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前 言 1 第一章 本港中醫藥服務的現況 3 第二章 本港中醫藥服務發展面對的問題 7 第三章 中醫藥服務對本港醫療系統的貢獻 14 第四章 研究建議 18 附件一 25 附件二 27
2019 年 10 月 25 日,習近平 總書記 對 我國 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 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國成 立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 獻。習近平總書記 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 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品質發展,推動中醫 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 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醫藥 不但 在中華文化及 人類 醫學發展上有著 不可或缺 的 重要角色,
在香港亦有著悠久歷史,長 時間 守護著香港市民的 身體 健康。當中,香 港 近代 中醫藥 服務及 政策的發展 歷史 ,可追溯至上世紀 80 年代。
隨著社會對中醫 藥 服務發展日加關注 , 為著手檢視本港的中醫藥服務 狀況,香港政府 於 1989 年 8 月成立了中醫藥工作小組,由工作小組負 責檢討香港中醫的執業情況,以及中醫藥在本港的使用情況,並就推廣 中醫藥的正確使用和確保中醫藥的專業水平,提供意見。
及後,隨著 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訂明了中醫藥未 來發展的政策。《基本法》第 138 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 定發展中西醫藥和促進醫療衞生服務的政策。社會團體和私人可依法 提供各種醫療衞生服務」。有鑒於此,食物及衞生局在完成一系列公眾 諮詢後,於 1999 年 2 月向立法會提交了《中醫藥條例草案》,草案在 同年 7 月獲得通過。
自《中醫藥條例》通過後,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隨即根據《中醫藥條
例》於 1999 年 9 月成立為法定組織, 負責實施有關中醫及中藥的規管 措施。而規管中醫中藥的目標,是為保障公眾健康和消費者權益,及透 過業界實踐「自我規管」,確保中醫中藥行業的專業水平。
在 2018 年,時任行政長官在《 2018 年施政報告》首次明確表示「同意 確立中醫藥在本港醫療發展的定位」,並「會透過政府資助特定的中醫
1
前 言
藥服務,將中醫藥納入本港醫療系統」,自此正式確 立 中醫藥在本港醫
療系統的地位 。
而 在 2022 年,現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 2022 年施政報告》提 出,特區政府為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發展,將會 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 的職能,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加強中醫藥發展及政策統籌工 作,包括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新增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常規化中西 醫協作治療服務 ,及推動中醫師和中藥專業人員的專業發展 等。
在今年十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報 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事實上,本港近代中醫服務及政策發展迄今已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當 中市民對中醫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但服務發展卻遇上不少障礙。
為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以及 協助 特區 政府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 加強推動本港中醫服務的發展,讓本港市民的健康可以變得更好,本研 究報告將 以 習近平總書記 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為 核心 指導 原
則,探討本港中醫服務的現況和問題、中醫服務 發展對社會帶來的好處, 以及 提出 未來 中醫服務 發展建議。
2
第一章
本港中醫藥服務的現況
中醫藥不但在中華文化及人類醫學發展上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香港亦有著悠久歷史,長時間守護著香港市民的身體健康。當中,香 港近代中醫藥服務及政策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 80 年代 ,時至
今天 已有 30 多 年 發展歷史 。
本港中醫藥服務的現況
1.1 整體 中醫人手
根據 醫務衞生局提供的 數字,截至 2022 年 6 月底,本港共有 10,553 名
中醫,包括 8,075 名註冊中醫、 27 名有限制註冊中醫及 2,451 名表列
中醫。目前,香港的中醫服務主要由私人開設的門診診所提供,超過九 成中醫在私人市場執業, 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中醫佔整體 中醫 人手 不足一成
1.2 公營中醫服務
目前本港的公營中醫服務由兩部份組成,分別為 中西醫協作計劃及中
醫診所暨教研中心 (下稱“中醫診所”) 。
中西醫協作計劃
關於中西醫協作計劃,為汲取中西醫協作及中醫住院服務的經驗, 醫院管理局於 2014 年推出中西醫協作計劃。參與計劃的公立醫院 會透過與三方協作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合作,根據中醫及西醫專
家組成的工作小組為計劃訂下的臨床方案,為合資格的住院病人提 供中醫治療服務,包括中藥及針灸等,為病人提供多一個治療選擇。
現時共有 8 間 公立 醫院(包括廣華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沙田醫院、屯門醫院、東華醫院和
3
。
基督教聯合醫院) 提供上述服務,涵蓋醫管局 7 個醫院聯網。
根據醫務衞生局提供的數字,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參與中風治療、
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療和癌症紓緩治療的病人分別有 831、 1,338 和 697 人,而總診症人次則為 48,628 次。
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
關於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時任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 委任醫院管理局
自 2003 年起逐步在全港 18 區設立中醫教研中心,推動以「教」與 「研」為本的中醫服務。中醫教研中心由 醫 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
地大學,以三方伙伴協作的模式營運,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診所的 日常運作。
第 18 間中醫教研中心已於 2014 年 7 月在離島區設立,現時全港 18
區每一區均設有一所 中醫教研中心 ,向市民提供中醫服務。
時任 行政長官在《 2018 年施政報告》公佈了一系列中醫藥發展的政
策,包括將中醫藥納入香港醫療系統的其中一環。在 2020 年 3 月 開始,全港 18 區的中醫教研中心正式改名為「中醫診所暨教研中 心」 ( 中醫診所 ) ,除原有「教」與「 研 」即提供培訓和科研等職
能外,中醫診所 亦 會 於地區層面為合資格的香港居民提供政府資助 中醫門診服務 ,包括中醫內科(包括診金及按臨床需要包不多於五 劑中藥)、針灸、骨傷 /推拿 (於指定診所 )服務 。
根據醫務衞生局提供的數字,全港 18 區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 在 2019、2020 和 2021 年年底分別聘用 415、441 和 415 名中醫,而求 診人次則分別為約 113 萬、 105 萬和 128 萬人次。
1.3 私營中醫服務
目前本港的私營中醫服務由私人中醫診所、私家醫院內的中醫診 所,及大學附屬的中醫診所提供 ,服務範圍大致有中醫全科、 中
藥 藥物(中藥材、代煎藥、配方顆粒)等。 目前本港 並無機構或
組織 提供私營中醫專科或醫院住院服務。
1.4 中醫醫院 發展計劃
時任行政長官在《 2014 年施政報告》宣布 政府 已在將軍澳預留一幅
土地,作興建中醫醫院之用。其後,在《 2017 年施政報告》中,政
府宣布出資興建中醫醫院,並以招標方式挑選合適的非牟利機構負
責管理、營運及保養中醫醫院。在 2018 年,食物及衞生局成立中醫
4
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負責監督中醫醫院計劃的發展,並推動中醫 醫院的規劃、招標、興建和啓用工作,以及委託合適的非牟利團體 營運中醫醫院。
目前標書評審工作已按招標文件列明的挑選標準和評分準則完成, 香港浸會大學最終獲選為相關服務契約的承辦機構。中醫醫院發展 計劃於 2021 年年中進入開院籌備階段,預計能於 2025 年年中開 始 分階段投入服務。
中醫醫院的定位
經廣泛諮詢中醫專業人士、業界、醫護人員和病人組織後,中醫醫 院的定位如下:
(1) 中醫醫院將作為本地中醫旗艦機構,帶領香港中醫藥發展;
(2) 中醫醫院將作為「轉化者」,推動本地中醫藥的服務發展、教 學及培訓、創新及科 研 ;及
(3) 中醫醫院將會執行和落實政府的中醫藥政策, 及促進中醫藥 在本港和海外的發展。
營運模式
在政府的計劃下,日後中醫醫院的政府資助醫療服務預計 佔 該院整
體服務量的 50%至 65%。營運機構另可提供市場導向的中醫藥服務
政府資助的 培訓項目
體現政府 對市民醫 療的承擔
政府資助的 住院和門診服 務
政府資助的 科研項目
市場導向的 服務
與私營市場正 面互動
5
中醫醫院
(私人服務)。政府認為這項安排既可體現政府對公共醫療的承擔, 亦可促進中醫醫院與市場正面互動。
中醫醫院的服務 及類別
中醫醫院的臨床及支援服務將包括 :
臨床及支援服務:
(1) 住院服務及日間服務
中醫醫院將會提供 400 張病床,包括 250 張住院病床、90 張日 間病床、40 張兒科病床,及 20 張臨床試驗和研究中心的病床。
(2) 門診服務
中醫醫院的門診部包括普通門診、轉介門診、專病中心,及私家 門診 。
(3) 社區外展服務
服務類別:
而在服務類別方面,將包括 :
(1) 純中醫服務
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本的中醫服務,採用中醫診斷及多樣化的治療方 法,體現傳統中醫治療的特點及優勢。
(2) 中醫為主的服務
醫療服務將以中醫為主,由主診中醫師負責診斷和治療,並按需要 在不同階段以西醫藥作輔助。
(3) 中西醫協作服務
在治療一些特定類別的病人或疾病時,將採用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 結合醫療護理方案,以取得預期的醫療成效。
6
第二章
本港中醫藥服務發展面對 的問題
中醫藥發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而香港政府政策介入本港中醫服務發 展至今亦已逾三十年,但由於 長期 未獲政府確立中醫服務在本港醫療 系統的定位,在長期缺乏完整的發展政策及資源配套的背景下,本港中 醫服務的發展長久以來面對著各種困難。
2.1 歷屆政府 均無明確訂立中醫 藥 服務
發展的願景和定位
本港近代中醫藥服務及政策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 80 年代,而 自 《中醫藥條例草案》通過後至 2018 年《施政報告》公布前的 19 年間, 歷屆政府 雖然 針對中醫藥進行了不少規管工作, 但卻並 無訂 明 中醫 服 務 在本港醫療發展中的願景和定位,情況導致 中醫服務的發展方向一 直未明 。
當中,《中醫藥條例草案》的通過,其實際作用是對本港的中醫藥作出 規管,包括制訂中醫的註冊制度和訂明執業資格,以及制訂中藥商發牌 制度和中成藥註冊制度。
但在規管工作以外,多年來政府並未就中醫服務的發展提出 施 政願景, 當中 就 提升市民健康和推廣養生理念、 公營和私營中醫服務 的 分工和 協調、中醫和西醫服務 並重發展和優勢互補,及中醫和西醫服務 的 分工 和協調,以及中醫服務現代化和產業化 等,歷屆政府 均沒有提出長遠發 展方案。
而針對中醫服務在本港醫療發展中的定位, 時任行政長官在《 2018 年 施政報告》首次明確表示「同意確立中醫藥在本港醫療發展的定位」,
7
中醫藥服務發展政策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
並 提出「會透過政府資助特定的中醫藥服務,將中醫藥納入本港醫療系 統」。
雖然該份《施政報告》明言會 確立 中醫服務在本港醫療發展中的定位, 但時至今天,其實政府仍未有清晰說明中醫服務在本港醫療發展中的 定位到底是什麼,情況令市民及中醫業界感到無所適從。
2.2 缺乏高層次組織監督和協助政府推動 中醫中藥 的 發展工作
目前政府在醫務衛生局轄下設有「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由醫務衞生 局局長擔任主席, 委員會 負責就推動香港中醫中藥業發展的方向及長 遠策略,包括中醫服務發展、人才培訓及專業發展、科研發展及產業發 展(包括中藥檢測)四大範疇,向政府提供建議。
雖然委員會在工作範疇內默默耕耘,但在推動本港中醫中藥業發展上, 明顯遇到限制。在一方面,委員會目前僅屬於政策局轄下的諮詢組織, 不具備監督政府在推動中醫中藥發展的施政成效的功能,同時亦沒有 財政資源向市民及海外推廣中醫中藥 的發展 。
另一方面,事實上本港中醫中藥的未來發展非常遠大,並不局限於上述 委員會的工作範疇。除本地服務及市場的發展外,本港中醫中藥的發展 的面向,將會包括「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國際 市場,充滿無限發展機遇 ,目前委員會的工作均沒有涉獵這些範疇 。
在最新一份《 2022 年 施政報告》,政府提出將會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 藥處的職能,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加強中醫藥發展及政策統 籌工作。但 在具體 建議 上 似乎傾向強化現有服務,而 在 提升 全港整體中 醫中藥發展方面 則 未見著墨。
在現有框架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 可以進一步有所作為的空間有限。 而強化後的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在工作層次上有否提升,則尚未明確。 假若 未來 本港 再 無高層次組織 肩負起 監督和協助政府推動中醫中藥發 展 的 工作, 有關情況 將 無 益 於本港抓緊中醫中藥發展帶來的機遇。
2.3 中醫代表沒有參與醫管局 的 機構管治 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醫管局設有醫管局大會,大會成員由行政長 官任命。目前醫管局大會有 27 名成員(包括主席),當中 23 名為非公 務員、 3 名為公務員、 1 名為主要行政人員(醫管局行政總裁)。
8
為協助大會有效發揮其角色及行使職權,大會成立了 11 個專責委員會,
包括審計及風險管理委員會、行政委員會、緊急應變策導委員會、財務 委員會、人力資源委員會、資訊科技服務委員會、中央投標委員會、醫 療服務發展委員會、公眾投訴委員會、職員上訴委員會及支援服務發展 委員會。
此外,為促進社區參與及加強公立醫院管治,醫管局按《醫院管理局條 例》就轄下 41 間醫院和機構成立了 33 個醫院管治委員會。另外,為 聽取地區對醫院服務需要的意見,醫管局亦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成 立了三個區域諮詢委員會。
醫管局是公營醫療服務的最大服務供應者 ,亦是本港醫療系統中極為 重要的持份者,對本港醫療服務發展舉足輕重。然而,在醫管局機構管 治上,目前醫管局大會成員名單中並無 註冊中醫或中醫藥業界代表。而
在醫管局 大會轄下,亦沒有 設立專門負責推動中醫服務發展的委員會。
此外,醫管局 7 個醫院聯網轄下的公立醫院,亦沒有 設立中醫部。中醫 業界未能參與醫管局機構管治的情況,對推動公營中醫服務發展明顯 造成障礙。
9
長期以來沒有發展出完整的公營及私營中醫服務
本港的醫療服務共有三個層級,分別為第一層的基層醫療、第二層的專 科服務,及第三層的醫院住院服務,三個層級醫療服務的結合則組成完 整的醫療系統。當中,本港長期以來沒有發展出完整的公營 及私營 中醫 服務。
基層醫療服務
2.4 公私營 服務 比例失衡 ,公營中醫服務供應量有限 在基層醫療服務方面,中醫 基層醫療 服務主 要 由私 人開設的門診診所 提供,公營服務則由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當中,現時 超過九成中 醫在私人市場執業,只有不足一成(約 450 名中醫)人手 在公營系統提
供中醫基層醫療服務,情況令市民可以取得的公營中醫服務數量有限。
當中,就 2018/19、2019/20、2020/21 三個年度,公 立 西醫普通科門診
求 診人次分別為約 606 萬、582 萬及 557 萬,但同期公立中醫診所暨教 研中心求診人次只有分別為約 113 萬、105 萬及 128 萬,公營 中醫服務
的 供應 量僅及 公營 西醫服務的 20%左右 。
2.5 公營中醫服務收費較西醫服務昂貴
目前 公營 中醫門診收費為每次診症 120 元,有關收費水平是公營西醫 普通科門診的 2.4 倍, 兩者 收費存在巨大差異。 對經濟能力有限的基 層市民而言,即使他們期望選用公營中醫服務,但由於經濟開支考慮, 最終 往往 傾向 選用公營西醫服務。
2.6 公營中醫 基層醫療 服務 種類單一
目前本港的中醫基層醫療服務以中醫門診服務為主,集中處理病人求 診及提供治療服務,而在健康推廣、疾病預防、健康風險評估、患者護 理及支援病人自我管理等方面,則有所欠奉。
當中,近年政府銳意推動地區康健中心的發展,期望透過康健中心 提升 整體公眾健康的水平,減少重覆入院及糾正以急症服務作為求診首個 接觸點的現象,但康健中心在健康推廣、疾病預防、健康風險評估、患 者護理及支援病人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服務,仍然以西醫為主,鮮有透過 中醫向市民提供上述服務。
10
專科服務
2.7 本港沒有確立中醫專科制度
目前本港的法律架構並無確立中醫專科制度,包括沒有確立培訓、考核、 註冊及持續專業進修等制度。因此,本港醫療系統並沒有提供公營中醫 專科服務。
而 為方便管理及分類求診者,本港現時設有中醫分科服務,例如內科、 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及針灸科等,或者專病項目服務,即按病種 提供相應的中醫服務。而 中醫分科服務及專病項目服務,在法律架構下 屬於中醫全科服務 ,而非中醫專科服務。
參考西醫全科與專科兩個制度,相比西醫全科,西醫專科在特定醫學範 疇具備更嚴謹的醫學培訓和考核要求,以及更嚴謹的專業規管,例如設 有持續專業進修要求。事實上,專科制度對醫護人員的專業性有更高的 要求,有利於加強保障病人權益,同時亦能令病人對醫護人員有更大信 心。
由於本港沒有確立中醫專科制度,情況不但妨礙市民取得更專業的中 醫服務,亦窒 礙 中醫行業的現代化和專業化發展。
醫院住院服務
2.8 只有少數病人能夠參加中西醫協作計劃 在醫院住院服務方面,目前政府設有中西醫協作計劃,醫管局會透過中 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選定病種(即中風治療、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療和癌 症紓緩治療)的醫管局住院病人提供公營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然而, 全港 43 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之中,只有 8 間公立醫院參與計劃,加
上選定病種數目甚少,由計劃於 2014 年 9 月開展至今,參與計劃的病
人數目只有 2,866 人 ,平均每年只有不足 400 名病人受惠,受惠人數 非常少 。
2.9 公營中醫住院服務種類單一 除了「中西醫協作計劃」會向醫管局住院病人提供公營中西醫協作治療 服務外,目前本港的公立醫院並無提供 純中醫服務或中醫為主的服務, 服務種類單一,欠缺多元服務。
11
2.10 中醫醫院的住院病床數目 預期 難以滿足市民需求
政府於 2014 年提出將會於將軍澳興建一所中醫醫院,預計能於 2025 年年中開始分階段投入服務。 當中,中醫醫院將會提供約 250 張住院 病床,相比其他大型醫院 一般能夠提供 過千張病床,中醫醫院住院服務 規模非常有限。 相對於一個超過 7 百萬人口的城市, 住院病床數目預 期難以滿足市民需求。
2.11 本港沒有機構提供私營中醫住院服務 現時本港共有 13 間私家醫院,當中部份醫院設有中醫診所 提供中醫門 診服務,但全數 13 間私家醫療均沒有提供私營中醫住院服務,市民即 使願意付費亦無法取得私營中醫住院服務 。
2.12 中醫與其他 醫療 專業 難以 有效銜接 目前本港的醫療系統 由不同的 醫療專業 組成,當中 就西醫而言,目前本 港的法例賦權西醫 經檢查及診斷後,在確保合法醫療診斷下有合理醫 學轉介原因後,西醫可以指示及轉介病人至合適的醫療專業進行治療, 例如 可以 根據 《 輔助醫療業條例》 對病人作出轉介 。
然而,就中醫而言,無論是《中醫藥條例》、《輔助醫療業條例》或其 他法例,目前本港的法例並無賦權中醫可以指示及轉介病人至合適的 醫療專業進行治療。
由於中醫在現行法例框架下未獲賦權轉介病人至合適的其他醫療專業, 有關情況不但削弱了病人權益、可能 影響治療成效,同時亦導致中醫專 業與其他醫療專業 難以 有效銜接 ,未能發揮協同效應。
政府沒有用好中醫中藥人才
2.13 政府未有善用中醫力量舒緩醫療系統壓力 根據醫務衞生局提供的數字,截至 2022 年 6 月底,本港共有 8,075 名 註冊中醫,這是一股不容忽視的醫療力量。若然配以合適的政策支援, 中醫力量將可以有效分擔本港的醫療服務需求,紓緩本港醫護人手不
12
中醫與其他專業在發揮協同效應上遇到障礙
足對醫療系統所造成的壓力,包括縮短公立服務輪候時間過長等問題, 讓市民可以盡早獲取適切的醫療服務。
然而,礙於政府長期以來沒有善用中醫人力資源的政策方針,特別是沒 有中西醫力量互補的概念,情況導致中醫力量難以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亦無法紓緩本港醫療系統所承受的壓力。
2.14 沒有確立中藥師註冊制度
中醫與中藥的關係密不可分,當中中藥人才不單是本港中醫中藥發展 的重要持份者,更加擔當起關鍵角色。
雖然本港大學及專上學院設有不同的中藥相關學位課程(例如浸會大 學設有中藥學學士 ( 榮譽 )學位課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設有中藥 藥劑學 (榮譽 )理學士學位課程),但目前本港並未有為中藥人才設立類 似西方醫學的藥劑師的註冊制度,導致中藥人才的專業性和認受性未 獲 肯 定,情況一方面窒礙本港中醫中藥的發展,另一方面亦對行業吸納 優秀人才帶來負面影響。
2.15 沒有 對中醫護理人才 作出人力資源規劃
本港中醫服務的發展,不但需要有優秀的中醫和中藥人才,更需要有具 備中醫知識和培訓的護理人才 提供支援 ,彼此通力合作 為市民服務 。
長期以來 , 本港的護理學課程主要以西方醫學為基礎進行人才培訓工 作,但 因應 近年 中醫服務的發展,目前 已陸續 有 大學或專上學院開設包 含中醫元素的 不同程度的 護理學課程 , 例如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 院的護理學學士 (榮譽 )學位課程、香港都會大學的護理學碩士 (中醫護 理 )課程、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高級護理深造證書 (中醫護理 )課程 等 。
然而,政府在 公共衞生 政策 的 制訂 上,目前 只完成了 以 支援西醫服務 為 目標 的 普通科護士和精神科護士的人力 規劃和 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當
中沒有為中醫護理人才進行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 。有關 情況 可能導致日後出現中醫護理人才與市場配對失衡的情況,例如人手過 剩或短缺等, 將會 影響中醫服務 供應的穩定性及服務長遠 發展的可持 續性。
13
第三章
中醫藥服務對本港醫療 系統的貢獻
隨著社會發展,本港的人口結構 及健康水平 正經歷重大轉變,醫療服務 需求因此持續增加,情況令 醫療系統所承受的壓力有增無減。為此,特 區政府早於 2010 年已提議改革本港醫療系統 ,期望 藉此紓緩醫療系統 的壓力及 回應 市民 的醫療服務 需要。然而,近十二年的時間過去,本港 醫療服務 改革 卻未見起色,進度緩慢,而 醫療系統 則 繼續 被受沉重壓力。
而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醫療系統的承受力 更是 愈見困窘,甚至曾經出 現崩潰情況,病人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
事實上,本港有著 超過 8,000 名註冊中醫, 這 是一支不容忽視的醫療 力量。面對上述困境,若然 本港 的中醫力量獲得重視及有效運用,將可 以對市民的醫療服務需求作出有力回應,為市民的健康作出 更大的 貢 獻。
中醫藥服務對本港醫療系統的貢獻
3.1 填 補公營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缺口 自回歸以來,本港的人口持續增加, 整體人口從 1997 年約 650 萬增加
至 2021 年約 740 萬, 同期 人口結構中的長者人口比例持續增加, 上述
狀況 對本港 醫療服務需求帶來增長。
當中,根據政府統計處於 2017 年 10 月公布的《 2017 年至 2066 年香港 人口推算》,政府 預計本港人口之中 65 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將由 2016 年的 17%,增加至 2036 年的 31%。按統計處的推算,到 2036 年 , 每三 名市民之中就會有一名是長者。
由於 本港人口大幅增長,加上 長者對醫療服務 的 需求 普遍 高於其他 年 齡 類別人口,在本港 整體人口增長及 人口結構轉變下,本港醫療服務正
14
面臨重大挑戰。然而,由於 公營系統 醫護人手 長期 不足,例如 最明顯的 例子是公立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持續增加,以及普通科門診難以預約,情 況導致 病人難以適時獲得治療, 甚至 衍生出 「小病變大病」 的問題。
事實上,本港中醫服務範疇十分全面,可以向市民提供 多種臨床服務, 包括 普通科全科門診 和 分科服務(專門項目/分科 包括 ︰中風治療、肌 肉及骨骼痛症治療、癌症紓緩治療、婦科、兒科、骨傷科、針灸科 等 )。
然而, 目前本港約 8,075 名註冊中醫之中 , 只有不足一成 (約 5.1%) 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若然政府願意 加強善用中醫力量,例如擴大公營 中醫門診及住院服務和發展公私營中醫協作服務, 將可以藉 著中醫的
力量 填補公營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缺口,包括 分流部份普通科門診及 專科門診服務需求,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並讓病人盡早獲得適切 治療。
3.2 加強抗擊新冠疫情工作成效 在過去兩年多,新冠疫情持續肆虐本港,對本港的公共衛生造成嚴重衝 擊,直接威脅著市民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事實上,在抗疫工作之中, 除西醫外,本港的中醫亦貢獻良多。
早於 2021 年 1 月,醫管局宣布透過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中醫內科 特別診療服務」,於社區治療設施向 新 冠病人提供免費中醫診療服務, 為病人紓緩 病 徵 。
及後,在第五波疫情之中,由於確診人數眾多,情況遠超 本港西醫服務
的承受力,為此 中醫服務擔當起更大的角色,更全面地 支援本港的抗疫 工作。當中,為抗疫而開展的中醫服務 多元化,包括在社區治療設施/ 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提供「 住院病人中醫特別診療服務 」、
在社區隔離設施分發抗疫中成藥及設立免費「 中醫諮詢服務 」熱線、在
全港 18 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出院病人/完成隔離人士提供「 中醫 門診特別診療服務 」、動員社區中醫服務提供者參與「 安老院舍中醫診
療服務 」,為確診的安老院舍院友及院舍職員提供遙距中醫診症或外展 中醫服務等。
此外,私營中醫業界亦積極動員力量及資源參與抗疫工作,包括針對不 同受眾開展多項中醫遙距診症服務,並在可行的情況下為患者派送所 需藥品。具體而言,私營業界透過政府「 中醫藥發展基金 」轄下的特別
15
支援計劃,透過政府 提供 資助 , 由私營中醫師為於家居的 2019 冠狀病 毒病檢測陽性人士提供免費中醫遙距診症服務及提供中藥配送服務。
而在今年 3 月份,中央政府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專程訪港,開展專家 組考察和支援香港抗疫的工作。中醫專家組及後為本港中醫藥界制定 了四個方案,涵蓋中醫藥預防治療、中醫診療、中醫康復指導和中成藥 居家使用,並建議推進中醫藥「三易」落地,即「易懂」、「易行」、 「易得」,即是讓居家人群懂得如何適當使用中醫藥、方艙醫院等收治 設施應執行統一標準化的中醫治療方案,以及市民能及時獲得基本中 醫藥指導資訊。 有關建議獲特區政府回覆將會貫徹落實。
從上述抗疫經驗中,可以明確見到中醫服務對加強抗擊 本港 新冠疫情 工作成效有積極及肯定的作用,能夠 協助本地疫情逐步回穩,保障市民 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3.3 在疾病預防、治療、復康三個方面 積極 保障市民健康 中國醫學源遠流長,對公共衛生發展的貢獻 和成就早已 有目共睹。事實 上,中醫在疾病預防、治療、復康三個方面,一直積極保障市民健康。
在疾病治療方面,中醫全科服務及專門優勢病種(例如中風治療、肌肉 及骨骼痛症治療、癌症紓緩治療)服務 本身已 廣 受市民歡迎,而在抗擊 新冠疫情 的經驗 之中,中醫藥「三藥三方」有效對抗新冠病毒,獲處方 的病人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再次證明中醫的醫學成效經得起考驗。事實 上,中醫除了在疾病治療方面取得優 秀 成果,在疾病預防和復康等方面 亦一直積極保障市民健康。
在疾病預防方面,早於我國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 大論》中,已經提出「 聖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醫學 理論, 意思是中醫 注重 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 防變」的重要醫學理念 ,盡力減少市民患病的可能性 。「治未病」的醫 學 理論與現代醫學推動基層醫療服務發展的理念如出一轍,務求強化 市民的健康管理能力 ,防範疾病的發生 。
在復康 服務 方面,中醫亦有著明顯優勢,有效協助病人恢復身體機能, 回復正常的日常生活 。事實上,中醫強調「整體康復觀」,意思是 病 癒 後盡力協助病人減輕疾病的後遺症,並最大限度地恢復其身心功能及
16
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而 基於「整體康復觀」的醫學理念,中醫衍生出 針炙和推拿等臨床復康療法, 均有效 促 進 病人 的 復 康 進度 。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中,政府 亦 已肯定中醫復康服務可以有效減少 後遺症及降低復陽率 ,再次證明中醫在 復康服務的成效 。
17
第四章 研究建議
本報告整理了現時本港中醫服務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和困難,包括 中醫 服務發展政策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長期以來沒有發展出完整的公營 及私營中醫服務、中醫與其他專業在發揮協同效應上遇到障礙,及政府 沒有用好中醫中藥人才等。事實上,若上述問題和困難得以解決,不但 中醫服務可以更完善地發展, 情況亦將 有助 紓緩整個醫療系統所承受
的壓力,讓市民 可以 受 惠 。
民建聯建議透過 完善中醫服務發展政策的頂層設計、全面發展公營中 醫服務、促進中醫與其他醫療專業有效銜接、善用中醫中藥人才,及加 強中醫與社區聯繫等,積極推動本港中醫服務的發展,舒緩整體醫療系 統的壓力 。
完善中醫藥服務發展政策的頂層設計,制訂長遠發展策略 4.1 在「中醫藥發展藍圖」中 確立 中醫 藥 服務的 願景 和 定位
為推動本港的中醫服務朝正確的方向發展,有效和積極回應市民對身 體健康的追求,政府應為本港中醫服務發展確立願景和定位。當中,建 議政府 在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時, 以此作 本港中醫服務發展的願景和 定位︰
願景
發展全面的中醫服務,堅持中西醫並重, 致力守護市民的健康。
中醫服務的定位
中醫 作為其中一條支柱,與 西醫 及 其他醫療專業共同支撐本港的 醫療系統;
中醫服務發展涵蓋基層醫療、專科和住院服務;
政府 確保不會有市民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中醫醫療照顧;
18
以 中醫 中藥 作為載體,傳承中華文化; 及
以 香港作為國際平台,推動中醫中藥走向世界, 為講好中國 故事 和 中國 香港故事貢獻力量。
4.2 「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升格為「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局」 協助 中 醫中藥 產業多元發展
鑒於目前醫務衛生局轄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的角色、權 責及可動
用 的財政 資源有限, 而日後強化職能後的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 似乎 仍 傾向服務主導。為更有效推動本港中醫中藥的長遠發展,建議政府參考 香港貿易發展局或香港旅遊發展局等組織,將「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
升格為「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局」, 並 擴大其職能。
具 體 而言,建議 升格 後 的「 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局 」負責以下工作 :
就制訂全面的中醫中藥發展政策,包括中醫門診、專科和住院服務、 公營中醫服務、中藥產業、中醫中藥人才培訓和專業發展、中醫中 藥科研等有關的發展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
就上述各範疇工作,協助政府擬訂發展目標,並向政府建議實施的 優次;
監察和督導各項中醫中藥政策的落實進度,並向政府提出建議,確 保達到既定的施政目標;及
在世界各地宣傳和推廣香港的中醫中藥服務和產業,協助本港中醫 中藥產業開拓「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和國際的市 場,把握國家發展機遇,並藉推廣中醫中藥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和 中國 香港故事。
4.3 在 醫 管局機構管治架構內增設中醫代表
為吸納中醫及中藥業界的聲音,協助醫管局推動公營中醫服務 和中西 醫醫療協作 的發展,建議在醫管局大會、醫管局各個專責委員會、醫院 管治委員會和區域諮詢委員會增設中醫及中藥業界代表,參與醫管局 的機構管治工作。
19
4.4 推動中醫專科發展
鑒於目前本港的法律架構並無確立中醫專科制度,為推動本港中醫服 務長遠發展, 落實政府在《 2022 年施政報告》提出推動中醫師的專業 發展的建議,以達致 持續提升業界水平和維持競爭力,以及加強保障病 人權益,建議政府盡快制訂中醫專科發展政策,設立中醫專科制度,包 括確立培訓、考核、註冊及持續專業進修等制度,以及提供相應的資源 配套,包括成立「中醫專科學院」負責 統籌 中醫專科培訓、進修 和考核 等 工作。
4.5 推動中醫藥產業化
香港中醫藥有百多年歷史,有不少中藥批發市場和中醫藥博物館等,非 常吸引對中醫感興趣的遊客。而且政府 中藥檢測中心 將於 2025 年落成,
香港也 具有許多世界知名的中醫藥品牌,質量為世界認可 。建 議政府透 過旅遊與中醫藥的結合等多重手段推廣香港本地中醫藥品牌,擴大香港 中醫藥品牌影響力,加速推動中醫藥產業化 , 為香港發展增加新動 能。
發展公營中醫服務
4.6 增加公營中醫服務的資助撥款 根據政府的資料,政府於 2017/18、 2018/19 及 2019/20 年度分別向醫 管局撥款 9,450 萬元、 1.12 億元和 1.47 億元 營運 18 間中醫診所,以 提供政府資助服務及進修中醫師培訓計劃、營運毒理參考化驗室、推行 中藥的質量保證和中央採購工作、發展及提供「循證醫學」為本的中醫 藥培訓、提升和管理中醫醫療資訊系統,以及開發新的資訊科技系統以 支援中醫診所提供中醫藥服務 等。
事實上,上述三個財政年度投放於公營中醫服務的撥款,分別只佔相關 年度公共衞生經常性開支的 0.15%、 0.16%及 0.18%,所投放的資源比
例明顯不足。為推動本港公營中醫服務的發展,政府應設定更積極進取 的施政目標,並增加每年投放於公營中醫服務發展的撥款。
4.7 調 整 中醫診所的服 務收費及資助門診配額
政府在《 2018 年施政報告》公布政府每年會透過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
提供約 62 萬政府資助門診配額,資助服務範圍除中醫內科門診外,亦 擴闊至與治療相關的針灸及骨傷和推拿服務,而每項服務按次收費 120 元。 及後,政府在《 2022 年施政報告》提出將增加 20 萬個門診服務配 額。
20
事實上,在中醫診所政府資助門診配額下,市民每次診症 收費仍 遠高於
公營西醫普通科門診收費 水平 ,相對昂貴的收費水平長期壓抑市民對 公營中醫服務的需求,亦可能從財政上妨礙基層市民取得中醫服務。此 外,根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供的資料,在 2017/18 年度 18 間中醫診所總
求診人次約為 120 萬,在 2019 年則約為 113 萬,求診人數均遠超政府
所提供的現時 62 萬個及 日後 80 萬個資助門診配額。
為讓更多市民更容易取得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 建議 政府 調整 中 醫診所的服務收費 至 與公營西醫普通科門診收費 相若。同時,亦 建議 政 府 增加中醫診所的資助門診配額 ,讓更多市民受惠 。
4.8 增設由政府直接營運的公營中醫診所
目前全港 18 區每區設有一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以「三方協作」方 式 營運。由於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並非由衞生署或醫管局直接管理及 營運,當中服務的政府資助比率與營運方式均與市民心目中的公營中 醫診所的形象有所出入,因而影響市民對 中醫診所服務 的 獲 取及信心。 此外,每區只設有一個中醫診所,在地理上並非最理想的狀態,部份居 民前往求診 時, 可能 會 在交通 安排 上 遇到 折騰。
為照顧市民的求診需要,讓市民可以更便利地 獲 取公營中醫服務,建議 政府根據 不同地區的 人口比例及交通時間等因素,增設更多公營中醫 診所。當中,建議以先導計劃形式,將 新增的中醫診所由「三方協作」 方式轉變為由政府直接營運,以體現政府對發展公營中醫服務的承擔, 並藉先導計劃了解不同營運方式 在各方面 的效 能和表現 ,例如 病人的 治癒率、服務質素,以及 中醫診所在財務上的持續性及穩定性等,以便 日後持續提升中醫診所的服務水平。
長遠而言,在累積足夠的數據和經驗後,政府應研究理順「三方協作」
中醫診所與由政府直接營運的公營中醫診所之間的角色及分工 ,向市 民提供最合適的公營中醫門診服務 。
4.9 擴大公營中醫住院服務及 豁免 中醫診療 收費 目前全港 43 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之中,只有 8 間公立醫院參與政府 的「中西醫協作計劃」,而且選定病種只有中風治療、肌肉及骨骼痛症 治療和癌症紓緩治療,選定病種數目甚少,參與計劃的中醫數目亦有限, 最終每年只有少數病人能夠受惠。此外,目前參與計劃的住院病人,除
21
了需繳付每天
120
元的住院費用,還需要額外繳付 120 元作為中醫診
療費用,即每天總共需繳付 240 元。
為讓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取得公營中醫住院服務,建議政府擴大「中 西醫協作計劃」至更多公立醫院,以及增加選定病種數目。另外,政府 應增加對計劃的資助,豁免病人的中醫診療費用。
4.10 逐步在公立醫院設立中醫部 配合公營中醫住院服務的發展
目前醫管局豁下的公立醫院設有不同部門,但當中並未有設立專門的 中醫部以營運和管理中醫住院服務,而「中西醫協作計劃」所提供的服 務,事實上是類似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到診服務,而非由直接由醫 院提供院內中醫住院服務。
為了讓公營中醫住院服務逐步 扎根 公立醫院,優化公營中醫住院服務 的服務模式,建議政府逐步在公立醫院設立中醫部,以配合公營中醫住 院服務的發展。另外,設立中醫部的同時,也要同步 開設中醫師常額職
位,透過穩定的薪酬待遇和明確的晉升階梯,吸引中醫人才參與公營中 醫 住院服務的發展。
4.11 推出 有 中醫參與的基層醫療健康計劃
政府在去年十二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表示 未來會更廣泛地運
用市場能力,以「共同承擔」原則推行由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健康計劃。 首個計劃是「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但當中沒有中醫的參與。 由於 中醫其中一個優勢病種是治療慢性疾病,並可助市民治末病和健康生 活方式的建立,符合《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政策原意。建議《基層醫 療健康藍圖》涵蓋中醫,並 讓每名市民也擁有自己的家庭中醫,以 減輕 公營醫療系統壓力 。
22
促進中醫與其他醫療專業有效銜接,發揮協同效應
4.12 檢視法例 賦權中醫與其他醫療專業可以互相轉介病人 為促進中醫與 其他 醫療專業可以有效銜接,彼此合作發揮協同效應,共 同照顧市民的身體健康,建議政府一併檢視《中醫藥條例》、《輔助醫 療業條例》或其他法例,作出合適的修訂,賦權中醫與其他醫療專業可 以互相指示及轉介病人進行治療。
4.13
賦權中醫可以指示病人接受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 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可 協 助確切中醫師的診斷 及治療參考 ,有利市民 健康和權益。 然而,目前的《放射技師(註冊及紀律處分程序)規例》 規定,僅醫生、牙醫、脊醫可轉介涉及拍攝 平片 作診斷用途的醫療照射, 中醫並未獲賦權。
政府在《 2021 年施政報告》中指出,當局會探討賦權中醫 師指示病人
接受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為提升 中醫 治療成效,保障病人權益, 我們期望政府盡快開展相應的修例工作,賦權中醫可以 轉介 病人接受 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
善用中醫中藥人才,並加強中醫與社區聯繫
4.14 為中藥師設立法定註冊制度
為落實政府在《 2022 年施政報告》提出推動中藥專業人員的專業發展 的建議,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本港的中醫中藥發展,達致 推動中藥行
業規範化、現代化和專業化,以及加強中藥藥品監督生產、監督配發、 審核處方、提供用藥指導等工作,建議政府為本港中藥人才設立「中藥 師」法定註冊制度,涵蓋培訓、考核、註冊和持續進修等範疇, 並 由香
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負責處理考核及註冊等事宜,藉此提升行業水平, 以及加強保障市民對使用中藥的安全。
4.15 盡快就中醫護理人才進行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 為確保本港中醫服務供應的穩定性及服務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建議 政府盡快就中醫護理人才進行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避免中 醫護理人才與市場出現配對失衡, 包括 防範中醫護理人才 出現 人手過
23
剩或短缺等問題。
另外,建議政府與各間大學及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商討,研究調 整現時的護理學課程,加入適量的中醫元素,例如向學生教授中醫陰陽 五行和「望聞問切」四診等基礎中醫原理、加入中醫醫藥、方劑、臨床 應用等技能訓練和中西醫融合護理知識等,以及向學生提供中醫或中 西醫融合實習機會等,讓護理學學生可以豐富學識,畢業後 除了可以投
身西 醫 護理 服務,亦可以選擇投身中醫 護理 服務或中西醫協作服務。
4.16 增撥資源 資助 各類院舍 購買 中醫服務
目前無論是 政府資助、政府買位或私營院舍,均有與不同的醫療機構或 組織合作,由醫護人員提供非牟利或收費的外展 診症或健康檢查 服務 (例如東華三院中醫外展服務),而政府亦設有不同的撥款項目,供院 舍營運者申請以購買所需的醫療服務。而 目前,各類院舍 所選取的醫療 服務主要以西醫服務為主。
事實上,中醫服務一直受到各類院舍院友(特別是長者)的歡迎,而醫 管局因應疫情而為新冠病毒病確診或已康復的安老院舍院友而設立的 「安老院舍中醫診療服務」,便非常受院舍及院友歡迎。 但 在「安老院 舍中醫診療服務」以外,現時只有少數院舍會為院友購買中醫外展服務。
為鼓勵更多各類院舍向院友提供中醫服務,讓院友可以多一個選擇,建 議政府增撥資源,設立專項撥款供院舍申請以作購買中醫或中西醫結 合服務,例如外展診症和健康檢查服務等。
4.17 於中小學開展中醫藥 公眾 教育及宣傳工作
誠如 習近平總書記 所言,中醫藥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 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 的博大智慧。為了讓本港的下一代了解到中華文化多元的一面,建議醫 務衞生局及教育局與中醫藥業界合作, 針對中小學學生設計合適的教 育及宣傳活動(例如健康講座、參觀活動、與中醫藥業界訪談等),藉 著作為國民教育的其中一部份,讓學生從小接觸和了解中醫藥文化及 其好處。
同時,鑒於現時學生保健服務僅有西醫服務,建議政府研究提供中醫或 中醫結合的學生保健服務,讓學生可以親身了解中醫藥對防病治病的 獨特優勢和作用。
24
附件一 本港中醫 服務相關數字
25
類別 人數 註冊中醫 8,075 名 有限制註冊中醫 27 名 表列中醫 2,451 名 總 計 10,553 名 (數字截至 2022 年 6 月底)
一、 香港 整體 中醫人手
地區 截至該年年底的中醫人數 2019 2020 2021 東區 17 27 27 灣仔區 25 24 22 中西區 21 27 29 南區 26 26 26 深水埗區 24 21 19 油尖旺區 25 25 21 黃大仙區 22 22 19 九龍城區 23 23 19 觀塘區 27 30 28 屯門區 25 25 24 元朗區 25 24 21 荃灣區 25 26 25 葵青區 21 18 19 北區 20 20 21 大埔區 29 32 31 沙田區 22 23 21 西貢區 18 24 20 離島區 20 24 23 總計 415 441 415
二、 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中醫人手
四、 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 病種及參與病人數目
資料來源:
醫務衞生局於 2022 年 7 月 27 日就“有關了解公營中醫人手及服務成效事宜”書面回覆梁 熙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26
年份 2019 2020 2021 求診 人次 1,130,143 1,047,297 1,279,987 (涵蓋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的所有中醫藥服務)
病種 參與病人數目 中風治療 831 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療 (下腰背痛及肩頸痛症) 1,338 癌症紓緩治療 697 總計 2,866 (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總診症人次為 48,628)
三、 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求診人次
附件二
醫院管理局大會成員名單
姓名 職銜/職業
范鴻齡先生 , SBS, JP 醫管局主席/物業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
陳松青先生 , JP 醫務衞生局常任秘書長
陳家亮教授 , SBS, JP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註冊西醫
陳偉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生物醫學講座教授
陳永佳先生 註冊社工
鄭惠貞女士 , JP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
邱達根先生 創投基金的聯合創辦人/立法會議員
方文雄先生 , BBS, JP 發展公司董事總經理
馮婉眉女士 , BBS, JP 上市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
何沛謙先生 , SBS, JP 資深大律師
何超蕸女士 , BBS 上市公司執行董事
禤惠儀女士 , JP 上市銀行執行董事兼香港行政總裁
高拔陞醫生 , JP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註冊西醫
林奮強先生 , BBS 獨立非牟利公共政策研究組織創辦人
林文健醫生 , JP 衞生署署長/註冊西醫
林余家慧女士 , SBS 前建築署署長
劉澤星教授 , BBS, JP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註冊西醫
梁永昌醫生 廣華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註冊西醫
廖廣翔先生 , JP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秘書長
岑浩强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神經心理學家
羅鳳儀教授 香港護士管理局主席/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名譽教授
湯修齊先生 , MH, JP 企業董事總經理
蔡永忠先生 , BBS, JP 註冊會計師
曾憲芬先生 註冊會計師
曾浩輝醫生 前衞生防護中心總監/註冊西醫
溫文儀先生 , BBS, JP 註冊專業測量師
黃永灝先生 , BBS, JP
註冊專業工程師/地產發展公司董事
(名單截至 2023 年 1 月 11 日)
資料來源 :
醫院管理局網頁
https://www.ha.org.hk/visitor/ha_visitor_index.asp?Content_ID=10192&Lang=CHIB5
27
鳴 謝
民建聯在撰寫倡議書的過程參考了業界的建議,期望未來與業界共同攜手推動香 港中醫藥的發展。民建聯尤其衷心感謝與我們分享專業知識和真知灼見的顧問團
成員,他們的寶貴意見給予本政策倡議書極大的幫助。此報告並不代表顧問團的 立場。
顧問團成員
李應生先生
人大代表、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中藥小組主席、 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
馮奕斌教授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呂愛平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卞兆祥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
馮玖教授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永遠會長
林蓓茵博士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