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 香港話劇團於 1977 年由香港政府主導創立,為香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專業劇團; 2001 年公司化, 設理事會監察其運作。劇團結構由藝術、行政、技術及教育等部門組成,聘有八十多位全職專才,堪稱完善。
˙ 自創團伊始,劇團即定位為「平衡劇目」劇團,以多元戲劇樣式達致服務市民之最大化。四十八年來, 製作劇目近五百個,屢創劇場經典,奠定了旗艦劇團的影響力。
使命
˙ 劇團的文化使命在於提升香港整體文化質素,強化社會中的人文精神,發揮香港作為東西文化交匯之都的 優勢,鍛造具香港特色的當代劇場美學。
業務
˙ 平衡劇季 — 選演本地原創劇,翻譯、改編外國及內地經典或現代戲劇作品。匯集劇團內外的編、導、演 與舞美人才,創造主流及當代劇場藝術精品。
˙ 黑盒劇場 — 以靈活創意,探索並發展各種樣式的素材、表演及 敍事,開拓戲劇藝術的新領域,為新進戲 劇人才提供實踐平台,助力香港戲劇長遠發展。
˙ 戲劇教育 — 營運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積極推行外展及戲劇教育活動,把戲劇融入生活,利用劇藝多元 空間為成人及學童提供戲劇及技能培訓。亦常設學生專場及社區巡迴演出,拓展年輕觀眾群, 培養正面的社會與人生價值觀。
˙ 對外交流 — 加強國際及內地交流,進行外訪演出,向外推廣香港戲劇文化,並發展雙向合作,拓展境外 市場。
˙ 戲劇文學 — 透過劇本創作、讀戲劇場、研討會、戲劇評論及戲劇文學叢書出版等平台,記錄、保存及 深化戲劇藝術研究。
˙ 戲劇構作 — 因應個別製作/創作需要,設立戲劇構作崗位,提升當代劇場的藝術品位及其社會文化內涵。
˙ 文本特區 — 以簡約的舞台及技術支援,讓新進編劇的作品獲得亮相機會,測試其劇場屬性及演出的含金 量,為進一步優化劇本釐清方向,制定修改策略。
《三母女》
A Family Story
編劇
導演
佈景設計
燈光設計
尤逸漢
張凱婷
黃樂瑤
曾梓俊
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7-8, 11-15, 18-21^, 22.11.2025 8pm 9^, 15-16, 22.11.2025 3pm
^設演後座談會
全劇長約1小時3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粵語演出
本劇含吸煙場面及粗俗用語 遲到或中途離場觀眾將不得進場
各位觀眾:
為求令表演者及觀眾不致受到騷擾,請關掉手提電話、其他響鬧及發光裝置。
同時請勿在場內飲食或擅自攝影、錄音或錄影。多謝合作。
指定黑盒劇場電視機及攝錄機贊助 指定髮型用品 指定卸粧用品
編劇 尤逸漢
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分別獲歷史系文學士及 戲劇藝術碩士學位,主修編劇。
曾參與大學劇社、業餘劇團。編劇作品包括:《失踪》(入圍影話 戲「青年編劇劇本寫作計劃」)、《喪 B 幼稚園》(入圍普 劇場 「心之河土壤栽培計劃」)、《 sims to be 》(以筆名「許程」入選 影話戲「第三屆 00 哲思劇場」哲學文本展演計劃,後易名為《歡迎 來到天樂村》作展演)。

編劇的話
很榮幸《三母女》被香港話劇團揀選,於「文本特區」上演,讓我有機會了解觀眾對這個劇本的看法, 從而繼續改進。更慶幸這次創作的過程,得到許多建議、支持和包容。
我沒有太過考慮劇情發展,主要想掌握人物角色,讓他們說該角色應該說的話、做該角色應該做的事。
《三母女》的故事性質是喜劇。這一家人雖然吵鬧,但沒有仇怨;雖然分開千里,卻仍然掛念。在紛
亂的生活中,兩姊妹經歷各種事情之後,大概會懷念曾經有過這樣那樣的煩惱。有機會煩惱的人是幸福 的。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導 演,並於瑞士酒店管理大學以一級榮譽畢業,主修國際款待業管理 及會展項目管理。
憑香港話劇團《夜鶯玫瑰》分別獲提名 IATC( HK)劇評人獎 2022年度 導演獎及第十四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憑《一切從海浪開始》獲 得第八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小鎮獎最佳個人表現獎。曾於奧地利格 拉茨國家劇院Schauspielhaus Graz擔任駐留藝術家並參與劇院製作。
近期作品包括:一島劇場體驗劇場《螞蟻上樹》;廣州大劇院×一 島劇場音樂劇《紅蓮》演讀、體驗劇場《我的珍寶王國》 1.0;梁雍 婷×周漢寧《靜止的宇宙在閃爍》演讀劇場;繆時客推理音樂劇 《小說》;香港演藝進修學院音樂劇《奮青樂與路》 2024 ;香港 話劇團《夜鶯玫瑰》;蛇 口 戲劇節《無法歸類》及《某天我們一起 走》; IATC(HK) 《劇本的回音: 2013-2017 年香港劇本選輯與讀劇 網上廣播計劃》及香港演藝學院「舍區」室樂系列:「音樂新晉薈 萃」 超越新領域。

助理導演或副導演製作包括:香港藝術節《罪與罰》;法國五月藝術節《祈福》;文化交談《利瑪竇》 音樂劇【2024重演】;藝文創《相約星期二》;香港話劇團《姊妹》及《愛情觀自在》。其他參與製作 包括:格拉茨國家劇院Zur Schönen Aussicht(助理劇場構作);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與香港話劇團聯合製 作《德齡與慈禧》及上海戲劇學院《無事生非》。
現為自由身劇場導演,一島劇場創辦成員。
導演的話
家是甚麼?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是血緣,是房子;
是日常,是回憶;
是羈絆,是牢籠;
是過去,也是未來;
是四面牆,是避風港;
是成長之地,是整個社區;
是令人安心的,是沒有私隱的; 是深夜的一碗熱湯,是揮之不去的油煙味; 是為之而奮鬥的,是要奮力逃離的; 是唯一可以被理解的,或永遠不被理解的地方。
家的本質或許就是一群對「家」有著不同理解的 人,一起生活的形態。
於我而言,令你心安的人,就是家。
張凱婷
「文本特區」︰區區文本,何特之有?(節錄)
問︰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劉︰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劉守正
郭︰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經理郭永康
問︰ 「文本特區」是甚麼?
劉︰ 「文本特區」是介乎黑盒劇場和讀戲劇場中間,階段性的製作。
對於導演或演員來說,最大分別是排練時間。黑盒劇場一般而言有五至六星期排練時間,而讀戲 劇場可能只有三至四節排練,而「文本特區」的排練時間是三個星期。舞台設計會相對簡約,沒 有那麼多「台、燈、聲」的舞台效果,目的是要試驗文本,包括文本的深度,還有文本和表演結 合的可能性。最後就是在觀眾的參與下圓滿這件事。
郭︰ 我們想探索文本和劇場的關係。「文本特區」是認真的製作,但不是完整的演出,重點是給演員 排練時間去沉澱文本內容,然後將文本原貌、編劇最想說的東西呈現給觀眾。導演是跟演員一起 尋找劇本的內核,試驗文本的「戲劇性」在哪裡,而不是單靠舞台效果去吸引觀眾追看。
問︰ 「文本特區」如何幫助編劇?
劉︰ 劇團一直以來不遺餘力支持原創劇本的發展,過去曾策劃了不同類型及方向的劇本孕育計劃,並 從中發掘出不少新生代的編劇。他們絕對是有潛質,也有經驗的,但是未必有那麼多機會發表 作品,需要平台讓觀眾認識他們。一位編劇如果嘔心瀝血寫了一個劇本,呈現效果不好的話, 很影響他之後的發展,雖然編劇很「渴市」,但編劇創作的路程很孤獨。「文本特區」其實是給 有一些經驗的編劇,一個很有養分的在職訓練。
郭︰ 一份好劇本和一個好演出,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劇本可以流傳很長的時間。就以前的黑盒劇場 製作而言,文本很快就進入了製作階段,可能還未琢磨到最好就上演,劇本的生命就完了。「文 本特區」是在延長作品的生命,讓編劇沒有壓力去測試他的文本,因為他會明白這個階段其實不 是劇本的完結,而是提供了一個可以延展劇本生命的機會,是一個創作上的試驗。
問︰ 為甚麼演出對於一個文本來說如此重要?
郭︰ 「戲劇文本」和其他文字創作很不同,需要考慮「可演性」。劇本只看文字,和我們聽台詞, 兩者質地是很不同,觀眾看到的情節也很不同。可演性的意思是,當文字由演員表達出來的 時候,其實不止在表達台詞,還有很多東西在裡面,演員之間的交流是甚麼?跟觀眾之間的交流 又是甚麼?能不能做到編劇自己本身書寫文字時,腦海中想像的那種交流呢?「文本特區」是測 試劇本可演性的好平台。
問︰ 「文本特區」的出現,希望為行業生態帶來甚麼影響?
劉︰ 坊間有不同特色的讀劇,比如某些藝團他們的讀劇可能已經做到像「文本特區」一樣;但是又 未必有太多排練時間,觀眾或會覺得表演卡住在中間
假如不那麼貪心,把劇本更簡單直接地 讀出來,是否反而會為觀眾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文本特區」就是我們的演員可以有完整三個 星期進行排練,看看文本和表演的藝術水平可以去到哪裡。其實在外國,尤其是音樂劇會有一些 製作示範(workshop production ),邀請監製來看,雖然不是完整演出,但構思和製作都是認真 的,只是減少舞台和技術層面的考慮。
郭︰ 我們也希望觀眾可以給多點耐性編劇或者作品。「文本特區」設立目的,就是我們要陪伴一個 作品成長,讓它一步一步地進化。正如潘 Sir (藝術 總 監潘惠森)提到,我們劇團的座標就是 優秀的文本;一個好的文本,就是我們演出的靈魂。希望香港的表演藝術可以提升到一個新的 高度和地位,慢慢改善香港劇壇的生態。

「文本特區」︰區區文本,何特之有?閱讀全文
文本討論會
由「風箏計劃」的廣收文本,到「文本特區」的深化劇本,香港話劇團的目標在於 做到「由量變到質變」,推廣劇本創作,並完善劇本發表及發展的歷程。我們誠意 邀請有興趣參與這個歷程的觀眾,登記參加新設的「文本討論會」,和我們一起陪 伴劇本成長。

在逼仄的空間丈量愛的距離
問︰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尤︰《三母女》編劇尤逸漢 張︰《三母女》導演張凱婷
問︰ 編劇當初為甚麼選擇以「三母女」深探家庭關係?
尤逸漢


尤: 「三母女」雖不是我熟悉的視角,但故事本就可能存在創作者不熟悉的事物,我擁抱這種「陌生」,以尋找 共通點嘗試共情「陌生」。「父子」和「母女」兩者的矛盾、衝突是不同的。前者可能會較為尖銳和沉重, 後者卻保留著呼吸的餘地,同時能讓我感受到更豐富的情感色彩。其實劇中家庭並不是只有三母女,還有小 兒子。出於對劇本風格和故事氛圍的考量,我最後選擇把切入點和焦點放在三位女性身上,以「母女」視角 出發,探索一個不過於沉重的家庭故事。
問︰ 《三母女》中的甚麼元素打動了導演?
張: 最打動我的地方其實是真實的生活感。故事中有許多看似十分瑣碎的對話,但正正建構了劇本的真實感。
故事中亦出現許多香港家庭會遇到的困境,譬如移民、照顧長輩、賣樓等,引起我的思考。
其次則是故事對「家」的提問。到底「家」指向甚麼?是一個擁有四面磚牆的空間?還是幾個讓你自在的人? 我認為家人是很微妙的存在,與伴侶不同,你無法選擇家人,亦無法迴避在某些時間點中必須一起生活。到底 甚麼才是決定「家」的重要元素?《三母女》平凡又真實的內容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問︰ 由「風箏計劃」一直精煉劇本至「文本特區」,編劇可以分享一下心路歷程嗎?
尤: 劇本起源於就讀演藝學院時的內部小型演出。為了時長約十至十五分鐘的演出,反反復復地打磨劇本,令自己 滿意。當時觀眾的反饋讓我注意到故事打動人的能力,於是我嘗試投稿「風箏計劃」。最後能成功入圍、 並於「文本特區」上演,從編劇的角度看,是很驚奇而又幸福的一件事。在知道自己作品被肯定的同時,尋找 劇本的潛力,朝著清晰的目標邁進,為劇本修剪枝椏,凝聚概念……有時創作的主題可能會很宏大、構思很 複雜,反而會失去令人共鳴的能力。但《三母女》很落地、很踏實,風箏計劃允許我安心地長時間打磨劇本, 讓角色慢慢長出血肉。
問︰ 導演認為「文本特區」的框架如何協助你去構思和呈現《三母女》?
張: 得悉「文本特區」以較為簡約的舞台呈現文本魅力,因此和設計師討論時,想使用簡約而流動的佈景去呈現 故事中「家」的空間和角色各自要面對的處境,亦因應有限的資源而進一步篩選劇本內的種種元素,尋找真正 渴望呈現的角度 例如「三」,我們探討使用三套枱凳和一些其他的佈景,去凸顯角色們就算分別身處各自 的空間,但仍同樣面對著相近或相同事物的核心。
問︰ 「賣樓」是家庭的重大事件,對兩位而言,它背後承載了怎樣的象徵意義?
尤: 「房屋」長久以來都被視為致富途徑和投資產品,又是華人家庭必要的事物。賣樓的決定,折射了三母女對
「家庭」的期盼與思考:母親漸漸將舊屋視為對下一代的負擔、枷鎖、困死的空間;二女兒比起買樓供樓,更 傾向租樓;長女仍希望家庭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故事中雖未直接透露,但我對她們的舊居有想像:實用但陳舊的洋樓。而房屋空間確切影響著內部家庭氛圍 和角色人生。香港狹小的房子讓人與人緊密扣連,壓縮了個人空間、放大矛盾和壓力。即使衝突發生,也無法 離開,回歸適切的相處距離。房子在故事裡沒有過多的鋪陳,或許不是觀眾們觀看的焦點,但它確實影響著 故事的呈現,影響著家庭的氣質建構。
張: 編劇其實已經說了很多,我只作些許補充。「賣屋」通常是一個家庭的矛盾激發點,因其背後涉及的利益會 對成員的下半生產生深遠影響,也影響著家庭對孕育下代之類的家庭規劃,迫使家庭的內部矛盾浮現。
我很認同編劇提出的一點 房屋的空間格局會影響家庭關係和居住人的心境。我知道不少移民家庭搬到外國 後,因為房子太大,家人情感變得比較疏離,從而激發矛盾。這其實是很微妙的 太細,無法呼吸;太大, 無法連接。似乎是個兩難的問題。
問︰ 除去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原因,為甚麼劇中的角色經常透過電話或視像軟件與親人溝通? 尤: 這其實是戲劇設計,是一種象徵。我們下意識認為家人就該經常見面,但劇中的家庭成員反而隔著物理空間才 能好好溝通。這是諷刺且值得深思的。有時候距離太近、過強的情感連接和依賴,會加劇衝突。不是不愛 彼此,而是我們需要明白,人與人本質上就有許多不相同,保留適當的距離,才能允許情感的滋生。過於狹窄 的空間、過於逼狹的關係,只會讓大家互相指責,於建立關係無益。
問︰ 《三母女》中呈現了一種既疏離又親密的家庭關係, 兩位可以分享是如何去揣摩並呈現這種質感嗎?
尤: 創作時,我下意識以資訊缺失塑造質感 某些應要知曉的 資訊,角色其實不清楚。這資訊落差一直隨著劇情推進 漸漸浮現。其根源並非角色「不想說」,而更多的是不想 家人擔心。
二是語句。角色之間的交流並非無用的廢話,當中夾雜 有效資訊,這種絮言絮語正是她們家庭的特色。我認為 交流的核心是語氣和眼神,而非實際內容。因此我渴望 還原她們之間溝通的氣氛、語調、狀態。那些無法說出口 的、重疊的……才是她們家庭的核心,也是劇的質感。
張: 其實角色間存在許多無效溝通,有對答無交流,她們可能 整場都在說話,卻因無人積極聆聽,導致資訊無法交換。 有趣的是,有外人在的時候,就是這家人最團結的時候。 她們其實可以為彼此處理對方無法處理的事情,只不過是 無法處理自己的事。
當家庭發生重大事件之後,她們停頓、沉默,又迅速處理 回歸生活。我希望凸出角色的「忙碌」,在確保日常感的 同時,以輕鬆的方式呈現沉重的事情,這是很獨特的港式 質感:「天跌落嚟當被冚」;處理上我亦允許觀眾「看不 到」,無法直觀或處理某些事物,就如劇中家庭一般。
劇中角色其實了解家人,只因各自相異的價值觀,造成 無法溝通。其實可能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也可能是因為 處於人生不同階段,導致她們表面上的「疏離」。但我可 以肯定的是,她們之間,無疑是充滿「愛」的。
惠珍: 層樓我會賣咗佢,分錢畀大家。
【Eva 和 Cheryl 一時不知如何回應】
Cheryl: 咁你住邊呀?
Eva: 【和 Cheryl 同時】而家賣?
Cheryl: 個問題唔係幾時賣個好價,係賣咗之後阿媽住邊呀?
Eva: 你諗好未㗎媽子?你識咗佢幾耐?有幾瞭解佢?
Cheryl: 咁我又唔同意識得耐就等如瞭解喎,我就唔係好瞭解你。
Eva: 你 Distract 咗個主題
Cheryl: 我冇 Distract,主題係阿媽嘅幸福,唔係層樓。
Eva: 層樓可以保障阿媽嘅幸福。
Cheryl: 即係阿爸死之前佢揸住層樓,就佢幸福;阿爸過身之後層樓 去咗阿媽度,就阿媽幸福?
Eva: 媽子你解釋下,你追尋幸福我冇意見呀,你同嗰個阿叔結婚 都冇問題,但點解要賣樓先?
惠珍: 你哋想聽我解釋?
Cheryl: 你係諗清楚就唔使解釋,不過我覺得你未諗清楚。
惠珍: 我未諗清楚?
Cheryl: 你啲決定成日都錯。
Eva: 佢講最有說服力。
文本特區《三母女》排練稿 20251022 9
故事
家人是甚麼時候成為一家人的?
是由出生開始?一同成長期間?抑或是到了面臨死亡的時候? 這一家人,三母女各有苦惱,遠看是悲劇,近看卻似是喜劇。
她們,已經成為一家人了嗎?
When does a family become a family?
From birth? From their years growing together? Or when people are at death’s door?
From afar, this story about a mother and her daughters seems to unfold like a tragedy. Yet a closer look presents a comedy of sorts.
Are they a family?
角色表
惠珍
陳煦莉
Eva 郭靜雯
Cheryl 丁彤欣
Patrick 陳健豪
Damon 陳嘉樂
Ronald 吳家良
莊先生 周志輝
聲音演出
Donnie 杜雋饒
Christine / Jayden 梁希夢*
*小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