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香港再工業化倡議書2.0

Page 1

2022 香港再工業化倡議書 2.0 Re-industrialization Advocacy 2.0 2022 年 8 月
目錄 行政摘要 .............................................................................................. 1 Executive Summary................................................................................................................. 5 背 景 ................................................................................................... 9 本港職專教育的發展 ........................................................................... 10 近年政府相關措施 .............................................................................. 13 現存問題 ............................................................................................ 18 建 議 ................................................................................................. 26 結 語 ................................................................................................. 31 作 者 ................................................................................................. 32

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改變香港「工業式微」的觀感,並凸顯由創科推動本港 再工業化的發展。民建聯相信,在土地、資金及人才這三項主要發展條件中,人 才將成為未來特區政府在推展再工業化政策的主要「軟肋」。故此,我們再接再 厲撰寫第二期倡議書,並與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共同合作,以達致增加再工業化 發展的人才資源目標,與土地及稅務等便利措施一同配合下,積極引進更多高增 值和高技術含量的製造工序和生產線落戶香港,加快香港再工業化的發展步伐。 在本建議書中,我們回顧了香港歷來的職專教育發展及近年政府改革措施,並分 析當中的不足與問題,包括:一,香港學生在中學階段職專教育的參與率偏低; 二,政府向大學與職專教育機構提供的資助存在差異,資助水平有待提高;三, 製造業相關的職專教育課程發展不足;四,職專教育與企業之間的聯繫合作有待 提升;五,職學雙軌制課程涵蓋範疇有待擴大,眾多行業缺乏學位進修階梯;及 六,資歷架構推行多年成效不彰。

1 行政摘要 民建聯立法會周浩鼎議員在 2021 年 7 月發布「香港工業 4.0 再工業化啟動建 議書」,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促請當局致力發展高增值製造業。其後經採 納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方面意見,更具體指出,除了促進傳統工業智能化生產, 以及傳承工匠、設計等工藝行業外,建議本港應加大力度在新一代半導體、食品 科技、健康科技以至綠色科技等先進製造業發展。 現時特區政府對再工業化政策已有比較清晰的表態和行動,包括擴大創新及科技
基於此,本建議書提出以下 5 大範疇,合共 14 項建議,其中包括如下:

學以致用

1.1

亦應加強課程內容及增加職學雙軌制課程數量與涵蓋範疇,讓再工業化 4.0 以及其他行業的技術員、技師均能擁有理想晋升階梯,以吸引更多 青年人投身「再工業化」行列。

2 1.
由中學培養「學以致用」精神 ⚫ 加強中學文憑試(DSE)乙類「應用學習科目」的課程內容,同時提升 優異表現所獲取等同其他學術科目(甲類科目)的成績,即 5**,而非 只有 4。 ⚫ 大學及各自資院校在進行學士學位收生時,把學生修讀的 DSE 乙類「應 用學習科目」視作等同甲類的選修科目,可按成績要求,錄取他們升讀 相應的學位課程,以達致增加社會對「應用學習科目」的認受性,鼓勵 更多學生修讀。 1.2 設立更多應用學位課程 ⚫ 自資院校須繼續增加開辦應用學位課程,包括目前僅有四個課程的應用 學位課程先導計劃,應進一步加入未來再工業化重點發展行業,例如新 一代半導體、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的課程;各職專教育機構
2.商學相輔 2.1 改善現行職學計劃 ⚫ 現時職訓局推行「Earn & Learn 職學計劃」,為學員提供在職培訓機會, 但計劃未有為參與的僱主提供明確的培訓指引,以致學員未能循序漸進, 因應不同階段掌握所需技能。當局應與業界共同設計更清晰而有系統的 培訓指引,並列舉各階段的技能要求予僱主參考,完善在職培訓內容。 2.2 鼓勵中小企及商會提供在職培訓機會 ⚫ 政府應就「職學計劃」與中小企及行業協會密切合作,並增加「職場學 習及評核先導計劃」的津貼,減輕計劃為中小企帶來的成本負擔,為僱 主提供更多人才培訓誘因,提升實習水平。

⚫ 因應整體再工業化政策,通盤檢視所有資歷架構的課程安排,建立一套 完整的、系統性的工業相關資歷架構課程安排。

⚫ 對於民間開辦資歷架構課程方面,建議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加強與這 些課程開辦團體之間的溝通,並向他們提供更多免費諮詢服務,以提高 他們能夠成功開辦課程的機會與誘因。

⚫ 政府未來在招聘職位時進一步加強應用資歷架構,把資歷級別視為入職 評核的準則之一,藉此鼓勵更多企業僱主效法。

3 2.3 促進職專學生跨境實習 ⚫ 政府應着力促進職專學生前往位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資製造企業進 行工作實習,讓學徒得以跨境受訓,更全面了解香港工業的最新發展。 2.4 教師學生同步學習 ⚫ 政府可仿傚新加坡等地做法,鼓勵加強在職教師每年參加教學業務培訓, 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術,令師資持續優良之餘,亦可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 3.終身學習 3.1 統合現有學術資格認可課程及機制,建立系統性工業相關資歷架構課 程安排 ⚫ 勞福局旗下僱員再培訓局應透過與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合作,從而把 再培訓局設立的培訓課程,能經過評審,成為資歷名冊旗下的認可課程。
3.2 優化「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 ⚫ 「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只接受與「工業 4.0」或高端科技相關的 課程登記,未有顧及傳統製造行業在升級轉型過程中,所需的深層專門 技能和知識。建議當局盡快加入更多不同種類的認可課程,令更多僱主 可以為在職僱員提供完善進修階梯。

4.3

善用資歷架構機制,為業界吸引具豐富行業技術及經驗人員來港發展,

5.1

4 4.需求為本 4.1 針對整體產業發展引入專才 ⚫ 針對業界未來對高增值、高技術的發展需求,引入相關海內外人才,推 動香港工業創新。 4.2 加強推行技術工作簽證 ⚫ 為協助業界解決短期的技術轉移需要,政府可考慮增加推行技術工作簽 證,讓國內外研究機構或相關企業的資深技術人員來港交流,協助本地 人員從經驗豐富的海內外專才身上獲得所需的創新技術知識,重建工業 人才基礎。
以需求導向制訂優才計劃 ⚫ 調整「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評分標準,包括進一步擴闊人才清單,並
達至真正的「需求為本」,引入業界需要的人才。 5.名定實辨
改變大眾對「工業」固有偏見 ⚫ 社會大眾始終對就讀職專課程只視為「人生第二次機會」,而非發掘個 人潛能的路徑。要成功招攬年青一代加入工業界,扭轉職訓局和自資院 校旗下職專課程往往收生不足的局面,當局必須增強職專教育在中學階 段的推力,令師生家長對職業導向出路逐漸改觀。 5.2 宣傳「職業培訓」正面訊息 ⚫ 社會對於工業發展及職專教育的認知不足,亦造成招納年輕人才的一大 掣肘。政府必須加強公眾教育,籌辦不同推廣活動,提升工業及職專教 育的正面形象。

RE-INDUSTRIALIZATION ADVOCACY 2.0

Executive Summary

Having released our paper on re industrialization for HKSAR in August 2021, we have received a lot of positive feedback from stakehold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We appreciate the new government led by Chief Executive Mr. John Lee in embracing the idea of re industrialization for Hong Kong,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olicy initiatives to enhance our re-industrialization,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Bureau.

Indeed, re-industrialization will become one of the pillars to bolster our economy. To this end, we and the Hong Kong Young Industrialists Council (香港青年 工業家協會) jointly wrote this pap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olicy initiatives to support the training and nurturing of future manpower to underp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industry. Hong Kong is lagging behind many other jurisdictions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the supply of manpower with skills and knowledge has become our Achilles heel.

In order to tackle the issue, among other things, there must be an overhaul of our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PET”) system to cater to the latest nee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for the upgrading and restructuring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business, there should be more support to nurture personnel in design and craftsmanship. As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 the short run, we must spare no effort to woo leading tech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both from mainland or abroad, to set up business in Hong Kong. As we reiterated, the idea proposed by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tha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re industrialization, Hong Kong should consider focus on new generation semiconductor development, food technology, health technology and green technology.

Let us summarize the hurdles we are facing, including the inadequate participation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VPET; the inadequate

5
Hong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

government’s subsidy to VPET institution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the lack of latest development of corresponding VPET curriculum relating to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he weak linkage between companies and VPET institutions; the limited coverage of the existing dual-track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QF) falling short of public expectation.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policy initiatives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and enhance the r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categorized into 5 key areas

1.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pplied Degree programmes

Applied learning subjects

The Authority should revamp the curriculum to cater to the need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pplied learning subjects taken at DSE examination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conventional academic subjects, namely students should also be entitled to attain 5** result in the former subjects.

Applied learning subjects taken at DSE examination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as recognized elective subjects for admission requirement at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further credit should be given to students if they wish to apply for related applied degree programmes.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ions are encouraged to launch more applied degree programmes which would cater to the need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4.0, as a result, a bette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will be offered to youngsters joining the workforce in specific trade and industry. In Jun 2021,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Pilot Proj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Degree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4 applied degree programmes. We take the view that having launched the said pilot sche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initiatives to extend the coverage. In light of our suggested focus areas on new generation semiconductor, food tech, health tech and green tech, institutions are encouraged to launch more applied degree programmes for these sector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 industrialization.

6
and
and summarized as below:

2. Earn and Learn Scheme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 offers the Earn and Learn scheme,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on-the-job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join hands with industrial stakeholders to jointly develop the training programme. Some small and medium size employers find it slightly difficult in hammering out a proper training scheme for interns, a clear guidance should be provided.

More government subsidy is required to raise the incentives for employers to join the scheme.

Students attending the Earn and Learn scheme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internship in Hong Kong companies located in Mainland. Cross border training will provide them with better insight.

3. Lifelong Learning

Employees’ Retraining Board (ERB) should actively seek assistance from Hong Kong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so that the courses developed under ERB would become recognized programmes under the latter institution.

The Authority should review the existing training programmes under QF,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eries of systematic training cours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4.0.

Non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should actively seek advice from Hong Kong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their own QF programmes, for the purpose of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effectively boosting the recognition and likelihood of properly launching the programm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QF, by further enhancing its usage when referring to job requirements in the course of job recruitment within the government.

7

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Programme should be extended to cover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course of upgrading and restructuring the entire business.

4. Attracting talen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granting more working visas to personnel with necessary industrial expertise from Mainland or abroad, in order to rebuild our human capital for industry 4.0.

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 ought to be extended to cover more high calibre personnel in industrial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ector to underpin our development.

5. Public perception

Promotional campaigns are needed to alter public perception upon VPET, i.e. many take the view that VPET barely serves as second chance for school leavers. The government should educate the public the true nature, and the prospect of career development under VPET.

8

推動再工業化政策是

前特首梁振英在 2016

年施政報告中提出,

但其後當局的取態持

續模糊,直至去年底

開始,特區政府對再

工業化政策才有比較

清晰的表態和行動,

包括擴大創新及科技

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

局,改變香港「工業式

微」的觀感,並凸顯由

創科推動本港再工業化的發展;構思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同時,落實《北 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將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 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產業群聚效應,為先進製造業提供土地。

9 背景 民建聯立法會周浩鼎議員在 2021 年 7 月發布「香港工業 4.0 再工業化啟動建 議書」,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包括訂定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的目標、增加 工業用地等建議,促請當局致力發展高增值製造業。其後經採納香港生產力促進 局等方面意見,更具體指出,除了促進傳統工業智能化生產以及傳承工匠、設計 等工藝行業外,建議本港應加大力度在新一代半導體、食品科技、健康科技以至 綠色科技等特定先進製造業發展。
因此,在土地、資金及人才這三項主要發展條件中,相信人才將成為未來特區政 府在推展再工業化政策的主要「軟肋」。承接去年建議書的內容,我們認為,在 眾多促成再工業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中,人才缺乏的問題仍須待未來特區政府解決, 但我們去年的建議書着墨不多。鑒於人才是本港在推動多元經濟,促進再工業化 4.0 發展中,最需要付出時間和政策措施去改善的短板,故此,我們再接再厲撰 寫第二期倡議書,並與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共同合作,以達致增加再工業化發展 的人才資源目標,與土地及稅務等便利措施一同配合下,積極引進更多高增值和 高技術含量的製造工序和生產線落戶香港,加快香港再工業化的發展步伐。

的職業教育。與之前僅為諮詢性質的相類機構不同,職訓局是常設的法定機構, 具有行政權力及政府的財政資助。香港的職業教育遂進入次階段的擴展,當中包 括於 1986 1987 年度再成立 3 家新的工業學院。職訓局 8 家工業學院 16 個課 程(包括技術課程,例如應用科學、製衣業、電腦學和電子工程,及非技術課程, 例如工商學、設計、酒店及旅遊)的全日制學生人數,因而在 10 年內增加超逾 3 倍,由 1982 年的 3 700 人增至 1992 年的 12 000 人。這反映當時香港工業發

10 本港職專教育的發展 職專教育1在香港擁有很長歷史,隨着戰後經濟發展不斷演變,過去呈現了兩個主 要時期及四個階段。 1.工業發展期 自 1950 年代末期,本港工業急速發展,導致技術勞工嚴重短缺。有鑒於此,政 府在 1965 年及 1973 年先後成立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和香港訓練局,研究加強 青少年職業教育的各項措施。這促使本港職業教育在七十年代出現首階段的急促 擴展,當中包括:於 1972 年成立香港理工學院;在已有的摩利臣山工業學院之 上,於 1970 年代末期相繼成立 4 家新的工業學院,提供由工藝至技術層面的 職業訓練2;於 1975 年成立建造業議會和製衣業訓練局,照顧該兩行業的具體訓 練需要;及於 1976 年制定《學徒制度條例》,為指定行業的學徒提供合約保障。 至八十年代,政府於 1982 年再根據《職業訓練局條例》成立職訓局,推動本港
展興旺以及對技術為主要人力資源需求的情況。 1 過去一直名為職業教育,至 2014 年,「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建議重塑「職業教育及培訓」 為「職業專才教育」,故改稱職業專才教育,簡稱職專教育。 2 工業學院由前教育司署負責管理運作。摩利臣山工業學院為首家工業學院,於 1969 年創立。 1970 年代再有 4 家工業學院陸續成立,分別是觀塘工業學院 (1975 年)、葵涌工業學院(1975 年)、黃克競工業學院(1977 年)及李惠利工業學院(1979 年)。

踏入九十年代,由於製造業陸續由香港遷移至內地,本港經濟出現結構性轉變, 服務業成為主導,這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因此,職訓局把培訓焦點由製造 業轉向服務業,同時亦把課程內容由工藝層面提升至技術及高級技術層面。1993 年,職訓局成立兩家科技學院,接辦以往由香港理工學院和城市理工學院開設的

(a) 於 2003 年成立才晉高等教育學院,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終身學習及補充 教育的升學途徑。該學院與多所本地及海外大學作出安排,為高級文憑畢業 生提供學士學位銜接課程;

(b) 於 2003 年成立高峰進修學院,為在職人士提供在職培訓;

(c) 於 2012 年成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為本地學生提供以專業為本的學士 學位課程;及

(d) 繼於 2000 年成立中華廚藝學院後,國際廚藝學院的校舍亦於 2018 年落成。 該等學院提供系統性培訓,促進國際化廚藝行業在香港的發展。 至於本港早年的職業先修學校及工業中學,隨着本港工業於九十年代逐漸式微, 在政府進行教育改革

11 2.服務業主導期
高級文憑及高級證書課程。1999 年,職訓局更將所有工業學院和科技學院合併, 成立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職訓局提供的職業教育自此擴展至專上程度。 隨着工業比重逐步萎縮,香港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比,在 2000 年 4.8%之 後急速下跌,至 2014 年為 1.3%,之後持續維持在 1%的水平。因此,在二十一世 紀開始,為配合本港發展知識型經濟,職訓局加強推動專上教育及專業進修,這 亦帶動本港的職業教育經歷新一階段的擴展,期間的重大發展包括:
3下,相關類別學校基本上已演變為與其他中學無異的傳統 文法中學。 同時,為了配合時代需要,政府頒佈了發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例如發展大學教育 以及提供專業文憑和副學位課程,並於 2000 年訂下目標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達 致整體高中畢業生的六成。這項政策便增加了自資職專教育的學位課程。 許多大學開始成立附屬學院,並以自負盈虧的方式提供副學士學位及職專學位課 程。除了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理工大學轄下的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於 3 教育局在 1997 年 3 月發表《職業先修及工業中學教育檢討報告書》。

2001 年亦成立了香港專上學院和專業進修學院,以迎合中學離校生的高等教育 需求。 隨著學生對職前和在職的職業教育需求不斷增加,更多專上院校開始以自負盈虧 方式提供學士學位程度的職業教育課程,包括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於 2004 年開 始提供一年制銜接學位課程;東華三院以自負盈虧方式於 2010 年成立了東華學 院,在十年間發展成一所提供

12
16 項學歷頒授課程的專業院校。 此外,本港企業亦在 2018 年發展了一個企業技術學院網絡,包括港鐵學院、中 電學院、香港國際航空學院、香港建造學院、生產力學院和中華煤氣工程學院, 共同成立以培育技術人才,以滿足指定行業所需。

4政府由 2014/15 學年起透過職訓局推行職學計劃,計劃學員透過「邊學邊賺」模式接受學徒培 訓,同時獲發承諾水平的工資及獎勵津貼,藉此鼓勵學員投身需要專業技能並面對人手短缺或老 化問題的行業,以期支持這些行業的人力需求。計劃已在 2019/20 學年恆常化,涵蓋機電及建 造、汽車和航空等共 12 個行業;每年提供 1,200 個學額。截至去年 10 月,計劃已惠及超過 6,700 名學員。

5 「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是 2014 年《施政報告》公布的措施,由

13 近年政府相關措施 1.職專教育檢討 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職業教育已逐漸成為香港整體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為 學生提供專業教育培訓。不過,雖然近年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有所提升,但與 傳統的學術教育相比,大部分人仍傾向選擇傳統學術教育作為升學途徑。為此, 特區政府在 2014 年的施政報告中,建議成立「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引導 「年青一代選擇職業」。該專責小組於同年 6 月成立,並於翌年 7 月初完成研 究。專責小組提出三大策略,包括(一)重塑「職業教育及培訓」為「職業專才 教育」;(二)加強推廣;以及(三)持續工作,涉及共 27 項建議,包括推出 「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4」(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指定專業/界別課程 資助計劃5」(SSSDP)及「兼讀制專業課程學生資助試行計劃6」措施。 為進一步促進香港職專教育的發展,政府其後再於 2018 年 4 月成立「推廣職業 專才教育專責小組」,以更針對性地檢討及考慮如何在香港加強推廣職專教育。
2015/16 學年起資助 每屆約 1,000 名學生修讀選定範疇的指定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政府其後在 2017 年《施政報告》公布,將資助計劃由 2018/19 學年開始恒常化,並將資助學額增加至每屆約 3,000 名,而已入讀有關指定課程的合資格學額的學生亦可在該學年起享有資助。翌年《施政報告》再 宣布,由 2019/20 學年起透過指定資助計劃資助每屆約 2,000 名學生修讀指定的自資副學位課程。 已入讀指定課程的合資格本地學生亦可由 2019/20 學年起獲得資助。 6 為鼓勵市民持續進修,政府自 2016/17 學年起推行兼讀制專業課程學生資助試行計劃,向三屆 共 5,600 名修讀由職訓局提供的建築、工程及科技學科指定兼讀制課程的在職人士提供學費資助, 資助額為學費的 60%,上限為每人 45,000 元。自 2019/20 學年起,政府增撥 2.34 億元繼續推行 試行計劃,涵蓋範圍更擴展至創意產業課程,為在該產業發展的 2,500 名在職人士提供學費資助, 上限為每人 3.6 萬元。

專責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界別,包括學校、家長、僱主、社區服務及勞工界,於 2019

年 5 至 7 月就其初步建議完成公眾諮詢,並在 2020 年初向政府提交檢討報告。

檢討報告提出共 18 項建議,聚焦四大範疇,包括加強在中學推廣職專教育、加 強在高等教育推廣職專教育、建立職業進階路徑,以及進一步加強推廣。

根據該專責小組提出發展重點培養應用能力的應用學位的建議,教育局則在 2020

年 12 月7已推出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並於翌年 6 月宣布四個學位課程8獲挑選 參加這項先導計劃。該等學位課程包括:(a) 明愛專上學院的護理學(榮譽)學 士課程;(b) 香港公開大學

眾對職專教育的認識,因此,在 2020 年 9 月 1 日成立了「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和 資歷架構督導委員會」,以統籌整體職專教育的推廣策略,在中學推廣職業專才 教育及相關課程,並促進職專教育與業界的緊密合作關係。為了加強職專教育和 資歷架構所產生的協同效應,新成立的委員會須履行資歷架構基金督導委員會的 所有原來職能。督導委員會就進一步推動香港職專教育發展的策略向政府提交意 見。

14
9的檢測和認證榮譽工學士課程;(c) 職訓局香港高等 教育科技學院的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榮譽)理學士課程;及(d) 東華學院的應 用老年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當局表示會與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共同研 究可如何改良現行高等教育制度,以促進日後應用學位課程的發展。 政府亦同意專責小組建議加強職專教育推廣策略的整體統籌,可更有效地提升公
7在 2020 年 12 月,政府同時推出副學位教育檢討,亦就強化高級文憑課程的職場學習、業界參 與、進階路徑等方面作出研究。 8 該四個應用學位課程具備明顯有別於其他學位課程的獨特之處:1)資歷級別將與傳統學術學位 相同(即定為資歷架構第五級);2)整體而言,收生要求將更靈活。除學術成績外,亦會考慮其 他相關因素;3)課程會着重培養應用能力、結合理論和實踐、提供大量的實習和職場學習機會, 並為畢業生作好投身特定行業的準備,但同時能夠銜接其他資歷;及 4)由業界積極參與課程發 展,並獲相關行業認可。 9 2021 年 9 月 1 日,香港法例第 1145 章《香港都會大學條例》生效,香港公開大學正式啟用香 港都會大學(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為法定名稱。

職業有關的活動和學習計劃,例如生涯規劃教育12,逐步向學生灌輸職專教育的 概念。在高中階段,則通過應用學習和其他學習經歷與職業導向相關的活動,為 學生提供就業資訊及職業培訓訊息。

由 2020/21 學年起,政府亦將只供中六學生報讀的應用學習延伸課程 職場體驗 計劃,同時開放予中五學生報讀,讓有興趣的學生有更多機會報讀相關課程。

同時,教育局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 2020 年 9 月份就應用學習課程向政府提 交檢討報告,建議包括:提早於中四推行應用學習;放寬學生修讀應用學習課程 作為第四個選修科目的資助資格;鼓勵更多專上院校為初中學生開辦短期導引課

15 政府通過職訓局推行「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下的「職學僱主評核先導計 劃10」及「職學國際交流學習先導計劃11 」,以及「兼讀制專業課程學生資助試 行計劃」,推動職場學習及評核、擴闊學員視野,並鼓勵在職人士持續進修。政 府已在 2022 23 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將上述計劃的試行期延長兩年。 2.對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應用學科推廣 對於為中學生及早了解職場及對自身職業的選擇取向問題,特區政府亦有推行多 方面措施。 早於 2005 年,政府啟動了商校合作計劃,企業、公營機構和組織等伙伴機構與 中學合作,創建非傳統學習平台,作為推廣職業教育措施之一。相關活動包括參 觀工作場地、工作坊、工作體驗計劃及比賽等,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現實的工作情 境並確定其職業志向。 近年,職專教育被納入到常規中學教育的課程中。在初中階段,通過舉辦各種與
10 為了更有效地評估學員在工作場所的能力和表現,政府由 2019/20 學年起推行為期三年的「職 學僱主評核先導計劃」,透過向參與計劃的僱主發放以每名學員計算最多 36,000 元津貼,鼓勵 僱主參與學員的職場評核,以便更有效地調整培訓課程的內容,從而提升學員的工作表現。 11 為進一步提升職專教育的學習經驗,政府亦由 2020/21 學年起向職訓局提供為期三年共約 2,000 萬元的非經常性撥款,資助參加「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的學員到境外學習及交流,參與 當地短期技術及實習課程和參觀當地機構/企業,互相交流技術及擴闊視野。 12 自 2014/15 學年起,政府每年向學校提供生涯規劃津貼,以推行生涯規劃教育,並支援教學團 隊以推動生涯規劃教育和相關的輔導服務。

程;提供更多元化的應用學習課程,以切合不同能力、興趣及職業抱負的學生需 要;以及鼓勵大專院校在考慮錄取學生修讀相關課程時,適當地認可申請人在應 用學習科目的成績。

據資料顯示,計及今年 5 月份宣布 2023 25 年度應用學習課程的詳情,教育局已 在近三年累積增加了 20 個應用學習課程至合共 58 個13,這反映政府亦有回應學

14 」 的「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15」(RTTP),以資助香港企業進行有關先進技術 的員工提升培訓。截至 2022 年 3 月底,計劃共批准了超過 2,600 個公開課程登 記申請,資助逾 9,650 名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資助總額約 1 億 200 萬元。 13 教育局今年 5 月份宣布,2023 25 年度應用學習課程詳情,當中包括加入 6 個新辦課程,分別

16
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提出的建議,並迎合社會經濟發展新趨勢。據教育局局長楊 潤雄表示,2020/21 學年共有 85 所學校於中四級開辦應用學習課程,修讀人次約 950 ;而 2021/22 學年則有 167 所學校於中四級開辦應用學習課程,修讀人次約 5,180。可見修讀學生人數有明顯增加。 3.推出再工業化科技人才培訓支援措施 在促進創科及高增值再工業化產業的發展下,近年特區政府亦推出了多項政策, 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技術和人才,以支援企業促進香港再工業化、創新和科技 發展。其中人才培訓措施包括:創新及科技基金推出了「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為「金融科技入門」、「智能數碼建築」、「創意英語 商務與媒體」、「創意英語 公關與營 銷」、「生活日語及日本文化」及「應用日語及日本文化」。應用學習自 2010 年推出,現時即 共 58 個課程。對上 2022 24 年度新增了 9 個課程,包括人工智能與機械人、人工智能 商業應 用、數碼年代 珠寶設計、數碼品牌傳播、多媒體故事、新派東南亞菜、商用服務英語、實用翻 譯(漢英)以及韓國語文及文化,共 52 個課程。2021-23 年度新增課程則有 5 個,包括流行音樂製 作、數碼媒體及電台製作、食品創新與科學,及兩個職業英語課程。 14 創科署於 2020 年 7 月推出「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 1(政府):2(企業)的配對形式資 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智能生產線,每個項目的資助上限為 1,500 萬元。措施為本地生產商提 供實質協助,以轉向高增值生產及升級至「工業 4.0」。 15 「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於 2018 年 8 月推出,以 2(政府):1(企業)的配對形式資助 本地企業讓其員工接受高端科技培訓,尤其是與「工業 4.0」有關的培訓。
17 4.為個別行業推出再工業化促進措施 以紡織業為例,製衣業訓練局近年進行不同項目,支持本地紡織及製衣業再工業 化及加強引進科技元素。當中,2019 年的「為香港中小型企業紡織和時裝業建立 再工業化路線圖」項目,研究全球紡織品材料開發與應用技術趨勢,並對本地紡 織和時裝產業作出具體建議。2021 年的「精點清凉系統服裝」項目,與布料供應 企業合作研發具成本效益的降溫服裝物料。製衣業訓練局亦計劃開辦一系列協助 中小型服裝企業轉型的電子商務及網上銷售課程,並將探討與合適的企業及業界 組織開展合作。

現存問題

儘管職專教育一直以來對香港經濟及社會帶來相當價值及作用,但本港目前的職 專教育仍然追不上國際趨勢及本身經濟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包括為再工業化 4.0 發展而培訓高端及高增值製造業人才政策,便顯然不足。因此,政府當局未來應 加以正視及投放資源,從而讓本港經濟發展更多元化,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理想出 路。

1.香港學生在中學階段職專教育的參與率偏低

儘管職專教育在國際間的高等教育裏已越來越受重視,但在香港的高等教育體制

16及職 專國際文憑17,但職專教育途徑尚未被正式認同為相等於傳統學術途徑的教育體 系。大眾對職專教育仍然有很多「誤解」,包括被當作另類的升學途徑。許多學 生、教師和家長仍不太清楚職專教育所提供的多元升學途徑。事實上,香港學生 在中學階段職專教育的參與率只有 18%,是世界其他經濟體中最低的水平18,反 映職專教育的價值及重要性在香港尚未獲得充份認同。原因來自多方面,當中包 括:

16 職專文憑,即 Diploma of Vocational Education(DVE)。於 2022/23 學年,職訓局旗下青年學 院將為中三至中五程度的學生開辦共 22 個全日制 DVE 課程,涵蓋「商業與服務」、「工程」及 「設計與資訊科技」三大範疇。DVE

18
中,並沒有正式把應用型大學分類,甚至可說是缺乏應用科學大學。同時,職專 教育機構目前雖然為中學生提供各種以職業為導向的課程,例如職專文憑
畢業生可報讀職訓局的高級文憑課程;而報讀指定 DVE 課 程的學生,亦可參加 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 17青年學院的職專國際文憑 Voc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s(VB 課程)提供設計、工程及運 動三個課程予修畢中三及應屆中三的申請人報讀。修畢職專國際課程後,學生可按其 BTEC 及 IGCSE 成績,選擇於職訓局升讀學士學位或高級文憑課程,又或升讀本地或海外大學。(VB 課 程以英語授課及評核,並參照國際標準,專業單元採用 BTEC 第三級延伸文憑,而語文及數學則 按 IGCSE 水平設計。) 18 根據職訓局委託羅兵咸永道研究並於 2021 年 6 月發表的《職專教育 職看未來》報告,其引 述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教育數據庫等的資料顯示,2018 年德國和澳洲近半中學生修讀職專 教育課程,瑞士及芬蘭的比率更高於六成,分別為 64%和 72%。

(a)

職專教育課程費用比教資會資助的大學所開辦的學術學位課程還要高,為報 讀職專教育的學生造成更高昂的財政負擔,因此,在這情況下,學術學位課 程是高等教育的主流選擇局面,便更難出現根本性改變。

2.政府向大學與職專教育機構提供的資助存在差異資助水平 有待提高

對自資課程學生推出多項資助計劃,包括「指定專業

19
這與政府本身的政策取態有關。這包括在中學文憑試中,選擇報考應用學習 (乙類)科目的學生最高分數只能獲得等同甲類科目的第 4 級成績19,這明顯與 甲類科目的學生可獲最高 5**成績的待遇不同,顯示政府當局對待以應用學 習形式進行的職專教育,與傳 統學術教育的取態,也沒能讓 兩者學生的「學習成果」看齊; 同時,只有個別院校、學院或 課程在學士學位收生時,會以 學生的應用學習科目視作選 修科目、給予額外分數或作為 額外的輔助資料。二者無形中 都大大貶低了職專教育的地 位。 (b) 由於學位或以上程度的職專教育課程主要由各自資專上院校所提供,這就令
與海外的做法不同,香港的職專教育課程主要以自負盈虧方式運作。雖然政府已
/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為 修讀香港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學生提供的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20」(NMTSS)、「兼 讀制專業課程學生資助」及「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不過,據職訓局委 19 應用學習科目的本地學校學生人數根據相應年份在文憑試中選修應用學習科目的學生百分比 估算,在 2012 13 至 2019 20 年度,約佔文憑試考生總數的 7%至 8%。不過,據教育局局長指出 近兩年的修讀學生人數增幅,估計相關比率未來應有所上升。 20 由 2017/18 學年起,政府向修讀香港合資格院校開辦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本地及非本地自資首 年學士學位及銜接學位課程的合資格學生(不包括正就讀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資助學 位的學生)提供免入息審查資助。
20 託羅兵咸永道研究並於 2021 年 6 月發表的《職專教育 職看未來》報告指出,香 港在職專教育的公共開支比例,在 2019 年只佔教育總開支的 4.6%,明顯較中國 內地、新加坡、瑞士及芬蘭21為低。在職專教育方面的經常開支亦較傳統專上教 育為低。在 2013/14 年度至 2018/19 年度期間,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經常性開支中, 職專教育比重介乎 3%至 4%水平,而專上教育則為 26%至 28%之間。 3.製造業相關的職專教育課程發展不足 由於自九十年代本港經濟發展的變化,職訓局把培訓焦點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踏入 2000 年後,為配合本港發展知識型經濟,職訓局更加強推動專上教育及專 業進修,各自資專上院校以及自資職專課程,亦隨當時政府教育改革政策而發展 起來。但由於製造業在本港經濟中基本上已「缺位」,這些自負盈虧、以市場需 求為主導的職專課程自然較少提供與製造業直接相關的技術課程(參閱附表 1), 因此,本港目前要推動再工業化 4.0 產業發展,便會明顯缺乏相關的技術人員及 管理人才。 21 根據職訓局委託羅兵咸永道研究發表的《職專教育 職看未來》報告指出,中國內地的相關比 率為 10%,新加坡為 13.7%;瑞士(2017 年)和芬蘭(2018 年)則分別為 20.8%和 22.95%。
21 附表 1:現時本港職專敎育機構提供與工業相關的課程 工業類別 職專教育機構及 相關法定機構 課程 1.紡織業 製衣業訓練局 兼讀課程包括:服裝創製技術文 憑、服裝及紡織文憑課程等;以及 其他短期課程 僱員再培訓局 技能提升課程:紙樣設計及立體量 裁技巧、胸圍產品知識(開發 / 紙 樣製作 / 車縫製作)、服裝款式細 節工藝技巧、男士訂製西裝縫製工 藝、電腦服裝紙樣製作、3D 虛擬服 裝製作、服裝修改技巧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HKDI) 設立的專業 促進中心(PEEC) 時裝成衣製作及試身技巧專業證 書;時裝紙樣設計專業證書;以及 其他相關的單元證書 卓越培訓發展中心 多個相關時裝紡織業兼讀制夜間 課程,例如:斯托爾(Stoll)毛衫設計 軟件應用及布料組織檢測等 職訓局 學徒訓練計劃*:製衣機械技工、針 織機械技工、紡織機械技工 2.精密工程業 卓越培訓發展中心 塑膠產品、模具設計及製造、鐘錶 等的相關技術兼讀制課程 3.機械業 卓越培訓發展中心 涵蓋不同科目,包括機械工程、機 械裝配、自動化工程,以及電腦輔 助設計製造等的兼讀制課程 職訓局 學徒訓練計劃:機床工、五金工模 製造工、機械工程技術員等 4.電子業 卓越培訓發展中心 兼讀制夜間課程,包括:立體聲真 空擴音機制作課程;電子與電學 職訓局 學徒訓練計劃:儀器工、修理技工 (電子製造)、工程技工 (電子)、工 程技術員 (電子) 5.工業 4.0 職訓局香港專業教 育學院 IVE 工程 工業 4.0 專業文憑** 6 製造、工業及系統工程 職訓局青年學院 職專國際文憑(工程)*** 7 食品製造和營養行業 職訓局青年學院 職專文憑(食品科技及營養)****

驗室技術員等職位。該課程沒有提供「Earn & Learn 職學計劃」。

5.上表是撇除了設計相關類別課程。除了附表 1 的項目外,現時本港各職專機構有提供對工 業 4.0 有關的其他職專或應用科學課程主要是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工程。

4.職專教育與企業之間的聯繫合作有待提升 與海外經驗比較,香港缺少一個統籌機構,以負責建立和維持職專教育機構與業 界之間的聯繫,以及協調職專教育的在職培訓和校本學習的工作。

以德國為例,據羅兵咸永道的《職專教育 職看未來》報告指出,聯邦職業教育

22 8.首飾業(打金工及首飾鑲 嵌工) 職訓局 學徒訓練計劃 9.塑膠業(塑膠工模製造工 及修理工) 職訓局 學徒訓練計劃 10.印刷業 職訓局 學徒訓練計劃 11.鐘錶業(鐘錶技術助理、 電腦數控鑼床操作員) 職訓局 學徒訓練計劃 註:1 *學徒訓練是「就業.進修 相輔相承」的在職培訓模式,目的是幫助年青人在有系統、有 規管及有支援的情況下擁有一份全職全薪工作,有穩定收入,累積工作實務經驗並繼續 學業。僱主聘用學徒可得政府及學徒事務署的支援。 2 **工業 4.0 專業文憑課程(課程編號 EG424721P)旨在培養從業員對工業 4.0 的理念,提升他 們在生產流程的實施方法和策略評估方面的專業能力和本領,以促進他們在職場上的進 一步發展。 3.***職專國際文憑(工程)的畢業生可投身各工程及科技行業,包括製造、工業及系統工程 等專業。 4.****畢業生可以擔任生產技術員、質量保證技術員、食品研發助理、助理採購員和食品實
和訓練學院(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是德國聯邦政府轄下的一個管理機構。聯邦 職業教育研究所由僱主組織、工會及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代表組成。它負責研究 和監督職業教育的相關發展和法規,引進和實施創新教育理念和國際諮詢服務。 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的代表還帶領着一群具有職業教育經驗的專家,以發展和更 新職業教育與培訓,並協調企業和校內培訓的標準。此外,聯邦各州政府都成立 專門委員會,為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諮詢。聯邦各州政府下設立的專門委員 會還負責協調私營機構(包括企業和區域商會22)和職業學校之間的職業教育與 22 商會包括德國工商會和手工業商會。

培訓。總括而言,德國聯邦和各州政府在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 用,為私營機構參與職業教育提供框架,並協調職業學校和私營機構之間的合作。 同時,從德國和瑞士的職業教育雙軌學習模式(結合職場培訓與課堂學習)的成 功經驗中,也凸顯了僱主支持職業教育所發揮的重要性。事實上,在設計課程、 提供課程及向學員提供回饋意見方面,僱主也發揮着關鍵作用。這有助確保培訓 出來的人才具備與業界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因此,與德國和瑞士等國家相比,

5.職學雙軌課程涵蓋範疇有待擴大 眾多行業缺乏學位進修階梯 目前香港實施的職學雙軌制課程,只限於在職專文憑或高級文憑課程中所提供的 「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和「學徒訓練」計劃,而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則於近年才提供學位學徒制課程。同時,這些雙軌制課程只在電機、建造、汽車、 電子、機械及塑膠等行業開辦,但其他例如創新科技行業,雙軌制課程的選擇便 非常有限。這種狀況對於本港正積極朝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的戰略實在是一

23
香港的僱主和業界在職專教育所擔當的角色及參與程度確實有待加強。 事實上,據審計處今年 4 月份公布有關青年學院的報告書23 中指出,2019/20 和 2020/21 學年,分別有 112 和 116 名僱主參加「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當 中卻分別只有 52 名(46%)和 59 名(51%)參加職場學習及評核。本港的職專 教育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一直不足,一般來說,相關聯繫只是以分散形式建立。從 課程設計到評估階段24,企業在不同行業中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及合作。在學生實 習方面更欠缺組織和系統,教學人員往往要透過其個人的人際網絡,為學生尋找 實習機會。
大缺陷,亦不利於再工業化 4.0 發展。 事實上,單以青年學院為例,據審計處的青年學院審計報告書指出,在 2020/21 學年,該學院為中三至中五離校生開辦了 19 項全日制職專文憑課程,但學院並 沒有把「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或職場學習及評核由該 8 項課程擴展至餘 下 11 項課程,由此職學雙軌制課程涵蓋的行業偏窄情況亦可見一斑。 此外,本港職專教育在多種發展背景及因素下,許多行業的課程/學徒計劃只限於 高級文憑或以下水平,未設有進一步進修,包括學士學位階梯,令相關行業的從 23 https://www.aud.gov.hk/pdf_ca/c77ch08.pdf 24主要指「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下的「職場學習及評核先導計劃」。

業員沒有晋升階梯及發展前景,難以挽留人才。舉例來說,本港升降機及自動電 梯近年屢有意外事件,反映本港相關技術員待遇及晋升前景惡劣,因而難以吸引

年輕人入行及持續發展的問題。至最近才有突破性發展。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早前首推了等同學士學位水平的「升降機及自動梯大師級專業文憑課程」,以德 國相關教育系統為藍本,向具有一定年資及經驗的從業員提供行政、領導及管理 等方面的培訓,以助他們成為「大師傅」。

6.資歷架構推行多年成效不彰

26,有助進一步加強不同界別的 資歷互通。目前,教育局已成立共 22 個諮委會,當中包括機電業和製造科技業27 等。

另一方面,香港學術評審局於 2007 年改組為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其職 能亦於 2008 年擴展至香港資歷架構下的高等教育及職業專才教育的質素保證工 作。

不過,資歷架構推行以來,一直未為僱主廣泛認同及採納,同時亦無法成功推動 提升本港就業人士持續進修的動力和社會氣氛。據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香 港持續教育需求調查」顯示,香港

24
2008 年 5 月,政府推出資歷架構25,旨在鼓勵終身學習,提升本港勞動人口的競 爭力。在資歷架構下,各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諮委會)負責制訂《能力標準說 明》,列明從業員在所屬行業不同工作範疇須具備的技能、知識及成效標準; 培訓機構可根據該些標準設計培訓課程,以配合行業的需要。在資歷架構下採用 資歷學分,以及推出學分累積及轉移政策及原則
18 至 64 歲人士的持續教育參與率為 25% (2013 年)28。持續進修基金自 2002 年成立以來,政府每年向該基金申發還課程 費用的宗數,2006 年達最高峰為 73,138 宗,但其後卻逐步回落,2016 17 年度跌 穿 2 萬宗。近年情況數字在下表(附表 2)列出: 25 資歷架構提供七級的資歷級別,涵蓋學術、職業專才及持續教育及培訓界別的資歷。 26 2014 年 7 月頒布。 27 由於製造科技業所涵蓋的範疇廣闊,早年該行業採分階段推行資歷架構,但至今仍維持於三個 主要而關連性較大的門類,包括模具業、金屬業及塑膠業。 28 https://yrc.hkfyg.org.hk/wp content/uploads/sites/56/2018/02/EI012_Summary d_website.pdf 及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 publications/chinese/1718rb01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ong kong 20171117 c.pdf 由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在 2016 年決定不再進行該項調查,因此 2013/2014 年度的調查是該學院進行的最後一次調查。
25 附表 2:持續進修基金獲發資助數據 年 度 申請宗數 獲發資助的宗數 百分比 (%) 平均每宗獲發 資助金額 (元) 2016 17 19 912 19 505 98% 7,838 2017-18 17 125 17 024 99% 8,027 2018-19 16 594 16 330 98% 7,609 2019 20 20 711 19 634 95% 8,084 2020 21 (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 ) 25 658 22 175 86% 8,279

設評核標準,減少職專課程對語文、數學等通用技能的學習時數要求。根據現時 教育局有關副學位課程的通用指標29,副學士學位及高級文憑所要求的通識性質 內容及專門性質內容分別同為至少六成,惟由於高級文憑應更著重培訓相關的專 業知識,因此,建議高級文憑的專門性質內容須佔課程至少七成,讓學生修畢課 程後,能更好地在專業領域內發展事業。 當局可借鑒德國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調整通識理論及應用學科的學習比例,並 於課程內容加入工種元素,著重實際操作訓練,使學生可以力學篤行、實踐所學。

1.2 培育「學以致用」精神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要懂得學以致用的重要,就要從求學階段開始培 養。教育局向中學發出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指引30時,應要求學校著重

26 建議 1.學以致用 因應香港過去經濟型態及整體教育制度,職專課程多以校本學習及學術理論為主 導,相對缺少職業先修元素。先進製造業需要大量擁有純熟技術的人才,提升應 用學科在教育制度中的重要性,使學生早日為就職做好準備,正是為工業人才缺 乏問題對症下藥。 1.1 革新課程 以用為本 為了針對性培訓有潛質的工業人才,建議有關當局就職業專才及應用相關課程另
協助學生建立職業性向與學科選擇的連繫,並進一步強化商校合作計劃、應用學 習和其他學習經歷等不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未來工作上的實際需要;同時 建議透過加強中學文憑試乙類「應用學習科目」的課程內容,提升優異表現所獲 取等同其他學術科目(甲類科目)的最高 5**級別成績,從而利於讓大學及各院 校在進行學士學位收生時,把學生修讀的乙類「應用學習科目」視作等同甲類的 選修科目,可按成績要求,錄取他們升讀相應的學士學位課程,以達致增加社會 對「應用學習科目」的認受性,鼓勵更多學生修讀。 29 https://www.cspe.edu.hk/tc/Quality CommonDesc.html 30 https://lifeplanning.edb.gov.hk/tc/school administration/guide.html

歷架構第五級)的應用學位課程,包括目前僅有四個課程的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 劃,應進一步加入未來再工業化重點發展行業,例如新一代半導體、食品科技、 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等的課程;各職專教育機構亦應加強課程內容及增加職學雙 軌制課程數量與涵蓋範疇,讓「工業 4.0」以及其他行業的技術員、技師均能擁 有理想晋升階梯,以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再工業化」行列。

2.商學相輔

2.1 改善現行職學計劃

大專院校及教育機構固然在人才培訓上擔當重要角色,但若論栽培工業人才的關 鍵,依然非在職培訓莫屬。現時職訓局推行「Earn & Learn 職學計劃」,為學員 提供在職培訓機會。然而,計劃未有為參與的僱主提供明確的培訓指引,以致學 員未能循序漸進,因應不同階段掌握所需技能,累積充份的職場學習經驗。有關 當局應就以上問題加以改善,與業界共同設計更清晰而有系統的培訓指引,並列 舉各階段的技能要求予僱主參考,完善在職培訓內容,令「職學計劃」更具成效。

27 1.3 設立更多應用學位課程 自資院校須繼續增加開辦直接或銜接、資歷級別與傳統學術學位相同(即定為資
一方面,創新科技及工業是香港未來發展大趨勢;另一方面,本地一些傳統工業 例如鐘錶、珠寶等等同樣在市場上表現優秀,值得在「Earn & Learn 職學計劃」 中加強推廣,讓當中的工藝及工匠精神得以傳承發揚。透過增加在職培訓名額及 資助金額,促進大小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必能為業界提供更多優質人才。
2.2 鼓勵中小企提供在職培訓 「職學計劃」除了有助學員早日投身行業,同時亦是為企業配對人才。現時該計 劃大多數與大型企業合作,但實際上中小企業同樣對工業人才有龐大需求。要推 動香港再工業化,中小企業的參與不可或缺。政府應就「職學計劃」與中小企及 行業協會密切合作,並對企業僱主提供更多支援。例如增加現有「職場學習及評 核先導計劃」的津貼,減輕有關計劃為中小企帶來的成本負擔之餘,同時為僱主 提供更多人才培訓誘因,提升實習水平。 2.3 粵港合作 人才交流 由於過往工業發展,不少港資廠房北移,可於香港境內安排的實習崗位難免受條 件局限。另一邊廂,毗鄰的深圳為祖國經濟新常態下創新發展的急先鋒,是不少

大型工業生產商落戶之地。政府應積極利用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優勢,促進職專學 生前往位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資製造企業進行工作實習,讓學徒得以跨境受訓, 更全面了解香港工業的最新發展。

2.4 師生同步學習

產業科技日新月異,除了年青一代要學習,教師同樣需要「再培訓」。新加坡政 府要求在職教師每年須參加教學業務培訓,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術,以確保教育質 素。政府可以仿傚外國做法,讓師生同步進行培訓,令師資持續優良之餘,亦可 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師生在學習路上互勵互勉。

3.終身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尤其是現代工業科技發展迅速,不論是資歷深淺的從業人員, 皆需要時刻更新知識技術。完善的資歷架構機制為有意入行的年青人建立明確的 學習階梯,而資助計劃更有助在職人士持續裝備自己。

3.1 整合資歷認可課程

目前各職業訓練相關機構和大專院校均提供不同的職專課程,當中只有部分受到 資歷架構認可,令學生選讀課程時難以區分不同課程的認受性。因此,建議勞福 局旗下僱員再培訓局應透過與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合作,從而把再培訓局 設立的培訓課程,能經過評審,成為資歷名冊旗下的認可課程。 同時,針對現時與製造業相關的職專課程較為零散,當局應因應整體再工業化政 策,通盤檢視所有資歷架構的課程安排,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統性的工業相關資

28
歷架構課程安排。 對於民間開辦資歷架構課程方面,建議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加強與這些課 程開辦團體之間的溝通,並向他們提供更多免費諮詢服務,以提高他們能夠成功 開辦課程的機會與誘因。 此外,促請政府未來在招聘職位時進一步加強應用資歷架構,把資歷級別視為入 職評核的準則之一,藉此鼓勵更多企業僱主效法,加強資歷架構的認受性。 3.2 優化「再工業化培訓計劃」 創新及科技基金推出「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 2:1 的配對形式資助本 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奈何計劃認可的公開課程選擇有限,只接受與「工

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深層專門技能和知識。尤其是本港相對缺乏與工程及科技相

關、資歷級別為 5 至 7 的課程,本地人才更需要從海外汲取知識。建議有關當局 盡快加入更多不同種類的認可課程,並容許企業為僱員安排非本地機構營辦的海

4.需求為本

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以提升效能。與此同時,業界亦日益重視自主研發創新及 產品設計,或透過提供生產性服務為產品增值。因此,政府若能針對業界未來對 高增值、高技術的發展需求,引入相關海內外人才,將有助本港製造企業發展成 熟完善的產業鏈,推動香港工業創新。

4.2 加強推行技術簽證

為協助業界解決短期的技術轉移需要,政府可考慮增加推行技術工作簽證,讓國 內外研究機構或相關企業的資深技術專才來港交流,協助本地人員從經驗豐富的 海內外專才身上獲得所需的創新技術知識,藉此重建工業人才基礎。

29 業 4.0」或高端科技相關的課程登記,未有顧及傳統製造行業在升級轉型智能化
外培訓課程,令更多僱主可以為在職僱員提供完善進修階梯。
人才培訓並非一朝一夕,香港還需從宏觀角度營造有利人才持續發展的環境,才 可以建立一個具競爭力的人才庫。配合招商及產業策略引入所需專才,相信是創 造可持續發展經濟生態的最佳起步點。 4.1 針對產業需求引入海內外人才 為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不少產業需運用創新科技進行升級轉型,應用智能生產、
4.3 修訂擴闊人才清單 政府應調整「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評分標準,以引入業界需要的人才。現時計 劃的人才清單雖然涵蓋了 13 項專業31 ,但許多急需的工業人才卻未在名單之上, 可見有關計劃與再工業發展未能銜接。以珠寶業及鐘表業為例,本港業界逐漸缺 乏擅長珠寶鑲嵌,或高級腕表維修的資深技師,窒礙行業持續發展及工藝傳承。 而近年重點發展的先進製造業,亦需要不少熟悉精密機械製造及維修的技工。政 府宜修訂有關清單,並善用資歷架構機制,為業界吸引具豐富行業技術及經驗人 員來港發展,達至真正的「需求為本」,借助海外人才,促進本港工業專才培訓。 31 https://www.talentlist.gov.hk/tc/talentlist.html

5.名定實辨

《荀子》有云:「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再工業化要推行得「名正言順」, 鼓勵更多青年投身工業行列,首先就要摒除大眾對工業的舊有觀念,為工業及職 專教育重新定義,才能提高社會認受性。

5.1 打破固有偏見

儘管政府近年施政對工業發展及職專教育多有著墨,惟學生依然不願報讀。追根

生家長對職業導向出路逐漸改觀。

5.2 加強正面形象

除了固有偏見,社會對於工業發展及職專教育的認知不足,亦造成招納年輕人才 的一大制肘。一般大眾對修讀職專課程可獲的資歷所知不多,甚至擔心有關課程 的認受性;香港的工業成就及行業資訊亦未有在社會廣泛流傳,市民對工業發展 大都一知半解。政府必須加強有關的公眾教育,籌辦不同推廣活動,提升工業及 職專教育的正面形象。

30
究底,社會對於工業及職專教育的舊有偏見,正是造成問題的主要成因。港人普 遍對「工業」依然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勞動密集印象,標籤從事工業人士社會地 位較低,難以出人頭地。就讀職專課程尤如「人生第二次機會」,而非發掘個人 潛能的路徑。要成功招攬年青一代加入工業界,扭轉職訓局和自資院校旗下職專 課程往往收生不足的局面,有關當局必須增強職專教育在中學階段的推力,令師
31 結 語 培訓工業人才迫在眉睫,惟制訂相關政策時若無招商及產業策略配合,一切就如 同空中樓閣,難以切合業界以至整體香港經濟發展實際需要。故此,政府可考慮 以優勢產業作為先導項目,一方面針對性地改善現有的職業專才教育課程及機制, 另一方面同步推動產業發展,為完成培訓的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只有招 商、產業策略及人才培訓組成良性循環,本港才能成功建立工業人才庫,創造多 元社會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 本建議書就工業人才需求與培訓所提出的 14 項建議: 五大範疇 相關建議 1. 學以致用 1.1 革新職訓課程,以用為本 1.2 由中學培養「學以致用」精神 1.3 設立更多應用學位課程 2. 商學相輔 2.1 改善現行「Earn & Learn 職學計劃」 2.2 鼓勵中小企及商會提供在職培訓機會 2.3 促進職專學生跨境實習 2.4 教師學生同步學習 3. 終身學習 3.1 統合現有學術資格認可課程及機制,建立系統 性工業相關資歷架構課程安排 3.2 優化「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 4. 需求為本 4.1 針對整體產業發展引入專才 4.2 加強推行技術工作簽證 4.3 以需求導向制訂優才計劃 5. 名定實辨 5.1 改變大眾對「工業」固有偏見 5.2 宣傳「職業培訓」正面訊息 全文完
32 作者 周浩鼎 立法會議員 民建聯工商專業委員會主席 民建聯工商專業委員會 2021 至 2023 年度新一屆民建聯工商專業委員於 2021 年夏季成立。過往民建聯 分別設工商事務委員會及專業事務委員會,今屆作新嘗試成立工商專業委員會。 冀透過委員會推動民建聯與工商專業界別加強聯繫,更有效推動有關工商專業 政策倡議。工商專業委員會一直秉持凝聚工商界中小企,專業人士等,共同服 務社會。我們期望未來配合「十四五」規劃及加快融入大灣區發展,凝聚力量 推動香港發展。展望工商專業委員會成為政府長期的合作伙伴,提出建設性意 見,積極聯繫各工商專業界別,共建香港美好將來。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再工業化人才研究小組」 戴 麟 會 長 高鼎國 常務副會長 陳宇澄 蔡俊杰 莫慕潔 副會長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於 1989 年開始籌組成立,並於 1992 年正式註冊。主要成員 為「香港青年工業家獎」歷屆獲獎者。協會致力團結香港工商界友好,凝聚各方 力量。會員在推動香港工業發展的同時,亦不忘回饋社會,熱心公益及關心國家 大事,積極參與內地及本港的社會活動。協會轄下設有 7 個委員會,分別為香港 及內地事務委員會、教育及培訓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會員事務委員會、公 關委員會、設計及科技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專責不同會務範疇。此外,協會於 1997 年設立基金會,致力資助各教育機構,如工業及專科學院、非牟利團體等, 支持本港青年教育及公益事務。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