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用書1A

Page 1


課題概覽

建議課時 6 節

學習重點

範疇主題 學習課題 學生應能

生命與環境 A. 人體健康 • 健康的生活方式 1LA1 說出人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例如︰眼睛 看東西、牙齒咀嚼食物、脊椎支撐身體)

C. 生命的延續 • 生物的生命周期 1LC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的主 要身體變化(例如:身高和體重增加、乳齒脫 落長出恆齒) 學習目標

知識和理解

技能和過程

價值觀和態度

已有知識

幼稚園

• 知道人體各部分的不同功能。

•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主要的身體變化。

• 學習身體感官的不同用途,並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 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無須與他人比較成長速度。

• 知道主要身體部分名稱及其用途。

• 對身體感官(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的基本認識。

探究流程

章節 1 我的身體

1

2

3

4

活動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章節 2 奇妙的身體

活動 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用到甚麼身體部分?

章節 3 感官的秘密

科學探究 1.1 我們用了甚麼感官?

章節 4 我的成長日記

科學探究 1.2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麼變化?

課題概覽

【預習工作紙】

認識自己的身體

教學資源

教學計劃表

章節 � 我的身體

活動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預習工作紙】

認識自己的身體

【思維工作紙】

我的身體部分

章節 � 奇妙的身體

【動畫】 小小積木人

【延伸工作紙】

身體部分猜猜看

活動 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用到甚麼身體部分?

【活動材料】

運動卡牌

【跨學科工作紙】

動作齊練習

【活動工作紙】

運動猜一猜

【活動工作紙】 拼拼積木人

【延伸簡報】

身體部分猜猜看

【思維工作紙】

身體部分妙用大

章節 � 感官的秘密

科學探究 �.� 我們用了甚麼感官?

【實驗影片】

�A�.�(基本版)

【活動簡報】

聲音猜一猜

【在家科學小實驗】

眼睛會騙我嗎?

(初階版)

【實驗影片】

�A�.�(完整版)

【思維工作紙】

用感官感受世界

【在家科學小實驗】

眼睛會騙我嗎?

(進階版)

章節 � 我的成長日記

科學探究 �.�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麼變化?

【動畫】

小健的成長日記

【思維工作紙】

成長的特徵

【温習簡報】

這就是我

自評表

【活動工作紙】

我的身高體重變化

【延伸簡報】

我的成長歷程

課後

【温習工作紙】

這就是我

詞彙中英對照表

【活動工作紙】

聲音猜一猜

科學探究 �.�

學生學習表現評估表

【活動工作紙】

牙齒數一數

【延伸工作紙】

我的成長歷程

線上寶石島

教育電視配對表

1 2 3

建議教學流程

預習

完成預習工作紙「認識自己的 身體」,讓學生簡單認識自己 身體的各個部分。

引入活動

建議課時:0.5 節

1. 播放動畫「小小積木 人」,以組裝積木人作 為引導,帶領學生思考 組成人的身體的各個部 分(包括手、腳、頭 部)以及其各自的功 用。

2. 【試一試】教師可派發 活動工作紙「拼拼積木 人」,並提供不同類別 的積木(分成頭、身和 腳部分)供學生索取, 並嘗試利用積木拼砌 出積木人。於拼砌過程 中,教師可以用問題引 導學生思考:

 你用了哪些積木部分?

 你是怎樣組合這些積 木部分的?積木人的頭 部會與哪個部分連接起 來?

3. 【分享】邀請同學展示並簡 介自己所拼砌出的積木人, 說出組成積木人各個部分的 名稱。

這就是我 1

小健和小美在積木商店發現了不 少新奇有趣的玩具。

【動畫】小小積木人

【動畫】

【預習工作紙】 認識自己的身體

組裝自己的小小積木人 真好玩!

齊來探索

我的身體有哪些部分?

我能用我的身體做甚麼?

我們為甚麼能感受周圍的環境?

從出生到現在,我的身體有甚麼不同了?

試一試

【活動工作紙】 拼拼積木人

動手砌一個小小積木人, 看看你用了甚麼積木。

我們的身體也是由 不同部分組成的呢!

樣本

學習目標

建議課時:0.5 節

1. 說出人的身體由甚麼部分組 成:頭、軀幹、手、腳。

2. 說出脊椎的功能(支撐身 體)。

3

引入 Engage

1.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並 邀請他們觀察背景 圖,引導他們思考除 了動畫所提及的身體 部分(即手、腳和頭 部)外,還有哪些構 成人類身體的部分。

 看看組裝小小積木人 的小冊子。如果要組 裝一個積木人,除了 手、腳和頭部以外, 我們還必須用到哪些 積木部件?軀幹

 如果組裝積木人時, 沒有加入這個積木部 件,會發生甚麼事 情?積木人的部件會 完全散開,無法成功 組裝

2. 根據以上問題,引導 學生思考及明白軀幹 的用途是連接人類的 各個身體部分(頭、 手、腳),並支撐身 體。

1. 【活動】指示學生仔細閱讀 圖片,根據題目所提供的選 項,將代表各個身體部分的 字母分別填寫於各個黃色框 內。

2. 【分享】邀請學生站起來, 與鄰座同學逐個介紹和說出 自己的身體部分。

3. 【思考】以問題引導學生進 一步理解人類的各個身體部 分。

 觀察圖片。位於身體中 心的是哪個部分?軀幹  軀幹的用途是甚麼?軀 幹頂端的頸項連接頭部 (以軀幹頂部的頸項作 為連接);軀幹上部的 兩側連接雙手;軀幹下 部則連接雙腳

解釋 Explain

1. 閱讀活動冊上的「我的發 現」,再次重申身體的各部 分包括頭、軀幹、手和腳, 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我 的身體部分」,以腦圖形式 繪畫出身體各部分以及各部 分之間的構成關係,更進一 步鞏固學生對於人類身體部 分的認識和理解。

闡述 Elaborate

指示學生閱讀圖片,明白在軀 幹內脊椎所在的位置。教師亦 可請學生嘗試觸摸自己的背 部,感受脊椎,並解釋脊椎的 用途是承受全身的重量,令身 體能夠直立。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標示身體的部分,把代表答案的字母填在框內。

樣本

我的身體部分包括頭、 軀幹、手和腳。

【思維工作紙】 我的身體部分

脊椎 我們的軀幹裏有一條長長的骨骼。

它叫做脊椎,負責支撐身體。

知識補給站

有甚麼身體部分是動物有,而人類沒有的? 部分動物擁有尾巴或翅膀,這些都是人類沒有的身體部分。但有些身體部分 則是人類擁有,而部分動物沒有的(例如蛇就沒有腳)。學生可於課本 1A 第 四課「親親動植物」中學到更多關於動物的特徵,以及觀察動物的方法。

奇妙的身體 2

我們的身體有不同部分。這些身體部分讓我們能做到不同的活動。

【活動工作紙】

運動猜一猜

打籃球

踢足球

扭呼拉圈

【思維工作紙】 身體部分妙用大

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用到甚麼身體部分?

解釋 Explain

1. 引導學生根據活動內容,回 答身體各部分(包括手、腳 和軀幹)的功能;例如手能 用以拿取物件和運球等,腳 能跑步和踢球等。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身 體部分妙用大」,以腦圖形 式繪畫出身體各部分的用 途,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 人類身體部分及其用處的認 識和理解。

【跨學科工作紙】 動作齊練習 5

闡述 Elaborate

1.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使用這 些身體部分還能夠做到甚 麼,並請學生舉出例子。接 受任何合理答案,如唱歌、 畫畫等

2. 教師可派發跨學科工作紙「 動作齊練習」供學生進行體 操活動,活動身體的同時亦 可更加了解不同體操動作須 要使用到的身體部分。

建議課時:1 節 說出人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 例如︰手腳用以進行不同的動 作和運動。 學習目標

Engage

1. 【觀察】邀請學生閱讀課本 背景的圖片,並思考圖片中 的人物正在進行甚麼活動, 以及使用了哪些身體部分進 行活動,以引導學生思考身 體部分與其功用間的關係。

2. 【動手做】指示學生根據圖 片親自嘗試一系列的動作, 以親身感受動作須要用到的 各個身體部分;教師亦可邀 請個別學生模仿圖片裏的動 作,讓其他學生進行觀察, 再作討論和分享。

 教師可提醒學生每一項 活動不一定只會用到一 個身體部分,以簡單帶 出許多活動都需要身體 部分互相配合才能好好 完成的概念。

1. 【活動】教師可列印教學資 源「運動卡牌」,邀請同學 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如有需要,亦可派發活動 工作紙「運動猜一猜」。

 邀請一位學生抽取卡 牌,然後模仿卡牌上所 寫的活動。

 指示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該學生的動作,並猜測 該學生所模仿的運動。 學生應參考工作紙上的 例句,解釋這樣猜測的 原因。

探究 Explore

學習目標

建議課時:1 節 說出人體感官的功能(眼睛看 東西、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 味、舌頭嘗味道、皮膚感受觸 感、牙齒咀嚼食物)。

引入 Engage

1. 【觀察及回想】指示學生閱 讀課本背景的圖片,並邀請 學生思考及回憶他們在日常 生活中有否曾認知到圖片中 的各種東西,包括顏色、聲 音、氣味、味道和觸感。

 圖片中的積木分別有 哪些不同的顏色?白 色、藍色、黃色、紅 色和綠色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看見不同 顏色。

 穿過的鞋子會有怎樣 的氣味?臭味

 花朵會有怎樣的氣 味?香味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嗅到香味 和臭味。

 鳥兒鳴叫的聲音是小 聲還是大聲?小聲

 使用擴音器發出的聲 音是小聲還是大聲? 大聲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分辨大 小聲。

你是怎樣認識身邊的 東西的? A 感官的秘密 3

我們能看見

不同顏色。

1 2 3

樣本

我們能分辨大小聲。

嚴格來說,其實「辣」味並不屬於味道的一種,而是舌頭和嘴巴 神經受刺激時所感受的灼熱與疼痛感。

我們能嘗到不同味道。

我們能摸到東西的表面。

我們能感受周圍的環境,是因為我們有感覺的器官, 稱為感官。

樣本

活動冊 P.2

打開活動冊 P.2-7,根據指 示完成觀察活動,通過各 項活動觀察並回想不同感 官的不同用途。

 蘋果、檸檬、苦瓜和 鹽的味道*分別是怎樣 的?甜、酸、苦和鹹 *由於味道是主觀感 受,每人對味道的感 受可能都不一樣, 因此即使學生提出其 他答案(例如蘋果不 甜),教師亦應接 受。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嘗到不同 味道。

 裝有冰奶茶的杯子摸 起來會是怎樣的?冷 的

裝有熱湯的碗子摸起 來又會是怎樣的?熱 的

 奶茶上的奶油的質感 是怎樣的?軟的 碗子的質感又會是怎 樣的?硬的

 瓷碗的表面摸起來是 怎樣的?光滑的 洋蔥的表面摸起來又 是怎樣的?粗糙的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摸到東西 的表面,分辨表面的 觸感和温度。

2. 【聯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 思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 何認知到這些不同的事物, 從而引入感受環境須要用到 感覺的器官(又稱感官), 以便承接活動冊的各項感官 活動。

活動目標

說出人體感官的功能(眼睛看 東西、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 味、舌頭嘗味道、皮膚感受觸 感、牙齒咀嚼食物)。

1. 【小遊戲】指示學生仔細看 圖片,觀察圖片 A 和圖片 B 之間的六個不同之處。

(1) 圖片 A 的窗外有小鳥, 圖片 B 則沒有

(2) 圖片 A 的小聰有戴眼 鏡,圖片 B 則沒有

(3) 圖片 A 的小美睜著眼 睛,圖片 B 的小美則瞇 起了眼睛

(4) 圖片 A 右邊的杯子是橙 色的,圖片 B 右邊的杯 子則是白色的

(5) 圖片 A 的袋子上是花朵 圖樣,而圖片 B 的袋子 上則是愛心圖樣

(6) 圖片 A 的小熊繫了綠色 的領結,而圖片 B 的小 熊布偶則沒有繫領結

2.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 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發現兩張圖片 的不同之處的?觀察及 比較圖片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 用了甚麼感官?眼睛

1

我們用了甚麼感官?

你知道我們的感官有甚麼用途嗎? 讓我們來逐個探索吧!

小遊戲(一):齊來找不同

樣本

1 比較以下的兩幅圖片,在圖中圈出六個不同之處。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找不同。

知識補給站

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可信的嗎? 有時候,眼睛所看見的影像不一定是真實 的。例如我們可能會認為右圖中,上方的橫 線(箭頭向外)較短,而下方的橫線(箭頭 向內)較長,但實際上兩條橫線的長度是相 同的。這種現象稱為視覺錯覺。

若學生有興趣知道更多關於視覺錯覺的知識,教師可派發自主學習工作紙 「眼睛會騙我嗎?」供學生自行嘗試和體驗不同的視覺錯覺。

探究 Explore

【活動工作紙】 聲音猜一猜

1 以下其中一件物件會被丟入桶中。 紙杯 硬幣

2 閉上眼睛,靜心聆聽。

3 猜猜被丟進桶中的是甚麼,並說明原因。

物件

我猜被丟進桶中的是 硬幣 ,

因為 它發出了清脆響亮的聲音 。

原因

【實驗影片】 1A1.1 3

4. 【小遊戲】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教師讓所有同學閉上眼睛,靜心聆聽。

 選擇其中一件物件,將其丟入桶中* 。

*視乎班級情況,教師亦可選擇邀請同學負責將物件丟入桶中。

 邀請學生根據所聽到的聲音猜測被丟進桶中的是甚麼物件,並舉手分享, 根據例句的形式說明原因。

3. 【準備】教師應準備以下活 動材料:

 膠桶(不透明的)  布偶

 木餐具

 乒乓球

 硬幣

 紙杯

 任何教師認為適合的額 外物件*

 上述的活動材料在落 入水桶時,均會發出不 同類型的聲響。教師可 以參考以下的描述,形 容不同物件所發出的聲 響,引導學生思考到底 被丟入桶中的是哪件物 件。

布偶:聲響極為微弱, 甚至沒有任何聲音

木餐具:發出較沉實的 聲響,且並不會太響亮

乒乓球:發出清脆但較 輕微的聲響,且會因為 乒乓球不斷在桶底反覆 彈跳而發出連續不斷的 撞擊聲,直至乒乓球停 止彈跳為止 硬幣:發出清脆且響亮 的聲響

紙杯:發出輕微且短促 的聲響,且並不會太響 亮

*如教師打算新增其他額外 材料,應根據物料落入桶底 時會發出的聲音類型作為標 準,準備發出不同類型聲音 的材料各一種,並避免選擇 會發出同類型聲音的物料( 如毛巾和布偶),以免學生 因無法分辨出聲音的差異而 難以完成活動。

 學生此時可以睜開眼 睛。教師可將丟進桶中 的物件取出*,看看有多 少同學猜中了物件是甚 麼。

*如果邀請了同學負責丟 物件進桶中,亦可由該 位同學負責揭曉答案。

5.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 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判斷被丟進 桶中的東西是甚麼的? 聆聽東西落入桶中的聲 音,通過分辨聲音的差 異(例如音量是大是 小,聲響是較高音還是 較低音等)而找出可能 製造出該聲響的物件。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 用了甚麼感官?耳朵

【替代活動】完成活動工作紙 「聲音猜一猜」以取代以上活 動。教師播放不同的聲音,並 指示學生在工作紙上圈出發出 這些聲音的是甚麼東西,然後 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 的感官。

6. 【小遊戲】繼續按步驟進行 小遊戲。

 教師讓所有同學閉上眼 睛。

 選擇其中一件物件,將 其放入桶中。

 邀請學生將手伸進桶 子,嘗試觸摸物件,根 據觸摸到的觸感猜猜桶 中的是甚麼物件,並說 明原因。

看看桶裏的物件。你猜對了嗎?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猜物件。

4 另一件物件會被放入桶中。

5 再次閉上眼睛,把手伸進桶中摸摸物件。

6 猜猜桶中放的是甚麼,並說明原因。

我猜桶中放的是 布偶 ,

它很柔軟 。

樣本

這次你猜對了嗎?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猜物件。

 上述的活動材料均有不同的觸感。教師可以參考以下的描述,形容不同物 件的觸感有何分別,引導學生思考到底自己正在觸摸的是哪一件物件。

布偶:質感柔軟;表面可能光滑亦可能粗糙,視乎布料而定 木餐具:質感較為堅硬,表面亦較平滑

乒乓球:質感偏硬但略有彈性,表面略顯粗糙,觸摸時會感到微涼 硬幣:質感非常堅硬,表面會因凹凸而略顯粗糙(因硬幣兩面均刻有字 樣),且觸摸時會感到冰涼

紙杯:質感偏軟且柔韌,表面可能 略顯粗糙,內部(杯內)則較為光滑 7.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 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判斷桶中放的是甚麼的?觸 碰物件,感受它的形狀、觸感和温度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用了甚麼感 官?皮膚

小遊戲(三):回憶中的味道

1 你吃過以下食物嗎?試按照食物的味道,在適當的空格中 加 。

食物 味道 巧克力 火腿 檸檬 苦瓜

除了每人對味道的主觀感 受不一樣外,即使是同一 種食物也可能有不同的味 道(例如牛奶巧克力較甜, 黑巧克力則較苦),因此 教師應接受任何答案。

2 你最喜歡吃甚麼?說一說。

我最喜歡吃:(食物) 它的味道是 甜/酸/苦/鹹 的。

你是怎樣知道這些食物的味道的?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分辨味道。

樣本

同學可能會提出觸摸物件時,我們使用的是「手」;但實際上, 我們並非靠「手」本身感受到物件的觸感,而是通過「手」上的 「皮膚」的感覺神經所感受到的。

8. 【回想】請學生回想他們有 否吃過表格中所列出的食 物,並根據回憶中的味道填 寫表格* 。

*由於食物的味道十分主 觀,教師應接受來自學生的 不同答案,而並非要求統 一答案(例如「巧克力是甜 的」)。

9. 【聯想】邀請學生聯想他們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其味道並 與同學分享,通過問題引導 學生思考他們會透過甚麼感 官而得知不同食物的味道。

 你最喜歡吃的是甚麼? 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 它的味道是怎樣的?接 受任何合理答案

10.【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分 辨味道時所使用的感官。

 你在當時用了甚麼感官 分辨食物的味道?舌頭

知識補給站

舌頭到底是怎樣辨別味道的? 舌頭表面覆蓋了無數的味蕾, 味蕾的數量多少因人而異。進 食時,食物會接觸到舌頭表 面的味蕾,味蕾裏的細胞纖毛 便會受到刺激,並產生信息。 這些信息沿腦神經傳送至大腦 後,就會形成味覺。

11.【回想】請學生回想他們 有否聞過表格中所列出的東 西,並根據回憶中的氣味填 寫表格* 。

*由於使用「香 / 臭」來區 分氣味過於主觀,此處採用 「氣味是否令人舒服」作 區別。

*由於東西的氣味十分主 觀,教師應接受來自學生的 不同答案,而並非要求統一 答案(例如「我喜歡海風的 氣味」、「肥皂的氣味令我 覺得很舒服」)。

12.【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分 辨氣味時所使用的感官。

 你在當時用了甚麼感 官分辨氣味帶給你的感 受?鼻子

13.【分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 在三個活動中最為印象深刻 的一個,以加深學生的體會 和對知識的記憶。

3 你嗅過這些氣味嗎?試按照它們帶給你的感受,在適當的 空格中加 。

發出氣味 的東西

你的感受 肥皂 白飯 車子的廢氣 海風 令我喜歡 / 感到舒服 令我不喜歡 / 感到不適

一般而言海風的氣味都令人喜歡 / 感到舒服, 但亦有人可能會認為海風過於腥臭,因此教師 應接受任何答案。

你又是怎麼知道這些氣味會帶 給你甚麼感覺的?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分辨氣味。

玩完這三個遊戲後,令你印象最 為深刻的是甚麼?說一說。

為甚麼感冒時,進食都會覺得食物沒有味道? 嗅覺與味覺的關聯極大。大腦會通過從嗅覺和味覺獲取訊息來判斷味道,因 此通過鼻子聞到的氣味會影響我們區分食物味道的能力。在感冒時,如果出 現鼻塞的情況導致無法辨別氣味,我們在進食時所感覺到的味道也會因而受 到影響。 知識補給站

【思維工作紙】

我們的感官包括: 感受觸感

看東西

耳朵

聽聲音

1 在進食時,除了用舌頭嚐食物的 味道外,我們還會運用到身體的 哪些部分?

它的用途是甚麼?試說說。

鼻子。它可以用來嗅食物的香氣。

牙齒。它可以用來咀嚼食物。

眼睛和手。它們可以用來看食物的位置和拿食物。

樣本

解釋 Explain

1. 閱讀活動冊上的「我的發 現」,再次重申身體的不同 感官及其用途,以鞏固學生 的知識。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用 感官感受世界」,以樹圖形 式列出感官能如何協助我們 感受身邊的世界,更進一步 鞏固學生對於感官和其用處 的關係的認識。

評估 Evaluate

教師可參考「我們用了甚麼感 官?」學習表現評估表,評估 學生對使用感官認知世界的 理解。

預告

教師應指示學生在下課後,回 家詢問父母並記錄自己在出生 時、去年和今年的身高及體 重。學生可直接填寫於活動 冊 P.10;如有需要,教師亦可 派發活動工作紙「我的身高體 重變化」供學生帶回家填寫記 錄,以便更順利地進行下一 節課。

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進食時, 除了會使用到舌頭,還需要哪 些身體部分,從而令學生進一 步明白到不管是甚麼活動都需 要多個身體部分的相互配合才 能達成。

除了舌頭,你平日吃飯時還 可能用到哪些身體部分?鼻 子、牙齒、眼睛和手

 如學生直接回答「口」 或「嘴巴」,教師則可 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 生回答得更加詳細。

(a) 在進食之前,你會先 感受到食物的香味 嗎?鼻子

(b) 你使用了嘴巴裏的甚 麼部分將食物咬碎? 牙齒

(c) 你是怎樣看到你要吃 的食物在哪裏的?眼 睛

(d) 你會用甚麼身體部分 拿起餐具或食物?手  它們的用途分別是甚麼? 鼻子用來嗅食物的香氣, 牙齒用來咀嚼食物, 眼睛用來看清食物的位置, 手用來拿起餐具將食物送 入口中

學習目標

建議課時:3 節

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 期、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 化。例如:身高和體重增 加、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2. 明白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 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的。

學生預備

指示學生回家詢問父母並記錄 自己在出生時、去年和今年的 身高及體重。學生可直接填寫 於活動冊 P.10 或活動工作紙「 我的身高體重變化」上,以便 進行分享和統計活動,令課堂 能夠順利進行。

引入 Engage

1. 【觀察】觀察課本照片 中的小孩從嬰兒期(出 生 - 2 歲)、幼兒期(2 歲 - 6 歲)到兒童期(6 歲 - 12 歲)的成長,並 邀請同學分享他們能夠 觀察出小孩在各個時期 有哪些分別。頭髮變長 了、身高變高了、體型 變大了、任何合理答案

2. 【動畫】播放動畫「小 健的成長日記」,通過 小健的故事,引導學生 回憶自己有否看過自己 的成長記錄冊或是小時 候的照片,以便帶入製 作「我的相簿」活動。

3. 【試一試】指示學生將不同 年齡的照片貼於活動冊 P.8 的空格內,並在旁邊的橫線 上填寫拍攝該照片時的年 齡,以完成我的相簿。

我的成長日記 4

A

從出生到現在,你有甚麼不同了? 與老師和同學分享你的成長照片。

你在哪個成長的階段?

樣本

4. 【分享】邀請學生與鄰座同 學分享自己的成長記錄相 簿,並逐張照片介紹。

3 A B

5. 【思考】邀請學生思考自己現在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

 你今年幾歲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你知道自己現在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6. 【聯想】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的成長階段會否改變,從而令學生 明白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身體特徵。

 你是不是一直都處於這個成長階段?你所處的成長階段是會改變的嗎?不是。 會改變。

試在活動冊 P.8 製作 你的成長記錄相簿。

有些人成長較快,有些人成長較慢, 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探究 學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麼變化? 1.2

試一試 【動畫】 小健的成長日記 9

樣本

活動冊 P.10

知識補給站

1. 【觀察】觀察課本圖 片和兩個人物的發 言,指出他們遇到了 甚麼情況。(A) 衣服 變得不合身;(B) 牙齒 掉落

2. 【思考】邀請學生分 享自己有否遇到過這 些情況,思考自己的 身上有否出現類似的 成長轉變,以便進行 活動冊的引入。

 你有試過發現穿上 衣服時,感覺衣服 變小了嗎?學生可 按實際情況作答。

4

 你有試過發現自己 的牙齒變得鬆脫, 甚至掉落嗎?學生 可按實際情況作 答。

3. 【聯想】通過進一步 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成長時身體會出現的 改變,並初步帶出人 人成長的速度各有快 慢不同,且同學之間 無須互相比較。

 衣服其實會隨時間 變小嗎?不會  為甚麼你會覺得衣 服變小了?因為自 己的體型有所變化

3 4 打開活動冊 P.10-13,根據 指示完成觀察活動,說出 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及 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化。

人還有哪些成長階段?

人一生的完整成長階段應為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 年期。青春期的年齡約為 12 歲至 19 歲,成年期的年齡約為 20 歲至 59 歲, 老年期的年齡則約為 60 歲以後。關於這三個成長階段的特徵將於小五課程中 詳細教授。

活動目標

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 期、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 化。例如:身高和體重增 加、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2. 明白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 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的。

探究 Explore

1. 【記錄】請學生填寫自己的 身高體重變化,記錄下出生 時、去年和今年分別的身高 和體重。

2. 【分享】邀請學生與鄰座同 學分享自己的成長變化。

 你的身高有甚麼變化? 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 該長高*了;但學生可按 實際情況作答。

*學生會在小一數學科 學習比較物件的長度, 以及「高」「矮」的概 念。

 你的體重有甚麼變化? 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 該變重^了;但學生可按 實際情況作答。

^小一課程範圍尚未包 括重量的概念。重量的 概念與比較物件重量的 知識將於小三教授,因 此教師應指示學生以數 字的大小進行比較,而 無須強調重量單位「公 斤」。

 與出生時相比,你的身 高和體重變化了多少? 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 答。

 教師可在此部分提醒學 生每個人的身體和成長 情況都不一樣,同學之 間無須互相比較。

你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有甚麼 變化嗎?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 第一部分:體型變化

【活動工作紙】 我的身高體重變化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 甚麼變化?

1 詢問爸爸媽媽,並填寫下表。

樣本

2 你比去年長高了多少?體重增加了多少?說一說。

3. 【統計】教師統計出班上同學的身高變化,並將統計結果展示予 全班同學。教師可詢問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成長變化會為身 體帶來的改變: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身高通常會變高、變矮還是沒有變化? 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長高了;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體重通常會變重、變輕還是沒有變化? 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變重了;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1 長大長高之後,我們做得到的事情會變多嗎?

2 你長大後會想做甚麼事情?試分享。

知識補給站

不同年齡的小孩一般擁有甚麼生活技能?

根據協康會的資訊,以下是不同年齡的小孩會擁有的生活技能例子:

0 至 1 歲:有成人拿著奶瓶時,能吸啜奶瓶內的液體

1 至 2 歲:咀嚼並進食固體食物

2 至 3 歲:自行脫下簡單衣物,如襪子、鞋子、褲子和外套

3 至 4 歲:自行利用匙羹進食,並能夠大致保持進食範圍的整潔

4 至 5 歲:自行使用牙刷擦牙及用清水漱口

5 至 6 歲:自行整理被舖和枕頭 每個小孩在身體方面和能力方面的成長速度都不一樣。教師應提醒學 生無須互相比較,即使尚未擁有特定的生活技能,也無須着急,只須 根據自己的步調逐漸成長便可。

Explain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 現」,指出每個人與出生相 比時,身高會長高,而體重 會增加。

2. 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身高和體 重以外,身體還出現了哪些 變化,以便學生更深入地認 識和明白到自己的身體正在 變化和成長。

1. 教師可指示學生閱讀想一想 部分,明白身體方面的成長 (主要為長高後)能讓我們 做到更多不同的事情,令我 們在能力上也出現改變。

 在長大長高後,你能夠 做到之前無法做到的事 情嗎?

(a) 長高後,能夠乘坐有 身高限制的過山車。

(b) 長高後,能夠自行拿 到放在高處的物件。

(c) 同學亦可按自己的經 驗回答。

3. 邀請學生分享長大後有甚麼 特別想做到的事情,以及分 享原因。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1. 【觀察】請學生觀察圖片, 指出各張圖片中的人物的牙 齒有甚麼變化。

人會首先長出乳齒。隨著年 齡增長,乳齒將會逐漸脫 落,並長出恆齒。

2. 【點算及記錄】教師可派發 兩個牙齒模型(兒童乳齒和 成人恆齒模型),並指示學 生點算牙齒模型的牙齒數 量,同時填寫活動工作紙「 牙齒數一數」,記錄兒童乳 齒模型和成人恆齒模型分別 的牙齒數量,從而理解乳齒 和恆齒的數量有甚麼分 別* 。

 根據你點算的結果,是 乳齒的數量比較多,還 是恆齒的數量比較多? 恆齒

*教師亦可補充乳齒長齊 時,數量為 20 隻;而恆齒 長齊時的數量則可能是 28 至 32 隻。這是因為有些人 會在 17 歲後長出四隻第三 大臼齒(即智慧齒),但有 些人亦不會長出第三大臼 齒;因此恆齒的數量因人 而異。

知識補給站

換牙期會維持多久?

根據衛生署口腔健康促進科的 資料,人的換牙期大約會在 6 歲時開始,且大概在 12 至 13 歲時結束。

第二部分:牙齒變化

【活動工作紙】

牙齒數一數

1 我們成長時,牙齒也會變化。試利用牙齒模型,數一數不 同階段的牙齒數量。

乳齒開始長出

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成人的恆齒模型

恆齒比乳齒 少/多 。

知識補給站

如果乳齒快要脫落,我應該主動將它拔掉嗎? 根據衛生署的資訊,乳齒通常都會因為牙根收縮而變鬆並自然脫落, 我們不一定要拔掉鬆動的乳齒。

當你長大,乳齒就會脫落,長出恆齒。

2 你有出現以下的情況嗎?有的,在 內加 。

乳齒脫落 開始長出恆齒

在成長的階段,我的 乳齒/恆齒 會脫落,之

後會長出 乳齒/恆齒 。

【思維工作紙】 成長的特徵

1 既然乳齒會脫落,為甚麼我們還要每天刷牙,保護乳齒 呢?

1. 教師可指示學生思考為何明明乳齒終會有掉落的一天,我們依然 要每天刷牙,好好保護牙齒。

 既然乳齒總有一天會脫落,換成恆齒,為甚麼我們還要每天 刷牙,好好保護乳齒?牙齒是我們進食和說話時會使用到的 重要身體身體部分,因此即使乳齒會掉落,我們亦必須好好 愛護

 如果不好好愛護牙齒,會發生甚麼事情?可能會出現蛀牙、 牙痛等後果,甚至變得無法說話或進食

3. 【回想】請學生觀察圖片並 進行回想,看看自己是否已 經開始經歷乳齒掉落和長出 恆齒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 思考和明白乳齒掉落、長出 恆齒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 上的事情。

 你已經有乳齒脫落的經 驗了嗎?你是在甚麼時 第一次掉牙的?學生可 按實際情況作答。

 教師可再次提醒學生 每個人成長情況、乳齒 自然脫落和長出恆齒的 時間都不一樣,學生無 須自行動手拔掉乳齒, 而且同學之間無須互相 比較乳齒掉落的時間快 慢。

 掉牙時,你有甚麼感 受?學生可能會回答感 到不安、焦慮或害怕牙 齒不再長出,甚至會十 分介意掉牙後的樣子。 教師可在此處提醒學生 換牙是正常的,亦是每 個人在成長時必須經過 的階段,因此學生無須 過分介意或害怕。教師 亦可進一步提醒學生不 應取笑在換牙的同學, 而是應該正面地一起面 對成長為身體帶來的變 化。

 如果你已經開始了掉 牙,你的恆齒又已經開 始長出來了嗎?學生可 按實際情況作答。教師 可告訴學生恆齒會在乳 齒脫落後的幾個月內自 行生長。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 現」,指出乳齒脫落和長出 恆齒是成長階段中會發生的 事情。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成 長的特徵」,列舉出成長的 特徵和身體變化,以進一步 鞏固學生對於成長階段會出 現的特徵和變化的認識。

1. 請學生課前或課間完成温習 工作紙「這就是我」,總結 自己所學知識。

2. 教師可利用温習簡報「這就 是我」,與學生回顧本課重 點。

我的探索筆記

看東西

學習重點

2. 不同的身體部分和感官分別 有甚麼用途?

• 手和腳用來活動和做各 種動作。

• 脊椎用來支撐身體。

• 眼睛用來看東西。

• 耳朵用來聽聲音。

• 皮膚用來感受觸感。

• 鼻子用來嗅氣味。

• 舌頭用來分辨味道。

• 牙齒用來咀嚼食物。

聽聲音

樣本

詞彙中英對照表

分辨味道 taste

分辨氣味 smell

手 hand

牙齒 teeth

幼兒期 early childhood

皮膚 skin

成長 growth

耳朵 ear

舌頭 tongue

身高 height

身體 body

乳齒 primary teeth

兒童期 childhood

恒齒 permanent teeth

看東西 see

脊椎 spine

眼睛 eye

感受觸感 feel by touch

感官 sense organ

腳 leg

鼻子 nose

頭 head

嬰兒期 infancy

軀幹 trunk

聽聲音 listen

體重 weight

我的寶石

你學會了以下事情嗎?學會了的,在 內加 。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不同身體部分和感官的功能。

善用感官,感受身邊的環境。

我的身體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變化。

3

4

學習重點

1.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 我的身體由頭、軀幹、 手和腳組成。

學習重點

3. 人的成長階段包括哪些?

• 嬰兒期(0 - 2 歲)

• 幼兒期(2 - 6 歲)

• 兒童期(6 - 12 歲)

學習重點

4.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 麼變化?

• 身高增高。

• 體重增加。

• 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評估 Evaluate

教師應請學生完成我的寶石, 簡單評估自己是否已掌握本課 的重要概念。

評估 Evaluate

1. 請學生完成智闖寶石島的題 目,運用及鞏固自己所學知 識。

2. 教師可派發線上寶石島的題 目,更全面覆蓋學習重點。

3. 教師可派發自評表(摘星之 旅),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 已達成學習目標,促進自主 學習。

題解

題目 (1):

• 正在吃雪糕的小孩說:「是 我喜歡的味道」。她用了

D. 舌頭,因為舌頭是用以 分辨味道的感官。

• 正在吃蘋果的小孩說:「蘋 果有點硬」。他使用了 E. 牙齒,因為牙齒用以咀嚼食 物,而咀嚼時可以分辨食物 的軟硬觸感。

• 正在聆聽鳥鳴的小孩使用了 C. 耳朵,因為耳朵是用以 聆聽和辨別聲音的感官。

• 正在做熱身運動的小孩說: 「運動前先做熱身」。他使 用了 F. 手腳,因為進行熱 身活動伸展身體會用到四 肢。

• 正在聞花朵氣味的小孩使用 了 B. 鼻子,因為鼻子是用 以分辨氣味的感官。

• 正在看小鳥的小孩說:「真 可愛!」。他使用了 A. 眼 睛,因為眼睛是用以看東西 和觀察事物的感官。

智闖寶石島

1 下圖中的小朋友主要運用了身體哪個部分? 把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在 內。

眼睛 B 鼻子 C 耳朵 D 舌頭 E 牙齒 F 手腳

樣本

是我喜歡的 味道。 蘋果有點硬。

運動前先做熱身。

真可愛!

以下哪項不是成長階段的主要身體變化?

A 身高增加

B

C

D

體重增加

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頭髮變曲

3 以下照片中的人物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 把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在 內。

樣本

題目 (2):

在成長過程期間,人的身高和 體重均會增加。

在成長過程期間,人會先長出 乳齒(長齊後有 20 隻);到 了換牙期時,乳齒便會脫落並 長出恆齒(長齊後最多有 32 隻)。

題目 (3):

觀察照片,可根據小孩的體 型、外貌和行為判斷出各小孩 分別的大概年齡。

• 左邊照片中的小孩體型較 大,亦能夠自行騎單車;此 小孩屬於 C. 兒童期(6 - 12 歲)。

• 中間照片中的小孩尚未能自 行站立;此小孩屬於 A. 嬰 兒期(0 - 2 歲)。

• 右邊照片中的小孩能夠自行 進食;此小孩屬於 B. 幼兒 期(2 - 6 歲)。

教育電視

以下資源均來自教育局,版權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有。

《保護身體》

《眼耳口》

《牙齒》

《我的成長》

自評表

教師可派發自評表,以趣味「摘星」形式,讓學生了 解所掌握的知識及技能,提升學習成就感,同時發現 哪些內容應加以熟悉,促進自主學習。

摘星之旅

專心聽老師講課,回家後要複習。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請教別人哦!

你學會這些知識了嗎?學會的話,請塗上星星。 我學會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不同身體部分的功用。

不同感官的用處。

我的身體在不同成長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和兒童 期)的變化。

我做到

你做到這些要求了嗎?做到的話,請塗上星星。

善用感官,感受身邊的環境。

不跟他人比較,明白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你在這個課題收集了多少顆星星?

我收集了 ___ 顆星星。

我對本課的課題感到:

想學更多 滿足 一般 其他:

把想學更多的內容寫或畫在下方空白位置:

知識補給站

人在哪個年齡階段時,身高會長得最快?

一般而言,嬰兒期和青春期時,人的身高會長得最快。

嬰兒期:0 至 1 歲時,嬰兒的身高可以成長約 20 厘米;而 1 至 2 歲時,則 可以成長 10 厘米至 12 厘米。2歲 開始,幼兒的成長速度就會逐漸下降,但 依然會保持每年成長 4 厘米至 6 厘米。

青春期:在青春期時,人平均每年的身高可增加 7 厘米至 9 厘米;在青春 期過後(約 18 歲至 19 歲),人的身體已發育成熟,身高就基本會固定下 來,不會繼續長高。

知識補給站

為甚麼有些同學長得比我高,又有些同學長得比我矮?

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高,例如遺傳、內分泌、飲食習慣、運動習 慣和睡眠習慣等。

此外,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一樣,部分小孩更可能在踏入青春期後,身 高才會顯著增高;家長和教師均可提醒小孩無須過分在意與其他小孩的身 高差異,只須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便可確保正常的成長速度。

學生可於課本 1A 第二課「健康的生活」中學到更多關於健康生活習慣的知 識。

知識補給站

人在嬰兒期、幼兒期和兒童期分別有甚麼特徵?

嬰兒期

• 能夠俯臥(趴着)或用手支撐身體坐着一段時間,但未能站立或走路。

• 能夠發聲,對自己的名字作出反應。

幼兒期

• 能夠自行站立和穩定地向前步行。

• 能夠逐漸學會說話,說出單詞,例如:媽、爸、抱等。

兒童期

• 能夠跑步和跳躍,甚至做出更複雜的動作,例如自行洗澡。

• 能夠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更能讀書識字。

教學建議

建議課時 6 節

學習重點

範疇 主題 學習課題 學生應能

生命與環境 A. 人體健康 • 健康的生活方式 1LA1 說出人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例如︰眼睛 看東西、牙齒咀嚼食物、脊椎支撐身體)

C. 生命的延續 • 生物的生命周期 1LC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的主 要身體變化(例如:身高和體重增加、乳齒脫 落長出恆齒)

學習目標

知識和理解

技能和過程

價值觀和態度

已有知識

幼稚園

• 知道人體各部分的不同功能。

•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主要的身體變化。

• 學習身體感官的不同用途,並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 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無須與他人比較成長速度。

• 知道主要身體部分名稱及其用途。

• 對身體感官(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的基本認識。

1

章節 1 我的身體

活動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1. 說出人的身體由甚麼部分組成:頭、軀幹、手、腳。

2. 說出脊椎的功能(支撐身體)。

完成預習工作紙「認識自己的身體」,讓學生簡單認識自己身體的各 個部分。 • 【預習工作紙】認識 自己的身體

1. 播放動畫「小小積木人」,以組裝積木人作為引導,帶領學生思考 組成人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包括手、腳、頭部)以及其各自的功 用。

2. 【試一試】教師可派發活動工作紙「拼拼積木人」,並提供不同類 別的積木(分成頭、身和腳部分)供學生索取,並嘗試利用積木拼 砌出積木人。於拼砌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 你用了哪些積木部分?

• 課本 P.2-3

• 【動畫】小小積木人

• 【活動工作紙】拼拼 積木人

Engage 引入

Explore 探究

 你是怎樣組合這些積木部分的?積木人的頭部會與哪個部分連接 起來?

3. 【分享】邀請同學展示並簡介自己所拼砌出的積木人,說出組成積 木人各個部分的名稱。

1.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並邀請他們觀察背景圖,引導他們思考除了動畫 所提及的身體部分(即手、腳和頭部)外,還有哪些構成人類身體 的部分。

 看看組裝小小積木人的小冊子。如果要組裝一個積木人,除了 手、腳和頭部以外,我們還必須用到哪些積木部件?軀幹  如果組裝積木人時,沒有加入這個積木部件,會發生甚麼事情? 積木人的部件會完全散開,無法成功組裝

2. 根據以上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及明白軀幹的用途是連接人類的各個 身體部分(頭、手、腳),並支撐身體。

1. 【活動】指示學生仔細閱讀圖片,根據題目所提供的選項,將代表 各個身體部分的字母分別填寫於各個黃色框內。

2. 【分享】邀請學生站起來,與鄰座同學逐個介紹和說出自己的身體 部分。

3. 【思考】以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人類的各個身體部分。

 觀察圖片。位於身體中心的是哪個部分?軀幹  軀幹的用途是甚麼?軀幹頂端的頸項連接頭部(以軀幹頂部的頸 項作為連接);軀幹上部的兩側連接雙手;軀幹下部則連接雙腳

• 課本 P.3

• 課本 P.4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Enrich

延伸

1. 閱讀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再次重申身體的各部分包括頭、軀 幹、手和腳,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我的身體部分」,以腦圖形式繪畫出身體 各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構成關係,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人類身 體部分的認識和理解。

指示學生閱讀圖片,明白在軀幹內脊椎所在的位置。教師亦可請學生 嘗試觸摸自己的背部,感受脊椎,並解釋脊椎的用途是承受全身的重 量,令身體能夠直立。

1. 教師可打開延伸簡報「身體部分猜猜看」,並配合延伸工作紙「身 體部分猜猜看」協助學生深入認識人體部分與其名稱。學生應根據 簡報所展示的身體部分名字猜測該身體部分位於身體的哪裏,並根 據簡報的資訊完成工作紙。

2. 如有需要,亦可於邀請學生站起來,與鄰座或組內同學互相介紹自 己的身體部分,例如於提及「肩膀」應指向自己的肩膀,於提及「 手指」時應指向自己的手指,如此類推。

樣本

• 課本 P.4

• 【思維工作紙】我的 身體部分

• 課本 P.4

• 【延伸簡報】身體部 分猜猜看

• 【延伸工作紙】身體 部分猜猜看

章節 2 奇妙的身體

活動 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用到甚麼身體部分?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說出人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例如︰手腳用以進行不同的動作和運動。

1. 【觀察】邀請學生閱讀課本的圖片,並思考圖片中的人物正在進行 甚麼活動,以及使用了哪些身體部分進行活動,以引導學生思考身 體部分與其功用間的關係。

2. 【動手做】老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圖片嘗試這一系列動作,以親自感 受不同動作會運用哪些身體部份。教師亦可以邀請個別學生進行不 同動作,讓其他學生觀察,再作分享。

Engage 引入

Explore

探究

 教師可提醒學生每一項活動不一定只會用到一個身體部分,以簡 單帶出許多活動都需要身體部分互相配合才能好好完成的概念。

 「跑步」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腳

 「踢足球」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腳

 「跳繩」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手和腳

 「打籃球」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手和腳

 「扭呼拉圈」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軀幹

1. 【準備】教師可列印活動材料「運動卡牌」遊戲卡,例如「踢足 球」、「跳繩」、「打籃球」、「扭呼拉圈」等卡牌。如有需要亦 可增加其他運動供學生模仿。

2. 【活動】邀請同學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如有需要,教師亦可派發活動工作紙「運動猜一猜」。

 邀請一位學生抽取卡牌,然後模仿卡牌上所寫的活動。

 其他同學應仔細觀察該學生的動作,並猜測該學生所模仿的是甚 麼運動,請學生模仿工作紙的例句,解釋這樣猜測的原因。

 教師可向同學提問,邀請學生舉手回答所猜測的活動是甚麼,並 要求學生模仿活動冊的例句解釋這樣猜測的原因。

樣本

(1) 你認為同學在模仿的是甚麼運動?任何合理答案

(2) 你為甚麼會這樣猜?解釋原因。任何合理答案  教師可參考以下例句,以便引導學生作答: 踢足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踢足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跑步和 踢球。」

跳繩:「我猜同學模仿的是跳繩,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跳,用手來 晃動繩子。」

打籃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打籃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跑步, 用手來運球和射球。」

• 課本 P.5

• 【活動材料】運動卡 牌

• 【活動工作紙】運動 猜一猜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扭呼拉圈:「我猜同學模仿的是呼拉圈,因為他 / 她用軀幹(腰 部)來轉動呼拉圈。」

羽毛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羽毛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跑步, 用手揮羽毛球拍。」

排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排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跑步,用手 來接球、傳球或開球。」

保齡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保齡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移動, 用手來拿球和丟球。」

劍擊:「我猜同學模仿的是劍擊,因為他 / 她用腳來移動,用手 來揮劍。」

1. 引導學生根據活動內容,回答身體各部分(包括手、腳和軀幹)的 功能;例如手能用以拿取物件和運球等,腳能跑步和踢球等。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身體部分妙用大」,以腦圖形式繪畫出身 體各部分的用途,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人類身體部分及其用處的 認識和理解。

1.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使用這些身體部分還能夠做到甚麼,並請學生 舉出例子。接受任何合理答案,如唱歌、畫畫等

2. 教師可派發跨學科工作紙「動作齊練習」供學生進行體操活動,活 動身體的同時亦可更加了解不同體操動作須要使用到的身體部分。

樣本

• 課本 P.5

• 【思維工作紙】身體 部分妙用大

• 課本 P.5

• 【跨學科工作紙】動 作齊練習

章節 3 感官的秘密 科學探究 1.1 我們用了甚麼感官?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說出人體感官的功能(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味、舌頭嘗味道、皮膚感受觸感、 牙齒咀嚼食物)。

5E 教學法

Engage 引入

流程

1. 【觀察及回想】指示學生閱讀課本背景的圖片,並邀請學生思考及 回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否曾認知到圖片中的各種東西,包括顏 色、聲音、氣味、味道和觸感。

 圖片中的積木分別有哪些不同的顏色?白色、藍色、黃色、紅色 和綠色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看見不同顏色。

 穿過的鞋子會有怎樣的氣味?臭味

 花朵會有怎樣的氣味?香味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嗅到香味和臭味。

 鳥兒鳴叫的聲音是小聲還是大聲?小聲

 使用擴音器發出的聲音是小聲還是大聲?大聲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分辨大小聲。

 蘋果、檸檬、苦瓜和鹽的味道*分別是怎樣的?甜、酸、苦和辣

*由於味道是主觀感受,每人對味道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樣,因此 即使學生提出其他答案(例如蘋果不甜),教師亦應接受。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嘗到不同味道。

 裝有冰奶茶的杯子摸起來會是怎樣的?冷的 裝有熱湯的碗子摸起來又會是怎樣的?熱的

 奶茶上的奶油的質感是怎樣的?軟的

裝有食物的木托盤的質感又會是怎樣的?硬的  瓷碗的表面摸起來是怎樣的?光滑的

洋蔥的表面摸起來又是怎樣的?粗糙的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摸到東西的表面,分辨表面的觸 感和温度。

所需教材

2. 【聯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認知到這 些不同的事物,從而引入感受環境須要用到感覺的器官(又稱感 官),以便承接活動冊的各項感官活動。 • 課本 P.6-7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打開活動冊 P.2-7,根據指示完成觀察活動,通過各項活動觀察並回 想不同感官的不同用途。

1. 【小遊戲】指示學生仔細看圖片,觀察圖片 A 和圖片 B 之間的六個 不同之處。

(1) 圖片 A 的窗外有小鳥,圖片 B 則沒有

(2) 圖片 A 的小聰有戴眼鏡,圖片 B 則沒有

(3) 圖片 A 的小美睜著眼睛,圖片 B 的小美則瞇起了眼睛 (4) 圖片 A 右邊的杯子是橙色的,圖片 B 右邊的杯子則是白色的 (5) 圖片 A 的袋子上是花朵圖樣,而圖片 B 的袋子上則是愛心圖樣

(6) 圖片 A 的小熊繫了綠色的領結,而圖片 B 的小熊布偶則沒有繫 領結

2.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發現兩張圖片的不同之處的?觀察及比較圖片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用了甚麼感官?眼睛

3. 【準備】教師應準備以下活動材料:

 膠桶(不透明的)

 布偶

 木餐具

 乒乓球

 硬幣

 紙杯

 任何教師認為適合的額外物件*

 上述的活動材料在落入水桶時,均會發出不同類型的聲響。教師 可以參考以下的描述,形容不同物件所發出的聲響,引導學生思 考到底被丟入桶中的是哪件物件。

布偶:聲響極為微弱,甚至沒有任何聲音 木餐具:發出較沉實的聲響,且並不會太響亮 乒乓球:發出清脆但較輕微的聲響,且會因為乒乓球不斷在桶底 反覆彈跳而發出連續不斷的撞擊聲,直至乒乓球停止彈跳為止 硬幣:發出清脆且響亮的聲響

紙杯:發出輕微且短促的聲響,且並不會太響亮

*如教師打算新增其他額外材料,應根據物料落入桶底時會發出的 聲音類型作為標準,準備發出不同類型聲音的材料各一種,並避免 選擇會發出同類型聲音的物料(如毛巾和布偶),以免學生因無法 分辨出聲音的差異而難以完成活動。

• 活動冊 P.3-4

• 【實驗影片】1A1.1

• 不透明的膠桶 1 個

• 布偶 1 個

• 木餐具 1 件

• 乒乓球 1 個

• 硬幣 1 枚

• 紙杯 1 個

• 【活動工作紙】聲音 猜一猜

4. 【小遊戲】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教師讓所有同學閉上眼睛,靜心聆聽。

 選擇其中一件物件,將其丟入桶中* 。

*視乎班級情況,教師亦可選擇邀請同學負責將物件丟入桶中。

 邀請學生根據所聽到的聲音猜測被丟進桶中的是甚麼物件,並舉 手分享,根據例句的形式說明原因。

 學生此時可以睜開眼睛。教師可將丟進桶中的物件取出*,看看 有多少同學猜中了物件是甚麼。

*如果邀請了同學負責丟物件進桶中,亦可由該位同學負責揭曉 答案。

5.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判斷被丟進桶中的東西是甚麼的?聆聽東西落入桶中的 聲音,通過分辨聲音的差異(例如音量是大是小,聲響是較高音 還是較低音等)而找出可能製造出該聲響的物件。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用了甚麼感官?耳朵 【替代活動】完成活動工作紙「聲音猜一猜」以取代以上活動。教師 播放不同的聲音,並指示學生在工作紙上圈出發出這些聲音的是甚麼 東西,然後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6. 【小遊戲】繼續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教師讓所有同學閉上眼睛。

 選擇其中一件物件,將其放入桶中。

 邀請學生將手伸進桶子,嘗試觸摸物件,根據觸摸到的觸感猜猜 桶中的是甚麼物件,並說明原因。

 上述的活動材料均有不同的觸感。教師可以參考以下的描述,形 容不同物件的觸感有何分別,引導學生思考到底自己正在觸摸的 是哪一件物件。

布偶:質感柔軟;表面可能光滑亦可能粗糙,視乎布料而定 木餐具:質感較為堅硬,表面亦較平滑 乒乓球:質感偏硬但略有彈性,表面略顯粗糙,觸摸時會感到 微涼 硬幣:質感非常堅硬,表面會因凹凸而略顯粗糙(因硬幣兩面均 刻有字樣),且觸摸時會感到冰涼 紙杯:質感偏軟且柔韌,表面可能略顯粗糙,內部(杯內)則較 為光滑

7.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判斷桶中放的是甚麼的?觸碰物件,感受它的形狀、觸 感和温度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用了甚麼感官?皮膚

Explore

探究

8. 【回想】請學生回想他們有否吃過表格中所列出的食物,並根據回 憶中的味道填寫表格* 。

*由於食物的味道十分主觀,教師應接受來自學生的不同答案,而 並非要求統一答案(例如「巧克力是甜的」、「咖喱是辣的」)。

9. 【聯想】邀請學生聯想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與其味道並與同學分 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他們會透過甚麼感官而得知不同食物的 味道。

 你最喜歡吃的是甚麼?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 它的味道是怎樣的?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10.【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分辨味道時所使用的感官。

 你在當時用了甚麼感官分辨食物的味道?舌頭

11.【回想】請學生回想他們有否聞過表格中所列出的東西,並根據回 憶中的氣味填寫表格* 。

*由於使用「香 / 臭」來區分氣味過於主觀,此處採用「氣味是否令 人舒服」作區別。

*由於東西的氣味十分主觀,教師應接受來自學生的不同答案,而 並非要求統一答案(例如「我喜歡海風的氣味」、「肥皂的氣味令 我覺得很舒服」)。

12.【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分辨氣味時所使用的感官。

 你在當時用了甚麼感官分辨氣味帶給你的感受?鼻子

13.【分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在三個活動中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個,以 加深學生的體會和對知識的記憶。

1. 閱讀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再次重申身體的不同感官及其用 途,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 活動冊 P.6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用感官感受世界」,以樹圖形式列出感官 能如何協助我們感受身邊的世界,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感官和其 用處的關係的認識。

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進食時,除了會使用到舌頭,還需要哪些身體部 分,從而令學生進一步明白到不管是甚麼活動都需要多個身體部分的 相互配合才能達成。

 除了舌頭,你平日吃飯時還可能用到哪些身體部分?鼻子、牙齒、 眼睛和手

 如學生直接回答「口」或「嘴巴」,教師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 導學生回答得更加詳細。

(a) 在進食之前,你會先感受到食物的香味嗎?鼻子 (b) 你使用了嘴巴裏的甚麼部分將食物咬碎?牙齒 (c) 你是怎樣看到你要吃的食物在哪裏的?眼睛

(d) 你會用甚麼身體部分拿起餐具或食物?手

• 活動冊 P.7

• 【思維工作紙】用感 官感受世界

• 活動冊 P.7

5E 教學法 流程

它們的用途分別是甚麼?

Elaborate

闡述

Evaluate

評估

鼻子用來嗅食物的香氣,

牙齒用來咀嚼食物,

眼睛用來看清食物的位置,手用來拿起餐具將食物送入口中

教師可參考「我們用了甚麼感官?」學習表現評估表,評估學生對使 用感官認知世界的理解。

• 科學探究 1.1 學生學 習表現評估表

4

章節 4 我的成長日記

科學探究 1.2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麼變化?

建議課時: 3 節

教學目標: 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化。

例如:身高和體重增加、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2. 明白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學生預備: 1. 指示學生帶六張於不同年齡*所拍攝的照片。

2. 指示學生回家詢問父母並記錄自己在出生時、去年和今年的身高及體重。

5E 教學法

Engage

引入

流程

1. 【觀察】觀察課本照片中的小孩從嬰兒期(出生 - 2 歲)、幼兒期 (2 歲 - 6 歲)到兒童期(6 歲 - 12 歲)的成長,並邀請同學分享他 們能夠觀察出小孩在各個時期有哪些分別。頭髮變長了、身高變高 了、體型變大了、任何合理答案

2. 【動畫】播放動畫「小健的成長日記」,通過小健的故事,引導學 生回憶自己有否看過自己的成長記錄冊或是小時候的照片,以便帶 入製作「我的相簿」活動。

3. 【試一試】指示學生將不同年齡的照片*貼於活動冊 P.8 的空格內, 並在旁邊的橫線上填寫拍攝該照片時的年齡,以完成我的相簿。

*教師應事先於上課前提醒學生帶六張於不同年齡所拍攝的照片, 並確保嬰兒期(0 - 2歲)、幼兒期(2 - 6歲)和兒童期(6 - 12歲) 至少各有一張照片。

*如有學生尚未年滿 6 歲,則只須確保嬰兒期(0 - 2歲)和幼兒期 (2 - 6歲)各有一張即可。

4. 【遊戲】教師收集學生的活動冊,抽取數本展示予全班同學觀察, 並嘗試猜出照片中的嬰兒是哪位同學。教師可詢問以下問題,以引 導學生觀察並思考成長會為我們帶來外表上變化:  你知道照片裏的是哪位同學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你是怎樣猜出他是誰的?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教師可提示學 生仔細觀察照片中嬰兒的特徵,並留意這些特徵與哪些同學最為 相似。

5. 【分享】邀請學生與鄰座同學分享自己的成長記錄相簿,並逐張照 片介紹。

 該照片是在你多少歲時拍下的?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這個年齡屬於嬰兒期、幼兒期還是兒童期?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 答。

 幫你拍攝照片的是誰?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拍攝照片時,你正在做什麼?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拍攝照片時,你的頭髮有多長?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拍攝照片時,你長出牙齒了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拍攝照片時,你已經能夠站起來了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所需教材

• 課本 P.8-9

• 【動畫】小健的成長 日記

• 活動冊 P.8-9

Engage 引入

6. 【思考】邀請學生思考自己現在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

 你今年幾歲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你知道自己現在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 答。

7. 【聯想】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的成長階段會否改 變,從而令學生明白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身體特徵。

 你是不是一直都處於這個成長階段?你所處的成長階段是會改變 的嗎?不是。會改變。

1. 【觀察】觀察課本圖片和兩個人物的發言,指出他們遇到了甚麼情 況。(A) 衣服變得不合身;(B) 牙齒掉落

2. 【思考】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有否遇到過這些情況,思考自己的身上 有否出現類似的成長轉變,以便進行活動冊的引入。

 你有試過發現穿上衣服時,感覺衣服變小了嗎?學生可按實際情 況作答。

 你有試過發現自己的牙齒變得鬆脫,甚至掉落嗎?學生可按實際 情況作答。

3. 【聯想】通過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成長時身體會出現的改 變,並初步帶出人人成長的速度各有快慢不同,且同學之間無須互 相比較。

 衣服其實會隨時間變小嗎?不會

 為甚麼你會覺得衣服變小了?因為自己的體型有所變化

打開活動冊 P.10-13,根據指示完成觀察活動,說出自己在嬰兒期、 幼兒期及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化。

1. 【記錄】請學生填寫自己的身高體重變化,記錄下出生時、去年和 今年分別的身高和體重。

2. 【分享】邀請學生與鄰座同學分享自己的成長變化。

 你的身高有甚麼變化?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長高*了;但學 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學生會在小一數學科學習比較物件長度以及「高」「矮」的概 念。

 你的體重有甚麼變化?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變重^了;但學 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小一課程範圍尚未包括重量的概念。重量的概念與比較物件重 量的知識將於小三教授,因此教師應指示學生以數字的大小進行 比較,而無須強調重量單位「公斤」。

 與出生時相比,你的身高和體重變化了多少?學生可按實際情況 作答。

 教師可在此部分提醒學生每個人的身體和成長情況都不一樣,同 學之間無須互相比較。

• 活動冊 P.10

• 【活動工作紙】我的 身高體重變化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3. 【統計】教師統計出班上同學的身高變化,並將統計結果展示予全 班同學。教師可詢問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成長變化會為身體帶 來的改變: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身高通常會變高、變矮還是沒有變化? 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長高了;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體重通常會變重、變輕還是沒有變化? 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變重了;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指出每個人與出生相比時,身高會 長高,而體重會增加。

• 活動冊 P.11 Elaborate

2. 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身高和體重以外,身體還出現了哪些變化,以便 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明白到自己的身體正在變化和成長。

1. 教師可指示學生閱讀想一想部分,明白身體方面的成長(主要為長 高後)能讓我們做到更多不同的事情,令我們在能力上也出現改 變。

 在長大長高後,你能夠做到之前無法做到的事情嗎?

(a) 長高後,能夠乘坐有身高限制的過山車。

(b) 長高後,能夠自行拿到放在高處的物件。

(c) 同學亦可按自己的經驗回答。

2. 邀請學生分享長大後有甚麼特別想做到的事情,以及分享原因。接 受任何合理答案

1. 【觀察】請學生觀察圖片,指出各張圖片中的人物的牙齒有甚麼變 化。

人會首先長出乳齒。隨著年齡增長,乳齒將會逐漸脫落,並長出恆 齒。

2. 【點算及記錄】教師可派發兩個牙齒模型(兒童乳齒和成人恆齒模 型),並指示學生點算牙齒模型的牙齒數量,同時填寫活動工作紙 「牙齒數一數」,記錄兒童乳齒模型和成人恆齒模型分別的牙齒數 量,從而理解乳齒和恆齒的數量有甚麼分別* 。

 根據你點算的結果,是乳齒的數量比較多,還是恆齒的數量比較 多?恆齒

*教師亦可補充乳齒長齊時,數量為 20 隻;而恆齒長齊時的數量則 可能是 28 至 32 隻。這是因為有些人會在 17 歲後長出四隻第三大 臼齒(即智慧齒),但有些人亦不會長出第三大臼齒;因此恆齒的 數量因人而異。

3. 【回想】請學生觀察圖片並進行回想,看看自己是否已經開始經歷 乳齒掉落和長出恆齒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和明白乳齒掉落、 長出恆齒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事情。

 你已經有乳齒脫落的經驗了嗎?你是在甚麼時第一次掉牙的?學 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教師可再次提醒學生每個人成長情況、乳齒自然脫落和長出恆齒 的時間都不一樣,學生無須自行動手拔掉乳齒,而且同學之間無 須互相比較乳齒掉落的時間快慢。

• 活動冊 P.12

• 兒童乳齒模型 1 個

• 成人恆齒模型 1 個

• 【活動工作紙】牙齒 數一數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 掉牙時,你有甚麼感受?學生可能會回答感到不安、焦慮或害怕 牙齒不再長出,甚至會十分介意掉牙後的樣子。教師可在此處提 醒學生換牙是正常的,亦是每個人在成長時必須經過的階段,因 此學生無須過分介意或害怕。教師亦可進一步提醒學生不應取笑 在換牙的同學,而是應該正面地一起面對成長為身體帶來的變 化。

 如果你已經開始了掉牙,你的恆齒又已經開始長出來了嗎?學生 可按實際情況作答。教師可告訴學生恆齒會在乳齒脫落後的幾個 月內自行生長。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指出乳齒脫落和長出恆齒是成長階 段中會發生的事情。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成長的特徵」,列舉出成長的特徵和身體 變化,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成長階段會出現的特徵和變化的認 識。

1. 教師可指示學生思考為何明明乳齒終會有掉落的一天,我們依然要 每天刷牙,好好保護牙齒。

• 活動冊 P.13

• 【思維工作紙】成長 的特徵 Elaborate

 既然乳齒總有一天會脫落,換成恆齒,為甚麼我們還要每天刷 牙,好好保護乳齒?牙齒是我們進食和說話時會使用到的重要身 體身體部分,因此即使乳齒會掉落,我們亦必須好好愛護  如果不好好愛護牙齒,會發生甚麼事情?可能會出現蛀牙、牙痛 等後果,甚至變得無法說話或進食

1. 人的成長過程是怎樣的?觀看延伸簡報「我的成長歷程」以了解更 多。

Enrich 延伸

Evaluate 評估

2. 人還有哪些成長的表現?完成延伸工作紙「我的成長歷程」。

3. 教師亦應在此處再次重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速度,提醒學生無 須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特別而獨一無二的。

1. 請學生課前或課間完成温習工作紙「這就是我」,總結自己所學知 識。

2. 教師可利用温習簡報「這就是我」,與學生回顧本課重點。

3. 教師應請學生完成我的寶石,簡單評估自己是否已掌握本課的重要 概念。

4. 請學生完成智闖寶石島的題目,運用及鞏固自己所學知識。

5. 教師可派發線上寶石島的題目,更全面覆蓋學習重點。

6. 教師可派發自評表(摘星之旅),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已達成學習 目標,促進自主學習。

• 【延伸簡報】我的成 長歷程

• 【延伸工作紙】我的 成長歷程

• 課本 P.10-13

• 【温習工作紙】這就 是我

• 【温習簡報】這就是 我

• 線上寶石島

• 自評表(摘星之旅)

課題概覽

建議課時 6 節

學習重點

範疇主題 學習課題 學生應能

生命與環境 A. 人體健康 • 健康的生活方式 1LA1 說出人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例如︰眼睛 看東西、牙齒咀嚼食物、脊椎支撐身體)

C. 生命的延續 • 生物的生命周期 1LC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的主 要身體變化(例如:身高和體重增加、乳齒脫 落長出恆齒) 學習目標

知識和理解

技能和過程

價值觀和態度

已有知識

幼稚園

• 知道人體各部分的不同功能。

•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主要的身體變化。

• 學習身體感官的不同用途,並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 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無須與他人比較成長速度。

• 知道主要身體部分名稱及其用途。

• 對身體感官(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的基本認識。

探究流程

章節 1 我的身體

1

2

3

4

活動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章節 2 奇妙的身體

活動 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用到甚麼身體部分?

章節 3 感官的秘密

科學探究 1.1 我們用了甚麼感官?

章節 4 我的成長日記

科學探究 1.2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麼變化?

課題概覽

【預習工作紙】

認識自己的身體

教學資源

教學計劃表

章節 � 我的身體

活動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預習工作紙】

認識自己的身體

【思維工作紙】

我的身體部分

章節 � 奇妙的身體

【動畫】 小小積木人

【延伸工作紙】

身體部分猜猜看

活動 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用到甚麼身體部分?

【活動材料】

運動卡牌

【跨學科工作紙】

動作齊練習

【活動工作紙】

運動猜一猜

【活動工作紙】 拼拼積木人

【延伸簡報】

身體部分猜猜看

【思維工作紙】

身體部分妙用大

章節 � 感官的秘密

科學探究 �.� 我們用了甚麼感官?

【實驗影片】

�A�.�(基本版)

【活動簡報】

聲音猜一猜

【在家科學小實驗】

眼睛會騙我嗎?

(初階版)

章節 � 我的成長日記

【實驗影片】

�A�.�(完整版)

【思維工作紙】

用感官感受世界

【在家科學小實驗】

眼睛會騙我嗎? (進階版)

科學探究 �.�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麼變化?

【動畫】

小健的成長日記

【思維工作紙】

成長的特徵

【温習簡報】

這就是我

自評表

【活動工作紙】

我的身高體重變化

【延伸簡報】

我的成長歷程

課後

【温習工作紙】

這就是我

詞彙中英對照表

【活動工作紙】

聲音猜一猜

科學探究 �.�

學生學習表現評估表

【活動工作紙】

牙齒數一數

【延伸工作紙】

我的成長歷程

線上寶石島

教育電視配對表

1 2 3

建議教學流程

預習

完成預習工作紙「認識自己的 身體」,讓學生簡單認識自己 身體的各個部分。

引入活動

建議課時:0.5 節

1. 播放動畫「小小積木 人」,以組裝積木人作 為引導,帶領學生思考 組成人的身體的各個部 分(包括手、腳、頭 部)以及其各自的功 用。

2. 【試一試】教師可派發 活動工作紙「拼拼積木 人」,並提供不同類別 的積木(分成頭、身和 腳部分)供學生索取, 並嘗試利用積木拼砌 出積木人。於拼砌過程 中,教師可以用問題引 導學生思考:

 你用了哪些積木部分?

 你是怎樣組合這些積 木部分的?積木人的頭 部會與哪個部分連接起 來?

3. 【分享】邀請同學展示並簡 介自己所拼砌出的積木人, 說出組成積木人各個部分的 名稱。

這就是我 1

小健和小美在積木商店發現了不 少新奇有趣的玩具。

【動畫】小小積木人

【動畫】

【預習工作紙】 認識自己的身體

組裝自己的小小積木人 真好玩!

齊來探索

我的身體有哪些部分?

我能用我的身體做甚麼?

我們為甚麼能感受周圍的環境?

從出生到現在,我的身體有甚麼不同了?

試一試

【活動工作紙】 拼拼積木人

動手砌一個小小積木人, 看看你用了甚麼積木。

我們的身體也是由 不同部分組成的呢!

樣本

學習目標

建議課時:0.5 節

1. 說出人的身體由甚麼部分組 成:頭、軀幹、手、腳。

2. 說出脊椎的功能(支撐身 體)。

3

引入 Engage

1.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並 邀請他們觀察背景 圖,引導他們思考除 了動畫所提及的身體 部分(即手、腳和頭 部)外,還有哪些構 成人類身體的部分。

 看看組裝小小積木人 的小冊子。如果要組 裝一個積木人,除了 手、腳和頭部以外, 我們還必須用到哪些 積木部件?軀幹

 如果組裝積木人時, 沒有加入這個積木部 件,會發生甚麼事 情?積木人的部件會 完全散開,無法成功 組裝

2. 根據以上問題,引導 學生思考及明白軀幹 的用途是連接人類的 各個身體部分(頭、 手、腳),並支撐身 體。

1. 【活動】指示學生仔細閱讀 圖片,根據題目所提供的選 項,將代表各個身體部分的 字母分別填寫於各個黃色框 內。

2. 【分享】邀請學生站起來, 與鄰座同學逐個介紹和說出 自己的身體部分。

3. 【思考】以問題引導學生進 一步理解人類的各個身體部 分。

 觀察圖片。位於身體中 心的是哪個部分?軀幹  軀幹的用途是甚麼?軀 幹頂端的頸項連接頭部 (以軀幹頂部的頸項作 為連接);軀幹上部的 兩側連接雙手;軀幹下 部則連接雙腳

解釋 Explain

1. 閱讀活動冊上的「我的發 現」,再次重申身體的各部 分包括頭、軀幹、手和腳, 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我 的身體部分」,以腦圖形式 繪畫出身體各部分以及各部 分之間的構成關係,更進一 步鞏固學生對於人類身體部 分的認識和理解。

闡述 Elaborate

指示學生閱讀圖片,明白在軀 幹內脊椎所在的位置。教師亦 可請學生嘗試觸摸自己的背 部,感受脊椎,並解釋脊椎的 用途是承受全身的重量,令身 體能夠直立。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標示身體的部分,把代表答案的字母填在框內。

樣本

我的身體部分包括頭、 軀幹、手和腳。

【思維工作紙】 我的身體部分

脊椎 我們的軀幹裏有一條長長的骨骼。

它叫做脊椎,負責支撐身體。

知識補給站

有甚麼身體部分是動物有,而人類沒有的? 部分動物擁有尾巴或翅膀,這些都是人類沒有的身體部分。但有些身體部分 則是人類擁有,而部分動物沒有的(例如蛇就沒有腳)。學生可於課本 1A 第 四課「親親動植物」中學到更多關於動物的特徵,以及觀察動物的方法。

奇妙的身體 2

我們的身體有不同部分。這些身體部分讓我們能做到不同的活動。

【活動工作紙】

運動猜一猜

打籃球

踢足球

扭呼拉圈

【思維工作紙】 身體部分妙用大

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用到甚麼身體部分?

解釋 Explain

1. 引導學生根據活動內容,回 答身體各部分(包括手、腳 和軀幹)的功能;例如手能 用以拿取物件和運球等,腳 能跑步和踢球等。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身 體部分妙用大」,以腦圖形 式繪畫出身體各部分的用 途,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 人類身體部分及其用處的認 識和理解。

【跨學科工作紙】 動作齊練習 5

闡述 Elaborate

1.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使用這 些身體部分還能夠做到甚 麼,並請學生舉出例子。接 受任何合理答案,如唱歌、 畫畫等

2. 教師可派發跨學科工作紙「 動作齊練習」供學生進行體 操活動,活動身體的同時亦 可更加了解不同體操動作須 要使用到的身體部分。

建議課時:1 節 說出人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 例如︰手腳用以進行不同的動 作和運動。 學習目標

Engage

1. 【觀察】邀請學生閱讀課本 背景的圖片,並思考圖片中 的人物正在進行甚麼活動, 以及使用了哪些身體部分進 行活動,以引導學生思考身 體部分與其功用間的關係。

2. 【動手做】指示學生根據圖 片親自嘗試一系列的動作, 以親身感受動作須要用到的 各個身體部分;教師亦可邀 請個別學生模仿圖片裏的動 作,讓其他學生進行觀察, 再作討論和分享。

 教師可提醒學生每一項 活動不一定只會用到一 個身體部分,以簡單帶 出許多活動都需要身體 部分互相配合才能好好 完成的概念。

1. 【活動】教師可列印教學資 源「運動卡牌」,邀請同學 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如有需要,亦可派發活動 工作紙「運動猜一猜」。

 邀請一位學生抽取卡 牌,然後模仿卡牌上所 寫的活動。

 指示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該學生的動作,並猜測 該學生所模仿的運動。

學生應參考工作紙上的 例句,解釋這樣猜測的 原因。

探究 Explore

學習目標

建議課時:1 節 說出人體感官的功能(眼睛看 東西、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 味、舌頭嘗味道、皮膚感受觸 感、牙齒咀嚼食物)。

引入 Engage

1. 【觀察及回想】指示學生閱 讀課本背景的圖片,並邀請 學生思考及回憶他們在日常 生活中有否曾認知到圖片中 的各種東西,包括顏色、聲 音、氣味、味道和觸感。

 圖片中的積木分別有 哪些不同的顏色?白 色、藍色、黃色、紅 色和綠色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看見不同 顏色。

 穿過的鞋子會有怎樣 的氣味?臭味

 花朵會有怎樣的氣 味?香味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嗅到香味 和臭味。

 鳥兒鳴叫的聲音是小 聲還是大聲?小聲

 使用擴音器發出的聲 音是小聲還是大聲? 大聲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分辨大 小聲。

你是怎樣認識身邊的 東西的? A 感官的秘密 3

我們能看見

不同顏色。

1 2 3

樣本

我們能分辨大小聲。

嚴格來說,其實「辣」味並不屬於味道的一種,而是舌頭和嘴巴 神經受刺激時所感受的灼熱與疼痛感。 釐清概念

我們能嘗到不同味道。

我們能摸到東西的表面。

我們能感受周圍的環境,是因為我們有感覺的器官, 稱為感官。

樣本

活動冊 P.2

打開活動冊 P.2-7,根據指 示完成觀察活動,通過各 項活動觀察並回想不同感 官的不同用途。

 蘋果、檸檬、苦瓜和 鹽的味道*分別是怎樣 的?甜、酸、苦和鹹 *由於味道是主觀感 受,每人對味道的感 受可能都不一樣, 因此即使學生提出其 他答案(例如蘋果不 甜),教師亦應接 受。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嘗到不同 味道。

 裝有冰奶茶的杯子摸 起來會是怎樣的?冷 的

裝有熱湯的碗子摸起 來又會是怎樣的?熱 的

 奶茶上的奶油的質感 是怎樣的?軟的 碗子的質感又會是怎 樣的?硬的

 瓷碗的表面摸起來是 怎樣的?光滑的 洋蔥的表面摸起來又 是怎樣的?粗糙的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 導:我們能摸到東西 的表面,分辨表面的 觸感和温度。

2. 【聯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 思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 何認知到這些不同的事物, 從而引入感受環境須要用到 感覺的器官(又稱感官), 以便承接活動冊的各項感官 活動。

活動目標

說出人體感官的功能(眼睛看 東西、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 味、舌頭嘗味道、皮膚感受觸 感、牙齒咀嚼食物)。

1. 【小遊戲】指示學生仔細看 圖片,觀察圖片 A 和圖片 B 之間的六個不同之處。

(1) 圖片 A 的窗外有小鳥, 圖片 B 則沒有

(2) 圖片 A 的小聰有戴眼 鏡,圖片 B 則沒有

(3) 圖片 A 的小美睜著眼 睛,圖片 B 的小美則瞇 起了眼睛

(4) 圖片 A 右邊的杯子是橙 色的,圖片 B 右邊的杯 子則是白色的

(5) 圖片 A 的袋子上是花朵 圖樣,而圖片 B 的袋子 上則是愛心圖樣

(6) 圖片 A 的小熊繫了綠色 的領結,而圖片 B 的小 熊布偶則沒有繫領結

2.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 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發現兩張圖片 的不同之處的?觀察及 比較圖片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 用了甚麼感官?眼睛

1

我們用了甚麼感官?

你知道我們的感官有甚麼用途嗎? 讓我們來逐個探索吧!

小遊戲(一):齊來找不同

樣本

1 比較以下的兩幅圖片,在圖中圈出六個不同之處。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找不同。

知識補給站

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可信的嗎? 有時候,眼睛所看見的影像不一定是真實 的。例如我們可能會認為右圖中,上方的橫 線(箭頭向外)較短,而下方的橫線(箭頭 向內)較長,但實際上兩條橫線的長度是相 同的。這種現象稱為視覺錯覺。

若學生有興趣知道更多關於視覺錯覺的知識,教師可派發自主學習工作紙 「眼睛會騙我嗎?」供學生自行嘗試和體驗不同的視覺錯覺。

探究 Explore

【活動工作紙】 聲音猜一猜

1 以下其中一件物件會被丟入桶中。 紙杯 硬幣

2 閉上眼睛,靜心聆聽。

3 猜猜被丟進桶中的是甚麼,並說明原因。

物件

我猜被丟進桶中的是 硬幣 ,

因為 它發出了清脆響亮的聲音 。

原因

【實驗影片】 1A1.1 3

4. 【小遊戲】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教師讓所有同學閉上眼睛,靜心聆聽。

 選擇其中一件物件,將其丟入桶中* 。

*視乎班級情況,教師亦可選擇邀請同學負責將物件丟入桶中。

 邀請學生根據所聽到的聲音猜測被丟進桶中的是甚麼物件,並舉手分享, 根據例句的形式說明原因。

3. 【準備】教師應準備以下活 動材料:

 膠桶(不透明的)  布偶

 木餐具

 乒乓球

 硬幣

 紙杯

 任何教師認為適合的額 外物件*

 上述的活動材料在落 入水桶時,均會發出不 同類型的聲響。教師可 以參考以下的描述,形 容不同物件所發出的聲 響,引導學生思考到底 被丟入桶中的是哪件物 件。

布偶:聲響極為微弱, 甚至沒有任何聲音

木餐具:發出較沉實的 聲響,且並不會太響亮

乒乓球:發出清脆但較 輕微的聲響,且會因為 乒乓球不斷在桶底反覆 彈跳而發出連續不斷的 撞擊聲,直至乒乓球停 止彈跳為止 硬幣:發出清脆且響亮 的聲響

紙杯:發出輕微且短促 的聲響,且並不會太響 亮

*如教師打算新增其他額外 材料,應根據物料落入桶底 時會發出的聲音類型作為標 準,準備發出不同類型聲音 的材料各一種,並避免選擇 會發出同類型聲音的物料( 如毛巾和布偶),以免學生 因無法分辨出聲音的差異而 難以完成活動。

 學生此時可以睜開眼 睛。教師可將丟進桶中 的物件取出*,看看有多 少同學猜中了物件是甚 麼。

*如果邀請了同學負責丟 物件進桶中,亦可由該 位同學負責揭曉答案。

5.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 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判斷被丟進 桶中的東西是甚麼的? 聆聽東西落入桶中的聲 音,通過分辨聲音的差 異(例如音量是大是 小,聲響是較高音還是 較低音等)而找出可能 製造出該聲響的物件。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 用了甚麼感官?耳朵

【替代活動】完成活動工作紙 「聲音猜一猜」以取代以上活 動。教師播放不同的聲音,並 指示學生在工作紙上圈出發出 這些聲音的是甚麼東西,然後 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 的感官。

6. 【小遊戲】繼續按步驟進行 小遊戲。

 教師讓所有同學閉上眼 睛。

 選擇其中一件物件,將 其放入桶中。

 邀請學生將手伸進桶 子,嘗試觸摸物件,根 據觸摸到的觸感猜猜桶 中的是甚麼物件,並說 明原因。

看看桶裏的物件。你猜對了嗎?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猜物件。

4 另一件物件會被放入桶中。

5 再次閉上眼睛,把手伸進桶中摸摸物件。

6 猜猜桶中放的是甚麼,並說明原因。

我猜桶中放的是 布偶 ,

它很柔軟 。

樣本

這次你猜對了嗎?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猜物件。

 上述的活動材料均有不同的觸感。教師可以參考以下的描述,形容不同物 件的觸感有何分別,引導學生思考到底自己正在觸摸的是哪一件物件。

布偶:質感柔軟;表面可能光滑亦可能粗糙,視乎布料而定 木餐具:質感較為堅硬,表面亦較平滑

乒乓球:質感偏硬但略有彈性,表面略顯粗糙,觸摸時會感到微涼 硬幣:質感非常堅硬,表面會因凹凸而略顯粗糙(因硬幣兩面均刻有字 樣),且觸摸時會感到冰涼

紙杯:質感偏軟且柔韌,表面可能 略顯粗糙,內部(杯內)則較為光滑 7.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 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判斷桶中放的是甚麼的?觸 碰物件,感受它的形狀、觸感和温度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用了甚麼感 官?皮膚

小遊戲(三):回憶中的味道

1 你吃過以下食物嗎?試按照食物的味道,在適當的空格中 加 。

食物 味道 巧克力 火腿 檸檬 苦瓜

除了每人對味道的主觀感 受不一樣外,即使是同一 種食物也可能有不同的味 道(例如牛奶巧克力較甜, 黑巧克力則較苦),因此 教師應接受任何答案。

2 你最喜歡吃甚麼?說一說。

我最喜歡吃:(食物) 它的味道是 甜/酸/苦/鹹 的。

你是怎樣知道這些食物的味道的?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分辨味道。

樣本

同學可能會提出觸摸物件時,我們使用的是「手」;但實際上, 我們並非靠「手」本身感受到物件的觸感,而是通過「手」上的 「皮膚」的感覺神經所感受到的。

8. 【回想】請學生回想他們有 否吃過表格中所列出的食 物,並根據回憶中的味道填 寫表格* 。

*由於食物的味道十分主 觀,教師應接受來自學生的 不同答案,而並非要求統 一答案(例如「巧克力是甜 的」)。

9. 【聯想】邀請學生聯想他們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其味道並 與同學分享,通過問題引導 學生思考他們會透過甚麼感 官而得知不同食物的味道。

 你最喜歡吃的是甚麼? 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 它的味道是怎樣的?接 受任何合理答案

10.【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分 辨味道時所使用的感官。

 你在當時用了甚麼感官 分辨食物的味道?舌頭

知識補給站

舌頭到底是怎樣辨別味道的? 舌頭表面覆蓋了無數的味蕾, 味蕾的數量多少因人而異。進 食時,食物會接觸到舌頭表 面的味蕾,味蕾裏的細胞纖毛 便會受到刺激,並產生信息。 這些信息沿腦神經傳送至大腦 後,就會形成味覺。

11.【回想】請學生回想他們 有否聞過表格中所列出的東 西,並根據回憶中的氣味填 寫表格* 。

*由於使用「香 / 臭」來區 分氣味過於主觀,此處採用 「氣味是否令人舒服」作 區別。

*由於東西的氣味十分主 觀,教師應接受來自學生的 不同答案,而並非要求統一 答案(例如「我喜歡海風的 氣味」、「肥皂的氣味令我 覺得很舒服」)。

12.【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分 辨氣味時所使用的感官。

 你在當時用了甚麼感 官分辨氣味帶給你的感 受?鼻子

13.【分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 在三個活動中最為印象深刻 的一個,以加深學生的體會 和對知識的記憶。

3 你嗅過這些氣味嗎?試按照它們帶給你的感受,在適當的 空格中加 。

發出氣味 的東西

白飯 車子的廢氣 海風 令我喜歡 / 感到舒服 令我不喜歡 / 感到不適

你的感受

一般而言海風的氣味都令人喜歡 / 感到舒服, 但亦有人可能會認為海風過於腥臭,因此教師 應接受任何答案。

你又是怎麼知道這些氣味會帶 給你甚麼感覺的?

我用了

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 來分辨氣味。

玩完這三個遊戲後,令你印象最 為深刻的是甚麼?說一說。

為甚麼感冒時,進食都會覺得食物沒有味道? 嗅覺與味覺的關聯極大。大腦會通過從嗅覺和味覺獲取訊息來判斷味道,因 此通過鼻子聞到的氣味會影響我們區分食物味道的能力。在感冒時,如果出 現鼻塞的情況導致無法辨別氣味,我們在進食時所感覺到的味道也會因而受 到影響。 知識補給站

【思維工作紙】

我們的感官包括:

看東西

耳朵

聽聲音

感受觸感

1 在進食時,除了用舌頭嚐食物的 味道外,我們還會運用到身體的 哪些部分?

它的用途是甚麼?試說說。

鼻子。它可以用來嗅食物的香氣。

牙齒。它可以用來咀嚼食物。

眼睛和手。它們可以用來看食物的位置和拿食物。

樣本

解釋 Explain

1. 閱讀活動冊上的「我的發 現」,再次重申身體的不同 感官及其用途,以鞏固學生 的知識。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用 感官感受世界」,以樹圖形 式列出感官能如何協助我們 感受身邊的世界,更進一步 鞏固學生對於感官和其用處 的關係的認識。

評估 Evaluate

教師可參考「我們用了甚麼感 官?」學習表現評估表,評估 學生對使用感官認知世界的 理解。

預告

教師應指示學生在下課後,回 家詢問父母並記錄自己在出生 時、去年和今年的身高及體 重。學生可直接填寫於活動 冊 P.10;如有需要,教師亦可 派發活動工作紙「我的身高體 重變化」供學生帶回家填寫記 錄,以便更順利地進行下一 節課。

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進食時, 除了會使用到舌頭,還需要哪 些身體部分,從而令學生進一 步明白到不管是甚麼活動都需 要多個身體部分的相互配合才 能達成。

除了舌頭,你平日吃飯時還 可能用到哪些身體部分?鼻 子、牙齒、眼睛和手

 如學生直接回答「口」 或「嘴巴」,教師則可 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 生回答得更加詳細。

(a) 在進食之前,你會先 感受到食物的香味 嗎?鼻子

(b) 你使用了嘴巴裏的甚 麼部分將食物咬碎? 牙齒

(c) 你是怎樣看到你要吃 的食物在哪裏的?眼 睛

(d) 你會用甚麼身體部分 拿起餐具或食物?手  它們的用途分別是甚麼? 鼻子用來嗅食物的香氣, 牙齒用來咀嚼食物, 眼睛用來看清食物的位置, 手用來拿起餐具將食物送 入口中

學習目標

建議課時:3 節

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 期、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 化。例如:身高和體重增 加、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2. 明白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 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的。

學生預備

指示學生回家詢問父母並記錄 自己在出生時、去年和今年的 身高及體重。學生可直接填寫 於活動冊 P.10 或活動工作紙「 我的身高體重變化」上,以便 進行分享和統計活動,令課堂 能夠順利進行。

引入 Engage

1. 【觀察】觀察課本照片 中的小孩從嬰兒期(出 生 - 2 歲)、幼兒期(2 歲 - 6 歲)到兒童期(6 歲 - 12 歲)的成長,並 邀請同學分享他們能夠 觀察出小孩在各個時期 有哪些分別。頭髮變長 了、身高變高了、體型 變大了、任何合理答案

2. 【動畫】播放動畫「小 健的成長日記」,通過 小健的故事,引導學生 回憶自己有否看過自己 的成長記錄冊或是小時 候的照片,以便帶入製 作「我的相簿」活動。

3. 【試一試】指示學生將不同 年齡的照片貼於活動冊 P.8 的空格內,並在旁邊的橫線 上填寫拍攝該照片時的年 齡,以完成我的相簿。

我的成長日記 4

A

從出生到現在,你有甚麼不同了? 與老師和同學分享你的成長照片。

你在哪個成長的階段?

樣本

4. 【分享】邀請學生與鄰座同 學分享自己的成長記錄相 簿,並逐張照片介紹。

3 A B

5. 【思考】邀請學生思考自己現在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

 你今年幾歲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你知道自己現在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6. 【聯想】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的成長階段會否改變,從而令學生 明白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身體特徵。

 你是不是一直都處於這個成長階段?你所處的成長階段是會改變的嗎?不是。 會改變。

試在活動冊 P.8 製作 你的成長記錄相簿。

有些人成長較快,有些人成長較慢, 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探究 學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麼變化? 1.2

試一試 【動畫】 小健的成長日記 9

樣本

活動冊 P.10

知識補給站

1. 【觀察】觀察課本圖 片和兩個人物的發 言,指出他們遇到了 甚麼情況。(A) 衣服 變得不合身;(B) 牙齒 掉落

2. 【思考】邀請學生分 享自己有否遇到過這 些情況,思考自己的 身上有否出現類似的 成長轉變,以便進行 活動冊的引入。

 你有試過發現穿上 衣服時,感覺衣服 變小了嗎?學生可 按實際情況作答。

4

 你有試過發現自己 的牙齒變得鬆脫, 甚至掉落嗎?學生 可按實際情況作 答。

3. 【聯想】通過進一步 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成長時身體會出現的 改變,並初步帶出人 人成長的速度各有快 慢不同,且同學之間 無須互相比較。

 衣服其實會隨時間 變小嗎?不會  為甚麼你會覺得衣 服變小了?因為自 己的體型有所變化

3 4 打開活動冊 P.10-13,根據 指示完成觀察活動,說出 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及 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化。

人還有哪些成長階段?

人一生的完整成長階段應為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 年期。青春期的年齡約為 12 歲至 19 歲,成年期的年齡約為 20 歲至 59 歲, 老年期的年齡則約為 60 歲以後。關於這三個成長階段的特徵將於小五課程中 詳細教授。

活動目標

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 期、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 化。例如:身高和體重增 加、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2. 明白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 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的。

探究 Explore

1. 【記錄】請學生填寫自己的 身高體重變化,記錄下出生 時、去年和今年分別的身高 和體重。

2. 【分享】邀請學生與鄰座同 學分享自己的成長變化。

 你的身高有甚麼變化? 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 該長高*了;但學生可按 實際情況作答。

*學生會在小一數學科 學習比較物件的長度, 以及「高」「矮」的概 念。

 你的體重有甚麼變化? 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 該變重^了;但學生可按 實際情況作答。

^小一課程範圍尚未包 括重量的概念。重量的 概念與比較物件重量的 知識將於小三教授,因 此教師應指示學生以數 字的大小進行比較,而 無須強調重量單位「公 斤」。

 與出生時相比,你的身 高和體重變化了多少? 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 答。

 教師可在此部分提醒學 生每個人的身體和成長 情況都不一樣,同學之 間無須互相比較。

你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有甚麼 變化嗎?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 第一部分:體型變化

【活動工作紙】 我的身高體重變化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 甚麼變化?

1 詢問爸爸媽媽,並填寫下表。

樣本

2 你比去年長高了多少?體重增加了多少?說一說。

3. 【統計】教師統計出班上同學的身高變化,並將統計結果展示予 全班同學。教師可詢問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成長變化會為身 體帶來的改變: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身高通常會變高、變矮還是沒有變化? 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長高了;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體重通常會變重、變輕還是沒有變化? 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變重了;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1 長大長高之後,我們做得到的事情會變多嗎?

2 你長大後會想做甚麼事情?試分享。

知識補給站

不同年齡的小孩一般擁有甚麼生活技能?

根據協康會的資訊,以下是不同年齡的小孩會擁有的生活技能例子:

0 至 1 歲:有成人拿著奶瓶時,能吸啜奶瓶內的液體

1 至 2 歲:咀嚼並進食固體食物

2 至 3 歲:自行脫下簡單衣物,如襪子、鞋子、褲子和外套

3 至 4 歲:自行利用匙羹進食,並能夠大致保持進食範圍的整潔

4 至 5 歲:自行使用牙刷擦牙及用清水漱口

5 至 6 歲:自行整理被舖和枕頭 每個小孩在身體方面和能力方面的成長速度都不一樣。教師應提醒學 生無須互相比較,即使尚未擁有特定的生活技能,也無須着急,只須 根據自己的步調逐漸成長便可。

Explain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 現」,指出每個人與出生相 比時,身高會長高,而體重 會增加。

2. 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身高和體 重以外,身體還出現了哪些 變化,以便學生更深入地認 識和明白到自己的身體正在 變化和成長。

1. 教師可指示學生閱讀想一想 部分,明白身體方面的成長 (主要為長高後)能讓我們 做到更多不同的事情,令我 們在能力上也出現改變。

 在長大長高後,你能夠 做到之前無法做到的事 情嗎?

(a) 長高後,能夠乘坐有 身高限制的過山車。

(b) 長高後,能夠自行拿 到放在高處的物件。

(c) 同學亦可按自己的經 驗回答。

3. 邀請學生分享長大後有甚麼 特別想做到的事情,以及分 享原因。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1. 【觀察】請學生觀察圖片, 指出各張圖片中的人物的牙 齒有甚麼變化。

人會首先長出乳齒。隨著年 齡增長,乳齒將會逐漸脫 落,並長出恆齒。

2. 【點算及記錄】教師可派發 兩個牙齒模型(兒童乳齒和 成人恆齒模型),並指示學 生點算牙齒模型的牙齒數 量,同時填寫活動工作紙「 牙齒數一數」,記錄兒童乳 齒模型和成人恆齒模型分別 的牙齒數量,從而理解乳齒 和恆齒的數量有甚麼分 別* 。

 根據你點算的結果,是 乳齒的數量比較多,還 是恆齒的數量比較多? 恆齒

*教師亦可補充乳齒長齊 時,數量為 20 隻;而恆齒 長齊時的數量則可能是 28 至 32 隻。這是因為有些人 會在 17 歲後長出四隻第三 大臼齒(即智慧齒),但有 些人亦不會長出第三大臼 齒;因此恆齒的數量因人 而異。

知識補給站

換牙期會維持多久?

根據衛生署口腔健康促進科的 資料,人的換牙期大約會在 6 歲時開始,且大概在 12 至 13 歲時結束。

第二部分:牙齒變化

【活動工作紙】

牙齒數一數

1 我們成長時,牙齒也會變化。試利用牙齒模型,數一數不 同階段的牙齒數量。

乳齒開始長出

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成人的恆齒模型

恆齒比乳齒 少/多 。

知識補給站

如果乳齒快要脫落,我應該主動將它拔掉嗎? 根據衛生署的資訊,乳齒通常都會因為牙根收縮而變鬆並自然脫落, 我們不一定要拔掉鬆動的乳齒。

當你長大,乳齒就會脫落,長出恆齒。

2 你有出現以下的情況嗎?有的,在 內加 。

乳齒脫落 開始長出恆齒

在成長的階段,我的 乳齒/恆齒 會脫落,之

後會長出 乳齒/恆齒 。

【思維工作紙】 成長的特徵

1 既然乳齒會脫落,為甚麼我們還要每天刷牙,保護乳齒 呢?

1. 教師可指示學生思考為何明明乳齒終會有掉落的一天,我們依然 要每天刷牙,好好保護牙齒。

 既然乳齒總有一天會脫落,換成恆齒,為甚麼我們還要每天 刷牙,好好保護乳齒?牙齒是我們進食和說話時會使用到的 重要身體身體部分,因此即使乳齒會掉落,我們亦必須好好 愛護

 如果不好好愛護牙齒,會發生甚麼事情?可能會出現蛀牙、 牙痛等後果,甚至變得無法說話或進食

3. 【回想】請學生觀察圖片並 進行回想,看看自己是否已 經開始經歷乳齒掉落和長出 恆齒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 思考和明白乳齒掉落、長出 恆齒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 上的事情。

 你已經有乳齒脫落的經 驗了嗎?你是在甚麼時 第一次掉牙的?學生可 按實際情況作答。

 教師可再次提醒學生 每個人成長情況、乳齒 自然脫落和長出恆齒的 時間都不一樣,學生無 須自行動手拔掉乳齒, 而且同學之間無須互相 比較乳齒掉落的時間快 慢。

 掉牙時,你有甚麼感 受?學生可能會回答感 到不安、焦慮或害怕牙 齒不再長出,甚至會十 分介意掉牙後的樣子。 教師可在此處提醒學生 換牙是正常的,亦是每 個人在成長時必須經過 的階段,因此學生無須 過分介意或害怕。教師 亦可進一步提醒學生不 應取笑在換牙的同學, 而是應該正面地一起面 對成長為身體帶來的變 化。

 如果你已經開始了掉 牙,你的恆齒又已經開 始長出來了嗎?學生可 按實際情況作答。教師 可告訴學生恆齒會在乳 齒脫落後的幾個月內自 行生長。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 現」,指出乳齒脫落和長出 恆齒是成長階段中會發生的 事情。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成 長的特徵」,列舉出成長的 特徵和身體變化,以進一步 鞏固學生對於成長階段會出 現的特徵和變化的認識。

1. 請學生課前或課間完成温習 工作紙「這就是我」,總結 自己所學知識。

2. 教師可利用温習簡報「這就 是我」,與學生回顧本課重 點。

我的探索筆記

看東西

學習重點

2. 不同的身體部分和感官分別 有甚麼用途?

• 手和腳用來活動和做各 種動作。

• 脊椎用來支撐身體。

• 眼睛用來看東西。

• 耳朵用來聽聲音。

• 皮膚用來感受觸感。

• 鼻子用來嗅氣味。

• 舌頭用來分辨味道。

• 牙齒用來咀嚼食物。

聽聲音

樣本

詞彙中英對照表

分辨味道 taste

分辨氣味 smell

手 hand

牙齒 teeth

幼兒期 early childhood

皮膚 skin

成長 growth

耳朵 ear

舌頭 tongue

身高 height

身體 body

乳齒 primary teeth

兒童期 childhood

恒齒 permanent teeth

看東西 see

脊椎 spine

眼睛 eye

感受觸感 feel by touch

感官 sense organ

腳 leg

鼻子 nose

頭 head

嬰兒期 infancy

軀幹 trunk

聽聲音 listen

體重 weight

我的寶石

你學會了以下事情嗎?學會了的,在 內加 。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不同身體部分和感官的功能。

善用感官,感受身邊的環境。

我的身體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變化。

3

4

學習重點

1.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 我的身體由頭、軀幹、 手和腳組成。

學習重點

3. 人的成長階段包括哪些?

• 嬰兒期(0 - 2 歲)

• 幼兒期(2 - 6 歲)

• 兒童期(6 - 12 歲)

學習重點

4.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 麼變化?

• 身高增高。

• 體重增加。

• 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評估 Evaluate

教師應請學生完成我的寶石, 簡單評估自己是否已掌握本課 的重要概念。

評估 Evaluate

1. 請學生完成智闖寶石島的題 目,運用及鞏固自己所學知 識。

2. 教師可派發線上寶石島的題 目,更全面覆蓋學習重點。

3. 教師可派發自評表(摘星之 旅),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 已達成學習目標,促進自主 學習。

題解

題目 (1):

• 正在吃雪糕的小孩說:「是 我喜歡的味道」。她用了

D. 舌頭,因為舌頭是用以 分辨味道的感官。

• 正在吃蘋果的小孩說:「蘋 果有點硬」。他使用了 E. 牙齒,因為牙齒用以咀嚼食 物,而咀嚼時可以分辨食物 的軟硬觸感。

• 正在聆聽鳥鳴的小孩使用了 C. 耳朵,因為耳朵是用以 聆聽和辨別聲音的感官。

• 正在做熱身運動的小孩說: 「運動前先做熱身」。他使 用了 F. 手腳,因為進行熱 身活動伸展身體會用到四 肢。

• 正在聞花朵氣味的小孩使用 了 B. 鼻子,因為鼻子是用 以分辨氣味的感官。

• 正在看小鳥的小孩說:「真 可愛!」。他使用了 A. 眼 睛,因為眼睛是用以看東西 和觀察事物的感官。

智闖寶石島

1 下圖中的小朋友主要運用了身體哪個部分? 把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在 內。 A 眼睛 B 鼻子 C 耳朵 D 舌頭 E 牙齒 F 手腳

樣本

是我喜歡的 味道。 蘋果有點硬。

運動前先做熱身。

真可愛!

以下哪項不是成長階段的主要身體變化?

A 身高增加

B

C

D

體重增加

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頭髮變曲

3 以下照片中的人物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 把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在 內。

樣本

題目 (2):

在成長過程期間,人的身高和 體重均會增加。

在成長過程期間,人會先長出 乳齒(長齊後有 20 隻);到 了換牙期時,乳齒便會脫落並 長出恆齒(長齊後最多有 32 隻)。

題目 (3):

觀察照片,可根據小孩的體 型、外貌和行為判斷出各小孩 分別的大概年齡。

• 左邊照片中的小孩體型較 大,亦能夠自行騎單車;此 小孩屬於 C. 兒童期(6 - 12 歲)。

• 中間照片中的小孩尚未能自 行站立;此小孩屬於 A. 嬰 兒期(0 - 2 歲)。

• 右邊照片中的小孩能夠自行 進食;此小孩屬於 B. 幼兒 期(2 - 6 歲)。

教育電視

以下資源均來自教育局,版權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有。

《保護身體》

《眼耳口》

《牙齒》

《我的成長》

自評表

教師可派發自評表,以趣味「摘星」形式,讓學生了 解所掌握的知識及技能,提升學習成就感,同時發現 哪些內容應加以熟悉,促進自主學習。

摘星之旅

專心聽老師講課,回家後要複習。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請教別人哦!

你學會這些知識了嗎?學會的話,請塗上星星。 我學會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不同身體部分的功用。

不同感官的用處。

我的身體在不同成長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和兒童 期)的變化。

我做到

你做到這些要求了嗎?做到的話,請塗上星星。

善用感官,感受身邊的環境。

不跟他人比較,明白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你在這個課題收集了多少顆星星?

我收集了 ___ 顆星星。

我對本課的課題感到:

想學更多 滿足 一般 其他:

把想學更多的內容寫或畫在下方空白位置:

知識補給站

人在哪個年齡階段時,身高會長得最快?

一般而言,嬰兒期和青春期時,人的身高會長得最快。

嬰兒期:0 至 1 歲時,嬰兒的身高可以成長約 20 厘米;而 1 至 2 歲時,則 可以成長 10 厘米至 12 厘米。2歲 開始,幼兒的成長速度就會逐漸下降,但 依然會保持每年成長 4 厘米至 6 厘米。

青春期:在青春期時,人平均每年的身高可增加 7 厘米至 9 厘米;在青春 期過後(約 18 歲至 19 歲),人的身體已發育成熟,身高就基本會固定下 來,不會繼續長高。

知識補給站

為甚麼有些同學長得比我高,又有些同學長得比我矮?

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高,例如遺傳、內分泌、飲食習慣、運動習 慣和睡眠習慣等。

此外,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一樣,部分小孩更可能在踏入青春期後,身 高才會顯著增高;家長和教師均可提醒小孩無須過分在意與其他小孩的身 高差異,只須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便可確保正常的成長速度。

學生可於課本 1A 第二課「健康的生活」中學到更多關於健康生活習慣的知 識。

知識補給站

人在嬰兒期、幼兒期和兒童期分別有甚麼特徵?

嬰兒期

• 能夠俯臥(趴着)或用手支撐身體坐着一段時間,但未能站立或走路。

• 能夠發聲,對自己的名字作出反應。

幼兒期

樣本

• 能夠自行站立和穩定地向前步行。

• 能夠逐漸學會說話,說出單詞,例如:媽、爸、抱等。

兒童期

• 能夠跑步和跳躍,甚至做出更複雜的動作,例如自行洗澡。

• 能夠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更能讀書識字。

教學建議

建議課時 6 節

學習重點

範疇 主題 學習課題 學生應能

生命與環境 A. 人體健康 • 健康的生活方式 1LA1 說出人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例如︰眼睛 看東西、牙齒咀嚼食物、脊椎支撐身體)

C. 生命的延續 • 生物的生命周期 1LC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的主 要身體變化(例如:身高和體重增加、乳齒脫 落長出恆齒)

學習目標

知識和理解

技能和過程

價值觀和態度

已有知識

幼稚園

• 知道人體各部分的不同功能。

•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主要的身體變化。

• 學習身體感官的不同用途,並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 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無須與他人比較成長速度。

• 知道主要身體部分名稱及其用途。

• 對身體感官(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的基本認識。

1

章節 1 我的身體

活動 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1. 說出人的身體由甚麼部分組成:頭、軀幹、手、腳。

2. 說出脊椎的功能(支撐身體)。 5E

完成預習工作紙「認識自己的身體」,讓學生簡單認識自己身體的各 個部分。 • 【預習工作紙】認識 自己的身體

1. 播放動畫「小小積木人」,以組裝積木人作為引導,帶領學生思考 組成人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包括手、腳、頭部)以及其各自的功 用。

2. 【試一試】教師可派發活動工作紙「拼拼積木人」,並提供不同類 別的積木(分成頭、身和腳部分)供學生索取,並嘗試利用積木拼 砌出積木人。於拼砌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 你用了哪些積木部分?

• 課本 P.2-3

• 【動畫】小小積木人

• 【活動工作紙】拼拼 積木人

Engage 引入

Explore 探究

 你是怎樣組合這些積木部分的?積木人的頭部會與哪個部分連接 起來?

3. 【分享】邀請同學展示並簡介自己所拼砌出的積木人,說出組成積 木人各個部分的名稱。

1.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並邀請他們觀察背景圖,引導他們思考除了動畫 所提及的身體部分(即手、腳和頭部)外,還有哪些構成人類身體 的部分。

 看看組裝小小積木人的小冊子。如果要組裝一個積木人,除了 手、腳和頭部以外,我們還必須用到哪些積木部件?軀幹  如果組裝積木人時,沒有加入這個積木部件,會發生甚麼事情? 積木人的部件會完全散開,無法成功組裝

2. 根據以上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及明白軀幹的用途是連接人類的各個 身體部分(頭、手、腳),並支撐身體。

1. 【活動】指示學生仔細閱讀圖片,根據題目所提供的選項,將代表 各個身體部分的字母分別填寫於各個黃色框內。

2. 【分享】邀請學生站起來,與鄰座同學逐個介紹和說出自己的身體 部分。

3. 【思考】以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人類的各個身體部分。

 觀察圖片。位於身體中心的是哪個部分?軀幹  軀幹的用途是甚麼?軀幹頂端的頸項連接頭部(以軀幹頂部的頸 項作為連接);軀幹上部的兩側連接雙手;軀幹下部則連接雙腳

• 課本 P.3

• 課本 P.4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Enrich

延伸

1. 閱讀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再次重申身體的各部分包括頭、軀 幹、手和腳,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我的身體部分」,以腦圖形式繪畫出身體 各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構成關係,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人類身 體部分的認識和理解。

指示學生閱讀圖片,明白在軀幹內脊椎所在的位置。教師亦可請學生 嘗試觸摸自己的背部,感受脊椎,並解釋脊椎的用途是承受全身的重 量,令身體能夠直立。

1. 教師可打開延伸簡報「身體部分猜猜看」,並配合延伸工作紙「身 體部分猜猜看」協助學生深入認識人體部分與其名稱。學生應根據 簡報所展示的身體部分名字猜測該身體部分位於身體的哪裏,並根 據簡報的資訊完成工作紙。

2. 如有需要,亦可於邀請學生站起來,與鄰座或組內同學互相介紹自 己的身體部分,例如於提及「肩膀」應指向自己的肩膀,於提及「 手指」時應指向自己的手指,如此類推。

樣本

• 課本 P.4

• 【思維工作紙】我的 身體部分

• 課本 P.4

• 【延伸簡報】身體部 分猜猜看

• 【延伸工作紙】身體 部分猜猜看

章節 2 奇妙的身體

活動 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用到甚麼身體部分?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說出人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例如︰手腳用以進行不同的動作和運動。

5E 教學法

Engage 引入

1. 【觀察】邀請學生閱讀課本的圖片,並思考圖片中的人物正在進行 甚麼活動,以及使用了哪些身體部分進行活動,以引導學生思考身 體部分與其功用間的關係。

2. 【動手做】老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圖片嘗試這一系列動作,以親自感 受不同動作會運用哪些身體部份。教師亦可以邀請個別學生進行不 同動作,讓其他學生觀察,再作分享。

 教師可提醒學生每一項活動不一定只會用到一個身體部分,以簡 單帶出許多活動都需要身體部分互相配合才能好好完成的概念。

 「跑步」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腳

 「踢足球」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腳

 「跳繩」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手和腳

 「打籃球」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手和腳  「扭呼拉圈」主要用到甚麼身體部分?軀幹

1. 【準備】教師可列印活動材料「運動卡牌」遊戲卡,例如「踢足 球」、「跳繩」、「打籃球」、「扭呼拉圈」等卡牌。如有需要亦 可增加其他運動供學生模仿。

2. 【活動】邀請同學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如有需要,教師亦可派發活動工作紙「運動猜一猜」。

 邀請一位學生抽取卡牌,然後模仿卡牌上所寫的活動。

 其他同學應仔細觀察該學生的動作,並猜測該學生所模仿的是甚 麼運動,請學生模仿工作紙的例句,解釋這樣猜測的原因。

Explore

探究

 教師可向同學提問,邀請學生舉手回答所猜測的活動是甚麼,並 要求學生模仿活動冊的例句解釋這樣猜測的原因。

樣本

(1) 你認為同學在模仿的是甚麼運動?任何合理答案

(2) 你為甚麼會這樣猜?解釋原因。任何合理答案  教師可參考以下例句,以便引導學生作答: 踢足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踢足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跑步和 踢球。」

跳繩:「我猜同學模仿的是跳繩,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跳,用手來 晃動繩子。」

打籃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打籃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跑步, 用手來運球和射球。」

• 課本 P.5

• 【活動材料】運動卡 牌

• 【活動工作紙】運動 猜一猜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扭呼拉圈:「我猜同學模仿的是呼拉圈,因為他 / 她用軀幹(腰 部)來轉動呼拉圈。」

羽毛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羽毛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跑步, 用手揮羽毛球拍。」

排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排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跑步,用手 來接球、傳球或開球。」

保齡球:「我猜同學模仿的是保齡球,因為他 / 她用腳來移動, 用手來拿球和丟球。」

劍擊:「我猜同學模仿的是劍擊,因為他 / 她用腳來移動,用手 來揮劍。」

1. 引導學生根據活動內容,回答身體各部分(包括手、腳和軀幹)的 功能;例如手能用以拿取物件和運球等,腳能跑步和踢球等。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身體部分妙用大」,以腦圖形式繪畫出身 體各部分的用途,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人類身體部分及其用處的 認識和理解。

1.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使用這些身體部分還能夠做到甚麼,並請學生 舉出例子。接受任何合理答案,如唱歌、畫畫等

2. 教師可派發跨學科工作紙「動作齊練習」供學生進行體操活動,活 動身體的同時亦可更加了解不同體操動作須要使用到的身體部分。

樣本

• 課本 P.5

• 【思維工作紙】身體 部分妙用大

• 課本 P.5

• 【跨學科工作紙】動 作齊練習

章節 3 感官的秘密

科學探究 1.1 我們用了甚麼感官?

建議課時: 1 節

教學目標: 說出人體感官的功能(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味、舌頭嘗味道、皮膚感受觸感、 牙齒咀嚼食物)。

5E 教學法

Engage 引入

流程

1. 【觀察及回想】指示學生閱讀課本背景的圖片,並邀請學生思考及 回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否曾認知到圖片中的各種東西,包括顏 色、聲音、氣味、味道和觸感。

 圖片中的積木分別有哪些不同的顏色?白色、藍色、黃色、紅色 和綠色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看見不同顏色。

 穿過的鞋子會有怎樣的氣味?臭味

 花朵會有怎樣的氣味?香味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嗅到香味和臭味。

 鳥兒鳴叫的聲音是小聲還是大聲?小聲

 使用擴音器發出的聲音是小聲還是大聲?大聲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分辨大小聲。

 蘋果、檸檬、苦瓜和鹽的味道*分別是怎樣的?甜、酸、苦和辣

*由於味道是主觀感受,每人對味道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樣,因此 即使學生提出其他答案(例如蘋果不甜),教師亦應接受。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嘗到不同味道。

 裝有冰奶茶的杯子摸起來會是怎樣的?冷的 裝有熱湯的碗子摸起來又會是怎樣的?熱的

 奶茶上的奶油的質感是怎樣的?軟的

裝有食物的木托盤的質感又會是怎樣的?硬的  瓷碗的表面摸起來是怎樣的?光滑的

洋蔥的表面摸起來又是怎樣的?粗糙的 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我們能摸到東西的表面,分辨表面的觸 感和温度。

所需教材

2. 【聯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認知到這 些不同的事物,從而引入感受環境須要用到感覺的器官(又稱感 官),以便承接活動冊的各項感官活動。 • 課本 P.6-7

Explore 探究

打開活動冊 P.2-7,根據指示完成觀察活動,通過各項活動觀察並回 想不同感官的不同用途。

1. 【小遊戲】指示學生仔細看圖片,觀察圖片 A 和圖片 B 之間的六個 不同之處。

(1) 圖片 A 的窗外有小鳥,圖片 B 則沒有

(2) 圖片 A 的小聰有戴眼鏡,圖片 B 則沒有

(3) 圖片 A 的小美睜著眼睛,圖片 B 的小美則瞇起了眼睛 (4) 圖片 A 右邊的杯子是橙色的,圖片 B 右邊的杯子則是白色的 (5) 圖片 A 的袋子上是花朵圖樣,而圖片 B 的袋子上則是愛心圖樣

(6) 圖片 A 的小熊繫了綠色的領結,而圖片 B 的小熊布偶則沒有繫 領結

2.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發現兩張圖片的不同之處的?觀察及比較圖片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用了甚麼感官?眼睛

3. 【準備】教師應準備以下活動材料:

 膠桶(不透明的)

 布偶

 木餐具

 乒乓球

 硬幣

 紙杯

 任何教師認為適合的額外物件*

 上述的活動材料在落入水桶時,均會發出不同類型的聲響。教師 可以參考以下的描述,形容不同物件所發出的聲響,引導學生思 考到底被丟入桶中的是哪件物件。

布偶:聲響極為微弱,甚至沒有任何聲音 木餐具:發出較沉實的聲響,且並不會太響亮 乒乓球:發出清脆但較輕微的聲響,且會因為乒乓球不斷在桶底 反覆彈跳而發出連續不斷的撞擊聲,直至乒乓球停止彈跳為止 硬幣:發出清脆且響亮的聲響

紙杯:發出輕微且短促的聲響,且並不會太響亮

*如教師打算新增其他額外材料,應根據物料落入桶底時會發出的 聲音類型作為標準,準備發出不同類型聲音的材料各一種,並避免 選擇會發出同類型聲音的物料(如毛巾和布偶),以免學生因無法 分辨出聲音的差異而難以完成活動。

• 活動冊 P.3-4

• 【實驗影片】1A1.1

• 不透明的膠桶 1 個

• 布偶 1 個

• 木餐具 1 件

• 乒乓球 1 個

• 硬幣 1 枚

• 紙杯 1 個

• 【活動工作紙】聲音 猜一猜

Explore 探究

4. 【小遊戲】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教師讓所有同學閉上眼睛,靜心聆聽。

 選擇其中一件物件,將其丟入桶中* 。

*視乎班級情況,教師亦可選擇邀請同學負責將物件丟入桶中。

 邀請學生根據所聽到的聲音猜測被丟進桶中的是甚麼物件,並舉 手分享,根據例句的形式說明原因。

 學生此時可以睜開眼睛。教師可將丟進桶中的物件取出*,看看 有多少同學猜中了物件是甚麼。

*如果邀請了同學負責丟物件進桶中,亦可由該位同學負責揭曉 答案。

5.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判斷被丟進桶中的東西是甚麼的?聆聽東西落入桶中的 聲音,通過分辨聲音的差異(例如音量是大是小,聲響是較高音 還是較低音等)而找出可能製造出該聲響的物件。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用了甚麼感官?耳朵 【替代活動】完成活動工作紙「聲音猜一猜」以取代以上活動。教師 播放不同的聲音,並指示學生在工作紙上圈出發出這些聲音的是甚麼 東西,然後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6. 【小遊戲】繼續按步驟進行小遊戲。

 教師讓所有同學閉上眼睛。

 選擇其中一件物件,將其放入桶中。

 邀請學生將手伸進桶子,嘗試觸摸物件,根據觸摸到的觸感猜猜 桶中的是甚麼物件,並說明原因。

 上述的活動材料均有不同的觸感。教師可以參考以下的描述,形 容不同物件的觸感有何分別,引導學生思考到底自己正在觸摸的 是哪一件物件。

布偶:質感柔軟;表面可能光滑亦可能粗糙,視乎布料而定 木餐具:質感較為堅硬,表面亦較平滑 乒乓球:質感偏硬但略有彈性,表面略顯粗糙,觸摸時會感到 微涼 硬幣:質感非常堅硬,表面會因凹凸而略顯粗糙(因硬幣兩面均 刻有字樣),且觸摸時會感到冰涼 紙杯:質感偏軟且柔韌,表面可能略顯粗糙,內部(杯內)則較 為光滑

7. 【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在此項活動中所使用的感官。

 你是怎樣判斷桶中放的是甚麼的?觸碰物件,感受它的形狀、觸 感和温度

 要完成這項活動,你使用了甚麼感官?皮膚

Explore

探究

8. 【回想】請學生回想他們有否吃過表格中所列出的食物,並根據回 憶中的味道填寫表格* 。

*由於食物的味道十分主觀,教師應接受來自學生的不同答案,而 並非要求統一答案(例如「巧克力是甜的」、「咖喱是辣的」)。

9. 【聯想】邀請學生聯想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與其味道並與同學分 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他們會透過甚麼感官而得知不同食物的 味道。

 你最喜歡吃的是甚麼?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 它的味道是怎樣的?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10.【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分辨味道時所使用的感官。

 你在當時用了甚麼感官分辨食物的味道?舌頭

11.【回想】請學生回想他們有否聞過表格中所列出的東西,並根據回 憶中的氣味填寫表格* 。

*由於使用「香 / 臭」來區分氣味過於主觀,此處採用「氣味是否令 人舒服」作區別。

*由於東西的氣味十分主觀,教師應接受來自學生的不同答案,而 並非要求統一答案(例如「我喜歡海風的氣味」、「肥皂的氣味令 我覺得很舒服」)。

12.【思考】請學生圈起他們分辨氣味時所使用的感官。

 你在當時用了甚麼感官分辨氣味帶給你的感受?鼻子

13.【分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在三個活動中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個,以 加深學生的體會和對知識的記憶。

1. 閱讀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再次重申身體的不同感官及其用 途,以鞏固學生的知識。

• 活動冊 P.6

Explain 解釋

Elaborate 闡述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用感官感受世界」,以樹圖形式列出感官 能如何協助我們感受身邊的世界,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感官和其 用處的關係的認識。

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進食時,除了會使用到舌頭,還需要哪些身體部 分,從而令學生進一步明白到不管是甚麼活動都需要多個身體部分的 相互配合才能達成。

 除了舌頭,你平日吃飯時還可能用到哪些身體部分?鼻子、牙齒、 眼睛和手

 如學生直接回答「口」或「嘴巴」,教師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 導學生回答得更加詳細。

(a) 在進食之前,你會先感受到食物的香味嗎?鼻子 (b) 你使用了嘴巴裏的甚麼部分將食物咬碎?牙齒 (c) 你是怎樣看到你要吃的食物在哪裏的?眼睛

(d) 你會用甚麼身體部分拿起餐具或食物?手

• 活動冊 P.7

• 【思維工作紙】用感 官感受世界

• 活動冊 P.7

5E 教學法

Elaborate

闡述

Evaluate

評估

它們的用途分別是甚麼?

鼻子用來嗅食物的香氣,

牙齒用來咀嚼食物,

流程

眼睛用來看清食物的位置,手用來拿起餐具將食物送入口中

教師可參考「我們用了甚麼感官?」學習表現評估表,評估學生對使 用感官認知世界的理解。

• 科學探究 1.1 學生學 習表現評估表

4

章節 4 我的成長日記

科學探究 1.2 我的身體在成長階段會有甚麼變化?

建議課時: 3 節

教學目標: 1. 說出自己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化。

例如:身高和體重增加、乳齒脫落長出恆齒。

2. 明白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學生預備: 1. 指示學生帶六張於不同年齡*所拍攝的照片。

2. 指示學生回家詢問父母並記錄自己在出生時、去年和今年的身高及體重。

5E 教學法

Engage

引入

流程

1. 【觀察】觀察課本照片中的小孩從嬰兒期(出生 - 2 歲)、幼兒期 (2 歲 - 6 歲)到兒童期(6 歲 - 12 歲)的成長,並邀請同學分享他 們能夠觀察出小孩在各個時期有哪些分別。頭髮變長了、身高變高 了、體型變大了、任何合理答案

2. 【動畫】播放動畫「小健的成長日記」,通過小健的故事,引導學 生回憶自己有否看過自己的成長記錄冊或是小時候的照片,以便帶 入製作「我的相簿」活動。

3. 【試一試】指示學生將不同年齡的照片*貼於活動冊 P.8 的空格內, 並在旁邊的橫線上填寫拍攝該照片時的年齡,以完成我的相簿。

*教師應事先於上課前提醒學生帶六張於不同年齡所拍攝的照片, 並確保嬰兒期(0 - 2歲)、幼兒期(2 - 6歲)和兒童期(6 - 12歲) 至少各有一張照片。

*如有學生尚未年滿 6 歲,則只須確保嬰兒期(0 - 2歲)和幼兒期 (2 - 6歲)各有一張即可。

4. 【遊戲】教師收集學生的活動冊,抽取數本展示予全班同學觀察, 並嘗試猜出照片中的嬰兒是哪位同學。教師可詢問以下問題,以引 導學生觀察並思考成長會為我們帶來外表上變化:  你知道照片裏的是哪位同學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你是怎樣猜出他是誰的?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教師可提示學 生仔細觀察照片中嬰兒的特徵,並留意這些特徵與哪些同學最為 相似。

5. 【分享】邀請學生與鄰座同學分享自己的成長記錄相簿,並逐張照 片介紹。

 該照片是在你多少歲時拍下的?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這個年齡屬於嬰兒期、幼兒期還是兒童期?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 答。

 幫你拍攝照片的是誰?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拍攝照片時,你正在做什麼?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拍攝照片時,你的頭髮有多長?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拍攝照片時,你長出牙齒了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拍攝照片時,你已經能夠站起來了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所需教材

• 課本 P.8-9

• 【動畫】小健的成長 日記

• 活動冊 P.8-9

Engage 引入

6. 【思考】邀請學生思考自己現在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

 你今年幾歲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你知道自己現在正處於哪個成長階段嗎?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 答。

7. 【聯想】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的成長階段會否改 變,從而令學生明白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身體特徵。

 你是不是一直都處於這個成長階段?你所處的成長階段是會改變 的嗎?不是。會改變。

1. 【觀察】觀察課本圖片和兩個人物的發言,指出他們遇到了甚麼情 況。(A) 衣服變得不合身;(B) 牙齒掉落

2. 【思考】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有否遇到過這些情況,思考自己的身上 有否出現類似的成長轉變,以便進行活動冊的引入。

 你有試過發現穿上衣服時,感覺衣服變小了嗎?學生可按實際情 況作答。

 你有試過發現自己的牙齒變得鬆脫,甚至掉落嗎?學生可按實際 情況作答。

3. 【聯想】通過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成長時身體會出現的改 變,並初步帶出人人成長的速度各有快慢不同,且同學之間無須互 相比較。

 衣服其實會隨時間變小嗎?不會

 為甚麼你會覺得衣服變小了?因為自己的體型有所變化

打開活動冊 P.10-13,根據指示完成觀察活動,說出自己在嬰兒期、 幼兒期及兒童期的主要身體變化。

1. 【記錄】請學生填寫自己的身高體重變化,記錄下出生時、去年和 今年分別的身高和體重。

2. 【分享】邀請學生與鄰座同學分享自己的成長變化。

 你的身高有甚麼變化?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長高*了;但學 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學生會在小一數學科學習比較物件長度以及「高」「矮」的概 念。

 你的體重有甚麼變化?一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變重^了;但學 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小一課程範圍尚未包括重量的概念。重量的概念與比較物件重 量的知識將於小三教授,因此教師應指示學生以數字的大小進行 比較,而無須強調重量單位「公斤」。

 與出生時相比,你的身高和體重變化了多少?學生可按實際情況 作答。

 教師可在此部分提醒學生每個人的身體和成長情況都不一樣,同 學之間無須互相比較。

• 活動冊 P.10

• 【活動工作紙】我的 身高體重變化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3. 【統計】教師統計出班上同學的身高變化,並將統計結果展示予全 班同學。教師可詢問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成長變化會為身體帶 來的改變: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身高通常會變高、變矮還是沒有變化? 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長高了;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體重通常會變重、變輕還是沒有變化? 般情況而言,學生應該變重了;但學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指出每個人與出生相比時,身高會 長高,而體重會增加。

2. 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身高和體重以外,身體還出現了哪些變化,以便 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明白到自己的身體正在變化和成長。

1. 教師可指示學生閱讀想一想部分,明白身體方面的成長(主要為長 高後)能讓我們做到更多不同的事情,令我們在能力上也出現改 變。

 在長大長高後,你能夠做到之前無法做到的事情嗎?

Elaborate 闡述

(a) 長高後,能夠乘坐有身高限制的過山車。

(b) 長高後,能夠自行拿到放在高處的物件。

(c) 同學亦可按自己的經驗回答。

2. 邀請學生分享長大後有甚麼特別想做到的事情,以及分享原因。接 受任何合理答案

1. 【觀察】請學生觀察圖片,指出各張圖片中的人物的牙齒有甚麼變 化。

人會首先長出乳齒。隨著年齡增長,乳齒將會逐漸脫落,並長出恆 齒。

2. 【點算及記錄】教師可派發兩個牙齒模型(兒童乳齒和成人恆齒模 型),並指示學生點算牙齒模型的牙齒數量,同時填寫活動工作紙 「牙齒數一數」,記錄兒童乳齒模型和成人恆齒模型分別的牙齒數 量,從而理解乳齒和恆齒的數量有甚麼分別* 。

 根據你點算的結果,是乳齒的數量比較多,還是恆齒的數量比較 多?恆齒

*教師亦可補充乳齒長齊時,數量為 20 隻;而恆齒長齊時的數量則 可能是 28 至 32 隻。這是因為有些人會在 17 歲後長出四隻第三大 臼齒(即智慧齒),但有些人亦不會長出第三大臼齒;因此恆齒的 數量因人而異。

3. 【回想】請學生觀察圖片並進行回想,看看自己是否已經開始經歷 乳齒掉落和長出恆齒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和明白乳齒掉落、 長出恆齒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事情。

 你已經有乳齒脫落的經驗了嗎?你是在甚麼時第一次掉牙的?學 生可按實際情況作答。

 教師可再次提醒學生每個人成長情況、乳齒自然脫落和長出恆齒 的時間都不一樣,學生無須自行動手拔掉乳齒,而且同學之間無 須互相比較乳齒掉落的時間快慢。

• 活動冊 P.11

• 活動冊 P.12

• 兒童乳齒模型 1 個

• 成人恆齒模型 1 個

• 【活動工作紙】牙齒 數一數

教學法

Explore

探究

Explain 解釋

 掉牙時,你有甚麼感受?學生可能會回答感到不安、焦慮或害怕 牙齒不再長出,甚至會十分介意掉牙後的樣子。教師可在此處提 醒學生換牙是正常的,亦是每個人在成長時必須經過的階段,因 此學生無須過分介意或害怕。教師亦可進一步提醒學生不應取笑 在換牙的同學,而是應該正面地一起面對成長為身體帶來的變 化。

 如果你已經開始了掉牙,你的恆齒又已經開始長出來了嗎?學生 可按實際情況作答。教師可告訴學生恆齒會在乳齒脫落後的幾個 月內自行生長。

1. 完成活動冊上的「我的發現」,指出乳齒脫落和長出恆齒是成長階 段中會發生的事情。

2. 請學生完成思維工作紙「成長的特徵」,列舉出成長的特徵和身體 變化,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於成長階段會出現的特徵和變化的認 識。

1. 教師可指示學生思考為何明明乳齒終會有掉落的一天,我們依然要 每天刷牙,好好保護牙齒。

• 活動冊 P.13

• 【思維工作紙】成長 的特徵

Elaborate 闡述

Enrich 延伸

 既然乳齒總有一天會脫落,換成恆齒,為甚麼我們還要每天刷 牙,好好保護乳齒?牙齒是我們進食和說話時會使用到的重要身 體身體部分,因此即使乳齒會掉落,我們亦必須好好愛護

 如果不好好愛護牙齒,會發生甚麼事情?可能會出現蛀牙、牙痛 等後果,甚至變得無法說話或進食

1. 人的成長過程是怎樣的?觀看延伸簡報「我的成長歷程」以了解更 多。

2. 人還有哪些成長的表現?完成延伸工作紙「我的成長歷程」。

3. 教師亦應在此處再次重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速度,提醒學生無 須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特別而獨一無二的。

1. 請學生課前或課間完成温習工作紙「這就是我」,總結自己所學知 識。

2. 教師可利用温習簡報「這就是我」,與學生回顧本課重點。

Evaluate 評估

3. 教師應請學生完成我的寶石,簡單評估自己是否已掌握本課的重要 概念。

4. 請學生完成智闖寶石島的題目,運用及鞏固自己所學知識。

5. 教師可派發線上寶石島的題目,更全面覆蓋學習重點。

6. 教師可派發自評表(摘星之旅),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已達成學習 目標,促進自主學習。

• 【延伸簡報】我的成 長歷程

• 【延伸工作紙】我的 成長歷程

• 課本 P.10-13

• 【温習工作紙】這就 是我

• 【温習簡報】這就是 我

• 線上寶石島

• 自評表(摘星之旅)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