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護理學

Page 1


目 1

慢性病護理簡介

陳敏麗/胡秀媛

1

慢性病的定義 3 慢性病的影響 4 身體層面 4 心理層面 4 社會層面 5 日常活動層面 6 長期醫療照護體系 7 長期醫療體系的緣起 7 與護理機構相關的字辭定義與解釋 8 護理機構的功能 9 護理機構的相關法令 13 常見的慢性病 14 惡性腫瘤 15 高血壓 16 腦血管意外 17 糖尿病 19 護理人員在慢性病護理中的角色與功能 20

2

惡性腫瘤病人的護理 病理生理學 31 正常細胞的特性 31 癌細胞的特性 31 癌細胞形成的過程 32 致癌因子 33 診斷檢查 34 癌症的分期 35 醫療處置 36 手術治療 36 放射線治療 37 化學治療 40

賴豐美

29


CONTENTS 護理診斷與措施 48 急性期 48 慢性期 51

3

高血壓病人的護理

馮清淳/顧家恬

病理生理學 61 定義 62 分期 62 分類 63 臨床表徵 65 診斷檢查 66 醫療處置 67 治療目標 67 治療方式 68 預後 73 合併症 74 護理診斷與措施 74 急性期 74 復健期 77

4

心臟衰竭病人的護理 心臟衰竭的定義與病因 85 病理生理學 86 心臟衰竭的分類 87 臨床表徵 89 右心室衰竭 89 左心室衰竭 89 診斷檢查 91 醫療處置 93 藥物治療 93 預後 96 護理診斷與措施 97 急性期 97 復健期 99

胡月娟

83

59


5

心肌梗塞病人的護理

顧家恬

111

病理生理學 113 定義 113 病因 113 病理生理機轉 114 分類 114 臨床表徵 115 診斷檢查 117 醫療處置 119 醫療措施 119 合併症 124 護理診斷與措施 124 急性期 124 復健期 126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護理 病理生理學 134 肺氣腫 134 慢性支氣管炎 氣喘 137 臨床表徵 138 肺氣腫 138 慢性支氣管炎 氣喘 140 診斷檢查 140 醫療處置 141 醫療措施 141 合併症的預防 預後 146 護理診斷與措施 急性期 147 復健期 152

136

139

145 146

陳夏蓮 131


CONTENTS 7

中風病人的護理

胡月娟

167

病理生理學 169 腦部的構造 169 腦部的保護 171 腦部的供血 173 中風的危險因素 173 中風的類型 174 臨床表徵 175 診斷檢查 176 放射性檢查 177 顯像檢查 178 血流檢查 178 腦脊髓液檢查 179 抽血檢查 179 醫療處置 179 藥物治療 179 手術治療 181 復健治療 183 預後 183 護理診斷與措施 183 急性期 186 復健期 194 居家照護 206

8

失智症病人的護理 失智症的由來與定義 215 失智症的分類 218 病理生理學 219 危險因素 219 病理發現 220 臨床表徵 222 診斷檢查 226 心智功能評估 226 實驗室檢查 226

方月燕 213


影像檢查 226 醫療處置 227 治療方式 227 預後 229 護理診斷與措施 229 急性期 230 復健期 230

9

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護理 王琤/趙莉芬 243

病理生理學 245 胃潰瘍 246 十二指腸潰瘍 246 臨床表徵 247 胃潰瘍 247 十二指腸潰瘍 248 幽門螺旋桿菌和消化性潰瘍 249 診斷檢查 250 醫療處置 251 藥物治療 251 手術治療 255 常見的合併症 257 飲食與休息 258 護理診斷與措施 258 急性期 258 復健期 261

10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的護理 肝炎 267 病理生理學 269 流行病學 271 診斷檢查 273 醫療處置 274 護理措施 276

陳佩英 267


CONTENTS 肝硬化 278 病理生理學 278 臨床表徵 278 診斷檢查 280 醫療處置 281 護理診斷與措施 286

11

糖尿病病人的護理

趙莉芬 291

病理生理學 293 代謝原則 293 胰島素的分泌 295 醣類代謝異常 295 糖尿病的分類 297 臨床表徵 298 診斷檢查 299 醫療處置 302 急慢性糖尿病併發症與處置措施 302 醫療措施 304 護理診斷與措施 312 急性期 312 復健期 312 居家照護 314

12

甲狀腺和副甲狀腺功能障礙病人的護理 古淑玉/匯華編輯部 319

甲狀腺功能亢進 321 病理生理學 321 臨床表徵 323 診斷檢查 324 醫療處置 325 護理診斷與措施 327 甲狀腺功能低下 334 病理生理學 334


臨床表徵 335 診斷檢查 336 醫療處置 337 護理診斷與措施 甲狀腺炎 340 病理生理學 340 臨床表徵 341 診斷檢查 341 醫療處置 341 護理診斷與措施 甲狀腺腫瘤 343 病理生理學 343 臨床表徵 343 診斷檢查 344 醫療處置 344 護理診斷與措施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 病理生理學 345 臨床表徵 345 診斷檢查 346 醫療處置 346 護理措施 347 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病理生理學 347 臨床表徵 348 診斷檢查 349 醫療處置 349 護理措施 350

13

337

342

344 345

347

腎臟衰竭病人的護理 病理生理學 355 解剖生理學 355 病因 359 病理變化 360

李滿梅 353


CONTENTS 臨床表徵 361 急性腎衰竭 361 慢性腎衰竭 362 診斷檢查 362 醫療處置 364 支持療法 364 飲食療法 364 透析治療 364 腎臟移植 380 護理診斷與措施 381 急性期 381 慢性期 384

14

骨質疏鬆症病人的護理 骨骼的構造與代謝 396 骨骼的基本構造 396 骨骼的新陳代謝 397 骨骼的再塑過程 397 骨質疏鬆症的定義與分類 399 病理生理學 403 不可修正因子(先天因素) 403 可修正因子(後天因素) 404 臨床表徵 406 診斷檢查 407 臨床評估 408 實驗室檢查 409 儀器診斷檢查 410 醫療處置 412 增加鈣的攝取 412 荷爾蒙補充療法 413 補充抑鈣素 414 補充氟化物 414 補充雙磷酸鹽類 415 補充活性維生素 D3 415

郭青萍 393


護理診斷與措施 416 急性期 416 復健期 418

15

關節炎病人的護理

賴美信、王覲文、李素貞 431

退化性關節疾病 433 病理生理學 433 臨床表徵 435 診斷檢查 436 醫療處置 437 護理診斷與措施 438 類風溼性關節炎 450 病理生理學 453 臨床表徵 454 診斷檢查 455 醫療處置 456 護理診斷與措施 456 痛風性關節炎 457 病理生理學 458 臨床表徵 459 診斷檢查 459 醫療處置 459 護理診斷與措施 460

16

眼疾病人的護理 青光眼 467 病理生理學 467 臨床表徵 469 診斷檢查 469 醫療處置 471 護理診斷與措施 471 白內障 475 病理生理學 475 臨床表徵 476

賴美信、高繼文 465


CONTENTS 診斷檢查 476 醫療處置 476 護理診斷與措施 477 視網膜剝離 479 病理生理學 480 臨床表徵 480 診斷檢查 481 醫療處置 481 護理診斷與措施 481

17

慢性思覺失調症病人的護理 病理生理學 489 生物及生理因素 489 心理及社會因素 491 社會環境及文化因素 493 臨床表徵 493 病人與家屬常見的問題 496 診斷檢查 500 診斷標準 500 思覺失調症的分類 501 醫療處置 503 藥物治療 503 心理社會治療 504 行為治療 505 運動、活動治療或舞蹈治療 505 職能治療 505 環境治療 506 病程與預後 506 護理診斷與措施 508

附錄 慢性病照護相關機構一覽表 532

蔡碧藍 487



3 高血壓病人的護理 馮清淳 原著 顧家恬 修訂

病理生理學 定義 分期 分類

臨床表徵 診斷檢查 醫療處置 治療目標 治療方式 預後 合併症

護理診斷與措施 急性期 復健期


慢性病 護理學

讀完本章後,讀者將能夠: 描述影響正常血壓的因素。 描述高血壓的定義與分類。 描述與原發性高血壓有關的危險因子,及造成續發性高血壓的可能病因。 描述高血壓的臨床表徵及合併症。 描述高血壓危險分層與治療的選擇。 描述高血壓非藥物治療的項目及目的。 描述抗高血壓藥劑的種類、作用機轉、副作用及護理措施上應注意的事 項。 描述在高血壓急性期護理措施上應注意的事項。 描述在高血壓復健期護理措施上應注意的事項。 描述高血壓患者衛教上應注意事項。

key word 血壓 blood pressure; BP 61

孤立收縮性高血壓 isolated systolic

動脈壓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61 壓力感受器 baroreceptors

hypertension 65 冠狀動脈疾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61

血管運動中樞 vasomotor center

61

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暫時性缺血性發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74 CVA

62

74

原發性高血壓 primary hypertension 63

視神經乳頭水腫 papilloedema

動脈硬化 atherosclerosis

間歇性跛行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74

64

腦內啡 endorphins 64 續發性高血壓 secondary hypertension 63

60

74

腦血管意外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RAA system 61 留鹽激素 aldosterone

CAD

動脈瘤 aneurysm 74

74


3 高 血 壓 病 人 的 護 理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顯示:高血壓性疾病在臺灣十大死因中占第 8 位,而 其相關合併症分別占十大死因的第 2 位(心臟疾病)、第 3 位(腦血管疾病)和第 10 位(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衛生福利部,2015)。因此,唯有控制好高血壓 才可降低相關合併症對病人身、心和社會造成的損傷及這些疾病的死亡率。

一 病理生理學 血液在血管壁所造成的壓力稱為血壓(blood pressure; BP),動脈內的血壓則是 動脈壓(arterial blood pressure)。平常使用血壓計在手臂上測得的動脈壓有兩個數 據,一是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另一為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 收縮壓:指心室收縮時,血液作用在動脈管壁的壓力。 舒張壓:指心室舒張時,血液作用在動脈管壁的壓力。 動脈血壓的高低會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每分鐘左心室輸入主動脈的血量,當心輸出量增多, 則血壓上升;心輸出量減少,則血壓下降。 血液容積(blood volume):與動脈壓的高低成正比,當血液容積量增加,血壓上 升;血液容積量減少,則血壓下降。 周邊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與血液黏稠度及血管直徑大小有關,血液越黏 稠或血管直徑越小,造成血流阻力大,則血壓增加。 壓力感受器(baroreceptors):位於頸動脈竇及主動脈弓上,當血壓增高,頸動脈 竇及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器受刺激,引發神經衝動並傳到延腦的血管運動中樞(vasomotor center),因此刺激迷走神經而產生血管擴張、心跳減慢及血壓下降等作 用。當血壓下降,則此一連串的生理反應恰好作用相反。值得注意的是,壓力感 受器對血壓的影響只是暫時性的,如果血壓一直很高,壓力感受器會適應這個很 高的血壓,而認為這個血壓值是「正常」的。 體液的調節(regulation of body fluid volume):此可影響血壓的變化,例如:攝取 過多的鈉及水會使體液容積增加而使血壓上升。但是,如果腎臟的功能正常,則 血壓上升會造成利尿的作用,因而使體液容積減少血壓下降。 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 system):共同調節血壓,當血壓下降,或流經腎臟的血流量減少時,腎臟會分泌腎 素(renin)。腎素可活化血管收縮素原(angiotensinogen)使變成血管收縮素Ⅰ (angiotensin Ⅰ),血管收縮素Ⅰ會在肺臟轉換成血管收縮素Ⅱ(angiotensin

61


慢性病 護理學 Ⅱ)。血管收縮素Ⅱ會造成血管阻力增加,而直接增高血壓;同時,血管收縮素Ⅱ 也會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留鹽激素(aldosterone),使鈉存留,因此體液容積增 加,心輸出量增加,而間接使血壓增高。 壓力(stress):可造成血壓上升。身體對於生氣、害怕、疼痛等壓力的正常反應, 是刺激交感神經造成興奮,當交感神經興奮時,會引起心跳加速,全身血管收縮, 最後腎素被釋放,而引發 RAA system 的作用機轉,造成血壓上升。

定義 在臨床上,當連續三次門診檢查(間隔兩週)所測得的血壓,收縮壓大於或等 於 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或等於 90 mmHg,即可定義為高血壓(hypertension)。

分期 根據 2003 年美國全國聯合

表 3-1 18 歲以上成人血壓的分期

委員會第七次會議(The Sev類

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JNC7)的報告(表

正常血壓

3-1),將 18 歲以上的成年人高

高血壓前期

血壓分為二期,當收縮壓及舒

高血壓

張壓分別落在不同分期中,應

第一期(輕度高血壓)

選擇較高之血壓值作為血壓分

第二期(中重度高血壓)

血壓(mmHg) 收縮壓

舒張壓

< 120 和< 80 120 ~ 139 或 80 ~ 89 140 ~ 159 或 90 ~ 99 160 或 100

期之依據(JNC, 2003)。2014 年 JCN8 並無重新修定高血壓定義,JCN7 的定義仍是適用的(JNC, 2014)。美國全國聯 合委員會在會議中亦特別強調定期監測血壓之重要性,因為,只要是正常偏高血 壓,不只心臟血管疾病及腎病變產生機率增加,也可能成為永久高血壓。所以 JNC 建議: 若測量到血壓值在正常範圍內則建議兩年再檢查一次。 若屬高血壓前期,則建議病人於一年內再檢查一次。 若屬第一期高血壓,應兩個月內再檢查一次。 若屬第二期高血壓,應一個月內進行評估或轉介檢查。如果血壓高於 180/110 mmHg,則依臨床狀況或合併症,即刻或一週內進行治療。

62


3 高 血 壓 病 人 的 護 理

分類 依據高血壓的病因,一般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或稱作 本態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續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 以及孤立收縮性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三種。

原發性高血壓 90 %的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病患年齡大多介 於 30 ~ 50 歲之間,開始有高血壓情形。此類高血壓確實的致病原因不明,但依據 臨床的觀察與研究已得知,某些危險因子與此類高血壓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危險因 子包括: 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如年齡、種族、性別、家族史。 可改變的危險因子:此與營養、生活習慣及個人的壓力有關,如肥胖、壓力、抽 菸、飲酒、攝取過多的鹽、血脂上升、活動少等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可改變或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同時與許多心血管疾病有 密切關係,其說明請見表 3-2、表 3-3。

續發性高血壓 在臨床上不到 5 %的高血壓患者屬於續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 此類高血壓是指患者有已知的疾病(如代謝上或解剖結構上的異常),而引起之高 血壓。通常這些疾病可以藉由手術或藥物矯治,而使血壓得以恢復平穩。

表 3-2

無法改變的致高血壓危險因子

無法改變的 危險因子

年齡

高血壓可以發生在所有的年齡層,但年齡大於 60 歲,其動脈管壁彈性會逐漸 減少,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生高血壓機率會愈來愈高

性別

隨著年齡增長,不論男性或女性,高血壓的發生率均增高。但男性在 55 歲以 前,高血壓的發生率及因高血壓而導致的心衰竭等合併症,較女性為高;但在 女性停經之後,兩性間高血壓及其合併症的發生率則無明顯不同

種族

例如黑色人種罹患高血壓的比例較白色人種高出兩倍

家族史

近親中有高血壓患者的,其未來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偏高

63


慢性病 護理學 表 3-3

可改變的致高血壓危險因子

可改變的

危險因子 肥胖

肥胖並不會直接導致高血壓,但是肥胖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較高,這可能與 活動量減少有關。在臨床的觀察中發現,中年女性如果很胖,罹患高血壓的機率 是體型正常者的七倍。許多研究顯示,體重減輕,可使血壓下降

壓力

壓力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周邊阻力及心輸出量增加。壓力的來源與人格特質、職 業或工作環境、社經地位有極大的關聯,例如: •個性:個性較為衝動、激進者,容易罹患高血壓 •性別:依據研究,不論男性或女性,經常發怒或壓抑激動情緒者,容易出現舒 張壓升高的情形 •職業:具高度壓力的職業,如航空站的塔台控制員,常處在緊張的狀態下,致 使肌肉緊繃、心跳加速及血管收縮,罹患高血壓的機率較高 •社經地位:社經地位較低者,可能會因有營養不良的情形,須經常面臨挫折及 壓抑敵意的情緒 •環境:居住在較差的環境,及較無法得到良好的健康服務等因素,而有較高的 比例得高血壓

抽菸

香菸裡的尼古丁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此外,抽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罹 患率,因此,抽菸的高血壓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則會更高

飲酒

飲酒每天超過 60 毫升,可使血壓上升 1 mmHg。酒精(alcohol)確實影響血壓 的機轉仍不明,但飲酒後會出現心輸出量增加、可體松(cortisol)分泌增加、細 胞內鈣離子量增加、腎血管收縮及心血管痙攣等反應,或許可以解釋酒精與高血 壓兩者間的關係

營養的 攝取

•鉀(potassium;K +):飲食中缺乏鉀,可能與高血壓有關。臨床上經常會發 現,高血壓患者常有低血鉀情形,所以護理人員應衛教患者,特別是使用利尿 劑者,應多攝取高鉀食物(如香蕉及柑橘等) •鈉(sodium;Na+):習慣性吃很鹹或重口味者,日後容易有高血壓情形;而 飲食上口味較淡,鹽分攝取較少者,較不易產生高血壓。而黑色人種及東方人 ,由於在飲食中常攝取過多的鹽,因此容易產生高血壓。此外,高血壓患者, 如果限制鈉的攝取時,血壓則會下降

血脂肪 上升

膽 固 醇(cholesterol)及 三 酸 甘 油 酯(triglycerides)上 升,會 造 成 動 脈 硬 化 (atherosclerosis),而高血壓患者常有高血脂情形

活動量少 缺乏運動或活動少,會使高血壓的發生率增加。運動可以使體重減輕、周邊阻力 減少及減少體脂肪,進而有效的預防及控制高血壓。同時,運動可以使腦內啡 (endorphins)增加,使人不但感覺精神好,並可促使高密度脂蛋白(HDL)增 加,預防產生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運動也是一個抒解壓力的好方法

64


3 高 血 壓 病 人 的 護 理

引起續發性高血壓的病因有: 主動脈狹窄(aortic stenosis):可發生在胸主動脈或腹主動脈的先天狹窄,如有主 動脈狹窄,會造成血液不易流經主動脈弓,而導致狹窄處以上的血壓升高。 腎臟疾病(renal disease):如腎動脈狹窄、感染及發炎,而造成的腎實質病變或 因藥物造成腎功能損傷。 內分泌疾病(endocrine diseases),例如: 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常發生在腎上腺髓質的腫瘤,會造成兒茶 酚胺(catecholamines)過度分泌。 高醛固酮症(hyperaldosteronism):醛固酮過度分泌而造成高血壓及低血鉀情 形。 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的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造成過多的鈉存留。 神經系統疾病(neuron diseases):如顱內腫瘤、頭部外傷。 藥物(drugs):如交感神經興奮劑、含動情素(estrogen)的避孕藥或類固醇等。 懷孕(pregnancy):有些人在懷孕時會有腎絲球膜變厚情形,而使腎絲球過濾液 體的速率變慢,造成體液容積增加而使血壓升高。

孤立收縮性高血壓 收縮壓持續大於或等於 160 mmHg,而舒張壓小於 90 mmHg,稱之為孤立收縮 性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收縮壓若在 140 ~ 159 mmHg,而舒張壓 小於 90 mmHg,稱之為邊緣型孤立收縮性高血壓(borderline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此類型高血壓以老年人最為常見,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造成動脈粥狀硬 化,導致大動脈血管及周邊血管彈性減少。這些改變使得周邊阻力增加,收縮壓上升 而舒張壓維持正常,脈搏壓變寬。

二 臨床表徵 高血壓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silence killer)」,因為高血壓早期除血壓升高 之外,在臨床上通常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如果高血壓未經治療,器官或組織內的 血管被破壞或心臟的負荷增加時,病人開始會有以下的臨床表徵出現:枕骨區的頭 痛(通常發生在清晨)、容易疲倦、頭暈、心悸、視力模糊,以及有鼻出血的症狀。 鼻出血不是常見的症狀,當患者有鼻出血的情形通常表示高血壓的病情已經很嚴重 了。

65


慢性病 護理學

三 診斷檢查 「測量血壓」是診斷高血壓的最好方法。如果病患的血壓有偏高的情形,應兩 隻手臂都測量以做比較。倘若兩臂血壓有明顯差異,應選擇血壓較高的那一側做為 依據,因為病患如果有鎖骨下動脈狹窄,會造成患側手臂血壓偏低的情形。臨床上 的高血壓大多為原發性,因此不需刻意做每項檢查來找出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但如 果病患的年齡、病史、身體檢查有異常發現、或者有嚴重的高血壓時,則需做更進 一步的診斷檢查: 執行尿液分析(urine analyisis)、血中尿素氮(BUN)及血肌胺酸酐(serum creatinine; Cr.):檢查病患腎臟是否有問題。 檢查血清電解質(electrolyte):需特別留意血鉀值,可以診斷有無高醛固酮症 (hyperaldosteronism)。 測量血糖可以診斷是否有內分泌的疾病:如糖尿病(DM)、庫欣氏病(Cushing disease)。 檢驗尿液中磷苯酚胺(vanillyl mandelic acid; VMA)的量:可診斷嗜鉻細胞瘤 (pheochromocytoma)。 測量血清膽固醇(cholesterone)及三酸甘油酯:可以了解此病患是否有其他高血 壓的危險因子。

高血壓的危險分層 美國全國聯合委員會(JNC)在 1997 年第六次會議中所提出的報告建議,依 據危險因子的多寡或標的器官病變的有無,將高血壓病患分成 A、B、C 三組危 險群(JNC, 1997): •A 組危險群:無危險因子及標的器官受損,屬第一級高血壓患者,應建議改善 生活型態,若經過一年努力血壓值仍沒有改善,則應開始予以藥物治療。 •B 組危險群:有一項以上高血壓危險因子,但不包括糖尿病且無標的器官受 損。 •C 組危險群:至少有一標的器官受損或有糖尿病,此組病患一開始就應採藥物 治療而且加強生活型態的改變,以控制血壓在正常範圍內。

66


3 高 血 壓 病 人 的 護 理

胸部X光(X-ray)檢查:可以了解病患心臟的大小。 心電圖(EKG)檢查:可評估有無左心室肥大。 聽診心音(heart sound):可決定是否有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阻塞。 眼底檢查(funduscope):可以測定有無心臟、腎、腦等器官的損傷。

四 醫療處置 治療目標 高血壓的治療目標有以下五點: 無合併症患者希望能維持血壓在 140/90 mmHg 以下。 若合併糖尿病或腎功能不全每日蛋白尿小於 1 公克的高血壓病人,建議應將血壓 應控制在 130/85 mmHg 以下。 若合併腎功能不全每日蛋白尿大於 1 公克的病人,血壓則應更嚴格控制在 125/75 mmHg 以下。 預防或減少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臟、腦、腎臟及周邊血管的合併症。 積極的調整生活習慣以減少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例如:抽菸、肥胖、 血脂上升、活動少。

高血壓的危險分層目的在決定高血壓的治療方針,應採用非藥物的生活型態 改變,或需合併接受積極的藥物治療(表 3-4)。 表 3-4

高血壓的危險分層

血壓分級(mmHg)

A 組危險群

B 組危險群

C 組危險群

正常上限 (130 ~ 139/85 ~ 89)

生活型態改變

生活型態改變

藥物治療

第一級 (140 ~ 159/90 ~ 99)

生活型態改變 (至少 12 個月)

生活型態改變 (至少 6 個月)

藥物治療

第二級或第三級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160/≧100)

67


慢性病 護理學

治療方式 包括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兩種:

非藥物治療 主要是調整生活型態,以減少或去除與高血壓有關的危險因子。調整生活習慣 的方法包括:改變飲食習慣、適度的飲酒、控制體重、規律的運動及戒菸等。非藥 物治療可使 40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獲得控制,同時可使其藥物使用種類和劑量減少 而達到較好控制效果。非藥物治療的方式有以下五點:

改變飲食習慣 限制鈉的攝取:可以減少細胞外液及循環血量,因而減少心臟的負擔。同時攝入 過多的鈉會影響部分抗高血壓製劑的藥效。根據美國全國聯合委員會的建議:病 人每天鈉的攝取量應不超過 100 mmol(約為 6 公克的鹽或 2.4 公克的鈉離子), 將可有效降低血壓及減少降血壓藥物的劑量,同時也可減少高血壓所導致的標的 器官損傷。 適量攝取鉀離子:鉀離子缺乏可導致高血壓,因此當鉀離子增加時,不只抑制腎 素釋放,也可刺激鈉幫浦而減少對交感神經的活動或血管對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敏感性而降低血壓。根據美國全國聯合委員會的建議:病人每天應攝 取 90 mmol 鉀離子,其中綠色蔬菜、水果富含鉀離子,因此高血壓病人應適量的 補充。 採取低熱量、低膽固醇和低飽和脂肪酸飲食:低熱量飲食可降低體重,低膽固醇、 低飽和脂肪酸飲食和適量的 omega-3(Ω-3)多鍵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緩心血管 疾病的形成。

適度飲酒 酒精會增加腎素的分泌及降血壓藥物的抗藥性。因此,美國全國聯合委員會建 議:病人每天酒精攝取量不超過 30 毫升(1 盎司),即 720 毫升(24 盎司)的啤 酒、300 毫升(10 盎司)的葡萄酒,或 60 毫升(2 盎司)的威士忌酒。但由於女性 比男性的酒精吸收程度來得高,瘦的人又比胖的人對酒精敏感性高,所以這些人每 天攝取的酒精量應不超過 15 毫升(0.5 盎司)。

68


3 高 血 壓 病 人 的 護 理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根據 2000 年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建 議高血壓患者應採「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運動強度為最大攝 氧量的 40 ~ 70 %,每次運動時間為 30 ~ 60 分鐘,運動頻率為每週 3 ~ 7 次,運 動目標期望每週消耗 700 ~ 2,000 Kcal。若依據上述運動處方持續運動 2 ~ 3 個月,平 均可以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 10 mmHg。而阻力運動(例如:舉重)應配合有氧運動 執行且應採低阻力、高重覆性,對血壓控制有更好效果,若單獨採阻力運動,對血 壓控制將無任何助益。

戒菸 病人必須戒菸。由於尼古丁會造成血管收縮而使血壓上升,且吸菸是造成心血 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所以高血壓病患要絕對的禁菸。

控制體重 「肥胖」和高血壓的發生有密切關係,特別是上腹部有較多脂肪者。因肥胖者 的末梢胰島素抵抗性增加,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而易導致高胰島素血症,且上 腹部脂肪在分解時,容易產生較多的游離脂肪酸,而進一步干擾胰島素(insulin)的 分泌,使得血壓更容易上升。女性腰圍若大於 34 英吋或男性大於 39 英吋,則將升高 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危險性,和增加心臟血管的死亡率。美國全國聯合委 員會認為,大部分高血壓病患只要減輕體重 4.5 公斤左右,就可以有效地達到降血壓 效果,並減少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的發生(JNC, 1997)。

藥物治療 使用藥物前應先了解血壓上升的程度,是否有標的器官損傷、心血管疾病或其 他危險因子。臨床上常見的抗高血壓藥物包括: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斷劑、血管擴 張劑、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antagonists)、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及最近上市 的血管收縮素 II 接受器阻斷劑(angiotension II receptor blockers),其中利尿劑和交 感神經阻斷劑中的 β 型阻斷劑為抗高血壓的第一線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患血壓及 高血壓引起的併發症。 目前藥物治療多建議合併藥物使用,除了能有效降血壓外,也能同時治療病人 相關危險因子和標的器官損傷。以下就各種降高血壓藥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護 理措施等注意事項分述表 3-5。

69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