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研究國際學報》書評︰《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融入的境遇》

Page 1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第十四卷 第一期 2022 年 6 月 页 103 108 DOI: 10.1142/S1793724820000024 书评 Book Review 游俊豪《新加坡与中国新移民融入的境遇》(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21),1–166页。 Yow Cheun Hoe, New Chinese Migrants in Singapore: A Question of Citizenship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21), 166 pp. 邢菁华 XING Jinghua xingjinghua@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 Center for Chinese Entrepreneur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随着现代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和密切,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 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范围上都逐年递增与扩大,新移民成为国际舞台上引人注 目的群体,也是国际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移居海外主要有三次大的浪 潮。前两次源于西方人进行贸易扩张和殖民地开拓,对中国商贩和劳动力需求巨 大,形成了“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格局。第三次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放宽乃至取消对海外移民的限制。 新加坡是除中国之外唯一一个以华族为主要种族的独立国家,华人人口超过 国家总人口的70%。新加坡自然资源有限、国土面积狭小、人口数量少、老龄化 严重等因素,国家发展高度依赖外向型经济驱动。1990年新加坡与中国建交后, 新加坡出台了宽松的移民政策,以便解决自身的瓶颈问题。在当地政府强有力的 带领下,新加坡以自己稳健而又极具包容的管理方式完成了跳跃式发展。由于经 济的繁荣、地理位置的相邻和文化相近,新加坡吸引了大量中国新移民的涌入。

104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四卷 第一期 回顾历史,中国与新加坡有着不解的渊源,早在15世纪就有来自福建和广东 地区的华人下南洋,开始登陆这片岛屿从事海上贸易。19世纪初新加坡成为英国 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华人劳工越洋谋生。我爱人的曾祖父也在英国殖民时期抵 达新加坡,开始了自给自足的艰苦生活。 几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新加坡已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而中国也成为全 球第二大经济体。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间侨情的变化发展已今非 昔比,近二十多年间的变化之快,更是让人应接不暇。游俊豪教授的新作《新加 坡与中国新移民融入的境遇》,针对新移民群体的融入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深 入刨析和探讨。 游俊豪教授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和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这两大国际研究重镇,学术研究领域包括华人移民和离散族裔、侨乡关系、离散 华文文学等,研究成果丰硕,他本人也在积极推动跨国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本书 是他刚刚完成的一部新作,通过精辟的语言和案例故事,结合历史的维度、跨学 科的视角、人文的关怀、全球在地化的胸襟,探讨不同背景与类型的中国新移民 所代表的华人族群,与在地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刻板印象与融入问题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节,偏向历史写法,将华人不同时期抵达新加坡的移民话语建构,从 华商、华工、华侨、华裔、新移民的不同华人类型进行特征阐述。1965年新加坡 独立后,从华裔转向华人到新加坡人,区别于具有中国本位意识的华侨。1978年 后中国改革开放,新移民大量涌入新加坡,构成了多元的华人社会。作者通过资 源的重组问题开始讲起,移民者在离开原乡,进入一个新的地方后,移民开始在 “我族”与“他者”之间产生一种张力,从而形成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其中作 者将族群、种族和国族三者概念进行区分,其中,族群是文化性的,种族是生理 性的,国族是国家性的。以便让读者能清晰地认识到国家民族、公民性、居民和 外国人的区别,更理解彼此为获得有限资源的诉求和困境。 第二章节,生动地谈到华人移民的一个新话题,那就是当本土华人(新加 坡华族)与中国新移民相遇的时候,新移民与当地华族社会之间的隔阂与共生问 题,以及他们所富有的新特征和文化互动表现的多样性。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 学终身荣誉校长徐冠林教授所说,新加坡的趋势是华巫印三大种族在本土文化的 熏陶下逐渐融合,而同一种族不同背景的族群分化反而浮出水面形成为亟需解决 的问题。本书作者通过鲜活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故事,显示当地社会对新 移民所固有的“刻板印象”。文章中提到,在新加坡的语境当中,国家或国籍, 成为新移民最为鲜明的族群边界划定的指标。1990年开始,中国新移民成为新加 坡的一个重要族群,新移民和新加坡华人虽然同为一个种族,但族群边界随着国

邢菁华·书评 105 家和国籍的差异而界定。在文化互动性上,新移民带给新加坡华族社会更多元的 中华元素和文化符号,丰富了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是来自不同地域不 同城市的中国新移民更是从视觉、味觉到听觉带给新加坡华族文化全方位的体验。 第三章节,新移民与主流公民之间关系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进而影响国家 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作者提出了新移民在新加坡社会处境和政策分层。当新 移民与当地主流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新加坡移民政策会进行适度修改,才 能更好保障国民的诉求。然而这些新政策,又会一定程度影响到来自中国和其它 国家的移民。中国新移民在1990年后的很短时间内激增,这就意味着对当地社会 的冲击会比较猛烈,而新移民大多具有大学学历,在专业领域里拥有高收入的职 位,而且很多新移民在公司做职业经理人,很多还是科技型企业家,游刃有余地 在中国和新加坡之间进行科技知识和商业应用的跨国社会经济转换。 书中内容显示,基于《联合早报》 2003 年进行的调查有关新加坡人们认为 中国新移民是近十年以来对新加坡产生最深刻影响的十大事件之一;新加坡总理 李显龙早在2010年的国庆演讲时特别提到移民的重要性;国民催促政府对永久居 民、外来移民实行更为严谨的筛选要求和管治条例,以便凸显公民和非公民之间 的差别等等,都能看出移民问题是新加坡平稳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于新移民的分层融入也是此书重要讨论的议题,包括向上融入、平行融 入、向下融入。比如进入灰色地带的向下融入移民,还有平行融入和向上融入的 移民抢占了当地教育资源,造成当地就业压力,抬高房价,交通拥挤,甚至住宅 小区的不安全因素等,这些对中国新移民的“刻板印象”,表现出当地社会对大 量新移民到来的担心和忧虑。 除了身份以外,我们还关注到了不同种族间的语境问题,新加坡推行英文教 育的普及,导致英文教育群体不断壮大,2020年的新加坡人口普查更是发现,英 语已经取代中文,成为新加坡人最常用的语言。从另一方面,英语或成为部分新 移民需要跨越的语言障碍。 为了妥善处理新加坡国民的诉求,资源的再分配,新加坡政府致力优化公民 可以享有的资源和空间,拉开公民跟包括中国新移民在内的外籍人士的距离。新 加坡政府通过频繁修订移民政策,在移民数量、身份、空间上的管控,重塑了新 加坡国民可以接受的社会规范。 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的非公民人口数量占了 36% ,纵观全球,新加坡是 外来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就像书中作者所思索其现代民族国家模式如何安放 “局内人”,如何处理“局外人”那样,随着时间推移,不同族群特征的新移民 与新加坡人,相互在近距离争取国家资源,产生新的结构性问题。

106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四卷 第一期 第四章节,华人进入新加坡社会后,为了建立群体意识而兴建社会团体等各 组织。新加坡的新移民成立的华人社团,与之前创建华人会馆的联系,以及与在 地社会和中国的连接。早期华人社会的群体意识与社会组织,主要依据源自乡土 籍贯的观念划分,分为闽、潮、广、客、琼五大帮派。社团分为地缘、血缘、业 缘等组织。华人社团不仅具有帮扶、合作、联谊等功能,同时也加强了在地化资 源的话语权,以及与中国大陆间的纽带。新移民成立的华人社团更加灵活,校友 会,商会,不局限于同一籍贯地区,他们通过互联网和通讯技术迅速扩大成员队 伍,而且成员学历相对较高,并促进了新加坡与中国经贸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 极作用。 第五章节,作者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对国际学校就读的 40 位中学生进行问卷 调查和深度访谈。留学生对新加坡的贡献和未来选择是这一章节的讨论重点。移 民是一个跨国行为,作者将移民所富有的资源分为移民前资源和移民后资源,存 在移民前的资源包括移民所携带的金钱、技术、知识,以及他们在家乡的社会身 份等。移民后的资源,包括种族与族群的分化、政府的政策条例、劳动市场的条 件、社会民众的态度、群体运作的能力。教育是移民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不仅在 新加坡,在欧美发达国家更是为获取各自群体资源激烈抗争。 在新加坡国际化的教育领域里,中国留学生成为占比最大的外籍学生之一。 中国留学生往往成绩优异,本地社会对于他们的表现反应不一,有的称羡和认 同,有的质疑和排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了这些优秀学生的融入在地程度 逐渐提高。作者提到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与在欧美的中国留学生有一个显著的区 别,不少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将新加坡视为一个跳板,更多的是想转向资源更加好 的国家或者地区。其中,大部分留学生与中国的联系程度远远大于与新加坡,其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基本都生活在中国,他们通过通信和网络技 术保持着与家人的密切联系。在新加坡这样一个高度全球化的地方,使得留学生 有获得全面的信息与机会,在考虑深造、工作、移民等问题的时候,都会从各个 角度衡量,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无论中国留学生最终选择的归宿在哪,但可 以发现他们最终会在各种类型资本发挥最大效能的地方转移和生活。 第六章节,作者将陪读妈妈作为独特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反映了新移 民中的特殊群体在初到新加坡的挣扎和焦虑。由于她们是弱势群体,受制于孩子 在住在国教育情况,另一个角度反映新移民的融入问题。作者还将这个群体与其 他抵达新加坡的妈妈群体进行比较,鲜活的案例跃然纸上。这一章节讨论了“公 民性”的概念,在现代语境中,民族国家作为强大的体制,给公民性的内涵进行 了严谨的界定,赋予给国民特殊的公民法律权益、社会福利、经济权力,以便促 进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随着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公民性的特质应该如何建构,资

邢菁华·书评 107 源应该如何享有,理清公民的权益。陪读妈妈与新加坡华人的差异,不仅仅在于 国籍上,而且在原乡文化上。地域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省份的陪读 妈妈,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占多数。陪读妈妈获得新加坡结构与规划里最少的资 源,她们生活在一种夹缝里,依附于学生证,并且要得到本地人的担保,她们的 签证界定了目前的角色专注于小孩的成长上。由于语言和固有印象的障碍,她们 很难交到新加坡朋友,大多数的朋友圈子来自中国大陆。而从长远看,她们离开 新加坡是最终的选择,然而回去后再次迷茫,透露着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顺利回到 家乡的语境中,跨国移民脉络里相互博弈的规则与期待导致双重意识的产生,而 这种双重意识不是回到家乡就可以修改的。 作者也提到某些国家在移民移入的问题上见证了“人才浪费”。陪读妈妈也 是如此,有的陪读妈妈在中国得到很高的学历,并且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 新加坡却处在低端阶层。在地的体制与社会接受度,对她们并不完全敞开。新加 坡政府要求他们只能全神专注于母亲角色。在这一点上,作者认为新加坡政府应 该更多关注这些人群,而对于陪读的孩子学有所成后,应尽可能出台吸引他们的 政策,防止人才外流。 第七章节,透过新移民所书写的文学作品观察新移民文学具备的本土化、原 乡化、全球化,反映了当地离散族裔的现代境遇。以中国新移民的文学作品为研 究对象的华人研究鲜有论及。中国新移民作者逐渐进入新加坡华文文学场域,他 们所表现的文学作品具有本真性和时代性。在原乡情节、跨国网络、在地融入所 交错形成的张力之中,离散族裔受到家庭、国家、市场三大机制的影响。其中, 国家体制将是离散族裔所面对的最大课题。本章节有关新移民所创作的作品,无 论是原乡的、在地化的,还是全球化的题材写作,从另一种形式折射出新移民看 待社会世界认知的角度。我很赞同作者所提出的由于离散族裔结构性的多元,所 以主体性是分层和分裂的,原乡、居留地、他处,不断地在抵达和重访。分别认 同,同时存在。 “融入”是本书的关键词,笔者在此也讨论一些相关概念。在西方文献中, 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对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 究。但是由于不同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视角、研究旨趣的不同,加之移民的社会 融入过程本身的复杂性,移民融入概念及其内涵呈现出复杂性与多重性。综合 来看,西方关于移民融入主要使用的概念有:社会同化( social assimilation )、 社会适应( social adaptation)、社会融合( social integration,social cohesion)、 文化适应(social acculturation)、社会吸纳(social inclusion)与社会并入(social incorporation )等。这些概念试图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来概括、描述移民进入到 新的国度或新社会之后的融入状态与融入过程。当今时代,不同国家在不同背景

108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十四卷 第一期 下对移民融入这个术语的用法和解释不尽相同,我们暂时将移民融入定义为,移 民被当地社会接纳的一个过程,不论是移民个体还是移民团体。尽管移民目的国 对移民提出不同要求,但对移民和在地社会来说,这是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移 民融入并不意味着移民永久居住在接收国,而是在移民安顿的过程中,移民在接 收国的社会服务领域,就业领域享受相应权利、遵从相应义务,并贯彻以双方共 进退的目的而确立的关于融入的核心价值。 事实上,新移民与社会融合的再认识存在于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如果从 时间维度来看,华人移民在移民对迁入国的社会融入问题,是一个“历时性”话 题。当今国际移民治理的现实困境,当代海外华侨华人的社会融入和发展,更多 呈现出“共时性”的情境。科赛雷克(Reinhart Koselleck)指出:“共时性和历时 性是无法在经验上分开的”。 1 “他者的华人”经历着由“历时性”和“共时性” 共同生成的后现代语境话语。“他者”是相对二元的关系中自我(主体)而言, 伴随着自我(主体)对他者的霸权统治和压迫,他者处于被建构和被边缘化的境 地。海外华人所处的社会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外华人身处于不断变迁 的社会结构之中,“现代性未完成的工作”应该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 支持原则上的文化多样性,力求更完美的社会融合。 总而言之,本书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的处境与语境,移 民与在地结构和体制的活动与磨合,不断重构当地社会规范和国家资源。本书文 字并不多,但却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作者从不同时期移民的身份认同与融入 问题开始追溯,探讨了新移民涌入新加坡后与主流社会的互动与融入问题,以及 新老华人社团与在地社会和中国连接的比较,并对留学生、陪读妈妈和新移民文 学作者等不同群体案例分析研究,勾勒出新移民遭受着“刻板印象”的境遇和分 层融入的多元结构,使得本书内容饱满而富有可读性与现实意义。 1 Reinhart Koselleck, “Einleitung,” Otto Brunner, Werner Conze, Reinhart Koselleck (eds.),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 Vol. 1 (1972), p. XV.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