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本地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旅遊》建議書

Page 1


二、本港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旅遊資源分佈 4-9

三、現狀與挑戰 10-11

四、民建聯過往相關倡議 12-13

五、擬定本地愛國主義教育研學遊路線 14-33 六、建議配套措施 34-37

一、引言

《“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指出深入推進中華文化在港澳台地區的傳承與弘揚,密 切與港澳特區政府文化和旅遊部門機制化合作,支持港澳文化和旅遊發展更能融入國家 發展大局。自恢復深圳「一簽多行」,加上「無處不旅遊」理念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新形勢下, 大力發展和支持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及熊貓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港蘊藏 著諸多珍貴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景點,有不少與國家及香港抗戰歷史有關的古蹟或 景點,例如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斬竹灣抗日英烈紀 念碑,以及港九大隊成立地點黃毛應村玫瑰教堂等。

香港愛國主義教育教育特色研學旅遊以中國近現代 革命歷史為核心,涵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抗日 戰爭等重要事件。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地,曾是革 命志士的活動中心,如孫中山在港策劃革命,成立興 中會等組織。相關遺址及設施如孫中山紀念館、香港 海防博物館等,記錄了這些歷史片段。愛國主義教育 研學本地遊通過展示革命遺跡,傳遞愛國主義與自強 不息的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透過愛國主義教育特 色旅遊,能讓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了解香港在中國 革命史中的角色,促進對國家歷史的認同。香港愛國 主義教育教育特色研學旅遊不僅是歷史的回顧,在傳 承革命精神與愛國主義教育中起作用,有助促進文化 傳承、增強市民國家認同感及推動旅遊經濟。

香港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與廣州、深圳等地的愛 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資源(如黃花崗烈士陵園、辛亥 革命紀念館)形成天然互補,可打造跨區域愛國主義 教育特色旅遊網絡。香港的孫中山革命遺址與廣州的 革命地點有直接歷史聯繫,通過高鐵及跨境旅遊產品 可實現無縫銜接。區域聯動不僅擴大遊客來源,還能 促進大灣區文化旅遊一體化,強化香港在區域旅遊中 的角色。

本港愛國主義教育研學 旅遊資源分佈

香港作為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重要節點,擁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研學 旅遊資源,涵蓋革命遺址、紀念館及歷史事件地點,值得市民及遊客參 觀遊覽,親身感受歷史對本港的意義。

1.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原為鯉魚門軍事要塞,現改為博物館,常設展覽包括抗日戰爭時期的 香港防禦歷史,反映香港在二戰中的事跡,並有專題展覽講述東江縱 隊等抗戰故事。

(圖片來源:紫荊雜誌)

2.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列於《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第二批名單,位處新娘潭路烏蛟 騰烈士紀念園內,是為紀念1941至1945年日佔時期,為保衛香港、對抗 日軍侵略而犧牲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員,以及烏蛟騰 村村民而建。1942年農曆八月十六日,時任烏蛟騰村村長受日軍折磨而 犧牲。為此,村民於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會齊集紀念碑前向烈士致敬。 雖然紀念碑規模不大,但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不少學校團體及 市民參觀。

(圖片來源:電影推廣服務科)

3. 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西貢滘西洲)

(圖片來源:電影推廣服務科)

列於《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遺址名錄》第三批名單,紀念 在西貢地區抗戰中犧牲的烈 士。位於風景優美的郊區, 適宜結合自然旅遊與紅色教 育。東江縱隊紀念碑與西貢 烈士紀念碑可結合愛國主義 教育,吸引學校團體及親子 遊客。

4. 元朗十八鄉楊家村適廬

1941年底香港淪陷,數以百計的中國文化

界人士滯留香港。當時,中共領導人周恩 來指示香港的中共地下黨前來營救。在日

寇嚴密封鎖下,游擊隊順利將約800人救 出險境,完成「秘密大營救」,被譽為「抗戰 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位處新界元朗

十八鄉的楊家村適廬,是當年「秘密大營 救」西線的重要中轉站,楊家後人至今仍 居住於此。與抗戰時期港九大隊元朗中隊

的活動有關,村內保留部分歷史建築,反 映當時的抗戰氛圍。可結合鄉村旅遊,體 驗客家文化與紅色歷史。

(圖片來源:電影推廣服務科)

5. 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屯門龍鼓灘)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戰士們在香港浴血奮戰,保 家衛國,抵禦外侮。1943年5月某夜,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隊長劉 春祥帶領六名班排骨幹,自大嶼山東涌乘帆船前往屯門龍鼓灘,途 中突遭兩艘日軍炮艇伏擊。劉春祥等臨危不懼,激戰後船被擊沉, 劉春祥、曾可送、林容、汪送、譚金火、溫發、劉佳等七名指戰員及船 家梁克夫妻二女一子全家五人壯烈犧牲。2023年5月9日,劉春祥 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揭幕典禮在香港屯門龍鼓灘隆重舉行。這是 香港首次為列入國家級紀念名錄的抗日英烈立碑,也是繼斬竹灣、 烏蛟騰之後,香港第三座大型抗戰紀念設施。

6.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羅家大屋)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香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介紹)

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羅氏族人的祖 業,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該大屋由五間並排

相連的房屋組成,面積6,000多平方呎,具建築、歷史、文化、 社會等多方面價值。2010年,羅家大屋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 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日佔時期,它是港九大隊的活動基地 及交通站,是本地現存少數能見證香港抗戰歷程的建築物, 意義重大。同時,大屋附近一帶亦是港九大隊沙頭角中隊和 海上中隊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抗日活動中舉足輕重。

經羅氏族人同意,大屋現已改建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紀念館於2022年9月啟用,館內的常設展覽內容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的抗戰歷史,第二部分為「 香港抗日一家人」羅家的抗日事跡。該館是香港第一間抗戰 紀念館,香港第一間集中介紹中共在香港歷史貢獻的紀念 館,也是香港首個長期展示港九大隊歷史的國民教育基地, 有助於公眾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歷史,特別是東江縱隊 港九大隊和香港民眾對抗戰的貢獻。(資料來源:嶺南大學香 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介紹)

7. 達德學院

位於屯門的達德學院舊址(現為何福堂中 心),現存一座法定古蹟及三座具評級的歷 史建築與達德學院相關,包括馬禮遜樓(前 教學樓,法定古蹟)、何福堂會所(俗稱「紅 樓」,前女生宿舍,三級歷史建築)、涼亭(三 級歷史建築)和何福堂中心飯堂(民主禮堂 舊址,三級歷史建築)1,是唯一一處與中共 在港活動有關的法定古蹟,現時並不對外 開放。

(圖片來源:紫荊雜誌)

1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https://www.amo.gov.hk/tc/heritage-trails/greater-bay-area-education-trail/theme-c/ta-teh-institute/index.html

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 景點的現狀與挑戰

本港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景點分佈於市區和新界,惟缺乏統一的路 線規劃,遊客難以高效串聯參觀。部分景點(如西營盤同盟會遺址、元朗 楊家村)規模小或僅有標牌,難以吸引遊客。

1. 現有愛國主義教育特色研學

旅遊路線的不足

景點的知名度相對較低,缺乏系統性的宣 傳推廣,也沒有相關的旅遊路線圖,很多本

地市民甚至都不了解其背後的深厚歷史意

義。另外,景點的配套設施未盡完善,交通 的便利性仍有優化空間。

2. 遊客參與度低及缺乏系統性

規劃

內地遊客及本地居民對愛國主義教育特色 旅遊有一定興趣,過去香港一直被視為購 物或美食目的地,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 吸引力相對較弱。國際遊客則因語言或認 知限制,參與度較低。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特 色旅遊以靜態展覽和講解為主,缺乏沉浸 式、互動性強的體驗活動(如AR/VR歷史重 現、角色扮演)。年輕遊客對傳統導覽興趣 有限,國際遊客則因語言或文化差異參與 度低。

3. 與內地愛國主義教育特色 旅遊資源的銜接不足

《“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指出 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與旅遊合作, 共建人文灣區、休閒灣區。香港愛國主 義教育特色旅遊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 城市(如廣州、深圳)的愛國主義教育 特色旅遊資源存在歷史關聯,但目前缺 乏系統性聯動,未能形成跨區域旅遊線 路。

4. 宣傳推廣力度不足

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的宣傳主要依 賴政府或博物館渠道,缺乏針對年輕人 或國際遊客的創新推廣方式(如社交媒 體營銷、短視頻)。與內地熱門愛國主義 教育特色旅遊城市(如延安、井岡山)相 比,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品牌 形象尚未形成。

民建聯過往的相關倡議

民建聯一直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上不遺餘力,在不同範疇上都有相關倡 議,以下是近年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措施:

2月14日 「民建聯國慶活動建議暨新春茶敍」

適逢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

2月21日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建議特區政府應 借此良機,將慶祝國慶元素融入各項旅遊文化項目,包括向中央爭取 增送多兩隻大熊貓,舉辦與國家成就發展相關的專題展覽等。

口頭質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建議政府儘

早籌備慶祝活動,推動全城慶賀。

3月 兩會建議

1. 關於推動港深加快共建沙頭角合作區的建議 簡介:建議充分整合東部豐富的旅遊資源,探索實行高度開放的 跨境旅遊管理制度。統籌東部郊野公園、濱海離島等生態資源與 歷史建築群落等歷史資源的複合開發,利用梧桐山、紅花嶺、八 仙嶺等生態自然區,打造聞名全國的文化保育和康樂旅遊目的地

2.

關於進一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法》在港落實的建議 簡介:建議以特別處理方式借出“禁止出境文物”到香港故宮文化 博物館展示,並舉行國慶特別展覽。

7月10日

8月19日

口頭質詢:將賀國慶元素融入文化旅遊項目

10月24日

港九大隊大嶼山縱隊抗日歷史遺跡搜尋新聞發佈會

12月18日

簡介:提出多項倡議,包括在多個抗戰史蹟設立紀念廳、紀念碑、豎立 碑記或牌匾、修復遺址等,並在離島區建立一條抗戰歷史旅遊線路, 串聯起發生在長洲、梅窩、塘福、東涌、寶蓮禪寺和大澳等地的香港抗 戰歷史故事

《打造「熊貓經濟」推動香港旅遊發展》倡議書

簡介:就推動熊貓旅遊進行全港問卷調查,並提出6點建議,包括發揮 「熊貓造星」效應;推出熊貓旅遊配套;推動熊貓文創產業,邀請本地 聯乘;設置直播頻道觀察大熊貓;刺激本地消費,促進本地經濟;推廣 大熊貓保育教育工作。

議員議案:“拓展香港紅色旅遊及熊貓經濟”議案 《無處不旅遊 香港18區旅遊熱點與深度遊路線》建議書 2025年度

1月14日

簡介:建議賀國慶元素融入各項文化旅遊項目,推高香港特區整體賀 國慶氣氛,助香港發展高質量旅遊和建設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指出推動紅色旅遊發展的重 要 性,而香港擁有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只要將有關資源加以整 合,必 能成為香港旅遊的新亮點;另一方面,今年中央政府再次 向本港贈送 兩隻熊貓,連同早前在港出生的兩隻熊貓,目前6隻國寶熊貓已在香 港掀起了一片熊貓熱潮,並帶來各種商機;就此,陳勇議員在立法會

提出議案,促請特區政府採取積極措施,拓展香港的紅色旅遊及熊貓 經濟。

簡介:政府在2024年施政報告宣佈成立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民建 聯收集了18區支部意見,從各區特色資源整合出不同主題的深度遊 路線和旅遊熱點,與工作組組長,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及旅遊事務署 專員等會晤,提交建議,當中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路線。

擬定愛國主義教育研學 本地遊路線

為了讓本港學生身體力行遊覽及感受與國家及香港抗戰歷史有關的古 蹟或景點,以革命歷史、愛國主義為核心,突出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中的 角色,民建聯建議六條愛國主義教育特色研學旅遊路線,詳情如下: 1. 西貢區Sai Kung District -

(圖片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沙角尾育賢書室

許多村民參加游擊隊是人民子弟兵,育賢 書室是抗日活動的重要據點。

(圖片來源:團結香港基金)

黄毛應村

1942年2月3日,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該村 成立的地方。

山寮村

此地曾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於 1941年12月挺進新界以後,在西貢的第一 個據點,也是游擊隊秘密大營救行動的重 要中轉站。山寮村的王氏家祠,便是當時游 擊隊隊員聚集的重要場所。

深涌灣仔村李家大屋

屋前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交通總站舊 址紀念碑剛於5月19日揭幕,紀念交通總 站的貢獻,以及深涌李家在保護遊擊隊戰 士、籌集軍糧等方面的貢獻。

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

2. 沙頭角抗戰文物徑

為推動歷史教育,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與香港廣州社團總會、東 江縱隊歷史研究會、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 新界鄉議局等團體合作提出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計劃中的沙頭 角抗戰文物徑分為A、B兩段,長度分別為約5公里及2公里。A段起點 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即羅家大屋),終點為鹿頸村,全程約需2 小時。B段以烏蛟騰抗日英烈士紀念碑為起點,途經烏蛟騰村,以九 擔租村為終點,所需時間約為1.5小時。2

行程時間:約4小時 行程方式:乘車

A段第一站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羅家大屋)

A段第二站 (南涌)聯防自衛隊部遺址

A段第三站

南涌亭三三事件紀念碑銘(策劃中)

A段第四站

黄毛應村

B段第一站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B段第二站

烏蛟騰交通站舊址

B段第三站

九擔租交通站遺址

2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知識轉移,公眾教育,香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 計劃 https://www.ln.edu.hk/cht/hkschrp/kt/public/sha-tau-kok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香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介紹)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香港淪陷期間,日本曾對烏蛟騰及鄰近的村莊發動十餘次 掃蕩,有的村民為保障游擊隊的安全,遭受嚴刑,但守口如 瓶,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抗戰期間,烏蛟騰村英勇犧牲 的烈士有村長李世藩、李憲新,以及村民李天生、李志宏、 李官盛、李偉文、王官保、王志英等。

為紀念這些抗日志士,烏蛟騰村村民於1951年10月自資 建造一座烈士紀念碑,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舉行謁碑儀 式。1984年,在旅英「烏蛟騰海外聯誼會」支持下,烏蛟騰 村村民重修紀念碑,並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題字, 命名為「抗日英烈紀念碑」。該紀念碑始建於烏蛟騰一處 山坡下,至2009年特區政府出資180萬元重建並遷至現 址。2015年8月,國務院將該紀念碑列入第二批100處國家 級抗日紀念設施遺址名錄。(資料來源:嶺南大學香港抗戰 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介紹)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羅家大屋)

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羅氏族人的祖業,由巴拿馬華 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該大屋由五間並排相連的房屋組成,面積6,000 多平方呎,具建築、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價值。2010年,羅家大屋獲古 物諮詢委員會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日佔時期,它是港九大隊的活動基 地及交通站,是本地現存少數能見證香港抗戰歷程的建築物,意義重大。同 時,大屋附近一帶亦是港九大隊沙頭角中隊和海上中隊主要的活動地區, 在抗日活動中舉足輕重。

經羅氏族人同意,大屋現已改建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紀念館於 2022年9月啟用,館內的常設展覽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東江縱隊與 港九大隊的抗戰歷史,第二部分為「香港抗日一家人」羅家的抗日事跡。該 館是香港第一間抗戰紀念館,香港第一間集中介紹中共在香港歷史貢獻的 紀念館,也是香港首個長期展示港九大隊歷史的國民教育基地,有助於公 眾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歷史,特別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和香港民眾對 抗戰的貢獻。(資料來源:嶺南大學香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 介紹)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香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介紹)

3. 九龍西抗戰史蹟導賞

行程時間:半天 行程方式:坐車+步行

第一站

深水埗公園紀念碑與界石 (前二戰戰俘集中營)

第二站

深水埗警署 (二戰戰俘營指揮部,二級歷史建築)(不開放)

第三站

青山道與嘉頓中心

(秘密大營救西行路線之一,青山道往九華徑至荃灣)

第四站

坐車前往大營救文化人集合及留宿地點/八路軍駐港辦事 處李行健居所(佐敦道14號地下)

第五站

彌敦道190號轉角洋樓

(提供日軍軍船出入港口情地點報)(不開放)

第六站

半島酒店 (港督投降之地及被佔用為戰爭司令部)(外觀)

第七站

歷史博物館 (國家安全展覽)

嘉頓中心

抗日戰爭爆發,社會各界發起勞軍,嘉頓 1937年在青山道廠房連續7天24小時,生 產9萬公斤,即20萬磅抗日勞軍餅,主要用 作軍用餅乾及防空洞餅乾。

位於深水埗公園內紀念二戰的紀念碑

1942年1月日軍控制的深水埗戰俘營。港大 對其後營救戰俘營中多名外籍軍官及士兵, 包括後來成為港大校長賴廉士。賴廉士其後 在韶關成立英軍服務團,營救軍營戰俘。

(圖片來源:HK Memory)

位於深水埗公園外的界石

抗日戰爭爆發,社會各界發起勞軍。嘉頓為此在大埔道廠房,連續7天24小時不停生產9萬 公斤(20萬磅)抗日勞軍餅

尖沙咀彌敦道190號轉角洋樓,為二級歷史建築。賴廉士招攬美 國華僑陳耀南、陳耀芳,以其居所作為據點,監察及提供日軍軍 船出入港口情報。

日佔期間,半島酒店被改為名東亞酒店,1941年時任港督 楊慕琦在336房間向日軍投降;1945年9月16日,英軍在港 督府接受日軍投降。戰後,半島酒店一度接受2萬名來自上 海的猶太裔難民,經香港等候簽證前往海外地區。

4. 重走港島紅色史蹟

走訪近代香港島中西區與革命著名事件和人物相關的建築地點讓 歷史還原;抗戰時期香港八路軍住港辦事處對抗戰的貢獻和意義; 了解國父孫中山生平與香港的關係 (甘棠第--孫中山紀念館)。

行程時間:一天 行程方式:乘車/乘搭地鐵港島線

第一站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第二站

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

第三站

香港八路軍駐港辦事處遺址(太平行和友邦行)

第四站

參觀孫中山紀念館

(圖片及資料來源:康文署)

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

大會堂紀念花園位於高座與低座之間,是 為了紀念在第二次大戰中為陣亡英國軍 人而建。花園中央建有12邊形紀念龕,內 存陣亡者名冊和鑄刻陣亡隊伍名字的木 匾,牆上並鑲有『英靈宛在、浩氣長存』八個 字。1998年後,時任特首董健華先生後來也 把犧牲的115位烈士放在名單上,以肯定港 九大隊的貢獻。雖然位於中區,紀念花園卻 給人一種恬靜感覺,儼如鬧巿中的綠洲。

開放時間:大會堂紀念花園 — 每日上午7時 30分至晚上10時30分。

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紀念龕—每月第一個 星期日上午9時30分至中午12時30分開放。

(圖片來源:孫中山紀念館)

(圖片來源:香港中旅社)

香港八路軍駐港辦事處遺址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派廖承志、潘漢年 到香港籌建八路軍辦事處。

經周恩來同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商議及香港 總督批准,八路軍香港辦事處於 1938年1 月成立,廖承志任辦事處主任。現址為太平 行和友邦行。

孫中山紀念館

甘棠第是位於香港島中環衞城道的一棟法 定古蹟,建於 1914年,由香港早期著名富 商何東之弟何甘棠興建,現時為香港孫中 山紀念館。

5. 大灣區東江水供港設施導賞團

認識東深供水工程的歷史和發展概況,了解輸港東江水系統的監察 和運作等及了解東深供水工程對香港食水供應的重要性,了解這項 偉大工程,從中體會到東莞和香港同飲東江水的淵源,以及祖國對 香港一直以來的關懷和支持,學懂感恩和珍惜水資源。

淡水是地球珍貴的資源,香港在1963年經歷旱災,實施長達逾一年 的制水措施。在中央支持下,東深供水工程動工,1965年3月,延綿 不絕的東江之水翻山而來,潤澤香港,市民不再為水荒而煩惱。國家 自上世紀60年代起,從未間斷為香港供應可靠和穩定的東江水,亦 一直致力保障東江水的水質和供水量。目前,東江水佔全港食水用 量達七至八成,支撐着香港整體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令香港市 民安居樂業,讓香港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

行程時間:一天 行程方式:乘車

第一站

東莞市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及展覽館

第二站

東莞市東深供水工程-太園泵站

第三站

深圳粵海水務展覽館

第四站

深圳水庫 第五站

回港 由水務署帶領參觀香港木湖抽水站

(圖片來源:發展局)

(圖片來源:香港商報)

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

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建立在東深供水工程的金湖泵站內,是廣 東省政府興建的以「生命之源」為主題的記載東深供水改造工程 建設歷程的紀念園,「東深供水工程」是20世紀6 0年代,黨中央 為解決香港的飲用水困難而興建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資料 來源:文匯報)

(圖片來源:發展局)

太園泵站

近距離觀察供港東江水取水口的原水水質, 並了解各項保障東江水水質的大型基礎建設。

粵海水務展覽館

粵海水務是內地集原水供 應、自來水經營和污水處理 等多種水業務於一體的大 型水資源綜合運營服務商, 當中營運的「東深供水工 程」為香港、深圳及東莞等 地提供原水。

(圖片及資料來源:粵海水務)

深圳水庫

深圳水庫是東江水到港最後一站,肩負着保障供水水 質的重大責任。

(圖片及資料來源:水務署)

香港木湖抽水站

東江水首先到達香港的木湖抽水站 (圖片及資料來源:大公報)

6. 屯元抗戰歲月

新界亦有不少的抗戰歷史遺址,除城市遊外,遊客亦可選擇暢遊新 界區尋找抗戰歷史足跡。考察元朗區當年抗日留下的史跡,參觀抗 戰時期「秘密大營救」歷史遺址,認識香港在營救文化名人中的重要 貢獻,了解抗戰時期游擊隊的英勇事跡,加深對抗戰歷史的了解。

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屯門龍鼓灘) 行程時間:一天 行程方式:乘車

第一站

元朗十八鄉楊家村適廬 步行12分鐘

第二站

元朗十八鄉黃泥墩村

第三站 元朗舊墟

第四站

達德公所 (法定古蹟) (開放)

第五站

十八鄉黃泥墩

錦田八鄉和八鄉的黃 麗墩維基地的元朗中 隊,在大埔墟的林村、 上東、梧桐寨、水窩村 都有據點,同時又在這 一帶組織了幾支民兵 隊伍來保衛家園、震懾 土匪。3

元朗舊墟

1944端午節前夕,元朗計劃消滅投靠日軍而殺害不少村民的「飛龍隊」(密探隊) 隊長孫富順,以及自封「抗紅大隊」隊長何龍,當時這一顆人盤踞元朗金城旅店作 為據點,並設立漢奸部隊。元朗中隊派出大棠村民梁坤打入旅店偵察,把旅店平 面圖、漢奸及狼狗位置都畫下來。1944年端午節,游擊隊由大棠深處,楊氏適蘆出 發,由小隊長李生率領隊員及民兵隊長張福全等數人,金城里突襲孫某房間將其 擊斃,包括其他密探(漢奸)及軍犬。4

3 帶您尋蹤: 抗日游擊隊香江足跡,頁66

4 帶您尋蹤: 抗日游擊隊香江足跡,頁67

達德公所

抗日期間,達德公所為內地同胞提供支援,作為屏山慈幼院,曾救濟及

收容深圳50餘名無家可歸的兒童。(圖片及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 主題四:共同抗戰:保衛家國 )

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屯門龍鼓灘)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戰士們在香港浴血奮戰,保家衛國,抵 禦外侮。1943年5月某夜,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隊長劉春祥帶領六名班排骨 幹,自大嶼山東涌乘帆船前往屯門龍鼓灘,途中突遭兩艘日軍炮艇伏擊。劉 春祥等臨危不懼,激戰後船被擊沉,劉春祥、曾可送、林容、汪送、譚金火、溫 發、劉佳等七名指戰員及船家梁克夫妻二女一子全家五人壯烈犧牲。2023年 5月9日,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揭幕典禮在香港屯門龍鼓灘隆重舉行。

這是香港首次為列入國家級紀念名錄的抗日英烈立碑,也是繼斬竹灣、烏蛟 騰之後,香港第三座大型抗戰紀念設施。

六、

建議配套措施議

為提升本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體驗及吸引力,建議政府針對各愛國 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景點,採取不同措施改善配套措施,為此,民建聯提 出7項短期措施、4項長期措施,共11項建議,詳情如下:

短期措施

1. 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教育中心

設立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中心,向市民

提供學習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配套, 內容包括:習主席的治國理論、香港傑 出愛國人物的故事、香港的愛國歷史 等,讓市民可以學習,提升國家觀念。

初步建議選址為尖沙咀威菲路軍營 S4座(原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 長遠可物色多一個面積較大的選址。

2. 建立抗日戰爭歷史檔案網站

尖沙咀威菲路軍營S4座

創建專屬線上檔案平台,持續收集及整理口述歷史、圖片 及文字資料,記錄香港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片段,並推介 全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路線及熱門「打卡」地點,介紹 各抗戰遺址的歷史,吸引遊客參與。

3. 由政府規範管理抗戰紀念設 施和址,並完善景點配套設施

設置清晰的指示牌、多語言語音導覽系統,以及提供 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地圖及宣傳手冊的二維碼(QR Code),連接到「抗日戰爭歷史檔案網站」的相應頁 面。設立紀念亭、紀念碑或紀念牌匾,以闡述當地抗日 活動的事跡及其重要性,並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撥出 資源作日常管理和保養(名單詳見附件)。另一方面, 提供電子版(環保)及紙本(適合長者)旅遊指南地 圖,並解決偏遠地區旅遊景點的電訊接收問題,確保 遊客體驗順暢。

4. 融入智能科技元素

為加強對歷史認識及旅遊體驗,建議各博物館、展館或抗戰歷史景點善用科技及完 善現有基礎配備,配備人工智能展示及講解歷史事件、增設不同模式的實境裝置及 二維碼。

5. 改善交通配套

不少愛國主義教育的旅遊景點缺乏相應的公共交通工具,例如烏蛟騰及西貢景點, 建議增設前往各景點的公共交通路線、班次及清晰標識,方便遊客前往愛國主義教 育景點,提升交通便利性,增加參觀誘因。

6. 增加香港大會堂紀念龕開放時間

多年以來,香港大會堂紀念龕開放時間,只是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上午9時30分至 12:30分。內存二戰中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軍民名冊,其後列入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成 員為港陣亡人士名冊。但每月只開放3小時,因此建議增加開放時數,方便市民及旅 客前往。

7. 向學界宣傳推廣

建議政府到學校進行簡介會,向學校及學生介紹抗戰歷史遺跡及抗戰路線,本地學 校可與社區組織合作,推出教育導覽團,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設計愛國主義教育特 色旅遊教育路線及研學產品,推廣學界參與。編制相關教材,透過具教育元素的旅遊 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

長期措施

8. 進一步完善海防及抗戰博物館的設施

研究徵用原鯉魚門、白沙灣炮臺的整個山頭土地,以擴展

博物館,並於往杏花邨地鐵站方向多建一個出入口,方便 遊人前往。擴館後,可增設全民國防教育專館、體驗場地、 英雄雕像等。

9. 製作及推廣抗日歷史影視及話劇

將內地抗日題材話劇如《東湖旅店》及《盧溝橋》引入 香港,製作電影、短片或重演抗日歷史話劇,生動呈現 秘密大營救及艱苦抗戰的勝利歷程,喚起市民及遊客 對香港歷史的共鳴。

東湖旅店話劇照

10.培養專業人才

培訓專業導遊及導賞員,深入講述香港抗日戰爭的歷史故 事,確保導遊具備豐富知識,提供引人入勝的導覽體驗,讓 遊客更深入理解香港歷史的意義。

11.與大灣區抗日歷史遺址舉行聯展

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或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與大灣區抗戰遺 址或紀念館合作,如與惠州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 列館合作,舉辦聯乘展覽、講座或研修學習團。通過跨區合 作,把香港融入大灣區「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網絡,像 東江縱隊「秘密大營救」有關的惠州羅浮山司令部、深圳白 石龍營救舊址重要節點,適合納入「一程多站」研學旅遊產 品內。推動盡快成立粵港東江縱隊抗日文物徑。

(惠州東湖旅店)

結語

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的獨特優勢在於其歷史上的 中西交融、國際化旅遊市場、與大灣區的聯動潛力、資源集 中度高、科技應用基礎以及多元文化價值。這些優勢使香 港不僅能服務本地市民與內地遊客,還可成為全球華人及 國際遊客了解中國革命史的獨特窗口。通過系統性規劃與 推廣,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可進一步釋放其文化與 經濟潛力。

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景點的歷史保育和教育工作, 傳承着先輩保家衛國、守護香港的優良傳統,抗戰紀念遺 址和設施表達了對英烈的致敬,亦能加深公眾、特別是新 一代對香港本土抗戰歷史了解和認識,有助開展愛國主義 教育工作,希望更多的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多了解和認識 香港抗戰淪陷時期的苦難,明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和平來 之不易,從而增強守護國家、守護香港的信念,積極融入國 家的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主要抗戰紀念 設施、遺址

沙頭角

1.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2.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3. 羅家村 - 羅家祖屋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進入香港首個駐紮點)

4. 老龍田宴臺山 (「三三事件」發生地)

5. 鹿頸村 (新界首個抗日民主鄉政權的成立地)

6. 烏蛟騰交通站舊址

7. 九擔租交通站遺址

8. 上下苗田 (烏蛟騰會議召開地)

9. 石水澗 (東江縱隊電台駐地)

西貢

1. 斬竹灣 - 西貢抗日英烈紀念碑 (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2. 黃毛應玫瑰小堂 (港九大隊成立地)

3. 赤徑 - 天主教聖家小堂 (港九大隊駐紮地)

4. 深涌 - 李家大屋 (港九大隊情報交通總站)

5. 官坑 - 七聖古廟 (西貢中隊襲擊日軍駐地舊址)

屯門、元朗

1. 龍鼓灘 - 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 (劉春祥為國家級紀念名錄的抗日英烈)

2. 楊家村 - 適廬 (秘密大營救中轉站)

3. 何福堂書院馬禮遜樓 (達德學院舊址)

大嶼山

1. 長洲 (大營救海上線路中轉站)

2. 梅窩 (銀礦灣慘案發生地)

3. 塘福小城牆 (大嶼山中隊成立地點)

4. 昂坪 - 寶蓮襌寺 (港九獨立大隊副大隊長患病養傷之地)

5. 大澳吉慶後街33號 (大澳反擊戰發生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