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ralstory

Page 1



從 心愛上農村 - 宜蘭暨北北基地區的農村再生 -

001


局長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短短 40 字,寫出了詩人對於農耕的喜悅,流露出對於

整各項制度與法規,一步一步走出一條路來。隨著社會變遷

田園生活的鍾心摯愛之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早期農

與地方發展的需求,農村再生的路上充滿了許多不同的立場

業社會的景象。打開窗,吹拂而來是青青的山林韻味;踏出

和意見的發聲,藉著這些不同面向的思維和想法的碰撞,不

門,途經的是孕育生命的大地美景。拂曉,百物漸晰,新的

斷激發與修正許多可行的方向。並透過不斷推動由下而上的

一天開始了。走在農村中,孩子成群在田間、樹下、路旁,

民眾參與過程,傾聽在地真正的需求,結合公、私部門和在

或三五成群打打鬧鬧,或兩兩三三嬉戲笑鬧,孩童天真無

地居民共同努力尋找、創造和再現出今日的農村生活景緻。

邪的笑鬧聲在耳邊環繞。轉個彎,經過百年老樹,老人家喝 茶、下棋、聊天,乘涼休息,好不愜意。這是我們曾經對農 村的美麗印象,至今卻成了淡淡的回憶。 農村再生條例於民國 99 年發布,至今滿五年了,民國 93 年開始試辦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至今已經邁入第 11 年。

陶淵明─歸園田居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02

農村活化的路也在這些年歲中,經過許許多多對農村抱有熱 情與愛護的人們的努力,透過不斷的反思和學習,建立及修

帶著無限的夢想和理想走入農村,活化農村是忠旨是目 標,至今依然深深根植於心中。期望這樣的心志常存心中, 如同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情、用心與真摯,讓我們能「從心 愛上農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局長

謹識


分局長序

推動臺灣的農村再生是件艱苦又漫長的工作,有

灣賴以維生的土壤,重塑離鄉青年得以歸巢的環境。

意願參與的農村社區居民必須歷經數年的培根課程,

這樣的目標其實沒有終點,這樣的努力其實也沒有結

建立地方自主推動永續發展的本質學能與基本共識;

束的一天,但我們願意與農村居民一起開始打拼,冀

而後又須自力撰寫農村再生計畫通審查,並逐年透過

望能一棒接著一棒、一代接著一代,繼續為你我的未

自辦軟、硬體執行計畫,讓草根理想得以被實踐。然

來而持續工作。

而,社區並非單一的個體,農村再生更非單一面向的 工作,社區參與者、專業協助者與政府促成者所面臨 的各式挑戰,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亦非外界所能理解。 這本專書的出版,只是北北基與宜蘭等地農村再 生社區的階段性描繪,旨在希望臺灣都會區的各界人 士,能用不同的角度走進農村、認識農村,進而從心 愛上滋養我們的農村。這群堅守在家鄉土地上的社區 夥伴們,正用他們自願付出的心血與氣力,守護著臺

感謝所有曾為臺灣農村貢獻一己之力的各位!我 們還在邁向農村永續發展的路上前進;書中所呈現出 的文字與畫面,並不是在博取您的掌聲,而是熱切希 望您的關心、甚至是各種形式的共同參與。讓我們相 約,農村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 分局長

謹識 序

003


2

6

前言

4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04

目次

8

70

宜蘭

宜蘭

溪北聚落文化再現

溪南農業事業整合

林美 龍潭 二結 枕山 同樂 結頭份 內城 崙埤 樂水

三興 大隱 人和 中山 梅花 大進 寒溪 大興 白米 東岳 朝陽


146

北北基

北北基

204

244

北海精緻農業文化

都會中的田園風情

家族大事紀

樹興 忠寮 樂天 安康 共榮 三和 嵩山 磺潭 中幅

瑪東 烏塗 紫東 龍崗 溪山 綠竹

250 社區資訊

目 次

005


前言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06

農情深耕山水澗, 村意俯仰天地間; 再現風情邀作客, 生生不息你我緣。

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自民國 93 年試辦以來已邁入第 11 個年頭, 而農村再生條例自民國 99 年發布實施也已來到第 5 年了;在此 過程中,臺灣各界有不同的聲音相互激盪著,也鞭策了推動與執 行農村再生政策的公、私部門與農村夥伴們,不斷地透過反思、 學習與共同成長,嘗試讓臺灣的農村在惡劣的現實條件下,共同 協力尋找與踏上永續發展之路。


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去(103)年在宜蘭與北北基地區,

而這本冊子即在嘗試透過宜蘭地區溪北與溪南、北北基地

累計有 35 個農村社區自主提出了農村再生計畫,由這些社區

區北海岸與都會周邊等四大區塊的綜整介紹,讓社會各界人士

推動農村再生的歷程來看,可見各農村再生計畫的產出過程均

瞭解該地區農村再生社區的美,知道這些農村社區夥伴們為自

是考量各農村社區不同的體質與動能,基於由下而上的民眾參

己家鄉所作的努力,歡迎大家走進這些社區、關懷我們賴以維

與過程,適性與適量地逐步穩健推動。

生的農村,進而「從心愛上農村」。我們也將持續凝聚區域農

然而,隨著社會與地方發展的持續變遷,農村社區也須不 斷地面對來自內部與外部的各式挑戰,與積極連結上國內與國

再家族的共識,強調共學、共創、共榮的農再成員關係,並藉 此持續發展與雙北都會區的互動與連結關係。

際間新的觀念與可能的契機,方能與大環境共榮共存。在此思

本書最後彙整了宜蘭與北北基各地農再社區的農特產期,

維下,今年於宜蘭與北北基地區中,辦理的農村再生社區陪伴

以及明年度預計辦理的生態、文化與產業活動,也附上各社區

計畫,不僅關注於這 35 個農村社區的內部發展,更嘗試規劃

的網站連結,真心期望各位朋友們能多多利用這些資訊,前進

農再社區與外部連結的各式機制,以逐步推動農村再生社區與

農村走走吧!相信您一定會愛上社區中所蘊含的風土人情!

都會區間的社會參與。 前 言

007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08


林美

二結

國 道 5 號

龍潭

枕山 結頭份

宜蘭

溪北聚落文化再現

臺7線

內城

崙埤

臺7線

樂水 009


礁 溪 鄉

林美社區 水水的新故鄉在林尾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10


美 村 舊 地 為「 林 尾 」, 是 指 礁 溪 庄 最 後 開 墾 之 山 林 部 落。 村 內 有 著 蒼 蓊 林 木, 悠 悠 潺 潺

的溪流,宛如明鏡的湖泊,蘊藏著豐富的天然美景, 更孕育出優良的農特產 - 金棗,等著與我們相遇。 林 美 社 區 位 於 礁 溪 鄉 鄰 近 山 側, 總 面 積 約 有 824.7 公頃,山地佔 86% 以上,海拔皆在 400 公尺內, 除了蒼翠林木外,尚有多處湖泊、瀑布、溪流,居高 臨下鳥瞰整個蘭陽平原。著名的佛光大學、淡江大學 宜蘭校區、礁溪高爾夫球場、草湳湖及林美石磐步道 皆在社區內,已成為膾炙人口的觀光勝地。

礁 溪 / 林 美 社 區 011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12

林美社區成立願景是打造出環保生態村,

這幾年無論從林務局的林業計畫或水保局

地方產業,例如金棗文化館以及宜富

希望林美村的「林美」不僅是山頭之美,也要

的農村再生計畫,都有亮麗的表現,也營造出

果園等等,打造一日遊程或半日遊程

讓平地保有「林美」特質。社區成立以來持續

許多新的景點,例如林美金棗園區、林美資源

最佳的旅遊去處。

推動「環保生態村」及「植樹綠美化」。曾獲

回收場生態池、李保興圳源頭的「水車」風華

93 年 ~95 年「全國植樹綠美化模範社區」連續

再現、土牆紅瓦厝的古屋復舊。戶外生態環境

三年冠軍,103 年又獲得環保署「102 年度全國

教育場所的建置,更讓遊客了解到生態環保的

節能減碳行動標章」社區組特優獎。

重要性,加上平地林美溪步道的美化,結合了


金棗之村 「金棗」稱「金桔」或「金柑」 有金黃色外表與酸甜內在的水果, 因長圓外形,頗像金色棗子,所以 稱為「金棗」,被視為吉利的象徵。 因為社區種植了相當廣大面積的金棗,被稱作「金棗之村」。 每年 10 月至隔年 2 月是金棗的主要產期,這個時節來到 林美可以體驗採果的樂趣,每位參與的人都可以帶著一袋滿滿 的金棗回家。來體驗採果的遊客,可以自己製作一罐罐的金棗 蜜餞回家,整個製作過程,不加防腐劑完全天然,風味獨特。 在社區內更有金棗文化館,以金棗為主題,遊客或學校可預約 參觀活動,一起來見證金棗產業的文化特色。

礁 溪 / 林 美 社 區 013


石磐步道 礁溪鄉林美石磐瀑布於雪山山脈,位新北市與宜蘭縣 分水嶺,居高臨下可鳥瞰整個蘭陽平原,而林美山區山勢 較為平緩,蒼翠林木,還有多處湖泊、瀑布、溪流,溪水 源源不斷,提供附近居民農作及民生用水,經過規劃後, 目前為林美石磐步道,讓大家有機會饗宴此大自然美景。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14


步道全長有 1,689 公尺,沿途 景觀優美自然生態豐富,漫步其間 約需一至兩個小時。石磐步道沿著 得子口溪的溪谷而建,因有一巨大 無比的石頭橫躺在溪中,因此溪水 漫過石頭,從十幾公尺的高度傾瀉 而下,形成壯觀優雅的石磐瀑布。

礁 溪 / 林 美 社 區 015


礁 溪 鄉

龍潭社區 以湖為名 ‧ 以水為榮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16


潭 社 區, 位 於 礁 溪 鄉 與 宜 蘭 市 的 交 接 地 區, 因 為 交 通 便 利, 與 外 界 有 著 密

切聯繫;同時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擁有山林 原野的風貌。

礁 溪 / 龍 潭 社 區 017


以湖為名 以水為榮 從蘭陽平原望向西北,連綿的山峰環抱著平原,由西側山脈 吹來涼爽的東北季風,龍潭湖就位在這綿延的山峰之下,小雪山 的西峰在這兒與湖水邂逅,共築一幅秀麗的景象。 社區內的龍潭湖保留著大部分的原始自然風貌,湖面上常見 水鳥掠過湖面,湖邊濕地孕育著多樣性的動植物,山邊林相相當 完整,湖面下更留存著彌足珍貴的圓吻鯝魚。其中東北面的戰備 坑道始於日治時期,有碩大體型的果蝠以及為數不少的蝙蝠群, 內側山林間台灣藍鵲、五色鳥、臺灣獼猴等自然生態多樣且豐富。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18


鯝魚園區 曾經一度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圓吻 鯝 魚,是龍潭社區 內特殊的自然生態資源。當地居民結合了保育、培育、 教育的概念,重新整治野溪,營造適合圓吻 鯝 魚的繁殖 生長環境,設計規劃了河道、魚梯、小水塘等設施,讓 每年端午節前後逆流而上的 鯝 魚群們有地方可以休息, 魚群數量因此每年逐漸增加,數萬條的 鯝 魚從下游經過 魚梯溯溪而上,形成壯觀的場景。以永續的生態園區為 願景,結合周圍豐富濕地生態資源,發展生態解說導覽, 孕育此地成為龍潭的生態復育教學場域。

礁 溪 / 龍 潭 社 區 019


魚蚌共生 田蚌和羅漢魚是共生的關係:羅漢魚幫田蚌清理苔癬,而田蚌則讓 羅漢魚把卵產在蚌內幫牠們顧卵。田蚌和羅漢魚之間共存亡的生態關係, 讓牠們得以在自然中互取所需,持續生存下去。龍潭湖早期水質潔淨, 淺水區有很多田蚌和羅漢魚,後來因為工業和科技農業污染,造成許多 物種因而流失。於是,龍潭社區計畫透過周邊環境的維護與改善,重新 建立起田蚌與羅漢魚的共生環境,恢復這裡的生態體系。同時,也恢復 人與自然之間互敬互重、共榮共存的相互關係。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20


龍潭瓜果 龍潭社區雖然農地面積不大,但水質清澈、甘美、環境優渥,居民種植 的蔬果雜糧品質都屬上上之選。尤其龍潭湖附近,因為牛寮埔山擋住了東北 季風,寬廣的湖面形成天然隔離帶,也因為有這天然環境,社區在此培育了 蜻蜓、瓢蟲、螢火蟲等,以生態防治的觀念,來防治果蠅蟲害,所有種植的 農作物都是以無毒方式栽種;其中又以絲瓜、苦瓜、薑黃為大宗。目前社區 以苦瓜、絲瓜為主,開發多元二級加工製品,像是苦瓜罐頭、苦瓜汁、絲瓜水、 手工皂、手抄紙等。 社區逐步凝聚友善土地、水源保護、無毒生產的共識,將「以湖為名 ‧ 以水為榮」的這份驕傲傳遞下去,創造出龍潭的願景農村。

礁 溪 / 龍 潭 社 區 021


礁 溪 鄉

二結社區 樂活 ‧ 有機 ‧ 生態村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22


結 村 位 宜 蘭 縣 礁 溪 鄉 西 部, 為 雪 山 山 脈 與 蘭 陽 平 原 接 壤 地 帶, 有 大 小

礁溪兩條主要溪流分隔,氣候溫暖宜人, 雨水充沛;由於面積廣大,有平原區、山 區、有溪流環境,各種微氣候發展出不同 產業,更孕育出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

礁 溪 / 二 結 社 區 023


樂活 有機 生態村 二結社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 由於林相完整且開發破壞較少,幾乎台灣所有 中低海拔的物種,像蝴蝶、甲蟲、魚類、鳥類 等都能在這裡發現。其中,蝴蝶種類尤其豐富, 根據初步生態調查就發現了一百多種,每種都 具有獨特的美與生態故事,社區本身就是一個 廣大的生態教室。 早期三、四十年代的台灣有「蝴蝶王國」 之美名,然而隨著環境變遷,及人類不斷地開 墾破壞棲息地,嚴重壓縮到蝴蝶的生存空間。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24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打造無毒環境的「友善 大地」觀念,逐漸在人們心中紮根。二結社區 以此為發展願景,從樂活概念出發,推動有機 產業,打造與自然共榮共存的蝴蝶生態村。


生態環境教育 二結以環境及植物生態為基礎,推動生態環境教育, 配合社區推動有機無毒農業、農事體驗,兩者相輔相成, 以生態導覽解說與農事體驗,作為社區產業發展的主軸, 讓環境生態保育與產業發展共榮共存。 環境教育方面,依各個環境特色物種作為教育主題, 舉辦相關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培養社區人員的生態解說能 力,並出版導覽解說手冊。配合農村再生計畫,推動蝴蝶 樂園之營造,打造生態池推動蝴蝶復育,更讓原本的垃圾 掩埋場轉變成為蝴蝶生態公園。

礁 溪 / 二 結 社 區 025


透過生態導覽解說,將社區內的環境串連了起來, 走訪蝴蝶生態公園,以及畚箕湖的不老步道,沿途有著 豐富的生態環境,作為環境解說場域,其中有喬木類的 中國橄欖,可長達兩公尺以上的蕨類植物 - 觀音座蓮, 帶著白色美麗穗狀小花的菊花木,以及多種類的動植物 生態。 沿途穿越豐富的林相後,可以到達林家古厝,是棟 具有八十餘年歷史的夯土老屋;可順道前往畚箕湖百年 大榕樹昌德宮。也別忘了走訪刺仔崙大楓樹土地公廟, 探訪已有三百年的大楓樹喔!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26


社區內的民宿朝互動體驗式的經營方式,串聯 起生態教室與戶外景觀步道等。農場也舉辦了各式 農事體驗活動,開放讓訪客體驗種菜、採果的樂趣。 居民開始在住家門前種植蜜源植物,除了營造 更美麗的綠景觀外,更是社區全體動員,一同打造 出了蝴蝶也樂於居住於此的「樂活有機生態村」。 礁 溪 / 二 結 社 區 027


員 山 鄉

枕山社區 花現 ‧ 水薌 ‧ 百果山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28


仙 造 枕, 山 水 有 情。 古 老 傳 說 中, 有 位 仙 人 雲 遊 四 海 去 旅 行 時, 肩 上 挑 著 行 囊 的 扁 擔 忽 然 折 斷,

一頭落在員山忠烈祠附近,一頭則落在現在的枕山村, 仙人見此地山明水秀,便將這頭弄平當枕頭席地而睡, 因形狀似枕,故後人將它命名為「枕頭山」,即為現今 的枕山村。 員 山 / 枕 山 社 區 029


湖光山色 望龍埤 當初仙人所到的山明水秀之地,或許就是被望龍埤的湖光山色所 吸引,因而相伴好眠。望龍埤又名『軟埤』,位於現今湖山國小附近 的一個魚類、水鳥、蛙類及自然生態棲息地,三面環山,有環湖步道、 九曲橋環繞著湖面,是個地下水湧出滿溢的大池塘,水質清澈、晶瑩 無瑕,碧綠清亮的水鏡面,就好像大地的眼睛,款款深情凝視著靜月、 星空。不時,可以望見展翅的老鷹,低空飛翔覓食、魚兒躍出水面的 情景,彷彿是人間仙境。因為早期的枕山地區,僅靠大礁溪溪水做為 灌溉或飲水之用。在夏季乾旱期仍缺水,希望傳說中的「龍」能夠出 現吐水,所以有了『望龍埤』之稱。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30


碧綠的湖中小島上有座「望龍亭」,坐在涼亭 內感受著微風輕拂,享受這片明媚的湖光山色,是 一番極致的享受。走訪環繞望龍埤四周的環湖步道, 及通往山頂的登山步道,沿途視野極佳,可從不同 角度欣賞望龍埤之美。

員 山 / 枕 山 社 區 031


枕山人的驕傲 源自雪山山脈支流延綿不斷的湧泉滋潤,蘊育出濃郁人文 情感及鄉土產業文化,芭樂是枕山人的驕傲。芭樂的產期大約 在農曆 7 月份至翌年 4 月左右。 枕山的珍珠芭樂,果實成卵圓形果肉細緻,是目前芭樂中 最為甘甜且脆度較高的品種。農民採用過期牛奶,發酵調成液 肥來灌溉,所以也稱牛奶芭樂。最佳品嚐期在 9 月 -12 月。 枕山的紅心芭樂,是由農民嫁接改良而成,將台灣野生種 的紅心芭樂口感、香味再度升級, 目前是枕山社區主要的推廣 產業之一。最佳的品嚐期在 6 月到 9 月。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32


百果之鄉 早期枕山的紅心芭樂名號尚未打開整個市場時,宜蘭人比較 喜歡吃硬的珍珠芭樂,對於軟軟的紅心芭樂沒有太大的興趣。在 夏季的陽光照射下,紅心芭樂很快就成熟了,且在大盛產期時, 一天要採收兩次;早期農民不懂得行銷到外地,對於產量多時的 紅心芭樂常常賣不出去,只好將大量丟棄或餵牲畜吃。 社區於 2007 年開始舉辦產業文化活動後,讓枕山紅心芭樂 打出了響亮名號,因為不捨農民們血汗白費,於是社區與農友們

枕山社區除了芭樂外,優良的生產環境亦孕育出蓮霧、金棗等 多樣農產,可以說是百果之鄉。蓮霧園裡可以看見不同顏色與品種 的蓮霧,有紅色的翠玉蓮霧、白色的白玉蓮霧、綠色的香果蓮霧、 淡綠與粉綠相間的南洋品種蓮霧等。

苦心研發出美味可口的紅心芭樂冰、養生紅心芭樂饅頭、紅心芭

由於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且多山風,交織蘊釀而成

樂芯蕊茶、紅心芭樂乾等附加價值的產品。改善產量多時的問題,

適合金棗生長的環境。社區所產的金棗品種是長實金柑,適合加工

並將紅心芭樂的美味再次升級。

製作成金棗醬、金棗露、金棗醋、金棗茶等產品。

員 山 / 枕 山 社 區 033


員 山 鄉

同樂社區 湧泉 ‧ 草藥 ‧ 花果蜜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34


綠意盎然的同樂社區,隨意漫步或騎著自行車, 循著小徑沿途飽覽青山、綠野平疇、相思樹林、

湧泉水圳、水鳥,發掘各種細微平常又單純美好事物。 水的故鄉,讓人忘卻煩憂一身塵埃盡除。

員 山 / 同 樂 社 區 035


水的故鄉 在枕頭山東邊的同樂村,處於大礁溪湧泉帶, 擁有豐富的地下湧泉資源,源於雪山山脈的水質 清澈純淨,除了提供灌溉水源,也孕育出豐富的 自然生態。 相傳兩百多年前,一位叫做黃阿蘭的人,率 領民眾到此地開墾圍城,他沒有結婚也沒有後代, 在去世前將他的土地方給眾人,後人為了紀念他, 稱他為「阿蘭公」,並將他視為在地的守護神, 因而稱為「阿蘭城」。 阿蘭城地區湧泉豐富,三角埤 ( 新城圳 ) 更 是宜蘭縣內灌溉農田的重要水源,因此同樂地區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36

素有「水的故鄉」之美稱。 阿蘭城洗衣溝也是附近婦女洗衣服家常使用 的場所,更是社區的「寶貝場所」。


活泉釀酒

飲水思源 - 古井

從民國二年開始,現在的宜蘭酒

湧泉處處的阿蘭城,只要向地下挖幾尺,即可

廠就已經開始在阿蘭城挖井取水,沿

發現地下水源,往昔家家戶戶都在自家庭院內鑿井

著宜蘭河堤防用管線把水送到酒廠裡

取水,但保存者寥寥可數,洪家古井為其一,而且

面釀酒。後來因颱風把管線弄壞了,

目前還在使用中。井身以石頭堆砌成圓狀,井口約

政府沒有錢修建,於是後來改到別的

3 尺,井深約 16 尺,此井以供洪氏家族及附近居民

地方取水釀酒了。不過現今仍然可至

約百人使用,舉凡食用或洗滌都靠此井維生,即使

宜蘭酒廠內的百年古井,一探當時的

在炎炎夏日,井水也未曾乾枯過,早期取水是以水

湧泉景致。

桶綁一條繩子,左右搖晃再放鬆繩子才能取到水, 沒有這點小技巧,還只能望水興嘆呢! 員 山 / 同 樂 社 區 037


醋銷社區 - 手工釀醋班 以在地水果為原料,發展手釀醋事業,同時, 開發養生米菓、揾醬、紅心芭樂水果茶、手工果醬、 Q 餅等特色產品。 阿蘭城手工醋以純手工加上百分之百天然水果 發酵釀造而成水果醋,不同於一般市面上是以糯米 醋泡水果的浸製醋,阿蘭城手工釀醋最大的特色, 是以新鮮水果經過 2 次約 6 個月至 1 年的發酵釀造, 再靜置儲存,利用發酵法釀造,細密的分子有利於 人體吸收。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38


在地產業 湧泉清澈水質,帶來甘甜的水果

玉蘭花茶、蜂蜜、養生米果以及水果醋

及麻竹筍、養生的花蜜及中草藥,因此

等。其中,玉蘭花園周邊有玉蘭花冰淇

成為同樂具代表性的形象產業。最近也

淋、手工餅乾、玉蘭花茶、冰晶玉蘭粽

逐漸轉向中藥草培植以及產品加工研

等各種玉蘭花的創意產品。

發,包括了養生保健食材、養生茶包、 員 山 / 同 樂 社 區 039


員 山 鄉

結頭份社區 希望 ‧ 快樂 ‧ 幸福 ‧ 歌仔戲故鄉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40


頭份是臺灣歌仔戲的故鄉。歌仔 戲發源於蘭陽平原,而蘭陽平原

的 本 地 歌 仔, 則 源 自 結 頭 份。 相 傳 歌 仔戲是百餘年前源自於噶瑪蘭 ( 蘭陽 平原 ) 的地方歌謠。

員 山 / 結 頭 份 社 區 041


大樹公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42

頭份村的大樹公 ( 老茄苳 ),在宜蘭縣平地鄉鎮的

又據耆老口述,日治末期神風特攻隊的戰機,因為擔心

老樹中,是樹齡最長,同時也是最具文化特質的一棵樹,

美軍機的轟炸,往往從北機場用人力推往結頭份,而大樹公

據說當時大樹公的枝幹很粗壯,樹上鋪上木板可當床,

下可停下二架軍機,竹林與大樹公下自然成為停機坪。可惜

睡上好幾個人。漢人剛到結頭份一帶開墾時,先住民有

因民國 76 年亞力士颱風侵襲宜蘭,在強風吹襲下,原本四、

出草獵人頭的習俗,為了觀察先住民有無採取攻擊動

五層樓高的老樹攔腰折斷;欲睹當時大樹公的雄壯,只能藉

態,就在樹上掛起銅鑼,架設瞭望台,大樹公便擔任守

由耆老口述及老照片中想像。

護者的重責大任。


歌仔寮 - 歌仔戲的鼻祖 傳說早期結頭份庄有一位善於樂曲表演的人,名叫 歐來助,他常在農暇之餘,帶著大殼弦,在大茄苳樹下 一面唱著山歌一面拉著大殼弦,人人稱他為「歌仔助」, 歌仔助在歌詞裡加上一些劇情的變化,並融合其他各地 的唱腔,拉拉唱唱。那時候百姓沒有什麼娛樂,一聽到 「大樹公」下傳來優美的樂聲,除了吸引對樂曲有興趣 的人之外,附近民眾還會扶老攜幼,一起到「大樹公」 下欣賞「歌仔助」的表演。 原先這只是農民在農暇時的一種休閒娛樂,但由於 「歌仔助」用心地把傳唱的樂曲加以編成戲劇,在鄉民 用桂竹和稻草搭蓋的「歌仔寮」教子弟們演唱「本地歌 仔」,藉由表演將錦歌以及其它各種曲調流傳保存下來, 讓本地歌仔在此生根,這也就是後來歌仔戲的發源。

員 山 / 結 頭 份 社 區 043


結頭份歌仔戲班 歌仔戲是華人戲曲文化八大戲種中,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戲種, 這戲種又是源自蘭陽平原結頭份的本地歌仔,為傳承及發揚特有的國寶 文化。結頭份居民們抱持著這份使命感,一同打造歌仔戲的希望工程, 期望將這份獨特的本地歌仔文化傳承下去,讓社區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 歌仔戲文化村。 民國 98 年成立「結頭份歌仔戲班」,致力發揚歌仔戲原鄉的歷史 文化,參加成員年齡分布從國小的小朋友,到阿公阿嬤們都有,近年來 結合宜蘭社區大學的課程,將宜蘭縣境內的喜愛歌仔戲的人們串連起來, 每週一次練習課程,從成立至今不曾間斷,老中青各輩共同參與歌仔戲 文化的傳承。結頭份歌仔戲班熱心參與公益演出,時常至養老院、啟智 中心、醫院病房等地表演,帶領人們重回看戲的歡樂時光。並結合地方 產業辦理結頭份歌仔戲文化節,透過多場精彩的歌仔戲交流表演,展現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44

臺灣獨特的本土文化。


一代傳一代 - 傳承阿嬤的古早味 隨著時間過去,影像、文字的記憶都會逐漸變得模糊,只有味覺, 是人們最深刻的記憶,熟悉的味道,可以喚回一切感動。 走在結頭份社區的路上,不時可以聞到醬油香,這份香味延續在地 的世世代代。結頭份的醬油傳承世代的古法釀製,從煮豆、曬豆、入甕, 經由三十多天的熟成,純手工製作,遵循老阿嬤的古法製作。早期農民 常會把盛產時賣不完或吃不完的農作物加工醃製加以保存,所以每家的 阿嬤、媽媽都會有獨家的醬菜製作手藝;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機械化的 加工產業發展,傳統手工醃製醬菜已逐漸消失。 員 山 / 結 頭 份 社 區 045


傳承的滋味 - 大樹公醬油 結頭份社區結合學校參訪,透過趣味活動體驗與導覽,讓小 朋友們認識手工醬油與醬菜的製作過程、社區產業發展狀況,並 意識到食物安全的重要。藉由阿嬤的傳統手藝風味再現,建立起 對這個社區,對這片土地的連結。除此之外,社區重新改善醬油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46

生產環境,使之更適合醬油製麴、釀造等過程,並建立起醬油的 標準製作程序,提升社區醬油品質的穩定度。研發結合在地物產 具有在地特色的創意金棗醬油,開創獨特的醬油風味,將傳統的 美味以創新的姿態延續下去。


臘肉 以前為保存食物,而使用醃臘的古老方法, 雖然現在我們已有了保鮮的科技,但傳統的滋味 依舊深植人心。臘肉通常是在農曆的臘月時進行 醃製,因為以前過年大拜拜時會有大量的肉類 食物,因而用醃製的方式延長保存,於是被稱作 「臘肉」。 社區媽媽選用在地黑豬的三層肉,將調味料 抹上三層肉放桶中醃漬三天;將臘肉取出以米酒 洗淨,吊起風乾後;放入圓筒,用自然農法栽種 的甘蔗煙燻至上色;即完成了美味的臘肉。

員 山 / 結 頭 份 社 區 047


員 山 鄉

內城社區 鐵牛 ‧ 水牛 ‧ 有機實踐村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48


於員山鄉中部的內城社區,有三分之一的土 地屬於郊山丘陵,人口主要居住於平原中,

以內城路與榮光路交接的十字形聚落,是一個以 農為主的聚落。

員 山 / 內 城 社 區 049


社區內長期推動友善無毒耕作,目前耕作面積已將近 四十公頃。一方面,社區也推動螢火蟲的復育計畫,進行 螢火蟲生態調查,建置螢火蟲復育區域,推廣螢火蟲保育 觀念,其數量逐年增加,進而提升社區居民及遊客對環境 生態的重視。在這裡看到了尊重自然,與自然共存的田園 生活方式。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50


鐵牛力阿卡 早期居民辛勤的在農地上用鐵牛仔翻耕農地,當收成時, 居民用鐵牛仔加改良過的「力阿卡」來載運農作物 ( 力阿卡 取自日文諧音,為人力手拉車的意思 ),一、二十輛的鐵牛仔 力阿卡穿梭在鄉間田野中,碰碰聲響徹雲霄非常熱鬧,坐在 上面更是威風八面,這是四、五年級生小時候的共同記憶。 然而如今機械自動化的時代,鐵牛力阿卡已慢慢的淘汰了。 於是社區內的一群有志之士,本著熱愛這片土地的情懷, 召集社區內僅存的鐵牛力阿卡,創意改裝成可供遊客搭乘的 遊園專車,成立「鐵牛力阿卡車隊」,由社區內耆老帶領著 遊客走訪社區的好山好水,漫遊在鄉間小路中,走訪社區內 自然景點、文化古蹟與休閒產業,像是大樹公、太陽埤、渡 船頭等,聽著這裡的故事,享受鄉間的田野風光。

未來 - 二鐵共構 未來內城社區預計再規劃鐵馬行程, 增加社區旅遊豐富度與多元性。鐵馬路線 的規劃與後續操作模式將會與鐵牛不同,

鐵牛力阿卡不只結合了社區早期農村記憶,也帶給社區

鐵牛力阿卡帶我們走訪社區資源點;鐵馬

退休老人們一個屬於他們的舞台:老人家開著鐵牛車,搖身

路線則將以內城社區為中心點往外延伸,

成為搭乘旅客專屬的解說員。鐵牛車緩緩經過不同的景色,

連結周邊資源。再者,也將規劃農村體驗

老人家將他們過往的生活記憶一幕一幕的分享出來,成為最

活動,包含住宿、農業活動等,讓遊客能

深刻最真摯的社區耆老故事體驗。

體驗到樸實豐富的農村再生。

員 山 / 內 城 社 區 051


除了搭乘鐵牛阿力卡遊內城外,還可以品割稻仔飯(農村風味餐),跟著社區媽 媽學鐵牛力阿卡筆筒的手工製作、或是手工紅龜粿,參與工作假期與農事體驗等,讓 旅人不僅欣賞內城的美景,更能創造出與這片土地之間連結的回憶。 社區居民在執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也找到了對土地的情感、對自身的認同感。 這些對社區的經營,幫助社區居民對於社區了產生更多的共同意識。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52


芋頭番薯 位於雪山山脈自然湧泉帶的內城村,地下 水質豐沛又乾淨,所出產的芋頭與番薯可說是 喝山泉水長大的,經過農民細心的照顧及清新 的生長環境,孕育出碩大甜美的芋頭與番薯。 早期居民多在山區種植番薯為生,農 田濕地則栽種「檳榔心芋」為當地的特色農產, 由於地下水位高,農民採用高畦栽培,與水田 和山芋的種法都不同,因此所生產出的芋頭比 其他產地還要大。檳榔心芋有濃濃的芋頭香, 蒸煮熟後,芋肉鬆軟香甜,不論做成芋頭粿、 芋頭米糕、芋仔饅頭等料理,或是加工成芋泥 及芋頭冰等,都是上上之選。除此之外,加上 社區早期有許多榮民與在地閩南人通婚,具有 芋頭番薯文化上的趣味意義。

員 山 / 內 城 社 區 053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54

每年 7 至 9 月份為芋頭及瓜類豐收時節,

芋頭和番薯,不僅是這裡的農特產,同時

在夏日舉行「芋頭番薯文化節嘉年華」,可以

也保留了這段特殊的文化模式與記憶。內城經

體驗各種在地農村的文化生活,有芋頭番薯的

過政策與社會局勢的擺盪與變遷,如今又慢慢

創意料理比賽、品嚐在地風味餐、聆聽著農村

的回復到了早期從村聚落生活型態。然而,過

音樂會等,與在地小農及居民們共度一場熱鬧

去這裡外省人與本省人共同生活的印象,卻依

歡慶的芋頭番薯嘉年華。而平時亦可在「內城

然是老一輩共同記憶,是屬於這裡的故事。下

小農市集」向在地農夫購買自產自銷的芋頭番

回,來到這裡品嚐美味的芋頭和番薯時,抬頭

薯,認識生產優質作物的這片土地,還有抱持

遙望藍天白雲,享受著微風吹拂,或許可以輕

尊重土地的辛勤耕種者。

柔的感受到這份文化情懷。


內城的生態 內城村「太陽埤」湖面猶如平鏡,三面環山, 地勢就像蟹鉗圍抱水面,山形好似慈祥的母親呵護 著平鏡湖泊的嬰兒一樣,因此太陽埤的原名叫做 「管埤」。太陽埤的水源主要來自地下湧泉及雨水, 更成為附近稻田灌溉用水的源頭,也是鄉民垂釣的 最佳去處。 由於未受到人為的污染,保有完整生態環境, 埤內魚類資源豐富,加上豐富浮游生物,林間鷺科 鳥類數量相當多,成為飛羽樂於棲息的場地。可以 從瞭望台上,欣賞這幅美景與多樣的生態族群;在 環湖步道上瞭望全蘭陽平原,天氣好時還可以看見 守護著宜蘭的龜山島。 四季皆有不同氛圍,美在千變萬化,有股沉靜 純潔之美,而秋冬之季晨霧,更是雅典的浪漫風情。 太陽埤之美,造訪之人絕對無法忘懷這幅詩情畫意 的美景。

員 山 / 內 城 社 區 055


大 同 鄉

崙埤社區 鳥語花香 ‧ 蜂飛蝶舞 農產體驗 ‧ 生態原鄉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56


埤社區主要為泰雅族的聚落,雖經過了漫長 的遷徙,然而屬於部落的傳統記憶與信仰是

抹滅不掉的。部落的遷徙故事、小米及狩獵文化, 全都蘊藏在崙埤的山林之間。

大 同 / 崙 埤 社 區 057


遷徙故事 崙埤村居民們大都是泰雅族人,從桃園縣復興鄉拉拉山附近 的卡拉社、上巴陵、爺亨遷入,據歷史記載,泰雅族遷移到崙埤年 代約在 1925 年。光復後民國 42 年,比亞散(Pyasan)社人五戶為 尋找耕地由魯欣哈卡奧(Losin-Hakao)帶領遷居崙埤巷方約五、 六百公尺地山腳下定居,於今鄉公所西北 100 公尺地。 少數居住於崙埤的漢人在日治時期大都聚集於林家巷破礑溪, 早期墾植樟樹煉腦油,而臺灣光復以後成為破礑溪上游地區的林班 伐木工人;另外,有部份是參與橫貫公路宜蘭支線開闢公路榮民, 他們都是屬大陸地區的外省人,橫貫公路開成以後,轉業為臺灣省 公路局道路養護班工人,自始定居於此。 民國 63 年的貝絲颱風過境,造成崙埤巷內國小後面山崩,約 有二十餘戶的房舍被埋沒,政府就在魯欣房舍前端空地另建社區, 此社區名為「朝陽巷」。民國 66 年大同鄉鄉公所也由樂水村遷移 到崙埤村朝陽地區,及鄉內代表會、戶政事務所、衛生所、圖書館、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58

消防隊等重要行政機關均遷設於此,於是崙埤便成了大同鄉的行政 中心。


小米祭 在泰雅的世界裡,有二個迴異於其他族群的觀念;一是 gaga 的觀念,一是 rutux 的信仰理念。所謂的 gaga 是一種 社會規範,是族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誡律,若違反可能 受到神靈的懲罰。遵守同個 gaga 的人共同舉行祭儀、共勞 共享。 所謂的 rutux 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仰。一個人如果觸 犯了 gaga,會受到 rutux 的處罰,被 rutux 嚇到可能會生病; 在戶外吃飯、喝酒時要彈一點食物在地上給 rutux 吃。在祖 靈祭以後泰雅人要離開祭地時必須越過火堆,以示與 rutux 隔離。種種跡象顯示對 rutux 的敬畏。過去泰雅族人非常重 視 gaga 這個律法,一直存在著族人心靈的誡律,也是心中 的重大信仰,更是一種道德規範。 泰雅族每到 2 月初春,望著楓香開始長新嫩芽時,就要 開始準備小米 (traqis) 播種作業,經過了幾個月的生長後, 到了六月下旬準備小米收割事宜。在泰雅族的食農習俗裡, 所有作物中只有小米的播種與收割有進行 gaga 儀禮,可見 小米在泰雅族文化、生活與社會結構上有極為重要的意涵。

大 同 / 崙 埤 社 區 059


小米有多種品種,社區的小米大多為糯小米,口感較為 黏稠,營養成分很高。由小米釀成的酒,經由自然發酵後, 喝起來酸甜酸甜,具有後勁餘味。以前泰雅族人結婚時,男 方要根據女方家族的人數,準備足夠大家飽足一頓的酒和肉, 要釀小米酒、打獵準備肉,一起狂歡三天三夜,慶祝新婚; 如果準備的酒不夠大家喝,會失面子還會被責備呢 ! 目前社區內小米種植面積約有 8 到 10 公頃,自產自銷。 在崙埤的小米生態教育園區內,有小米專業栽培農戶、小米 工廠、生態教室、穀倉、展演場等多功能的生態教育場地。 配合傳統泰雅文化舉辦系列活動,在傳統祭儀祈福的小米收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60

割祭之時,由部落長老帶領部落居民與訪客,以神聖虔敬的 心,共同感謝、祈福一年度的收成;透過部落的族人的介紹, 認識小米田的生長,親自體驗小米收割、搗小米、泰雅小米 的風味餐體驗等。


農村小百科 苦 花 魚, 分 布 在 低 於 攝 氏 20 度的清澈河流,主要以水底之藻類 及水生昆蟲為食,肉質十分鮮美。 崙埤社區的九寮溪是苦花魚最佳 的身處,清澈的河道,天然的大石 頭,提供苦花魚足夠的活動空間。

泰雅風味餐 崙埤社區保存著以泰雅古法製作的 傳統風味美食。食材取之於自然山林間 的野生動植物,有爽口的各式野菜,如 山蘇、山苦瓜、過貓、川七等;被稱為 黑森林勇士湯的黑豆煮豬腳,其中黑豆 來自於海拔 1200 公尺以上才得以生長的 矮樹叢上;其他還有香蕉飯、竹筒飯、 涼拌山豬皮、各式苦花魚料理等。品嚐 大自然最純淨鮮美的滋味。

大 同 / 崙 埤 社 區 061


崙埤的步道 1. 從台七省道的加油站,拐個彎,就是九寮溪步道的入口 處。九寮溪,又稱為破鐺溪,發源於拳頭母山,沿著步道走 入山林,走向步道的終點時會看到水量充沛、氣勢磅薄的九 寮溪瀑布。步道全長約 4.8 公里。 2. 崙埤野溪步道有著部落內最原始的溪流,被譽為是生命 之溪,因著溪流的灌溉,富饒了部落的土地。雖然現在過去 的灌溉水路已消逝,但依然孕育著豐富的自然生態。沿途有

1

4

2

3

三個休憩涼亭,是處適合戲水的休憩站。沿著步道往上走, 通往地方農產的生產地,依著季節更迭,生產出桂竹筍、咖 啡、5 月桃、李子、小米、馬告 ( 山胡椒 )、刺蔥、柑橘、 柳丁等豐富的農產。 3. 長崙步道從崙埤通往長嶺路約 7 公里長,遠看遼闊的太 平洋,以及相伴於旁的龜山島,近看豐饒的蘭陽平原。天晴 時,一覽無遺的美景盡收眼底。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62

4. 崙福越嶺古道是從崙埤到烏來福山的路徑,這條古道是 以前部落的獵徑,保有最原始的自然生態,被稱為台灣北區 的亞馬遜。


生態旅遊 崙埤擁有多處未經過度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漫步在步 道與古道間,一場豐富的生態旅遊,足以放鬆疲憊的身心。 來到部落,可以透過體驗營,親身體會傳統部落的生活 方式,跟隨族人的帶領,進入溪流山林間,溯溪、做陷阱、 打獵,憑各自本領抓大的小的飛的走的獵物,住在傳統獵寮 中,享受辛勞後的悠閒夜晚。過程中體認與自然共存的傳統 智慧,彼此學習、尊重,融入自然的生活中。

大 同 / 崙 埤 社 區 063


大 同 鄉

樂水社區 遊於人間樂水情 品味稻 / 筍 / 李馨香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64


水部落坐擁群山溪豁之間,為傳統泰雅族原住民生活聚落 型態。然而隨著歷史更迭、社會的變遷與遷徙,原本屬於

部落族人的珍貴歷史知識、歲時祭儀逐漸被遺忘了,失去了傳統 與自然歲時所運行的和諧秩序。於是,部落內以部族主體的身份 及自覺意識,試著找回屬於部落的人文歷史定位。

大 同 / 樂 水 社 區 065


人文與自然 - 部落深度體驗 被稱作狩獵民族的泰雅族,因著「狩獵文化」 而延伸部族各式文化、儀禮之關聯。為了振興部落 文化,找回優美的傳統,近年恢復辦理中斷八十餘 年之歲時祭儀-祖靈祭,於是每年的 12 月上旬, 樂水部落所有族人返回與祭,可謂部落年度中最為 神聖、莊嚴的節慶。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66


開放訪客參與的部落深度體驗活動,可以看 到依循祖靈祭祀的祖靈祭儀活動、與大地共舞、 聲歌舞動及部族感恩分食等,並有人文生態導覽 解說遊程,及部落營火晚會等活動。帶領著訪客 重回部落傳統獵場生活,高腳穀倉、勇士獵寮、 小米工寮、半穴屋、青年聚會所、瞭望台、百年 濁水教育所、太平山鐵路百年隧道、百年樟樹、 石疊教會、泰雅千年生態智慧、獵人陷阱及高冷 蔬菜親採等數十項有趣的體驗,讓遊客親身體驗 部落生活祭儀的內質與面貌。

大 同 / 樂 水 社 區 067


社區內有多處極為豐美之人文、生態以及產業景點,包含鹿湖自然 生態走廊、桂竹環境教育步道、部落獵場、樟林大道、百年隧道、百年 小學、國王廟、山中田園、系列傳統建築等,亦可順道拜訪周邊的名勝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68

園區,如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明池森林遊樂區、棲蘭神木園區等。


在地產業 樂水銜接中央山脈太平山系,水資源豐沛、潔淨, 加上蘭陽地區充足的雨水,提供區域內多種果菜優良之 生長條件,部落居民借助此環境資源,近年來陸續推廣 在地有機生態產業,有機日曬米、小米、桂竹筍、紅肉 李、年柑、高冷蔬菜及段木香菇等產品。基於有機優良 的農產品,進而研發出多元化的加工產品,如小米露、 紅李露、在地泡菜、紅李醬、紅李汁、無毒年糕等。

大 同 / 樂 水 社 區 069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70


三興 蘭陽溪 羅 東 溪 臺7線

人和

國 道 5 號

大隱 梅花 大進 寒溪

大興

中山 臺9線

白米 東岳 朝陽

071


五 結 鄉

三興社區 找回已經走遠的聲音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72


興社區位於五結鄉北邊的村落,保有傳統 農村的生活特色,隨著四時節氣而有著不

同的地方活動。

五 結 / 三 興 社 區 073


找回已經走遠的聲音 - 溪底城文化季 三興社區內的溪底城位於復興路三段一帶,為三山宮及 國安廟附近的集村聚落,從台九線轉宜 25 線後即可看到偌大 的溪底城指示路牌。蘭陽溪堤防未建時,颱風季節溪水爆漲, 洪水四處流竄,宛如溪底河床,因而得名。另一說法則是在 開蘭初期,蘭陽溪四處氾濫,溪堤時常崩落,久而久之,累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74

積成一片荒埔,晚到的開墾者,因無沃土可開拓,因此在此 荒埔上墾殖,逐漸形成一個聚落。溪底城名稱的故事,至今 仍為眾人口耳相傳的歷史傳說,而這故事將持續流傳下去。


三興社區每年於年底舉行的王公生慶典活動享譽全台,已 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在傳統慶典中持續創新,創造大眾參與 的可能性,活化傳統的農村文化。在年底的溪底城文化季,以 各種創意活動,如:傳統民俗與陣頭的創意踩街、鼓藝、北管、 大神尪、舞獅及臺灣拳術等藝陣表演等來重現傳統農村文化。 活動會後還有溫暖人心的補冬祈福與辦桌活動。社區透過結合 四時節慶,創造集體參與機會,將農村文化價值世代傳承下去。

五 結 / 三 興 社 區 075


二結穀倉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76

二結農會穀倉位於蘭陽溪南岸鄰二結

購買販賣信用組合農會倉庫」,內部的空

車站,於昭和 3 年 (1928 年 ) 興建,在二

間規劃分成「農會辨事處」、「碾米工

次大戰期間,負責收購蘭陽溪南岸廣大農

場」及「穀倉」,三部分連接的長方型空

業區的稻穀,經過碾米工場的精製後,轉

間。牆面為磚造搭配倉庫內的檜木材質,

運到臺北各地,或經基隆港輸往日本或南

倉內地板預留 30 公分的高度,兩側外牆

洋。

土方設有數個小通風口,為通風防潮機能 穀倉擁有歷史的建築特色,從正立面

觀看,為三層樓「和洋混合樣式」建築, 牆體採用磚木造承重牆結構,造型典雅卻 樸實風華,前身為「保證責任利澤簡信用

設計;一、二樓兩側儲存槽的牆上皆設有 計量的標尺,通往二樓為儲藏空間。本棟 完整的日治時代穀倉空間的建築,成為當 時地方上最新式的建築之一。


二結紙廠 日據時期,因二結紙廠的設立,「紙」 便在二結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與社區生活 息息相關。近幾年,二結紙廠在面對國際 市場競爭的壓力之下,逐漸沒落;為了延 續紙的文化生命,以及打造一個與「紙」

為更進一步提升二結紙藝創作的品質,

有關的學習環境,紙文化館除陸續收集有

因此積極參與國內外重要展覽節慶活動,

關二結紙廠珍貴文物與文獻外,並陸續開

並與國內外藝術家合作,引進與紙相關之

辦與紙相關的課程,以植物手工紙、拓印、

技術與創作概念。在這裡,可以認識大二

版畫等與在地人文、建築、環境、生活故

結的紙文化與故事外,更提供許多最新研

事等文化連結之創作。

發的紙藝創作與大家分享。

五 結 / 三 興 社 區 077


三 星 鄉

大隱社區 戀戀水車之鄉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78


隱社區透過推動水車文化再 造, 居 民 們 合 力 在 田 野 與 民 宅

間架設不同造型的水車,將社區營造 成水車之鄉,成為獨特的農村景觀。

三 星 / 大 隱 社 區 079


埔林圳 社區內的水源大部分來自埔林圳的安農溪張公圍進水口,於日治時期開發 灌溉的水路,灌溉範圍包含大隱、柯林、廣興與廣安等村落。早期是社區兒童 戲水、抓魚、摸蜆的遊樂之地,而社區約有三分之一的農田在其灌溉區內;民 國 87 年宜蘭農田水利會重新整治規劃為水利美化示範區,沿線種植大量花卉 並設置人行步道,加上欒樹橚橚,風景美不勝收,現已成為休閒散步的好所在。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80


水車之鄉 - 老文化新生命 因大隱社區的地形有較大的落差幅

社 區 透 過 水 車 文 化 再 造, 找 回 與 水

度,且當時未開通水路,於是先民利用水

車情感的連結,保留各式各樣完整的水車

車,引入附近溪流的水至地勢較高的農田

營造工法,在田野間經常可見水車文化的

灌溉。早期農業的水車文化與農民的生活

再現;近年來,社區更自行研發水車微型

息息相關,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隨著現

發電,以居民提供的土地架設各式樣水車

代化的水利設備,具有農村風情的傳統水

及水車發電設施,同時讓民眾體驗水車文

車逐漸消失在田野間。

化,如:踩水車、小型水車 DIY 等體驗活 動,並做為推動水車綠色能源教學場所, 讓水車的老文化重新找到新生命。

三 星 / 大 隱 社 區 081


農村小百科 - 水車 目前大隱常見的水 車有俗稱「水蜘蛛」的原 轉盤造型,兩側密封式的

水車達人 - 劉松萬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82

「水風骨」造型,還有以

大隱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 - 劉松萬,平

經過他的巧手改造,水車以各種創意的姿態

時是位汽車修理廠的老闆,參與社區營造多年,

重現,注重與地景的搭配,像是在水車裡面種植

除精通汽車修理,更是位水車達人。在參與社區

繽紛的花草,讓田野間的景色煥然一新。各式的

營造的過程中,希望找回社區傳統文化,經由社

水車,相映著田園地景,是水車達人對於這片土

區居民共同的發想,期望復甦傳統農村的水車文

地的浪漫情感。

化,於是鑽研起水車的製作工法,成為水車達人。

人力踩踏的「龍骨」造型, 每種造型都可變化再設 計。早期大隱以龍骨水車 為主,只有少部分山區梯 田才使用圓形水車。


上將梨 大隱社區的水質與土壤優良,農業生產以水 稻為主,亦是三星鄉重要的高接梨產地。當地夏季 早晚吹東、西反向風,日夜溫差大,加上冬天氣候 潮濕,是水梨最適合的生長環境。三星鄉的上將梨 為平地高接梨,採用生存力強的橫山梨果樹當作砧 木,經過繁複高接技術轉接肉質細嫩、口感極佳的 梨種。在高接梨生長的過程,花苞的品質很重要, 必須經過低溫期的休眠,才能長出好的果實,於是 每年進口日本豐水梨及韓國的黃金梨,在過年前後

農村小百科 - 梨花傘

開始接枝。以 3-4 年的培育期,把屬於高冷地的品

在每年一月時,是梨樹開花

種引至平地轉種,在開花結果的 40-45 天內,農人

的季節。因宜蘭冬天多雨濕冷,

再以四層牛皮紙隔離,以確保無農藥殘留污染。

果農為了保護花苞,幫助梨花授

配合 6 月至 8 月的上將梨的產季,於夏季期間

粉與結果,於是替它們撐起了一

社區舉辦系列活動,帶領民眾認識在地的產業與文

隻隻的小雨傘,是宜蘭特殊的梨

化,包括藝文表演、生態及文化導覽、農村生活體

園景觀。

驗、傳統工藝 DIY 活動、在地美食饗宴與市集等, 體驗在地樂活的農村風情。

三 星 / 大 隱 社 區 083


三 星 鄉

人和社區 蔥滿銀兩 • 梨好田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84


霸 的 融 雪, 純 潔 無 私。 蘭 陽 溪 的 上 游, 流 經 太 平 山 下 沖 積 沃 土, 是 每 年 開 春 的 第 一 道 厚 禮。 接 著 熱 鬧 上 演

的是蟲鳴蛙鐘,生態多樣性、包涵、容忍、和諧,生物間的 平衡才是農業永續的理由。日夜溫差、養分回流,營養滿足, 活絡了無法想像的風味、口感。健康物資、愉快物資,加上 善待親柔細雨,道盡了一千零一夜般的纏綿好話。

三 星 / 人 和 社 區 085


洗蔥風情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86

人和社區優良的生長環境孕育出多種

早期的洗蔥池設計為了遷就引入蘭陽

豐富的農產,除了傳統稻穀種植,三星蔥

溪的進水,而向下挖出一個清洗槽,蔥農

已是三星鄉家喻戶曉的在地特色產業。而

須長時間坐在水中清洗;由於不符合人體

人和社區是三星蔥產量與品質最高的地方,

工學的設計,以及長期浸泡於水中的緣故,

被稱為「蔥巢」。洗蔥池是家家戶戶必備

對蔥農們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的產業設施,也成為人和特有的洗蔥文化 景觀。


於是,人和社區發起了洗蔥寮的改善 計畫,依據蔥農現有的洗蔥池型態,規劃 設計了更為人性化且兼具鄉土氣息的洗蔥 設施,將洗蔥、包裝與搬運過程一體式的 立體化,改善蔥農工作環境,也讓洗蔥池 的水質可以沉澱的更為清澈。人和的洗蔥 風情融入了現代的人情味,也將三星蔥的 品質與美味延續下去。

三 星 / 人 和 社 區 087


三星蔥好吃的秘密 一、引洞式種植 | 不同於南部運用培土的種植方式, 三星蔥在種植時先在土中「引洞」,再將篩選過健康 青蔥分株插入土中,才讓三星蔥的蔥白又漂亮又長。 二、優良的生長環境 | 位於蘭陽溪入平原的源頭處, 是安農溪下來第一條灌溉渠,由河流沖刷帶來豐富的 礦物質;加上土質介於沙土與壤土之間,其透水性以 及排水俱佳,造就蔥的良好生長環境。 三、涼爽的西風 | 三星鄉高山環繞,每晚由雪山山脈 與中央山脈間的西風口,吹拂而來的涼爽西風,日夜 溫差大,形成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的氣候。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88


「蔥滿健康 - 手作蔥明包」 利用在地著名三星蔥,隆重推出「蔥滿健康 -

並融入在地農戶所生產的特色農產品,研發出

手作蔥明包」,從製作、包裝設計到行銷,發展出

了洛神、紅豆等多種口味。將三星蔥以創意行

健康安全又好吃的的蔥明包。蔥明包食材選用在

銷加工,開啟青年回鄉的契機,創造出屬於社

自然環境中健康生長的蔥,加上老麵發酵製成的

區的品牌,希望成為社區的特色伴手禮。

麵糰,以純手工製作出健康安全又好吃的蔥明包。

三 星 / 人 和 社 區 089


蔥滿銀兩 梨好田 人和社區是以農為主的村落,保留完整的農村田野 景觀,是聞名三星蔥的主要產區,除青蔥外,另有銀柳、 高接梨、水稻、樹葡萄、火龍果等各種多樣水果與蔬菜。 以自然、安全與永續為目標,在既有的農業基礎上 發展有機及生態農村體驗產業,結合種植經濟無毒綠色 農作物,附加健康無污染的加工調製、DIY、農場體驗、 在地風味餐等。在三星蔥的農事體驗中,從種蔥、拔蔥、 洗蔥,再將拔下的蔥,親手做成蔥油餅,認識植物生長 的環境與食物的製作過程,這份踏實與安心,讓三星蔥 分外可口。同時,社區的導覽融入了傳統稻米、青蔥、 上將梨、銀柳、澳洲茶樹、番茄、香茅等等產業的文化 故事。並於各種農產盛產期的辦理產業行銷活動,像是 7 月上將梨節、8 月米香節、蔥蒜節、12 月銀柳節 ... 等,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90

農民假日市集以及農村生活體驗活動,增進遊客對在地 農產的了解。


在休憩資源方面,社區內也有不少值得一遊之 景點,包括古厝、寺廟、大樟樹、樹葡萄園與櫻花 大道、生態大圳、優美的田園風光,鄰近又有天長 地久風景區(天送埤、長埤湖、地熱、九芎湖)、 玉蘭休閒農業區、九寮溪步道、松羅國家步道…等。 漫遊在自然鄉間田野,呼吸清新的空氣,享受在地 獨有的農村風情。

三 星 / 人 和 社 區 091


冬 山 鄉

中山社區 茶村茶情輕鬆行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92


山 社 區 位 於 冬 山 鄉 之 南 境, 地 處 丘 陵, 居 民 多 以 種 茶 維 生, 更 發 展 了 文 旦 柚、 山 水 梨 等

當地特色的作物。目前逐漸將原有產業轉型向精緻 農業以及休閒農業發展。社區內自然景觀豐富,有 仁山植物園、仁山苗圃、新寮瀑布等。

冬 山 / 中 山 社 區 093


茶村 茶情 輕鬆行 冬山河上游的中山社區,以潔淨的新寮溪灌溉,由於緯 度偏北,日夜溫差大,雨水充沛,適宜生產高兒茶素的茶葉。 宜蘭種茶的歷史悠久,處處可見茶園景觀,因為坡度適中晨霧 籠罩,有霜寒卻無霜害,所以茶葉柔嫩、氣味芬芳,不苦不澀, 主要栽種品種有金萱、翠玉及烏龍,加上茶農製茶的好技藝,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94

讓茶的口感不但香醇甘潤,更帶有素雅的馨香,因此統稱冬山 素馨茶。現行休閒農業興起加上農業的轉形,除了耕種與直接 販售外,社區內的茶莊及製茶場也推出製茶體驗活動、茶香生 態之旅、茶餐小點、茶藝文化及茶莊住宿等活動。


柚花園下的饗宴 中山社區另一特產為文旦柚,文旦柚每年 2 月 至 4 月開花,開花期間花香遍野,充滿整個園區, 讓文旦果園成為春節時最佳觀光景點。觀光果園除 開放採果外,也提供遊客認養柚子樹;平時由果農 照顧,歡迎認養人三不五時的回來走走看看,樹上 收穫的果實都歸認養人所有。果農還研發出文旦柚 加工產品,如文旦柚、柚子醋及柚子果醬等,符合 現代健康養生的觀念。配合當令時節辦理的柚花饗 宴、採柚子體驗及各式創意活動等,用五感來體驗 中山的生活。

冬 山 / 中 山 社 區 095


來到中山社區,體驗農村生活,從 春天的柚花季、夏天的採茶比賽到秋天的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96

柚子節,直接與在地農產與生產者面對 面,接觸真切的土地,在休閒遊樂當中, 了解到了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了一 堂食農教育的親身體驗課程。


仁山植物園 新寮瀑布

仁山植物園原名十三份苗圃後改名為中山苗圃,進而改為

新寮瀑布是冬山河五大支流之ㄧ,是本社區賴以維生的主

仁山苗圃,最後才正名為仁山植物園。植物園內有各種種苗,

水源之一,居民靠著它食、住、吃、喝、玩、樂。目前更是全

更有各式各樣建築,美輪美奐,生態多樣,充滿蛙鳴、鳥叫等

國最夯的景點之一。沿途生態豐富,有臺灣獼猴、20 幾種蛙

天然樂音。假日吸引了許多外地遊客,更是社區居民晨間運動

類、數以萬計的昆蟲、蝴蝶飛舞其中,生意盎然。

的好去處。

冬 山 / 中 山 社 區 097


冬 山 鄉

梅花社區 水影石埒茅埔圍 梅花綻放柚來香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098


花社區位宜蘭縣冬山鄉西邊村落─得安村里, 北接廣興村 ( 鹿埔村 ),東臨舊寮溪與丸山村,

南邊與中山村相接,西為羅東溪與大進村相鄰。

冬 山 / 梅 花 社 區 099


水影石埒茅埔圍(茅埔城) 早期先民到達此地時,發現到處都是茅草,便將 此地命名為「茅埔城」,並以茅草蓋屋頂,用五節芒 的莖編作牆壁,成為茅埔城的傳統風土建築風貌。在 盛夏時,社區內可看到迎風搖曳的茅草,經過春天到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00

夏天的生長,已到了收割的季節;採收後的芒草需要 曝曬個兩三天,乾了之後收藏起來,作為茅草屋每年 更換的原料。


農村小百科 - 憨猴搬石頭 羅東溪每遇豪雨颱風,洪水會將 上游大小礫石沖刷而下,居民們相信 礫石層下必有適於耕作的土壤,便以 人力搬移石海開墾家園,但好不容易 從搬開的石頭下,乍見泥土的芬芳, 大水一來卻又將溪流上游的石頭沖刷 下來,覆蓋了剛整理好的田地,於是 居民便日復一日的搬石頭整理家園, 這就是「憨猴搬石頭」的原由。

石埒 早期羅東溪遇颱風、豪雨氾濫後,由 上游沖刷下來的石塊的石塊,先民以就地 取材、物盡其用的智慧,作為堆砌圍牆與 建造更堅固的石頭屋,取代茅草成為房屋 的牆,亦成為稻埕外規律疊成的矮牆「石 埒」。直到今日,仍可在社區內的茅埔城 和大埤聚落,看到已有百年歷史的石頭厝 與石埒。

冬 山 / 梅 花 社 區 101


近來社區更以傳統石頭與茅草建築工藝改造閒置 空間,成為社區的當地特殊景觀,保留著古早的空間 氛圍。同時,也將社區內砌石師傅的手藝,交由年輕 一輩持續傳承下去。

拜陂與顧陂習俗 梅花社區位於羅東溪氾濫區,每逢山洪豪雨時,堤 防邊都會受到洪水侵襲。因此居於是茅埔地區發展出「拜 陂」和「顧陂」的習俗,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02

於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時,居民會準備飯菜、紙錢,走 到溪岸堤防邊「拜陂」,祈求陂 ( 堤防 ) 不要坍方。除此 之外,居民會由石頭推砌起小石頭人,立於堤防上,由小 石頭人替居民「顧陂」。


梅花綻放柚來香 梅花社區擁有蘊藏豐富文化歷史的茅圃古道與傳統建築,

每年白露前是文旦最適合的採果期,梅花社區的文旦柚

環境優美生態豐富的梅花湖,冬山河源頭的清澈、優質水源

經過改良,有較為圓潤的外型,皮薄、肉細、汁多味美,果

與湧泉,以及友善農法孕育出稻米、文旦柚、蜜柚等農產,

實甜度與風味絕佳有別於一般文旦柚,在秋高氣爽的秋日,

周邊有休閒農場及多家特色民宿,可以體驗割稻、採柚等等

十分適合全家來到這裡開放式經營的果園,將會滿載香甜的

農事生活。

柚子與回憶盡興而歸。

冬 山 / 梅 花 社 區 103


茅埔古道 源於日劇時代社區內有兩條古道,一為由鼻仔頭 堤防通往三清宮的山上道路,現在已鋪上柏油的雙線大 道;另一是位於茅埔城山上的古道。在日據時代末期, 日軍節節敗退,國內物資缺乏,因此日本株式會社大 力推廣種樹薯,闢專用道路到山上運樹薯,並在紅日天 (指山上的最高點)建神社。日本戰敗撤走後,由於台 北採礦產業的興起,需相思樹作為礦山支架,茅埔古道 成為上山開墾種植之路,也成為運木材的跑馬道。礦山 沒落後,變成小孩趕牛群上山吃草的道路,然而,農耕 機械化後不再養牛,遂成了長滿芒草的荒廢古道。

為了找回原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經由社區發起, 已修復舊有的茅埔古道前段入口處,未來將持續整理,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04

串聯起沿途戰備坑、舊自來水廠道、百年土地公廟等, 並依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育的原則新建觀景平台、炭窯, 將茅埔古道開闢成為一條充滿豐富人文歷史記憶的登山 步道,找回社區豐富的文化內涵。


梅花湖 由茅埔古道可連結到梅花湖獅子頭的入口步道,再往下走,就到達了梅花湖 環湖步道,長約 3 公里的環湖步路,沿途風景怡人,林間啼鳥谷谷,令人流連忘返, 是進到茅圃城不可錯過的美景。 梅花湖原名「大埤」,先總統蔣經國先生下鄉巡訪時,從三清宮俯視湖形, 因狀似梅花五瓣遂命名「梅花湖」。梅花湖為一天然蓄水池,三面環山,湖畔綠 樹濃蔭,東岸吊橋與湖心之孤島相連,佇立島上可俯瞰整個湖面,景觀迥異,山 的另一邊另有座山中湖稱為「小埤」。梅花湖不僅富有優良的湖泊生態及教育意 義,同時具有水資源涵養及農田灌溉等效用,是上天賜給梅花湖休閒農業區的天 然水庫,並為梅花湖休閒農業區孕育了豐富的景觀、生物、農產、遊憩等資源。

冬 山 / 梅 花 社 區 105


冬 山 鄉

大進社區 大進綠活鄉村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06


進社區地處宜蘭平原交界處,周圍群峰環繞, 東南側有野分山,西北方有大湖桶山,西南方

為古魯山。山地加上丘陵地形眾多,形成了天然的 谷間地形。 社區主要為平埔族聚落,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 傳統工藝及活動極具地方特色。其運用當地的素材 「黑石板」搭建之石頭厝及石頭彩繪等,另還有代表 平埔族文化的野燒陶器,都在在顯現大進社區特有的 農村文化特色。

冬 山 / 大 進 社 區 107


黑色堆疊藝術 走進大進社區內,首先印入眼簾的

黑石板屬變質岩硬度不高,經過了

是以黑石板搭建的屋子與矮牆,黑石板

山洪沖刷後,呈現厚度約 8-15 公分,直

是番社坑的特產,是社區特有的文化,

徑約 15-30 公分之圓形石塊,石表細密

而石頭厝、石板屋是最具有古農村特色

光滑。

的在地歷史建築,陪伴大進村民走過蒼 傷歲月,記載著先民伐木啟祥的血淚。 社區內的石頭厝多半已荒廢,無人 居住,但為了傳承這項在地文化特色, 村民發起「千人造屋」活動,採傳統堆 疊石板的工法,重新修復石頭厝。而黑 石板也作為園藝造景的使用,為廣受喜 愛的材料,近年大進社區更透過彩繪, 賦予黑石板另類的藝術新生命。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08

農村小百科 - 黑石板

石板屋位置 | 大進社區活動中心對面 石頭厝位置 | 大進村進興二路


野燒陶遺址 民國 96 年水保局「培根計劃」的培訓社區人才在大進 開課,培訓中安排在地社區資源調查課程,一群社區學員在 進行社區資源調查時,組員藍欽祿在淋漓坑發現一處由石塊 圈成的圓形遺址。經多方訪問當地耆老口中得知「這個石塊 圍成的遺址,是先人燒製陶器的地方」。在耆老的引導之下, 在遺址附近的山邊找到陶土礦源。開啟了大進社區的野燒陶 工藝製作,讓在地的文化重現。 野燒陶位置 | 大進路 296 號旁

冬 山 / 大 進 社 區 109


綠活鄉村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10

大進社區內的淋漓坑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渾然天成的 自然環境學習中心,社區運用生態旅遊系統的建立、社區環境改善、 歷史文化資產的重塑,建立生態保育園區、生態探索道路等等,將 淋漓坑整體的風貌導入最貼近原始的自然空間。


在這裡生產出豐足的在地農特產 - 綠竹筍,每年的 5 月至 10 月是綠竹筍的主要產季,歡迎到大進體驗綠竹筍採收樂趣。 除此之外,淋漓坑的假日農村市集,認識產地直銷、低碳食物 里程的觀念,並透過自行車遊程導覽,以親近土地的方式體驗 在地農村人文歷史生態。 農夫市集的系列活動有豐盛的農園饗宴,結合在地農場及 民宿進行工藝產業 DIY 體驗活動,類型豐富包含:主題農產、 石頭彩繪、核桃手工藝、野燒陶藝 ( 燒陶板工藝 ) 等,提供了 旅者與在地農村達人互動平台。

冬 山 / 大 進 社 區 111


大 同 鄉

寒溪社區 打造一個夢想、希望與愛的部落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12


隨 信 仰 的 聲 音, 走 進 寒 溪 泰 雅 部 落。 憶想起萬物中的神 Utux kayal,未識

之神。走過彩虹橋,神給的記號。

大 同 / 寒 溪 社 區 113


古魯社的歷史 寒溪部落位於羅東溪上游,屬泰雅族南澳群, 與大同鄉的其他部落歸屬於不同來源;由四方林、 寒溪、新光、華興等四個小聚落組成。泰雅族的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14

遷徙歷史最早可溯源到現今南投縣仁愛鄉附近, 根據神話,泰雅族人是從一個叫做 Pinsbkan( 意 為發源地 ) 的大石頭裂縫迸出來的;另一說則是 由森林裡的老樹根演化而來。


在泰雅族的文化歷史中,居住在發源地的族

Lkyabox 建立哈卡巴里斯社(Haga-paris),

人,因家族人數越來越多,土地不夠均分、也變

因受日人迫害而哈卡巴里斯社人憤而殺警,所以

得不再肥沃;為了族人生存,於是展開了遷徙。

此社遭日人逼迫遷至 Llyung lpayan( 羅東溪 ) 上

泰 雅 族 的 三 兄 弟 老 大 Lkbuta、 老 二 Lktabox 與

游右岸,古魯社是從哈卡巴里斯遷往寒溪部落途

老 三 Lkmayan 沿 著 山 脈 往 北 走, 一 同 走 到 quri

中的舊社,古魯在泰雅族語中是長方體的意思,

sqabu( 現今思源啞口 ) 哈這個地方。由這裡開始,

因其地形而命名,是現今離部落最近的舊社。從

三兄弟分路而行,其中 Lktabox 往東而行,來到宜

寒溪往南邊去,約三公里行程,可到達三十年前

蘭與花蓮北方,即為寒溪部落的遷移路徑;Lkbuta

的桃花源-古魯。

往烏來而後往桃園新竹而行;Lkmayan 則往蘭陽溪 下游而行。

大 同 / 寒 溪 社 區 115


現在的古魯己沒有人居住, 但是仍有派出所和林務局設在 大元山的工作站,經過蘭陽平 原的候鳥都不忘拜訪古魯這個 世外桃源,在冬季,中高海拔 的冷空氣會沿著溪谷沉降而下, 形成低溫帶,也因此帶來中高 海拔的降遷鳥,寒溪的林相仍 保持十分原始,加上豐沛雨量, 因為植物生長茂盛,亦成為野 生動物最直接的棲息地,成為 野生動物天堂,也是全宜蘭縣 境內觀賞低海拔山鳥最佳景點 路線。古魯林道的入口處,從 林務局鐵門旁進入,全長 28 公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16

里,但因幾處坍方,現可行走 的林道有 3 公里。


早在日治時期以及國民政府時期,砍伐太平山檜木的路徑, 大部分由寒溪部落前往,目前除幾處坍方外,林道還清晰可見。 部落是徒步到太平山翠峰湖最近的地方,沿路的林相非常豐富, 動植物、鳥類、昆蟲、兩棲、瀑布溪流保存完整,生態豐富,亦 為最靠近羅東鎮的自然風景區,夜晚還可以俯瞰蘭陽平原夜景。 大 同 / 寒 溪 社 區 117


然而因日據時代與現今城市文化的衝擊 影響,部落內對於語言、過去的生活文化及 傳統先輩的智慧傳承已漸漸消失。 於是,部落族人現正透過文史的調查與 舊部落的連結,找回過去的記憶和故事。包 括文史資料的收集、部落耆老訪談、對舊有 聚落建物與遺留器物的調查等,找回過去部 落的地貌,並將依據調查內容製作成手冊。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18


寒溪部落以生態導覽體驗的方式, 帶領訪客走進部落,尋幽探訪部落的自 然環境與文化歷史,讓屬於部落的故事 延續下去。

大 同 / 寒 溪 社 區 119


冬 山 鄉

大興社區 溫馨 ‧ 團結 ‧ 和樂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20


興 社 區 為 蘭 陽 平 原 少 有 的 客 家 聚 落, 水 圳、 洗 衣 亭、 三 山 國 王 廟、 米 食 等

客家文化共同交織出樂天知命的樂活農村。

冬 山 / 大 興 社 區 121


水圳之鄉 弦外之音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22

走進大興社區,除了映入眼簾的

為了讓社區內的年長者能夠擁有更舒

農村風光外,在田邊或家門口可以見

適的戶外空間與設施,以及將這份水圳生

到清澈見底的水圳通路,在圳道旁,

活景觀與情感聯繫傳遞下去,大興社區將

可看到婆婆媽媽們在此一邊洗衣一邊

洗衣棚與周邊環境改善成更友善的空間。

閒話家常,凡是生活中的瑣碎事件,

靜靜流動的水圳,不僅串連了農村地景,

大家都可以樂此不疲的聊個不停。

亦串起了居民們的情感。


在水圳之鄉,除了靜謐的流水聲,還能 聽到二胡的弦外之音,大興社區的二胡也是 地方特色之一,利用廢棄木料轉化為琴桿, 將椰子殼變成共鳴箱,經手工加工,再藉由 彩繪、碳燒等,提昇二胡的品質。透過傳統 手工二胡彩繪與碳燒的方式,將手工二胡的 工藝藝術提昇,並與傳統的歌仔文化結合, 將在地社區傳統的文化資產,推展成具體的 社區映像。

大興社區同時以「再生木工」營造社區, 木工師傅利用造船廠丟棄的木箱及工廠多餘 木頭,透過精巧手藝製出一件件木工作品。

冬 山 / 大 興 社 區 123


大興米食 客家米食是大興社區的客庄特色文化。在地 民眾發起社區米食產業工作坊,傳承客家傳統的 米食文化,從調查客家米食文化的資源,到研發 創新的米食料理,社區居民合力將傳統客家米食 文化以創新的方式再現。並以米食產期為主軸, 配合在地的主題產業活動 - 米香節、話歌仔音樂 文化季、宗教慶典節等,帶領民眾一同體驗社區 的文化饗宴,品嚐大興特有的客家風情。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24


冬 山 / 大 興 社 區 125


蘇 澳 鄉

白米社區 文化 ‧ 樂活 ‧ 白米情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26


米社區位蘇澳鎮西南、白米橋旁, 三面環山並有白米溪貫穿了社區,

北迴鐵路橫臥社區聚落旁的山腰上。

蘇 澳 / 白 米 社 區 127


文化 樂活 白米情 白米舊地名為白米甕,清朝時期,以白米為起點,闢通奇萊之路 - 蘇花 古道。日治時期,利用白米地區自然條件,發展了礦石工業以及木屐產業。 雖因礦石產業興盛而繁華,但後來也因此產業帶來的環境破壞而沒落。 為了尋回社區的生機,居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社區,從「木屐巢」 之名,找到往昔記憶中的社區之寶 - 木屐。在白米饔的森林盛產製作木屐的 樹材-江某樹,因而發展出木屐產業,成為木屐重要供應地,這也是木屐村 的由來。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28


隨後,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下,逐漸的

污染源,進而聚集臨近地方特產販售者,

發展出自己的木屐工藝產業,讓社區生活

如貝殼館、阿嬤的柑仔店等,還增加許多

文化與產業充分結合。白米木屐村是由社

小吃攤,形成一個在地產業系統。廢棄的

區居民將廢棄空間再生的成果,由文化產

空間在社區中獲得重生,這裡不再是單純

業的角度切入,將四個工業廢棄空間活化

的工業用地空間,而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成為休憩空間,周邊的工廠也配合改善了

的生活空間了。 蘇 澳 / 白 米 社 區 129


白米木屐文化季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30

社區的「白米文化季」是一場盛大的木屐慶典,有白米木

白米木屐館展示有多種傳統木屐的款式、材料及製作過程,並有

屐特展 ( 全台獨一無二的土地公木屐、木屐文創商品等 ..)、與

DIY 的木屐教室,供遊客動手製作、彩繪出屬於自己的木屐。相較於

木屐舞蹈表演、在地產業與美食體驗活動,還有趣味木屐競賽

現今一般工業生產的大量製造模式,白米木屐採用傳統工法,從木屐

等,參觀體驗多樣化的社區傳統文化工藝與農村生活。

的剖、削、磨,到上漆保護、彩繪鞋面、製作皮雕耳,最後再釘上圓釘, 全部經手工製造,每雙木屐都是凝結了手工、情感與時間的獨特結晶。


山水生態調查筆記 透過農再計畫調查社區

二、西側山林內的山林產業

三、 社 區 內 的 白 米 溪, 利 用

內的生態資源,未來將串聯

體驗教育,沿途有不少蓮霧

空間改造,整理社區環境及

起蘇澳鄰近的生態觀光旅遊

樹等落果植物,吸引了大鳳

解決淹水問題,以生態蓄水

資源,結合生態保育的推動。

蝶、 大 琉 璃 紋 鳳 蝶、 石 蝶 吸

池有效利用灌溉水資源;並

找回社區原有的生態環境,

食;亦可見榕樹包覆了龍眼

於周邊設置自行車步道,沿

也希望讓更多人能夠體驗到

樹 的 纏 勒 現 象; 山 蘇、 蕨 類

著兩旁的林蔭綠道,騎著鐵

這樣的美好。

等低層植物生長茂密,是豐

馬漫遊於溪畔,欣賞鄉村特

富的生態體驗教育場所。另

有的植物與生態。

一、猴猴坑連結下游的白米 橋與上游蘇花古道入口,封 閉而完整的集水區,深具水 文意義,生態資源亦十分豐 富, 山 棕、 香 楠、 大 葉 楠 及 相思樹為主要樹種,台灣彌 猴、山羌以及山豬等野生動 物,包括水域毛蟹等均為主 要生態資源。將持續觀察紀 錄並進行環境規劃,提供生 態旅遊發展之可能性。

一側的肖楠生態體驗步道, 沿途有著多樣的原生物種, 像 是 杜 英、 相 思 樹、 肖 楠、 製作木屐主要原料 - 江某樹、 各種開花植物等,是動物們 既舒適又豐盛的家園,也是 人們休閒散步的好地方。 蘇 澳 / 白 米 社 區 131


南 澳 鄉

東岳社區 南澳北原趣 ‧ 東岳泰雅聚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32


岳 村 位 在 於 東 澳 溪 入 海 處, 是 南 澳 鄉 最 北 方 的 原 住 民 泰 雅 族 聚 落。 東 濱 壯 闊 的 太 平 洋,

西背雄偉的中央山脈,為一個依山傍海的聚落。

南 澳 / 東 岳 社 區 133


東岳村泰雅族舊地名為伊佑 (Iyo),早期因盛 產珍貴藥草「金線蓮」,因此而得名。日據時期 原分為上下兩個部落,分屬不同的社人,其一為 基比亞罕社人,另一為哥各朱社人,皆屬馬巴阿 拉亞群;當時因環境與行政管理的因素,整併上、 下兩村,合稱為「東澳」,後又改稱為「東岳」,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34

也就是今日的「東岳村」。


傳統瞭望台 部落有三座傳統瞭望台,過去瞭望台是做為防守領域的碉 堡,站在瞭望台上,眺望部落周遭的環境狀況,以防止他族的 入侵與干擾。現在主要作為習俗傳承、教育及觀光的功能。

南 澳 / 東 岳 社 區 135


百年樟樹公園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36

樟樹成林,炎炎夏日散佈於林間,涼風徐徐吹過,倍感 舒服。在此處歇息,聽聽蟲鳴鳥叫,拋卻都市的忙碌,輕鬆 一下;同時,社區發展協會規劃假日文化市集,促進遊客與 在地居民的互動,將樟樹公園活化,做為社區的環境劇場。


飛魚 dobiyo- 來自東岳珍貴的祝福 因黑潮帶來的暖流關係,4~6 月為飛魚季,為保留飛魚的 鮮美度,族人利用烘烤技術製作飛魚乾,其製作需歷經 15 小 時高溫翻烤,但族人滿懷快樂與祝福的心,完成烘烤作業。 飛魚乾因稀少而珍貴,族人卻願意將珍貴食材贈送予親朋好 友,只因這是「最珍貴的祝福」!

南 澳 / 東 岳 社 區 137


段木香菇 因天候的關係,香菇種植的形式屬於半天然型,利用大自 然和人工的力量,孕育出又香又好吃的香菇。其取自於柯、栗、 櫟樹等樹幹的段木進行栽培;首先,將木頭鋸成約 1 公尺長, 其次在段木上打洞後,植入香菇菌種於段木內,再者,進行臘 封,最後當下雨、水份充足時,經過「倒香菇」的過程,即可 長出香菇。 同時,族人也會以「換工」模式進行栽種香菇,藉此互相 幫忙、聯絡感情,這樣簡單又富足的生活在東岳村重現。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38


南 澳 / 東 岳 社 區 139


蘇 澳 鄉

朝陽社區 朝陽 • 山海戀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40


娘仔,形容海浪波濤洶湧,是日本人 來此開墾時的稱呼。戰後娜娘仔改名

為朝陽,意即日出,是社區的美景之一。

蘇 澳 / 朝 陽 社 區 141


朝陽社區位於蘇澳鎮最南端的村落,由山與海 所環繞,猶如置身於童話般的美景。社區內生態景 觀資源豐富,林木蓊鬱的朝陽國家步道,景觀視野 極佳,可俯瞰太平洋、大南澳朝陽漁港、烏石鼻、 神秘海灘與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等周邊景點。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42


山海之戀 社區六成以上都是早期移民的客家人。竹炮和布馬竹轎迎親 是客家傳統文化;竹砲,早期作為防禦警訊,後用於迎親,在迎 親前需先放竹砲,象徵春天一雷響,有好事要發生,再來就是以 布馬竹轎迎娶新嫁娘的儀式。「山海戀」之稱的由來,是因社區 環山傍海成為系列文化系列活動的命名,除有遵循 30、40 年代客 家古禮的布馬竹轎迎親的踩街活動,更有以在地食材製作的美食 饗宴,讓遊客親自體驗傳統農村生活的文化。

蘇 澳 / 朝 陽 社 區 143


今 (104) 年度活動中以社區傳統技藝 ( 竹編、 藤編、布彩繪 ) 製作踩街遊行道具,融合在地產 業與傳統文化。另有拖藤栽 ( 為臺語:種地瓜之 意 ) 與筊白筍採收等農事體驗活動。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44

而每年 10-11 月之間,為迎接來參加農事體 驗的遊客們,社區全體動員、忙進忙出,用心準 備「山海戀」系列活動,期望讓遊客每年都記得 「回娘家」。


朝陽咖啡 在日據時期,朝陽地區所生

直至民國 92 年社區資源調

產的咖啡是日本天皇的最愛。由

查後,規劃特色產業發展時,重

於當地氣候屬於亞熱帶溫熱型,

新試種咖啡樹。再經人工採收、

地形空曠、溫度較低,十分適合

脫皮、曬乾、脫殼,加以烘培,

種植咖啡。

其風味不苦不澀,甘醇濃郁的咖

戰後日本人撤離,咖啡種植 技術失傳,咖啡產業也因此逐漸 凋零,咖啡樹所剩無幾。

啡口感,猶如沐浴在大自然間, 餘韻濃厚。

蘇 澳 / 朝 陽 社 區 145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46


三和 北部濱海公路

嵩山 共榮 101 縣道

樂天

忠寮

北北基

安康 磺潭

北海精緻農業文化

中幅 樹興

147


淡 水 區

樹興社區 純淨 • 樂活 • 水村落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48


於 距 淡 水 捷 運 站 東 南 方 的 北 4 縣 道 山 區, 沿 路 綿 延 的 櫻 花 大 道, 是 進 入 樹 興 社 區 前 給 人 的 第 一 印 象。 來 到 這 個 近 山 的 農

村,除接受櫻花大道的迎接外,最獨特的就是社區內隨處可見的茶 園以及金針花,迎著微風、漫遊在茶園之間,可以眺望淡水河口的 都市美景,更突顯樹興社區遠離塵囂,慢活的農村特色。

淡 水 / 樹 興 社 區 149


真「蒔」感受 「樹興里的居民,都是在茶樹下長大的孩子」,此句話 連結了茶產業與社區緊密的關係。社區早期以茶葉為主要產 業,盛產時期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可見到茶葉蹤跡。時代變 遷下,茶產業沒落,但在一次整地契機點中,社區居民發現 了野生茶樹的蹤跡,進而著手推動「茶園復耕計畫」,逐年 經營成今日樹興的「蒔茶油香」社區。 而因為地理關係,樹興的蒔茶面臨淡水河口海風的吹拂,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50

以至於茶香中帶著淡淡的海味,在現在各區特色茶品中顯得 比較特殊,社區也藉此轉型,將茶籽榨成茶油、茶粉與茶皂 等農產加值品,其也逐漸成為樹興社區新的特色產業,並推 出「真蒔」茶籽油品牌。


社區近年更是結合當地農莊,讓遊客除參觀蒔茶博物館, 了解蒔茶歷史與茶油小知識外,還可以體驗茶園採茶籽、手 工茶皂、鹽滷豆腐的加工過程,以及品嚐蒔茶風味餐等,讓 都市人可以體驗不一樣的一日農村生活,著實是一趟好吃又 好玩的農村深度旅遊行程!

淡 水 / 樹 興 社 區 151


記憶中的木炭窯 早期社區內也有著許許多多的木炭窯,而製炭的原料 即是替茶樹遮蔭的相思樹,由於相思樹的樹枝生長快速, 需不斷修剪,而剪下的木材,就會送進木炭窯來製成木 炭。以前每一次燒窯就是半個月,期間就是整個家族成員 不分老小 24 小時輪班,照顧柴火。而後來隨著桶裝瓦斯 進入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產業變遷,山上的木炭窯就一 座座的荒廢了。 這裡曾經茶園荒蕪、木炭窯荒廢,同樣地,在近年茶 產業重新振興的情景下,社區也正重新找尋與重建木炭窯 的歷史,留下在地的故事。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52


樹興社區有著豐富的環境資源,目前正積極復耕農地,並打造蒔茶生態公園,規 劃四季體驗活動,結合在地生態及產業導覽,讓在外地的遊子回鄉進行培訓。以朝向 生態、歷史文化、在地產業與社區間共生共存共榮的願景努力,活化農村再生的精神。

淡 淡 水 水 / / 樹 樹 興 興 社 社 區 區 153


淡 水 區

忠寮社區 親水 ‧ 生機 ‧ 石厝群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54


經淡金公路(登輝大道)轉北新路(101 縣道),來到水源國小旁的 小路,轉往北新有機休閒農場或北新醫院的方向繼續前進,再順著蜿

蜒小路,過了口湖子橋不久,即可到達忠寮社區。社區位於淡水東邊靠北 山區的忠寮里,以山坡地為主,梯田地形這裡的特色地景風貌。

淡 水 / 忠 寮 社 區 155


幸福中田寮 有人稱這為中田寮,是康熙時期流傳下來的舊 地名。當時有六個有名的地名:「中田寮」- 先人 開墾時興建茅草屋於此,位於區域中央;「後寮」於中田寮之後,故有此稱;「破瓦厝」- 開闢時有 瓦屋傾倒不修,因而得名;「桂花樹」- 相傳曾有 桂花樹叢生於此;「大埤頭」- 先人開闢時為灌溉 需要,曾在此地興建大埤;最後是「泉州厝」- 為 當時泉州人所開闢。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56


公司田溪 大屯山下,公司田溪與其支流貫穿忠寮社區全區,也是一重要 的景觀與生態資源。來自大屯山的水源清澈甘甜無污染,孕育無數 上、下游的居民,也提高社區農作物的品質與口感,溪裡總有數不 盡的魚蝦與螺類,田裡總是ㄧ片綠油油的稻田及蔬果作物。

古厝 社區內擁有許多知名古厝,為了避免冬季嚴寒的東 北季風長驅直入,先民們因應地形及氣候而建,古厝的 座向與排列迂迴錯開,各自含有豐富的文化歷史。 其中,李氏旗竿厝象徵清朝時讀書人中舉的身分; 燕樓李家則是當時著名的建築匠師,最擅長的是砌石牆 的石造技術,其數百座作品分布極廣,包括淡水、三芝、 北投一帶。社區近年致力於生態及文化的調查工作,積 極將社區豐富的環境資源盤點出來。

淡 水 / 忠 寮 社 區 157


有機生活小學堂:生態、生產、生活 過去,忠寮社區藉由永續班小學堂、有機生活小學堂, 習得許多生態保育教育知識,也透過實務操作來經歷與實 踐,如:農村常見物種、生態環境營造、生態調查基本原 則與方法、原生物種認識等。奠基於此,社區更進一步參 與有機生活相關課程與資源調查,觀察記錄社區各種物種 並建立檔案,社區秉持著物種存歿與復育理念皆與生態環 境的經營有密不可分的信念。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58

未來,社區將再更豐富應用資源調查成果,策劃能夠 透過魚菜共生的方式,創造自給自足的生態生產系統,並 更有效地應用資源,提高生產效能,以發展生態環境教育 與友善農業的技術。


淡 水 / 忠 寮 社 區 159


三 芝 區

樂天社區 純淨 • 樂活 • 自然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60


天社區,位於三芝區西南側,地形高低差從 200 至 1,000 公尺,以山坡地形為主,水資源豐沛,有巴拉卡溪、公司

田溪。而許多名人也出身於此,如:杜氏家族(杜聰明)三兄弟、

fig. 慈雲寺

北新莊最大望族盧氏及蘇氏家族等,因此,社區內有多處名人故 居、歷史古厝,文化景觀豐富,另有烘爐山、花山石、野生櫻花 等自然景緻。

三 芝 / 樂 天 社 區 161


荒蕪農地再現生機:濕地生態 樂天社區透過農村再生計畫,開始逐年進 行梯田景觀改善工作,將原本荒蕪的農地清除 雜草,重新整理恢復水田功能,營造濕地生態。 同時,也進一步將田埂加寬,填補原本凹凸不 平的步道並加以美化,讓民眾能悠遊自在地漫 步於田野之間。金針花點綴於田邊,蓮花等水 生植物浮於水面,青蛙、田螺等物種也回來了, 創造生態物種共存共榮的自然棲地環境。 「千年魚卵,萬年草籽」代表生命萬物為 了繁衍後代的韌性,如同濕地環境營造出來, 這裡的生態也開始恢復了。而社區居民也因為 環境的改變,人與人之間產生更多的互動,人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62

與土地之間的情感也重新鏈結起來了。


箭竹筍 vs. 筊白筍 田心子為主要稻作區域,其餘為夏季蔬菜區,種植甘藍菜、

另一方面,此區的筊白筍多為赤殼種,筍肉潔白,外型光滑

番薯、筊白筍、山藥、花卉及香菇等作物。箭竹筍於日治時期由

纖美,口感香甜鮮翠,遠近馳名,每年的 10-11 月,只要來北新

日本引進,相較於一般竹筍長度更長,像一隻小小的箭。據說,

莊市集走走,便可品嚐在地好滋味!

越高山的箭竹筍越好吃,口感越佳,因而盛產於大屯山周邊,也 成為這裡的農特產品之一,其產期分為春、秋兩季。每年 2-4 月、 8-10 月是採筍期,三芝區公所會發採筍證予在地筍農,在入山前 須出示證明,方可入山採筍。

農村小百科 箭竹筍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質、鐵、鈣、 VITA 等,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三 芝 / 樂 天 社 區 163


三月開始天天醉,三月十五人看人 淡水三芝九年輪,福祐地方兩百年 中寮燕樓三舉人,慈醫馬偕杜聰明 保生大帝慈悲情,世世感恩代代傳

─ 謝德禧 老師

保生大帝供奉至今依然仍是爐主制,淡水 與三芝一帶共有九個庄頭,九年輪一次,八庄 大道公已輪了三遍,爐主肩負文化傳承的擔子。 爐主一年換一次,放置大道公神像本尊,而每 逢每年農曆 3 月 15 日大拜拜,隔日即交接爐主 位置。對於此項文化傳承,有人認為可建一個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64

藥草區、煉藥區或展示區等,讓大家能夠了解 大道公本身是行醫者的故事,並認識民間藥草 植物,兼具景觀與教育功能。


每逢 2 月 14 日西洋情人節時,櫻花開滿山野, 浪漫一對對恩愛的眷侶。在這裡,每年 2-4 月是櫻 花季,2 月開始臺灣山櫻花櫻紅璀璨,4 月初吉野櫻 紛紛綻放。每年過年期間,可從樂天社區遙望櫻花 谷內野生櫻花盛開景緻,好不美麗!

三 芝 / 樂 天 社 區 165


三 芝 區

安康社區 人和 • 地興 • 業旺新農村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66


康社區由圓山里和福德里組成,屬山坡地形,櫻花是這裡 最具特色的自然資源,每年櫻花盛開時,引來人潮、車水

馬 龍 賞 櫻。 連 接 圓 山 里 的 二 坪 頂 到 圓 山 頂 全 長 約 6.5 公 里, 經 過了八連溪、內柑宅溪、茄苳坑溪,四季皆有不同的美景。沿路 種植櫻花,春之初櫻花遍開,遊人如織;夏之際綠蔭遮日,消暑 之聖地;秋冬之臨楓紅如火,風雨蕭瑟,別有一番風味。

三 芝 / 安 康 社 區 167


自然最好:古道、梯田景緻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68

社區內古道林立,蘊藏豐富的歷史生活故事,

而這裡的古道多以溪流命名,如內柑宅溪古

此外,圓山頂聚落還有著壯闊的梯田景觀,

這些古道從前是山坡地產業交通要道,因年久失修

道、八連溪古道、楓葉谷瀑布古道等。居民上山

社區將圓山頂的道路邊坡修繕,改善聚落的入口

而毀損,社區目前逐步修復,並衍伸出多元的解

採箭竹筍,也都從古道上去,一趟 1.5 至 2 個小時,

與廣場區域,成為了梯田漫遊區,開放給民眾共

說題材,成為富有人文歷史意義的登山健行步道。

清晨 4、5 點出發,砍下的竹子則可做竹編和籬笆。

享這片麗緻的山色。


如同簡大獅抗日的英勇與堅持,安康社區對於農產的品 質把關也帶著一份堅持的溫柔。這裡的農特產品,除了筊白 筍、西瓜是屬於經濟作物的大宗之外,其他皆為私房作物; 換句話說,就是留給自家食用。社區居民時常開玩笑說,這 些都是要留給在外的兒子(土匪)、女兒(賊)以及孫子回 家享用的幸福伴手禮。 這樣溫情的生活模式,也是土匪市集之所以稱為「土匪」 的原因之一,如同愛護兒女的心,社區種植天然、健康、好 吃與安全的作物,讓大家吃的安心又溫馨。

堅持最好:土匪市集 2 月, 姹 紫嫣紅,山野間盛開梅花與山櫻花,為安

爾後,為了紀念抗日英雄的義舉,後人建造了一座

康社區假日土匪市集揭開美麗的序幕。為何稱為假日土

簡大獅「土匪公仔廟」。近年,社區提出於此廟附近建

匪市集呢?相傳於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抗日義士和英

置農夫市集的需求,並在水土保持局的協助下,成立農

雄形塑成土匪,其中一批以簡大獅為首的抗日義士被捕。

產品銷售平台,並取此典故,以「土匪」為市集命名。

三 芝 / 安 康 社 區 169


天然最好:小農生產 安康社區二十多年前以生產稻米為主,近年休耕後, 農民轉做多元化生產。較具規模的經濟型農產品:春季有 箭竹筍、夏季有甘藷、秋季有筊白筍、冬季有香菇,還有 堅持友善耕作的小農們,生產高品質自然農法的蔬菜。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70


生活文化記憶:相褒歌與竹編技藝 一首「相褒歌」,唱出了農村生活的點滴與記錄,是早

另外,早期農村生活器具、務農工具等,皆是運用唾手

期村裡耳熟能詳的傳統歌謠,亦是採茶時唱的歌。不同的地

可得的自然素材製成,因此,竹製與棕製手工藝極為發達。

方有不同的唱法、歌詞,並會隨著時間再改編歌詞。社區今

但這些手工藝,如今已逐漸失傳,同樣地,透過研習課程,

年藉由生活文化保存研習課程,逾 90 歲的阿公親自傳唱教

居民用傳統工藝手法進行創作,體驗並傳承早期手作的生活

授,期望先民的傳統生活經驗能夠持續透過相褒歌傳唱,並

記憶,並將其轉化成藝術作品,擺設於社區活動中心妝點。

傳承下去,阿公鏗鏘俏皮的歌聲,餘音繞樑。

三 芝 / 安 康 社 區 171


三 芝 區

共榮社區 一區一特色 多元價值很獨特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72


榮社區是新北市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透過翻轉社區產業、 改造生活空間、營造友善的生態環境、培養群體的行動價值等,種種與

社區營造有關的精神與靈魂,我們在共榮社區見證到了!居民們一路走來,互 相扶持,患難與共,不斷地提升生活品質,造就了今日共榮美景。

三 芝 / 共 榮 社 區 173


覺醒:水生態系統營造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74

共榮社區是透過水梯田修復與濕地生態復育的方式,來

在社區裡,我們可見一處污水自然淨化系統,在地的林

營造水生態系統。一方面讓社區朝多元環境教育更進一步,

義峰老師曾請教黃宏斌教授檢測,發現其淨化率高達 75%。

另一方面也造就多元而豐富的生態地景,從微觀到宏觀,從

而其建立的契機在於:居民期望八連溪下游的生產區能有乾

理念宣導到具體執行,社區夥伴們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堅

淨的水來灌溉作物,所以希望將家庭污水淨化後,用於灌溉

守推行垃圾減量、降低環境污染的原則,營造碳封存環境、

自家的田地,再流回水圳。林義峰老師從自家作為示範點開

建立多元生態博覽區、建構環境教育區等,以回饋這片滋養

始,讓其他居民們看到污水淨化系統不但沒有惡臭,而且也

眾生的土地。

可以很美觀,持續地在社區內做為榜樣,甚至推廣出去。


大自然的產物:筊白筍 八連溪匯集大屯山系的水,上游土地位於陽明山國家公

筊白筍是共榮社區的特色產業,其清脆香甜的口感仰賴

園範圍,因為限制開發,工廠少而水質乾淨,社區希望藉由

於清澈乾淨的水源所養成,清澈的水圳也是這裡特有的景色。

大屯山下幾個聚落建立水質淨化系統,以達到八連溪環境的

社區能擁有這樣的美景,始於在地愛鄉人士以八連溪為主軸,

保育與水質的保護。水供作物生長,作物淨化水質,兩者相

維護三芝區內八連溪沿岸環境景觀,為保育溪流資源貢獻心

輔相成。在水質改善的過程中,不僅環境變漂亮,也使居民

力。同時帶來了水質改善的延伸效益,得以孕育出潔白美味

經常接觸,大家對環境也更有共識。

的筊白筍、蓮藕、山藥、西瓜和蓮霧等,改變田園景觀風貌, 成為共榮社區寶貴的資源。

三 芝 / 共 榮 社 區 175


大地交響曲:八連溪樂集 ( 農夫市集 ) 農夫市集是消費者與農民直接接觸的地方, 農民在這裡用熱情的笑臉分享他們對土地的愛 護,以及對食物的堅持,親手將最新鮮的蔬果傳 遞給消費者。 來到共榮社區的農夫市集,會發現屋頂上覆 著一層層的茅草,散發出傳統農村的樸質氛圍。 而由於屋頂上的茅草歷經風吹、日曬、雨淋會損 壞,所以居民堅持自己動手來定期更新。今年社 區也將其整體周遭環境重新維護,架設遮雨棚、 更新茅草屋頂、設置紅磚鋪面等,提供消費者更 好的採購空間環境,也讓農夫市集成為一個舒適 友善又充滿農村氛圍的好所在。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76


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搖籃;農產,是搖籃孕育的禮物; 四季,是禮物生成的養份。年復一年,我們仰賴著土地的出 產,養育眾生。陽光、空氣、水、土壤,是生命巡禮的媒介。 共榮,聆聽人與土地共榮共存,生命翩翩起舞的美妙交響曲!

三 芝 / 共 榮 社 區 177


三 芝 區

三和社區 陽光海岸:海語、海景、金沙灘 ─腳踏車的巡禮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78


和社區位於臺灣北海岸,東臨石門區德茂里,西臨橫山、 茂 長、 埔 坪 里, 南 邊 是 錫 板 里, 北 邊 則 是 臺 灣 海 峽。 全 區

海岸線長度約 7.3 公里,由麟山鼻至沙崙湖均為岩砂混合岸,潮 間帶寬廣,其中,俗稱「咾咕」的藻礁是最大特色。社區範圍包 含古庄、新庄,為典型的農村聚落,站在山嶺間,望去盡是一片 綠意盎然,漫步社區邊緣,遙望眼前碧海藍天。

三 芝 / 三 和 社 區 179


粉紅色的秘境:漫步三芝三生步道 春雨召來一陣粉雪,每年春天,吉野櫻盛開,帶來一路 動人春色無邊,浪漫每一個漫步的旅人。這裡,是位於新北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80

市三芝區三和社區中的三生步道。其自行車道也串聯到北端, 總長約 7.5 公里左右,沿途種植櫻花、茶花、杜鵑、紫藤, 終點則是桐花。社區更規劃在未來的每年 6-7 月,每周六於 步道末端舉辦「田園音樂節」。


每年櫻花期是二月底到三月底,期間三生步道上至少有為期一 個月的農夫市集,販售社區豐富的農特產,如:山藥、地瓜、筊白 筍、綠竹筍、箭竹筍、桂竹筍、洛神花、桑葚、楊梅及西瓜等,並 有農產手作加工品,如:石花凍、五行製品、乾燥洛神花、桑葚醬、 楊梅酒等;而市集旁也可見筊白筍與大閘蟹共生的有機養殖景象 楊梅酒等;而市集旁也可見筊白筍與大閘蟹共生的 有機養殖景象。 。

三 芝 / 三 和 社 區 181


藍色海洋的禮物:石花凍 石花凍是臺灣東北角地區傳統又特別的消暑飲品,其原料生長 在海岸潮間帶較深之處,是礁岩海蝕平台上的紅藻類之一,其原色 為深紫色,採集完須經過幾天反覆漂洗與太陽曝曬,漸漸轉變為淺 黃褐色,方可食用,春夏季為其盛產期 黃褐色,方可食用, 春夏季為其盛產期。處裡過後的紅藻烹煮成膠 。處裡過後的紅藻烹煮成膠 狀,待涼後成為固體,加入糖水或數滴檸檬可增加口感,亦可加入 各色水果丁,增添風味,成為夏天開胃或宴客的好食材。其更標榜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82

有養顏美容的功效,素有「日本寒天」之稱。


文化與藝術的交流對話:漂流木製作 三和社區的漂流木創作,結合回收素材(破碎的磁磚、

剛開始社區老師以漂流木作為支柱,帶著社區居民來

經海水衝擊洗刷的磚石塊)為主。在地創作者以漂流木素

修復土 埆 厝。民國 102 年,社區透過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的

材,結合在地歷史故事進行創作,成為社區的特色公共藝

實作課程,以海邊所撿拾的標流木來製作風芝門,融合海

術。同時,回收素材的再利用也是一種對環境、資源維護

景,成為社區重要的入口意象。

應用的推廣與觀念的落實。社區堅持運用在地素材來美化 環境,營造屬於在地的特色。

三 芝 / 三 和 社 區 183


先民的智慧遺跡:文化傳承 社區內文化資源豐富,有二百五十餘年歷 史的水口民主公王宮,為當地信仰中心,主祀 呂洞賓、李鐵拐、韓香子等八仙,另有北管新 樂軒、三芝金獅團等,以及陳氏、戴氏、江氏、 黃氏、謝氏古厝與石灰窯遺址等,皆具有保存 之意義與價值。目前除謝氏古厝已進行維修, 其他也預計實行修復計畫,並納入社區的遊程 規劃中。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84

奠基於此,社區注重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傳 承,在文化資源的調查與盤點中,透過耆老訪

黃清松先生以木頭雕塑農具,作為文化傳承方式,藉此

談,挖掘並記錄文化歷史老故事,成為三和社

展現農村生活、傳承在地農村文化。

區獨特的在地文化魅力。


江姓一支派,由興公自永定遷臺定居三代之後逐 漸繁興。道光元年,江姓家族建造宗祠,為三芝地區 第一大燕尾屋頂宅。其建築形式保有特殊的圓形窗戶、 燕尾屋頂及三對護龍,山牆設有槍孔,屋後有一水井, 水深及膝終年不凅。

三 芝 / 三 和 社 區 185


石 門 區

嵩山社區 活化 ‧ 重生 ‧ 心故鄉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86


山 社 區 北 邊 臨 海, 南 接 陽 明 山, 位 於 淡 金 公 路 26.5 公 里 處,從臺北往淡水方向,右轉往青山瀑布,即可進入社區

範圍。路途中,感受著地形蜿蜒綿延,且從山上到溪谷間,放眼 望去,印入眼簾是一層層的水梯田,交疊出特殊的田園景緻,也 呈現出在地先民砌石工法的智慧結晶。 水梯田環境復育及活化,是社區近年主要的工作重點之一, 期望透過傳統技術工法的學習,傳承在地先民的古老智慧。其中 蘊含的精神即是:取之自然,用之自然。這裡的居民們用大自然 的元素砌出層層美景。

石 門 / 嵩 山 社 區 187


水梯田景緻與復耕 每年四、五月,農忙開始,也是水梯田插秧的季節。農民 依循著先民的智慧與步伐,在層層山嶺中種下一株株秧苗。古 老的水圳,帶著桐花的清香,流向嵩山社區的農田與聚落,帶 來不斷變換的四季流轉,傳唱著社區的田中情懷。 梯田復耕,對社區的居民來說,是一段與土地、先民記憶 交流的重要樂章,也恢復土地養育眾生的能力,讓土地與生物 共存於此,不斷地交織出生生不息、變化萬千的生命交響曲。 層層疊疊、疊疊層層、層層疊疊、疊疊層層 ...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88


水梯田農事體驗 陽光普照大地,大地滋養眾生,生產、生態、生活, 活出自我自在。收割的季節到了,黃澄澄的稻穗在日月 之中,默默記錄了農民的辛勤,粒粒飽滿,低頭思糧。 「風吹草低見稻芒」是到了收割季節才有的景象, 社區運用這時節辦理割稻體驗活動,讓參與的人們在一 片美景中,享受著自然的豐富饗宴,雖然豔陽高照,活 力依舊,即使揮汗如雨,笑聲不減。

石 門 / 嵩 山 社 區 189


大自然的禮物千歲米 千歲米是社區的特色農產品,也是居民的驕傲,從插 秧、收割、曝曬、挑米到包裝,都是經過農民們一個步驟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90

一個步驟,仔仔細細地經營。經過陽光熱力的曝曬,稻稈 裡的養份流進米粒中,讓稻米更加美味,不同於現代機器 收割、機器乾燥的米,來自嵩山社區的千歲米,有太陽的 味道,與人情的溫度。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今日,很美好,漫步阡陌交通的田埂間,揮灑勤奮汗水、 共同合作無間的畫面歷歷在目。今晚,先歇著吧,一夜過去,又是美好的一天。今夜, 帶著大地的輕輕細語,進入飄著悠然稻香的夢中。親愛的,我們明天(年)再見。

石 門 / 嵩 山 社 區 191


萬 里 區

磺潭社區 清溪水中童笑嘻 彩楓樹下客歡喜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92


潭社區坐落於新北市萬里區磺潭里,地名的由來取自區 域範圍內「磺溪子」和「員潭子」,磺溪子產硫磺,為

大屯火山餘脈,員潭子周邊 50 年代則曾有煤礦開採經驗,昔 日礦坑遺址今日已成一處墓址。近年來社區居民在與水土保 持局共同努力下,使社區景觀逐漸蛻變成長,創造富麗農村 新 風 貌。 農 產 則 以 甘 藷、 水 稻 為 主 要 作 物, 每 年 8 月 收 成 季 節還會舉辦熱鬧的「甘藷節」。

萬 里 / 磺 潭 社 區 193


生態環境維護與保育工作 磺潭里內有員潭溪、清水溪和多條野溪流經,其中員潭 溪貫穿社區右半部地區,長年流量平穩,水質清澈,目前在 村民碌力的維護下,溪內處處可見苦花魚、馬口魚、毛蟹、 溪蝦、苦螺等,另外,溪水旁即是社區的親水公園,園中綠 蔭扶抒,蝴蝶、蜻蜓等昆蟲恣意飛舞,抬頭遠眺磺山,綠意 盎然,偶而幾隻鷲鳥盤旋山頭,好不愜意。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94

來到磺潭社區,可以看到以就地取材的砌石護岸及固床 工法,以穩固溪水,並營造出友善環境另類的河岸景緻及魚 類洄游景象。


在地特產:紅心甘藷 每到 8 月甘藷收成的季節,也正逢暑假期間, 也是遊客最多的時候,光是居民在自家門前擺攤的 銷售成果,便已是到外地銷售的好幾倍,其中,特 色農產─「紅心甘薯」更是在入冬前便已銷售一空, 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但若是太晚來訪,也只能向偶。 除此之外,社區內豐富的蔬果更增添幾分活力色彩。

精緻休閒綠遊產業 社區內有粳子坪溫泉會館、淺沐道休閒烤肉區、磺溪休 閒民宿、自然山居休閒民宿等,並推出一系列田園、嬉水、 泡湯、美食、野溪生態、趴趴走一日遊、親子一日遊等套裝 方案,建構舒適便利的休閒旅遊環境。 萬 里 / 磺 潭 社 區 195


打造世外桃源:農村新生活環境 土水保持局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為磺潭 社區建立環境改善基礎。也透過歷年執行計畫 過程中找回向心力,一同改善環境,營造清幽 的世外桃源,因此帶來更多參訪的人潮,造就 多元經營的契機。至今,居民依然為社區生活 空間及環境特色不斷努力,自發進行環境維護 工作,形塑地方美麗景點。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96


萬 里 / 磺 潭 社 區 197


萬 里 區

中幅社區 山中水秀人和樂 環境清幽物和諧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198


幅社區東臨基隆市、南臨臺北市、西臨金山區,是雙北及基隆 交界地帶,從磺潭轉個彎進入社區,沿途會經過親水公園、中

幅里拱門、忠幅宮、六坑煤礦區、二坑煤礦區…。 早期居民多以耕種維生,後期開始發展煤礦產業,因此外來移 入者漸多,近年又隨著礦產業的沒落,居民開始外移至基隆與臺北 謀生,但社區內仍可看見部分舊時的煤礦區…。

萬 里 / 中 幅 社 區 199


一支高高的煙囪,冉冉升起的不是煙,是鄉愁 一進社區,便會看見一支高聳的煙囪,相信也早 已引起許多臺 2 線中幅路段訪客們的好奇心。近身觀 看,聳立的煙囪與壯闊的窯場,便以一種靜默且盛大 的姿態呈現眼前,雖因年久失修而野草荒漫,但當年 燒磚的盛況卻是不容置疑的。 磚仔窯的建造起於日據時代,專門生產建造磚屋 用的紅磚塊,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經營的盛衰,徒留 空墟,令人不禁惋惜。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00


採礦記憶 近年來,社區居民致力於生活環境改善,將閒置 空間進行規劃與再利用,使土地發揮最大效益,並經 過多方的溝通與協調,居民願意提供私有土地,做為 社區共同維護之環境改善基地。 今年也將原先一處雜亂無章的閒置空間進行整 地,剷除雜草並將周邊現有坡道牆面重新粉刷處理, 更將早期礦場工作景象呈現於此,緬懷先民早期的辛 勤的生活,成為今日社區的共同記憶。 萬 里 / 中 幅 社 區 201


農村小百科 「北管」,泛指早期傳入臺灣 以官話(正音)演唱的各種聲腔, 與非閩南、客家的漢族音樂,民間 則習慣用「北」(即「北的」)管, 與統稱為「南」(即「南的」)管 的系統相對。 在 這 種 情 況 下, 北 管 幾 乎 網

「北管」是臺灣現存的兩大傳統音樂系統之

羅了臺灣音樂中不屬於「南」的所

一,自清代中葉以來,北管深入民間且無所不在。

有樂種,其多樣性與複雜性可想而

北管陣容龐大,甚至有分為一組、二組,是昔日

知。臺灣這兩大系統的傳統音樂,

在婚喪喜慶上都會出現的傳統藝術表演,但隨著

在早期確實可依據形式、內容與風

時代變遷,北管也逐漸被流行音樂取代,目前在

格清楚劃分;但到了後期,南北間

北部地區可能僅剩中幅社區及雙溪等小村莊仍保

有「交加」(交叉)的現象,這種

有最傳統的北管形式了。

發展,一方面使北管的名稱定義與 範疇更不易明確勾劃,另一方面也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02

傳統音樂藝術:北管

展現出臺灣特有、深厚而頑強的北 管文化。


萬 里 / 中 幅 社 區 203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04


64 縣道快速道路

瑪東 溪山

北北基

綠竹 國道 3 號

都會中的田園風情

106 縣道

紫東 樹興 烏塗

205


七 堵 區

瑪東社區 竹藝傳產與文創生活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06


東社區位於基隆市七堵區東北邊的瑪東里,北鄰新北市萬 里區,西邊與南邊鄰接新北市汐止區,四周群山環繞,且

瑪陵坑溪流經於此,形成天然峽谷的地理環境,造就山峰綿延、 溪流環繞的天然景緻。

七 堵 / 瑪 東 社 區 207


KIMARI,山中秘境 瑪東里為舊地名「瑪陵坑」一隅,早期為凱達格蘭族 (平埔族之一)的部落,西班牙人也曾居住於此。因此, 「瑪陵」二字源於原住民語譯 ( 為巴賽語的「Kimari」), 「瑪」和女巫的名字有關,「陵」是墳墓的意思,因此, 有「女巫的墳墓」之意。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08

但現在已無原住民居住於此,瑪陵名字的來源已成傳 說不可考了。而稱為「坑」,則是由於清朝末年煤礦業的 興起,開挖礦坑而來。


從竹子做起!竹子產業 1、2、3 ! 瑪東社區是基隆市最大農特產區,盛產綠竹筍和山藥。由 於農村再生培根計畫,激發社區從一級、二級到三級產業的經 營理念並實行,從綠竹筍種植、加工、行銷到農村體驗活動, 社區透過傳統與創意的結合,發展出許多農產加值的契機,並 找到環保再利用的發展方向,更添資源應用的範疇。 這些既傳統又創新的居民們說:「我們一致希望打造一座 『竹藝生態』社區,舉凡是竹筍、竹編、竹藝,或是一級、二級、 三級農業,就從竹子做起!」這是我們共同的發展願景!

七 堵 / 瑪 東 社 區 209


竹製多謀:火燒不盡的智慧傳承,老竹再利用 綠竹筍是社區主要的農特產之一,然而每年都需整理筍園,當竹子 長到第三年,就需淘汰母竹(老竹),才能確保綠竹筍的品質。 而早期處理老竹的方式是以火燒,但既不環保且危險,社區現在的 處理方式,改以機器打碎成為肥料,將老竹再利用。另外,也開啟竹藝 與竹編的文化承襲,透過研習課程,將先民的智慧傳承下來,同時兼具 環保效益,也讓居民們有更多機會齊聚一堂,凝聚社區的向心力。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10


休閒農場新風情 隨 著 工 商 業 發 達 與 社 會 進 步 繁 榮, 都 市 人 口 注 重 周 休 二 日 戶外旅遊活動,瑪東社區天然的自然生態與休閒農場成為最佳 去處!社區豐富的特色農產並配合各式古早農作生活體驗、健 康養身風味餐、登山步道與自然饗宴,成為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的優勢條件,誠摯邀請您假日來瑪東社區體驗農事工作假期吧!

七 堵 / 瑪 東 社 區 211


石 碇 區

烏塗社區 打造人、土、山、水、親的桃花源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12


塗社區位於新北市石碇區中部,東臨彭山里,南臨永安 里,西接格頭里及深坑區,北邊則與潭邊里及石碇里相

鄰, 以 山 坡 丘 陵 地 形 為 主。 途 經 106 縣 道, 經 石 碇 老 街, 即 可抵達社區。而烏塗溪流經社區境內,成為重要的水文地景, 也是先民開墾種植的聚落所在,在這水文田野交錯的坡地領 域,一心二葉的傳說在此頌詠歌唱。 關 於「 烏 塗 」, 有 人 說 因 為 這 裡 曾 以 黑 金 ( 煤 礦 ) 產 業 為主,導致水源比較污濁,再加上會有牛隻於溪水中洗澡, 使水更加混濁,因而有此地名由來的說法。

石 碇 / 烏 塗 社 區 213


來自東方的甜蜜茶香,東方美人茶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14

丘陵地形造就社區茶產業的興旺,一年三收,介於春茶與冬

茶葉獨特的熟果香和蜂蜜香氣,需要小綠葉蟬的叮咬,因此

茶間的東方美人茶又俗稱膨風茶、椪風茶、福壽茶,又名白毫烏

茶葉的種植過程中不能噴灑任何農藥,烏塗社區的東方美人茶,

龍茶。以手工摘採一心二葉,再以傳統技術精製而成高級烏龍茶,

經常在眾多比賽中拔得頭籌。

葉身呈白、綠、黃、紅、褐五色相間,具有濃濃蜂蜜香、熟果味, 而有東方美人(Oriental Beauty)的美稱。


太陽的味道,石碇山上的千絲萬縷 社區內有一家著名的「許家手工麵線」,每天三、四 點在日出前由老闆親自處理麵團,並趕在十點太陽出來之 前,把麵線拉到恰到好處的程度,才能趕上曬太陽的好時 機,其曝曬過程如同白髮三千絲,成為特殊的產業景觀。

傳承古法手工製作而成的麵線,連續榮獲二屆「新北

細長的麵線中,綿綿延延的記載了師傅製麵的每一個過

好禮」的幸福伴手禮,獲得美譽。師傅遵循古法利用老麵和

程,以及秉持專業的精神。盼望,這樣一步一腳印,踏實的

鹽水製作麵線,把大家不想做的,覺得辛苦的傳統工作撿起

精神在此蔓延,成為石碇在地的另一種人文美景。

來,一點一點慢慢的累積,造就天然純手工的美食。

石 碇 / 烏 塗 社 區 215


三羊開泰,山羊洞意象 烏塗社區內有個地名稱為山羊洞,因早期羊隻 居住於此而得名。三羊開泰,以三隻羊作為「山羊」 洞的諧音,放置於早期曬穀大石上,成為山羊洞的 入口意象。另外,在大岩石的下方還有一隻栩栩如 生的牛正躺臥休息著。為什麼會放置牛呢?原來是 因為以前的農家,兩戶人家共用一隻水牛,因此, 每次牛要從這一戶換到另一戶時,總要走 40 分鐘 過個山頭,而冬季時會再把牛牽回來,都在大石頭 下面休息、過冬,所以大石頭就像牛的家一樣。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16

此處山羊和牛的雕塑,都是出自楊敏郎大師之手,曬穀大石經過整 理重見天日,再加上三羊意象和牛隻休憩石下的生活記憶呈現,這裡成 為兼具歷史文化與濃濃人情味的一隅,也是登山客旅途中的歇腳處。


旅人 • 暫歇 • 棧歇 四份子古道裡面有個經由河水自然沖刷而成的井, 是從前住在坪林和永安的居民往返臺北的主要道路。這裡 溪水清澈又涼爽,旅人長途跋涉時常在此暫時停留,喝口 水、洗把臉、歇歇腿再上路;如同現今的休息站一樣。 因此,這裡成為從前人潮過往、聚集之處,是先民的 記憶之處。高玉同老先生小時候,每天回家都會經過這水 潭,這裡擁有許多回憶,因此向社區提出建議修復這潭水 周邊環境,找回先民的記憶。

石 碇 / 烏 塗 社 區 217


吃得福中福,伯公們的祝福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18

烏塗社區的居民稱土地公為伯公,是一種尊敬的稱呼。田頭、

而且,社區裡土地公廟還有結盟,也會擇日幫結盟的土地公

田尾土地公,保祐豐收與平安,小小的烏塗就有 17 座土地公廟,

們聯合慶生。問起土地公結盟的緣由為何?社區居民笑笑地說:

是社區長期以來的傳統文化信仰。

「很久以前開始就這樣做了,已經是這裡的傳統,或許有可能是 因為在同一條山路上的原因吧!」


每每看著居民們談到社區的文化、歷史與記憶,臉上總是露出幸福滿意的微笑, 可以感受得到對自己社區的認同與愛護之情。古早的習俗與傳說到底從何而來,應該 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重要的是,至今依然守護著屬於在地的傳統與信仰,努力 經營這裡的生活文化。重要的是,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平安快樂。這應該也 是伯公們最希望,也是對這片土地最真摯的祝福吧!

石 碇 / 烏 塗 社 區 219


平 溪 區

紫東社區 蕨代風華 ‧ 紫氣東來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20


東社區,位於新北市平溪區東勢里,面積約 24.5 平方 公 里, 鄰 近 雙 溪 區、 坪 林 區 與 石 碇 區, 四 周 為 丘 陵 地

形。關於紫東,源於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相傳紫萊仙女下凡人間,與書生東勢相識相愛,然而, 紫萊仙女總有一天勢必回到天上,若要長留人間,就必須放 棄仙女身分失去靈氣。東勢書生知道後,為了保護心愛的仙 女不喪失靈氣,黯然離開深愛的紫萊仙女。紫萊仙女回天界 後傷心流淚,思念的淚水形成了東勢溪。後人為了紀念這段 淒美的愛情故事,便把兩個村落併成為現今的「紫東」社區。

平 溪 / 紫 東 社 區 221


石橋年華林中藏,老樹昂首歲昂長, 重巒疊嶂目遼揚,古厝石屋綴綠廊。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22


番仔坑,走過歷史興衰 攤開《臺灣堡圖》(1905)一覽,其中「番子」坑同 「番仔」坑。早期先民沿基隆河上游一路開發,經由十分、 大華、望古,來到平溪。由於腹地取得與耕作需求,在 此形成部落,後來漢人來到此地,將當地住民統稱為「番 仔」,並稱其地名為番仔坑。 其原屬於平溪鄉紫萊村,後因人口量少與東勢村合 併,而東勢里北邊沿平溪支線鐵路,由西向東一路經平 溪、十分、猴硐,歷經早期臺灣煤礦產業及聚落生活的興 盛與衰亡。煤礦,是這裡的天然寶藏,人們曾經賴以生存, 為了開採而聚村於此。如今零星的煤礦遺址,則反映了現 今人口稀落的景象與不復從前的煤礦業衰亡。 平 溪 / 紫 東 社 區 223


蕨代風華,生態環境教育 紫東社區雨量豐沛,為全臺雨量最多的地區,成為適 合蕨類生長的環境,因此生態資源十分豐富。蕨類在臺灣 共有 720 幾種,是全球蕨類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而社區 中就有 200 多種蕨類植物,如同活生生的植物百科全書一 般,典藏多種植物資源。 而生態環境教育即是社區重點經營的項目之一,沿著 火燒寮溪,溪畔蕨類處處可見。 註:因早期多有土匪出沒燒毀周邊草屋,故將此地稱為火燒寮。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24


社區大部份將這些蕨類植物應用於觀賞和導覽介紹,讓 更多的人有機會可以看到並認識蕨類植物的美麗與豐富。 同時,透過人才培訓課程,培養出對社區有想法、有認 知的一群夥伴,共同引領社區走向具有生產力、生態性、無 毒健康的養生健康社區。未來,更計畫將這些美麗的蕨類植 物運用於押花、拓印、植物染與筆筒等手工藝製作。

平 溪 / 紫 東 社 區 225


貢 寮 區

龍崗社區 綠色生態博覽村─臺灣的里山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26


崗社區位於新北市貢寮區,最為著名的就是山間水梯田了! 因為被仿腳溪包圍其中,配合特殊的山谷地形,讓多數外來

物種無法入侵,也使社區成為了與世無爭的生態天堂。

貢 寮 / 龍 崗 社 區 227


農村人文,梯田景致 這裡水質清淨、氣候合宜,促使社區持續努力地復育 水梯田,營造濕地生態。隨著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年輕人 大多到都市謀生,水梯田逐漸無人耕作而荒蕪。近年,由 於社區對農業的覺醒,開始朝向友善耕作發展,同時,在 公部門的協助下,許多荒蕪的水梯田開始復耕,已漸漸找 回美麗的梯田景觀。 今年是復耕的第三年,隨著每年復耕面積慢慢增加, 幸運的話,在某些梯田中,還可看見水牛耕作的景象。現 在社區大多主要種植水稻,本著保護環境的理念,以友善 耕作方式,回饋這片養育萬物的土地。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28


友善生態 「社區內沒有福壽螺,田裡只看得到田螺!」 龍崗社區居民驕傲地表示:「這是社區引以為傲的 生態環境。」居民為了保護這片自然的土地和環境, 在外來的水生動、植物移植(殖)之前,會自發的 檢查,將外來品種先隔離一陣子,確定不會帶有福 壽螺的卵,才會放養到環境中。 社區內生態豐富,可見到十數種蜻蜓、豆娘徘 徊於水梯田間,你可以在水圳溝邊,發現各式的魚、 蝦、毛蟹與水生昆蟲,你可以在田裡發現泥鰍、鱔 魚,甚至是瀕臨絕種的「食蟹獴」蹤跡,還有一種 叫做「無霸勾蜓」的蜻蜓,也是唯一列於保育類的 野生蜻蜓,全長可達 10 多公分,是十分巨大的昆蟲。 貢 寮 / 龍 崗 社 區 229


大嶺古道 大嶺古道是早期龍崗居民往返貢寮市區的路徑,山區 居民也利用這條古道穿越桃源谷前往宜蘭頭城。隨著山區 人口外流,加上產業道路開通之後,大嶺古道逐漸荒廢。 幾年前,當地有「龍崗奇人」之稱─盧國松先生退休後, 有感於家鄉古道消逝於荒堙之中,於是發願以一己之力, 整理古道舊徑,因此,每日往返大嶺古道獨自進行修復, 長達 1、2 年之久,其壯志感動鄉里,於是社區居民齊心 合力成立新北市生態生活促進會,投入古道修繕與社區營 造工作,陸續完成兩段大嶺古道的整理。在前 (102) 年時,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30

為防止天雨路滑,造成行走上的危險,於是鋪上了石階步

古道上沿途可見路旁的石刻文字,全都出自於

道,共有 750 幾片的石片,均由居民一片片抬上山,共同

社區居民─盧國松之作。入口處,有著一塊大石頭

建造而成,古道來回路程約 80 分鐘,可鳥瞰整個龍崗,

上刻著「大嶺古道」。而在步道最高處,有「龍字

從更高的視野欣賞社區之美。

碑」,與草嶺古道的「虎字碑」相互輝映。


立夏之時,螢光閃閃,在龍崗社區被螢火蟲點點環繞,同時觀賞水生動植物生態;這是 專屬於此的夏夜美景。下一次,輕輕地走過,期望不為環境帶來壓力,以少量、分批的方式 引領訪客細細品味被繁星環繞的龍崗夏日之夜。

貢 寮 / 龍 崗 社 區 231


士 林 區

溪山社區 呷雙溪水,無肥嘛會媠 生活四序,大家攏歡喜 臺北花園,故宮水之村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32


山 社 區 位 於 臺 北 市 士 林 區 東 北 方, 原 為 內 雙 溪 地 區, 戰 後 命 名 為 溪 山 里, 社 區 內 有 2/3 土 地 面 積 劃 為 陽 明

山國家公園範圍,山明水秀,別有洞天。

士 林 / 溪 山 社 區 233


群山之間的拉普達─台北天空之城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34

LAPUTA - CASTLE IN THE SKY

溪山社區山勢陡峭,位於崁腳斷層,有大屯山脈火山岩與五指山

由於地理位置影響,這裡的生態及自然環境豐富,梯田、濕地、

脈沉積岩兩種不同岩層,地質教材豐富。奠基於社區渾然天成的地形

水圳等生態區域,居民透過自辦計畫努力學習生態調查的方法與實作,

地貌,造就這裡悠揚的人文歷史,以及豐富的生態景觀教育資本。社

經營出今日的成果。同時,藉由農村再生計畫,成立生態資源調查小

區居民秉持著對大地的感謝及回饋心,歷經多次觀摩學習、課程規劃,

組,聘請相關領域老師給予指導,持續進行建置資料庫的作業等,居

學習種植有機水稻、桶柑、蔬菜、食療作物,以及生態保育相關知能,

民受益良多,朝向形塑環境教育場域而努力。

不斷地朝向有機耕種、生態環境保育的路上前進。


每年社區也固定舉辦淨山、淨溪活動,春天淨 山,夏天淨溪。而關於活動開始的契機,是因為社 區早期並沒有自來水,引用山泉水使用,因此,社 區居民開始共同討論水質保護的相關議題,另外, 加上參與水土保持局的培根課程,因而開始推動農 村再生計畫。 而淨山、淨溪活動即是當時所延伸出來的計畫, 如今已成為每年固定辦理的自發性活動。再者,社 區居民表示:「有機、無毒的自然農法,才是對環 境最好的保育。」因此,社區也透過推廣有機、無 毒農業,恢復大地生態系統,讓原本失去蛙鳴的地 方,開始重新有了蛙鳴,成為居民們傳遞的佳話。

士 林 / 溪 山 社 區 235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36


百年古圳─頂山站 頂山聚落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為溪山社區海拔 最高之所在,目前的「古圳步道」與通往擎天崗的「河南古道」 均為臺北市熱門的登山步道之一。且由於位處偏遠,彷彿世 外桃源,不僅自然生態豐沛,還可眺望臺北 101 大樓;其內 擁有來自擎天崗草原匯聚而來的純淨無污染水源,引進至依 山開鑿的頂山古圳,從古迄今源源不絕,長達 200 年之久, 供應大部分溪山社區一帶及對面山頭的平等里所有民生與灌 溉用水。頂山聚落裡也有一群關懷土地與生態的農戶,正逐 步以最自然的方式復耕水梯田,種植有機稻米與時令蔬果。 士 林 / 溪 山 社 區 237


元宵夜提燈,夜遊溪山去 春夜,冷風輕刮,溪山社區的居民們帶領一群孩子們 一起製作創意燈籠,在外雙溪至善路上串起點點星火。在 元宵節提燈籠,是早期大家共同的生活記憶,如今卻已逐 步消沒於現代步調快速的都市生活中。 因此,在每年元宵節前後,社區的阿公和阿嬤就會發 起「元宵夜提燈,夜遊溪山趣」的活動,期望喚起過去大 夥兒在元宵節提燈籠的樂趣,為彼此帶來暖暖的心流。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38


溪山願景,環境美景 至今,社區的居民們持續往前,繼續努力。大家期望藉由計畫實施,透過資源調查,更 加了解家園的人文、生態環境資源。其後,期望結合社區內的友善農業,發展出兼具生態、 產業與文化並行的環境教育場域。這是溪山未來的社區願景,也是大家期望的美景。

士 林 / 溪 山 社 區 239


五 股 區

綠竹社區 5N理想國 • 綠竹桃花源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40


竹社區位於新北市五股區,由成泰里 32、33、34 三個鄰 所組成。由於地理環境位置關係,自然形成坑谷地形、砂

質壤土、日照充足、適當水份的天然條件,是適宜栽植綠竹筍 的環境,而其成為在地的主要農產,也是社區一直以來的驕傲。

五 股 / 綠 竹 社 區 241


走在山谷迎風,等待寧靜革命的成功 民國 96 年起,因應水土保持局農村 再生計畫培根課程,新北市五股區農業旅 遊發展協會自觀音坑擴展至御史坑,規劃 為社區營造範圍 社區營造範圍,並以在地農產「綠竹」 ,並以在地農產「綠竹」 命名。而後建立出「5N理想國 • 綠竹 桃花源」的社區願景,5N 代表無噪音、 無工廠、無便利商店、無紅綠燈及無農 藥污染,期望將綠竹打造成寧靜、舒適 的家園,並以友善、熱情的心歡迎所有 來到社區的訪客。 並且,也持續朝建立綠竹筍品牌、 建立生態保育的觀念、與建立永續傳承的 生存環境為目標前進,社區一直以來的努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42

力與堅持,成為他們今日的榮耀。每年 8 月入秋,「御竹筍」風潮來襲。


堅持作對的事,持續走對的路 ─ 頂級御竹筍之路 「頂級」是超越一般的卓越品質,

在採收後 2 個小時內清洗、預冷,

而要造就頂級,必須有為理想的堅持與

並降溫到攝氏 2℃,防止纖維持續老化,

努力不懈。「頂級」二字說出品質,隱

維持每支綠竹筍的最佳狀態,並推出真

含堅持,就是御竹筍的寫照,由社區青

空包裝的新鮮竹筍、筍乾或脆筍等相關

年筍農透過專業技術研發,並配合友善

產品。而真空包裝的新鮮綠竹筍,可保

無毒耕作理念而生產。

存約一年,拆開包裝後,可直接享用,

綠竹社區的綠竹筍從原先一級產 農品,逐步走出其他宏觀大道,因應現

讓饕客們在非產季的冬天也能享受到美 味的綠竹筍。

代社會需求與趨勢,御竹筍從出土到出

至於製作筍乾的過程,每一片筍乾

貨,不假他人之手,均由筍農親自處理

都是由手工傳統日曬製成,料理前只要

每一道環節,將最好的產品傳遞出去。

水洗去除鹽份,即可品嚐美味。 五 股 / 綠 竹 社 區 243


優質生態環境,造就優質農產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44

綠竹社區近年來推動無毒耕作、友善種植,讓社區內的生

再者,臺灣大象鼻蟲是綠竹筍的害蟲,但在綠竹社區卻以

態愈來愈豐富,物種也愈來愈多元。有留鳥、候鳥、過境鳥等

它為作為產業的意象,因為這是筍農們引以為傲的表徵,代表

多種鳥類,都會來到這裡歇息,旗竿湖木棧道更是能遙望賞鷹

安全無毒耕作,以維持產業生態平衡的理念,也作為人與大自

聖地─「觀音山」的一個重要位置,走在竹林與相思樹林間,

然共生共榮的指標。

可近距離的觀察到於樹林休憩或於天空中盤旋的老鷹們。


三代同堂老中青,理念與精神的香火延續 綠竹林的培養需要有計畫的整理與規劃,維持土地與產量平 衡的良好狀態。每一叢竹子每年固定留下三代,包括:今年負責 產竹的中生代、協助產竹的老一代,以及預備接續明年要產竹的 新生代。竹子三代老中青,如同綠竹社區竹筍產業的傳承,一代 代持續經營。 年輕的竹子在前兩年呈現翠綠色,負責生長出美味的綠竹 筍。但大約到了第三年就成了老竹,顏色呈金黃色,最晚第四年 時就必須砍去,而被砍下的老竹,可做為竹藝的材料,像是竹風 鈴、竹蜻蜓等。

五 股 / 綠 竹 社 區 245


઼̚ፙៈវរ߿જ

鯝౦πέϠၗវរ

ྩѕᆹဣ ᆹဣ ဣ МϽӔ౪ Ӕ౪ ౪

̙ҁՎ྽ጱᜓྋᄲ߿જ

ᐷሔ

ႇͿᑚ̼͛༼߿જ

ኄኅ̳๩ିጯ߿જ ྺຽϠၗॠྼ

Jan

˟ඕ

̈Ѽ௉

૬ૃ

ྺயҖዚଯᇃ߿જ

ሄͪ

˟ඕ

‫ܛ‬഍༼

ඕᐝЊ

‫࡚ڒ‬ ‫ڒ‬ ࡚

঍ฮ̼͛༼ ૬ૃ ֋Ϳ൫ᓥ༼

̰‫ݱ‬

ొར̼͛ଯᇃ߿જ

ሄͪ

ሄͪ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චѼ0 ̰‫ݱ‬ ѣ፟Ѽ0 ሄͪ ઼̚ፙៈ0 ˟ඕ ੺Ә0

֋ᐝă൫ᓥ0̰‫ݱ‬ ֑ჺ֯ăᆂ୨ᗂă̍͘ᗂ‫ڵ‬0 ඕᐝЊ

૬ૃ

ࡓ͕‫܁‬ሄ0 ‫̋ڋ‬

ᘷ҇0 ඕᐝЊ

ᆂ୨0 ˟ඕ ࡓ҇Ղ0 ሄͪ ᖤ༁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46

)઱.Ӓԑ*0 ቷᙳ0‫̋ڋ‬ ൫ᓥ0̰‫ݱ‬ ᐷሔ

ѣ፟Ѽ0 ሄͪ वҞ)ᚃҞ.Ӓԑ*0 ᐷሔ ‫ܛ‬഍0 ‫࡚ڒ‬

‫ܛ‬഍0‫࡚ڒ‬ ࢶⓔ0 ૬ૃ ‫ܛ‬഍0 ‫̋ڋ‬

ॷ▕0 ૬ૃ

‫ש‬પ0 ૬ૃ

̈Ѽ੧ă̈Ѽᜨ0 ሄͪ

‫ܛ‬഍ਮă‫ܛ‬഍ᄘᐢ0 ‫࡚ڒ‬

‫ॴܛ‬0 ˟ඕ

‫ו‬ኀ0 ૬ૃ

˟ඕ ඕ


3127ϨѼ̼͛༼߿જ ϨѼ ‫آ‬ᜋქ౾ଯᇃ߿જ

ྩࠒӄ໣ ‫ཾٱ‬ᐌӫ

̂Ꮈ

໨‫็ݱغ‬௚̼͛௉

ˬᎸ

‫آ‬ᜋქ౾ଯᇃ߿જ

̂Ꮈ

ొར઄͟ξะ

யຽଯᇃҖዚ߿જ

யຽଯᇃ߿જ ഈว 3127ྺՅߋ‫̈؞‬ॠҖ ᕷˠጯ७Ϡၗវរ Ķ‫܅‬ķன‫ض‬჊ʔ.ۤડ̈ॠҖ ౦௉

̋̚

ࡓਮயຽ߿̼߿જ

ߣ̄༼யຽ̼͛߿જ

̋̚

Mar

̋̚

୥‫܅‬

౦௉

Feb

̂ᔳ

ರ໨

ഈว

Jan n

யຽଯᇃ߿જ ഈว

ರ໨

Apr

May

Jun

Jul

Aug

ഈว

Sep

Oct

Nov

ѣ፟ߣ̄0 ̋̚ăഈว ੺Ә0 ರ໨

‫ܛ‬഍ᗂ0 ୥‫܅‬

‫ݑ‬ϝ0ರ໨ ‫ו‬ኀ0ರ໨ ‫ש‬પ0 ഈว ˬߐኀ0 ˠ‫׶‬

เ‫ܛ‬୨0 ˠ‫׶‬ ˯૟୨0̂ᔳ

‫̋ٸ‬ᗗ0ರ໨

̍͘৽ăѼ‫ڍ‬0 ˬᎸ

‫ܛ‬഍ᗂ0 ୥‫ש ܅‬પ0 ഈว

ࡓᐷ‫ڍ‬0ˠ‫׶‬ 家 族 大 事 紀

ѣ፟Ѽ0 ˠ‫׶‬ă̂ᔳăഈว ͪ‫ڍ‬ϜѼ0 ˠ‫ࡓ ׶‬ਮ0 ̋̚

౦0 ഈว

┳ҩ๏0ˠ‫׶‬ăഈว

‫ו‬ኀ0ರ໨

Dec

͢त0 Ѽࢴ

Ѽࢴăበᖐᚰ0 ̂Ꮈ

౦0 ഈว 247


˼໐Ѽវរ߿જ ຂ̋

ѕ੕ᆠጝ ၻཾМϽ

┳ҩ๏࿽

ᜠ੺΍১យ৭˘͟ྼրЕ߿જ

ˬ‫׶‬

α‫؞‬ॡቸॺ჌វរ߿જ гഀវរ߿જ ⼰ഫၐᆍࣀଢ଼

Jan

Mar

Вၷ

औ㏡ၐᆍࣀଢ଼

‫م‬ᆴ

໖໨ጱᜓ߿જ ‫م‬ᆴ ྺ͈ξะྺயଯᇃ߿જ

Apr

௴┳ҩ๏ᡝᡛ Ѽ჌ങ߿જ щ૵

‫م‬ᆴ

ሄ͇ăˬ‫׶‬ăВၷăщ૵

Feb

ຂ̋

ຂ̋

ካᏈ߿જ ‫م‬ᆴ ᛻‫܅‬௉

ሄ͇ăˬ‫׶‬ăВၷăщ૵

May

Ϯ‫ࣜ܅‬0 ˬ‫׶‬

Jun

Jul

யຽវរଯᇃ߿જ

ፘᎸ

Aug

Sep

ፘᎸ

Oct

Nov

Dec

‫ݑ‬ϝ0Вၷ ┳ҩ๏0 ሄ͇ăˬ‫׶‬ăВၷăщ૵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੧0 ሄ͇ăˬ‫׶‬ ዗႑‫ݡ‬0 ˬ‫׶‬ ቏ඎ0 ሄ͇ ̋ᘽ/ሄ͇ăˬ‫׶‬

248

቏ඎ0 ሄ͇ ˼໐Ѽ0 ຂ̋ гϝ0 ሄ͇ăˬ‫׶‬ Ҙϝ0 Вၷ

̋ᘽ0 ሄ͇ăˬ‫׶‬


ұ̳လѐරົ ন๮ ‫׮‬Ѻ‫׮‬࿸.̋вୗϣрࢴπщ௉

഍ོϛ‫ޟ‬ Ҥ༪ॳ௑

໨̋

ᏈЍ੯੯ ᐷ૯ ქѻඎ༼

඘‫ڌ‬

ქҒ؈ᖹ

ᅙ‫ګ‬

ॳѻඎវរ߿જ Ⴓ‫ڌ‬ ॳ

Ο྽஝͔ ᛧቢ็ଐ ন๮ ౶྿ॾᜋ̼͛൫ۨ௉

ͪୗϣ೧০ႇ ᐷ૯ ੿ͫ۞ྮ ۞ྮ

໨̋ ໨ ̋

̋ᘽវរ ქѻඎវរ߿જ

Jan

Feb

Mar

Apr

ᐷ૯

඘‫ڌ‬

Ⴓ‫ڌ‬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ࠃৠ0 ᐷ૯ ᓣเ0 ඘‫ڌ‬ ਮࡑ‫ڵ‬0ন๮ ┳ҩ๏0ᐷ૯ ॷ▕0ᅙ‫ګ‬

൫ۨ0ᐷ૯ ̋ᘽ0඘‫ڌ‬ ‫͞ڌ‬ ࡚ˠਮ0ন๮ ѣ፟ୗϣѼ0 ໨̋ăᐷ૯ ͛όߣ0 Ⴓ‫ڌ‬

଄ѻඎ0 ქѻ ౩ਦ0 Ⴓ‫ ڌ‬ქѻඎ0 ඘‫ڌ‬ăন๮ăႳ‫ڌ‬ă໨̋ăᅙ‫ګ‬ăქѻ

家 族 大 事 紀

ॳѻඎ0 Ⴓ‫ڌ‬ăন๮ ͛̋Β჌ਮ0 ඘‫ڌ‬ ଡ଼ߡ0 ໨̋ ॷ▕0Ⴓ‫ڌ‬ ̋ᘽ0 Ⴓ‫ڌ‬ ᐸ౩˟΅ቱăፘ୥‫ڍ‬ᗂăߣ̄ᗂă˿ཻᄘă‫܅‬ৰ0 Ⴓ‫ڌ‬

ధछᛧቢăͳ‫ܛ‬క0 ন๮

Β჌ਮăᄘࢶࡓਮăᜠ៍ࢰ0 ᅙ‫ګ‬ 249


北北基

石碇烏塗

七堵瑪東

五股綠竹

平溪紫東

北海精緻農業文化

三芝三和

三芝安康

石門嵩山

淡水樹興

貢寮龍崗

士林溪山

北北基

都會中的田園風情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50

三芝共榮

萬里中幅


宜蘭

三星人和

三星大隱

大同寒溪

冬山三興

冬山梅花

南澳東岳

蘇澳白米

蘇澳朝陽

溪北聚落文化再現

員山枕山

員山結頭份

員山內城

員山同樂

冬山中山

宜蘭

溪南農業休閒事業整合

礁溪龍潭

礁溪二結

社 區 資 訊

251


從心愛上農村

- 宜蘭暨北北基地區的農村再生 -

發 行 人 | 李鎮洋 出版單位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編審委員 | 王晉倫、高伯宗、洪繼懋、張志安、黃美珠、許彩鳳、廖思婷 編印單位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臺北分局 地 址 | 新北市新店區精忠路 10 號 電 話 | 02-2212-5285 網 址 | http://eng1.swcb.gov.tw 印 刷 | 詠勝印刷設計 出版日期 | 2015 年 12 月 從 心 愛 上 農 村

252

SWCB-104-176

策劃執行 | 珍宇設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主 編 | 樓琦庭 執行編輯 | 謝立亭、陳怡靜、簡玉雯、韓依婷、林思綺、楊明翰、林仲達、吳宇心、邱婇芯、江毓庭 資料提供 | 宜蘭縣 礁溪鄉林美社區、礁溪鄉龍潭社區、礁溪鄉二結社區、員山鄉枕山社區、員山鄉同樂社區、 員山鄉結頭份社區、員山鄉內城社區、大同鄉崙埤社區、大同鄉樂水社區、五結鄉三興社區、 三星鄉大隱社區、三星鄉人和社區、冬山鄉中山社區、冬山鄉梅花社區、冬山鄉大進社區、 大同鄉寒溪社區、冬山鄉大興社區、蘇澳鎮白米社區、南澳鄉東岳社區、蘇澳鎮朝陽社區 新北市 淡水區樹興社區、淡水區忠寮社區、三芝區樂天社區、三芝區安康社區、三芝區共榮社區、 三芝區三和社區、石門區嵩山社區、萬里區磺潭社區、萬里區中幅社區、石碇區烏塗社區、 平溪區紫東社區、貢寮區龍崗社區、五股區綠竹社區 臺北市士林區溪山社區、基隆市七堵區瑪東社區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