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13年11月號

Page 1

二零一三年 十一月號

��.indd 1

免費取閱

3/11/2013 19:28:20


目 錄

校園 P03 校園民主專題前言 P04 浪漫的邊界:訪校長沈祖堯 P06 校園的基石:訪工友阿心 P07 制度的五指山──論校長的局限 P09 員生共治:校園民主的體現 P10 訪問中大關社 P11 大專學界商討日小記 P12 新亞換院長──黃乃正再三來了 校園散打 P13 IELTS免費不再 P13 檢討課檢 P14 政政系會離奇撼莊 食花生莫忘深思政綱

社會 P15 《星星之火——全泰壹評傳》簡介、略評 P18 WTO?WTF! P19 港大女生事件 P20 北區幼園排長龍──比阿寶抖下得唔得啊? P21 居港權問題:第十四個苦候被理解的年頭 P22 屬於人民的本地房屋運動史──簡評《拋磚記》 P24 港視事件﹕四點思考 P26 忽視貧窮的貧窮線 P28 港元匯率 不顧民生──糖又加、屋租加 國際新聞 P30 巴西市民撐教師 與警激戰 P30 利比亞戰後兩年未見改善 北約式民主後患無窮 P30 民主改革廢愛國誓言 少少恩恵唔洗扮好人 P31 印度「代產業」賺到笑 代母酬勞全球至奀!? P31 不準妄呼神的名字 馬來西亞禁止基督徒說「上帝」? P31 法國學生示威 反對驅逐移民

左翼 P34 貞子以外,電視裡的妖怪

專欄 P18 心湖淬筆 P19 如是我聞 P19 左翼風情畫

文藝 P38 投稿:藝術家需要氣質:賴明珠的疏離 P40 我們都是受害者──反思呼叫音樂節 P41 有錢賺,咪留你一個沙灘──反思銀礦灣沙灘音樂節 P42 影評:普選以外的想像──《建設中的自治區》 P42 影評:核電爭議(Nuclear Controversies)

性/別 P43 不具名的情與慾 P44 交換經驗──出軌

情色 P46 情慾______

編 者 的 話 ��.indd 1

或者稍為關心社會的人,都容易覺得自己理直,不怕抱持信念,勇 往直前。但過去一個月,我們卻不時被提醒真實世界的複雜性。

二零一三年的最後一期常刊,我們終於可以換來短暫的休息。

孟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 人,吾往矣!」

儘管每星期跟來年可能擔任編輯的同學一起,總為他們開始理解我 們的看法,慢慢成長而感到高興。但回想過來,不能否認,我們其 實仍然沒多少資格去說教。

必須坦白承認,這很難做到。

如果還未被濫用的話,這叫「離開是為了回來」。

或者本地社運實在需要改變,但看着大群相熟的朋友被責難、侮 辱、攻擊,在恐慌與緊張面前,如何繼續思考,又如何繼續堅持?

多讀書、多檢討、多反省;希望重回崗位的時候,我們能更加辨清 自己的理想,也能為正確的價值站得更勇敢一點。

簡單的情緒也好,潛藏於論述之間的權力操作也好,面對種種影 響,要緊跟群眾的步伐,但又要保持批判,這實在不是簡單的事。

4/11/2013 17:06:55


校園民主 專題

前 言

十月,港大因馬斐森出任校長一事鬧得滿城風雨,馬更被狠批為「無知、無 能、無心」,批評的聲音此起彼落,引發一連串對校長角色的討論。然而馬 斐森又好,牛斐斐又好, 對於中大的同學,或有隔岸觀火之感,畢竟,中大 有個沈祖堯──他上任以來,校內外大致都係有讚無彈:一句「大學生應是 浪漫的」贏盡全城掌聲,一張模彷名畫「吶喊」的照片徹底擄獲學生歡心, 其主力推動的博群計劃更是全城熱話,說其為「全港最受歡迎校長」亦不為 過。然而,與沈校長的浪漫可愛平行並置的,卻是山城的殘酷與不公:圖書 館外判事件、職工逼遷、深圳分校。是沈校長笑裡藏刀,抑或唔關佢事?更 有意義的提問或會是:究竟如何確保選出一位好校長?還是根本不應依賴校 長?校長以外,又有誰能影響校園決策,決定中大的未來? 就此,今期中大學生報誠意呈獻<校園民主專題>。<浪漫的邊界:訪校長 沈祖堯>同校長面對面,三口六面問清楚,一時可愛,一時無情,究竟沈校 長希望刻劃怎樣的中大面貌?上任三年,又如何看待自身角色及校政?而校 長,又點睇自己比香港特首更低既民意授權(即係零)? <校園的基石:訪工友阿心>帶來把炮的資深職工「阿心」,人微言輕嘅 佢,除咗訴苦之外,原來暗啞底仲收埋了一套對校園規劃的想法,兼且仲同 沈校長個套迴然不同。同一山城內的兩個人,在權力架構之中,一個彷彿最 高,一個好似最低,兩篇訪問火花處處,隱若照見當下山城的矛盾與出路。 <制度的五指山──論校長的局限>一文咬住唔放,緊捉兩文留下的尾巴, 重新鉤索過往十年的校長史,試圖借古鑑今,探問校長的可能與不可能。 最後,<員生共治:校園民主的體現>膽粗粗,大談來自火星的概念──員 生共治,話俾大家聽,民主不只投票,還有參與: 校園管治,不應只由一小 撮高高在上的精英指指點點,而是無分貴賤,由老師,學生,職工,共同繪 製中大的未來圖像,既是為了踐行民主精神,尊重山城內每一位真實的人, 亦是集結校園各種經驗與知識,共同編寫一所更為理想的中文大學。 是次專題容或粗疏,然而校園民主不單是抽象的高尚理念,他還確確實實影 響校園內每個人的生活,事關重大,即使淺薄,仍望拋磚引玉,同校長、各 位同學、教師、職工一齊斟斟佢,尋找中大校園民主的未來路向。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3 ����.indd 1

4/11/2013 17:54:19


訪 校 長 沈 祖 堯 訪:鍾宇傑、李昆澤、吳彥俊、勞東來 文:李昆澤

近月來,由港大馬斐森與嶺大鄭國漢引起的 有關校長爭議越趨激烈,大眾焦點卻多局限 在校長本身,未有回省校長背後的制度問 題。中大校長沈祖堯,是外界形象極佳的公 眾人物,但亦少有公開談論校政問題,故此 我們便到了校長室,訪問這位已上任三年 的校長,由校政入手,探討校長的可能與局 限,聽聽他對現有制度的看法,探問未來的 方向。

語 文 政 策 : 逆 流 而 上 中大建校初衷之一,是讓中文中學學生能擁 有接受中文高等教育之機會,並弘揚中國文 化。校方一直未能好好實踐這願景,尤其自 劉遵義出任校長後,校方盲目追逐國際排名 的思維下,許多沒有「競爭力」的人文學科 便面臨削資的壓力,又亂改教學語言。定下 英語教學為主,粵語為副,甚或全英語授課 的語文政策,一味迎合西方學術樹蔭,不重 視本土研究。 沈祖堯校長上任後,卻似乎逆流而上,不斷 撰文批評大學過度追求國際排名,應重視人 文價值、中文教學。於是訪問一開始,我們 四人就追問中大的實際情況。他這樣解釋: 「我哋無set一個比率規定學系嘅教學語言, 亦無用資源分配來比壓力,而係比老師有選 擇權,亦希望同學中英文兼善。」 現時教資會(UGC)掌控著各院校六成收入, 這些資源其中一個分配準則就是研究文章發 表數量。可是研究的標準又大多跟從西方學 術界指標,為了資源,院校只能發表英語文 章,考慮西方學界興趣,本土研究往往因難 獲認可而不被重視。沈校長卻有一個計劃去 試圖改變這現狀:「我聯絡緊兩岸四地嘅大 學,希望編制到一個在內地、台灣、澳門都 認可嘅publication list,讓大家都可以按此 判定咩叫高水平嘅中文文章。做一個中文的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以此判定邊啲 中文期刊係優秀高水平……做呢啲嘢,可能同 國際大潮流背道而馳,但我唔想忽略區域研 究的重要,否則唔會再有人做本土或者中國 研究。」他更直言校內升遷亦會考慮中文文 章與本土研究,「從而影響返UGC,影響返 國際。話比佢哋知,請你承認返中文嘅學術 文章。」雖然這仍不脫量化競爭的機制,但 亦確實為中大近年語文政策上的突破。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4 翼園活 欄 �������.indd 2

深圳分校:「如果話你聽係裡 面咩都做得,你都唔信我啦!」 另一邊廂,中大最快明年便會在深圳分校招 生,然而內地卻有《中外合作辦學條例》, 規定從外地來的辦學機構要「符合中國的公 共道德,不得損害中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和 社會公共利益。」,中大一直珍視的學術、 政治表達自由如何得到保障,分校校園會否 被滅聲,都亟待解答。 分校容許的界線去到哪裡,沈校長無法具體 說清楚,但他承諾在可控制的範圍內會盡力 捍衛這些自由,「我可以盡量容許同學發放 聲音,當有學生犯咗事,我盡量幫佢地辯 護……學術論壇,我哋都盡量做,睇佢批邊啲 咪做邊啲。」不過在國家規定面前,他坦白 承認可做到的十分有限,也講明自己無法改 變國家政策和法律,「佢裡面啲法律點執行 我不能阻止佢」。所以,沈校長雖然有所承 諾,但他亦刺穿了最後的一層薄紙,讓眾人 放下無謂幻想,他說:「如果話你聽係裡面 咩都做得,你都唔信我啦!」

制度的囚徒:誰的校園? 歸根究底,究竟中大的方向要如何決定?誰 又有權決定?校長表明看來雖是一校之內的 領導者,其實也並非全由他來決策。他可以 處理有限的校內事務,可以在有同學反映校 內缺乏清真餐廳時,拋下一句“give us 12 months,we will meet your request.”解 決問題,但校長亦囿於官僚行政制度中。 沈校長明確地表示,他權力有限:「一個 好的管治除了校長,要有好的governance structure,事實上係校園內,就算我話要做 某啲嘢,我都有好多check and balance, 我唔可以隻手遮天,所以我們應該思考整個 制度如何建構。」沈校長是中大最高權力機 關——校董會的一員;亦是處理教學事務之 機構——教務會的負責人,但不代表各學 系完全聽命於他,而是各有各做:「學系搞 一啲課程,其實唔係我要搞,我唔要佢搞, 佢都要搞,我甚至要花氣力時間,勸佢地唔 好為資源而搞呢地課程。好多教師都唔會出 聲,但佢地心裡面未必同意。」

相信沈校長確是位有心人。尤其在語文政策 上,串連兩岸四地院校建立華語學術標準的 計劃,絕非易事。現時UGC會抽起院校研究 經費,再按院校排名和收生量作為分配研究 經費多寡的準則,經濟「競爭力」不足的人 文學科,仍然要為經費不足和隨之而來的裁 員而煩惱。沈校長的努力固然可嘉,但能否 更進一步,嘗試脫離這競爭遊戲,令師生都 能專注於教學?因為投入競爭而成為最大受 害者的學生和教師,被逼以排名為先,教學 表現與人文價值為後,他們當初在決策過程 裡,其實又能參與多少?

不過,相比校長是否隻手遮天,更重要的問 題是,實情他們本質上就無法代表校園大部 分持分者的聲音,包括學生、工友。因為中 大校長由遴選委員會所推舉,其民意授權, 直接地說,就是零,比梁振英更少。當我們 憤恨香港雙普選還未實現,為此奮鬥多年; 當我們呼喊689不代表我,因而遊行示威,在 這所校園,我們又何嘗有過自己一票?沈校 長同意制度應該往增加學生參與的方向走, 卻對民主直選校長有所保留:「如果你問 我一人一票選校長是否最好,我都覺得未必 係。因為一人一票時,投票人是否能真正了 解,具足夠視野,分辨誰對學校最好,我覺 得未必。我覺得需要有經驗,對教育有睇法 的人。係唔係每人一人一票最好,我對這個 說法存疑。」

在深圳分校問題上,他亦明確表態會支持學 生。可是,中國的政治壓力緊逼局促,大量 境外網站被封之餘,只要公開發表稍微反動 言論者,動輒便會收監。身為分校的最高負 責人,他亦無法撼動這些鐵一般的現實。沈 校長一直以來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要有人文 精神,無奈這次他自己也承認同學表達空間 勢必受影響。要求校長公然違反中國法律當 然有困難,但同樣地,為何同學當初就不能 決定是否建分校?哪怕再細微的決策都可能 令結果截然不同,校方為何就可在無人過問 的情況下作決定,導致今天「人文價值」可 能受破壞的困局?

事實上,校長遴選只是縮影,反映了行政領 導層缺乏民意基礎。再加上各學系各機關又 非方向一致,面對這些局限,他卻只能做到 溝通和嘗試了解,但真正能參與決策的,從 來沒有那些備受影響的持分者們——學生和 工友。對學生,他承認不足亦願意去聽:「 我承認公平公義這些價值,雖然我們心裡這 樣想,但實際做出來很多loopholes,我只 可以話我會攞出我嘅誠意去傾。去聽你講, 去接受你嘅質詢。同學參與好重要,我無法 一下子將所有嘢rectify,保證唔會有其他情 況出現,但我們可以透過不同溝通,唔需要 對立。」對工友,這個會受大部分政策影響

回 省 : 從 決 策 最 初 開 始

4/11/2013 19:36:41


的群體,沈校長亦有嘗試和他們交流,在中 秋時節共享月餅。然而,早前職工被逼遷[1] 時,工友和學生卻在此事上毫無決定權,只 能任由校方處置。沈校長鼓勵同學參與,堅 信有溝通了解就無需對立,但聆聽卻不代表 有實質決策權,亦正正是在現今制度下,我 們才會如此無力,只能期望領導層採納意 見,而不是真正參與在決策過程當中。

後記: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我們從訪問中,看到了沈校長確實與以往數 任有所不同,他希望校園變得更好,也承認 現在的制度有問題。可是,不論學生還是職 工,兩者身為大學極其重要的持分者,在現 今的行政制度下依然是極之無力。 或許大家會認為有「諮詢」已是有民主。每 有新的規劃、發展,校方會有或多或少的諮 詢,同學可以發聲,但只能停留於此。只有 諮詢意味什麼?沈校長在訪問中不斷強調的 溝通和了解,就是最好的註腳——我們可 以說,他們會聽,但實際上是他們決定怎去 做。就如劉遵義任校長時欲拆除烽火台,四 千人聯署反對,劉校長仍一意孤行,終只是 因社會迴響太大而擱置;又如金耀基校長 在2003年曾承諾中大「永不外判物業管理 服務」,但去年發仍生圖書館外判事件,年 底更有職工被逼遷。這些事例所反映的,是 一個鐵錚錚的事實:我們根本沒有實際影響 力。 當校長遴選依然沒有讓民意選擇的權力,我 們怎能寄望每次都有「好」校長上任,然後 由他指引這所大學走向所謂一流國際的方 向?更重要的是,就算出現一個比沈祖堯更 好的校長,我們在現有精英管治下,仍然只 能表達,並「祈求」他們聆聽,但實際上根 本無法進入決策過程,也沒有決定這所大學 路向的力量。當每一人都能真正參與後,並 不代表這所大學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只是讓這所大學每一種聲音都可獲得真正的 尊重。在前進的路上,也終於有了每一個人 真實的意志和腳步。 [1]職工逼遷:2012年10月,一批工友因宿舍改建 而被逼遷,他們朝八晚五,遇著特發工事往往需要 搭的士回校處理,有基本宿位需要。但校方卻拒絕 安置,可謂沈校長治下一個污點。

�������.indd 3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5 4/11/2013 19:36:42


校 訪

園 工

的 友

石 : 心

基 阿

訪問:吳彥俊、鍾宇傑 文:吳彥俊

在中大內,學生和工友之間的關係似乎頗 疏離,偶爾或會打聲招呼,但卻沒有什麼 深入的溝通和了解。而工友在校園規劃的 角色中完全缺席,比學生的情況更為嚴 重。我們特意邀約阿心(化名)做訪問,希 望透過工友的工作經驗,整理一下校內不 同角色如何參與社區的運作,又如何被這 個社區影響。

中 大 就 是 一 個 社 區 阿心是一名頗具年資的清潔工,其所屬的 小組負責清潔幾幢教學樓。學生和教授每 日坐過、踩過、踎過的課室、地毯、廁所 他都有份清潔。教學樓內如發生爆水管之 類的突發事件,亦由他們處理。當校內有 新的建築物落成時。原來「入伙」工序都 是由清潔工處理,阿心形容過程猶如「開 荒」,要在清理石灰、打臘,才將一個建 築地盤變成一座可堪使用的大樓。 雖然工友工作如此辛苦,但有人會覺得, 工友收錢為同學辦事天經地義。阿心淡淡 的回應:「人與人之間唔係只係得錢,都 要講感情。」相信亦沒有學生會把職工視 為一件工具,我們之間的關係不可能只約 化為學費與勞動的交換。在同一個空間共 同生活,即使陌生,同學都會感受到工友 為他們付出,大家的關係仿如朋友,甚至 可比家人,「其實對你地仲多過對屋企 人,每日八個鐘,成日見口見面。有時同 啲同事都會講起你地,佢話『放假幾日, 你估班死仔點樣呢?』,用咁多年去建立 一個關係唔係簡單架。」

基 石 上 的 官 僚 大 樓 明明大家的關係如此接近,但學生對工友 的實際狀況亦不過一知半解,甚至不曾知 道他們正為我們的福利而受苦。LSK、醫 學院最近有些微型的餐廳開張,有時朝早 匆忙趕上課尚可買份早餐,都算是校方的 德政,但原來都會影響到工友,「原本嗰 度做嘅同事,每日要喺lecture theater 倒嘅垃圾可能係兩包。而家多咗呢啲餐廳 之後,要倒成八包,嗰啲包係好大包架。 可能同學轉堂嘅時候,出黎買個熱狗,咁 又入去食架喇,咁就變左啲垃圾全部都係 由我地同事去清,增加左佢個workload。 仲唔係一日半日喎,係everyday。」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06 翼園活 欄 11_6.indd 6

阿心聞得同事的苦況,就向上司反映並提 出改善方法:「增加設施我地支持,為學 生方便,啱架。但係做生意嘅人(餐廳), 係咪應該有責任要處理呢啲食物嘅問題 呢?係咪有責任去協助清理啲垃圾呢?」 然而,管理層一句「呢個係大學Policy」 就拒絕跟進。 基層員工從來都沒有權力參與實質的決 策。例如物業管理署內部的工作編排,全 部都由經理與科文(foremen)負責,阿心 這類前線員工只獲知會。如覺得分工安排 不公,只能向制訂工作的上司投訴,當然 亦不被理會,阿心亦只有無奈接受,「大 石壓死蟹,你要食呢碗飯,你就要照呢個 遊戲規則玩。」

部門作風因循,就被迫保留習慣,徒添工 作。 「有個咁乾淨嘅廁所,你有冇諗過邊個幫 你洗架,唔係啲經理幫你洗,係啲基層幫 你洗架。啲園藝靚唔靚,都係啲園藝同事 幫你身水身汗整好啲花花草草,如果一日 之內冇人掃街的話,條路會點?好多野係 大家群策群力出黎,你唔可以忽略左基層 呢班人嘅聲音。」一種從下而上,由實質 參與者共同編織的規劃方法,想必比坐在 冷氣房內自行幻想出來的政策,更有效針 對參與者在社區之中遇到的問題。雖然現 時基層工友沒有權力,但他們不必然是個 需要被同情、等待援手的永恒弱勢。在一 個更合理的制度下,他們就可憑自身累集 的知識和經驗,反過來主動參與,共同規 劃校園。

但阿心性格剛強,被迫硬食之餘亦質問上 司:「我呢碗飯好似唔係你畀我食架喎, 你嘅權力都係來自大學,唔係你架嘛。」 權力來自大學。那麼誰才有資格掌控這種 權力呢? 現任校長沈祖堯認為大學的領導者需要具 有學術成就、行政經驗、對大學的理念有 所堅持。這種精英式的管治思維似乎不只 存在於校長的人選,更滲透到現時整個大 學的決策架構:彷彿經理就會比基層的員 工更「專業」,能夠更有效地行施權力。 而實際上,教授、醫生或會是他們專屬範 疇的專家,但不代表規劃亦是他們的專 業,不足以為壟斷管理大學資格的合理原 因。一群管理高層坐在辦工室,在一張中 大校園的大藍圖上指圈畫圓,只能夠透過 代入、假設、想像去猜測校園內的情況及 各持分者的需要,然後將他們自覺完備的 方案套入現實的中大校園,指點手下去領 導前線員工。 而阿心在訪談中,好像展現出另一種管治 的可能。基層員工多在前線工作,他們就 是大藍圖之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社區持份 者,切身地承受規劃所帶來的各種便利與 痛苦。與此同時,他們親身參與,看得到 校園管理的需要;長期在崗位中工作,掌 握深入而具體的管理知識,就是一種專 業。例如清潔工就比誰都要清楚各大樓內 垃圾筒的實質使用量,哪一幢大樓需要更 多人手清潔。阿心指出,部份地方常要每 日清潔,但實際使用量卻不大,只因行政

4/11/13 5:58 pm


制 度 的 五 指 山 ― ― 論 校 長 的 局 限 文:許閱

沈祖堯校長的公關形象向來開明,例如他在重大事件上 不會沉默,以個人身分支持先前衝擊替補機制論壇的被 捕學生,又或是強調「大學生應該是浪漫的」,必須努 力嘗試成為通才、實踐人文精神。相比多屆前校長,沈 校長的確帶來一陣清新之風。

我們可以看見,校長在這些機構中只是其中一票,沒有 絕對的權力去作出決策。同時,在決策層裡面,絕大部 分的人都是擁有所謂「專業」「管理知識」的人;相較 之下,同學、中低層職工等就被管理層拒諸門外。其結 果是在行政機構中我們沒有權力,因此聲音被忽略,沒 有能力改變任何影響我們的政策。例如對於宿舍是男 宿、女宿、男女分層還是性別友善,我們乃至宿生「自 治」委員會都完全無決定的權力;又例如職工對於校內 住宿的問題,也是完全無法參與決定。在沒權力的情況 下,我們只能在體制之外作出抗爭,而這種形式的抗爭 很難獲得成效,因此難以對權力作出制衡並阻止不公的 政策。而在這種結構下,我們就更容易知道為何以下歷 史事件會發生。

然而,沈校長上任3年,已發生圖書館清潔工外判和職 工被逼遷的事件,而工友作為主角幾乎被滅聲。若還是 「膠樽」劉遵義當校長的時代,還可以歸咎於其本人; 面對浪漫開明的沈祖堯,作出同樣的判斷就感覺彆扭。 這樣看來,真正的問題並非出於校長其人身上,而是在 制度之上。現在來讓我們踏上歷史的甬道,嘗試從歷史 的脈絡中尋找制度的問題。

在各位眼中,校長應有很大權力去決定校園政策。但實 際上,校長本身受著行政架構的官僚制肘。中大行政架 構中,擁有最高權力的是校董會,次之是教務會和行政 與計劃委員會(AAPC),再下面就是各書院、學院的機 關。而在中大擁有對大型政策最終決策權的,就是教務 會、行政與計劃委員會和校董會。

教務會 職能 •從屬於校董會 •處理中大所有 教學有關的事 情 •包括學系、院 的廢立;審議 各院系的財政 •決定學生代表 在教務會討論 有關個別教師 、學生或者財 政事項時能否 出席/投票

11_7-8.indd 7

組成 •152人,主要由 學校校長級的 管理層、各學 /書院院長、 主任以及講座 教授組成 •學生最多只能 有14席 •職工:0席

― ― 善

中大五十年來,作風與沈校長最相近的莫過於高錕校 長。即便於開放日中受同學當眾奚落,他仍極力保護同 學不受紀律處分,可見他對學生愛護有加。然而,善良 的高錕校長在任期間,校內仍發生了多宗保健處事件 [1],其中一個最為轟動的是「A同學事件」,是他不夠 善良,還是有所局限? 88年10月,A同學在上游泳課的時候扭傷腰部,兩日後 到保健處求醫,醫生林碧足懷疑斷錯症,表示A同學傷 勢無大礙。雖然物理治療師勸A不要參加游泳比賽,可 是林醫生仍然沒發出醫生紙,於是A同學應教練要求參 加比賽。結果傷勢惡化,終身不能拿超過5磅的物件, 也會影響日後懷孕。A同學事後向保健處發出信件要求 解釋,可是一年來石沉大海,直到在學生報揭露事件 一段時間後,校方逼於壓力才由高錕校長成立小組調

校董會 職能 •中大最高的權 力決策機構 •控制所有中文 大學的財政收 入,並擁有對 教務會與AAPC 建議的最終否 決權

組成 •校長、副校長 、各書院院長 、書院校董會 代表、學院院 長、立法會議 員、教務會代 表和行政長官 委任人選等 •學生+職工=0席

行政與計劃委員會 職能 •從屬於校董會 •處理中文大學 發展事宜 •審核並統籌財 務預算 •審核或建議聘 任教務人員 •所有學校層面 的行政決定

組成 •32人,由校長 、副校長、各 書/學院院長 等組成 •學生+職工=0席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7

4/11/13 6:42 pm


查。一如既往,校方「力排眾議」,受最大影響的學 生群體在調查小組仍是沒有代表。調查完畢後,報告 內容不被公開,A同學也無任何賠償,亦無任何人要為 事件負上責任。四年後,保健處再次發生類似事故。 可見成立的委員會並不能好好的解決問題;而更重要 的是,我們完全沒有權力去處理這些事情,而只能依 賴校長去做。

劉 遵 義 ――「 膠 樽 」 亂 校 遇著高錕、沈祖堯尚且如此,公認無視民意的劉遵義 就更為離譜了。在劉任內,發生了「哭中大」[2]和「 教務會改組」[3]事件,盡顯制度無視持分者意見。 「哭中大」事件源於劉要求各學系的必修科目必須開 辦英文班,有其他班次才能用中文授課。事件引起師 生激烈反對,認為這樣的政策是放棄中大堅持中文教 學、中西文化合璧的理念。校方面對各方猛烈批評, 竟然只是公關式地開了一次諮詢會;而會上完全沒有 解答各方提問,只是不斷重複官方說法。數月後,教 務會便通過「雙語政策報告書」落實政策。 「教務會改組」事件,則是劉在各大專院校精簡教務 會的風潮之下,向教務會提交要求改組教務會精簡架 構,從200人減到50人。如上所述,教務會權力極大, 本身學生委員佔的百分率已經極低(8%),權力又被 限制[4],但在劉提出的方案中,竟削減了中大學生 會會長的當然席位!而同時,不經民意授權的校方高 層(副校長、學/書院院長)卻仍然保留當然席位。 換句話說,連同其他教職員,教務會上監察行政機構 的成員被大量削減。當時學生極力反對,並提出反建 議,要求增加教務會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學生的權力 和席位。這項建議在全民投票(學生最高行政決策機 構)上通過,可是校方竟然完全無視獲得2000多名學 生民意授權的建議,方案只是最後因反對聲音過大而 擱置。 兩個政策明顯都與大部分持分者有著利益衝突,劉遵 義卻強行通過,制度的暴力可見一班;面對制度的暴 力,我們顯得那麼蒼白,所謂的諮詢草草了事,我們 最終根本無力改變。

並 非 解 決 所 有 問 題 的 萬 靈 丹 中大五十年的校長們,從李卓敏到沈祖堯,任內都會 有著無視其他持分者利益的事情。可以預見只要我們 一日不能進入決策層,我們的利益就會一直被忽略。 但是,歷史存在其複雜性,並不是說只要各持分者都 進入決策層,亦即所謂的「員生共治」[5],所有問題 就迎刃而解。舉個例子,「哭中大」事件並不是單單 由校方推動的。一來,「哭中大」事件是整個中大「 國際化」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政策,而「國際化」則是 到現今還在推崇的一個大趨勢。再者,在當時的環境 中,教資會(UGC,掌控大學6成收入)的撥款條件包 括教學素質,而教學素質則某程度上跟能否與國際接 軌有關;希望獲得更多資助的校方,就會推動英語教

學以提升國際化程度。還有,大學為了爭取更高的排 名,會要求教授發表更多可被認可的論文,而論文大 多數都要在國外發表才能被認可,因此大學就會更重 視英文而忽視中文。另外,外地生很可能會支持增加 英語授課班,某些學系亦可能因能增加資助而支持。 大學在國際間彼此的競爭、UGC的財政問題以及學生 內部不同的意見,這些持分者之間的利益權力衝突, 令問題複雜化。 正正因為歷史有著這樣的複雜性,我們毋需幻想員生 共治能夠解決全部問題,特別是校外的影響因素(例 如UGC)。可是,員生共治能夠讓我們在面對壓力的 時候,共同決定怎樣面對,去決定我們是否接受,在 甚麼程度接受,而不是單單由校方決定。舉個例子, 當UGC要脅縮減資源時,是否可以堅持不放棄中大的 理念?而在其他地方削減資源?為甚麼一定要削減學 系的資源,而不是在行政人員上?學系可是大學的根 本之一啊。這些問題絕對有著討論的意義,可是在現 時的制度上,討論的空間被扼殺,最後只有被迫接受 校方的政策。 達致員生共治的第一步,是要在大學的行政架構中加 入更多學生以及員工代表。而當中,學生更應佔一個 足以影響最終決策的份額。這樣加入了決策層,可以 讓透明度提高、有實質決策權去影響政策,而不是只 能在諮詢上給意見,卻甚至無法得知最後校方會否接 納。

期 待 校 長 不 如 當 家 作 主 港大新任校長馬斐森教授還未上任已經被批評「無知 無能無心」,各界對於他上任都有著不同的意見。可 是,當中只有極少數提及校長黑箱遴選的問題,而 有關員生共治的討論更是完全缺席。到了今天,校董 會學生委員方案仍待通過;校/院長遴選仍然沒有學 生、工友的參與;我們不能參與決定校園、學系發 展,甚至連課程能否開辦都沒有決定權。根據沈祖堯 校長所講,校長遴選的條件包括學術成就、行政經驗 以及大學理念。可是根據這些條件選出來的高錕、沈 祖堯校長,不也一樣會出現很多忽略校園持分者的政 策?制度不變,校長再好都不能改變太多。因此,我 們應該朝著員生共治的理想進發,依靠的不只是一個 沈祖堯/高錕,而是每一個在校園裡生活的面孔,這 樣才能真真切切的建設更好的校園。 [1]:詳情可參閱《2010迎新特刊》的〈黑箱之極 致: 保健處攞命驚魂〉http://cusp. hk/?p=1490 [2]:詳情可參閱《2013迎新特刊》的〈Shape Shifter﹕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中 文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ttp://cusp. hk/?p=3492 [3]:詳情可參閱《立此存照-對中大校政的批評和 建議》,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 組,2008 [4]:《香港中文大學條例》規程14.5A [5]:詳見另文《員生共治﹕校園民主的體現》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8

11_7-8.indd 8

4/11/13 6:42 pm


員 生 共 治: 校 園 民 主 的 體 現 文:勞東來

年復年,每逢七一、政改,大學生都會走 上街頭爭取民主。但我們有否想過,如何 把民主帶進中大呢?中大的管治架構由一 班管治團隊帶領,其他人的話語權非常有 限,稱不上民主。但一個民主的校園應該 是怎樣的呢?

校 園 民 主 , 著 重 參 與 我們談政制民主,通常是指代議民主,但 在代議之外,還有所謂參與民主,生活不 應只是交由少數代表自己的代議士決定, 而是每人都應落力參與、策劃。參與同樣 是民主校園的核心概念。大大小小的校 政,由校巴路線,到課程編排,都不是一 小班管理層可以打點妥當。自己的訴求, 應該自己爭取。一間大學就如一個社會, 如果要發展得好,必須每個成員都有所貢 獻;「中大人」這個身份,必須由我們共 同建構。 現今大學的管治架構,簡單來說是由一班 教授和公眾人士組成的精英管理層領導, 再由官僚系統執行。架構下有過百個大大 小小的委員會,很多也有學生代表。然 而,他們往往只是委員會內的極少數,無 力影響實際決策,更似是諮詢角色,基層 職工在架構裡更是全無決策權。極不平等 的權力關係,代表校方不認為學生和職工 有自主的權利,或者不信任他們的能力。 缺乏足夠權力之下,校方以外的各個持分 者根本實踐不到自主。 精英式、由上而下的管理方法下,決策者 居於高位鳥瞰全局作整體規劃,然而這意 味著決策者難以知道大學各種細節,看不 見教師、學生和職工等持分者眼中的大 學。同時,決策者負責規劃校園服務,但 他們往往不是服務的直接使用或執行者, 欠缺最貼身的感受。即使進行諮詢,校方 通常很遲才發放資訊,又預先設定好議 程,令討論範圍非常狹隘。因此,現行管 理模式之下,校方不時會忽視各持分者的 利益。 管理者的邏輯往往是官僚式成本效益計 算,朝著教育商品化走,不時與持分者的 利益衝突,甚至違反大學本身的理念。如 「哭中大」事件裡,校方無視師生激烈反 對、各方猛烈批評,強推國際化政策,要 求學系確保有英文班,才能開設中文班。 母語教學是中大本來的教育理念,假如因 為國際化以英語優先,便是本末倒置,也 犧牲了部份學生的利益。最後校方以強硬

11_9.indd 9

姿態通過了政策,眾多持分者的反對聲音 只能是聲音,無力改變決策。 如果不少校園政策問題是源於精英式、由 上而下的管治架構,那麼實踐參與民主, 開放權力讓不同持分者共同管治,或許是 條出路。

共 治 : 誰 有 資 格 ? 假如管理不再是小部分專業人士和「校 方」的特權,那麼誰有資格呢?筆者相信 是「所有持分者」。 不論學生、教授,抑或是經常被忽略的基 層職工,每個人都是校園的日常使用者, 總會受到校政影響。基於平等的原則,沒 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影響他人,也沒人應該 默默承受他人帶來的影響,因此只要受到 影響,每個人都應有權去參與決定,保護 自己的權益。這種觀點超出了傳統所講的 「師生共治」,把所有職工包括在內,故 稱「員生共治」。 另一方面,沒人是上帝,對校園一切事務 都瞭如指掌。相反,每個持分者都對某些 事情有無可替代的經驗和洞察力。在《訪 工友阿心》亦有提及,清潔工才是清潔方 面的專家,坐在辦公室「指點江山」的管 理層根本無法比擬。容許持分者把自己獨 有的經驗和知識直接地融入決策,而不是 透過重重諮詢後交由管理層考慮,可以使 政策更加人性化,更適合使用者和執行 者,減少資源的虛耗。

?

當我們說學生、教授、基層職工都有權, 誰應該有最多權呢?如果由學生獨攬大 權,會不會把課程大幅簡化,降低評分標 準,令教學質素下降?如果由工友主導, 又會不會把工作減到最少,使校園變得很 不方便? 抑或大家的權力應該對等? 基於平等,我們很難、亦不應將持分者的 權力劃分絕對高低。我們應在不同場合,依 照哪個持分者較受影響,以及較有相關的經 驗和智慧,去判斷誰的話語權較多。例如興 建學生宿舍,最有關的當然是學生和宿舍工 友,相反教師則沒那麼相干。但例如教學語 言以中文還是英文為主,則變成教師、助教 和學生是最重要的持分者。所以「誰話事?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每個人視乎情況有不 同程度的話事權,而非一刀切的劃分。

尚 待 回 答 的 難 題 縱然我們認為學生和職工的權力應該增 加,我們到底卻無法回答「每個人確實有 幾大權」這個更精細的問題。複雜的是, 校園的持分者無法簡單地分成學生、教 師、校方和職工,每個群體還可以再細 分,實際的權力分配極其困難。例如職工 有分合約工和長工;所謂「校方」內部也 有學院、學系、書院等等互有衝突的集 團。此外,大學作為公共機構,公眾也應 算作大學的持分者,但公眾該有多大的權 力去影響校政? 大學如何保持獨立性? 現 時大學校董包括立法會議員,卻沒有學 生,我們應如何看待這個落差? 篇幅所限,筆者無法一一處理這些問題, 只能留給大家討論,但即使如此也無礙我 們討論共治的大原則。現實是,學生作為 極重要的持分者,在教務會等決策機構卻 擁有幾乎是最少的權力,制度上校方可以 大權在握。基層職工更完全缺乏應有的話 語權,即使面對外判、逼遷等事件,也無 法為自己爭取權益。雖然筆者未能提出大 家要有多權,而學生和基層職工的利益亦 非完全重疊,但提升他們的基本權力,至 少是個合理的方向。

我 們 可 以 如 何 起 步 筆者不斷提出應從制度上著手,引進參與 民主,加強學生和職工參與校政的地位, 看似空泛,實際上可以如何入手呢?以下 有幾點建議以資參考: 1.在選舉校長、副校長和學院院長等主管 人員的機制中,加入師生和職工代表,長 遠落實更民主的遴選機制; 2.在重要的決策機構,包括校董會、教務 會、行政及策劃委員會和行政事務委員 會,加入或增加學生和職工代表; 3.就校園規劃和落實校園發展的事務,訂 立透明、公開並容許各持分者參與的評估 機制。 員生共治的最終目的,是建設一個所有持 分者都覺得更理想的的中大。中大的發展 向來對社會有所影響,讓我們繼往開來, 在未來實現一個走在社會前沿 社專左 校 的民主校園。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09 4/11/13 6:00 pm


訪問中大關社 文:聰

10月16日中午 ,一個名為「 中大關社論壇 無障礙及平等 :校園 學習」的活動 在文化廣場舉 壇邀請了傷健 辦,論 同學和立法會 議員張超雄出 化廣場雖然人 席。文 頭湧湧,卻沒 有人停下來聽 論壇就只有三 一聽, 、四位同學參 加。似乎殘疾 處境和需要, 同學的 在我們的心目 中是遙遠的事 論壇的中大關 。舉辦 社的卻不是這 麼想,這個陌 字,顧名思義 生的名 是一個關心社 會的學生組織 選擇了以校園 ,他們 無障礙為今年 的主題。為了 認識這個新成 讓同學 立的組織,我 們跟中大關社 和Vincent進行 的阿悅 訪問。

國民教育與中

大關社

眼看現時中大 關社的成員都 是社工系的同 好奇社工系內 學,我 應該不乏一些 義工服務的活 甚麼還要成立 動,為 中大關社?

阿悅說,早在 2年前,社工 系內已經有教 舊生和同學發 授、 起 了 「 C -V is io n 」 計 劃 , C U 、 C ar e和 C代表 C o n ce rn , 而 「 C -V is io n 」 因為「國民教 其實是 育」事件而起 。當時眼看香 快將被「河蟹 港教育 」,他們擔心 將來學生只懂 好、政府好, 國家 只看到社會和 諧的表象。他 落區研究南亞 們透過 裔學童的生活 等不同活動, 新的視角了解 嘗試以 社會不公和幫 助被忽視的一 實行兩年後, 群。 「 C -V is io n 」 的舊參加者, 「 C -V is io n 」 決定把 的願景推廣至 全中大,讓不 的有心同學一 同學系 起參與,所以 成立了中大關 立至今,他們 社。成 除了上述論壇 外,還舉行了 路」簡介會和 「黃磚 「無障礙城市 定向2013」。

與服務對象同

那麼中大關社 跟校內其他義 工服務組織如 扶青等,有何 社服、 不同?Vincent 和阿悅指,是 架構的分別。 理念和 中大關社特別 強調「唔只係 Sy m pa t h y , Empathy。 前者係由上而 而係 下,而Emp 同行」。所 athy係 謂同行,即 是 與服務對象 做 。 V in ce n t認 一起去 為:「傳統計 劃其實加強咗 者冇能力的觀 被幫 念」,而他們 做的是「讓被 識到自己都可 幫者意 以改善自己嘅 處境」。阿沛 對坊間某種捧 特別 高參加者和貶 低服務對象能 義工活動反感 力的 ,「宣傳到人 地冇左你唔得 ,「甚至有義 工活動出海報 咁」 寫住”come experience of for the a lifetime”, 點解唔係叫大 自己能力,而 家貢獻 係去體驗?做 服務唔係去動 動物,見佢肚 物園探 餓掉野食比佢 地,唔好當服 係動物啦唔該 務對象 !」 中大關社的特 別在於除了服 務之外,他們 倡議的工作, 還重視 協助服務對象 向有關當局提 見,亦主張服 出意 務者與服務對 象應該平等地 討,讓他們所 集體商 做的能真正回 應服務對象的 需要。 另外,他們認 為「坊間好多 服務團體都係 oriented……因 ta sk為中大關社其 實唔係用一支 構……我地冇 莊嘅架 P, 大 家 平 起 平 坐,有咩一齊 洗追住個year 傾,唔 plan搏命衝… …唔係我地自 一個行動之後 己計劃好 框落去,而係 要了解左佢地 需要之後,同 真正嘅 佢地一齊去行 」,所以中大 會有十分清晰 關社不 具體的目標, 而是因應商討 見步行步。 的共識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12 翼園活 欄 ������.indd 1

校園無障礙

社會上有很多 問題,為甚麼 選擇校園無障 主題? 礙作為 「其實我地關 心嘅係社會上 被忽視或者不 嘅一群,例如 受重視 勞工、基層、 性小眾等等都 揀嘅主題。坦 係可以 白講,因為我 地第一年搞, 望搵一個大家 所以希 比較容易明白 佢地需要嘅群 且傷健同學作 體,而 為大學生,都 明顯係有能力 己嘅。」 幫到自 他們又認為中 大硬件配套的 確已經很好, 其他學生都可 但是「 以入校方唔同 嘅委員會發聲 就冇一個係為 ,但係 傷健人士而設 嘅意見平台。 說,建築物設 」舉例 計是否符合無 障礙規定,只 全人士去決定 是由健 。他們希望傷 健同學在過程 感到被尊重, 中可以 及意識到自己 有力量,未來 為自己爭取改 也可以 善。所以,他 們已經著手舉 磚路」的一連 辦「黃 串活動,讓同 學透過親身體 解殘疾人士的 會去了 處境,最後跟 他們一起研究 並向校方提出 、商討 可行建議,改 善校園的無障 施。但其實硬 礙設 件配套只是其 中一個問題, 學在學習或校 傷健同 園生活中都有 其他值得關注 有待發掘。 的問題

起步的困難

談到中大關社 面對的困難, 阿悅承認同學 傾向冷淡,他 的反應 認為原因在於 同學未必察覺 的問題,所以 到社會 中大關社更希 望透過不同活 議和社區教育 動、倡 把問題帶到同 學的面前,鼓 參與。 勵同學 另一方面,阿 悅亦同意中大 關社的整個計 參加一般的義 劃比起 工活動歷時較 長,容易令人 阿悅表示為了 卻步。 令參加者真正 明白問題所在 無可避免的。 ,這是 他們會邊做邊 檢討,未來或 斷舉行一些短 許會不 期活動,吸引 更多同學先了 關社,再考慮 解中大 參與整個計劃 。

中大關社的未

校園無障礙只 是中大關社今 年的主題,對 的發展方向, 於未來 中大關社又怎 麼定位? 阿悅說中大關 社並沒有一個 固定的議題, 參加者每年自 主題由 行商討決定, 中大關社最著 提供一個空間 重的是 去聚集一群有 心為社會付出 去傳承一個改 的同學 變社會的願景 。 最後,阿悅和 Vincent希望藉 此呼籲不論是 無障礙感興趣 對校園 、未來希望關 注其他議題、 夥志同道合的 想找一 朋友,都可以 聯絡中大關社 上下莊,新加 ,無分 入者都可以平 等討論中大關 的路向。 社未來

中大關社的的 理念和方針十 分開放,能平 服務對象、靈 等看待 活性、著重商 討和共識,這 在同類組織中 些特點 並不常見,卻 顯示了他們對 個體的重視。 於不同 只是,這同時 會導致缺乏計 標模糊的問題 劃、目 。我們關心的 是中大關社作 開放的組織, 為如此 如何持續下去 ?要為某一弱 充權,一年又 勢社群 是否足夠?如 果來年將會改 的話,主題之 變主題 間的轉接又會 如何,是否意 年不會再幫助 味著來 原來的受眾? 作為一個新的 中大關社還有 組織, 充足時間去討 論上述問題, 最重要的是能 現階段 加強宣傳,清 晰地向同學解 的理念,才能 釋他們 吸引同學的參 與。

4/11/2013 1:41:21


大專學界商討日小記 文﹕韓冬昇

2013年10月13日 天氣:晴 心情:=[ 我一直都下不了去佔領中環「大專學界佔領商討日」的決心。 最大的原因是,第一次商討日的經驗實在不太愉快。但是,有 消息指中大有200多人參與,想了一想,還是去了。畢竟我可 以與其他同學交流,對運動多點了解。 到達YIA,只見登記處一字排開,有不少同學在為參與者分配 組別。後來,我才得知他們都是熱心的同學,義務參與商討日 的籌備工作。一直以來組織者都只有學生會的面孔,此次事件 反映到同學的參與度甚高。我坐穩後,翻了幾頁書,參與者都 差不多坐滿了LT4。四處打聽下,原來旁邊的LT5亦已經坐滿。

討論機制尚有不足 大約兩時,大會終於開始。大會開首播放影片,介紹整場佔領 中環的流程。然後,戴耀廷作簡單解說後,我們很快便進入商 討環節。每一組12人,各自到課室內開始商討。每一組安排了 一名商討促導員,負責整合討論紀錄,並交給專上學生聯會。 商討環節有兩部分,第一節是有關普選方案的原則問題,另一 節則是公民抗命的合理性和學界可以如何推動政改。

有紀錄在案,但她依然盡量要求同學回答「是」或「否」的二 分立場。這明顯是失卻了討論的重心。我好像又回到了中學時 期的公開試,不能突破問題的局限,只能順從問題的指引。

同學反應熱烈 縱使如此,同學們反應依舊熱烈。大家就不同的立場有所交 流,並不是自說自話。有同學認為公民提名權和基本法有所抵 觸,所以設立提名委員會便已足夠。但不少同學提出不必理會 基本法,重點是合理與否。一輪討論過後,有同學更拿起紙張 劃起圖來,表示提名權需顧及大多數人需要。雖則因時間問 題,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還是看到大家積極說服對方。 到了討論的第二節,問題不再充滿技術性,討論的氣氛又再提 升。我認為「公民抗命」的定義意味行動形式趨向保守,另外 在實踐的方面,基層參與度亦是相當不足。這引起一些討論, 有同學表示運動強調道德感召,所以中產階層帶領的和平行動 是有必要的。我便回應,回顧歷史事件,基層的參與和形形式 式的衝突對運動推進是重要的。大家在討論間可吸納對方的意 見,重新思考自身的立場。

回歸到學生本身 <商討日議程> 第一節: 1. 是否認同2017年行政長官必須由普及而平等的選舉 產生? 2. 普及和平等的原則是否都同等地適用於提名權、參 選權、投票權? 3. 是否認同公民提名權? 4. 是否認同提名委員會? 第二節: 5. 是否認同「公民抗命」是爭取普選的合理方式? 6. 學界如何繼續推動政改運動?

在商討之先我已經看過議程,總認為議程不太妥當。一方面, 我認為這議程不是現今運動走勢最需要討論的,因為基層難以 融入佔中運動是現時運動的癥結。[1]所以,我一開始便嘗試 詢問到底議程是否可以作出修改,但是卻遭到了拒絕。 另一方面,討論的細節實在太容易被簡化。當討論第一條議程 時,不消一分鐘,大家便輪著點頭。畢竟「普及而平等」沒有 人會質疑,如何實踐才值得討論。

議程到了尾聲,談論到學生在運動擔當著甚麼角色。有同學認 為重點是吸引更多學生留意,如擺放街站和舉辦文藝活動。但 是,大家對此都沒有太多想法,所以開始談到自身如何參與。 有同學表示要帶朋友親身參與社運才能有效吸引他人留意,有 的則認為可以在網上宣傳。話說得愈來愈遠,自我的分享亦愈 來愈多,有同學不禁道:「佔中當日,我們(學生)也是要作一 點犧牲的準備。」聽到這句,還是不禁抽了一口氣。想不到同 學已經有如此的決心,但想起先前訪問陳健民時,他對於佔領 行動悲觀的態度,我擔心同學的決心終將白費[2]。

歷史與浪漫? 商討完結後,大會公佈各問題支持與否的數字。然後,戴耀廷 和學生會會長鐘耀華再作一些簡單的致辭,是次商討日就此完 結。走出會場,我依然帶著一絲絲憂心去思考運動走向的問 題。到底佔中如何有紮實的群眾支持呢?到底現時運動的走向 還離目標有多遠呢?腦海突然浮現剛才致辭,不斷重覆商討日 是歷史性和浪漫的事件。這些宏大的修辭,還是聽得有點兒 膩。 [1] 詳情請看 九月號 佔領中環 ── 論運動轉向的可能 [2] 詳情請看 十月號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訪問陳健民

直到第二條問題,同學們開始針對具體落實的問題。有同學指 出,參選權難以達到「普及而平等」。其中一個原因是縱使大 家擁有相同的參選機會,但有資源的候選人宣傳時有力得多, 其實對不同的參選者來說不是如此公平。這些討論促導員固然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11

11_11.indd 11

4/11/2013 13:21:15


新 黃

亞 乃

換 正

長 來

了 文:來

上月,新亞書院公布黃乃正教授為下任院 長推薦人選,接替於明年初離任的信廣來 院長。黃乃正教授畢業於聯合書院,研究 有機化學,於1999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 院士,曾於2002年至2010年間擔任新亞 書院院長,其後曾任大學副校長,現在為 理學院院長和化學系講座教授。雖然黃教 授曾兩任院長,但他過往做過的工作卻不 容易查找,相信現在的同學對他也不甚認 識。 新亞於10月18日在雲起軒舉行了「與下 任書院院長推薦人選會面」,有十多名同 學及校友出席。歷時一個半小時的會面 裡,黃教授回應了同學對於其理念、交接 工作、與學生溝通等等的問題。一次短短 的會面,相信無法令同學深入認識黃教 授;篇幅所限,筆者亦只能整理當日部分 內容,供沒有出席的同學參考。

看 得 見 的 距 離 同學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院長如何與學 生溝通。黃教授將會兼任新亞院長和理學 院院長,不過他說自己曾兼任過書院院 長、學院院長和副校長等職務,相信工作 上不成問題。但對於會否影響與學生見面 交流,他只簡單承諾會盡力與同學見面, 笑說歡迎同學早上七時半找他共進早餐, 同學聽罷也笑說:「我唔瞓實得架!」 新亞走讀生欠缺歸屬感一直是個問題。對 於如何凝聚走讀生,黃教授沒有仔細回 應,只有「樂意聽取同學意見」的官腔答 案,似乎未有認真思考過。

新亞精神,艱苦學習 同學也非常關心黃教授對新亞精神和書院 的理解。黃教授認為,新亞精神就是艱苦 做學問的精神,而新亞書院就是做學問的 地方,學生活動和宿舍生活都是次要。所 謂做學問,是指主動發掘知識,例如參加 不同主題的講座,涉獵愈多知識愈好,不 要限於自己本科或興趣。有同學舉早前的

「狂舞圓廣」活動為例,認為書院的講 座、活動可以在形式上配合學生興趣,吸 引同學參加。不過黃教授認為沒有需要, 相反他認為學生有責任自發追求知識,「 如果係小學生我就會用打手板嘅方法,但 係大學生就要靠自發。」

在前述的問題上,同學對黃教授的回應都 不算很滿意,但最後黃教授竟贏得了一次 掌聲—黃教授贊成學生應該關心社會。 他說作為院長必須政治中立,因為書院要 向左中右的人士籌款;但他本人的政治立 場偏向「進步左翼」。他說,假如學生參 加佔領中環而「出事」,他會用私人名義 保釋學生。「你地即管去做,因為一個同 學係做學生嘅時候都唔去做進步嘅事,就 浪費曬啲時間。」

三任院長,表現理想? 書院相較於大學規模小得多,架構相對簡 單,院長對書院各方面的影響力,比起大 學校長之於整所大學,理應較大,因此院 長的素質頗為重要。 院長必須善於管理,有良好人脈,能為書 院籌款。黃教授行政經驗豐富,過往擔任 院長時籌款數字節節上升,開設了不少獎 學金和交換計劃;今次見面會上,校友會 也對黃教授表示支持,相信他在管理方面 確有一手。 院長另一個重要素質,是要關心學生,了 解學生的想法。一般學生比較關心宿舍生 活、大型學生活動、書院通識和週會如何 更有趣;黃教授卻認為宿舍和學生活動等 都是次要;在討論學生活動時,他說先要 考慮金錢,「睇餸食飯」;他又表示考慮 學術活動不會特別迎合學生口味。如此看 來,黃教授與學生的想法南轅北轍,要拉 近距離並非易事,更何況從前文可見,他 甚至不熱衷於拉近距離。

院長也應該具備帶領書院前進的前瞻視 野。不過黃教授在闡述對新亞書院的理解 時,卻完全未有提及未來發展面向。黃教 授會如何繼承信院長的工作,又如何看待 新亞在發展中國文化的角色,還待日後觀 察。 雖然黃教授是第三度獲邀出任院長,但從 見面會上的「First Impression」來說, 黃教授展示了明顯的短處。當然他實際工 作會做得如何,只能說路遙知馬力了。

誰是院長,who

cares?

是次見面會,其實算得上冷清,出席的約 十名同學全部都是新亞學生會幹事和上 莊,如果只計一般同學,可說是無人理。 不過這不足為奇,因為幾乎所有校政諮詢 會都只有極少同學出席。 這種冷漠可以有很多成因,其中一個因 素,是遴選過程不透明。書院舉辦過數 場遴選諮詢會,不過時間在sem break之 際,同學關注度可想而知。但除此之外, 一般學生幾乎完全不知道遴選的進度和 任何資訊,即使學生會亦如是。但不管如 何,冷漠的後果可以是造就一個與學生相 距甚遠的院長。 然而即使學生積極關心,也無權去選院 長。遴選院長的委員會由書院管理層、書 院校董會主席和大學校長組成。管理層通 常是「高高在上」,不太理解學生的意 見、對書院文化的想像,結果遴選準則通 常側重於管理和籌款能力,而學生的期望 有幾多成可以實現,得看運氣。 新亞學生會會長麥浩然認為,院長遴選過 程應該加入學生代表,使學生的意見可以 確實地發揮影響。上年聯合書院選院長 時,聯合學生會也曾要求增加學生代表, 但最後不了了之。麥浩然認為不應每次選 院長的時候才去爭取,因為已經太遲;應 該在遴選完結之後開始爭取,才有希望在 下次實現。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12 翼園活 欄 ����� - �������.indd 1

4/11/2013 17:34:51


不少同學都知道final year報考IELTS可以獲得全 費資助,對於就業和海外升學都有幫助。偏偏就 在今學年初,不少同學驚覺今年是大學教育資助 委員會(教資會,UGC)最後一年向final year學 生(主要在2011-2012學年入讀)提供IELTS費用資 助,更早在2012年2月10日已經透過新聞稿作出 宣佈。 UGC的新聞稿指「評核計劃[IELTS資助計劃]原 來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更注重英語水平的重要 性,以及就學生的英語能力提供一籃子的資料。 評核計劃已實施了九年,這兩個目的已經達到。 現在是時候從鼓勵學生參加語文測試,邁向新的 安排,直接資助院校推行為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 協作項目」。但究竟當局何以判斷「這兩個目的 已經達到」?又為甚麼要改變計劃?我們無從得 知。 UGC決定以所謂新的協助項目取代原有的評核計 劃時,原來並沒有就新項目提出具體計劃,只輕 輕一句「我們期待收到院校的語文培訓協作項目 建議書」,破舊不立新,結果同學得個桔。 我們無法得知中大是否參與了新的語文培訓協作 項目,但同學始終還是失去了免費得到英語能力 認證的機會,更加重了同學的負擔。再者,UGC 指出「由於院校會加強新四年學制的語文培訓工 作,教資會希望這個新安排可適時支援院校這方 面的工作」,意味著2012-2013學年入學的三年 學制學生一方面失去免費IELTS,另一方面未必得 到UGC新安排下的支援。 相信同學都想知道究竟中大是否有相配的措施支 援同學獲得英語水平認證、中大是否有參與新的 語文培訓協作項目和具體情況、「[UGC]向資助 院校的協作項目合共提供高達三千萬元的直接資 助」用在甚麼地方。可惜,本報向負責IELTS項目 的學務及素質組電郵查詢不獲回覆,無法作更深 入探討,只能立此存照。

I E L T S 免 費 不 再 文 : 聰

校園散打 檢討課檢 文:林君穎

本學期過了一半,又差不多是時候進行課 檢。觀乎今期在課檢使用的科學及教學評 鑑問卷(Cours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似乎跟以往的有些許不同。當 中開端有關學生背景的部分,新增了性別、主要 教學語言的使用百分比等問題。由於課檢關乎日 後的課程制定與質素,加上之前並未聽聞改版的 消息,故筆者電郵至有關部門查詢。 負責改善課檢的副校長侯傑泰教授回覆電郵,指 現階段正集中課檢的檔案,以確保所有大學課程 皆有進行課檢,同時亦有助把問卷製成電子報 告,供老師、學系等不同單位查閱。為了完成 中央資料庫,問卷上有關學生背景的題目便需統 一,而新問卷便盡量囊括了不同學系既有問卷的 題目。 課檢讓同學在課程及師資方面反映意見,以協助 學院及老師調整未來的課程及教學方針,因此十 分重要。然而,在網上搜索「課檢」,資訊卻少 得可憐。由負責部門、問卷設計、問卷用途,以 至課檢程序、保密政策,都不容易找到。同學欲 知詳情,相信只能逐一向學院查詢。透明度如此 低,難怪見問卷有變才知課檢正在檢討。 問卷題目影響意見收取的範疇和內容,以至同學 往後的學習經驗,因此修訂課檢時,應被重視的 聲音是同學,而非校方。同學應能接收有關檢討 的資料,才有方法表達意見,甚至參與其中。 在未來的日子,課檢程序、課檢用途以及問卷的 核心內容將會陸續修訂。侯教授於電郵稱明白任 何重要的改動需先徹底諮詢,不知這份給同學填 寫的問卷,侯教授會如何收集同學的意見呢?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13 ����.indd 1

4/11/2013 18:32:19


政政系會離奇撼莊 食花生莫忘深思政綱 文:關注友系發展的哲學系有心人 是咁的,撼莊對於同學來說雖然不甚陌生,但出現在出名「 花生友多到飛起」的政政系,就變得異常觸目。 今年政政系會選舉,名單上除了候選內閣「政峯」之外,還 出現了一個名曰「無政府」的內閣。「無政府」大批閣員都 是頗活躍於社運圈或范克廉樓一帶的同學。他們認為現時的 政政系會工作往往因循,而且只重聯誼娛樂,連作為學系與 同學間之橋樑也未如理想,更別說要做到政政系應有的批判 與介入。相反,同學自發組織的活動和讀書組等等則相當精 彩,可見系會如此下去,只是削弱同學的自主性。因此,他 們的政綱只有一條:「解散系會」。 解散系會本已引人好奇,「無政府」閣員抵死啜核的莊相( 用上閣員剪影,再畫上「西裝」二字)更令選舉成為熱門話 題。這一切配上政政系同學大食花生的偉大傳統,花生供應 幾見短缺。 面對這場世紀大戰,據悉「政峯」在正式諮詢前用了近二十 小時準備,可見戰況之激烈。二十四號,正諮開始,政政系 同學傾巢而出之餘,包括筆者在內的大批同學亦前往八卦。 當日筆者雖未有全程駐足旁聽,但事後四出打聽,發現十多 小時的諮詢中,提問鮮有觸及理念,亦不見「政峯」有因為 「無政府」的出現及批判而加以回應。 以我在場的時間為例,關於「政政系足球盃要買幾多個哨 子」、「政政系足球盃嘅哨子係一次過買定點」、「政政系 足球盃有黑哨咁點」的爭議,居然持續超過半小時。據了 解,「政峯」政綱中亦未有因為受到挑戰而對理念多加說 明,反而有「政政系足球盃個波飛落未圓湖點算」之類的討 論,足見這次選戰效果並不理想。 坦白說,「無政府」的同學估計也未必真的想解散系會,而 只想藉此衝擊趨於因循的系會。可惜,面對一個直接質疑政 政系會存在價值的內閣,無論是參選的同學,抑或前往諮詢 的政政系同學,似乎也只顧食花生,認為有關同學只是「搞 笑 / 搞事」,不但未有對「無政府」的政綱作出深思,更與 「無政府」所批評的態度無異。 即使有同學認真看待選戰,並就「無政府」解散系會後沒有 了官方組織及渠道,如何擔任反映同學意見的角色提出質 疑,他們也未免是少數了。 收筆之日,傳來「政峯」勝出的消息。不過雖然順利上莊, 政政系同學甚或大小學生組織的同學都應該借此機會,好好 思考我們的價值了。畢竟,繼續將批評與建議當成「搞笑 / 搞事」,絕對無助解決問題呢。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14 翼園活 欄 ����.indd 2

中大學生報 讀者交流會 日期﹕11月20日 時間﹕中午12時30分 地點﹕本部文化廣場 就十一月號的文章、版面、 風格,以至理念表達您的意 見,一起打造更好的學生 報。

一 約 萬 既 山 定 難 , 阻 。 4/11/2013 18:32:20


如何不讓你白白死去? ——《星星之火——全泰壹評傳》 簡介 著。直至死去為止他並沒有過任何傳統意義底下的幸福。流 離、飢餓、困苦、不忿是他一生永恆的主題。但在這彷如煉 獄的環境之中,全泰壹卻始終在掙扎著。他對身邊的人展現 出無比的同情 ,他總為著不公思考著、反抗著。這些本應 都為在生存面前讓路的奢侈,在全泰壹面前卻反過來是生存 本身。 在他死前數年開始,他都寫有大量的日記。作者趙英來得以 寫成《星星之火——全泰壹評傳》(下稱評傳),很大程度 上是因為這些日記的存在。作為一本夾敍夾議的傳記,此書 的直接引用部份非常多,但亦因為如此,我們得以以最直接 的方式接觸到這高貴得恐怖的偉大心靈。 因篇幅所限,我只能在這裡選取部份介紹。要窺全貌,也實 在唯有閱畢全書。

二.地獄人間 我說過全泰壹一生極其坎坷,但這樣的一個簡單詞彙實在無 法公允地描述他的慘況。 趙英來 著 劉建洲 譯 勞動力 出版

零.前言:有關英雄的憤慨 2011年,當我還在使用臉書的時候,曾收到一則消息。一 名南韓造船廠女工人金珍淑(譯音),獨自在釜山造船廠 高達三十五米的巨型起重機頂靜坐抗議超過二百餘天(最 後的數字為309天),為四百名遭裁員工人請命。由吃飯 到大小二便,均只能在高空那狹小的空間裡進行,期間經 歷的種種,實不足為外人道。這段新聞在我的友儕圈子裡 瘋狂傳著。閱畢以後,我感到非常不快。「是不是只有這 種慘烈的英雄主義,才能獲得大家毫無代價可言的讚與分 享?」我近乎發洩的寫下了類似的話語。 撇開一些反精英的情緒,筆者的厭憎在於我們消費英雄事 蹟的心態,獵奇驚嘆以後,就再沒有甚麼以後。整件事是 如此的廉價。事實是,我們不願行動,才出現了英雄們不 斷慘烈的犧牲。我們忽視了這些英雄們背後所付出的到底 有多沉痛。他們所承受的熔鍊,不只是因為造化陰陽與社 會制度,我們也是責無旁貸。而最後他們所獲得的,就是 我們不到一分鐘的關注。 誠然,在這些犧牲之中,我們的確看到了意志的巨大能 量,以及人性高貴的一面。如果你確認你真正需要一個英 雄,那麼本書之中的全泰壹,他就在這裡等著你。

一.全泰壹簡述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全泰壹是誰?他是一個生於五十年代的韓國工人,與二十 二歲時候,為了控訴既有制度對勞工的壓榨,自焚而死。 縱觀其短促的一生,全泰壹盡在坎坷之中。他有著我們無 法想像的悲慘童年,十六歲步入工廠,十數小時地工作

在六歲的時候,他舉家來到漢城(今首爾)。父親全相洙總 是找不到工作,於是好一段時間他整家人都是生活在橋底以 下,逐家逐戶乞討。貧困總是製造無窮的問題。因為長期受 生計問題困擾,全相洙重度酗酒,經常打罵母親李小仙。 憤怒、無助、恐懼,全泰壹的所謂家庭,就是圍繞著這些情 緒。然後他母親也深受打撃,患上了精神疾病。 其後,母親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別人家處當女傭(當時是一 個相當低賤的職業,要承受相當的社會屈辱)。全泰壹執意 離家,帶著妹妹去尋找母親。那時全泰壹不過是一個少年, 只能賣報、刷鞋、搬運、拾煙頭維生。全泰壹每天都要工作 非常多小時——一個少年根本無有這些體力——而且他還要 與抽時間與妹妹一起去尋訪母親。到了最後,全泰壹真的吃 不消,被迫將妹妹扔下在「失蹤兒童之家」——而這對他來 說,可能就是永遠再見不到她。 寒冷、飢餓、疲累——這些修辭不斷又不斷在評傳裡出現。 而這也是全泰壹一生不斷經歷的狀態。他在日記中,記著; 「連昆蟲、有主人的狗都比我們過得好。」 後來全泰壹進了工場,情況也不見得有甚麼樣的改善。在名 為和平市場的地方,整個工場,沒有窗,更沒有通風系統。 為了省卻空間,原來一層的空間硬要分做兩層。他就是要每 天弓著腰工作十四五小時,趕工的時就就更要吃抗睡丸通 宵工作,充滿著粉塵的環境,加上那些強烈的燈光,使全泰 壹——還有所有的工人——都患有眼疾,呼吸也總有困難, 她/他們吐出來的痰,都是黑乎乎的。但即使如此,低技術 的工人,工錢還是少得可憐。 這些經歷,只要有一件就已經刻骨銘心。但對於全泰壹來 說,這只他少年痛苦的冰山一角。哪怕在評傳中,相類似的 經歷還有很多。而這還未算及全泰壹自己沒有記述的。 除此以外,在生存的壓迫下,全泰壹還要經歷諸多不同精

15

11-15-17.indd 15

4/11/2013 18:51:40


神的折磨。他經常見到一些學徒女工非常辛苦,就會偶爾幫 助他們;但有些時候,卻是女工們長期操勞導致身體出現問 題。一位女工曾向他哭訴,指自己快要失明了,手臂麻木, 但還有三天通宵的工作在等著她;她又親眼目賭過一位一位 年輕女縫紉工突然吐血,送了去醫院,發現是三期肺結核。 而這些女工的最後結果,通通都是被解僱。

及後更是離開和平市場,到了另外的地方當建築工人。但他 並沒有停止思考。他的離開只是為了讓他更好的去想。最 後,他知道自己無法放棄他原來工作的兄弟姐妹,而他唯一 可以做的,就是奉獻自己的生命,務求以此喚醒其他工人的 怒火,其他韓國人的關注。 於是,他便選擇了自焚。And the rest is history。

這些慘況,均帶給全泰壹極大的痛苦。他在日記之中,經常 寫上「為甚麼?為甚麼?為甚麼?」的字句。事實上,全泰 壹很早以前就開始視幫助這些工友們為己任。然則,幫助 她/他們卻反使全泰壹受到各種打壓。他試過被解僱,被列 入黑名單。家裡非常依靠他的財政收入,而結果他又不能真 正改善工人的處境,這些都使他陷入不能壓止的的絕望情緒 裡。 如果全泰壹沒有某些堅持,或者他只執著於生存,他大概不 會活得這麼嘔心瀝血。但正正是他希望超越做一個正直的 人,他才要承受更多的折磨。 正正在這些錘打之中,他卻依舊呈現著巨大的生命力。全泰 壹在自己的生活如此窮困的情況下,他還是可以不斷的付 出。他知道那些工廠女工窮得連麵包也吃不到,他便決定省 下每天一元的車錢給她們買吃的。但這是在他每天工作十四 小時,而徒步回家需要兩至三小時的情況下。他這樣的選 擇,持續了三四年。就如以上所述,終其一生,他沒有停止 思考過人的困苦的問題,他不斷地尋求方法去改善他身邊工 友的生存處境。這點下文會詳加敍述。 追求公義、同情他人、這些都是基本人性的表現。但依照常 識,這些種子也必須透過社會環境、教育才得以拙壯。我也 聽說過,所謂道德情操,是需要在危難艱辛之下才顯得可 貴。對於全泰壹,我不知道我應該抱持甚麼態度。我們固然 可以驚嘆,一個充滿傷痕的年青人,居然還可以擇善而執。 但當我們明白,這些執著反過來對他構成如此重大的傷害的 時候,我們是否還可以安心的讚頌他?

三.反省的全泰壹 對於自焚,我們總有一種太過激情、無法理解的印象。相對 於種種自絕的方式,或如吞鎗、割脈,燃燒自身所構成的畫 面並未太過短暫,那數分鐘的時間實在太過漫長,那暴烈的 畫面實在令人難以接受,以至於下意識不想理解。 評傳一書恐怖的地方,就是在於他仔細記錄了全泰壹何以最 後要選擇這種抗爭的方式。貫穿全泰壹一生的,並不只在於 掙扎,還有其無休止的思考。當他實在不忍身邊女工的苦 難,全泰壹就努力工作,寄望當她們的上司,那就可以使她 們好過一點。但當他真正成為上司的時候,他發現他的善意 並不為老闆所容許。他親身感受到企業內的科層與壓迫不是 他個人的意志可以轉移。之後,他認識到原來韓國有保障勞 工的「勞動基準法」,但屢尋求政府幫助不果;他嘗試過組 織工會(愚人社)抗議,結果反而被炒;他甚至計劃過自己 辦一間公司,是可以遵守勞動基準法(而這當然沒有人會注 資給他)。在這些打撃之中,他以最殘酷的方式理解到,他 以及其他工人所承受的壓迫,背後有一整套的機制。法律、 政府、老闆都是這個機器的一部份。他理解到工人集體抗爭 才是真正的出路,但當時的工人組織又是如此疲弱。 他因此而相當絕望,在被解僱以後,他好一段時間不出門,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在全泰壹死後的一個月內,全國多處地方爆發激烈的抗爭行 動,先後有工人、學生嘗試以自焚、或跳樓(包括全泰壹的 母親李小仙)作出威脅。媒體、政府也不得不改弦易轍,被 迫認真應對勞工苦況的問題。根據韓國的工運史,全泰壹的 死亡標誌著工人階級形成的開始,他在萬千工人心中佈下了 反抗的種子。如果我們嘗試抽離出來,全泰壹自焚,彷彿就 是一個精密計算下的決定。然則,這當然是不可能,全泰壹 沒有這樣的全知視角。他只是在他極其有限的經歷裡,反省 他所承受的與可能的,然後作出他唯一可以做的反撲。在評 傳之中,有大量的日記章節,展示他曾經不明白,曾經絕 望,也曾經猶豫。如果說自焚的意象是令人難以忍受,我只 能夠說,他的思考與感受比自焚的畫面更加令我難受。

四.英雄的犧牲 以上就是全泰壹的故事。就如眾多的英雄故事一樣,我們總 會記起英雄的成果,也會記得他們如何不屈不撓。我們還會 以此勉勵別人,堅毅的可貴。但剩下的,彷彿就只有堅毅。 在我們的意識裡頭,總是定格在英雄們的成功。其背後的苦 心孤毅,難以言喻的遺憾,總是以往的一個片段,一些已經 發生了,過去了的餘波,它們是最後成功的襯托。十年寒窗 苦讀?離鄉別井?我們總是一句帶過。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感 受,英雄烈士們所承受的是甚麼。 那怕是你驚訝於韓國工人悲慘的狀況,或是為全泰壹的氣度 所震攝,或多或少你總會留意到,整個社會環境為全泰壹留 下了不可磨滅的苦痛。我們姑且不論他身體上的傷患,單就 精神層面來說,只要我們仔細一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滿目 瘡痍。 評傳之中,有好一部份篇幅描述他求學的過程。全泰壹是非 常熱愛上學的。小時候的他,一方面要上學,另外要幫助父 親完成縫紉工作,其實相當勞累,但根據全泰壹所說,這是 他一生的最幸福快樂的時光。對於全泰壹,這是少數令他感 到愉快的一件事。但因為生活的緣故,他父親不讓他繼續上 學,這令他幾近崩潰。他甚至試過離家出走,出外找工作也 要讀書——最後當然是失敗了。結果,終其一生,他都沒有 再次上學的機會。 我無法理解,為何一個普通的工人,可以對學習有如斯的堅 持。我們可以想像,這不是基於甚麼力爭上游,而是僅僅在 於對學習的熱誠。或許,學習所能帶來的樂趣,在他那近乎 動物一樣的生命,特別顯得珍貴。而這樣的人,直至死亡也 沒有再獲得這樣的機會。 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怎麼述及全泰壹的感情部份。那是因 為,有關愛情,評傳之中只有一版,全泰壹的日記只有聊聊 數句。他在工場裡認識到一個女孩,他們兩情相悅,但全泰 壹卻極度苦惱,心裡充滿著罪惡——他認為愛情對他依然是 一種奢侈品。對於一個如此淒苦的少年,感情本應是非常重 要的滋潤。然則,因為他所身受的壓迫,他卻是選擇親手捏

我想再強調一遍,真正哀悼和慰撫全泰壹的 靈魂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正確地理解他 為什麼死,認清他對我們要求什麼,按照他 的意思去實踐和行動。 --全泰壹的母親 李小仙

16

11-15-17.indd 16

4/11/2013 18:51:41


我會研究所有能夠打破大眾社會現實的方法。我相 信,一定有各種打破現實的辦法…我會點起線香,一 旦美麗的香氣充斥人們的心肺,他們就不會再認同這 種現實。這樣一來,社會將不再是一盤散沙,人們也 不再是一片片碎屑。 ——摘自全泰壹日記

斷了這棵還沒有發芽的愛情幼苗。設身處地,作為大學生的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嗎? 他最後剩下的,大概就是家庭了。縱觀全書,家庭實在佔了 他生命不少的部份。哪怕是窮困帶給全泰壹一家大量裂痕, 家庭成員的福祉還是常在全泰壹心中。全泰壹固然記掛著弟 妹與父親的生活,他母親就更是他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人。一 直以來,他可謂與李小仙相依為命,在他最潦倒的時候,他 那殘弱的母親也總會嘗試帶給他兒子一點點的溫暖。但就如 大部份母親,她相當擔心全泰壹的安危,所以相當反對全 泰壹參與工人運動。殘酷的一點說,全泰壹就必須在他視之 為生命意義的勞工運動,與他最重視的親人之間作出選擇。 這種煎熬,在全泰壹決定自焚之前的數天得到最深刻的體 現。李小仙或許因為母親的直覺,覺得有甚麼事要發生了。 她將兒子一直珍重的《勞動基準法》藏起來,而全泰壹就要 親口向母親索回,並向母親直言;「媽媽,我可以為你做任 何事,但我不能不帶著這本書。」他甚至向母親暗示過,將 會有一些大事發生,而他的母親則哀求著他不要參加。到最 後,全泰壹則是拿著《勞動基準法》自焚的。 在全泰壹自焚以後,他並沒有當場死去,而是被送到醫院。 彌留之際他見到他的母親。他還是要求李小仙,要承諾她會 完成他開始了的事業。 是的,全泰壹的確在最後選擇了公義,這當然令人感動。但 我們到底又有否想過,他內心的負疚情緒有多慘烈?如此愛 慕母親的他,又要承受多大的痛楚,才可以作出自焚的行 為?他和他母親的關係,可說是他最重要的,但他就是要選 擇,一步一步將母親的情感蹂躪,甚至到了最後還要母親繼 承「害死」自己的運動——這是多要命的抉擇? 知性、愛情、親情,這些人類的精神支柱,在在全泰壹悲慘 的一生裡,都或多或少被砍掉。如果我們真的有靈魂的話, 全泰壹的靈魂自然高貴得眩目,但大概也是殘破得令人慘不 忍睹。

五.結語——請重新反思英雄 有關評傳,有關全泰壹,我還有太多未能述及。我衷心希 望,以上的介紹文字或多或少可以勾劃出全泰壹這個人的一 生,以及當中令人震撼之處。老實說,直到現在,對於全 泰壹我依然不明白,我難以想像到底是甚麼動力驅使他,還 有他的身上到底有多少傷痕。對於他的自焚,我也是五味紛 雜。回到最開初的說法,如果不是大家的默然,英雄還真的 需要的犧牲嗎?如果說大家都有自己的際遇與問題,為甚麼 最後卻是要他來犧牲?全泰壹可能不介意,但在他病床前的 母親李小仙又是否這樣想?當他的兒子到最後還是要他繼承

遺志,那又是甚麼感覺? 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在自焚之前,全泰壹 心裡充滿絕望,對於自焚,他依然有著萬般的猶豫。到了最 後,使他下定決心的,不只是因為內心的道義,而是與他有 共同命運的大家: 我為這件事情猶豫和苦惱了很久。但這一刻,我下定了決 心。我必須回到我貧困的兄弟姐妹身邊,回到我心靈的天 堂,回到我和平市場那些年輕的心靈身邊,他是我全部的生 命所在。 是的,在他決志的一刻,他想到的,就是和他有承受著一樣 苦難的工人。哪怕他是如此孤獨的一個人,他最後想到的, 還是大家。他這樣的反省,還可以見於他日記的其他地方; 一個人面臨的挑戰,應該被看成是所有人面臨的問題。 或許隔了一個國家、一個文化,還有一段不短的時空,但我 們都不應該將全泰壹看成是一個遙遠的英雄。我們需要認真 面對全泰壹,那就應該真正去細味他所承受的種種,讓他進 入自己的生命,好好去想自己應當如何。或許我們從現在 起,應該去好好想想自身。我們固然有著無數的事情,課 業、兼職、家庭、友人、情人,這些東西大概已經可以用盡 我們所有的時間。我們亦因此對身邊的苦難、社會的問題可 以不求甚解,或是只在臉書一評,或是參加一次遊行,就當 成是完成了責任,然後又回歸到我們原來的世界。全泰壹那 或許太龐大的身影,是否可以讓我們再想一想? 以上提到,全泰壹的死,使很多大學生都參與了勞工運動。 不少甚至進入工廠當「假工人」,嘗試在內部組織工會進行 抗爭。撇除社會宏觀因素,這與全泰壹不止一次說過;「要 是我們有一位大學生朋友,他就可以教我們如何發動示威活 動,這樣是不是對我們有幫助呢?」這句樸素的話,使大學 生們意識到,他們是如此與低下階層的慘況遠離。於是,他 們就行動了。 我想,英雄的故事,要這樣才有意思。或許消費英雄故事的 始終都會在,或許英雄們還是要前赴後繼,但始終會有人被 感動。文首提及的女工人金珍淑,就曾說過為全泰壹所感 動,她也就是其中一個為全泰壹而改變生命軌跡的人;全泰 壹的母親李小仙,至死都在為勞工爭取權益;評傳的作者趙 英來,那怕是被通緝,也堅決要完成書寫此書。容我再問一 次;那我們呢?我們到底應該在哪裡?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17

11-15-17.indd 17

4/11/2013 18:51:41


WTO? WTF! 南非,愛滋病橫行的國度。五千萬人口當 中有11%感染愛滋病毒。由於「雞尾酒」 療法的費用極度高昂,市民難以負擔,以 致染病率一直高企。一旦父母染上了,便 是厄運的開始。無計可施的,最終相繼死 亡,令190萬遺孤中再添一員;勉強支付 的,亦因病無法工作,小孩只好被逼輟 學,三餐不繼。 印度,農業是不少人的生計。90年代開 始,已發展國家大量補貼的農作物不斷輸 入,令當地農作物價格大幅下降。同時, 跨國公司的產業化農業入侵,農民只好借 貸購買新設備提升兢爭力。收入少,成本 高,農民只能剛好維持日常生活。一旦天 災,農民便入不敷支,欠下大量貸款。近 15年來,因負荷不了貸款而自殺的農民已 超過25萬人。 在玻利維亞,水便是黃金。1999年,食 水供應開始由跨國公司負責,水被視為私 人資源。窮人難以負擔清潔食水的費用。 即使能夠負擔,月入100美元的窮人竟要 支付20美元。一旦他們不交水費,供水管 道便會立即關閉,居民儲存雨水更會違反 法律。不僅如此,「水禍」牽連百業,農 業更首當其衝。假若政府嘗試立法供應食 水予貧窮人口,便負上違反「國際協定」 的風險。 這些事件只是世界某一角落的日常生活。 聽起來似是中立正義的世界貿易組織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便 是這些苦況的始作俑者。

毫 無 掩 飾 的 欺 壓 世貿提倡要取消不合理的關稅及貿易障 礙,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以促進 世界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將管制範圍由 貨物伸延至知識產權、服務和資訊科技等 領域。嗯,這些說辭也頗冠冕堂皇,但事 實上只是包裝了的惡法。 自90年代起,印度因《農業協定》被逼 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即規定輸入國外產 品。雖然世貿提倡要取消不合理的關稅及 貿易障礙,但美國用其他豁免條款將農業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18 翼園活 欄 WTO�WTF�.indd 1

文 : 韓冬昇

補貼合理化。咦,豈不是雙重標準?就是 這樣,世貿只掃除貧窮國家的貿易壁壘, 保護當地農業產品的政策一下子蕩然無 存。最後如上述所指,農民被逼賤賣他們 的產品,難以維持生計。

(即逾3000萬港元)。這筆訴訟對發展 中國家來說並不是小數目,而且聘請各類 商貿和法律專家協助其進行訴訟更是花費 不少。結果是,發達國家一再壟斷政策的 決議。

世貿的魔爪同觸及知識產權,服務行業等 領域。人民獲得醫療的權利,亦每每受到 限制。就如南非的情況一樣,窮人難以負 擔昂貴的「雞尾酒」治療法,只因為在 1995年,世貿前身把藥物的知識產權專 利保護期限劃一為二十年,較廉價的仿製 藥品只能待專利權完結後才可被生產。在 這二十年期間,窮人一直面對死亡的威 脅。

顯然可見,自稱作「國際」的組織,只是 由財雄勢大的發達國家主宰。貧窮國家在 會議上彷彿只變成了旁聽者,毫無決策權 可言。

循此思路,貧窮國家的服務業亦被強逼開 放市場,由跨國公司經營,受害的不單有 金融服務,更包括如食水,教育等基本需 要。這一大類行業,世貿都設有政策保護 跨國企業的壟斷,令政府難以作出改善。 假若玻利維亞政府嘗試向窮人供應食水, 如向較富裕地區徵消費者稅,把收入投 放於支援貧窮地區的食水服務,亦未必可 行。但只要富裕地區的食水供應商為外國 公司,此政策便被視為歧視,違反世貿定 下的協定。這樣,窮人又要繼續受折磨。 世貿所謂充分利用世界資源,其實只是充 分利用窮人。這些政策都是光明正大地落 實,執行。世貿並沒有鬼鬼祟祟地伏擊我 們,就只是如此張牙舞爪地撲向我們,殺 得我們無還擊之力。

國際沒有貧窮國家 這些政策是如此可怕,背後的決策機制到 底是怎樣呢? 世貿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一年舉行上千 個會議。所以,一個國家常駐人員的多寡 代表著該國在各會議的影響力。但已發 展國家的常駐人員人數經常遠多於其他國 家,以致會議上權力不平等,令低發展的 國家只能被逼認同決議。

無 法 支 援 的 抗 爭 1999年,西雅圖,第三次世貿部長級會 議,反全球化的示威者衝擊會議地點,以 致開幕典禮取消,會議延後了五小時。2 萬軍警在街頭上與示威者對峙,更動用催 淚彈和高壓水槍。2003年,坎昆,第五 次世貿部長級會議。示威者多日面對2米 高的鐵欄,衝擊不果。南韓農民李京海爬 上欄頂舉刀刺入胸膛自殺,以鮮血作出控 訴。 處於同一時空的我們回應了甚麼? 2005年,香港,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 議。商業媒體的壟斷令我們無知。不知道 各地人民為何示威,不知道李京海的存 在,不知道世貿是甚麼,更不知道世貿減 低了香港部分行業的就業機會,只知道「 韓農」、「灣仔」、「暴力」。 2013年12月3日,峇里島,第九次世貿部 長級會議,聽聞多次會議未有共識的政策 將會得以落實。相信多個團體已經嚴陣以 待,遠在香港的我們雖然不能支援,但我 們還是能夠嘗試把世貿的惡行散播開去。 參考資料 :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 樂施會 , 無窮校園

雖然世貿訂立了仲裁機制,看似可負責調 解貿易紛爭,令資源不足的國家得到平等 對待,但事實是,成員國若要對另一成員 國作出投訴,最少需要400萬美元訴訟費

4/11/2013 17:38:10


過班馬線捱撞 港大畢業生命危

大嶼山兇案 八牛慘遭撞死

11-19.indd 1

4/11/13 5:49 pm


北區幼園排長龍 ── 俾阿寶抖下得唔得啊? 文﹕黃漢彤 北區幼稚園門外大排長龍,許多家長不惜睡大街通宵等 候入學申請表。早前傳出消息指跨境學童增加,北區學 額短缺,家長心焦如焚自然不難理解,甚麼「排隊是正 常行為」更只有不問世事如吳克儉才說得出,政府官員 的脫離民生竟荒謬至斯,難怪香港社會矛盾一生又生。 兩地家長火燒眼眉,向來擅於煽風點火的傳媒將雙方的 氣言大字報出,波瀾再起。於是,有人指責政府後知後 覺引發民怨,另一方也有人開始說內地人來港搶奪資源 才是問題主因。是非姑且不論,學額之所以成問題並不 簡單,要梳理問題,得先退一步好好看清數字。

統計數字的遮醜布 當局預估北區學額時,推算須包括本地北區學童的需求,加 上持港人身份的跨境學童數字,這是教育規劃再也基本不過 的做法。教協總幹事葉建源批評指,政府的預算錯用舊數 據,明明自2009年起全港跨境學童比例就由3.8%按年上升至 2012年的6.8%,依常識估計,2014年的比例應當更高,政府 卻依舊採用兩年前的數字計算。況且從今次事件可見,學額 不足後果嚴重,理該以較保守的方法預算,葉指合理的數字 為8-9%,這彷似微小的誤差,低估的學額需求超過500人,而 北區學額僅有4000個! 政府一直死撐數字並無低估,力圖安撫市民;又指民間團體 的推算有誇大之嫌。不過紙包不住火,政府於是重新調整計 算方法。可當局沒錯是決定了按照趨勢,調高跨境學童比 例,另一手卻同時調低跨境學童「入讀北區」K1班的比例 ──結果算出來,需求還是4000,不多不少。至於為什麼調 低這個數字呢?沒有理由。真的,政府完全沒有給出任何理 由,只是來硬的砌成一個讓大家「安心」的數字,不多不 少,4000。何其赤裸的統計偽術。

政府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政府打的算盤很明顯,忍一時,大家不愛看數字嘛,只要這 招沒有引起甚麼軒然大波,到2014年,北區學額只有4000, 當然只有4000個北區學童,預言成真,日後自也無須增加學 額。事實上,有些人沒得到北區學額,結果被擠去其他區了 ──兩地家長因為這「發配邊疆」的危機憂心不己,被迫在 街頭上短兵相接,結果「中港矛盾」的事例又添一筆。審批 權一類的論爭先放到一旁,現在單雙非子女在法理上有權在

港讀書,他們因為政府犯錯而被捲入衝突,與本地家長子女同 樣無辜。 說到底,政府才是造成矛盾的元兇。只要當初政府有合理的估 算,並先行鼓勵並協助辦學團體增加學額、利用荒置土地增辦 學校、樹立「就近入學」原則等,矛盾從何而來呢? 政府連最低限度的成本也不願付出,根本是一種極其官僚的管 治思維:學額稍有不足,沒關係,反正又不會真有人沒書讀, 有也罕見吧;至於那些擠去其他區上學的孩子,花多一些時間 上學又不礙事,何必要大興土木處理呢。民生與成本,政府向 來取後者棄前者,幼稚園學額如是,甚麼學位床位奶粉亦復如 是。以床位來說,醫管局於早年大幅削減產科資源,莊豐源案 [1]後又沒有增撥足夠資源加設床位,短視的資源調配和原來 就少得可憐的資源投放,乃今日床位不足的成因。縱使事情無 關內地人,漠視民生的政策傾向一直存在。新移民居住未滿七 年公屋與之無緣,可是公屋長龍甚麼時候短下來了?單身青年 三十歲前想上公屋,作夢。 後知後覺、漠視民生,民怨必然浩大,矛盾定必叢生。在政府 同樣的錯誤一再歷史重演之際,無力的個體永遠是被擺弄的受 害一方,以這次事件來說,即是兩地家長。究竟政府重複犯錯 是因為「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還是故意為之引發矛 盾,掩護其拋棄民生的政策傾向?阿寶,你覺得呢? [1]01年,莊豐源案宣判,父母非港人而於香港出生的孩子也 可成為香港居民。

20

11_20.indd 20

4/11/2013 13:18:54


居港權問題:第十四個苦候被理解的年頭 文:郭鎮齊

就讀港大的內地女生不幸身亡,個別人的麻木不仁即時 引起大眾猛烈批評,可見港人對內地人絕非毫無同情。 不過,這些仇恨言論無疑也顯示中港矛盾愈加惡化,我 們有迫切需要重新認識這些矛盾的歷史。一九九九年的 居港權爭議,正是特區政府開始透過塑造敵人、製造矛 盾來操縱市民情緒的混帳手段。我們不妨由此開始,嘗 試質疑當權者的話。

痛 苦 : 骨 肉 分 離 的 悲 哀

歷 史 : 從 有 到 無 的 剝 奪

更可憐的,是部份家庭還要因地方貪腐而面對更大的悲 哀。以施君龍為例,原本一家三口得到單程證,卻因為 地方貪腐,收起一個名額來敲詐。結果面對稍有經濟能 力的姐姐與仍需照顧的施君龍,經濟能力有限的母親, 被逼要在兩者之間選擇誰要留鄉,誰要到港。就這樣, 十二歲的「弟弟」因為生活而與母親分離,自己撐過孤 獨的成長期。而為人父母的,也被逼以經濟價值來計算 親生骨肉。要將孩子當成可以拋棄的貨物,家長自覺虧 欠子女幾十年的罪惡感與心理重擔,當然絕不好受。

居港權爭議簡單地說,就是一大群原本可以一家團聚的 人,成為政策夾縫下的慘烈犧牲品。 香港居民、居港權、單程證,其實都是1980年港府取消 抵壘政策後的新產物。取消抵壘政策後,港人內地所生 子女需要獲得單程證才獲批定居香港。本來,有關問題 中英聯合聲明亦有處理,但特區政府97年後發現基本法 24條「過於寬鬆」,會令人口「大量流入」,於是以緊 急立法的方式修訂入境條例。 由於相關修例被質疑違憲,大批受修例影響而喪失居港 權的人士,申請司法覆核挑戰修例。結果99年1月,終 審法院對有關法例做出解釋,確認所有香港永久性居民 所生子女,不論是否註冊婚姻所生、有否單程證、是否 生於中國、是否父母成為香港居民後所生,一律可獲得 居港權。 可惜,口頭認同判決的特區政府礙於經濟利益的考量, 乃刻意製造公眾恐慌,再以「提請人大釋法」一途去扭 轉終審法院判決。最終,99年6月26日,享受家庭團聚 僅五個月後,人大與終審法院作出截然不同的解釋,宣 佈子女出生時,若父母未成為香港居民,則不獲居港 權。 政府當時直指,釋法可減少49萬人的居港資格,但其實 這就是將已經到手的團聚權利,從這大批家庭手中奪 去。

抹 黑 : 操 縱 情 緒 的 醜 行 要維護政商一體的利益,政府一直需要緊密地控制人口 與社會資源,並引入趕走「經濟上無貢獻者」的思維與 政策。97後要從金融風暴「振作起來」,輿論上的抹黑 就成了政府的選擇。 99年4月,政府稱終審法院之判決會在十年內為香港帶 來167萬移民,並因而大幅增加學校、公屋、醫院等開 支,令香港在十年內需要額外$7100億財政預算(當時 庫房只有$4000億),每年又需額外$330億的經常性開 支。一時間,社會陷入「香港陸沉」的高度恐慌,原本 抗拒釋法的公眾慢慢開始同意以此法「解決危機」。 不過,許多學者早已提出167萬移民之說是胡亂推算出 來,比現實超出至少一倍。而$7100億之計算方式更是 荒謬:政府先假設所有新移民都失業,於是失業率上升 至30%而且需要大量經濟援助,後再假設他們全部無屋 可住,因此要大建新市鎮與公屋。 社會一片恐慌之時,政府竟乘機在釋法爭議期間多次上 門,將未知是否可得居港權而留港等待判決的港人子 女,在父母面前粗暴地強行押走,遣返出境。對不少居 港權家庭而言,那是他們最後一次與家人見面,自此一 江相隔。

骨肉分離本就教人痛苦,長年分隔異地更使婚變、親子 關係惡劣等問題成為許多居港權家庭的結局。天主教正 義和平委員會所作的調查顯示,爭取者平均等候約16年 仍未獲單程證,而95%以上爭取居留權人士,在成長過 程中,更未試過與父母相處超過一個月。

當冒生命危險偷渡來港見一面父母也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時,骨肉分離之苦大概不言而諭。明明這些人的權利再 基本不過,現在竟又因人大出於考慮「經濟效益」的釋 法而要再經歷難過的分離。這種事毫無公義,無怪乎居 權運動到今天仍要堅持走下去。

冷 靜 : 重 新 理 解 的 前 提 這邊廂,家庭團聚的權利要用幾十年爭取,連容許「超 齡子女」申請單程證的政策也要抗爭到2011年才獲認 可。大批家長爭取十幾年,未及一家團聚便已撒手人 寰。今年六月,多年來積極參與居權運動的標誌性人物 林道成先生,也在成功爭取一家團圓的兩年後,不幸辭 世。 但另一邊廂,內地商人、專才、優才卻可以輕易申請來 港賺錢。說明白點,其實還是政府繼續用政策實現其「 冇經濟貢獻就死開」的想法。「權利」,不過是賺夠了 錢才能要的「奢侈品」。 自99年起,居港權家庭一直被當作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 來刻意抹黑,但公眾少能抽離政府刻意操作的情緒政 治。十幾年來,這些代罪羊往往連辯辭都尚未出口便被 攻擊。其實,居港權家長曾多次以遊行形式,要求收回 單程證審批權,因為他們一直爭取的,只是一個基本的 權利:要政府認同他們可以一家團聚。 近年愈演愈烈的中港紛爭,固然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確實 受到各種影響。但不嘗試找出真正的原因,反而誤將責 任推到一班同是弱勢的人身上,無疑是做過了火。 當居港權運動幾乎沒有任何人支持,只剩一班老邁的長 者為自己的合理權益苦苦掙扎時,我們是要繼續「理所 當然」的思維,順從政府製造的假像,對代罪羊大加鞭 撻,抑或能從歷史汲取經驗,試着聆聽對方、質疑政 府,並還他們一個真實的面貌,還他們一個合理的待 遇? 延

.維基百科,「香港居留權爭議」 .張超雄,《居港權事件對香港社會的影響》 .居留權大學行動網誌,http://roau.wordpress.com/ .亞洲週刊(2013年10月13日.第27卷.第40期),《縱火 案.居港權.悲劇根源》 .大紀元時報(2011年11月24日),《中聯辦被指以居港權斂財》 .獨立媒體,《爭居權十四年:遺忘、忽視、 社專左 校 邊緣》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21

11_21.indd 21

4/11/13 3:48 pm


由2007年開始籌備,六年時間,在公屋歷史踏入第六十年的今 天,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捍住聯)終於寫成一部屬於人民 的本地房屋運動歷史:《拋磚記》。 許多香港人連基本住屋也未獲解決,但問題成因卻鮮少被討 論。正因如此,本地房屋運動的歷史不單可以將製造問題的元 兇找出,更能為我們的抗爭運動提供養份。而說《拋磚記》是 屬於人民的歷史,因為它不但紀錄了草根抗爭的堅忍史實,更 將香港的房屋問題置於歷史與政經脈絡中詳加分析;從普羅大 眾的角度,對犧牲小市民福祉的惡行作最嚴厲的批判,也對未 來突破這種困局作最真摯的想像。

屬 於 人 民 的 本 │ 地 │ 房 簡 屋 評 運 ︽ 動 拋 史 磚 記 ︾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22 翼園活 欄 11_22-23.indd 22

今時今日,地產霸權、高樓價、劏房問題等困擾人人熟知,早 已不再是新聞。不過,我們似乎經常有「係咁嫁啦,好奇呀? 」的想法,對地產霸權的種種歷史成因諸不理。這種見慣不 怪,配合政府常提的「香港地少人多」一類說法,香港失控的 房屋問題似乎並無出路。 面對如斯境況,《拋磚記》的總論儘管篇幅不多,卻能透過整 理歷史來還原真相。 透過將地理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思考與香港歷史 整合,總論澄清了香港樓價飛漲,其實是提倡極端私有化的新 自由主義,在香港種下的禍害。 哈維指出,七、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與列根策劃的新自由主 義,其實就是透過提出極端的私有化策略,例如將醫療、退休 保障、監獄、郵政、交通等公共服務或設施交由私人管理,從 而以「效率」之名,動用國家機器為私人企業鋪路,將貧苦大 眾透過長年的階級鬥爭才爭取到的應有權利與保障搶走,重新 化為資本家的利潤。畢竟,這種對人民好的政策,代價當然是 資本家的利益不停下挫。 房屋當然是極端私有化中「最吸引」的一項,畢竟人人都需要 有瓦遮頭。糟糕的是,作為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城市,香港從來 沒什麼權利福利可言。結果,香港公營房屋私有化的過程,竟 是直接用外國的新自由主義經驗來增強剝削。 透過指出政府政策的目的,並回到歷史本身,《拋磚記》提醒 我們香港房屋問題的真正敵人在於政商一體的利益集團,也重 新挖掘出「公共房屋是權利,不是福利」的真相。

官 文 : 守 仁

至關重要的1987年,是新自由主義破壞香港房屋政策的分水 嶺。當時,政府第一次提出《長遠房屋策略》,制定了以私人 市場為主導的房屋策略,間接否定公營房屋使大眾安居樂業的 原有性質,並進而提出所謂「置業階梯」。公屋開始被塑造成 「給有需要的人的福利」,而「有能力、負責任」就應該努力 工作,買居屋、買私人樓。 這種策略部份是為配合80年代中英談判,透過讓更多香港人擁 有資產來「加強凝聚力」,從而在過渡期穩定香港經濟。 但這項計劃更邪惡的用意到1997年便露出馬腳。當時,金融風 暴使全球購買力大受打擊,地產商大量樓宇無法賣出,於是向 政府施壓。政府為求「托市」,乃有2002年開始,包括所謂「 孫九招」在內,一連串強逼普通市民進入私人市場的政策。例 如透過停建居屋及取消賣地,政府大量減少公營房屋的供應, 使大批有需要租住公營房屋的市民被逼入私人市場。但這還只 是第一步,藉由改動《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業主趕走 租戶只需一個月通知期;加上租金升幅的限制被取消,大批支 付不起高租金的租客,其居住權就不再被保障。大批由公營趕 向私營市場的市民,當然也被逼付出更多。 就是以這些暴力的手段,政府完成了標準的新自由主義戰略: 退出公營市場來拯救私人市場。 曾幾何時,大眾真正在意的只是有沒有居所,既不會認為自己 必須有私人物業,也不會將居所當成商品。對他們而言,住公 營房屋並不是什麼羞恥事,相反讓人人有家可歸,是政府掌握 資源就必須要負的責任。

4/11/13 3:47 pm


顯而易見,1987年以後,政府持續製造出「必須住私樓」 的幻象,並用各式手段逼公眾進入私人市場,來協助資本 家克服經濟危機,甚至取得更大成果。這種幻象,延至今 日仍蒙蔽社會大眾。 在這過程中,公眾對居住權的重視開始被政府操縱的財產 權觀念蓋過,由以前覺得「人人有屋住是天經地義」,變 成現在幾乎人人認同「冇錢就唔好住」的悲劇。

面對這樣的暴力,為保生活權利,大批名不見經傳的小市 民選擇了抗爭一途。 不過,儘管歷史的進步總是普通人努力的成果,這些真正 的主角往往在歷史中被遺忘。香港房屋運動幾十年間有起 有伏,但過往這場大型運動縱使不乏記者報導、學者論 述,主角的身影卻始終不見其中。隨着大批由八十年代起 已擔任運動中堅份子的街坊日漸老邁,《拋磚記》的出現 不但真實地紀錄了衝擊不公義的草根力量,也將前人的抗 爭成果與經驗紀錄,望使今人走得更遠更穩。 何賽雲、吳永澤、王令喜、陳冬妹、鍾孝平,五個活躍街 坊的真實面貌,以口述或憶述的方法,在《拋磚記》中得 以保存。 這群街坊書可能讀得不多,但生活上的長期壓迫,運動中 的不停嘗試,都令他們成長,並建立出自己的理解。加上 「義氣仔女」、「做事要講道理」的性格,令他們不止於 幫助自己,更能有關注同路人的視野與堅忍。像陳冬妹, 幾年前當局要取消公屋租金與入息中位數的比例,她在立 法會旁聽席上抗議並被人拘捕。子女稍有微言,她卻無怨 無悔:「我希望第日啲人有(公屋租公與入息中位數比 例)吖嘛,有啲人都好似我以前咁苦過呢,吓話?」 就是這樣一群小市民,在政府借公屋富戶政策來開始逼市 民進入私營市場時群起反抗。同樣是這樣一群小市民,在 政府違法多收公屋租金時,奔走多條屋村,讓街坊知道自 己的合理權益,更代表全港公屋戶公司法覆核挑戰不公義 的政府。 也是這群小市民,敢於攔截愧對市民的孫明揚、包圍不 公不義的禮賓府、拒絕在其他居民獲重建安置前先行搬 走…… 一段段有血有肉的歷史,不但打破普通人常有的,「只有 讀過下書的知識份子才懂政治」的理解,更提醒政治行動 者不應空談群眾參與。否則,在親身嘗試落區組織之前就 以為「基層唔識野」,只能是主動放棄群眾。

當然,街坊要嘗試參與或者繼續參與,都需要有資源支 持。幾十年來,資源與組織方面多有轉變,今日更基進的 政治行動如何可能? 八十年代,政府下放權力,推動地區議會改革,大批組織 者曾就要進入建制還是保持獨立,掀起激烈爭論。《拋磚 記》重新訪問當年的組織者,並將對行動組織的思考與香 港地區組織及政制變化緊密扣連,令我們得以更好地思考 各種組織方法的好壞利弊。 有些人堅持八九十年代的基進社工思維,以組織街坊並以 令街坊把握自助能力為目標,相信只有直接組織群眾,才 不會被建制蠶食。 有些人相信八十年代以降地區議會抬頭,想直接動搖官方 系統就只能進入建制。有些人認為今時今日再無當年的地 區社工隊,所以應用互助委員會等建制較難控制的半官方 組織,取用官方資源為人民服務,但又不致被蠶食…… 這些思考在八十年代,香港政制初改變時已經歷過一次。 延至今日,地區社工隊消失導致缺乏組織資源、地方代議 制脫離人民監察等問題,通通是當年一眾組織者所擔心 的。再度重提,《拋磚記》的整理無疑為我們在這漫長的 過程提供了養份。

11_22-23.indd 23

捍住聯這個組織的出現,其實就是針對上述討論與歷史所 提出的答案。捍住聯在書中對其組織與行動方法作出了詳 細記述。 八十年代,組織者曾經以為可以派人進入建制,同時保留 獨立性,來個「裡應外合」。但結果,組織者嘗試監察議 會不成,更有大批成員以為有代議士負責,可以減少參 與。捍住聯汲取了當年經驗,認為依賴建制將令群眾主動 性降低,並且處於被動,組織又容易因政黨的的利益考量 而「被出賣」。 面對缺乏資源的苦況,加上代議政制的不足,捍住聯有別 於現時常有的「爭取曝光,再搵議員,唔掂先上街示下 威」的想法,提出了超越政黨政治的可能。堅持無黨無 派,讓成員不分高低地透過溝通,實踐直接民主,並始終 保存組織的理念及能動性。 更加可貴的,是捍住聯在比較網絡動員等新組織方法之 餘,同樣不吝於自我批評,例如對於組織方法容易邊緣化 少參與者的說法,書中亦有記述。這些有關組織方法、行 動模式的討論,對思考房屋運動的未來非常有幫助。

儘管捍住聯以關注公屋議題為主,但透過邀請關注市區重 建、社區保育、鄉郊發展等議題的團體,介紹近年各自面 對的難處及分享運動方式,《拋磚記》容許我們更宏觀地 思考各種可能性。 在新書發佈會上,《拋磚記》幾位編輯表示,取名「拋 磚」是希望令我們拋開對磚頭的迷思,不要窮一生之力去 追逐商品化的房屋。透過紀錄各團體關於房屋問題的討 論,並配合在總論中以歷史及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入手,捍 住聯希望《拋磚記》能夠突破現時社會只集中討論量化議 題(例如建屋估算量、香港可發展土地),卻無法直擊房 屋議題的真正核心這種見樹不見林的弊病。

這種政制民主以外的鬥爭,我們本就認識有限。加上房屋 議題之廣與歷史之深度,二百幾頁文字所能處理的當然有 限。 《拋磚記》在歷史分析與政經批判外,亦為我們提供了組 織方法的討論。房屋運動要有完整計劃並且重新振作,下 一步,我們不但要嘗試在地方性的鬥爭與普遍的政經問題 之間作出扣連,更需要針對群眾意識、空間政治等議題作 出深入思考,配合《拋磚記》的任務。 例如何故現時政策如斯荒謬,公眾的反抗仍似是被癱瘓? 香港公營房屋及新市鎮的設計、生活方式等,到底如何影 響群眾的反抗意識?現時的公眾為何傾向於認為政治經濟 分割,不再如以往般認為生活中有民主? 這些思考,最後如果要擊倒政商一體的集團,當然需要普 羅大眾的集體力量。但至少,《拋磚記》已在此為我們踏 出勇敢一步。 可以說,無論以何種形式介入房屋議題,《拋磚記》都貢 獻良多。

城市中國(2013年8月號),《居住型城市.天水圍》 大衛哈維,《新自由主義與階級力量的復辟》 大衛哈維,《戰鬥性的地方主義與全球雄心:雷蒙‧威廉斯著作 中的地方、空間與環境之概念政治》 列斐伏爾,《論城市權》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23 4/11/13 3:47 pm


本應秋高氣爽的十月,卻因香港電視不獲發牌而鬧得滿城風雨。民眾要求政府發牌給港 視,同時解釋它不獲發牌的理據。但是,主流媒體就事件的報導往往只觸及「王維基和 港視員工的堅持」、「政府資訊的不公開和不透明」和「市民的熱心」。其實,整件事 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或應該注意的地方,卻被忽視了。我們嘗試提出以下的問題— 雖然可能與事件沒有直接關係,但或可為事件作更深入的探討。

1.政府明顯「出招」令港視不獲牌照, 但是否爭取發牌便足夠? 在這次事件中,不少人均希望政府能公開甚至改 革電視發牌制度的準則。同時,因為港視是今次 事件的苦主,所以民眾亦會要求政府發牌給港 視,替他們討回公道。 一場運動固然可以有數個目標。而王維基爭取的 行動是提出司法覆核,循法律途徑爭取牌照,亦 希望事件「去政治化」。對他而言,爭取港視的 發牌乃最大的目標。(當然,他亦可能希望藉此 機會活化香港頹靡的電視文化。)因此,他未必 需要理會運動的另一大目標—要求政府公開甚至 改革電視發牌制度,而是想息事寧人,讓政府能 盡快發牌給他。最終整場運動便有機會在「港視 成功取得牌照」下結束。 有教授在新亞圓形廣場一場王維基主講的講座 中說過:「這不只是你的事,而是香港市民的 事。」雖然,對廣大群眾而言,他們最希望看好 的電視節目,故此要求政府發牌給港視會是當務 之急。然而,電視發牌制度本身的改革更有益於 整個香港的電視生態。若我們只停留在發牌給港 視,而不是更進一步要求制度上的改變時,政府 仍可繼續它的黑箱作業,喜歡就發牌,不喜歡就 拒發。因此,民眾認為好的電視台亦可能沒法子 將節目傳播到每家的「公仔箱」中。於是,每當 同類型事件發生,我們又得上街抗議。所以,如 果大家真的希望香港的電視行業能重現生機,這 個問題值得我們反覆思考。

文:言

2.發了牌就能搞電視嗎? 事件中,大眾固然有向政府爭取開放大氣電波,也有要 求政府公開發牌制度,讓更多電視台能獲牌照。但即便 政府發牌給很多電視台,市民能在「公仔箱」觀看到它 們的節目嗎? 現時,標清電視通過大氣電波傳送,而高清電視的接收 則需通過寬頻網絡來傳送。而三家正在申請牌照的電視 台均有與之對應的寬頻網絡: 香港電視:香港寬頻 奇妙電視:有線寬頻

這說明了甚麼?現時,香港的大氣電波全被無綫和亞視 霸佔著。至於高清電視方面,無綫和亞視在這數年間著 手興建了眾多發射站,覆蓋全港。而其餘三家電視台亦 因有相應的寬頻網絡而得以進入高清市場。所以,即使 政府公開發牌給其他電視台,市民仍不能真正收看這些 電視台。因為大氣電波被兩台壟斷,而發射器和網絡亦 只有五台擁有—除非其他電視台有雄厚資本建立自己的 寬頻網絡/興建發射站。梁振英居然說「增發兩個免費 電視牌照說明本港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根本只 是寡頭壟斷下加強少許競爭,連商業競爭都稱不上,如 何「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香港電視娛樂:電訊盈科(now寬頻)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24 翼園活 欄 ���������.indd 2

3/11/2013 22:50:41


3.在私營電視台以外, 還有甚麼類型的電視台? 私營電視台由商業機構擁有和管理,以營利 為操作原則。電視台為了迎合廣告商,節目 往往會受到限制。所以,節目製作上傾向娛 樂化,欠缺多樣性。然而,電視台與我們之 間是否只有播放者-觀者的關係?除了要求 政府公開發牌制度外,市民還可以做甚麼改 變香港的電視文化?台灣的公共的視,或可 引發一些思考。 於一九九八年開播的公視,屬全民擁有,其 主管機關是台灣地區新聞主管部門,經費主 要來自政府資助、企業贊助和個人捐贈。公 視架構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特地設立監視會以 及公服及行銷部,專門處理市民的聲音。 公視不會在節目中間加插商業廣告,節目播 放更能一氣呵成,片長自由度更大,亦更以 教育大眾和反映大眾意見為依歸。其新聞專 題節目(像港台的星期日檔案)比台灣的私 營電視多,幾乎每天就有一個專題節目;其 文化節目會播放音樂會和舞台劇,甚至有一 節目類別為「銀髮族」,專門播放為長者服 務的節目。種種因素下,公視的節目品質較 佳,屢獲殊榮,單從零一到零六年,公視的 節目已獲得二百多個獎項。 當然,它亦會受到制肘。譬如,轄下的華視 和原住民電視台會因為不能達成政治上的共 識而出現人事紛爭,更會受到政黨和民眾的 抨擊;由於董事會和參與媒體公共化運動的 團體中的成員主要來自政界、教師、學生與 媒體界人士,大眾的聲音往往難以被呈現。 雖然如此,我們看到電視台也有公共參與的 可能。當然,香港也有港台,但民眾並沒有 監察渠道。公視的監察制度雖然仍有很多漏 洞,但仍可作為香港電視行業未來的參照。

4. 人人都可搞電視台? 大家可能會認為這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是,要「 民主」,除了上街,還有很多可能;要看好電 視,自己也能出一分力量。例如容許民眾參與媒 體制作的媒體,即草根媒體。 與公營媒體(如公視)一樣,草根媒體的組織者 同樣認為官商媒體不可靠。他們傾向相信社會上 存在各種不同的聲音的角力,而媒體的掌控和解 讀能力,也是公民政治能力培養的重要一環。他 們的主要目標為:協助草根人民掌握傳播所需的 意識、技術、器材和渠道,期望草根民眾能發展 出自身的網絡,自主傳播,達至媒體真正民主 化。 委內瑞拉的草根社區媒體已發展多年,更有政府 資助。故民眾參與度相對地高。據統計,單是委 國首都卡拉卡斯的二百多萬人口中,已有近半住 在大城市邊陲的基層社區(Barrios),當中絕 大部份是窮人。委內瑞拉的組織者自九十年代起 開始在基層社區建立社區媒體。及至一零年, 全國持牌社區媒體總數達288個。現時委國約有 十萬名草根社區媒體工作者,多於400個社區電 台、40個電視台、以及800個正在醞釀建立的社 區媒體。 社區媒體的工作重點不在於製作節目(事實上, 它們僅制作15%的節目),而是在居民組成獨立 視聽小組時給予組織層面的培訓和支持。大多數 的影片便是由視聽小組製作而成。位於委國首都 的CatiaTVe的口號便是「別看電視,來做電視! 」。 他們的節目內容非常多元,同時緊緊扎根社區本 土,除了公共服務告示和文化報道外,更有當地 政治運動的紀錄片。譬如由一所藝術學校學生組 成的「yoawe」小組拍過一齣名叫《瓜亞瓦爾 的鼓》的紀錄片:小村落瓜亞瓦爾由逃離種植園 的奴隸們組成,在村民慶祝了奴隸解放周年紀念 後,小組成員記錄了一個非洲鼓劇團的公開排 練,呈現了平時不為人注意的角落。又例如,新 聞節目《社區的集體創作》既沒有華麗的包裝, 也沒有記者穿套裝出鏡,採訪對象亦非社會名 流,而是貧民窟裡的居民、孩子和行動積極分 子,通過詳細的答問,讓他們的聲音得以傳到大 氣電波中。 此外,電視台職員平日的主要事務就是接受社區 居民的投訴。居民會透過電視台提出投訴,主要 針對政府領導人和政府規劃的不足之處。有時候 投訴人更會對著攝錄機直接向總統說話,因為他 們覺得電視媒體是可以連接總統的通道。人們對 政府的批評會隨著節目播出去。同時,因為不少 基層教育程度不高,常有口難言。所以,參與草 根媒體能讓他們訓練說話的能力,令他們更能完 整地道出自己在面對的難題。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24 ���������.indd 3

3/11/2013 22:50:43


忽視貧窮的 貧窮線 前言 扶貧委員會在成立一年之後,終於訂出入息中位數的的一半作為 香港的貧窮線,真箇千呼萬喚始出來。社會各界都對此表示歡 迎,梁振英也邀功表示這是他其中一個德政。由此可見,貧窮線 似乎十分重要,但究竟重要在哪? 貧窮線的訂立最直接就是把人口分類,讓政府將資源放於「貧 窮」人口,助他們脫貧。貧窮線訂立之後,下一步就是會分析貧 窮人口有甚麼特徵,然後推出相應的政策、福利。因此,貧窮線 會決定以後政策走向、福利發展,例如會否多建公屋、居屋,公 營醫療、教育的福利水平等等,換句話說,將會決定你能獲得多 少資助。 香港現在的貧窮情況極為嚴重,根據政府現在訂的這條貧窮線, 已經有超過131萬的窮人;而在2011的人口普查中,更有超過20 萬戶的家庭每月只能靠少於4000元過活!以往的扶貧政策極為散 亂,交通津貼、綜援等不同援助都有不同的限制,需要向不同部 門申請,缺乏統一協調,市民未必能知道拿這些援助的條件。訂 立貧窮線之後,將由扶貧委員會統一推出政策,會比較有系統, 亦令市民能夠容易地拿到援助。 政府訂立的貧窮線,看似將能幫助到這些市民,但實際上真的如 此嗎?要瞭解貧窮線的效用,就必須從貧窮線的意思開始看起。

簡介 那貧窮線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簡單來說,就是一條通常根據入 息水平(收入)來定的分界,低於這個收入水平的人就稱做貧 窮。定義貧窮為了甚麼?根據中大社工系副教授黃洪的說法, 貧窮線的訂立有三個目標,分別為規範性、工具性和比較性。 用比較「人話」的方式說出來,就是「我承諾我會滅貧」、「 用來做扶貧政策的指標」和「跟其他國家比較貧窮狀況」。 我們看看政府訂立貧窮線的三大功能:量度整體貧窮情況;提 供數據基礎以協助制定政策;以及評估政策介入的成效。上 下一比較,很容易就看出政府的貧窮線功能,沒有了最重要的 規範性,而規範性其實就是一種覺得貧窮是不好、不應該存在 的思維。換句話說,政府的態度是「我就係唔應承你話要滅貧 啊,貧窮係一定會有」,在政府的五大原則當中,最後一項赫 然就是「滅貧是不可能的」[1]。相較之下,聯合國的千禧年 發展計畫中訂立了25年內要把兒童貧窮率減半,氣魄比政府強 多了。即使政府真的有心去滅貧,現在的貧窮線設定也絕對是 太簡單,無法好好的幫助窮人。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訂於整體社會入息中位數(median)的某個百分比。以香港為 例,就是訂於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50%)。

絕對貧窮能夠準確的反映到最需要幫助或者最赤貧人口的數 量,以及他們究竟面對的是甚麼的景況。但是,絕對貧窮就不 能反映一些儘管收入高於貧窮線,但仍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 例如世銀的1美元貧窮線[3]就只能反映赤貧的人三餐不繼,卻 不能幫助那些僅能果腹的窮人了。 相反,相對貧窮的好處是能夠在某程度上反映社會的貧富不均 的情況,例如在香港我們可以看到有七分一人收入比入息中位 數低一半以上,而同時李嘉誠、李兆基、郭氏家族等的家產可 以是他們收入總和的幾百倍!這種定義方法,比絕對貧窮的定 義方法更進取,認為人的收入不應只足夠最低生存要求,而是 跟整個社會的發展掛勾。但相對貧窮也有它的局限,只能反映 出有多少人是比入息中位數的某個百分比還低,卻不能分辨這 些人有多貧窮。

你以為定完貧窮線就搞掂?少年你太年輕了 我們看到香港現在的相對貧窮線有著問題,但應該也能幫到一 些窮人吧?對不起,少年你太年輕了。政府公佈貧窮線的同 時,亦表示「滅貧是不可能的」;而且,政府亦表示將來工作 的重點將落在協助下一代就業和在學需求,同時延續現有的扶 貧措施,並無針對貧窮線訂立的措施。 而參考外國的經驗,訂立貧窮線之後應該都要有一些特別針對 性的政策來幫助他們,而這些政策大概可以分為以下數種。 (I)直接生活保障補貼 (1)最低生活保障援助 顧名思義,最低生活保障援助就是直接由政府發放津貼給低收 入市民,讓他們能夠達到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上的水平足夠生活 (存)。例如內地會發放經常性津貼,平均從100到240人民幣 不等。 (2)負入息稅 入息稅是指政府徵收你收入中某百分比的金錢,而負入息稅就 剛好相反。當低收入人士的收入低於貧窮線,不但不用交入息 稅,反倒能獲得政府的補貼。美國的「勞動所得稅扣抵制」就 是一個例子[4]。

貧窮線不只一種

(II)工作補貼

現在政府訂立的貧窮線不是唯一一種,粗略來說,貧窮線可以 分為「絕對」的和「相對」的,而政府訂立的就是屬於後者。

(1)生活工資

(1)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一種貧窮線是以絕對貧窮的概念訂立的,作為貧窮界線的指數 是固定的,不會被整體社會經濟狀態影響。劃線的位置通常會 考慮最低能夠維持基本生活[2]的收入。 (2)相對貧窮 (Relative Poverty)

文﹕雷丁

生活工資和最低工資不同,最低工資是一個強制性的,適用於 所有種類勞工的法律。政府的生活工資政策則體現於政府聘請 特定的勞工的時候,規定工資不能低於生活工資的水平,規定 亦適用於獲得政府合約及資助的機構。在美國,不同的州份有 不同的生活工資,跟需要供養家庭的金額掛勾,或直接訂於貧 窮線的130%。生活工資訂立了客觀的指標去衡量合理的工資, 並同時表態反對公司剝削。另外,這政策本質並非援助,而是 增加工資,鼓勵市民就業。

根據相對貧窮訂立的貧窮線與整體社會的入息水平掛勾,通常

26

11_26-27.indd 26

4/11/2013 14:16:03


貧窮線,其實可以唔止一條咁孤寒 其實,黃洪教授早於2005年前提出設立超過一條貧窮線的想 法。他建議設立四條貧窮線:第一條貧窮線應用絕對貧窮的概 念,由公眾和專家一同選擇一籃子生活必需品,然後根據那些 物品的價格訂立「最低生活保障線」。剩下的三條應用相對貧 窮的概念,定於入息中位數的40%、50%和60%。以三條相對貧 窮線來監察貧窮人口,比一條貧窮線更能監察到不同程度的貧 窮,不會一刀切令僅僅高於貧窮線的低下階層被剔除於保障之 外。歐盟國家就是以入息中位數的40%、50%和60%作三條貧窮 線。 揉合兩種貧窮線,不僅僅抵銷兩種貧窮線的缺點,更能夠幫助 政府更容易去辨認出不同貧窮程度的群體特性。比如說,黃洪 教授在2002年的研究指出,收入在$3000左右的貧窮戶佔收入 最大的支出壓力是食物;收入比較高的貧窮戶,最大的壓力可 能是來自住屋;再高一點的可能就是醫療/教育。若政府設立 多條貧窮線,就能夠監察到這些貧窮戶最迫切的需要,從而具 針對性地制訂政策,更有效的幫助他們脫貧。 四條貧窮線有這麼多好處,但政府仍沒訂立,其中一個原因可 能是這樣的調查和研究成本要大幅上升。可是,政策的基礎需 要研究才能讓效果最大化,若政府是認真滅貧,這筆錢根本不 應省。

貧乏得只剩下錢:回歸「貧窮」本身 訂立貧窮線其實只是邁向滅貧的第一步,之後有著更多更多的 功夫要做。政府的說法好像只要所有人收入高了,貧窮的問題 就能迎刃而解。可是,只以金錢/資產作為一個人是否貧窮的 唯一指標實在太狹隘了。例如一名基層打工仔每月收入$7000 ,但工時高達每星期70小時,相信我們也不能說因為他收入高 於貧窮線,所以就不貧窮了吧。在許寶強教授的《限富扶貧- -富裕中的貧乏》一書中,便提及「貧窮」感覺更是由不同的 社會階級壓迫、社會關係的缺乏等問題構成的。例如在書中一 些街坊的訪問提到,收入固然是他們感覺是否貧窮的其中一個 原因,但工作時間長而導致私人的時間缺乏、人際關係疏離等 等的問題也構成了「貧窮」的感受。 我們要瞭解到,造成這種廣義的貧窮的原因是來自生活各個層 面的壓迫。因此,要解決貧窮,絕對不能單單從收入著手。反 之,我們應該要回歸到窮人本身,跟他們談話,真切的瞭解他 們的生活、他們的感受,並從他們的角度看整個社會制度,看 出整個社會對貧窮人士的壓迫、歧視。這樣,我們才能擺脫對 於「貧窮」想法的貧乏,真正的解決貧窮問題。

結語:別讓貧窮線劃出終點 政府劃出了貧窮線,本應是一件好事。可是,政府訂立的粗疏 準則導致效用大減,更扭曲貧窮線訂立的意義,把僅餘的幫助 幾乎完全抹掉。因此,提升最低工資、訂立最低生活保障線、 落實全民退休保障等等的戰場上,更需要你和我的參與。我們 應該做的,是把貧窮線拋在起點之前,別讓貧窮線劃出我們的 終點。 [1]:反駁這個謬誤的文章已經不少,在此不贅。附上其中兩 篇文的連結: 〈貧窮概念ABC —— 滅貧是不可能?〉陳紹銘,香港獨立 媒體網 http://www.inmediahk.net/povertyabc 〈黃洪﹕貧窮真的不能被「消滅」嗎?〉 黃洪,明報觀點 11-10-2013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1011/-63087624/1.html

11_26-27.indd 27

[2]:最低生活水平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定義,不一定只是包 括生存必須品。例如英國學者Seebohm Rowntree便認為生活必 須品應該包括暖爐,而在香港可能就應該包括冷氣機。亦有定 義認為應以整體社會生活水準作對比,例如若整體社會都有下 午茶習慣,這樣最低生活保障就應該保障市民能吃下午茶。 [3]:1美元貧窮線是世界銀行訂立的世界貧窮線,指若一個人 一天收入低於1美元就會對生命造成危險。在2005年這標準提 升為1.25美元。 [4]:這種制度把低收入人士分三層,收入最低的人能夠獲得 政府補貼,而收入越高,補貼越高;中間的人獲得最高的定額 津貼;比較高收入的人的補貼金額會隨著工資增加而減少。這 種做法把資源集中在在職貧窮中最貧窮的一群,同時鼓勵他們 重投市場就業。 參考資料 •《「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黃洪,香港中華 書局,2013年7月 •《限富扶貧--富裕中的貧乏》許寶強,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亞太研究所,2010年9月 •〈以負入息稅解決香港貧窮問題可行嗎?〉林兆彬,香港獨 立媒體網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8257 •〈制定官方貧窮線的作用和價值〉林鄭月娥,香 港政府新聞網http://www.news.gov.hk/tc/record/ html/2013/09/20130930_110325.shtml •Median Family Income - Department of Justice http:// www.justice.gov/ust/eo/bapcpa/20121101/bci_data/ median_income_table.htm •〈對制訂貧窮線的意見及期望〉黃洪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se/hc/sub_com/ hs51/papers/hs510427cb2-1036-6-c.pdf •〈黃洪﹕制訂貧窮線與基保線〉黃洪,明報觀點12-4-2013 http://www.pentoy.hk/%E6%99%82%E4%BA%8B/mpforum2013/ 2013/04/13/%E9%BB%83%E6%B4%AA%EF%B9%95%E5%88%B6%E8%A 8%82%E8%B2%A7%E7%AA%AE%E7%B7%9A%E8%88%87%E5%9F%BA%E4 %BF%9D%E7%B7%9A/ •〈香港貧窮線研究報告〉黃洪、李劍明,香港城市大學社會 科學學部,7-2002 http://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 researchmonograph/2001_CERG_HK_poverty_line_study. pdf •〈黃洪﹕如何制訂香港的貧窮線〉黃洪,明報觀點05-12 2012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1205/-6-2840014/1. html •〈貧窮概念ABC —— 滅貧是不可能?〉陳紹銘,香港獨立 媒體網http://www.inmediahk.net/povertyabc •〈黃洪﹕貧窮真的不能被「消滅」嗎?〉 黃洪,明報觀點 11-10-2013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1011/-6 3087624/1.html •〈貧窮線是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甚麼?〉一蚊健, 香港獨立媒體網 http://www.inmediahk.net/povertyline02 •〈貧窮是最惡劣的暴力——寫在香港貧窮線公布前夕〉林兆 彬,香港獨立媒體網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8191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verty_threshold Poverty Threshold, Wikipedia •〈陳聰:貧窮線下一步 負入息稅〉陳聰,商業電台聲音專 欄,30-9-2013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audiocolumndetail. aspx?itemid=661739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27

4/11/2013 14:16:04


港元匯率 不顧民生 - 糖又加、屋租加 文﹕陳仁傑

債,令持有美債的國家損失。有國家恐防美國破產,只好繼 續買債。

緒論

香港的聯繫匯率政策運作現況

匯率對民生的影響甚大。舊鋪倒閉、飯盒加價、樓價急升, 很多人以為是獨立問題,實都與聯繫匯率相關。現時金融管 理局聯繫匯率政策殭化,繼續人為壓低港元匯價,不理美國 貶值現況,放縱貨幣供應,無限量容許投機者以弱勢美元兌 換港元,令貨幣數量急升造成通貨膨脹,樓價及其他生活所 需品物價皆急升,十多年間01-13私人樓尺價03年後反彈兩 倍,亦非如政府稱房屋不足。投機者可用賤價換取大量新增 發港元,相對很多本港巿民要辛苦工作才能以工資獲取港 元,他們實際上是對本地巿民貨品、勞力及土地的搶劫(表 四)。有業主見土地被搶貴,不惜大舉瘋狂加租或收購重 建,於是許多在香港原先經營數十年的商鋪、工廠、傳統技 藝行業不支結業,或受重建逼遷一蹶不振,產業空洞化,百 業蕭條。本文目的就是為同學介紹現時匯率政策造成的問 題。

香港曾多次更換匯率。最近聯繫匯率制度於83年10月簽訂中 英聯合聲明前設立,正如金融管理局所述有穩定幣值,減少 貿易風險,有助出口之用,在85年中國只佔香港的出入口貿 易額以港幣值計25.8%,而美國則佔20.2%,聯繫匯率曾對 香港出口有幫助。然而今非昔比,於11年中國升至52.45%, 美國則只有8.68%。港幣掛勾對象完全與貿易額不協調。遇 著美國03年因對伊戰爭軍費浩大,08年銀行因房債次按破產 經濟不景,美國多次印銀紙彌補開支,拖累掛勾的港元同時 貶值。不斷貶值下,與美元掛勾根本不能再如金管局聲稱可 以穩定港元幣值。入口其他國家貨品越來越貴,令貿易對象 單一化。聯繫匯率以設定港元匯率上下限,容許美元無上限 兌換,買入或賣出港幣而成,香港法例規定港幣發行要抵押 美元。 港元數量要以三大發鈔銀行已交金管局抵押的美元數 量而定。

美國貨幣發行原理

現時匯率對香港的影響

貨幣是通用交換工具,由個人交換需要衍生。貨幣在理論的 概念,與平時「人情」的概念一樣。一人希望別人為其協 助或提供物品,先承諾日後回報,這個憑空請求人幫助的過 程,就稱之為「用信用」。用了信用就叫「欠人情債」,人 地協助即「人情」。紙幣為借取人情的書面記錄,叫借據。

由於香港的生產力遠比匯率價值高,港幣固定與美元匯率, 令勞力土地變得低廉。降低匯率一般用來促進出口,訓練本 地各行各業發展,並以較平價產品與其他國家競爭巿場,亦 可促使就業,人人有工開,同時提高本地購買外匯價格,以 價格差距促使本地消費,支持本地生產物品服務等希望達到 效果。比喻如:旺角街巿因餸平,於是港九新界人都不惜到 旺角買餸。

由於個人的接觸範圍有限,需要生活圏子遠距離以外人士協 助時,用團體的信用就較易。其道理也是和個人信用一樣, 不過承諾回報者由個人轉變為集體、由村社、法團作信用最 終擔保。國家就是用未來稅收作抵押擔保。(圖1)留意,貨 幣相對人力及物品的比例不會無上限增加,貨幣才會獲雙方 承認。舊時黃金作貨幣,價值在於多國承認兌換其曾付出之 黃金予貨品及服務,基礎仍是信用及數量限制。

美國是世界通貨膨漲的主因 若然美元只在美國內使用,增發鈔票只會造成國內通貨膨 脹。然而,美國因倖免於一戰,國力大升,更承諾與黃金掛 勾,美元廣被世界各國使用,成為各國貿易貨幣。 然而,二戰後支援各國復原的馬歇爾計劃、越戰軍費開支, 加上國內失業嚴重等原因,造成政府入不敷出,1971年尼克 遜只好宣佈中止35美元兌換1安士黃金的承諾,貶值,改為 只用國債抵押應付。很多國家因而與美元脫勾。然而因美國 仍對很多國家有重要貿易關係,有部分國家仍然會購買其國 債,及對其掛勾。掛勾後,美國增發鈔票貶值,會令該國物 價對美國變便宜,導致美元流入掛勾國家,令美國國外也通 漲。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28

11-28-29-amend.indd 28

美國發鈔是二權分立,防止濫發:國會以其管轄的聯邦儲備 局信用作最後擔保,並從巿場購入由總統管轄的財政部發行 的國債作儲備,以發行聯儲局的借據,其借據就是日常使用 的美鈔。仍然,現時國會因政治壓力不斷提升國債上限。未 來的美國人將承受日益增加的國債償還義務,被逼增交稅 款。 現時美國使美元貶值,是為促使其農產品出口壟斷他國農 業,及減低國內失業率。因是世界貿易貨幣故,更以此賴

然而,香港根本無整全產業,不能自給自足,大量依賴入口 生活物品。人為壓低港元匯價,跟隨美國貶值,並無上述好 處,這不能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相反資金泛濫轉移至地 產,更帶來嚴重禍害。根據反映貨幣被高估或低估的巨無霸 指數,港元於2013年7月匯價被低估51.9%。 美元於是大量流入兌換,這令港元通貨膨漲,香港勞力及土 地被賤賣給外來資金。香港銀紙數量急升(M2﹕銀行中活期 及定期存款及銀行存款証的總額)(圖2)。由於香港依賴 中國大陸入口生活物品,對人民幣貶值物價上升造成百物騰 貴。同時05年人民幣幣制改革對美元以至港幣升值,也引來 大陸資金大量來港。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數目大增,存款由04 年20億增至13年7000億。洗黑錢亦推波助瀾。 1.人工跑輸物價,舊廠鋪執笠 本地出口以加工轉口及服務業等人力為主,香港經濟已近飽 和,接近充份就業,失業率只為3.6%,跟隨美國增發銀紙供 兌換,犧牲大多數巿民的利益。因為巿民被逼負擔益增的物 價、租金,樓價。巿民辛苦工作換來的工資,被貶值偷取購 買力,同樣數量的現金只能購買更少物品及服務,外地人則 可以較少現金購買更多。購買力被轉移到以低息向美國借取 美元兌換港幣的公司及個人手中。香港土地被賤賣。 更甚者,美元流入令地價急升,拉高租金,又引來更多外來 投機資金,他們無助產業發展,只是用收租搶奪打工仔的工 資,坐享其成,推高貨品售價,並令香港原本不少有相當歷 史的工廠及商鋪因加租倒閉,技術工藝失傳。於是香港產業 單一化,更依賴入口,民生更易受外來資金波動影響,更多 行業被通脹淘汰,產業傾斜。通脹只訓練了金融相關行業如

4/11/2013 14:45:53


銀行、証券、法律、連鎖零售及酒店等業。 縱使資金流入無分國界,在地緣關係下,港元對人民幣貶 值,香港商品服務變得相對便宜,令人民幣大量流入。這令 社區原有商鋪被金鋪、藥房大量取代,原有社區受破壞。

障香港較低下的多數巿民利益,低匯價加劇貧富懸殊。貧者 購買力因通脹削弱,富者得以地產價脹炒賣中食利,亦難言 互為互利。貶值搶奪巿民財富。 香港傾斜金融業,會成惡性循環,破壞其他行業,使百業蕭 條,產業單一化。

2. 樓非人能買 樓價上升與聯繫匯率亦部分相關。縱使現時樓價高企亦是由 政府製造短缺及住宅單位種類供需失調所致。 近十年住宅數均遠超住戶數(表4),本應可滿足所有人的 基本需求,無人要住劏房。即使新增人口全部獨居,仍不能 造成樓價如此急升。這也許有人需要較多活動或置物空間而 購多於一間屋。可是,買樓可以炒賣獲利的因素卻不能排 除。這與大量流入的美元有關。香港執行聯繫匯率後,美元 貶值,導致通貨膨漲,房屋是必需品之故,價格隨貨幣量上 升。買樓於是可保值,上一代即以此應付通漲保護財產。本 地或外國資金見有利可圖,加入巿場炒賣而更令房屋供不應 求。中資地產商亦趁匯價低廉競投土地籍香港為大陸賺取外 匯儲備。 樓價上漲,帶動租金上漲,加租掠奪人工。我們很多同學初 出打工,未有自己居所,身受其害。

香港港幣匯價有提升需要,若然政府認為為全港整體利益著 想,需維持低匯價,則制定各項政策補償巿民因通脹帶來的 損失,政府責無旁貸。 筆者希望這篇文可讓各位初步理解香港的匯率制度,從而對 理解各項議題有所幫助,並可就貨幣政策發表自己意見。 最後想指出一點:匯價為決定勞逸的關鍵制度工具,因應社 會自身需要,調整匯價可以讓整個社會以較合理工作時數換 取所需的生活物品。貨幣政策自主權,是民主在經濟政策實 踐的重要一環。社會各界需對匯價制定常作商討。 註1: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剛於13年10月14日出版文章「寫 在聯匯三十年」宣佈仍要維持現時聯繫匯率,但對由其造成 的貶值會搶奪巿民財富一事卻避而不談。 圖1:個人發行鈔票格式(簡單流通期票)

樓價上升當然還因聯合聲明每年50公頃限制、 97金融風暴後 停止定期拍賣,改行底價保密的勾地(97-13年)、02-11年 停售居屋,減建公屋等政策所致,近十年大量分居亦特別搶 貴小單位。

建議 香港作為自治城巿,有獨立貨幣政策,為香港巿民著想,政 府應適當調整香港的貨幣政策,解決問題。然而,只有金融 管理局卸任總裁任志剛曾於12年6月出版「香港貨幣體制未 來」一文,探討多種方法,但擔當中央銀行角色的金管局卻 不想行動。 [註1] 就目前情況,處理問題的方法有至少二:一、維持聯匯制 度,只升高匯價,這有先例:麥理浩曾於1971年12月宣佈因 美元貶值7.89%,港元相對升值。(布列頓森林體系當時崩 潰,見上);二、按香港與各國貿易額比例(可參考港元外 匯指數計法)轉一籃子貨幣,透過買賣外匯,平抑港元對各國 匯率浮動(可通過改變貿易對象改變與各國貨幣掛勾比例)。 這都可以減少通漲。 金融管理局的說辭聲稱,為保持投資者對港元信心,不應做 任何調整,以防撤資。然而,金融管理局卻將更改匯率的訴 求與更改聯繫匯率制度混為一談。這置廣大巿民生活於不 顧,更是飲鴆止渴。現時匯價之低對香港社會禍害嚴重,即 使不改制度,亦有必要提升匯價。同樣地,若香港無其他產 業支持,依賴金融,面對全球經濟波動,若然某地銀行體系 破產,而需大量從香港撤走資金彌補,會令全城失業,嚴重 破壞社會。香港應盡量發展多元產業,以應付撤資仍可保障 經濟穩定及相對獨立自主。 房屋政策方面,政府既用低匯價滿足貿易人士需要,則應區 隔進入樓巿的資金,提供僅限本地居民的住宅如公屋,以 對香港廣大巿民居住需要賠償。廉租工廠大廈,公共屋村 內的廉租商鋪及街邊的小販牌檔二元經濟政策亦應恢復作 補償,以幫助本地居民自力更生創業,因為巿民都因為滿足 金融貿易需要受害。現時,政府應繼續維持政策防止房屋投 機,如9招12式(2010/6/1)及3招14式禁摸貨及收緊按揭成數 (2010/8/13),額外印花稅(SSD)(2011/11/20),買家 印花稅(BSD)(2012/10/27),去打擊非永久居民、公司及 兩年內短期炒賣。

圖2:香港貨幣數量隨美國貶值於90-13年上升9倍,由1萬億升至9萬億 元,造成通貨膨漲,而最近上升更為急速,由2009年1月6萬上升至2013年 10月9萬5千億,上升了50%。於2012年10月20日起至2012年12月21日,因 為美國第三次量貨寬鬆(QE3)美元流入,金融管理局連續向巿場增發港 元28次,共1071.93億。

表3通貨膨漲對不同人士的影響 損失

得益

貸款人(定息)

借貸人(定息)

借貸人(浮息按揭)

銀行

僱員(加薪慢於通漲)

僱主

存戶 (利息少於通漲率)

銀行

保單存有人

保險公司

表4((香港房屋委員會資料)

永久性住宅單位數目(以千計)

某年三月底的情況

2001

2006

2011

總數

2224

2460

2570

結語

公營房屋

1071

1114

1137

匯率影響生活甚大,務必注意。

私人永久房屋

1153

1346

1433

計及租住在內的所有住戶

2053

2227

2369

單位與住戶數目相差

171

233

201

現時香港政府的匯率政策有向中國及美國輸送利益的嫌疑, 讓其外來資本得以廉價收購本地居民的住屋與勞力,並無保

11-28-29-amend.indd 29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29

4/11/2013 14:45:55


國際 新聞 巴 西

巴西市民撐教師 與 警 激 戰

在高舉「和理非非」的香港社會,也許很難想像撐教師示威也會 演變成暴力衝突。 巴西教師待遇一直為人詬病,學校面對冷氣及其他各樣設施逐步 私有化,只能減少教師薪金,於是工時越來越長,執教科目越來 越多,工作量越來越大。直至六月終於開始了第一輪教師罷工示 威,而且不斷有市民聲援,但困境一直未有起色。 在十月十五日的教師節假期,大批市民上街示威支持教師,有新 聞網站估計第二大城市里約熱內盧的示威民眾約有一萬人。示威 者焚燒警車、破壞銀行大廳和櫃員機,直至到達市中心與警方對 峙。面對一批蒙面示威者投擲石塊、煙花,警方施放催淚彈後仍 只能不斷後退,為重奪市中心控制權,於是建起路障,並「以牙 還牙」,擲石還擊。據報被捕人數近二百人,警方甚至要出動巴 士才能將他們運返警署。 在最大城市聖保羅的大型學生示威,一家傢具店被搶掠,示威者 亦與警方衝突,五十六人被捕。另外在阿雷格里港和巴西利亞也 有較小型的示威。 當地傳媒大多指責這些蒙面的年輕示威者引發暴力,一個頭戴面 罩的示威者反駁道:「我們是在保衛整場示威,很多衝突中都有 我們保護著這些老師。」至於教師們則早就在先前的和平示威 中,因被警方粗暴打壓而憤憤不平,於是都紛紛放下成見。「走 上街頭的教師都不害怕,」一名受訪教師表示:「因為他們知道 這些孩子是對的。」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30 翼園活 欄 11_30-31.indd 30

利比 亞

利比亞戰後兩年未見改善 北約式民主後患無窮

兩年前,「阿拉伯之春」捲起一股「民主風」,利比亞領袖卡達菲成了人 見人厭的大獨裁者,而他的政績,例如讓利比亞的平民受教育率冠絕非 洲,當然也不能赦免他的罪。聽見「不民主」三字,北約部隊怨恨之極, 咬牙切齒在利比亞實施禁飛區,誓要支持「利比亞革命」。最後,一一年 十月二十日,卡達菲被擄獲,並且在未經任何審判的情況下被殺。一時 間,多少人以為利比亞終於迎得民主,但實情卻非然。 十月初,利比亞過渡政府總理扎伊丹(Ali Zeidan)被武裝份子綁架,卻在 幾小時後「被民兵拯救」。事態峰迴路轉,卻也顯示了利比亞在接受「北 約式民主」後的無窮後患。綁架者的對外聲明指,扎伊丹私下聯絡美國特 種部隊,在月初容許其於首都的黎波里,逮捕影響力極大的武裝組織幹部 利比(Abu Anas al-Liby),是打破國內勢力均衡,更是勾結美帝、喪權辱 國。但今次事件除了顯示政府可信性成疑之外,也再次提醒我們利比亞過 渡政府欠缺正規軍警力量,而只能任由國內至少十四個活躍的武裝組織「 協助管治」。 落得如斯下場,正是北約做的好事。內戰時期,北約提供大批資金及武器 予各地「反對派」,使之加入「自由鬥士」的行列。不過,內戰一完,北 約卻把解除各組織武裝,並令成員復員國家的責任丟下。結果,各地武裝 組織乘機擴大影響力,建立起效忠首領而非國家的私人武裝。 今年十月二十四日,實際控制主要產油區,東利比亞拜爾蓋地區的武裝組 織更宣佈自治。 有關宣稱當然不獲過渡政府認可,但拜爾蓋地區一被控制,東利比亞每日 產油量,便由140萬桶下挫到60萬桶,過渡政府的經濟實力大受影響。消 失的80萬桶石油到底去向為何,實在不得而知,但北約當年的點點恩情如 何回報,我們似也不難猜想。 顯然,長此下去,利比亞再次天下大亂恐怕只是時間問題,且看群眾何時 能再積累力量,打破現時亂局,真正奪回大權了。

土耳 其

民主改革廢愛國誓言 少少恩惠唔洗扮好人

「我是土耳其人,誠實又勤力。我要保護弱小,尊重長輩,愛我的故鄉和 祖國多於自己。我的理想是國家的興起和進步。我的生命是為土耳其而存 在⋯⋯最開心的,莫過於說『我是土耳其人』」一直以來,逢星期一開學和星 期五放學,土耳其學生都要朗讀此段誓言。 學校的老師會嚴密監控學生朗讀時的情感、節奏和聲量,直至滿足他們的 要求。學生們對此的態度在星期五更顯不滿,明明已心急如焚地希望盡快 放學,卻依然要朗讀這些誓言。這些誓言無疑是要令學生順從制度,為政 府服務。由於土耳其是一個多種族和宗教的國家,此舉更令其他種族尤為 不滿,一名庫爾德裔學生道:「我被逼要不誠實,所以只能努力說謊。」 今年夏天,土耳其有多宗大型的示威行動,例如守護蓋齊公園免受重建。 十月初,總統埃爾多安為了安撫民心,頒報了一連串民主化改革,其中一 項政策便是免除這項規定。然而,庫爾德人所組成的政黨,和平和民主黨 (the Peace and Democracy Party),依然認為這些修訂遠遠不夠。他們認 為這些政策依然未能真正保護他們信奉的宗教阿列維派,他們長期被歧 視,不被賦予與土耳其族一樣的權利。現今,老師要在土耳其教授庫爾德 語還是每受阻撓。

4/11/13 3:59 pm


改善 窮

印 度

印度代產業賺到笑 代母酬勞全球至奀!?

太陽底下無新事,西方國家發展生育科技已有十數年的歷史。但印 度這個南亞大國竟在短短幾年內超英趕美,成為最搵錢的「生仔工 廠」。去年聯合國支持的研究即揭露,印度的代母業年產值高達180 億。當地的代孕服務贏通街,皆因「夠抵」――客戶只需付費25,000 - 28,000美元(19-22萬港元),比美國的收費平足8成,但印度代母往 往只收到1至2成多的費用,其餘則由中介公司袋袋平安。 此外,印度的醫學科技相對發達加上「代孕法」的條文寬鬆,也是吸 引富人幫襯的關鍵原因。首先,印度的代母對代產子沒有法定權利及 責任。更甚的是,法例並無明文規定僱主對孕母的賠償和產後的健 保。去年五月即有一名當地代母死於產後併發症,竟被警方列作「意 外死亡」,不獲「工傷」賠償。另一方面,印度文化把身體視為神聖 之物,成為孕母乃不光彩的事。為免受人非議,印度孕母產後往往被 迫遷離原先居處。 代孕之所以受關注,某程度上是因為代孕使我們不習慣──明明身體 不是這樣用的;而親子關係變成生產者與產品的關係,亦使人感到怪 怪的。況且,大家都是女人,同樣懷胎十月,將身體一半營養分給肚 裏小孩,受過害喜、陣痛,但別家的代母就能收取你數倍的回報(中 國的代母平均收約14萬,是印度的兩倍),大抵大家都覺得匪夷所 思。 代孕觸發不少道德爭議,有人說身體不應被打上價碼。之不過,難道 我們日以繼夜的工作,出賣肝臟就比出賣子宮更得體嗎?再說,種種 的道德爭論其實不著邊際。佢地根本冇得揀!數以萬計的印度女人, 大多因為貧窮而踏上代孕之路,為的只是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在百物 騰貴的印度,她不賣子宮,結果可能是她的兒孫必須賣血賣腎,才能 勉強過活。

馬來 西亞

不準妄呼神的名字 禁止基督徒說「上帝」?

法 國

法 國 學 生 示 威 反 對 驅 逐 移 民

作為「自由,平等,博愛」的代表,示威等社運於法國自然是家 常便飯。 而在十月十七日的一週,數百個法國學生就由各自的學校走上巴 黎街頭,有些人站上巴士站頂,有些更面對施放催淚彈的警察, 他們為的正是表達對法國現有移民政策的不滿。 他們所不滿的,是法國政府嘗試收緊非法移民數目,重覆地將一 個個移民家庭捉拿起來並驅逐出境,愧對法國作為世界人權先鋒 的優良傳統。而他們不滿的爆發點,是一個來自科索沃的十五歲 女孩Leonarda Dibrani因其家庭的庇護申請被拒,而令她於實地考察 的期間,在眾多同學的面前被警察捉走,甚為粗暴。 但問題又是否只在於驅逐行為粗暴?其中一個受訪的示威者Romain Desprez說:「每人都應有機會,每人都應有工作,每人都應 有家庭。若某些年輕人作以上追求時被法國所拒,法國就不再是 我祖國。」這相信也是眾多學生會為著不同種族的人站出來的原 因。 而Leonarda Dibrani在受訪時就說(以法語):「法國才是我的故 鄉,我既不會說科索沃語,亦不認識該地任何人。我只希望能盡 快回到法國,並忘掉此事。」另外她亦提到,當初她的家庭逃離 科索沃,就正因為她們是羅姆人(吉卜賽人之一),受盡歧視, 就業及其他機會都小。可能移民追求的,就只是如此卑微的安穩 而已。

就是再缺乏關於穆斯林的認識,起碼會知道「阿拉」﹝Allah﹞意指他 們的「真主」。不過,普遍應該不知道在阿拉伯原文裡,Allah等同英 文的God,不限定為穆斯林的神。在馬來西亞,這字眼引發了爭議, 當地穆斯林和基督徒稱呼神不像中文分成「真主」與「上帝」,卻同 樣以Allah為名。法庭裡,三個穆斯林法官剛宣判基督教徒不得以Allah 稱呼他們的神,免生混淆,情況如同今日香港禁止基督徒使用上帝一 詞,然後全港的聖經都得重印一遍,誇張不? 霸道的判決背後,又是一場政治遊戲。2013馬來西亞大選的戰況前所 未有地激烈,現任總理納吉‧阿都拉薩好不容易才打倒反對派上台, 當地馬來裔﹝Malay﹞穆斯林佔人口約6成,不難推斷判決有爭取他們 支持的意圖。判決宣告當日,二百個穆斯林在法院外高呼勝利,可見 此一招數居然能得民心。納吉一方面以壓迫少數派的基督徒以爭取馬 來裔支持,另一邊廂又豪言壯語地宣告不惜得罪大多數的馬來裔,都 要削減相關福利避免信貸評級下跌, 可說在掌權者的操弄下,多數派 少數派均為受害者。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31 11_30-31.indd 31

4/11/13 3:59 pm


社區驗毒 之 拉錯好人 政府自九月尾起就「驗毒助康復計劃」展開公眾諮詢,為期四個月。計劃 打算在全港社區推行,並授權予警方在有合理懷疑下,為可疑人士收集尿 液樣本。會否造成警權過大以及加劇隱蔽吸毒的問題,我們仍不得而知。

1

2

本人係個麵包 師傅。 好多時都要 番工番到好 夜……

3

4 有一晚放工番 緊屋企時……

我地依家懷疑你吸 毒,請你跟我地番 警署協助調查﹗

突然比兩隻龜 逗……

6

5

點解整麵包都捉, 明明只係唔小心將 啲麵粉Hi左響塊面 到……

咪玩啦呀Sir,我 邊似道友呢﹗只 不過個樣睇落累 啲姐……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32

11_32.indd 32

4/11/2013 13:17:48


中大左翼學會

電影會:It’s a Free World... 單身母親Angie隨移民中介公司前往波蘭,但因難以忍受態度惡 劣的同事,她憤然辭去了工作。不甘心失敗的Angie與室友Rose 決定成立職業中介公司。她們在創業階段,不惜冒著非法經營的 危險,將部份外籍勞工的收入以繳稅名義據為己有。但有一次, 跟她們合作的資方因某些理由,不願給予她們中介公司應得的 報酬。面對如此情況,Angie又會怎樣做呢?透過《It´s a free world》這套電影,我們希望可以探討外判制的問題,以及移民 工受剝削的情況。

日期:13/11(三) 時間:7:00 pm 地點:Lady Shaw Bld G36

《共產黨宣言》導讀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寫的一篇宣言,至今仍預示著歷 史發展的軌跡:西方帝國的殖民戰爭、市場將所有價值都約 化成錢的威力、工人階級生活越見困苦的情況……這一切資 本主義的惡果,就像預言一樣銘刻在宣言當中。 除了為資本主義把脈,馬恩所提供的社會主義圖像亦很有意 思。在資本主義土崩瓦解的世代,代議政制就真的是唯一出 路?柏林圍牆倒下,就真的意味著共產主義完全失敗?透過 閱讀《共產黨宣言》,我們除了要解答上述問題,還希望借 它來分析現今香港社會,從而提出改變的可能。

11_33.indd 33

日期:20/11(三) 時間:7:00 pm 地點:Lady Shaw Bld G36

查詢最新消息 Facebook:中大左翼 E-Mail:leftbookscan@gmail.com Blog: http://leftistreloaded.blogspot.hk/ 電話:61213708(寶)

4/11/13 5:21 pm


貞子以外, 電視裡的妖怪 文:區刀

十月,電視發牌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政府黑箱作業令市民少了 一個免費電視的選擇,在幾日內激起十萬市民上街要求發牌。 然而,電視媒體的問題,又怎會是多一個牌就能夠解決的? 不幸的是,香港長期處於一台獨大的狀態。對於新聞報導、消 閒節目和廣告質素惡劣,我們很容易下「引入競爭,提升質 素」的判斷,將大型私營媒體的流弊誤以為是個別公司的經營 問題。

每日兩小時 足以洗腦 電視可說是最普遍的日常娛樂。翻查網上資料,近年香港人每 日約花兩個多小時看電視,與上網時間相若。美國政府2012的 統計亦指出,15歲以上的美國人平均每日約有5.6小時的消閒時 間。當中一半,即2.8小時用於看電視。居次的「社交活動」(包 括探訪、約人等)平均每日只有45分鐘。 每人每日兩小時實在不少,而資訊只來自寥寥幾個源頭,即使 由兩個增至四個或五個,也不能說是多。換句話說,全港七百 萬人每日幾乎接受相同的資訊,而這些資訊來自商業主導的電 視台。 本文將說明,各種隱性廣告及偏頗的新聞報導都是商業主導電 視的結果;另一方面,電視台為提高收視率而製作的娛樂節目 亦潛移默化我們的思想。

隱性廣告 鼓勵消費 商業電視台基本的營運模式,就是透過高收視率吸引廣告,同 時透過借出旗下藝人賺取佣金。要在有限的電視播放時間內賺 取最大利潤,在選材方面自然會有所取捨。由此可見,電視機 前的觀眾並不是電視節目的消費者,而不過是電視台的籌碼, 顯示利用電視賣廣告的潛力。這種模式,正正決定了電視台在 什麼時間播什麼節目;多播什麼,少播什麼;甚至是什麼可以 播,什麼不可以播。 除新聞和劇集外,消閒節目佔電視時間的一大部分,介紹餐 飲場所、旅遊熱點、時尚衣著。這些「由XXX公司贊助」的節 目,與其說是一個抽離的節目,倒不如說是一個大型廣告,透 過美貌議員的演技宣傳商品。

甚至電視劇裡亦充斥著各種嵌入式廣告(Product Placement) ,不會明刀明槍地推銷某些商品,而是將那種商品放在劇情之 中。只要細心留意一套荷里活電影,不難發現所有角色都用同 一個品牌的手機,去同樣的快餐連鎖店,駕同一牌子的車,在 不知不覺間已經為產品做了宣傳。日本動畫跟營銷的關係更加 密不可分。Pokemon以及各種陀螺搖搖片集的產品,先有商品, 大賣特賣確保有足夠收視,才決定拍劇。而劇集更進一步令產 品深入民心,甚至推廣到其他國家。廣告不一定要賣花贊花 香。只要不時加深你的良好印象,目的已經達到。

34 11_34-35.indd 34

4/11/13 6:02 pm


左翼學會專題 商業主導 抹黑抗爭 「無線新聞,事事旦旦」。新聞報導受商業扭曲最為明顯。近 年香港很多觀眾都留意到電視新聞在選材和報導手法上有明顯 的偏頗。例如最低工資立法時,集中採訪零售及飲食業老闆等 「苦主」,對數十萬基層工人如何受惠卻鮮有報導。對大型抗 爭的報導亦多次受到批評。在本年三至四月的葵涌貨櫃碼頭罷 工,《新聞透視》抽起罷工報導,《ATV焦點》抹黑工會等, 都是媒體明目張膽偏向建制的表現。 親政府背後是商業考量。為了讓藝人和劇集在內地暢通無阻, 電視台自然樂於在其他方面讓步。同樣道理,商業媒體在報導 大企業的問題時留一線,不過是避免得罪大企業而失去廣告。 這不是香港或中國特有的問題。《紐約時報》披露,在2003年 伊拉克戰爭時,美國國防部要求國內8000名分屬不同媒體的「 時事評論員」在作出支持戰爭的言論,結果是當時有超過七成 美國媒體報導支持出兵,比其他國家多出一成。 由於私營媒體說到底需要資金,即使在高舉「言論自由」、「新 聞自由」的地方,為確保能繼續營運還是要自我審查。新聞媒 體能否作為所謂的「第四權」監察社會,實在令人懷疑。 這時讀者可能會走出來抗議。「商業營運是有問題,但不管怎 樣,總比統一口徑的官方喉舌好吧?」的確,兩個電視台比 一個好,終究是少一點壟斷。然而除了私營和公營的基本分別 外,政府亦可在多方面規管媒體的擁有權,以免媒體受大企業 控制。例如2011年6月,厄瓜多爾公投,通過立例禁止私人金融 機構的總裁及主要股份持有人同時擁有傳媒企業的股權,避免 大財團作出有利於己的報導。台灣立法院在2012年亦草擬「反 媒體壟斷法」,禁止市場佔有率超過一定比率的媒體再收購其 他媒體公司,可惜因國民黨臨時變卦而胎死腹中。這些都是一 些可能的嘗試,限制資金對大眾知情權的干預。

越趨娛樂化 戰爭變打機 除了立場偏頗外,現實的新聞報導越趨娛樂化。為什麼會這 樣?這是因為一方面新聞報導是電視台的基本要求,但在「黃 金時段」播放悶蛋的新聞,實在太浪費了。解決方法就是從取 材和報導手法方面著手,將新聞變成娛樂的一種,同樣吸引觀 眾眼球。例如香港的電視新聞長期缺乏國際政治經濟的報導, 取而代之的是奇人奇事和可愛貓狗。難道世上就沒有其他值得 報導的事情嗎? 國際新聞淪為獵奇報導遠遠不是最糟的。自1982年福克蘭戰爭 以來,媒體對戰爭的狂熱報導一直為人垢病。在2003年伊拉克 戰爭,以霍士(Fox)為首的美國媒體均以第一身報導戰況。震 撼的影像,講波式旁述,將報導變成電影或電腦遊戲,令觀眾 如同身歷其境。同時,各媒體亦乖乖遵守官方規定,沒有播放 任何死亡士兵的遺照和棺木。這些報導手法均令觀眾集中於正 面的「劇情」,而忘記戰爭帶來的死亡、傷殘和破壞,更不用 說質問。除了無法呈現事實外,亦遠離客觀中立的原則。第一 身戰爭報導令觀眾不自覺變成「我軍」,對「敵軍」自然要斬 盡殺絕。自動已經在戰爭問題上站在支持的一方,對軍方的各 種暴行缺乏批判。 雖然看似矛盾,販賣悲情同樣是娛樂化的一種表現。一直以來 電視都有節目報導世界各地災民的慘況,近年亦有《窮富翁大 作戰》之類的節目關注香港基層工人的生活。令人匪夷所思的 是,很多時候節目主持人的感想竟然是「其實我們已經很幸 福」,自然不會想到為什麼有人不幸,有人幸福。看過這些節

目,觀眾或許會「同情」窮人,但不會質疑為什麼社會上會有 窮人;他們或許想「幫助」窮人,卻不會思考怎樣才能從根本 上改變。 娛樂化報導以視覺效果和煽情取代觀眾思考。從另一方面變成 向官方立場傾斜的偏頗ß報導。

劇集老套 遠離事實 談到扭曲社會現實,電視劇集的表現更為明顯。但有些時候電 視節目扭曲社會現實,不一定是出於政治考量。電視劇集在表 達人物性格和生活時,往往與事實距離甚遠。不是說非要100% 忠於實況不可,而是這些與事實不符的描述往往會加深流行誤 解。 無線古裝劇中,角色言必稱奴才奴婢,女性角色往往被刻畫為 受保護動物,不是驚慌就是哭叫,當然也少不了被男人掌摑。 這些人物設定過去已受多番批評,例如陶傑指電視劇令中國傳 統陋習深入民心。「女同學社」在2012年回顧77套有同性戀者 出現的無線劇集,發現當中竟有22套將同志定格為殺人犯、急 色鬼、或是精神病人。又以北美劇集為例,男性白人角色大多 佔主導地位,而作為配角的黃種人經常演出沉默、害羞、不善 交際的角色。美國一項研究更指兒童節目裡超過六成白人扮演 正派角色,而黃種人和黑人大多扮演反派。這都說明劇集為討 觀眾歡心,自然會配合他們既有的心態,將日常的偏見以更誇 張的手法呈現。

永恆不變 世界美好 這時讀者又鼓譟了:「喂大佬呀,我都係想輕輕鬆鬆睇下電 視,有冇你講到咁誇張?」絕不誇張!上文提到的美國媒體巨 頭霍士電視台收視率為全國第二,多年來一直因其保守立場備 受自由派批評,亦多次被發現造假新聞。學術界的各種研究指 霍士新聞報導誤導。2010年史丹福大學調查發現,霍士觀眾較 不接受科學研究。各種調查更指,霍士觀眾較完全不看新聞的 人更缺乏常識,例如不知道地球溫度正在上升,及說不出誰是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等。 我們看電視很多時候都不過是電視撈飯,輕輕鬆鬆,不會怎樣 注意。但其實花在電視的時間遠遠超過接觸任何其他資訊。跟 電影、音樂等媒體不同,電視的影響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 的。從小到大,每人每日兩小時,足以構成一種牢不可破的世 界觀,限定了我們的「常識」,哪怕是錯的常識。而電視為觀 眾塑造一個美好的世界。BBQ大團圓結局,沒有貧窮、傷病及不 公。即使是面對災難或貧窮,都少不了漂亮臉蛋和歌唱,與事 實距離遙遠。不會懷疑事情的起因,不會追究捐款的去向,觀 眾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關心了世界,然後收拾心情,看接 下來播出的「獎門人」。

大眾媒體歸大眾 電視到現時為止仍是廣大市民的重要娛樂和資訊來源。不說老 一輩不懂上網,年輕人在網上追劇集也是脫不了電視的影響。 因此對於電視的種種問題,不是個人選擇看或不看就能解決 的。上述討論指出商業考量令私營電視台的新聞失去客觀、劇 集強化傳統陋習、充斥顯性隱性廣告,潛移默化影響我們對事 物的看法。哲學家阿多諾在50年前形容文化工業為「集體欺 瞞」,在今日距離事實不遠。面對這種狀況,實在有必要跳出 一貫不是私營,就是國營的二分法,看看有沒有其他出路。 35

11_34-35.indd 35

4/11/13 6:02 pm


The

Poor

Should

早陣子聯合國拍了一輯廣告談歧視婦女,在Google搜尋器打了 以「women」開首的字句,Google的自動搜尋功能彈出一堆最流 行選項,包括「女人應該留在家裡」、「女人應該做奴隸」、 「女人不應工作」、「女人不應投票」,等等。即使在據稱先 進的英語世界,性別觀念仍是可以落後到令人側目。 悠悠網海,還有甚麼社群廣受網民歧視?試著模仿聯合國的辦 法,在Google輸入「the poor should」,得出以下首五位流行 搜尋句子。 *the *the *the *the *the

專 欄

poor poor poor poor poor

should should should should should

die not have children help themselves pay more taxes not be allowed to vote

狂言暴語一浪接一浪,仇窮民粹絲毫不遜性別歧視,搜尋選項大 都對貧窮缺乏同情,簡言之即「你窮你死你事」。這種想法,在 香港同樣遍地可拾,「綜援養懶人」五個字由九十年代風行至今 從未過時,希臘債務危機之際坊間亦不時湧現「希臘人懶慣」的 所謂解釋,我們對貧窮的認知總是離不開懶,於是永遠安坐道德 高地說教。朋友上課教醫療政策,有學生發表高論稱人人有責任 為自己生活賺錢,賺不到醫藥費的人不應治療,眾皆附和。 真相如何?真相是,從來過半數綜援都是高齡個案,難道要踢八 十歲長者撐住柺杖發奮學紮鐵;真相是,希臘打工仔平均工時高 過動輒過勞死的日本,債務危機源於政府搞奧運透支公帑;真相 是,那些同學們很大機會一輩子交的稅也抵償不了自己享用過的 教育資助。要找這些資料不費吹灰之力,不花錢,花十分鐘已能 在政府統計處和經合組織的官方網站找得到。實實在在的懶人不 在遠方,正是以懶論罪的仇窮者自己。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 過得人,假如揚棄偽善的雙重標準,好戲就開鑼了——怎樣用仇 窮者自己的律法處置這些仇窮的懶人?人窮因為懶,所以the poor should die,right?就趕他們到糧船灣六角柱石峭壁排成一列列 跳下去,何其壯觀。盈千累萬的懶人走了,地球的食水和空氣清 淨不少,房屋問題更迎刃而解,真正落實源頭減人,痛哉快哉。 殘忍罷,但殘忍只證明我們無法面對我們自己,與人無尤。互 聯網帶來的快捷未必被用來尋找真相,卻往往散播更快捷的謊 言。世情低處未算低,隨手翻開地鐵站撿來的《Recruit》,赫 然發現廣告上白紙黑字招聘「網絡打手」,兼職全職俱可。行 騙不再是地下經濟,五毛黨也絕非中共專利。懶得分辨真偽, 就是在額頭鑿上「請騙我」三個大字,創造另類就業機會。不 過誰管呢,樂於被騙也大可樂於騙人,哪天等錢使時做打手賺 外快,勝過付不起醫藥費嘛。 完美的循環,大抵如是。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36 翼園活 欄 11_36-37.indd 36

尤 尼 安 鬻文之徒,食古不化。

4/11/13 5:27 pm


「馬照跑、舞照跳」, 不是香港核心精神嗎?

這幾年,隨著各種保育舊區社區網絡、保育天星皇后 碼頭、反高鐵撐菜園等等運動,「本土論」興起。同 時,除了「保衛社區」、「保衛家園」這種本土論 外,也興起了「排外」、「任何事香港人優先」的本 土論。兩種本土論,有時混在一起,有時截然分開。 不過,「社區」當中包括千絲萬縷的生活痕跡和細密 的討論,難以用soundbite解釋;「排外」卻簡單得 多,一張身份證/出生證,又或膚色語音,好像可以 清楚劃出界線,對大眾傳媒來講容易講,對政客來說 容易用。

凌晨一時,X終於下班。工作了十六小時,令X極度疲 累,腦中空白一片。還未吃晚飯的他打算到公司樓下 的茶餐廳吃宵夜,然後回家。 茶餐廳裡人不算很多,客人只有十個左右,他們好像 都是剛剛下班,來這裡吃個宵夜。有人在吹水,有人 盯著電視。 「夥計,餐蛋飯,多飯多汁。」X坐下後就點了一碟 頹飯,就算是頹飯都要三十個大洋,這已經是最平 了。X將想目光移向電視,不過被前面枱幾個正在高談 闊論的男人吸引了注意。

回想起來,我與一群朋友開始講「本土」,是2005年 反世貿前。當時香港的民間社會多了討論資本全球化 的問題:跨國財團到處攻城掠地、搞血汗工場;新自 由主義下各地窮人如何無啖好食;世界各地的文化/ 地景越趨單一化;世貿這種國際組織如何協助第一世 界去掠奪本國窮人和發展中國家;與及,香港政府所 謂帶頭搞外判,其實就是由簽了世貿的服務業協定開 始。面對這群跨境壟斷集團,全球不同地區的「本土 化」就很重要,亦即保住本地的文化和經濟特色,及 爭取社會政治經濟的自決能力,這些都是保存世界的 多元化和基層人民生計的條件。

「屌,個仆街臨收工前先畀一大堆文件叫我做完先好 走,真係屌佢老母!又成日都針對我,雞蛋裡面挑骨 頭。如果佢唔係我老細,我一早就揼柒佢。」 「傑哥,我都唔好得你幾多。佢之前要我幫佢揹鍋, 攪到我一身蟻。好彩只係燉冬菇同減人工,唔使炒 魷。不過又要等耐d先可以買部新Mac機。」 「啲老細就係咁架,當你係奴隸咁款。傑哥你要忍辱 負重,唔好因小失大。個廢柴都係靠裙帶關係先可以 坐係呢個位,如果唔係佢究竟何德何能可以係我地上 面!以傑哥你嘅聰明才智,唔駛幾耐就高職位過佢, 唔使再忍啦!」

香港世貿會議之前一屆世貿,是在墨西哥的坎昆。在 那裡,一位苦苦無法向跨國領袖們表達小農之苦的農 民李京海,當眾自殺以表示對世貿的控訴。然後,那 一屆有關農業的協議,在會內無法達成。雖然勢單 力薄,但,難道,就在香港,在我們有可能做一點事 的地方,就由得那些害人的協議通過?當年,香港 反世貿示威因有韓農的組織化大量參與,實在不弱; 當年,香港會議中仍未能通過坎昆的農業協議,守住 了李京海先生的遺願,以及全球眾多小農的性命和生 計,還有眾多農村小鎮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特色。

這時,電視機傳來一陣吵鬧聲,原來是播放關於市民 在政總前抗議政府免費電視。前面枱男人將話題從屌 老細轉到王維基身上。 「屌,緊係撐啦!唔駛再對住無線同亞視 啲 無聊節 目。」 「個政府咁黑箱作業,真係是可忍,孰不可忍呀!連 我老母都有去政總支持王維基呀,如果唔係要返工我 都會去。」

因為壓迫集團是跨境的,這種「本土化」正正要靠跨 境的弱勢者連結起來,才有可能成全。因此,任何呼 籲你排斥外來弱勢者的論述,不論主觀意願如何,但 在客觀效果上,都只是在維持著這個壓迫結構。例子 嗎?很簡單:不如大家嘗試去數算一下,近年的排外 論述,如何把選票大把大把地送給了那些保皇黨、建 制派、親中共派?

「王維基做啲好節目,唔駛再睇無線BBQ結局。政府唔 發牌畀香港電視,話唔埋CCTVB同埋政府嘅合謀……」 「昨天有工會支持全民退休保障,遊行人數只得四十 個……」電視機中的漂亮女主播繼續報導另一新聞。 「哈,得咁少人,你話佢地出來示威定示弱呀?」然 後他們立刻對這個話題失去興趣,轉到女人和波經, 彷彿這段報導與他們無關係似的。

愛一個地方,是因為這地方承載了大家成長,有著自 己與不同人實在的生活經驗相交的痕跡,是一種自重 的表現。也正因為這樣,「中國」大到不可能是成長 的痕跡,即使「香港」也不可能,也許,只有「灣 仔」、「深水埗」、「油麻地」、「深圳某區」、「 北京某街」這種規模,才勉強可以小到足以成為一種 真正的「本土」。

飯到了。X匆匆地吃完、埋單,但那三個男子仍在高 談闊論。「明天還要上班,早點回家休息吧。」X心 想。 「馬照跑、舞照跳」是香港的核心精神,不是嗎?

李 維 怡

E d w a r d

19歲開始參與基層社會運動,關心人民如何可以自主的問題。近十年主要從事 藝術培育、各種基層平權運動,及與基層民眾一起搞紀錄片及媒體創作,現 為錄像藝術團體影行者之總監。書寫出版結集有小說/詩/畫結集《行路難》 (2009)、《沉香》(2011)及《短衣夜行紀》(2013)。

中大左翼學會成員,覺得學習比學業更重要,喜歡睡懶覺,但睡 完懶覺後便很有罪疚感。

11_36-37.indd 37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37 4/11/13 5:27 pm


藝 術 家 需 要 氣 質 :

賴明珠(Elva)的說話是經過沉澱才說出 來的,有份謹慎的重量在裡。與這重量 相反的是她瘦骨嶙峋的外表,連前輩馮 美華(May_Fung)都要在面書上公開說她 太瘦,需要增磅才有力氣繼續做藝術。 對Elva來說,力氣固然重要,但藝術品 的高低,更與個人的氣質有關,而她亦 時刻提醒自己要提昇,要修練內涵。

在其散文《十九歲》裡,反觀自己寫: 「成長,是用小石子,一下一下,刮花 內心的過程。」生活日常的一點一滴正 漸漸改變自己,豐子愷也一早寫了。不 過,Elva面對這些日常的方式是通過藝 術。Elva再寫「折疊了的悲傷,始終打 不開來治療。」,但其實她正用視覺藝 術的方式醫治自己。

這些接近靈性的說法完全不像出於一位 剛剛本科畢業的學生(2013年畢業於藝 術系),倒像飽歷滄桑的老人。幸好, 她年輕的外表遮掩其蒼老,滄老只體現 在她的藝術作品。

所謂「視覺藝術的方式」,Elva說:「 這是有關抽乾自己,向自己心內掘的過 程。你要有回應當下的敏感,嘗試認識 生命的深度。這是個人內涵的提昇。」 Elva的藝術觀裡,技藝只佔很少份量: 「作品呈現所面對的技術問題,要靠經 驗才能累積。例如我以往在數碼照片上 畫畫,才發現有解像度的限制。所以, 我現在用菲林相機。」這些是要通過實 際運作後才進步得到的,「在你完全掌 握技術之後,反而失去了一些隨機的可 能性,這樣做藝術就沒趣了。」

追 尋 自 我 與 藝 術 療 癒 Elva出生於廣東省,小學二年級才來 港。跟許多新來港學生一樣,她首當其 衝要處理的是個人的身份問題。不過對 於Elva來說,這身份未必與政治的有太 大關係。她關心的是家庭脈絡所加諸在 自己身上的痕跡,以及一種藝術家獨特 的自我身份。 在其畢業作品《家庭照》,她用家裡的 舊相簿為物料,用鉛筆畫上綿綿不斷的 雨點:「這裡的雨不是滂沱大雨,就正 如家庭於我們的影響,不是一下轟烈 的,而是一直纏繞的情緒,難以消散。 」Elva說。 這份情緒直接影響Elva的創作,特別是 社專左 校 要處理父親的離世。「原來他對 情性文 生 我的影響很大,但在他尚在的時 藝會別 色 候,我毫不察覺。」,所以Elva 38

而且,個人的氣質就非單單技術可搭 救:「其實我的作品沒有表達甚麼特別 的訊息,藝術家本身才是內容。」因 此,她把藝術家的氣質視為最重要:「 每個人都有氣質,雖然看似中肯,但其 實都有高低之分。你願意掘深一層,自 然散發另一種不同的氣質,作品也會獨 特一點。甘願停住腳步的,作品也會有 人喜歡,只是,你氣質有限囉。」 「藝術家的提煉在於你的個人觀點。有 些人胡亂挪用符號就說是自己的作品, 我不認同的。你要有個人的立場,和一 定的深度,再用個人獨特的形式表達出

投稿

賴 明 珠 的 疏 離

文 : 梁 皓 然

來才可以。」門檻看似很高,有點嚇 人。但Elva在乎的,始終是自己對自己 的敏感和清晰。「我認同艾未未。沒有 人會說他虛偽或是搏出位,因為他本來 的身份就是如此政治,自然所做的,也 具人文關懷,也能感動人,體現到何謂 『藝術家的獨特』。」 在Elva眼中,藝術家都有種命中注定的 意味,這份「非這樣不能」的條件令藝 術更為提昇。

現 代 的 疏 離 與 夢 仔細看Elva的作品,會發現當中的命題 離不開疏離感,只是表達不同。發現自 己感興趣的主題後,就會想用自己的方 式呈現。在中大,影響Elva創作的人包 括譚偉平(Lukas),「在他的堂裡用碳 筆和鉛筆,還原基本,反而尋獲一份純 粹,只剩黑白和光線。」因此在她的油 畫《Room》,只剩黑白灰的色階,用純 粹的方式呈現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 疏離感,亦正正是貫穿Elva的作品的命題。 在《Gloomy Sunday》,她用五線譜,人 像模型和光描繪都市生活的距離感,模 型的擺設時而擠迫,時而疏落,但它們 都只是安靜地站著,光的滲透使它們的 影子交錯,像平日下班的場面。只是五 線譜和光的投射塑造了寧溢的氣氛,與 躁動的城市形成對比。就是這反差令我 們在陌生了的視點,觀看人的疏離。

翼園活 欄

11_38-39.indd 38

4/11/13 3:49 pm


在她的另一系列作品, 《The long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laces is time》和《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laces is dream》,探 討的是實際的距離和自己與自己的距離。促使她 如此思考的是半年在美國的交流經驗。「在匹茲 堡的生活改變了自己很多。首先,生活環境已經 不同,那邊的雪,起初會叫你興奮,但過了一段 時間,你只會掛念香港。這份思念一直縈繞,影 響我在那邊的創作。同時,那邊的課程跟這邊的 很不同,那邊要讀很多歷史和理論,不單是藝術 的,也要學習跟電影,社會等科目,而且教授都 十分『chur』,迫使自己要不斷思考。」

▼由上至下: 《 Gloomy Sunday 》, 《 The long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laces is time 》, 《 Room 》

《The long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laces is time》用碳筆和鉛筆畫了兩張靜止的白椅,它 倆的距離仿彿接近,但其實,我們的視點被玻璃 隔開。畫的中間有路的倒影,又有玻璃的折射, 我們是在被隔離的位置看這兩張無人坐上的椅 子。在觀者與椅子之間的是實際距離,而兩張椅 子之間的卻是另一種靜默的距離。這靜默的距離 在《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laces is dream》得而延展,Elva用拼貼的方法把不同 照片湊合在一起。真象與幻象之間的,因著視覺 變得接近,甚至相連。但我們想清以後,卻又發 現本無一物,一切只存在夢裡,所以接近。

Elva是追求進步的人。未來兩年,她會繼續在中 大藝術系讀碩士,探討更多作品的可能性,「我 想自己的作品有霸氣點!」她笑說。她希望自己 多點氣度,同時更多彈性:「我不抗拒畫廊,但 我同時不希望自己過份早熟,被市場過快定型, 限制自己的可能性。」不論是有關個人的內涵, 作品,路向,前途等等,Elva概括:「一切言之 尚早。」

11_38-39.indd 39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39 4/11/13 3:49 pm


我們都是受害者──

反思呼叫音樂節 文:林君穎

呼叫音樂節(下稱「呼叫」)自2011年 起舉辦,至今為第三屆。舞台上的樂團 努力呼叫、吶喊,讓更多人注意獨立音 樂,體現其命名。由於其中一位創辦人 生於香港,對本地樂壇心灰意冷後才到 台灣發展,因此呼叫除了推廣台灣獨立 音樂外,也期望藉此帶動香港的獨立音 樂和馬拉松音樂節的概念。今屆已於十 月初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Star Hall 舉行。兩天的表演緊湊,由二時開始至 十一時結束,邀請了不少獨立樂隊如神 棍樂團、Trash,也有較知名的歌手如 徐佳瑩、林宥嘉到場演出。 音樂節使熱愛音樂的人相聚、狂歡,猶 如慶典。筆者參加過不同的音樂節,每 次都受當中激昂的氛圍感染。然而在這 次呼叫,卻有別於以往的常態,使我一 直發悶。

沒有fun的呼叫音樂節 在呼叫的第二天,筆者與很多觀眾一 樣,提早到場排隊,準備「霸靚位」享 受音樂。開場前,觀眾都坐下歇息,留 力以投入接下來的節目。未幾,光束射 出,第一隊樂隊準備就緒,觀眾紛紛站 立。不過,我留意到身後有幾名青年仍 然坐著,正低頭玩電話。因為從未遇過 這回事,原本打算專心看show的我,也 禁不住每隔一會就回頭看,看他們有沒 有站起。可是經過多番回眸,他們仍在 按手機。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40 翼園活 欄 11_40.indd 40

到了音樂節中段,台前更有一大群觀 眾在過場時坐了下來就再沒站起。他 們自成一個個小圈子,有的聊天,有的 Facebook,有的轉珠。雖然我的視線頓 時無人阻擋,但總覺得這沒勁的場景與 台上演唱的punk格格不入。演出樂團竭 力帶動氣氛,可是當他們「借大家的 手」,眼前只有零落的人和應。觀眾 high不起來,氣氛變得奇奇怪怪。這使 我有點鬱悶,並開始分神,猜想著表演 者的心情和想法──觀眾是否太累?還

是演出不夠好?幸好回頭張望時,發現 身後的觀眾仍然站立,專注欣賞,我才 舒坦一點。他們大概很想擁上前,卻因 一河之隔不能到達彼岸。終於,到了林 宥嘉的壓軸演出,不待他說半句話,觀 眾已經全站起來,甚至擠擁上前,隨著 節奏擺動。 筆者以往參與的音樂節,大抵秉承了 胡士托(Woodstock)那種「having fun」的氛圍,鼓動觀眾與其他樂迷、 環境互動,因此不論演出單位知名與 否,台下總有熱烈回應。胡士托為史上 最大的搖滾音樂節,於1969年在紐約鄉 下的奶牛場舉行。縱使三天裡都陰晴不 定,觀眾需和雨水、泥濘「玩遊戲」, 但亦無損他們的興致,氣氛好不熾烈。 然而在這次呼叫,因為獨立樂團與知名 歌手在氣氛上的落差,才令我察覺到有 人會抱著另一種心態來觀賞音樂節。 音樂節本就意味有不同的演出單位,知 名歌手固然吸引,但其他樂團的水準也 很高,同樣令人耳目一新。再者一些歌 手久不久就來港出席活動,反而那些獨 立樂團只能透過音樂節才可以到來表 演。一旦錯過,就不知下次是何時。機 會難得,若不細心觀賞,不是有點可惜 嗎?

進 入 音 樂 節 文 化 不過仔細想想,那些觀眾的表現並非 不能理解,因為香港確實欠缺音樂節 文化。毗鄰地方如台灣、日本每年都舉 行大大小小的音樂節,如春吶、富士搖 滾音樂祭,發展得相當成熟。就算當中 有主流歌手,觀眾都不會忽略其他的音 樂單位。相比之下,香港的音樂節數量 小,規模小,觀眾習慣個人式的演唱 會,購票入場只為單一的演出團體。 固然音樂節文化需要慢慢營造,但主辦 單位在單次的音樂節中也不妨多做一 點,協助觀眾進入音樂節的氛圍。

例如可選擇室外場地。縱然室外場的燈 光音響未必及得上室內場,但因為場地 寬敞,較不拘束,且有無邊無際的天空 作伴,能享受藍天白雲或豔麗霞彩,任 誰都會感覺舒暢,因此氣氛通常都較熱 烈。不少人會情緒高漲,拿著啤酒亂 舞。相反在室內,就如困在密室中,感 覺侷促,拿著啤酒亂舞又怕弄污地板, 「就住就住」,自然較難投入。 除了主舞台外,主辦單位亦可設置小型 舞台及工作坊,使觀眾能近距離和樂手 互動,學習一些簡單的樂器,甚至即場 jam歌,促進樂迷之間的交流。這樣音 樂的氛圍便會籠罩入場人士,就算對主 舞台的表演沒有興趣,也可到其他區域 遊逛,減少他們因沒事可做而自顧自 的。

不過,有頭髮邊個想做癩 痢,有資源邊個想搞得柒。 事實上,就算已經邀請著名歌手到場, 呼叫也每年虧蝕,只靠「理念」支撐下 去。推廣獨立音樂一向都是「不賺錢」 的,此時政府的文化政策或能派上用 場。可是,就算呼叫的入場人次不少, 而且籌委有豐富的樂團演出和辦show經 驗,主張「創意工業」和「文化交流」 的香港政府,卻由場地租借至資助申 請,都對他們不屑一顧。 呼叫原初有想過在戶外舉辦,但當他們 接觸多個政府場地,例如西九,卻得不 到回應。他們亦撰寫了計劃書以申請資 助,卻也全無回音。甚至只是請求使幾 百名工作人員能更快捷地辦理工作證的 電郵,也是零回覆。 政府對呼叫的冷淡態度,某程度也反映 對獨立音樂以至音樂節文化的取態。回 想筆者在呼叫的遭遇,我們──不論是 傳統的音樂節樂迷,或是未能投入音樂 節文化的觀眾,都是此等文化政策下的 受害者。

4/11/13 3:49 pm


有錢賺, 咪留你一個沙灘 ――反思銀礦灣沙灘音樂節 文:健

於大嶼山梅窩舉辦的銀礦灣沙灘音樂節(Silvermine Bay Music Festival,簡稱SMF)今年已踏入 第八屆,音樂節一連三天(10月11至13日)進行, 累計進場人次達二萬五千人。SMF本著獨立、原 創、免費的原則,為香港獨立樂隊提供表演舞台, 與大眾分享自己的創作。

璀璨舞台背後的(熱)血與汗……與錢 根據SMF主辦方的描述,音樂節能從最初只有廖廖 數十名觀眾的小型Band Show,發展至今日容納二 萬多名觀眾、有完善設備的大型音樂節,全賴於 一班熱愛音樂,堅持自發於銀礦灣沙灘上搞Band Show的年輕人。 於早期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他們需要一手一腳解決 各種難題,譬如申請場地、籌措器材、借電、搭場 等,但除了以上的技術問題外,更重要的是要取得 梅窩居民的信任以及支持。一路走來,抵受著不少 批評、打擊,還要擔心壞天氣將一年努力付之一 炬,今日SMF的盛況背後是他們多年來的心血。 但除了滿腔熱血,背後的經濟支持仍是相當關鍵, 除了各大商業機構諸如嘉士伯、信和集團等贊助 外,政府旅遊事務處自2012年開始撥款資助SMF, 以及由旅遊發展局協助宣傳,SMF的規模亦自這年 起擴大了不少。 然而,根據筆者所知,政府一直以來不但甚少支持 香港的獨立音樂發展,甚至透過各種政策扼殺其生 存空間,難道SMF的理念,及其背後的熱血故事連 政府都為之動容,因而慷慨協助推廣獨立音樂?當 我聽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的開幕致辭, 方明瞭對政府提供資助一事,非但不能過於樂觀, 甚至應有所警惕。

純 屬 投 資 , 不 談 音 樂 蘇錦樑於與Band Show格格不入的官方開幕致辭 中,已清晰表明政府資助SMF的目的,是為了配合 「寰宇匯聚大嶼山2013」這個大嶼山旅遊項目,最 終達至「把握好港珠澳大橋二○一六年後通車的機 遇,積極發揮大嶼山旅遊業的潛力」的目標[1], 期間提及如何配合大嶼山各項旅遊基建,展望SMF 成為國際級旅遊盛事,但對香港獨立音樂的發展卻 隻字未提。 由此可見,SMF於政府眼中是發展旅遊業的其中一 個商機,音樂節的內容、演出單位、理念等,似乎 都無關重要,只要吸引到大量人流便是成功的投 資,說穿了,獨立樂隊也不過是招徠遊客的商品。 由此亦可解釋,何以坊間從來不乏馬拉松式,由獨 立樂隊輪流表演的音樂會,但唯獨SMF能得到政府 撥款資助,這無非關乎於銀礦灣的地理位置,大幅 增加了SMF背後的經濟潛力。

11_41.indd 41

趕 絕 獨 立 音 樂 的 元 凶 事實上,經濟至上的教條下,低「經濟價值」的獨 立音樂不但無法受政府青睞,更往往成為發展經濟 背後的犧牲品,通過各種政策,政府根本是趕絕獨 立音樂的元凶。 夾Band需要Band房,而租金低廉、遠離住宅區的空 置工廈單位便吸引不少樂隊租作Band房之用,觀塘 區的工廈平均每幢有十隊本地樂隊,三百多幢工廈 已孕育了近千隊本地獨立樂隊。 然而,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一直無視本地獨立音 樂的生態,為求將地段增值,強行將大量工廈拆卸或 改建成住宅、商廈,工廈租金因而急升,不少樂隊無 法承擔貴租,其生存空間直接被「活化工廈」扼殺。 此外,樂隊表演需要場地,於香港,供獨立樂隊表 演的空間已少,但僅餘的卻仍然被政府趕絕。首 先,於工廈內的表演場地不能倖免於「活化工廈」 ,以Hidden Agenda[2]為例,已面臨過數次逼遷, 而每次不夠錢搬遷便唯有辦個音樂節,廣邀相熟樂 隊來義務演出「籌旗」,相比起SMF,還真夠淒涼。 另一方面,觀塘海濱天橋底從來是樂隊自發舉行戶 外演出的地方,甚至定期舉辦名為「遊Show」的音 樂會,但因政府「反轉天橋底」[3]的發展規劃, 天橋底由無需申請、自由的演出空間,被改造成限 制極多(音量限制、沒版權就不可唱流行曲等), 並需經繁複程序申請的「文化活動」場地。

2011

結 語 - 對 S M F 未 來 的 疑 慮 筆者大部份時間都享受於今屆SMF之中,但眼見越 來越多的贊助商以及商業推廣活動,加上對政府資 金的依賴,確實增加了我對SMF未來發展的疑慮。 SMF主辦方的謝幕新聞稿中提及過,希望能平衡各 方利益,最終「讓香港人和政府更加明白到,本地 的獨立音樂文化並不兇猛」,從而能繼續吸引政府 及贊助商的資助,以維持現有的規模。 然而,試想像,當My Little Airport唱著「來到 世上的意義是為了抗衡,為了正義必要時犯法抗 爭……犯法為彰顯法制不公允」的時候,或Tonick 唱著「喺香港有錢就惡死,你窮撚佢理得你死」的 時候,政府及財團能視之為「並不兇猛」嗎? 誠然,以上例子已屬相當溫和,香港有更多反建 制、暴烈、批判性強的獨立音樂單位,譬如今年有 參與「搖滾不容殺人政權音樂會」的四點打後、狻 猊等。這種「兇猛」正是獨立音樂的可貴之處,假 若為了確保政府及財團的贊助,而妥協於將香港獨 立音樂的反抗力量隱沒,甚至將已屬偏鋒的樂隊推 向更邊緣時,這不是與SMF推廣本地獨立音樂的原 則相違背嗎? 按:筆者撰文期間,剛看完My Little Airport的 金石為開音樂會,期間主音阿P狠狠地唱出「蘇錦 樑/行政會議/梁振英,我屌你!」,台上下氣氛 打成一片。

2012

2013

[1]香港銀礦灣沙灘音樂節2013開幕禮致辭全文:http:// www.cedb.gov.hk/chi/speech/2013/pr12102013a.htm [2] Hidden Agenda是位於觀塘區工廈內,於本地獨立音樂圈中著 名的Live House [3]由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推出,將觀塘繞道天橋下的空 地改為文化表演場地,最終為配合把九龍東打造成第二個核心商 業區的計劃,現有團體作「海濱天橋底,空地最好使」的抗爭, 可參考:http://grassmediaction.wordpress.com/2013/10/31/ 海濱天橋底,空地最好使-我地有分數,唔使你規/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41 4/11/13 3:49 pm


普選以外的想像—— 《建設中的自治區》

甚麼才是「真相」—— 核電爭議讀後感

文:倪帆

文:八面玲瓏

建設中的自治區(Comuna en construcción) 導演及製作:Dario Azzellini,Oliver Ressler | 語言:西班牙語、 英語/中英文字幕|2010/ 奧地利/94分鐘/彩色

核電爭議(Nuclear Controversies) 導演:Wladimir Tchertkoff|製作:Feldat Film|語言:烏克蘭語、英語/中文字幕|2004 /烏克蘭/51分鐘/彩色

在香港,每當談到如何推行民主,我們不免會認為實施普選就是現 時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在地球另一端的委內瑞拉對民主有另一種 實現——名為「參與民主」,引發了筆者對民主的另一種想像。《 建設中的自治區》並非一般故事性強的電影。導演以直接而純粹的 手法,紀錄居民多個參與地區商討及工作的細碎片段,讓觀眾能窺 探到民主的另一種體現方式。

「核電爭議」這一套電影,是討論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事故後, 各個國際機構如何看待及處理事故為主題的紀錄片。對於核能,大 家的印象總離不開「高效、潔淨」,而只要有效控制發電過程確保 安全,則更是全球能源短缺的能源出路。但大家有否想過,核電真 的是「高效、潔淨」嗎?一旦核電廠失控會做成多大的問題?而這 些問題又會被如何處理?

民主的目的是分散權力,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香港現時爭取的普選 屬於代議民主機制。它與參與民主最根本的差異在於權力投放的對 象。代議政制中人民通過選票把權力交到政府或政黨手中。人民只 能決定自己的代議士,讓他們替整個社區或社會作決策,而權力亦 會集中在代議士身上;參與民主則強調權力的下放,人民能直接投 入參與社區的大小事務,掌握自己的生活。

切爾諾貝爾事故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電影聚焦事後科學 家及政府等如何處理事故產生的問題。官方論述指核電事故的傷亡 十分有限,但民間科學家及醫生的調查卻發現很多問題:當地畸型 兒童的出生率大大增加,兒童會因攝入被污染食物而出現「體內照 射」的問題等。官方則堅持這些資料「不專業」,不但沒有正視這 些問題,發現問題的科學家更在沒有充足證據情況下被控以貪污罪 名入獄,也有主張在事故後疏散居民的科學家被撤職。此外,在電 影中如此種種掩蓋事實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說世衛與國際原子能 機構簽署密約,世衛不能進行對輻射對人體健康的獨立研究。那麼 究竟官方的說法有多大程度可信?

以修建輸水系統為例:在香港,當街上有水管需要維修或改道時, 都是交由水務署計劃及處理。政府通常連諮詢也省去,居民只有被 通知的份,無法介入。萬一工程影響居民生活,他們也只能無奈接 受;在委內瑞拉,人民才是主導者。電影開首,基建小組先視察地 質環境,尋找適合的土地。然後與小組之上的「自主社區議會」共 同商討及規劃水喉的設計。再由年滿十五歲居民所組成的「全民大 會」投票通過計劃及資源分配。另外平日自治區內或社區之間的大 小事務如房屋、醫療、教育、治安等均透過這個機制由民眾集體決 策及處理。從頭到尾都由居民分工包辦。電影中亦提到人民對政府 施政不滿時,社區議會集結居民向中央官員施壓,可見人民有一定 能力與政府抗爭。 這種民主強調對生活及社區發展的掌握。其中社區議會商討垃圾車 路線的片段讓筆者留下深刻記憶。由居民組成的專責小組在區內進 行視察後規劃了幾條路線,並在地區會議上提出。然而其他居民卻 提出異議:他們指出有的路線上有大型雜物阻塞,有的路線因道 路太窄以致垃圾車無法通行。政策會直接影響著當地所有居民的生 活。故此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區,覆蓋最多的細節,當地居民應是 最有資格作出決定的。 要知道這種參與式民主只是眾多制度之一,不論哪種民主都要處理 權力的投放。委內瑞拉的民主無疑補足了代議民主的一些不足,值 得我們參考,並讓我們重新思索手中權力的去向。

除了展示官方資料有可疑之外,電影展示的其實是一種知識壟斷。 比如剛才說的「體內照射」,大家可能已經不知道是甚麼。平日我 們會把科學看成是中立、客觀,最可信的方法去判斷問題。但在電 影之中,卻不難發現爭議雙方都會聲稱自己證據科學,然後批評對 方不專業、捏造證據。科學在這裡其實用作包裝雙方的論點。透過 這樣的知識壟斷,當權者只要持續對外宣傳核電「高效、潔淨」, 就可以順利將核科技的風險轉嫁到平民身上。 官方的單一論述固然有問題,電影中反官方的立場其實也不過是另 一種論述,不可能是事實的全部。電影一方面批評官方以偽科學宣 傳及掩蓋事實。但其實電影同樣也可能有自己的利益隱藏在背後。 它所代表的反核立場聲稱的科學證據,同樣有機會是偽科學。面對 雙方的知識壟斷,缺乏專業知識的我們其實是很無力的,因為我們 根本沒有那麼專業的知識分辨孰是孰非。 其實香港附近也有大亞灣核電廠,核電安全問題距離大家並不遠。 核電廠到底有多安全?早前天兔來襲,已引起很多人對大亞灣核電 站的關注,大家都會發現這些問題實在是避無可避。但面對知識壟 斷,我們真的只有任人宰制嗎?其實我們可以嘗試建立對核電的基 本認識,並嘗試思考他們背後的權力利益關係,這樣至少可以理解 他們立場根據的一點端倪。那或者就能以一個相對理性的方式去處 理及判斷那些科學論據的真偽。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42 翼園活 欄 11_42.indd 42

4/11/13 3:50 pm


不 情

名 與

的 慾

文 : 蘋 果 香

與她相識已經一年,各種因緣, 情感日厚,日常裡頗有一些親暱 行為。平素成熟豔麗的她私底下 又嬌俏又慵懶,會躺在我身旁裝 貓叫發嗲,拉上被鋪蓋著半張 臉。我喜歡撫摸她的短髮,偶爾 會抓住她擅長樂器的小手撥弄。 偶爾會擁抱,深深的。可我和她 不是也不需要那種情侶的承諾關 係,兩人間既沒有足以燃起嫉妒 的佔有慾,也沒有摸索發展時牽 著人走的若即若離,說起來連刻 意約出來獨處好像也不曾試過, 反倒她會當我的感情顧問呢,像 可靠的姊姊。 以前我覺得,與異性身體接觸應 該要背起承諾後才發生,多少 有一些接觸的經驗後,介意的 感覺已經淡薄多了。固然可以有 非常沉重的情感承載在觸碰裡, 也不一定;有許多是不需傾注思 考的尋求,是身體的絮語,裡頭 有傾吐與聆聽的渴望、確認與被 確認。有時在感情好的人面前, 不是會說些非常瑣碎無聊的感言 嗎?零零落落,無信息的,等待 對方拾獲,有一些隱沒在沉默。 我想這和那是一樣的,都是關係 裡細緻的紋理,每一個片段或都 不重要,回顧過去卻都是一路走 來的足印。 這個結論說得太輕鬆自在,事情 自然沒有這麼乾淨。特別她在我 心中異性的氣息太濃烈,性感的 展露又大方,愛穿短短的連身裙 或清涼的小背心熱褲,我的凝視 和觸碰裡不免包裹著性的晦暗。

夜裡自慰,關於她身體的記憶會 突然浮現,拼貼成誘人的幻想, 直至射精後精神浸透脫力的空 虛。不過單純幻想的話,內疚的 感覺很容易跨過,畢竟跟誰都不 實際相關,我又不會說出口,然 而當她就在伸手可及的身旁,性 慾穿越幻想時空具現化為親暱的 觸碰,我好一段時間不懂得處理 自己熱烈又慚愧的衝動。 我觸摸她時的確有種逾矩的異 樣,許多時候勉強按捺下來免得 唐突。況且我一點都不擅長面 對異性,她主動挑起接觸時,冰 涼的肌膚貼上身體,我總強裝自 然,最尷尬時是陽具起反應,害 怕懷裡的她發覺。幸好她足夠成 熟地安穩一切,縱使她不可能沒 注意到我的慾求。記得一次從背 後擁抱她,她正忘我地唱著青峰 的歌,旋律卻沒有窒礙片刻,她 輕按我的手貼在鎖骨前──如果 說為什麼可以不再迷茫,那是因 為她屢次溫暖的肯定吧。只要情 緒不沸騰,心靈就會有思考的空 間,也就比較容易接受自己情慾 的面貌。 其實都是身份的問題,情人或者 朋友或者家人,身份決定了情和 慾的可能,甚麼時候甚麼慾望可 以介入不可以介入。那卻不是全 然真實的。身份攜帶著情景化公 式化的想像:譬如愛情,女方要 保持距離,直至找個獨處的時機 讓男方拿花或是手工作的小禮物 告白,成為情侶,然後生日情人 節聖誕節時最好有燭光晚餐,牽

手擁抱接吻,然後在禮堂穿著美 美的婚紗結婚,做愛,然後生兒 育女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幾十 字便盡數描述兩人感情一生的走 向,不是太過空白了嗎? 身份有身份的力量,可是身份畢 竟為外力,關係卻是兩個人的 事,既然彼此都是對方無與倫比 的美麗,有太多應當屬於兩個人 的細節。發乎情止於禮,但我們 的禮不應全都是社會壓下來硬邦 邦的規範,了解、觀察,甚至抱 持坦蕩一點的態度溝通,結果至 少更貼近自我的本心。身份的象 徵力量與其規範的拉扯是太恢宏 的人生課題,我沒有足夠的閱歷 去說清楚,而做比說往往更難。 不過走在無緣的荒野上,你我都 需要新的風景──提起勇氣、交 出真心、撫平磨合裡每一絲焦躁 不安的漣漪、在嘗試與錯誤裡學 習洞悉個體的真實,人生的景色 或有些許不同。 溫馨的日常裡,有生命最溫潤的 色彩和質感。有次她穿著一件淺 藍布質的連身裙,裙子一如既往 的短,胸前有大大的蝴蝶結,迷 人得過份。我忍不住抱緊她,嬌 小的她受不住力,我倆順勢跌落 沙發,她比初識時豐腴不少的身 軀倒在我懷裡,驚訝地格格嬌 笑。我腦海裡浮現,舊日在家裡 一把抱起弟弟的畫面,兩人的笑 同般可愛。我懷著這小小的聯想 埋首她的肩窩,嗅著她似有若無 的香氣,用最甜膩的聲音喚她的 名字,期待她同樣溫柔的回應。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43 11_43.indd 43

4/11/13 3:50 pm


與她三年多的感情,一向穩穩安安,起伏不大。她早厭 倦新鮮刺激的愛情遊戲,只想與我偕老。我並不如她般 確定,至少覺得話不投機的問題必先解決。可幸的是她 對我呵護備至,以致我有時忘卻關係裡的種種缺陷。我 們一直相安無事,直至遇上他。

與他在工作場合認識,初時沒搭兩句,後來在一次活動 中剛好坐在一起,便開始聊天。自那次起,每逢碰面我 們都聚在一塊,漸漸熟稔起來。大抵是給他傻傻的笑臉 吸引,我偶爾會想起他。不過這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我 想起她的時候更多啊,跟她依然親密。 關係真正發生變化,是源於一次酒聚。那夜,我跟他坐 在石階,喝著幾罐啤酒,他說曾喜歡我。雖然這所謂的 「喜歡」很隨便,很淺薄,但已足夠令我打開塵封的心 門,情意一下子全然溢出。我開始時常想念他,不期然 打開與他的whatsapp對話,躊躇應寫什麼。想吐心底話 卻又怕嚇壞他,但還是戰戰兢兢地打了一句「Miss u」 ,然後說服自己這是朋友間的掛念。他回覆一句「Me too」就教我心潮翻騰,也更鼓勵我主動找他。那時候 差不多每星期都與他把酒言歡,一聊便是整個夜晚, 說的話大概比一星期下來對她說的還要多。雖然仍會 與她見面,但平日已甚少掛念。睡前的晚安變得不必 要,whatsapp回覆亦愈顯敷衍,無聊時七零八落的絮語 也轉為對他說。

儲藏了一格格相處的畫面,腦裡縈繞的都是他的影子, 繞得我不能專心讀書及工作。我感到非常困擾,一方面 我控制不了思念的侵襲,另一方面我不敢相信自己竟喜 歡上她以外的人。悶氣積壓,十分痛苦。我很想跟別 人訴說一切一切,可是,我不能,不能。我痛恨那些出 軌的人,但何以我竟成了那些仆街?我不想說一套做一 套,不想背棄與她的承諾。我不能再任由情感駕馭理 性,我開始壓抑心動,催眠自己不喜歡他,提醒自己不 要找他。

仆 街

但很快便告失敗。

文 : 林 君 穎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無可避免地與他碰面、相處。儘管 我嘗試抑壓,但稍一靜止下來,我想起的都是他的臉、 他羞澀的神情。與此同時,我與她的感情愈來愈淡,聯 絡減少,甜蜜的感覺漸失,甚至當我攬著她,腦裡也突 然浮起他那件灰色短袖汗衣,和那夜在YIA平台摟抱他 的感覺。 我感到疲憊、無力。不論與他,還是她,關係都不清不 楚。我不明白喜歡一個人何以是錯,卻又不敢面對我的 背叛,與她越發疏遠,甚至刻意迴避,奠定了分手的結 局。 腦海不停迴盪她以前說過的話:出軌的人,會有報應。 我被詛咒了,我知道。 數月後我的感情瓜葛更為混亂,叫我傷心失意,動輒便 眼淚直流。我知道,這是她當時的感受,這是我的報 應。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44 翼園活 欄 ����.indd 2

跟伴侶以外造愛,是出軌;有第三四五六者,是出軌; 跟人曖昧,是出軌。我們總有眾多理由去指控另一半。 但我不知道究竟什麼是出軌。 當中學音樂老師的他,在大學上班的他,還有不同的 他,是我曾經同時有著的親密關係。有時候他不會變成 我的他,有時候他們會成為那個他--至少他們是這樣 覺得的。他們各自在我生活中的角色偶有重疊,但總有 各自獨當一面的特點。

高大敦厚的他,總是會在下班後夜晚陪著我遊走中大, 刺激地在隱蔽處赤裸相擁;他知道我有其他的伴侶,但 他比較在乎我擁有著他的身體。 在當研究生的他,我假日時會陪著他去四處拍不同影子 的照片,那迷人的角度、對比,使我著迷。他總是聆聽 著我對作品的意見,認真的眼神會令我感受到他對那些 話語的重視。

要同時處理與不同人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很多 時候是在關係的開頭跟他討論我倆各自的生活細節,去 互相調節我們的感情關係。說清楚以後,在生活的某些 部分相互交集的同時,也各自有私人的空間。

直到某次。夜裡,他突然打來,半哭半罵的說承受不了 要分手。聲音中能聽出他早已爛醉,要不我可能一直不 知道,他並不是真正的接受我跟別人的關係,只不過不 想我離去而忍耐著。或者是因為我跟他的感情也不算太 深,我竟然沒有什麼情傷的感覺,自責也很少,畢竟早 在當初我就說清楚了啊。 但總是會偶爾的回響起這件事。某些時候即使懷裡擁抱 著的這個他對我看似多麼信任,難保有天他也會說同樣 的話吧。這段記憶開始纏繞著自己。接下來的就是一段 段關係的結束,有些是偶然,但絕大部分都是對自己失 去信任而成吧。

到了近來遇到了他。

他 文 : 毛

積極、快樂,是個平凡卻吸引的男生。沒有其他的戀愛 經驗。待在他身邊,總是會感到舒暢,有不少聊天的時 候,總想把他抱擁在懷。 喜愛的情感湧現的同時,熟悉的不安感也漸漸浮現。我 想跟他發展一段長久的關係,但我該如何去保證,關係 長久下去,感情變淡的時候我再不會跟其他人做愛、談 情呢?應該說,我有這樣的必要去保證嗎? 作為負責任的伴侶,我似乎應該花時間去跟他聊起我們 之間的關係;但看著這個沒什麼經歷的男生,我卻步於 此,不敢談起這些話題。在他眼中,會跟伴侶以外做愛 的自己、會跟多於一人相戀、共處的自己,可能是多麼 的醜陋,只怕他會像那個他離我而去;即使我覺得兩個 人以外的關係並不一定有錯,罪惡感卻總會存在。 接下來的生活會是怎樣,並沒有想清楚的同時,最後卻 只能夠說句「隨遇而安吧」去放過自己。於是我和他繼 續若無其事的相處。我也不敢踏出那一步,去展開一段 新的關係。

4/11/2013 1:52:10


交換經驗: 出軌

Love and Peace

一通情傷的求救電話,我擱下堆積如山的事務,空出一 個晚上來煮菜煲湯,還有做愛。

「對波好似細左咁嘅 ? 」T捏我的乳房掂量著。最討厭 的,是他總不認為要keep住某種氣氛,想到什麼便要 說,令人懷疑他究竟有沒有投入。「唔鍾意咪唔好掂 囉。」「真係細左喎。」面對他的窮追不捨,我唯有認 真回答,「唔……可能因為瘦左掛。話時話你好似大左 咁嘅?」他聞言眉飛色舞地坐起:「我有無同你講過個故 仔?話說有次我搭巴士呢,個車長同我講,喂阿哥,你 件行李太大啦,上唔到車喎,我就好無奈咁話,件行李 跟左我廿年,我……」我捂住他的嘴,「屌你嘈少陣得 唔得。」俯下身用口整個吞下他還未勃起的陽具,上下 套弄,邊啜著龜頭邊以舌尖撩動周邊敏感的圈,直到他 眯上眼一臉迷醉才放開手。 這是叫他收聲的唯一法門。

對於出軌, 不一定要道德義憤 文:林君穎

「友情」、「愛情」都是慣常用來界定關係的類目,可是人 與人之間各有不同經歷和相處模式,實在難以二字總結。有 些關係介乎兩者之間,超越朋友,卻非情人。對於那些人, 我們或存有幻想,甚至把幻想的親密碰觸介入生活。關係產 生微妙變化,或好,或壞。然而,一旦這些變化出現在有伴 之人,就成了出軌的指控,受千夫所指。不論家庭、教育或 媒體都單一地把出軌者呈現為道德淪落的人,卻從來沒理解 他們的心理掙扎與感受。

「喂,你覺唔覺呢,就咁樣攬住好舒服。仲舒服過扑 野。」把我壓在身下,他竟暫停進攻,頭埋在我的長髮 裡,沉默起來。想起半年前同樣的場景,原本只打算「 食慣住家菜,想出街食下」,那個賞心悅目的文研系男 生K竟跟我說,抱著聊天還更舒服,情況大約和志明對 春嬌說「有啲野唔一定要一晚做完嘅」相若,我驚異於這廝 與其他男人的不同,彷彿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便興沖 沖的拋低男友論文考試,把所有都賭在K身上。至於後 來,不提也罷。然而,那句情話挑動的暗湧,教我至今 仍不後悔下此重注。

有見及此,一些台灣學者撰寫文章以減輕外遇污名,何春蕤 就是其一。 何春蕤是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召集人,主張性解放,尤 致力於女性解放,並曾在反性騷擾大遊行中,高呼「我要性 高潮,不要性騷擾」,行徑進取。對於出軌,何春蕤提到當 一方發現對方出軌,往往都呼天搶天,就算已經情淡如水, 也不能接受對方找尋新對象,是基於霸佔的心態。他直斥若 愛情建立在對其他異性的厭惡上,實在既狹隘又低賤,因為 沒有誰是屬於誰的,而且感情本就難以掌控,因此應該尊重 不同人的自主選擇。

T粗魯的呼吸在我左耳嘈吵,但濕潤而溫熱。我們的遊 戲很少中途停下來,他這次大概受了不輕的傷。真是 一個要人忍不住寵愛的小屁孩,天才,狂莽,輕率,脆 弱。儘管他向來完事便要拂袖而去,每次我還是沒有拒 絕。我嘆了口氣,撫他的頭,言語無法傳達安慰,猶其 是如此懂得說話的我們。 但是我和T終究壁壘分明。這樣鬼混下來幾近三年了, 對對方沒有遐想這一點是越發清晰。我不知道T說的舒 服是基於什麼,僅是一具溫暖的肉體便可供給?可惜的 是,我無法回應他難得的投入。與男友做了半年愛,我 才理解到他對赤裸相擁的渴求。皮膚盡力完全地緊貼, 熱切地張開自己想要進入對方,索要對方的一切一切, 那快感比高潮更要飄飄然。沒有相當的信任與熟悉,兩 具身體難以交融,所謂高潮也不過是皮膚以外的騷癢。 當然,新鮮的肉體和人情,會額外加分,偶然有的會像 K那讓人自覺重生,不可錯過。但也是別的東西。 遊戲的玩味在沉寂的空氣中漸散,我的身體感到不自 在。如果不是遊戲,我便沒有理由要和T赤裸相對。除 了性愛快感的互相索取,我們的身體從來就沒有、也似 乎無法有再多的交流,而卸下遊戲人生的玩世不恭,皮 膚底層的羞澀與寂寞,在粗心的他面前沒有安放的位 置。 「咁係咪唔洗扑啊?」我正聲說道。撫頭的手指轉而靈 活地滑過他的耳背,耳窩,後頸,鎖骨,像輸入一堆複 雜的密碼,重新啟動T的情慾,遊戲又恢復過來。 洗過澡,我躺在沙發上給男友打電話,「好想你呢,我 剛做好論文,你要我過來嗎?」

何春蕤解釋人之所以有這種霸佔心態,是源於對婚姻和愛情 的僵化期望。大眾以婚姻框架作為價值判斷的基礎,只有一 夫一妻才被視為正當的完整單位,第三者和越軌者都是破壞 關係的原兇,需要受到譴責。故此,社會往往會同情被出軌 者,而視外遇者和第三者為罪人,道德義憤又大聲討伐。

文 : 猶 大 女 王

憤怒聲音一面倒,大眾都傾向公式化地責難所有外遇,惟何 春蕤認為不應一概而論。沒有人必然是錯,沒有兩個案例一 模一樣,大眾應拋棄那種黑白分明、妖魔聖人二分的理解方 式,還需認識當中的外遇者、他們個別的處境和關係,重新 理解不同人的自主考量,以拆解主流道德論述中看似一成不 變的因果報應邏輯。 法律影響普羅市民對社會的基本理解,因此何春蕤便提及若 促成法例修訂,如台灣的通姦罪,或能淡化社會對外遇的怨 恨。回歸香港,雖然沒有通姦罪,但外遇仍影響離婚後贍養 費的申請與分配。然而要注意的是,法律並非靈丹,這只不 過是其中一項策略。 每當有出軌新聞,必然有道德衛士出來捍衛一夫一妻忠誠的 婚姻。當外遇被過分關注、責罵,我們又有否想過,其實 只是社會過分抬舉愛情,卻又把它侷限於現行婚姻的想像而 已。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何春蕤。《通姦無罪》。講詞,台北婦女新知義工訓練,台灣, 1997年3月7日。http://sex.ncu.edu.tw/members/Ho/Jlist_02.htm。 何春蕤。《好色女人》。台灣:元尊文化,1998。

����.indd 3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35 4/11/2013 1:52:11


情慾______ 文: ___的懶JJ

「喂,除眼鏡畀我睇睇」K一把搶過Jane的黑 框鏡。

「喂,醒喇!Prefect望住你呀」R使勁向Jane批踭,不消兩 秒便見她蹙起眉頭,自夢中驚醒。

「做咩呀你」她瞪眼。

還在說這個!?Jane睡著近半小時,台上的講者仍在「分 享」她朋友的故事:朋友A未婚便同現任男友發生關係,拍 拖三年男友都未有求婚的跡象;反觀朋友B打死不跟男友做 愛,年間男友已向她數度求婚──足證貞操的價值,「女仔 唔應該做到自己咁Cheap」。Jane驚嘆廿二世紀還有人敢將 如此封建的想法宣揚,她忍不住跟R吐槽。

「嘻嘻,你唔戴眼鏡都幾醜樣」K毫不留情地 嘲諷。 「點同你比吖,戴唔戴都一副貓樣」她冷冷 的回話,語畢還傾身奉送他一張大鬼臉。 K順勢摟過Jane的身體。怦怦、怦怦。想把 心跳嵌進她的血肉裏。她不忿的輕咬眼前肥 臂,半秒又鬆口了。他不作聲。黑夜的碼頭 角落只剩下風浪聲。地上的人影稍稍分離。 然後貼近,交纏。笨拙的她由他帶領,一遍 又一遍,巡迴口腔。她回以稚拙的進攻,企 圖重掌遊戲的規律。他們像兩尾快將乾涸的 魚兒般,使勁在對方的唇瓣上汲取溫熱。 Jane驟感腰間一暖。連身裙被撩起,些許粗 糙的手心慢慢攀上她的胸脯、碰了碰乳頭、 緊接是輕柔的挑弄。從未被人觸碰的部位。 她不禁呻吟。低沉的聲線輕輕呼氣。耳朵癢 癢的。腦袋煞白。「欸,我想舔你」──發 燙的話語一落,聯同夏季的熱,燃起空氣中 的情慾。意識到下身一陣潮熱,她心頭一 顫,右手便不自覺的抓緊他衣角。不一會他 便玩厭了,指頭游移到腿上。雙腿間流淌的 慾望被觸碰,Jane又再啃了K一口,不過這次 是以試探的姿態啃在他頸上。 他卻突然沒有回應。Jane旋即鬆開他的褲 扣,把潤濕的陽具整根吞下,模仿東洋女優 的姿態啜弄龜頭,舌頭來回撩撥頂端。他禁 不住嘴角一彎,倏地拉起她,送上熱吻。她 輕握勃起的陽具,慢慢的坐下,慢慢的將他 融入自己身體……

「佢係咪戇鳩架,當女人係貨牙」「哈哈哈,你咁激動做乜 姐」 Jane有一肚子話想說。但每次說起關於性的話題,R及其他 友人都是吃吃的笑,半言片語便終結話題。也不是沒試過旁 敲側擊她們的想法,但每每得到的僅止一句「你好核突呀」 。Jane覺得自己再說甚麼,只會玷污純如白紙的她們,乾脆 把話塞回肚裏。她不想成為異類。 其實Jane並沒她自己想得奇特。她也覺得「第一次」是很珍 貴的,沒了似乎會不再完整,她有這樣想過。她更怕K會因 自己不是處女而沒那麼愛她。所以她沒「給」他,那個晚 上。儘管那晚的片段是何等鮮活,也不過是慾望的投射。真 實是,她從沒有作出主動,一切在K碰上她胸脯的剎那便凝 滯了。女兒家的矜持還是該有的。矛盾地,在不插入陰道的 前提下,Jane倒不抗拒主動一點,但一想到壞心的K事後必 會取笑她「猴擒」,她就莫名的恐懼。她並不守舊,Jane是 這樣想的。對於陌生的事有所恐懼,不是理所當然嗎。 「拿,大家諗下,你想唔想同隔離位交換隻鞋著吖」針刺一 樣的聲線,刻劃出那位教區女牧民[1]的重覆質問。 台下有一千雙眼睛默默收聽。一式一樣的純白校服裙,領口 以淡黃色絲帶綁成蝴蝶小結,及頭上整齊束起的烏黑長髮。 一排排的白裙下,被滅聲的陰道,和她們。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46 翼園活 欄 11_46-47.indd 46

4/11/13 3:50 pm


投 稿 兩具肉體赤裸交纏。鋼管一樣粗長的陽具沒入,填滿 她粉嫩的陰唇。女的好像叫麻倉優,是K最喜愛的女 優。那是甚麼感覺呢。Jane幻想不斷。自從遇到K,她 夢裡一再浮現,被他壓在床上,狠狠地抽插的畫面。 「我想要跟你」──刪掉。到底她想要甚麼呢,只是 做愛而已?狠狠地抽插就足夠嗎?前戲呢?節奏呢? 床上做還是靠著牆?她回答不了,光靠想像根本無法 定奪呀。溫柔的撫弄不錯。暴烈的想想就怕,又似乎 很刺激。

中大學生報現正接受投稿,評論類文章,如藝評、社

「你想要我嗎」──刪掉。不行……這樣說會顯得她 很淫蕩吧。遲疑半晌,Jane還是放下了。

評;及創作類文章,如散文、詩詞等,均為徵稿目

凝望著電話上的Facebook對話框,Jane陷入失語。鼠標 又點開另一套AV,剛開場女優就(被)脫掉衣服,男 的跟餓狼沒兩樣,勃起只需三秒鐘。看著他賣力的演 出,被人吮咬胸脯、舔舐全身,那是怎樣的感覺呢? 這是想像沒法填補的細節。連看幾部,女的反應都無 甚差別,只會發出哼哼大叫,完全沒有幫助。啐。

,可以圖片點綴,歡迎各初試啼聲以及妙筆生花的

標.字數則以三千字為限(約為學生報兩版長度)

作者。另外,來稿請註明所投版面。最後,我們將 不定期就個別題目徵稿,請密切留意有關公佈。

投稿截止日期為常刊出版月份之22號。本刊 瓶封的情慾不得傾瀉,滿溢似一顆快要破開的氣 球。Jane的手伸向陰唇,想要稍事紓解。約兩年前她 學會了自慰。難耐的她如常躺在床上,兩根指頭來回 摩擦揉捏陰蒂,腦裏反複描摹一根陽具、抽插陰道的 影像,只消數分鐘便達高潮。 慾望,依舊,無法釋放。幻想的情節總是空洞得可 憐。色慾聲畫成不了構築情節的材料。由此至終Jane 都無法代入那沒有個性的女優角色。感官經驗的單薄 成了致命傷,高潮往往只具扁平的快感──就如化學 物喬裝的佳餚,有著匹配的美味,外觀和香氣則雙雙 缺場。 氣球愈發膨脹,她以為承受高壓的,只有她。 只有她。

不接受已公開發表之作品(包括網上發表) ,並請勿一稿兩投。不設退稿,投稿者如在該 月25號前未獲採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聯絡電話、通訊地址或電 郵地址,一併寄往電子郵箱:cusp@cusp.hk或 中大學生報會室,《中大學生報》編輯部收。

創作無界,然而版面有限,不得已而設規。

但我們相信:靈感泉湧不息,得飲一勺足矣。

[1]天主教香港教區設有「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工作 範圍包括舉辦貞潔培育講座。

社專左 校 情性文 生 藝會別 色 翼園活 欄 47 11_46-47.indd 47

4/11/13 3:50 pm


逢星期一四 晚上7點 范記三樓

報社 傾莊 4/11 綠色陰謀

7/11 社運模式

環保所牽涉到的似乎是全人類的將來,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無 人不談的議題。漸漸地,綠色成為了一種普世價值,一種生活 形態,更是一樣熱銷的商品。商品架上、環團內部,在綠色的 包裝紙粉飾下,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黑材料?

面對社會的不公義,政府有問題的施政殺埋身的時候,我們無 可避免要作出抗爭。但近年來不少大型集會示威都變得公式 化,傳統的社運抗爭方式似乎都沒有很大效用。究竟除了遊行 示威、「唱K」集會等等,我們是否需要更有力的抗爭方式?

11/11 文化現象

14/11 本土

讀甚麼書、看哪些戲、聽誰的歌,這些隨心的選擇反映我們 接受一套怎樣的文化。以PAGEONE、誠品、各大唱片店等為 例,均引入大量的外來媒體,製造多元化的形象。主流文化下 的選擇,真是你想要的嗎?難以獲取他國較不受注意的文化資 訊,究竟是不能,抑或不為也?

艱難時期,矛頭向外,看來是人之常情。主流媒體中充斥著本 土意識的論述。名人、政客,喚起怨憤中的群眾,將眾多問題 歸咎於地區間的矛盾衝突。然而,我們又是否有正視問題的根 源?單憑憤恨心樹敵,又會帶來什麼代價?真正的本土應該如 何達成?

18/11 心目中的學生報 學生報是中大傳統的媒體之一,作為服務同學的媒體,一份理 想的學生報應該是怎樣?它應具備甚麼元素?應該堅持怎樣的 理念?應該如何照顧同學口味?在有限篇幅中又該如何平衡? 歡迎大家隨時加入討論,暢談你對學生報的看法。

以上五次傾莊後,將會開始傾政綱。有興趣上莊/認識學生報就快D黎啦!

出版 資料 ��.indd 1

出版:第四十三屆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川」/地址:香港中文大 學范克廉樓307室/電話:2603 6404/電郵:cusp@cusp.hk/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 公司(9681 0604) celiatsang@wellfitpro.com/廣告聯絡:Johnny 9234 9822/Clark 6188 6652/編輯/作者:郭鎮齊、韓冬昇、孫銘希、戴鑫權、勞東來、陳仁傑、黃漢 彤、黎梓聰、莊庭匡、倪德健、林君穎、陳樂行、許閱、李昆澤、吳彥俊、劉偉琪、 徐瑋延、鍾穎、朱浚鋒、陳泳言、覃俊基、尤╱客席作者:李維怡、Julian、ahko、阿 龍、Vivian/鳴謝:沈祖堯校長、Glen、焜、餅、陽少、工友阿心

4/11/2013 18:38:12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