必須先確認兩個事實是否存在——金錠身世是否被刻意 編造?是否有人開出名不符實的價錢? 據筆者所知,李先生當初是以接近材料的成本廉價購得, 而更重要的是,市場一直以來從未見有類似金錠兜售,因 此,這批金錠至今身世不明,上面的說法很難成立,至少

1 李念祖,《黃金天下》(In Gold We Trust),臺北縣黃金博物館出版,2008年初版,ISBN:978-986-014305-8。 注解:

這批金錠,精確地說,是模仿中、泰、越等地代表性銀錠的 器型特徵;是模仿,但並非照單全收。 例如,所有的金錠 都不見鑄匠具名,這就是一個在銀錠少有的作法。再者,雖 是模仿牌坊錠,卻在上下兩端增加一對翅膀的造型變化等。

另一方面,金錠重量多在一兩左右或以下,遠小於各種銀錠 的五兩或十兩,加上金的密度遠大於銀,也就造成了金銀錠 型雖類似,但金錠體積不及銀錠的十分之一。因此,外觀、 體型、做法上的差異,使得相對於銀錠,這批金錠保持着非 常高的辨識度,因此,我們的關注焦點或許應轉移到它們具 有何種特定用途的問題上來。

雖說,在歷史上,黃金未必被官方賦予流通貨幣地位,但這 並不影響人們珍視黃金的程度。金塊的價值,取決於純金含 量,與其外形、大小無關;現在如此,過去亦然。因此,若 要解開這批金錠之謎,我們必須取得“金錠成分”與“早期 的用金標準”兩方面信息。前者,可供判斷真偽,厘清有無 包金、鍍金或混入賤金屬充數等基本問題。後者,則有助於 深入瞭解金錠可能身處的時代背景與用途。

2 戴學文,《橘逾淮為枳——談中泰緬邊區的金銀貨幣》,2019年元旦,《中國收藏》。

這批金錠經送驗後,測得含金量均在62~63%左右;其次 是銀,均在33%以上,金銀兩種共占95%以上,銅則約有 4%,其他賤金屬比例甚微,可略而不談。按西方標準,這 種純度的黃金可被歸類為15K金,不過,因含有大量白銀, 價值又更勝於一般的15K金。從材料價值可以看出,這批 金錠應該不是用來欺騙觀光客的低廉商品。不僅如此,驗出 的金錠DNA(金銀銅的固定合金比例),已為破解金錠身世 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

幾年前,筆者曾根據雲南牌坊錠在中泰緬邊區流通歷程,推 論這批金錠在當地流通的合理性2,但尚缺關鍵證據。直到 最近,筆者無意中讀到法國學者Anna T. N. Bennett在 2009年發表的考古報告,這篇名為L'or dans le Sud-Est asiatique ancien (Gold in early Southeast Asia)的文章3 直面自古以來東南亞各國如何鑄造黃金的課題,並已取得重 要的考古成果,文中也揭露長期以來當地飾金的成分數據。 在加以比對之後,這批金錠的身世,終告明朗。

筆者將其文章中有關早期東南亞金飾成色特徵的重點內容 歸納如下:

“早期來自中南半島的泰國、緬甸、越南等的東南亞黃金飾 品,來源與製作方式都相當多樣,卻存在着共同的鑄造與流 通趨勢。包括:

1. 黃金飾品都含大量銀、銅等雜質,其中,含銀量多在10 ~20% 之間,甚至超過30%以上,銅的含量則多在 1~4% 之間。

2. 從合金比例可推斷出,黃金原料可能出於加工,並非是 從本地金砂中直接提煉出的天然合金。尤其是含銀量高於 30%、含銅量5%左右的樣本,這些黃金幾乎可確定都是加 工而成,將一定比例的銀與銅混入黃金之中,以調整顏色或 提高延展性。”4

這份考古研究報告,涵蓋的時間軸長達一千多年。不過,長

3 Anna T.N.Bennett,Gold in early Southeast Asia (L'or dans le Sud-Est asiatique ancient),收錄於Authentication and analysis of goldwork,33,2009,p. 99-107。

4 整理自該文:3.黃金成分(Gold Compisition)一節相關內容如下:來自泰國與印尼爪哇島的古代黃金飾品樣本,其化學成分分析顯示,這些飾品的來源與製作方式相當多樣。從中 可以辨識出幾個製作與使用的趨勢。首先,幾乎所有分析樣本都含有銀與銅等雜質,儘管比例不一。有些樣本的含銀量超過 30%,而大多數在 10–20% 之間;銅的含量則多在 1–4% 之間。 某些樣本中的雜質濃度顯示其原料並非從本地金砂中直接提煉出的天然合金,而是可能經過某種加工處理或與他處的金混合。舉例而言,某些含銀量高於 30%、含銅量 5% 以上的樣本, 幾乎可確定不是自然產出的合金。此類合金可能是回收自其他金製品,或是將銀與銅故意混入黃金之中,以調整顏色或提高延展性。與此同時,來自泰國與印尼的樣本之間在合金比例 上並無明顯差異,也無證據顯示特定產地使用特定金屬配方,或區分高等與低等飾品使用不同品質的黃金。從這些結果可推測,當時黃金的來源並不固定,金屬經常在不同地區間流通, 也可能進行回收與再加工。在這種狀況下,黃金飾品的價值並不僅僅建立在其原料純度上,而與其工藝、造型與文化意義息息相關。 應暫且擱置。

圖 4 “天津天增和 加煉金料”一兩金錠

圖 5“中央造幣廠制

圖 6

“光寶通緒 天保地保” 變形牌坊金錠,2.9cm,33.7g

圖 7

“鄭寶通明”三槽金錠 2.4 cm,14g

圖 9

“光寶通緒 天保地保”單槽金錠 3.0cm, 2.4g

圖 8

“楚雄縣”三槽金錠 3.5cm,34.6g

圖 10

“光寶通緒 天保地保”單槽金錠又 一種

久以來,東南亞金飾具有一共通點,就是加入大量銀與少量 銅,到了近代,部分實物的含銀量甚至高達30%以上,還 有1~4%的銅,這種成色與合金比例正好與《黃金天下》 這批金錠的DNA完全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還特別強調這種成色表現,肯定不是天 然形成,而是為了調整色澤或延展性,由人工調製而成。這 段文字其實已透露着一個訊息:為了打造成色、特性一致的 金飾,當地必須先用15K金、7~8K銀與少量銅的合金製成 “飾金原料”,再打造金飾;這種工序與中國如出一轍,各 地銀樓業也有預鑄各種“金料”條塊的習慣5。

19~20世紀之間,與中國毗鄰的緬甸、越南,都因英法殖 民政策,分別在1898年與1905年與英法貨幣掛鉤,改行金 本位制;泰國,則基於政經因素考量,在1908年讓泰銖與 英鎊建立直接匯兌關係。但這些國家實際上仍使用銀幣與銀 兩,並不流通金幣或金錠,而黃金,主要供作飾金用途。

因此,從考古發現與貨幣制度的角度,得到的結論都相同: 《黃金天下》中的這批金錠,在當時並不是貨幣。而應是介 於黃金與金飾之間的中間形式——飾金原料。這批金錠,重 量最小約兩錢,最大則一兩有餘,確實合乎改鑄各種首飾的 要求,也由於飾金原料具有隨時可鎔化改鑄,不長期保留的 特質,這也解釋了至今何以少有實物存世的原因。

這個結論,或許同時也留下一個令許多人不解的問題:東南 亞金飾何以選擇15K金與固定的金銀銅合金比例,並且長 期維持原狀、不再往上提升?對於這個問題,作為一個與中 國雲南邊界接壤最多、邊區貿易最為繁榮的國家,緬甸的相 關經歷,最能從多重角度解釋箇中原因。

15K金之所以成為飾金標準成色,一般而言,除了耐用, 也在於能以最少限度的黃金,配上少許銅,呈現出如純金般 色澤,這個優點使其經濟效益極佳,連英國珠寶業也大量 採用。另一方面,緬甸自1824年起已成為英國殖民地,使 用15K金,除了是當地習慣與區域交流下的產物,也長期 受到英國的政策影響。英國於1854年頒佈“公估令”(The

Assay Act of 1854),其中規定:金匠鑄造金飾,在扣除六 分之一耗損後,每盎司必須繳納17先令的稅金,並加蓋公 估印(Hallmark);但15K與純度更低的飾金,則免稅且無 需驗印。6這項規定直至1931年才告廢止,這恐怕也是迫使 緬甸民間不得不繼續沿用15K金作為飾金的另一個原因。

中泰緬邊境貿易往來,常年流通大量各國銀錠。其中有不少 後來在此遭到大量仿鑄,逐漸成為當地貨幣,雲南牌坊錠是 其中最重要之一種,最後甚至出現了書寫泰緬當地文字的牌 坊錠。由於文化斷層問題日趨嚴重,在這個過程中,牌坊錠 開始出現用字錯誤、鑄造水準倒退的現象7,而且日趨明顯; 同樣情形在這批金錠上也看得到。

中泰緬邊區,不以黃金作為通貨,卻有金飾需求。飾金原 料的器型,別無選擇只能參照市面流通的銀錠。不過,細 部要求顯然不如銀錠嚴格,最明顯的是,銀錠所不可或缺 的條件——加蓋鑄造者身份印記,在這些金錠上就找不到, 取而代之的是“光寶通緒”“鄭寶通明”“天保地保”“楚 雄縣”等若干印記輪流加蓋在各種器型上。印記上的銘文, 筆劃彆扭,不似嫺熟中文之人所寫,甚至出現順序錯亂的 問題,例如“光寶通緒”與“鄭寶通明”,分別為“光緒通 寶”與“鄭明通寶”之誤。其中的“鄭明”,為泰王拉瑪四 世(Rama IV, 1804-1868)的中文名,卻被用在雲南的“三 槽”造型上;不僅如此,泰國子彈幣上的戳記,也被蓋在 雲南槽錠上。種種特徵與亂象,正顯示出民間借用各國銀 錠器型打造飾金的作法,其中,印記已流於形式或符號化, 銘文也不代表字面意義,畢竟它們只是等着被鎔化改鑄成 各種金飾的一種原料。

不過,從這批金錠之中,發現了一種在雲南牌坊錠與越南條 銀都可找到,卻被刻意改變的印記。雲南牌坊錠與越南條銀 按例都必須通過秤重估色,加蓋公估印,前者如“公估童 佘段看”,後者如“公甲”“中平”等戳記,才能投入市面。 這批金錠全都改用“天保地保”取代。看來,公估的意義, 已從原本的協約規範轉變為民間信仰,無意間透露出一種過 去從未被注意到,中泰緬邊區金業的特有文化。

5 戴學文,《民國黃金檔案》第七章 民間金飾與飾金政策。波多西工作室,2020年。

6 George_Edward_Gee,The_Goldsmiths_Handbook, Crosby Lockwood & Co., London.1881. pp.43-45。

7 戴學文,《傳奇貨幣再現——牌坊錠新考》,第二章 滇緬邊區的牌坊錠。波多西工作室,2011年。

中國的19世紀:物質與視覺文化

第 14 章

大英博物館藏清代貨幣與獎章

喬·克里勃、 海倫·王〔英國〕

我們可以通過清朝作為貨幣的各種物品,生動地理解這一時 期的貨幣史,尤其是最為複雜的19世紀階段。1大英博物館 貨幣與獎章部門收藏了該時期的數千枚硬幣、銀錠、紙幣、 代幣及金融文件,很好地展示了晚清貨幣的複雜性。除了貨 幣外,博物館還收藏了大量花錢、宗教獎章、冥幣、文武勳 章等類似貨幣的物品,同樣展示了中國民眾參與貨幣文化的 歷史。本文旨在展示這些收藏如何全面覆蓋中國在19世紀既

保持傳統又追求現代化過程中的貨幣歷史。大英博物館所藏 的清朝貨幣及類似物品,來自著名的收藏家,如海關官員馬 士(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2、英國領事嘉托 瑪(Christopher Thomas Gardner,1842~1933)3和奧 地利銀行家耿愛德(Eduard Kann,1880~1962)。4他們都 在中國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還有一些來自傳教士和其他個 人的捐贈,他們的專業和經歷為收藏這些藏品提供了環境。5

清朝貨幣史概述

1644年,滿族人控制中國,取代明朝建立清朝。這時中國 的貨幣體係非常糟糕。明朝曾短暫嘗試恢復基於宋朝銅錢的 鑄幣體係。但隨着首任皇帝效仿元朝發行紙幣,產生了通貨 膨脹,民眾轉而使用流通舊幣和非法鑄造的硬幣,而政府則 開始使用白銀作為貨幣。6而在用朝鮮和葡萄牙船隻將白銀 從日本進口到中國前,中國的白銀數量有限。隨後來自西班 牙在美洲帝國的白銀也開始通過葡萄牙商人進入中國,再後 滿清政府開始控制中國後,延用明朝晚期的黃銅鑄幣體係 鑄造新幣。通過五個階段的改革,全國設立了27個鑄幣廠, 逐漸形成了嚴格的鑄幣品質和重量標準。每枚硬幣上都鑄 有“順治通寶”字樣,表明這是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時期 (1644~1661)的流通貨幣。隨着滿清軍隊統一中國,硬

來則直接經菲律賓從美洲輸入白銀。7到明朝末年,每年大 約有70噸白銀進口到中國。8從1503~1505年到明朝結束, 明朝政府再次嘗試恢復發行銅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逐漸 用鋅替代銅合金中較貴的鉛和錫,使其從含鉛青銅轉變為黃 銅。9儘管每年鑄造了數億枚硬幣,但由於朝廷未能控制鑄 幣品質並防止非法鑄幣,鑄幣體係未能完全恢復。10

建立新貨幣體係

幣被快速生產出來,最初是為了滿足軍事開支的需求。這些 硬幣在中文中被稱為“錢”或“文”,在英文中稱為“cash”, 在法文中稱為“sapèques”。它們通過用母錢砂模來大規模 生產,母錢本身則是從手工雕刻的祖錢翻鑄而來,從而確保 鑄造錢幣的統一性。11自1657年起,銅錢背面鑄有滿文的鑄

1 我們衷心感謝過去50年來到訪本館的中國錢幣專家們,他們慷慨分享了諸多見解。特別要感謝佟昱先生與馮乃川先生,他們目前正致力於整理香港已故收藏家沃納·伯格(Werner Burger)的藏品——這是全球最大的清代錢幣與壓勝錢私人收藏,包含圖書館與檔案在內的逾20,000件藏品。關於清代貨幣史的最大規模國際研究項目由蒂賓根大學的傅漢思(Hans Ulrich Vogel)主持,參見其2010-18年著作。我們亦深情緬懷史蒂夫·克里勃(Steve Cribb, 1944-1993),正是他對中國錢幣與紙幣的研究興趣,開啟了大英博物館近50年來相關館 藏的整理工作。

2 大英博物館藏品編號1882,0601.1–1013。

3 大英博物館藏品編號1883,0802.1–3663。

4 大英博物館藏品編號1978,0636.1–200。

5 大英博物館等機構中國錢幣收藏詳情參見:克里勃1987、2022年目錄;揚科夫斯基2018年目錄a、2018年目錄b;斯特羅班茨2022年目錄;蒂埃裏1986、1995、1997、2003年目錄; 王2010、2013、2022a-c、2023年目錄。

6 萬志英(von Glahn)1996年著作70-88頁;克里勃1987年著作101-126頁。

7 克里勃1987年著作113-141頁。

8 克里勃1987年著作136-139頁。

9 王等人2005年著作63-66頁。

10 萬志英1996年著作187-197頁。

11 伯格2016年著作20頁 注釋:

幣廠名,這種樣式一直延續到清朝結束(表3;圖146)。每 個鑄幣廠都能生產數億枚硬幣,因此清朝當局能夠供應大 量新幣,估計在1651~1657年間每年生產了超過20億枚硬 幣,同時逐步淘汰明朝的舊幣。12除了新幣外,因為從美洲 進口的白銀數量持續增加,白銀繼續起着重要作用。清朝當 局試圖使銅幣價值與白銀價值相關聯,設定的名義比率為 1000枚幣可兌換一盎司/兩白銀,但在實際交易中很少遵 守這一標準。13同時仍有人支持使用紙幣。1651年發行了約 128,000張面值為1000文的紙幣,但在1662年廢除使用。14

清朝初期建立的鑄幣體係一直延續到19世紀。硬幣上鑄有 新銘文,標明每位皇帝的年號及其作為貨幣的功能(表3)。

多個鑄幣廠繼續生產硬幣,產量通常很高,乾隆、嘉慶和道 光時期平均每年生產約20億枚硬幣。儘管這一產量看似驚 人,但與人口規模相比,其規模相對較小,每年人均生產不 到十枚硬幣。15這表明貨幣經濟有限,許多社會底層和農村 地區的交易以實物或信用形式進行。然而,黃銅鑄幣的穩定 廣泛供應使硬幣在許多場合中受到歡迎。16這一生產規模需 要大量的銅,主要來自中國雲南和日本的礦山。與白銀進口 類似,大部分銅通過荷蘭船隻從日本運到中國。17

表3 清代銅幣銘文

年號 在位時間 銘文

順治 1644–1661

康熙 1662–1722

雍正 1723–1735

乾隆 1736–1795

嘉慶 1796–1820

道光 1821–1850

咸豐 1851–1861

祺祥* 1861

同治 1862–1874

光緒 1875–1908

宣統 1909–1912

順治通寶

康熙通寶

雍正通寶

乾隆通寶

嘉慶通寶

道光通寶

咸豐通寶

咸豐重寶

咸豐元寶

祺祥通寶

祺祥重寶

同治通寶

同治重寶

光緒通寶

光緒重寶

宣統通寶

*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新皇帝登基,年號祺祥,但兩個 月後改用同治為年號。祺祥重寶已經鑄造就緒,但尚未正式 發行。

圖 146 標準銅幣(錢或文)和多個刻有年號的十文銅幣(見 表 3)

由位於北京且隸屬於戶部的造幣廠鑄造,背面有滿文廠標寶 泉字樣。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a)順治時期(大英博物館,倫敦,編號 M319,1870 年前收購, 4.73 克,直徑 28 毫米); b)康熙時期(編號 19750929.26,原 S·克里勃(S. Cribb)收藏, 4.42 克,直徑 28 毫米); c) 雍正年間(編號 18830802.1911,原嘉托瑪收藏,4.08g, 直徑 25 毫米); d) 乾隆時期(編號 19960217.1039,原 E· 博克斯(E. Box)收藏,4.08 克,直徑 24 毫米); e)嘉慶時期(編號 18820601.961,原馬士收藏,4.39g,直 徑 25 毫米); f) 道光時期(編號 1979,0507.33,前 C.Eimer 收藏,4.07 克, 直徑 24.5 毫米); g) 咸豐時期(編號 18830802.2228,原馬士收藏,3.47 克, 直徑 22 毫米); h)同治時期(多枚硬幣;編號 19760916.51,原 E·博克斯收藏, 4.64g,直徑 25 毫米); i) 光緒年間(編號 18820601.343,原馬士收藏,4.95 克, 直徑 24 毫米); j) 宣統時期(編號 19751122.6,原 S· 克里勃,2.29 克,直 徑 19 毫米)。

12 伯格2016年著作191-194頁;另見哈蒂爾2003年著作。

13“兩”在英語中稱“tael”,因其約36克接近英制盎司(28克),亦可譯作“ounce”。

14 伯格(Burger)2016年著作39-41、193頁。

15 伯格2016年著作196-223頁。

16 萬志英1996年著作253-255頁。

17 考威爾(Cowell 與王1998年著作。

白銀的廣泛使用

隨着從美洲進口越來越多的白銀,白銀在政府和商業支付及 稅收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白銀按其重量和成色計算,以銀 錠的形式作為貨幣使用。朝廷和省級政府在多種支付項目 中使用白銀,但除了在賦稅收徵收方面有制定的相關標準外 (如1724年,雍正二年),並未試圖控制其生產或使用,只 是授權錢莊代為生產銀錠。錢莊雇傭鑄造廠將白銀鑄成銀 錠,並聘請鑒定人進行檢查和估值(圖147)。每個地區的 錢莊商定了銀錠的標準尺寸、形狀和成色。18但隨着外國銀 幣開始在中國南部以原始樣式使用,清朝貨幣體係開始發 生變化。19這些銀幣是在西班牙皇家鑄幣廠鑄造的8裏亞爾 銀幣,也稱為比索和銀元。最初,這些銀幣經葡萄牙和西 班牙商人進口,但很快荷蘭、英國和法國商人也加入其中, 他們在歐洲購買西班牙銀幣並將其帶到中國,以購買瓷器、 絲綢、黃金和茶葉。進口銀幣在當地使用的最早記錄來自 福建省的窖藏,其中包含20世紀40至50年代在玻利維亞波 托西和墨西哥城西班牙鑄幣廠鑄造的硬幣,以及1590年在 西班牙塞哥維亞鑄幣廠鑄造的硬幣。這些窖藏中的硬幣顯

18 克里勃1992年著作15-16頁。

19 萬志英2019年著作。

然在當地作為貨幣使用,因為一些硬幣上有當地錢莊加蓋 的漢字戳記,還有一些被切成兩半、四分之一或其他尺寸, 以便支付特定數額的白銀。20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西班 牙美洲殖民地的新共和國發行的硬幣在中國貿易中替代了 西班牙硬幣。21與銀錠類似,朝廷和省級政府並未控制外國 銀幣的流通。有一些19世紀中國商人關於外國銀幣的指南 得以保存下來。這些指南闡述了如何識別不同的發行批次、 重量和特質,以及如何檢測假幣。22

貨幣體係的變革

19世紀上半葉,中國貨幣體係開始 經歷更深層的變革。道光年間,部 分錢莊開始發行以制錢為單位的私票 (圖148);231837年起,臺灣與福 建地區率先試鑄地方銀元。241845 年,清廷在北京設立五家官銀錢號, 發行以制錢為單位的錢票。25咸豐時 期(1851~1861),中國貨幣體係 進一步變革。受基督教影響的洪秀

圖 148 1842 年北京萬亨錢莊發行的 伍百文紙鈔,高 24.2 釐米,寬 9.5 釐米。大英博物館,倫敦,編號 1991,0641.1,原賽蒙斯收藏(Simons collection)

20 克里勃1977年著作;萬志英2019年著作。

21 克里勃1987年著作113-119頁。

22 王2018年著作。

23 史密斯與馬爾特拉弗斯1970年著作219-220頁。

24 楊1952年著作49-50頁;耿愛德1966年著作15-23頁;伯格2016年著作107-108頁。

25 伯格2016年著作143頁。

26 伯格2016年著作137-144頁;楊1952年著作68-69頁。

27 錢文“國”字作“囯”,強調“王”部,參見王1994年著作187頁。

圖 147 山西 50 盎司 / 兩 元寶

該銀錠由天長德銀號為 繳納太谷縣的稅款鑄 造正面有鑒定師的墨 戳。道光時期,1877.38 克,高 10.7 釐米,寬 6.6 釐米,長 8.1 釐米。

大英博物館,倫敦, 19780638.81,原耿愛德 收藏。

全發動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自稱耶穌之弟。太平 軍聯合多支反清勢力對抗清廷,屢次擊退圍剿軍隊。這場戰 爭嚴重衝擊了貨幣體係——起義軍切斷了雲南銅礦供應線, 使清政府喪失主要鑄幣原料來源。清廷被迫於1853年發行 “大清寶鈔”(面值五百文至百千文)和“戶部官票”(面值 壹兩至伍拾兩)(圖149a),但至1858年因惡性通脹幾成廢 紙。26同期,官方造幣廠仿宋代“重寶”“元寶”形制,鑄 造當五至當千大錢(圖149b),卻因嚴重不足值而迅速貶值, 民間拒按面值兌付。部分鑄局曾試鑄鐵錢緩解銅荒,亦未奏 效。太平天國亦自鑄錢幣,雖與清錢同用黃銅,卻鐫“太平 天國”國號及“聖寶”字樣27,既無清帝年號,亦不署鑄局名。

19世紀中葉,英國干預對華貿易,加劇貨幣混亂。因印度 殖民地需用白銀,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導致白銀外流。鴉

圖 149a 戶部官票足色銀三兩 咸豐時期,1854 年,高 25.7 釐米,寬 15.3 釐米。大英博物館, 倫敦,編號 1997,1046.2,原衛月望收藏。

片毒害民生甚巨,中國官商終起抗爭。1839年,清廷禁煙 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恃其船堅炮利,迫使清政府簽訂 城下之盟,勒索巨額白銀賠款,28將其運回英國,熔鑄為英 國貨幣,更強佔香港島,並迫使開放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

太平天國運動後,清廷雖恢復鑄錢,並保留當十大錢制式, 但標準持續縮水:1892年,每文制錢標準重量從4.2克降至 3.6克,1899年再降至2.88克,1905年僅為2.16克(實際更 輕)。當十大錢實際重量不足十文,始終折價流通。

在重重壓力之下,清代貨幣體係日漸崩壞。越南私錢大量 流入更雪上加霜——這些偽錢多熔毀官錢改鑄,雖同為黃 銅,卻分量不足,易於辨別。輸入偽錢者還同時輸入越南、 日本所鑄劣質錢幣。清政府無力管控私錢與外國錢幣的氾 濫,甚至可能通過減輕官錢重量與之“競爭”。民間錢莊 與商號只得自行規定:凡交易涉及銀錢兌換,私錢混入不 得超定成。29大英博物館所藏1897年臺灣一貫銅錢(應為 1000文),實含963枚,其中官錢僅三成,餘為私鑄及越南 錢幣。30

圖 149b 北京戶部造幣廠(寶泉局)鑄造的當千銅錢,背面 有滿文廠標 咸豐時期,1854 年,重 79.07 克,直徑 62 毫米。大英博 物館,倫敦,編號 1883,0802.3322,原嘉托瑪收藏,編號 1883,0701.406,原馬士收藏。

圖 150 香港造幣廠試鑄上海壹兩銀幣 1867 年,重 36.69 克,直徑 39 毫米。大英博物館,倫敦, 編號 2014,4002.1,原 W.F. 帕菲特收藏(W.F. Puffett,經 J. 傑羅姆,J. Jerome,入藏)

通過條約口岸在華經商的外國商人深受混亂幣制之苦,遂 敦促清政府採用西式銀幣。1866年英國在香港建成造幣 廠,1867年向清廷呈遞試鑄樣幣,提議作為清朝新式鑄幣 設計樣幣。該樣幣以重量計值,融合中英元素。如圖150所 示,樣幣正面飾射線紋環繞龍紋,銘“上海壹兩”;背面則 是頂部飾以皇冠的英國皇家盾徽,外部環繞嘉德綬帶,並 鐫有正面中文文字對應的英文譯文,標注造幣廠名“Hong Kong”、重量“566格令”及成色“982‰”。提案被拒後, 香港造幣廠設備遷至大阪。31

1887年,廣東省地方政府獲准從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引 進設備技術,籌建廣東錢局,生產銀圓及輔幣。並聘請曾主 持緬甸、哥倫比亞造幣廠的愛德華·懷恩(生產銀圓及輔幣。 1837~1906)監督籌建過程。32該廠1889年投產,首批銀

28 海倫·王2023b年著作。

29 克里勃1987年著作10頁。

30 大英博物館藏品編號1976,0114.1–963。

31 克里勃1987年著作10-11、34-36頁。

32 福勒1917年著作17-18頁。

圖 151a-b 廣東省造錢幣

a)(左)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 ,1890 年,重 26.94 克,直徑 39 毫米。大英博物館,倫敦,編號 1899,0901.2,原 W.G.K. 巴恩斯收藏(W.G.K. Barnes collection)。

b)(右)光緒通寶庫平一錢機製銅幣 , 背面有中文及滿文造幣廠名 , 光緒時期,重 3.74 克,直徑 24 毫米。大英博物館,倫敦, 編號 1979,1030.47,原 E.H.T. 布裏斯托收藏(E.J.T. Bristow collection)。

圖 152 匯豐銀行為廈門發行的伍圓 紙鈔未發行樣鈔 1877-1878 年,高 12.3 釐米,寬 23.0 釐米。大英博物館,倫敦,編 號 1984,0605.8592,原 W. 巴勒特 收藏(W. Barrett)。

圖 153 壹圓紙鈔

湖北銀圓局發行,飾以該廠鑄造的 銀圓正反面圖案及雙龍 ,1899 年, 高 20.3 釐米,寬 12.5 釐米。

大英博物館,倫敦,編號 1932,0801.18,原 W.L. 希爾德加德 收藏(W.L. Hildburgh collection)。

元於1890年正式發行流通(圖151a)。33各省相繼效仿。至 1899年,清廷擬設京師銀元局,但因1900~1901年義和團 運動擱置,1903年方於天津開鑄。新式造幣廠同時試鑄銅元, 雖面額為當十文制錢,但卻是銀圓輔幣,實際價值隨銀價浮 動。當局還試驗以機器衝壓取代傳統翻砂工藝鑄造銅錢,但 因成本遠高於面值而未能推廣,唯廣東所鑄少量銅錢得以較 大範圍流通(圖151b)。

新鑄銀元雖大量發行,卻始終未能完全取代銀錠與外國流入 銀元。除中南美洲各共和國銀元外,美國、日本、法國亦開 始專為對華貿易鑄造貿易銀元。在清帝國諸多區域內,這些 被稱為“貿易銀元”的外國貨幣與新興的中國銀元及早期流 入的外國銀圓激烈競爭。隨着條約口岸開放,清政府被迫允 許外國銀行發行紙幣流通。首家獲此特權的是匯豐銀行,該 行自1866年起陸續通過上海、漢口、福州、廈門(圖152)、 天津及煙臺等分行發行紙幣,34並於1907年獲准在北京開設 分行發行紙鈔。35

在中國發行外國紙幣也促使清廷及各省官府開始效仿西方 技術印製發行官方紙幣(圖153)。1898年,中國通商銀行 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分行發行銀元券;361896年,清廷 的鐵路局亦開始發行紙鈔;37至1907年,清政府戶部更直接 設立“大清戶部銀行”發行官票。38

清廷在最後的幾十年裏,因內戰和外國干預喪失了對國家的 實際控制權,不得不多方面放棄傳統貨幣體係。然而,掌控 日常貨幣流通的錢莊和商人們,仍以扭曲的方式維繫着這套 體係的運轉。外國商人雖試圖應對這種複雜局面,但多數仍 需雇傭中國的貨幣專家(買辦和看銀師)才能開展交易。當 時在華的外國銀行家與僑民紛紛編纂貨幣指南,以便同僚們 能理解這套畸變體係中衍生出的種種地方性變異,包括千 差萬別的銀兩成色、制錢比價的浮動規則等等。唯有掌握 這些信息,才能在諸多地方市場中開展交易。在此背景下, 許多假幣也進入這一體係。有人甚至將模型師羅伯特·瑞迪 (Robert Ready)研發的電鑄版技術用於製造假幣。39這

項技術原本是用於為大英博物館錢幣教學製作錢幣複刻品。 這使得贗品以近乎亂真的方式混入流通領域。40

新疆與西藏兩地在重新被納入清朝版圖後,始終保持着具有 地域特色的貨幣體係。自乾隆年間(1759年),新疆雖鑄造 帶有中文年號的制錢,卻採用鉛銅合金而非黃銅材質,背面 同時鐫有滿文與維文廠標。41至光緒初年,新疆地區割據政 權曾鑄造標重“五分”的維文銀幣(圖154a)。42清廷收復 新疆後,官方延續了這種小額銀幣的鑄造,但改為漢、維、 滿三體文字並列。新疆與內地一樣,為應對太平天國運動引 發的財政危機,也曾發行銅合金大錢。1889年機器造幣技 術傳入後,當地鑄造的銀銅機製幣仍保持漢維雙語銘文,直 至清帝國覆滅。43

西藏則長期沿用仿照尼泊爾模式的銀銅幣體係。自18世紀 末期起,發行按藏式標準鑄造的中文年號錢幣(圖154b)。

1902年後,為滿足藏區流通需要,更是仿照英屬印度盧比 標準鑄造四川盧比。上面的光緒皇帝肖像替代維多利亞女王 頭像,成為中西貨幣文化交融的特殊見證。44

圖 154a–b 清代西域銀幣

a)(上)葉爾羌造幣廠天罡銀幣,背面為面額五分,鐫有光 緒銀錢,造幣廠名,光緒時期,重 1.75 克,直徑 17 毫米。 大英博物館,倫敦,編號 1881,1101.9,原 C.J. 羅傑斯收藏 (Rodgers collection)。

b)(下)西藏章嘎銀幣,鐫有道光寶藏字樣,及其對應的 藏文,道光時期,重一錢,直徑 28 毫米。大英博物館,倫 敦,編號 1989,0904.386,原 C. 瓦倫迪諾收藏(C. Valdettaro collection)。

33 賴特2012年著作134-144頁。

34 克里勃1987年著作133-166頁。

35 克里勃1987年著作161-165頁。

36 史密斯與馬爾特拉弗斯1970年著作56-57頁。

37 史密斯與馬爾特拉弗斯1970年著作158頁;示例見大英博物館CIB,EA.296號藏品。

38 史密斯與馬爾特拉弗斯1970年著作172頁。

39 耿愛德1926年著作。

40 參見大英博物館1996,0103.10號藏品——1907年在中國東北收集的1884年墨西哥銀元複品。

41 易與德克裏克1995-96年著作。

42 董與薑1991年著作73-75頁。

43 董與薑1991年著作87-109頁。

44 伯特施2013年著作。

中國貨幣的社會文化功能

自秦朝(公元前221~207年)以來沿用兩千年的方孔錢, 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自漢代起,錢幣圖案就被廣泛 用作財富的象徵。至清代,這種象徵仍在持續應用且盛行, 例如將印有錢幣形狀的紙張作為冥幣,通過焚燒傳遞給逝 者,供其在另一個世界使用(圖155)。後來冥幣逐漸演變 為紙幣仿品和紙板制銀元的形式。

清代盛行使用錢形壓勝錢驅邪納福,這類錢幣多為黃銅澆鑄 或銀質手工打造,鐫刻祈求護佑的銘文與圖案。45此風之盛 甚至促使官方鑄錢局也鑄造此種花錢(圖156),46民間亦常 在官錢上鏨刻紋飾將其改為壓勝錢。47官方制錢還被編串成 驅邪的銅錢劍,其中尤以康熙、乾隆年號錢最受青睞——取 兩朝帝王長壽的吉祥寓意。48

部分民間壓勝錢會摹刻官錢銘文以招祥瑞,如仿製全國各鑄 局署名的“套子錢”就被用作旅人護身符。另有專為宗教儀 式鑄造的仿製錢幣,用於驅邪或建築開光等場合。49

清廷有為褒獎軍功而賞銀的傳統,50從而產生了專門的銀質 獎章——“賞功牌”。51這類獎章按特定銀兩標準鑄造,52大 英博物館藏有一枚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從廈門繳獲的 閩浙總督頒賞功牌(圖157)。53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清廷及 地方督撫開始仿照歐洲勳章形制頒發金銀軍功章,54至1882 年,發展成一整套“雙龍寶星”文武勳章係列(圖158)。

圖 156 官方鑄錢局寶泉局鑄造的花錢 背面銘刻天下太平字樣,光緒時期,重 39.21 克,直徑 47 毫米。 大英博物館,倫敦,編號 1993,0639.35,原賽蒙斯收藏(ex Simmons & Simmons)

與此同時,採用歐洲造幣設備製作的紀念章也開始誕生。另 外,歐洲傳教士還專門為中國基督徒定制過宗教紀念章。55

155 冥幣 20 世紀 40 至 50 年代收藏於漢口,高 11.5 釐米,寬 13.1 釐米。 大英博物館,倫敦,編號 1996,0217.2480,原 E. 博克斯收藏(E. Box collection)

圖 157 銀質閩浙總督部堂賞功牌,重一兩 道光時期,重 33.5 克,高 19 釐米,寬 15 釐米。大英博物館, 倫敦,編號 M.9102,原 A.M. 蒙塔古收藏(A.M. Montagu collection)

45 克里勃1986年著作;伯格2015年著作;方2008年著作;方與蒂埃裏2016年著作;蒂埃裏2021年著作。

46 伯格2016年著作59、88-89頁。

47 伯格2016年著作64、90頁。

48 例如大英博物館1978,0908.2號藏品。

49 伯格2015年著作312、335頁。

50 克里勃1992年著作31頁;戴柏德2015年著作413-414頁。

51 克里勃1992年著作407頁。

52 伯奇1845年著作。

53 福布斯1848年著作64頁。

54 例如大英博物館2008,4098.1號。

55 克里勃1978年著作;佩蒂與弗蘭維爾2022著作a-b;示例見大英博物館1977,0706.2號藏品。

圖 158 清代 " 雙龍寶星 " 琺 瑯銀質勳章 鑲嵌藍寶石與珊瑚,懸掛於 藍白綬帶上佩戴;此勳章於 1897 年後頒予英國外交官, 銘文中文為“禦賜雙龍寶星” 及意為“大清三等第一級”的 滿文;該等級雙龍勳章專授 予外國外交官及中國陸軍上 校、教授。1897 至 1911 年, 高 10 釐米,寬 9.4 釐米。 大英博物館,倫敦,編號 M.6994。

總 結

當歐洲商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得以進入中國並首次開展 直接貿易時,他們發現這裏的貨幣體係明顯混亂不堪。面 對內戰與外國列強的侵逼,清政府仍固守沿襲數百年的舊 制——官方唯一認可的貨幣是黃銅鑄造的制錢,單枚價值極 低(每枚理論價值僅相當於0.06英國便士)。理論上這些銅 錢應以“貫”(千文)為單位流通,但各地市場慣例每貫實 際數量不足千枚,且常混雜非官方鑄幣及外國(越南、日本) 錢幣。除銅錢外,人們還可使用成色重量各異的外國銀元, 以及中國各地鑄造的形制紛雜的銀錠。當地商人對這種複雜 體係駕輕就熟,而外國商人不得不從這些中國商號的雇員中 招募錢幣專家協助交易。許多經驗豐富的貿易者撰寫了實用 手冊來解析中國貨幣體係,例如1926年由駐滬奧地利銀行 家耿愛德(Eduard Kann)編纂的圖錄。56

本文借助大英博物館館藏,係統梳理了清代貨幣體係的 演變軌跡,並揭示晚清時期這種表面混亂局面的形成根 源。這一研究之所以得以實現,既有賴於馬士、嘉托瑪與 正綱(Masatsuna)等藏家於1880年代捐贈或售予博物 館的珍貴錢幣收藏,亦得益於編目整理全球錢幣收藏體係 的學者——這些努力極大拓展了中國錢幣收藏的深度與廣 度。時任錢幣與紀念章部主管的雷金納德·斯圖爾特·普爾 (Reginald Stuart Poole,1832-1895)不僅推動了著名的 《大英博物館錢幣目錄》(BMC)編撰工作,更力主設立東 亞錢幣常任策展人職位,卻未能說服博物館理事會。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傳統錢幣學研究的焦點雖集中於硬幣, 但正如本文所論證的:若忽略清代流通領域中形態各異的其 他貨幣形式,便無法真正理解其貨幣體係。隨着學界對清

56 耿愛德1926年著作。

57 彭信威1965年著作9頁注6。

代(尤其是最後百年)支付工具複雜性的認知不斷深化,自 20世紀70年代以來,本館通過納入重要錢幣、銀錠、紙幣、 金融票據、壓勝錢等多元藏品,持續完善館藏結構,以期更 全面地再現晚清貨幣體係的真實圖景。

晚清貨幣體係的複雜性,既折射出帝國政府的保守姿態,亦 反映了外來勢力對中國市場滲透的日益加深。自漢代以降, 朝廷始終將鑄造低值銅錢視為管理貨幣體係的核心職能,這 一理念深深植根於中國的鑄幣起源神話——約成書於公元 前26年的哲學著作《管子》57(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 記載,鑄幣之發明本為賑濟災民,使百姓可購糧度荒而不必 鬻兒賣女。這種“鑄幣乃政府惠民之責”的古樸觀念,始終 主導着清代的貨幣政策。

當外國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時,雖被納入貨幣流通體係,卻始 終游離於政府監管之外(除徵稅環節外)。市場力量與外國 政府屢次遊說清廷改革幣制,試圖建立一套西式貨幣體係, 但該體係仍由清廷掌控,卻屢遭抵制,直至1880年代太平 天國運動加劇財政危機後,清政府才被迫屈服。此時帝國 治理已陷入混亂,各地商號錢莊把持着非鑄幣白銀的流通, 地方督撫則主導着西式鑄幣與紙幣的推行,導致西式貨幣 體係也呈現四分五裂的態勢。即便是中央控制的黃銅鑄幣 體係亦遭破壞——國內私鑄錢與越南流入的劣錢嚴重衝擊 官方貨幣。

清王朝的覆滅並未改善這一局面。20世紀上半葉,中國貨 幣體係在政治動盪與戰爭影響下屢經更迭,直至1948年人 民幣誕生,後又於1955年完成幣制改革。

原載於法國錢幣學與考古研究協會《錢幣學期刊》第 60 年周年,第 237 期,2023 年 9 月。

孔蒂王子號沉船中撈獲的中國與越南金錠

◎ 弗朗索瓦·蒂埃裏(前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錢幣館館長)

戴學文(譯)〔臺北〕

在20世紀末,由於兩艘沉船,外界對於遠東金錠產生了嶄新 且非常重要的理解。這兩艘沉船分別是孔蒂王子號(Prince de Conty)以及格爾德瑪律森號(Geldermalsen)。

前者是法國東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 Orientales)的船隻1,途經中國、越南、印度和巴西等 地,裝載着茶葉、染料木、瓷器和黃金返航。21746年12月 3日,在接近其母港洛里昂(Lorient)時,該船沉沒於貝 勒島(Belle-Île-en-Mer)附近。

格爾德瑪律森號則是一艘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貿易 船,1752年1月,航向巴達維亞(Batavia)時,在爪哇海 岸附近沉沒,當時船上裝載着大量瓷器和147塊金錠。1985 年,該沉船在官方核准下進行了私人打撈。貨物打撈上岸再 經過精確記錄後,在阿姆斯特丹公開拍賣。3

孔蒂王子號的情況則是截然不同。1974年8月,孔蒂王子號 沉沒地點經發現後,非法打撈的情形不斷。從次月的一塊 金錠被撈起開始,係統性掠奪接二連三展開。後來,海事員 警對掠奪者展開調查取締,水下考古研究部門(DRASSM) 於1985年也啟動了官方打撈,不過,打撈計劃不僅因一場 猛烈風暴而被迫中斷,沉船也因此被掩埋。

1986年左右,非法打撈又死灰復燃。後來,經過DRASSM (譯者按:位於法國馬賽的水下考古研究機構)、布列斯特 海事員警和打擊文化財產走私中央辦公室(OCBC)4等文 物保護部門的調查,來自孔蒂王子號沉船的金錠和金條被證 實已定期出現在國際錢幣市場上。經過司法程式的追討,美

國當局從加州一位職業錢幣收藏家處查獲五塊金錠並歸還 給法國。

中國與越南金錠

在格爾德瑪律森號上發現的金錠僅有兩種類型(圖1和圖2), 而確認存在於孔蒂王子號上的金錠則有六種:除了荷蘭沉船 的兩種類型之外,還有其他四種類型(圖3到圖6)。這六種

注釋 :

1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ny(VOC,“聯合東印度公司”)是荷蘭版的法國東印度公司。

2 孔蒂王子號曾在印度停靠。DRASSM 的考古學家從沉船中打撈出一枚莫臥兒帝國穆罕默德·沙阿(AH1131-1161/1719~1748)的盧比,這枚硬幣鑄造於阿爾卡特造幣廠。硬幣上刻 有“Badşah Ğazi, Muhammad Shah”,日期位於邊框外,可能是其統治第8年或第9年所鑄行。同時,還打撈出幾枚墨西哥鑄造的8裏爾銀幣,其中至少一枚標有1740年的年份。 3 Christie's Amsterdam, The Nanking Cargo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and Gold,拍賣目錄,1986年4月28日和5月2日,希爾弗瑟姆,佳士得,1986年。  4 在布列斯特海事憲兵和布列斯特檢察官(2019年9月9日)的要求下,我提供了專業意見,研究並編目可能來自這艘船沉船的金條(錠)。有關這艘沉船的詳細信息,請參見 M. L’Hour 和 F. Richez,《18世紀法國東印度公司船:孔蒂王子號(1746)》,《國際航海考古學》,第19卷,第1期(1990年2月),第75-79頁。對於參與非法挖掘的參與者的親述,請參見 Guy Lépinay,《但是,1746年擱淺於貝勒島的“孔蒂王子號”的金條哪里去了?》,蘇雷訥,網路出版社,2016年。

5 Tom Mashberg,《來自18世紀沉船的金條返還法國》,《紐約時報》,2022年3月2日。

圖 1
圖 2

類型被明確地與布列塔尼(Breton, 譯者按:位於法國西北 部)沉船相關聯:

類型1(圖1)6 :中國船形金錠(元寶),重量為十兩,側 面帶有一個或兩個“吉”字印記。長度約為55毫米,重 量約367克。7大英博物館在其網站上明確表示,曾通過一 位法國賣家購買了一塊源自孔蒂王子號的同類金錠(BM 1988,0606.2)。

類型2(圖2)8 :中國平行六面體金錠,重量為十兩,帶有 兩個刻有簡化字“宝”9的方形印章,以及一個葫蘆形印“元 記”和背面“鼎元”等戳記,意義尚不明確,但可能指負責 鑄造的機構。長度約為80毫米,寬度為26毫米,厚度為14 毫米;純度為868‰(南京貨物清單,第59頁)。一塊此類 金錠從布列塔尼沉船中被撈起,目前由DRASSM存放於洛 里昂東印度公司博物館(編號689-PRC 56)。此外,還有三 塊被美國沒收10。

類型3(圖3)11 :十兩中國金錠,形狀和尺寸與類型2相似, 帶有兩個方形印章,刻有簡化字“宝”,以及一個葫蘆形印與 “臣記”戳記;其含義不明確,“臣”往往意味着“國家大臣” 或“僕人”。背面帶有葫蘆形“王鋪”印記,兩端則帶有“三 益”字樣。整體上,可能是出於一種“官方標記”。此金錠 從沉船中撈出後,現存於馬賽的DRASSM,編號1825-PRC 47(367克)。此外,還有一塊在美國沒收的同類金錠中12。

類型4(圖4)13 :十兩中國金錠,形狀和尺寸與上述金錠相 似,帶有兩個圓印,上面有“玉”以及一個“元記”葫蘆 印。背面沒有銘文。此金錠從沉船中回收,現存於馬賽的 DRASSM,編號1887-PRC 92(367克)。

類型5(圖5)14 :越南十兩金條,長度約為105至117毫米, 寬25毫米,厚9至10毫米。正面沒有文字。背面用鑿刀刻有 “十兩”字樣。在左側刻有“十”字和純度標記,右側則是

一個帶有檢驗人名字的方形印記。已知有兩塊來自孔蒂王子 號沉船:一塊從沉船中撈起,目前保存在馬賽的DRASSM (編號1824-PRC 106,373.5克,上有檢驗人印記“春”); 另一塊由大英博物館從法國賣家處購得,明確標注來自布列 塔尼沉船(BM 1988,0606.1,上有檢驗人印記“田”)。此外, 美國也沒收了一塊同類金條15。

類型6(圖6)16 :類似的越南十兩金條,沒有任何刻字。重 量因使用時可能切割而有所不同。一塊從沉船中回收,現作 為DRASSM的藏品存放在洛里昂的法國東印度公司博物館 (編號688-PRC 56)。

類型1的中國金錠非常傳統,其形狀符合中國文獻中描述的 “元寶”。類型2至4的金錠屬於錢幣學文獻中已知的一類, 此前未見實物,但《唐阿蘭陀持渡金銀銭圖鑒》17曾提到三 種與之類似的金錠:

1、一級金錠,稱為“足赤金”,帶有兩個圓印“扇”,背面 有陰刻“益元”二字。這些金錠在寳曆十三年(1763)18 、 明和二年(1765)、四年(1767)、七年(1770)、安永二年 (1773)抵達長崎時被記錄(KOMKZ:I,第1ab頁)。

圖 5 圖 6

6 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2011年11月17日拍賣,第1138號拍品(369克)。

7 金錠的重量與成色略有差異(南京貨:第1801-1808號)。

8 Hess-Divo AG(蘇黎世),2019年5月27日第336次拍賣,第1620號拍品(368.96克)。

9 漢字“寶”寫作“寳”,但有時簡化為“宝”。

10 這些金條出現在 Stephen Album Rare Coins,2018年1月19日第30次拍賣,第1776、1777和1778號拍品。

11 Auctiones GmbH(伯恩),eAuction 55,第568號拍品(365.80克)。

12 Stephen Album Rare Coins 第30次拍賣,第1775號拍品。

13 Heritage Auctions(達拉斯),2018年6月28日拍賣,第37010好拍品,81毫米,367克。

14 Stephen Album Rare Coins(加州聖塔羅莎),2018年1月19日第30次拍賣,拍品號1779(372.51克)。

15 Stephen Album Rare Coins 第30次拍賣,第1779號拍品,檢驗官印記為“日”。

16 Heritage Auctions(達拉斯),2017年6月22日拍賣,第37005號拍品,375克。

17《唐阿蘭陀持渡金銀銭圖鑒》(KOMKZ),即《中國與荷蘭輸入金銀貨幣圖鑒》,是一部約1775年完成的手稿,記錄了進入長崎港的金銀貨幣種類。 18 長崎的總督是石穀清昌(1762~1770)。

2、稱為“九足金”的金錠,帶有兩個圓形“洪”字印,背 面陰刻“益元”二字。這些金錠在寶曆十三年和明和二年均 有記錄(KOMKZ:I,第3ab頁)。

3、稱為“八足金”金錠,帶有兩個圓形“瑞”字印,背面 陰刻“益元”二字。這些金錠在寶曆十三年、明和二年、四 年、七年和安永二年抵達長崎時被記錄(KOMKZ:I,第 5ab頁)。

越南金條

孔蒂王子號沉船的意義在於,它揭示了兩種類型的18世紀 越南金條,這些金條此前未見實物:重十兩的金條19,一部 分刻有字樣,另一部分無字。這些金條在文獻中有所記載, 正如理查神父在其1778年的著作中所寫:

(越南人)從其國內礦山提取或從外國人那裏獲得的金銀, 被鑄成小型金條或條狀物,每條重十盎司(即十兩)20,相 當於我們的十二盎司或一個半馬克。……黃金每盎司價值 27 到 30 裏弗爾;十盎司金條按比例售價,即每條售價 250 貫, 價值 3 裏弗爾,至多 300 貫。這種黃金純度極高。21

這種金條的形狀非常獨特,自宋代以來在中國已不再出現。

在唐代(618~907),金銀錠呈長條形;之後,它們逐漸演 變為腎形(譯者按:束腰形),明代則進一步發展為船形或 厚平行四邊形(譯者按:方鏪)形式。在越南(直到唐代仍 為中華帝國的一部分),這種古老的形狀一直保留到19世紀。

《唐阿蘭陀持渡金銀銭圖鑒》記載了越南金條傳入日本的情 形,其第二卷中有詳細描述:

安南金板——明和22三戌年,新見23加賀守擔任長崎代官之 職時,外船酉八番船長遊撲菴作為樣品攜入24,其重量約為

100目。25(安南板金 - 右者、明和三戌年新見加賀守樣禦 在勤之節、酉八番船頭、遊撲菴為手本戌拾壱番ゟ始而持 渡、但壱挺付掛目凢百目程)。

類似的金條在明和四年(1767)及八年(1771)通過“外 船”引入 (KOMKZ: II, p. 13ab)。插圖顯示,其形狀與 DRASSM回收的金條相似,但背面並未標注重量(十兩)。

18世紀的日本檔案包括文本和插圖都清楚區分了中國金條 和越南金條。此外,還記載同一艘外船戌十一番船還攜帶了 形狀相同的一級和二級越南銀條。

這些金條的形狀起源於18世紀,並在19世紀初阮朝初期保持 不變。法國巴黎貨幣博物館收藏了兩塊金條,其描述如下: 十兩金條(nén vàng);三個印記:明命,丁酉(1837), 內帑(皇室庫藏)。背面刻有:十兩。左側邊緣,上方刻 有“捌五”(85 %純金);下方刻有檢驗者人名:長。尺寸: 115/25/9.6 毫米;重量:383.79 克。來源:順化皇室庫藏。26

金條背面刻有重量是越南金條的特徵,而中國金條的重量標 示(如果有的話)則刻在正面。正如明命金條所顯示,越南 檢驗者習慣於在金銀條的側邊檢驗重量和純度後加蓋印章。

而在孔蒂王子號沉船中發現的金條(包括DRASSM所回 收、Pandaamerica拍賣行拍品,以及大英博物館館藏27), 側邊刻有印記“十”,這可能是對重量或黃金純度(100%) 的記號。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金條的重量。在當時,中國兩大 約重36.5克,自明朝以來重量呈下降趨勢;而越南兩則保持 較大的重量,約為37.5至38克。因此,儘管當時沒有統一的 度量衡,十兩中國金條的重量總是更輕(約365克),而十 兩越南金條的重量在375至385克之間。

19 兩(liang/lạng)這一重量單位為中國和越南共有。由於越南曾是中華帝國的一部分(至公元939年),因此保留了大量源於中國的文化元素。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的兩與越 南的兩重量發展出不同的標準。

20 法國的盎司約重30克,而越南的“盎司”(即兩/lạng)約為38克。

21 理查,《東京自然、民事與政治史》,巴黎,Moutard出版社,1778年:第304頁。“quans”是越南語“貫”(quán)的法語化形式,指一串銅錢,每串含十錢(tiền),共計600文 錢(sapèques)。

22 明和三年自1766年2月9日至1767年1月29日。

23 新見正栄(Shinmi Shôei)於1765年至1774年擔任長崎總督。

24 此為船隻的登記編號。

25 相當於約375克。

26《貨幣與獎章管理局,貨幣收藏》,Thierry François,《第七卷:遠東貨幣》,巴黎,貨幣與獎章管理局,2卷,1986年:V116。

27 關於 Stephen Album Rare Coins(第30次拍賣,第1779號拍品)的金條,說明中未就此提供詳細信息。

亞洲的黃金樂土

自16世紀西方航海家和商人首次抵達以來,越南一直被認 為是高質量黃金的生產地。葡萄牙藥理學家和外交官湯姆· 皮雷斯(Tomé Pires)在1512年至1515年期間居住於馬六 甲,是首位向西方世界提供有關越南貴金屬信息的人。28他 指出,大越王國“尤其擁有金和銀,比占城多得多……; 購買食物使用中國硬幣,而金銀則用於商品交易。”關於交 趾支那的黃金,他補充道:“這種黃金適合鑄造cruzados, 成色達到九成半或更高。”29

根據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成員的一份報告,“安南30的 主要產品是黃金、鐵和生絲。黃金有不同的純度;最好的 23至24克拉,當年(1633)售價高達12兩白銀,但通常為 10兩。價格從未低於此,因為即使黃金無法輕易賣給日本 人或葡萄牙人,也可以賣給福建人。31阮朝境內東京與安南 兩地之間的敵對關係並未阻礙其商業往來。32如果公司允許 其商人在安南停留50至60天,他們可以購買大量黃金;外 國商人大量需求的消息可能傳播到內陸,遠離海岸的居民將 攜帶大量黃金到海岸交易。”

許多西方訪客後來進一步強化了越南作為黃金和白銀生產 地的形象,特別提到布政(廣平北部)、承天(順化)、廣義 和富安等省份。

法國傳教士瓦切(Vachet)於1700年前後在阮氏領地停留 時報告稱:“在安南可以看到大量金粉……這些黃金存在於 從山上流下的急流中。我見過非常純淨的金塊,大如美麗 的核桃……33在安南經商的外國人帶走了大量黃金。”與此 同時,葡萄牙人費雷拉(Ferreira)訪問該地區,指出黃金 非常豐富,“部分來自河岸,部分來自山脈內部……特定的 村莊負責開採,每村都有義務每年向國王繳納一定重量的黃 金,剩餘的則歸自己所有。”

因此,越南,特別是其南部地區,逐漸被認為是某種亞洲的 黃金樂土。

同樣,越南的文獻也暗示了18世紀下半葉在南部省分出現 了一種類似於“淘金熱”的現象。最豐富的金礦分佈在廣南, 特別是靠近秋盆河的綏宣地區。此外,還有順化省的富榮和 富歐兩個鄉,以及慶和省芽莊河的含金砂地。

在這段時期,這些地區吸引了大量淘金者和礦工。雖然金礦 開採主要是以個體進行,但也有一些貴族進行了更為係統和 有組織的採礦作業。其中最著名的是掌握實際權力的攝政大 臣張福巒,他在年輕領主定王(1765~1777)統治期間治 理公國,並以自己的名義開採綏宣的礦場。在這裏,大約有 100名礦工每年生產約1000斛的純金,約相當於400公斤!34 到18世紀末,拉比薩赫爾神父也讚揚了北方金礦的豐富性: “在東京,幾條河流裏都可見金粒;此外,在山地的地表也 能發現金塊,這些金塊的體積更大,純度更高,比東方其他 地區的任何地方都要優越。據說有些金塊重達兩盎司。”35

因此,在孔蒂王子號航行於該地區的時期,越南被認為是蘊 藏大量金礦且易於獲取的國家。理查神父在筆記中寫道:“對 於歐洲人來說,在這個國家從事金銀貿易並不無關緊要,這 些金銀是用來交換他們帶來的商品的。可以獲得超過30% 的利潤,還能額外賺到五分之一的兌換差價,這是由於重量 的差異:東京的1馬克比歐洲標準重兩盎司。然而,必須仔 細檢驗金條,避免在金或銀的純度上受騙。因為雖然有些是 純金,但也有些含有多達三分之一的其他金屬。”36

28 皮埃爾-伊夫·芒甘(Pierre-Yves Manguin),《16至18世紀葡萄牙人在越南與占城海岸》,巴黎,EFEO,1972年:第41頁、44-45頁。

29 芒甘,同前引書:第240頁。

30 當時,大越(Đại Việt)分裂為兩個國家,處於持續戰爭狀態:北方由鄭氏(Trịnh)統治(西方稱其為“東京”),南方由阮氏(Nguyễn)控制(稱為“安南”或“交趾支那”)。

31 福建的華商與臺灣及菲律賓保持密切的貿易聯繫。

32 布赫(W. J. M. Buch),《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印度支那》(第一部分),BEFEO,1936年,97-196頁:第129-130頁。

33 芒甘,同前引書:第241頁。

34 阮清夏(Nguyên Thanh Nha),《17至18世紀越南的經濟圖景》,巴黎,Cujas出版社,1970年:第90-91頁。

35 皮埃爾-雅克·德·比薩舍爾(Pierre-Jacques de La Bissachère),《東京、交趾支那、柬埔寨、占城、寮國與洛托的統計報告》,倫敦,Vogel & Schulze,2卷,1811年:第一卷, 第44頁。

36 理查,同前引書:第304頁。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20 期

眾裏尋他千百度 張叔馴攜美古錢的經歷與歸宿

圖1 張家第二代收藏家、 古錢大王張叔馴

說起齊齋號名,1925年古泉學 家戴葆庭在江西鄱陽收得南唐徐 知誥封吳王時所鑄“大齊通寶” 一枚,因孩兒踢毽嬉在錢上鑿四 孔因名“四眼大齊”,後歸張氏, 極為珍愛遂以“齊齋”號之。張 叔馴與天津方藥雨,四川羅伯昭 在民國錢幣界有“南張北方巴蜀 羅”之稱。

張叔馴,名乃驥,字齊齋,南潯張石銘第七子,民國房地產巨賈(圖1)。先生家學淵 源、家藏金石碑帖與歷代古畫甚豐,自幼耳濡目染,精於鑒別。尤嗜古泉,不惜巨資, 廣為搜求,遂成大家。時泉界泰斗丁福保稱其“藏泉之富,甲於東南”;羅伯昭曾感慨: 觀其珍藏,孤品異品,層見疊出,令人望洋興嘆。1926年,張叔馴邀錢幣收藏者多人, 創辦中國第一個錢幣研究團體古泉學社。1927年,他又創辦了《古泉雜誌》,這也是中 國最早正式出版的錢幣專業雜誌。

四眼大齊

1938年,張叔馴一家因日軍侵華避難去了瑞士,再去美國。 臨行前將上海的生意與古錢藏品委託其姐張智哉代管。抗 戰勝利後,1946年張叔馴回上海處理他的財產,並精選了 近2,000枚古錢帶去美國。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他在美 國紐約市曼哈頓東57街125號開了家東方藝術品公司。張叔 馴於1948年5月30日在紐約哥倫比亞長老會醫院病逝。張先 生去世後,其帶至美國的近2,000枚古錢的去向成謎,現有 報道稱張夫人將它們出讓給了美國一家慈善基金會。

這批古錢的下落以及最終的歸宿,是許多錢幣研究者和愛 好者關心的事。冠軍拍賣總裁、《東亞泉志》總編輯周邁克 先生,2014年在美期間對這批錢幣的下落作了細緻深入的 調查,並與相關人員接觸聯繫通信,對發現和瞭解這批古 錢幣,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承蒙他的信任,提供了調查經過 與相關資料,使我得以將這段過程敘述如下。

1948年2月

張叔馴先生來滬挑選了1,998枚古錢幣赴美,回美國3個月 後即當年5月份張先生去世。1950年時張先生夫人徐懋倩女 士找到友人盧芹齋(C. T. Loo,圖2),詢問如何處理這批 古錢幣的事宜。並請盧芹齋的合夥人弗蘭克·卡洛(Frank Caro)為每一枚錢幣都拍攝了正面單幅照片。其後張夫人 將這批古錢幣賣給了戴潤齋(J. T. Tai,圖3)。倆人原本就 認識,張叔馴在上海時就是戴潤齋的大客人,到紐約後, 徐懋倩也常與戴夫人一起打麻將。戴潤齋即戴福保,潤齋為 其字,無錫人。19世紀30年代,戴先生在上海開設古董店; 1949年4月南遷香港;1950年移居美國。20世紀60至70年代, 他活躍於世界各地古董拍賣場,已成為戰後中國古董藝術 界中最知名的古董商人。戴先生身後留下了近3,000萬元美 金的巨額遺產,組成了一個由他的名字命名的戴福保基金會 (J. T. Tai & Company Foundation, Inc.),總部位於美 國紐約市東67街18號。

圖3 戴潤齋
圖2 盧芹齋

圖4 1965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薩克勒展覽館開幕式上(左起) 戴潤齋、保羅 辛格爾(資深中國藝術品藏家)、薩克勒三人合 影。

戴潤齋將張夫人賣與他的這批古錢幣,通過電話交易的方 式賣給了亞瑟 薩克勒( Arthur Sackler)。亞瑟 薩克勒, 美國醫學博士,國際著名的收藏家。在華盛頓史密森國家 歷史博物館佛瑞爾美術館的樓下,建有“亞瑟 薩克勒”冠 名的美術館,並在哈佛大學及北京大學捐建博物館,紐約 大都會及普林斯頓大學也都為其藏品專設展覽(圖4)。佳 士得、蘇富比也都為薩克勒博士的收藏品,舉辦過無數次 專場拍賣。亞瑟 薩克勒從戴潤齋處買下張叔馴這批古錢 後寫下一張交易備忘錄。時至1975 年,薩克勒又寫了一張 備忘錄,記錄還沒有去拿走1967年交易的錢幣。戴先生於 1992 年去世,張叔馴那批錢幣從戴潤齋的辦公室轉移到了 基金會辦公室。

圖5 2016年,攝影師陶德(左)與《東亞泉志》高級編輯史博 祿在加州見面

由其母親賣給了薩克勒,戴潤齋基金會裏的這批錢幣只 是代為保管,而不是基金會的財產。同時,她希望能找到 戴潤齋將錢幣賣給了亞瑟 薩克勒的交易證明。信中還表 示,錢幣擁有人亞瑟 薩克勒已於1987年去世,生前一直 未曾來取過錢幣。2015 年 8月12日,陳女士再次發郵件給 張南琛,告訴他可以尋求周邁可的幫助,從薩克勒家族中 找到接受這批錢幣的合適人選。2015 年10月,在征得陳 女士同意後,周邁可帶上加州知名錢幣攝影師陶德 波洛 克(Todd Pollock ,圖5)前往存放地為張叔馴古錢幣拍照 時,發現當時1,998 枚錢幣只剩下1,300 多枚,有1/4下落不 明。1950 年全部藏品相片(單面)與 2015 年的相片(雙面) 相比,共缺少500 多枚,其中包括那枚“四眼大齊”。之後, 薩克勒的女兒伊莉莎白 · 薩克勒( Elizabeth Sackler)找到 了1967年的交易證明,以及1975 年的備忘錄,因此,她擁 有了這批錢幣。同年12月,伊莉莎白 薩克勒前往戴潤齋基 金會取走了錢幣。

張叔馴的兒子張南琛先生,從弗蘭克 卡洛處找到當時為 1,998 枚錢幣拍的照片複印件,並交給了來美國加利福尼亞 家中探訪的周邁可。《東亞泉志》高級顧問曾澤祿其後也看 到了這些照片複印件,並對其中的幾枚錢幣寫文點評。同 年9月,在美國紐約舉辦的慶賀嚴幼韻女士110 歲生日的宴 會上,張南琛的友人徐景燦女士遇到戴潤齋的前秘書 Y.C. Chen(陳女士)。嚴幼韻女士是“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 先生的太太,她的生日宴在紐約皮埃爾酒店舉辦,徐景燦 女士作為其侄女應邀參加生日宴。徐女士在與 Y.C. Chen 的交談中得知張叔馴的錢幣保存在戴福保基金會地下室。 同年12月,徐女士與周邁可見面時告知了陳女士的聯繫方 式。12月18日,周邁可致信張南琛,告訴他陳女士通訊地址, 並建議張將自己的身份和父親的收藏情況寫信與之聯繫。

陳女士致郵件給張南琛,確認其父張叔馴先生的錢幣已

陳女士與周邁可先生再次見面,跟進相關事宜。在此不得 不敬佩陳女士的敬業精神,如果沒有她對此事的關心與熱 心幫助,張叔馴攜美的這批古錢幣,至今仍是泥牛入海。

張叔馴剩留在上海的其他古錢,也幾經轉手歷經滄桑,有 文記載的經歷是:大部分留存的錢幣歸張先生的姐姐張智 哉女士保管。1956 年她去日本時,委託給了自己的女兒徐景 淑與女婿顧正言;1961年徐景淑與顧正言去美國時,轉由 女婿家族的一位親戚代管。1966 年開始的“ 無產階級文化 大革命”中被查抄,運動後發還了3,000 枚錢幣。最後大部 分由上海博物館收藏。張先生的內兄徐懋齋手中也曾有一 些張先生的古錢,後也歸上海博物館收藏。

周邁可先生瞭解的情況是,從張智哉女婿親戚家抄走的張 叔馴先生的古錢幣,大部分作價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後有

部分錢幣退還,如齊法化三字刀、齊之法化四字刀、節墨 之法化和安陽之法化五字刀,其後交由周先生處理。另有 部分錢幣由徐景淑帶到日本,存於日本銀行保險櫃。後徐 景淑往美國將保險櫃鑰匙交給張叔馴遺孀。但張太太並沒 有去日本取回這些錢幣。銀行在保險櫃租用到期後清理保 險櫃,這部分錢幣在日本流出。

周邁可先生拍攝的留存在戴潤齋基金會的1,300 多枚古錢

圖9 紹定元寶大錢

《古錢大辭典》上冊

圖6 壹當百錢

8 慶元通寶背永大錢

圖10 乾統元寶折十鎏金大錢

的照片,得以使我們見到了張叔馴這批錢幣真面貌。也從 其中發現的珍稀錢幣⸺《古錢大辭典》拓圖原物與一批宋 代母錢中,反證了這批錢幣是張叔馴先生的藏品。現將所 見照片中的錢幣分述如下。

有很多的珍稀中國古錢,如:壹當百錢(圖 6)、乾封泉寶背 天府鐵母(圖7)、永安一千、保大元寶背天、應天元寶背萬、 皇宋通寶九疊篆、慶元通寶背永大錢(圖 8)、紹定元寶大錢 (圖9)、趙興重寶背當三、乾統元寶折十鎏金大錢 ( 圖10)、 篆書泰和重寶背巴斯巴文、窻國通寶等。

有丁福保先生編著的《古錢大辭典》書中拓圖的錢幣原物。 如:開元通寶背穿上星大錢(圖11),見左圖中華書局1982 年12月第一版《古錢大辭典》上冊 989頁;乾德元寶大錢, 同書 930頁;應聖元寶背拾(圖12),同書1066頁;保大元 寶背天(圖13),同書 909頁;咸平元寶楷書折十大錢,同

7 乾封泉寶背天府鐵母

書 845頁;泰和通寶楷書折二錢(圖14),同書 919頁;大定 通寶折十大錢(圖15),同書 710頁;阜昌重寶篆書當五錢, 同書 836頁;招納信寶背使押文錢(圖16),見同書 842頁。 包括上述的那枚慶元通寶背永見同書1055頁等錢幣。

其中北宋錢中的大觀元寶、崇寧元寶極為珍罕,尤其是靖 康錢就有15 枚之多,包括小平折二,隸篆真書,元寶、通寶、

圖11 開元通寶背穿上星大錢

圖13 保大元寶背天

圖17 靖康通寶

重寶文,品種齊全,蔚為大觀(圖17)。北宋鐵母有:宋元 通寶、太平通寶、康定通寶、慶曆重寶、至和重寶、熙寧通 寶、元豐通寶、元祐通寶、紹聖通寶、元符通寶、崇寧通 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圖18)等 30 餘枚。

而南宋建炎元寶一對,隸書為鄭丈松舊物,篆書得自戴葆

圖12 應聖元寶背拾

圖14 泰和通寶楷書折二钱

圖16 招納信寶背使押文錢

圖18 政和重寶鐵母錢

图19 建炎通宝铁母钱

庭藏泉,都是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原品。南宋鐵母有 建炎通寶小平(圖19),紹興通寶背利,乾道通寶背正、同, 嘉定通寶背漢十五,嘉定元寶背利壹五,嘉定之寶背正五、 利壹五、利州二、利州行使,嘉定崇寶、永寶、通寶,端平 通寶背惠五西中、定伍北下、定伍北中、定伍東下,嘉熙通 寶背五惠下、十東二,淳熙元寶背利、同、同捌、春十五, 嘉泰通寶背春三、同三,開禧通寶背春元,紹熙元寶背漢 二,紹定通寶春五,聖宋元寶,慶元通寶、川三六、春五 等 40 餘枚。其時有人稱張先生藏“鐵母”錢以串示眾令時 人驚訝,今所見此言不虛。

這批存錢中明代大中、洪武錢占一定的比重。其中大中錢 有 70 餘枚,有背鄂、濟、北平、京、豫、廣、廣二、廣五、 桂桂一、桂二、桂三、福、二福、三福、五福等。洪武通 寶背有星月紋,三文、三、五,福、二福、三福、五福,桂、

圖20 洪武通寶背“鄂”

图21 咸丰重宝宝浙当四十大钱

桂一、桂二、桂五,廣、廣二、廣五,北平、浙、濟、豫、京、 鄂(圖20)等 80 餘枚。證實了張先生記載中曾有段時間極 嗜明代錢幣的史實。

圖22 慶安通寶銀錢

圖23 政和通寶背“太平小打”花錢

清錢見有滿文天聰通寶大錢,咸豐重寶寶浙當四十(圖21) 等。 另有大朝通寶、太平元寶、永樂通寶銀質小平錢數枚,以 及天正通寶、銀代通寶和慶安通寶(圖22)外國銀錢。還 有一些日本、安南、朝鮮等周邊鄰國錢幣。發現的壓勝錢 大都為錢文錢。如周元、政和、崇寧、大觀、靖康、大定、 正隆、泰和等。圖23 為政和通寶背“太平小打”壓勝錢。

從目前尚存的1,300 餘枚古錢中,我們看到了以錢幣收藏名 聞中外的張叔馴先生的珍貴藏品,見到不少的孤品異品, 得以見證民國錢幣界巨擘的實力,從中體驗集藏中的不易 與付出。令人遺憾的是,1948 年張叔馴先生帶至美國這批 錢幣不知原由丟失了一部分,令國內錢幣界矚目的那枚南唐 “四眼大齊”也未在其中。但從張南琛先生收藏的1950 年 拍攝的照片 複印件中,“大齊通寶”赫然在目(圖24),可見 它被張叔馴先生帶去了美國,遺憾的是“四眼大齊”又在丟 失的錢幣之中,行蹤成謎。歲月滄桑,時過境遷,張叔馴 先生藏錢的最終歸宿得以清晰,尚存的藏品得以展示,將 這段歷史記錄成文件是件極有意義的事。

美國史密森國家歷史博物館亞瑟 薩克勒展覽館

附錄

美國史密森國家歷史博物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獨立大道1050 號,下設兩所亞洲藝術博物館,即佛瑞爾美術館和亞瑟 薩克 勒展覽館。薩克勒展覽館中既有臨時展覽,也有永久陳設的展 覽,展品年代囊括古今。博物館中收藏的藝術品無與倫比,其 中不乏世界上最為珍貴的中國古代玉器和青銅器。館中還有很 多出自張叔馴收藏的玉器,這些玉器曾於1935年在英國進行展 出。除了在展展品外,展覽館中還為各個年齡段的訪客設計的 創意項目,如講座、音樂會、影片和播客等,以此吸引更多的觀 眾來訪。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薩克勒展覽館

大都會博物館館長托馬斯 霍文(Thomas Hoving,任期 1967 1977年)新建博物館北翼和南翼,擴大了博物館的展覽 面積。博物館董事會同意南翼以邁克爾 洛克菲勒(Michael C. Rockefeller)命名,主要展出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藝術。此外, 霍文希望尋找願意出資建設北翼的捐贈者。北翼將展出埃及政 府為感謝美國幫助建設阿斯旺水壩而捐贈的丹鐸神廟。霍文花 費六年時間才找到適合的捐贈者。1971年,薩克勒在被詢問是 否願意捐贈之後,他大聲數了10個數,然後說,“我花了10秒做 出了決定,我願意捐贈。”薩克勒還邀請他的兄弟們共同進行捐 助。這一捐贈成果讓各家博物館都希望得到的丹鐸神廟被留在 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神廟之後被拆開,從亞曆山大港運送至 布魯克林,再運往第五大道之後進行重新組裝。為了紀念丹鐸 神廟開展,霍文在薩克勒展覽大廳組織了開幕展覽,展出了各 種圖坦卡門墓中發現的珍寶,展覽一鳴驚人。

1978年9月,埃及 大使梅吉布(Meguib)為丹鐸神廟參與開幕展,之後薩克勒展 覽館和展覽大廳開始向公眾開放,該展覽館被譽為紐約市最寬 闊的大廳之一。

伊丽莎白 · 薩克勒

伊丽莎白 薩克勒,生於1948年2月19日,是美國公共歷史學家 和藝術活動家,創辦了布魯克林博物館伊丽莎白 薩克勒女權主 義藝術中心,這是布魯克林博物館中第一個以女性藝術家和女 性主義藝術為主題的中心。2000年起,伊丽莎白任布魯克林博 物館監理委員會成員。2014年6月,成為布魯克林博物館監理委 員會選出的第一位女性主席,她擔任這一職位直至2016年6月。

戴潤齋

戴潤齋 (1910 1992),即戴福保,民國時期發跡於上海後南下至 香港,至美國後改以 J.T. Tai 的雅號行天下。他幫助美國兩位頂尖 的收藏家建立了各自主要的中國藝術收藏品,這些藏品現在分別 位於旧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和華盛頓的亞瑟 薩克勒展覽館。

戴潤齋基金會

戴潤齋基金會建於1983年,位於美國紐約,為私人基金會。(J. T. Tai & Company Foundation, Inc.),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東 67街18號。

盧芹齋

盧芹齋(C.T. Loo,1880年2月1日至1957年8月15日)是一位頗受 爭議的中國藝術品貿易商,在巴黎和紐約均有自己的展覽館。通 過從中國非法出口大量重要國家文物,盧芹齋為收藏家和美國博 物館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藏品。他被稱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藝 術品和手工藝品的傑出貿易商”,但因其非法將古董和考古珍品 從中國販售至西方收藏家手中,而廣受批評。

弗蘭克 卡洛

弗蘭克 卡洛是盧芹齋生意上的合作夥伴。1949年之後,中國 文物出境受到嚴格管理,盧芹齋在中國兩家分店的大批庫存也 統統被查收,紅樓失去了貨源,只有靠出售原有庫存和為客戶 訂做中式傢具來維持經營。盧芹齋元氣大傷,不得不退休。他 將紐約庫存拍賣,店面讓給助手弗蘭克 卡洛 (Frank Caro) 經營, 1952年正式返回法國定居。

保羅 · 辛格爾

保羅 辛格爾(Paul Singer)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因其龐大的中 國藝術品收藏而廣為人知。辛格爾從事於藝術品收藏事業時正 值美中接觸嚴格受限時期。1904年,辛格爾出生於匈牙利,在 奧地利長大,17歲時第一次購買東亞藝術品。他在1939年移民 美國,積極從事收藏事業,經常出沒於藝術品交易商、拍賣行 和舊貨商店。辛格爾於1997年去世,其藏品已有約5 000件,其 中大部分是中國藝術品,他曾在新澤西州薩米特地區簡樸的兩居 室公寓裏展出過這些藝術品。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臺灣特別版第 3 期

試論金圓券中央廠伍拾萬圓後A版與台北廠之關係

郭育宗〔臺北〕

一 研究緣起

中央銀行金圓券中央印製廠伍拾萬圓後A版(以下稱中央 廠後A版),顧名思義就是雙前英文字軌外,後面多了一個 A字。在筆者集鈔啟蒙書之一的《金圓券幣圖錄》(林樹明、 莊文傑,1985)中即有介紹“前雙後單字軌A”,1994 年莊文傑編《文泉幣鈔手冊》第二版評價“前雙後單字軌 A(少)”,1994年許義宗著《原色中國紙幣圖說》中提到該 鈔為台北林清池捐贈,編號CG4-15o,並評價全新1,200元 美金,與編號CG4-15e中央印製廠台北廠(以下稱台北廠) 伍拾萬圓評價相同,在當時認定珍稀之程度可見一斑。

但不知道收藏界從什麼時候開始相約成俗,可能因為兩者印 製的金圓券都帶有後A,而將中央廠後A版當作或猜測是 台北廠承印的產物之一,為了探討兩者之差異及關聯性,因 此嘗試撰文討論。

二 文獻回顧

以往相關書籍對於“金圓券中央廠伍拾萬圓”確切發行時間 並無記載,大部分都只介紹民國三十八年印製發行,比較專 業的研究如2001年季長佑著《金圓券幣史》中提到:“流通 中沒有確實發行日期的金圓主幣券 …(二)中央印製廠印 製… 7.紅棕色五十萬元券。”,季老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 翻閱多年資料都無法找到。

所幸在筆者努力查找下,最 終在新北市的國家發展委 員會檔案管理局諸多館藏 中找到中央銀行發行局發 通字第19號公文副本(如圖 1),確認金圓券中央廠伍拾 萬圓是在民國三十八年5月 5日公告發行,但未見後A 版相關記載。

民國三十七年11月,奉命

圖 1 中央銀行發行局公文副本

圖 2 中央印製廠台北廠

撤遷中央印製廠上海廠部分機器及員工至台灣設廠,由總 經理陳公亮親自率員來台實地勘察,次月首批遷台機器設備 約3,600噸交由良心輪自上海啟運;翌年元月,奉核定台北 廠籌建費用為金圓券9,600萬元,並即成立台灣辦事處,籌 備建廠事宜,選定台北縣三重鎮(今新北市三重區)錦通里 289號為廠址(圖2),該址原係日治時期“九州製果廠”,均 為木造平房至為簡陋,經四個月趕工修建及安裝機器,是 年端午節開工生產。成立初期配合上海廠趕印兩種金圓券, 即台北廠拾萬圓與伍拾萬圓,均為平版印刷(中央印製廠, 1996)。可惜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卻因為上海戰役,於民國 三十八年5月28日被上海市軍管會接收,改為上海印製一廠。

三 暗記差異性比較

紙鈔上的暗記通常具有特定的意義,可能由英文、中文或其 他符號所組成,一般都比較微小,除了有防偽功能之外,同 時也是檢驗印刷品質是否合格的依據之一(林清池,2020)。

假設由中央印製廠頒布同一塊印鈔板交給不同印製廠印製, 即使紙鈔成品看似相同,實則暗記也不會全部相同,其中除 了印鈔母版上的共同暗記之外,不同印製廠會特別加上保護 自身權益的暗記。以下嘗試檢查並比較中央廠、中央廠後 A版及台北廠三者伍拾萬圓的暗記是否有差別。

(一)中央印製廠伍拾萬圓券

① 左中花羽內有“E”字。

② 左上方花符內有“G”字。

③ 下方有“H”字。

④ 左中花羽內有倒“T”字。

⑤ 左上5字中有“T”字。

⑥ 中間上方花符疑似有“士出”兩字。

⑦ 右上5字中有“7”字。

⑧ 右中有“G”字。

⑨ 左中花羽尖端有“山”字。

⑩ 左下花符內有“H”字。

⑪ 右下花符內有“Y”字。

⑫ 右中有“T”字,亦像“TU”字。

此樣張正/背兩面皆為紅棕色膠版印刷,票幅147×62 mm,正面暗記有3個,背面暗記有9個。

(二)中央印製廠伍拾萬圓券後A版

① 左中花羽內有“E”字。

② 左上方花符內有“G”字。

③ 下方有“H”字。

④ 左中花羽內有倒“T”字。

⑤ 左上5字中有“T”字。

⑥ 中間上方花符疑似有“士出”兩字。

⑦ 右上5字中有“7”字。

⑧ 右中有“G”字。

⑨ 左中花羽尖端有“山”字。

⑩ 左下花符內有“H”字。

⑪ 右下花符內有“Y”字。

⑫ 右中有“T”字,亦像“TU”字。

此票正/背兩面皆為紅棕色膠版印刷,票幅147×62 mm, 正面暗記有3個,背面暗記有9個。目前後A版字軌實物紀 錄有10個,順序是從AE~AP軌,其中以AP字軌票略少見。

金圓券伍拾萬圓中央廠後A版的暗記與前者(一)中央廠 暗記比較,經再三仔細觀察,兩者並無顯著差異,由此可推 測是同一個印鈔板。

(三)中央印製廠台北廠伍拾萬圓券

① 左中花羽內有“E”字。

② 左上方花符內有“G”字。

③ 下方有“H”字。

④ 中下方花符中間有“台”字,台灣縮寫。

⑤ 左中花羽內有倒“T”字。

⑥ 左上5字中有“T”字。

⑦ 中間上方花符疑似有“士出”兩字。

⑧ 右上花紋內有“台”字,台灣縮寫。

⑨ 右上5字中有“7”字。

⑩ 右中有“G”字。

⑪ 左中花羽尖端有“山”字。

⑫ 左下花符內有“H”字。

⑬ 右下花符內有“Y”字。

⑭ 右中有“T”字,亦像“TU”字,已經有點模糊。

此票正/背兩面皆為紅棕色膠版印刷,票幅146×61 mm,

正面暗記有4個,背面暗記有10個。目前台北廠字軌實物紀 錄僅見2個,即JS與JT軌,其中以JT字軌較少見。

由於沒有當年暗記檢驗樣的檔案資料可以佐證筆者上述所 發現的暗記(包括疑似暗記)是否皆為當時印製鈔票上的暗 記,故一一列出僅供研究參考。其中有趣的是“士出”兩字 暗記,個人猜測當時共產黨地下黨員已然滲透到中央印製 廠,故意在鈔版雕刻上動手腳,暗地詛咒蔣介石軍隊士兵 出師未捷身先死。

根據民國三十八年4月11日中央銀行發行局(甲方)與中央印 製廠(乙方)簽訂的合約書內容提到:“…金圓券均應分別 各加暗記四處,各以三處密函告知甲方,一處自行嚴守秘密 不得洩露。否則,如因洩露而致甲方蒙受損失時,其責任悉 由乙方負之,再如其中因乙方限於生產量關係而轉委特約工 廠印製時,應由各該特約工廠再加暗記兩處,以一處逕行密 函告知甲方,另一處則由各該特約工廠自行嚴密保管。”(國 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1)

金圓券伍拾萬圓台北廠的暗記與前兩者:(一)中央廠、(二) 中央廠後A版之暗記比較,除了12個共同暗記之外,可以 清楚得知台北廠還多了2個“台”字,其由來即中央印製廠 上海廠產能有限,中央印製廠另外委託台北廠印製金圓券, 台北廠所添加的兩處暗記,很顯然中央廠後A版與台北廠 並無直接關係。

四 字模差異性比較

從表1乍看之下會覺得中央廠、中央廠後A版及台北廠三者 印刷字體都很相似,但台北廠的數字“1”底部是有橫線的, 在台鈔收藏界俗稱“小字1”,明顯與中央廠及中央廠後A 版的大字1不同。台北廠的英文“A”字體也比較短小,在台 鈔界則稱“短足A”,中央廠及中央廠後A版的A字則皆是 “長足A”。

上述三種數字字體長寬大小,經過測量分別是:中央廠 (1.8×3.8 mm)、中央廠後A版(1.8×4 mm)及台北廠 (1.8×3 mm),台北廠印刷字體明顯偏小。根據收集多張 不同字軌的號碼比對,發現中央廠數字字模造型穩定,幾 乎找不到變化;中央廠後A版數字字模反而不穩定,若仔 細比對各種數字造型都還能找到細節不同,趣味橫生又是 另一種研究。

五 結果與討論

假設中央廠後A版是由台北廠承印,起碼在兩者之間應該 要找到相同暗記,經查後A版並無“台”字暗記,而流水 號字體大小也不同,反而中央廠與中央廠後A版暗記與風 格是一致的。

根據中央銀行發行局與中央印製廠在民國三十八年4月11日 簽訂的合約書內容,可以推測金圓券中央廠伍拾萬圓是在5 月前完成印製,因此得以在民國三十八年5月5日公告發行。

由於中央廠後A版與中央廠票面特徵相同,個人認為應該 也是在5月前印製,然後流入市面參與流通,至今才會有留 下許多使用過的舊票。

文獻回顧指出中央印製廠台北廠是民國三十八年端午節開 工,經查當天為國曆6月1日,趕印未幾即面臨嚴重貶值,市 肆拒收金圓券,台北廠拾萬圓與伍拾萬圓已印就卻來不及發 行。因此,按時序而言,中央廠後A版伍拾萬圓更不可能 是台北廠承印的產物。

關於中央廠後A版伍拾萬圓券的由來,目前因缺乏史料可 稽,以下是筆者自己的推測:按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奉核定台 北廠籌建費用為金圓券9,600萬元,拆遷上海廠部份機器及 安排員工到台灣,其運輸成本與後續給付員工薪水都是一 筆龐大的開銷,再加上台北廠自核定籌建到正式開工,這半 年裡金圓券嚴重貶值(民國三十八年5月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 億多金圓券),為了補足前述的日益虧空,在4月印製中央廠 伍拾萬圓券之時,另外添印後A版伍拾萬圓券,以示區別。 假設後A版AE~AP十個字軌都有完全印製,代表金圓券 總值是5兆元,也許能勉強應付。

以至於台北廠印製拾萬圓券與伍拾萬圓券時,字軌後面也 添加後A,雖然與中央廠後A版伍拾萬圓券沒有直接關係, 卻有因果關係。

六 結論與建議

推測中央廠後A版是印製中央廠伍拾萬圓券之時所另外添 印,並隨着民國三十八年5月5日公告發行,一起流入市面參 與流通。而中央印製廠台北廠是民國三十八年6月1日才開 工,且兩者暗記與數字字體風格也不同,因此,若再按時 序而言,中央廠後A版伍拾萬圓券更不可能是台北廠承印 的產物。

中央廠後A版伍拾萬圓目前僅見AE~AP十個字軌,留存 至今大多是舊票,反而券真正全新未使用品相比較少見,也 屬於金圓券小名譽品,值得留意珍藏。

參考文獻:

1 林樹明、莊文傑,1985,《金圓券幣圖錄》,寶印出版社,台北,第32頁。

2 莊文傑,1994,《文泉幣鈔手冊第二版》,東陽出版社,台北,第130頁。

3 許義宗,1994,《原色中國紙幣圖說-中央 中國 交通 中國農民銀行篇》,圓融文化基金贊助出版,台北,第127頁。

4 季長佑,2001,《金圓券幣史》,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第46頁。

5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1,《金圓券印製發行事宜》,中央銀行,檔號A347000000N/0037/000308/1/0001。

6 中央印製廠,1996,《中央印製廠55年》,台北,第92頁。

7 林清池,2020,《中央銀行關金兌換券-美國鈔票公司代印篇》,自費出版,台北,第15頁。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4 期

孫中山簽發的中華革命軍軍需債券

◎ 羅傑·厄斯 、霍華德·A·丹尼爾三世

亞洲覺醒先驅孫中山(孫逸仙)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更是一 位雖屢屢受挫,但仍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者。1866年11月 12日,孫中山生於廣東省翠亨村(毗鄰澳門)。在完成基 礎教育之後,孫中山於1879年來到檀香山投奔自己的富商 胞兄孫眉。之後,他進入檀香山一家基督教會學校學習英文, 正是在這裡,孫中山第一次接觸到了民主、自由及公平正義 等進步思想。

1883年,孫中山回國,四年之後(1887年),他進入香港 一所醫學院學醫。學習間隙,孫中山會同其他進步同學討論 時事,交流思想,不多久,這群激進青年成立了一個學習小 組,認真討論革命變法之事,革命的種子就此種下。

雖然畢業之後做了一段時間的醫生,但孫中山從未放棄過推 翻清政府的信念。自1644 年起,大清(或滿清)在中國建 立起來了以皇權為中心、中央絕對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而 這種統治模式同孫中山所信仰的西方立憲製完全背道而馳。

1894年,孫中山重返檀香山,並在那裡建立了第一個革命 團體——興中會,在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 第一步。為籌措革命資金,興中會向每名會員收取了5美 元的會費,並開展股票銷售和徵集募捐活動,孫中山的大哥 孫眉也慷慨解囊,向興中會捐贈了大批錢款。在得到資金上 的支持之後,孫中山於1895年率領興中會同仁準備在廣州 密謀起義,事泄而敗,逃亡國外。

1900年,孫中山策劃在惠州舉行第二次起義。除了從大哥 孫眉那裡獲得資助之外,孫中山還從香港的華僑那裡募集到 了大量資金,但這次起義同樣沒有取得成功。1907-1908年 期間,孫中山先後發動了八次起義,起義經費均來自東南亞、 歐洲、加拿大、日本,以及美國等地大量華僑的慷慨資助。

但這八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

1904年,孫中山在夏威夷發行了第一批軍需債券。

票面上的文字為:

、史博祿〔美國〕

此券實收到美金壹圓正,本軍成功之日見券即還本息拾圓。

據《孫中山在夏威夷的資金籌集活動》(刊登於《夏威夷期刊》 雜誌第 32 期)一文記載:“孫中山的支持者大都是中低階層 的海外華僑……他們雖然並不富裕,但在支援革命一事上卻 非常慷慨,甚至願意傾囊相助。”

第一批軍需債券

1900年到1908年期間,孫中山頻繁往來於法屬交趾支那和 印度支那,並在當地的華人社區成立了同盟會,下設募款會, 用來為國內的反清運動籌集資金。孫中山在兩地一共設立了 四所同盟會分會,分別位於:印度支那的河內、交趾支那的 華埠(位於西貢郊區)、高棉的金邊以及老撾的萬象地區。 這幾所支部是當時同盟會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地。

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獲得了許多法國商人的支持,他們希望能 在孫中山當上總統之後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

孫中山在華埠的主要聯絡人是印度支那銀行(又名中法銀 行)的代理商周植生。孫中山有可能就是委託此人印刷了 1906年的法文版軍債券,而這種債券的印刷地很可能是西 貢而非之前所猜測的法國。

1980年,霍華德·丹尼爾首次在漢克·巴頓的收藏中見到了 這種債券。Smith-Matravers的《中國紙幣》(SM C2571)一書中曾記載:“雖然債券的持有者得到承諾說中華民 國成立一年之後將償還本息,但這種債券並非實際流通的紙 幣,而僅僅是作為募集資金之用。”債券票面上有孫中山

英文版中國革命政府 100 元軍需債券 法文版中國革命政府 100 元軍需債券

的簽名以及“100元”字樣的印記,據《中國紙幣》一書記 載,目前這種債券共存在三種版別。英文版的軍債券一面是 英文,另一面是法文。

最初以10元認購債券的人,可在廣州新政府成立之後由中 華民國財政部返還本息共100元。

各種孫中山軍需債券中,等級為AU和CU、編號以079開 頭的雖然最為常見,但又極為稀有;以080和090開頭的 債券雖然評級較低,但大多也都比較罕見。

債券在新加坡發行的時候,當地華人紛紛出錢認購,希望能 為革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後來消息傳開,同盟會各分支 機搆又在吉隆玻、檳城、雅加達、曼谷、仰光、曼德勒等東 南亞地區相繼成立。

旅居菲律賓期間,孫中山結識了菲律賓抗美民族獨立運動的 領導人馬里亞諾·彭西。二人一拍即合,決定相互扶持對方 的革命事業。但這一計劃非但沒有成功,甚至還讓孫中山冒 了得罪美國的風險,而他當時正打算從那裡募集革命資金。

這些債券一直發行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由於其革命行 動和越南反法革命之間極大的相似性,使得孫中山在當時成 為了法國政府的眼中釘。

據《中國軍用鈔票史略》(1982年出版)記載,這些發行 的債券既未作廢也未被政府註冊登記或償還。

1997年斯賓克Chiu Sze Hoi 中國紙幣藏品拍賣中曾經出 現了一張編號為079653 的孫中山軍用債券,“極美品,稀 有”,價格在5000-6000港幣之間(按現在匯率約為650775美元)。

1991年斯科特·席曼斯於長灘舉辦的丹尼爾·K.E.陳錢幣拍 賣中也出現過一張孫中山軍用債券。拍品描述中說這是一張 孫中山在法屬印度支那發行的債券,目的是為籌措軍費。這 張債券的等級為F-VF,票面上有兩處輕微裂口,起拍價為 250美元,編號開頭為079。

1909年(據丁張弓良所著《中國軍用鈔票史略》記載), 孫中山在三藩市成立了同盟會募款會。為籌集革命軍費,孫 中山發行了中華民國金幣券,面值為10元、100元及1000元。

不過另有記載稱這種金幣券實際發行於1894年。SmithMatravers的書中只提到有1美元和10美元這兩種面值的 金幣券 (C-262-1 and 262-2),發行時間為1896年。而經史 博祿考證,這種債券應該發行於1911年,發行地點分別為 加拿大溫哥華和美國三藩市。這一結論來源於以下兩本書:

《辛亥革命貨幣》,吳籌中、顧延培著,1986年出版;

《辛亥革命時期貨幣》,馬傳德、徐淵著,2002年上海出版。

這批彩色的金幣券中間印有中華民國國旗,現在已知的面值 只有10元、100元和1000元(金)三種,而並沒有1元面 值的金幣券存世,這一點同Smith-Matravers的記載不符。

孫中山10元金幣券既非常見也非罕見。斯科特·希曼斯長灘

拍賣會上曾經出現過一張孫中山10元金幣券,其拍品描述 為:“可能是1900年左右發行於夏威夷或者溫哥華”,“稀 有品”,非常精美。當時的起拍價為275美元。

先前提及的斯賓克1997年拍賣會上也售出過一張這種10 元金幣券,拍賣目錄中的描述為:“幾乎未使用,故而稀有”,

起拍價為4000-5000港幣。

發行面值較低的10元債券讓更多的華僑可以參與到募捐活 動中來,這的確是一個明智之舉。目前已知10元金幣券的 最大序號為26000,而斯賓克拍賣會拍出的那張金幣券的編 號是14977。

孫中山100元金幣券為稀有品,價值較高。

孫中山1000元金幣券極為稀有。史博祿的文章中只提到一 張曾公開拍賣過的1000元金幣券:太平洋海岸拍賣公司 1988年9月份的香港拍賣會上,一張美品孫中山1000元 金幣券的售價高達22000美元。

所有金幣券上面都有中華革命党本部總理孫文及中華革命 軍籌餉局會計李公俠的親筆簽名。據史博祿猜測,此人很可 能是一位美國華僑。目前尚不清楚這種金幣券的印刷地為何 處,但美國和加拿大的可能性最大。

據史博祿考證,孫中山金幣券之所以稀少是因為國民政府在 20世紀30年代曾經贖回過這種債券。認捐數額為5元及以 上金額的債券被政府以雙倍價格贖回,購買了50元金幣券 的捐贈人則收到了本息共計100元。

據丁張弓良記載,國民政府財政部曾於1935年出臺了一項 清償革命債務的貨幣政策。國民黨當局為此特設清償委員會 對登記過的債券進行償還,並對已經償還的票券進行銷毀。

孫中山的最後一次起義發生於1911年10月。在新軍的幫 助下,各大革命勢力聯合起來成功發動政變,佔領總督府, 並最終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國的統治。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起義爆發時孫中山人在美國,就連起義 勝利的消息也是從報紙上得知的。同年12月,孫中山回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 大總統。1912年3月,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之後,孫中山辭 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袁世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癌症在北京逝世。

100 元金幣券
1000 元金幣券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3 期

一張民國时期中央银行手寫簽名鈔

◎ 史博祿〔美國〕

民國二十五年中央銀行壹圓簽名鈔

19世紀之前,每張西方的紙幣上面都有手寫的簽名。到了 20世紀,多數銀行都無法做到在每張紙幣上手寫簽名,於 是這些官員們的簽名要麼是用模具印刷,要麼加印到沒有簽 名的鈔票上面去。某些情況下,只有高級官員的簽名是印簽, 級別低一些的官員仍需要親筆將自己的名字簽到鈔票上面。

中國中央銀行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發行的鈔票上面是沒 有簽名的。當發行鈔票的時候,銀行會在鈔票後面用黑色油 墨加印上兩個簽名,通常是銀行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的簽名。

一旦發生了職務變動,就得重新準備加印所用的簽名。 20

世紀40年代的戰爭以及戰後的一段時間裏,出於流通需要, 銀行加大了印刷鈔票的速度,從而沒有多餘的時間在紙幣上 加印簽名。於是銀行經理和副經理的簽名便被刻到了印刷範 本上,這樣在印刷的時候,簽字便和花紋一樣用同樣的油墨 被印到了紙幣上。

有時候有人會應請求,在印有自己簽名的鈔票上面親自簽上 自己的名字,收藏家們將其稱之為“禮節性簽名”,不過這 種情況並不是很常見。這種簽名有時會出現在美國的紙幣 上,但直到最近,才有第一張帶有禮節性簽名的中國紙幣被

發現。這是一張1936年由倫敦華德路公司印製的中國中央 銀行壹圆紙幣。(Pick書中的編號為216,帶有簽名“5”; Smith & Matravers 的書中將其編號為C300-94 ,帶有 “EB”樣式的簽名。)

這個簽名是副總經理親簽的,幾乎和紙幣上的印簽簽名一模 一樣,只是尺寸要大一些。簽名的下面標注了日期:1943 年11月2日。也許你會覺得鑒別中國中央銀行上面的簽名 以及查找簽名者的生平信息算不上一件多難的工作。不過在 中國中央銀行21年間(1928~1949年)發行的紙幣上一 共出現了21種不同的簽名,有的是中文,不過大多數還是 英文簽名。這些簽名多數都被毛景安收錄在了他1968年出 版的一部關於中國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的大部頭目錄中。其 他的則在許義宗1981年於臺灣出版的《中國紙幣圖說》中 有所記載。

然而找尋這些簽名者的生平信息卻並非一件易事。 有些鈔 票上面的簽名是由行長及銀行總經理完成的,但大多數的簽 名卻是來源於各分部的經理以及副經理。這些經理和副經理 們並非銀行的高官,在部門林立的銀行係統中,每一個部門 都有其各自的經理和副經理,而鈔票上的簽名就是由發行部 門的兩位經理完成的。儘管源於銀行行長們的信息並不難 找,但介紹這些發行部門經理們的生平資料卻是少之又少。

這裏介紹的這張鈔票上面的簽名是黃秀峰。

黃秀峰生於1892年11月22日,是中國中央銀行成立以來 的第四任發行部副經理,在職期間為20世紀30年代中期 至40年代。他同中國華洋義賑會有些關係(CIFRC),也和 曾代表華洋義賑會在建造了橫貫貴州的汽車公路(後來發 行了貴州汽車銀幣來紀念此事)的O.J.托德有書信往來。

1934年4月,黃秀峰成為了中國基督教女子青年會國家委 員會的主席,而他當時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擔任營養師的夫人 也參與了青年會的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黃秀峰被調任至中國中央銀行香 港分部任職,到1941年12月日本佔領香港之前,他都一 直在這裏工作。日本人到來之後,黃秀峰四處躲藏,直到 1942年2月21,他才得以趁着夜晚乘船從香港逃亡到屬於 法租界的廣州灣。接着又從那裏走陸路抵達廣西,銀行方面 提出用飛機將他接到當時戰時陪都以及央行總部的所在地 重慶,但黃秀峰覺得在戰爭期間為了他一個人就動用飛機太 過浪費,於是便拒絕了這一提議。之後他搭乘卡車花費了數 周時間來到重慶,並在重慶的銀行裏繼續擔任自己的職務。

與此同時,為了躲避戰亂,他的妻兒則逃往美國特拉華州的 威爾明頓。

1943年11月初,黃秀峰親筆簽下了前面提到的那張簽名 鈔,目的也許是為了給重慶的某個人留作紀念之用。我們不 知道當時的具體情況,不過1945年6月2日在華盛頓也發 生了一件與之類似的事。當時中國財政部長孔祥熙攜中國中 央銀行總經理席德懋會見美國財長亨利·摩根索以及財政部 官員哈裏·D·懷特。會議的主題是討論為中國印製鈔票以及 美國以兌換的方式為中國提供貸款的問題。摩根索的日記裏 面曾經提到過這次會議。期間,孔祥熙提到中國的紙幣是由 美國的兩到三家公司負責印刷的,另外還有加拿大、英國、 中國以及印度的公司也參與過這方面的工作。摩根索提出了 把美國的蓋有黃色印章鈔票運往中國的提議,這種鈔票是北 非戰爭期間發放給士兵的一種特殊貨幣,目的是為了應對德 國人。一旦德國人大量得到這些紙幣,美國方面就會將之廢 棄。不過這種預想的情況之後並沒有發生,所以這種紙幣仍 舊於市面上廣泛流通,不過戰後出現的數量卻並不是很多。

摩根索之所以作此提議,也許是考慮到日本人有可能會繳獲 大量的中國紙幣,如果使用這種紙幣,一旦需要,就可以將 之棄用,從而將日本人手中的紙幣變成廢紙。

摩根索在會議上提到自己當時手中有一張這種紙幣的樣票, 於是他在上面簽上了字(紙幣上已有他名字的印簽),將這 張樣票送給了孔祥熙。根據記載,摩根索在紙幣上寫下的是: “亨利贈與吾友祥熙”。哈里·怀特說道這種帶簽名的紙幣 就是所謂的“short snorter ”(簽名鈔)。孔祥熙謝過摩根 索,並告訴他自己回到中國之後會簽一張鈔票寄送給他以作 回禮。不過懷特當時手中剛好有一張中國鈔票,於是孔祥熙 便在上面簽上自己的名字並將它贈予了哈裏·懷特。孔祥熙 之後又提到最好能儘快將美國的紙幣運往中國,在他的一 再堅持下,財政部便打包了一箱由5美元和10美元組成的 100萬美元黃色印章鈔票,好讓孔祥熙帶回中國。

1945年抗日戰爭末期,黃秀峰被銀行派往青島接手那裏的 中日傀儡銀行。1947年,黃秀峰結束自己在銀行的工作前 往美國探望自己的妻兒。意外的是,當時新成立的國際貨 幣基金組織IMF為他提供了一個職位,於是黃秀峰便留在 了美國。1948~1949年期間,黃秀峰擔任了IMF中國分 部的副審計長職務,之後他在美國繼續自己的工作,直到 1957年退休。1975年6月,黃秀峰逝世於美國威爾明頓, 他的藝術品收藏在2014年被佳士得拍賣行掛牌拍賣。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19 期

耿愛德紙幣的收藏與發現

◎ 史博祿〔美國〕

著名錢幣收藏家、錢幣學家耿愛德(Eduard Kann)去世 30餘年後,其所收藏的部分紙幣首現(見本頁底部“編者 注”)。1995年2月,紐約錢幣經銷商安迪·盧斯蒂格(Andy Lustig)從洛杉磯一家舊書店內購得耿愛德所著《中國紙鈔》 (Paper Money in China)一書。該書是耿愛德的私人合 訂本,收錄了1936~1937年間耿愛德在《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新聞簡報)》(Central Bank of China Bulletin)上發表 的有關中國紙幣的五篇文章。書中夾有200餘張中國紙幣, 分別用郵票鉸鏈附在書頁上。

耿愛德出生於19世紀80年代的奧地利,1902年來華,任職 於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後出任華俄道勝銀行長春分行 經理,並在東北地區生活多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後,耿愛 德搬往天津,出任北洋保商銀行經理。1921年,耿愛德擔 任中華懋業銀行總經理,故其簽名有可能會出現在該行發 行的一些紙幣上。1925年至1949年間,耿愛德在滬從事金 銀和外匯經紀業務(儘管他在1941~1942年間被日軍關押了 一段時間)。1949年以後,耿愛德離開中國,居住在美國加 州的好萊塢,直到1962年逝世。

耿愛德曾寫過不少錢幣學文章,其中最為出彩的要屬:1. 《中國貨幣》(Currencies of China),該書出版於1926年, 而後於1927年推出第二版,1978年進行了翻版;2.《中國幣 圖說匯考》(Illustrated Catalog of Chinese Coins),該 書出版於1954年,1966年重印;3. 1957~1958年間在《遠 東經濟評論》上發表的46期《中國紙幣史》(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係列文章,又稱《中國近代紙幣 史》(Paper Money in Modern China)或《中國紙幣評 說(Commentaries on Chinese Paper Money)。耿愛德 曾在信中表示,他原計劃將這些文章編成書出版。但後來 顯然失敗了,只能以係列文章形式進行發表。耿愛德過世前 曾考慮將此書手稿交予知名紙幣收藏家、作家沃爾特·勒 布博士(Dr. Walter Loeb),托其讓剛成立的世界紙幣協會 (IBNS)出版。不過世界紙幣協會從未出版過這部作品,而 勒布博士也於1969年離世。

欲瞭解更多有關該收藏集的信息, 請聯繫吉利奧(Ronald Gillio)。 地址:美國加州聖巴巴拉國家大 道1103號,郵編:93101。

據《東亞泉志》首期文章記載(韋恩堡市,1982年),1971 ~1972年間,耿愛德的錢幣藏品曾由Quality Sales (Kreisberg & Cohen)拍賣公司在三次著名拍賣中出售。 原來,耿愛德在20世紀50年代就將藏品賣給了一位加州醫 生,正是這位醫生完好地保存了這些藏品,並在其中增加 了一些個人藏品。後來,這名醫生將耿愛德藏品委託給了 Quality Sales。1978年,Quality Sales將耿愛德所藏最 完好的紋銀元寶以私人協議方式售予大英博物館。1963年 2月,郵票商J.R.休斯在拍賣會上將耿愛德所藏中國郵票售 出。然而,耿愛德的紙幣收藏至今仍是個謎。1957年,耿 愛德曾在信中提及,他打算出版一本有關中國紙幣的書籍, 記錄1800張親眼見過的中國紙幣。從他對紙幣的描述來看, 顯然曾擁有過書中的多數紙幣。耿愛德的紙幣藏品是否僅 含目前發現的200張紙幣?還是存在其他有待發現的紙幣? 這些都尚未可知。

耿愛德書中有一張先前不為人知的俄亞銀行(漢口)壹圓紙 幣,上印日期1917年12月8日,由原華俄道勝銀行紙幣加蓋 “RUSSO-ASIATIC BANK”(俄亞銀行)而來。這一加蓋 俄亞銀行名稱的紙幣是剛發現的,加蓋前的華俄道勝銀行 紙幣在Pick目錄(世界紙幣標準目錄)中編號為S512(上 印日期1914年6月6日,“漢口”字樣加蓋在“天津”上)。然 而,奇怪的是——據曾擔任俄亞銀行分行經理的耿愛德所 說,由於與另一家銀行合併,該行已於1910年7月將名稱從 先前的華俄道勝銀行改為俄亞銀行,因此這張日期為1914 年的Pick-S512華俄道勝銀行紙幣根本不應該存在。

這張加蓋紙幣的照片曾出現在《紙幣報告》(Bank Note Reporter)1995年3月發行的頭版,以及同年3月13日《錢 幣世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有趣的是,該紙幣的序列號與 1914年未加蓋的紙幣序列號非常類同。1926年俄亞銀行停 業時,漢口分行是所有其在中國的分行中發行面值最小的銀 行,只發行Pick-S879銀圓票。

編者注:上述1995 年發現的耿愛德紙幣藏品曾在 2008 年10月27-28日的 Bowers and Merena Auctions 拍賣會上出售。

原刊載於《東亞泉志》第

大名鼎鼎的美國鈔票公司
◎ 尼爾•謝弗〔美國〕

對於學習研究世界紙鈔的人而言,一提到美國鈔票公司,腦 海中立刻想起的是優質、精美、安全、廣受歡迎!這家歷史 悠久的印鈔公司印製過世界上最珍貴的紙鈔。

美國鈔票公司成立於1858年,由當時7家頂尖的私營印鈔廠 聯合成立。100多年來,美國鈔票公司印製了大量的紙鈔、 股票、債券、支票、文書,種類繁多,此外還有其他商業 印製訂單(日曆、公司表格等)。公司成立的最初7年,業務 主要是接受美國國內各大私營銀行的印製委託,為外國政 府承製還只是很小的業務。到了1862年,公司接到了希臘和 哥倫比亞的大量訂單;自此,很多地方的銀行和權威發行 機構都從美國鈔票公司提供的優質服務中大大受益。但是, 當時的訂單主要還是來自拉美地區。

19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彩色印刷成為主流,美國鈔 票公司印製的紙鈔常是絕佳之品,這主要是由於鈔票設計 精美,色彩鮮明,單色或多色亮麗組合,多屬精品之作。另 一個顯著的特色是美國印鈔公司使用的裝飾圖案。有時候, 不同的銀行,甚至不同國家在紙鈔上都使用同一圖案,一些 有名的歷史場景如哥倫布登上新大陸、歷史名人如威爾士 親王和西蒙•玻利瓦爾、各國帝王、歷史上有名的海陸戰 役、名畫再創造、寓言故事改編、自然風景名勝、野生動物、 久負盛名的火車和船艦等都是被反復使用的素材主題。有

1914 年(民國 三年)原李鴻 章像大清銀行 加印中國銀行 兌換券伍圓券

時候,當地名人也可能成為素材,很多國家的英雄人物像常 常被印到紙鈔上。

美國鈔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先後合併了多家大型公司,其 中包括美國國家鈔票公司、美國大陸鈔票公司、美國荷馬李 鈔票公司、美國國際鈔票公司、富蘭克林印鈔造幣公司、富 蘭克林-李紙鈔公司和美國西方紙鈔公司等。1897年,在渥 太華成立附屬公司加拿大紙鈔公司,以滿足加拿大和加勒 比海地區不斷增長的紙鈔印製的需求。

進入20世紀,美國鈔票公司為更多的發行機構提供印鈔服 務。從1913年至50年代,中國各家發行機構的紙鈔主要來 自該公司。二戰期間,美國鈔票公司又接到一批重要的訂單, 戰後,比屬剛果、法屬西非、以色列、馬提尼克、摩洛哥、 荷蘭、蘇里南、土耳其等都是由該公司提供紙鈔。現在,這 些紙鈔很受收藏家青睞。

1970年前後,公司的紙鈔印製有個很顯著的變化。各地的 防偽印鈔廠大量出現,很多美國印鈔公司的客戶開始自主印 製紙鈔,當時的墨西哥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然而,隨着新 式印刷技術的引進,更高級的防偽技術如全息技術和塑質 鈔票不斷出現,美國鈔票公司仍穩坐紙鈔印製的頭把交椅, 時至今日,仍無人可敵。

1941 年(民國 三十年)交通 銀行伍佰圓券

1920(民國九 年)中國通商銀 行——上海通用 銀兩壹兩券

1919 年美商花 旗銀行——北京 支行壹圓券

【澳門日報消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暨澳門回歸祖 國25周年,同時紀念中國紙幣誕生一千年,澳門中銀今日 在新馬路網點舉辦“千古頌今——中國歷代錢幣收藏展”活 動。澳門錢幣學會理事長趙康池、學術顧問張安生,中國銀 行(澳門)副總裁陳榮達及眾多中銀貴賓客戶出席活動。

展覽開幕式上,陳榮達表示,澳門中銀聯合澳門錢幣學會舉 辦本次活動的初衷,是依託錢幣深厚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為 客戶提供豐富體驗,弘揚愛國情懷。

澳門錢幣學會理事長趙康池表示,希冀通過本次展覽傳播中 華錢幣文化及民族自豪情懷。

本次展覽展品內容豐富,展出了我國紙幣誕生一千年來歷代 至新中國的紙幣百餘張。這些錢幣不再是歷史書裏的名字, 而是具象化地變成一件件可以被鑒賞的珍品,充分展現了錢 幣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讓每一名參展的觀眾都深感震撼,感 知到歷史和社會經濟進步發展的脈絡與印記。

錢幣觀古今,傳承鑒初心。通過舉辦本次展覽,澳門中銀向 社會傳遞了我國博大精深的錢幣文化及金融發展歷史,搭建 了錢幣愛好者交流的平臺,激發了民眾愛國愛澳情懷。在澳 門回歸25周年到來之際,澳門中銀將自身金融特性與客戶的

愛好有機結合,亦將真摯美好的豐收願景與祝福贈予客戶, 活動得到廣泛讚譽及好評。

陳榮達

澳門大珍 中國澳門葡國海外銀行 1979年100元紙幣

◎ 劉 政〔澳門〕

“澳門大珍”這個名字不是我起的,是收藏者和賣澳門紙幣 的幣商都這麼吆喝,我也跟着蹭一蹭熱度。事實上,這張紙 幣並不稀有,幾年前購買這張紙幣的時候,賣家拿出十多張 給我挑,我就選了張品相最好的(現在後悔了,我應該選一 個尾8,全程無3、4、7的)。想必PMG的街溜子們會給這 張SU的。當下我的感覺是,這個品種全新品相的非常多, 舊的很少,感覺這張紙幣並沒有充分流通,是被大佬高度控 盤的品種,維持一個比較稀缺的狀態,然後慢慢出貨。當然 這種情況全世界的錢幣界都有。

其實這張紙幣的發行量非常大,大概有100多萬張,澳門人 數有限,如果不是背後大陸熱情的收藏者,這張紙幣的價格 恐怕早就崩盤了,畢竟是一張作為大中華區的紙幣,所以喜 歡澳門紙幣的收藏者還是有一些的,雖然遠不及港紙愛好者 多(香港紙幣全世界收藏者都喜歡,澳門紙幣就少多了)。

我買這張是因為我確實是一個美麗葡紙的狂熱愛好者,愛屋 及烏的也就關注了一下澳門。我第一眼看見這張醒目的藍黑 色和奶油色紙幣的時候,就喜歡上了它。紙幣收藏,眼緣非 常重要,對我來說,這張確實是小清新,算是一個非常不錯 的賞心悅目的小藏品。我不是港澳臺紙幣愛好者,就是隨便 玩玩,背後的典故之類的知之甚少,這次拿出這枚紙幣來作 簡單介紹下,如有專家學者,歡迎識者賜教指正,我也藉以 學習學習。

澳門過去受葡萄牙殖民統治,葡萄牙這個國家雖然現在來看 存在感較低,但在約500年前還是稱霸世界的,所以即使到 了近現代,葡萄牙還維持了少數幾個港口作為殖民地,比如 安哥拉、帝汶、葡屬印度、佛得角、澳門等。由於葡萄牙在 近現代歷史上已然衰微(相對於西歐其他國家),所以這個 國家沒有獨立印鈔的能力。在歷史上,它和英國維持一種曖 昧的關係,所以葡係紙幣絕大多數都是由英國印製的,當 然,到了1960年後,葡萄牙也找了其他國家如荷蘭印製紙 幣,但其殖民統治地絕大多數使用的都是TDLR(德納羅印 鈔公司)或者BWC的紙幣。

葡係紙幣我是非常喜歡的,但由於葡萄牙人民的熱情好客導 致紙幣的保存狀況堪憂,因此我的收藏進展十分緩慢,而且 葡萄牙的幾個殖民地都處於熱帶地區,當地紙幣的保存條件 確實比較糟糕。一般來說,早期珍稀的紙幣好品相非常難以 碰到,我也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

不過澳門這張紙幣竟是近代的東西,所以好品相的還是非 常多的。這張紙幣由葡國海外銀行發行,是澳門唯一使用 這個中文銀行名的紙幣,除了這張(和1973版)之外,發 行機構都是大西洋國海外匯理銀行(澳門回歸前開始加入 了中國銀行發行的澳門紙幣),1981年起又將發行機構名改 為大西洋銀行,在澳門發行使用紙幣至今。但這些都是中 文銀行名的變化,其葡萄牙文的銀行名Banco Nacional

澳門大三巴牌坊

太原長溝聖心堂(圖片源 自網路)

Ultramarino從未有任何變化。這家銀行成立於1864年, 自建立起就帶有濃厚的葡萄牙官方色彩,在此之後,葡萄牙 所有的殖民地或者海外領地,都是這家銀行發行紙幣的,有 點類似於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不過那個要複雜的多)。當 然葡萄牙的殖民地獨立或者自治後紛紛成立了自己的銀行。

澳門回歸中國後,依然允許大西洋銀行發行紙幣,這倒是唯 一的。至於為什麼澳門1973和1979版的100元要自稱為葡國 海外銀行發行,我不得而知,後來可能覺得不好聽又改成了 大西洋銀行。

澳門地小人少,紙幣品種不多,印刷成本也不高,但發行量 卻非常大,我很好奇這麼少的人口為什麼要發行如此大量的 紙幣?後來回想起早期香港的賭博類電影好像瞬間明白了: 這些高值紙幣是不是像電影中一樣是被大佬一刀刀的丟在 賭桌上用的?

總的來說,我個人的感覺,澳門紙幣性價比不高,這種價位 可以買到很多遠比這稀缺的紙幣了。不過對我而言呢,這畢 竟是一張澳門紙幣,在此之前我還真的從未收藏過澳門紙 幣,十幾年前看上了大西洋銀行1988年的大金龍,不過那 時候只迷戀於西歐紙幣,那張最終也沒買成。我確實非常喜 歡這張100元的小清新設計風格,那時候我收藏設計風格眼 花繚亂的紙幣確實也感到有些膩了。這就好像一個人天天吃 大魚大肉後,突然看到一盤蔬菜水果沙拉一樣。

下面就具體談一談我的感受。這張紙幣整體設計元素十分簡 單,正面是一個我很喜歡的小景雕刻,是澳門聖保羅大教堂 的前壁遺址。當地人將其稱為大三巴牌坊,建造於1602~ 1637年,1835年被毀,僅剩下正面的外立面,因其高大華 麗的巴洛克風格,雖然僅剩斷壁殘垣依然光彩照人,如今已 成為澳門的地標,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殘缺 的外立面倒讓我想起了山西太原的長溝聖心堂——同樣僅存

葡國海外銀行壹百元紙幣

一外立面,不過是哥特風格的,很多攝影魔術師能將其拍出 冰與火的意境,令人讚歎,如今成為一處網紅拍照聖地了。

這張紙幣雖然沒有標注印刷公司(也許澳門紙幣或者中國 紙幣目錄上標注了吧),但從同時期紙幣的印刷風格來分析, 是一張典型的英國BWC作品。比如柔和自然的多彩底紋顏 色,簡單優雅的雕刻圖案,一看上去就和馬恩島紙幣的風格 一樣。

不可否認的是,這張澳門紙幣非常漂亮,尤其是將其放在同 時期澳門那些奇奇怪怪的人像紙幣之中,簡直就是污濁的空 氣中的一縷清風。兩面的設計非常簡潔,沒有同時期紙幣那 些繁雜淩亂的機雕花紋,整張色調採用一種世界紙幣非常 罕見的奶白色(我的印象中似乎不記得哪種紙幣使用這色調 了),搭配這簡潔清新的設計圖案,使其格外亮眼。總之我 是一眼就喜歡上了,將這些小清新風格的紙幣一張一張過 目,確實讓我有種洗滌眼球的清爽快樂的感覺。

澳門紙幣在大中華紙幣係列的收藏者中算是非常小眾的,絕 大多數人都是收藏些1980年代之後的紙幣,但早期的澳門 紙幣確實又不好看又貴,而且總是和帝汶紙幣有一些奇怪的 糾纏。我不是傳統紙幣愛好者(也沒有那實力),也不喜歡 研究版別,對於澳門紙幣,我就買來這一張玩玩即可。除了 這張小清新外,順便還買了張同套面值50元的,也就是那 著名的WINK男賈梅士。因為我發現它的編號實在太有趣 了,價格也不貴,就一起買了。本想放在這篇文章中一起介 紹,但有人提醒說我的墾業銀行10元背面圖案是賈梅士洞, 因而覺得這個葡國最著名的詩人紙幣應該單獨拿出來介紹 一下。

本想找找這張紙幣的介紹,可惜我沒找到,似乎沒人介紹 過,那麼我就當仁不讓,記載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邊業銀行鈔票與徐樹錚收復外蒙古

邊業銀行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 一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它是民國 八年(1919年)皖係軍閥將領徐 樹錚率軍收復外蒙古後,為開發 邊疆、鞏固國防呈請北洋政府立 案設立的。邊業銀行成立後即享 有發行紙幣、代理金庫的特權, 現今存世的民國八年版邊業銀行 鈔票,成為徐樹錚收復外蒙古的 重要歷史見證。

圖1 徐樹錚

徐樹錚(1880~1925年,圖1),字又錚,江蘇蕭縣人,北 洋軍閥皖係名將。秀才出身,1905年被保送日本陸軍士官 學校,畢業後回國任皖係段祺瑞部第六鎮軍事參議及第一軍 總參謀,成為段琪瑞的得力助手。徐頗有政治頭腦,袁世凱 稱帝時,他力勸段祺瑞抵制,被袁免職。1916年袁世凱死 後,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任徐為國務院秘書長。1917年 徐樹錚策動了張勳趕走黎元洪、事後又參與討伐張勳的軍事 行動,任陸軍部次長。

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時,外蒙古在沙俄的威逼利誘和賣國 王公的唆使下,宣佈獨立,脫離祖國。但當時的北洋政府沒 有能力保衛自己的邊疆,所以除了抗議之外只能坐視。到十 月革命前夕,中國在外蒙的主權幾乎喪失殆盡,外蒙已淪為 沙俄的殖民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 想趁沙俄在遠東力量削弱的機會收復外蒙,讓徐樹錚具體執 行。當時,中國宣佈參戰,徐毛遂自薦,編練中國參戰軍, 駐屯西北,名義上準備投入對德作戰,實際上隨時準備出兵 庫倫(今烏蘭巴托)。

1917年11月,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 外蒙王公貴族失去了靠山。1919年,以德國為首的協約國 戰敗,北洋政府將參戰軍和西北邊防軍合編為西北邊防軍, 歸徐樹錚統領。1919年10月,徐樹錚率領西北邊防軍第一師, 計有步兵二旅、騎兵一團,揮師出塞,向庫倫進發,拉開了 中國軍隊收復外蒙的戰幕。徐部進展順利,很快佔領了外蒙 古各要點,11月徐樹錚部隊開進了庫倫,外蒙王公俯首稱臣 (圖2)。

圖3 民國八年邊業銀行的(北京)壹圓、伍圓、拾圓樣票

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 呈請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外蒙古全境重新回歸 祖國。尤其是唐努烏梁海地區,此前早已被沙俄侵佔七年之 久,也在這時回到祖國懷抱。徐樹錚收復外蒙古後,同時向 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理段琪瑞和南方國民黨孫中山先生發電 報告,孫中山先生收到來電後異常喜悅,不顧國民黨內某些 人的反對回電慶賀他的大功。

徐樹錚收復外蒙古後,隨即開始在外蒙古實施引種蔬菜、修 建公路、創辦報刊、加強中華文化教育等一係列有益於當地 的事業。外蒙古回歸後,開發建設、鞏固國防需要大量經費。

當時外蒙古金融力量薄弱,庫倫只有1家中國銀行支行,規 模很小,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西北籌邊使徐 樹錚呈請北洋政府批准設立一家邊疆銀行以“開發邊疆、鞏 固國防”。這家銀行被定名為“邊業銀行”,原定股本總額 1000萬元,實際籌集到255.9萬元,其中徐樹錚以西北籌邊 使署名義投入75萬元股本。邊業銀行總行原設於庫倫,後 遷至北京。

由於邊業銀行與北洋政府關係密切,因此成立後即享有發行 紙幣、代理金庫事務等特權。邊業銀行建行之初就發行有民

國八年(1919年)版邊業銀行鈔票,有1元、5元、10元三 種面額,票面加蓋有發行流通地名,有“北京”“庫倫”“天 津”“張家口”等。邊業銀行自“開幕以來,辦理尚稱妥善, 集資較厚,信用漸著”,發行的鈔票受到庫倫民眾歡迎,為 活躍邊疆市場、推動外蒙開發起到了重要作用。

邊業銀行原為開發建設外蒙古而設立,其最早發行的民國八 年版邊業銀行鈔票,成為見證民國初年徐樹錚收復外蒙古的 重要歷史文物,具有重要的收藏研究價值。1920年直皖戰爭, 皖係失敗,徐樹錚逃亡被通緝,邊業銀行為直係軍閥掌握。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奉係軍閥張作霖戰勝直係軍閥後 接辦邊業銀行,史稱“新邊業銀行”。因此如今存世的邊業 銀行紙幣以民國十四年(1925年)後發行的新邊業銀行鈔 票較為常見,舊邊業銀行鈔票少見。尤其民國八年版邊業銀 行鈔票非常罕見,目前所見多為樣票,流通票難得一見。中 國嘉德2010年秋季拍賣會曾推出著名紙幣收藏家徐楓收藏 紙幣專場,內有民國八年(1919年)版邊業銀行加蓋“北京” 地名壹圓、伍圓、拾圓樣票各一枚(圖3),均加蓋“樣本” 及打有註銷孔,九成新,起拍價8,000元人民幣,預估售價 20,000元,實際成交價2,3520元。

四川藏洋版式戳記考證
◎ 趙康池、謝臻〔澳門〕

在中國近代流通機製貨幣中,四川藏洋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 價值和意義。歷經近三十年多個不同造幣廠的鑄造和發行, 四川藏洋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版別。這種變化從側面反映了 當時西藏地區的經濟狀況、貨幣政策和社會變遷等重要歷 史信息。通過對不同時期四川藏洋的研究以及代表性戳記 的考證,本文將深入探討其背後隱藏的重要社會文化因素。

一、抵制外幣入侵所鑄造的專用銀幣

清朝光緒末年,當時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勢力,通過 向我國西藏地區大量輸入印度盧比的方式,排擠當時流通的 本國貨幣,妄圖以這種方式控制當地的金融市場。外國銀幣 的入侵嚴重危害了西藏地區當時脆弱的金融體係,對當時的 地方財政狀況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並加劇了內地與西藏 的餉銀交易問題。根據《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的記載,當時 “前藏每年額餉六萬兩,匯到衹得五萬四千兩,虧累寶甚”。 1 僅僅這一地區的這一筆款項,每年就會導致清政府直接損失 六千兩白銀。印度盧比的入侵也給西藏與其他省份之間的貿 易關係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為了抵制外幣的入侵,同時保衛國家金融主權,清朝政府採 取了一係列的應對措施。四川總督錫良於光緒三十一年十一 月二十九日,向清廷呈報了《為照印度盧比標以漢文,試鑄銀 元發行邊臺事》奏摺,提出試鑄四川藏洋銀幣的建議。2 奏摺

中提出通過自鑄四川藏洋的方式,用以支付地方政府的日常 開銷,以及發放官兵餉銀,逐步恢復我國的貨幣主權,維持 邊疆地區的安定團結。

四川藏洋的正面為清朝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側面半身人 像,背面有 “四川省造” 四字,並用藤草狀紋樣圍繞,直徑 為3.02毫米,重量在11.4~11.5克之間。因為當時國內並沒

圖 1 一期四川藏洋(來源:PCGS 官網)

有在流通銀幣上設計人像的習慣,所以四川藏洋在鑄幣形制 上參考了印度盧比。3

四川藏洋的鑄造與發行,在當時有着極 為重要的經濟功能和政治意義。為了鞏固四川藏洋的經濟地 位,當地的財政機構也採用了相關的政策,在收稅的過程中 只收四川藏洋,不再接收印度盧比。

4 這種政策旨在促進四 川藏洋的流通和使用,同時增強其在商民中的影響力,並逐 步增加其在當地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一 舉措對反擊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推 動了當地貿易的發展。5

相較印度盧比,新鑄的四川藏洋含銀 量較高,同時具有更高的識別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國貨 幣的流通,同時增強了民眾對於四川藏洋的使用需求。川邊 藏區的貿易因貨幣統一帶來的便利而得到了發展,城鎮地區 的金融市場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6

面對貨幣主權被侵佔的局面,清政府能夠正視來自外部的挑 戰,並採取積極措施進行有力回擊,有效維護了在西藏地區 的主權,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7 需要指出的是,四川藏洋在 當時只是一種特殊的區域性貨幣,專為西藏地區鑄造使用, 並不參與其他省份的流通。實際上四川藏洋始終沒能在西藏 地區全面大量地流通起來。8 特別是在1933年以後,隨着成 都造幣廠停鑄四川藏洋,而其他造幣廠以及民間私自仿製的

註釋:

1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金融史料組:《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1輯下冊),中華書局,1964年出版,第841頁。

2 肖懷遠:《西藏地方貨幣史》,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33-35頁。

3 孫浩:《百年銀圓:中國近代機製幣珍賞(1838~1949)》,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出版,第59頁。

4 丁進軍:《從檔案談清末四川盧比銀幣的發行》,四川檔案,2000年第3期。

5 曾紹敏,曾鴻:《藏元與中英之間的一場貨幣戰爭》,中國錢幣,2000年第4期。

6 陳一石:《盧比侵淫康藏及其影響》,中國錢幣,1990年第1期。

銀幣含銀量逐年降低,導致其在市場上的供應量和流通量顯 著下降,四川藏洋的影響力和流通範圍也日益削減。

二、四川藏洋的主要版式

對於四川藏洋的初鑄年份,錢幣學界曾長期存在爭議,有 的參考《中國硬幣標準圖錄》認定初鑄年份為光緒二十九年 (1903),有的根據《西藏地方貨幣史》提出初鑄年份為光 緒三十一年(1905),還有的依據《簡明錢幣辭典》認為初 鑄年份為光緒三十二年(1906)。 9 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 各類最新國際通用錢幣目錄,我們研究認為四川藏洋的鑄造 年份應為光緒二十八年(1902),並一直延續到民國三十一年 (1942)。根據版別特徵、含銀量以及鑄造廠地,四川藏洋 的鑄造年份大致可以被劃分為四期,分別為一期(1902~1911)、 二期(1911~1933)、三期(1933~1939)、四期(1939~1942)。

10 其中一期和二期的四川藏洋由成都造幣廠鑄造,三期和四 期的四川藏洋主要由康定造幣廠鑄造。四川藏洋不同鑄造時 期的含銀成色懸殊,總體規律是鑄造時間越早,成色越好, 鑄造時間越晚,成色越差。含銀量由最早的90%,逐年降低 至不足10%。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四川藏洋鑄造的後期, 康定造幣廠、甘肅造幣廠、雅安造幣廠等地都陸續開模鑄造。 11 這也是後期四川藏洋呈現出諸多版別的主要原因。

表 1 四川藏洋習慣分期及版別特點 12

7 周永紅:《清末中英在西藏的貨幣之爭》,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四川藏洋大大小小數十種不同版別,同時專家和學界對於藏 洋分期並沒有相對統一的說法,參考圖錄在這方面也相對混 亂,本文仍沿用王承志在《四川藏洋》中對於四川藏洋版別 的區分方式和特徵描述(表1)。

三、四川藏洋的戳記探析

在銀元流通過程中,人們會根據不同的目的加蓋上各類戳記, 用於傳遞信息,這些戳記也成為記錄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載 體。13

在近代流通銀幣上出現的無論是墨戳還是鋼戳,其主 要功能都是為了對銀幣的真假和成色進行作證和標記。

由於一般民眾並不具備較強的鑒別能力,很多商家會在流經 其店鋪的銀元上打上戳記,用以作為正品銀元的憑證,同時 也是商家信用的一種體現。14

特別是在江南地區流通的各類 銀幣,上面經常會有各種戳記,這些戳記又多為錢莊票號的 印記。

反觀四川藏洋上出現的印記,戳記形態較為統一,且絕大多 數出現在三期和四期這種低含銀量版別的銀幣中。其實際功 能和使用範圍應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筆者多年的實物收藏, 發現在四川藏洋上出現的多種不同戳記中,“S”戳記最為常 見(圖2)。

根據實物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S”戳記應當為甘孜地區理 塘喇嘛寺(長青春科爾寺)的代表符號,藏語讀音為La15。“S” 戳記的形狀與藏語理塘寺“ ”中理塘“ ”的簡寫“ ”

圖 2 三期四川藏洋雙“S”戳記(筆者收藏)

8 美朗宗貞、貢秋紮西:《近現代西藏貨幣流通與金融管理制度研究》,西藏研究,2015年第2期。

9 丁進軍:《晚清四川盧比始鑄時間考訂》,中國錢幣,2000年第4期。

10 林國明:《中國近現代機製金銀幣目錄》,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年出版,第165-171頁。

11 寇尚民:《四川盧比探究》,收藏,2011年第9期。

12 16 18 王承志:《四川藏洋》,中國錢幣,1988年第3期。

13 陳建中:《晚清民國的江南銀元戳記初探》,浙江檔案,2014年第1期。

14 李年椿:《江西贛南發現“工人”戳記銀元及考證》,中國錢幣,1993年第1期。

15 月氏:《“四川盧比加蓋‘軍用品’銀幣”辯》,中國錢幣,1990年第1期。

圖 3 三期四川藏洋“S 里用”戳記(筆者收藏)

圖 5 四期四川藏洋“4”戳記(筆者收藏)

圖 7 三期四川藏洋“小薩”戳記(筆者收藏)

圖 9 三期四川藏洋“小薩”與“S 里用”雙戳記(筆者收藏)

圖 4 三期四川藏洋“one”戳記(筆者收藏)

圖 6 四期四川藏洋“大薩”戳記(筆者收藏)

圖 8 三期四川藏洋“S”與“one”雙戳記(筆者收藏)

圖 10 四期四川藏洋雙“S”戳記(筆者收藏)

十分相似。根據史料記載,這類打戳四川藏洋主要出自以理塘 寺為主體的調節委員會,16 以及周邊的一些寺院。當時川藏地 區的喇嘛寺,在地方上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力,負責錢糧收支的 喇嘛會根據寺廟的要求,在含銀量較低的三、四期四川藏洋上 打上特殊的戳記進行使用,但是在向附近百姓收債時,只收取 含銀量較高的銀幣。17

除此之外,通過多年的收集,筆者還發現有“S里用”戳記(圖3)、 “one”戳記(圖4)、“4”戳記(圖5)、“大薩”戳記(圖6)、“小薩” 戳記(圖7)等諸多不同種類的戳記。並且還有多種戳記同時 出現在一枚銀幣上的情況,如“S”與“one”雙戳記(圖8)、“小 薩”與“S里用”雙戳記(圖9)、雙“S”戳記(圖10)同時出 現等。根據現有的實物和資料,一枚四川藏洋上打製戳記最 多的,有5枚以上,實為罕見。

至於四川藏洋打戳的實際功能,筆者結合相關的史料推斷, 應該是為了將低含銀量的銀幣通過打戳的方式進行保值後 參與流通,同時寺廟通過“收良幣、發劣幣”的方式對附近的 百姓進行盤剝。當寺廟收到含銀量較低或品質較差的三、四 期四川藏洋時,會統一打製上戳記,用以借貸、兌換或流通 給附近的民眾。民眾收到的打戳銀幣,因為有寺廟的印記作 為憑證,便能夠在民間進行流通和使用。而當再次收到這類 打戳銀幣後,寺廟中的相關負責人又會再次打上新的戳記, 使其再一次參與流通,這就是為何能夠在一枚四川藏洋上發 現多種不同時期、不同形狀戳記的根本原因。

而有些學者提出,寺廟通過加蓋戳記的方式建立新的價值體 係,增值使用四川藏洋,出現“以二當三”或者“以三當四” 強行與民眾兌換的情況,因缺乏有力的證據,同時並不符合 貨幣流通使用的一般規律,因此有待進一步考證。

根據劣幣驅逐良幣的相關市場規律,當流通市場上同時出現 高含銀量版四川藏洋和低含銀量四川藏洋這兩種等值貴金 屬貨幣時,人們會更加傾向於使用低含銀量的劣質貨幣進行 交易,而儘量儲藏含銀量較高的貨幣。這也是為何常見打戳 的四川藏洋品相都較差的主要原因,因為這些銀幣大都長期 參與市場流通。

四、結語

四川藏洋的產生與抵制外幣有重要的關係。在鑄造時選擇了 光緒皇帝像作為主要圖案,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 參與流通的初期,確實為抵制外幣、建立地方金融秩序起到 了較為積極的作用。但是隨着後期清政府的土崩瓦解,四川 藏洋的含銀量逐漸變低,當地圍繞其所建立的貨幣體係也 逐漸衰落。這是舊中國的落後經濟和腐朽制度所導致的必然 結果。

至1950年3月24日康定地區和平解放,以及6月16日中 國人民銀行康定專區辦事處的成立,西藏地區的金融體係被 重新開始建立。18

國家通過多種方式,逐步穩定當地的貨幣 市場,向人民幣過渡。最終人民幣憑藉極高的信譽和穩定的 價值,統一了將當地混亂複雜的貨幣市場。人民幣成為唯一 合法的流通貨幣,使得西藏自治區與內地的貿易聯繫變得更 加緊密,為地區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注:本研究參考了由張承光、趙翁勝編著的《藏洋圖志》 中的相關內容,特別是有關四川藏洋戳記及版別的觀點。特 此說明,並表示感謝。)

17 張策剛:《紀念“四川藏洋”鑄行100周年》,西南金融,2002年第11期。

黑龍江廣信公司發行的大洋票版別初探

◎ 周 旭〔澳門〕

黑龍江廣信公司成立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歷經兼併改 組,到1932年黑龍江省全境淪陷而結束營業為止,是清末 民初黑龍江省主要的地方銀行和事實上的官辦金融機構之 一。特別是1920年兼併官辦黑龍江官銀號以後,其地位日 益重要。廣信公司發行的紙幣種類繁多,包括官帖、銀兩 票、銀元票、銅元票、匯兌券、四厘債券、大洋票等,其版 式之複雜,不一而足,從中不但可見當時該地區混亂的貨幣 流通情況,也反映了在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下,中國傳統貨幣 制度向現代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其中大洋票為廣信公司在 1921~1932年間所發行的一種以銀元現大洋為基準的兌換 券,在黑龍江省和東省特別區(即哈爾濱及中東鐵路沿線地 區)流通甚廣。然而由於年代久遠,歷經戰亂,關於其發行 情況的史料頗有缺失之處。本文即以廣信公司大洋票的版別 為研究對象,結合目前所見的各種資料進行綜述,以期對其 發行情況做一些初步研究及梳理。

黑龍江廣信公司發行的大洋票從年份及版式上區分,可分為 民國八年、九年版,民國十三年版和民國十八年版三種版 別。而從券種上區分,又可分為“黑河發”“呼倫發”現大 洋票,哈大洋票和江大洋票三種。從版別特點上來講,廣信 公司常在同一版紙幣上加蓋不同地名從而區分券種——不 同券種紙幣在版式上常有重疊,而從不同加蓋所覆蓋的紙幣 流水號範圍,則可以大致推斷出該券種紙幣的發行數量及批 次等信息。因此,下文即針對不同年版的大洋票紙幣分別進 行探討。

一、民國八年、九年版

1917年以後,隨着沙皇俄國的崩潰,其在中國的勢力也隨 之逐漸瓦解和退潮。與此同時,已經在北滿地區流通了20 餘年,佔據了本位貨幣地位的盧布價值也一落千丈,逐步退 出流通;在給中國商民造成慘重損失的同時,也留下了巨大 的真空。此後,中國金融界開始逐步奪回貨幣發行主導權, 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兩家國家銀行率先於民國八年(1919

1 任浩然.“哈大洋”流通概述.北方文物. 1987(03)。

2、3 張新知,王學文.關於“哈大洋券”發行情況的研究和考證.江蘇錢幣. 2012(03)。

圖 1 民國五年版黑龍江官銀號小銀元拾角、民國八年版交 通銀行及中國銀行哈爾濱地名國幣券壹圓圖樣

年)開始發行以“現大洋”為本位的哈爾濱地名國幣券(即 哈大洋券),通用於吉黑二省1。但此舉對黑龍江省原本發行 的小銀元票衝擊甚大(圖1),遭到了黑龍江省當局的反對; 然而中交兩行的哈大洋券信用甚好,而且由起初的不兌現銀 圓券變為無限制兌換券,可全額兌換銀元,遂迅速通行於北 滿各地2。隨後奉天當局亦看到其中巨大利益,乃於民國九年 (1920)成立東三省銀行,參與哈大洋券的發行,以圖分

一杯羹3。如此形勢,使黑龍江省當局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

民國十年12月,廣信公司代總辦李蓬瀛上呈黑龍江省長孫 烈臣稱:“

竊查江省沿邊黑河、海拉爾地鄰俄境,餘如臨省之 哈爾濱為江省門戶,向係通用羌帖。自俄國國變以來,以至上年 羌帖全無信用,價值毫無,實與廢除無異。大勢所趨,中外商 民均已適用現大洋。中交銀行暨東三省銀行均已發行現大洋幣。

……進行營業活動金融,又非極力推行省幣不為功。資擬暫由 黑河、海拉爾及哈爾濱發行一種現大洋券,定額擬為壹佰萬元, 先行試辦。將來查看情形,如財力較充裕再推行全省。為收回 官帖之預備,惟發行伊始,首在維持信用。”4顯然,作為官辦 金融機構的廣信公司發行大洋票,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彌 補帝俄崩潰後羌帖退出流通領域的空間,便於推行省幣,與 中交兩行以及東三省銀行發行的哈大洋紙幣競爭,扭轉被動 局面。其二則是意圖用大洋票取代和回收此前由於濫發而信 用不彰的舊式制錢官帖。這一正合時宜的提議很快得到了省 府的批准。

然而隨後在民國十年5月廣信公司總辦史紀常給黑龍江省長 吳俊升的兩件呈文中又分別提到:“……擬將此項紙幣暫行先 在黑河、海拉爾等處發行,在哈爾濱分司籌足準備現金為無限制 之兌現。”“而尤以哈爾濱一處扼我江省咽喉,為占最重要位置。

然以地居鄰省,權利伸施為不無尚有為難。”5可見廣信公司在 黑龍江省治下的黑河、海拉爾(即呼倫)兩地發行大洋票並 無問題,並可以在北滿地區的金融中心哈爾濱的廣信公司分 號辦理兌現。但是在省治之外的哈爾濱直接發行大洋票則面 臨管理上的困難,鞭長莫及。

同時,史總辦又提出增發申請:“ 前定一百萬之票額,實有 不敷擴張,而不能不續請增發者。……擬再請續發現大洋紙幣 壹佰萬元;又既發行大洋紙幣,不能不輔以零角以利行用;擬 併發行一角紙幣二百萬張 , 計二十萬元,二角紙幣一百萬張,計 二十萬元,五角紙幣四十萬張,計二十萬元,額為六十萬元。二 共續請增發額為一百六十萬元。”6這一提議很快得到吳俊升的 批准:“暫行先在黑河、海拉爾等處發行”,“在哈爾濱公司籌足 準備現金,為無限制之兌現……”7,並決定由財政部印刷局 印刷。隨後,廣信公司於同年8月和10月向省長吳俊升呈送 了印有“黑河發”和“呼倫發”字樣的兩種現大洋紙幣票樣 和輔幣票樣,“擬在黑河,海拉爾兩處發行”。而關於哈爾濱 地名紙幣則未再有後續,僅就黑河及呼倫兩種紙幣兌現事宜 稱“……哈爾濱一處兌現各方法情形,續經呈請分別咨令在案。” 8

根據目前所見的實物資料(表1),加蓋有“呼倫發”和“黑 河發”字樣的輔幣和一元紙幣實發鈔票相對存世較多(圖

4 黑龍江省金融歷史編寫組,黑龍江廣信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P434,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5 、6 黑龍江省金融歷史編寫組,《黑龍江廣信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P435-436,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1。

7 、8 黑龍江省金融歷史編寫組,《黑龍江廣信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P437-438,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圖 2 民國八年、九年版大洋票紙幣實鈔圖樣

2),而伍元、拾元等面值紙幣的實發鈔票則十分罕見,幾 乎只有樣票存世。從實物資料上來看,加蓋“呼倫發”和“黑 河發”兩種字樣的紙幣大致可能各占一半,然而1角紙輔幣 可能並沒有發行到計劃中的200萬張,而只有150萬張左右。

5角紙幣則遠遠超過了40萬張的計劃發行量。根據表1中的 流水號推測,若1角、2角、5角、1元的發行量分別為150萬 張、100萬張、150萬張和100萬張左右,那麼按照260萬元 的總發行量計,高面值5元、10元紙幣的發行總額則只有50 萬元,各自發行量僅有數萬張而已。再加之幾年後收兌舊鈔, 換發新版大洋票紙幣,高面值紙幣的存世量自然只是鳳毛麟 角了。

另外一個問題則是,民國八年、九年版哈爾濱地名大洋票 是否確實發行過?目前所見的多種資料論述均記載稱黑龍江 廣信公司於1921年發行有黑河、呼倫、哈爾濱三種地名的 現大洋券。9然而就筆者所見,該版大洋票實鈔上雖然都印有 “哈爾濱(兌現)”“憑票即付現大洋”字樣,但是在紙幣右 下角均加蓋有紅色“監理官印”及“黑河發”或“呼倫發” 字樣。顯然,這些紙幣均為廣信公司在黑河和呼倫發行流通 的大洋票,而非在哈爾濱發行流通。在史料記載中,我們也 只看到該版紙幣先在黑河、呼倫發行的政令,哈爾濱地名券 則僅有最初的提議,並無下文。而是否確實在哈爾濱發行過 哈爾濱地名券,尚缺乏史料和實物上的直接佐證。

關於該版紙幣的具體發行情況,目前較為通行的說法一般認 為:“民國十年(1921)二月,廣信公司經呈請省公署批准,發 行蓋有哈爾濱、黑河、海拉爾字樣的現大洋券。當年先後三次, 共發行二百六十萬元。民國十五年(1926),廣信公司在哈爾濱 發行哈大洋票以後,上述現大洋券漸次收回。”10然而對照前文 所引用史料,筆者認為此說似有待商榷。民國十年2月,該 版紙幣所擬定的發行額還只有100萬元,且“暫行先在黑河、 海拉爾等處發行”。黑龍江省省長公署發行現大洋紙幣的訓 令6月才正式發佈,仍是“暫行先在黑河、海拉爾等處發行”。 主幣和輔幣在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分別印刷完成運回已經分 別是8月份和10月份了,而且還是只有黑河、呼倫兩地的票 樣。至於先後三次發行一說,根據現有不同地名實鈔號段交 替出現的情況,應較為可信。但是在民國十年當年內先後發 行三次,由於紙幣運抵黑龍江已經是年底,在當年僅剩的兩 個月之中連續發行三次似乎並無可行性,而在當年及隨後幾 年陸續發行幾次則可能更符合實際情形。此外,即便是民國

圖 3 民國八年黑龍江廣信公司兌換券壹圓及壹角樣鈔

十年確實發行過哈爾濱地名大洋票,民國十五年所發行的新 版哈大洋票也只能收回哈爾濱地名的大洋券,而無權收回黑 河、呼倫發行者,後者只能用新發行的江大洋紙幣收兌。

從目前現存的樣鈔來看,民國八年、九年版大洋票的樣鈔大 致可以分以下幾大類。

一是加蓋“樣本”字樣的樣鈔,此類樣鈔流水號均為 “0000000”,而加蓋的樣本字樣為紅色或者黑色雙鉤字體, 背面則加蓋雙鉤英文“Specimen”,同時票面有打孔。一 元以上的主幣票面右下角皆蓋有紅色“監理官印”及“某

9 、10《哈爾濱文史資料—金融專輯》,P44。

圖 4 民國九年黑龍江廣信公司兌換券伍角樣鈔

圖 5 民國八年黑龍江廣信公司兌換券拾圓樣鈔

圖 6

民國九年黑龍江廣信公司兌換券貳角(未加蓋流水號)

處發”字樣(值得注意的是某處而並非黑河或呼倫)。而輔 幣票面上則同正常實發鈔票一樣,蓋有紅色“監理官印”及 “黑河發”或“呼倫發”字樣。該種樣鈔當為廣信公司所製 作和使用,亦即前文所述呈送吳俊升的票樣(圖3)。

二是在實鈔上打孔並加蓋紅色雙鉤“票樣”或者黑體“樣本” 字樣,這類紙幣普遍有明顯流通痕跡(圖4)。此類型樣幣

似多來自“滿洲中央銀行”收兌東北地方貨幣後作為禮品和 宣傳品對外贈送的幾種東北舊紙幣樣本冊中。

三是在樣鈔正面豎向加蓋紅色隸書“樣本”字樣,票面無 打孔,流水號為“0000000”。此種樣鈔不加蓋“監理官印” 及地名。該種紅色隸書“樣本”字體常見於財政部印刷局所 承印各類樣票上,所以當為印鈔廠所製作使用的樣鈔。此種 樣鈔僅在中國嘉德2008秋季拍賣會徐楓先生舊藏紙幣專場 上出現過。由於拍賣目錄只有正面圖,不知其背面情形。但 如果是雙面樣鈔,按照類似版式樣鈔的一般情況,背面應該 加蓋有紅色雙鉤英文“Specimen”字樣(圖5)。此外,還 有一種未加蓋流水號的紙輔幣,此類紙幣當為未及正式發行 的庫存鈔票,並非樣票(圖6)。

對於樣鈔版式的分析,亦有助於探討該版大洋票是否有哈爾 濱地名的問題。黑龍江金融歷史編寫組編著的《黑龍江廣信 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一書中,民國九年版哈大洋券的圖例 使用的是樣鈔一的圖片,而關於“某處發”特殊字樣的含 義亦並無解讀。但是從該書後所收錄的公文中,可獲知一 些有用的線索。在民國十四年7月廣信公司總辦張興仁給黑 龍江省長吳俊升的關於換發和增發新版大洋券的呈文中提 到:“民國十年曾准貴署來咨,廣信公司擬在黑河、海拉爾、哈 爾濱等處發行現大洋券一百萬元,數本無多,且聲明由哈公司 籌足準備現金,為無限制之兌現以故推行,尚無阻礙……” 11 又,民國十四年7月吉林省長公署在批准廣信公司在哈埠發 行新幣的訓令中提及:“

擬照民國十年該公司發行現幣原案, 以一百萬為限,分黑河、海拉爾、哈爾濱三處行使。准該公司 在哈發行三十四萬元。……將以前發行之大洋券一律收回。” 12

11 12 15

黑龍江省金融歷史編寫組,《黑龍江廣信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P440-443,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關於哈爾濱版大洋券的樣式,筆者猜測亦有可能是樣鈔三類

表1

型的紙幣。因為該版紙幣本來已經加蓋“哈爾濱”地名字樣, 毋需另外加蓋地名。而且監理官是政府職務,黑龍江省的監 理官可能無權在時屬吉林省的哈爾濱地區所發行的紙幣上 加蓋印章和行使其職權,也就是前文所述的“權利伸施為不 無尚有為難”。實際上,直到民國十八年3月起,東省特別區 才開始統一在各行所發行的哈大洋券上加蓋監理官印章。同 時,也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即該版哈爾濱地名現大洋券並未 能實際發行。此處所指的“以前發行之大洋券”指的是民國 八年版加蓋有“哈爾濱”字樣的廣信公司大洋匯兌券(注1)。

當然,以上都只是筆者的推測,期待未來有更多實物和史料 被發掘出來,以解決這一謎題。

民國八年、九年版大洋票紙幣地名及相應實鈔號段

加蓋“呼倫發”

加蓋“黑河發”

1角 0016650-0749822 0755760-1389324

2角 0003406-0441162 0529205-0954858

5角 0583849-0898962 02*5939-0345602; 1001517-1422262

1元 0376581-0614217; 0951769 0746986-0874442

5元 0056904 0012442-0017493

10元 未見實鈔 0015499

注:1角至5角輔幣票面發行年份標為民國九年,1元至5元紙幣票面發行年份標為民國八年,但是並不代表實際發行年份。

二、民國十三年版

民國八年、九年版大洋票紙幣,從推行的實際效果來看,在 黑河和海拉爾尚屬良好,然而在廣信公司和黑省當局更為重 視的哈爾濱,則顯然並不成功。在哈是否正式發行,尚且存 疑;而且即便是正式發行,區區30多萬元的發行定額,也 僅有象徵意義。問題的核心在於,廣信公司的財力不濟,難 以準備足夠的發行準備金,因此無法與中、交兩行及東三省 由上所述,大致可以推測民國九年版的哈爾濱地名大洋券可 能發行過,但是發行額很小(僅34萬元)。而且結合紙輔幣 的號段情況分析,可能並無相應的哈爾濱地名紙輔幣發行, 而只有1、5、10元等高面值紙幣。這一猜測也可以從輔幣 和主幣票樣上所加蓋的地名上得到支持,一元以上的主幣上 所加蓋的“某處發”而非具體地名也可能意味着高面值紙幣 的發行範圍並不局限於黑河與呼倫兩地。但是由於發行量 小,且均為高面額紙幣,在民國十五年發行新版哈大洋券之 後,舊版哈爾濱地名大洋券則可能已完全被收兌回籠。

銀行等開展競爭。因此,廣信公司嘗試以發行新版大洋票為 契機擴大哈大洋券的發行量。

1924年10月,廣信公司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刷了一係列新 版紙幣。其中包括面值分別為1元、5元、10元的三種山海 關城樓圖大洋券紙幣,同時尚有圖案不同的面值1元、5元、 10元的四厘債券,以及面值為1元和10元的匯兌券(圖7)。 其具體情況如下。

表2 1924年(民國十三年)廣信公司委託美國鈔票公司代印紙幣一覽表

美鈔公司代號

F-7743

F-7745

F-7746

F-7747

F-7748

F-7749

F-7750

大洋券

注1:四厘債券又在1926~1928年間三次續印,表中僅列1924年第一次印刷情形。

注2:本表根據上海銀行博物館編《紙鈔精萃——美國鈔票公司印製中國老銀行紙幣存檔樣本》中相關資料匯總整理13。

這批紙幣,構成了一個相當宏大的“挽救江省金融”的計劃。

在民國十三年制定的計劃中,這一以大洋票和匯兌券為中 心,四厘債券為輔的貨幣體係,既能夠收回先前廣信公司和 合併前的黑龍江官銀號兩家金融機構極度濫發,失去信用的 官帖,又能夠解決黑省的金融痼疾。14然而事實上,當時黑 龍江省地方金融的根本問題是,主持其事者對現代金融機構 的運作並無概念;只能通過無限制的濫發貨幣,製造通貨膨 脹以應付各項開支,所發行的吊錢官帖,與宋元以降的曆朝 紙幣並無甚區別。這樣的運作思路,只能加速貨幣的不斷貶 值和信用的流失,進而積重難返。因此,無論採用怎樣的改 良計劃,“良貨幣驅逐劣貨幣”,也無非是形式上的變化,本 質上則無濟於事。後期匯兌券和四厘債券的失敗,以及大洋 券相對成功的推行,也皆根源於此。

隨後,廣信公司於民國十四年向黑省當局申請發行1000萬元 大洋票以及匯兌券及四厘債券各500萬元。然而這一計劃隨 即引起了吉林省當局的警覺:“……現在哈埠金融,視前益緊。

該公司驟增巨額紙幣,一旦擠兌,不惟危及市面,該公司首蒙 不利,究竟此後擬在哈埠發行大洋紙幣若干?準備是否充足?” 在此質疑和壓力下,廣信公司哈大洋票的發行規模只能儘 量降低:“

原請之一千萬,本擬陸續分期發行;本年擬先發行 三百萬,省城總司,哈埠分司各發行一百萬……”,同時聲明: “此次發行新幣,純為收回吊帖,整頓幣制,以謀金融之穩固 而期圜法之統一。……萬不敢稍涉猛浪,致有疏失。”15然而吉 林方面並不買賬,在民國十四年7月由署理省長張作相簽署 的省長公署密訓令中,仍然只能依照民國十年的“原案”, 准許發行哈大洋票34萬元。

訓令雖然發表,但是各方面的博弈仍然在繼續。吉林省地方 金融的窘境實際上與黑龍江省非常相似,而吉林的地方金融 機構永衡官銀號濫發官帖的情形與廣信公司亦是如出一轍。 因此,出於同樣的動機,甚至比廣信公司更早就已經委託 美國鈔票公司印妥哈爾濱地名專用券,並做好各項準備的永 衡官銀號也急切希望加入哈大洋票發鈔行的行列。此外,出 於為進軍關內籌措資金,擴充私人勢力等考慮,實質上作為 張作霖家族私人銀行的邊業銀行也積極推動發鈔事宜。民國 十五年春季,上述六家銀行在瀋陽開會,分配哈大洋券的發 行限額問題;這次會議的結果,廣信公司分配到200萬元哈 大洋券份額。當年八月份即發行了210萬元的加蓋哈爾濱地 名的哈大洋券。16民國十八年,由於各行號各自為政,缺乏 監管,暗中超量發鈔的行為難以遏制,業已接替其前任張煥 相兼任監理官一職的東省特別區新任長官張景惠要求整理 哈大洋票。17由此,各行發行的舊鈔被勒令收回,並更換加 蓋“監理官印”的新鈔。(圖8)然而隨着國際銀價在20世紀

13 上海銀行博物館編,《紙鈔精萃—美國鈔票公司印製中國老銀行紙幣存檔樣本》,中國通用出版社,2004。

14 黑龍江省金融歷史編寫組,《黑龍江廣信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P69,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16 17 18 22《哈爾濱文史資料—金融專輯》,P45。

圖 8 民國十三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哈大洋券圖樣

20年代的逐步低落,銀本位紙幣的增發愈發顯得有利可圖, 哈大洋票的信用加速流失。民國十九年4月,增發紙輔幣200 萬元,廣信公司分得40萬元份額;到了民國二十年2月,東 省特別區行署再次決定各行增發2100萬哈大洋票,廣信公司

(其時已經改稱黑龍江省官銀號)又分得550萬元份額。18此 時,國際銀價已經跌至10年前的一半,考慮到貨幣超發和白 銀下跌的雙重影響,到民國二十年為止,哈大洋票對使用金 本位的日本金票的比價已經跌至10年前的1/3。19至此,廣信 公司共發行哈大洋券800萬元,而根據偽滿中央銀行1932年 的統計,實際發鈔額是7954204.2元,出入不大。20

至於在黑龍江省內發行的江大洋券,自1926年3月開始發行, 首次發行額度300萬元,隨後又在民國十八年、民國二十年、 民國二十一年曆次續發。根據民國二十年年底的統計,哈大 洋票和江大洋票(包括民國十八年版輔幣)總印刷額是3,390 萬元,其中作樣13,190元,淨餘發行33,650,010元。21其餘 的20多萬元未發行票和在外國銀行押存的資金隨後也被提 出墊撥各項軍政費用。可見此版紙幣最後基本都投入了流通 領域。

表3 民國十三年版大洋票紙幣版別及相應實鈔號段

早期哈大洋券

(加蓋地名,無監理官印)

1元 100100(S)

5元 100149(S)

10元 000165(S); 050098,050099(S)

注:S代表加蓋“票樣”字樣而並未流通的樣鈔。

後期哈大洋券 (加蓋地名和監理官印)

088497; A149721-A993343; B039115-B280324; B979269

451857-633043; 751710-989986

758406-846572; A565836-A848072

從目前所見的實物來看,未加蓋監理官印而只加蓋哈爾濱地 名的哈大洋券僅見少數樣鈔,而未見有實鈔存世。可見民國 十八年整頓哈大洋票以後,舊鈔已經基本被收回和替換。早 期號碼的大洋券亦極為罕見,而從號段來分析,哈大洋券可 能即佔據了最早的號段區間。另外,哈大洋券的第二個號段 可能即代表了整頓哈大洋票以後用以替代舊鈔的加蓋票。那 麼這個號段可能與第一個哈大洋號段的各面值發行量有所 吻合。由此推測,哈大洋票第一次發行的210萬元,其中1元、 5元、10元的發行量可能分別為10萬張、20萬張、10萬張左

江大洋券(無加蓋)

100412(S); 400041(S); 494656-972777; B468171-B946890; C026331-C929838; D0*4290-D316572

200413(S); 300043(S); 265094-405365; 659980-734335

150412(S); 210653-746133; 886536-969610; A014095-A556755; A857808-A994347

右。當然,具體的發行量可能與理論值略有出入。如1元目 前所見的加蓋監理官印的最早編號為088497,這也說明1元 哈大洋票首次實際發行量不到10萬張。而哈大洋票的第三 個號段則可能是民國二十年所增發的。這一版大洋券印刷比 較精美,也相對常見。然而雖然一元券發行量最大,實際上 卻更為難得,而且留存下來的實物流通痕跡普遍較重。這也 說明當時小面值紙幣是日常流通的主力。

另外,上文提及的民國二十年的統計表中,提到哈號封存

19 黑龍江省金融歷史編寫組,《黑龍江廣信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P81,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20 吉林省金融研究所《偽滿洲中央銀行史料》,P145,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1 黑龍江省金融歷史編寫組,《黑龍江廣信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P449,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圖 9 民國十三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伍圓樣票

87萬元。這一部分可能是整理哈大洋票時所封存的部分舊 鈔。陳隆勳先生在《黑龍江省官銀號暨哈爾濱分號》一文中 提到:“民國十八年三月,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著令整理哈 大洋票,規定各銀行已發行之哈大洋票分別收回,十分之三封 存,其餘十分之七換發蓋有監理官印章的新票,以控制貨幣發 行額。”

22後來雖然該部分凍結額度被免除,但是部分回收的 未加蓋監理官印章的舊版哈大洋票可能仍然繼續封存,未加 銷毀;這可能即是封存的87萬元的由來。

本版大洋票紙幣的樣幣種類亦頗繁多。大致可分成以下幾類: 一是正反面加蓋單排黑色雙鉤字“票樣”的打孔實鈔,又有 加蓋哈爾濱地名和不加地名兩種,但並無加蓋監理官印者。

此類雖為實鈔,但是並無流通痕跡,且流水號均為早期流 水號,如表3所示。其流水號亦頗有特點,自成係列。此類 票樣當屬廣信公司“呈請轉行各機關知照在案”的早期票樣。

(圖9)

二是加蓋黑色或者紅色黑體樣本字樣的實鈔,此類鈔票都有 流通痕跡,打孔或不打孔者均有。既有加蓋監理官印的哈大 洋票,也有江大洋票。另有加蓋雙排紅色雙鉤“票樣”字樣 的打孔江大洋票實鈔。根據其編號,可知屬中後期票樣。此 幾類樣票來源當與前文所述民國八年、九年版的第二類樣鈔 相同(圖10)。

三是美國鈔票公司原廠樣票,流水號為000000,加蓋英文 紅色小字“Specimen”(圖11),同時尚有各種單面印樣、 連體印樣、試色印樣等存世,當均屬同一來源。此外,由於 1932~1935年期間被偽滿中央銀行收兌的部分大洋票紙幣

未被銷毀而一直存放長達數十年之久,形同廢紙。直到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庫存舊鈔又被重新利用,裁邊改為練 功券等,所以還產生了大量裁邊票(圖12)23 。

圖 10 民國十三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拾圓、伍圆樣票

23 雪城藝術中心,偽滿中央銀行收繳封存的舊紙幣流向考證,新浪博客,2008-12-10。

圖 11 民國十三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拾圓加蓋“SPECIMEN” 樣票

三、民國十八年版

表4 民國十八年版大洋票紙幣版別及相應實鈔號段

哈大洋券 (加蓋監理官印及地名)

江大洋券 (無加蓋)

1角 无 0003175-0861708

2角 0715864-0991290 0066448-0575322

5角 0143265-0896406 無

民國十八年版大洋券輔幣印刷樣式較為簡單粗糙,由齊齊哈 爾彩文局印製。24根據民國十八年11月的黑龍江省政府訓令, 廣信公司獲批發行一、二角江大洋票輔幣各200萬張。而根 據民國十九年5月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訓令,廣信公司 所攤發的40萬元哈大洋票角票本應為5角20萬張,2角10萬 張,1角10萬張,然而由於“江省整頓錢法,維持大洋,已經 江省政府將敝司印製票幣機器全行封閉,不能動用。”這樣的客 觀困難,且其他各行號已經印製了大量一二角紙幣“實居多 數”,所以批准廣信公司40萬元均改為5角券發行的請求。25

從目前所見的實鈔資料來看,江大洋券發行了1角和2角兩 種面值,而哈大洋券發行了2角和5角兩種面值。(圖13)而 且江大洋券的兩種面值的實際發行量均應遠小於擬定的200 萬張之數。這可能是前述“江省整頓錢法,維持大洋”。因 此縮減和控制了輔幣發行量所導致的。而5角紙幣可能也是 原計劃在黑龍江省發行的,然而5角券在當時屬於較不常用 的面值,所以印出以後未能及時投放流通領域。這樣在整頓 錢法的過程中,就未能在黑龍江省投放使用。同時,由於哈

圖 12 民國十三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伍圓券,係利用裁切票 拼接而成

爾濱需要增發紙輔幣,這批80萬張5角紙幣就順理成章的加 蓋監理官印成為哈大洋票了。但是目前所見的史料並未記載 2角面值哈大洋票何時加蓋發行的,且5角券的流水號也大 於80萬。筆者推測這部分輔幣可能屬於前述之民國二十年 所增發的部分。

該版紙輔幣的樣鈔情況與前述幾版紙幣相似。大致可分兩 類。一是正反面加蓋單排黑色(一角)或紅色(二角、五角) 雙鉤字“票樣”的打孔樣鈔,編號均為000000;五角加蓋 哈爾濱地名,但無監理官印(圖14)。二是加蓋黑色或紅色 黑體樣本字樣的實鈔,目前僅見有哈大洋票,此類樣鈔又與 前述之民國八年、九年版第二類樣票用途相同(圖15)。

1932年日軍侵入黑龍江省以後,馬占山將軍在黑河成立省 政府,同時以黑龍江官銀號名義發行了1元、5元、10元三 種面值的大洋票紙幣。此版紙幣存世極少,各類資料中僅 收錄有10元紙幣實鈔圖案。關於該版紙幣,胡學源先生在 1991年《中國錢幣》上刊載《馬占山將軍的大洋票》一文, 對此有詳細考證,本文不再贅述。

作者按:廣信公司於1920年起發行大洋匯兌券,面值分別 為1角、2角和1元、2元、5元。票面印有“大洋”“此券在 北京天津作匯上海規元銀”等字樣(圖16)。用以收回過去 黑龍江省官銀號及廣信公司所發行的各類小銀元票及銅元 票,並便於在省內及向關內通匯。這亦是黑龍江省當局與哈 大洋券競爭的應對舉措之一。此類大洋匯兌券一般並無地名 加蓋,亦偶見有加蓋“哈爾濱”地名的,甚罕(圖17),《中 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省市紙幣卷》492頁並有收錄。

24《黑龍江省志—金融志》,P59,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25 黑龍江省金融歷史編寫組,《黑龍江廣信公司及其發行的貨幣》,P445,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圖 13 民國十八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兌換券實鈔圖樣

圖 14 民國十八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兌換券樣票

圖 16 民國八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匯兌券大洋壹圓

圖 15 民國十八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兌換券樣票

圖 17 民國八年版黑龍江廣信公司匯兌券大洋伍圓哈爾濱地 名券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許敬恩先生、“人物像券”等泉友提供藏品圖片,並有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在此一併致謝。)

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

2025冠軍拍賣活動

11月26日(周三)

16:3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開幕儀式 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首發儀式 澳門國際錢幣展銷會熊貓紀念章首發 澳門鉑金熊貓紀念章首發 2025紐埃羣島《楚留香傳奇》10盎司 10紐埃元紀念幣澳門首發

19:00 嘉年華大酒店 澳門錢幣學會招待晚宴

11月27日(周四)

9:30-10: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首銷售儀式

10:00-18: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 冠軍澳門拍賣預展

10:00-12:00 & 16:00-17: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設計師余敏及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現場簽售

14:00-16: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世界硬幣大獎賽主題論壇

11月28日(周五)

11:00-12:00 & 14:00-15: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設計師余敏及赫爾穆特·安德斯林格現場簽售

10:00-17:00 索菲特酒店百家樂廳 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 冠軍澳門拍賣預展

11月29日(周六)

9:00-12:00 索菲特酒店BOARDROOM 冠軍澳門拍賣預展

9:30-17:00 索菲特酒店PROMENADE廳 冠軍澳門拍賣

11月30日(周日)

9:00-13:00 索菲特酒店BOARDROOM 冠軍澳門拍賣提貨

更多詳情,請聯繫我們

澳門辦公室 Macau Office

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樓P105室 電話:853-68666901

郵箱:jeanzg1994@163.com

中國龍銀幣澳門城市卡銷售與提貨安排

11月27日(周四)

10:00-11:00:銷售取號 13:00-14:00:銷售取號 11:00-15:00:提貨

12:00-16:00: 展會主辦方獨家接收澳門城市卡提交至NGC 評級First Day of Issue標簽

11月28日(周五)

10:00-11:00:銷售取號 11:00-14:00:提貨 12:00-16:00: 展會主辦方獨家接收澳門城市卡提交至NGC 評級Early Release標簽 地點: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6樓百家樂宴會廳

香港店鋪 Hong Kong Store

九龍旺角砵蘭街169-173號好旺角商場219室 手機 :852-61650618

郵箱 :championghka@gmail.com

臺北店鋪 Taipei Store

大同區南京西路163號1樓50室 手機:886-903937338

郵箱:championghka@gmail.com

Th, 29 – Sa, 31 Jan 2026

Estrel Congress Center, Berlin, Germany

2026: Celebrating 20 years in Berlin

入會申請表

Application Form

申請日期 Application date:

申請會員類別:

Membership applied for:

姓名 Name: (中文及外文)

住址 Add.:

錢幣收集範圍 Interst:

繳納會費:

本地會員 Macau Member

外地會員 Non Macau Member

性別 Gender: 證件號碼 ID No.: 出生日期 Date of Birth:

職業 Occupation:

聯絡電話 Phone Number:

會費

新會員需交付:入會費 MOP1000.00

本會宗旨:團結錢幣愛好者,推動錢幣之收藏及研究 介紹人:(需我會兩位成員推薦 )

會員姓名編號:

會員姓名編號:

此欄由澳門錢幣學會填寫 (Filled by the Society only):

新會員入會日期:

新會員編號:

1)新會員需認同本會宗旨。

New member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Society regulations. 2)入會申請人需填妥本申請表、交1張相片及繳納相關入會費用。

Please attach one photo and pay the membership fee.

Add: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600E-P105 FIRST INTERNATIONAL COM. CENTER, MACAU

Tel: (853)2833 4556

Fax: (853)2830 4772

Email: dcdesign@macau.ctm.net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1樓P105室 電話:(853)2833 4556

傳真:(853)2830 4772

Email:dcdesign@macau.ctm.net

東亞泉志

《東亞泉志》為冠軍拍賣公司總裁周邁可先生和著名錢幣學專家史博 祿先生於1994年創辦,是一本學術性錢幣研究專業雜誌。旨在讓廣大 錢幣收藏家、研究學者更深入地瞭解錢幣知識,讓世界各地的讀者更 好地瞭解中國深厚的錢幣文化。

雜誌高級編輯史博祿先生1951年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市,為密 蘇裏大學歷史係學士,哈佛大學中國研究專業碩士。1974-1977年在 克勞斯出版社任《世界錢幣新聞》助理編輯,參與《世界硬幣標準目錄》 與《世界紙鈔標準目錄》編輯工作。1977-1987年全職進行錢幣交易。 1988-1989年在中國鄭州大學留學,主修中國研究課程。1991-1993年 在哈佛大學攻讀碩士。1994-1998年任《東亞泉志》總編。史博祿先 生擁有30多年的收藏和研究中國錢幣的豐富經驗。他在《東亞泉志》 上發表的研究文獻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錢幣的知識內涵。

《東亞泉志》於1994年7月份問世,1999年停刊,發行了18期。雜誌 中大部分文章是英文,只有少部分是中文,在20多個國家發行,廣受 歡迎,長期佔據許多重要圖書館書架的顯著位置,包括美國國家博物 館史密森尼學會、大英博物館、哈佛燕京圖書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和美國錢幣學會、美國錢幣 協會。雜誌刊發過不少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章,如托馬斯 · 烏爾曼寫的 《1886-1888年間朝鮮首鑄機製幣——德國專家相助創建現代造幣廠》、 史博祿寫的《袁世凱像大鬍子開國紀念幣》、範治南與何緯渝寫的《欽 差大臣驚世之旅,記李鴻章訪美破冰之行》、湯姆·基納寫的《1897年 浙江三分六厘樣幣和1899年安徽三分六厘流通幣的關係》以及曾澤祿 寫的《明代天啟通寶和崇禎通寶銅錢加蓋戳印VOC/C 探析》等。

第01期 ......

第 34期

第 35期

2015年5月,周邁可先生決定於2016年1月復刊《東亞泉志》,聘請著名 錢幣研究學者袁水清先生擔任主編。袁水清,1948年生,大學金融專 科畢業,從事銀行工作30多年。中國錢幣學會會員,澳門錢幣學會學 術顧問,陝西省錢幣學會第六屆常務理事,西安市收藏協會常務副會 長。退休後,歷任《收藏》《古泉園地》《西部金融·錢幣研究》雜誌 的責任編輯,《中國錢幣界》雜誌主編。多年來他傾力於中國貨幣史和 錢幣學的研究,發表過近百篇錢幣研究文章;2012年,出版了彙集中 國古今錢幣的鴻篇巨制《中國貨幣史之最》。同時聘請國內外知名的錢 幣學者、收藏家及專業人士加入,如《霍華德·富蘭克林·包克—錢幣 學研究先驅者》作者史博祿先生、《戳記幣簡史》作者高林先生、美國 華人資深錢幣學者曾澤祿先生、國際紙鈔收藏協會前任總編輯Steve Feller、香港中國現代金銀幣資深研究學者陳景林先生、臺灣資深錢幣 學者周建福先生、美國東南亞錢幣專家亞當·比亞吉先生以及北京錢 幣網總裁郭嘉華先生等。

復刊後的《東亞泉志》為電子季刊,中英雙語。內容以披露最新錢幣 收藏研究成果、推介泉界成功人士的事蹟為主。主要欄目有學術研究、 人物專訪、鑒賞爭鳴、拍賣回顧、重要資訊等。

從2017年起,《東亞泉志》加盟由克勞斯在德國柏林世界錢幣展覽會期 間舉辦的“世界硬幣大獎”頒獎活動。

《東亞泉志》2026年免費訂閱,如果需要,請把您的郵箱發到: jeanzg1994@163.com 。另外我們雜誌的網址是:http://jeandigital. asia/,敬請關注,謝謝! 2026

第 36期 http://issuu.com/jean388/docs/the_first_issue_of_jean

https://issuu.com/jeandigitala1/docs/jean_34

https://issuu.com/jeandigitala1/docs/jean_35?fr=xKAE9_zU1NQ https://issuu.com/jeandigitala1/docs/jean_36

JEAN

《東亞泉志》為冠軍拍賣公司總裁周邁可先生和著名錢幣學 專家史博祿先生于1994年創辦,是一本學術性錢幣研究專業 雜誌。旨在讓廣大錢幣收藏家、研究學者更深入地瞭解錢幣 知識,讓世界各地的讀者更好地瞭解中國深厚的錢幣文化。

《東亞泉志》于1994年7月份問世,1999年停刊,發行了18 期。2015年5月,周邁可先生決定于2016年1月復刊《東亞 泉志》,聘請著名錢幣研究學者袁水清先生擔任主編。

以披露最新錢幣收藏研究成果、推介泉界成 功人士的事蹟為主。主要欄目有學術研究、 人物專訪、鑒賞爭鳴、拍賣回顧、重要信息等。

HsuShih-ChangPavillionMedal:PastandPresent SyceeofNorthernSongDynastyJintangCounty50Taels 北宋“怀安军金堂县免夫钱折纳银每铤重伍拾两”银铤

ClassifyingtheNotesof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Corporation,1865-1898 古希腊帕加马钱币

纽埃《楚留香传奇》发行55周年纪念币及其北京、香港首发纪实 ofTheCommemorativeCoinCelebratingthe55thAnniversaryoftheIssue TheLegendofChuLiuXiangandItsLaunchinBeijingandHongKongTheHistoryofMintinginChina(PartI) 中国造币史(上篇)April2024HongKongCoinAuctionReturnstotheHolidayInnGoldenMile 中德和约之中的抵偿债券香港钱币拍卖会将于2024年4月回归金域假日酒店 ofOffsettingBondsintheAgreementRegardingtheRestorationoftheState PeacebetweenGermanyandChina

GoldOil,Gold,andtheDollar-SaudiArabia'sThree-in-oneCurrencySystemwith CoinsastheNationalCurrency 石油、黃金、美元——解讀沙特阿拉伯國家通貨金幣三合一貨幣體制

2023/11/26——冠軍澳門拍賣 CHAMPIONMACAUAUCTION No.33

theatHonggangChou、DuanFung、MichaelNCAlex JapanofBanktheofMuseumCurrency

Bilingual(English-Chinese)DigitalQuarterly

THEJOURNALOFEASTASIANNUMISMATICS

1985年精製版壹圓熊貓紀念銅幣探源 CopperAnExplorationofthe1985One-YuanProofPandaCommemorative Coin 27HowardF.Bowker–EduardKannCorrespondence(1950.1-4) YearsinAsianNumismatics 亞洲錢幣界的27年霍华德·包克與耿愛德的通信(1950年1月-4月)

INeverDreameditWouldComeTrue 做夢都想不到的竟然成真 救國公債與新馬經驗 TheExperienceofNationalSalvationBondsfromSingaporeandMalaysia

中國造幣史(下) HowardTheHistoryofMintinginChina F.Bowker–EduardKannCorrespondence(1950.5-6)霍華德·包克與耿愛德的通信(1950年5月-6月) 上海烚赤金條在臺灣 ShanghaiXiaChiGoldBarinTaiwan

THEJOURNALOF ANNUBilingual(English-Chinese)DigitalQuarterly PaperTheAppearanceandDestinationoftheQiansicangStoryPicture MoneyBackPlate(Ⅰ) 千斯倉故事圖背鈔版的出現與流向(上)

No.342024.04/Issue52

愛國僑領司徒美堂與“勳勞卓著”金質勳章 PatrioticOverseasChineseLeaderSituMei-Tangandthe"OutstandingService"GoldMedal “勳勞卓著”金質勳章/"OutstandingService"PureGoldMedal

AReflectionontheFoundingofPMGandtheEarlyDaysofPaperMoneyGrading PMG創立及早期紙幣評級回顧雜談一個跨世紀的中國錢幣收藏 ACross-CenturyChineseCoinCollection臺灣金業傳奇——高天成及其《金銀細工實用圖畫大全》 ATheLegendofTaiwan'sGoldJewelryIndustry——GaoTian-ChengandHisBook CompleteWorksofDrawingsofWorkmanshipinGoldandSilverFineJewelry 九天四國——海外資料搜集成果分享 NineDaysinFourCountries-TheProcessofSearchingInformationOverseas絲路風雲·倭馬亞王朝貨幣改革與唐幣開元 Abdal-Malik'sCurrencyReformandtheKaiyuanTongbaooftheTangDynasty

霍華德·包克與耿愛德的通信(1951年7月-12月) HowardF.Bowker–EduardKann Correspondence(1951.7-12) 新發現:NGC認證不為人知的張南琛舊藏張作霖像銅鎳壹圓紀念幣 NewDiscovery:NGCCertifiesPreviouslyUnknownChangTsoLinDollarinCopper-NickelfromFamedNCCollection精品薈萃——《東亞泉志》30周年特別拍賣擷萃展現濃郁的地域風貌——2021年賀歲金銀紀念幣設計手記 上海錢幣:"遠東之都"歷史上的未譜篇章(III) CommemorativeShowingaStrongRegionalFlavor:TheHandbookfortheDesignofthe2021LunarNewYearGoldandSilver Coins HighlightsoftheSpecialAuctionorthe30thAnniversaryoftheJournalofEastAsian Numismatics TheCoinsofShanghai:AnUnwrittenChapterintheHistoryofthe"CapitaloftheFarEast"(PartIII) 南宋會子千斯倉故事圖背印鈔版(上篇) TheQianSiCangStoryPicturePaperMoneyBackPlatefortheHuiZioftheSouthernSongDynasty(I) 『本期精選|HIGHLIGHTS』

PlateBackMoneyPaperPictureStoryCangSiQian

MACAU

2025 First Macau International Coin Convention

澳門十六浦索菲特酒店6樓 Sofitel Macau at Ponte 16 6F

2025年11月26日16:30開幕式Opening Ceremony (百家樂宴會廳)

2025年11月27-28 日 錢幣交流會Coin Convention (百家樂宴會廳)

2025年11月27-28 日 澳門城市卡銷售Sales of Macau City Card (百家樂宴會廳)

《東亞泉志》澳門錢幣學會年會特別刊首發

2025年11月29日 冠軍拍賣會Champion Auction (Promenade )

2025年11月26-28日 澳門錢幣展2025暨中國銀行紙幣特別展

2025年紐埃群島楚留香傳奇10紐埃元10盎司紀念銀幣

2025年首屆澳門國際錢幣交流會熊貓紀念章 2025 First Macau Internationa Coin Convention Panda Medal 2025 Niue Island Legend of Chu Liu Xiang 10 oz Silver Coin, 80mm

官方評級機構Official grading agency: 主辦單位Organizer: Champion Leilao Lda.

協辦單位Co-organizer: 澳門錢幣學會、澳門錢幣博物館 (澳門)中國歷代紙幣展委員會

澳門錢幣展2025資助單位Sponsor: 澳門文化發展基金、霍英東基金會、中國銀行澳門分行、HICC、Trigometric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