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冊4A 教師版

Page 1


答案本

1 生態旅遊

1.1 脂肪會如何影響身體的温度變化?

2 食物鏈

2.1 誰是誰的食物?

3

天氣與氣候 3.1 全球的氣候有甚麼變化?

3.2 為甚麼會出現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防病之道 4.1 不同的傳染病有甚麼不同的病徵?

4.2 洗手和佩戴外科口罩有助預防傳染病嗎?

工程設計  製作口罩

5

地心探險記

5.1 地球的結構是怎樣的?

5.2 不同的岩石有甚麼特徵?

5.3 不同種類的土壤有甚麼特性?

5.4 人類從古至今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嗎?

6

繁殖與遺傳

6.1 分散地傳播種子與植物的生長有甚麼關係?

6.2 植物的哪些部位能用以繁殖後代?

6.3 我們有甚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樣本

7 學科學變魔術

7.1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理變化的例子?

7.2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化學變化的例子?

脂肪會如何影響身體的温度 變化? 1.1

1 在兩個膠瓶中分別加入 10 毫升的水。在其中一個膠瓶中加入 10 毫升的油,以模擬身體的脂肪。

2 將温度計分別放入兩個瓶中,再用棉花固定温度計和封住膠瓶。

3 將兩個膠瓶同時放入冰水中。

4 十分鐘後,記錄兩支温度計顯示的温度。

觀察及記錄

按實際情況作答。兩個瓶子的水温應會下降, 但表面有油的水應會下降得較少。

1 每 5 分鐘量度一次瓶中的水的温度,並在下表填寫記錄。

表面無油的水表面有油的水

你還可以運用以上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繪 畫棒形圖。

2 表面 無 / 有 油的水在放入冰水後,温度下降得較少。

我 發現 的

想一想

脂肪會 加快 / 減慢 身體的温度變化。

樣本

1 在寒冷地區生活的動物通 常身上都有較厚的脂肪。

試解釋原因。

較厚的脂肪能減慢體温下降的速度,有助保暖。

2.1

誰是誰的食物?

材料

通過卡牌遊戲以了解食物鏈。以下為卡牌範例(最多只顯示兩個 「吃」與「被吃」的例子):

樣本

試根據動物卡牌上的提示,在下方繪畫或寫出至少兩條食物鏈。

每條食物鏈必須包含至少三種生物。

例子:

葉 > 鹿 > 虎

果實 > 狐狸 > 狼

葉 > 草蜢 > 蜘蛛 > 雞

雞 > 黃鼬 > 虎

草蜢 被吃掉 被吃掉

1

2

全球的氣候有甚麼變化? 3.1

試從香港天文台網站的「香港氣候變化」網頁搜尋資料,了解香 港所面對的氣候變化,在下表把答案圈起來。

自香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香港的氣候出現了以下變化:

每年平均氣温

/ 下降 每年降雨量

/ 下降 平均海平面高度

/ 下降 海面温度 上升 / 下降

根據資料,香港的極端天氣事件變得越來越 多 / 少 。

下表顯示了 1947 年至 2024 年間,全球的每年平均氣温。

全球每年平均氣温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根據以上資訊,全球的平均氣温正在漸漸 上升 / 下降 了。

3

以下兩張地圖分別顯示美國在 2005 年 6 月和 2021 年 6 月的乾旱

情況。地區顏色越接近深紅色,表示越乾旱。

2005 年 6 月

2021 年 6 月

(資料來源:美國乾旱監測機構)

2021 年 6 月時,出現乾旱的美國地區比以前 更多 / 更少 。

1

想一想

全球的氣温越來越 高 / 低 ,而極端天氣現象如暴雨和

旱災等越來越 常見 / 少見 和 輕微 / 嚴重 。

任何合理答案,例如冰川融化、 沙漠化、水災、颶風等

你知道全球暖化還會導致甚麼問題嗎?

1

科學 探究

為甚麼會出現全球暖化? 3.2

讓我們進行以下實驗,模擬地球受太陽 光照射的情況,了解大氣層如何影響地 球的温度。

材料

2

步驟

把一支温度計放入玻璃瓶中,以模擬有大氣層 覆蓋的地球。

將放有温度計的玻璃瓶與另一支温度計同時放 在太陽燈下。另一支温度計用以模擬沒有大氣 層覆蓋的地球。

樣本

温度計

觀察兩枝温度計的讀數變化並作記錄。

觀察及記錄

1

每隔 2 分鐘,將温度計的讀數記錄在下表內。

時間 玻璃瓶內 玻璃瓶外

2

4

6

2 玻璃瓶 內 / 外 的温度上升得較多。

我 發現 的

太陽照射地球時,大氣層 能夠 / 不能夠 留住部分熱能,

以保持地球表面 温暖 / 涼快 ,這現象稱為温室效應。

知多一點點

樣本

1 如果温室效應是自然現象,為甚麼地球會變得越來越熱?

大氣層中有一些温室氣體,它們能留住太陽的熱能。當這些氣體 不斷增加,就會加強温室效應,令地球變得更熱。

全球暖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3.3

小波和莉莉看到了關於全球暖化導致冰川融化的新聞,便開始 討論起他們各自的看法 。

冰川融化會令海平面上升 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南極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影響香港

你為甚麼會這樣認為?

冰其實有兩種!當 陸冰熔化,便會導 致海平面上升。

你看我這杯冰水!就算 裏面的冰全部熔化了, 水也不會溢出來啊。

樣本

陸地上的冰 (陸冰)

你更同意誰的說法 ? 一起來做個實驗,看看誰說得對吧!

海洋上的冰 (海冰)

我的假說

陸冰 / 海冰 / 陸冰和海冰 熔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1

2

準備兩塊形狀和大小相若的黏土,各自放入一個透明膠盒中。

分別在兩個膠盒中注水。

膠盒 A

B

3

將冰塊分成兩份,每份數量和大小相若。

把一份放到膠盒 A 的黏土上,另一份則放入膠盒 B 的水中。 膠盒 A

B

4

用箱頭筆在膠盒上標記水位,並觀察冰塊熔化後的水位改變。

觀察及記錄

1 在下表記錄冰塊熔化後的水位。

膠盒 A

(冰塊放在黏土上)

模擬

水位 (海平面)

陸冰 / 海冰

在標記之上 /

在標記之下 /

與標記位置相若

2

膠盒 B

(冰塊放在水中)

陸冰 / 海冰

在標記之上 /

在標記之下 /

與標記位置相若

以上實驗結果 能夠 / 不能 支持我的假說。

發現

全球暖化會導致冰川融化,而 陸冰 / 海冰 / 陸冰和海冰 熔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科學小百科

1 海冰熔化時,海平面不會上升。這是因為海冰本來已經在海洋 中;而不管海冰是以冰的形態存在,還是熔化成水,其體積都是 大致一樣的。

2

陸冰熔化時,海平面會上升。這是因為陸冰熔化後的水流入海洋 中,令海水的體積增加了。

原來如此!所以就算冰水裏的冰 都熔化了,水也不會溢出來。

想一想

1 你知道海平面上升會導致甚麼問題嗎?任何合理答案。 威尼斯

北極熊

生活在極地 的動物 可能會被淹沒。

會難以覓食,甚 至失去棲息地。

1

科學 探究

不同的傳染病有甚麼不同的 病徵? 4.1

試與同學一組,從衞生署的衞生防護中心網站搜尋資料。每人負 責找出以下其中一項疾病的主要病徵,然後在相應空格加 。

疾病

病徵 流行性 感冒

手足口病登革熱霍亂乙型肝炎 發

1

科學 探究

假說

1

洗手和佩戴外科口罩有助預防 傳染病嗎?

第一部分:洗手

正確地洗手有助清除手上的細菌或病毒,從而預防傳染病。

材料

步驟

兩位同學一組,各自在雙手沾上相同份量的顏色溶液,以模擬手 上的病毒。

2

各自用水沖洗雙手 20 秒。沖水時,只有同學 A 應搓揉雙手。

同學 A:揉搓

同學 B:不揉搓

觀察及記錄

1

比較兩人洗手後雙手還有多少顏色溶液,並完成下表。

洗手後的雙手狀況

(在雙手依然沾有溶液的位置塗色)

揉搓雙手

(同學 A)

洗手後

殘留的溶液份量

較多 / 較少

不揉搓雙手

(同學 B)

我 發現 的

較多 / 較少

洗手時

揉搓 / 不揉搓 雙手有助清除手上的細菌或病

毒,從而預防傳染病。

1

導致我們無法確定洗手後殘留的金粉 多少是因為揉搓了手掌,抑或是因為 最初沾上的金粉分量就已經不同。

如果在步驟 1 時,同學 A 和同學 B 的雙手沾上了不同分量的顏色 溶液,會如何影響實驗結果?說一說。

2 使用梘液洗手能否更有效地清除手上的溶液?你會怎樣設計一個 實驗去找出答案呢?

知多一點點

1

樣本

參考答案:同學 A 和同學 B 各自在雙手沾 上相同份量的顏色溶液,然後洗手20 秒。 同學 A 洗手時加入梘液,而同學 B 不用。

根據衞生署建議,正確地洗手時,必須揉搓以下部位:

剛才同學 A 揉搓雙手時,有揉搓到以上哪些部位呢?

1

假說

第二部分:佩戴外科口罩

佩戴外科口罩有助阻隔飛沫, 從而預防經由飛沫傳播的疾病,例如感冒。

材料

2

步驟

將白紙固定在桌子上,在白紙前方

40 厘米外,使用噴水瓶向白紙噴灑 顏色溶液。

樣本

拍下照片,記錄白紙上顏色溶液的 噴濺效果。

3 將外科口罩固定在白紙和噴水瓶之 間,使用相同的方法,在相同的距 離外再次向白紙噴灑顏色溶液。

4 拍下照片,記錄白紙上顏色溶液的 噴濺效果。

無口罩組

40 厘米

有口罩組

5 厘米

40 厘米

觀察及記錄

1 把兩張白紙上的顏色溶液繪畫在下方空格內,並比較兩者的多 少。

無口罩阻隔的白紙

有口罩阻隔的白紙

顏色溶液 較多 / 較少

顏色溶液 較多 / 較少 分析及結果

1 顏色溶液 較多 / 較少 代表飛沫傳播較少。

2 你的探究結果能支持你所提出的假說嗎? 能夠 / 不能夠

佩戴外科口罩 有助 / 無助

預防經由飛沫傳播的 疾病。

1

如果我們進行兩組測試時從不同距離外向白紙噴水,會有甚麼問 題?說一說。

有口罩組

無口罩組

這會導致我們無法確定顏 色溶液的多少是因為口罩 的阻隔,還是因為白紙與 噴水瓶之間的距離不同。

2

你認為這個實驗有改善空間嗎?試填寫下表,把答案圈起來。

噴濺的強度與飛沫相近嗎?

噴水瓶與口罩的距離 接近現實的情況嗎?

極近
極遠

製作口罩

分析問題

1

你認為口罩的主要功能是甚麼?

阻擋空氣中的飛沫,避免它們進入用家的口鼻,從而減 低用家染上流感等疾病的機會

2 試觀察不同的口罩,你認為口罩的構造有甚麼共通點?

3

樣本

任何合理答案,例如有兩條耳帶、鼻樑位置有包膠鐵線

你設計口罩時會考慮哪些因素?試說說原因。

阻隔飛沫的效能

舒適度

成本

其他:任何合理答案,例如環保、美觀等

1 每組會獲發一組工具:

2 以下是可供挑選的材料:

1 列出你所使用的物料:

可詢問學生選用物料的原因,以 及他們是否有考慮先前的因素。

1

洗淨雙手,然後參考真實的外科口罩來製作你的口罩。完成後, 拍下口罩的照片,並貼在下方空格內。

事後可詢問學生為甚麼要洗淨雙手才製作口罩。若製作 口罩前,雙手已沾有飛沫而又沒有洗淨,則製作出來的 口罩可能會沾有飛沫而令我們受感染。

測試及記錄

1 參考先前的口罩實驗以測試口罩阻隔飛沫的效能。你認為你的口 罩能有效阻隔飛沫嗎?

2

試由其中一位組員試戴口罩。如果組員的感受符合下方的陳述, 則在 內加 。

佩戴口罩時,呼吸順暢。

口罩的材質令人感到舒服。

口罩能覆蓋鼻子和嘴巴。

口罩穩固,不易脫落。

改良

1

1

學生可使用形容詞,如軟、 硬、柔滑、粗糙等。學生亦可 從口罩的阻隔飛沫效能、貼合 度、耐用度、成本等方面來評 價自己與他人的自製口罩。

觀察外科口罩及其他組別製作的口罩,在下表中寫上你觀察到的 設計,並說說其他口罩有甚麼值得你欣賞的地方。

外面質感 裏面質感

厚度

自我評估

樣本

外科口罩其他組別的口罩我組的口罩

在製作口罩的過程中,你學會了甚麼?在適合的 內加 。

參考現有產品以了解口罩的設計。

選取適當的物料製造口罩的不同部分。

測試口罩的效能並作記錄。

就口罩設計與同學作簡單交流。

1

科學 探究

材料

地球的結構是怎樣的? 5.1

地球模型

打開地球模型前,試 先想想裏面有甚麼。

打開地球模型,觀察地球的結構。

觀察及記錄

1

地球的結構主要分為哪三層?試把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在 內。

地幔 A

地殼 B

地核 C

2 地球哪一層最薄? B 地殼

3 地球哪一層最厚? C 地核

科學小百科

1 地球的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成份

温度 狀態

地殼 主要為岩石 可高達攝氏 1000 度 主要為固態

地幔 主要為 岩石與岩漿

可高達攝氏 3500 度 主要為 固態和液態

地核 主要為金屬 可高達攝氏 5000 度 主要為 固態和液態 想一想

1 你認為地球結構最像以下哪一款食物?試與同學討論,並說明原 因。學生自由作答

果仁朱古力

地球分為三層,表面的地 殼為固態,凹凸不平,裏 面的地幔和地核同時含固 態和液態的物質。

三種食物均能明顯分為三 層,當中果仁朱古力與荔 枝有着凹凸不平的表面, 更符合地殼的外形。

1

材料

不同的岩石有甚麼特徵? 5.2

2

分別觀察三種岩石的顏色,並記錄下來。

用放大鏡分別觀察三種岩石,並按顆粒大小排列它們。

3 1 2

用手分別輕摸三種岩石表面,並按光滑度排列它們。

4

光滑度

3 1 2 光滑

粗糙 中等

分別用膠間尺和鎖匙刮擦岩石的表面,並按硬度排列它們。

觀察及記錄

1 把排列結果記錄在下表中:

顏色

樣本

膠間尺能刮下明顯痕跡:軟

鎖匙能夠刮下明顯痕跡:中等

鎖匙不能刮下明顯痕跡:硬 3 1 2 硬度

*1 代表最小; 3 代表最大。

^1 代表最粗糙; 3 代表最光滑。

#1 代表最軟; 3 代表最硬。

不同種類的岩石都有不同的特徵。

我們可觀察岩石的顏色、 顆粒大 小、光滑度及硬度。

科學小百科

1 組成地殼的岩石主要分為三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岩石分類硬度 例子

火成岩 通常較硬

花崗岩 玄武岩

沉積岩 通常較軟

砂岩 石灰岩

1

變質岩 視乎岩石種類

知多一點點

大理岩 片麻岩

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的分類取決於岩石的形成方法。

岩石分類 形成方法

火成岩 岩漿或熔岩冷卻後形成。

沉積岩 一些岩石或各種生物的碎片逐漸堆積起來而形成。

變質岩 一些岩石在高温或高壓等情況下改變特質而形成。

科學 探究

材料

不同種類的土壤有甚麼的特性? 5.3

1

第一部分:土壤的成份

步驟

1 把少量土壤放到手中揉搓,感受土壤是否濕潤。

保持清潔

接觸土壤後

緊記要洗手!

2 用放大鏡觀察土壤,看看裏面有些甚麼。

3

4

將土壤放入杯中,然後在杯裏倒入 水,直至水位淹蓋土壤。

輕輕攪拌土壤,等待它沉澱,並觀察 整個過程。

觀察及記錄

1

揉搓土壤時,你感覺到土壤濕潤嗎? 濕潤 / 不濕潤

2 用放大鏡觀察土壤時,你看到裏面有甚麼?

小石頭、沙、泥 / 黏土、樹葉、樹枝

3 攪拌土壤時,杯中有出現氣泡嗎? 有 / 沒有

4

土壤沉澱後,你看到裏面有甚麼?

小石頭、沙、泥 / 黏土、樹葉、樹枝

5 根據你剛才的觀察,你認為土壤的成分有甚麼? 土壤的成分有:

科學小百科

1 土壤的成份還包括一些有機物,例如樹 葉、樹枝、動物的屍體和排泄物等。這 些物質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不少養分。

2

材料

第二部分:土壤的特性

步驟

1 分別取出少量沙土、壤土、黏土,放在手中揉搓,然後感受土壤 的黏性和其顆粒的大小。

按照下面的步驟將濾紙摺起,放進漏斗裏。

1 2 3 4 5 6

3 在三個量杯中各自放置一個漏斗,然後分別將相同份量的沙土、 壤土、黏土放入三個漏斗中。

沙土 壤土 黏土

樣本

4 用第四個量杯在每個漏斗裏倒入 30 毫升的水。

5 5 分鐘後,記錄放有土壤的量杯裏的水量。

觀察及記錄

1 把你的觀察結果記錄在下表。

黏性 強 / 中等 / 弱強 / 中等 / 弱強 / 中等 / 弱

顆粒大小 最大 / 一般 / 最小最大 / 一般 / 最小最大 / 一般 / 最小

量杯裏的水

(毫升)

最多 / 一般 / 最少最多 / 一般 / 最少最多 / 一般 / 最少

分析及結果

1

排水能力弱的土壤較易 吸收 / 排出 水分,

而排水能力強的土壤則較易 吸收 / 排出 水分。

2 試根據你先前的觀察和記錄,分析各種土壤的排水能力。

發現 的

土壤主要分為三類:沙土、壤土、黏土。

當中排水能力最強的是 沙土 / 壤土 / 黏土 ,

最弱的是 沙土 / 壤土 / 黏土 。

科學小百科

1 各類植物對水分、空氣和養分等的需求都不一樣。因此,不同的 土壤適宜用來種植不同的植物。

適宜種植

於 沙土 的植物

適宜種植

於 壤土 的植物

適宜種植

於 黏土 的植物

沙土,因為裝飾仙人球適宜在乾燥環境生長, 沙土的排水能力強,不會吸收過多水分。

1 裝飾仙人球適宜在哪種土壤上生長?為甚麼?

1

科學 探究

人類從古至今都知道地球是圓的 嗎? 5.4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這個說法叫做「地 圓說」。但古時,其實很多人都相信地球是 平坦的大地!這個說法叫做「地平說」。

大地當然是平的!

但太陽和月亮等星體都是圓的, 地球會不會也是圓的呢?

古時的人有甚麼方法可以證明地球是圓的?

我觀察到大船從遠方的海上向我駛 來時,我會先看到船帆。這時,我 就有了新的看法。

1

2

3

4

用膠紙將繩固定在帆船模型上,然後將帆船放在平坦的桌上。

從水平角度望向帆船,慢慢用繩將帆船拉近自己。

用膠紙將半球模型固定在桌上,將帆船放在半球模型的一端。

從水平角度望向帆船,慢慢用繩將帆船拉近自己。

觀察及記錄

1 當帆船向你靠近時,你會先看到帆船的哪一部分?把你先看到的 部分圈起來。

當帆船在平坦的桌上

2

當帆船在半球儀上

哪一個結果與現實一致?當帆船在半球儀上時的結果。

我 發現 的

當新證據推翻了舊有的科學知識時,科學家 必須 / 無須 承認錯誤,並作出更正,才是科學精神。正如古時錯誤的 「地平說」,最終獲更正為現今的「地圓說」。

科學 探究

材料

分散地傳播種子與植物的生長有 甚麼關係? 6.1

步驟

因為泥土和水會影響植物生長。我們必須確保兩 個杯中的植物生長情況差異是由種子的數量差異 所造成,而非泥土和水的份量差異所造成。

1 在兩個杯中各放入相同份量的泥土。

2

將 27 粒種子埋入杯 A 的泥土中;將 3 粒種子埋入杯 B 的泥土中。

3 將兩個杯放在相鄰的位置,每天 為盆栽澆上相同份量的水,並觀 察植物的生長狀況。

為甚麼我們要使用相同 份量的泥土和水?

1

我認為杯 A / B 中的種子會生長得更好。試說說原因。

觀察及記錄

1

答案合理即可。例如:杯 B 中的種子生長 得更好,因為每粒種子會得到更多的資源 (例如泥土的養分)。

記錄種植種子後當天、第七天和第十四天的植物狀況。把植物狀 況畫在或貼在下方空格內。

天 A B

天 A B

天 A B

1 十四天後,杯 A / B 中的種子生長得更好。

2

3

你觀察到的植物狀況與你一開始的預測相同嗎?

在同一地方的種子數量越多,對資源的競爭就 越大 / 越小 , 每粒種子可以獲得的資源亦會 越多 / 越少 。

我 發現 的

想一想

分散地傳播種子會 增加 / 減少 植物之間對資源的競 爭,令植物生長得更 好 / 差 。

將種子分散在農田各 處,而非集中於一處。

1 根據實驗結果,農夫在播種時 應該注意甚麼?說一說。

自我評估

樣本

1

在這次活動中,你能做到以下哪項?在適當的 內加 。

我能預測並解釋哪一杯的種子會生長得更好。

我能定期觀察並清楚地記錄植物的生長狀況。

我能比較結果和預測,並解釋分散地傳播種子的好處。

我能指出並解釋實驗中要注意的事項,例如為何要確保兩杯 種子獲得相同份量的泥土和水。

1

科學 探究

植物的哪些部位能用以繁殖 後代?

材料 通菜 1 束

紅蘿蔔 1 條

步驟

按照以下步驟,分別種植紅蘿蔔與通菜。

紅蘿蔔 通菜

先把紅蘿蔔從根部位置切斷

然後把切斷的根部放入水中

2

先把通菜從莖部位置切斷

然後把切斷的莖部插進水中

以上的蔬菜在七天後會發芽嗎?試預測結果,並填寫下一頁的表 格。

預測

種植的蔬菜 紅蘿蔔 通菜

用來種植的部分 根 莖

能否發芽 能 / 不能 能 / 不能

觀察及記錄

按實際情況作答。植物的生長情況可能受不同 因素影響。若植物在切斷後未有發芽,可嘗試 定期換水,或放進泥土中,並定時澆水。

1 記錄種植蔬菜後當天和第七天的蔬菜狀況。把蔬菜狀況畫在或貼 在下方空格內。

紅蘿蔔 通菜

紅蘿蔔 通菜

2 紅蘿蔔在七天後有沒有發芽? 有 / 沒有

3 通菜在七天後有沒有發芽? 有 / 沒有

1 下圖是正在發芽的虎尾蘭。

發芽的部分是虎尾蘭的 葉 / 根 / 莖 。

可以讓植物繁殖的部分有:

1

我們有甚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6.3

照一照鏡子,觀察自己有沒有以下特徵。

有耳垂沒有耳垂

能捲舌不能捲舌

觀察及記錄

1

有酒窩沒有酒窩

拇指能彎曲拇指不能彎曲

按實際情況作答。學生可照鏡觀察自己的 耳垂、舌頭和酒窩,或請同學幫忙觀察。

你擁有哪些特徵?有的,在下表內加

;沒有的,加 。

有耳垂能捲舌有酒窩拇指能彎曲

不要勉強自己做出 圖中的動作。 保護身體

2

你的同學有哪些特徵?有的,在下表內加 ;沒有的,加 。

同學有耳垂能捲舌有酒窩拇指能彎曲

3

4

你的家人(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哪些特徵?有的,在下 表內加

家人有耳垂能捲舌有酒窩拇指能彎曲

留意一些家人未必與學生有血 緣關係,如舅母、姨丈等。若

要探究遺傳特徵,可提醒學生 選擇有血緣關係的家人。

訪問能捲舌的同學。他們有學習過這項技能嗎?

這項技能是遺傳的,不須後天學習。

5 你還有甚麼外貌特徵?你與同學更相似,還是與家人更相似?試 分享。一般而言,我們的外貌與家人更相似。

6

樣本

根據以上觀察,你有哪些特徵是繼承自父母的?除此之外,你還

有其他繼承自父母的特徵嗎?(例如膚色、眼睛顏色)

我 發現 的

我們有一些特徵是繼承自 父母 的。

這些特徵 可以 / 不可以 經後天學習而改變。

科學 探究

材料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理變化的 例子? 7.1

試根據下表進行活動,觀察物理變化時出現的現象,並在適當的 空格內加 ,然後說說這些變化的共通點。

物理變化

擠壓泥膠

撕開紙張

現象

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

產生光

產生熱力

產生氣泡

產生沉澱物

兩種變化均只改變了物件的大小和形狀。

留意物理變化一樣有可能出現:

1. 光(靜電);

2. 熱力(磨擦);

3. 氣泡(沸騰);或

4. 沉澱物(蒸發鹽水)。

因此,不能單憑觀察到的現象來區分物理 與化學變化,必須判斷是否有新物質的產 生。

觀看以下影片,觀察一些不會生成新物質的變化。

影片 A:混合沙和水

影片 B:鹽溶解於水

1

影片 D:蒸發鹽水

想一想

物理變化是指物質的大小、形狀或狀態改變,例如溶解、

蒸發、把混合物分離、擠壓或延展物件,但不會生成新的 物質。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其他物理變化 嗎?試說一說或寫在下方橫線上。

壓扁鋁罐、劈樹、磨豆漿、摺紙、 在飲品中加糖、剪頭髮、削鉛筆、 混合顏料、酒精揮發

科學 探究

材料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化學變化的 例子? 7.2

試根據下表進行活動,觀察化學變化時出現的現象,並在適當的 空格內加 。

化學變化

現象

顏色有所變化

產生光

產生熱力

產生氣泡

產生沉澱物

彎曲化學螢光棒

將維他命水溶片 放入水中

視乎觀察現象的標準,學生或會認為出現了某些現象,教師 不須視為錯誤,只須解釋清楚則可。

彎曲化學熒光棒:

發光時顏色看上去或會有所不同;其化學變化亦會產生熱力 和二氧化碳,但熱力不明顯,氣泡亦幾乎不可見。

將維他命水溶片放入水中:

溶解後顏色看上去或會有所不同;其化學變化亦會產生熱 力,但不明顯;視乎水溶片的成份,或有可能產生沉澱物。

2

鐵生鏽時也會產生熱力,但不明顯。化學變化通常 伴隨很多現象,但並非每個現象都可明顯地觀察。

試觀看以下影片。各影片中出現了甚麼現象?把答案的代表字母 填寫在 內。(可選多於一個答案。)

B. 產生光

A. 顏色改變

C. 產生熱力

D. 產生氣泡

E. 產生沉澱物

影片 A:鐵釘生鏽

影片 C:香蕉腐爛

3

影片 B:燃燒火柴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其他化學變化嗎?試說一說。

接受任何合理答案,例如蘋果腐爛、牛奶變酸、暖包發熱等。

化學變化是指物質在變化時會生成新物質,例如 鐵生 鏽、燃燒、食物腐爛。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不同的現象來推測某 項變化到底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但我 們不能單靠這些現象來區分這兩種變化。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