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父母與孩子的結果-仔細檢驗美國心理協會對女同志與男同志父母的簡介 Marks, L. (2012). Same-sex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outcomes: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 brief on lesbian and gay parenting.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41, 735-751. doi: http://dx.doi.org/10.1016/j.ssresearch.2012.03. 006
Purpose 目的: 本研究的中心問題在於: 「根據所引用的科學證據,美國心理學會在 2005 年對於女同 志與男同志父母所做出的主張,是否有所根據且是準確的?」並對於其所引用的科學證據 提出七個相關問題加以檢驗。主要針對美國心理學會簡介內的兩個部分,研究發現的摘要 和與女同志及男同志父母和孩子特定相關的實證研究。第二部分提到相關的研究有 69 個, 然而有 8 個是屬於未出版的論文。 Literature Review 文獻回顧: 1. 奠基於四個國家的縱貫性研究,超過 20,000 位參與者,McLanahan 與 Sandefur (1994) 得到以下結論:「孩子在只有一位親生父母的家庭中成長,比起在兩位親生父母的家庭 中成長,平均而言,對其整體發展每況愈下,…儘管與其共同居住的父母再婚。」 2. 非傳統家庭(離婚、同居、繼父母、單親)的孩子,與傳統家庭的孩子(兩位親生父母家庭) 間有許多的不同,而這些不同與大量的社會層面關注有所相關的包含:(1)健康、死亡率 與自殺危機;(2)藥物與酒精濫用;(3)犯罪與監禁;(4)世代間的貧窮問題;(5)教育或勞 動力的貢獻;(6)較早發生性行為與較早開始養育孩子;(7)成人時期的離婚率。這些結 果代表重要的影響變項,會影響孩子與家庭的福祉,同時也會危及到國家經濟。 3. 透過不同方式的比較,有著小型方便樣本的社會科學研究已重複地顯示在同性家庭成長 的孩子,與在異性家庭成長的孩子,沒有不同。而這樣的研究結果也使得有些研究者或 是專業的組織正式的發表相關的主張,但卻沒有如美國心理學會在 2005 年對於女同志 與男同志父母的簡述來的更具影響力。其內容如下:「沒有任何一個的研究發現,女同 志或男同志父母的孩子,在任何重要的方面相對於異性戀父母的孩子是有所缺損或不足 之處。」 Research Question & Findings 研究問題與研究發現: 一、在美國心理協會的簡介中,提到關於女同志或男同志家庭的已出版研究,其代表性與 文化上、種族上和經濟上的不同? 研究發現有 77%,將近三分之二的研究都是以少於 100 位參與者的小型、沒有代 表性的方便樣本。小樣本的代表性受到質疑是因其在樣本數量較少的同時,也同樣會 缺少變異性,就如同美國心理學會的簡介中所引用 59 個研究,沒有研究提到關於非裔 美人、西裔美人或亞裔美人等不同的種族,也沒有考量到文化的差異性。 其所引用的許多研究,樣本大都屬教育程度與收入較高,位於中產階級的白人女 性為主,因此要以這樣的樣本來擴大解釋成女同志或男同志父母的孩子與異性父母的 孩子,在許多方面上都沒有差異,是有偏頗的。 此外,Demo 與 Cox(2000)發現與男同志父母居住的孩子是一種極少數會被研究的 家庭型態。在簡介中所引用的研究,只有八個研究是與男同志父母居住的孩子之結果 相關,而其中四個研究並沒有異性對照組,另外四個研究中有兩個都是針對同性父親 的自陳報告與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並非是孩子的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