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淨零沙盒計畫專書(再版)

Page 1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以沙盒扎根 讓台灣創新野蠻生長 公民起議:一場以「淨零」為題的啟蒙行動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迷霧啟航:淨零減碳下的公民行動與回應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知識接軌:技術助力突破減碳節點

沙盒集結民間智慧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打造淨零生態系

展現「跑」起來的淨零轉型能量

從沙盒創新做起

開闢漁村淨零新未來 打造韌性台灣探淵科技初英山協會

永續養殖&海草藍碳

追求淨零減碳的農業產銷新模式大人物產銷合作社

一杯咖啡的淨零實驗

半導體博士的農業減碳之路

陪農民走上農業減碳之旅

創造國產大豆「淨」爭力 光合菌的社區突圍 大武山基金會

推動「城市木業」循環經濟

淨零中的溫柔力量蘆葦女力綻放新芽

修枝廢料點成金

包材循環與保冷革新 主婦聯盟合作社

產地到餐桌的永續承諾

用循環經濟打造新天地

目標為台灣減下千萬公噸碳排

打造淨零生態系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從沙盒創新做起

但若沒有其他一

民間出發的力量,持續推動淨零目標的實踐。藉沙盒突破政策與民間的斷鏈

法成功。

更重要的是,這些投入地方發展的夥伴,許多都從事農業相關活動,需要用水、用電或保護 圍又更廣、更全面,必須串聯更多資源。

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宣示,二

年淨零排放不只是全球的

蔡前總統於二

讓台灣成為淨零落地的解題者

例如,農業「廢棄物」的重新認定等。 存在許多斷鏈(

味」,關心淨零轉型衍生的電力、農業、產業、社會不平等、文化等層面議題,貼近人們的 (

因此,沙盒計畫可說是我參與推動的諸多政策方案裡,最有趣的一個計畫。因為它最有「人

)民間社會網絡;同時也透過實作驗證,挖掘出需要與部會進行溝通的議題,

)。這樣的斷鏈造成社會創新試驗的窒礙難行,大家都知道問

鍵角色,同樣的,台灣在全球的淨零轉型亦可以成為解方提供者

說,台灣的算力在全球名列前茅,國科會評估,二

二八年時可望躋身亞洲前三名,現今極 生的健康與公衛問題,也是台灣能夠著力國際輸出的領域。成功經驗行銷至全球,把「 Taiwan can help

」精神延伸到國際氣候領域。

(solution provider)

地的延續、社區的支撐。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沙盒集結民間智慧

蘇碩斌

公民團體深入社區

學術界的責任是最根本、最前瞻的研究,必須在觀念、方法和技術超前部署,因此往往不

新能力。

恢復「人與人的連結」 community 」這個英文字,在現代「社 reciprocity equivalence

雖然AI技術不斷進步,儼然已成為政府、各大企業解決社會問題的寶器。但公民沙盒計 畫的寶貴之處,不是用了多少科技、有多少產值,而是創新模式在社區落地而開展的「社會 明這套模式可以被擴散,也有機會成為國家政策,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走在前端的良好範例。 推進台灣淨零轉型的步伐。

以沙盒扎根

讓台灣創新野蠻生長

植物學中,有一種說法,野生未經馴化的種子,它們擁有更 強大的基因多樣性,這種潛力使其能適應更嚴困的環境挑 戰,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科學家愈來愈關注這些「野種」 的抗逆性。

局指明新路徑。

長時,所簽署的第一份文件,足見政府的重視,以及淨零排放已成台灣上下的重要共識。

及能源等四大面向系統轉型,進而達成國家二

邀請民間當淨零的主人

沙盒計畫源自行政院「淨零科技方案」,而這個方案也是陳建仁院士此前就任行政院院

「淨零科技方案」是一個為期四年的長期計畫(二

Key Opinion Leader

測性高的外在環境,也無法對準社區的真實需求,更失去了跨域協作、公私協力的本意與優勢。

們認為公民團體也應該來提案及親身執行創新生活實驗。」 們的共同心聲。」

最佳拍檔讓創新概念落地可行人意料之外的奇花。

而造成的問題就是,傳統古典式的框架下設計出的解決方案,無法應對如氣候變遷等不可預

沙盒計畫緣起與願景

「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是由國科會補助民間團體進行創新研發,

鏈結公民社會團體,共同研提淨零轉型創新解方,

並透過跨部會協作及公私協力,全力推動二○五○淨零排放目標。

針對民間及社區需求 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提升第三部門 自主研發能力

創造第三部門 新世代職涯發展

二○二三年沙盒計畫成果論壇邀請跨部會共同參與,力求打破淨零創新的行政藩籬。(圖左至右為:農業部綜合 規劃司司長蔡巧蓮、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處長黃文彥、經濟部能源署主任秘書翁素真、時任臺灣 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主任周素卿、時任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時任環境部綜合規劃 司司長吳珮瑜)(照片提供: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

緒論

沙盒計畫輔導模式與資源

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T-STONE)

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作為指導單位,

協助第三部門與法人鏈結,使相關研發能夠實質落地應用。

期望未來能夠聯合部會、企業導入更多資源,強化淨零社會力與創新解方。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運用豐富推動經驗,擔任顧問與 提供專業技術支援、陪伴輔導試 點單位更深入參與,共同建構淨 零轉型未來願景。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運用深耕在地力量,提供方向性 與陪伴共學服務,捲動公民團體 既有網絡,引導社區與公民積極 投入淨零轉型的實踐。

第三部門示範案例

藉由沙盒計畫找尋示範案例(試點團隊), 辨識民間團體於發展淨零轉型解方的需求與限制。

從遴選看培力的脈絡 策路徑。

為此,接下掌舵沙盒計畫任務的周素卿,找上了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下稱全促會),「當

正是沙盒計畫的最佳夥伴。」

選的公民團體是「社會力」,意即他們本身已經累積有一定的能量,摸索出一些經驗或

所以第一年遴選的條件,除了「淨零科技方案」開宗明義的淨零與科技外,最重要是期望入

,可以輸出經驗與觸動其他公民團體,真正能相互影響、學習,甚至協作。

沙盒計畫運作機制

道,都十分關心。

而從沙盒計畫推進公民團體的能力建構(

公民團體邁向永續的契機 ○ %的排放量,「但

)到規模化(

Capacity Building

)發展脈絡,

Scale Up

續發展新能力,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新,這才能帶來穩定的營運資源,並讓身在其中的成員看見職涯發展的希望,也才能持續不斷對外吸納新血。 出的新能力,也為公民團體的永續發展創造了契機。

而要解決公民團體的困境,釜底抽薪之計,就是要設計出一個機制,讓公民團體可以持

公民賦能

讓改變發生

社會轉型精神,展現這場以淨零為核心的啟蒙行動如何落地生根。

本書收錄了十二個試點團隊的淨零創新故事,參與團隊來自社福照顧、社區營造、合作經

入更多可能。

古坑的麻園社區透過沙盒計畫,開啟生態村與生活轉型的 試驗。(照片提供:雲林縣古坑鄉麻園社區發展協會)

計畫實施前,先進行多次共識會議,凝聚在地共識。

(照片提供: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2-113年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

申請單位 計畫名稱 網絡分類 關鍵字

#再生能源

綠色庇護工場計畫 民間團體

財團法人心

路社會福利

基金會

綠色庇護工場計畫 民間團體

新北市庶民發

電學習社區合 作社

財團法人主婦 聯盟環境保護 基金會

主婦聯盟環境 保護基金會台 中分事務所

有限責任綠主 張綠電生產合 作社

減碳微積分—— 淨零人生超進擊 民間團體

公民電廠能源教 育深根計畫 民間團體

邁向淨零排放, 資源全循環—— 資源回收細分類 生活轉型計畫

綠色消費者的氣 候行動—— 「OUR RE100」 集資創能到減碳 溝通

民間團體

#庇護工場

#永續

#再生能源

#綠色採購

#社福團體

#社區

#能源轉型

#公民參與

#公民電廠

#能源教育

#資源回收

#公老坪社區

#社區培力

#教案設計

#公民電廠

民間團體

領域 參與年份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2

循環/ 人文社會科學 113

永續及前瞻能源/ 人文社會科學

永續及前瞻能源/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2

循環/ 人文社會科學 113

社團法人台灣 綠能公益發展 協會

蘭陽博物館淨零 轉型之碳索博物 館衛星計畫

文化產業淨零轉 型之創新綠色消 費計畫

民間團體

#說明會

#社區溝通

#淨零路徑

#博物館

#能源教育

#工作坊

#行動指南

#碳盤查

民間團體

#表演團體 #綠色票券

內循環蔬果膜袋 產品應用 民間團體

#內循環 #蔬果膜袋

永續及前瞻能源/ 低(減)碳 112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2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3

低(減)碳/ 循環/ 人文社會科學

112

有限責任台灣 主婦聯盟生活 消費合作社

升級物流冷鏈運 輸系統 民間團體

#冷鏈物流 #運輸碳排

循環/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3

申請單位 計畫名稱 網絡分類 關鍵字

七股淨零養殖新

想像:

臺南市七股沿

海土地資源保

護協會

民間團體

打造生態品牌與 低碳旅遊網絡

七股淨零養殖新

想像:

打造友善生態養 殖之永續魚塭

沼渣沼液澆灌系 統運作成本評估& 減碳效益分析

社團法人彰化

縣就業能力教

育協會

民間團體

#淨零 #養殖

#生態 #低碳 #旅遊

#生態養殖

#碳足跡

#食魚教育

#東螺溪生態教育園區

#沼渣沼液

民間團體

沼渣沼液澆灌影 響力輔導系統模 組化與資訊數位 化建立

雲林縣古坑鄉

麻園社區發展 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

心靈生態村協

進會

花蓮縣初英山

文化產業交流

協會

生態村社會與生 活轉型試驗計畫

心靈生態村社會

與生活轉型試驗

計畫

微水力發電公民

民間團體

民間團體

#載運及示範施灌方式

#產地檢測及資訊數位化

#沼渣沼液

#數位轉型

#田區試驗

#生態村

#循環經濟

#公民電廠

#安養照護

#有機農業社區

#能源教育

民間團體

參與計畫 民間團體

初英山農村綠能 育成中心計畫 民間團體

#竹剩餘資材回收利用

#微水力

#公民參與

#綠電應用

#綠能五金行 #社區工班

領域 參與年份

永續及前瞻能源/ 低(減)碳/ 循環人文社會科學

112

永續及前瞻能源/ 低(減)碳/ 循環人文社會科學 113

循環/低(減)碳 112

循環/低(減)碳 113

永續及前瞻能源/ 低(減)碳/ 循環/ 人文社會科學 112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3

永續及前瞻能源/ 人文社會科學 112

永續及前瞻能源/ 人文社會科學 113

財團法人大武 山文教基金會

以社區為本之減碳 永續農業推進HUB 運行示範計畫 民間團體

Carry Love-讓豆

#永續農業

#微生物菌種培育

#公民科學家

循環/負碳/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3 社團法人春芽

公益創新發展 協會

袋再生×為女力 加油——

蘆葦女力跨域啟 動環保×公益永 續循環計畫

民間團體

#循環經濟

#婦女

#社區培力

循環/ 人文社會科學 113

025 緒論

申請單位 計畫名稱 網絡分類 關鍵字 領域 參與年份

臺灣氣候行動 協會

臺灣農業藻菌 教育推廣協會

森林碳匯研究及 示範場域建置與 推廣計畫

再造低碳奇幻循 環之旅——建構 微藻高值化應用 資源

民間團體

探淵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民間團體

微水力發電搭配既 存防砂壩建立「防 災型微電網」── 災時社區用電、平 時綠電躉售

4,000座微水力電 廠——用再生能 源帶動農村再生

配客嘉股份有 限公司

永續低碳社區循 環購物計畫

新創/社企

#森林碳

#示範場域

#工作坊

#微藻培養

#廢水處理

#循環

#微水力

#防砂壩

#防災

#微電網

#微水力

新創/社企

#農村

#社區參與式工作坊

#低碳社區

#循環

新創/社企

生活轉型的綠色 大富翁——人與 物的再生之旅

粉紅豹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淨零小屋共玩 場——人與物的 再生之旅

森林循環碳 經濟創生有 限公司

蕃薯藤社會企 業有限公司

新創/社企

#購物

#包材

#生活轉型

#綠生活

#再生

#淨零小屋串聯

#淨零小屋串聯

新創/社企

#淨零知識庫

#生物炭

城市森林——樹 枝條碳化循環服 務教育 新創/社企

台灣沃土運 動——都市造土 新創/社企

#固碳

#循環經濟

# REWOOD

#棧板堆肥

#廚餘去化

#工作坊

循環/負碳/ 低(減)碳 113

循環/低(減)碳 113

永續及前瞻能源 112

永續及前瞻能源/ 人文社會科學 113

低(減)碳/循環 112

循環/人文社會科學 112

永續及前瞻能源/ 循環/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3

循環/低(減)碳/ 113

循環/負碳/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3

起萌行動・公民零碳實驗室

申請單位 計畫名稱 網絡分類 關鍵字

沃畝股份有限 公司

以「自然碳匯方 法、AIoT 智慧農 業科技與石虎品 牌策略」打造咖 啡產業鏈台灣淨 零轉型示範計畫

斜槓生活文化 有限公司

澄洋環境顧問 有限公司

保證責任宜蘭 縣行健有機農 產生產合作社

新創/社企

開創濱溪植物復 育的NbS解方 新創/社企

#生物炭碳匯

#氫能

#產品設計

#濱溪植物

#蘆葦

#產業應用

#藍碳

扇形鹽田海草公 民守護計畫 新創/社企

活化農業廢棄 物,開創負碳新 思維——炭化稻 穀在農業減碳之 應用

炭化稻殼 - 實踐農 業淨零碳鎖之路

保證責任台中 市大人物農產 運銷合作社

農業合作社

農業合作社

台灣中部地區具 市場化之大豆負 碳生產模式試驗 計畫

農業合作社

#公民科學

#工作坊

#生物炭

#廢棄物

#循環再利用

#炭化稻殼

#炭化稻殼

#田間試驗

#土壤碳匯分析

#永續農法

#土壤碳匯

#低碳農產

#大豆

領域 參與年份

永續及前瞻能源/ 循環/負碳 113

永續及前瞻能源/ 循環/負碳/ 低(減)碳/ 人文社會科學/ 113

永續及前瞻能源/負碳 113

低(減)碳/負碳/ 循環 112

低(減)碳/負碳/ 循環 113

負碳/低(減)碳 113

淨零減碳下的公民行動與回應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迷霧啟航:

全促會秘書長楊志彬認為,沙盒計畫宛如淨零轉型的一盞探照燈。

力於全台各地社區大學的發展,相信公民培力的重 要性,主張透過學習來推進社會改革。他們在台灣 基層與許多組織攜手合作,推動各式各樣的行動學什麼是「沙盒」?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下稱全促會)致

國科會與全促會整合 各方資源,舉辦多場 交流與共學會議,引 導社區與公民積極投 入淨零行動。

沙盒計畫很重要的面向便是釐清淨零公民創新行動的障礙,以及如何排除障礙的路徑設計。

突破淨零迷霧

特別是社會轉型與生活轉型

不過要靠單一一個國科會計畫排除所有的法規障礙是不可能的,因此,沙盒在推動初期,偏重的是沙盒的方法學。其中,核心的操作方法來自於「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

)」的概念。將 為一階段、一階段的實驗目標,以策略性的小型實作逼近目標。

的堅固基礎。」 團隊共學

全促會舉辦農業與農村的淨零轉型共學會,帶大家實地了解農業循環經濟的各種可能。

題有關。其中,有好幾個團隊積極推動農廢資材循 環利用,以及在地的自然碳匯,並且不約而同觸及 而且容易衍生PM 2.5

大的關聯。楊志彬首先說明全促會的執行方法。攤 開他們的執行架構圖,研究員會議、團隊共學工作 坊、政策溝通協調、主題沙龍……占了很大比例。楊志彬說,沙盒計畫是實務工作者聯盟,執行兩年, 他最深的體會是,「可掌握的資源、最實在的收穫 來自於沙盒團隊之間的經驗交流、深度分享與合 作。」他舉了兩個例子。 在第二年度,很多參與的團隊所提計畫跟農業議

這些改變跟參與團隊的共學帶出的積極效益有很

願意轉作生態友善種植,因此,對於稻草這類天然除草鋪墊材料的需求也持續上升。如果能夠

搭橋――加速政策對話、尋求制度解方

也有宜蘭的團隊提到非技術性的方法,可能更適合解決宜蘭的廢棄稻草。當地愈來愈多小農

指出安然渡過的路徑。

各種廢棄物都有可能透過淨零創意轉變 為地方創生的新商品。

現行法 混亂。

個可能路徑。

「沙盒計畫聚集了一群最有行動力且能清楚 點出法規障礙的行動者,我們所指陳出來的問題,幫忙把正在研擬的《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相關內容,甚至是執行細則上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都做了整理。」楊志彬回顧沙盒設計的部會溝通沙龍,很篤定地這麼說。

向主管機關反映問題、指出政策規 的影響。

資源,不僅能夠快速落實減碳,更能帶動環境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為年輕世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進而深化他們在地方的角色,為未來人才與地方永續鋪設新的基石。然而,在現實中,這些實踐卻是困在「合法或非法」的模糊地帶,法規成為發展的主要掣肘。

如果台灣能有效將這些廢棄資材轉化為可用

沙盒試點團隊在執行之初,透過啟動會議集思廣益剖析 問題、為彼此尋找解方。(左圖提供:工研院)

進一步長成具影響力的公民智庫,在淨零政策公私對話平台發揮影響力。

「我們這兩年來,把握每個機會,創造建設性的共學。」例如,關於生物炭議題,起初是由

建立公私協作對話管道

抓住契機

初英山社區期望藉 由參與沙盒計畫, 分享多年來的微水 力推廣經驗外,也 希望摸索與溝通出 社區型微水力發電 的申請流程,為其 他社區探路。

知識接軌:技術助力突破減碳節點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綠能所能源政策及推動組組長洪明龍指出,沙盒計畫與一般公部門計畫最大的不同 在於「由下而上」。(照片提供:工研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稱工研院)作為具有國際 視野的應用研究機構,一直以來,扮演智庫角色, 協助政府透過科技研發,創造經濟價值,孕育無數 新興科技產業發展。而工研院旗下的綠能與環境研 究所(下稱綠能所),致力提升台灣在再生能源、路上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科會借重工研院對於 技術知識的高度掌握, 協助參與計畫的試點 團隊拓展視野與能量。 (照片提供:工研院)

澄洋環境顧問有限公司在沙盒計畫中,提出對台南七股扇形鹽田的海草藍碳研究,其中有關碳匯的資料蒐集與諮詢有 賴工研院綠能所協助。

往工研院多以政府作為出發點,協助政策的落實與推動,而沙盒計畫最大的不同在於「由下而上」 的公私協作,注重與公民團體深度互動,結合他 們在社區營造及多項議題上的實務經驗,將這些基礎與淨零排放的願景緊密結合。

「沙盒計畫的特色在於賦予公民團體更大的參 與空間,讓他們的熱情與理想有機會轉為具體的行 動方案。」洪明龍觀察到,這些團體通常具備深厚 的社區根基及貼合民意的社會視角,然而在接軌 國家政策時,可能面臨資源不足或缺乏系統支援 與生活轉型中找到突破節點。

由下而上的公私協作 綠能所能源政策及推動組組長洪明龍指出,以

政府需攜手合作。關鍵在於這些公民團體不只倡議,而是親身投入實作,驗證淨零方案可行與未來的政策與社會發展提供可行的參考模式。 陪跑三要素:導技術、搭橋梁、串資源 思考如何落實淨零轉型。

規牴觸,或是面臨無法可循的窘境,因此,突破 法規,讓政府機制能與時俱進,也是當務之急。 然而,推動法規調整,需要相關部會支持,工研 院綠能所主動扮演橋梁角色,協助民間與政府部 會對話,這種由下而上的溝通模式,正補足了以往政策設計中缺乏基層參與的不足。

源,成為參與團隊背後令人安心的倚靠。無論來 自政府、學界或其他研發單位的資源,工研院綠 能所都積極在其中牽線搭橋,促成不少跨界合作。 同時,也推動了沙盒計畫內部團隊之間的交流,沙盒計畫另一輔導團隊

橫向複製經驗

第三,工研院綠能所憑藉廣泛的技術與人脈資

其次,時常發現參與團隊的創新作為與現行法

看見未來應用

全促會長期專注社區

工研院綠能所協助心路基金會的庇護工場逐步汰換耗能設備,朝減碳的綠色庇護工場邁進。 (右圖提供:心路基金會)

透過沙盒計畫,重新檢視現有物流運輸系統,並嘗

是,心路並未將這些成果侷限於自身,而是透過 分享,將經驗擴展至其他社福機構,成功吸引來 自新北、台北及高雄的社福主管機關前來請益, 甚至促成了中央部會的政策交流。未來,這種模 式可複製到更多社福機構,讓弱勢公益與環境公 益,能夠並肩而行。 此外,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升級物

流冷鏈運輸系統」一案也展現了低碳運輸的創新 潛力。 作為一家專注環境與食安的社會組織,主婦聯盟

主婦聯盟透過計畫重新檢視現有物流運輸系統,並試驗保冷設備運輸模式的減碳效能。

041

緒論

工研院綠能所的團隊成員相當年輕有活力,不僅具有專業技術領域背景,也對公民議題相當關心。(照片提供: 工研院)

成熟到足以輸出經驗,但潛力十足,更重要的是主婦聯盟展現了勇於挑戰的精神,持續推動永續生活的可能。 各部會都應建立專屬「沙盒」 工研院綠能所身為輔導團隊,其 陪伴與引導其實已經超越「輔導」二字,有參與計畫的公民團體曾感嘆:「沙盒是我經歷過最會傾聽的團隊。」洪明龍笑著說,或許是團隊成員年輕又熱血,與全促會攜手合作,結合社區深耕與技術專業的優勢,以 方案。

受的範圍內,同時大幅減少能源使用與碳排。工研院在過程中給予數據計算基礎,側面提供建議。

雖然冷鏈系統尚在測試階段,還未

可持續擴散的網絡。

然而,洪明龍也觀察,沙盒計畫未來若要繼續深耕,勢必也需持續進行優化。尤其,政府部

行的路。」

113年 沙盒計畫期程簡圖

2月 2/21徵件說明會 2/29徵件截止

3月 3/22遴選會議

4月 4/17啟動會議

(照片提供:工研院)

5月 5/19-20工研院、全促會輔導員共識營

8月 8/8試點團隊共學暨期中會議

10月 10/17農村與農業的淨零轉型共學會

114年 1月

10/30法制調和座談 1/22 113年成果發表會

(照片提供: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

公民行動家

淨零轉型不只包含新技術, 後者的轉型作用力並不低於前者,還有新的社會行動方案,

粉紅豹以三十個社造團體從修復舊物到修復人心

地行動落實淨零生活。一個從解決社區衝突實踐環保,更重要的是凝聚社區力量,以在續空間的關鍵推手。這些城市中的小屋不只區營造推動者,最後成為串起三十個社區永發起人黃芳惠,一路從展場設計師轉型成社公司(下稱粉紅豹)推動「淨零小屋」計畫區的行動者,其實都是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於改造舊衣。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社修理老物,有的推廣堆肥技術,有的則致力巷弄裡,存在著一些特別的空間:有的專注熙攘疏離的城市中,許多你可能從未踏足的的重要夥伴。 社區永續網絡。

每一間淨零小屋之所以具有蓬勃的在地生命 力,是因為它們並非由單一組織經營,而是由 不同的社區團隊各自營運,因此每個空間都發 展出獨特的營運模式和關注議題。例如,在萬 華五角大樓,「五角拌」關懷的議題是拾荒者 的生計與資源回收循環議題;位於和平新城的 「小客廳」從前身的軍眷舍搖身一變,成為供 居民彈性使用的社區小客廳,還透過淨零小屋 網絡媒合維修達人、舉辦小家電維修活動,為社區創造互動機會,搭起鄰里好關係。

與社區共同成長的小屋生命力讓減碳路徑更多元

以維修取代拋棄,從日常生活開始實 踐淨零。

新店溪畔有棟老宅,名為「河神的丸子」,一樓 推廣再生減廢創作,二樓是展演空間,串起了在地 藝文與環保議題。民生社區的「共耕食代」,將社 區閒置空間化身為都市農園,以綠色照顧、食農教 育為核心;打造跨世代共學平台。每一個角落,都 有不同的團隊在實踐他們心中的永續理想。 過去,這些團隊散落在台北市的各地,默默地各 自發展不同議題,彼此獨立,卻又透過共同的語言 彼此串聯。藉由淨零小屋計畫,我們織起一張綿密 的永續生活網,將各方量能及資源相互融合,一同 推動生活淨零的願景。 「維修是我們共同的基礎語言。」淨零小屋計畫

擺放整齊的工具與材料,也是生活美學的實踐。

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一

二三年,黃芳惠擔任主要發起人,加入沙盒計畫,希望藉此建立一個更大的平台,讓

的碳足跡。

各個小屋之間能夠共享資源、交流經驗,並且整合資源,一起發展淨零減碳議題。 運用。」

以維修取代拋棄

重修舊好

原來當你願意放開手,

反而能看見更多美好的可能。

黃芳惠(下圖)與共耕食代在社區打造食農教育場域, 教大家惜食共好。(上圖提供:共耕食代)

永續行動不是喊口號, 而是能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習慣。

維修老物的古風小白屋是淨零小屋計畫起點。(照片提供:粉紅豹)

關活動,累計參與人次達數百人,每一場都吸引 許多社區民眾參與,從寓教於樂的實作中學習永

她露出微笑:「當你真正找到生命的意義,金錢年前一段充滿挑戰的轉型之路說起。

推廣淨零生活成志業 然而,要串聯起三十多個不同的小屋及社群, 成為淨零生活的社區推廣力量,一路走來並非易 事。尤其主要發起人黃芳惠十多年來無私投入, 更令人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理念與信念,讓她 始終熱情不減地付出? 「這已經變成我的志業了。」面對這個問題,

從師大夜市出發

截至目前,各個小屋已經舉辦了五、六十場相

續生活的方式。

看似微小的互動,卻悄悄改變了社區的氛圍。小屋計畫的起點。

曾找不到生命意義

她意識到,「直接對話」可能無法解決問題。

一起參與。

永續卻帶她找到自由

轉型社區工作,踏入淨零的領域,帶給她意外的收穫。「從咖啡渣到老物維修,這些看似 微小的嘗試,卻徹底改變了我。」黃芳惠說。發現自己能從環境的消耗者變成關懷者,看見 並提倡惜福的減碳生活。「原來當你願意放開手,反而能看見更多美好的可能。」 單一的標準答案。 自己的方式,找回無限可能的自我。」

故事。當願意敞開心胸與他人共好,每一個小小的行動,都能匯聚成改變的力量。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個小小的維修站,到串聯台北的永續網絡;從一家商業設計公司,

淨零小屋展現社區推動永續生活的成果。

057 公民行動家

心路基金會社福轉型的新路

而提升身心障礙者照肩負起淨零使命,進社會公益的使命外,室氣體盤查,致力在組織從零開始學習溫公民沙盒計畫,動員人口,因此積極參與遷風險的第一線脆弱群體更是面臨氣候變業、民眾,身心障礙不僅會影響一般企溫的全球暖化問題,金會),留意持續升基金會(下稱心路基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者家長自主成立的財全台首個由身心障礙 護服務的永續力。

但捐款人向來更重視善款是否有被妥善運用在「社 會公益」,相比之下,後勤、倡議等工作就已不受 青睞,環境議題與服務連結的重要性更是有待發酵。 一步擴大影響力。

民沙盒計畫。

身心障礙者的重要前提,要是沒有即時因應,只會讓 弱勢族群變得更弱勢!所以我們決定主動參與『淨零 轉型』。」 心路基金會事業處處長溫德風進一步強調,若台灣 要走向永續,實踐「環境永續」是必經之路,「不能 因為我們是身心障礙者的團體,就覺得環境保護這件事要交給其他人先去做。」 問題是儘管心路想關心永續議題,推動淨零減碳,

慈佑庇護工場為全台最大的公益洗衣工場,近年來加入推動淨零轉型,串聯環境議題與 服務,持續擴大影響力。

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同仁共同投入。

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全員投入

但新北的庇護工場產權屬於產業園區,協調起來費時費力,這也顯示了推廣與複製上的侷限。因此,在執行沙盒計畫時轉向以購買綠電的方式實現,最終也順利在二

導入五%的綠電,過去一年內已減掉七公噸的碳排,相當於種下十二棵樹。 分時用電資訊因為儲存在舊的電表上,隨著設備的更換而一同道別。「這裡面有許多流程不順、資訊獲取不完整的問題,要是重來一遍,完整蒐集台電、智慧電表等資訊後,其實可以不用走那麼多冤枉路。」

洗衣工場以燃氣鍋爐取代柴油鍋爐,達成階段性減碳工作。

心路完成慈佑工場的節電診斷,並協助團隊評估先以更換為燃氣鍋爐的方式,來推進階段性的減碳工作,不僅可以降低碳排,還能同步減少燃料成本,對於資本規模較小、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百分百綠電導入的單位來說,燃氣鍋爐更 是比電鍋爐更穩健且減碳的策略。

的多是勞政與社政單位,導致儘管想參與淨零轉型,在獲取相關知識、資源的管道上,稍嫌不足。

除了導入綠電外,柴油鍋爐的汰換也

是重要工作。二

溫德風特別提到,社福團體平常接觸

突破同溫層

接觸多元管道獲取資源

洗衣工場內大型機具林立,聰明導入綠電、減少碳排成為首要課題。

心,還是能完成拉管。同樣值得慶幸的還有,工場也遇到相當認可綠色轉型方向的企業,願意贊助鍋爐更換的費用,讓投入的成本不致暴增,工程也有望將於二

二五年啟動。「社福 存在,才能共創以利淨零推進的環境。

採用再生塑膠粒子製成可回收的防塵袋,幫助推動循環 經濟。

以造型如乖乖零食、可溶於水的環保填充物來填充出貨箱。

封箱時採用可生物降解的水活性牛皮紙膠帶,從小細節 支持永續。

起萌行動・公民零碳實驗室

填充物的重要功臣之一。環經濟」。

淨零轉型不能遺忘任何人,包括被視為社會上 弱勢的一群,才符合「公正轉型」的精神。

正轉型』的精神。」賴炳良再次強調。消費者,找到與自己價值相符的產品。

辦公指引」,裡頭詳細規定節能、源頭減量、環境綠美化等指引,例如要求辦公空間的空調 溫度不能低於二十六度,有些人就會開玩笑要彼此「沒事別穿西裝、穿太熱」;又或者是將辦公區域的照明設備,逐步汰換為LED燈具或節能產品。賴炳良透露,二

擴大數位轉型,讓更多工作可以在資訊系統上完成,實現無紙化與數位化。

投入公眾諮商與宣導

擴大能量

起萌行動・公民零碳實驗室

主的中小企業都裹足不前,認為溫室氣體盤查耗時費力,「但連資源相對稀缺的社福團體都能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且循此路徑朝節能減碳前進,中小企業是

告「洗衣類」環保標章後,近年都未有成功申請案例,這讓心路即便想申請也缺乏參考範本,心路期望,之後能協助環境部釐清環保標章推動的困難, 進而挖掘政策瓶頸,甚至做出調整。另一方面,心路還能發揮示範作用,帶動更多社福機構、企業,甚至捐款人,投入綠色環保行動,共同為台灣的永 續發展目標努力。 目前一提到淨零排放,多數以生存為

各式烘焙禮盒都採用可循環利用的包材、填充物,成為社福機 構響應淨零轉型的行動者。(左圖及右下圖提供:心路基金會)

產地到餐桌的永續承諾主婦聯盟合作社包材循環與保冷革新

秉持「綠色消費從生活出發」的理念,推動環保方案與循環經濟,致力打造費合作社(下稱主婦聯盟)透過持續創新,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網袋回收再利用,到冷鏈運輸系統的以行動實踐減碳,從包材減塑、蔬果 更日常、更永續的生活模式。

災害才沒過多久,農友復耕的情況還沒有完全恢復,有機葉菜的生長週期至少要三十天,迴轉率會更慢。」語氣裡,難掩對接下來可能再次因颱風造成的農損擔憂。 颱風前夕的景象,描繪出主婦聯盟運作的 一環。主張「綠色生活從安全的食物開始」,這個逾三十年歷史的合作社,以合作社社員制經營,旨在透過共同購買的消費力量,保護台灣農業,既支持了友善環境的生產者,也捍衛糧食主權。迄今,已集結九萬名有健康概念和環境意識的消費者加入合作社。 減塑從創社的第一天開始

蔬果網袋回收、經社員整理後可再利用。

期收集蔬果網袋,拿至站所回收,幫助網袋「回家」。看過有的至少貼過七、八次了。」

成立之初,合作社便開社會風氣之先,鼓勵社員自備購物袋,開發產品時也將包材減量、

點魷魚絲吧!」

乎是不可能的。」彭桂枝提到,含水值是葉菜新鮮與否的觀察指標,而塑膠外包裝就是阻隔水分散發的最好防護,且在現行法規下,有機蔬菜也確實必須依規定獨立包裝。

爐燃燒或掩埋去化。 蔬果袋。 用的循環。

「煮一桌菜,就要用掉五、六個塑膠袋。但是以台灣高溫濕熱的環境,完全不用塑膠袋幾

作為責任消費的一環,我們能做的就是延長用 品的生命週期,讓物品盡可能地重複使用。

以德國進口的碎紙機把回收的紙箱切割成網格狀, 可以取代充氣塑料填充袋,成為包裝的緩衝材。

品質,仰賴貯運流程中獲得什麼樣的「待遇」。近 年宅經濟需求升溫,生鮮食品採買習慣從實體轉移 至線上,成為台灣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升級物流冷鏈運輸系統」為主題,再次加入了沙 盒計畫――發想初衷,源自近年氣候變遷加劇的挑 蔬果與冷凍產品在與消費者相遇前,能維持何種

續尋找可以支持永續的生活方式,二

促進冷鏈的減碳降耗 不滿足於現階段的減塑、減碳成果,主婦聯盟持

)全名為冷藏冷凍供應鏈,指

利用保冷箱等設備取代車用空調,讓運輸蔬果與冷凍產品更環保減碳。

傳統的冰棍成了現在低碳冷鏈的好幫手。

為淨零排放的切入點,同時能夠減輕相關費用的負擔與能耗。

輸出經驗 擴散效益

運輸車車體加裝冷凍機,以控制貨艙內溫度。缺點是投資金額要價不菲,改裝後的車體重量再加上運送的物資,易有超載風險,油耗、運輸安全也仍有許多優化空間。

苦思許久,直到二

二三年十一月,在一趟參訪日本姊妹社多摩南生活俱樂部的物流轉運

通路加入,一同支持永續。

件,減少了四五%的承載量。 雖然揀貨、配送流程不變,但保冷箱體積更大、重量明顯增加,也確實增加了職員搬運作業

空間,原本可以容納一一

上的負擔。

件,若改用保冷箱,僅能容納六

將社內販賣的豆奶塑膠瓶回收再製成其他容器,讓減碳行動更落實。

主婦聯盟期許能有更多通路加入回收塑膠再利用的永續計畫。

用循環經濟打造新天地蘆葦女力綻放新芽淨零中的溫柔力量 許多投身計畫的婦女重獲畫,不僅落實減碳,亦讓麻布咖啡豆袋再利用計咖啡銷售商攜手推動廢棄培力等兩大構面出發,與力」,從循環經濟與婦女下的公益品牌「蘆葦女芽公益創新發展協會旗淨零排放」的道路上,春積極走在追求「二〇五〇 人生新價值。

大負擔。

LOUISA COFFEE

原本即將被廢棄的麻布袋,搖身一變成為婦女經濟自立的支持工具,也成為蘆葦女力邁入淨零減碳領域的契機。

(照片提供:蘆葦女力)

期關注婦女議題的社會工作者康淑華獲得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頒發的「愛心獎」十萬美元獎金(約新台幣三百萬元),當時她有感於社會存在許多需要被扶持脫困的婦女,因此捐出獎金成立蘆葦女力公益信託社會福利基金,爾後在二〇二一年成立春芽公益創新

新為基礎的女力發展。

成為蘆葦女力邁入淨零減碳領域的契機。路易莎至今總計採購超過五萬個再生聯名杯袋, 而蘆葦女力每年可為地球減少逾一千公斤的 碳排量,真正做到了「化腐朽為綠金」。以「婦女培力+循環經濟」為行動力 這一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〇一八年,長

案,建立跨組織共好合作模式,集結各方優勢,不僅 解決社區團體的困境,更能持續支持中高齡婦女的經 濟自主與社會參與。

支持下,同時實踐環保永續與創造婦女就業。

尤其從此專案上,蘆葦女力關注到背後所蘊含的中

高齡婦女就業與社會參與議題。儘管台灣婦女權益發 展領先亞洲,但在家庭照顧與就業選擇之間,婦女常 需被迫離開職場,後續又面臨中高齡二度就業的嚴峻 困境。目前雖有許多社區組織透過傳統手作技藝協助 婦女創造收益,但普遍面臨設計人才不足、銷售通路 受限等挑戰。 有鑑於此,康淑華期望藉由咖啡麻布袋再利用專

朵克麗手作工坊負責人周素芬、蘆葦女力創辦人康淑華、路易莎咖啡副總經理黃佳雯、 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前副理事長沈曼霖(左到右)攜手推動廢棄麻布咖啡豆袋再生計 畫。(照片提供:蘆葦女力)

麻布袋不僅可以成 為外帶杯提袋,剩 餘的邊角料也可以 成為堆肥材料。麻 布袋的功能在蘆葦 女力的婦女們手 中,有了超乎想像 的再利用效果。(照 片提供:蘆葦女力)

蘆葦女力串聯起北中南多個婦女團體共同投入設計與製作行列,為二度就業、銀髮樂齡、經濟弱勢等婦女提 供了工作機會。 082

起萌行動・公民零碳實驗室

二度就業、銀髮樂齡、經濟弱勢等婦女。 洪寧指出。

目前這個外帶杯提袋經過不斷改良,已是第四代樣式,在蘆葦女力婦女們一針一線的巧手

的碳排量。培訓女力 成為落實理念推手

原來減碳並不難,只要養成好習慣, 減碳可以是生活中的自然行為。

「S-LAB 蘆葦女力學院」免費提供婦女一系列培訓課程,同時也讓愈 來愈多女力投身環保行動。(照片提供:蘆葦女力)

「玫瑰鑽提袋」獲得首屆「全家永續創新 大賞」金獎肯定,也證明循環再生的經濟 效益。(照片提供:蘆葦女力)

供婦女一系列培訓課程,包括建立婦女淨零意識,教大家如何在生活中無痛落實減碳與環保主張,並訓練婦女可獨立設計、製作麻布袋,及具備行銷展售、擔任手作講師等能力。

淨零轉型的重要助力,由於這些女力多是媽媽或主婦,她們掌管了家庭的生活方式、採買行為,於是蘆葦女力又計劃藉由培訓一批批女力學員,更全面地將減碳概念深入到更多家庭中。

國科會公民沙盒計畫,在各界支持下, 成立「

二〇二四年,蘆葦女力申請並通過了

如今,這群女力已成為蘆葦女力推動

蘆葦女力學院」,免費提

培訓環保先鋒部隊

成立學院

想發揮專業幫助蘆葦女力推廣理念,如今她已經成為蘆葦女力約聘設計。眾知道環保的重要性。」吳怡真說明。成立行動據點

才發現原來減碳並不難,只要養成好習慣,減碳可以是生活中的自然行為。」李姿蒨從新體驗中找到成就感,現在她還會帶著家人與小孩一起落實減碳生活。

理念更加擴散

才報名女力課程,「結果在蘆葦女力讓我看見人生新目標。」陳

蘆葦女力「循環經濟 × 女力發展」 ( 或「麻布咖啡豆袋再生計畫」 )

這段路,從實驗計畫至

她很想給自己一個 me time

力在推動婦女培力與永續環境等公益議題時,還 身兼品牌經營商角色,促使她常常必須左右腦開 攻,才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雖然過程中充滿了挑戰,「卻能確保蘆葦女力能自主生存,並從中實現淨零環境目標。」

行,一步步將減碳與淨零等環境議題轉化為組織 主張之一,從不知道如何計算碳排、不確定再生 麻布袋具體創造了哪些環境意義,到現在結合產

生產,再到末端的行銷傳播,對只有兩、三位員 工的蘆葦女力而言,人力上面臨極大的負擔。

雖然路程滿是荊棘,蘆葦女力依舊奮力向前

此外,洪寧坦言,為了支持組織生存,蘆葦女

洪寧表示,蘆葦女力整合社福、社創和社造的多元功能,並在永續發展上兼具 ESG,成為蘆葦女力鮮明的經營特色。

「蘆葦女力」 在萬華龍山文 創基地設立對 外開放的再生麻 布風格體驗館 (S-LAB),讓 更多群眾可以在 這裡交流環保知 識,讓淨零減碳 想法真正走進人 們生活。

打造為婦女從共融到共榮的跨域 實習場,提供婦女第一線的實習及輔導。更讓中高齡或二度就業婦女,從多元女性的視角表述淨零議題,藉此重新與社會脈動接軌,並找到新人生價值。緊接著,二〇二五年,蘆葦女力將在圓山成立「女力共創工房」,結合縫紉教學、直營工坊、 風格小店的定位,繼續推動淨零新生活。 回首春芽這些年的努力,洪寧下了三

的空間配置,以及「用工藝捲動公益」方式,讓更多群眾可以在這裡交流環保知識、學習麻布袋製作技術並銷售,讓淨零減碳想法真正走進人們生活。同時將龍山

S-LAB

推動「城市木業」循環經濟

目標為台灣減下千萬公噸碳排 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吸碳量。的碳排量相當於兩萬七千座料,如送往焚化爐,所釋放產生逾近千萬公噸的廢棄木台灣因風倒或自然修枝,每年 在新竹湖口的「

修枝廢料點成金

年原本須負擔處理費的六百作網絡。如今,他已成功將每到科技大廠,建立起完整的合校清華大學開始,一步步拓展重獲新生。執行長陳偉誠從母環經濟模式,讓這些廢棄資源林循環木工坊」,用創新的循 新局。

沐浴乳做成的禮盒。

走進位在新竹湖口的

執行長陳偉

(照片提供:ReWood森林循環木工坊)

ReWood
ReWood
ReWood

等同是把種樹固下的碳又釋放回去,很可惜!」他強調,全球暖化嚴重,當世界各國都拚命減碳,把焦點放在綠電、產業減碳等議題,卻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卻重要的固碳行動。克服法規限制

燃燒處理增加碳排的擔憂,他進一步研究,發現全台的路倒、廢棄木每年逾一千萬公噸,這些木料相當於兩萬七千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的吸 碳量。 「台灣的修枝木材如當廢棄物燒掉,

ReWood執行長陳偉誠認為目前減碳只把焦點放在碳 稅開徵、淨零路徑等議題,卻忽略了思考日常生活中 占比很高的碳排來源。

拓展合作關係網 問題出在法規的限制。根據環境部規定,非農地區域上的修枝木材,包括行道樹、校園、

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木頭被當作廢棄物焚燒。 些廢棄木材轉化為學校可用的資源。

成為國發會第一批地方創生青年培

ReWood

闢路的人, 總是最辛苦。

從事木業的陳偉誠對每年被大量焚燒的路樹修枝深感可惜,於是開始與學校合 作,從廢木再生著手,展開打造城市循環木業經濟圈的第一步。(上圖提供: ReWood森林循環木工坊,下圖提供:微笑台灣‧陳建豪攝影)

東科技大學合作,評估生物炭與木酢液更多領域使用效益。行成功商轉的創新者。

做成「微型」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搬運,能夠就地進行修枝餘料的收集、處理和轉化

了吧!」他笑著說。

更大的夢想, 是把影響力擴大。

將校園修剪下來的樹枝製 成木炭、木酢液或教具, 帶領師生體驗環境永續的 重要性,促進校園環境永 續發展,同時深化學生環 境永續理念。(照片提供: ReWood森林循環木工坊)

大傑出青年,還榮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以「零廢 棄原則」為核心,推動森林永續循環的理念受到高度讚 揚。二

例如看見了近年來企業界致力於永續減碳的趨勢,陳 偉誠將觸角延伸到新竹科學園區,因為園區內種植大量 樹木,每年修剪時同樣會產生可觀的修枝木。透過積極 分享與互動下,終獲得包括:友達光電、緯創資通與台製成清潔劑與伴手禮多元發展。

二四年,他更以創新的生態系統轉型模式,獲 得德國IF設計獎。這些獎項的肯定與隨之開展的關係 網,也為陳偉誠拓展循環經濟生態圈開啟了新的機會。

滾動影響力

陳偉誠創造的永續影響力獲得各界肯定,不僅獲頒十

進軍企業界開拓新商模

ReWood
ReWood

ReWood 將廢木、果核、果殼等剩餘資材回收, 經過專業處理後轉化為生物炭與木酢液等年節禮 盒,為各大科技廠園區的廢木提供最佳去處,同 時成為科技業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大亮點。

站的採訪中說明,

以友達光電為例,他們在新竹北埔的員工教育訓練中 心「麻布山林」,每年會產生約十公噸的修剪枝條,這 些原本要送往焚化爐的廢棄物,如今都轉化為園區內的 清潔用品、家具等資源,形成完整的內循環。至於台積 電,二十多個廠區一年有超過一百五十公噸的廢棄木材 要處理,也逐步透過各種專案研究,將料源製成禮盒、 除濕炭包、木酢液清潔用品,為企業在樹木修枝的舊循環中,找到一條實踐永續理念的新路徑! 以城市木業循環

築一條青年回家的路

對於回收的修枝木做到絕對

ReWood

布天然林禁伐,加上天然氣普及,全台高達百家的林業榮景不再,畢業後決定返鄉繼承家業 的陳偉誠,選擇的是一條不被看好的路。

續下,將智慧森林及循環經濟的思維下推動發展。

成功打造新模式後,

的青年培力工作坊自二

坦言:「當時並不知道這就是循環經濟,只是覺得環保,是正確的事。」他相信,當產業被

為青年開啟 一條回家的路。

真正帶動起來,更多人才就能回流其中。

為地方注入生生不息的循環力量!

不砍任何一棵樹,一年竟能創造一千多件家具作品,

透過打造新模式,為環境、

陳偉誠以廢木變「黑金」復興家族事業,如今更投入木工教育, 期望結合青年培力與分潤機制為地方打造木業循環經濟圈,找回 台灣斷裂數十年的木業。

公民行動家

ReWood

一杯咖啡的淨零實驗

半導體博士的農業減碳之路

次農業創新,更是台灣而這場實驗,不只是一炭,每個環節都在減碳。到咖啡渣回收製成生物碳種植、全株利用,再透過咖啡渣培育樹苗、低一個完整的減碳循環圈。土咖啡開始,他要打造場創新實驗:從種植本奈米工程博士正進行一鄉的山坡上,一位清華保難題。但在南投縣中寮咖啡渣的處理也成為環不只帶來可觀的碳足跡,過八百億元規模的市場,公噸的咖啡豆,這個超台灣每年進口高達六萬

造減碳循環圈。

為本土咖啡串起「碳循環」的一生

沃畝團隊將咖啡渣與台南的白堊土混合成可分解的育 苗盆。(照片提供:沃畝)

地運送到台灣就產生大量的碳足跡。」許又仁 解釋,咖啡若是在地種植,再加上全株利用, 就能實現一個完整的碳中和循環圈。「台灣咖 啡市場超過八百億元,能改變的空間就是這麼 大!」 他放棄高薪,選擇回鄉另闢蹊徑,正是因為 想替台灣農業找出一條永續之路,而減碳循環圈的第一步,就從咖啡渣開始。

「目前台灣的咖啡幾乎都仰賴進口,從產

答案,就藏在這一株株的咖啡苗裡。

讓雜草長到三十公分以上。

為了將咖啡渣循環推向更科學化的管理,團隊正建置AIoT智慧系統。這套系統將在未

品,就連修剪的枝條和加工過程產生的櫻桃果殘渣、水洗發酵液,都能重新運用於農業栽培。

最後,咖啡的修枝條會以「高溫熱裂解技術」製成生物炭,重新回到農地。這個過程在缺

加土壤碳匯。

的生物炭。

在淨零時代,

我們要改變思考方式。

段令人啼笑皆非的經歷。

利用咖啡樹生長特性,將咖啡與香蕉間作,達成永續 互利的效果。

沃畝團隊開發生物炭,促進咖啡的循環經濟。(照片 提供:元沛農坊)

與大豐畜牧場合作的沼氣發電示範場域中,厭氧發酵槽 發酵後的水體富含光合菌,可用來施肥。(照片提供: 元沛農坊)

「在淨零時代,我們要改變思考方式。」許又仁 解釋,過去的《廢棄物清理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廢棄物汙染環境,但現在應該用「從搖籃到搖籃」 的概念,讓每種純淨的物質都能循環使用。無論 是咖啡渣、寶特瓶還是漂流木,每種物質都應該 找到最適合的循環途徑,而不是被當成垃圾粉碎處理。「當循環產生的效益可以被計入減碳成果, 企業自然會積極投入。」很難想像,一株本土咖 啡樹的背後竟隱藏著無限的減碳潛力,許又仁從 循環開創新局。捨晶片就堆肥

規調整,讓全台灣的咖啡渣都能真正循環再利 而咖啡渣循環,其實是一個更大願景的起點。

堅持科技應走入人群

廚餘及農業廢棄物可製成無臭有機堆肥。(照片提供: 元沛農坊)

題。他結合微生物發酵的特性,開發出將廚餘轉換為「生物多樣性堆肥」的技術。在新竹縣香園紀念教養院建立示範場域,指導師生將廚餘及農業廢棄物變成無臭有機堆肥; 品生產銷售。

衝擊,我看到半導體可能遇到瓶頸,開始思考什麼是未來科技真正需要的東西。」二〇一六年,許又仁做出決定:與其進入科技產業,不如從零開始,嘗試將科技帶入農 業領域。 創業初期,許又仁將焦點放在解決廚餘問

進入科技大廠為目標時,他卻開始思考,台 灣的未來需要什麼。

「二〇一五年台灣的硬體產業正面臨

沃畝團隊打造「元沛農場」品牌,行銷永續的好農產。(照片提供:元沛農坊)

但他不氣餒,持續以循環經濟為目標,找出新賽道:智慧農業系統的開發。

「每天都在想著如何活下去。」特的價值了。」

技術到科學,一下子都變得很重要。」 業歷程。

到農業減碳自成一派 鍵夥伴。

從一個人的武林

他為台灣農業找尋的淨零之路,也將日漸清晰。

這種近乎天真的勇氣,讓他從當時只有三個人的小團隊,到現在因淨零而起飛,發展成擁

有十多位成員的技術團隊。

許又仁與沃畝團隊掌握永續農業轉型的關鍵技術,走出不一 樣的淨零之路。(照片提供:沃畝)

茭白筍田建置機電設備與無線通訊,整合提供各項精準的數 據。(照片提供:元沛農坊)

追求淨零減碳的農業產銷新模式 創造國產大豆「淨」爭力大人物產銷合作社

用國產大豆,每一公斤都為豆的影響力。從進口大豆轉新模式,一步步擴大在地大作與生產,到實踐低碳農法地區奔走與農民推動大豆契大豆。八年來,在台中海線名品牌採用價格較高的國產善待,打動了無印良品等知理陳建瑋,憑藉著對農民的(下稱大人物合作社)總經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持復耕的理想。保證責任臺 台灣減少 ○ .五六公斤的碳 排放。這是一個關於信任如

在台灣,國產大豆市占率僅

邊神情愉快地描繪著二

大人物合作社總經理陳建瑋(右)、大肚區雜糧產銷班第二班班長蔡添財(左)與農友們攜手走出國產大豆的低 碳創新路。

構,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同時也降低食物里程及符合節水目標,農業部門推出了「大糧倉計畫」和「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等政策, 鼓勵農民在二期稻作時轉作雜糧,其中大豆 是重點作物之一。

目前,大人物合作社在中部地區管理的農

農民轉作,每分地可獲得六千五百元的 獎勵金,加上政府額外的一千元加碼,對農民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誘因。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台中海線地區的農民開始投入大豆種 植,發展出契作主體整合產銷的模式。

一六年起,政府為調整稻米產業結

雜糧自產政策下

改寫國產大豆新命運

五六公斤的碳排

品牌商需要的不只是產品本身,

還包括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故事。

的價值故事。」

替品牌定位產品價值

用愈多國產大豆,就能減下愈多碳。

時間回到二

二三年,陳建瑋更進一步,帶領團隊開始實驗低碳農法,尋找永續與農民收入的雙

公民行動家

打開通路心扉

豆產業。

在微風超市的經驗,讓陳建瑋深諳通路商的需求。通路業者通常將供應商分為三個等級:

起國人對國產大豆的重視。

域整合各方面的資源。

大人物合作社以品牌思維找出價值定位,成功將國產大豆 打入被進口大豆嚴重壓縮的市場。(上下圖提供:大人物 合作社)

國產大豆種類豐富,風味絕佳。 (照片提供:大人物合作社)

對通路品牌來說,產品價格並非唯一考量,品牌需要 的還包括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故事。大人物合作社掌握這 一點,持續強調國產大豆的減碳效益、產銷履歷認證, 以及對在地農業的支持。同時也邀請品牌商實地走訪農 田,親身了解生產過程。

目前在市面上已有二十多項使用國產大豆的產品,包 括多種口味的豆漿、米粉、醬油等,還計劃開發米豆奶 等新產品。陳建瑋笑說,走到這一步已經有點像是商品 開發的角色了。 推低碳農法減負擔

開拓飼料油品新藍海 擁有的生產價值。

嘗試導入保育耕犁等低碳農法。土壤是地球最大的自然碳匯,傳統農法使用農機具多次翻土耕整,每次翻土都會使土壤有機質分解,將更多碳釋放到大氣中,造成土壤碳匯的流失;而透過「保育犁耕」方式減少耕犁翻土的次數和面積,不僅能提升土壤碳匯、降低碳排放,更可以在維持農業生產的前提下降低農民的管理 負擔。 在商業面向上,陳建瑋看準了飼料和油脂 市場的龐大需求。「目前國內大豆主要用途是食品。」他指出,「如果我們能用低碳農法,把生產成本壓低到每公斤十幾元,就有機會打 入飼料與油品市場。」

簡單來說,大人物合作社過去收購的都是 須再另拓產品線。

從低碳農法做起,追求永續,也為農 民和土地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的認定標準要求農地要有明顯的栽種樣態,且 請不到。」

有保障。」陳建瑋說。透過低碳農法,在耕犁次數的減少即能節約一千五百元,管理強度也大幅降低。再加上政府的轉作補助,即使產量不如慣行農法,農民仍能獲得合理收益,同時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但創新往往伴隨著挑戰。目前,轉作補貼

提高農民轉作大豆誘因,也能達到減碳與打進 新市場的多贏局面。 「農民願意轉作大豆的關鍵,在於收益要

大豆的減碳壓力。」陳建瑋說。

也因此,低碳農法不僅能降低種植成本,

公民行動家

大人物合作社也與農民合作種植芝麻。

農業不是單打獨鬥的行業,而是需要 產官學各界共同努力的事業。

也是很好的出路。」他說。透過進行撒播、保育耕犁及慣行農法等三種大豆農法的種植實驗, 檢測比較不同農法的碳匯影響、作物品質和產量,才能擬定最佳農法,作為後續低碳農法模 式推廣之基礎,為低碳農法的普及鋪路。

農業無法單打獨鬥

用良善建立信任網 給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是善良。」 具說服力。

於為優質國產大豆找對市場,爭取企業支持在地農業,最終與農友建立起真誠的夥伴關係,反而成為大人物合作社獨特的競爭優勢,也是未來做大做好的基礎關係網。

鏈轉型的希望。

推動食農教育,讓支持在地永續農業的理念 向下扎根。(下圖提供:大人物合作社)

117 公民行動家

陪農民走上農業減碳之旅

大武山基金會光合菌的社區突圍

農業的減碳之路,開創出新區營造的重要性,更為台灣得,這場實驗不只證明了社拒,到現在主動分享使用心推動改變。從最初農民的抗為實驗場域,透過社區力量擇屏東縣里港鄉潮厝社區作有限。二〇二四年,他們選而,單純授課的方式,效果試圖改變農民慣行農法。然年來持續推廣使用光合菌,稱大武山基金會),過去七法人大武山文教基金會(下也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財團與農藥,不僅傷害土壤健康,台灣農業長期依賴化學肥料 的可能。

上課學習培養技術。」黃麗霞回憶。

二〇一八年,基金會與食品工業研究所聯手推廣光合菌,有著清晰的藍圖。光合菌群是地

讓光合菌走入民間

大武山把食品所技術普及化

從點狀式改由社區推廣

作的機制。

透過區域示範擴大影響力

基金會與食工所合作,轉化培養技術,讓培養光合菌變得 簡單方便。

在清水中加入菌母和培養基來養菌。

大武山基金會串聯社區人際網絡,推動在地永續農法。

我們必須讓社區的農產更安全、更有特色,

才能吸引年輕人投入。

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基礎。

才能吸引年輕人投入。」

只管種好田」的農民接觸進而接納新技術。健康地生長。」

選擇潮厝社區並非偶然。這裡不只有健全的社區發展協會,更重要的是有一群渴望改變的

找高手解決種植困難 藉此建立信任

菌的重要推手。李佳鈴在社區深耕多年,對每戶農家的耕作方式、遇到的困難都瞭若指掌。透過她的引介,黃麗霞和團隊很快就找到願意嘗試的農友,並發展出一套循序漸進的推廣策略:從提供菌開始,接著安排專家到田間輔導,再培養成功案例相互分享。這種結合在地人脈與專業輔導的方式,讓更多農民願意放下戒心,開始 嘗試這項新技術。

只成為農民取得菌的據點,更是鄰里間交 流農事經驗的平台。

此外,社區發展協會也成為推廣微生物

在光合菌的幫助下,養出來的蝦子健 康有活力。

社區志工們精心培養、分裝各種微生物菌。

說話。

伴。「我們幾乎每週都來社區,帶著專業的人跟農民對話。」黃麗霞說。專家不只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幫農民解決實際困擾。過去程上銘的苦瓜田受到線蟲困擾,一度只能猛噴農藥,但效果有限。黃麗霞找來專門種苦瓜且用放線菌防治有成的老手來指導,問題很快就得到改善。

為了讓這樣的支持能持續下去,基金

這種即時且到位的協助,讓農民感受到 實質支持。團隊也安排農民互訪觀摩,讓遇到類似問題的農友互相交流,形成一個互助社群。「同儕的力量很重要,農民看到別人成功,比我們光講更有用。」黃麗 霞說。

養殖戶楊仲庭在泰國蝦養殖池內投放光合菌,改善池內環境。

題逐漸改善,池底變得乾淨,蝦子產量提升約兩成。

事實證明,這套策略確實奏效。從泰國蝦養殖戶楊仲庭開始,愈來愈多農民看到成效。「以前池底總是烏黑的,充滿臭味。」楊仲庭回憶,每到夏天,池底過度累積的有機物質

苦瓜田使用放線菌可以減少化學農業的用量,也讓苦瓜免受線蟲侵擾。

多樣化的微生物菌是農業轉型的重要推手。

廣新技術的說服力。

在群組裡主動分享經驗,協助新手解決問題。

對種植戶來說,效果同樣顯著。程上銘的苦瓜田過去常受線蟲困擾,每年要噴灑大量農藥。

在採收期間適度使用光合菌,能夠延長收成期,提高果實品質。 成效會說話,一開始只有零星的八、九位試驗戶,如今社區

恢復活力。

公民行動家

群組已擴增至三十多人。

永續養殖&海草藍碳 七股沿海保護協會、澄洋環境顧問開闢漁村淨零新未來 黑長嘴在淺灘中翻攪,覓食,扁平如飯匙的漆南七股周邊魚塭和溼地光,正悠哉愜意地在台黑面琵鷺,映著和煦陽由寒冷地帶飛來度冬的秋冬的東北季風吹起,詞彙不只黑面琵鷺,還然而,近年當地的關鍵這是七股的秋冬日常,找尋最愛吃的魚蝦 有漁電共生。

互利共生的養殖生態。」在地入選米其林必比登名單 的「黑琵食堂」負責人楊惠欽,從事水產養殖與批發 三十餘年,他解釋道,由於七股是海埔灘地,沿岸有

互利共生、食物鏈混養

更多元的路徑與可能。

透過兩個實際案例,為漁村淨零轉型的想像,開啟

行車馳騁於七股鄉間,連綿無盡的魚塭閃著耀眼的

波光,一派西部濱海漁村典型風采,然而略有不同的 是,這裡幾乎不見密集的管線縱橫交錯,也未看到屋 舍地層下陷。 「因為我們長期以來不抽地下水,反而與環境形成

擦亮七股生態養殖招牌

七股的文蛤飽滿亮澤,滋味 鮮美,堪稱七股「黑金」。

淨零轉型是勢必面對的課題,可能會擠壓 到原本的生活或生產模式,如何從中找到 平衡,需要各方多元的對話與協作。

七股鄉間連綿無盡的魚塭閃著耀眼波光。

131 公民行動家

的文蛤因藻類繁多而難以呼吸、攝食,而草蝦則負責清理飼料殘渣,防止水質惡化。如此互 利共生的循環下,無需仰賴用藥,所孕育的文蛤個頭飽滿、散發烏黑光澤,堪稱七股「黑金」。

情況下,影響生長和產量是無可避免的結果。原本的承租漁民遭到驅逐、工作權益受損。

漁電共生下的生存壓力

漁電共生對七股生態、生活帶來衝擊,地方社區開始探尋其他淨零轉型的可能。

黑琵食堂負責人楊惠欽(中)串聯七股水產與青年的力量,共同努力突破地方困境。

公民行動家

的重要指標之一,但如果僅關注再生能源的提升數據,容易忽略轉型過程當中,對於生態、土地、社區及地方產業帶來

七股光電新增樣區的黑面琵鷺冬季數量

與漁電共生相關,但楊惠欽推測可能與棲地破碎或環境變遷有關。 沙盒助力

灣的數量卻首次下滑,尤其是黑琵度冬重要棲地的台南,減少了一九一隻,為全台最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調 查也發現,二

盤查一條魚的碳足跡 再生能源的推動是台灣邁向淨零社會

二%。雖無直接證據顯示

減少了二五

位於台江國家公園境內的七股,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之一。

粒粒分明的烏魚子、肥美的文 蛤等,都是七股在地引以為傲 的海鮮特產。

都比較低,顯示不少業者其實已在實踐「減碳」目標, 然而欠缺科學佐證。因此,希望藉由沙盒計畫,引入專 業團隊著手盤查七股水產養殖的碳排與潛在的碳匯能 碳的方式運作。

而這正是沙盒計畫的精神,因此,透過楊惠欽串聯, 引動七股從事水產養殖、食魚教育等青年的力量,並與 外部專業團隊合作,期待由下而上突顯地方困境、梳理 問題脈絡,更重要的是提出解決的方案,試圖走出一條 別於漁電共生的淨零轉型之路。「我們不是來製造問題 的,而是想要幫忙解決問題。」楊惠欽強調說。

七股的友善養殖文化行之有年,能源用量和養殖密度

這項盤查,就從烏魚開始。

碳足跡,包括電力、飼料、運輸、加工、整地乃至廢棄處理的碳排全都盤點清楚。成大團隊少碳,還展現出七股漁村與自然生態的多元互動。」 養殖產地也是友善棲地

於是,他與成功大學淨零碳排之電業整合資源規劃團隊合作,翔實計算自家烏魚子的產品

善棲地的夥伴。

食魚基地

展的做法,截然不同。淨零減碳是所有公民的責任,不應由少數地區來承擔,而七股在地的似乎微弱,集結起來卻能匯聚成為無法忽視的力量。

股份魚鄉與在地青年一起把產地變成友善的食魚 教育基地。(照片提供:股份魚鄉)

沿著海岸綿延開來,其中,扇形鹽田是台灣鹽業史上最後一個鹽場,在停止曬鹽後,荒廢的鹽田變成溼地,受到招潮蟹、彈塗魚青睞,成為生態棲息樂土,如今更蛻變為扇鹽地景園區,發展濱海生態旅遊及環 境教育基地。 然而,漫步鹽田之間,是否曾留意過腳 邊那些在溼地中輕盈搖曳的綠色身影?它們就是海草。長期致力於海廢調查與公民科學的澄洋環境顧問公司,發現國內關於海草的研究文獻相對匱乏,但事實上,這碳」土壤。

台南將軍、七股一帶,昔日廣袤的鹽田

海草與它們的鹽田 展開公民守護計畫

鹽田在台南濱海開展出美麗的扇形,形成獨特的風景。

陌生了,甚至時常與海藻混淆。胡介申解釋道:「簡單來說,海草是生活在海洋環境的可或缺。

海草、海藻 傻傻分不清楚 不過,海草對於普遍大眾而言,實在太

鹽沼區的植被生態,與森林的綠碳同樣都對台灣達成淨零目標有著關鍵的影響。因此,澄洋希望把海草拉進大眾的視野,結合他們擅長的公民科學經驗,喚醒社會意識,投入海草研究與保育,未來可將相關經驗複製到其他的地區,強化台灣的藍碳 碳匯地圖。

海洋藍碳主要來自:紅樹林、海草床及

澄洋環境顧問公司投入海草研究與保育,致力拓展藍碳碳匯地圖。

海草蘊含豐富的碳匯潛力, 其生態價值不容小覷。

體的棲地結構,厚厚一層覆蓋在泥灘上,猶如一座小型海洋城市,裡面有很豐富的魚蝦蟹貝 因此展開海草保育與研究行動刻不容緩。 程度。走過一輪以後,他們發現台南扇形鹽田有兩種海草長得特別茂盛

胡介申補充說:「海草對海洋生態的意義,其實跟珊瑚是很類似的,因為海草可以創造立

喚起環境意識 果回饋於社會。

在地社區的力量共同守護這片難得的海草棲地。 公民科學參與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合作,

卵葉鹽草、單脈

只要走近鹽田,蹲下 來就能輕鬆觀察海 草。台南扇形鹽田海 草的健康程度堪稱本 島之最。

體計算與量化方法,則有賴於工研院綠能所夥伴的輔導 與陪伴。「持續幫我們蒐集最新的方法與應用,當我們 遇到問題時,也很積極諮詢相關部門,是很有幫助的橋 梁。」胡介申強調道。持續監測

胡介申笑著說,「因為大家從未見過海草,當他們看 到顯微鏡頭下的海草世界時,都很興奮。我們也試圖用 可愛的海洋動物引起大家對海草的興趣,像是海牛的親 戚『儒艮』,就很愛吃卵葉鹽草。」藉由可愛動物,喚 起社區居民對海草生態的關注,進而參與守護這片重要

的海洋資源。

另一方面,由於海草藍碳是較新興的議題,關於具

充實台灣海草地圖

連續、密集且在地的監測,是掌握海草生長變化的關鍵,有了基礎資料,才能建立應用模式。 至今,澄洋參與沙盒計畫期間,已經完成文獻蒐整以建立海草基礎調查方法,並持續進行每

推動,將對台灣達到淨零目標具有顯著的貢獻。

豐富台灣的藍碳地圖。

留意周遭的海草,協助累積觀察數據,也可以為淨零與生態 盡一份心力。

七股濱海溼地的生態豐富。

轉型中,展現了不同的參與方式。澄洋透過海草的研 究與保育,推進藍碳的科學應用,將海洋生態轉化為

胡介申滿懷期盼說,「希望未來大家可把觀察海草

變成一種日常,時刻留心生活周遭的海草蹤跡,持續 累積數據,為淨零與生態盡一份力。」透過公民科學 調查,澄洋希望將守護海草的行動擴展到更多濱海社 區,幫助漁村在淨零轉型的路上走得穩健、踏實,讓 這片不易察覺的綠意成為凝聚大眾的力量,最終轉化 為實質的環境貢獻。 澄洋與七股沿海保護協會,分別在兩座漁村的淨零

不同的團隊在 七股漁村展現 不同的永續實 踐,齊心為在 地碳匯與生態 努力。

脈,探索穩定且具韌性的為社區打造自主能源命水圳與屋頂太陽能光電,動微水力發電,結合在地 綠色生活之道。

初英山協會打造韌性台灣

業交流協會(下稱初英山式?花蓮縣初英山文化產讓群眾能共同參與的方求一種取之於自然、同時可以換一條路徑思考,尋在展開能源轉型時,是否地上的每一個人;那麼,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業,還有我們生存的這片能源議題影響的不只是產 協會)自二

水力發電機的所在之處。

水圳上架設如C型鋼的金屬,以放置微型水力發電機。 湍急的圳水經過渦輪,驅動運轉便能發電。

水域的生態影響都很大。」鍾寶珠說,除了擔心破壞 生態,台灣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大電網模式」本身 事。」 時間拉回到二

地團隊在水圳上測試架設微水力發電裝置。近八年 來,協會更每年舉辦「小水力發電設計比賽」,為台 灣的社區型微水力發電逐漸開闢出一條朝本土化機組 邁進之路。如今,初英山協會在荒野保護協會的協助 下,建構結合微水力和太陽能發電的「太水機制」, 整合儲電設施建構社區微電網,為台灣社區的能源自 主做出示範。 一水多用

微型電力串起社區生活 「大型水力發電廠不只影響陸域生態,對植被、

只需要一億元就能和很多社區合作,可以做很多事情,當時我們就認為應該是值得推廣的。」鍾寶珠解釋。

上百億元,且效率不高,需要五十年才能回收。如果改為發展這種利用圳路或既有水力設 施的小水力、微水力發電

上能扮演的角色,而兩者共同的答案,就是發展在地綠能、打造社區型微水力設施。

「西寶水力電廠需要耗資

,豐沛水力是隨手

初英山協會帶領社區發展綠能,為在地帶來自 主電力。

該走出大型電廠「發電量」的迷思,把焦點放在讓社區擁有自己的電網,能在電力上自給自足,

「只要有圳溝、有水,你就可以發電,這很符合韌性社區的概念。」鍾寶珠認為,人們應

能力處理維護的「適當科技( Appropriate Technology

讓微電網的概念遍地開花。辦微水力競賽

盼催化產業國家隊

)」思維,才能真正讓微水力普及。

只要有圳溝、有水,你就可以發 電,這很符合韌性社區的概念。

術指導,大大推動了作品機組結構設計與發電效能上的進步,例如二

對發電機長期放在水中運轉的問題進行改良;二

提出了不用攔汙柵來排除垃圾的解方。

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自二

二一年起為小水力比賽設置了可以調控水流的測試跑道,解決了

二四年的冠軍則針對圳道垃圾的在地挑戰,

二三年的冠軍隊伍針

初英山協會年年舉辦「小水力發電比賽」,相互交流、 培育產學人才。(照片提供:初英山協會)

身的經驗分享,讓國家社會能看到淨零轉型的全民參與 新模式,進而更願意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藉由國科會 的協助促成跨部會協商,推進社區微水力的公私協力。

己開始試驗。二

水力發電公民參與計畫」,並藉此與農田水利署展開合 作,運用比賽的冠軍機組進行測試,期望持續朝向產官 學合作,目標在三年內打造出屬於台灣的國產機組,十年內商品化、甚至向行銷國際邁進。公民力量實現能源自主

既然希望透過沙盒計畫分享初英山經驗,協會就從自

初英山協會之所以加入沙盒計畫,其實更希望透過自

二三年,初英山協會與正在推廣公民

二三年加入沙盒計畫,提出「微

人人都有能力「為愛發電」

初英山協會也在二

形式不一的蓄電池,用的同樣都是綠能。

近年來建置結合太陽能與水力發電的太水機制,讓綠 電再次升級。

我們不少信心。」鍾寶珠說。 消弭障礙

「到了夏天,我們的電基本上是用不完的!」鍾寶珠自豪地說。目前協會的綠電也用於水

拋出公民綠電的自由藍圖

綠能蛋糕!」 此外,協會自二

相關議題講座,希望未來產出 Made in Taiwan

的微水力機組設計

Made in Hualien

初英山社區逐步實踐綠電綠生活。

鍾寶珠則分析,目前微水力發展最大的瓶 頸,除了前述的進口機組昂貴、垃圾問題、後續維修,還有第一關

用地取得。除了 農水署所屬用地要架設使用較為單純,無論是在國有地或私有地水圳中設置發電設備,都涉及複雜的土地使用權與農圳開放多功能使用(農圳兼作使用同意)的問題,目前缺乏明確的申請流程,需多次與農水署往返溝通,進展緩慢,成為社區能源自主的一大阻

協會研究員賴威任也提及,公務機關若能 對各個不同水圳系統、水域條件資料加以開放,如枯水期時段、用水需求等,也有利民 間業者更有效判斷該地區適合的機組類型。

並與政府各單位協力推行。

助,也能自給自足。」

初英山社區協會凝聚在地共識,成功打造便利的公民電廠。

可複製的能源轉型方案探淵科技

讓千圳匯流成能:

座微水力電廠之路

能源自主的未來藍圖。四千座農漁村,描繪出微水力電廠,更為台灣備,在全台打造四千座分散式的微水力發電設科技),試圖用模組化、份有限公司(下稱探淵能源開發的探淵科技股到高雄美濃,專精水下從台南白河、宜蘭員山

源轉型,應該同步發展分散式的微型開發。

在此情形下,探淵科技再往更小的規模探索,發現若開發二

kW以下的模組化微水力設 設置微水力發電設施。

探淵科技營運長楊勝崎指出,早期台灣陸域的水下能源開發,多需要搭配水庫,但近年環 保意識抬頭,蓋水庫已不符合永續潮流,因此開始逐步轉往小水力設施發展。但說是「小水力」設施,以獲利標準來說,仍然需要每小時發電量一

微水力發電設備

社區綠電新解方

度以上的場域(意即裝置容量一

楊勝崎認為,第一年的計畫著重在技術面跟財務面的策劃,但社會面不足,「第一年社區

程,還是宜蘭縣的低碳示範社區。

並讓社區成為主導者。」二

二四年選擇內城社區,是看中社區依山傍水,有雪山山脈的水

內城社區依山傍水,有雪山山脈的水源流經,具備 微水力發電的良好條件。(下圖提供:內城社區)

公民行動家

大家都很樂意參與活動,有意見也願意表達。」內城社區協會理事長游錫錂提到,社區在元宵

態度,「他們不想只是停在『藍圖』,甚至主動提出各

種想法,親自落實、推動。」

位居民共襄盛舉。 社區動能十足

比方說,現有三十五台鐵牛力阿卡用的是柴油,身

而內城社區耕耘農村再生已久,曾被評選為「全國第一名社區」,「我們社區凝聚力強,

內城社區果然沒讓楊勝崎失望。二

二四年四月,探淵科技和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碰面,與

賦能居民舉一反三

現有三十五台鐵牛力阿卡用的是柴油,居民希望在機組旁設置換 電站,讓電池充的是機組發出的綠電,力阿卡便能成為純然的「全 綠電動載具」。(照片提供:內城社區) 158

起萌行動・公民零碳實驗室

有兩條四十公尺高低水位落差的三吋水管,適合作為微 水力發電的案場。經營休閒漁場、擁有水管的地主恰巧

我們賦能社區後,居民告訴我們內城有幾個地方適合作為微水力發電的案場,建議大家去看看!」 楊勝崎笑稱,探淵科技團隊和居民一行人特地在內城

來了趟「力阿卡小遊程」,去了吳先生家的水管、王伯 伯家旁邊的農田等幾個點,「討論到最後,居民已經專 業到我們經過幾條水管,我都還沒講話,他們就直接說這裡沒有發電的條件,大家可以上車了!」 最終,所有人尋尋覓覓,終於找到大坑休閒漁場旁,

五度電來計算,兩顆電池三小時

內城社區與探淵科技共同勘點,找到位於大坑休閒漁場旁 的水管有水位落差,適合作為微水力發電的案場。地主也 願意無償提供土地與水管作為發電來源,集眾人之力讓發 電選點正式拍板定案。(照片提供:內城社區)

隊協助。

內城社區本身就是低碳示範社區,因此此次設置微水力機組,是由探淵科技出技術;宜

度電,相當於支援兩個家戶一天的用電,因此在力阿卡的充電之外,多餘的綠電如何運用,以及擴大綠電發電,產生收益、邁向永續,成為社區接下來的重要議題。而內城社區在參與探淵科技舉辦的培力工作坊,獲得

由於微水力機組一天等於可以發出二十四

用能源轉型帶動社會轉型

打造公民電廠

透過不斷的溝通,加上社區居民的投入,內城社區得以打造公 民電廠,用能源轉型帶動社會轉型。(照片提供:蕭玉品)

內城社區已成功設置一組微型水力發電機案場。

永續旅遊、再生能源電廠等相關知識後,一方面試圖積極在微水力發電、電動力阿卡等基礎上,加值原有的力阿卡遊程,同時還有了打造多元綠能「公民電廠」的期待。

支持相關支出。 區進入社會轉型。」至於對公部門來說,社區有盈餘後,不僅不需要年年補助,政府反而還能拿 到回饋金。

四千座農、漁村,團隊當初許下

對於探淵科技而言,台灣有

內城社區活動中心旁、二

一九年設立的「不老學校」,原先是內城國小校舍,後來受到

內城國小併後空閒出來的校舍,於二○一九年設 立「不老學校」,提供長者課程、長青食堂等服務。

起萌行動・公民零碳實驗室

我們希望在沙盒計畫中創造出的成功模式,

可以被複製、被擴散。

讓機器動起來後,整個農漁村就會開始轉動、改變,持續成長。」楊勝崎認為,儘管台灣許多社區正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的問題,加上有些社區確實動能不足,但近幾年來,愈來愈多有能量的農村再生社區、低碳社區也一一浮現。他自己體驗過內城社區力阿卡,以及花東原住民部落,帶領遊客在溪裡吃特色竹筒飯等遊程,都極富創意、令人印象深刻。

廠建置完畢,探淵科技同時正在高雄美濃獅山社區打造另一座微水力電廠,「作為企業,我們希望在沙盒計畫中創造出的成楊勝崎相信,有了從

想從一到一

如今,宜蘭員山內城社區的微水力電

到一的成功案例,

力阿卡轉型、社區長青食堂和課輔班的營運都需要經費,社區正計劃與社會局協調,透過公民電廠的形式,透過 逐步的能源轉型,帶動社區進入社會轉型。

公民行動家

才有辦法超越限制

三年大學畢業後回家接下家業,而當時台灣的木業受國外

ReWood

長的新芽,得用心守護才行。 青睞。 農事降低碳排。益生菌

而這些走在前方的開路者,碰到的挑戰總是最大,得克服的難題更是千頭萬緒,他們像抽

出巴黎氣候協定,更是動搖全球各國對淨零的決心。們前行的信念,是相信。 有力的改變力量。

沙盒計畫的所有案例,都是如此:走最孤獨的路,做別人不看好的事,挑戰來了就輾壓,

透過本書,你能看見民間極具創新的淨零科技方案,更能看見開路者的無畏勇敢。

淨零排放本是不容易,COP

(聯合國第二十九屆氣候峰會)大會上,各國政要缺席,

困難像山高,照樣翻越。

的社會基礎。

起萌行動:公民零碳實驗室

指導單 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 會

出版單 位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 院

發 行 人

蔡宏 營

總 顧 問

周素 卿

顧 問

楊志 彬

編審委 員

林耀 東

張文 哲

陳東 升

彭俊 亨

蔡巧 蓮

蘇碩 斌

編輯委 員

周素 卿

洪明 龍

楊志 彬

編輯小 組

李  屏

呂家 榮

柯穎 瑄

張鈞 茹

林宜 樺

涂靖 昀

康芳 銘

張亞 喬

陳冠 婷

蔡沛 瑜

地 址

1062 14 台北市大安 區

和平東路二 段 10 6 號 3 樓

電 話

02 - 2737 - 8 00 0

網 址

ht tp s: / / ww w nia r o rg t w/

出版日 期

2 0 2 5 年 1 月 第一版第一次印 行

202 5 年 8 月第一版第二次印 行

ISBN 978 - 6 26 - 9 5062 - 2 - 4 ( 平 裝 )

特別致 謝

R eWoo d 森林循環碳經濟創生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 盟 生 活 消費合 作 社、沃 畝 股份有 限 公司、 社 團法人 社 區大 學 全國 促 進 會 、社團 法 人春芽 公 益創新 發 展協會 、 花蓮縣 初 英山 文 化產 業 交 流 協會、 保 證責任 臺 中市大 人 物農產 運 銷合作 社 、粉 紅 豹文 化 事 業 有限公 司 、財團 法 人大武 山 文教基 金 會、財 團 法人 工 業技 術 研究院、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探淵科技股份有限 公 司、臺南市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澄洋環境顧問有限公 司 (上述姓名及單位依筆畫排序 )

版權所有.翻印必 究

主 編

文仲 瑄

執 編

王佩 琪

劉曉 甄

黎筱 芃

撰 文

文仲 瑄

王曉 晴

高嘉 聆

張雅 琳

莊傳 芬

陳育 晟

陳承 璋

蕭玉 品

攝 影

古佳 立

汪忠 信

周嘉 慧

林韋 言

陳安 嘉

葉琳 喬

鄭棋 耀

謝慕 郁

美術設 計

劉丁 菱

封面設 計 周昀 叡

行銷企 劃

白雲 香

徐昭 鈴

陳雅 珊

企劃製 作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 司

天下實驗 室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 目 (C I P ) 資 料

起萌行 動 : 公民零碳實驗 室 / 文仲 瑄 , 王曉 晴 ,

高嘉 聆 , 張雅 琳 , 莊傳 芬 , 陳育 晟 , 陳承 璋 , 蕭 玉

品撰 文 . -- 第一 版 . 臺北 市 : 財團法人國家 實

驗研究 院 , 202 5 0 1 16 8 面 ; 1 7 × 2 3 公 分 IS BN 978 - 6 26 - 9 5062 - 2 - 4 ( 平 裝 )

1 C S T: 碳排 放 2 C S T: 能源政 策

3 C S T: 永續發 展

445.92 1 1400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2025淨零沙盒計畫專書(再版) by 天下雜誌企劃組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