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建議

Page 1


教學建議

建議課時 4 節

學習重點

範疇 主題

地球與太空 C. 宇宙中的 太陽系

學習課題

• 太陽和八大行星

• 在地球上可觀察到的一 些由太陽、地球和月運 動所引起的現象和規律

學習目標

知識和理解

技能和過程

價值觀和態度

學生應能

4EC1 解釋日夜變化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4EC2 知道地軸傾斜

4EC3 解釋地球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不同與 地球繞太陽公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 解釋晝夜及四季是由地球運動所引起的現象和規律。

• 描述地軸的特點。

• 通過實驗證明假說。

• 進行簡單的科學探究,觀察、記錄及報告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解釋。

• 培養對探索科學的好奇心及持續的興趣。

• 欣賞宇宙的浩瀚。

已有知識

小一 知道太陽東升西降及日和夜的現象

小二 知道季節變化

小三 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

1

章節 1 日與夜

科學探究 1.1 為甚麼會有白天和黑夜?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1. 解釋日夜變化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2. 指出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

完成預習工作紙「世界各地的時間及温度」,讓學生知道地球上不同 地方會有不同的時間及温度。

1. 播放動畫「不一樣的聖誕節」,向學生詢問動畫角色所提出的問 題,以引導學生思考。

2. 透過引入問題,讓學生發現不同環境在時間和温度方面的差異,並 思考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 比較小健和小聰所身處的地方的温度,從而帶出不同地方會有不 同的温度。

 比較小健和小豪所身處的地方的時間,從而帶出不同地方會有不 同的時間。

• 【預習工作紙】世界 各地的時間及温度

Engage 引入

Explore 探究

 比較小健和小美所身處的地方的時間,從而帶出不同地方的晝 夜*是有差別的。

 比較小聰、小美和小豪所身處的地方的温度,從而帶出地球北半 球和南半球的季節是不同(相反)的。

*學生已在小二數學科學習上午(a.m.)和下午(p.m.)的概念。

1. 【觀察】播放影片「香港的日與夜」,觀察香港晝夜景色的變化, 讓學生了解白天和黑夜互相交替出現的現象。

2. 【思考】鼓勵學生思考,嘗試猜想與推測白天和黑夜是怎樣形成 的。

3. 【聯想】讓學生基於教師提出的假說,激發學生對日與夜現象的好 奇心,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索與發現。

打開活動冊 P.2-4,根據指示完成模擬活動,解釋白天和黑夜互相交 替出現的現象的成因。

1. 【提出假說】我們在白天時是面向太陽,在黑夜時是背向太陽。由 於地球不停地自轉,所以出現白天和黑夜交替循環的現象。

2. 【準備】每組派發一套材料:

 地球儀*

 電筒^

 支架^

 圓形貼紙

• 課本 P.4

• 【影片】香港的日與 夜

• 活動冊 P.2-4

• 【實驗影片】4B1.1

• 地球儀 1 個

• 電筒 1 支

• 支架 1 組

• 圖形貼紙 1 張

5E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流程 所需教材

*地球儀不能太大,否則電筒的光就不足以照亮半個地球。

錯誤示範:

^教師可以事先將電筒安裝在支架上,讓電筒平行地照向地球儀中心。

安裝電筒時,可參考下圖。

正確的安裝方式:

錯誤的安裝方式:

3. 【動手做】請各組按步驟進行模擬活動。

 一位學生把貼紙貼在地球儀上香港的位置。

 另一位學生開啟電筒,照向貼紙的位置。

 教師可提問學生,在模擬活動中,電筒和地球儀分別代表甚麼? 電筒代表太陽,地球儀代表地球。

 把地球儀(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半周。

*轉動方向不影響實驗結果。

*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為甚麼要向逆時針方向轉動。

*真正的地球自轉方向便是逆時針轉動。詳情可參考延伸工作紙 「地球的自轉方向」。

4 【觀察及記錄】請學生根據模擬活動過程和結果回答問題。

 當貼紙面向電筒時:

(a) 正在模擬甚麼情況?香港正面向太陽

(b) 香港的位置在照亮的還是黑暗的?照亮的

(c) 這代表香港正處於白天還是黑夜?白天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 把地球儀轉動半周,當貼紙背向電筒時:

(a) 正在模擬甚麼情況?香港正背向太陽

(b) 香港的位置在照亮的還是黑暗的?黑暗的

(c) 這代表香港正處於白天還是黑夜?黑夜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說出白天和黑夜的成因。

2. 教師請學生根據這個發現,說出晝夜互相交替出現的現象的成因。 因為地球會不停自轉

3. 請學生判斷結論是否支持所提出的假說。

4. 完成活動後,播放解說影片「日與夜的形成」,鞏固學生對日夜變 化與地球自轉的關係的認識和理解。

1. 教師可引導學生指出如何運用地球儀模擬香港在日出、正午、日落 時的位置。

日出

(由暗轉到光的位置)

Elaborate 闡述

正午 (正面望 向太陽)

日落

(由光轉到暗的位置)

2. 從日出的位置轉到下一次日出的位置,地球自轉了多少周?一周

3. 從網上找出兩天日出的時間,計算出大約相差多少時間,分析地球 自轉一周約需要多少時間。24 小時

1. 地球自轉的方向是甚麼?完成延伸工作紙「地球自轉的方向」。

2. 地球上有哪些地方會一整天都看不見太陽?完成延伸工作紙「極晝 和極夜」。

• 活動冊 P.4

• 【網頁】香港日出時 間

• 課本 P.4

• 【解說影片】日與夜 的形成

• 活動冊 P.4

Enrich

延伸

• 活動冊 P.4

• 【延伸工作紙】地球 自轉的方向

• 【延伸工作紙】極晝 和極夜

• 【延伸簡報】極晝和 極夜

• 【解說影片】極晝和 極夜

章節 1 日與夜

科學探究 1.2 為甚麼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時間?

建議課時: 0.5 節

教學目標: 解釋時差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5E 教學法

Engage

引入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流程

1. 【觀察】播放影片「元旦新聞報導」,了解哪些地方率先踏入新一 年* 。

 哪些地方比香港更早踏入新一年?奧克蘭、悉尼、日本  哪些地方會比香港更遲迎接新一年?倫敦、紐約 任何合理答案

2. 【思考】鼓勵學生思考,嘗試解釋時差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已在小二數學科知道午夜 12 時是一天的結束,同時亦是第二天 的開始。

打開活動冊 P.5-7,根據指示完成模擬活動,解釋出現時差的原因。

1. 【準備】每組派發一套材料:

 地球儀

 電筒*

 支架*

 6 張不同顏色的圓形貼紙

*教師可以事先將電筒安裝在支架上,讓電筒平行地照向地球儀中 心。

2. 【動手做】請各組按步驟進行模擬活動。

 一位學生把貼紙平均地貼在地球儀的赤道上。

 另一位學生開啟電筒,照向 1 號貼紙的位置。

 把地球儀轉動,令電筒直射 2 號貼紙的位置。

 把地球儀轉動,令電筒直射 2 號貼紙的位置。如此類推。

3. 【觀察及記錄】請學生根據模擬活動過程和結果回答問題。

 每次轉動地球儀,面向太陽的點相同嗎?不相同  每次轉動地球儀,看到太陽的範圍有甚麼規律?每次的範圍都只 包括三個點,而三個點會逐格移動

【替代活動】完成活動工作紙「誰看到太陽?」,根據指示,讓學生 分別扮演「太陽」和「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並模擬地球自轉。然後 解釋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時間的原因。

完成活動冊上「我的發現」,說出太陽會在不同時間照向地球上不同 的地方。

所需教材

• 課本 P.5

• 【影片】元旦新聞報 導

• 活動冊 P.5-7

• 【實驗影片】4B1.2

• 地球儀 1 個

• 電筒 1 支

• 支架 1 個

• 圓形貼紙 1 套(6 張 不同顏色的圓形貼 紙)

• 【活動工作紙】誰看 到太陽?

• 活動冊 P.6

Elaborate

闡述

1. 教師請學生根據「我的發現」,在地球儀找出一些地方的晝夜與香 港相反的。

 將地球儀上「香港」的位置轉到面向電筒,此時代表香港正處於 白天還是黑夜?白天

 然後觀察在地球儀上哪些地方在黑暗的一方。紐約(美國)/ 多 倫多(加拿大)/ 里約熱內盧(巴西)/ 任何合理答案

 教師可引導學生重温課本 P.3 的情境,試解釋小美身處的英國為 何「還是黑夜」。因為當香港面向太陽時,英國正背向太陽

2. 邀請學生與全班進行分享,說出自己遇上時差的體驗及感受。

 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稱為「時差」。

1. 教師可提問學生,假設將香港的時間調整至和紐約時間一樣,可能 會有帶來甚麼影響?

• 活動冊 P.6-7

Enrich

延伸

香港和紐約的晝夜是相反的;而在我們的認知中,天色較明亮的時 候是白天,天色較黑暗的時候則是夜晚。如果將香港的時間調整至 和紐約時間一樣,會打亂我們對時間固有的觀念,例如時鐘顯示的 是早上 10 時,外面卻是一片漆黑。

2. 利用延伸簡報「世界時區」簡介設立時區的原因和時區的劃分,並 請學生完成延伸工作紙「世界時區」。

• 【延伸工作紙】世界 時區

• 【延伸簡報】世界時 區

章節 2 地球是怎樣自轉的?

科學探究 1.3 地球的軸心是怎樣的?

建議課時: 0.5 節

教學目標: 知道地軸傾斜。

5E 教學法

Engage 引入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流程 所需教材

【動手活動】完成跨學科工作紙「自製陀螺」,讓學生自製一個陀 螺,模擬地球自轉,並了解物體轉動的軸心。

打開活動冊 P.8-9,根據指示完成觀察活動,描述地軸的特點。

1. 【準備】每組派發一套材料:

 地球儀

 陀螺*

*如學生已完成跨學科工作紙,可以使用自製的陀螺完成活動,而 無需使用活動材料中的陀螺。

2. 【動手做】請各組按步驟進行模擬活動。

 轉動陀螺,然後畫出陀螺的軸心*(即旋轉運動的中心)。

*學生會在小六數學科學習軸的概念。教師可利用日常生活的例 子,如車軸、餐桌轉盤、風扇的旋轉軸等,讓學生初步了解軸 心。

 轉動地球儀,然後畫出地軸(即地球自轉的軸心)。

 觀察地球儀的軸心貫穿了哪兩個地方?北極和南極 地軸

北極

南極

 觀察地軸的方向是垂直、傾斜、還是平行*的。傾斜 *學生已於二年級的數學科中掌握直角及垂直線之概念,並於三年 級掌握平行線的概念。

完成活動冊上「我的發現」,說出地軸是傾斜於公轉軌道。

1. 完成活動後,播放影片「地球的自轉」,讓學生從太空的角度觀察 地球自轉。鞏固對於地球軸心的了解。

2. 請學生觀察地球上有沒有呈現一道地軸。沒有,因為地軸是假想的 概念,用於展示地球如何自轉。

• 課本 P.6

• 【跨學科工作紙】自 製陀螺

• 活動冊 P.8-9

• 地球儀 1 個

• 陀螺 1 個

• 【實驗影片】4B1.3

• 活動冊 P.9

• 課本 P.7

• 【影片】地球的自轉

章節 3 季節

科學探究 1.4 為甚麼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氣温?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分析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與温度的關係。

5E 教學法

Engage 引入

Explore

探究

流程 所需教材

1. 【觀察】開啟活動簡報「不同地方的聖誕」,邀請學生觀察不同國 家的聖誕節有甚麼分別,例如人們的穿着、進行的活動、是否有下 雪等。

2. 【比較】指示學生觀察圖片人物和照片,指出人物的穿着和行為、 温度計所顯示的氣温和照片所展示的「雪人」有甚麼分別,從而推 測出在同一個月份,北半球和南半球會處於不同季節並有不同的氣 温。

 小健(北半球):氣温較低,因此穿着厚衣服;雪人以雪製成( 處於冬天)

 小聰(南半球):氣温較高,因此穿着較薄的衣物;雪人以沙子 堆成(處於夏天)

2. 【思考】鼓勵學生思考及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這些 差異代表了甚麼(氣温的高低之別)。

3. 【聯想】讓學生基於觀察和認識到並非所有國家都會渡過寒冷的聖 誕,從而明白即使是在同一個時間,不同的地方亦會有不同的氣 温。

打開活動冊 P.10-13,根據指示完成模擬活動,觀察並理解太陽照射 角度與地區温度之間的關係。

1. 【比較】指示學生觀察圖片,指出地區 A 和地區 B 分別位於地球的 哪個地理區域*以及受陽光照射的方向和角度^有何分別,以便於完 成實驗之後更清楚地明白地區 A 和地區 B 的温度分別。

*赤道是位於南極和北極正中間的假想線,將地球分成南北半球兩 部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學生應已於小二數學科學習了直角、銳角和鈍角的概念,但小四 課程範圍尚未包括關於角度(degree)的知識。角度的詳細知識將 於小六教授。

 地區 A 和地區 B 分別處於哪個地理區域?地區 A 在赤道以南的 位置,所以它位於南半球;地區 B 則在赤道以北的位置,所以它 位於北半球。

 太陽光照射向地區 A 和地區 B 時的方向是怎樣的?太陽光垂直 地照射向地區 A;太陽光傾斜地照射向地區 B。

• 課本 P.8

• 【活動簡報】不同地 方的聖誕

• 活動冊 P.10-12

• 電筒 1 支

• 支架 1 組

• 方格紙 2 張

• 【實驗影片】4B1.4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 太陽光照射向地區 A 和地區 B 時的角有甚麼分別?

*教師可教導學生通過辨認角的類別,以比較太陽光照射的角之大 小。

(a) 太陽光照射向地區 A 時,產生了甚麼種類的角? 直角

(b) 而太陽光照射向地區 B 時,產生了甚麼種類的角? 銳角

銳角比直角小,所以太陽光照射向地區 A 時,其角較大;太陽 光照射向地區 B 時,其角較小。

2. 【準備】每組派發一套材料:

 電筒

 支架

 方格紙

3. 【動手做】請各組按步驟進行觀察活動。

 一位學生將電筒放到支架上固定好,從上方垂直地照向方格紙, 模擬太陽光垂直地射向地球表面。

 另一位學生開啟電筒,照向方格紙。觀察方格紙上的光圈範圍, 並按照光圈範圍塗黑方格紙。

 調整電筒的角度*,傾斜地照向方格紙,以模擬太陽光斜射地球 表面。

*提醒學生在調整電筒角度前,先關掉電筒電源,以免電筒光源 直接照射到眼睛。

 再次開啟電筒,照向方格紙。觀察方格紙上的光圈範圍,並按照 光圈範圍塗黑方格紙。

4. 【觀察及記錄】指示學生將方格紙上的記錄的光圈範圍填畫到活動 冊 P.12 的方格紙上。

 電筒直射方格紙時,光圈呈正圓形,範圍應較小。

 電筒斜射方格紙時,光圈呈橢圓形,範圍應較大。

5. 【分析及結果】請學生根據模擬活動過程和結果回答問題。

 電筒照射方格紙模擬了太陽光照射地球表面。電筒照射的角度與 光線照射向地面的角度有甚麼關係?電筒的照射角度為垂直時, 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為直角,由此可以得知照射角度較大;電筒 的照射角度為傾斜時,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則為銳角,而由此可 以得知照射角度較小。

 光圈的面積與光圈強度有甚麼關係?光圈的面積越大,強度越 弱。當光線垂直地照射地面時,光圈會較小,光圈強度因此較 強;當光線傾斜地照射地面時,光圈較大,光圈強度因此較弱。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Evaluate 評估

Enrich 延伸

 光圈強度與熱能的分佈又有甚麼關係?光圈的強度越強,熱能的 分佈就會越集中。當光線垂直地照射地面時,光圈強度較強,熱 能也因此較集中;當光線傾斜地照射地面時,光圈強度較弱,熱 能也因此較分散。

 從以上推斷,熱能密度會如何影響一個地區的温度?熱能密度越 集中,地區温度就會越高。當光線垂直地照射地面時,熱能的密 度較集中,因此地區温度會較高;而當光線傾斜地照射地面時, 熱能的密度較分散,因此地區温度會較低。

完成活動冊上「我的發現」,指出地區受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與地區温 度之間的關係。

1. 教師可指示學生閱讀科學小百科,進一步理解太陽光照射角度與温 度之間的關係,在於地區所接受的太陽光密度。

2. 邀請學生以地區 A 和地區 B 作為例子,觀察哪個地區的温度會較 高。

 地區 A:相同的熱量會分散在較小的面積上。地區 A 的温度會較 高還是低?較高

 地區 B:相同的熱量會分散在較大的面積上。地區 B 的温度會較 高還是低?較低

教師可參考「為甚麼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氣温?」學習表現評估表, 評估學生對太陽照射角度與温度間的關係是否已有清晰的理解。

1. 觀察照片上的太陽能板,並提問學生:為何太陽能板是傾斜擺放 的?

2. 讓學生完成跨學科工作紙「傾斜的太陽能板」,動手做實驗以找出 太陽能板應如何擺放,發電效率才會更高。並可配合延伸簡報「傾 斜的太陽能板」闡述結果。

• 活動冊 P.13

• 活動冊 P.13

樣本

• 科學探究 1.4 學生學 習表現評估表

• 活動冊 P.13

• 【跨學科工作紙】傾 斜的太陽能板

• 【延伸簡報】傾斜的 太陽能板

5

章節 3 季節

科學探究 1.5 季節是怎樣形成的?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1. 解釋季節的成因。

2. 解釋地球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不同與地球繞太陽公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5E 教學法 流程

1. 【觀察】觀察四季圖片,回想香港的四季現象。

所需教材

• 課本 P.17

Engage

引入

Explore 探究

2. 【思考】教師可重提小三已有知識:地球會圍繞太陽公轉,引導學 生思考地球公轉與季節變化的關係,猜想四季變化的成因。

3. 【聯想】重提探究活動 1.4 之發現: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與温度的關 係,讓學生綜合所學,推測為甚麼同一地方不同月份會有不同的氣 温。

打開活動冊 P.14-17,根據指示完成模擬活動,解釋四季的成因。

1. 【準備】每組派發一套材料:

 三球儀

2. 【動手做】請各組按步驟進行模擬活動。

 一位學生轉動三球儀,直至圓盤指針指向六月。

 觀察六月的地球如何向太陽傾斜。*

 繼續轉動三球儀,直至圓盤指針指向十二月。

*

 觀察十二月的地球如何向太陽傾斜。

*提醒學生從不同角度看所得的答案(方向)會不一樣。請學生留 意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

3. 【觀察及記錄】請學生根據模擬活動過程和結果回答問題。

 指針指向六月,觀看三球儀時,若太陽在地球的右邊(如圖所 示),地球的地軸和赤道是怎麼樣的?地球的地軸是向右傾斜 的,而赤道與地軸成直角。

 指針指向十二月時,觀看三球儀時,若太陽在地球的左邊(如圖 所示),地球的地軸和赤道是怎麼樣的?地球的地軸傾斜方向不 變,也是向右傾斜的,而赤道與地軸成直角。

• 活動冊 P.14-17

• 三球儀 1 個

• 【實驗影片】4B1.5

Explore

探究

4. 【分析及結果】請學生根據觀察活動過程和結果回答問題。

 教師可提醒學生運用探究活動 1.4 的發現進行分析:太陽光照射 的角度越大(直射),熱能密度就會越集中,地區温度就越高; 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越小(斜射),熱能密度就會越分散,地區温 度就越低。

 六月時,北半球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太陽光直射北半球,熱能密 度較集中。因此,六月時北半球温度較高,處於夏天。

 六月時,南半球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太陽光斜射南半球,熱能密 度較分散。因此,六月時南半球温度較低,處於冬天。

 十二月時,北半球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太陽光斜射北半球,熱能 密度較分散。因此,十二月時北半球温度較低,處於冬天。

 十二月時,南半球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太陽光直射南半球,熱能 密度較集中。因此,十二月時南半球温度較高,處於夏天。

1. 完成活動冊上「我的發現」,說出季節的成因。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2. 完成活動後,播放解說解說影片「季節的形成」,鞏固學生對季節 成因的知識。

1. 教師以香港(北半球)及奧克蘭(南半球)的氣候數據*為例,請 學生推斷北半球和南半球季節的規律。

北半球和南半球季節相反。以七月為例,香港的氣温升至全年最高 (約攝氏 31.6 度),正值夏天;奧克蘭的氣温卻跌至全年最低(約 攝氏 14 度)。

*數據取自香港天文台,更新於 2024 年 7 月5 日。如學生感興趣, 可瀏覽香港天文台網頁,或觀看電視的世界天氣預報,了解各地當 天的氣温。

 學生於小三數學科已認識棒形圖,而折線圖則於小六數學科才會 教授。如學生閱讀圖表時遇上困難,教師可引導學生解讀氣温升降 趨勢與時間的關係,從而判斷季節規律。學生毋須說出精確氣温數 字。

2. 請學生列舉沒有明顯四季分別的地區。

赤道附近的地區(例如新加坡、印尼)。因為這些地方全年受太陽 光照射的角度差別很少。

 若學生基礎較穩固,教師可提醒學生回想已有知識(上學期之「 生態旅行」及「天氣與氣候課題」,回答問題。

 若學生遇到困難,教師可利用資料簡報「不同地方的季節」,讓 學生完成延伸工作紙「不同地方的季節」,以分析不同地區的地 理位置與季節的關係。

 學生知悉答案後,教師可引導學生重温課本 P.3 的情境,試解釋 小聰身處的巴西為何「天天都是夏天」。因為巴西位處赤道附近

• 活動冊 P.16

• 【解說影片】季節的 形成

• 活動冊 P.16-17

• 【資料簡報】不同地 方的季節

• 【延伸工作紙】不同 地方的季節

Enrich

延伸

Evaluate

評估

1. 教師可從較廣為認識的「冬至」和「清明」着手,讓學生聯繫生活 經驗,知道甚麼是「二十四節氣」,並明白二十四節氣與季節變化 的關係。

2. 簡介二十四節氣的習俗,例如冬至吃湯圓團聚,清明會前往掃墓 等,從而引發學生興趣,了解節氣包含的文化內涵。

3. 利用延伸簡報「二十四節氣」介紹主要節氣的特點,並請學生完成 延伸工作紙「二十四節氣」。

1. 請學生課前或課間完成温習工作紙「地球轉轉轉」,總結自己所學 知識。

2. 教師可利用温習簡報「地球轉轉轉」,與學生回顧本課重點。

 翻開課本 P.12,與學生重温日夜變化與地球自轉的關係,以及地 軸傾斜的知識。

 返回課本 P.10-11,與學生重温北半球和南半球季節不同的成 因。

3. 教師應請學生完成我的寶石,簡單評估自己是否已掌握本課的重要 概念。

4. 請學生完成智闖寶石島的題目,運用及鞏固自己所學知識。

5. 教師可派發線上寶石島的題目,更全面覆蓋學習重點。

6. 教師可派發自評表(摘星之旅),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已達成學習 目標,促進自主學習。

• 活動冊 P.17

• 【延伸簡報】二十四 節氣

• 【延伸工作紙】二十 四節氣

• 課本 P.10-13

• 【温習工作紙】地球 轉轉轉

• 【温習簡報】地球轉 轉轉

• 線上寶石島

• 自評表(摘星之旅)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