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對話-社會住宅計畫型公共藝術操作手冊

Page 1

1


2


3


目次

TABLE OF CONTE N 局長的話 ························································································· 006 發刊言 ···························································································· 008 CHAPTER 1

「好伴社計」 —— 臺中社宅計畫型公共藝術策劃團隊 ······················· 010 1-1 引言 ·························································································· 012 1-2 核心理念 ·················································································· 014 1-3 歷年專案 ·················································································· 016 1-4 團隊成員 ·················································································· 020

CHAPTER 2

「家常對話」 —— 橫跨臺中 3 處社會住宅的計畫型公共藝術 ············ 022 2-1 引言 ·························································································· 024 2-2 策展理念 ··················································································· 026 2-3 價值與願景 ··············································································· 032 2-4 豐原社宅簡介 ············································································ 038 2-5 「家常對話」在豐原社宅 ··························································· 042

CHAPTER 3

「暖屋行動」 —— 走入豐原社宅每個家的生命故事 ··························· 046 3-1 引言 ·························································································· 048 3-2 「暖屋行動」介紹 ····································································· 050 3-3 家的故事 1 —— 毛茸茸的家 ······················································· 052 3-4 家的故事 2 —— 最重要的寶物是家人 ········································· 054 3-5 家的故事 3 —— 帶著麵包香的家 ················································ 056 3-6 家的故事 4 —— 用吉他彈奏生活的男人 ······································ 058 3-7 家的故事 5 —— 點子王的家 ······················································· 060 3-8 家的故事 6 —— 粉紅媽媽 ·························································· 062 3-9 家的故事 7 —— 新婚的家 ·························································· 064 3-10 家的故事 8 —— 一張愛的沙龍照 ·············································· 066 3-11 家的故事 9 —— 一封封摺成愛情的情書 ···································· 068

CHAPTER 4

「物件之島」 —— 豐原社宅公共藝術作品 ········································· 070 4-1 引言 ·························································································· 072 4-2 島之源起 ··················································································· 074 4-3 島嶼誕生 ··················································································· 078 4-4 島中故事 ··················································································· 080 4-5 島嶼想像 ··················································································· 082 4-6 有島相伴的日常 ········································································ 090

CHAPTER 5

「幕後推手」 —— 全臺第一個社宅公共藝術操作經驗分享 ················ 092 5-1 引言 ·························································································· 094 5-2 第一手經驗分享 1 —— 策劃團隊「好伴」 ·································· 096 5-3 第一手經驗分享 2 —— 幕後催生者「臺中市住宅發展工程處」 ··· 100 5-4 5-5 5-6 5-7 5-8

4

第一手經驗分享 3 —— 豐原社宅建築師姜樂靜 ··························· 104 第一手經驗分享 4 —— 豐原社宅居民 ········································· 106 特輯 1 —— 藝術家 X 社宅居民的私密對話 ·································· 108 特輯 2 —— 《家常對話》紀錄片導演紀建廷的側面觀點 ·············· 112 推薦書籍及資源 ········································································ 116


E NTS Director's words ········································································································································ 006 Foreword ··················································································································································· 008 Happen Social Design – A public art program curatorial team for social housings in Taichung ·································· 010 Introduction ········································································································································ 012 Core concept ······································································································································· 014 Past projects ······································································································································· 016 Team members ··································································································································· 020

1-1 1-2 1-3 1-4

Small Talk – A public art program project across 3 social housing communities in Taichung ······································· 022 2-1 2-2 2-3 2-4 2-5

Introduction ········································································································································ 024 Curatorial concept ······························································································································ 026 Vision and values ································································································································ 032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introduction ································································································· 038 Small Talk in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 042

Housewarming Project – Experience the life stories of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 046 3-1 Introduction ········································································································································ 048 3-2 Housewarming Project introduction ······································································································· 050 3-3 Home story 1 —— Fluffy home ············································································································ 052 3-4 Home story 2 —— Fami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easure ··································································· 054 3-5 Home story 3 —— Baking home ·········································································································· 056 3-6 Home story 4 —— Guitar man ············································································································· 058 3-7 Home story 5 —— House of ideas ········································································································ 060 3-8 Home story 6 —— Pink mama ············································································································· 062 3-9 Home story 7 —— Home of the newlyweds ·························································································· 064 3-10 Home story 8 —— A family photo with love ························································································ 066 3-11 Home story 9 —— A folded letter turned into love ············································································· 068 Island of Things ——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public artwork ············································································ 070 4-1 4-2 4-3 4-4 4-5 4-6

Introduction ········································································································································ 072 Origin of the island ····························································································································· 074 Birth of the island ······························································································································· 078 Stories on the island ··························································································································· 080 Island imagination ······························································································································ 082 Daily life with the island ······················································································································ 090

Behind the Scenes – Sh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the first public art program for social housings in Taiwan ···················· 092 5-1 Introduction ········································································································································ 094 5-2 First-hand experience 1 —— Curtitorial team Happen Social Design ·················································· 096 5-3 First-hand experience 2 —— Behind the scenes of Taichung City GOV Housing Development Department ··· 100 5-4 5-5 5-6 5-7 5-8

First-hand experience 3 ——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architect Chiang Le-Ching ····························· 104 First-hand experience 4 ——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residents ························································ 106 Special feature 1 —— Discussion between the artist and the resident ················································ 108 Special feature 2 —— Documentarist Jiangting Ji's side of the story ·················································· 112 Recommended literature and resources ····························································································· 116 5


局長的話 DIRECTOR'S WORDS

局長的話

DIRECTOR'S WORDS 臺中市社會住宅的公共藝術計畫是全臺首次以計畫型公共藝術推動社宅中 的社區營造,有別於一般置入大型裝置之公共藝術,本計畫更著重民眾的共 同參與,運用藝術激發之能量,串起人與人、家與家、社宅與社區間的關係。 同時呼應臺中市「共好社宅」的核心理念,不同於過去冷冰冰的國宅或一 般公寓大廈,而是傳達家、人文、幸福的場所。 106 年下半年,我以審查委員的身分開始接觸本計畫,一路在評選的過程 中,看著年輕的藝術團隊懷抱著理想克服各種挑戰。今年上任臺中市都市 發展局局長,除了持續擔任委員的工作外,也是本案最密切的關係人之一, 不變的是我始終期待本計畫可以為臺中市的社會住宅帶來更美好、溫暖的 生活想像。 「家常對話」公共藝術計畫為橫跨三年,涵蓋豐原安康段、大里光正段、 太平育賢段三處社會住宅社區之計畫,在過程中,由藝術家、社造團體、 居民等多元角色,共同參與促成,一路上堆疊發酵。剛入住時,藝術團隊 發起暖屋行動,走進一戶戶家庭的生命故事,中期由藝術家、居民及有興 趣之民眾共同創作豐原社宅獨一無二的公共藝術作品 ——「物件之島」,後 期則有豐富的工作坊、發表會,將故事持續傳遞,彼此看見。 藝術團隊將這一趟旅程整理成專書,以一個社區一冊的形式分成三冊出版, 期待能與更多人分享過程中的收穫。本冊呈現豐原安康段之成果,相信未 來可以看到更多住民、藝術家共同投入計畫,一起創造更豐碩的成果。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局長 黃文彬 6


7


發刊言 FORWARD

8


發刊言

FOREWORD 當「空間」成為充滿生活感的「地方」 聽到「公共藝術」,也許你的腦海中想到的是公園、車站等公共空間的雕塑 或繪畫,有別於上述常見的視覺藝術作品,2018 年起由好伴社計執行的《家 常對話》藝術計畫,首度在台中豐原社宅嘗試了「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概念。 《家常對話》並非是一件傳統的陳列創作,而是在一個新建的社會住宅裡, 以有形或無形的藝術為媒介,聯繫起人與人的關係,隨著時間慢慢地累積 發酵,發展為某種共同生活的樣貌。 本書的出版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希望透過文字將《家常對話》中所採集 到的故事與眾人共同創作的過程完整記錄下來,藉由書本持續傳遞屬於豐 原安康社區的溫度,讓讀者能在關於家的故事裡找到共鳴。另一方面,作 為臺灣首次於社會住宅嘗試之公共藝術計畫,我們也在書中整理了幕後推 手的多方視角及操作心法,共享這份難得的經驗,期待未來臺灣的社宅、 社區也能各自發展出有趣、深刻的藝術計畫。 《家常對話》公共藝術計畫橫跨台中三處不同的社會住宅,本書先收錄豐原 安康社區的完整紀錄。接下來兩年,好伴社計將在大里社宅及太平社宅開 展屬於在地的獨特藝術行動及作品,期待開拓出一條社會參與的藝術路徑。 在這條公共藝術計畫的路上,我們會繼續將你家、我家的故事,寫成「我們」 的故事。

好伴社計

9


CHAPTER

HAPPEN SOCIAL DESIGN A PUBLIC ART PROGRAM CURATORIAL TEAM FOR SOCIAL HOUSINGS IN TAICHUNG 10


臺中社宅 計畫型公共藝術 策劃團隊

好伴社計

「用創新方法解決複雜社會問題。」 Address complex social issues with innovative approaches. —

好伴社計 Happen Social Design 11


1-1 引言 INTRODUCTION

HELLO, WE ARE

HAPPEN SOCIAL DESIGN! 大家好,我們是好伴社計!

12


2012 年,「 好 伴 社 計 」 在 大 學 的 課 堂 中接觸到「社會住宅」議題,對於在集 合住宅中發展合作互惠模式產生好奇。 畢業後我們回到家鄉臺中,從舊城區的 共同工作空間著手,逐步實踐各種社群 合作想像。

During 2012, in our college years, we became aware of housing issues that people in society face. After graduation, we returned to our hometown of Taichung. Beginning in co-working space in Old Town, we founded Happen Social Design and began to explore various collaborative models to see how we could have an impact on society.

2018 年,「好伴社計」開啟了全臺第一 件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家常對話」。 「好伴社計」作為策劃團隊,試圖開拓 公共藝術領域與社區營造的交疊對話, 在繼續分享這個令人興奮的計畫之前, 請先讓我們好好介紹一下自己!

In 2018, Happen Social Design initiated “Small Talk”, the first public art program in social housings in Taiwan. As the curatorial team, we aimed to bridge conversations between the public art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Before introducing this exciting program, we would like to share our stories first.

13


1-2 核心理念 CORE CONCEPT

好伴社計

HAPPEN SOCIAL DESIGN 用創新方法解決複雜社會問題 ADDRESS COMPLEX SOCIAL ISSUES WITH INNOVATIVE APPROACHES

議題具有公共性 Publicity issues

由下而上發動 Start from the bottom up

好伴的解法 OUR INNOVATIVE APPROACHES

關係人共同參與 Joint-participation of affiliates

產生長期影響 Long-term effects of production

持續修正調整 Continuous correction

社會設計 好伴社計透過深刻的田野調查,提出創新設計方案,並建立跨領域多元的利 害關係人共同參與模式;以實際行動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 創造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連結 面對當代複雜的社會問題如:城鄉差距、居住權益、產業沒落、人際疏離等, 我們相信創造地方生活感是其中一種可行的解方。地方並不限於地域的界 線,而是重新建立起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連結。 SOCIAL DESIGN Through in-depth field studies, we offer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interdisciplinary-collaborative models that involve all stakeholders. We take practical actions to address social issues and add value to society. CREATE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In response to complex social issu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ncluding regional gap, housing rights, dwindling industries, and alienated relationships, we believe creating a sense of local life is one of the best solutions. We aim to go beyond geographic boundaries to reconnect with people and society.

14


15


1-3 歷年專案 PAST PROJECTS

好伴社計歷年執行專案 2O12 年開始的社會設計冒險歷程 好伴社計的起點始於大學的一門課,創辦人在課堂中開始接觸到社會住宅議 題;畢業後回到家鄉臺中,租下舊城區的老透天厝並打造成共同工作空間, 辦理各式藝文活動,承接青年育成與社會住宅計畫等,一路上秉持著「做喜 歡的工作,讓工作友善社會」的精神,試圖讓社會設計更貼近社區與一般人 的生活。

2012.02 「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 — 好伴的原點 這門課將不同學科專長的同學聚在 一起,當時的專案主題為:「假想 有一個 2,000 人的社會 住 宅 聚 落 作 為社區經濟體,如何在其中發展互 惠經濟、空間設計與社區營造?」 因為此主題激發出的想法如:社區 廚房、頂樓菜園、托育托老照顧系 統、共同工作空間等,漸漸成為了 好伴理念的雛形。

2012.08 「忠義社區攝影計畫」— 第零歩,回到地方 回到臺中家鄉,因緣際會走入了有多元族群居住的忠義社區,經過數月的駐 點踏查,我們串聯在地的教會、社區志工隊、東海大學師生,募集 20 臺二 手數位相機,設計社區攝影課程,用孩子的眼睛看見社區,並於尾聲籌劃了 社區攝影展。

16


2013.11 「好伴共同工作空間」 — 從在地出發的社會夢想家搖籃 成 立 於 2013 年, 在 臺 中 舊 市 區 扎 根, 改 造 老 房 子 成 為「 共 同 工 作 空 間 coworking space」,推動社會創新行動,串聯社區在地團體,以好伴作為 社會議題的資源平臺與支持青年行動家的實作基地,讓各種好的改變在臺中 發生。支持近百位的共同工作會員,一起做喜歡的工作,讓工作友善社會。

2014.02 「舊城小旅行」 —

把舊城問題變成很酷的旅行!

在社會議題交織的舊城區裡,運用 「 觀 點 轉 換(shifting focus)」 的 社會設計方法,與舊城店家、公民 議題團體、文化工作者合作,將被 負面看待的議題,策劃為多元主題 的有趣旅行,比如由作家帶大家去 傳統市場採買、親自料理、品嚐在 地食飲故事 ; 影像團隊與大家漫遊 第一廣場,近距離感受東南亞文化 ; 走訪舊城百年職人,看見傳統技藝 的美好。由好伴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帶著旅人進入既熟悉又陌生的臺中 舊城,重新認識她。

17


1-3 歷年專案 PAST PROJECTS

2014.07 「生活在舊城的 30 天」 — 街區化為展場, 生活成為藝術 臺中舊城,全臺灣最早的現代化城 市規劃。從日治時期至今,集政商 重心繁華一時,然而隨著都市計畫 外移開發而沒落,不僅人潮離去, 空屋率高達七成,文化歷史也逐漸 被人淡忘。2014 年夏天,好伴發起 第一屆「生活在舊城的 30 天」,集 結在地團隊,整合攝影展覽、藝術 彩繪、音樂電影會、市集等靜態展 演及動態活動,將舊城土地上所乘 載的生活呈現為展覽內容,尋常的 街道巷弄轉化為有機美術館,讓參 與者從被動的觀看轉化為共同創造 的書寫人。

2014.08「綠川市集」— 一座連結人們與舊城的橋梁 「綠川市集」,作為連結起人們與舊城的一座橋梁,我們邀請舊城在地的職 人老店、青年創業家、公民團體等,共計 36 個在地夥伴,在綠川的沿岸伴 著樹影擺攤。3 年間舉辦了 5 場市集,總計超過 20,000 人次參與,引領市 民踏上百年的新盛橋,沿著綠川散步;在大樹下,聽舊城小學堂說故事;循 著市集案內和旅行帶路人的步伐走進街道巷弄,感受舊城風情。

18


2015.06 「青創世代」 — 舊城區的在地育成生態圈 好 伴 與 臺 中 市 政 府 合 作, 在 舊 城 區 建 立 青 年 創 業 聚 落,以社會創新及文化加值為主軸,提供 8 種育成資 源,2 年下來,培育舊城文史、在地導覽、印花設計、 東南亞文化、舊物改造等各領域創業團隊共 27 組。 好伴也協助媒合企業與育成團隊合作,並輔導團隊進 駐舊城開店或工作室,以創意活力共同活化舊城。

2017.06 「耕耘社會住宅議題」 —

共居住宅裡的關係美學

2017 年起,好伴以舊城經驗為養分,投入當代社會議題。目前投入於社會 住宅的「計畫型公共藝術計畫」,以藝術為媒介創造人與人互動的契機, 藉此看見彼此的異同,而有同理、包容、欣賞、合作的可能。並於另一「社 會住宅共好平臺計畫」中,整合進駐在社宅裡的專業組織,包括物業管理公 司、社福單位、醫療機構、社造團體等,建立社區認同與提倡互助共好的文 化。我們理想中的社宅,是成為下一個世代共同居住生活的典範:在安全、 舒適的居住環境中,我們能共同養育孩子、照顧家人、投入工作和學習新 知,透過一同參與社區事務,彼此理解、互相幫助,好好生活在一起。

19


1-4 團隊成員 TEAM MEMBERS

「豐原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策劃團隊 核心成員簡介

PEI-CHI CHANG 張珮綺 策劃統籌 遊走於理性與感性之間,鍾情於創 造有趣的空間場域,將人與人之間 的連繫視為難得緣分。藝術是一種 人人都會的語言,只是有時我們忘 記了,或是較少聽到了。感謝藝術 駐點過程所相遇的每一個人,生命 交匯於此,故事也將會繼續寫下去。

CHEN LIEN

20

連真 媒宣統籌 主要負責前期企劃與日常招呼,從 一開始天馬行空的紙上作業到實際 走入居民家中,經歷了各種焦慮與 溫暖的時刻。在眾人一同構思、創 造下,努力突破自己與外在對於公 共藝術的想像局限,試著讓藝術成 為生活裡的日常。


YINGHSUAN CHEN 陳盈萱

CHIA-WEI CHOU 周家緯

視覺設計統籌

被生活中的美好所吸引,想藉由設 計讓世界往更好的地方走去,對藝 術有著另類的感情,經由本次計畫 擴張了對藝術共創的邊界,認知到 藝術的多種可能性。即使現在也還 是會在每次的參與互動中,將小小 的自己交出去,任藝術用未知的方 式,開啟思緒的無限想像。

外部資源整合

作為一個近三十年來與藝術絕緣的 無美感男子,參與了這次的公共藝 術計畫,才發現原來它也能與我有 關:藝術可以連結彼此,藝術可以 讓我們發現自己對生活的想像。藉 著與不同藝術家合作、邀請社區居 民一同參與的過程中,我看見的世 界好像越來越有美感了。

HSIN-YU HUANG 黄心瑜 企劃執行 披著老鳥的毛,流著新鮮人的血, 喜歡社會工作,思辨對立之間的可 能。在實驗公共藝術的路上,學習 對話、打開感受,遇見邏輯思考之 外許多無法言喻的驚喜。

21


CHAPTER

SMALL TALK A PUBLIC ART PROGRAM ACROSS 3 SOCIAL HOUSING COMMUNITIES IN TAICHUNG 22


橫跨臺中 處社會住宅的 計畫型公共藝術

家常對話

3

「社會參與藝術是建立在真實 (而非想像與假定)的社會行動之上。」 Socially-engaged art is built on real social activism, not imagination or assumptions. —

保羅・埃爾格拉 Pablo Helguera 23


2-1 引言 INTRODUCTION

為衆人共同生活而存在的公共藝術

PUBLIC ART FOR COLLECTIVE LIFE

24


隨著時代變遷、家庭結構改變,連帶影響現代人的居住空間。在高人口密度 的都市中心區,源於西方的公寓式住宅(apartment)型態成為趨勢,集合 式住宅的生活也成為了多數臺灣人的日常。 一般常見的公共藝術作品,多存在於如車站、公園等公共空間,邀請藝術家 以整體環境為主體考慮,創作永久性作品。相對於「公共空間」,位於「集 合住宅」裡的公共藝術,有什麼不一樣的可能呢? 更進一步探問,集合住宅需要何種藝術?該傳遞何種美學?如何藉由藝術介 入社區,激發公共議題,進而形成公眾論述? Evolving world and changing family structure influence modern living spaces. In populated urban centers, Western-style apartments have grown mainstream. Collective housing also became a common sight in Taiwan. Public artwork is often located in public spaces, such as transit stations and parks. Typically, invited artists create permanent art installations inspired by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ompared to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could we create a different paradigm with public artworks for collective housing? Furthermore, what kinds of art might collective housing need? What kind of aesthetic would they convey? How can arts intervene in neighborhoods to inspire discussion and form public discourses?

25


2-2 策展理念 CURATORIAL CONCEPT

社會住宅脈絡裡的 公共藝術

PUBLIC AR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HOUSING 近年來,在房價高漲的城市裡,政府開始推動興辦社會住宅,做為公共福利政策的一環,以只租不賣、可負擔租金、 弱勢優先的概念,落實居住正義。在「公有出租住宅」與「公共藝術」之間,形成有趣的交會點 ——住宅作為具循 環性的公共資產,拉長時間尺度來看,實為整個社會共同「分享」的居住空間 ——而公共藝術是否也能基於開放分 享的精神,在藝術創作、議題形塑的過程中,發展一種分享共學的模式? 臺中市第一棟社會住宅於 2017 年底落成,提供市民一個安居的好選擇。在 2018 年春天,居民陸續入住豐原安康 社區,200 戶的住戶中,有許多小家庭,經常可以看到親子遊玩於社區公共空間。社區裡也常見年輕面孔,他們搬 出老家,開啟嶄新的獨立居住生活。有別於鄉鎮社區的緊密人際網絡,都市裡的高樓大廈往往成為阻絕人們互動的 牢籠,多元、相異的背景與忙碌的生活型態,使對話更難發生,與鄰居的互動經常僅止於電梯裡的點頭致意。我們 思索著:「在全新的社會住宅社區中,不同背景的『新住民』如何產生對話?甚至形塑共有的生命記憶及文化?」 26


With increasing housing prices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begun to include social housing in welfare policies, establishing three principles to ensure housing equality: rental only, affordability, and underprivileged priority. Public rental housing and public art create meaningful intersections. Over a longer timeframe, housing as an available public asset offers economic benefits shared by society. Based on open and sharing principles, could public art create a model to share and learn as it develops? The first social housing project in Taichung City was completed at the end of 2017 to offer a new option for citizens. In spring 2018, residents began to occupy 200 units in Fengyuan Community, including many families with kids. Young people started a new and independent life, while many parents are enjoying their time with kids at Fengyuan. Unlike close networks in rural areas, urban apartments and skyscrapers often encage dwellers and discourage engagements.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busy lifestyles reduce conversations with neighbors to brief exchanges in elevators. In new social housing communities, we wonder how the “new resident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start conversations? How do they generate collective memories and culture? 27


28


2-2 策展理念 CURATORIAL CONCEPT

「住民觀點」的生活經驗 作為創作根基

BASED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E RESIDENTS

帶著一連串的提問,好伴社計展開了駐點創作計畫「家常對話」,以藝術為 媒介,開啟與自我、他人、城市的對話,並以家為尺度,透過關係的重構、 邊界的鬆動,搭建一個讓對話能有機發生的場域。 「家常對話」亦是 ——家,常對話。每一家有不同的個性,也有各自難念的 經。人們一邊安頓自己的家,一邊透過人與人間的連結和包容,找到和群體 一同生活的節奏。透過家戶的記憶故事採集,探訪建築裡的生命經驗,涵括 不同的房型、年齡、經濟背景、價值觀,以文字、影像、繪圖創作,勾勒各 自對於家的想像。 細緻地來看,構成一個家的條件十分多元,不一定是複數、也不一定要包含 哪些成員。在社會住宅混居、移居的特性之下,我們尤其需要看見個體的獨 特性。藝術創作者與居民共同拓展家的想像邊界,從實際安頓好自己的家, 進而一同構築社區的「大家」。

Happen Social Design conducts a residency program, Small Talk. It uses art as medium to initiate conversations with ourselves, others, and cities. Built around homes, it aims to develop relationships, open up boundaries, and offer a space where conversations can happen organically. Small Talk also covers family scenarios. Each family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issues. While people take care of their families, they also look for community synergy through human connections and tolerances. Through words, images, and drawings, family stories and memories cover all kinds of housing types, age groups, economic backgrounds, value systems, and imaginations for homes. Homes can be built with a myriad of components. With mixed communities and immigrants in social housing projects, it is even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individuals. Art workers and residents expand imaginary boundaries of home and form a community together. 29


2-2 策展理念 CURATORIAL CONCEPT

社會參與藝術 編織合作共學關係

SOCIALLY-ENGAGED ART FACILITATES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從實體的「空間」出發,在建築的私密、中介或公共空間場域中,透過藝術 媒介,其實要探討的是抽象「關係」的具現化 —「人與人共同居住」產生 的各種關係議題。 「社會參與藝術是建立在真實(而非想像與假定)的社會行動之上。」 —— 保羅・埃爾格拉(Pablo Helguera)如是說。所有藝術都歡迎社會互動, 然而就社會參與藝術,作品建構的「過程」本身,才是最具社會性之處。在 建構社區關係的過程中,藝術媒介有何種特殊性?藝術如何與社會交往?藝 術創作者的角色又是什麼?在摸索答案的途中,藝術團隊也逐步於社會住宅 社區中編織多層次的參與結構,將藝術擴延至一般藝術圈及藝術世界以外的 參與者,成為日常生活中可以創造經驗的公共藝術。 計畫型公共藝術賦予藝術作品及藝術事件更高的彈性及共融性,在作品的創 作過程中,強調公眾參與、對話、具「互動性」的藝術,讓藝術成為一種具 可使用性的物件,如街道家具或共享工具櫃。 與多數住民生活產生關聯的公共藝術,將跳脫專業創作者為主體的單向模 式,不以藝術性高低去論定美學價值,主體轉移為因「共同價值而聚集的 群眾」 ; 在這樣的翻轉下,形塑參與者之間彼此交換知識技能、分享生活經 驗、物品共用互惠的文化。過程涵括由藝術創作者、建築師、市政府公務員、 麵包師傅、社區營造團隊、貨運司機、全職育兒者等所交織的跨領域社群。 我們擁抱多元參與,一同編織素人與專業、在地與外地的合作共學關係。

30


In private, intermediary, and public spaces, art can be used to visualize abstract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various issues when people live together. Pablo Helguera once claimed that socially-engaged art is built on real social activism, not imagination or assumptions. All art forms welcome social engagement but, for socially-engaged art, the social aspect is embodied in the process. When construct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what makes art unique? How does art engage with society? What is the role of artists? While exploring answers, art teams also create layers of participatory structures in social housing communities, extend art to participants outside of the art world and transform into public art that creates experiences in daily life. Artworks and artistic incidents in public art projects are more flexible and inclusive. They emphasize on public engagement, convers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Art becomes usable objects, such as street furniture or shared toolkits. Public art connects with most residential life. It does not follow traditional, unilateral, and artist-centered models. It does not define values by artistic qualities, either. Instead, it focuses on the groups that share common values. It facilitates an environment that participants contribute skills, share objects and offer life experiences.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ties include artists, architects, public servants, bakers, community development teams, couriers, caretakers, and many others. We embrace divers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a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s and amateurs, and between locals and outsiders.

31


2-3 價值與願景 VISION AND VALUES

「家常對話」公共藝術計畫,橫跨 臺中 3 處不同的社會住宅社區,是 一場歷時 3 年以上的藝術計畫。本 書將著重在「豐原社宅」的介紹。 Small Talk has operated in three social housing communities in Taichung over three years.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community in Fengyuan District.

2O19 大里社宅 臺中市大里區仁化路 8 號

32


2O18 豐原社宅 臺中市豐原區永康路 280 號

2O2O 太平社宅

33


2-3 價值與願景 VISION AND VALUES

共居住宅裡的關係美學 在現代都市集合住宅裡,交織多元背景的「新住民」,以藝術為媒介,開啟 與自我、他人、城市的對話。 RELATIONAL AESTHETICS IN COLLECTIVE HOUSING “New residents”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live in modern collective h o u s i n g p ro p e r t i e s i n u r b a n a re a s . A r t a s a m e d i u m i n s p i re s conversations with self, others and cities.

34

CO VALU


因共同價値而聚集的群衆 翻轉專業創作者為主體的單向模式,在藝術行動中集聚住民想法,打開協同 創作的空間。 GROUPS WITH COLLECTIVE VALUES Instead of the unilateral, artist-centered model, art activism aggregates ideas from residents and offers spaces for collaborative efforts.

ORE LUES

住民觀點的生活經驗作為創作根基 透過家戶的記憶故事採集,探訪建築裡的生命經驗,藝術創作者與居民共同 拓展家的想像邊界。 BASED ON LIFE EXPERIENCES FROM RESIDENTS By collecting memories, stories and life experiences, artists and residents are able to expand the imaginary boundaries of home together.

35


2-3 價值與願景 VISION AND VALUES

「家常對話」計畫願景

MISSIONS

1

2

3

36

創造具循環性的社區資産 創作過程中促發公眾參與及對話,藝術作品發展為具有「互動性」、「可使 用性」的社區共有資產。 編織合作共學關係 形塑交換知識技能、分享生活經驗、物品共用互惠的文化,編織素人與專 業、在地與外地的合作共學關係。 從「空間」成為充滿生活感的「地方」 貼近日常生活的公共藝術,啟發個體的創作能量,將空間賦予生命力,形塑 共有的記憶及文化。

1

CREATE CIRCULAR COMMUNITY ASSETS Facilitate public engagements and conversations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Artworks become interactive, usable, common assets in the community.

2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Enable an environment to contribute skills, share objects and offer life experiences in a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and between locals and outsiders.

3

FROM SPACE TO PLACE Public art in daily life inspires creative ideas in individuals. Injects energy into space to form collective memories and culture.


37


2-4 豐原社宅簡介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INTRODUCTION 在深入介紹「家常對話」第一個行動場域「豐原社宅」之前,先讓我們一起 來認識一下「社會住宅」吧!

什麼是社會住宅? 社會住宅(簡稱社宅)是由政府當房東,以市場行情價格 7 折以下的租金, 提供只租不售的住宅,並依法保留 30% 給平常在租屋市場中容易受到不 友善對待的族群(如經濟弱勢者、身心障礙者)。 更多資訊可參考 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 thd.taichung.gov.tw/ 臺中社宅共好生活網 www.coliving.taichung.gov.tw

豐原社宅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INTRODUCTION

地理位置: 臺中豐原,原臺中縣行政、商業、經濟發展的中心。

38


豐原小知識 豐原人自我介紹:「我是豐原人」O,「我是臺中人」X 豐原地方特色:「水清、米白、餅香、材乾、查某水」

「水清」:葫蘆墩圳引大甲溪水灌溉,水質清澈 「米白」:出產日本天皇御用的葫蘆墩米 「餅香」:有中部「餅窟」之稱,鹹蛋糕為豐原特有 「材乾」:座落於臺灣三大林場(太平、八仙、阿里山)之間, 日治時期是木材集散地 「查某水」:水質甘甜,豐原女兒得天獨厚

39


2-4 豐原社宅簡介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INTRODUCTION

場域特點

年輕爸媽養育孩子的基地 豐原社宅截至 2018 年 5 月,入住 人數近 500 人,其中近 9 成的居住 者 為 40 歲 以 下 的 青 壯 年 族 群; 更 特 別 的 是, 光 是 12 歲 以 下 的 孩 童 就占了近 3 成(每 4 人就有 1 人是 12 歲以下孩童)!

年齡

人數

比例

0-12 歲 13-19 歲 20-40 歲 41-64 歲 65 歲以上

132 16 254 46 15

28.5% 3.5% 54.9% 9.9% 3.2%

總計

463

100%

不只提供居住單元, 更完善生活空間並提供生活支持 豐原社宅為臺中第一棟新建的社會 住宅,在硬體規劃上保留許多公共 空間促進人際交往,如屋頂農園、 各樓層六角公共空間等。在軟體經 營上則有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中 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好伴社計等 外部專業組織進駐,提供社區居民 各種生活上的支持。 40


「全臺第一個」 在社宅中實踐的計畫型公共藝術 相對於多數在公共空間擺放永久性 的大型裝置藝術(如車站、廣場常 見的雕塑),在豐原社宅的公共藝 術計畫透過藝術團隊的長期進駐, 融入社宅生活,進而與居民共同創 作,希望以藝術為媒介,串起人與 人的連結,形塑一個「共同生活」 的社區。

瞭解更多關於 「臺中社宅計畫型公共藝術」 「家常對話」公共藝術計畫官方網站 https://smalltalkart.com

41


2-5 「家常對話」在豐原社宅 SMALL TALK IN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家常對話 」在豐原社宅

SMALL TALK IN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經過將近一年的籌備,在 2018 年的春天,隨著豐原安康社宅的居民入住, 「家常對話」公共藝術計畫也連帶展開。 一開始,想著如何貼近每一個家,我們從「暖屋行動」著手,陪伴剛搬新 家的居民們,一同整頓想像新生活,走進好多個家。藝術團隊幾乎天天出 沒在一樓公共空間「安康好客廳」,我們漸漸熟悉彼此,號召了一群大朋 友小朋友,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一起打造公共藝術作品「物件之島」。 在熱情如火的夏天,有一系列的講座,啟發我們從日常生活發現藝術無所 不在。並且邀請父母共同舉辦給孩子的藝術課程。 秋天來了,天氣變涼爽,適合聚聚,我們運用「物件之島」的物件開啟各 種創作能量。在進駐計畫的尾聲,一起將這半年來自生活的靈感,幻化成 一場獨一無二的展覽,其中包含紀錄片影像、故事劇場、創作展示和共食 晚餐等,熱鬧地慶祝這段專屬於豐原安康社宅的藝術之旅。

After nearly one year of preparation, the public art program Small Talk began in the spring of 2018, as residents moved into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In order to approach these families, we started with the Housewarming Project to imagine new life with these new residents. The art team stayed in the public space on the first floor of the building every day. As we got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we mobilized families to create a public artwork, Island of Things, over two months. In summer, a series of talks inspired us to discover art around us in daily life, and we invited parents to coorganize art classes for children. As temperatures grew colder as autumn approached, we utilized objects in the Island of Things to encourage residents to share their artistic ideas. At the end of the program, we transformed these inspirations from life over a six month period into a unique performance, including documentary film, theater, exhibitions, and potluck party, to celebrate this artistic journey that belonged to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42


系列活動時間軸

2018.05 「暖屋行動」

2017.05 規劃籌備期 在計畫正式開始的一年前,執行團 隊即開始一連串的規劃工作,包含: 田野調查、諮詢專家、研究閱讀、 尋訪藝術家,整個徵選行政程序也 橫 跨 半 年 之 久, 終 於 在 2018 年 初 通過設置提案,正式準備啟動計畫 型公共藝術計畫!

2018.05

「暖屋行動」邀集了藝術家、「居 家整聊師」、攝影師共同企劃,走 入家戶,一同將生活想像落實於空 間,使安頓新居成為共同慶祝的過 程。過程中採集參與家戶的記憶故 事,並由攝影創作者留下家戶生活 史的橫切面留影。

居民搬進來了。 藝術團隊進駐安康社宅! 在 5 月份,豐原社宅的 200 戶居民 陸續搬進來,藝術團隊也從此時, 展開為期 6 個月的藝術進駐計畫。 除了在一樓公共空間打造安康好客 廳,也實際布置了一間公寓,做為 駐點藝術家的寄宿休憩空間,也更 近距離與大家認識。

43


2-5 「家常對話」在豐原社宅 SMALL TALK IN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系列活動時間軸

2018.07 2018.06 「物件之島」公共藝術作品 跳脫以專業創作者為主體的單向模 式, 運 用 WikiHouse 1 概 念, 模 組 化製作單元,將搭建流程切割成人 人都能快速上手的工作,促成居民 與藝術家共同創作公共藝術作品; 也將「暖屋行動」採集的家戶物件 故事,透過藝術家創作融會其中, 成為凝聚記憶和故事的載體。

「來自日常的藝術」系列講座 四組女性藝術家分享從日常生活發 展的創作主題:餵養、繡補、孕育、 創造,談談這些充滿生命力的日常 風景,如何成為自己的創作來源, 以及在世界各地的駐村創作生活。 一起聊聊關於食物、衣物、景物、 人物的生活故事或想法。

WikiHouse 是一個開放資源的建造套件,讓任何人都能設計、下載和製造房屋的建築構件, 於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蓋房子。

44


2018.09 「島之慶典」系列工作坊

2018.07

公共藝術作品完成後,存放著各種 生 活 工 具 物 件, 化 身 為 社 區 的 資 產, 啟 發 創 造 力。 藝 術 家 們 也 從 四座島的主題出發,帶領我們探索 織品於生活中的使用記憶與痕跡, 以味覺回溯記憶滋味,透過動手製 作,體驗藝術的樂趣,讓藝術進入 生活中。

「種子藝術家」系列工作坊 孩子是天生的創作者,以藝術為媒 介開啟與孩子的對話,讓孩子帶我 們 再 次 體 會 何 以 為「 家 」—— 孩 子 想像的家是什麼色彩?孩子眼中的 家有怎樣的光亮?孩子怎麼感受家 的溫度?孩子如何詮釋「家人」? 同時募集有興趣之民眾做為兒童藝 術助教,藝童來玩!

2018.10 「來自家的靈感」策展 這 段 期 間, 我 們 在 豐 原 社 宅 集 眾 「家」之力完成許多不可思議,在 這裡創作的不只是公共藝術作品, 更是人與人、家與家之間的風景。 尾聲的策展,邀請所有人來聽聽故 事、一起晚餐,慶祝家的無限可能。

45


CHAPTER

HOUSEWARMING PROJECT EXPERIENCE THE LIFE STORIES OF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46


走入豐原社宅 每個家 的生命故事

暖屋行動

「家常對話」的開端「暖屋行動」以剛搬入社宅的 居民為主體思考:來自不同地方、背景的人們,如 何在此安頓下來?如何一起生活?如何帶著祝福 走向下一段生命旅程? The program began as residents just moved into Fengyuan Social H o u s i n g . We w o n d e re d h o w p e o p le f ro m d i f fe re n t re g i o n s a n d backgrounds would settle here. How would they live together? How would they move on in their life journeys with best wishes? 47


3-1 引言 INTRODUCTION

暖屋行動

HOUSEWARMING PROJECT 走入毎個家的生命故事 INTO EVERY LIFE STORY

48


「暖屋行動」像入厝儀式般,陪伴居民整理收納所帶來的家當,將新生活 想像落實於空間的同時,藝術家陳珈汝也與居民一起探索家中看似平凡無 奇卻記錄著生命軌跡的物件,透過物件描繪家的故事,並為舊物與新家留 影,凝結為豐原社宅「家的風景」。 H o u s e wa r m i n g P ro j e c t a cco m p a n i e d re s i d e n t s to o rg a n i z e t h e i r belongings, and project their new lives in spaces. Artist Chia-Ru Chen and residents reviewed mundane objects that documented traces in life. They told family stories through objects, captured old objects and new homes in images, and presented an overview of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49


3-2 「暖屋行動」介紹 HOUSEWARMING PROJECT INTRODUCTION 「暖屋行動」是「家常對話」公共藝術計畫的第一步,目的是透過三階段 的藝術參與計畫,陪伴居民一同經歷新居落成的旅程。

參加「話畫理想家」工作坊的居民

階段

「話畫理想家」 工作坊

藝術家陳冠蓉(左一)

藝術家陳冠蓉與豐原社宅的居民一 樣,是剛搬入社會住宅的新住民, 雖然她居住的社會住宅位於臺北。 但當居民發現了這個共同點後,彼 此的距離瞬間拉近不少。

陳冠蓉帶領「話畫理想家」工作坊

在她帶領的「話畫理想家」工作坊 中,陳冠蓉邀請居民一同描繪家的 平面圖,用畫和筆書寫關於家的想 像。在分享過程中,大家發現每個 人畫的平面圖上,可能都有一些讓 自己嚮往的居住元素。居民們也傾 聽了各自的成長經驗以及對生活的 期許,讓這次的工作坊成為居民認 識鄰居的交流平臺。

「在豐原安康社宅的話畫理想家工作坊, 是此系列活動的第八場。 我透過畫平面圖的方式整理自己的思緒, 成為回顧自己不斷搬家的記録方法。 」──陳冠蓉 50


「整理是一種手段, 最後的生活才是目標。」 ──鄭博元 階段

「居家整聊室」

家庭照掛玄關之後成為家中的亮點。

「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

第二階段,我們邀請「居家整聊室」團隊前往協助居民,解決他們搬家過程 中實際遇到的困難。入住初期,居民面對家中的雜物經常不知所措,透過「居 家整聊」的服務,我們首次進入居民家中,用輕鬆的聊天方式理解他們的煩 惱,並在協助整理家中環境的同時,進一步梳理每一個家戶的故事。 「居家整聊室」的創辦人鄭博元認為,「居家整聊」不只是一時的大掃除, 而是替家重整更好的生活模式。這份職業必須踏入私人領域,在與居民的 互動中,顯現「居家整聊師」柔軟的一面和其專業、理性的判斷。我們從 入住的過程中了解遷移對一個家所產生的變化,也逐漸看見豐原社宅中每 個家庭的不同樣貌。

從分類到整體空間規劃, 透過整頓看見居民的需求。

階段

藝術家陳珈汝(右)

〈物件磚〉 藝術家陳珈汝將居民描繪的事物製作成〈物件 磚〉。

「選用廢棄玻璃作為〈物件磚〉的材料,是因為玻璃可以透光, 有點像把我們生命的片刻凝結住,從中觀察到搬遷的歷史。」 ──陳珈汝 第三階段,藝術家陳珈汝讓居民敞開心胸分享家中珍藏的物件。她相信經 過幾次搬遷,每個人都會有惦念的物件,也許沒有太多實質功能,但具有 無形的情感連繫家的價值。 她請居民畫下並訴說物件背後的故事,將繪畫成果以雷射切割的方式呈現 在〈物 件 磚〉之上,並將這些〈物 件 磚〉鑲嵌在居民之後合力打造出的藝 術作品「物件之島」上,讓「家常對話」公共藝術計畫的創作,成為居民 跟藝術家共同參與的結晶。

藝術家陳珈汝(中)請居民描繪物件。

51


3-3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1

毛茸茸的家

FLUFFY HOME 家的成員:阿川、Wolfy、魯娜、米娜 珍藏物件:熊存錢筒 物件故事 電腦桌上,在阿川視線所及的角落,放著一隻陶製、背後握著花朵的熊, 這熊同時也是個存錢筒,背後收藏著一段高中時代的暗戀往事。當年阿川 對班上的一名女孩一見鍾情,他總在教室偷偷看著她,卻一直提不起勇氣 告白。直到畢業時在謝師宴活動上,阿川竟然抽到女孩的交換禮物,從此, 不管他搬到哪裡,這個熊存錢筒始終陪伴著他,紀念這段單純美好的感情。 家的故事 在安康社區裡,如果遇到一位大男孩牽著一隻大狗狗,98% 是阿川,總是 穿著素色吊嘎配牛仔褲的他,身旁伴著哈士奇犬 Wolfy,一派悠閒地正要 出門散步或是剛回來。 看似嚴肅少話的阿川,其實是反差萌的代表,談到關於動物的事情,他神 采飛揚偶爾夾雜喵喵或汪嗚的詞語。某次聊到哈士奇的親戚品種,他如數 家珍地跟我們介紹《動物星球》的節目,並與我們一同在安康好客廳觀賞。 第一次來到阿川家,就被「室友」熱情迎接,藝術家、攝影師、紀錄片導 演的心全數融化。這個家住了一名人類、一隻哈士奇、兩隻貓。 喜愛動物的他,寵物的居住空間優先於他的生活空間,雙人床框上沒有床 墊,有一張大大的寵物圓墊床,「橘貓會亂尿尿,所以平常我都把床墊收 起來,要睡覺才拿出來。」家中除了阿川的書桌及一個層架以外,沒有其 餘家具。反之,可以看到角落有親手搭的貓屋、寵物飲水區、飼料區、貓 砂盆和寵物零食櫃,簡直是貓狗天堂。「有動物的陪伴才不孤單。」阿川 一邊說,一邊一手抱起 Wolfy,將臉沉浸在哈士奇毛茸茸的身軀裡。 「居家整聊」過程中,我們發現阿川家的廚房有許多咖啡器具,原來他還 是手沖咖啡愛好者!我們一同將手沖壺、飛馬磨豆機、濾杯和咖啡杯依序 陳列於層架。我們除了認識到阿川的另一面外,也獲得了一杯濃郁的現煮 咖啡。

52


採訪小記 進行物件故事採集時,我們邀請阿川找一個舒服的位置,將物件畫下。他坐在書桌前, 螢幕上是批踢踢的畫面,阿川用美工刀細細刨削著色鉛筆,電腦播放著溫柔的歌〈猜你 的心〉。

53


3-4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2

最重要的寶物是家人

FAMI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EASURE 家的成員:克祐、宛芝、孝瑩、孝芩 珍藏物件:自製日曆相簿 物件故事 一入家門,除了玄關衣帽架迎接家人歸來,映入眼簾的是書櫃上放置的一 本 2016 年日曆相簿。看似已經過期的日曆,為何歷經了搬家、大掃除, 依 舊擺放在家中顯眼的 位 置 呢? 其 實, 這 本 日 曆 裡 的 影像 都 是 獨 一 無 二 的,裡面有著女兒的成長紀錄,其中也穿插著阿公、阿嬤的照片。 對克祐、宛芝一家來說,家人的連結是緊密重要的,即使搬來豐原安康社 區後,他們依舊常常在週末帶著孩子們回阿公、阿嬤家玩。 家的故事 這個家的客廳充滿了鮮豔色彩,地面是七彩巧拼布置的遊玩王國,上面擺 放著積木、故事書、麋鹿坐騎、絨毛泰迪熊等,沒有電視占據彼此的視野, 而是全然開放的家人休憩空間。女兒表示,爸爸是最好的玩伴。看著玩成 一片的先生及孩子,媽媽笑說:「有一次孝瑩還問我,馬麻,妳是什麼時 候生把拔的啊?因為在她心中,把拔也是小孩子!」 在描繪記憶物件的時候,克祐和孝瑩貼在一起,一人一張圖畫紙,專注愉 悅的神情如出一轍。仔細端詳牆壁還能發現女兒的作品,爸爸開心地說: 「女兒喜歡畫畫,小孩都喜歡畫畫。」他拿起日曆相簿說道:「這日曆乘 載著一家人的感情與當時的模樣,隨著我們的成長、無數次的搬家,把它 當成很重要的家具,陪伴著我們一起生活。」媽媽在一旁聽著爸爸感性的 話語,笑著回覆:「我是不是比較沒有情感?生活裡都是柴米油鹽,覺得 自己生活都充斥著實用性的東西,隨著一次一次搬家就堆積起來了。」雖 然口中說著自己在家中扮演的是理性角色,但問到家中還有沒有什麼記憶 物件,媽媽立刻拿出當年被求婚的道具,由爸爸親手製作的「Would You Marry Me?」立牌,雖然已經沒有實際用途,但卻是屬於這個家的珍貴物件。 54


採訪小記 家中的兩個女孩分別是 5 歲及 1 歲,還不太會走路的孝芩穿著梅西的球衣,在客廳爬來 爬去,活潑的孝瑩則東忙西忙拿出各種玩具來玩。鬼靈精怪的她,在最後拍攝家庭合照 時,有時對鏡頭扮鬼臉,有時當所有人都就定位了,就她跑到鏡頭外逍遙去,或是一腳 神踢,將足球造型的填充玩具,命中藝術家陳珈汝的無辜臉龐。這張花費大把時間得來 不易的全家福,將家人的笑容和活力,凝聚在此刻。

55


3-5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3

帶著麵包香的家

BAKING HOME 家的成員:昱均、米包 珍藏物件:一把媽媽送的打蛋器 物件故事 這是一隻很久沒有使用的打蛋器,看起來像全新的,外觀不怎麼起眼,好 像隨便一家烘焙行都買得到,它掛在廚房的櫃子裡,被昱均細心呵護著。 昱均是位烘焙師,這把打蛋器陪伴她好幾年的時間,走過她的青春歲月到 生兒育女。這是她媽媽在她還小的時候送給她的。昱均的媽媽是她出道前 的白老鼠,細心品嚐每一次女兒剛烤出爐的麵包,如今,昱均的媽媽已經 去世,昱均擔心會把媽媽送的打蛋器給弄壞,特地買了一隻新的。攝影師 替昱均跟她的小孩拍家庭照時,米包(小孩的乳名)手上把玩著打蛋器, 昱均笑得很開心。 家的故事 走進昱均的家中,裡面並沒有太多家具,卻騰出很大的空間給窗外的光, 灑落在烘焙書以及小孩的玩具上。廚房放置烘烤的器具,牆上黏了一顆乒 乓球,一問才知道是給小孩玩的,一切從簡,衣櫃打開全都是小孩的衣服, 昱均自己的衣服沒有太多件。昱均帶九個月大的米包跟幾箱簡單的行李來 到安康社宅,她搬家時沒有丟掉任何東西,可以說是原封不動搬來這裡。 經常參與好客廳活動的昱均,受好伴邀請替好客廳舉辦的活動準備親手烘 烤的甜點,當居民品嚐甜點時,就能聽見她在旁述說製作甜點的過程,深 深感受她對烘焙的熱情與細膩。昱均參與一系列好伴籌辦的藝術活動後, 跟藝術家陳珈汝共同舉辦甜點工作坊,以甜點述說藏在每個人心中的故 事,就如我們進到昱均家中,聽她娓娓道來跟媽媽之間的故事一樣。 昱均回憶起媽媽喜歡的麵包口味是香草,不加太多調味,保留麵包原始的 味道,吃起來也健康。昱均說:「愈是簡單,愈是講究。」媽媽追求純粹 的味道成為昱均從事烘焙業以來的信念,也是她最思念的人。 昱均過去其實是學設計的,在繪畫物件的同時,她為打蛋器譜上繽紛的色 彩,在打蛋器一旁寫下對自己的期許。

56


採訪小記 會把小孩的乳名取作米包是源自麵包的諧音,昱均說她長大自然就會知道為什麼大家都 這麼叫她,因為媽媽身上總有麵包的香氣。米包是我們的最佳玩伴,只要昱均來到好客 廳或是參與工作坊,米包會在大家的懷裡度過,昱均在忙碌時,我們則身兼保姆輪流照 顧她。當攝影師嘟嘟替昱均跟米包進行大合照時,我們無所不用其極地討米包歡心,手 上拿著玩具或各種奇怪的表情都爭相出現。 藝術家陳珈汝問起昱均會不會也希望米包未來也跟她一樣從事烘焙?昱均笑著說:「我 不會特別鼓勵她要跟我走一樣的路,可是我走這條路的方式跟精神會讓她看見,無形中 就會深入她心中,然後她就會拓展自己想走的路了。」

57


3-6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4

在大里社宅的開幕活動表演的錡正。

用吉他彈奏生活的男人

GUITAR MAN 家的成員:錡正 珍藏物件:一把吉他

58

由錡正帶領的演奏團隊,其中豐原社宅的種子 戶育仁擔任其中一曲的主唱。


物件故事 彈吉他是錡正的興趣,這把外表樸素的木吉他陪伴他有好一段時間。錡正 從大學開始彈吉他,當時只有一個人自己玩,沒有太大的學習成效,後來 相隔五、六年的時間,出了社會,面對工作壓力,又重新拿起了木吉他。 學習吉他是他紓壓的方式,沒有太多壓力,不會計較自己有沒有進步。彈 奏吉他像替他的生活調音,將偶爾心煩的事情丟一旁,撥弄一會兒就能放 下上班的沉重,一回家就會立刻開冷氣彈吉他,心情就會變好許多。 家的故事 一個單身男子家中沒有太多裝潢跟擺設,藝術家陳珈汝向錡正解釋藝術參 與計畫的過程,看見他眼神很自然望向房間最顯眼的角落擺放的木吉他, 錡正要分享的物件正是這把跟他多年的木吉他。 錡正談起跟吉他之間的故事很心虛,總覺得三言兩語就說完了,他說:「其 實 故 事 還 滿 簡 單 的, 自 己 愛 唱 歌, 又 覺 得 拿 木 吉 他 伴 奏 是 件 很 開 心 的 事 情。」話雖然這麼說,至今堅持三年之久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工作繁忙之下,他重新拿起有段時間不再彈奏的木吉他,一週固定在救國 團上一堂課,沒有給自己太多壓力。他的老師提倡演奏樂器不用想得太困 難,它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搬進社宅前就住在豐原的錡正,原本住的是家裡工廠的宿舍,生活品質並 不是很好,從前為了省錢將就些,也怕在家中彈吉他會影響鄰居。現在來 到豐原社宅以後,隔音較好,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下班回家可以很自 在地彈奏高歌,有時也會呼朋引伴,邀請一些對音樂有興趣的人一起演奏。 攝影師嘟嘟替錡正拍形象照過程不時被我們起鬨彈奏,並要他為好客廳創 作主題曲,他有些害羞,平常很少在大眾場合表演的他,也常回到家就被 家人鼓吹表演幾曲。 藝術家陳珈汝為了和緩氣氛,拿起錡正放在譜架上的譜,唱起「逃跑計畫」 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但走音又忘詞,鬧得錡正頻頻笑場,藝術家陳 珈汝好不容易唱起自己熟悉的〈屋頂〉時,錡正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這 首我還沒學。」 這時攝影師嘟嘟才說,已經在唱歌過程把照片給拍完了。

採訪小記 托這次拜訪契機,我們請錡正跟他的音樂老師替豐原社宅的紀錄片創作一部分的配樂,沒有編曲經驗的錡正在音樂老師的協助之下負 責彈奏曲子。他覺得自己沒有下太多功夫,希望觀眾不要嫌棄,但影片搭配他們的音樂呈現之後,純樸而簡單的曲子反而讓觀眾感受 到豐原社宅裡發生的故事。 目前錡正偶爾會在好客廳教居民跟朋友彈奏吉他,是人數不多的小班制,人手一把吉他,沒有制式的教學課程,上課輕鬆彈性,想學 什麼就由錡正帶頭。平常在好客廳開會用的黑板,錡正在上面填了五線譜,緩緩撥弄抱在懷裡的吉他。有的居民跟錡正一樣,曾經把 吉他放到長灰塵,久久沒有去碰。如今,他們彼此作伴,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一邊吃晚餐一邊像朋友般輕鬆談天。 後來在好伴的鼓勵之下,錡正終於在好客廳舉辦的活動中帶領學員表演,他們所彈奏的曲子正是第一次採訪過程放在譜架上的〈夜空 中最亮的星〉。有了第一次在自家表演的經驗後,好伴策劃的大里社宅開幕活動也力邀錡正帶領團隊演出,他們積極苦練,互相培養 感情,讓演奏走出豐原社宅,把音樂的力量散播出去。

59


3-7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5

點子王的家

HOUSE OF IDEAS 家的成員:育仁、庭瑄 珍藏物件:遊戲卡

60


物件故事 庭瑄從衣櫃裡的鞋盒拿出遊戲卡片,這是她替育仁慶祝生日設計的禮物。為了 設計遊戲,她事先跟他的家人聊天,從聊天過程知道更多育仁的故事,逐漸發 展連連看闖關的關卡。 他們經常跟居民互動,因此決定畫一張撲克牌代表遊戲,撲克牌上的圖案是他 們在豐原社宅認識的鄰居小朋友,一名眼神淡定的小孩,他們常兼差當保姆照 顧他。喜歡與人互動的他們,也以遊戲的方式,傾聽居民的故事。 家的故事 育仁是豐原社宅的種子戶,種子跟一般居民性質不太一樣,需要事先提出計畫 才能申請,計畫內容多與社區互動有關。育仁帶他的女朋友庭瑄一同入住,他 們是一對年輕有活力的情侶檔,家裡經常有鄰居串門子,庭瑄談道:「其實當 初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發展,雖然是有目的性地接觸對方,但在過程當中也 學到如何打開心胸,與人相處。」 以前他們住的地方是社區大樓,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多接觸,最多與人交會的空 間是搭電梯或是交誼廳。主打共食活動的育仁,為了讓更多居民知道他的活 動,在各種地方貼滿宣傳單,兩個人在社區挨家挨戶介紹活動,這是他們過去 從未做過的挑戰,育仁笑說:「在一個社區想要認識鄰居,說自己是樓下的, 別人會以為是吵到對方來抗議的。我們都說我們是鄰居,而且小孩子是很重要 的因素,只要跟小孩子打成一片,對方就會放下戒心跟你做朋友。」 他們一早籌備共食活動去市場買菜,我們以為是很愛做菜才選擇做共食,庭瑄 心虛笑說都是上網靠 Google 大神。他們不只下廚還兼當美工到文具店買不同顏 色的紙板,剪成活動名字的形狀布置現場,育仁加購攝影器材拍下活動過程。 像育仁這樣的點子王被藝術家陳珈汝問起對自己有意義的物件時,反而被問倒 了。他做繞頸運動笑稱自己家徒四壁找不到可以分享的故事,並說庭瑄自稱是 靈感女神,自己有很多點子都受她啟發。 這時他的靈感女神才想到她送給育仁的生日禮物,一組用紙牌設計的遊戲,需 經過一系列的闖關才能拿到禮物。他們一筆一畫譜出這張遊戲卡片,卡片上的 圖案是熟悉的鄰居小孩。育仁聊起當初會用共食拉近彼此的關係是來自於他過 去參加的社區活動,社區居民都像辦桌般細心準備每一道菜餚,深深感到社區 聚在一起的溫暖。 他們辛苦籌備活動後,得到居民很大的回饋。有些居民平常很愛做菜,很高興 有這樣的活動讓自己的手藝分享給大家品嚐。一道又一道的菜餚成為居民之間 交流的平臺,這樣的活動也在無形間讓居民更樂於跟彼此寒暄問好。

採訪小記 庭瑄問起育仁:「你覺得所謂的故事是什麼呢?」 「跟居民互動都會發現他們的故事。」 「你是想畫遊戲?」 「先畫啦!畫不好再擦掉。」 「你這樣畫會變老鼠啦!不要這樣!」 「都妳在講!妳畫妳畫!」 這對情侶檔一會兒打鬧一會兒專注地描繪物件,好似生活就是一場有趣的遊戲。

61


3-8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6

粉紅媽媽

PINK MAMA 家的成員:淳芳、淳芳丈夫、小星星、錢錢 珍藏物件:擺滿繽紛色彩的酒櫃

62


物件故事 廚房櫃子的隔層,放滿色彩繽紛的瓶子,有的是朋友結婚送的酒,有的是淳芳 特別收集的。其中兩瓶是她逛便利商店買的,包裝很特別,一瓶上頭圖案是單 膝下跪的男人,另一瓶是女人接受的微笑,這是求婚才會有的畫面。她說擺滿 繽紛色彩的酒櫃是家中最美的一部分,也是她最早整理的地方。她覺得每瓶酒 都是一個故事,而酒是珍惜友誼的象徵,隨時間越陳越香。 家的故事 每當朋友進到淳芳家中都會先注意廚房上方的擺設,便對淳芳說:「你們家的 酒也太多了吧!」 穿著粉色系的淳芳,可以說是好客廳的固定班底,不論是什麼活動都會推著嬰 兒車帶兩個小孩一同參加,甚至替好客廳的看板用可愛的字跡寫下歡迎光臨。 她是全職的家庭主婦,顧完小孩有閒暇時間就會跟鄰居聊聊最近的喜悅。 我們來到淳芳家進行採集物件時,她說家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整理完,最先整 理好的是廚房的酒櫃,二來是擺好舒適沙發的客廳。這裡坪數不大,配色給人 一種溫暖的感覺,桌上擺滿各式各樣的零食和飲料。好客的她只要有朋友來, 總會周到地準備好招待客人的甜點,一夥人就在邊吃邊喝之下進行採集。 喜歡呼朋引伴的淳芳,三不五時來小酌的朋友都能看見家中的擺設,每一個位 置的設計都是淳芳的巧思。她從手機滑出上一個家的照片,整面牆是她特別挑 選的粉紅色,還有她收集的娃娃當作布置,淳芳喜歡繽紛的色彩,從中可以看 見她可愛的一面。 淳芳告訴我們那些酒瓶跟她很久了,彷彿成為淳芳家中必備的擺設,她打趣說 酒放到都不知道還能不能喝了。她邊帶我們走進廚房邊說有點小亂,笑稱這就 是家的感覺,有使用過後生活的痕跡。 平常都是淳芳的丈夫下廚,她笑說她只負責吃,然後做些像是洗米之類的簡單 事情。她結婚後還是很喜歡對丈夫甜言蜜語,看著丈夫替一家人下廚的背影, 覺得很幸福,並享受每一次家人一起用餐的時光。

採訪小記 我們一行人除了聽她分享物件的故事以外,還 聽了許多夫妻的相處之道,看似瑣碎的生活小 事,卻洋溢著大大的幸福。

63


3-9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7

新婚的家

HOME OF THE NEWLYWEDS 家的成員:寶哥、貞巧、小狗樂樂 珍藏物件:咕咕鐘 物件故事 掛在牆上的咕咕鐘是寶哥、貞巧蜜月旅行在德國買的,純手工製作,價格 偏高,但貞巧特別熱愛這種手工製、具有溫度的作品。 貞巧覺得咕咕鐘的分分秒秒代表彼此之間愛情的連繫,因為它是手工製 作,所以會因為各種因素影響秒差,為了確保時間的準確,需要經常手動 調整。雖然麻煩了點,但在校對咕咕鐘的同時,也提醒他們對愛情需要用 同樣的態度經營。 咕咕鐘除了外觀具有特色以外,只要到半點及整點,咕咕鐘上的人就會開 始跳舞,音樂輕快地迴盪在家中,勾起他們在蜜月期間的美好回憶。 家的故事 豐原社宅是這對夫妻新婚後第一個入住的地方,雖然結婚已經一年多,但 直到來到這裡,才真正有新婚的感覺。當初他們特地來看過幾次周遭的環 境才決定入住,可以說是以將來要買房子的規格來挑選,房間擺設除了咕 咕鐘以外,還掛有粉色的門簾,上面貼著喜氣的囍字,簡易地當作床跟其 他空間的隔間。窗外的自然光灑進地板,風從外頭吹進來,粉色的門簾輕 輕搖曳著。 寶哥個性害羞、步調較慢,貞巧則是急性子、大剌剌有話直說。聊天過程 通常是貞巧先開口,寶哥偶爾做些簡單的補充,兩者看似截然不同的個性 也有互補的效果。他們都熱愛旅遊,寶哥愛拍照,貞巧喜歡探險,他們用 旅遊的方式來了解彼此與互相磨合兩人的個性,進而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 有時候他們去旅行,原先預計北上的行程塞車,貞巧會在等待途中更換不 一樣的路線,讓一成不變的行程產生更具有變化的旅遊。剛開始寶哥完全 無法適應跟理解,但時間久了之後,他才發現這種自在的旅遊方式才是真 正的放鬆,而不是被既定的行程綁手綁腳,也因為沒有訂定太多目標的旅 遊,讓他們遇到更多當地獨有的生活經驗。 具有圖文傳播背景的寶哥在繪製咕咕鐘的過程中十分專注,對外觀細節特 別講究,讓每一個點綴都活靈活現,他在繪畫的過程彷彿也重新感受一次 新婚時的心情。

64


採訪小記 這對夫妻還有一隻小毛孩,名字叫樂樂, 牠活潑好動,平常提供玩球跟餵零食的表 演秀。樂樂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只 要來好客廳或是到鄰居家串門子,他們其 中一人就會抱樂樂一同參與,可說是缺一 不可的家人。 採訪時,碰巧是寶哥跟貞巧準備用餐,兩 人席地而坐,樂樂則開心地討吃。因為餐 桌是矮桌,樂樂一蹬就可以加入用餐行 列,看著寶哥、貞巧逗著樂樂的模樣,感 受到一家人和樂的氣氛。

65


3-10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8

一張愛的沙龍照

A FAMILY PHOTO WITH LOVE

家的成員:Lona 爸爸、岑岑媽媽、飛飛、弟寶 珍藏物件:全家福沙龍照

66


物件故事 一進岑岑家,就能看到一張溫馨的全家福照片,將它擺放在玄關顯眼處,讓家人及朋友們一進來,都能感受到 溫暖的愛。這照片在因緣巧合下完成拍攝,因為參加了婚攝公司的特別活動,讓結婚這麼多年的夫妻倆,又能 再次盛裝打扮,穿上聖潔的白色婚紗及挺拔的西裝,跟兩個小孩一同合影,彷彿就像新人與花童一般。 家的故事 拜訪岑岑一家的當天是爸爸 Lona 的生日,我們在豐原社宅大廳待命,小心翼翼揭開岑岑特地在兩週前預訂的生 日蛋糕,生日蛋糕的造型是 Lona 的車子。這一次除了原本的行程外,好伴也兼差當慶生小幫手。 岑岑在自家門前問起藝術家陳珈汝:「不知道他們在裡面做什麼?我們等一下要唱什麼版本的生日快樂歌?」每 天都會進的家門,因為一年一次的生日,變得不平凡起來。 我們一進門就唱起生日快樂,抱著小孩的 Lona 反應不過來,好像闖進不速之客似的,生日蛋糕一揭開,兩個小 孩不管陌生人是誰就立刻衝過來討蛋糕吃,吃到臉上都一片白白的鮮奶油,陳珈汝看著小孩吃蛋糕的模樣不禁說: 「現在就吃車子,以後會不會看到爸爸的後照鏡也拿來吃!」鬧著大夥笑成一塊,岑岑問起 Lona 的心情,他笑說: 「我才剛睡醒,還沒打扮呢!」 一開始岑岑對要拿筆畫一家人的沙龍照有些抗拒,她跟 Lona 推託不會畫畫:「畫這個也太難了吧!」 抱著小孩的 Lona 回嘴:「你自己慢慢畫!」 「我怕我畫起來會很搞笑,這比考試還難!」 「我晚上請你吃飯!」 「我自己出!」 陳珈汝為了緩和氣氛便說:「不好意思,我很會畫畫!」最後為了給岑岑一些信心,陳珈汝首次在物件採集過程 從岑岑起筆的地方稍微著墨,岑岑順著畫下去,慢慢地將一家人的樣子上色。 岑岑聊起小孩每個成長階段的不同,為了捕捉小孩天真可愛跟哭鬧的模樣,手機相簿裡記錄小孩每天的生活日 常。其中一張是小孩子倚在落地窗旁躺著曬日光浴,她說:「他很喜歡看外面的世界,晚上在床上睡覺也會把窗 簾拉開。」平常放假他們帶小孩從事戶外活動居多,岑岑家裡有一半的東西都是小孩的,牆壁上貼有小孩子的畫, 還有一家人的合照,地上擺滿各式各樣跟車子造型有關的玩具,小孩的記性好,連車子的品牌都會背誦。 岑岑的職業是家庭主婦,自己帶兩個小孩,Lona 的工作要支付一個家庭的薪水。岑岑說能夠有這麼長的時間陪小 孩,雖然辛苦,要隨時待命,但對她而言是甜蜜的負荷,可以陪小孩長大。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有些不一樣的行為, 可以從中看出他們的個性,小孩長大不會等人,有時看他們安靜入睡或是調皮搗蛋的模樣,都會不自覺地感動。

採訪小記 岑岑談起對小孩將來的期許:「我不是多愛讀書 的人,也不會說我的小孩非得要讀得多好,每個 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要作奸犯科,只要健康就 是很棒的事情了。現在兩個人有伴,爸爸還想生 第三胎,想生女兒,不過自己又不能決定,如果 又是男生,我就在男生宿舍了!」當她第一次畫 完全家人的照片,心情很開心,請 Lona 替畫跟 全家人的照片合照,她問小孩有沒有把爸爸畫得 帥帥,小孩靦腆地回說:「帥!」

67


3-11 家的故事 HOME STORY ___ 9

一封封摺成愛情的情書

A FOLDED LETTER TURNED INTO LOVE 家的成員:家瑜、彦翔 珍藏物件:情書

68


物件故事 家瑜跟彥翔是一對同住在豐原社宅的情侶檔,家瑜珍藏的物件是一封封情話濃濃的情書,每一張都經過他們精 心繪製而成,用拼的、畫的、貼的像是小學生的勞作,帶有真誠而自然的情感,其中有許多卡通造型都能看出 情侶相處的童趣。這些情書是支撐他們情感的重要支柱。 家的故事 當我們拜訪家瑜進行故事採集時,她跟彥翔翻箱倒櫃攤開他們過往的交集,將過去禮尚往來的禮物放在房間的地 板跟床上,光是擺放就花了好一陣子時間。 從書櫃、抽屜到衣櫃,都藏有一袋袋情書跟娃娃,各種琳瑯滿目的物件填滿家中的角落,每個禮物都見證了他們 每個階段的感情,其中送給彼此最多的是親手書寫的情書。在分享這些物件的過程中,經過家瑜的巧手擺放,讓 攝影師嘟嘟能夠把將這些回憶全部塞進一張照片中。 高中期間就相戀的他們,當時家瑜的爸爸並不贊成戀情,擔心會影響女兒的課業,加上老師打電話到家瑜家,建 議她從南投轉學到豐原,從此兩人分隔兩地,一人在豐原,一人在南投。儘管如此,兩人仍偷偷來往,搭公車到 最近的地方相約,透過書信拉近兩人的距離,文字成為他們無法相見卻連繫思念的線索,密密麻麻的情書正是他 們多年以來的定情之物。 現在他們入住豐原社宅,在全新的環境中有了落腳的空間,這段長達六年的陪伴關係,終於感動家瑜的爸爸,認 同兩人的愛情。目前彥翔白天經營娃娃機的生意,房間裡的娃娃有很多都是彥翔精心挑選的,家瑜白天在精神科 擔任行政職,另一個身分是作家。她笑著說:「我的創作靈感除了來自工作上遇到的各種光怪陸離的事情以外, 就是我跟男友相處的愛情故事。」過去她用書信傳達彼此的情感,現在她用文字書寫一本本愛情的見證。 雖然她們不再像以前一樣有頻繁的書信來往,畢竟同居沒有遠距離戀愛的問題,但這份浪漫仍保留在每一天日常 的相處,看見對方自在的模樣,就是他們把握愛情的方式。 他們畫下了粉嫩色的情書,家瑜在情書外衣填上了象徵愛情長跑六年的數字,藝術家朗誦起情書的內容,鬧得這 對年輕情侶不禁害羞了起來。

採訪小記 他們在入住豐原社宅的隔年五月二十日登記 結婚,從原先的同居進展到夫妻關係,豐原 社宅也成為了新婚後第一個居住的地方。在 甜蜜的生活中,他們接下來也要共同面對更 多關於未來的挑戰。 家瑜提起她的新婚感言,笑道:「我們答應 彼此,可以打架解決的問題,就絕對不要提 離婚!」

69


CHAPTER

ISLAND OF THINGS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PUBLIC ARTWORK 70


豐原社宅 公共藝術作品

物件之島

計畫型公共藝術作品「物件之島」,如同其所在場 域「豐原社宅」一般,具備高度公共性,人們可以 自發性地分享或運用「物件之島」上的物件進行創 作,在這裡產生更多連結。 Just like social housings, Island of Things is highly public. It's an asset that communities can share. Starting with items arranged by the curatorial team, people can autonomously share more and create more. These items create connections through creative works. 71


4-1 引言 INTRODUCTION

衆力自造,創造家與家的交往

MAKERS TOGETHER CRE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打開藝術作品創作過程的「公共性」,運用 WikiHouse 概念,將打造作品 的過程切割成人人都能快速上手的工作,讓任何人都能參與公共藝術作品 的誕生;也將「暖屋行動」採集的家戶物件故事,透過藝術家創作融會在 作品上,成為凝聚記憶和故事的島嶼;不僅蘊含情感記憶,「物件之島」 亦乘載激發創造力的物件,提供編織、餵養、孕育、創造的工具,鼓勵人 們創作、互動,於是物件的樣貌隨著時間而變化,展現著日常且具生命力 的社區人際連結。 Highlight public aspect in creative process. Based on WikiHouse concept, divide production process into accessible segments, so everyone can participate to create public artworks. Family objects and stories collected in Housewarming Project are integrated into works by the artist as an island of memories and stories. It not only carries memories, but also inspires creativity. It offers tools to encourage creativity and interaction. Objects evolve over time, and demonstrate dynamic human connections in the community.

72


73


4-2 島之源起 ORIGIN OF THE ISLAND

島之源起

ORIGIN OF THE ISLAND 社會住宅如同一座島嶼,讓來自不同人生航道、原本互不相識的 200 戶家 庭得以停泊於此,同時也做為棲居之所,乘載著這些家戶的日常生活。於是 我們以此探問:社宅中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做為什麼的「停泊」之處?又能「乘 載」什麼? Just like an island, this social housing accommodates 200 families in different life journeys, and carries their daily lives. We wonder what the public artwork can accommodate and what it can carry.

74


空間中的「物件之島」: 停泊物件,乘載創造力與可能性 ISLAND OF THINGS IN SPACE: ACCOMMODATE ITEMS AND CARRY CREATIVITY AND POSSIBILITIES 「物件之島」由四座小島組成,以日常生活中的四種「創作」為主題,分別 停泊著創造各種生命力的物件:〈孕育之島〉為綠意植蔬的農藝物件、〈餵 養之島〉為刀皿鍋碗的廚藝物件、〈編織之島〉為縫紉繡補的手藝物件、〈創 造之島〉為錘切雕刨的工藝物件。 如同其設置場域 ——社會住宅,「物件之島」具備高程度的公共性,可做為 鄰里社區共同享用的資產,以第一批由藝術團隊布置之物件拋磚引玉,人們 可以自發性地分享更多物件、或藉其上的物件進行創作,在這裡産生連結。 Island of Things is composed of four islets, based on four creative processes in daily life, that present objects with energy. Island of Nurturing includes farming and gardening tools. Island of Feeding includes kitchenware. Island of Weaving includes needlework tools. Island of Creation includes handcraft tools. Just like social housings, Island of Things is highly public. It's an asset that communities can share. Starting with items arranged by the curatorial team, people can autonomously share more and create more. These items create connections through creative works.

「物件之島」一側為展示牆面,透過陳列設計,使看似普通的日常物件產生 視覺震撼效果,進而打動人心,激發創作能量 ; 另一側可供收納。 One side of Island of Things displays mundane daily objects for striking visual effects. It's designed to inspire and resonate. The other side is designed for storage. 75


4-2 島之源起 ORIGIN OF THE ISLAND

時間中的「物件之島」:停泊生命故事,乘載共同記憶 ISLAND OF THINGS IN TIME : ACCOMMODATE LIFE STORIES AND CARRY COLLECTIVE MEMORIES 除了存在於空間中的作品實體,「物件之島」的另一種停泊與乘載是在時間裡的創作。 「物件之島」的「物件」除了意指實體可用的工具,也包含其上鑲嵌的〈物件磚〉。〈物件磚〉是藝術家走入社宅家戶, 搜集居民關於家的生命故事與物件,將其轉化製成。「物件之島」因此停泊了居民當下生命階段所珍視的物件與故事, 將數個家戶的記憶凝聚於此,呼應建築本體的直觀硬體環境裡,實際蘊含著無數具有溫度及人性的生活經歷。 而島的乘載,除了透過四種主題物件激發的創作、互動可能性,亦在居民共同參與的作品打造過程。「物件之島」以 WikiHouse 的概念設計作品組件,讓每個組件不需大型機具,只需 2、3 個人合力就可搬運,也將打造過程切分為人 人可上手的工作,因此能邀請「任何人」參與藝術作品的誕生過程。於是,這件由眾人合力完成的藝術作品,乘載著 我們從相識到第一次協力合作的記憶,而隨著作品的誕生,這個新的集合住宅開始有了共同的地方情感,這個社區開 始累積形塑出我們共同生活的文化。 Besides physical items, Island of Thing also accommodates and carries creations in time. “Things” in Island of Things refer to physical and usable tools, as well as embedded “Story Bricks”. Artists transform life stories and objects about family from residents into Story Bricks. Therefore, Island of Things accommodates items and stories cherished by residents at their present time. Memories from multiple households are aggregated h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tinctive environment of the respective buildings. Many authentic life experiences are in fact included within these walls. Island of Things not only inspires creativity and interaction with items under four themes, but also carries creative process with residents. Components are designed based on WikiHouse concept, so each component can be carried around by two to three people without large machines. Creative process is also divided into accessible tasks, so everyone can participate. This collaborative artwork conveys our memories from the first time we joined forces. As the work is born, this collective housing site starts to generate common experiences. This community also starts to accumulate collective living culture.

「物件之島」共同打造過程 Collective creative process

76


我們不僅共同打造作品,也一起為〈物件磚〉接燈點亮、 鑲嵌上「物件之島」

BESIDES BUILDING THE WORK TOGETHER, WE ALSO CONNECT LIGHTING AND EMBED STORY BRICKS IN ISLAND OF THINGS. 〈物件磚〉Story Bricks

77


4-3 島嶼誕生 BIRTH OF THE ISLAND

衆力自造, 共同完成「物件之島」! 在進駐豐原社宅的第二個月,我們發起這場群眾藝術行動。透過六、七月間 的密集籌備和整整三天的工作坊,與居民合力以自製的木槌打造出屬於豐原 社宅的公共藝術作品「物件之島」。

小試身手:「自造」的第一次練習 豐原社宅居民在四、五月陸續點交、搬遷,在六月差不多完成新居安頓,因 此這第一場打造「物件之島」的工作坊同時也是部分居民第一次參與社區活 動、認識鄰居,是多數人第一次的合力創作。所以在進入作品打造之前,我 們先從需要耐心但容易上手的黏組作品模型開始,認識木板卡榫、想像「物 件之島」,也在手作的過程中漸漸和身旁的人聊起天來 ——我們發現,一群 人一起努力,總讓過程變得熱鬧有趣,而且更有持之以恆的動力。

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同仁參與木槌 DIY

木槌的百種用法之一 —— 搥背

經過組裝模型作為暖身,接著開始小試身手:「創造」一把木槌!我們從設 計造型開始發揮巧思,經過奮力地切割,然後仔細鑽孔、磨光,完成一把自 己手作的槌子。它可以不只是敲打的工具,也可能是雷神之槌,或許作為 擺飾、用來搥背,或者表達對曾為木工的父親的思念 ——這把木槌因為源於 「自造」,而能乘載各種想像,成為我們的「作品」。

78

參與民眾與他的木槌作品


接著,我們開始做作品⋯⋯ STEP 組 裝: 敲 敲 打 打, 完 成 組 裝 木 板、 黏貼腳墊、固定螺桿與調整校準。

STEP 上蠟:將天然蜂蠟 均勻塗抹於作品元件,做第一層 基礎保養。 STEP

磨光:以磨砂紙 細修木構體粗糙處。

STEP

上蠟:塗抹天然蜂蠟於木構體, 做第二層保養防護。

STEP

STEP

大功告成! 合照打卡 ^.<

定位:眾人合力 將作品搬移至定位。

79


4-3 島嶼誕生 BIRTH OF THE ISLAND

幕後直撃! 參與者群像:從七個月到七十歳 從大合照裡你發現了嗎?工作坊的 參與者從還不會走路的七個月大 baby, 到 六、 七 十 歲 熱 情 的 爺 爺 奶奶,各種年齡、不分性別、多元 背景的人們在這三天的工作坊裡用 各自的方式參與著:坐娃娃車的嬰 孩負責擺出吃飽喝足的神情療癒大 人,國小姊姊主動照顧鄰居小妹, 對木工有興趣的國、高中生積極參 與每個環節,家事無所不包的主婦 幹練地使用電鑽,居民因職業相關 主動分享適合用於上蠟的布料,愛 釀酒的阿姨特地帶來紅酒慰勞大家 的辛勞,還有模特狗 Wolfy 專門擺 pose 讓大家拍照。 這 是 發 揮「WikiHouse」 理 念 和 秉 持「多元開放」精神所展現的魅力: 運 用「WikiHouse」 概 念, 我 們 將 製作單元模組化,把搭建流程切割 成人人能上手的工作,打開藝術作 品創作過程參與的公共性,並以「多 元開放」的眼光,相信人人都有參 與其中的不同切入點、彼此各異而 值得互相欣賞的姿態,因此歡迎任 何人加入。 於是,這件作品和參與其中的人產 生關聯,來自不同背景、橫跨多個 年齡層的居民之間也開始有了共同 的情感經驗與記憶,一個新建住宅 社區的文化於焉開始累積、成形—— 這是豐原社宅的公共藝術作品「物 件之島」,從眾力自造出發,創造 家與家之間的交往。

80

吃飽喝足的錢錢

國小姊姊與鄰居小妹

喜歡木工的國中生與鄰居叔叔

專業模特狗 Wolfy 與牠的粉絲


義築團隊、大安高工師生、南港高工師生與好伴團隊

群衆自造的推手:臺灣義築協會 最後藏在壓軸捨不得分享的是:將作品製作單元模組化、陪伴引導大家從做 一把槌子到共同完成「物件之島」的設計團隊——AHA 臺灣義築協會。 「醫生有義診,建築師當有義築。」這是臺灣義築協會命名的緣起與意義。 義築團隊的身影常出現在偏鄉部落、校園,陪伴當地居民討論所需空間,共 同搭建出貼合地方生活紋理的建築。這次義築團隊應好伴之邀,走進豐原社 宅,第一次用公共藝術的角度和居民共同創作。 三天的「物件之島」打造工作坊,義築以靜態講座搭配動態手作的方式,帶 領居民從國內外案例及親身實作體會「自造」的實在與浪漫,過程中和大家 談天笑鬧打成一片,很多人說參與工作坊的最大收穫之一就是認識義築!這 次義築協會除了傾團隊之力協助以外,也與大安高工、南港高工的師生合 作,包括作品製作前期的木材切割,以及在後二天的工作坊,二所學校的師 生們還特地從臺北搭車南下,與社宅居民共同學習組裝、打磨、上蠟。 謝謝義築協會理事長侯老師、執行長志明、萬能組教練林老師、水電組教練 俊愷、AHA 工具圖書館館長譽鈞、數位構築顧問基立、媒體小組凱傑,以 及大安高工、南港高工的老師學生們,還有參與「物件之島」系列工作坊的 每一位朋友,謝謝你們,讓「物件之島」成為有生命力的創作。

社宅居民(右)自製感謝狀頒予義築協會執行長 簡志明(左)

義築協會理事長侯君昊老師

81


4-4 島中故事 STORIES ON THE ISLAND

〈物件磚〉創作歷程

STORY BRICKS

鑲嵌〈物件磚〉的公共藝術創作,是藝術家陳珈汝跟居民協力完成的作品, 其最重要的核心來自居民的故事,下面我們將分享〈物件磚〉的創作背景與 製作過程。

〈物件磚〉起源: 出沒在社區鄰里的藝術家 起初陳珈汝到每戶人家都會熱情 介紹自己在豐原社宅裡參與的角 色, 沒 有 太 多 繁 複 的 專 有 名 詞 介 紹, 而 是 簡 單 地 透 過 聊 天 的 方 式 理 解 彼 此 的 近 況, 聽 著 對 方 聊 起 入 住 的 心 得, 很 自 然 把 話 題 切 入 自己的創作計畫。 陳珈汝回憶當時拜訪居民的經驗 說 道: 「有時候採集的居民並不是 事先約好的,而是在電梯碰面就向 居民邀約,居民邊煮菜邊聊天,跟 他們的關係就跟鄰居一樣沒有太多 隔閡,彷彿我們透過藝術拉近彼此 的距離。」

82


邀請居民拾起色筆,描繪重要記憶 隨手塗鴉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當陳 珈汝向居民提到用色鉛筆描繪自己珍 藏的物件時,很多居民的反應都是擔心自己畫不好,一想到自己的塗鴉會 被展示在〈物件磚〉上就更緊張,實際上在繪畫過程中,我們反而在豐原社 宅挖掘出許多繪畫有天分的居民,也有一些居民笑稱自己上次拿色鉛筆, 已經是好幾十年前的事情。 陳 珈汝提起:「會想請居民用畫的方式把物件的故事說出來,是因為塗鴉 是一種很直覺性的創作,過程不受拘束,當他們拿起畫筆繪製跟自己息息 相關的物件,很容易在過程勾勒出許多動人的故事。」

居民起初拿起畫筆總是害羞,卻能勾勒出最真實的情感筆觸。

過程中挖掘出許多繪畫有天分的居民,令人讚嘆!

83


4-4 島中故事 STORIES ON THE ISLAND

選用環保玻璃珠,讓閃耀光線穿透故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曾因為時間被遺忘的記憶,記憶連結出深刻的情感,注 入在日常的物件當中。陳珈汝透過傾聽得知居民的物件故事後,她思考作 為一棟建築裡創作的公共藝術,若使用更貼近建築的玻璃材料,在光線折 射之下,是不是可以讓物件的故事從光影中顯現出來? 於是陳珈汝決定以原為環保建材的廢棄玻璃當作〈物件磚〉的材料,並將居 民分享的物件故事以雷射雕刻方式刻畫在〈物件磚〉上,讓這些動人的故事 能夠永久保存其中。

84


鑲嵌〈物件磚〉:以公共藝術包容不同的生命經驗 當居民的故事濃縮在〈物件磚〉上面,陳珈汝透過舉辦鑲嵌〈物件磚〉的活 動,請居民親手把自己的物件放入一同搭建的「物件之島」裡,讓每位居 民在現場透過口述分享故事,讓感動擴散出去。有些居民還成為〈物件磚〉 的導覽員,向社區鄰里介紹自己參與的部分以及與陳珈汝一同完成的藝術 創作。 陳珈汝提及:「彼此都可以分享各自的生命故事,藝術可以包容不同的生 命經驗,這是在這次活動想要讓居民參與的部分。」

將家的故事濃縮在〈物件磚〉,鑲嵌在公共藝術 作品「物件之島」之上。

擺設在好客廳的「物件之島」公共藝術作品乘載了居民的故事,陳珈汝一 直在思考要創作什麼,才能讓藝術傳承下去。她想到豐原社宅是只租不售 的住宅形式,如果居民搬走了,若是故事能夠留下來,是否就可以讓居民 與社宅之間產生更多的連結?在這樣的發想之下,〈物件磚〉的創作不只是 回應當下住在豐原社宅的居民,而是搭建了一座承載時間的橋梁。

〈物件磚〉鑲嵌工作坊中,彼此分享生命故事,也一同體會手工創作的樂趣。

後記 陳珈汝回憶採訪這麼多居民的物件故事,對其中一位居民保留家人留下的 鐵臼印象最深。鐵臼讓她想起自己的從事針車修理的爺爺,陳珈汝的家中 有很多爺爺使用的工具。當爺爺過世後,陳珈汝看到他遺留的物件,更加 體會他為家裡付出的情感,也看見了家族一路走來的軌跡,作為孫女的她, 也經由物件的傳承,更懂得珍惜跟家人相處的每個當下。 在採訪眾多居民之後,陳珈汝也開始思考自己家族的歷史以及跟家人的關 係是什麼?她相信物件的元素由許多關係構成,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詩人, 連繫起生命的關係。她藉由這次的公共藝術計畫,理解到人的移動過程, 其實是對於家的歸宿的探索,而在故事採集的過程中,陳珈汝也漸漸與居 民建立了關係,並創造了許多自己跟居民的珍貴記憶。

藝術家簡介 陳珈汝,現居於臺中。畢業於臺北 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主修複合媒 材。作品啟發於自小生長的島嶼想 像,關注自然環境、城市鄉村,喜 愛撿拾日常物件與自然媒材,探索 在環境如何形塑當今的意義,與思 考它過去的歷史脈絡。現專注研究 不同纖維與跨領域合作的可能,試 著將創作過程帶入社區,並藉由參 與式的工作坊作田野紀錄,邀請居 民實驗當地媒材、人、空間的關係 發展,持續讓創作過程保持開放和 多元的對話。 個人網站: www.chiaruchen.com 85


4-5 島嶼想像 ISLAND IMAGINATION

「嘿,你有空嗎?」 繡補創作計畫

物件不只乘載過往的記憶與情感,也能開啟對未來的想像和創造,例如「物 件之島」其中一座〈創造之島〉上就布置著我們用來打造這件作品的木槌 和電鑽。以此為延伸,藝術家吳有容以〈編織之島〉上的針、繡線和布料, 在豐原社宅展開「嘿,你有空嗎?」繡補創作計畫。

〈編織之島〉

嘿,你有空嗎? 來聊天補衣服吧!

衣服是最貼近身體的物件,像第二層皮膚,日日包裹、溫暖我們,也是 無聲的語言,流露每個人的喜好、性格和心情。你曾經仔細讀過一件舊 衣物的痕跡嗎?那可能是跌倒時磨破的褲管,而你記得當時為你傷勢焦 急的那對眼神;可能是制服衣領長期用力刷洗的「破綻」,一道道裂縫 都浸潤母親的汗水。 「 嘿 ,你 有 空 嗎 ? 」是 藝 術 家 吳 有 容 駐 點 於 豐 原 社 宅 的 繡 補 創 作 計 畫 , 邀請居民帶著對自己別具意義的織品,與藝術家聊聊破洞的空缺、與 衣物相伴的日常記憶,藝術家則以針法和色彩在衣物上訴說這些生活 的深刻。 86

藝術家吳有容駐點於豐原社宅


投遞邀請信,展開與 四位父母的對話

〈內在與外在的凝視〉 這件印著老虎臉部神情的無袖透紗長版罩衫,約十年的衣齡,正中間的 地方不小心被勾破了一個洞。裡面可以穿搭不同花色的短袖或是長袖衣 服,呈現不同的風格,是主人淳芳衣櫃裡上百件衣服中,特別喜歡且珍 愛的一件。 打扮時髦、穿著總擁有著浪漫色系的淳芳,喜歡粉色系(外在)與動物 系(內在)之間的衝突感,這或許是淳芳對自我的詮釋。問起為什麼會 特別喜歡這件描繪動物臉部的衣服?淳芳說:「我喜歡看貓科動物在凝 視 獵 物 的 眼 神, 那 個 瞬 間 有 著 非 常 強 烈 的 企 圖 和 對 一 個 對 象 的 無 限 企 求。在那當下牠體現了我在面對事業上的那份專注與精神。結婚讓我放 下了剛起步的工作,有了小孩之後身分是全職的家庭主婦。我仍然喜歡 充 滿 掠 食 與 被 掠 食 的 職 場 生 活, 在 那 裡 我 能 不 斷 地 挑 戰 自 己、 凝 視 獵 物,一次又一次地達到目標。」 藝術家繡補小記 聊到作為一個全職母親,目前如何平衡對於工作上的欲望?她說:「帶 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是我生活的樂趣。我喜歡和人交往、互動的 過程,這也是我所擅長且做得很好的部分。我想教給我的孩子那些學校 不會教的事情,像是在社會中生存下去需要具有哪些生存能力,與人交 往 上 所 需 要 的 眉 角 與 方 法, 這 些 都 是 我 從 15 歲 開 始 邊 讀 書 邊 打 工 學 習 來的,我希望能將經驗分享給他們。」

更認識淳 芳 後,讓我感覺她的粉色 外在裡,裹著一股對家庭與事業的 紅色追求,因此選用介於兩者之間 桃紅色的線,沿著洞口邊緣繡補, 保留洞口使它成為外在與內在差異 的表露管道。

87


4-5 島嶼想像 ISLAND IMAGINATION 〈毛小孩與毛毛的我〉 當第二次見到阿川時,大概就可以破解他的穿衣密碼:「吊嘎+短褲+ Wolfy」! 因為特別怕熱的緣故,從高中開始,阿川的衣櫃就鮮少看見長袖甚至是 短袖的衣服,全都是黑、灰、白色三種顏色但不同質料的吊嘎。無袖一 方面好運動,一方面涼快,非常符合講求簡單舒適的他。這次他選了因 為長期穿著而有著大大小小孔洞的深灰色背心,衣齡約三、四年。 「每個時期都有最常穿的那一、兩件衣服,這一件就像是我現在身上這 件,是我當時最喜歡、穿起來最舒服的一件。」 大約是在高中時,阿川開始有了要養一隻白色哈士奇的願望,在去年阿 川的願望實現了。Wolfy 成為他簡單生活中的必要陪伴。幫 Wolfy 梳理 內層的毛髮時,總會落下許多細小的絨毛,輕輕的、柔軟如絮,阿川因 此收集了一包包 Wolfy 的軟毛。 阿 川 對 Wolfy 的 寵 愛, 就 像 對 一 個 孩 子 般, 他 們 共 享 一 個 單 人 房、 一 張床、一部機車,以至於每一天的生活日常。 藝術家繡補小記 生活創造回憶,回憶為生活的養分,簡單但充滿細節。 Wolfy 的脖子有著 一圈特別美麗的白色絨毛,我將阿川收集而來的絨毛以針氈入他「過去最 愛」的灰色吊嘎的領口部位,希望記錄下這日常的相伴。

〈擁有一個承裝想像力的口袋〉 這條追趕跑跳碰的時候勾破的格紋絨毛布長褲裙,是今年春天買的,衣 齡不到一年。 婷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性格與動作不拘小節,放學回家後,衣服上總 會帶著豐富的色彩、泥土。這一條適合春秋的褲裙,可以閱讀出一位母 親對於女兒個性的期望與用心:「因為是女生,還是希望她能淑女一些, 但她個性上比較大剌剌,所以我後來都買褲裙給她穿。」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婷重視孩子的創意發展、手作獨立思考的能力。豐 原社宅開始有了引導式的兒童創作課程,她都會帶女兒來參加。但她也 時常苦惱於在讀繪本、圖畫書給孩子聽的時候,所需要具備的想像力。 該買有聲書和巧連智嗎?要讓孩子學畫畫課、音樂還是直排輪?此時的 家長,總是相當苦惱。

88

藝術家繡補小記 將破洞的地方繡上可愛的圖案,讓 這件褲裙變成一個承裝無限想像力 的小口袋,在玩耍時可以盛放沙子、 糖果和玩具。


〈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件織品〉 進 醫 院 生 產 前, 幫 孩 子 準 備 的 第 一 件 衣 服 ——舒 棉 質 地 印 企 鵝 圖 案 的 連 身衣,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件織品,會一直一直保留下去。 衣物的主人是當時剛進行抓周的米包,她目前只能用眼神示意,先由幫 米包挑選這件衣服的媽媽昱均代言。昱均和米包早睡早起,每天清晨五 點多,昱均會開車先 把 米 包 載 去 臺 中 的 保 姆 家, 再 到 麵 包 工 廠 上 班。 昱 均不只進場製作麵包,也身兼管理的職責。一早出門到晚上下班回到豐 原的家,大多已經晚上九點多。 一個人獨自撫養孩子 並 肩 負 工 作, 她 說:「 當 了 母 親 之 後 才 知 道 母 親 是 一 個 沒 有 責 任 極 限 的 角 色, 永 遠 都 可 以 更 好, 事 實 上 是 我 在 和 米 包 學 習,她教了我好多。 為 了 給 孩 子 更 好 的 環 境, 身 教 的 影 響 力 督 促 著 我 持 續進步,努力成為那個 米 包 可 以 學 習 的 好 的 對 象。」 昱均 現 階 段 想 在 工 作上達到一個階段目標,希望在未來有更多時間來陪伴米包成長。 米包與麵包,是昱均生命中不能缺少的兩個部分。做麵包是昱均最喜歡 的事情,米包則是她不後悔的愛與責任。 藝術家繡補小記 第一次的經驗,往往使人留下深刻印象。那天晚上和昱均剛好邊吃泡芙邊 聊,一開始做烘焙時也是從做泡芙開始的。因此在米包第一件衣服上,我 繡上了昱均最一開始接觸的泡芙,在衣服左胸口的位置,慢慢長大。

島嶼的可能: 從衣物的相視,到人與人的互識

藝術家簡介

當藝術家邀請參與者一同凝視衣物的空缺,其實也悄悄展開人與回憶的對 話、人與人的連結 ——那段對話往往聽來日常,卻體現生活的嚮往、生命中 的愛與祝福;而人際連結遠不只在藝術家和參與者之間的相識,更在參與者 和故事角色之間的關係溫習。

生於高雄鳳山,畢業於國立臺南藝 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主修纖維 藝術。創作關注於藝術家與社會之 間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等多樣 態的創作嘗試。近期創作以非傳統 纖維的編織、染色方式,以行為和 裝置的手法來完成。

這是藝術家以「物件之島」的「編織」為題所展開的創作。現在,你會如何 想像這座「物件之島」?

個人網頁:https://collins81811. wixsite.com/inspired 89


4-6 有島相伴的日常 DAILY LIFE WITH THE ISLAND

有島相伴的日常

DAILY LIFE WITH THE ISLAND 「物件之島」的四座小島〈孕育之 島〉、〈餵養之島〉、〈編織之島〉 與〈創造之島〉,各自乘載了激發 創造力的物件,提供編織、餵養、 孕育、創造的工具,鼓勵人們創作、 互動。「物件之島」在好客廳也漸 漸與居民產生了互動,創造出超乎 想像的日常。 育仁的〈電流急急棒〉 具有種子身分的育仁經常想出各 種 點 子 吸 引 居 民 參 與, 在 某 次 活 動 中, 他 在 豐 原 社 宅 舉 辦 了 時 下 流 行 的 密 室 逃 脫 活 動, 吸 引 大 小 朋 友 參 與。 其 中 一 關, 育 仁 設 計 了 擺 設 在 六 角 大 廳 的〈 電 流 急 急 棒 〉 關 卡, 居 民 小 孩 玩 的 過 程 膽 戰心驚,笑聲迴盪整棟社宅。 育 仁 分 享〈 電 流 急 急 棒 〉 的 幕 後 製 作 祕 辛, 是 由 居 民 佳 仁 與 他 共 同 協 力 運 用「 物 件 之 島 」 上 的 工 具 手 作 打 造。 只 要 他 碰 到 難 題, 就 會 繞「 物 件 之 島 」 一 圈, 自 然 而 然 地 找 到 可 以 使 用 的 工 具。 當 時為了讓居民能在社區體驗更多 元 的 遊 戲, 他 可 是 連 夜 趕 工 完 成 這個獨一無二的〈電流急急棒〉。

90

汶纓阿姨的紀念畫作 汶纓阿姨是豐原社宅的高齡住戶,她經常來好客廳作客,分享自己悲喜 交雜的人生閱歷與生命片刻。她有一本泛黃的日語歌本,典藏過往的旋 律,她會在這裡唱起歌,思念走得比較早的丈夫。 在好客廳的小管家邀請之下,她拾起「物件之島」上擺放的色鉛筆。她 丈夫生前對她很好,眷戀的情感伴隨年紀昇華成一種無語的日常,她緩 緩用小孩子般的筆觸,畫出回憶的色彩,也讓我們看見她重拾一絲微笑 的溫暖神情。


則誠的潑墨畫 社 宅 居 民 玉 蓮 的 大 兒 子 則 誠, 是 好 客 廳 的 得 力 助 手。 好 客 廳 的 門 一 打 開,他有空就會來光顧,但他不只是來遊戲區玩耍,而會跟小管家報到, 請示有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 則誠在好客廳做過澆花、整理玩具、打掃、擦桌子等工作。有一次假日, 已經做到沒事可以請他幫忙,當時值班的小管家小萱,她的男友在好客 廳嘗試潑墨創作,站在一旁偷偷觀察的則誠也想嘗試。於是,他用「物 件之島」上的顏料調色,在地上鋪起報紙,用畫筆逐漸發展出屬於他自 己的創作。 當則誠的潑墨畫被擺在好客廳當作展品,他看到後感到很害羞。小萱想 起則誠曾經說過的童言童語:「我很喜歡好客廳,我很喜歡你們,因為 你們很辛苦,所以要幫忙你們! 」

彦羚的〈官將首〉 居民彥羚參加過好客廳大大小小 舉 辦 過 的 活 動, 圖 片 中 的 官 將 首 是他假日來好客廳畫的。 當 時 好 客 廳 舉 辦 親 子 活 動, 不 過 對於就讀國中的彥羚來說太初階 了。 雖 然 他 感 到 無 聊, 但 又 想 參 與 一 些 活 動, 於 是 他 從「 物 件 之 島 」 取 材, 用 顏 料 將 面 具 譜 上 官 將首的神韻。 他分享在陣頭時,只要有人需要, 他 就 會 幫 忙, 而 且 還 能 賺 點 零 用 錢 花, 又 能 讓 大 人 看 見 他 獨 特 的 巧 思。 畫 完 官 將 首 後, 彥 羚 還 向 參與親子活動的居民仔細介紹他 苦心造詣的創作。

91


CHAPTER

BEHIND THE SCENES SH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THE FIRST PUBLIC ART PROGRAM FOR SOCIAL HOUSINGS IN TAIWAN 92


全臺第一個 社宅公共藝術操作 經驗分享

幕後推手

身為「家常對話」的策展執行團隊,最重要的使命 是 ——創造好的合作環境。 As for the Small Talk curatorial team,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s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cooperation. 93


5-1 引言 INTRODUCTION

臺灣首次策劃操作於社會住宅的公共藝術計畫

THE FIRST PUBLIC ART PROGRAM PLANNED FOR SOCIAL HOUSINGS IN TAIWAN 94


「家常對話」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夥伴們共同合作促成,包括:社會設計團隊、 藝術創作者、建築師、市政府公務員、地方社區團體、社會福利組織與物 業管理單位等。我們嘗試在一棟全新的城市建築裡種出社群,其中,需要 實驗精神、衷心交流以及資源整合。本章節收錄 4 篇關鍵角色訪談與 2 篇 人物特輯,帶你從多元視角回顧藝術計畫的動人片刻。 Small Talk came from a facilitated cooperation among partner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such as: artists, architects, city government, local communities, social welfare and property management units etc. We are trying to create a thoroughly new kind of community inside buildings with a necessity of experimental spirit, wholehearted dialogue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he following chapters include 4 key-role interviews and 2 feature stories that will have you review the motivational moments of this art program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95


5-2 第一手經驗分享 FIRST-HAND EXPERIENCE ___ 1

策劃團隊「好伴」

PLANNING TEAM HAPPEN SOCIAL DESIGN 好伴自 2018 年開始執行計畫型公共藝術,累積一年多的實戰經驗,在本文 整理我們的執行心法,及各種意想不到的收穫。過程充滿挑戰,卻也因為 這些挑戰而有趣。

「家常對話」執行期間橫跨 3 年、3 處社宅, 光是前期策劃就花了 1 年,在這期間做了哪些功課呢? 1

田野調査:首先盤點地方資產,如:文化、產業、社福等資源;接著拜訪 基地建築 ; 參加廟口的社宅申請說明會。

2

諮詢專家:拜訪公共藝術、社會住宅領域的專家,感謝前輩慷慨分享建議 及資源,每一次都是極為珍貴的談話。

3

大量閱讀:深讀關於家、社會參與藝術、建築空間、社區營造等主題的書籍, 在書中對話、學習。( 推薦書單請參考 P.116)

4

尋訪藝術家:帶著計畫資料及誠摯的心,奔走拜訪 AHA 義築協會、藝術家 陳珈汝,因為理念相近而一拍即合,成為夥伴。

5

持續對話討論:腦力激盪,牆上貼滿壁報紙及便利貼,集眾人創意及策劃力, 漸漸形塑「家常對話」構想及內容。

6

96

徵選行政程序:從徵選會議到數次鑑價會議,歷經半年以上,終於在 2018 年初通過設置提案,正式準備啟動計畫型公共藝術計畫。


好伴將哪些社會設計概念運用於本次藝術計畫中?

社會設計有一項很重要的精神 ——轉換觀點(shifting focus)* ,以往對於社會住宅的刻板印象認 為社區居民是單方面地接受幫助且相對弱勢的,但如果我們將焦點放在探索彼此的長處及潛力,將 「人」視為具創造力的重要社區資產,在彼此學習、合作的過程中建立培力機制,則會開啟不可思 議的有趣合作。 我們在規劃「家常對話」計畫時,保有一些留白空間,例如:「島之慶典」工作坊只設定大方向主題, 沒有限定創作者的背景或身分。在進駐過程中,有些居民從參與者,成為我們共同討論、創作的夥 伴,甚至化身為帶領工作坊的創作者。 (案例詳見〈5-6 特輯 1——藝術家 X 社宅居民的私密對話〉P.108 )

*「轉換觀點(shifting focus)」,也可以解讀為「轉移焦點」, 意即跳脫既有框架,從其他角度去看同一件事物,可能會看見 截然不同的樣貌。 小練習 ——請將視線焦點放在畫面右側,你看到什麼?接著,將焦點放在左側,你看到什麼呢?

身為「家常對話」策展執行團隊,最重要的使命是? 最重要的使命是 ——創造好的合作 環境。 在我們一同布置展覽的過程 中,名澤大哥(居民)說:「你看 一個作品(計畫)越複雜、越多元, 代表越多人的想法參與其中,也越 有趣。」針對各式工作坊或活動中, 希望讓想參與的人都能參加,不分 年齡、性別、個性外向或害羞,都 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契機點。 除了藝術團隊與居民間的合作,還 有在計畫的層次上不同背景、專業 相異的角色們,包括:藝術創作者、 建築師、市政府公務員、地方社區 團體、社會福利組織與物業管理單 位等,在這個合作環境中能衷心交 流、共事。

「家常對話」豐原段成果發表會,一同欣賞集 眾人之力所完成的創作。

97


5-2 第一手經驗分享 FIRST-HAND EXPERIENCE ___ 1

過程中意外的收穫?

回顧整趟旅程,有一個很感動的體 會,是藝術家及居民互動間的角色 轉換。剛進駐的前幾個月,藝術團 隊大多扮演主動觸及的角色,發起 活動、邀請他人參與。到了計畫的 中期及尾聲,我們看見了居民與藝 術家角色翻轉的動人現象:前來擔 任種子藝術家課程助教的鐵漢爸 爸,拿起小熨斗準備孩子們的創作 素材;在發表會晚上的派樂日共食 聚餐,居民帶來拿手料理,甚至將 客家擂茶的器具食材整套搬來,熱 鬧又溫馨。居民貞巧跟我們說:「最 重要的是你們喜歡,我們就開心。」 這是我們珍藏的收穫。

「家常對話」豐原段成果發表會,居民寶哥、貞巧的家人帶來客家擂茶與眾 人分享。

回應本計畫的願景(P.36),如何讓空間成為充滿生活感的地方?

1

初期「開啓對話」:雖然有點老套,但我們相信,好的開 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剛入住的第一個月,我們從住民角度 出發,發起暖屋行動,走進許多有趣的家中,探訪故事, 交了第一群朋友。

2

中期「建立關係」:好伴及藝術家進駐於社宅一樓的「安 康好客廳」,每週 6 天,每天 6 至 8 小時,這是很長時間 的投入,希望在住宅的公共空間搭建社區往來平臺。好客 廳全然開放、樂於互動,有時聚在這裡閒聊日常,有時在 此各自享受自己的時間,例如:有人遛狗、有親子在遊戲 空間玩、清潔工作的阿姨來休息,大家路過時總會探頭看 看,沒有特定目的,但卻是平凡真實的互動。因此建立藝 術團隊與社區居民的熟悉親近關係。

3

後期「一起生活」:為期半年的藝術駐點計畫中,大家共 同創作、打造作品之外,藝術家也進駐在其中一間公寓, 成為了鄰居,互相邀約晚餐或聚會,生活在一起。

好伴進駐營運的安康好客廳,作為社區的往來平臺。

98


溝通力

作為策劃執行團隊須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將你的想法傳達給 0 - 99 歲的人們。

慢磨力 同理心 行政力 親和力 謹慎+條理+耐煩= 計畫順順過。

換位思考是合作的基礎, 拉近你我的距離。

專案 控管力

以真心及開闊心胸, 跟居民交朋友。

好事多磨,時間能夠 醞釀出風味。

挑戰 不可能 之力 不輕易說「沒辦法」, 路是人走出來的。

管錢、管時間、管人力, 資源整合是關鍵。

抽象 思考力 整體而言,策劃執行團隊須具備各種角色轉換的彈性,除了最基本的做為 藝術家與居民的連繫橋梁,在進駐過程中時刻盤點人、事、物等資源,在 各項活動中也扮演資源協調者、發起活動的號召者、鼓舞居民參與創作的 推動者,更作為居民的陪伴者,甚或是可以放鬆互動的朋友。

探究事物本質, 讓心智自由思索。

由於藝術進駐計畫是有一定期間跟經費, 計畫結束後,有什麼方法能延續藝術能量呢? 根據豐原社宅的經驗,我們跟臺中 市住宅發展工程處夥伴討論後建議 了兩種可能方向。首先,運用公共 藝術團隊進駐期間之公寓房間,計 畫結束後,可邀請其他創作者前來 進駐,例如:居住生活的實驗計畫, 創作者可運用「物件之島」的工具 素材,加上已經累積的社區動能, 如:頂樓菜園、共食派樂日、編織 繡補等主題發揮,或是進行日常的 觀察寫作、繪畫、音樂、影像等多 媒材創作。其二,未來其他案的計 畫經費項目,是否有可能編列部分 作為「藝術延續發酵基金」,額度 不一定要很高,但運用期程不用受 限於單一社宅基地進駐期間的 180 天內,可以有更彈性長久的規劃。

計畫期間,提供藝術團隊使用的公寓成為私下交流感情的熱點。照片為好伴的韓國朋友來換宿,準備家鄉料理與居民同樂。

99


5-3 第一手經驗分享 FIRST-HAND EXPERIENCE ___ 2

幕後催生者「臺中市住宅發展工程處」

BEHIND THE SCENES OF TAICHUNG CITY GOVERNMENT HOUSING DEVELOPMENT DEPARTMENT 臺中市政府首度在豐原社宅推動公共藝術,希望透過公共藝術連結每戶人家 的關係,在全新、互不認識的社區中塑造相遇的機緣。過去市政府並沒有 類似的操作經驗,為了跨出第一步,找上熟悉社會設計的「好伴社計」團隊。 一年的計畫期間,市政府團隊共同參與了居民的生命歷程,我們也邀請到 本計畫幕後的催生者陳靖怡,與我們談論推動過程的經驗。 採訪 / 好伴社計創辦人 張珮綺 受訪者 / 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 總工程司 陳靖怡

與好伴的首次合作促成一趟名為陪伴的旅程

此次執行公共藝術前是否有預期想像?過程如何讓藝術團隊有發揮空間?

陳靖怡(以下簡稱陳):這是住宅 處首次推動公共藝術計畫,過程發 現藝術跟居民其實是關係密切的。 公部門執行過程將步調放開,因此 計畫能更貼近生活,而且跟居民的 日常有更多關聯。 很幸運的是,臺中市政府團隊並沒 有給公共藝術太多的壓力跟局限。 同時,我們得找到願意實際一同陪 伴社區的團隊。如果沒有以上的元 素,可能會局限於過往對於經費及 績效的考量,就沒辦法有足夠的彈 性發展出新奇的一面。 藝術作品打造工作坊,照片為工作人員,包含:藝術家、義築團隊、住宅處同仁及好伴團隊。

100


隊。

在社會住宅的居住型態空間,公共藝術計畫的挑戰之處?

陳:困難的地方在於大家都沒有相關經驗,要有共識在這條路上一起學習 甚至是互助關係。為了拉近居民之間的距離,一方面社會住宅有駐點團隊 長期陪伴,一方面我們在參與過程也會現場聆聽居民的需求。 居民是公共藝術的主角,要是居民的參與度沒有跟我們想像一樣,也會是我 們需要適時做調整的地方。好伴團隊跟藝術家陳珈汝在暖屋行動當中拜訪 居民,發現人與人的距離其實沒這麼遙遠,透過公共藝術把大家的心打開, 逐漸願意參與社區的大小事。

居民是公共藝術的主角。照片為第一場藝術作品打造工作坊的大合照,多元的參與者背景,促成有趣合作。

101


5-3 第一手經驗分享 FIRST-HAND EXPERIENCE ___ 2

過去一年的藝術計畫中,印象深刻的故事? 陳:好伴在豐原社宅舉辦一系列的公共藝術活動是有它的 生命歷程,我們都知道很明確的目標,就是將「物件之島」 建立起來。 藝術計畫試圖讓居民在每一個活動都有參與感,「物件 之島」像小型的建築物,是透過居民協力一同打造而成 的結晶。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打造屬於自己工具的階 段,雖然只是一個前置作業,但先前建立公共藝術的想 像以及事先練習操作的模式,使得居民更加期待後面活 動的成果以及展現。

陳靖怡總工程司與住宅處夥伴也來參與藝術作品打造的工作坊,大顯身手。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社會住宅種子住戶育仁,他的提案是「派樂日」,定期舉 辦一人一菜的共食活動。一開始我們想像只是一般社區會進行的活動,吃飯 可以引起什麼火花?但令人驚豔的是,一年來發現育仁在活動規劃面成長很 多,他已經找到自己與社區建立關係的方式。身為比較接近幹部的角色,他 藉由活動從一開始參與人數不多,到成功建立出居民對社區產生的凝聚力。 有育仁這樣的居民出現,讓原本對社區漠不關心的居民或彼此不認識的鄰居 願意走出來,這是我在社區發現很不一樣的地方。

種子住戶育仁及庭瑄所舉辦的社區派樂日,吸引近 50 名居民及有興趣之民眾共襄盛舉。

102


對社會住宅都有共同願景的團隊合作模式

這次與好伴和藝術家合作的經驗如何? 陳:好伴長時間在臺中中區扎根,累積一定的成果經驗,他們是年輕有想法 又有活力的團隊,好伴確實在執行過程做出很不一樣的成果。 兩方其實是一同學習,我們跟好伴一樣對社會住宅都沒有相關經驗,但彼此 之間有共識。第一,對社會住宅都有共同的願景;第二,不給社會住宅貼太 多標籤。社會住宅是多元的小型社會,我們想在這裡嘗試各種可能。

社會住宅帶給居民自我的追尋跟價値的認同

參與計畫的過程,對妳個人有産生什麼感觸或啓發? 陳:在還沒推動社會住宅時,因為工作關係,會接觸到很多申請租金補貼 的市民,進而站在他們的位置思考,到底政府的所作所為跟制度會影響多 少?我後來非常震驚地發現,這些,就是他們的全部。這促使我花更多心 力在擔任公部門的角色。 入住社會住宅並非租金減免這麼簡單。社會住宅帶給居民對自我的追尋跟 價值的認同,這是很重要的階段。透過社會住宅的機制幫助他們,站在他 們的立場思考他們的需求,這樣的出發點,才會契合公部門跟居民之間的 溝通關係。 回到私人部分,我自己有小孩,看到豐原社宅的小孩會設身處地想像他們 的生活狀況,政府在有限的資源能做些什麼?才可以讓他們受到更多的關 注?雖然可能沒辦法一下子幫助這麼多人,但至少他們已經住進來,成為 我們服務的對象。

後記

豐原社宅居民組成有近 3 成是孩童,照片中是居民淳芳及小兒子錢錢。

公部門這次保留給「好伴社計」團隊 很大的創作空間,願意花長時間與社 區相處。過程中,我們常覺得自己不 像是在工作,而是用心與居民培養感 情。良性的合作過程中,看到的成果 反而不單是公共藝術的完成,而是看 見人與人逐漸找到生活的樣貌。

103


5-4 第一手經驗分享 FIRST-HAND EXPERIENCE ___ 3

豐原社宅建築師姜樂靜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ARCHITECT CHIANG LE-CHING

建築理想國的藍圖 豐原社宅是由姜樂靜建築事務所規劃設計,姜樂靜建築師勇於創新,打破陳規,過去更有許多結合公共藝術的建築 設計經驗。豐原社宅為姜樂靜建築師首次規劃的社會住宅,她透過保留在地特色,匯集大自然的採光及通風,在建 築物內開闢明亮的公共與私人空間,希望提供居民最好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 採訪 / 《家常對話》紀録片導演 紀建廷 受訪者 / 建築師 姜樂靜

可以請您敘述一下豐原社宅的設計理念嗎?

豐原社宅在規劃上匯集大自然的採光及通風, 希望提供居民最好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

姜樂靜(以下簡稱姜):豐原社宅的基地很大而且是一棟拔高的建築,周 遭機能方便,以 Y 字型的外觀敞開空間,有別於傳統建築方正的格局,因 為建蔽率低,相對有更多腹地開放給周遭,讓鄰里享受踏青的悠閒。 當初規劃其實有苦楝樹在腹地上,原先道路會把樹給切過去,我特別説服 臺中市政府將樹保留下來,所以才會形成現在的圓環。我期望這次設計的 建築能像棵大樹一樣,能夠庇護居民的生活,賦予更多安心綠化的環境。 我做的其實是一種有機建築,有機建築能夠自然地讓每戶人家像葉脈一樣 舒展開來,展現好的風景,感受到陽光的溫度,它象徵一種很自然的住宅 形式,設計理念受德國有機學派的李承寬教授影響。這次合作的老師趙力 行跟過李承寬教授一段時間,承襲很多有機學派的想法。

特別保留的社區苦楝樹,姜建築師期望設計能 像棵大樹一樣,庇護居民的生活,賦予更多安 心綠化的環境。

104

我們運用白色底呈現明朗的視覺,然後依照坪數大小使用不同鮮豔色塊區 分,住宅通道作為公共的六角空間。六角空間像過去眷村式的巷弄,將街 道立體化,讓居民的相處産生更多頻繁的互動。


豐原社宅跟過去您設計的建築 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姜:我以前工作就是以設計住宅為主,我做過像是理想國或是其他市售住宅 等類型,因受限銷售,以至於設計沒有這麼自由,對公共設施也不會太注重。 作為商品,通常外觀不如社宅這麼明亮,而且為了抬高價格,往往將造型設 計得很昂貴,刻意添加裝飾性的外觀,但貴氣的建築並不代表住起來是愉悅 的。社會住宅應該要給人一種開朗的形象,用衣服譬喻的話就像給建築套上 牛仔褲或是短 T,是重視生活的,而不是物質的;以社會住宅來講就是活用 它的功能性。讓居住在這裡的人能好好生活,等工作賺夠錢,搬出去再尋求 更好的生活。 社會住宅的居住形式對比現在的房地産,反而成為一種很好的革命,執行這 件案子其實有把我的理想實踐下去,這是我做社會住宅後很驕傲的事情。

豐原的屋頂農園,由居民在都市中實驗自給自 足的農耕生活。

您覺得豐原社宅跟公共藝術參與計畫 有什麼特殊的連結 ?

姜:過去對公共藝術的想像都是雕塑品為主,提供藝術家 跟建築對話。這次住宅處賦予公共藝術很不一樣的地方, 除了公共藝術的創作以外,有運用更多經費在活絡豐原社 宅的互動。

姜建築師於社區活動中分享建築背後的故事。

而且在豐原社宅打造的「物件之島」,過程透過義築團隊 的協助與居民共同完成,不只是作品呈現,更看到居民對 生活的願景,不管從外觀上或是〈物件磚〉的鑲嵌,都有 許多結合豐原社宅的外觀跟概念體現而成的元素。

好伴團隊投入公共藝術上的規劃一年多的時間, 過程中是否有看到他們的一些變化? 我參與好伴活動是舉辦「來自家的靈感」的分享,在活動中看見居民、小孩跟好伴的互動,能深深 感受到因為好伴的進駐,使居民產生一種幸福感,讓我發現陪伴他們的生命階段也是相當重要的。 當居民入厝後有被關心,彼此之間沒有這麼害怕,大家其實就像新同學開學時互不認識,有活動的 參與就會慢慢卸下心房,就會使得整個社區的互動更為良好。 現在除了公共藝術作品以外,也有很多居民會在苦楝樹下野餐或是帶小孩玩耍,六角空間透過在地 種子舉辦的活動營造更多生活的樂趣。屋頂農園在好伴的籌辦之下,提供給居民在都市中有自給自 足的農耕生活,而且能夠在開闊的視覺享受日落的美景,許多活動逐漸在豐原社宅裡發酵,孕育出 更多家庭對未來生活的願景。 我有幾次來豐原社宅參觀,發現裡面的居民很愛惜空間,而且在好伴舉辦的活動之下,看見居民微 笑跟互動,會覺得自己親手參與設計的房子,能夠被居民好好照顧以及妥善使用,這是我非常感動 的地方。 105


5-5 第一手經驗分享 FIRST-HAND EXPERIENCE ___ 4

豐原社宅居民

FENGYUAN SOCIAL HOUSING RESIDENTS

好伴團隊開始公共藝術計畫後,便 進駐於豐原社宅一樓的「好客廳」, 居民回家或是出外散步都會經過這 裡。「好客廳」提供舒適的沙發區 以及供小朋友們玩樂的遊憩區,讓 大人、小孩都能一起來同樂。好伴 除了在「好客廳」舉辦活動外,也 用最日常的方式與居民作伴,從最 簡 單 的 寒 暄 問 好, 到 彼 此 共 同 創 作,全都在這個居民回家必經之處 發生。

居民代表 1

——

OMIAO

「會進去好客廳是因為連真的關係,只要經過好客廳她就會熱情招呼我要 不要進來看看!裡面都可以坐!」

好伴夥伴連真的熱心讓 Omiao 走進好客廳,起初她擔心小孩調皮搞破壞, 沒想到其他帶小孩的鄰居很歡迎地說:「沒關係呀,我們的小孩也很調皮!」 經由好客廳的媽媽聚會,我們發現 Omiao 不只是兩個小孩的媽媽,私下還 經營插畫粉絲專頁。好伴籌備以「共好」為主軸的論壇時,邀請 Omiao 擔 任主視覺設計,以居民的觀點描繪出自己的家園。

居民代表 2

——

佳仁

久而久之,她不再像以前一樣是幽靈鄰居,好客廳成為她帶小孩出沒玩耍 的場所。

「我只是來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覺就變成跟藝術有關,可能只是在 生活,但其實做的東西,可能可以成為一件別人心中的藝術品。」 佳仁是安康社宅的居民,他受藝術家陳珈汝邀請在好客廳敲敲打打,打出 一面以老木窗不規則拼貼而成的藝術創作。 其中一面粉色的老木窗歪斜地釘在其中一角,是來自佳仁突發奇想的念頭, 他認為亮眼的顏色反而要給它特別的位置。 佳仁參與打造當天是假日,他說:「我平常休假的時間滿多的,反正睡覺 也是閒著,不如做點事,完全是為了情義相挺。」

106


居民代表 3

——

名澤

「我在豐原社宅生活跟其他住宅形態不一樣,有很多機會跟鄰居相處,還 可以動手參與跟社區有關的公共藝術活動。」

好伴剛進駐豐原社宅後就經常看見名澤的身影,他參與我們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在展覽期間甚至擔任導覽員向民 眾介紹自己的社區。 名澤是我們最資深的工作人員,活動前置期會帶小女兒探班,小女兒負責招待參加活動的居民,名澤會動手幫忙且 提出規劃的想法。除了活動以外,日常的互動更加頻繁,三不五時就會關心我們的近況。 被我們笑稱是林委員的名澤,我們許多想法都會事先向他請教,好讓活動內容可以更貼近居民的生活。

居民代表 4

——

昱均

「那天是五月六號,是我剛從桃園搬來豐原社宅的第六天,我在那時候認識珮 綺,她那天穿著粉色套裝,畫淡淡的妝,頭髮短短的像男生,當下覺得這位女 生行為舉止都很優雅。」 昱均平常在大型烘焙廠工作忙碌又要帶小孩,她光顧好客廳的時間並不多, 但她只要休假,就會挪出時間參與好客廳的活動。她受珮綺邀請為活動製 作甜點,在坪數不大、兼當工作室的家中用簡單的設備烘烤,空氣中也瀰 漫著濃濃的麵包香。 在大型烘焙廠工作的昱均覺得在生產線上無法兼顧對烘焙的信念,但經由 與好伴合作,跟夥伴珮綺、藝術家陳珈汝發想「回味工作坊」,讓她能在 下班後投入更多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參與過程也讓她保持熱情,繼續在 烘焙的路上前進。

107


5-6 特輯 SPECIAL FEATURE ___ 1

藝術家 X 社宅居民的私密對話

DISCUSSION BETWEEN THE ARTIST AND THE RESIDENT 從參與活動到發起工作坊——居民昱均的社宅歷程 在這一年的藝術進駐期間,居民昱均從一開始的活動參與者,轉變為甜點工作坊的發起者,這是好伴進駐期間意想 不到的美好驚喜之一。好伴希望延續這段在豐原安康社會住宅牽起的珍貴緣分,並邀請昱均參與下一階段「大里社 會住宅」的藝術計畫,擔任駐點藝術家。 這天藝術家陳珈汝與昱均約在好客廳閒話家常,討論未來計畫。未來一年,陳珈汝仍會持續採集更多居民的獨特的 故事,昱均則會用甜點散發更多溫暖的味道。

對談者

認識的起點,豐原社會住宅的進駐與居住

藝術家陳珈汝

Q:對彼此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昱均:聽妳講話是一種享受,會一直想聽妳講話,會有一種吸引力,一直 想聽下去,可能是妳的人格特質。

居民昱均

陳珈汝:真的嗎?被妳這樣講感覺可以改行當廣播員(笑),我對妳的第 一印象是個性穩定,可能是成為媽媽的關係吧?對外不是外向的人,但會 散發一種安靜、溫暖的力量。 Q:怎麼會想主動參與前期的工作坊? 陳珈汝:因為當初跟珮綺聊到是不是先認識居民再進行採集〈物件磚〉會比 較好。擔心一下子就拜訪居民進行採集會讓對方感覺太突然。我覺得如果 沒有了解一起創作的居民,還要求對方跟我一起做東西的話,我覺得滿可 惜的,會漏到很多可以觀察的點。 昱均:我很開心可以去年認識了妳,而且有機會互相了解。我通常是比較 慢熟的人,如果需要快熟一點,就需要對方主動,我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 才會主動跟人攀談。

108


藝術家陳珈汝第一次進到昱均家中,採集家中 的珍貴物件及故事。

走入最初家的面貌 暖屋計畫與物件採集 Q:採集物件故事的概念是什麼? 陳珈汝:我覺得概念的產生來自每天生活都會碰觸到家裡的一些物件,我覺得物件其實有一部分也反映我的內心, 也跟我的內在與扮演的角色有關系,於是發想用物件這樣的媒介來認識居民,是很好開啟對話的方式。採集物件的 過程中,就會彼此分享對事物的看法,藉由物件聽到別人的故事,這是相當有趣的。 昱均:妳就很像拿鑰匙的人,我們就像寶盒一樣,原本是鎖起來的,是妳打開看見裡面的寶物,我們就藉由裡面的 寶物分享彼此的故事。 陳珈汝:我是拿鑰匙的人,好可愛,就像是闖關一樣。 昱均:也許這個人並沒有鎖,有些人鎖得比較深,每個人給的都不一樣。 陳珈汝:我發現每個人在敘說自己物件的時候,講的方式都很不一樣,也能看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 是形形色色的寶盒。〈物件磚〉有一部分跟義築團隊合作,共同打造工具櫃,那時候我的想法是工具櫃要被使用的, 才會有生命力。我一直在思考經驗要如何被傳承,記憶要如何被分享。工具櫃希望開啟大家的想像,當你看到別人 有這個物件,我有這樣的物件,無形中就會產生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Q:昱均分享了打蛋器的故事,昱均回想當下的感受如何? 昱均:剛入住社會住宅的時候東西很少,歷經了很多,丟了不少東西,但就是沒有丟掉打蛋器,它真的不能離開我 身邊,打蛋器背後有一個精神存在。而且我能挑的東西也不多了,因此不假思索就想到這一樣,也融入我的職業跟 日常生活。 平常忙碌之餘,似乎很多記憶埋藏在心裡面,藉由那次的機會分享之後,心裡面難免會有些漣漪,現在想起已經沒 有所謂的不開心,而是一個力量。記憶經由妳開啟之後,可能自己變得更堅強了,不會因而再留下眼淚,反而把這 些記憶跟意義記錄成圖像跟文字,在那一刻被呈現出來。 陳珈汝:當妳述說自己的物件故事時,情緒會隨之昇華,不只停留在情感的一面。 昱均:時間也變成一種力量。有人說 18 歲以前是父母給你的面貌,18 歲以後要自己滋養自己,逐漸變成不一樣的人。 陳珈汝:希望現在的我們都有自己的樣子。

109


5-6 特輯 SPECIAL FEATURE ___ 1

勾起共同合作的心,

Q:對於當天講座,昱均印象深刻的部分?

與食物對話

昱均:珮綺很積極邀請我參加這場工作坊,因為講座的主題是跟食物有關。 我當時很好奇講者用非食材甚至塑膠等東西做成食物,想法很另類,即使 食物本身是不能吃的,但卻能夠以食物的型態表達訴求。

去年七月時好伴舉辦了系列對話沙 龍,其中關於食物的場次,邀請到 藝術家程仁珮前來,也是那次的沙 龍後,開啟了我們與昱均一起發展 工作坊的討論。

她要傳達的其實是環保議題,我對這個議題很有共鳴,我目前處在「人在 江湖,身不由己」的職業,在不環保的環境中做麵包,這跟我環保無添加 的理念是相違背的,但為了生活,不得不涉入其中。 陳珈汝:但是那很理想的。 昱均:對,這是很理想的。只能告訴自己就多做一點,我希望我製造的馬 卡龍可以沒有塑膠包裝、使用天然的色素。我跟仁珮聊到在大企業工作, 是否就會違背環保,有時候待在這樣的環境久了,自己被同化了也不知道。 陳珈汝:我相信你如何消費,也表示你支持什麼樣的東西,你賣什麼也是 在教育消費者,所以要看買賣方彼此有沒有誠意想要為整個環境付出。 昱均:我之前去日本發現他們有實踐這樣的理念,會想多去幾次,想想我 們做不到的原因是什麼並盡力實踐,希望自己能不被同化,保持信念。我 在大企業工作所思考的就是這些,不能忘記自己追求環保的初衷。 Q:還記得我們怎麼開始討論,可以辦一場以塔為畫布、食材為顏料的甜點 創作工作坊嗎? 昱均:這場活動結束後,珮綺找我在好客廳聊聊,我把自己想講的分享給 珮綺,她就幫我轉化成文字去實踐,很像孕育一個生命,是很特別的經驗, 這是之前沒有遇過的。

「家常對話」邀請藝術家仁珮來談關於食物的 藝術計畫,點亮了昱均心中的創作想法。

110

陳珈汝:我跟珮綺籌備完藝術講座後,我們就在車上聊,提到可以邀請昱 均擔任創作者角色,分享妳的經驗給更多人,然後帶大家一起創作,彼此 也覺得這樣的方式可行,才請珮綺先跟妳討論,一起規劃怎麼在工作坊中, 把塔跟記憶的滋味帶給觀眾。


昱均將自己的烘焙專業結合創作,首次作為創 作工作坊講師,於臺中文創園區進行「回味工 作坊」。

「回味工作坊」的學員將關於味覺的回憶以畫筆描繪,構思甜點的雛形。

傾聽藏在毎個人心中的故事 ——「回味工作坊」 Q:昱均以前有帶領創作工作坊的經驗嗎?當天的心情、感受如何? 昱均:過去有幫婦女上過烘焙課,但都是比較簡單的課程,學員要學什麼,我就教什麼。這次籌備的「回味工作坊」 比較不一樣的是它的操作模式,「回味工作坊」提供每一位參加民眾我烘烤的塔皮與許多佐料,讓他們以創作的方 式在塔皮上自由地擺放,過程著重的其實不是烘焙實作,而是傾聽每一位參加民眾的想法。 當他們運用巧思,裝飾塔皮的過程中,也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最後我們運用「物件之島」上面的畫 紙,提供民眾用剪、撕的方式變成大大小小的紙片,用彩色筆畫出對食材的想法。我很喜歡這樣的作法,不受紙張 大小限制,反而添加民眾更多想像空間。 Q:陳珈汝怎麼看待呢?妳當天角色是什麼? 陳珈汝:我當天像是主持人的角色,邀請民眾分享創作,一開始大家不太好意思介紹自己的作品,擔心自己講不好, 經過我引導他們上台後,大家真誠地分享埋藏在心底的故事,也呈現出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比較,而是表達自己的 想法。當每個人傾訴跟自己創作貼近的經驗時,過程彷彿像一首詩似的。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詩人,具有 一定的獨特性,彼此在工作坊中以甜點作為媒材相互影響,才得以讓活動圓滿進行。

讓人感到溫暖的藝術與社宅 Q:回顧歷程後在此刻想對對方説什麼? 昱均:因為你們來到社會住宅的關係,提供社會住宅一種溫暖,不會讓這棟 建築冷冰冰的。妳提醒我,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也希望陳珈汝可以繼續 走在藝術這條路上,做妳想做的事情,讓我們這些認識妳的朋友感到開心, 感受到藝術是貼近人、有溫暖的。 陳珈汝:聽到妳這樣講也打中我的心,我在思索創造的過程會注意外在的 環境以及內心的想望。我覺得我們不該害怕表達自己想要的生活,老在柴 米油鹽醬醋茶之間打轉,而沒有時間像現在這樣好好坐下來聊聊什麼是生 活的本質,什麼是目前自己想要的。我很開心能夠參與妳現在的生命階段, 讓我可以重新思考有沒有珍惜自己的生命階段。希望昱均未來可以能夠生 活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

「回味工作坊」的學員運用滿桌繽紛的食材, 將回憶創作為一道甜點。

111


5-7 特輯 SPECIAL FEATURE ___ 2

《家常對話》 紀録片導演紀建廷的側面觀點

DOCUMENTARIST JIANGTING JI´S SIDE OF THE STORY

散落片段緩緩組成存在的意義 為了完整記錄「家常對話」的製作 過程與成果,好伴社計邀請紀建廷 擔任《家常對話》紀錄片導演。本 文由紀導撰寫,分享拍攝紀錄片的 點點滴滴,讓本文成為紀錄片本身 的過程紀錄。 紀錄片簡介 「家常對話」為名的公共藝術計 畫,由影像呈現藝術家陳珈汝、義 築團隊、好伴團隊等的進駐,以日 常的互動交織樸實的情感,看見團 隊如何與居民打成一片,凝結原先 互不認識的居民,其中邀請居民昱 均擅長的烘焙與陳珈汝合作舉辦甜 點工作坊,另外居民與義築團隊一 同打造的「物件之島」更是發揮工 具櫃的概念,讓公共藝術成為居民 日常共同的言語。 www.smalltalkart.com 112


導演簡介 紀建廷,目前就讀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創作組碩士一年級,因大學 期間與系上老師跟拍紀錄片,其中參與企劃、剪接、拍攝等職務後開始對 紀錄片產生興趣。這次拍攝社會住宅與公共藝術的關係,花更多心思與藝 術家一同走進居民家中敞開彼此的心房,透過影像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橋 梁,打開關於家更多的想像以及連結。

113


5-7 特輯 SPECIAL FEATURE ___ 2

文/紀建廷 首次與公共藝術結緣 我在軍中準備休假,一通電話打來詢問是否方便見面談案子,相隔一小時, 我已經坐在好伴工作室聽著好伴團隊分享社會住宅的藝術計畫。我手裡翻 閱他們厚厚一本的計畫書,對方正是社會住宅藝術參與計畫的好伴核心成 員張珮綺。 聽到這次的拍攝機會,一方面很高興有這樣的拍攝計畫,畢竟好伴長期在 地扎根的精神令人敬佩。一方面擔憂自己是否有能力執導 60 分鐘片長且 是長達 3 年的拍攝計畫。 過去自己背景是中文系,就學途中認識影像相關的老師才正式踏入紀錄片 的拍攝,雖有擔任攝影、剪接、企劃等職位,從來沒有真正主導一部紀錄 片的經驗。我向好伴提可能再考慮一下,結果好伴說後天就要向審查委員 報告希望我先寫一份拍攝計畫。十萬火急之下,我一回家繕寫內容,確立 拍攝行程,於是接下來軍中的排休都得過問好伴團隊。 進入居民的日常片刻 前置期間跟好伴團隊討論拍攝主軸,對方問我對計畫的看法,起初聽到計 畫要進入居民家中很驚訝,畢竟才見過幾次面就要進入居民的私人領域會 不會有難度? 自己過去沒有住過社會住宅的經驗,很好奇這樣的模式跟社區連結的可 能,臺灣還沒有太多有關社會住宅跟公共藝術產生連結的例子。看了許多 國外的例子,國外比較多是針對弱勢、窮困、高齡,好伴則希望不要貼標 籤,而是以生活化或故事性呈現。

在接燈儀式的過程記錄下居民親手完成物件的 喜悅。

初期經常看見藝術家陳珈汝的出沒,她所擔任的職位是採集居民的故事做 成〈物 件 磚〉。居民的介紹活動她不但有參與,而且活潑的個性很自然地 跟居民聊天,進入居民家中也會閒話家常居住的近況,讓居民卸下心房, 陳珈汝更厲害的是只要在社宅碰到面打聲招呼就到對方家聊起天來。 豐原社宅的好客廳會有固定的人手駐點,逐漸建立起跟居民之間的關係。 我訪問幾乎每次活動都有參與的居民淳芳,她向我提及最初搬入時就對好 伴的人印象深刻,團隊年輕有活力又可愛,主要的是親切。好伴團隊經常 擔任保姆的職位照顧小孩,而且好伴在社會住宅有一間房間不定期舉辦共 食活動,活動中居民佳仁為了參加活動,提早準備食材且真心流露分享自 己來到社會住宅後跟大家打成一塊的過程,大家的互動簡直像朋友一樣。

居民們圍成一個大圈,彼此傾訴當好伴團隊進 駐豐原社宅之後的變化。

114

擔任小管家的連真很開心跟我分享她陪居民的小孩玩砂畫的經驗,周家緯 則是陪小孩下五子棋的玩伴。居民昱均的小孩米包所舉辦的抓周活動是在 好客廳進行,當下沒有主持人能 hold 住全場,我就靈機一動大喊家緯,多 次看到他在好客廳掌控大局的神情,也讓他擁有了當抓周主持人的初體驗。


計畫趕不上變化的化學效應 然而,公共藝術的參與計畫不單是我第一次接觸,也是好伴團隊第一次向 公部門承接的公共藝術的案子。過程中有趣但也最困難的地方莫過於計畫 經常趕不上變化。我回顧整部影片的情節,很多橋段都不是原先計畫內的, 而是在好伴與居民相處過程共同激發出來,像好伴在酒廠的布展、昱均討 論的工作坊、陳珈汝跟居民打造的木窗,這些都不是計畫書裡規劃的,可 以說在原先計畫舉辦之後,在社宅發酵所產生的化學效應。 接燈儀式的活動中,陳珈汝特地要我替剪一部片在活動過程播放。陳珈汝 希望我用影片的方式讓大家認識我,內心不自覺很感動,我熬了幾天的夜 順利完成,而且在「物件之島」上面竟然有屬於我的〈物 件 磚〉。有很多 居民都知道我還在當兵,有一次當兵期間被蟲咬,手臂一片紅腫,參與活 動的居民還一直關心我的傷疤呢!

回顧 以公共藝術之名搭建彼此故事的橋梁 剪輯過程發現那些原先散落的片段緩緩組成存在的意義,影片想要表達的 是藝術家團隊跟居民之間的關係,公共藝術作品不只是藝術家單方面想 法,而是與居民一起打造。許多打造過程融入居民日常的生活,像是位在 好客廳的「物件之島」,不只是擺設採集居民故事的〈物 件 磚〉,還擺設 許多居民會使用的日常生活工具,讓那些生活工具延續出公共藝術背後的 意義以及延續居民之間的橋梁。 參與社會住宅的拍攝計畫當中,讓我有印象的是「物件之島」活動結束後, 好伴團隊讓居民圍成圈,請大家分享彼此的心得,其中好伴團員心瑜語帶 哽噎(我特地重播好幾次確認一番)聊起這段歷程的艱辛,談到當初覺得 困難重重的計畫終於一步一步實踐出來,居民則是聊起他們透過好伴舉辦 的活動建立出彼此友誼的橋梁,分享過程簡直是營火晚會似的。 拍攝紀錄片過程,我經常會思考拍攝內容跟自己之間的關係,這一次拍攝 的社會住宅最大的主題就是家,也因為如此,拍攝過程討論的對象除了拍 攝夥伴跟好伴以外,就是自己的家人,每次回家都會很自然跟家人分享拍 片的內容。不同家庭雖有不同的故事,彷彿成長經歷在每個人身上都能找 到連結的地方。

115


5-8 推薦書籍及資源 RECOMMENDED LITERATURE AND RESOURCES

閱讀讓我們的視野更寬廣,好伴挑選出策劃執行「家常對話」期間,給予 我們啟發及靈感的書籍。

書籍

家的考現學 Lucy Worsley(2014)。 《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林俊宏譯。新北市: 左岸文化。 Witold Rybczynski(2001)。《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譚天譯。臺北市:貓頭 鷹出版社。 都築響一( 2016)。《日常東京》。陳怡君譯。臺北市:大田出版。

建築空間是變化多端的容器 Gaston Bachelard(2003)。《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 Jan Gehl(2017)。《建築之間:公共空間生活》。陳朝興譯。新北市:創詠堂文化。

了解臺灣公共藝術必讀 林志銘(2017)。臺灣公共藝術學Ⅰ 黑色 ‧ 公共藝術論。臺北市:暖暖書屋。 林志銘(2017)。臺灣公共藝術學Ⅱ 藍海 ‧ 公共美學。新北市:暖暖書屋。

來自臺灣及香港的社區物語 侯力瑋(2017)。給新溫羅一道不一樣的光:半城蔓衍。新北市:臺電。 田恆德(2017)。妙想氈開:展開臺北與香港都市再生的社區共利計畫。臺北市:唐山出 版社。 李俊峰編著(2016) 。 《活化廳駐場計畫》。李心怡、金玲、王策緯、陳寧、吳君儀譯。香港: 活化廳+街坊會聯合出版。

透過藝術與世界對話 Adrian George(2017)。《策展人工作指南》。王聖智 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 Catherine Grout(2017)。《藝術介入空間》。姚孟吟譯。臺北市:遠流出版。 Gran Kester(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吳瑪俐、謝明學、梁 錦鋆譯。臺灣:遠流出版。 巫鴻編著(2011)。《物盡其用:老百姓的當代藝術》。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Harrell Fletcher Miranda July(2017), Learning to Love You More. New York: Prestel Publishing.

網站

「家常對話」公共藝術計畫官方網站 www.smalltalkart.com

文化部公共藝術官方網站 https://publicart.moc.gov.tw/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https://www.deoa.org.tw/ Asociacion de Arte Útil http://www.arte-util.org/

116


117


118


119


書名 家常對話 ──社會住宅計畫型公共藝術操作手冊 出版單位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 執行單位 好伴社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好伴社計 撰稿 張珮綺、黃心瑜、紀建廷、陳珈汝、吳有容 譯者 Yuhsuan Lee, Leonard Chien 編輯 Peiling Guo 設計 平面室 插圖 陳盈萱 攝影 啦嘟嘟工作室 印刷 經緯印藝實業有限公司 出版者地址:403-41 臺中市西區民權 路 99 號 出版者電話:(04)2228-9111 初版一刷 2019 年 9 月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缺頁或破損的書,請寄回更換)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家常對話:社會住宅計畫型公共藝 術操作手 冊 / 好 伴 社計 作 . -- 初版 . -- 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住宅發展 工程 處 , 2019.09 120 面 ;17.6 × 25 公 分 ISBN 978-98 6-5 414-00-9 1. 公共藝 術 2. 臺中市 920

120

10 8 01418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