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屈从地位 - [英]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英]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英]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

Page 1


Visit to download the full and correct content document: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e5%a5%b3%e6%80%a7%e7%9a%84%e5%b1%8 8%e4%bb%8e%e5%9c%b0%e4%bd%8d-%e8%8b%b1-%e7%ba%a6%e7%bf%b0% c2%b7%e6%96%af%e5%9b%be%e5%b0%94%e7%89%b9%c2%b7%e7%a9%86% e5%8b%92%ef%bc%88john-stuart-mill%ef%bc%89/

More products digital (pdf, epub, mobi) instant download maybe you interests ...

Judges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India: 1950-89 George H. Gadbois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judges-of-the-supreme-court-ofindia-1950-89-george-h-gadbois/

John Stuart Mill - Sobre o Progresso e a Educação 1st Edition John Stuart Mill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john-stuart-mill-sobre-o-progressoe-a-educacao-1st-edition-john-stuart-mill/

On John Stuart Mill Philip Kitcher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on-john-stuart-mill-philip-kitcher/

The Subjection of Women John Stuart Mill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the-subjection-of-women-johnstuart-mill/

Athenian Power in the Fifth Century BC Leah Lazar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athenian-power-in-the-fifthcentury-bc-leah-lazar/

5 Steps to a 5: AP Calculus BC 2024 William Ma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5-steps-to-a-5-ap-calculusbc-2024-william-ma/

5 Steps to a 5: AP Calculus BC 2021 William Ma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5-steps-to-a-5-ap-calculusbc-2021-william-ma/

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John Stuart Mill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a-system-of-logic-ratiocinativeand-inductive-john-stuart-mill/

Caesar's Civil War: 49–44 BC (Osprey Essential Histories #42) Adrian Goldsworthy

https://ebookmass.com/product/caesars-civil-war-49-44-bc-ospreyessential-histories-42-adrian-goldsworthy/

Table of Contents

女性的屈从地位

[英]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知稔 译

第一章

在对社会或政治问题形成见解伊始,我就持有一个观点:规范两 性间社会关系的原则 即一个性别法定地从属于另一性别 其本

身就是错误的,并且已经成为了阻挠人类进步的最大障碍之一;它应 当被两性完全平等的原则所取代,既不主张其中一个性别的强权和特

权,也要反对剥夺另一个性别的能力和资格。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 尽我可能地阐释清楚,我之所以持有这个观点的根据。随着持续不断 的反思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根据非但未有淡薄抑或改变,反而在 不断地增强。

阐明我的任务所需要的恰当辞句,充分体现了这是个艰巨的任 务。但是如果以为其困难在于我的观点所依托的证据不充分或是不明 朗,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困难就如所有的先例一样,在于我们要 去反驳大多数人的观点。当那些牢固地扎根于人们内心的观念遭遇挑 战时,人们更倾向于固执己见,而不是随之改变。因为如果大家改弦 易调,那么驳斥它的论点就很可能动摇人们坚定的信念;而如果该观 点仅凭人们的感受支持,那么它越是在辩论中处境不妙,则其追随者 就越会相信,他们的观点中必然包含更深一层的根据,是对方的论点 所无法触及的。只要自己固执己见,就会源源不断地给己方提供新的 防御工事,以修补旧工事可能存在的漏洞。种种缘由使得关于两性社 会关系的观点,成为了所有墨守成规的观念中最强烈也最根深蒂固的 一种。我们毫不怀疑,即使面对伟大的现代精神和社会变迁,此种观 点也没有像其他的陈词滥调一样,遭受巨大的破坏和冲击;而且毋庸

置疑,这种男人坚守得最久的野蛮习性,必然会比他们早年已经放弃 的茹毛饮血更甚。

那些试图对普世观点提出异议的人,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 困难。他们必须要非常幸运,同时也格外能干,才能获得一次别人听 诉理由的机会。他们想要提起诉讼、得到判决,则比任何诉讼方都要 困难得多。假如他们强行要求听诉,他们也必须要接受一系列完全不 同于其他人的逻辑要求。在所有其他的事例中,都默认应当由主张者 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一个人被指控谋杀,则应由控告方提供其犯罪的

证据,而他本人并没有义务来证明自己清白无辜。如果有人对某个所 谓的历史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过存在意见分歧,一般并不牵涉人们的情 感。以特洛伊围城为例,那些认为该事件确实发生过的人应当提供证 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持有相反意见的人,他们除了在此之后才需

证明这些所谓的证据毫无价值之外,则并不承担其他义务。再者,在 实际事务中,举证责任应由那些反对自由的人承担,由那些为限制和 禁令做辩护的人承担——

无论这种设限是指行动上的普遍自由受到任

何形式的约束,还是取消某个特定群体的资格抑或是区别对待。这种 先验推断主张自由和公正。它认为普遍的公众权益应该没有限制、不 受约束,法律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人,除非出于有利于正义或是政策 的考量需要区别对待,否则就应当一视同仁。但是,所有这些举证规 则,对于那些和我秉承着相同观点的人而言毫无益处。有些人认为男 人有权发号施令,而女人则必须服从;男人注定身居高位,而女人则 并不适合从政。这些人言之凿凿,本应提出确凿证据来支持他们的主 张,否则就应服从于反对方的观点。然而即使我指出这一点,也无济 于事。还有一些人坚决不肯把男人拥有的自由和权利同样赋予女人, 他们这是反对自由、提倡特权。出于对这种行为的辩护,他们必须提 供最为严格的证明来证实其合理性,除非他们能够成功排除掉所有的 疑义,否则就应被判定为不能成立。然而同样地,即使我指出他们的 主张违反了双重推定,也仍然于事无补。在任何寻常事例中,这些都 会被视为强有力的答辩,但在此案上则不然。在我希望自己的观点能 给人留下任何印象之前,我所应做的,不仅仅是解答对方的一切疑 问,还应当设想到他们可能会谈及的一切问题,合理地归因并给予解 释。除了要驳斥对方所有的支撑论点外,还应提出牢不可破的正面论 据去驳倒对方的立论。即使这一切都办到了,我不仅仅驳斥了对方的 论点,还举出了诸多反对对方的论据令其无从反驳,这也仍然不够。

因为一个论点若既符合大众的普遍习俗,又在公众的情感倾向中占有

巨大的优势,则它便会比其他论点更有说服力。即便其他论点诉诸理 性,也仅仅只能在最高级的智者中获得支持。

我列举这些困难并非抱怨。首先,因为抱怨是无用的,这些困难 的解决,有赖于重塑人们的理解,消解他们的敌意,改变他们的行 为。事实上,现在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人类中大多数的理

解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接受到第一波论战攻击并且无法合理地反驳

时,能够凭自己的力量辩证分析,从而摒弃那些从他们出生以来就被 灌输的现存世界秩序基础和行为准则。我并不会因此与他们争吵。人

们对逻辑论据缺乏信念,却对流俗习惯和公众观点坚信不疑。十九世

纪对十八世纪特有的偏见之一,就是赋予人类天性中的非理性因素以 绝对的可靠性,就如同十八世纪将之归因于理性因素一般。我们以对 本能的崇拜代替了对理性的崇拜。我们把自身拥有的却无法找出理性 基础的一切都称之为本能。这种对于本能的盲目崇拜,毫无疑问比对 于理性的崇拜更加低级。在支持着当代社会的各种错误崇拜中,这种 对本能的崇拜是最为有害的。它很可能持续下去,直到最终让位于一 种健全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将揭露出很多崇拜的真正根源,在于屈从 于自然的意愿和上帝的旨意。对于目前的问题,我愿意接受种种偏见 带来的不利条件。旧有习俗和公众观点肯定是于我不利的,这一点我 很清楚。除非能够表明代代因袭下来的流俗和观点得以存续,并非因 为其确有实据,而是另有他因,并且证明它们的力量之源,乃是人类 天性中的恶而非善。我情愿接受判决于我不利,除非我能证明审判官 曾被贿赂。这种让步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要证明这 一点,已经是我的任务中迄今为止最容易的部分了。

一种行为一旦具有了普遍性,在某些情况下就成为了一个强有力 的论据,证明它是

有益于实现崇高的最终 目标的行为。某种习惯最初形成以至之后延续,乃是作为实现社会目 标的一种手段,并且根据经验而言,其可能是最有效的手段。两性关 系这个问题就是如此。如果人们在最初确立男性对女性的权威时,曾 有意识地比较过构成社会政治的不同模式;假使在试行了各种模式 女人驾驭男人、双方平等以及其他可能设想出的诸多或混合或分 离的方式之后,人们基于经验决定采用现在这种模式——女性完全受 男性管理,对于公共事务她们无权过问,在私人场合,每个女人对她 的丈夫都有法律上的服从义务——并确认它是对于双方幸福与安宁最 有利的安排。那或许可以说明,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普遍推广, 是因为当年它被采用时乃是所有选项中的最佳方案,尽管当初选择它 的种种考量很有可能已经像很多原始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一 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复存在了。然而,在决定两性关系的问题

上,各方面都恰恰与我刚刚所说的情况相反。首先,赞成现行制度, 即弱势方的女性全然从属于强势方的男性,这种意见仅仅以理论为根 据,从未试行过其他方式。因而这种有悖于一般性的经验,并不能被 判定为是最佳的选择。其次,采用这个不平等的制度,从来不是出于

深思熟虑或是高瞻远瞩,更不是有益于人类发展或是维持社会良好秩 序的结果。这个制度的兴起,只是因为在人类社会最早的黎明阶段, 女人(由于男人赋予她的价值,加上她的体力不及男人)处于为某个

男人所奴役的状态,仅此而已。法律以及政治体制的设立总是从承认 两性之间已经存在的关系开始。它们把简单的生理的事实变成了法律 的权利,使之得到全社会认可。其最主要目的,则是采用公共的、有

组织的手段来确定和保护这些权利,使之代替不守纪律的和目无法纪 的体力冲突。那些已被强迫服从的人就这样被法律带上了枷锁。奴 役,从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强迫关系,变成了正式的、主人们之间的契 约。主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站在了一起,运用集体的力量来保护 每个人的私有财产,也包括其奴隶。在早期,男性的大多数以及女性 的全体都是奴隶。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也经历了一些高度文明的时 代,然而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思想家有勇气对无论这样或是那样的奴 役制度的合理性及其不容置喙的社会需求性提出过质疑。而今,这样 的思想家渐渐地出现了,并且(在社会总体发展的帮助下)至少在信 奉基督教的欧洲所有国家(虽然其中之一只是在近些年)终于废除了 对男性的奴役制,而对女性的奴役则逐渐转变成了一种较为温和的依

附形式。然而,现存的这种依附形式并不是一种新的制度,而是在考 虑了公正和社会利害之后所采用的一种新的奴役制度的开端。原始的 奴役状态仍在继续。尽管通过持续不断的缓和与改变,这种奴役已经

采用较为和缓的方式,运用法律手段的控制和人性化的影响来处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它残酷无情的本质依然是抹不去的污点。因

此,单单从它存在这个事实中,并不能得出人们需要支持它的结论。

唯一可能会有的这类推定,必然是立论于它已经延续至今,而诸多其 他从这可憎的渊源流传下来的陋俗都早已灰飞烟灭了。这种观点,强 调男女之间权力的不平等仅仅来源于法律的强制规范,并无其他渊 源,着实让人费解。

而这种说法也必然有其自相矛盾之处。因在某些方面,它是对文 明的发展以及人类道德情操进步的称颂。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是 说,即使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现在也生活在一种状态中。

在这种状态里,作为规范世界事务原则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似乎已

经被彻底废除了:没有人承认它,在大多数的人际关系中,也不允许 任何人去执行它。即使有人成功地执行了它,也是假以某种借口,以 实现某种社会价值为掩饰。人们高兴地告慰自己,凭借暴力的统治已

经结束,一件事物存续至今必然有其道理,而法律则不可能是它存在 的理由。然而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人们相信,不论我们现行的制 度最初是如何创建的,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到现代这个进步文明的时

期,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它能够适应人类天性,且有益于公共利益 的实现。他们不了解将真理赋予强权的习俗制度,其生命力和持久力 是多么地强大;不了解掌权人为何食古不化,无论如何都要保留这种

陋俗;不了解这些糟糕的习俗制度消亡的过程是多么缓慢:乃是从那 些最软弱、最少涉及日常生活习惯的习俗制度开始,一点一点地慢慢 消失;他们也不了解,那些最初因为体力占据优势从而获取了合法特 权的人,要让他们在体力优势不再之前就将其已经获得的特权拱手相 让,这种可能性简直是微乎其微。女性相较男性在体力上并不占据优 势,再加上一些其他特殊的原因,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个把真理赋予强 权的制度分支将成为最后消亡的一个,尽管相较其他制度而言,它已 经将其早期凶残的一面温和化。这种建立在暴力之上的社会关系,即 使在以平等为基石的社会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代代相传。这几乎成为 超越了法律制度与社会习俗的唯一例外。但是,如果不去追溯它的起 源,不去揭露它真正的本质,人们就不会意识到它与现代文明的冲 突。而这种冲突并不比古希腊社会中奴隶制与自由民信仰的冲突更 大。

事实是,当代人乃至之前的两三代人对于人性的原始状态已经失 去了一切切实的辨识力。只有少数专注于研究历史的学者,或是那些 常常拜访迄今仍保持着历史传统地区的人,才能在头脑中对于当时的 社会是什么样子形成具象。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在历史的长河 中,无论其对公众如何宣称,其实一直都是统治阶级制定律法、规范 生活。我这么说并非带着讽刺意味或是厚颜无耻

含着某种可耻的意味。而在当时那个年代,除了哲学家和圣人之外, 任何其他人都不会持有这种观点。历史赋予人类天性以残酷的经验来 说明,对于任何阶级的人来说,他的生活、财产和全部的幸福感,都 要以其所拥有的权力大小来衡量。那些手执武器反抗当局的人,无论 其反抗的缘由是多么的师出有名,他们都要面对法律制度以及社会责 任观念的谴责。在那些被其反抗的人眼中,他们不但犯了罪,而且是 犯了最严重的罪,应受到人类所能承受的最残酷的惩罚。要使当权者

承认下层阶级的某些权力,最初的微弱痕迹始于当权者为了自身方便 起见,向下层阶级做出了某些承诺。即使这些承诺是由最庄严的誓词 所确定认可的,它也有可能仅仅因为最微不足道的导火索或诱因就被 废除或违背。这样做很少不受良心的谴责,除非那些人的道德水准远 低于平均水平。古代的共和国,大多数是基于人们相互之间的紧密联 系,或是由一些力量相当的人联合建立的。其结果是,它们为一部分 人规避法律准则、特事特办开了先例。原始的法律制度在他们与他们 的奴隶之间、在一个国家与它的国民之间(有特殊契约限制的除 外)、在一个国家与其他独立国家之间,仍然发挥着作用。经验可 证,即使只是从狭窄的领域废除原来的法律,也能够激发对物质利益 具有巨大价值的情感,从而重新释放人类的天性。从此以后,人类天 性所需的,只是扩展,而非创造。虽然奴隶并不是国家的一部分,在 自由城邦中,他们仍然被认为拥有人类的权益。斯多葛学派[注:斯多葛 学派是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唯心主义思想流派,由哲学家芝诺(Zeno of Citium)于公元前3 世纪早期创立,因其在雅典时常于门廊(希腊语发音为斯多葛)而得名。该学派以伦理学为 重心,秉持泛神物质一元论,强调神、自然与人为一体。它是希腊时代一个影响极大的思想 派别。芝诺也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奠基者。(译注)]在我看来是第一个(除犹太 法例外)支持该观点的学派。它教导说,人们对他们的奴隶的行为是 受道德责任约束的,这是道德的一部分。基督教教义盛行后,理论上 来讲,应该没人对这个观点感到陌生。而在天主教会崛起之后,也并 非无人站出来维护它。但是,要强制推行这种道德准则,却是基督教 教义遇到的最困难的任务。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教会致力于此,然 而收效甚微。这并非由于教会对人们的思想缺乏权威。恰恰相反,其 权威性乃是惊人的。教会能使王公贵族向它献出最宝贵的财产,以滋 养自身。它能使数以千计风华正茂、生活富足的人,把自己隔绝在修 道院中,以穷困、禁食和祈祷来寻求拯救。它能使成百上千的信徒飘

洋过海,去往欧洲和亚洲,为了传播教义拯救世人而献出生命。它也

可以使帝王舍弃宠爱的妻妾,因为教会宣称他们有亲缘关系(而在我 们看来那不过是远亲)。教会做到了这一切,但它依然不能使人们减 少斗殴、稍微善待农奴,也不能使人在权力在握时不去欺压平民。它

不能使人们放弃使用暴力,以暴力而战,因暴力制胜。人们永远无法 自发地约束自身不去使用暴力,除非时移事易,轮到他们自己成为更 强大暴力的受害者。只有君权不断膨胀,争斗才会终止,只剩下王国 之间和王位争夺者之间的战争。只有资产阶级的财富和尚武精神在坚 固城防中不断增长,平民变得比没有纪律的武士更加英勇善战,那些 王公贵族的暴政才会对资产阶级和平民有所收敛。即便后来,被压迫 者已经获得了足以反抗报复的能力,这种暴政也依然存在。在欧洲大 陆上,许多暴虐的政权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在英格兰,民主 阶级兴起较早,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因而得以通过建立平等的法律 和自由的国家制度,而更早地废止了这些暴政。

大多数人都很难意识到,在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强权律法

被公认为是普遍的行为准则,而其他法律不过是考虑了特殊情况之下 的例外。甚至最近以来,一般性的社会事务还假装自己受到了道德律 法的约束。很少有人还能回忆起或考虑到,那些除了强权律法之外别 无它依的制度与习俗,或许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然而它们从一开始 就不应该存在。就在不到四十年以前,依据法律,英国人还可以把人 当作可以买卖的财产对待。就在本世纪里,他们还可以合法地劫持这 些人,让他们背井离乡,强迫他们工作到死。即使是那些能够容忍几 乎一切其他方式专制独裁的人,也禁不住要对这种强权律法下的极端 事实进行谴责抨击。而所有其他持不偏不倚立场的人,最反感的也莫 过于现在活着的人仍能记起的文明律法和英格兰基督教教义。三四年 前,在半个盎格鲁-撒克逊人所统治的美国南方各州,不但存在奴隶 制,更存在着繁育和买卖奴隶的普遍行为。对这种现象,人们强烈反 对,并且至少在英格兰,人们对这种行为的支持和感兴趣程度远远比 不上对其他滥用暴力行为的热衷程度。因为人的天性好得恶失,毫不 掩饰地追求利益,然而从奴隶制中获利的却只不过是一小部分人。所 有与此并无利害关系的人,他们对此恶行的情感自然而然会是纯粹的 憎恶。有这样一个极端典型的事例存在,再谈其他似乎已是多余了。

但是我们仍然要考虑专制君主政体之所以长期存在的根源。在现代英

国,军事专制几乎被公认为是强权律法的集中体现,不存在其他的根 源或者解释开脱。然而在欧洲所有除英国以外的大国中,军事专制却 仍然存在,或者才刚刚被消灭。即使在现代,各个阶层,尤其是在有

身份、有影响的阶层中,也仍然有一大批人对它持赞成支持的态度。

这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的威力。即使并非举世公认,也是影响深 远。历史上几乎每个时期都曾出现过伟大而著名的反对派体系,但它

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最显赫、最繁荣的组织所提出的。两性关系 问题的症结,也同样在于这种不正当、不平等的权力。支持滥用权力 的只是一个人,然而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都会深受其害。对于所有人而

言,这种不平等的羁绊都自然且必须是令人不齿的。除非是那些因这 奴役而尝到了甜头或者企图以此谋私的人,因为他们并不会对此感到 羞愧。这些奴役同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权力有什么不同啊!我并不

是在预断这个问题的正当性。我只是说明,相比那些延续至今的其他 统治制度而言,两性关系这个问题存在更久,即使它并不正当。不论 拥有权力会带给人怎样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也不论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涉及到哪些个人利益,这个问题都并不局限于某一阶级,而是全体男 性所共有的。对于大多数的支持者而言,它不是一种抽象的需求,也 不像政治派系斗争那样,对于除了领袖以外的其他人都无足轻重。这 个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里的男性家长本人,也关系到即将要成为家 长的每个男人。在两性关系上,庄稼汉行使的或即将行使的权力,同 最尊贵的王公贵族并没有区别。人们在这件事上对权力的渴求最为强 烈,因为每个热衷于此的人都想把这种权力凌驾于与他最亲近、和他 一起生活、同他有着最多共同利害关系的人之上,凌驾于不服从其权 威、并且最经常可能会干预他个人选择的人之上。如果说,在其他特 定的事例中,权力明显地只建于暴力之上,得不到多少支持,而要解 决那些问题已经是如此缓慢、如此困难。那么,要解决我们今天的两 性关系问题,则势必会更加耗时,更加艰难。尽管相较于其他事例, 两性关系中的不平等并不具备更为良好的基础。我们必须考虑到,在 这件事上,权力的拥有者比起其他事例中的当事人,拥有更多的防止 反抗的措施和手段。每个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都生活在她主人的眼皮 底下,也可说完全被掌握在他的股掌之中。她同主人的关系,比起同 自己其他同为从属者的女性伙伴要更为亲近。她们没有任何方式能够

联合起来反抗他,也没有任何权力能够哪怕是部分地征服他。从另一

方面来讲,她们反而要用尽全力来讨他欢心,避免冒犯了他。大家都 知道,在谋求政治解放的斗争中,斗士们是多么经常地被贿赂收买或 是被恐吓吓倒。在女性解放这件事上,处在受支配阶级的每个人都长

期置身于这种贿赂加恐吓的状态之中。为树立抵抗的标准,很多领导 者以及更多的追随者,都必须几乎完全牺牲个人的福祉和命运的慰 藉。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特权和强权,是用铆钉紧紧地钉在从属者的 脖子之上的,那就是两性之间的奴役。我还尚未论证它是个错误的制 度,不过所有能对此问题进行思考的人一定都已经看到,即使它是错 误的,它也将会比所有其他形式不公正的权威流传更久远。其他强权

中一些最粗鄙的奴役形式依然在许多文明国家存在,而在另一些国家 里也只是在最近才被废除。在这种情况下,若是那个最根深蒂固的制 度已在什么地方被明显地动摇了,那才是怪事一桩。人们完全有理由 感到惊异,因为对这项奴役制度的反对和抨击竟然如此之多,又是如 此之有份量。

***** 本书由rfrunning2021@gmail.com接收,请勿随意传播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