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cus of a City

Page 1

The

Locus of a City

October

2

0 2016

G ro u p N

Graduation Design




Introduction 我們的城市在歷史面前,總相信 著沉默是金,卻在無形中被時間默默 的影響操控著,關於過去、現在、未 來,如何交疊而成,只生活在一個時 代的人們怎麼樣看見時間的堆積,是 我們所關注的,如果說空間是城市時 間產物,那麼我們漸漸研究推導出控 制變因可能是道路系統,在每天與道 路相處的日常生活裡,在道路與城市 相依共存的時代裡,我們是否扼殺了 他於無形之中,最早本是城市主要公 共空間,在現今科技卻想追求著停滯 的時間越少越好,而我們所依循的價 值,揭示出慣性的矛盾與荒謬,試著 去思考城市的物種起源跟現在各國城 市的多元面貌之間的關係。



CONTENT


TS

Chapter 1 [ The Evolution of City ]

1-1 Born of City/ 城市的誕生 1-2 City as Process/ 城市發展過程 1-3 Natural Selection/ 天擇 1-4 Publicity/ 公共性 1-5 Invisible Power/ 看不見的力量 1-6 Archaeology / 知識傳遞

Chapter 2

[City is an Organism ]

2-1 City is an Organism/ 城市是一個生命體 2-2 Death defines Life/ 什麼是死亡 2-3 Life Controller/ 生命控制器

Chapter 3 [ The Road ] 3-1 Controller/ 道路控制性 3-2 Roadology/ 現代的道路 3-3 Section View/ 城市剖面網


The Evolution of City

Chapter 1

The Evolution of City

1-1 Born of City/ 城市的誕生 1-2 City as Process/ 城市發展過程 1-3 Natural Selection/ 天擇 1-4 Publicity/ 公共性 1-5 Invisible Power/ 看不見的力量 1-6 Archaeology / 知識傳遞

1

-


公元 1946年,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在 《古代南美洲之謎》斷定史前文明人開闢建 造的地下長廊首尾相接並有許多支岔,可縱 貫歐、亞、美、非各個洲域並得出地球內 部過去甚至現在都存在著地下城市。公元 1963年,兩名煤礦工人在挖煤時,意外發現 了一條地下隧道,小心翼翼地沿著隧道走進 去,在盡頭發現了一扇門,推開門後發現了 一條長長的大理石階梯,他們害怕得不敢在 走下去。然而同一時期的英國一名礦工也聲 稱在隧道底下發現通往地景的樓梯,他們都 以為是靈異事件,在不同時間地點這些事件 不謀而合,盡管未獲得科學根據的證實,土 地之下的世界正值得我們去探索,現今所認 為的死城,曾經存活過,地洞說的謎底雖然 還無法被解釋,但可以從與我們生活最相關 的,我們腳下的這座城市跟城市底下開始探 討。 城市一層層的更迭在歷史之上,我們無 法切斷歷史而活,未來也無法獨立於現在發 展,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日常更新,像是牆面 會被重新粉刷,新的店招牌也會被換上,新 的城市建構在土地之上,那麼土地之下的城 市,正在往甚麼方向發展著 ?是否與現今日 的日新月異背道而馳 ?

2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1 Born of City

城市的誕生 / 市場

力的產生由於某種重要的運河 系統的開發而帶來管理上的需

當最早鄉村經濟離開了單

要,相對的概念 . 它與策重點

一的 、自給自足的模式之後,

的偏移有關,物品與服務向另

城市開始形成了,生產量開始

一個目的地的轉移,不完全是

超過該社區人們的基本需求之

製造量的增加,換句話說,社

後,一部分的人從土地中解放

會結構得改變同樣也可能導

出來,他們分別是抄寫員、工

致技術的變化以及關於生存

匠、牧師和士兵,剩餘的生產

和剩餘得複雜概念轉變。

力使灌溉系統成為可能,有效

為城市就是被保護的市場的論

的灌溉系統誘使複雜的行政成

點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Jane

為可能,而這便意味著城市的

Jacobs 的著作城市的經濟 (The

出現。

Economyof Cities,1996) 他論

美索布達米亞這個人們所假設

述城市是作為樞紐性的市集而

的城市起源地,並沒有充足有

出現的,緊接著,農業的深化

力的跡象證據顯示此地政治權

又進一步的供養著城市,但問 3

-


civitates orbis terrarum_Braun and Hogenberg

題是在早期的城鎮裡 市場並不是一

城市,並非懷疑禮拜活動和祭司等階

個必要的存在,因為長途貿易活動

級制度在世界各地城市行成中的重要

受到條約的控制,並且官方還有專

性,紀念性宗教中心對於西方城市歷

門負責這類活動的交易人。

史學家普遍流行的,過度偏重貿易的 思維為一種必要的調節劑 .

軍事與宗教城市起源的論點也存

城市歷史地理導論 , 書裡引用了

在,這些理論認為 :城市是防禦和 控 制 的 媒 介 ,或 城 市 是 宗 教 的 聖 地 ,

PaulWheatley一段文字作為總結 :

以防禦為目地的聚居行為也許曾經

“在複雜的社會 、經濟、政治變化

導致過城市的產生 , 但在城市出面

過程中是否能分辨出導致城市產生的

以前防禦的需求就已存在那城市為

那單一的,自律性的誘發因素,這一

甚麼沒有更早一些出現 ?相反的推

點非常令人懷疑 ...

論也許能夠成立,一旦形成具有一

或科技引發了社會組織中某種結構性

定人口數量的聚居地,那麼相應著

的變化,這些變化一定要的到某種當

個地方就會對複雜的防禦系統產生

政機器 (instrument of authority) 的支

需求,神殿同樣不總是會發展成為

持才能獲得制度化的持久性”。

4

-

無論經濟、戰爭


The Evolution of City 1-2 City as process

康臣學派 (Conzen school) 認為,這種被 歷史學家和建築工作者粗略的稱作城市紋理 的東西,是由三個互相關聯的元素組成的, 首先,是 " 城市平面 " 本身 , 它指的是街道 系統;第二 ,是地塊模式,即土地的分割 ; 最後,是地塊模式下的建築布局,所以這一 切都發生在地面的層次上,所謂的城市平面 是由 M.P Conzen 所稱的,由法律保護土地 所有權構成的土地劃分和註冊系統 " 而土地 使用模式 (the land use pattern) 表示的是地 面和空間的各種用途,最後 " 建築紋理 "(the buildingfabric) 指的是在地塊上分屬基礎之

上的,實際的三維物質結構,三者的差異, 當建築師探討城市的問題時,習慣強調街道 系統。 Edmund Bacon 所著的 DesignCity就是一

個例子,城市過程,很大的程度是指已有的 框架或已有 " 平面 "(Ground Plan) 基礎上的 城市發展經歷 ,它通過地塊之上實物尺度和 實物規模的變化體現出來,康臣學派缺乏的 東西,是對經濟力量的保護,而經濟則關係 到土地價值,建築產業等,這些問題影響到 城市的形狀和城市物質的發展。 每個城市的更新,隨著時間改朝換代,城 市都會有某種淘汰的機制存在著,同時會有 東西在城市的更迭無形中被繼承保留下來, 以下的章節試著去探究分類什麼會跟城市的 汰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5

-


Aerial view of Baghdad (late 1940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Al-Shuhada Bridge.

6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3 Natural Selection

時間流逝的過程中城市發生物質變化,人們常常將城市形式看作是一個 有限的 、已完成的事物,一個複雜的對象,要強調的是我們所確信的真實情 況,就算城市再產生之初其形態已經非常完美,但他絕不會是已經完成的, 也不會是靜止的,每天無數個有意無意的行為在改變著它,而這種改變只有 經過時間才會被察覺,城牆被推倒了又填上了其他東西,曾經非常理性的網 格慢慢的變得模糊,尖銳的對角線道路穿過了紋理緻密的居住街坊,鐵路侵 占了墓地和水塘,戰爭,火災以及高速公路扼殺了城市的中心區。

7

-


2012年 3月 5日,蘇花改工程位於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已經正在 施工,有位負責其他工程段的考古隨行監看人員正巧過來,他坐在這處工 地吃麵,忽然有驚奇發現,一個隱沒已久的遺址經歷過了各種自然災害人 為建設在千年後因此被發現。從漢本遺址挖掘出了許多完整的古老聚落, 除了房舍、田地與煉鐵遺跡,還有多樣的外來物產,而當時花蓮縣政府強 卻認為考古拖延了蘇花改工程原預定完工通車時間。這個古老的聚落年代 可追朔至距今 1000-1800年前,陸陸續續出土的遺跡甚至距今 2000年前, 當西方羅馬帝國和中國唐和發展之際,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也有屬於自己 的精彩歷史故事。然而隨著考古的進行和擴大,蘇花改工程卻無情催促考 古團隊,使得這個重大地位的遺址在未來最後可能終究面臨被橋墩壓上覆 蓋的命運。

8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4 Publicity

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承載著許多的文化故事,生活民俗,歷史 意義,例如義大利的廣場,北京的城門,而在香港,廣場更是政治 事件及文化的發生地,這些文化空間都是在基礎設施上發生的。

[帝國時期羅馬 ] 9

-


帝國時期的羅馬,超過 100萬的人口,是被 石結構的公共建築和庇廊主導著, 台伯河 , 灣馬 提烏斯區的平地上這些結構顯得更為突出,國時 期的羅馬最主要的類型為多層公寓些公寓遍布於 公共建築之間及羅馬幾座著名山岭的山波上 . 中 世紀的羅馬, 在它最低迷的年代,人口不足於五 萬,兩層樓高的獨立式住宅充斥台伯河灣及對岸 的特拉斯特維萊,幾乎使帝國時代的馬提烏斯區 雄偉的形式秩序蕩然無存,劇場,廟宇,競技場 和廣場是被時間吞噬了嗎 ? 古羅馬 4 萬座公寓取 而代之的是獨立式的住宅,壯觀的正交網格系統 怎麼會被彎曲的迷宮式街巷所取代。

[中世紀羅馬 ] 10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5 Invisible Power

人所群聚居住之處,必有宗教信仰的產生,而 宗教文化是人類以宗教為表現型態的精神勞動成 果,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產物,是情感,理想,審美 的寄託與特殊表達方式,在現在社會中,宗教不可 能只發生在一個狹小私密的空間產生。在歷史上, 許多的城市發展都市計劃都跟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甚至在過程中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當這個過程跟城 市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時,就會在城市中留下宗教 文化印跡,與其說被供養著的是眾人的信仰不如說 是群體精神所凝結之處。

11

-


圖為印度南部馬杜賴的城市平面,這一個 被神所僻護的城市,城市裡圍繞著廟宇,城市 裡有著許多的開放空間,圍牆上有 4 個門塔也 稱 (Gopura)

12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5 Invisible Power

13

-


MADURAI 14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5Invisible Power

[Pyramid] 古埃及人埋葬國王和皇后的 陵墓,建造金字塔的歷史從第 三王朝延續到第十三王朝 (公元 前 2686年 -公元前 2181),將 古埃及金字塔與皇宮做比較, 會發現金字塔雄偉壯麗的多, 金碧輝煌的程度也超過皇宮, 古埃及人把他們”最好的”都 給了皇宮,為什麼他們把一切 都投資於墳墓來給死人陪葬, 原因是埃及人深信「今生是短 暫的,永生才是真正的生命」, 所以金字塔不只是我們一般所 認知的陵墓,而是通往永生的 入口。

15

-


16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6 Archaeology

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物 種起源》提出的演化論,最終 使科學家深信著人類有上有數 百萬年的歷史,從而提供一個 時間限度,可在其中蓬勃發展 考古研究。考古學在 19世紀由 歐洲的古物蒐藏發展出來,從 那時開始就成為遍布世界的學 科。考古學目的在於了解更多 關於過去社會以及人類發展的 事實。人類有超過 99%的歷史 是在史前史,當時的人類並未 使用文字留下關於他們的文字 記錄,而城市就是建構在社會 和人類之上,考古的研究和應 用,城市的更新垂直的堆疊, 過去的城市並沒有被淘汰,現 在技術科技的發達都建構在考 古學從古人得到的知識。

17

-


18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6 Archaeology

[Saccam] 2015年赤崁文化園區,台 南市政府原預定在成功國小下 方新闢建停車場以解決赤崁樓 附近長久以來的交通停車問題, 在開挖前在地下以雷達探針發 現了日治時期留下的清代台灣 縣署遺跡,停車場計畫因此被 迫停工,台南中西區赤嵌樓周 邊是歷史高民感地區,層層疊 疊了三四百年的歷史痕跡,線 署遺跡又相當完整,赤崁文化 園區核心計畫停車場已經停工, 怎麼讓遺跡與現在城市共存, 又必須要解決周邊問題,是現 在所面臨的困難。

19

-


20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6 Archaeology

[Pompeii] 公元 1748年,人們又在附 近挖出一塊石塊,上面刻有 "Pompeii"的字樣。公元 1861

年,費奧列爾里奉義大利國王 伊曼紐二世之命,正式開始大 規模的挖掘工作。 200多年的斷斷續續挖掘, 才讓這座古城得以重見天日, 盡管在公元 63年一場地震後當 時龐貝城就有人意識到「世界 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恆」, 但死去的古城被保存完整,讓 現在的世人見證再生的龐貝, 凝固的永恆。

21

-


22

-


The Evolution of City 1-6 Archaeology

[Pompeii] 一個靜止在公元 79年 8月 24日的城市。為古羅馬的城市 之一,在義大利南部的海濱城 市那布勒斯,公元前 600年, 當時當地的希臘人非常強大, 到了公元前 500年薩姆尼特人 占領龐培和附近地區,擴大了 這座城市。公元前 80年,羅馬 佔領龐貝為其殖民地,良好的 海港且位於交通要道亞壁古道 的附近,龐貝很快就成為一個 興盛的商業城。公元 63年一場 地震為龐貝帶來巨大的破壞, 但是很快就被重新建立起來, 公元 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一 夕之間將這座城市的時間空間 瞬間凝固。火山灰和火山礫堆 積了 3-4公尺,掩沒了整座龐 貝,公元 1592年,義大利農民 在維蘇威火山西南八公里處修 築水渠時,從地下挖出了一些 古羅馬的錢幣,以及經過雕琢 的大理石碎塊。

23

-


24

-


City is an Organism

Chapter 2

City is an Organism

2-1 City is an Organism/ 城市是一個生命體 2-2 Death defines Life/ 什麼是死亡 2-3 Life Controller/ 生命控制器

25

-


“馬賽人離開他們鐵路以北的老家,搬到現在的保留地。 隨身帶走了他們的山丘,平原和河流的名字, 並把這些名字給了新家裡的山丘,平原和河流。 馬賽人隨身帶著他們的砍下的根,用作治病的良藥。” - Isak Dinesen, Out of Africa

26

-


City is an Organism 2-1 City is an Organism

1 1 5 9 年 哲 學 家 J o h n o f S a l i s b u r y 提 出 「 國 家 是 一 個 身 體 」, 統治者在社會中的功能就是身體中的腦,統治者的顧問就心 臟,商人就是胃,士兵是手,農民和傭人是腳。這個比喻充滿 階級式的意象;以城市來看,城市中的宮殿和教堂是身體中的 頭,在市中心的市場是胃,民房是手跟腳,因為頭腦是用來思 考,所以在教堂中腳步會移動緩慢,而胃中的消化系統快速燃 燒,所以在市場裡的移動必須急促。 K e v i n Ly n c h 在 1 9 6 2 年 的 S i t e P l a n n i g 提 出 將 都 市 視 為 人

體 ,解 剖 為 通 道 ( P a t h s )、邊 緣 ( E d g e s )、地 域 ( D i s t r i c t )、 節點(Nodes)、地上標識(Land Mark) 1981年的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一書將城市實質環 境的探討做了常識性的總結,分成神性的宇宙模式 、真實冷 靜的實用模式、視城市為生命體的有機模式,其中有機模式將 城市看作生命體而不是機器,這種城市有著明確的邊界和最適 宜的尺度,有一種和諧而不可分割的內部結構,以及有一種節 律的行為,再不可避免的變化面前能夠保持平衡狀態。

27

-


[ K e v i n Ly n c h ]

有機模式 一個不可分割,活著的有機體。

如果城市是一台機器,那麼它要面對的就是效率和 適宜性,它需要不斷的被淘汰和更新,以至於被時 間和社會淘汰,如果城市是一個有機體,那麼我們 面對的是骨骼與血管,如何使它順利的成長茁壯。

28

-


City is an Organism 2-2 Death defines Life

[死亡定義生命 ]

18世紀以來人口爆炸,當今面對人口平均壽命延長、老人比 例增加的後工業社會時代,人類對死亡的觀點也逐漸地改變, 從關注生命的延長與品質到現在更加關注死亡的時間與方式。 人類如果也跟其他生物一樣具有死亡本能,我們是否會在接近 死亡之時越來越清楚死亡的自然歷程,意識其之事實,能夠及 早追求不會反被機械文明吞噬。

29

-


死亡之於人 人類個體死亡自然過程研究稱為死亡學 (Thanatolgy) 在 Elie Metchnikoff1903年 The Nature of Man一書中提到佛洛伊德晚年 所發展的理論,每個人有兩種基本的本能,其中一種為生命本能,而另一為 死亡本能,這兩種本能的目標和慾望是完全背道而馳的。生命本能如其名是 帶給生命力量以及生命延續的本能衝動,死亡本能,是代表人原生能量裡也 具有著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衝動。簡單來說,我們現在之所以為”生”, 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本能大於死亡本能,當死亡本能大於生命本能的時候,就 會出現自我毀滅的行為,例如;自殺。 任 何 事 好 像 與 生 俱 來 都 會 潛 移 默 化 著 本 性 是 ”只 有 ”生 命 本 能 ,或 者 說 , 死亡本能被刻意掩飾掉,那是否有事物的生來就是為了毀滅而存在 ?而死亡 是否在某種狀態下是誘人的 ?

死亡之於社會 視社會為一個體,經歷自然生命歷程為研究為社會學 (Sociology) 在人的本性理論中,社會學家 Herbert Spencer的進步論演化觀點正好相 反,Spencer的理論來自社會達爾文主義,他主張社會的演化是一直在進步 的,為了趨向更美好的而演化,所以不會趨回於退化甚至死亡,但是在達爾 文的演化論中,「演化」是沒有方向的,沒有朝著進步或是退步單一直線前 進,而是朝著更適應環境發展,才是演化一詞真正的本意。 現今社會建構的死亡定義 人組織成社會,有了社會的運作和生活模式形成了文化,進而對死亡一 詞有不同的看法及定義,在此用最普遍的社會觀點將死亡定義分成三大類加 以說明 宗教性 (religious)各宗教的靈魂觀和死亡觀與其教義和一是有密切的關係,佛教拒絕持續的永 恆性 ,不說輪迴。基督教認為縱然死亡是種“懲罰”,但只要信靠上帝 ,死亡 後並非是被遺棄,相信復活的可能性,他們解釋阿拉可以藉著繼續的創造 , 重新造出那已死去的人。 法律性 (legality)自然死亡 : 心臟停止跳動說、呼吸停止說、瞳孔放大說和腦死說等四種認定 標準 . 死亡宣告 : 指在滿足法定條件下 ,藉由法院的宣告 ,來認定特定人死亡之狀態 1 失蹤人失蹤滿七年。 2 年滿八十歲以上者失蹤屆滿三年。3 特別災難屆滿 一年。 生物性 (biological)- 呼吸停止、身體組織和細胞內正常代謝活動的中止。不 同的細胞有不同的代謝速率 ,不同的代謝速率決定了細胞不同的死亡時間。 例如 :皮膚及骨頭在軀體死亡後仍可「存活」數小時 ;白血球則在心臟停止 後 ,仍能繼續活動十二個小時 ;但是大腦的皮質神經元在氧氣完全耗盡後的 三至七分鐘內就會死亡。由此可知 ,身體的死亡乃是細胞一個接著一個死去 的 ,完全死亡需要數小時的時間。 不同的條件背景之下,死亡的定義也不完全相同,但是沒有人可以真正 的告訴我們死亡的答案,我們只能利用最接近死亡的空間來論述即將死亡的 過程。

30

-


City is an Organism 2-2 Death defines Life

[Himalayas] 英國作家艾德

道格拉斯

(Ed Douglas)甚至稱為「災 厄的喜馬拉雅」。現今有著數 千人經由最熱門的登山路線擠 上聖母峰,多數都由嚮導帶領。 每年有數百人登頂,嚐到勝利 的滋味;聖母峰是他們的夢想、 他們的野心與一生的執著。然 而,也有許多人在登頂途中喪 命;有人摔死、有人缺氧而死, 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力竭而亡。 2006年的聖母峰北坡,一個來 自英國的 34歲數學老師,在下 山時體力用盡,倒在路旁呼救, 據說有 40幾位登山者走過他身 邊,卻無一人伸出援手,夏普 終於死亡。這事件之後,希拉 瑞曾忍不住跳出來講話,他說: 「攀登聖母峰已變成非常恐怖 的事,這些人就是一心想登頂, 其他都不關他們的事了。這是 我們老一代登山者所無法接受 的態度。」

31

-


32

-


City is an Organism 2-2 Death defines Life

[HIMALAYAS] 33

-


小說 Banner in the Sky作者 James Ramsey Ullman曾經參加過美國 1963年的 聖母峰遠征隊,書中主角洛弟即將征服瑞士第一高峰馬特杭山,這是他畢生的努 力目標,卻因營救隊友而放棄了登頂。站在高峰上那幾分鐘,重要性永遠不會勝 過一條生命,自己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山有山的生命,我們只能凝視它,不 能征服它。 在人間最接近天堂的高度,或是說最接近死亡的高度,身理上的負荷,物理 環 境 的 嚴 苛 ,人 性 道 德 的 變 化 ,攻 頂 成 功 後 不 是 挑 戰 的 終 點 ,那 只 是 路 程 的 一 半 , 下山才是考驗的開始。

34

-


City is an Organism 2-2 Death defines Life

[HIMALAYAS] 35

-


「人不能決定是否登頂,這是聖母峰決定的。」 -James Ramsey Ullman

36

-


City is an Organism 2-3 Life Controller

[死亡定義生命 ]

1628年,哈維所著《論心臟的運動》強調了循環之於健康的 重要性,影響後人對於健康的看法,包含身體上與經濟上的 健康,使得都市規劃的重點自實體建築轉為自由移動:有流 動的動脈與靜脈的都市,人們可以像健康的血球一樣川流不 《肉體與石頭》 息。

如果視城市為一生命體,那麼控制生命的就是心臟運動,城市 各建築道路交通與基礎設施共生共存,城市幹道就像生命體的 骨骼,支撐生命型態,而基礎設施如生命中的血液循環維持著 生命的運作傳遞各種訊息。

37

-


我 們 所 生 存 的 城 市 , 其 面 貌 的 變 化 起 源 於 巨 大 的 龜 裂。 從 大 地 湧出的 黏 稠的 不定 型物 質 , 將 充 滿 美 德 和 安 逸 的 城 市 吞 噬 殆 盡 , 並 在 逐 漸 毀 滅 的 過 程 中 也 進 行 著 新 的 孵 化。 這 種 變 化 是 狂 暴 的 , 不 論 是 誰 , 都 會 受 到 它 的 威 脅 , 並 被 其 毀 滅。 我 們 的 工 作 使 命 就 是 讓 這 種 不 定 型 的 物 質 運 動 起 來。 這 個 連 結 核 心 就 是 城 市 空 間 產 生 的 原 點。 由 此 孵 化 出 的 城 市 , 也 有 著 必 然 毀 滅 的 宿 命。 廢 墟 正 是 我 們 人 類 未 來 城 市 的 形 態 , 未 來 城 市 即 是 廢 墟。 因 此 , 我 們的 現 代 城 市, 只會 存 活 很 短 的 " 時 間 ", 並 散發 能 量 , 然 後 會 再 次 代 為 原 始 的 物 質。 我 們 所 有 提 案 的 努力 也會 被 埋 沒在 那 裡 , 然 後 將 會 再 次 建 立 起 新 的 孵 化 培 養 器。

這 就 是 未 來。

-《未建成 /反建築史》─ 磯崎新

38

-


The Road

Chapter 3 THE ROAD

3-1 Controller/ 道路控制性 3-2 Roadology/ 現代的道路 3-3 Section View/ 剖面網

39

-


是的,我們的城市沒有道路 僅剩食指。

雙腿漸漸退化 達爾文稱之為卓越進步 全盲也是種進化的象徵 那,表示基因優良

西元 2476年,我在博物館 站在一窗玻璃櫃前 觸摸著名為『柏油』的古蹟

試圖嗅著 那一絲我們居住深愛過的痕跡。 -HARUKO

40

-


The Road 3-1 Controller

台灣城市初期的發展,縱貫鐵路是否行經是城市發展興盛 或衰落的重要指標之一,城市中鐵路沿線兩側也都是開發較早 的區域,火車站的位置,也帶動了最多的人潮及貨物,因此當 時火車站前的聚集發展是台中市發展的狀況,也是大多數其他 城市於火車站前的城市發展情形。另外還有一個普遍狀況就是 火車站後方的發展往往不及前方,由於鐵道的阻隔,形成了 人、車穿越流通上的困難,因此,如何有效化解鐵道隔斷前後 彼此流通連繫的困境,將是解決突破城市火車站前後發展落差 大的策略。工業革命後汽車的發明與使用之後,不僅人類生 活行為的模式開始改變,城市的發展也因為汽車的發明及大 量使用,交通道路的規劃設置更是影響了一個城市的發展好壞 及速度,台灣南北第一條高速公路的竣工通常牽動吸引了台中 市的發展,迅速地向高速公路及交流道的方向及區域擴張,藉 由圓心由內而外不同大小環狀交通系統的設置成形,城市空間 發散擴張的軌跡,更是明顯清晰地呈現在再眼前。可見汽車的 運用,在台灣而言,將是大大地超過鐵路所帶給人們生活流動 的便利性。因此,對於台中市的城市發展而言,高速公路及其 三個交流道的吸引力遠遠大於南北縱貫鐵道及其台中火車站。 第二條高速公路, 2003開始南北全線通車,中二高段雖然沒 有經過台中市,而是經過台中市外圍的台中縣部分,因為汽機 車交通工具還是台灣最倚重的交通工具,因此,對於台中市外 圍的台中縣發展改變而言,會是直接而明顯的改變,對於台中 市言,會是比較間接而有限的衝擊,不過,城市發展的重心會 因為道路交通發展的建造而改變,我們可以確定城市的重心向 西偏移是無法避免的事實。另外,舊市區的歿落往往有許多原 因,倚重交通工具的改變及本身道路交通的限制及缺陷都是不 爭的事實,重新打造建構舊市區的活力景像,改善道路交通是 絕對不能輕忽的,可見道路交通系統的規劃發展對於城市的有 效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41

-


1945 年台中街廓圖

42

-


The Road

3-1 Controller

[Paris] 喬治 .歐斯曼 (Georges Haussmann,1809~1891 ),是第二 帝國時期巴黎進行大規模改建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歐斯曼重建 計劃承襲熙篤五世大量運用軸線觀念,舉稅 20年,將ㄧ個中世 紀的巴黎,變成新的巴黎,在十九世紀成了世界的文化首,此 計劃並帶來成果及缺失如下:歐斯曼重建計劃之基本規範 1.規 範 建 築 物 造 型 、水 平 、樣 式 、材 料 、建 築 物 高 度 。2 . 屋 頂 造 型 、 屋頂斜率、建材之規範。3.面朝街道成統一門面的格式。4.統 一建築物欄杆、牆面建材。5.規範建築物之開窗方式、建築物 施工方式。(2)重建計劃之成果:1.大量開闢馬路,改善交 通 和 居 住 狀 況 。2 . 大 量 植 栽 ,開 闢 林 蔭 大 道 ,造 成 散 步 文 化 。3 . 積極擴建公園綠地、重整國家公園。4.重整運河。5.重建下水 道:建立現代化的下水道系統。6.大量設置座椅、涼亭、路燈 等 都 市 傢 俱 。( 3 )重 建 計 劃 之 缺 失 :1 . 統 一 都 市 建 築 之 造 型 、 水平、樣式、材料、建築物高度,建築失去獨立性。2.霸道, 不管都市文理。3.分區計畫,人與人開始隔絕。4.巴黎歌劇院 僅 2200個座位,無法滿足大眾之需求。Georges Haussmann 計 畫也許可以從他 1840s-1850s 擔任三任警察廳長的經驗來看, 筆直大道與圓環這種軸線與節點,就是在人民要動亂時可以迅 速動員平定的最佳空間形式,因為警隊只要鎮住幾個節點,所 有空間都一覽無遺,叛亂份子不再有過往中世紀城市曲折有機 隨處可躲藏狙擊打游擊戰的空間了,不只是鎮壓,一覽無遺的 空間形式也是讓統治權可以徹底迅速地上令下達的憑藉 , 從此 市民悠游在小角落的主動身體變成暴露在統治者面前不敢造次 的身體。

43

-


Map of Baron Haussmann’s new boulevards and avenues.

Map of Paris c. 1850

44

-


The Road

3-1 Controller

[Chandigarh]

柯比意 1951年在昌迪加爾 (Chandigarh)的都市設計,是由 60個長方形小區 (Sector)構成,而被稱為「7Vs」道路系統連 接小區,「7Vs」道路系統是指把道路分成 7個等級,每級的 道路負責城市各處運輸以及車速,「V1」連接 Chandigarh的出 入主幹道,也是所有道路中車速最高的道路;「V2」是城市內 主要三條大道,分別連接行政區 (Capitol) 人民大道「人民大 道」(Jan Marg) 、將火車站和工業區還有大學連線的「中央大 道」(Madhya Marg)、及分隔第一階段規劃及其後規劃的「南 大 道 」( D a k s h i n M a r g ) ;「 V 3 」是 連 接 各 區 的 主 要 道 路 ;「 V 4 」 等級以下的道路是位於小區內的道路,車速較城市的主要道路 緩慢,「V4」的道路是位於小區中央的購物街,日常的生活設 施;「V 5」和「V 6」的道路則是連接小區各部分和房屋,而 「V 7」是屬於小區內的行人路。在柯比意的規劃下,市內的 建築物也有不少規範,如空間、立面和建築材料等。除了建築 物之外,街道上的樹木也受到柯比意的重視,所以從樹木的種 類、形狀和分佈等細節他也做了詳細的規劃。 另外,柯比意在昌迪加爾 (Chandigarh)最初的草圖中,也 以人體作為設計的原則,當中最早規劃的小區是「大腦」和 「心臟」。昌迪加爾的「大腦」位於城市的第一區,即行政 區;而「心臟」則設在城市中央的第 17區,是城市的市中心 (City Centre)和商業區。另外,位於城市西邊的旁遮普邦大 學(Panjab University)是她的「右手」,在東邊市區外的工 業區則是「左手」,而市內的「7Vs」道路系統是人體的「骨 骼」。

45

-


在如此特殊的背景和規劃下,柯比意的昌迪加爾 (Chandigarh)跟其他印度城市有強烈的對比。在德里 (Delhi)和

阿格拉 (Agra)時,這些古城是大家對印度最熟悉的印象:城市 有很多傳統廟宇、清真寺和其他皇朝時代的古蹟;街道上車水 馬龍,在路邊的行人路是人來人往,如果是路攤區更是舉步維 艱;街道的衛生情況同樣是有點糟糕,特別是在齋浦爾和阿格 拉,路上有不少牛糞和馬糞,所以有人說「印度的味道」是牛 糞的氣味。 相反,昌迪加爾給予人們現代的西方城市的感覺:現代的 建築物取締了傳統的印度小屋,顯得千篇一律和單調的感覺; 街道是十分整齊和規律的,路攤區較少出現,而衛生的情況是 較為清潔,也不見牛隻和馬匹的蹤影。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來 說,或許昌迪加爾更有「家鄉」的感覺……

46

-


The Road

3-2 Roadology

在西方國家,道路無所不在城市中,是每天生活中必須的 構造。在中國,把修路看成減輕貧困和經濟,「要致富,先修 路」。美國學者曾經考察了第二次市價大戰後大規模修建高速 公路網的國家,總體觀察結果認為利大於弊,但是促進了國家 經濟社會發展之餘同時另外一方面環境的問題也潛在著。道路 對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應該從跨學科 的角度深入探討,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一門「路學」(Roadology) ,而這門學科也日漸受到重視,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在 2001年 成是「路迷」(Roadies)跨科學研究小組。 四川雲南藏區,世界上交通條件最艱難地區之一,1950年 前解放軍邊修路邊進軍藏區,1950-60年代因為政治性的目的 大規模修路,透過修路將藏族與少數民族與中國中心區域聯繫 起來,後來因為 1950年代中邊區動亂以及 1960年代初中印邊 境的衝突,促使推動藏區的公路建設,1970-1980年代國家現 代化目標成為了道路的出發點。

川藏公路

47

-


路對各方面的影響遠遠超出單一科學、單一視角所能涵蓋 的範圍,就社會影響而言可以推動當地人口的流動性,另一個 文化影響的例子是當地藏人朝聖方式的微妙變化,現在交通影 響和賦予朝聖行為新的經驗和意義,是「路學」值得思考的問 題。道路建設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建設從動機目標到結 果 ,都 會 深 深 影 響 著 歷 史 、文 化 、社 會 以 及 生 態 。但 在 強 調 「 發 展」的現代化和強調「可持續性」的後現代化之中,道路的功 能和定義正開始混淆著。 在 夏 鑄 九 的 觀 察 研 究 :在 一 個 急 遽 演 變 的 都 市 化 過 程 中 , 市 民的時間意識也會反映在都市意象裡,尤其是對「未來」的 強調。就大體而言,台北地區居民所持有的可以說是一個「向 前展望」的心態,對「過去」基本上持有著一個否定的態度, 對「現在」則是暫時的容忍。

復古未來主義對未來城市的描繪

48

-


The Road

3-3 Section View

在 1900年的台中市區改正計畫,是 台灣第一個城市發展計畫,基於改善環 境衛生為出發點,格子棋盤式的街廓道 路下水道工程容易,陽光取得充足,道 路清楚寬敞。 道路最早因為貿易是由人所走出來 的,是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間,至工業革 命後道路開始供車使用,發展到倫敦第 一 條 地 下 鐵 , 英 文 被 稱 作 T h e Tu b e ( 管 子),是由於地下鐵是由下水道發展而 來,城市發展迅速,雙鐵共構到多鐵共 構,甚至在很多國家都有著非常複雜的 道路系統計畫,道路已不能單單用平面 來思考。

49

-


NEW YORK 1902

50

-


The Road

3-3 Section View

在城市未建成以前,道路是一種建 築,一種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建築,並且 隨著演化道路的行為功能更加強大影響 範圍更深遠,人們對道路的定義開始模 糊,我們將用剖面重新閱讀城市的都市 計劃,將他切開來觀察複雜的系統與剖 面關係,道路表述著城市的紋理,承載 著 一 次 次 的 死 去 ,繼 承 死 去 城 市 的 血 液 , 我們建設道路,而道路操控著我們的社 會。

51

-


NEW YORK 1931

52

-


The Road

3-3 Section View

53

-


SHIBUYA 2021

54

-



Adviser

Author

吳承軒

孫承潔 吳宜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