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經濟 惠民生》2023年民建聯施政報告期望

Page 1

振經濟 惠民生 2023 年民建聯施政報告期望
目 錄 一、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1 二、促進經濟多元及新能源發展.......................................................................................3 三、發展優質旅遊.................................................................................................................9 四、優化人力資源 14 五、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積極投入大灣區建設............................................................ 18 六、聯通世界說好故事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 21 七、完善房屋政策 維持市場健康 22 八、推動鼓勵生育政策 應對人口老化挑戰 ................................................................ 24 九、加強醫療服務.............................................................................................................. 26 十、支援弱勢社群 29 十一、建設優質都市環境................................................................................................. 31 十二、發展智慧城市 38 十三、加強國民教育 ......................................................................................................... 40 十四、維護國家安全 設立灣區應急機制..................................................................... 42 十五、優化選舉安排 完善地區治理 46

施政報告期望摘要

一、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 向與國家採用人民幣結算貿易的海外地區,推介「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吸引他 們將人民幣資金投資於港股。

⚫ 向中東國家推介,共同構建中東人民幣回流的框架和機制,設立特別通道吸引中東人 民幣來港投資。

⚫ 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提振香港股票市場的競爭力。

⚫ 推動 GEM 改革,啟動新「簡化轉板申請程序」,取消原來可獲豁免遵守若干適用於 主板新上市申請人的限制。

⚫ 加強與前海的金融合作,包括優化「私募基金通」、綠色融資金融服務與產品,以及 加快在大灣區成立香港保險售後服務中心。

⚫ 吸引更多全國科技企業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以及協助更多內地創科企業來港進行上 市融資。

⚫ 構建一個全面的 ESG 發展生態系統,推動適用於各行各業的 ESG 標準和認證制度,

以及盡快落實與大灣區包括廣東及深圳的碳交易所合作,訂定碳排放配限制度。

⚫ 積極打造新的投資主題,包括重點研究 Web 3.0、人工智能及可持續投資等國際資本 市場的熱門投資項目。

二、促進經濟多元化及新能源發展 ⚫ 設立電子商貿發展專員,專責與內地部門對接及交流,促進香港發展 O2O 的網絡購

買行業。

⚫ 將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 2%,以推動科研工作。

⚫ 將與生產相關的設計、研發、檢測等工種,重新歸類為製造業,更好地推動新型工業 化。

⚫ 積極推動新能源交通產業,包括延續電動車「一換一」計劃首次登記稅寛減、引入國 家標準(國標)規格的電動車充電設備,以及採購氫能垃圾車及掃街車等的市政車。

⚫ 促進漁農業發展,包括檢討及活化批發市場和屠房等的定位和功能,以及參考「科學 園模式」資助漁農行業機構推動行業升級轉型。

⚫ 設立香港美容業專業資格制度,包括提供資歷認證和美容儀器操作認證的培訓課程。

三、發展優質旅遊

⚫ 善用大灣區優勢,加強宣傳「廣東省 144 小時便利簽證」及與內地城市共同推動「一程 多站」式旅遊產業。

⚫ 配合新旅遊模式,推動市集經濟,以及透過城市規劃和政策支援等方面推動「夜經濟」, 同時利用好在本港舉辦的國際盛事,打造香港「超級盛事月」活動。

⚫ 推擴香港藝術品拍賣市場,培育更多本地藝術家參與創作及支持青年人從事與藝術相 關行業、定期舉辦大灣區盛事活動、落實建設流行文化館,以及善用西九文化區的世 界級設施,舉辦大型表演活動。

四、優化人力資源

⚫ 在不影響本地學生的入學率的情況下,提高錄取非本地生的限額,容許大專院校根據 其情況向教資會申請。

⚫ 將適用於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的住宅印花稅(超出第 2 標準從價印花稅以外部分),徵收 形式由「先徵後退」改為「先免後補」。

⚫ 為有效應對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應與需求,應制訂短、中、長期的人力發展政策,包括 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

⚫ 設立「中外國際法律人才培訓中心」,爭取更多外交人員及政府人員在港接受國際法 培訓。

積極投入大灣區建設

⚫ 在港設立政務一體機及加快推動「智方便」與「政務通」互聯互通,方便香港市民辦 理內地事務。

⚫ 盡快與內地專班溝通,推展新皇崗口岸及重建的沙頭角口岸落實「合作查驗、一次放 行」的創新通關模式。

⚫ 研究與深圳聯手打造中英街,包括改造港方管制站的原址或中英街為國際消費中心。

六、聯通世界說好故事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 重整各海外經貿推廣合作的辦事處的佈局,以配合將東盟地區提升為發展重點。

⚫ 增加駐外地機構推廣「中國發展和成就」及「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職能。

⚫ 設立「說好中國故事出版基金」,支持出版業界出版有關推廣中華文化以及“一國兩 制”的書籍。

七、完善房屋政策 維持市場健康

⚫ 調整住宅物業印花稅,包括劃一 15%的「從價印花稅」回復至「雙倍從價印花稅」。

⚫ 進一步落實本地首置者優先政策,豁免首置者全數住宅物業印花稅,樓價上限 1000 萬元。

五、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修改住宅物業印花稅的繳納安排,讓「換樓」人士在購入第二個住宅物業時只繳付基 本的印花稅,並在購入該物業屆滿 12 個後,依然持有多於一個住宅物業時,才追回 應繳印花稅的差額。

⚫ 訂立 5 年內取締劣質劏房的目標。

⚫ 居屋供應量訂為每年 1.5 萬個單位。

八、推動鼓勵生育政策 應對人口老化挑戰

⚫ 制定鼓勵生育的政策,為有意生育婦女提供醫療資助,以及向僱主推廣五天工作制和 彈性上、下班時間。

⚫ 公立醫院盡快落實為所有孕婦提供 T21 無風險產檢。

⚫ 容許儲存卵子的最長期限延長至 30 年。

⚫ 設立「新生嬰兒津貼」,一次性地為新生嬰兒提供 1 萬元津貼,和給予孕婦 2 萬元的 津貼。

⚫ 設立新生代儲蓄基金及設立「兒童醫療券」。

⚫ 擴大醫療劵在大灣區的使用範圍至三甲醫院以外的合資格門診或診所。

⚫ 落實醫療記錄文件交換形式雙向化及恆常化,讓港人在內地的醫療記錄也可以傳往香 港醫院。

九、加強醫療服務

⚫ 增加每年投放於公營中醫服務發展的撥款,以及逐步在公立醫院設立中醫部,以配合 公營中醫住院服務的發展。

⚫ 制定公營牙科服務發展藍圖及增設長者牙科醫療劵。

十、支援弱勢社群

⚫ 訂立照顧者為本政策,包括全港十八區設立一站式照顧者支援中心,以及政府為照顧 者代供強積金,讓照顧者晚年生活獲得基本保障。

⚫ 在「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中加入開工不足援助津貼、新設「64-144 小時總工時」層級,

以及豁免計算各項照顧者計劃所領取的津貼。

⚫ 調整法定最低工資計算方式為與低薪行業僱員每小時工資第 10 個百分位數掛鈎,以 及盡快落實「一年一檢」機制。

十一、建設優質都市環境

⚫ 為支援九龍中、東的整體未來發展,應積極考慮引入嶄新集體運輸系統例如雲巴或智 軌等。

⚫ 以「基建先行」為原則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以及建造大西北鐵路網及新建「新南北 鐵路」。

⚫ 在 18 區推動「好玩社區」項目,讓香港成為「好玩城市」。

⚫ 針對全港 50 年樓齡以上的舊樓進行全面巡查。

十二、發展智慧城市

⚫ 加快《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3.0》推出時間表,將未來大型發展項目例如北部都會區、新 田科技城等納入藍圖。

⚫ 加速智慧城巿基礎建設,整合部門間的數據庫,打破各自為政的格局。

⚫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

十三、加強國民教育

⚫ 設立愛國教育統籌委員會,就本港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開展至全體公民,包括對家庭、 宗教團體、學校及企業等,進行全面統籌及支援。

⚫ 設立 10 億元專項資金,推動國民教育及落實愛國文化推廣。

⚫ 設立「中國共產黨展覽館」,展出共產黨的理念、成立背景、奮鬥歷史以及成就。

⚫ 早日落成香港首間以本地抗戰史蹟為專題的「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永久性紀念 館,並對香港一些著名的抗戰遺址,予以立項保護。

十四、維護國家安全 設立灣區應急機制

⚫ 積極推動《基本法》第 23 條立法。

⚫ 研究與大灣區城市建立聯防聯控、優勢互補的聯合應急機制,包括本港各救援部門主 動與粵澳有關部門,共同探討設立網上平台,做好就救援知識、經驗、策略及信息的 資源共享,提升協同應對區域突發事件的能力。

⚫ 積極推動大灣區的國際人道與可持續發展建設,建設國際性的人道與可持續發展平台。

十五、優化選舉安排 完善地區治理

⚫ 便利各項投票措施,包括縮短選舉投票時間、常設口岸投票區,方便在內地港人回港

投票,以及容許長者選民以長者咭及投票通知書,讓選舉主任核實其選民資格。

⚫ 修訂選舉指引,包括統一所有選舉廣告均可於發布後的 7 天之內申報。

⚫ 加強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以及同鄉社團在地區治理 的作用,協助政府了解民情、進行社區關愛支援行動、及協助政府政策落地。

⚫ 增加地區「關愛隊」的資源,使他們毋須因資源問題而削弱服務基層的能力。

施政報告期望全文

香港正處於發展關鍵期。國家已邁向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為香港帶來巨大機遇;在 全面通關復常帶動下,本地經濟也正穩步復甦。然而,我們也面對不少挑戰。環球政 治經濟多個負面因素並存,外部需求趨弱,令香港經濟增長受壓;西方霸權也處心積 慮打壓我們國家和香港的發展。民建聯認為,特區政府應在政策上靈活應變,著力穩 定市場,多管齊下增強香港經濟多元發展的動能;應繼續推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 揮香港優勢,聯通世界,助力國家發展戰略;同時,應適切回應市民關注和期望,制 定惠民舉措,有效解決民生困難。

一、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1. 吸引海外人民幣資金利用「雙櫃台模式」投資香港股票市場 目前國家與不少海外地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並在雙邊貿易中採用人民幣結算,他們 持有的人民幣儲備需要投資出路。因應香港交易所近期已經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台

模式」,容許投資者以人民幣直接買賣股票,建議特區政府和港交所加強向這些海外 地區宣傳推介有關交易模式,吸引它們將人民幣資金投資於港股。

2. 構建中東地區人民幣回流香港的框架與渠道

石油人民幣正在國際間形成。特區政府可以向中東國家推介,共同構建中東人民幣回 流的框架和機制,設立特別通道吸引中東人民幣來港投資。同時港交所亦要為雙幣櫃 台港股擴容擴量。

3. 進一步拓展及推廣新投資主題

本港資本市場必須打造新的投資主題,重點研究課題包括 Web 3.0、人工智能及可持

續投資等國際資本市場的熱門投資方向,以吸引國際及內地投資者垂青。另外,就近 年全球積極推動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企業管治(ESG),以及強化本港發展成為亞

洲綠色金融樞紐,引導國際資金配對區內具高需求及發展空間的優質綠色融資項目, 亦是本港證券市場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開拓新機遇,必須加緊努力的投資主題及範 疇。

4. 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

政府於 2021 年 8 月起上調股票交易印花稅率至 0.13%,以增加財政收入。鑒於目前 本地股市的交投情況,建議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以提振香港股票市場的競爭力。我 們相信此舉有助減低股市交易成本,特別是高頻交易和對沖交易,改善市場流動性及 交投情況.

5. 擴大海外招商引資範圍

香港的營商環境、基礎設施、司法制度及金融規則都在亞太地區領先,全面對接國際 標準。政府可加強招商引資的力度,擴大向全球招商引資範圍,例如向著名的歐洲保 險公司及挪威主權基金等推介港股市場吸引之處。

1

6. 推動 GEM 改革 企業近年透過 GEM 市場集資上市的難度大大提高,窒礙了本地中小企業成長,當局 應盡快進行市場改革,激活市場,措施包括:

6.1 啟動新「簡易轉板」機制

建議當局再次修訂《創業板規則》,啟動新「簡化轉板申請程序」,但訂立較過去轉板 申請較嚴格的要求,包括取消原來可獲豁免遵守若干適用於主板新上市申請人的限制, 並訂出較主板稍為寬鬆的公司盈利、市值,以及公司過去在 GEM 的合規情況等規定,

從而恢復「簡化轉板申請程序」機制,提升在 GEM 上市的吸引力和扶助中小企及初創 企業成長的功能。

6.2 全面檢討審批上市申請程序

針對現時審批 GEM 申請過程冗長的問題,建議港交所與證監會聯合檢討及加快有關

審批程序,並訂明清晰服務指標,包括各相關程序的回覆時間,加快審批流程,從而有 效節省申請上市的時間成本以及相關的專業服務支出。

7. 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擴大互聯互通

⚫ 在兩地「互聯互通」方面,建議進一步增加證券產品及類別,包括加快推出更多 ETF、增設「REITs 通」,以及豁免預扣稅的特殊稅務安排。

⚫ 加快推進透過滬深港通管道,允許內地及本港投資購買對方市場首次公開發售 (IPO)的「新股通」。

⚫ 向中央爭取降低「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南向合資格個人投資者的證券賬戶及 資金賬戶內的資產限額,例如從現時不低於人民幣 50 萬元減至 25 萬元,以進一 步提高市場流通量。

⚫ 就跨境理財通已實行接近兩年以來的運作順利,期望兩地監管機構加快總結經驗, 於風險可控前提下,增加回報與風險相對較高的產品,即擴大產品範圍,以及在 銷售安排、銷售渠道等各方面尋求進一步優化制度安排。

⚫ 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包括優化香港與東南亞國家即時支付結算系統, 增設與香港的人民幣 RTGS 系統連結,提供當地貨幣與人民幣進行同步交收的能 力。

2

繼去年與前海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建議 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強與前海在金融方面的合作,包括優化與前海的「私募基金通」、

綠色融資金融服務與產品以及加快在大灣區成立香港保險售後服務中心。

吸引更多全國科技企業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充分利用好北部都會區港深創科園的優 勢,達致共嬴。香港可以幫助更多的內地創科企業進行上市融資,並走向世界。

⚫ 構建一個全面的 ESG 發展生態系統,推動適用於各行各業的 ESG 標準和認證制 度。

⚫ 須加強培訓 ESG 金融人才,包括引入 ESG 課程作為金融相關學科的必修課以及 擴展持續進修基金可獲發還款項課程,以涵蓋更多金融科技及 ESG 方面的專業 培訓等。

⚫ 盡快落實與大灣區包括廣東及深圳的碳交易所合作,訂定碳排放配限制度,推動 形成區內的統一碳市場,透過互聯互通制度,發展聯通大灣區的區域碳交易中心。

制定香港 Web3.0 戰略發展藍圖,增撥資源培訓人才、培育初創、制訂法規及促進發 展穩定幣。

内地電子商務發展成熟,是國家數字經濟時代下規模最大的行業,根據商務部公布的 《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1)》,内地電子商務交易額達 42.3 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網上

零售額達 13.1 萬億元人民幣,連續 9 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隨著數字技術

3
8. 加強灣區金融合作 9. 協助內地科企在港融資 10. 促進本港成為 ESG 投資樞紐及可持續金融中心
二、促進經濟多元化及新能源發展
11. 推動發展香港 Web3.0 12. 推動香港電商發展

持續進步,内地的電子商務更是變化萬千,業務模式層出不窮,形成一種電商新業態。 另一方面,香港雖擁有優質的文化底蘊,且智能手提和網絡的覆蓋率較高,十分適合 發展電商,但居民的生活消費習慣的不同,香港電商遲遲未能把握國家發展的大好機 會,推動香港電商發展。我們建議:

12.1 設電子商貿發展專員

商經局設立電子商貿發展專員的職位,專門與內地相關部門對接及交流,促進將香港的 商品跨境回內地,也學習內地經驗,將電商的成功模式帶回來香港,促進香港發展 O2O 的網絡購買行業。

12.2 加強與內地政府層面(G2G)的合作

⚫ 主動向中央政府爭取擴大國家《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能覆蓋更多 具有香港知識產權認證的產品,進入內地市場,以擴大跨境電商產品種類,發揮 香港品牌協同效應。

⚫ 以大灣區為試點,合作發展大灣區統一的產品認證和質量檢測標準,並且推廣此 標準成為內地與國際認可的優質標準。

⚫ 以指定商品種類為試點,爭取與內地政府達成協議,讓香港政府認可檢測機構可 以直接為產品進行符合內地標準的認證。

⚫ 與內地政府協商合作,在大灣區現有的保稅倉庫開闢相應的「香港倉」存儲一般 的香港貨品,從而降低中小企業進入內銷市場的成本。

13. 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

特區政府正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政策,包括落實《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將港 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設立「工業專員」,負責統籌和 督導相關的策略工作、研究在大埔新園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及計劃設立一所 微電子研發院等。我們認為,有關「新型工業化」的政策現時已進入招商新階段,當 局需推出更多準備及配套措拖,令「新型工業化」發展能全速推進。我們建議:

⚫ 自去年底起,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和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在內的特區政府團隊正努 力就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新能源和新材 料等策略產業,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和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在「新型工業化」 發展政策已進入招商新階段,因此,建議政府加緊強化跨部門協作,有效統籌地 政總署、屋宇署、消防處、機電工程署及環保署等相關部門各項要求準則,拆牆

4

鬆綁,協助這些高端技術的企業能在港盡快落地,以加速厰商籌備啓業的進度, 有效推動香港新型工業化。

⚫ 促進知識產權商品化。建議包括支持知識產權融資,以綠色金融框架為範本,制 定標準,鼓勵公司披露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投資與項目,以及協助企業利用知識產 權,以無形資產作融資抵押;建立估值標準、利用大數據提供參考價格,以及提 供補貼和風險分擔計劃,以降低知識產權估值的成本及風險;建立設有秘書處之 知識產權持份者聯盟以集中資源,助科研成果商品化;並與大學及國際組織合作 提供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本地課程,為知識產權相關專業人士提供招聘補貼,加強 打造知識產權人才庫。

⚫ 將與生產相關的工種,包括設計、研發、檢測等重新歸類為製造業,以反映製造 業的重要性,更好推動新型工業化。

⚫ 在新設工業專員方面,建議當局在外面聘具先進製造業商界經驗的人才擔任此崗 位,透過行業經驗,有助政府拆牆鬆綁,推進新型工業化。

⚫ 強化香港和大灣區的分工和互補。因為礙於土地有限及成本高昂,香港發展工業 存在限制。但參考東京大灣區的經驗,我們認為,香港可作為科技新產品測試市 場的「母工廠」,即小規模定制化工廠,進行中下游的試產工序,而珠三角則擔 當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子工廠」,即建立科研成果商品化、市場化開發在香 港、產業化在珠三角的空間分工。

⚫ 優化「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現時該計劃只接受與「工業 4.0」或高端科

技相關的課程登記,未有顧及傳統製造行業在升級轉型過程中,所需的深層專門 技能和知識。建議當局盡快加入更多不同種類的認可課程,令更多僱主可以為在 職僱員提供完善進修階梯。

⚫ 進一步擴大 CEPA 下享有零關稅香港原產貨物範疇,包括降低香港製造的比重, 及包含香港知識產權或科創投入的貨品。

14. 大力推動創新科技

⚫ 將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 2%,以推動科研工作。

⚫ 充分利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生物科技,包括:

◼ 爭取放寬國家《負面清單》中對生物樣本、基因診斷與治療的外資准入限制, 准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擔當主要股東及於河套註冊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 場,讓企業與內資公司獲得相同的待遇。在知識產權銜接方面,國家知識產 權局亦可參考本港「轉錄標準專利」制度,認可本港知識產權署審批的原授 標準專利,於大灣區先行先試;

5

◼ 內地人類遺傳資源在合作區內流動供研發用途存在限制,應向內地有關部門 爭取拆牆鬆綁,並於整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設立機制,容許兩地生物樣本 在區內流動。

⚫ 就特首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在香港建設超算中心,建議政府加快制定相關計劃, 推動超算中心建設。

⚫ 為 5G 基站建設拆墻鬆綁,並考慮設立配對基金或強化其他支援措施,支持有關 企業在有需要的地區加快建設 5G 基站網絡等數字經濟所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 建立科創企業沙盒實驗室,作為新興科創企業的技術或產品在進入市場前的多場 景實驗場地。讓科創企業在本地可以收集項目運行的數據,幫助科創企業完成技 術到產品落地的同時,政府也可以從中發掘具備潛力的科創公司,進行幫扶及支 持,推動本地科創企業的發展。

⚫ 以規範人工智能技術為目標,制定人工智能使用方面的相關法規,將使用人工智 能技術的服務或產品規範化。評估不同行業在使用人工智能服務時可能面對的風 險,明確界定從業者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時的守則。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和保障 市民權益之間取得平衡。

⚫ 香港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在一九九六年生效,在二零一二年和二零二一 年分別進行了針對使用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和打擊侵犯個人資料私隱的「起底」 行為等;面對現時日益更新的科技創新如人工智能,政府需要針對更新私隱條例, 以應對科技及網絡更新帶來的個人資料風險。

⚫ 建立永久性的長期展館,展示國家及香港最新和過往的科技成就,主題和內容根 據最新科研成果定期更新,讓市民近距離了解國家及香港的科技成就,增強民族 自信心。

15. 推動新能源交通產業

本港致力爭取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並提出《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及《香港氣

候行動藍圖 2050》,推動零碳排放的新能源汽車,在加速推動低碳轉型的同時,能改 善路邊空氣污染問題。我們建議:

15.1 電動車政策

⚫ 延續電動車「一換一」計劃首次登記稅寛減。

⚫ 妥善處置電動車廢電池和回收,並盡快就電動車廢電池推行生產者責任計劃。

⚫ 於巴士車廠興建快速充電站,並於非繁忙時段開放予的士及小巴使用。

6

⚫ 為鼓勵更多司機使用電能車,考慮建立充電休憩站,並以多層停車場為藍本,興 建司機休息站,為的士司機等駕駛者提供膳食、休息及交更場所。

⚫ 為推動新能源更迭進度,建議新能源更迭進度與專營權掛鉤,以及要求專營企業 提出新能源更新時間表。

⚫ 積極在香港引入國家標準(國標)規格的電動車充電設備,以吸引更多國產電動 車來港銷售,增加港人選擇,也方便港車北上。

⚫ 大幅增加充電設備,包括在油站、路邊泊車位增設充電樁。

15.2

⚫ 發行氫能綠色債券,支援氫能相關企業在港集資集資,並與深圳共同研發及加強 使用氫能。

⚫ 大力扶持氫能科研項目在港產學研結合實踐。

⚫ 打造國際氫能應用示範區,以吸引其他市場關注內地先進氫能產品。

15.3 積極推動各項新能源交通試行

⚫ 政府採購氫能市政車,並以先行先試方式,先從垃圾車及掃街車方面着手。

⚫ 在北部都會區打造零碳出行市鎮,包括規劃部署加氫站及提供氫能運輸儲存方案。

⚫ 推動固定路線跨境運輸使用氫能貨車,包括蔬菜及鮮肉的運輸及兩地快遞倉庫點 對點(例如順豐速遞等)的運輸路線;此外,機場可試運行氫能擺渡車、拖車。

⚫ 參考氫能運用地區,盡快完成法例修訂,拆牆鬆綁,以助氫能巴士可行性測試盡 快完成。

16. 促進漁農業發展

16.1 檢討及活化漁農業發展定位及功能

漁農業在港的生產中與第二及第三產業的展較為疏離,不少就漁農產品的質量進行分 級及建立品牌。建議政府一併檢討及活化漁農業相關的批發市場和屠房等的定位和功 能,配合「北部都會區」、「躍動港島南」等規劃,發展集批發、檢疫、質檢,甚至與 觀光休閒和教育適度融合的大型交易中心及產業群,提高漁農產品品質,助行業建立品 牌。

16.2 為漁農業延攬專才推動行業集約化轉型

習近平主席提出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同時國家安全中的糧食安全概念 隨著近年國際形勢變化,更備受重視。現時特區政府提出成立 4 個新海魚養殖區及多層

7
積極扶持氫能產業發展

式農場是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舉措,但當中集約化的經營,讓個體戶為主的漁農民在轉 型路上有所困難。建議政府為業界走向集約化,向特別是內地等地方延攬香港缺乏的行 業專家、管理人才,並適度按香港漁業勞工情況引入更合適的漁工,支援業界轉型;同 時,現時內地與香港的部份漁農業相關資格並不互認,包括駕駛船隻所需的合格證明書 等,建議政府制訂資歷互認的時間表,同時有利本地漁農人才北上發展,做好灣區內的 合作分工。

16.3 推動漁農業與城市發展共融

中部水域人工島、北部都會區及其他海事工程規劃有著鄰海的地理特點,建議政府在 推出有關規劃時應全面審視發展海洋經濟的可能性,包括由漁會與其他經營休閒及遊 艇業務的行業合作,響應國家發展方向,並與大灣區中包括深圳、珠海等的沿岸城市 呼應發展,帶動行業轉型;同時,現時香港城市發展中,漁農業的休閒、綠色及文化等 功能備受市民追求。建議政府研究將都市農莊、綠化及漁農文化適度融入發展規劃, 豐富城市內涵。

推動休閒漁業深度結構轉型,促進行業組織與商業機構合作,實現行業集約化及與其他 延伸產業結合,例如:1.休閒漁業與遊艇會相結合,增加經濟點及相關行業的收入,2. 與城市發展相結合,於新人工島、九龍東及南區的新避風塘加入休閒漁業元素,助休閒 漁業結構轉型。

16.4 成立政府資助的漁農行業機構推動行業升級轉型 參考「科學園模式」,推動具公信力漁農團體成立政府資助機構,支持漁農業以更快速 度把握國家及香港機遇,推動更具經濟效益的漁農項目(包括︰大灣區項目

)及支援措施,

誘導漁農業作可持續發展性的結構性轉型,以及集約化發展。

17. 推動香港優質美容產業

設立香港美容業專業資格制度,協助美容業界制定系統化的美容專業培訓課程,並規 定持有相關美容業服務資歷認證和美容儀器操作認證的美容師,方可在美容院為客人 提供相應服務或操作相關儀器。我們認為,提高本港美容行業專業認可程度,有助旅 客和市民享受優質美容服務,推動香港美容產業健康發展。

8

18. 協助中小企業應對挑戰

⚫ 鑒於全面復常以來,本地消費反彈情況未夠理想,仍然有相當多餐飲和零售業未 能明顯受惠,不少食肆仍在苦苦掙扎,建議政府研究針對「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 下「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的 42 個月「還息不還本」上限安排,就個別個案情 況提供彈性處理。

⚫ 向會財局增撥更多資源,豁免未來三年會財局向整個會計行業的有關徵費,以紓 減對業界,特別是中小型會計師行的經營壓力。

⚫ 優先採購本地初創企業和中小企的創科產品與服務。探討在各部門的預算中預留 專款,用以採購切合部門需要的本地創科產品和服務;訂定指標,以達致拆細創 科產品和服務的採購合約金額,從而讓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跟從,以提高本地初 創企業及中小企的競投成功率。

⚫ 加強協調各機構提供的支援服務,從融資、稅務、人力資源、產品開發、技術提 升、資訊、市場推廣等方面,協助香港中小企發展。

三、發展優質旅遊

19.1 支持業界開發一程多站旅遊產品

⚫ 旅發局加強和民間、商界和其他機構合作,更全面搜羅本地各類對旅客有吸引力 的展覽展銷、文化活動等的舉辦信息,並有系統地在旅發局網站及口岸向遊客宣 傳推介。

⚫ 加強宣傳「廣東省 144 小時便利簽證」的時限規定並向內地爭取放寬同一口岸進 出的規定,爭取澳門列為進出口岸之一。

⚫ 與內地省市合作,支持業界開發更多「一程多站」式旅遊套票,共同向海內和海 外遊客推廣宣傳中華文化、嶺南特色、客家建築群、「紅色旅遊」、古蹟歷史遊 等文化旅遊路線,增加灣區及其他省份對國際旅客的吸引力,同時也推動本港市 民「一程過」的鄰近多地旅遊。

9
19. 發展優質旅遊促進本地消費

19.2 發展郵輪旅遊產業

⚫ 盡快提升本港郵輪碼頭來年度業務的宣傳發展策略與措施,例如為郵輪公司代支 來港停泊的郵輪泊位費,給郵輪管理公司,吸引國際郵輪選擇到港及以香港為母 港,提升碼頭每年船日總數及總航次,增加郵輪碼頭對香港的經濟效益;同時, 支援業界在發展郵輪產業上提供更多「一程多站」式旅遊線路。

⚫ 為加強連接啟德郵輪碼頭與附近地區,建議推動水上交通發展,包括為啟德郵輪 碼頭設立水上的士航線,從啟德郵輪碼頭出發,沿途經過西九龍、中環港外線碼 頭以及北角。而發展水上鐜通例如水上的士亦可以方便本地客到郵輪碼頭消費, 解決啟德郵輪碼頭內的商戶因沒有顧客一直未有開店的問題。

19.3 推動市集經濟及制定夜間經濟政策

⚫ 為配合新旅遊模式,推動深度遊、「市集經濟」及制定「夜經濟」政策,提供多 元化食品及不同類別市集服務。選定一些地點引入節日或周末夜市,如西九文化 區、尖沙咀海濱、觀塘海濱及中環海濱旁等政府用地,深水埗天橋底等,可在農 曆新年、假日或周末辦短期市集。

⚫ 市集加入文體元素。發展夜市經濟,可與文化及體育元素聯乘。例如近日在中環 海濱舉辦的 SummerFest 中環夏誌,有歌唱表演、藝墟、售賣食物及衣服物品等, 也提供籃球、跳彈床及乒乓球等運動設施,晚上有夏日健身夜活動,由專業導師 帶領市民齊做瑜伽及健體運動。有些夜市,可結合美食與 busking,前提是選址 須適當地遠離民居。

19.4 打造香港「超級盛事月」活動

⚫ 就下半年大量展覽及各式各樣的國際會議活動在港進行,可以把重點的國際盛事 串聯起來,例如 11 月份的國際金融論壇,香港海運週,及 FIBA 3×3 籃球賽,建 議安排串連一起。

19.5 為本地中小型體育賽事建立品牌系列

⚫ 參考 M 品牌活動的成功,為推動本地中小型體育賽事,建議政府建立參與門檻較 低的品牌系列,吸引更多私人企業舉辦及贊助中小型賽事,有效促進本地體育事 業發展。

10

19.6 推動本地遊

⚫ 現時有不少本地導賞團,透過地區導賞形式,向參加者介紹香港,這些導賞團一 直非常受外國特別是歐美遊客的歡迎,就此,建議政府與網上旅遊平台(如:Klook) 合作,支持更多援本地導賞團的生態圈,發展時下熱門的「深度遊」,向旅客講 解本地文化,從而提高軟實力。

⚫ 進一步開放沙頭角,包括開放中英街,以及採用「管進不管出方式」或「港進港 出、深進深出」通關模式,以推動該區的團體旅遊。

20. 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20.1 探討香港藝術品拍賣市場潛力及推廣

香港藝術品拍賣市場已進佔全球第二位,稅率低,聯繫內地藝術品市場,吸引海內外人 士來港貿易,做好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心,為此應培育本地藝術家參與創作,支持青年

人從事與藝術相關行業,包括拍賣行,畫廊等。

20.2 定期舉辦大灣區盛事活動

⚫ 深化香港與大灣區的文化交流,除 2024 舉辦「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外,舉辦例 如灣區音樂節、文藝活動嘉年華,邀請三地藝術人員、歌影視藝人等參加,打造 大灣區品牌。

⚫ 與內地藝術團體緊密合作,舉辦世界級文化論壇、印刷展、建築展等。

⚫ 加強國際宣傳,吸引海外人士參與及在地旅遊,推動大灣區品牌走向國際舞台。

20.3 落實建設流行文化館

⚫ 流行文化是香港重要的品牌,應多向公眾展示本港流行文化多年來的發展,說好 香港故事,而打造本港流行文化新地標及旅遊點,亦有助吸引海內和海外的旅客 參觀,認識和欣賞本港流行文化。

⚫ 明年是金庸 100 歲冥壽,其武俠小說世界廣受內地及世界華人歡迎,故此,建議 在 2024 年舉逩的「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內,加入金庸主題,並可效法澳門,成 立金庸圖書館或文化館。

⚫ 在西九龍增設流行文化館,與西九文化區鄰近,吸引青年人及旅客到西九文化區 一帶打咭,形成一個 3 至 4 小時文化之旅生活圈。

11

20.4 善用西九文化區世界級設施

⚫ 舉辦大型戶外音樂會、表演活動,爭取本地及境外著名劇團、戲團到西九文化區 作首演場地;另可舉辦世界藝術展或建築展。

⚫ 邀請內地劇團、舞團到西九文化區演出,讓本港成為藝團巡演的其中一個城市。

⚫ 與北京故宮聯乘舉辦展覽及活動,說好故宮與中國文明發展的故事。

⚫ 向境外積極推廣西九文化區 M+博物館、香港故宮博物館及文化表演場地,塑造 其獨特殿堂級品牌,以及創造獨有的文創商品品牌,或與展覽或表演單位推出聯 乘商品。

⚫ 研究拓展文化區內的街頭表演計劃,支持街頭表演工作者。

20.5 弘揚中華文化

⚫ 撥款資助地區及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地區組織等,舉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及 項目,例如華服節、香港龍獅節、中樂文化周,推廣棋藝、武術、剪紙等。

⚫ 支持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包括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等,加強宣傳, 說好中國和香港故事。

⚫ 支持地區網絡團體,非政府團體等,舉辦具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例如潮州節、 客家文化節等。

20.6 推動文化藝術與科技融合

⚫ 藉着東九文化中心的啟用,鼓勵藝團善用虛擬實境演繹藝術品,加強展品與觀眾 的聯繫。

⚫ 探討本港博物館與創科界進行數字化合作計劃,將展品數字化,在社交媒體多方 位推廣,接觸更多觀眾群。

⚫ 在推動本地文化藝術多元化發展上,應積極發展創科與文化藝術相結合,例如積 極推動 AI 繪畫及創作,建立更開放及普及的文化藝術巿場,透過利用科技將文化 藝術融入社區以及市民日常生活之中。

20.7 支持文藝創作,發展文創產業鏈

⚫ 鼓勵本地九大藝團和中小藝團等與大灣區各地的藝團,院校聯合創作,包括話劇、 舞蹈、音樂劇、戲曲等表演藝術,並支持在大灣區展示和巡演,打造粵港澳文化 品牌。

⚫ 重整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資助項目,鼓勵文藝界、影視界及創科界跨界合作,推 出聯乘文創及數字化產品等。

12

⚫ 打造本地文化 IP 數碼交易平台,釋放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經濟潛力。

21. 推動體育發展與產業化

21.1 增加地區康體設施及場地

⚫ 爭取「體育及康樂設施 10 年發展藍圖」加碼,開展更多規劃及研究項目。

⚫ 建議將單層體育館及社區會堂改建為多用途綜合體育館。

⚫ 在新市鎮及舊區重建規劃了裡,適當地興建新的體育場地。

21.2

⚫ 在公共屋邨幸福設計方面,引入健康活力元素。

⚫ 淘汰公共屋邨內不合規格的球場設施,並逐步翻新老舊球場,包括在停車場上蓋的 運動場,引入型格及時尚設計,吸引青年人使用。

21.3 檢討「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

⚫ 提供誘因,讓更多地區體育團體參與計劃。

⚫ 研究增加公眾使用學校設施的參與度。

21.4 推動城市運動

⚫ 效法內地一些體育場所與時尚休閒區的結合做法,規劃官涌城市運動體育中心的同 時,打造大樓及周邊成為城市運動的基地,有場地、訓練班及城市運動產品銷售。

⚫ 鼓勵房委會、市建局及私人發展商在興建房屋、重建及設計公共空間時,加入城市 運動的場地,如攀石、滑板場、三人籃球、霹靂舞等。

⚫ 與大灣區城市合作,舉辦國際城市運動巡迴賽。

⚫ 擴大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體院推出相關城市運動項目精英運動員培訓項目。

21.5 鼓勵商界贊助體育活動

⚫ 鼓勵本地體育會與商家攜手合作,從精英運動員中,物色人選,招聘他們為機構代 言人。

⚫ 透過現有資助計劃,推出與運動系列有關的劇集和電影等創意產品,例如「媽媽的 神奇小子」、「狂舞派」、「破風」、「ISWIM」和「季前賽」。

⚫ 協助業界發展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以體育帶動廣告宣傳、賽事統籌、體育用品及時 裝、餐飲、旅遊、酒店、娛樂代言、體育醫學等行業發展,建立完整的體育產業鏈。

⚫ 向舉辦或資助體育活動的商界提供稅務優惠。

13
翻新公共屋邨球場

⚫ 將體育結合旅遊推廣,例如舉辦「渣打香港馬拉松」及「FIA 世界場地越野車錦標 賽香港站」時,應吸引參賽選手及來港觀賽的人士包括內地居民,順道旅遊。

21.6 免費播放大型體育賽事

政府考慮購買大型運動賽事轉播及播映權,例如 2024 年巴黎奧運會。

22. 推出文化體育券

為鼓勵更多學生做運動,以及開拓其藝術文化視野,建議向全港中小學生或大專生, 派發電子文化體育券,讓他們可選擇用於支付政府提供的康體設施租訂費用、參與政 府認可的康體活動或課程費用,受政府資助體育會的入會費或活動報名費用,或參與 實體藝文體驗,例如話劇、中西樂等音樂會、演唱會、戲曲粵曲表演、展覽、手作工 作坊及故宮等博物館入場門票。另亦向長者派發體育券。

四、優化人力資源

在不影響本地學生的入學率的情況下,提高錄取非本地生的限額,容許大專院校根據 其情況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申請,藉此增加非本地生畢業生作為本港人才的新來源。

本港的職專教育機構例如職業訓練局(VTC)雖在深圳開設分公司,但一直未能與內

地建立專業資格互認,令國家與香港的專科文憑及高級文憑畢業生,不能互通,不利 大灣區互聯互通。我們建議:

⚫ 因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在招生、培養、師 生交流上合作,特區政府應推動職訓局與內地職業訓練單位強化關於職業教育領 域的合作,不僅可為大灣區技術培訓更多人才,同時可解決本港人手荒的問題。

14
23. 提高錄取非本地學生的限額 24. 推動兩地職業教育合作

⚫ 推動內地專科文憑與香港高級文憑的「職專教育證書互認」,方便及吸引內地生 在香港升學,便利兩地人才流通,及協助自資院校解決收生不足問題。

⚫ 現時未獲本地認證的內地大學畢業生,需個別前往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 付費數千元進行資歷評審,而即使在同一院校及學科的畢業生,亦需逐一提出申 請,不但浪費資評局的人力物力,亦嚴重影響內地畢業生考慮來港工作。因此, 建議政府資助大灣區大專院校來港進行一次性的資歷評審,便利在該院校的畢業 生取得本地資歷認可,從而增加他們來港工作的吸引力。

25. 稅務優惠

將適用於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的住宅印花稅(超出第 2 標準從價印花稅以外部分),徵

收形式由「先徵後退」改為「先免後補」。

26. 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

建議在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中主動檢視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應與需求情況,並因應相關 推算結果為人手短缺的工種制訂短、中、長期的人力發展政策。同時,政府應制訂「人 力供應短缺」清單,規劃哪些行業應引入人才,哪些應加強本地培訓。作為配合,政 府應主動與大學或高等院校合作,以便各專上院校能在設計課程、制訂大學學額種類 及名額時能作更佳的配合,提升年青人的就業能力。

27. 在內地設立輸入勞工培訓中心

本港特定行業開始陸續從內地輸入勞工,我們建議在內地設立培訓中心,為內地來港 勞工提供培訓,讓他們熟悉香港本地語言、生活環境、工作文化、勞工權益,及取得 部分工種所需的牌照證書。

28. 增加勞動力供應

⚫ 增加資源改善幼兒託管服務,包括增加服務名額(特別是兩歲以下的託管服務),

提供彈性託管時間,提高託管人員質素等,以照顧在職家庭需要。

⚫ 目前大部分政府資助的中心託兒服務僅涵蓋周一至周五,只有少量名額提供周末 及公眾假期服務,建議政府當局增撥資源,增加週末及公眾假期的託兒服務名額, 減輕基層家庭託兒負擔及釋放婦女勞動力。

⚫ 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俗稱社區褓母),包括提升現金津貼,鼓勵家 庭主婦參與服務;以及增加專業培訓,提升褓母服務質素和提供穩定託兒服務, 以配合社區需要。

15

⚫ 開辦更多適合婦女就業的社企計劃及培訓課程,並為婦女在地區上作就業配對, 避免婦女因跨區工作而打擊就業意欲。另外,舉辦更多針對婦女的招聘會、培訓 展覽及職業轉介服務,為婦女提供就業訓練機會及就業轉介平台。

⚫ 鼓勵人手緊張的企業將退休年齡設定為 65 歲,並研究以稅務優惠作為配套措施, 吸引更多年長僱員繼續工作。

⚫ 鼓勵長者再就業,加強長者再就業支援服務例如向有意工作的長者提供就業資訊、 培訓及輔導等。

⚫ 設立「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度」,規定大型企業須按指定比例聘請殘疾人士。

⚫ 開展少數族裔青少年職業輔導和支援計劃,並設立少數族裔就業諮詢熱線,幫助 他們理解勞工法例,了解應有權益。

29. 推出「短缺工種就業計劃」

推出「短缺工種就業計劃」,只要僱主以高於該項工種工資中位數聘請新入行本地僱 員,即向該僱員提供每月$3000 為期不多於 6 個月的在職培訓津貼。同時,向僱主就 每名輸入勞工每月徵收$400,以補貼上述開支,專款專用。

30. 爭取成為東盟地區的人才培訓中心

根據民建聯外訪期間所收到的訊息,東盟地區的人民十分嚮往香港的高等教育質素, 但礙於資源及簽證等問題,令當地的精英學生流去其他地區。特區政府應配合香港八 大中心發展所需,更主動吸納人才,包括與各界商討向東盟地區的精英學生提供更多 不同類型的獎學金,簡化簽證審批程序,便利當地學生來港升學及機構人員來港接受 培訓;同時,亦可以鼓勵各大專院校與東盟國家的學府舉辦聯合課程,以及在當地設 立辦事處,讓香港的高質素教育產業輸出東盟國家。

31. 建設中外國際法律人才培訓中心

香港大學法學院一直有為我國外交人員進行國際法的學習和培訓。而今年 8 月初,亞

洲國際法研究院(Asian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亦會安排在香港培訓國際法, 接受培訓人員來自亞非法協成員國的外交人員及政府人員。我們認為,香港應繼續發 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角色,爭取為更多外交人員及政府人員在港接受國際法培訓, 一方面可提升本港培訓國際法的聲譽,並會吸引海外私人企業爭相保送人員到本港接 受國際法培訓,從而達致為我們祖國做好涉外法治的工作。我們建議:

16

⚫ 尋求外交部駐港特派專員公署的指導及恊作,爭取吸納一帶一路國家的外交人員 及政府人員在港接受國際法培訓。

⚫ 透過爭取國際私法組織落戶香港,可體現及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法律人才培訓中心 的地位,此外,國際法課程須提供足夠的“學習、觀摩及實習”機會,而觀摩及 實習方面,一般都會選擇在國際組織進行,故應積極爭取更多國際私法組織落戶 香港,包括繼續游說總部設於意大利的「國際私法協會」(UNIDROIT)在香港

成立區域辦事處現時國際私法組織。

⚫ 培訓課程方面應靈活、具彈性,既提供學位,亦應設證書課程及短期課程,以供 不同國際法學習對象選讀。

◼ 就短期課程方面,針對外交官及政府官員的工作性質,應提供能於數星期或 數月內完成的課程。

◼ 課程內容亦要多元化,包括利用好香港作為國家唯一普通法司法管轄區的優 勢,提供普通法課程,長遠而言,應推動院校提供國際三大法律體系的課程, 做到不同國家人才的真正交流。

◼ 為增加香港作為國際法律人才培訓中心的吸引力,應提供全額獎學金吸引人 才來港就讀。

為挽留及吸引人才加入政府,政府應帶頭推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包括改善公務員及 其他政府僱員的附帶福利,研究增設帶薪的生日假、婚假、喪假等。

⚫ 設立「外籍家庭傭工監管局」專責處理外傭相關事務。

⚫ 檢討沿用已久的標準僱傭合約,審視當中不合時宜的部分,釐清合約條文內容, 避免因為部分條文用詞含糊,讓不法的外傭中介或外傭利用灰色地帶向僱主提出 苛索或無理要求。諮詢公眾及作出修訂,以平衡僱傭雙方權益。

⚫ 優化《職業介紹所規例》及《職業介紹所實務守則》,以提升外傭中介公司的服 務質素,增加收費及營運透明度,杜絕違規外傭中介經營。

⚫ 就外傭來港體檢、參與培訓課程及薪酬開支設立扣稅額,以減輕僱主招聘外傭成 本開支,紓緩家庭財政壓力。

⚫ 為首次來港外傭設立「外傭培訓課程」及「僱主聘請外傭須知課程」。

⚫ 訂立外傭中介公司評分制度,方便僱主參考。

17
32. 公務員帶頭推出家庭友善措施 33. 完善外籍家庭傭工政策

五、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積極投入大灣區建設

34. 在港設立政務一體機

江門市政府為加強與香港兩地的深度融合,促進跨境投資和生活便捷,於 2021 年推 出「政務服務專區」,其核心理念是讓港澳居民「零出關,少跑腿」。建議特區政府 增撥資源,與同鄉社團合作,在香港設立多部政務一體機,使用「自助服務+人工服 務+遠程視頻」的服務模式,方便香港市民可隨時辦理內地事務。

為配合大灣區的發展和推動跨境電子政務,粵港部門正研究以「智方便」作為「廣東 省統一身份認證平台」實名身份認證管道之一,讓香港居民可透過「智方便」使用廣 東省政務服務,並會探討進一步開放予其他公私營機構採用「智方便」,包括與廣東 省和內地的跨境電子政務及商貿應用。因應內地電子政務服務相當完善,譬如以廣東 省的電子民生服務應用程式「粵省事」,已提供 2000 多項電子服務,兩地政府應加 快推動兩地的電子政務平台互通,讓港人可透過身份認證,處理內地的事務,藉此進 一步方便及鼓勵港人融入大灣區發展。

36. 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將香港「轉數快」與內地的網上實時轉賬支付系統對接,建 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容許香港居民通過香港的網上或手機銀行,輸入收款方的姓名 和手機號碼,向內地進行跨境、跨銀行的實時免費轉賬匯款,而香港居民只能匯款到 本人同名的內地個人戶口的限制,亦可獲得取消。

37. 加快建立灣區調解員名冊及仲裁員名冊的人才庫

為配合及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員資格資歷評審標準》、《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員專

業操守最佳準則》及《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爭議調解示範規則》,推動粵港澳三地加快 建立大灣區調解員名冊及仲裁員名冊的人才庫。

38. 推動創新便捷通關模式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應讓港深兩地不受地域界限影響,做到兩地交流最大便利化, 人流、物流、車流等高效便捷流動,居民或旅客亦可以 24 小時全天候,在任何一個關

口過關,兩地往來不受時間和關口限制。

18
35. 加快推動「智方便」與「政務通」互聯互通

建議:

38.1 創新通關模式

⚫ 就保安局認同我們建議於重建後的皇崗口岸及稍後重建的沙頭角口岸,落實「合 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期望局方盡快與內地專班加強溝通落實情況, 藉此讓北部都會區統籌辦公室能將新通關模式的決定,放在年底公布的行動綱領, 讓立法會盡快審議及落實政策,而市民亦可得知新通關模式的時間表。

⚫ 就現有口岸或因地理或入境大樓內部設計限制,需時研究如何引入合作查驗新通 關通道,我們認為可採用彈性安排,例如初步只設一至兩條的「三閘門」的合作 自助查驗通道,讓市民使用,情況一如現有口岸同時設有 e 道及人工櫃位通關模 式。

38.2 做好港深全日通關的總體布局;

⚫ 按步就班地推進「深圳灣」及「香園圍/蓮塘」實施 24 小時通關,例如在「深圳 灣」或「香園圍/蓮塘」口岸,先開放一至兩條 24 小時通關通道,當需求不斷增 長後,便逐步落實整個口岸全面 24 小時通關。

⚫ 當「深圳灣」及「香園圍/蓮塘」都實施 24 小時通關後,連現已全日通關的皇崗 口岸,香港東、中、西部便有全日通關的口岸,做好港深全日通關的總體布局。

38.3 研究不同口岸實施不同通關功能

⚫ 研究「福鄰小口岸」專責處理創科人員的出入境安排,以便捷他們前往河套區創 科城。

⚫ 針對外勞流動增加將造成通關壓力,研究在指定口岸設立專門功能,為外勞通關 提供便利。

⚫ 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應步釋放對沙頭角口岸、文錦渡及福田口岸的管制,並改 成人車直達的口岸。

近年來,內地和香港在空域協調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合作,未來希望能因應商業需要 開放更多空域。同時容許香港機場入股珠海機場,以珠海機場為香港第二機場,連通 大灣區發展。我們建議:

⚫ 將香港納入「空中絲路」聯盟。「空中絲路」是中國航空工業回應國家「一帶一 路」倡議,結合自身優勢,面向航空全產業鏈提出的整合資源走出去戰略,目標

19
39. 統籌及促進大灣區航空資源及發展

是通過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布點」帶動航線運營「建網」,進而促進航空製造維 修、臨空產業發展和包括旅遊業在內的產業聯動,使航空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引 擎,使沿線國家在與中國合作中建立自身造血機能,形成產業合作良性互動。我 們希望能將香港航空業納入聯盟之中,利用香港聯通世界的優勢,助力國家一帶 一路的發展。

⚫ 定期在香港舉辦有關航空業發展的高峰論壇。香港的航空、航運業以效率高、聯 繫性強和覆蓋面廣聞名,所以在香港舉辦有關航空業的高峰論壇,可以更好推動 區域合作,共同推動航空業以及區域經濟發展。

⚫ 爭取中央支持民航總局能為香港航空發展在珠海設立航空學院,幫助香港培訓更 多的飛行員,同時,可以研究在航空業建立資質互認,增加人員流動性,民心相 通。

⚫ 與內地商討騰出更多空域讓航空公司擴展服務,將香港航空交通流量同時納入內 地空中流量管理系統中作一併考慮,使香港的航班運作更有秩序、更穩定。

⚫ 向內地建議優化空域管理的相關條例,包括《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令》的《民用航 空使用空域辦法》,以科學配置空域資源、更規範地管理航空行為,以促進大灣 區的航空業發展。而粵港澳三地亦應成立聯合空中管理中心,以創新模式處理大 灣區的空域管理問題。

⚫ 積極研究在香港國際機場實施「一地兩檢」方案。

⚫ 加強發展大灣區跨境商用直升機服務,盡快完成往來香港與深圳或廣州的試飛航 線的檢討和籌備工作,盡快開設正式服務;及研究增設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試飛 航線。

⚫ 提升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的規格以培訓本地機師,以及航空金融相關人才。

40. 強化灣區環保合作

⚫ 強化大灣區環保合作,設立無廢灣區工作小組,以便提供長期溝通渠道,做好技 術經驗交流和協同治理能力共享。

⚫ 建立粵港澳三地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尤其要做好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育和管理。

⚫ 鼓勵青少年攜手共建美麗灣區,參與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

41. 港深共同發展中英街

研究與深圳聯手,以共建「共商、共管、共享」原則,打造中英街,包括沙頭角港方 管制站的原址或中英街改造為國際消費中心,吸引旅客前來購物。

20

六、聯通世界說好故事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42. 重組香港推動經貿發展的駐外機構

現時特區政府駐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共有 14 個,當中歐洲、北美等成熟經濟體設有 8 個,東盟地區現時只有曼谷、新加坡及耶加達 3 個辦事處,負責東盟十國市場;此

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職能與貿易發展局海外辦事處,及 INVESTHK 的工作有很多相

似的地方。從資源運用及為香港產生更大經濟推廣成效的標準來看,現時的架構未必 是最佳配置。為此,特區政府有必要重整各海外經貿推廣合作的辦事處的佈局,以配 合將東盟地區提升為發展重點,將更多資源調動到東盟地區的經貿合作上,並改善工 作方式,研究委聘熟悉當地事務的商界人士為顧問,協助特區政府推廣香港的優勢; 在現有一帶一路專員辦公室下,建議設立「東盟服務中心」為東盟國家投資者提供一 站式服務平台,協助東盟國家投資香港。

43. 駐外機構加強「說好」職能

特區駐外地機構增設負責推廣「中國發展和成就」及「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職能, 講好中國故事。

44. 成立僑務工作統籌委員會

⚫ 成立僑務工作統籌委員會,發揮組織以及管理好在港僑胞的作用,並建設一站式 支援平台,加強和海外僑胞的溝通和聯繫,依託海外僑胞說好中國故事,向世界 說好一國兩制的故事。

⚫ 發揮吸引和服務人才的作用,如開辦「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來港/大灣區創業培訓 班」等項目,為國家和香港的發展引進更多的人才。

⚫ 協助駐外經貿辦招商引資,邀請海外僑胞到香港進行投資,並借助香港這個平台 參與國家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

45. 設立「說好中國故事出版基金」

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的影響力,建議政府設立「說好中國故事出版基金」,支持出版 業界出版有關推廣中華文化以及“一國兩制”的書籍,以發揮香港對外說好中國故事 和香港故事的角色。

21

加強於不同的國際舞台為國家發聲,包括組織更多本港機構參加重要國際會議論壇, 向世界說明國家和香港的實況和觀點,講好中國故事;以及積極推薦人才加入國際機 構,參與更多國際事務。

七、完善房屋政策 維持市場健康

隨著環球及本地持續加息、本地需求減少及市場對經濟前景信心傾向審慎,住宅物業格

價自 2021 年中後期出現明顯的下調趨勢。有鑑於外圍環境出現變化,內部樓宇供應亦 持續增加,為維持住宅物業市場健康發展,現有針對住宅物業的「需求管理措施」,宜 適時作出調整。我們建議:

⚫ 撤銷「從價印花稅」第 1 標準第 1 部,只保留第 2 部稅率,即將劃一 15%的「從 價印花稅」,回復至「雙倍從價印花稅」。

⚫ 豁免真正首置者全數住宅物業印花稅,樓價上限 1000 萬元,以落實本地首置者優 先。

⚫ 為協助及便利「換樓」人士改善居住環境,我們建議政府修改住宅物業印花稅的繳 納安排,讓「換樓」人士在購入第二個住宅物業時只繳付基本的印花稅,即先按第 二標準繳交從價印花稅,餘下的印花稅則以「先免後補」的原則安排,即若「換樓」 人士在購入第二個住宅物業屆滿 12 個後,依然持有多於一個住宅物業時才追回應 繳印花稅的差額。

48. 制訂告別劏房路線圖構建基本住屋保障

劏房問題,不僅是香港住屋問題嚴峻的集中表現,亦是市民及中央揪心議題。而隨著 近年政府及社會的合作及努力,未來數年間將有 2 萬個過渡性房屋及

3 萬個簡約公屋

單位陸續建成,再配合當局提速、提效及提量供應傳統公屋,租務管制及現金津貼的 配合,當局應有足夠的「底氣」,約制及減少劣質劏房的數量,撤底打破基層住戶「越

22
46. 積極參與國際會議 47. 調整住宅物業印花稅

住越差、越住越貴」的困局。為此,我們建議當局提出「告別劏房」的路線圖及時間 表。我們建議:

48.1 在 5 年內取締劣質劏房

制定取締劣質劏房計劃,於 5 年內逐步取締劣質劏房,包括天台屋、天井屋、工廈及 商業樓宇內等劏房。同時制定搬遷安置方案,提供搬遷津貼,預留過渡性房屋單位或提 供租金津貼,以安置受影響住戶,或協助他們另覓居所。

48.2 制定「共居房屋」發牌制度

參考境外、本地旅館業條例及床位寓所條例的模式和經驗,制定劏房及分間出租房屋 的發牌或登記制度,以規範化劏房及分間出租房屋的經營,包括規定出租最低面積、單 位規格、租務及持牌/登記人的條件,以合規合法的持牌/登記「共居房屋」淘汰劣質出 租住所,並進一步保障租戶。

48.3 以「社會房屋」構建基本住屋保障

確立公營基本住屋保障制度,逐步將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單位過渡為低門檻、有時

限性的「社會房屋」,向有實際住屋需要,但未能在私人租務市場覓得適切住所的市民, 提供基本住所,並藉供應「社會房屋」防止劣質居住重現。

49. 增加資助置業機會

⚫ 推出「新居者有期屋計劃」,在「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 內的分區計劃大綱圖獲核准後,即預售大綱圖內資助房屋項目的「購買權」,以 「提早」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並讓合資格申請人在中籤後可以提早鎖定未來的 置業機會,做好財務安排及人生規劃。

⚫ 優化及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以協助公屋租戶自置居所及改善生活。

⚫ 增加資助房屋供應,包括將居者有其屋計劃的供應量訂為每年 1.5 萬個單位。

⚫ 房委會研究延長現有轄下資助房屋的按揭擔保期至總計還款期不超逾 420 個月。

23

八、推動鼓勵生育政策 應對人口老化挑戰

50. 鼓勵生育

⚫ 制定鼓勵生育政策,包括增加資助輔助生育服務,為有意生育婦女提供醫療資助; 向僱主推廣五天工作制和彈性上、下班時間。

⚫ 研究為香港婦女提供卵子銀行服務,讓有意生育的遲婚女性及有需要的女性可以 把卵子冷凍保存作日後使用,並將儲存卵子的最長期限,由目前的 10 年延長至 30 年,提高女性的生育機會。

⚫ 增撥資源,在公立醫院引入 T21 檢驗技術,盡快落實為所有孕婦提供 T21 無風 險產檢,透過驗血,安全而準確地為孕婦確定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以全面 保障孕婦及胎兒安全健康。

⚫ 設立「新生嬰兒津貼」,一次性地為新生嬰兒提供 1 萬元津貼,和給予孕婦 2 萬 元的津貼。

51. 構建整全兒童發展政策

51.1 完善兒童政策頂層統籌

⚫ 設立兒童事務專員,以便協助推展事務委員會工作以及執行相關法例。

⚫ 設立「兒童研究基金」及「兒童中央資料庫」,提供本地兒童成長及發展的資料 及數據供政策制定的藍本,鼓勵更多與促進兒童福祉有關的研究。

⚫ 參照現時的「家庭影響評估」機制及海外國家經驗,建立一套適合本港的「兒童 影響評估」機制,以便適時檢討各項同兒童相關的社會政策及法例。

51.2 設立新生代儲蓄基金

緩解貧富懸殊問題一直是政府扶貧政策的重點之一,民建聯認為,香港所面臨的貧窮 問題是相對貧困問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則是要解決基層人士向上流動問題,因此,參照 海外經驗,將“資產為本”的概念帶入緩解貧富懸殊的政策,推出新生代嬰兒基金,其 目的是通過家庭、政府以及第三方機構的共同供款以及投資,為基層家庭的兒童積累 資產,作未來教育和醫療等用途。建議為 18 歲或以下合資格兒童設立“新生代儲蓄基 金”,透過政府、家庭及第三方共同持續性供款及投資收益,協助香港新生代籌劃未來 進修、職業及應付危疾用途。

24

51.3 設立「兒童醫療券」

為每名兒童每年發放不少於 2,000 元的醫療劵。

52. 促進跨境醫療服務

⚫ 推動醫療劵可以進入大灣區使用,將港人醫療劵在大灣區的使用場景拓展到三甲 醫院之外,讓醫療劵可以在合資格的門診或診所使用,對工作人員進行針對性的 醫療劵的使用培訓及說明,進一步便利港人在大灣區就醫的環境。

⚫ 設立跨境救護車醫院對內地指定醫院的「點對點」急救模式;向內地合資格醫護 人士發放特殊醫療認可通行證,以便接載病患長者從內地直接往返香港醫院,期 間毋須再因為兩地醫療制度或資格要求不同而必須在關口進行交接,減低運輸過 程中的風險,也大大便利和加快救護車過關程序,使病患者可盡快獲得醫治。

⚫ 現時香港醫療記錄可以通過文件的方式提供給需要返回內地就醫的病患,我們建 議將醫療記錄文件交換的形式雙向化及恆常化,讓港人在內地的醫療記錄也可以 傳輸到香港,讓醫院可以得到病患在兩地就醫的最新健康情況。

53. 完善跨境安老配套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兩地交通運輸建設逐一落成,香港與內地往來越緊密,港人 到內地安享晚年逐漸成了安老發展新趨勢,為進一步方便長者到內地安享晚年,我們 建議:

⚫ 完善在內地享有醫療保障的制度,包括進一步擴大醫療券在內地可使用範圍,及 研究醫療券可購買內地醫療保險;優化內地與香港的醫療病歷互通;擴大“港藥 器械通”使用種類和範圍等。

⚫ 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商,並參考本港營辦安老院及殘疾院舍的發牌制度及實務守則 的規定,制定一套符合香港長者需要的服務質素內地院舍認證制度,包括合資格 護理或保健員的人手安排、藥物管理、對院舍營辦人的問責制度,以及院舍硬件 基礎要求等。

⚫ 完善現有跨境安老政策,包括將「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的安排擴展至內地 其他省份;優化現有「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包括設立「試住期」,讓 長者可重回本港的中央輪候冊上原來輪候位置;讓「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 計劃」的受助人與在港安老長者同享綜援金內的特別津貼;將供養父母免稅額的 受養人的「通常生活地區」擴至廣東省地區。

25

⚫ 更好地融合不同資源使安老成本更具效益,例如居民到內地城市進行醫療程序檢 查後,可將檢查報告送往香港,由香港醫生進行分析或解釋報告;及香港參與內 地培訓護理人員項目,為整個大灣區培訓合適專才,使大灣區九個城市進一步融 合等。

54. 推動安老院舍發展

⚫ 開設專業培訓學院,專門針對安老業界所需人才進行專業培訓,學員培訓期間及 畢業後可透過就業配對服務,於公私營安老院舍工作。

⚫ 完善現有院舍保健員制度,例如設立高級保健員級別,並容許他們領取相關資格; 優化社康護士計劃,設立夜班制度等,以舒緩私營院舍人手不足問題。

⚫ 體恤中小型安老院舍困難,考慮設立援助方案以協助中小型安老院舍提升服務, 例如設立「安老院舍發展基金」以提升私營安老院舍設施和服務。並增建資助院 舍及加強與私人院舍合作買位計劃,為有特殊需要的殘疾人士訂立輪候院舍合理 時間。

九、加強醫療服務

55. 發展更全面的公營中醫服務

⚫ 為推動本港公營中醫服務的發展,政府應設定更積極進取的施政目標,增加每年 投放於公營中醫服務發展的撥款。

⚫ 為讓更多市民更容易取得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建議政府調整中醫診所的服 務收費至與公營西醫普通科門診收費相若。同時,建議增加中醫診所的資助門診 配額,讓更多市民受惠。

⚫ 根據不同地區的人口比例及交通時間等因素,增設更多公營中醫診所。當中,建 議以先導計劃形式,將新增的中醫診所由「三方協作」方式轉變為由政府直接營 運,以體現政府對發展公營中醫服務的承擔。

⚫ 目前參與「中西醫協作計劃」的住院病人,除了需繳付每天 120 元的住院費用, 還需要額外繳付 120 元作為中醫診療費用,即每天總共需繳付 240 元,收費是

26

單純西醫住院服務的兩倍。建議政府擴大「中西醫協作計劃」至更多公立醫院, 以及增加選定病種數目。另外,政府應增加對計劃的資助,豁免病人的中醫診療 費用。

⚫ 醫管局轄下的公立醫院並未設有專門的「中醫部」以營運和管理中醫住院服務, 為了讓公營中醫住院服務逐步扎根公立醫院,優化公營中醫住院服務的服務模式, 建議政府逐步在公立醫院設立中醫部,以配合公營中醫住院服務的發展。

⚫ 修訂《中醫藥條例》及其他相關法例,賦權中醫師與其他醫療專業可互相轉介病 人,及賦權中醫師可以指示病人接受診斷成像檢測(例如 X 光檢查)及其他化驗 檢查。

⚫ 制定公營牙科服務發展藍圖及時間表,除了處理止痛及脫牙外,應向市民(特別 是長者)提供全面的公營牙科服務,包括各項牙科保健、護理和鑲牙,以協助市 民及早防治口腔問題。

⚫ 增設每年 2,000 元的長者牙科醫療劵,讓長者專項專用,免卻因為未能負擔牙科 診金而放棄治療,鼓勵他們病向淺中醫。有鑒於目前不少長者選擇到大灣區居住, 故此該牙科專項醫療劵應與目前的醫療劵看齊落戶大灣區,讓長者同樣可以跨境 使用。

⚫ 考慮成立非牟利牙科專項基金,支持非牟利機構在各區,為長者提供價格低廉的 牙科服務,同時監管及確保服務能持續運作。

⚫ 為平衡牙醫人手不足及地區市民牙齒健康殷切的需要,建議當局成立由至少一名 牙醫、牙科治療師及牙齒衞生員的隊伍,委託地區非牟利團體運作,以流動牙車 方式,深入有需要的地區,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

⚫ 設立「公私營協作牙科服務」,透過政府採購私營牙科服務,照顧公營牙科病人 的醫療需要。

⚫ 修改法例加強引入優質非本地培訓牙醫,以增加本港牙醫人手,為長者提供適切 的公營牙科護理服務;此外,政府應增聘牙齒衛生員和牙科治療師,以減輕牙醫 的工作負擔,為市民提供更多基本的牙科服務。

⚫ 現時含有新的藥劑或生物元素的藥劑製品在申請註冊時,需要提交由兩個或以上 的指明參考國家的藥物規管機構或當局發出的註冊證明文件,過程極度耗時。為

27
56. 發展公營牙科服務 57. 加強照顧罕見疾病及癌症病患者

加快新藥的入藥程序,建議政府容許申請人或機構只需提交一份證明文件。此外, 當局應增加人手,處理藥物評審及藥品上市後監督等工作。

⚫ 盡快就「罕見疾病」訂立官方定義,以便展開相關支援政策的制定。

⚫ 增加撥款及資源,盡快把治療罕見疾病及癌症的極度昂貴藥物納入藥物名冊(例 如標靶藥物、生物製劑),以及降低罕見疾病藥物納入藥物名冊的門檻,以便透 過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向患者提供適切的經濟援助。

⚫ 加強培訓醫護人員對罕見疾病的認知,及加強社會服務以支援罕見疾病患者及其 照顧者。

⚫ 發展「臨床藥劑師服務」,讓病人能夠更有效和穩妥地服用藥物,包括減少藥物 誤用而引起的問題,以及藉此輔助醫生作用藥選擇。同時建議增設「藥劑師配藥 服務」,讓一般輕症和病情穩定的病人,可以直接透過藥劑師配藥,或者在兩次 覆診之間取得藥物諮詢服務。

⚫ 擴大婦女健康中心檢查項目、盡快全面推展全民乳癌篩查、提供免費骨質疏鬆篩 查、提供免費生育檢查,擴展免費接種 HPV 疫苗範圍,鼓勵婦女養成定期檢查 的習慣。

⚫ 研究設立婦女情緒壓力專業輔導服務,加強支援及專業訓練

⚫ 盡快為 60 歲或以上長者開展心房顫動篩查,及早找出社區隱性患者,提供適切 醫療服務,把新抗凝血藥列為《藥物名冊》中的「通用藥物」,減輕病人的藥費 負擔。

28
58. 加強健康檢查,預防疾病

十、支援弱勢社群

59. 訂立照顧者為本政策

根據政府統計,缺乏自理能力、需要依賴家人照顧的長者、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和 智障人士不斷增加,但院舍及護理人手供應卻長期不足,需要親人擔任照顧者的角色; 照顧者普遍欠缺專業護理知識,部分照顧者更需要犧牲工作機會長時間照顧家人,令 他們背負着沉重的壓力。我們建議:

⚫ 透過政府、專業護理服務機構及照顧者三方訂立被照顧者《個人化服務協議》。 協議內容包括服務機構須為照顧者提供一站式跟進服務、個人情緒支援,定期作 出服務調整和審核等。

⚫ 專業護理服務機構獲政府授權,向簽訂了《個人化服務協議》的照顧者發出「照 顧者通行證」(Carer’s Pass),照顧者因此每月可獲政府提供照顧者津貼額、乘 車及醫療服務優惠等。

⚫ 於「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照顧者津貼項目」,以及照顧者津貼額額應較職 津計劃的津貼額,增加一倍。

⚫ 為保障照顧者晚年生活獲得基本保障,建議照顧者可獲得政府代供強積金,供款 金額可參考積金局最低供款額規定,照顧者毋須強制性供款。

⚫ 政府應增撥資源,於全港十八區設立一站式照顧者支援中心,中心兼營暫託服務; 積極擴展各項家居照顧服務規模和服務範圍,使照顧者獲得適切的支援服務。

⚫ 設立護理員培訓學校,專門培訓各類院舍照顧行業照顧者人才,同時為有志晉身 專業護理員的照顧者提供培訓服務。

60. 支援在職家庭

為鼓勵因疫情已暫離就業市場的市民重投工作,應優化現有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我們

建議:

⚫ 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開工不足援助津貼、新設「64-144 小時總工 時」層級,以及豁免計算各項照顧者計劃所領取的津貼。

⚫ 申領期應由每六個月縮減至每兩個月,使低收入家庭可於短期內獲得津貼,及將 津貼額增加半倍。

29

61. 調整法定最低工資計算方式

社會一直要求政府盡快落實「一年一檢」機制,但前任勞福局局長指出,按現行採用 的機制,只能在每兩年檢討一次的框架下完成。我們建議:

⚫ 以方程式調整法定最低工資,即將調整水平與低薪行業僱員每小時工資第 10 個 百分位掛鈎。

⚫ 由於新方程式更客觀、透明、高效及可預視,亦能簡化檢討程序和計算出法定最 低工資水平,既能避免勞工和工商界之間的主觀爭論,亦能夠落實「一年一檢」 機制。

62. 支援單親家庭

⚫ 制定支援單親離異家庭的政策,包括重設「單親中心」一站式離婚支援服務,為 離異單親家庭提供專門的支援服務,以及設立專門的機構協助追討贍養費等。

⚫ 增加資源培訓更多的專業婚姻輔導人員,並透過中心活動推廣家庭父母責任和共 享親職等訊息。

⚫ 為經濟困難的單親家庭提供經濟援助,包括增加單親綜援家庭的各項津貼;增加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下,育有子女的單親人士的補助金額;以及協助有迫切住屋需 要的單親家庭盡快提供緊急體恤安置。

63. 支援少數族裔

⚫ 在少數族裔聚居的地點,包括公共屋邨內,成立少數族裔服務中心,服務少數族 裔居民;鼓勵社區服務團隊招聘少數族裔專業或輔助人員,為他們提供精神健康 及外展社工隊服務;

⚫ 推出少數族裔青年實習計劃,讓中學生及大學生有機會在政府、公營機構或大灣 區實習,將有助他們擁用不同的工作經驗,增加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有更多職 業工種選擇。另外,亦鼓勵有更多共融的工作空間。建議統計處針對少數族裔青 年的情況,進行調查,以了解少數族裔青年發展需要;

⚫ 加強針對在公共醫療及法律服務上提供更佳的翻譯服務,讓少數族裔人士不會因 語言問題而阻礙尋求相關服務;

⚫ 提供簡介會及指引,方便少數族裔團體租用政府用地作宗教或社會服務,減少不 必要的阻礙。

30

十一、建設優質都市環境

64. 九龍中、東交通網絡引入新集體運輸系統

根據 2021 年人口統計,居於黃大仙,九龍城及觀塘等常住人口高達 149 萬,流動人

口接近 100 萬;當安達臣山一帶,啟德新發展區,茶果嶺村重建項目完成發展後,九

龍東將再新遷入至少 10 萬人,加上啟德園區已拍板規劃為中環區外第二個商業核心

區(CBD2),預期九龍中、東將成為本港新策略性商住區域,發展潛力極大。我們建 議:

⚫ 政府應積極考慮引入嶄新集體運輸系統,改善九龍中、東交通網絡,例如引入建 造成本較低及時間較短的巴士快速交通系統(BRT)或其他系統例如雲巴或智軌 等。

⚫ 相關集體運輸系統應設有一條走線,途經慈雲山、學校村、富山、鑽石山、彩虹 東、彩雲、順天、秀茂坪、寶達、馬油塘、安達臣(總站)。

⚫ 另 支線則以服務啟德至觀塘一帶為主,與現有啟德站接駁,東向麗晶花園、啟 祥道、九龍灣商貿區站、海濱道、觀塘碼頭站、茶果嶺道、與現行觀塘線油塘站 接駁後,再往藍田北,繼而接駁至寶達。

65. 推動北部都會區交通規劃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 20 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應以「基建先行」

為原則,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惟按現時交通規劃的時間表是「基建落後」。我們建 議:

⚫ 在「基建先行」規劃原則下,建議拓寬容量,於現時發展北部都會區方案基礎下 同時策劃跨區幹道,包括完善「三鐵三路」規劃,將「中鐵線」設計為「北環線」 的伸延線,以將新界東西北全面連接起來,構造新界環廻鐵路網。「中鐵線」應 同時匯合多條鐵路線,除了主力將東鐵與西鐵線連接起來,亦應與荃灣線接駁。

⚫ 建議「北部快速通道」從新界北沙頭角一帶出發,走線伸延至打鼓嶺、羅湖南、 馬草壟、新田科技城(河套)、洪水橋及厦村一帶;

31

⚫ 營建「新南北幹線」走線從打鼓嶺至八號幹線,以分流吐露港公路車流及完善新 界東交通系統;新建「新南北鐵路」以分流東鐵線乘客,建議以蓮塘作為總站, 經過皇后山、粉嶺北及林村再穿過大帽山後直達市區。新鐵路線將與荃葵沙中央 鐵路連接構造新界中部環廻鐵路網。

⚫ 港深西部快速軌道深圳路段應連結現有鐵路線,以發揮更大連鎖效應;另外,為 服務天水圍北居民,建議增加天水圍北站。

⚫ 除了完善「三鐵三路」規劃外,建議建造大新界西北鐵路網,構思包括興建「荃 屯鐵路」、「荃葵沙鐵路」,以及配合鐵路線未來發展,建造一條跨越屯門碼頭、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東涌東一帶包括途經欣澳,愉景灣至銀礦灣,再跨海至未 來東大嶼都會區至香港西。另外,為方便青衣區市民更快捷來往未來東大嶼都會 以及為通往港島西提供快捷通道,建議可進一步興建連接鐵路,將東北葵與交椅 州連繫起來。

⚫ 為更大發揮十一號幹線功能,建議在藍地隧道北出口位置新增支路,以接駁至元 朗南新發展區,以及通往新界北部的 9 號幹線凹頭位置。

⚫ 配合北部都會區及港深兩地協同發展,特別是新田科技城及河套區的新發展步伐, 當局應優先及加快「北環綫」、「北環綫支綫」及「北環綫東延綫」的發展,並 爭取「北環綫」及「北環綫支綫」在 2030 年前通車。

66. 提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功能

發展局今年六月宣布成立「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統籌、倡導及推動北部都會區的 發展,為更好統籌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以及加快落實、推進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我們建 議參考港英年代負責開發新市鎮的「新界拓展署」,掌握不同發展功能的模式,加快 推動北都建設。我們建議在北都辦下設立加強版「項目促進辦事處」,除確保發展相 關的審批流程暢順外,亦可擔當大型項目的「項目管家」,透過與其他部門的協作及 聯繫,做好對接工作令項目提速,如創科及商業項目在完成硬件建設後,能順利開展 業務及投入營運。

67. 引入產業原址換地

政府於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採用「加強版」的原址換地計劃,為私人土地業權人

提供發展彈性,容許他們以契約修訂申請(包括原址換地)形式發展個別私人項目。 為了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我們建議在整個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上,引入產業原址換 地,而可供申請的私人項目亦應由私人住宅擴展至包括產業、商業及商住混合項目等, 以提高發展的靈活性。同時,當局亦應為此制定相關的申請細則及作業備考,以供業

32

界及早籌備申請,配合北都發展。我們期望,當局能本著「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 方向,多元化公私合作的模式,以便在提速、提效、提量發展北部都會區充分發揮市 場的高效及積極性。

68. 引入精簡發展的行政流程

政府完成法例上的精簡發展程序後,為進一步精簡土地發展及樓宇建設的程序,我們 建議政府檢視行政措施,進一步加快造地和發展速度,例如調整管理模式,由「規限 模式」轉向「促進模式」,包括透過權力下放,將部分由政府部門行使的規管職能, 下放予認可的合資格人士,按政府部門訂定的指引,通過專業自我規管,在精簡發展 程序的同時保障規劃、設計及工程各環節可符合法定及專業要求。

69. 以新田科技城為試點建「丁廈」

發展北部都會區將涉及大量收地程序,我們建議政府以新田科技城作為試點,考慮讓

祖堂或城鄉合作,透過釋放鄉村式用地的用途及地積比,讓鄉郊地區可更靈活善用土 地資源,包括興建較高密度的「丁廈」及鄉村重建以解決村民的住屋需要,真正達致 城鄉共融。

70. 讓香港成為「好玩城市」

將城市環境改造成一個更宜居、更優質和更有活力的地方,有助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

素,而在社區加入具遊戲元素的建築物,構建一個「好玩城市」,可給予兒童以至公眾 更多接觸遊戲的機會,享受更健康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把創意與遊戲元素結 合,有助促進香港設計產業的發展,令香港的設計產業更具競爭力。我們建議:

70.1 推動「好玩社區」項目,讓香港成為「好玩城市」

⚫ 在 18 區推動「好玩社區」項目,包括要匯集相關的持份者(包括學校、NGO、

遊樂設施的業界等)的力量改造社區。

⚫ 民政專員和地區部門一同策劃當區的遊樂空間政策。

⚫ 提供資源讓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策劃遊樂空間及設施的「遊戲策略」,訂立「好 玩社區」約章,讓香港成為「好玩城市」。

33

70.2 完善採購機制,縮短公、私營屋苑遊樂設施的質素差距

⚫ 康文署及房委會檢視現行對遊樂設施的採購機制,將遊戲價值(play value)、對 兒童發展的益處(benefit to child development)納入考慮,讓多元和創新的遊 樂空間設計得以落實,縮短公、私營屋苑遊樂設施的質素差距。

⚫ 研究引入更多承辦商加入「採購名冊」,推動更多合資格中小企參與公共遊樂空 間的改造工程。

70.3 改善較多基層兒童居住的遊樂場設施

⚫ 將公共遊樂空間改造計劃擴展至房委會、房協轄下遊樂場,讓更多基層小朋友能在 好玩、優質的遊樂場愉快玩樂。

70.4 重新審視香港遊樂空間定義及目標年齡群組,建立香港遊樂空間資料庫

⚫ 重新審視香港遊樂空間的定義,把全港的遊樂空間分為「正式遊樂空間」和「非正 式遊樂空間」。

⚫ 擴大香港遊樂空間的目標年齡群組,把 2 歲以下的幼兒和 12 至 15 歲青少年納入 在內,以充分考慮他們的遊樂需要。

⚫ 透過人口普查掌握全港兒童的分布和年齡層等資料,檢視本港現有的遊樂空間,並 按各區兒童人口結構和遊樂空間分佈建立資料庫,分析現有的公共遊樂空間的質 與量,制訂遊樂空間發展的整體策略。

71. 檢討市區重建策略邁向可持續更新

為了解決市區老化的問題,並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政府於 2001 年根據《市區

重建局條例》設立市區重建局,以推行一個為期 20 年的市區重建計劃,當中包括 200

項市區重建項目和 25 項土發公司尚未完成的項目。然而,儘管政府、市建局及房協 等,先後在重建殘舊不堪的樓宇、修復舊樓宇、保存歷史建築及舊區更新上作出努力,

當局更於 2011 年更新了《市區重建策略》。不過,市區更新的步伐依然難以追上樓 宇老化的速度。加上社會對市區更新的方式及機制、保存社區特色及網絡,以至樓宇 維修及復修方面的價值取向、需求及期望均有所轉變。我們建議:

⚫ 因應社會對市區更新的方式及機制、保存社區特色及網絡,以至樓宇維修及復修 方面的價值取向、需求及期望的轉變,全面檢討《市區重建策略》,以確保它能 與時並進,更準確回應社會對市區更新的期望。

34

⚫ 加快推動油旺計劃的重建規劃,對深水埗計劃與荃灣計劃,盡快提出具體重建方 案;加快推動「十三街」及公務員合作社重建規劃。

72. 推動人人暢道靈活處理私人業權

在目前的「人人暢道通行」計劃中,雖明確規定該些通道不屬於私人擁有,但實際上, 相當部份行人設施的興建涉及私人業權。我們建議:

⚫ 在「人人暢道通行」計劃中,更靈活地處理私人業權擁有的行人通道,以擴大計 劃的範疇,例如將符合條件的私人業權行人通道納入「特別計劃」之中,藉此處 理一些位於或連接私人物業或土地的公共行人通道項目,包括橫跨公共屋邨和 「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範圍等。

⚫ 為確保行人通道得到有效管理,政府應該負責維修保養和清潔等事宜,以免私人 業權人因擔心負擔額外開支而拒絕參與計劃。

全港逾 50 年樓齡的住宅及綜合用途舊樓接近達 8000 幢,不少缺乏維修保養。而鬧市

先後發生舊樓「冧石屎」事故,非但引起公眾關注及憂慮,亦已揭示不少舊樓雖然收到 屋宇署驗樓通知、維修令等,甚至參加了市建局樓宇更新大行動資助計劃,但實質驗 樓或維修,卻拖延多年依然未能落實。我們建議:

73.1 三個月內完成巡查未遵從驗樓及維修通知樓宇 在三個月內對約 2700 幢未遵從驗樓及維修通知樓宇進行巡查,若發現樓宇構築物有即 時危險,屋宇署應盡快入場代辦修葺工程。

73.2 針對全港 50 年樓齡以上的舊樓進行全面巡查

⚫ 全港共有接近 8000 幢 50 年或以上樓齡的住宅或綜合用途樓宇,建議當局對這 類樓宇的樓宇質素情況,作全面巡查,並更新記錄及作出跟進。

⚫ 加緊步伐,完成已被納入「樓宇更新大行動 2.0」的 1000 多幢第二類別樓宇的檢 驗及修葺工程。

73.3 研究設立「代辦主導」維修機制

參考市建局多年前「需求主導」重建安排,讓舊樓業主在符合一定業權份數及樓宇狀 況下,可主動向屋宇署申請代辦驗樓及/或修葺工程,以及時消除樓宇的安全風險。

35
73. 支援業主維修舊樓保障公眾安全

74. 改善大廈管理

⚫ 修改《建築物管理條例》,採用集體管理模式/「小區管理」模式,於較多三無大 廈的地區,劃出指定範圍,集合數幢大廈,讓業主們合力聘請物業管理公司,改 善居住環境,並攤分有關成本。

⚫ 撥款為「三無大廈」基層住戶提供公用地方清潔服務,如天台、天井及後巷,一 併為「三無大廈」提供公用地方防治鼠患服務。

⚫ 在衞生黑點加裝閉路電視,全天候實時監控街道後巷及路邊的情況,以起監控和 威嚇驚懾的作用。

⚫ 增加罰則及加強執法,打擊餵飼野鴿及野鴿聚集問題。

⚫ 參考澳門社區的小型垃圾收集站的設計,重新興建全密封鄉郊小型垃圾收集站, 減少臭味及環境衛生問題。

76. 加強滅鼠滅蟲工作

⚫ 檢討「鼠患參考指數」計算方法,例如引入鼠患投訴數字、捕獲活鼠與收集死鼠 數目等多元參考指標,定期因應鼠患指數的變動調整滅鼠策略。

⚫ 加強滅鼠工作,包括增加放置毒餌、捕鼠器、毀滅鼠洞及防阻鼠隻設施,並積極 引入新的滅鼠科技與措施。

⚫ 各區成立滅鼠專責小組,組織一支滅鼠專責隊伍,成員包括政府各部門及社區人 士,該滅鼠隊伍針對居民的反映,上門協助居民查找老鼠的源頭並進行滅鼠工作。

⚫ 制定「綜合蚊患管理策略」,設立「蠓患指數」。

77. 打擊違法行為

⚫ 參考警隊現時以流動車拍攝執法遏止違例泊車的方式,授權食環署人員以同樣手 段搜證及跟進,打擊店舖阻街。對於個別地區市民霸佔後巷居住及對周邊居民造 成環境衞生的滋擾情況,建議當局以嶄新的方式處理,包括交由其他部門執法及 跟進到底。

⚫ 為「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提供一次性的特別資源及增撥人手,優先處理積 壓超過一年而仍未解決的滲水個案。同時,引進最新的技術及設備,以提高確定 滲水源頭的成功效率。

36
75. 消除衛生黑點

78. 應對全球暖化 推動減排

78.1 改變發電燃料組合

改變香港的發電燃料組合的比例,大幅減少燃煤發電,並將核電的比例增加,以減少香 港的碳排放強度。

78.2 海運節能減排

推動海上業界使用節能減排技術,包括資助及鼓勵安裝太陽能發電板,研究電動船技術 及設置足夠供電配套,全面減低船隻的排放。

78.3 可持續航空燃油

積極推動航空業採用可持續航空燃油,鼓勵香港機場管理局及燃料供應商作相關研究和 投資,幫助航空業減排,最終達至淨零排放目標。

盡快興建香港三期轉廢為能設施,把新界堆填區現有的廢物挖出焚燒處理,釋放土地 令北部都會區有更多土地運用。

79. 保護動物權益

一個優質都市既讓居民享有優質的居住環境,並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我們建議應加 強保護瀕危珍禽異獸(例如龜隻),打擊非法捕捉和非法買賣。

37
78.4 興建三期轉廢為能設施

十二、發展智慧城市

80. 加快《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3.0》推出時間表 加快《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3.0》推出時間表,同時利用互動地圖儀表板顯示項目進度, 監督項目使用情況,並將未來大型發展項目,如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等納入藍圖。

81. 建設無障礙智慧城市科技創造美好生活 政府施政要「以人為本」,更要善用科技解決問題,令市民體會到智慧城市的好處, 無論是行政效率、城市交通,以至居住環境等,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

建議:

81.1 建立智慧政府

⚫ 全面加速智慧城巿基礎建設,整合部門間的數據庫,打破各自為政的格局,促進 各方面數碼化的進程。

⚫ 把政府統計處改組成「大數據局」,加設地理資訊及統計專隊,負責收集、分析、 整理、及開放有用的數據。

⚫ 將現時不同政府機構的資訊科技部門整合成統一的部門,以提高成本效益,更好 地提供支援工作。

⚫ 借助大數據庫建立「電子服務口岸」、「數碼服務平台」等措施,讓香港人在大 灣區生活更便利。

⚫ 鼓勵中小企參與香港智慧城市建設。

81.2 推動智慧建屋

⚫ 透過各項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善用資訊科技及自動化設施,協助政府提高決策及 施政效率,大幅縮短土地開發、規劃、建造房屋的流程及時間,更有效管理城市。

⚫ 充分利用智慧科技,及政府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尋找閒置土地和加快新 發展區之土地開發及妥善規劃,包括避免興建屏風樓、加強綠化面積及節能。

⚫ 充分利用創新科技包括建築信息模擬(BIM)、地理資訊系統(GIS)、物聯網(IoT)、 大數據(Big Data),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MiC, DfMA, MiMEP)等進行基建工程 及樓宇建築項目,有效縮短建築工期,加快樓宇落成,改善工地安全。

⚫ 利用智慧監察施工場所安全操作,以加強工地施工風險評估。

38

81.3 推動智慧健康管理

⚫ 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配合港康碼及安心出行等系統,幫助社區疫情監察及防控, 加快處理突發疫情爆發,改善社區衞生及安全。

⚫ 鼓勵鋪設家居智能網絡系統,推動遠程醫療保健系統並配合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 統,方便長者定期檢查身體、並發展智能化長者生活戶口,方便長者查詢個人各 類生活和醫療等服務的使用情況。

⚫ 透過使用個人健康儀表板加强長者健康管理,可結合醫健通及安心出行使用,方 便提醒長者覆診、食藥、尋找最近公共設施,如洗手間、診所及康體設施等。

⚫ 與內地商討,請求有關部委推出相關政策,以及推出財政優惠等,以協助及鼓勵 港澳團體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智慧安老社區,發展跨境養老的智慧安老服務和配 套。

81.4 鼓勵智慧出行

⚫ 運用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尋找土地增建電動車快速充電站,同時裝設感應器 讓電動車容易感應充電站位置。

⚫ 完善交通基礎建設,公開更多數據,如提供公共電動車充電站位置及數量,街道 泊位位置及數量,方便駕駛者。

⚫ 發展智能運輸系統,把全港停車場訊息網上化、興建智能停車場等。另外,發展 結合車輛、道路及交通燈三者的智能運輸技術,利用大數據去調度車流,解決現 時「路路皆塞」、「一路多燈」等問題。

81.5 推動智慧環保

⚫ 構建智慧系統結合能源審計、碳審計及物料碳標籤,建立數據庫及評估系統進行 碳管理,以達致 2050 碳中和目標。

⚫ 設立配對基金,以資助運輸業及公共交通機構更換旗下的車隊為新能源車輛,以 推動本港能有效達致碳中和的目標。

⚫ 以「智方便」iAMSmart 記錄環保行動,包括使用節能電器、步行代替乘車、自 備餐具和食物盒、增加素食、減少購物等,以免稅額或免車資鼓勵全民減少碳排 放。

⚫ 在主要交通樞紐興建大型綜合泊車轉乘系統,並改善轉乘站的環境和增加公共交 通的線路及班次,吸引駕車人士使用,從而紓緩交通擠塞。

39

81.6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

⚫ 加強結合大數據、地理資訊系統、數據算力、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核心 基礎設施,建構物聯網的發展。

⚫ 通過「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 及「智慧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

⚫ 推動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與數據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及大 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大灣區內「五流」的多場景互聯互通,支持香港經濟能在疫 後成功轉型,迎接數據時代及數字經濟的發展。

81.7 便利長者在智慧城市的生活

「智方便」操作和設計現時還不夠簡易,不少殘疾長者隨年齡增長和身體情況變差,使 用服務越來越多,文件亦不斷增加,十分繁雜,並容易遺失,建議優化「智方便」平台, 及簡化操作流程,並參考醫健通的做法,將一些服務紀錄或證明亦可自動上傳至雲端。

81.8 推動無障礙網頁普及化

資訊科技辦公室應扮演更強的監管角色,監督公營機構的網頁或應用程式的通達水平, 避免出現障礙,如滿佈圖像但沒有文字描述,或上載的文件是圖像版本文件,無法使 用讀屏閱讀等;同時鼓勵及推動企業或社福機構實現網頁資訊無障礙化。

十三、加強國民教育

為積極配合國家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建議設立愛國教育統籌委員會,就本港如何 將愛國主義教育開展至全體公民,包括對家庭、宗教團體、學校及企業等,進行全面

統籌及支援,藉此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法》提出增加港澳台同胞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要求。

40
82. 設立愛國主義教育統籌委員會

83. 加深市民對國家發展的認識

從研究、教育、參觀及出版等學習及宣傳方式,全方位地推動市民全面及準確認識國 家發展。我們建議:

83.1 完善國民教育 提升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 設立 10 億元專項資金,推動國民教育及落實愛國文化推廣,增強對國家和中華 傳統文化的認同,使愛國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觀;以及資助和鼓勵民間機構、研究 中心和大學等,加強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藝術的研究。

⚫ 盡快完成中國歷史科教科書審查工作;在明年檢討中史教學內容時,應加強教授 中國當代史及現代史,包括增加有關內容於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的教學比重。

⚫ 加強向學生宣傳國家發展成就及講解國策最新發展。

⚫ 檢討新入職及現職教師的國情教育培訓,以及規定公營學校教師需完成《基本法 及香港國安法》測試。

⚫ 增加對青年制服團隊撥款,擴大它們的規模,並透過一系列培訓包括國民教育、 堅守法紀、服務社會、步操和體能訓練等,協助青年成為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 觀念、國民身份認同及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83.2 善用本地歷史資源 推廣愛國主義

⚫ 由政府規範管理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以保育及推廣本地抗戰歷史

◼ 調撥專門資源,加快規劃籌建,爭取早日落成香港首間以本地抗戰史蹟為專 題的「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永久性紀念館,並對香港一些著名的抗戰 遺址,予以立項保護;

◼ 將香港本地抗戰史列入大中小學課程內容。

⚫ 設立「中國共產黨展覽館」,展出共產黨的理念、成立背景、奮鬥歷史以及成就。

83.3 善用媒體推廣國情認識

⚫ 引入更多央視頻道 在港免費播放。

⚫ 鼓勵本地電視台與內地電視台合辦文化節目。

⚫ 善用新媒體 宣揚真實訊息。

83.4 發揮香港自身優勢 打造中外交流平台

⚫ 善用西九文化區的世界級設施。

⚫ 舉辦「全國青年交流會」。

41

⚫ 協助民間策劃社區展覽、影音視教學媒體、結合歷史文化滲透入各科課程、進行 體驗式國情教育活動及本地歷史深度遊等。

84. 積極推動基本法 23 條立法

積極推動基本法 23 條立法,履行香港的憲制責任,填補國安漏洞填補,保障國家安 全。

85. 設立大灣區應急機制

本港跨部門應急部隊素有良好技術、經驗和訓練,而內地城市在處理事件的裝備及能力 亦不斷強化,包括有大型打撈船、起重裝備等豐富資源,故支持香港發揮自身優勢,與 大灣區城市建立聯防聯控、優勢互補的聯合應急機制,共同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們建議:

85.1 制訂統一平台展示救援發展加快落實更多合作協議 ⚫ 因應粵港澳三地政府正探索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應急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及 成立“大灣區應急管理聯動機制專責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大灣區應急管理工作, 我們建議研究設立統一網站平台,列出會議的討論內容、三地政府關注的救援事務、 正在商討及已落實的框架及協議,以及曾經及計劃舉行的救援演習等資訊,藉此推 動及展示三地政府在推動大灣區應急機制的進展及成就,並幫助社會及市民了解及 認識現正籌劃的大灣區應急機制的內容。

⚫ 在廣東省應急管理廳的協調下,各市將就《粵港澳大灣區緊急應變行動方案》進行 各項研究及舉行聯合工作會議推進計劃;就此,由於涉及大灣區緊急事務眾多,建 議本港相關部門亦要積極參與,主動提出各項可行合作內容及機制建議,例如就跨 境緊急醫療和消防救援的工作,制訂合作機制協議,藉此明確兩地快速通關、救援 合作、屬地指揮事宜,從而有效制訂總體實施方案。

42
十四、維護國家安全 設立灣區應急機制

85.2 檢視現有裝備及法規

成立“大灣區應急管理聯動機制專責小組”的過程中,須關注及商討三地政府人員編制 或法規的不同,從而作出檢視,例如有否准許例外情況的法規,讓救援人員和物資能在 緊急情況下,免受法律法規所限,提升救援效率,並因應三地的救援裝備型號等或有不 同,而須檢視救援裝備能否同用或混用,以保障使用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85.3 加強三地救援部門及人員的交流

為加強三地救援部門及人員的對接交流,建議互派救援官員和人員暫駐對方機構,例如

以 6 個月至 1 年為期,藉此熟悉各方的救援機制運作模式、具體救援策略及方案,以 至裝備操作等。此舉能令各方提升在大灣區內異地救援,更好地配合當地救援力量的工

85.4 建立資訊共用機制

⚫ 參考現時粵港澳消防救援部門正籌建“大灣區消防救援平台”,以網上平台形式 分享行動經驗、滅火救援策略和最新課程等資訊,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消防 救援事業的發展,建議本港相關救援部門亦可主動與粵澳有關部門,共同探討設 立網上平台,做好就救援知識、經驗、策略及信息的資源共享,提升協同應對區 域突發事件的能力。

⚫ 特區政府應利用好「空間信息共享平台」(CSDI),而各部門亦要建立自身的「聯 合運作平台」(COP),從而制定聯合應急機制的行動路線圖、交通配套、資源分 配以及人力資源調動,以便能有效對接廣東省的相關應急指揮系統,共享預警系 統、災情資訊、聯合運作等信息,確保在執行大灣區應急處理任務的效率和準確 性,並可與市民分享實時準確信息。

⚫ 為確保救災滅災過程中資訊傳播準確,市民不受假消息誤導,影響民心及社會秩 序,三地政府須在共同發佈準確資訊方面,及早研究發布資訊的機制,例如參考 現時粵港政府交流跨境食品安全事故訊息的做法,由廣東省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 與本港的相關部門進行溝通,核實訊息等情況。

85.5 建立區域應急中心

⚫ 加強粵港澳智慧城市合作,建設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信息服務平台基礎設施, 收集不同來源和不同格式的實時數據,以助部門特別是在突發事故或危機時,清 楚掌握不同資源的分布情況,從而制訂海陸空交通物流的路線圖,作出配對需求。

43
作。

⚫ 檢視需否制訂裝備和物資的協定,例如就應急物資的倉儲和跨境運輸時設置綠色 通道。

85.6 加強現有應急機制的預案及演練

⚫ 除定期議題的演習,亦要就突發性議題多制訂預案及進行小範圍應急演習,例如 就日本核污水事件對大灣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三地生態環境部門可研究就核污水 進行檢測、監察及聯防流近大灣區水域等聯合工作,包括制訂應急預案及資訊互 通機制等。

⚫ 現時三地不時進行救援演習,例如每年均在深圳灣口岸舉辦聯合救援演練,惟其 餘連接港深的口岸,似乎未有設立類似的定期跨境演練機制,故建議推動更多不 同類型的口岸跨境演習;

⚫ 就每次的演練,除檢視預案中三地部間之間的協調等事項外,建議同時檢視三地 各自備存的救援物資清單,就多存的應稍作減省,欠缺的則需盡快補給,以發揮 三地協同效應,確保救援物資的供應。

85.7 提升市民在應急預案機制的參與及認識

⚫ 策劃大灣區聯合演習時,讓市民亦能親身參與某些救援演習,增加他們對大灣區 應急預案機制的認識,並應在遇事時有效配合救援隊伍的指示,以及加強市民的 自我保護意識及能力。

⚫ 大灣區應急機制應加入“民間聯絡人”角色,例如讓18區關愛隊組長或成員參 與某些救援演習,讓他們掌握相關應急機制的程序,及將有關資訊及需知帶入社 區,讓更多市民認識。

在各項演習中,邀請更多專家、港澳立法會議員、大灣區省市人大政協、或地區代表例 如香港的三會成員等進行觀察,讓他們從非官方角度,透過自身認知及感受,給予意 見,以助優化各項應急預案能更貼地推動。

86. 建設大灣區國際應急人道與可持續發展平台

在大灣區發展中對於香港地區的定位,中央有著積極的戰略定位和系統的政策預期,期 待香港地區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繼續保持高度自由開放,同國 際規則順暢銜接的優勢,在構建中國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中

44
85.8 增加專家及民間代表的參與

具有重要功能。為此,香港可以從這一戰略定位出發,進一步積極推動大灣區的國際人 道與可持續發展建設,建設國際性的人道與可持續發展平台。

86.1 建立創新型國際人道與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基地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發,對很多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衝擊,人類社會面臨極高的 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面對日益增長的援助需求,援助資金不足的困境 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進程放緩, 也造成人道與可持續發展脫節的狀況。在這種背景下,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援助國的 合作和發展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故建議探討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在香港建設「中

國可持續發展人道科創及交流中心」,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與人道主義援助提供創新助 力。

86.2 開拓大灣區國際安全應急科技產業

氣候變化導致各地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國際上對安全應急科技的需求日增。2022 年粵 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 13 萬億元人民幣,綜合實力顯著,顯現區域市場的活力和高 成長性。隨著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 匯聚全球創新人才,穩定朝著世界級智慧城市群建設邁進。在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 最具活力的區域通過數字手段和金融工具創新來推動國際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為國際 一流灣區的韌性建設注入新動能。通過加強企業社會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引領作用, 有實力在安全應急科技及高質量數字領域發展。

86.3 助力面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性智慧韌性城市建設

⚫ 香港可考慮建設面對氣候變化的智慧韌性示範城市,以《仙台框架》中列出的「優 化政策評估和決策」領域作為基礎,為國家和地方政府、風險治理關鍵部門提供科 學視角,降低決策和實際情況相脫節的風險,確保減災考量和風險指引型發展方法 納入大灣區政府、政府間組織、民間社會和私營部門主流。

⚫ 加快發展高效協同的智慧公共服務平台,普及數字服務,推進數字社會治理精准化, 打造安全智慧的便民生活圈,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86.4 建設面向國際的可持續發展人道科研創新及人才培養平台

⚫ 開創青年人對話交流和教育培訓平台,邀請內地知名大學及科研機構和香港、澳門 地區的大學及科研機構針對全球性可持續發展人道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進行聯動 科研。

45

⚫ 讓學生和青年通過參與交流與訪問活動、暑期課程、創新學位課程及其他短期參觀 交流等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 透過大灣區既有的大學聯盟,香港與內地、澳門大學的協同合作更能深化粵港澳地 區的「全面相融」,通過人才培養和技術轉移等領域創建資源共享的創新平台。

十五、優化選舉安排 完善地區治理

87. 優化選舉實務安排

為了進一步推動本港選舉安排更公平、公開、科技化及人性化,特區政府應不斷優化 現行選舉實務安排,包括簡化現有繁瑣的行政程序及修改過時法例:

⚫ 便利各項投票措施,包括縮短選舉投票時間、常設口岸投票區,方便在內地港人 回港投票,以及容許長者選民以長者咭及投票通知書,讓選舉主任核實其選民資 格。

⚫ 修訂選舉指引,包括統一所有選舉廣告均可於發布後的 7 天之內申報,以及將「公 開宣布有意參選」清楚界定為「經本人親自公開宣佈有意參與政府舉行的選舉」。

⚫ 精簡行政程序,包括修改必須以書面提交選舉活動申請的做法,改為透過網上平 台申請,以及放寬申請時限,即可接受活動前的一個工作日提出申請。

⚫ 將公布選舉結果的安排更人性化,包括在選管會確認選舉結果後,在不少於 60 分鐘後才安排正式公布結果,以便各候選人有足夠時間返回中央點票站。

⚫ 檢視選舉中使用資訊科技設施的現況,包括研究電子投票,以便加快點票及公布 選舉結果的效率。

⚫ 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便利居內地的港人投票,研究修改“通常在香港居住” 的法律規定。

46

88. 強化地區網絡

⚫ 加強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以及同鄉社團在地區 治理的作用,協助政府了解民情、進行社區關愛支援行動、及協助政府政策落地 等。

⚫ 建議 18 區義工關愛隊下設青年義工隊,培養青年的善心、愛心及奉獻精神,及 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 建議政府增加地區「關愛隊」的資源,讓「關愛隊」不用因資源問題而削弱其為 基層社會的服務能力,並盡快在其餘地區成立「關愛隊」。

4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