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喂Mandy! 嚟 緊過節啦!得唔得閒過嚟呀?我哋整左啲過年的年糕呀, 不如你 嚟 攞啲返去食呀!」半山區居民口中的Mandy,其實是去年9月起在該 區從事社區服務的社區發展主任王倩雯(Mandy)。在這半年間,區內街坊對 Mandy從不太熟悉到認識和接納,慢慢相處變得像鄰居一樣親切,有甚麼難題和 需要,他們都會找Mandy幫忙。
Mandy與一眾青年義工把愛心清潔用品送到區內大廈
Mandy將協助舉辦全港首屆聯校ESG比賽
「其實過去我都有參與社區服務工作, 不過多數以幕後工作為主,好像數據分析 或籌辦活動的角色等。」Mandy對《港紙》 記者說。初時親自到地區處理社區求助個 案,難免會不熟練,但初生之犢不畏虎, 憑着一股幹勁,Mandy決心一邊服務一邊學 習。
Mandy表示,自己服務社會的源起可 算是從中西區踏出的一步開始。中學時代 的Mandy於區內的聖士提反堂中學就讀, 後來她代表學校參選第一屆香港島傑出學 生選舉,並獲選為香港島優秀學生,參與 北京考察交流。之後她創立了「香港傑出 學生協進會」,以服務青年和學生工作為 主,積極帶領學生代表赴內地交流,讓學 生們有機會認識祖國,因此Mandy形容自 己與中西區甚有淵源。
服務中西區對Mandy而言,感覺異常 親切,因為區內街坊鄰里過去都認識,連 從前的中學校長也是她的街坊之一。透過 舉辦不同活動,Mandy亦與街坊們愈來愈熟 絡,慢慢相處變得好像鄰居一樣,有甚麼 需要都會找Mandy幫忙。
在接觸街坊的過程中,Mandy發現區
設街站派發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月曆及年曆 電腦義診服務
內街坊大多需要一些針對性的個人服務活 動。有次她舉辦電腦義診服務,邀請了一 班IT網絡專業的青年義工,幫助街坊義診 電腦。閒談間Mandy說﹕「這次活動不一 定是你的電腦或手機壞了才能參加,而是 大家如果有甚麼電腦程式、手機APP想學 習使用的話,都可以提出,因為我們是一 對一的服務來的。」
「當時大概幫助了約二十位街坊,每 位約半小時的時間中,原來街坊們好開心 有這些服務。」Mandy說。因此,她給予自 己兩個定位﹕其一,用新穎創新的方式服 務中產居民,從解難、解決問題上著手處 理,因為他們常常是被忽略的一群;其二, 多做些青年創新的工作,融入青年人,舉 辦一些他們真正有興趣的活動,讓他們不 要覺得被邊緣化,同時可以培養他們對社 會的歸屬感。
修讀政策研究出身、擁有博士學位、 ESG策劃師等資格認可的Mandy,由於本職 在立法會從事議題研究及政策推動的工作, 加上半山區內的居民職業主要是律師、醫 生、測量師等專業。因此Mandy希望擔當 溝通的橋樑,向相關政策局反映業界意見。
好像去年,有區內的業界代表向Mandy 反映疫情下人手短缺問題,不知道該怎麼
營運下去,Mandy 就此收集了很多意見,把 相關 訴求配合立法會工作,在一些事務委 員會上,向政府不同部門的官員建議一些 「 搶人才 」 政策,後來有部分建議在去年 的施政報告中被採納,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Mandy表示,接下來將會就政府下半 年推出的垃圾徵費政策,在中西區內各處 進行街頭訪問及問卷調查。她表示區內的 街坊都十分關注議題,雖然他們是中產人 士,大部分都持有物業,但其實也不是真 正富有,雖然樓市近年是上升了,但不等 於其積蓄及收入一定是多了。所以垃圾徵 費對他們生活上會帶來很大影響,有機會 加重負擔,Mandy希望透過研究報告結果, 反映不同階層市民的訴求,讓政府正視垃 圾徵費在真正操作上可能出現的問題。
協助辦理內地出入境健康申報表
去年為服務半山居民, Mandy創立了「青新半山」,希 望凝聚有心服務社區的青年人, 現時雖然只有十多位成員,但 勝在夠年輕,成員平均年齡20 多歲,部分是大學生或剛出社 會的年青人,來自不同界別。 「青新半山」過去舉辦了多項 別具意義的活動,包括曾為中 西區獨居長者送上環保風扇, 送暖之餘,也了解基層長者的 生活。Mandy希望透過有意義的 活動,讓青年人貢獻社會之餘, 同時多加認識社區工作。
為改善銅鑼灣避風塘水質及近岸問題,渠 務署計劃於維園西箱形雨水蓋下游設置新型旱季 截流器(下稱截流器)。然而,民建聯灣仔支部 主席周潔冰(冰姐)向《港紙》指,當局沒有做 好地區完善的諮詢,就強行向城規會申請興建工 程。有居民向她反映事先沒有收到任何諮詢,對 工程內容毫不知情,更表示反對該項工程,因為 維園樹木已經愈發疏落,不願再有工程砍去樹 木,讓居民休憩的地方愈來愈少。
冰姐表示, 二 月初接獲居民投訴,指當局沒有任何諮 詢下,就決定在維園興建截流器,涉及擬建兩層高的建築 物。收到投訴後,冰姐隨即發起一人一信行動,向城規會 反對該項工程,同時收集了區內居民的意見。她表示,暫 時收集到的意見中,大部分居民都對相關工程不知情, 包 括不清楚截流器的作用以及為何選址維園興建等。
冰姐解釋,按以往慣例,當局作出任何的改動前,都 會諮詢附近的居民。惟今次居民非但沒有收到相關諮詢, 而且沒有任何工程訊息。「所以大家都有強烈意見想知道 為甚麼要興建這個建築物,和有沒有其他替代地方選址 呢?」冰姐說,稍後她會把收集好的意見,約見 相關 部門 反映並商討是否有替代方案。
「一直以來,當區居民都有一個訴求,就是維園已經 有許多建築物,讓整個公園可供市民休憩的綠化空間愈來 愈少了,所以一有甚麼風吹草動,居民就會向我反映。」 冰姐說道。
其中造成維園樹木銳減的最大原因,必數2010年開 展的中環灣仔繞道工程。翻查當年資料,受工程影響,當
年維園北面約零點二公頃土地受到影響,該範圍內249棵 樹木需移植到園內中央草坪,40棵樹移植到中環,另有61 棵樹因健康或結構問題遭移除。
多年來,冰姐都有跟進維園內樹木補種的 情況,也做
過調查研究,並就此和當局提出過不同意見,但是當時得 到署方的回應指,樹木的生長是需要時間的,維園內因工 程而砍掉的樹木重新種植,是需要時間才能長成大樹。「所 以市民在園內的遮蔭問題是漫長的等待。現時維園整體的 感覺,樹木是疏落了許多。」
「正因如此,這次區內居民反對原因有兩點。」冰姐 解釋﹕其一,是景觀問題,公園理應是要一望無際,予人 身心舒暢。惟擬建的建築物樓高兩層,而為甚麼興建兩層 也令人費解。如果只是處理一些渠務上的問題,在地底處 理的話,應該不需要興建地面建築物,當局需要向居民解 釋。第二就是擬建位置是公園內的綠化帶,冰姐指出該處 周圍皆是樹木,換言之又將砍去許多樹木。那麼失去的樹 木怎麼辦呢?當局也需向居民解釋。
至於當局為何選擇在維園興建截流器,冰姐指當局做 法令人費解。她認識具相關專業的朋友指出,興建截流器 本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要解決水質及惡臭問題的做法, 理應是雨水渠的安裝的斜度要夠斜,不要讓污水積聚,才 能真正解決問題。同時,截流器的主要作用是把污水排走 到海上,所以也沒有必要安裝在維園內。
就此,冰姐建議了一些替代方案:其一,現時圍繞維 園很多的行人天橋底下都有空間,是食環署作放置工具用 途,這些地方是否也適合進行工程呢?其次,渠務署在運 盛街也有辦公室,是否也有空間適合去做截流器呢?此外, 會否有一些更先進的科技可以引入,而不需要勞師動眾興 建多一個建築物,或透過大工程去解決,這些都值得探討。
受中環灣仔繞道影響,園內樹木被砍走許多
冰姐透露,是次問題啟發了她的思考:「現時區議會 運作情況已不像以前,反映了現時地區的諮詢渠道不足, 這不但影響地區發展,更導致下情不能上達。」她期望未 來政府在重組區議會後能加強其諮詢功能,改善與居民的 溝通,讓區議會這個「與居民溝通的平台」能更暢順、更 有效、更務實地去執行職能。
風吹著風一路小跑,邊跑邊撂下一路的風,跑過高山 大海,跑過平原山崗。凡風肆意過的地方,淡淡淺淺地乏 起綠意⋯⋯
春風十里,香江的風究竟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最早的風吹在海邊?尋常人家的窗台?又或者是那清 水浸泡的富貴竹?她斜斜地插在一個普通的瓶裡,翠綠細 長的葉無不透著健康的茂盛。這種茂盛早就根植在香港的 郊外。濕地公園怕是最早感受到風的拜訪,沆沆窪窪的沼 澤地上積攢了早春的訊息,成千上百的鳥雀怡然自樂。而 從大帽山上出發的風一直漫過山徑步道、奇山異石後,在 維港的夜空駐足。 她不停掀起了七彩波瀾,映著波光粼粼 海面,流光溢彩之間卻又跟雲去了遠方。「唯有南風舊相 識,偷開門戶又翻書。」她徑直吹向學校的大門,朗朗的 讀書聲。「風有約,花不誤,年年歲歲不相負。」風又跳 躍著到了維園的花市。風一來,該紅的紅,該綠的綠,風 讓大地綻放的青春活力,讓行花市的人們手握春天。
風箏在天空中自在;綠草探出頭來,燕雀又開始喃。 我終於明白:我一直追尋的,原來是隱藏在春天裡的一種 對自由的渴望。所有在冬天裡凝固的孤獨和落寞,所有在 冬天裡的沉寂與清淡,緩緩地冬眠及所有蘊藏在冬的期盼, 莫不只是一場等待甦醒和春的重逢!
所有的花、所有的草、所有的葉子和所有的樹木,都 和人一樣在期盼春風。
風不急不慢地吹向拍賣行、銀行、圖書館、裁縫店、 藥房、教堂、電影院、花店 ⋯⋯ 這些城市的內核,足可以 用來提升生活品質的細節,風一一吹過,如同故人打照面。 新的房子拔地而起,在新的地圖上,哪個街區的名字找不 到了,哪個街上的老人不見了,哪裡又有新移民家庭搬來, 哪裡有新生嬰兒誕生,甚至乎哪朵花是重開的,風比你知 道更 細緻 更清楚。風愛過這些人事物,知道他們的味道, 風往往比人更了解自然的規律與變化。所以風對所見所聞 保持沉默,以她的胸襟一如既往地愛著清醒的人間。
風一次又一次繞城,高樓大廈依舊耷立,海水如此深 藍,綠樹林林 散散立 在各街口路徑。人密密麻麻地湧動, 如風密密麻麻地吹送。她們有著共同的使命,務必使自己 「動」起來,去尋找更新的高度,與她懷抱的城市共融, 直至風生水起
風走走停停,風忙忙碌碌。當它在這城市雕刻著不同 程度的烙印後,再次奔赴自己遙遙的未來。風又吹著,重 複復重複,一年又一年。香江無所好,隔江問故人,遙贈 一城春。
在現今社會,特別是內地和香港,往往把「成功」和「財富」打上等號,但我不認同 這個觀點。有些人雖然財富不多,卻為社會貢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如陳校長免費補習天 地創辦人 陳葒校長。陳校長雖然不是經濟富裕的公眾人物,卻因為創辦免費補習天地, 而讓一萬名基層學生可以享用免費補習,同時減少了基層家庭的經濟負擔,令「知識可以 改變命運」這句話更真實地體現出來。
對陳校長來說,創辦免費補習天地並不能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反而需要倒貼,並付 出時間和心血去用心經營。但他為的是令基層學童有更多學習機會。這種行為讓香港社會 有了更多的愛和和諧,改變了「補習是中上流社會學生的權利」說法,並且從中幫助基層 學童免去補習或其他興趣班費用的支出,令他們也可以像中上流學生一樣參加種各類豐富 的正規課堂以外的學習。
又如,香港約有一百四十萬人生存在「貧窮線」以下。全港五大貧窮區:深水埗、觀塘、 黃大仙、元朗、葵青,而深水埗的貧窮率在裡面更位居首位,貧窮率高達百分之十七。有 見及此,深水埗北河燒臘飯店東主陳灼明(明哥)在店內不但售賣廉價飯菜,同時還長期 義贈飯菜給予基層人士,深受街坊歡迎。不但如此,明哥更和其他團體合作,每個月都進 行大型派飯活動,派給有需要人士,同時亦吸引食客捐錢資助他們的善舉,以幫助更多有 需要人士,團結香港人,宣揚愛心。在二零一三年的一項問卷調查當中顯示,在「十大正 能量代表」中,「明哥」奪得首位,顯示出港人對於明哥的付出是十分認同和讚賞的。二 零一七年十月,嶺南大學更 向明哥頒發榮譽院士以勉勵 他對社會的貢獻。
總而言之,成功的定義 並不局限於獲取多少,而是 付出多少。陳校長、明哥的 行為和表現,凸顯出成功並 不只是局限於個人擁有多少 財富,更重要的是我們為社 會、為建設更和諧美好的社 區付出多少,貢獻多少。
周子驕(小學四年級)
冬天的香港公園依然顯得格外美麗,樹葉變黃了,小鳥在枝頭唱著歌。「呼 」
一陣風吹來,吹掉了一片金黃的葉子,更像似一封信,吹起了我點點的回憶。 那天,我和詩韻歡快地走在香港公園的一片草地上,還不時地哼著歌曲,心情何 止愉快。可誰又能曉得,在這麼令人開心的下午,卻發生了此前從未曾有過的一次吵架 呢?不知是誰提的餿主意,要我們兩個比賽步數,我卻輸了。這使我的好心情頓時化成 了死灰,取而代之的是憤憤不平的怒火。
而她,一直在炫耀自己有多厲害,而且竟然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一場舌戰就這 樣開始了。「你可不可以別說了啦,很煩啊!贏了就贏了,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不耐 煩地抱怨著。詩韻有些不高興 :「哼,你才煩!你看我的手錶多好,這個有,那個有, 比起你那手錶,我的不知道好幾千倍呢!」我更是惱羞成怒,反駁道:「你以為你的有 多好!」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不知道吵了多久。最後,我氣得對她怒吼:「我不要做你 的朋友!不要和你聊天玩耍了!」她也喊道:「誰要做你的朋友!」 從此,我們之間就出現了一道隱形的墻。這時,我才明白「友誼」是什麼。它好像 是一艘小船,我們是船上的兩個人,一個沒控制好,不小心就翻船了。
直到一個星期五,媽媽的神秘使我感到奇怪。「我們去公園吧!」她扔下這句話, 便拉著我一起走了。到了那裏,我定睛一看,是她——詩韻嗎?我正準備離開,卻聽見 詩韻喊道:「來了就別走了,我們和好如初吧!」我緩緩地轉過身,臉上掛滿了笑容。(指 導老師:陳安妮)
何謂成功 邱杜平(中大專業進修學院學生)
奮鬥者號
科研團隊在克馬德克海溝完成兩個航段的科考作 業。(央視新聞)
「滄海號」
「奮鬥者」號,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第一艘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作為中國「十三五」國家重點研 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科研任務。自2020年11月,「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 納海溝海域,完成了全部萬米海試任務,並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後,近日它又再創紀錄。
1月2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奮鬥者」號全 海深載人潛水器,在位於東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溝最深 點完成深潛作業後,成功回收。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抵達 蒂阿蔓蒂那海溝的最深點,並由此開啟了對該海溝系統性 科學考察的序幕,對全球海洋深淵科學的發展意義重大。
據《央視新聞》報道,去年10月6日,由中科院深 海所牽頭,來自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高校共計56名參航 隊員組成的深淵科考隊,從三亞啟航,前往克馬德克海溝 (Kermadec Trench)完成兩個航段的科考作業。
這是「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正式投入以來, 首次抵達東南印度洋作業。在完成在克馬德克海溝中新聯 合科考活動後,目前正繼續對蒂阿蔓蒂那海溝底部的地質、
環境和生物過程開展系統的觀察和研究,包括發現了大量 的鐵錳結核。據悉,「奮鬥者」號在蒂阿蔓蒂那海溝區域 還將繼續執行22次潛海作業,計劃3月初返航三亞。
截至1月22日,「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累計下潛 159次,其中萬米級下潛25次。
肚皮綠色、頭頂橙色、臉型鵝蛋形,外型像一條巨型 大頭魚,重量約36噸的「奮鬥者」號,用鈦金屬材料製造, 載人艙能容納3名潛航員,可下潛逾萬米深海,配備承壓 鋰電池組,足以應付超過10小時深潛航行。
得益於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技術改進和經驗累積,「奮 鬥者」號融合了前兩代深潛裝備「蛟龍」號、「深海勇士」 號載人潛水器的優良血統,不僅採用了安全穩定、動力強 勁的能源系統,還擁有更加先進的控制和定位系統,以及 更耐壓的載人球艙和浮力材料。其中「奮鬥者」號的聲學 系統更是實現了完全國產化。
為應對萬米之下的水壓,中國還為此研發了全新高強 高韌鈦合金,並採用了全新的「半球焊接」技術。此等種種, 均讓「奮鬥者」號成為目前中國最先進的載人潛水設備, 並幾乎擁有所有海面下水域的「通行證」,意義非凡。
2020年11月,「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 納海溝海域,完成了全部萬米海試任務,並創造了 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
2020年11月13日上午,「奮鬥者」號成功到 達馬里亞納海溝10,909米深度之際。藉項目支持的由 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牽 頭研製的「滄海號」着陸器及可移動的「凌雲號」組 合而成視頻直播系統,完成了載人潛水器與着陸器在 萬米海底的聯合水下拍攝作業,並通過央視總台實現 了全球首次萬米海底電視直播。
在蒂阿蔓蒂那海溝底部,深淵科考隊成員在海溝的 5810米深度,利用機械手放置了寫著「兔年快樂」
標志物,以此恭賀農曆新年
「奮鬥者」號,實現了中國人涉足海洋深處的夢想, 除了讓中國海洋科學研究更進一步外,同時也給予中國探 索水下所蘊藏的巨大自然資源的能力。
全球首次萬米海底電視直播
全球首次萬米海底直播
人類史上首達蒂阿蔓蒂那海溝最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