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6.1)

Page 1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6年第1期(总第5期) 编委: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雷秋明、叶美霞、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

鸣谢启事: 本期《通讯》承新加坡郭先生捐助部分出版经费, 不胜铭感,谨表谢忱。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2016.1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KDN:PP19031/05/2016(034490) ISSN 0127-3086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Add: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MALAYAN MINDSET

nifesting a . In our effort to achieve Independence and to create a nation, MALAYA, our foremost task lies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a MALAYAN MIND. First among s is to foster the idea of “Living as ONE and Prospering as A WHOLE”. We understand the multi-cultural mix that exists in MALAYA. The sacrifices of each and every ethnic community, who have toiled for this NATIO urs, cannot be undermined. Every ethnic community should be accepted as a member of this NATION’S FAMILY, equal in their rights and in their NATIONAL DUTY. That they believe in sharing the nati ndance, with hopes of standing together to face strong challenges, to build a sound and strong NATION. Our second priority is to forge the idea of Malaya as my MOTHERLAND. My thoughts for those who have co m abroad – YOU had a HOMELAND; however,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re now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MALAYA. Malaya is their one and true motherland, their only HOME in this LIFE. They sh mmon interests and now have a stake in MALAYA. The significance of other nations is secondary. Manifesting a Malayan mindset i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our nation can be strengthened. If this MALAYAN MINDSE ot cultivated to its completion, unforeseen conflicts and clashes will result. Those with FORESIGHT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manifesting this Malayan mindset and so must all Malayans be forthright in inculcating this mind nation’s foes are those who choose not to live as one nor prosper together with their fellow MALAYANS. The nation’s nemeses are also MALAYANS who do not uphold Malaya as their motherland. In our midst, there e ULTURAL and ECONOMIC imbalances among the ethnic communities, a state of affairs that is most unfortunate. Yet, we believe in humans being born EQUAL. A community’s cultural and economic advanceme y differ but they are never constrained by the lack of possibilities. With FAIRNESS in government policies will come the possibility of correcting these imbalances. With a MALAYAN MINDSET, we can discard on that winners will forever triumph while losers trail permanently. Ethnic barriers will fall in the FUTURE MALAYA. We will all live as one in this family we call Malaya. We must share this same vision, seek each others’ ha strive together to achieve our common aim. I believe my Malay friends who share rational views will agree with me. I wish everyone Selamat Hari Raya Puasa – [LIM LIAN GEOK’S mess ten on the invitation of the JAWI-LANGUAGE Utusan Melayu‘s special edi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HARI RAYA AIDILFITRI, 1956. Translated by Chuan Tek Pheung, based on Lim’s original full text in Chine

MERDEKA !


目 录

CONTENTS:

文 物

06 特约 41

新近发现的林连玉先生佚诗 〈吉隆八景诗〉

1 9 5 6 年 华 印 教 师 会 共 同 宣 言

/邱克威

01 馆长的话 1

07 友馆

六十周年 /李亚遨

02 焦点 2

47

(一)槟城阅书报社暨槟城孙中山纪念馆 /拿督莊耿康

49

(二)宽柔中学文物室 /林金盛

(一)心理建设VS接触论 /刘锡通

6

08 出版

(二)开斋节献词〈心理的建设〉 二三事

51

(一)重拾历史的记忆:

/李亚遨 10

/彭西康

(三)林连玉“心理的建设”的 建立与继承 /关启匡

16

务边华人先贤的故事(1850-2000)

52

(四)平生著作分明在 ——林连玉先生的另类遗嘱

(二)汲取历史泉源,灌溉当代心田 ——《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 /陈亚才

/关启匡 21

(五)林连玉与槟城华社 ——1956年槟城筹募教总基金慰劳大会 /詹敬仁

09 活动 53

(一)访客留影 (2015年12月-2016年5月)

56

(二)2016年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初阶班第二梯次)

03 史话 25

1956年9月9日,教总和“雪兰莪印校教师联合会”联合发表〈共同宣言〉,由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和印校 教师联合会主席那查罗签署。独立在即,这两个团体代表本邦华人和印度人两大民族的教育工作者,除 了同意推尊马来语为国语,更向朝野政党和各族社会人士,呼吁:一、各民族教育以母语母文为媒介; 二、 各民族教育一律享有平等待遇;三、 华巫印三语并列为官方语文。

尊孔战前董事会“闽粤分裂”真相 /李亚遨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文物 1956年华印教师会共同宣言

管理委员会

李亚遨(馆长)、姚丽芳、陈亚才、徐威雄、张集强

04 专访 29

高师班同学的那些年

05 人物 35

宇声述往:革命党后裔话当年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陈亚才、徐威雄、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詹敬仁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康碧真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黄泽淞、梁莉思、萧佳盈

叶美霞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雷秋明、 詹敬仁、叶美霞、康碧真

康碧真


1

文/李亚遨

六 第 十 周 年

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

到要拉近与港民的心理距离谈起,回顾林连

因国力衰退,被迫放弃

玉先生发表〈心理的建设〉后国家的历程,

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包括在马

感慨领导人缺乏林先生那样的远见,以致于

来半岛,被迫安排马来亚走向独

我国的种族关系越来越极化,滋事者也越来

立。在这个多种族群杂居的地

越激进,直接或间接打开门户让国际恐怖份

方,到底要建立怎样的一个国

子有机可乘在我国活动。青年学者关启匡的

家,面对拥有武装力量后盾的共

鸿文将林先生“心理的建设”论述的形成脉

产党以及马来传统贵族势力,

络作了简介,以彰显其对大马立国的重要意

英国人在1946年原有一个比较

涵。他认为“心理的建设”并非在宣扬一种

起来算是善待非马来居民的“马

抽象的价值理念,这套建国原则其实是为了

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

对应马来亚的当代困境而量身订造的。李亚

计划,不过两年后,与马来贵族

遨谈论开斋节献词“二三事”的文章带有些

集团妥协,摒弃了。新制定的

许揭秘性质:探讨了林先生怎么可能跟爪夷

“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文《马来前锋报》拉上关系,以及该报刊登

of Malaya)宪制大大的收紧了

林先生开斋节献词的时间,并且刊出了爪夷

非马来人归化为公民的条件。其

文开斋节献词的马来文罗马化拼音版本及其

结果是,在独立前夕的1956年,在这个即将

中文翻译,让不谙爪夷文的读者得以一窥其

成立的新兴国家,有将近一半的居民不具公

真实内容。

民资格。另一方面,被视为主体族群的马来 民族怎样看待那么一大批选择在本土落地生

“焦点”收录的一篇〈平生著作分明在〉值

根的华印族群,是否愿意与他们携手建国,

得向大家推荐。林先生逝世30年来,林连玉

事实上是大有问题。

基金陆续出版了包括林先生遗著在内超过40 种各类书籍。《通讯》特邀关启匡撰写林先

国家何去何从,族群前途何在?在一片动荡

生相关著作提要,让我们得以回顾并进一步

不安与激情呐喊中,林连玉先生挺身而出,

认识他的事迹和精神,遗愿和主张。此外,

以一篇宣言引领全马华人社团争取公民权

邱克威那篇分析林连玉先生佚诗〈吉隆八景

利;再以一篇马来报开斋节献词,直接面向

诗〉的论文,打开了林连玉诗的研究领域,

马来社会倡议“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建

大有看头。

国理念……转眼之间,一甲子过去了,今年 是林先生的〈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宣言〉以

在之前的“馆长的话”,我们曾经说过,若

及开斋节献词〈心理的建设〉发表60周年,

条件许可,林连玉纪念馆将努力依循文物馆

林连玉基金举办系列活动以资纪念,其中包

规范准则运作。本期有关“2016年图书文献

括出版马来文新书《林连玉》,以及有巫、

保护及修复工作坊(初阶班第二梯次)”的

印、原住民民间组织参与协办的“多彩多

活动介绍,正是努力过程的一项记录。事实

姿”有奖短片竞赛。

上,在刚过的5月28日,林连玉纪念馆第一 代导览志工团“脚车先锋队”已经诞生。这

藉此周年纪念庆,本期《林连玉纪念馆通

是经过一整年的培训、观摩、演练……的结

讯》也组织了一些内容相关的文稿作为“焦

果。可以跟读者们说:我们正在努力!

点”。刘锡通律师从香港特首梁振英访谈提

01


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文/刘锡通

02

心 理 梁 建 设 VS 接 触 论

振英甫上任为香港特首不久,凤凰台特地为他作了一次专访, 目的在让梁氏能通过广播媒体向普罗大众提供讯息,以便了解

他在上任后将如何治理香港。在专访中,他提到两点是与我们在研讨 林连玉先生于我国独立前夕受《马来前锋报》之邀而撰写的〈心理的 建设〉一文有些关联,应有参照作用。同时也许对我们研讨林连玉的

焦 点 ︵ 一 ︶

思想和理念有深一层的认识。 梁氏提到的两点是:(一)他要与港民拉近地理距离;(二)他也要 与港民拉近心理距离。作为一位从政者宣称要与人民保持零距离意味 着过去的官民关系并不怎么融洽,甚至还有对抗之走势。梁特首这次 的做法,无疑是在表明他要争取民心。这是任何从政的人士本份内应 做的事。 所谓拉近地理距离,乍看之下,与我们这里的一些政客时时挂在口头 的“接触论”似有相近之处,但在本质上则有所不同。在香港,执政 者要与人民保持零距离,其主要目的是要与人民多接触,希望通过这 管道与人民多作一些思想的交流,以促进彼此间之了解和信任,从而 建立起官民间的良好关系,以后治理香港时,就会比较通畅无阻了。 而我们这里的所谓“接触论”是与我国的客观现实有着密切关系的。 这个客观现实就是: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国家的最高领导层 几乎全由单一族群所组成,他们紧紧掌握着国家大权,与其他民族 表面上虽说是可以分享政权,但实际上这只是政治秀用来掩人耳目而 已。他们的地位只配被称为政治掮客或经纪人,对制定国家政策几乎 或完全没有话语权和主导权。国家虽已独立了一甲子,这种状况还是 依然不变。直到两年前,一个声称为代表华人权益的政党——马华公 会,其总会长廖中莱还在感叹说:“马华公会必须要有政治主导权, 特别是华社课题,若无主导权,就无法当家当权”;“马华必须确保 三权:即话语权、主导权及执政权,才能真正协助人民”;“马华不 能再采用过去的协商或内部协商方式”;“马华会高调论政”。可是 这番豪言壮语却如梦幻泡影沦为空谈,对现状丝毫无点改善。马华领 导人自己也心知肚明,所谓“接触论”者,其实是一些野心政客用来 作为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的手段,为主张和推行


焦点(一)  心理建设VS接触论

单元主义者鸣锣开道。他们认为那些阻扰他们推

的西方国家镀金。更使人纳闷的是,国家独立至

行单元政策的人,是因从小就进入不同语文教育

今虽已过了60个岁月,可是我们仍然时时听到一

的源流,接受各自不同的母语教育的熏陶才会

些国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把不听话的非土著学生

反对单元政策。为了补救这个缺陷,所以他们就

标签为寄居者,应该被送回其祖籍国。连一个以

提出“接触论”,主张把马来语提升到至高无

培训公务员思想为己任的干训局前主任也毫无忌

上的国语地位,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以国语作

惮地以同样的口吻针对华印族,可见潜伏在他们

为全国的主要教学媒介语,规定只有使用国语为

的下意识里种族偏见是如何地严重。不仅如此,

媒介的学校,才有资格称为国民学校,享受政府

一些就读于国民学校的学生,由于宗教背景和

的特别眷顾,可以继续生存和发展。而其他族群

饮食习惯有异于回教徒,也蒙受歧视,在用餐时

的母语学校就必须被淘汰、被关闭,间接上这就

被安排到近厕所的地方进行。这种宗教清规把非

迫使他们的学生,在别无他选之下,进入国民学

我族类隔离,也许会被接受,但安排方式则有问

校在同一屋檐下接受巫文教育。单元主义者认为

题。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种族歧视

唯有强硬执行这样的政策,各民族才能从小培养

的做法。政府既已强调“接触论”,把各民族学

感情,促进全民团结与合作,国家才不会四分五

生集中在同一学校念书,是为了促进国家团结,

裂。这种荒谬言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林连

而现在又反其道而行,在同一间学校内推行“隔

玉驳斥到体无完肤。不过林先生还是支持以巫语

离政策”,人们不禁要问政府鼓吹“接触论”又

作为国语,原因是“本邦民族复杂,言语异声,

有何意义?本来在独立前及独立后的一段长时间

文字异形,以致意志难通,情感隔阂,……因

里,各民族都能自由和融洽地同桌用餐;如今却

此,我们同意采用一种语文为共通的语文……”

有人把宗教敏感度提升到必须把他们隔离。这举

而这共通语文就是巫语。可是他又补充说:“国

措原已引起坊间议论纷纷,若政府再把这种宗教

语的意义仅止于共通应用而已,因此官方语言及

清规推行到全国学校,种族关系岂不是会进一步

教育媒介必须把华、印、巫三大民族的语文平等

恶化?此宗教清规对促进各民族建立感情,根本

采用。”

就毫无俾益,反而会在原有的感情上,烙下一道 裂痕,造成有关各方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这种

可惜的是,事无愿违。单元主义者一旦为巫文成

反效果是“接触论者”必须重新检讨其立论是否

功地戴上国语之光环后,就表现得气焰嚣张,霸

可行的有利根据。“接触论”原是“单元论”

气凌人,坚持把其他的语文边缘化,甚至把它们

延伸出来的产物,充满种族色彩,已不是任何人

消灭。这种作为很自然地就引起人心惶惶,群起

可以苟同的思想,如今又加上极端宗教主义设下

反对,尤其是华印族更感到愤愤不平。在此情况

的清规所约束,种族主义与极端宗教主义两者之

下,各民族哪还能奢谈衷心合作?那些送孩子到

间一合一开就产生了许多矛盾。这是政教不分结

国民学校求学的家长,很多都不是出自心甘情

成的怪胎,有须动手术将它还未成形的时候打

愿的,如果有其他选择的话,他们都宁愿把孩子

掉,要不然任谁都不能确保以后同样性质或更严

保留在自己的母语学校受教育。至于那些掌握国

重的矛盾不会重现。现在两者的利益相同时,就

家大权的达官贵人,虽然口口声声之吹嘘他们制

是朋友,当利尽之时,关系就会交疏。这是社会

订的单元教育政策是如何的好,国民学校如何的

常态,见怪不怪,可是国家前途就是输不起,历

棒,可是自己却没有信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些

史上出现的政教冲突屡见不鲜,每次都引起大灾

学校求学,反而把他们送到曾经一度殖民化我们

难,我们不得不以史为鉴。

3


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除教育之外,单元论者在其他领域,如政治、经

种族和宗教纠纷就足以证明林先生的先知先觉眼

济和社会方面,也引发了许多争执。例如去年发

光。在〈心理的建设〉一文中,他的第一句就表

生的刘蝶广场的事件、基督教徒被禁止使用“阿

明“在马来亚独立建国的事业中,顶重要的工作

拉”字眼的事件,以及圣经被扣留的事件、撤除

就是心理的建设”,接着他又说“心理的建设,

教堂十字架的事件,都是许多问题中的荦荦大

是一切建设的基础,心理的建设没有达到成功的

端。其中一宗据说还是由某执法高官的兄长带领

境地,一切意外的纠纷,是会不断发生的。”他

滋事。根据马华前副总会长颜炳寿在去年主持的

的这番言论,当时也得到《马来前锋报》在社论

一项民意调查,发现我国的青少年受访者,年龄

上大力支持,并呼吁“本邦各民族都应该切实做

介于18岁与25岁之间有高达40.7%承认自己是种

到林君所提出的各点……”“马来亚各民族的团

族主义者,并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深其种族偏

结必须建筑在林君所提及数点原则的基础上。”

见。可见我国的种族关系是越来越极化,滋事者

可是后来他的许多言论都被一些政客蓄意扭曲,

也越来越激进,直接或间接打开门户让国际恐怖

并诬蔑他是极端沙文主义者,褫夺他的公民权。

份子有机可乘在我国活动,甚至建立基地招募成

该冤案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铁证,证明那些天天

员。执政者若不及时检讨我国的政教关系,让极

高喊自由民主平等的政客,恰恰正是破坏自由民

端宗教份子我行我素,其后果实不堪设想。

主平等的元凶。

60年前,林连玉先生应《马来前锋报》之邀,

林先生提出“心理的建设”时,我们还没有任何

为他们撰写一篇开斋节献词,题为〈心理的建

一个政治领导人有同样的见识和远见,而60年后

设〉,其着意点是在寻找对策避免类似上述种族

香港特首梁振英才同样提出“拉近心理距离”的

和宗教冲突事件的发生。当时他意识到一个如马

政论,与林先生提出“心理的建设”,论点很相

来亚这样多元种族国家,由于各族的历史背景、

近。不过梁氏将“拉近地理距离”摆在“拉近心

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加上我

理距离”之前,秩序上也有本末倒置之嫌。

国过去受殖民地政府统治为时已久,统治者惯 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分化各族人民以利于他们 的统治,这种种因素都会对各民族的思维产生不 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使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 估都存偏见,实易随时受到有心人的挑拨离间, 引起族群间的对立和冲突。林先生对任何带有火 药味的种族关系忧心忡忡,无时无刻不作一些理 性思考而发诸于言论,对那些伪善的政客进行评 论。林先生其实对“接触论”并没有全然否定, 只是认为在各族的心理建设还未做好之前就骤 然推行“接触论”,强硬要将各族孩子集中在同 一屋檐下接受国语教育,并关闭以母语为教育媒 介的学校,这种措施在秩序上是本末倒置的,也 会引起受害族群的反对,收效不但欠佳,反而会 弄巧反拙,出现负作用。而事实上,上述呈现的

1956年4月,“全马华团代表争取公民权大会”假吉隆坡精 武体育馆召开,林连玉起草的〈争取公民权宣言〉在大会上 通过。(图片:华社研究中心提供)


焦点(一)  心理建设VS接触论

1

2

3

① 1956年9月9日,林连玉等教总 代表受邀列席雪州印校教师联 合会会议,共同争取各源流教 育平等,列华、巫、印三语为 官方语文。 ② 1957年1月20日,林连玉在森美 兰高师同学会成立大会上,提 出教育工作者两大使命:教导 学生效忠马来亚;培养孩子共 存共荣的观念。 ③ 1968年 2月 24日 , 多 年 含 明 隐 迹的林连玉就教育部长佐哈里 的“……林连玉要求所有华校 内只教授华文……”言论,公 开在报章上重申:“我是多语 文制度的主张者。”

林先生身为一介儒生,原以当老师为志向,并组

与意见。为了推行其多元主义的信念,他对当政

织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为老师们谋求福利,但不

者的单元主义作出评论,而得罪权势,把他的公

幸遇到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对民族教育的打压,千

民权褫夺。即便如此,之后他还继续关心国事,

方百计想将华印学校彻底消灭,只留下以英巫文

他认为“今日的马来西亚内部的严重问题,简单

学校,林先生才毅然与同道们掀起维护华文教育

一句话就是多元与单元之争。认为多元的:要

运动,并呼吁华社提高警觉性,同时要关心本邦

人人平等,多彩多姿,共存共荣;主张单元的:

的政治动向,并主动参与国家的独立运动。他强

要唯我独尊、独享独受,瞻望前途是令人担忧

调他深爱马来亚,也愿意终老于斯。当日本人南

的。”直到今天令人担忧的事件越来越多,还有

侵,马来亚进行保卫战,他也曾献出力量,充当

继续发展之虑。这是单元论者在推行其立论一甲

救伤队成员,参与救死扶伤的工作,并且自己也

子之后,还是始终不能料到之事,即便是料到,

挂了彩为马来亚而流血。国家独立后,他选择成

也始终不能改,不想改。夜来梦回,我们只能祈

为我国公民。作为公民,他才在国事上提出看法

祷希望他们会早日清醒。

5


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文/李亚遨

开 斋 1 节心 献理 词的 建二 设三 事

一、《马来前锋报》刊登林连玉献词时间

02

956年5月5日《星洲日报》刊登了一则新闻,标题是:“应 巫文前锋报新年刊邀请,林连玉发表献词,谓独立建国首要

工作为心理建设,培养共存共荣以及以马为家乡观念”。其内 文曰:“(本报驻隆记者四日讯)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主席林 连玉君应巫文前锋报之邀,今日为该报回教徒新年特刊写一篇

焦 点 ︵ 二 ︶

以〈心理的建设〉为题的献词。献词指出,马来亚独立建国的 事业中,顶重要的工作,就是心理上的建设……” 《星洲日报》这篇报道可能予人印象,似乎《马来前锋报》 (即上文的“巫文前锋报”,Utusan Melayu)已经在报道的前 一天(即5月4日)发表了林连玉先生的开斋节献词。林连玉纪 念馆有收藏相关的《马来前锋报》剪报,唯没有注明日期。纪 念馆最近派员去国家图书馆翻阅旧报章以确定林连玉献词刊登 日期,发现到有关献词是刊登在当年5月13日该报的星期天特刊 封面版,与东姑、拉萨、陈祯禄等领袖的献词放在一起。由此 可见,该报主管对此篇献词的重视程度。

二、林连玉怎么与《马来前锋报》拉上关系 据长期跟随林连玉先生的教总元老陆庭谕先生回忆,当年林先 生这篇〈开斋节献词〉,极可能是交由《星洲日报》吉隆坡办 事处的陈见辛先生翻译成英文,再由后者将英文翻译稿转予 《马来前锋报》翻译成马来文(爪夷文)。当年常常协助林

《星洲日报》,1956年5月5日。


焦点(二)  开斋节献词〈心理的建设〉二三事

三、〈开斋节献词〉在 林连玉心目中的地位 1965年4月15日,教总联合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 为两机构退休元老举办饯别会,林连玉先生当时 准备了一篇讲稿 2 赴宴。这是林先生被褫夺公民 权及教师注册证之后第一次在教总相关的公开场 合现身。林先生在讲稿中特别提起这篇献词: “记得一九五六年巫人新年时,巫文《前锋报》 出版特刊,请我写一篇献词。我以〈心理的建 设〉为题,提出两大主张:非巫人要抛弃祖国的 《马来前锋报》林连玉献词剪报影印本(林连玉纪念馆 馆藏)。《教总33年》及一些书刊所刊载者是经过剪辑 的。

观念,以马来亚为效忠的对象;巫人要抱着共存 共荣的理想。我相信这两大主张是马来亚建国成 功与失败的关键。能够实现我的话,马来亚就成 为人间的天堂,不能实现我的话,马来亚就会自

先生誊录文稿的李业霖先生先前接受本刊访

己毁灭。”两年后,林先生将1956年尊孔中学高

谈的时候,虽然未能确定这篇献词怎么有爪

二A同学为老师油印出版的《华文教育呼吁录》

夷文版本,不过他证实,林先生的一些文稿

重新整理编辑,他当时作了一个决定:不仅将

“是靠陈见辛翻译成英文”。

〈开斋节献词〉收录于书内,还放在全书之首,

1

成为“代序”。完成编辑后,他撰写的〈编后 1950年代《星洲日报》总部设在新加坡,行政和

话〉曰:“一九五六年,我为巫文前锋报新年特

新闻处理全在新加坡,不过在吉隆坡有办事处,

刊写献词,以〈心理的建设〉为题,提出两大主

由陈见辛主管,有采访部、广告部和发行部,地

张,确属真理,故采为本录的代序……”

址就在林先生服务的尊孔中学附近的苏丹街,南 洋酒店六楼及七楼。陈见辛在进入《星洲日报》 之前曾经在马共中央机关报《民声报》服务。而

四、《教总33年》对 〈开斋节献词〉的处理

《马来前锋报》在英殖民时代,是一份致力于提 倡反殖,宣扬民族独立自治思想的报章,那儿曾

1985年教总为纪念成立33周年决定出版《教总

汇集了一群出色的报人、文学家和社会运动分

33年》,主编陆庭谕先生将〈开斋节献词〉列

子,如沙末伊斯迈、克利斯马士、乌斯曼阿旺、

为历年重要文献之一。当时教总拥有的,并不是

沙末赛益。不久前过世的赛扎哈里也是其中一员

林连玉先生的手稿(早已佚失),而是《星洲日

健将,1959年至1961年期间还担任该报总编辑。

报》那篇报道。那个年代属多事之秋,民族教育

如此背景的报章要邀请立场同样是反殖、主张国

正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冲击,陆先生身为教总副主

家独立的华人社会领袖林连玉先生撰写开斋节献

席在前线带头奋战分身乏术,遂由笔者接手编

词是可以理解的。

辑工作。当时请通晓爪夷文的赖顺吉先生根据 教总收存的《马来前锋报》旧剪报,对《星洲日 报》报道内容进行查对。我们发现:一、爪夷

7


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文版其实是以新闻报道方式处理林先生的献词;

附录一:

二、爪夷文版内容比较不完整,不过其结尾两段 是中文版所没有的,即:“我相信我的马来朋友

Orang-orang dagang yang tinggal di Malaya

们,只要思想开通的,都会同意我的看法。”以

diingatkan : “Kepentingan Malaya, Kepentingan

及“我祝贺所有人士:开斋快乐——默迪卡!”

Tuan-Tuan Bersatulah Membentuk Bangsa

就是说,《星洲日报》报道所谓“全文”其实是

Malayan”

有遗漏的。于是,我们决定这样处理:根据《星

“Dalam perjuangan kita untuk mencapai merdeka

洲日报》刊载的献词内容,再补上它所遗漏的两

dan membentuk satu bangsa Malayan maka usaha-

句话。在同一时期,为纪念林连玉先生逝世一周

usaha penting yang harus dijalankan, pada fikiran

年出版的《华文教育呼吁录》,我们亦作同样处

saya, ialah seperti berikut: Pertama sekali, kita harus

理。

membentuk fikiran dan cita-cita untuk hidup bersama dan kemakmuran bersama. Kita semua faham bahawa

2009年,林连玉基金扩充并美化林连玉墓园,

Malaya ialah sebuah negeri yang diduduki oleh

其中一项计划是为〈开斋节献词〉竖立华、巫、

berbagai-bagai kaum dan tiap-tiap kaum itu telah

淡、英四语碑记,请博大讲师庄华兴博士根据

memberi sumbangannya kerana kemajuan negeri ini.

《教总33年》版本进行马来文翻译,他将〈心理

Kita harus melayan semua kaum-kaum itu sebagai satu

的建设〉译为“Persoalan Pembinaan Jiwa”。

keluarga yang akan menerima hak-hak yang sama dan

2010年,林连玉基金出版英文Lim Lian Geok: Soul

memikul tanggungjawab-tanggungjawab yang sama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所收录的〈开斋节献

pula”, ujar Tuan Lim Lian Giok, Presiden Persekutuan

词〉也是根据《教总33年》版本,请拉曼学院

Persatuan Guru-Guru Sekolah China Malaya.

的全德鹏讲师翻译成英文,〈心理的建设〉被译

“Kita harus memberi kepercayaan kepada mereka

为“Manifesting a Malayan Mindset”。

itu bahawa kita semua akan merasa faedah-faedah yang sama yang diperoleh dari negeri ini, dan

所以,后来流传的〈开斋节献词〉都是《教总33

barulah boleh kita mengharapkan mereka memikul

年》版本。那么,原来《马来前锋报》刊登爪夷

tanggungjawab mereka dalam tempoh kegentingan.”

文献词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Hanya dengan jalan demikian saja, barulah dapat kita meletakkan asas yang kuat bagi membentuk bangsa Malayan.”

1

2

〈李业霖:对林连玉老师的一点回忆〉,《林连玉纪念 馆通讯》(试刊号),2014.05。 林先生当天携稿(后来被称为〈林连玉先生在吉隆坡上 海楼饯别会上的讲话〉)赴宴,碍于局势没有发表演说。

“Yang kedua, kita harus membentuk fikiran bagi menjadikan Malaya negeri itu. Saya suka menyatakan ini kepada orang-orang yang datang tinggal dalam negeri ini: Tuan-tuan harus tahu bahawa sungguhpun tuan-tuan mempunyai negeri asal, tetapi anak-anak tuan-tuan telah menjadi anak negeri ini. Hanya Malaya sajalah ibu pertiwi dan negeri mereka yang tetap. Kepentingan-kepentingan Malaya adalah juga kepentingan-kepentingan mereka. Lain-lain negeri


焦点(二)  开斋节献词〈心理的建设〉二三事

di luar Malaya paling tinggi, hanya boleh dianggap

depan, galangan-galangan perkauman akan dapat

oleh mereka itu sebagai sahabat-sahabat saja.”

dihancurkan dan setelah itu kita semua akan menjadi

“Pada masa ini, taraf-taraf ekonomi dan kebudayaan antara kaum-kaum di Malaya tidak seimbang. Ini, sangat kami dukacitakan tetapi kami percaya bahawa semua manusia adalah dilahirkan serupa. Kita percaya bahawa sesuatu kaum yang pada masa ini mundur ekonomi dan kebudayaannya adalah berpeluang bagi mengejar kaum-kaum lain yang

satu keluarga. Untuk tujuan inilah maka kita perlu mempunyai fikiran dan pandangan yang luas supaya semua kaum-kaum berbimbing tangan menubuhkan satu united front bagi memperjuangkan cita-cita kita bersama. Saya percaya sahabat-sahabat saya orangorang Melayu yang berfikiran waras adalah bersetuju dengan pendapat ini. ”

telah maju dengan syarat polisi yang dipakai oleh

“Saya mengucapkan kepada semua orang, Selamat

pemerintah adalah adil dan baik. Tidaklah lojik untuk

Hariraya Puasa – Merdeka.”

menyatakan bahawa mereka yang mundur sekarang ini akan terus mundur selama-lamanya.” “Kita kuat percaya bahawa dalam Malaya di masa

注:从《马来前锋报》爪夷文〈开斋节献词〉转化为罗马化 拼音的马来文版本共有三个,分别是上面这个最早的版 本(林连玉纪念馆馆藏文献,来源待查),以及杨培根 (2008年)、Fahmi Reza(2010年)的版本 。

附录二: 移居马来亚者获提醒:马来亚的利害就是您的利

他们的利害。马来亚以外的其他国家,再了不

害,一起团结建设马来亚民族吧!

起,他们也只能当成友邦而已。”

“在我们追求独立与建设马来亚民族的斗争中, 依我愚见,亟需以下诸项重要努力:第一,我们 必须发展出共存共荣的心理与愿望。我们都理解 到,马来亚这个国家住着各种族群,而每一个族 群都对这个国家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我们必须视 所有族群为一家人,既享有同样的权利,也肩负 同样的责任。”马来亚华校教师会总会主席林连 玉先生表示。 “我们应该让所有族群产生信心,来自这个国家 的利益将会为我们所有人共享,而后我们才能期 望他们在此艰难之际担起各自责任。”“唯有如 此,我们才能为马来亚民族建立强大的基础。” “第二,我们应该建立起把马来亚当我们国家的 观念。我要对那些移居到这个国家的人说:诸位 应该知道,诸位虽有祖国,然而,诸位的孩子已 经是这国家的孩子。马来亚是他们唯一的母亲, 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唯一家国。马来亚的利害就是

“当下,马来亚各族群的经济与文化地位并不平 衡。对此,我们深感遗憾,然而,我们相信所有 人生来是一样的。我们相信,只要当政者采行公 平与良好的政策,今天在经济与文化上落后的任 何族群,还是有机会迎头赶上其他已经进步的族 群。认定他们今天落后就会永远落后是不合逻辑 的。” “我们强烈相信,在未来的马来亚,各种族群性 藩篱将被推倒,然后,我们将成为一家人。为 此,我们应该有宽广的思维与眼光,以便各族 群携手成立联合战线,一起为我们的共同愿望奋 斗。我相信,我开明的马来朋友们,也必会同意 我的看法。” “我谨此祝贺大家,开斋节快乐——默迪卡!” 注:黄进发博士根据杨培根律师以及Fahmi Reza的罗马化拼 音马来文翻译的中文版本。

9


1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文/关启匡

02

焦 点 ︵ 三 ︶

林 连心 玉理 的 建 设

林连玉的“心理的建设”并非在宣扬一种抽象

的 建 立 与 在 继 承

的价值理念,他所主张的这套建国原则,是为 了对应马来亚的当代困境而量身订造的。

马来亚独立前一年(1956年),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 在是年的5月,为《马来前锋报》开斋节特刊,撰写了

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向马来群众进行一种温情喊话。 林氏撰写这篇文章,诚是在马来亚迈向独立之前,代表华社 领袖所发出的亲善呼唤。由于语言的隔阂,当时的马来同胞对 本邦为数极多而生活相对富裕的华裔,充满着恐惧,进而对华 裔是否能忠于本邦和华教的存在心生疑虑。林连玉深知,这种 潜藏在马来同胞心中的恐惧,将会成为马来亚独立后一颗潜在 的“炸弹”。“心病还需心药医”,林氏这篇〈心理的建设〉 就是专为马来群众开出的“定心丸”。 在〈心理的建设〉中,林连玉认为作为马来亚独立后的公民, 必须要有两点心理上的建设:第一,要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 第二,要培养以马来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两点真是言简意 赅。 所谓要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既是强调各民族同为马来亚国的 公民,其权利、义务与担当都是平等的。故在独立建国期间, 没有任何族群会被牺牲,又或一枝独秀。为了使马来亚能够独 立建国,共存共荣是要强调各族之间,必须追求一种地位平等 且资源分享的互动伦理。林氏的这服心药,正是对准马来群众 对华族经济与文化双重优势的心理恐惧,故提出在权利、义务


焦点(三)  林连玉“心理的建设”的建立与继承

上讲求“共存”,在所得、福利上讲求“共

在政治上排除华人实在不理智;所以,他建

荣”。

议马来友族要做好“心理的建设”,必须要 对其他民族忠于马来亚与追求平等的理念,

所谓要培养以马来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则

深具信心。只有在各族都为马来亚的独立,

是进一步地说明共存共荣的合法基础——大

做好“心理的建设”,马来亚才能在和衷共

家共同作为马来亚人的国民身份。由于在独

济中成功建国。

立前,大多数生活在马来亚的华人,都仅有 华侨的身份。故马来亚华人无论在身心上都

在林连玉发表〈心理的建设〉这段话的60

与中国存在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其对本邦的

年后,纵观这些年来大马各族关系的弛张

忠诚度亦为马来族群所怀疑。林连玉强调在

变化,我们不能不佩服林先生的理智与洞

马来亚迈向建国之路,当代马来亚华人必须

见。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素,马来亚独立

把对中国的国家认同,转移到马来亚之上。

至今,大马人始终没有普遍做到“心理的建

惟有在国家认同的层面,完全效忠于马来

设”,使得各方都饱受了族群关系紧张的

亚,才能以国民一员的身份,争取到与其他

“心理的郁结”。通过历史的距离感,使

民族共存共荣的立足点。林氏的这服心药,

我们重新认清林连玉当年的睿见,我们通读

更是指向马来群众更深的焦虑,他们害怕人

其论著,更会发现林氏此一主张,并非仅

口众多的华人,与“母国”里外相通,将马

是为了应付《马来前锋报》的漂亮辞藻。实

来亚建设成东南亚的“第二中国”,让他们

则,“心理的建设”足以作为各族协和建国

无以为继,而沦为第二等公民。所以,当代

的良药,它同时也成为了林连玉的立国信

的华裔只有完全忠于马来亚,并将中国尊为

仰,在写出这篇文章前、后,“共存共荣”

友邦,才能尽释马来族群的疑虑。

和“以马来亚为第一家乡”的主张,都深入 到林先生思想的骨髓中,构成其华教论述

其实,林连玉这两点即指出了“心理的建 设”的一体之两面,用他自己的话,即是 说:“凡是不肯共存共荣的人是马来亚的罪 人;凡是做了马来亚的公民,而不以马来亚 为祖国的人,也是马来亚的罪人。”显然, 前者指的是各族寻求平等的互动伦理,后者 则是建国、爱国的基本原则。在厘清了这两 项核心原则后,林氏亦深切地指出马来亚的 公民需要“心理的建设”的深层困境;毕竟 在英殖民的治下,长久的分而治之,使得马 来族群对占尽经济优势,而文化上又极为不 同的华族,深感不安。在国族主义抬头的当 下,马来群众很容易将潜藏心理的恐惧,转 化成排挤华人的政治动能。对此,林氏要争 取马来群众对历史现况的同情,让他们认清

林连玉先生在1980年“八十大寿”晚宴上公开演讲。

11


1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维护各族母语教育的权益而发言,并提出只 有各民族和谐共济,才能维持一个健全、繁 荣的马来亚。同年8月,他在〈全马华校教 师会代表大会宣言〉中,已提出马来亚华人 需转向认同马来亚,并形成“尽了应尽的义 务,享受应享受的权利”的公民观点。在9月 17日,林先生写的〈反对巴恩报告书备忘 录〉,提出让各族群母语教育自由发展,有 利马来亚发展;而“方言学校”之存在,无 碍于马来亚国之建立等主张。同年的9月25 日,林先生已正式获得马来亚联合邦的公民 权。由此可见,林先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领 袖,他在以上两篇文告的主张,与其申请马 来亚公民权的意愿是若合符节的。到了12月 27日所发表的〈教总成立晚宴致词〉,林先 生强调马来亚华人与本土“分割不开”,比 起具有“木本水源”之恩的中国更为密切; 他亦提出,各族群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建设 早在1951年9月25日,林先生就获得了马来亚联合邦公 民权。

新的马来亚。承上可见,林先生在1951年 获得马来亚联合邦公民权前、后,已具有了 “心理的建设”的思想雏形。

的核心理论。这点,只要读者参考其〈一九 五五年庆祝教师节致词〉、〈尊孔学生教师

林连玉“心理的建设”的思路,是由其积极

节庆祝会致词〉、〈第一届华文教育节宣

关注马来亚华教议题,而开始逐步成形的。

言〉、〈为巫统雪、甲分部言论谈话〉、

显然,“心理的建设”虽具有原理原则、约

〈呈李特宪制调查团备忘录〉、〈答香港大

法三章的简易特质;不过,此一主张,与

学讲师问〉、〈在巴生滨海教师公会会员特

1951年至1956年在马来亚的非巫裔公民权

别大会上致词〉、〈在雪州印校教师联合会

议题和华教议题,皆密切关联。简言之,林

大会上致词〉等等文献,乃至在蒙难近二

连玉的“心理的建设”并非在宣扬一种抽象

十年后,所发表的〈林连玉先生八十大寿致

的价值理念,他所主张的这套建国原则,是

词〉,即可见一斑。

为了应对马来亚的当代困境而量身订造的。 我们必须将林先生此一主张的形成,放置在

林连玉先生“心理的建设”是如何形成的

马来亚独立前的历史语境中,方能理解得更

呢?倘若我们回顾郑良树先生所编纂的《林

为透彻。他在1950年11月出任吉隆坡华校教

连玉先生言论集》,或许可以勾勒一、二。

师公会主席。1951年全马华校教师会一致

其实,早在1951年7月林先生所发表的〈尊

反对《巴恩报告书》,而推动了全马华校教

孔中学反对巴恩报告书函〉,他已经开始为

师总会的成立。1952年,林先生率领教总代


焦点(三)  林连玉“心理的建设”的建立与继承

1955年1月,林连玉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和联盟代表团,在马六甲举行会谈,洽谈有关华文列为官方语文和民族教育权 益的课题。

表,向英方力争华教地位;是年11月,殖民

依上,我们又可以从林连玉所发过的文告,

政府通过了对华教极为不利的《1952年教育

管窥其“心理的建设”相关观点的演进脉

法令》。1953年,林先生参与了“马华教育

络。1952年10月,林先生在〈吉隆坡华校教

中央委员会”的组建,形成马华教育三大机

师公会华教政策意见书〉中,阐明马来亚华

构;12月,林先生出任教总主席,展开其领

人不能在文化被消灭的情况下,与他族合作

导教总的八年岁月。1954年,在林先生的领

建国;从华人在马来亚占据人口总数近半的

导下,教总在8月提出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的

形势下,马来亚若要独立建国,华文必占有

要求;且在10月反对是年所出台的《1954年

重要地位。他在发表于1953年10月的〈一九

教育白皮书》。1955年,在联盟参选马来亚

五三年庆祝教师节致词〉,认为华人维护华

第一次全国大选前,教总、董总、马华与巫

教才对得起子孙后代,坚持马来亚各族母语

统在陈祯禄的私邸,召开了华教史上著名的

教育的平等地位,且坚持争取族群权益是天

“马六甲会谈”。是年,在联盟选举大胜

经地义的要求。在1954年,发表于8月的〈答

后,由于大部分非公民身份的华人没有选

马来前锋报记者问〉,大概是他较早接受马

票,新政府在华文中学超龄生问题上,断然

来报刊访问,以接触马来群体的宝贵机会。

忽视华社的意愿。1956年,英、马双方就

在这次访谈中,他首次向马来族群发出和平

独立事宜展开谈判,在马来亚独立的大势之

的橄榄枝,畅谈马来亚建国,首先需建立

下,林先生作为华社领袖,汲汲推动华人争

“共存共荣”的理念;而“共存共荣”则

取公民权之事。简言之,林连玉“心理的建

是建立在尊重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他

设”的主张,是在以上这段历史剪影之中,

认为若能把华文列为官方语言之一,即是

逐步形成的。

“共存共荣”最显著的表现。林先生亦申明

13


1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华人是热爱和平的族群,希望马来群众有所

马来亚观念。1955年元月,林连玉在〈驳

信心。在同年10月,林先生在〈吁请全雪

华民政务司署言论谈话〉反驳此说,指出马

隆董联会反对67号教育白皮书〉中,重申

来亚华人早已认同本邦,而华人愿意尽纳税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的观念,强调华人

和当兵的义务,这就是马来亚观念。在是

不能被他人征服;毕竟,民族文化的丧失,

年中旬,林先生在〈首届普选联盟大胜后访

即是民族的灵魂受损。在1954年12月,林

谈〉,认为联盟的胜利是超种族主义的胜

先生所发布的〈教总第四届常年代表大会致

利;他重申联盟执政后,必须将华文列为

词〉,反对以英文教育为核心的“国民教

官方语言,毕竟马来亚建国,华族占有决

育”;认为国民教育,应该在马来亚真正

定性的力量。当华巫联盟的教育政策不明朗

建国时,由本国多元族群来共同制定的。同

之际,林先生在〈“制订教育政策委员会”

时,在〈雪州华团代表大会反对教育法令、

谈话〉中,以民意的力量来劝告政府拨乱反

白皮书致词〉的沉痛呼吁中,他重申了马来

正。同年10月,林先生在〈一九五五年庆

亚华人尽了义务,就该享受权益的公民观。

祝教师节致词〉这篇重要的发言中,其整套

林先生指出:“今吾人牺牲国籍而为马来

“心理的建设”的论点业已整合完备。这

亚人,在马来亚所得到之权利,不多于中

时,距离他在《马来前锋报》将“心理的建

国,亦至少不少于中国,吾人在马来亚不是

设”的理念以爪夷文的形式发表出来,还早

奴隶,同样是主人”。据此数语可知,他主

了半年有多。

张本邦华人由对中国的国家认同,转向对马 来亚的国家认同,其作为马来亚公民、主人

在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这段期间,林连

的权益是丝毫不打折扣的。为了达到反对政

玉发表的〈马来亚职工理事会教育政策备忘

府将英文教育定为国民教育,林先生亦提出

录访谈〉延续着“心理的建设”这套构想。

〈吁请华、巫合作反对不合理教育法令〉,

文中,他具体地发挥了“共存共荣”的精

以对英殖民政府进行策略性的博弈。林先生

神,在此理念下,必须确保各族群在普遍接

欲回应《海峡时报》的不实报道,在1954

受免费中、小学教育上的“平等原则”。

年12月写出〈驳《海峡时报》社论曲解华教

值得留意的是,林先生的关怀是普及全马各

函〉驳议一篇,直斥英政府要以少数人的母

民族的,他在马来亚未独立前的第一阶段的

语——英文,以替代多数族群的母语教学,

“第四项”建言中,便说:“以更多的努

是抹杀华人文化的政策。在〈答《马来前锋

力,提高巫族的文化,使各族间的文化趋于

报》记者问〉一文中,林先生重申英文教育

比较平衡的水准,如多多开办巫文师范班、

是一种殖民化的教育,无论华裔、马来裔都

设立巫文中学、创建巫文翻译馆,都是急不

应该维持母语教育的权益。这次访谈,他最

容缓的事”。他亦提出面对马来亚多元族群

核心的观点是:“世界上并无人种优劣之

的情境,本邦的教育政策必须“面对现实,

分,像在马来亚这种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里,

因势利导”。承上,在马来亚独立后的第

应当采取调和的政策,而不应采取排斥的政

二阶段,由于马来亚是以华、巫、印三大民

策”。

族为主体来取得独立的;从国家的层次,华 族作为马来亚第二大族群,一方面全国人民

英殖民政府认为英文的国民教育有助于培养

尊奉马来文作为第一国语,而华文亦必须成


焦点(三)  林连玉“心理的建设”的建立与继承

效忠的对象,与他族争取平等生存的权利。 当时大多数华人不谅,骂我是数典忘祖。谁 知到今日,要求身为马来亚的公民而不可得 了,而我早在1951年就已取得马来亚的公民 权了。”可以肯定,林先生“心理的建设” 林连玉三儿子林多文所题“多彩多姿,共存共荣”墨 宝。

的理念,是其对大马立国最为核心的信仰, 也是他认为足以传承给所有大马公民的精神 资产。

为第二国语。除此,林先生亦鼓励淡米尔文 同为官方语言。再者,以马来亚为第一故

本文根据与林连玉相关的文献,初步将“心

乡的精神,在此文中表现为对教育内容必须

理的建设”论述的形成脉络作一种简介,并

马来亚化的坚持。在完全忠于马来亚国的前

试图彰显其对大马立国的重要意涵。在60年

提下,他亦强调多元文化之间,务必互相尊

后的当下,或可让读者反思〈心理的建设〉

重、殊途同归。由上可见,林先生将“心理

一文在大马的历史地位,以及传承林连玉

的建设”的理念,具体的运用到马来亚独立

“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精神之价值。

前、后,我国教育大原则上的构思。从此以 降,林先生许多对马来亚国族建构的主张与 母语教育的论点,都和“心理的建设”的理 念密切相关。 在〈林连玉先生八十大寿致词〉中,林先生 慷慨激昂地陈述了其争取华族权益的心声与 斗志。在这段著名的演说中,他呼喊到: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你要 谈什么公平,谈什么团结,我们的信念是什 么呢?多彩多姿,共存共荣!凡是违背这 个原则的,都是假话,我们不相信,是骗人 的!”从此,“多彩多姿,共存共荣”成为 了林连玉争取马来西亚多元文化权益的核心 遗教。这个由林先生所厘定的立国精神,亦 为林连玉基金所继承和发扬着。另外,在他 1980年12月18日写给其妹林子贞的信中, 对其推动华社忠于马来亚,以成为马来亚公 民的主张,作了如下的定位:“我在马来亚 华人社会中应属先觉。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马来亚有独立建国消息,我就大声疾 呼马来亚的华人必须忘记祖国,以马来亚为

作者为尊孔独中校友, 现为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文所 博士候选人(2015~), 兼嘉庚学堂第一期全职学员(2015~2016)。

15


1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整理/关启匡

02

焦 点 ︵ 四 ︶

平 生 著 作 分 明 在

1

林 连 玉 先 生 的 另 类 遗 嘱

林先生在〈八十书感〉诗中说,“平生著作分 明在,历劫还新应不磨”,对自己的主张相当 有自信。一如他在1965年〈上海楼饯别会演 讲词〉中说的:“我的主张各民族平等是正大 的、公平的、合理的,虽屈于现在,必伸于将 来。我的肉体可以因老病死亡而消灭,我的精 神将在历史上放出异彩。”

979年,林连玉先生在遗嘱中提及他已

病死亡而消灭,我的精神将在历史上放出异

完成的著作有六部,分别是《回忆片片

彩。”也就在此刻,林先生陆续整理了回忆

录》、《华文教育呼吁录》,以及《吴钩

录、呼吁录、杂文和诗存。

集》、《姜桂集》、《纪雪集》、《杂锦 集》四部杂文集,其他未成集的文章或演讲

林先生的著作,在他1985年逝世后,以“遗

稿尚有多篇。

著”方式出版。林先生逝世30年以来,林连 玉基金陆续出版包括林先生遗著在内超过40

隔年,林先生在〈八十书感〉诗中说,“平

种各类书籍。际此林先生逝世30周年暨林连

生著作分明在,历劫还新应不磨”,对自己

玉基金成立30周年,《通讯》特邀青年学者

的主张相当有自信。一如他在1965年〈上

关启匡先生撰写林先生相关著作提要,重新

海楼饯别会演讲词〉中说的:“我的主张各

回顾并认识他的事迹和精神,遗愿和主张。

民族平等是正大的、公平的、合理的,虽

(编辑按语)

屈于现在,必伸于将来。我的肉体可以因老


焦点(四)  平生著作分明在

一、《风雨十八年》(上、下册)

人;林公之史才,醇厚、详实且扼要,其 褒、贬、论、评具于事上,斑斑可考。善读

此书是林公连玉先生最重要的回忆录。所谓“十

《风》书者能知林连玉,读之愈深,知之愈切。

八年”,始自1946年,终于1964年。此书共收

世人欲问林连玉何在?林公不在他处,他就在

34篇,20万言,编为上、下册;其体例,林公谓

《风雨十八年》里。

“每篇一题,每题一事”,则34篇就述及34个主 题与事件。此书图文并茂,在林公夹叙夹议的史

二、《华文教育呼吁录》

笔之中,编者附上了将近140幅珍贵历史照片与 说明,让读者趣味油然兴起。

林公亲著的文章颇多,此书是最重要的“剪影” 之作。林公1956年的尊孔中学高二A班学生,带

林公将自家著述分为“记言”与“记事”,而

着学习与崇敬的心情,为身为马来亚华教领袖的

《风》即为“记事”之书。林公此说,或承自孔

级主任——林连玉老师,油印了此书。林公的门

子的“春秋笔法”。林公此书之“记事”,实欲

生,深知林老师无一日不心系于华教,他要“呼

将其在马来亚争取华教权益的具体史实,详加记

唤”华社对华教的捍卫之情。中国的鲁迅有一本

载。他曾交代其回忆录应待身后以遗著面世,此

《呐喊》集,马来亚的林连玉则有一册《华文教

因他“忠于史实,不避权贵,振笔直书,将遭

育呼吁录》。

时忌”。是以知林公者《风》书,罪林公者亦 《风》书;此书即是林氏《春秋》,马来亚华教

1967年,林公亲自重编、校正此书,“将是最

的《史记》。

可靠、最真实的历史文献”。新版抽离了原版中 5首旧体诗和4篇文章,另补入8篇文章,共收入

故《风》书“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文稿25篇,大都是林公在关键时刻的华教论述。

此诚“一家之言”的所在;《风》书亦是

所收存稿,不越林公拥有马来亚公民权时代的范

“一面照妖镜”,以“记事”详其褒、贬,

围,是林公“以马来亚的公民资格而发言,以华

此即其“春秋笔法”也。简言之,读《风》

校教总主席的资格而发言,以全马华人社团代表

书能识林公之文风,读《风》书又能见林

大会主席团之一的资格而发言”。

公之史才。林公之文风,质朴、诚实而洒 脱,其喜、怒、哀、乐跃于纸上,真挚动

此书篇幅,虽仅是林公 的“片鳞只爪”,其只 字片语仍旧闪烁着林公 华教论述的锐利光芒。 世人想全面扼要把握林 连玉的华教主张,《华 文教育呼吁录》绝对是 入门首选。 1986.12初版、1988.11二刷

李亚遨编 上集:1988.12初版、2001.10二刷 下集:1990.11初版、2001.10二刷

17


1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三、《连玉诗存》

发现本集杂中有序。想要知道林公先父林赓飏先 生的天才往事吗?想要知道20世纪50年代吉隆坡

此书收录的旧体诗,是根据林公1967年10月亲

草根华裔的生活窘况吗?或许你并不知林公当年

笔抄录的手稿整理而成。全书存诗35题82首,另

对马大中文系、南洋大学曾经寄以厚望。你可能

有数首他人应和之作。在林公逝世一周年,林连

也不明白林公提倡“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合

玉基金委员会将此书连同《华文教育呼吁录》、

理性。如果你对以上问题充满兴趣,敬请利用一

《杂锦集》、《吴钩集》重排付梓,作为首批面

个下午茶的时间,拜读这部《杂锦集》吧,你的

世的林连玉遗著。

疑问,将会获得解答。

赋诗明志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即使写景、记

五、《吴钩集》

事、怀古,亦可寓情其中,寄托胸臆。从林公诗 作,读者可窥见他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了解

此书是林公第二部杂文集,收入45篇杂文,1956

他的情怀和人格。林公描写安贫乐道的生活、悼

年油印,1986年正式出版。除了康如也、胡说,

念亡妻之作,流露真挚的感情,令人动容。其他

吴钩也是林公的笔名,此为《吴钩集》命名的缘

诸如赠友和诗、写景咏史,更经常流露他的崇高

由。

情操和气节,是他处世为人的真实写照。 此书杂文题材多样化:举凡国际时事、社会怪 黄润岳先生认为林公诗

象、文坛笔战、身边琐事等等皆予选入,足以揭

作,“已成一格,文句

开林连玉的私密面纱。在写作手法上,林公杂文

浅白而不流俗,哪怕是

擅长于事理的融会贯通、古今对比,以达到缘事

俗语入诗,亦已融会贯

论理、托物寄情的目的。

注,有如羚羊挂角,无 迹可寻”。读其诗,如

读《吴钩集》,读者可以接近林公轻松、幽默的

见其人。读林公诗存,

一面。在教学和华教运动事业上,林公是一位认 真、严格的儒家夫子。不过,他私下却擅长通过

便知林连玉真为性情中 人。

1986.12初版、1988.11二刷

杂文,面对繁复世情,尽显其幽默、机智的顽童 性格。林公的杂文,正如陆庭谕先生所识,其浩

四、《杂锦集》

瀚如海、气势磅礴的文章,有承自梁任公;其分 析事理、条理分明的论

此书是林公传世的三部

析,有承自胡适;其投

杂文集之一,曾由1955

枪式的文字,有承自鲁

年尊孔中学高一A班学生

迅。

手抄油印,1986年重排 林公是一位草根阶层的

面世。

智者,其嬉笑怒骂的文 字背后实隐藏着一颗批

此书仅收16篇文章,不 过读者细心阅读,将会

1986.12初版、1987.4二刷

判的良心。要一睹林连

1986.12初版、1987.4二刷


焦点(四)  平生著作分明在

玉的民间慧言,分享诙谐风趣的“林式幽默”,

七、《林连玉先生言论集》

《吴钩集》是读者的必读之作。 此书辑纂林公自1950年到1961年共11年的156篇

六、《姜桂集》

文章,大多是在报刊上发表的演讲稿,故称为

此书是林公第三部杂文集,是他在1966年移居 隆情小筑,“村居多暇长日无俚”之际,重拾 1956年手抄余稿,挑选出40篇整理而成。林公 〈小引〉略述当年在尊孔中学任教之时,每月 仅得240多元糊口,写杂文可攒些零钱,帮补家 用。

食”,所以写这样的杂文来“调味”,源于林 公“在社会上闻到甚多腥膻的味道”,他看不过 眼,就写了这些带姜、桂味儿的作品。据陆庭谕 先生〈出版后记〉,1966年林公编了此书,留给 养女林达女士收藏。她在2002年将此书交给林连 玉基金出版。 此书除了林公在中国原乡的生活点滴,以及平实 的私人生活趣味,更多是沿袭他一贯诙谐幽默的 作风,善用“反语”极尽嘲讽能事,语不惊人死 不休,正所谓“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是 也。

题,此书最能显现林公“摆事实,说道理”的理 性风格。

华教奋斗的原委。林公在这11年的言论中,其华 教主张并非一成不变。读者从林公言论内容的 “损约”,可读出当时历史环境的转变,林公因 时制宜,论述亦有轻丶重丶厚丶薄的变化。他并 非“华教原教旨主义者”,他对当权者的抗争, 从不为了一时意气。反之,林公的理性与现实感 极强,他选择斗争的议题,一般都合情合理。 林公在教育管理上的长 才,常让读者留下深刻 印象。他很著名的本 事,即是对关涉事务的 一切细节了如指掌,一 铺天盖地而来,其议论 有口若悬河之势,往往

利的批判光芒,让读者

使那些政务官哑口无

掩卷而盖不住。他横眉

郑良树编,2003.7初版 ISBN978-983-41441-0-5

言。再者,林公有承自

冷眼里的深情,群而

先父的数学天赋,擅长数字管理,经常搓破施政

不党的独立性格,读罢

者朝三暮四的政策,从而要求更合理的资源配

让人掩卷长叹。读一次

给。以上所述,均能在此书中窥得一二。

《姜桂集》,就像进入 林氏茶楼一般,享用一

绪。

细细品尝独立建国时期风起云涌的华教核心议

旦与对手论辩,其论据

林公杂文幽默风趣,锐

备的“佳肴”,激荡思

介,读者在研读和理解上省掉了许多功夫。若要

此书以编年辑纂,读者按顺序阅览,可知林公为

〈小引〉也说,“姜与桂乃调味品,不是粮

席酸辣透顶,色香味俱

“言论集”。经编者郑良树先生编年和提要简

八、《林梁公案》 2002.5初版

此书辑录林公华教斗争理念的重要历史文献, 共分五辑48篇。其中“辑二”是1960年8月至

19


2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1961年8月一年间林连玉和梁宇皋之间的论辩文

九、《林连玉公民权案》

章25篇,“辑四”则收入论战的附加资料16篇。 本书中林、梁全面的舆论攻防战,正、反两面具

此书收集林连玉公民权事件三年诉讼案的相关

呈,此中是非对错,读者可自行论断。

中、英文文献。

通过此书,可具体了解林连玉公民权案的缘由。

此书分成七辑。辑一收录梁宇皋、东姑等对林公

大马华人对林公在1961年8月被褫夺公民权、吊

的指控,让读者先理解公民权案的始末。辑二

销教师证的史实并不陌生,不过对于林氏蒙难的

主要是林公自身、教总和反对党员为他辩护的

具体缘故,多半不了了之。阅览此书,就能理解

文章。辑三收录案件诉讼过程,双方来回攻防

林公所要坚持的是怎么样的华文教育?为何他不

的各种文件。辑四是当局提呈给调查庭的13份

同意梁氏说的那套主张?对此,林公〈我为什么

“罪状”,旨在让读者自行判断林公“罪名”是

失望?〉一文,已作出具体交待。

否成立。辑五是可以为林公辩驳作证的凭据。辑 六收录公民权事件后的一些回顾文章、评论或演

林公逝世后,赢得“族

讲词。辑七则是公民权案相关的图片。

魂”之誉。世人皆知林 公是为华教斗争而蒙

林连玉公民权案是马来

难,却未必能知晓他为

亚立国初期的著名冤

何执善固执。若读者仅

案。通过此书,读者得

读林公的夫子自道,恐

以厘清此案的始末,秉

不足以体会其华教论述

持正本清源的态度,体

的价值;在与梁氏的观 点进行对读后,才能理

1988.9初版、1988.11二 刷、1989.9三刷

会林公为华教牺牲的伟 大精神。

解林公的坚持与牺牲, 所为何事。

李亚遨编, 1989.12初版、2012.8再版 ISBN978-983-41441-9-7


21

林 连 玉 与 槟 城 华 社

文/詹敬仁

1 9 5 6 年 槟 城 筹 募 教 总 基 金 慰 劳 大 会

“剧场内爆满,场外四周及街道也万头钻 动,人们除了因为一股维护华教热诚而来,

02

更要一瞻真诚的华教斗士林连玉风采。”

1

956年9月9日,星期天,林连玉先生第二次从吉隆坡搭乘飞机到槟 城。

60年前的这一天,上午10时,林先生连同教总副主席周曼沙、秘书林参 天等人,受邀出席雪兰莪印校教师联合会会员大会。教总和该会联合发 表〈共同宣言〉,代表华、印两大民族的教育工作者,同意推尊马来语 为国语,呼吁实行母语教育、各民族教育平等、华巫印三语并列为官方 语文。(〈宣言〉见封底内页。) 〈宣言〉通过后,林先生一行人离席,林、周二人准备搭乘下午3时许班 机前往槟城。大约5时余,班机抵达槟城

六拜机场。林、周受到慰劳大

会主席郭银城、全槟庆赞中元各街区总代表李典谟、槟威教师会黎博文 以及各华文报记者等人迎接。

林先生抵达机场,受到郭银城(右二)和李典谟(右四)等人迎接。

焦 点 ︵ 五 ︶


2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宾主一行人在机场跑道留下意气风发的合照。左起郭银城、蔡清桂(南洋)、李典谟、林连玉、黎博文、周曼沙、韩觉夫 (星槟)、黄贻成(光华)、冯汝明(南洋)。四位记者姓名承蒙槟城阅书报社社长庄耿康示知,特此鸣谢。

这个“全槟各区为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筹募基

住的家乡,拿出我们的力量,忠诚的为马来亚服

金慰劳大会”,当晚8时假市区头条路新春满园

务”,“马来亚的建国,应该注重华巫英印各族

举行。当年中元节,十六街区热烈响应号召,

文化,把这四种文化熔成一炉,才能产出新的马

藉点唱大会为教总基金落力筹款,总共筹获17.4

来亚文化。”2 1956年9月正是火炬运动如火如荼

万元。报载慰劳大会分为欢迎林先生大会和慰劳

展开的重要时刻,华校生响应教总号召,发起沿

茶会两部分。从当天《星槟日报》(1956年9月

户访问工作,将华文教育危机信息带到全马各个

9日)通知内容看来,“当林氏等进入会场时, 参加大会人士将喊‘欢迎文化斗士林连玉先生’

1

之口号”,大会仪式流程也注明林先生致词时, “全体肃立致敬礼”;而隔天新闻报导“林氏致 辞后,大会司仪即请全体会众向林氏致敬一鞠 躬” 1 ,可知槟城华社准备了重礼迎接林先生, 亦可见他在华社的地位。大会也安排了歌唱、舞 蹈、诗歌朗诵、大合唱等余兴节目,一并慰劳各 街区工作人员,以及当时“火炬运动”出动协助

2

适龄学童登记入学的华校学生。 大合唱歌曲有〈华文教育不会亡〉和〈各民族友 莊 耿康,〈华文 谊万岁〉。据槟城阅书报社社长莊 教育不会亡〉是他们兄弟的集体创作,曲子套 用〈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此外, 火炬运动学生代表罗剑秋致词:“马来亚是各民 族共处的地方,所以各民族必须和平共处,互相 尊重,效忠于马来亚,把马来亚当为我们永久居

①《星槟日报》(1956年9月9日)副标题为“林氏入会场时 全体将喊口号欢迎”。 ②林先生宾主一行人在慰劳大会仪式上。


焦点(五)  林连玉与槟城华社

一大特色,成立多年的正式组织“槟城中元联合 3

会”,参加街区超过200个,每年为一所华校筹 款。

4

③学 生 呈 现 歌 唱 和 舞 蹈节目,打起“团 结就是力量”的布 条。 ④ 学生代表罗剑秋致 词。左为联络主任 林维雄,当年点唱 会即由他中气十足 报出捐款者的大 名。

大会在现场安排收纳人员,照片中亦可见人潮之拥挤。(以 上四张照片由林维雄公子林武灿律师捐赠,特此鸣谢。)

林先生在当晚致词,除了一再对槟城社会人士的 拥护和热情深致谢意,也承诺准备在教总常年大 会“提出建筑会所的动议作为各界人士爱护教总 的标志,留作永久的纪念,……对槟城方面有一 种特别的纪念物,藉以答谢槟方人士的热情。” (《星洲日报》,1956年9月10日) 41958年教总

角落。虽然时局困难重重,但依然可见华校生对 于建国抱着共存共荣的理想和胸怀。 当时报名参加大会的团体,包括学校、校友会、 各行业公会、文艺团体等共59个单位。郭银城和 李典谟两位先生在1985年林先生逝世时,曾接 受记者访问,追忆了当年这一大盛况。李先生回 忆当晚新春满园的场景,“剧场内爆满,场外四 周及街道也万头钻动,人们除了因为一股维护华 教热诚而来,更要一瞻真诚的华教斗士林连玉风 采”。根据郭、李,原先各街区一如往年,在中 元节期间聘请歌剧团演唱,但1956年他们响应林 先生号召,支持教总,维护华教,决定一改往年 酬神做法,藉酬神点唱为教总基金筹款。经历了 这一次热潮之后,后来的中元节,槟城华裔就藉 此为教育和慈善筹款。 3 如今,这已成为槟城的

1958年12月20日,教总常年代表大会在新落成的教总大厦举 行。林先生坚持不举行庆祝典礼,以示破釜沉舟应付华教斗 争之决心。

23


2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1

2

教总大厦四楼“槟华厅”匾额,由槟城著名书 法家、教育家孔翔泰书写。

大厦落成,教总将四楼礼堂命名为 3

“槟华厅”,并在〈碑记〉记下这一 桩美事。教总大厦购地、绘图、建筑 和设备等费用,总计23万余元,而 1956年筹款总额刚好高达23.8万元, 槟城人的贡献占超过七成,宜乎命名 为“槟华厅”。 顺带一提,《星槟日报》(1956年

4

9月9日)当时还刊登了署名三轮车夫 的一首歌曲——〈林连玉的号召〉, 对林先生表达敬意,也期盼全马华人 一心保卫华教和华人文化。林先生致 词内容隔天见报,编辑也附上了一幅 林先生人头的素描画像。由此可见, 林先生当年深受槟城社会人士,乃至 全马华社的爱戴和拥护。 1956年,是林先生最为意气风发的一 年。那年在槟城的留影,想必也深深

①〈林连玉的号召〉剪报。(《星槟日报》,1956年9年9年) ②林先生人头素描画像。(《星洲日报》,1956年9月10日) ③1956年度教总征信录,记载槟城各街区的筹款成绩。 ④林先生在慰劳大会致词的玉照,相信也深深烙印在大家心底。

烙印在他心底。

1

2 3

4

《 教 总 33年 》 ( 吉 隆 坡 : 教 总 , 1987年 4月),页60。 同上。 〈教总大厦傲然矗立——林连玉精神心声 换得红砖绿瓦,两委员忆述当年史迹犹似 眼前〉,《通报》(1985年12月20日), 后收录《族魂林连玉续编》(加影:林连 玉基金,2005年11月)。 收录郑良树编《林连玉先生言论集》(吉 隆坡:林连玉基金,2003年7月),页272275。

编按:《通讯》总第3期(2015.1), 李亚遨〈林连玉五赴槟城真相〉, 第一张图片说明左一实为李典谟, 左二为郭银城。本刊就此误植谨向读者致歉。


25

尊 孔 战 前 董 闽 事 粤 会 分 真 裂 相

文/李亚遨

03 董事会分裂在开始阶段或许是因 为籍贯矛盾问题,不过演变到后 来就掺杂政治立场因素了。

隆坡的四所华文独立中学当中,除了循人,其他三所之间其实存在某些历史渊 源。尊孔是马来半岛中部区域华人社会最早设立的新式学校。吉隆坡华社埠众于

1907年间创设了尊孔学堂这所男校后,次年(1908年)再接再厉设立了坤成女学。草创初 期,两校在甘榜亚答校舍的比邻店屋,都是陆佑的产业。两校的董事会成员基本上是“陆 家军”。尊孔第二任校长钟卓京(任期:1908年3月至1913年3月),在坤成创办后兼任该 女学校长直至1916年才离职。而较迟才成立的中华学校呢,也跟尊孔有关系——它的中学 部能够在1939年成立,其实得利于尊孔董事会发生了“闽粤分裂”。这段往事在尊孔独中 整理百年校史之前鲜为人知。 2006年12月,尊孔老校友(1940年高中毕业)叶维楚接受百年校史编委访谈时披 露:“……1939年,我们学校董事部闹粤、闽分裂,把尊孔分成两半。从董事部开始,老 师、从初一到高三的学生都有涉及,甚至坤成也被波及。当年的那间中华中学校舍是用草 棚临时赶搭起来的……梁披云带领一批人过去做他们的校长……中华中学就是从这时开始 的。教师、董事是福建人的,差不多都过去。学生就没有分籍贯,只看政治背景,左派的 都过去了。我们高三有16个同学,半数过去了。”

史 话


2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叶维楚在访谈时没有说明董事会闹闽粤分裂的原因,不过从所叙述的事实可 以了解到分裂既涉及籍贯,又涉及党派,不然就不会出现“学生就没有分籍 贯,只看政治背景,左派的都过去了”的现象了。董事会分裂在开始阶段或 许是因为籍贯矛盾问题,不过演变到后来就掺杂政治立场因素了。倘若叶维 楚上面所说还不足以说明白这件事的肇因,那么他紧接着说的就很清楚了: “第二件事情在1940年发生,是受上述第一件事引发的。因尊孔分裂,我们 许多老师过去了,校长是代校长。我们董事部在广州通过国民政府教育部介 绍,请来了伍坚志校长。他党味很重,来了以后,发觉我们的粤籍老师还有 许多人蛮左倾的,就藉机会在年终,在我们毕业那一年把许多好的老师都解 聘了。在校学生发觉了,于是罢课,反对校长,结果引发一场大风潮。被解 聘的好老师包括许登文老师、冯维祺老师等等。”1 由此可见,尊孔分裂说到底并不是籍贯矛盾问题,因为最终连粤籍老师也遭 殃了。伍坚志初来乍到,如果不是董事会有人撑腰,他不会有胆量一下子砍 掉那么多老师。那个年代,尊孔很多教师和学生属左派,可是叶维楚从来不 是。他中学后回去中国,在四川大学毕业后再进重庆政治大学的研究部。这 是国民党培训国家政治及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蒋介石亲自担任校长。叶维 楚应该没有冤枉伍坚志。事实上,二战后在争夺尊孔校长职时,马共主导的 吉隆坡文化人联合会就指控尊孔董事会所属意的“伍坚志于战前曾为着保存 其校长地位,向教育局诬告若干反对他的教师及学生是共产党,以致教师被 撤职、学生被拘捕。”2

《南洋商报》,1940年5月30日,页15。


史话  尊孔战前董事会“闽粤分裂”真相

1941年尊孔小一班照。后排左一起:黄兆 、林连玉、伍坚志校长、名字未详、李凤微。

林连玉的角色 事实上,说分裂不是籍贯矛盾问题,还有一个不能漠视的证据:林连玉。大 家都知道林连玉是闽南(永春)人,如果是“闽粤分裂”,他这个闽南人为 什么没有跟着大伙过去吉隆坡中华呢? 据当年事件涉及者梁披云(著名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30年代林 连玉在尊孔的同乡同事)回忆:“南侨总会酝酿组织时,嘉庚先生曾先召集 星马各属代表在星洲开会征求意见,雪兰莪首席代表李孝式发言表示反对, 林珠光声明雪兰莪社团会议决定赞成组织统一领导机构,李氏所言纯系个人 意见。时林珠光任吉隆坡尊孔中学校长,李氏回去后,乘多数校董外出,便 纠集附己的一撮开会决定解除林珠光的职务,改任郑心融(郑介民族亲)代 理校长,以为报复。尊孔同仁深为愤慨,遂由林连玉、李家耀、陈君冷、刘 成鹏、王探和我倡议,得到洪进聪、黄重吉、叶养骞、刘治国等热心人士的 赞同,就文良港中学学校,增办中学,原有小学编为附属部门。中华中学成 立,尊孔学生大部分前来转学。为了团结工作的需要,林连玉、刘成鹏仍留 尊孔任教……”3 我们知道,李孝式是广东信宜人,有国民党背景,他的父亲是国民党高官, 他的上校军阶是二战期间国民党政府授予的。而主张在中华学校另起炉灶 的,也不全是闽南人。如陈君冷这个左派,是广东新会人。梁披云蝉过别枝 去了中华之后就被推举为校长。他对于办中学是很有经验的,早期在中国泉

27


2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州就办过黎明高中,后来来尊孔也被赋予筹办高中部的重任。林连玉选择继 续留在尊孔。事实上,他是迟至1934年底才来校执教的,在校年资不过5年, 说不上资深,更别说对学校运作方向有什么影响力了。因此,能够不能够留 下来到最后仍得看董事们和校长的态度,由不得他本人。那么,他选择留下 来,而校方最后也没有为难他这个闽南人,原因是什么?恐怕跟他的无党派 背景不无关系。事实上,梁披云等“为了团结工作的需要”这样的方案要付 诸实行,还需要林连玉这样无党派背景、有谋略并能够跟各方协作的人积极 配合才可能获得成功机会,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林连玉是具有大格局思维和忍辱负重精神的。尊孔老校友蔡亲孔回忆林连玉 在1948年尊坤学潮时所说的一段话:“林连玉和他们(指潘祖岳等左派老 师)不一样的。……他曾经没有指名道姓的说过,我们学校来了一帮人,他 们好像是有计划的,把一些事情闹大起来,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们可以 拍拍屁股就走了。可是我们把学校看成是自己事业的人怎么办?”4 林连玉先生“把学校看成是自己事业”,对于尊孔那批董事的做法或许不能 苟同。不过,他可能觉得自己有需要,也有条件留下来继续在尊孔做点工 作。很可能,“为了团结工作的需要”就是林连玉的想法:既然不能合作, 与其留在尊孔恶斗,不如走出去在另一个能够发挥的天地大展拳脚,以此获 致双赢。可是,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而已,林先生并没有留下一言半语……

1

2

3

4

〈叶维楚访谈录〉,载于《峰与谷——百年尊孔口述历史之二》,(尊孔独立中学,2007年), 页76。 陆庭谕:〈林连玉与尊孔中学〉,载于《百年尊孔人与事》(尊孔独立中学,2007年), 页122。 〈追随陈嘉庚回国劳军杂忆〉,载于《回忆陈嘉庚文选》(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 页163。 〈蔡亲孔访谈录〉,载于《源与流——百年尊孔口述历史之一》(尊孔独立中学,2007年), 页148。


29

高 师 班 同 学 的 那 些 年

整理/康碧真

高师班的生活,多姿多彩,我们过得非常愉快。高师职 总的解散,是一件终身遗憾的事情。我们尽力了,不 满归不满,失望归失望,但不会因此影响我们的工作态 度,这就是高师的精神。 王谦怡 日期:2016年3月22日(星期二) 时间: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2时30分 地点:吉隆坡美达酒店餐厅(Hotel Midah) 受访者:陆庭谕(州立学校高师班,1951年第三届)、王谦怡(巴生三中 学高师班,1955年第二届)、汤利波(州立学校高师班,1950 年第二届)、叶俹诚(巴生三中学高师班,1954年第一届)、 罗森昌(新文龙中华中学高师班,1954年第二届)、林金己(巴 生三中学高师班,1954年第一届)、黄机运(巴生三中学高师 班,1954年第一届) 访问者/记录者:康碧真

948年至1957年间,英殖民政府开办“马

麻坡中化中学、霹雳女子中学、新文龙中华

来亚联合邦华文高级师范班”(简称

中学、太平华联中学、巴生三中学(中华、

“高师班”),以解决华文小学师资缺乏的

华侨、兴华)、金宝培元中学、巴生光华中

问题。初创时期,高师班仅附设于槟城福建

学等。在短短的十年里,高师班培训了2113

女校(后改名槟华女校)、霹雳实兆远南华

名合格教师,不但在捍卫及推广华文教育发

中学、吉隆坡坤成女中及马六甲培风中学

展的道路上,扮演着承先启后的重要角色,

等四校,后来逐步扩展至槟城孔圣庙中华中

更是1950年代培训华校师资的主旋律。

1

04

学、霹雳怡保育才中学、吉隆坡州立学校、 芙蓉中华中学、槟城青草巷官立师范学院、

在王谦怡校长的牵引下,本期《通讯》有幸

专 访


3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在马来亚广播电台参加常识比 赛决赛。

举办读书会,促进同学讨论与自主学 习的能力。

到海边野餐。

邀请到高师班毕业教师:陆庭谕、王谦怡、汤利

当年高师班都是附设于中学,只有它是唯一开办

波、林金己、黄机运、叶俹诚、罗森昌等七人,

高师班的小学。”“高师班毕业后,刘发振到金

齐聚一堂,一起回顾那些年在高师班的喜与乐,

宝执教,一年后便申请转回麻坡中化小学任职,

以及高师职总所走过的峥嵘岁月。

后来升等为校长;郑振忠在巴生共和小学教书; 我则在丁品松校长的推荐下,到吉隆坡半山芭育

高师班的概况和生活

三学校任教。我选择入读高师班,主要的就是解 决生活的问题。”

陆 庭 谕 :“我就读于麻坡中化中学。早在1950 年,中化中学原本要开办高师班,但教育部规

黄机运:“我毕业于巴生兴华中学。在等待初中

定,申请高师班者需要参加入学考试,本校初中

三会考成绩的某一天,我在田里种番薯,有个

毕业生认为这项规定不合理:既是本校毕业,为

同学特地跑来恭喜我,说在报纸刊登的会考榜单

何还要参加考试呢。于是大家纷纷罢考,开办

上看到我的名字。初闻喜讯,心里又惊又喜,不

高师班计划最终告吹。到了我们的时候,教育部

久开始陷入担忧中,想着:会考考中,又能做什

已经实施初中会考,‘会考及格’就被列为申请

么呢?若要继续升学,就必须到吉隆坡,当时巴

高师班的主要条件之一。”“我与同学刘发振、

生一带都还没有设立高中;若到吉隆坡升学,车

郑振忠在毕业时,正处彷徨之际,我们家境并不

费、伙食费等,开销不少。最后,我心里打定主

是那么好,根本无法再继续升学。后来他们两人

意,当个木工、木匠之类的,不再继续升学。但

邀我一起到吉隆坡报读州立学校开办的高师班课

没想到,巴生三中学(中华、华侨、兴华)在这

程。听到‘吉隆坡州立学校高师班’,我脑海里

时候联办高师班。看到高师班招生启事,心里高

便浮现毕业班旅行时,到州立学校看到高师班同 学上课、学习的情景,心里一股欢喜之情自然而 然涌上。茫茫然的我们,也曾向陈人浩校长请教 前途问题。陈校长认为,高师班既提供免费专 业训练,毕业后又是合格教师,是一条可行的出 路。于是,我们三人在陈校长的鼓励下,便到州 立学校报名。州立学校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小学, 1960年12月2日,育三学校教职员合影留念。后排右二为陆 庭谕。(图片:《陆遥知马力——纪录一位华教护法的足 迹》,页35)


专访  高师班同学的那些年

兴得很:一来课程免费,二来上课地点在中华学

中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引经据典,信手

校,离家很近,走路就可以到学校。于是,我便

拈来,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陈鸿基是一名很尽

与同学李新兴一起报名高师班。”“1955年,

责的老师,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主要是教‘教学

我从高师班毕业;1956年,我便申请到双溪峇

理论’、‘教学概论’、‘教育心理’。杨登程

也(Sungai Buaya)中南华小任教。第一个月领

主任上课时讲课都很大声,经常口沫横飞,深

到薪水,共185元,我便做了一条裤子。那条裤

怕学生听不到,坐在最前排的学生最辛苦,经常

子,车工费加材料费才5元。老实说,我当老师

被他的口水喷到,叶俹 诚首当其冲。杨老师最

是料想不到的事,意外中的意外,就是那句‘命

有趣的地方是在讲解‘祭文’的时候,如韩愈

苦不如乘早死,家贫无奈做老师’吧。”

〈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每讲一次就 流一次眼泪,我们都被他感动,不敢出声,静静

汤 利 波 :“1952年,我毕业于尊孔学校。家乡

地听。至于陈运通老师呢,经常迟到,上课钟响

的读书风气不盛,只有我和一、两名村民接受

后仍不见他的踪影。于是,我们便到他的宿舍

教育。初中毕业的时候,州立学校高师班正在招

大喊‘老师,老师,上课啦……’,直到老师

生,而殖民政府正要抽壮丁当兵。我选择进入高

‘哦……哦……’回应我们。高师班的生活,多

师班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避免抽壮丁;二是改

姿多彩,我们过得非常愉快。”“经过两年的训

善家庭环境。我父亲对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我

练后,我们还需在‘联合邦华校高师毕业班会

看得懂中国寄来的信就行了,但没想到我竟然从

考’考获及格才能毕业。高师班毕业会考现场,

高师班毕业,还当上老师。”“高师班还未毕

不乏有校长亲自前来‘物色’老师,看谁写文章

业,就有校长到我家里怂恿我的父母,希望我毕

的字体漂亮,就相中谁。”“毕业后,我们任教

业后能够到他的学校教书。基本上,我们这些高

两年,学校校长就会推荐我们申请教师注册证,

师班毕业生很快就被学校‘抢’光,有些同学还

成为合格教师。当年高师班毕业教师的待遇在新

未毕业就拿到聘书。”

薪制中属A级,但男女薪水有别:男教师一个月 是185元;女教师则是160元,而其他一般教师只

王 谦 怡 :“当时初中毕业后,如果要继续念高

有148元。我们工作量是一样的,但每个月的薪

中,只能选择到吉隆坡、槟城,或是新加坡。我

水却比他们多出几十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

老爸是一名华文学校的老师,薪水待遇不高,家

些教师虽然在政府开办的高师班毕业,但没有公

里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我们

务人员身份,除非在州立学校任教。”

的生活费、教育费等,都靠老爸一人在支撑。以 当时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念高中是一件很奢侈的

罗森昌:“1953年,我在金宝培元学校就读初中

事。初中会考成绩公布后,老爸便鼓励我申请高

三。黄云翔老师是教务主任,对我很好,经常帮

师班。在申请程序上,我是以学校推荐的方式

助我。后来黄老师到龙引新文龙中华中学高师班

进入高师班,所以没有遇到太多的问题。”“我

当主任,就一并将我带到那边念高师班。从金宝

们上课是全日制的,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同学

到龙引,需要搭火车,车票是黄老师买给我的;

来自全马各地,如:霹雳、彭亨、吉隆坡等,彼

在那边的生活费等,是黄老师帮我筹借的。学校

此关系都很好。我们经常在一起举办月光会、舞

董事部一个月借我30元,但还是不够,我便在

蹈会、壁报活动等。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有杨青

校车当跟车员,一个月赚20元,每个月凑足50

峰、陈鸿基、杨登程、陈运通等。杨青峰老师是

元,33元吃饭,6元洗衣,还有几元买阿华田,

31


3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剩下当交通费。”“在高师班的时候,我曾做过

叶 俹 诚 :“1953年,我毕业于巴生华侨中学。

一件‘威水’的事情。学校当时有100多位寄宿

当时家境贫穷,兄弟姐妹多,靠老爸一人砍伐

生,包括几位老师。寄宿生一天三餐都在食堂解

红木维持家计。毕业后,我是不可能再继续念高

决,伙食费一个月33元。年轻的我们很能吃,

中的。在机缘巧合之下,我看到报纸刊登巴生三

一餐都要吃两碗饭,但经常在第一碗饭吃完后,

中学开办高师班的启事,于是便与老爸商量。老

便没有菜了,同学们都吃不饱。后来寄宿生开

爸觉得高师班的课程免费,毕业后又可当教师来

会,决定将‘伙食’拿回来做,不要让食堂‘乱

减轻家里的负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印象

包饭’。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几位寄宿生便与食

中,陈鸿基老师很有爱心、很尽责,如果你犯

堂负责人‘谈判’,希望他们不要‘吃’得那么

错,他不会责骂你,只会讲故事给你听,是苦口

厉害(‘偷工减料’)。我们又要求董事部让我

婆心的老师。那时候,学校没有提供课本,他便

们负责买菜,结果惹得食堂罢煮,全部人没有饭

用蜡纸亲笔写讲义给我们,字体很漂亮,我们拿

吃。于是,我便带着八位同学到食堂厨房煮饭,

到讲义都很感动。我是杨登程主任的助理,很多

负责所有人的三餐。煮了两天后,董事部才另

抄书工作都是我在负责,写了不少应用文,写钢

外聘请人回来负责煮食,但我们还是继续负责买

板也学了一套,获益匪浅。当时有共产党党员在

菜的工作。我们的早餐每天都有不同款式,有包

我们的抽屉放传单,杨登程主任的回应是:‘你

子、面包、炒粉等,大家吃得很爽。我们也向同

们看,看完之后通通交给我’。所以,政治部

学家长买鸡、买鸭,价格非常便宜。学校假期前

人员经常找他调查问话。”“高师班毕业后,教

夕,买菜钱还剩下不少,于是我们就不再收钱,

育部并没有派我们到哪一间学校任教,反而是学

让大家吃免费的,这种情况维持了近两年。校长

校的校长主动来找我们,又或是我们自己去找学

因这件事情赞扬我,并将记大功的启事张贴在学

校。就我的例子,当时有三间学校的校长约我在

校布告栏。”“高师班毕业后,我在柔佛文律

咖啡店面试。面试时,问我:你能教体育吗?我

乐育学校任教。原本打算回金宝,但在还没毕业

们要办运动会。你能教舞蹈吗?我们要办游艺

时,就已经被文律乐育学校校长预聘。一年后,

会。你能画图画吗?我们要美工、美术老师。我

我向教育部申请转换学校,结果督学来找我,将

对体育比较有兴趣,所以选择了瓜拉雪兰莪巴西

申请信函交回给我,要求我再多教一年。两年

不南邦启智华小。”“年轻时,我很肯学习、有

后,我才申请转到吉隆坡增江北区学校。”

胆识,校长要我做什么,我便去做什么。校长很 器重我,让我策划了不少游艺会,间中也累积了 不少行政经验。九年后,28岁的我,就申请到瓜 冷万津启化华小当校长。” 林 金 己 :“1953年,我毕业于尊孔初中。小时 候家境贫穷,我做过割胶工人,以半工半读方 式完成学业。当时南洋大学刚成立,我有很多家 境不错的同学想继续升高中,进入南洋大学,如 刘锡通律师等人。毕业后,我感到很彷徨,不 知道前方何处是去路。后来从报纸、朋友那边

巴生三中学高师第一届毕业班师生合影留念,1955年10月8日。

得知,高师班课程是免费的,但已经开课了几


专访  高师班同学的那些年

天。于是,我便鼓起

高师职总争取权益的历程

勇气打电话到吉隆坡

雪州华校视学官刘怀谷。

教育局给视学官刘怀

1962年,教育部颁布统一薪金制,原本享有A级

谷先生。我将情况告

薪级的高师班毕业教师,被降至C级(丙级Y);

诉他,并问他是否还

1972年《阿兹报告书》实施,再次被贬为B1薪

有机会进入高师班。

级,教师资格及薪金福利等都受到影响。在力

结果他说,我签一个

争高师班毕业教师的合理地位及薪金待遇的过

名给你,你将我的签

程,1962年成立的高师职总扮演着至关重要角

名交给杨登程主任就

色。

行了。于是,我便拿 着那张签名纸条,高

叶俹诚:“高师职总创办初期的主席是陆庭谕,

兴地搭上火车到巴生中华,开始了两年的高师

接下来就是陈天木,再来是施敦和。我当时与施

班生涯。”“当时,我住在Sungai Way(现在

敦和一起搭档,驾车北上南下,到各州职工会报

的Sunway),早上5点多就骑着老爷脚车到火车

告工作进展。”“1965年,我刚进瓜冷万津启化

站,到了火车站后,脚车便丢在一旁,拿了一张

华小当校长时,学生人数才140余人,掌校15年

15元的长期火车票(3个月),搭上火车到巴生

后,学生人数增加至500-600人,但1962年的统

上课。下午4点,课外活动结束后,又搭火车回

一薪金制及1970年代《阿兹报告书》,使我从A

家。”“回到家后,我便开始帮忙洗树胶,做家

级降到B1级,以后不能再升级,直到退休为止。

里的工作,到了晚上10点,才有时间温习功课。

除非像王谦怡校长那样,考获剑桥文凭,才可以

第二天,我又早早起床,搭火车到巴生上课。日

再升级。”“我曾经找过教育部副部长陈声新帮

复一日,直到毕业。那时候,我妈妈一天才给

忙,但他的助理刘庭芳却对我说:学生人数的增

我3角钱,在巴生只能买两个面包,一杯冰水,

加是因为乡村发展,并不是你的本事、你的功

或是两杯冰水,一个面包。”“我妈妈常跟我

劳。今天已经给你一件衣服穿了,难道你还想换

说,‘如果不能读书,就去割胶,家里有养牛、

新衣服啊?!听了这个回应后,我感到很心痛。

养鱼,还可以生活。’如果我没有选择高师班这

高师职总申诉失败后,我被调到更小型的学校。

条路,可能就过着不同的生活了。”

后来,我在督学蓝碧琛的帮忙下,才成功调到巴

马来亚联合邦华文高级师范毕业教师职工总会成立大会留影。(1962年12月9日)

33


3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生中路中华国民华小。1989年,我申请到新开

1967年9月,教育部长佐哈励(Mohamed Khir

办的巴生兰花园华小担任第一任校长。当时王谦

Johari)宣布:“唯有剑桥文凭和马来西亚教育

怡、汤利波等人都很担心我,教育部万一颁布新

文凭的学生,才能出国深造”,从此华人社会掀

制度,可能会影响到我。结果三年后,教育部果

起了长达14年的创办独立大学热潮。高师职总在

然推行新制度,而我刚好也退休了。”“降级,

倡议创办独立大学事件上,发挥了引领及推动的

是我心里的一个遗憾。”

作用。陆庭谕老师简述了倡议创办独立大学的经 过:

汤利波:“我们从争取到向法庭提出上诉,透过 很多管道,包括找部长、政党、律师等。我们的

我们不明白为何教育部要限制学生出国深造,所

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只能靠高师班同学出钱出

以经常发文告据理力争。当时《马来亚通报》编

力。到外坡开会时,我们不敢住旅店,只敢住在

辑黄尧源就以玩笑口气问我,“何苦议论纷纷,

付几块钱清洁费的会馆。到了打官司的时候,会

为何不自己办一所大学”,一语惊醒梦中人。同

员每人征收50元作为打官司费用。我们的律师,

年12月7日,我在高师职总中央执委会议上致词

一个是黄木良律师、一个是希图律师,才收我

时,提出创办华文大学的建议。会议通过函请董

们3000元律师费。最后,这场官司败诉,法庭

教总领导创办华文大学议决,并首倡捐献1000

判决:高师文凭为师训资格,学术程度不及高中

元。次日,教总在常年代表大会上通过接纳高

三,薪级列入B1是严格符合委员会的建议。当官

师职总的建议,以解决华校高中毕业生的深造问

司败诉后,我们便将剩下的钱作为高师同学子女

题,从此创办华文大学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的奖励金。” 从董教总工委会议决将华文大学定名为“独立大 林 金 己 :“1967年至1972年间,高师职总主席

学”、独立大学宣言及计划大纲草案的发表,到

是陆庭谕,秘书长是罗森昌,财政是我。我们每

陈修信公开发表“铁树开花”言论,整个过程漫

天到处跑,到处找人帮忙:马华的刘集汉答应帮

长而艰辛。1969年,马华的刘集汉要参选莎亚南

我们,结果不了了之;找教育副部长陈声新,结

区国会议员,所以“拼命”来开会;大选前夕,

果差一点被捉到警察局;找林敬益,他为人直

即5月8日,政府批准独立大学有限公司的注册。

爽,愿意帮忙,但爱讲不好听的老粗话;找陈修

结果后来发生了“五一三”事件,独立大学有限

信,他不肯见我们。我们没有政治的力量,只能

公司的申请被“冻结”;1972年国会恢复,但已

靠政治人物的帮忙,他们指东,我们走东;他们

事过境迁,时机已经过了。在争取的过程中,历

指西,我们就走西,反正东西南北走一回。到了

尽沧桑,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们还是必须扮

后期,我们身上都没有钱了。我跟庭谕吃饭的时

演这种角色。

候,他就会说:‘我今天没有钱了,这顿饭由你 付钱’;等到他有钱的时候,就由他付饭钱。”

从高师班到高师职总,从教室到法庭,一路走 来,甜酸苦辣尽在其中。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来

倡议独立大学的始末

说,“高师”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又或是一 段未闻其详的历史,但它却在新马华文教育史上

“独立大学”,曾经是马来西亚众多华人心里的

谱写了一首自立奋进的史诗。1989年6月,高师

一个梦想。

职总正式解散,完结了其历史任务,但其精神至 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5

宇 声 述 往 :

革 命 党 后 裔 话 当 年

整理/康碧真

受访者:杜志昌医生

05

地点:苏丹街雪兰莪大厦杜志昌医生诊所 日期:2016年4月25日(星期一) 时间:下午1时30分至下午4时30分 访问者:康碧真 记录者:康碧真 日期: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 时间:下午1时40分至下午4时10分 访问者:李亚遨、康碧真 记录者:康碧真

志昌医生是一名热爱诗词音律的医 生,亦是革命党人杜南的后代。1970

年代初,吉隆坡发生了空前大水灾,杜医 生以尊孔校友会主席身份邀请“香港银星 艺术团”前来筹赈义演,打破了冷战时期的 阴影,为日后马中两国建交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本期《通讯》很荣幸邀请到杜志昌医生 接受访问。在交谈时,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了 他祖父杜南的革命史、三十年代尊孔学校的 情况,以及他对林连玉老师的印象等。

访问结束后,杜志昌医生伉俪与馆长李亚遨先生合影留 念。(2016年4月27日)

我的祖父,杜南

爷跟二伯母梅志坚住在一起,我平时很少见 到他,如果见到他的时候,也是叫一声‘爷

“印象中,我爷爷是一位很安静的人,平日

爷’而已。爷爷生前从未跟我们提起任何有

沉默寡言,让人有一种不可侵犯的感觉。爷

关他参与革命的事情,直到他逝世后,我们

人 物


3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杜南,是孙中山在檀香山的 老师。

《杜南先生哀思录》。

杜南创造的“串音新字”(拼音系统)。

才从报章上得知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革命志

1897年,杜南易

士……。”

名南山,避往越 南;1898年南下

杜南(1854-1939),字南山,号鼎如,祖籍

吉隆坡,以教授外

广东顺德。八岁时进入私塾读书,曾在颜云

国人中文为生。

逵门下学习四书五经、诗、赋、古文辞等;

当时,杜南曾写信

二十岁那年,杜南在河南设立教馆教授生

要求英国殖民政府

员。虽然杜南是传统私塾教育出身,但因笃

总督在英文学校增

信基督教,曾在教会学习英文,因此被美国

设中文课,结果被

教会培英书院聘任为教师。此外,杜南亦因

拒。于是,杜南便

擅长广州西关语及切音方法,而被美国人聘

设立了杜南学校。

为教授广东话教师。

杜先生娓娓道来: “早期吉隆坡只

图为新加坡殖民政府秘书于 1898年2月15日给杜南的回 函:拒绝“在州府英校教授 中文”。(图片:《移山图 鉴》上册,页192)

随着大批华侨移民进入檀香山,驻美国广州

有私塾,我爷爷

领事邀请杜南同往檀香山担任当地华文学校

在Old Pudu Road

老师,为当地官员教授广东话及中文。同

创办了一所男女

时,杜南亦设华文夜学,为当地日间工作的

学校,名为杜南学校,开启新式教育风气之

华侨提供教育服务。

先。这所学校也是革命组织的重要阵地,孙 中山及革命志士曾经在那里商议革命大计。

在檀香山期间,杜南与反清复明的洪门组织

后来杜南学校停办,改名为崇实女学馆,由

来往甚密,亦与孙中山结下师生之缘。杜先

我的二伯母梅志坚掌管。”除了杜南学校

生说:“我爷爷在檀香山教书时,孙中山就

外,杜南还参与了福音堂英文女书馆、尊孔

在他的门下学习中文,他的革命思想意识很

学校的创办,并于1913年担任尊孔学校义务

有可能是受我爷爷的影响。”杜南回到中国

校长。

后,因他与洪门组织的关系而受到清廷的密 切注意。

除了办学外,杜南在革命事业上亦不遗余


人物  宇声述往:革命党后裔话当年

杜南发起南洋七州府戒烟第五次大会。(1907年4月2日)

吉隆坡崇实女学馆全体师生合影。(1928年10月27日)

力,如:出版《吉隆日报》;创办大中华巡

杜南创办之大中华巡回电影。图中有X符号者是杜南; 有O符号者是杜冠雄。(1910年7月5日)

中国青年益赛会阅书报社是革命党在吉隆坡的重要基地。孙 中山、李竹痴、陈楚楠、林义顺等革命志士,曾经居住于 此。

回电影;参与创设创设中和堂、吉隆坡同盟 会、中国青年益赛会等。杜先生表示:“爷 爷刚抵达吉隆坡的时候,与我的大伯(杜冠 雄)一起设立吉隆坡报局,发刊《吉隆日 报》,希望可以‘消除文盲,开启民智’; 后又创组大中华巡回电影,由大伯四处巡回 播放世界革命影片。1906年孙中山来吉隆坡 宣传革命,组织同盟会,爷爷便带着我的大

吉隆坡振武班演戏筹助国民捐。杜南(站立者右一)和参与 演出的女学生合影留念。

伯及父亲(杜著新)一起加入同盟会,并巧 妙利用他与华民政务司列志慈的师生关系,

际上却是宣传革命的掩护场所。中和堂也是

让孙中山到苏丹街大戏院公开发表演讲。当

在搞革命。”

时,我的父亲与瓜拉庇朥 的邓泽如,两人手 上拿着斧头,站在孙中山两旁担任保镖。值

此外,杜南亦先后创办振武戒烟社、振武慈

得一提的是,青年益赛会是教会创办的,表

善剧社、中华总商会等,活跃于当地社会慈

面上办理教会活动,如:婚礼、宴会等,实

善事业。辛亥革命后,杜南逐渐淡出所有的

37


3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1908年9月15日,《中兴日报》刊登了杜著新“剪辫 子”的报导。

杜著新于一战时期参加义勇军,并于二战时期担任吉隆坡防空 员。左图摄于1915年3月8日;右图摄于1941年11月18日。

活动,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1925年孙

有关的活动。1970年代,我以尊孔校友会主

中山逝世,71高龄的杜南再次公开出席吉隆

席身份邀请‘香港银星艺术团’来马演出的

坡青年益赛会举行的遥祭孙中山典礼,以主

时候,我哥哥杜志超反应极大,还以为我是

祭身份在会场上痛述孙中山游美洲时期的事

共产党党员。当时,哥哥几乎每天早上7点

略。 1 杜先生补充道:“1925年的孙中山纪

半就跑到我家骂我,甚至一度想要捉我。其

念大会,是我爷爷最后一次的公开活动。民

实,我是自由思想份子,无党无派。”

国成立以后,我爷爷几乎整天躲在家里,日 夜研发着一种风力自动发电器。爷爷将我父

“我家老大杜志超很厉害,陈平是他拉下来

亲给他的钱,请了工匠来制造自动车,希望

的。他是反共专家,也担任过中国驻吉隆坡

这个自动车发明,可以让全世界安居乐业。

领事许孟雄的秘书。我们几个兄弟当中,除

我们曾看过那个自动车‘叮叮咚咚,叮叮咚

了老大外,其余的兄弟都对政治活动没有兴

咚’地转动着,但转动只维持一阵子便停下

趣。日据时期,学校关闭,杜志超就到吉隆

来。当时,我深信爷爷的发明总有一天会成

坡图书馆将所有的馆藏书籍读过一遍,对共

功,但读了物理学后,才知道那是一个永远

产党历史了如指掌。在反共时期,政府拿到

都不会实现的梦。根据牛顿惯性定律,‘动

马共传单的时候,往往因为看不懂而丢掉;

者恒动,静者恒静’,爷爷因为不知道物理

杜志超则不同,认为每张烂纸都有可能藏着

学原理,才会浪费时间研究自动车。今天回

马共的暗语,不能错过。那些资讯、暗语,

想,他是一个闭门造车的大傻瓜。”

是政府看不懂的,但我老大却看得懂,因为 马共里面有很多是他的同学。”

爷爷对我们的影响 尊孔求学的时期 “在办教育的方面,我母亲(林玉如)与二 伯母深受爷爷的影响,她们两人都是爷爷的

“小时候,我不念书,但有点小聪明,只要

学生。虽然爷爷是革命志士,父亲是国民党

听一听老师讲的课,考试前再温习一下,成

党员,但我从未加入或参加过任何与国民党

绩就会及格。我父亲不曾给我们零用钱,但 我却有钱买零食。每个新学期开始,我们都

1

《新国民日报》,1925年6月4日,第12版。


人物  宇声述往:革命党后裔话当年

杜著新西装上别着国民政府颁发 的二等奖勋章。

林玉如(前排坐者左二)曾担任精武女学校的董事。

年轻时候的杜志昌。(1948年1月 10日)

会买新课本。我的课本买了之后,便锁在桌

或与我们讨论时事议题。”杜先生又说:

子的抽屉里,很少翻阅,也不曾带回家,到

“当时我们都没有特意分左、右派,纯粹认

了学期末,课本仍如新书。到了第二学期,

为哪些老师讲的话比较有道理。我也不太了

我便将那些课本便宜地卖给需要的同学。我

解什么是‘三民主义’,只记得每周开会

的文学和思想造诣都是来自华文报纸副刊,

时,我们都唱国歌‘三民主义’、恭读〈总

如:《中国报》、《马华日报》、《南洋商

理遗嘱〉。”

报》等,并不是学校所教。”杜先生玩笑地 说:“假如我当天认真念书,今天便是傻瓜

1937年,中国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新马华

了。”

文学校积极参与抗日筹款活动,尊孔学校 亦不例外。“那时,我正在尊孔学校念初中

1930年代,很多从中国南来的老师都有左

二。每逢周会时,学校都会号召同学踊跃捐

派思想。杜先生回忆:“在我印象中,教中

献,所募得的款项及物品汇集后,再由学校

文的陈君冷、教数学的郭寿镇,都是左派的

转交给设在中华大会堂的筹赈会总部。当时

老师。他们都很有才华,做事情很实在,教

很流行一句话‘回国杀敌’,陈君冷老师及

书也有一套办法,仿佛受过严格的训练。以

班上的一些同学,如:李启兰、林扬波等,

华文课、历史课为例,他们可以不看课本就

于1938年毅然回国从军。我原本也想参与

直接讲解课文内容,而我们可抄笔记,也可

其中,但他们觉得我的年龄太小,不肯接受

不抄笔记,因为老师之后会派发油印讲义给

我。”

我们。我是不爱读书的人,但听了陈君冷老 师在课堂上讲解朱自清的〈背影〉后,开始

当时尊孔学校暗地里派一些学生到校外卖花

打开课本阅读那一篇文章,我对文学的兴趣

筹款,大家行事都不敢太张扬,担心殖民政

也因此被激起。此外,他们在上课的时候,

府会捉人。“先生,买一朵花吧!先生,买

也会告诉我们中国的时局、政治、教育等状

一朵花吧!这是自由之花呀!这是胜利之花

况,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

呀!买了花,救了国家……”杜先生在访谈

灌输共产主义思想。至于右派的老师呢,

中,即兴唱起当年潘受(原名“潘国渠”)

教书表现平平,也不像左派老师那样会告诉

为抗日筹赈而作的《卖花词》。此外,杜先

39


4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生又补充:“当时,尊孔学生几乎每晚都会

1980年代始,杜先生开始将中国经典诗歌翻

到苏丹街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表演一结

译成英文,后又热衷于词曲创作,所著作品

束,收了观众的捐款后,便立刻离开现场。

收入于《杜宇声文艺歌集》、《杜宇声诗谱

这项演出筹款活动,进行了一、两年。”

百首》、《徐志摩现代诗歌剧新编》等,约 200首。除了词曲创作外,杜先生还不时创作

“我的同学当中,有些参加了抗日活动,

诗词,如:〈奉献〉、〈夜莺〉、〈送你一

如:潘尧裕;有些加入共产党,如:李启

个洋娃娃〉等,并于1997年获得第15届世界

兰、林扬波、张成寅;有些则加入了136部

桂冠诗人大会“杰出诗人奖”,驰誉海外。

队,如:龙朝英,甚至有些到香港屯门达德 学院念书,如:陈隆华。达德学院是一所共

对林连玉老师的印象

产高等学府,陈隆华在那里接受了一年的培 训后,便到中国。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担任

林连玉老师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山芭佬”形

了海南岛书记。有一年,我们跟医生团到中

象。我在尊孔念书的时候,跟林老师不熟,

国旅行的时候,他还特地拨出时间与我们相

没有什么互动,只记得他在教历史的时候,

聚。当时,他出入有专职司机驾名车载送,

可以不看课本,就能将枯燥乏味的历史讲得

见面时还赠送我们很多又大又甜的梨子。据

很生动有趣。

说,这些梨子的价格不菲。我们整团的人吃 了好几天都吃不完,最后只好派送给酒店的

“香港大学毕业后,我便回来吉隆坡。1957

员工。”

年,我在谐街(High Street,今称李孝式路) 开设药房当医生。当时,林老师就常常来找

杜医生,亦是杜宇声

我聊天,我们才开始熟悉起来。”杜先生分 享了一段林老师的提醒:“我知道你跟某某

杜先生虽然是一名医生,但音乐与文学却在

人的关系很好,但你要当心这个人,他是奸

他的生命里旋转着,不时迸出灿烂迷人的火

细,我的公民权被吊销跟他有关。我刚被吊

花。

销公民权的时候,内政部官员召我去问话, 说我曾向大众鼓吹暴动:‘为了争取华文为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日据时期,我与家里

官方语文,我们不惜流血。’其实,我的

的几个兄弟曾向来自印度果阿邦(Goa)的葡

意思是‘假如他们要用流血对付我,我不

萄牙籍老师——Francis Gomes及John Gomes

怕’,而不是要用流血来争取华文教育的地

两兄弟拜师,学习音乐。Francis Gomes擅长

位。但某某人向‘上头’汇报时,传达的信

小提琴;John Gomes则擅长钢琴。我比较喜

息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错的。”

欢小提琴,花了几块钱买了一把小提琴后, 就跟Francis Gomes学了好几年。那时,我们 还组织吉隆坡交响乐团,团员人数几十个, 都是学生,尊孔学校学生占多数。”


41

新 近 发 现 的 林 连 玉 先 生 佚 诗

文/邱克威

绪论

连玉先生诗作基本录存于其生前亲自整理的《连玉诗存》,一 共三十余题八十余首。近年陆续又发现其佚诗十余题,共二

十余首。此前已有文章作过一些介绍,计有:吴志超(2005)、黄笙

06

(2005)、吴杰(2012)、桑景(2014)。 新近从林连玉先生生前存留下来的手抄笔记本中又发现得其佚诗一组 〈吉隆八景〉,为八首五言律诗。从笔记本上抄录的材料来看,无从判 断这组诗的写作背景及年份。然而我们通过对其整体诗境与题材上的分 析,主张这是林连玉先生后期的诗作。 我们正是以这组诗为契机,借此尝试初窥林连玉先生的诗歌艺术,进而 对〈吉隆八景〉组诗作一番解题释义。

林连玉先生诗艺略述

吉 隆 八 景 诗

郑良树(1999)以《连玉诗存》为对象,提出林连玉先生诗作“可以和 他写的文告及讲词等合观”,都同样“表达了林先生这种富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的崇高人格及精神”。遗憾的是文中并无对林连玉先生诗艺本 身的探讨。 果如郑文所述,林连玉先生的“诗词之作,简直是余事了”。林连玉先 生自己也说,“艺苑无心竞短长,等闲未敢骋词章”、“风花雪月我无 缘,不画鸳鸯不写仙”。 林连玉先生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的献身奋战,他的运筹帷幄、决算 千里,他的“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气慨,自是众人感佩 敬仰的;然而肩扛起风云际会、足立于浪潮尖端的“族魂”林连玉先 生,其“崇高人格及精神”的耀眼光芒,容易让世人忽略其内心独白的 一面,而他自己似也无暇多做这样的“夫子自道”。 郑文指出,林连玉先生诗作可供我们“窥见其精神世界及内心感情”。 整体来看,其《诗存》突出表现的有两种精神情绪:一是自伤,如

特 约


4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悼亡十首〉、〈典质四咏〉、〈寄李甘棠先

平、合理” 1,而如此精神特质也正直接决定了他

生〉、〈赠丘君腾芳四律〉等;一是自励,如

诗歌韵味追求上的知性色彩。

〈黄花岗纪念〉、〈波德申海边化石〉、〈题李 家耀老鹰图〉、〈椰树〉、〈吕毓昌妹夫有诗见

所以林连玉先生诗境展现的是一种知性的体悟。

寄步韵一首〉等。

首先,他不在遣词用字“竞短长”,而是力求 认知与体悟上“应是偏偏有我相,更须处处觅

若论林连玉先生诗歌艺术风格,则其〈学诗自白

真如”。我们说“直抒胸臆、语言简赅”,实则

四首〉最能阐发。与此相结合,我们说林连玉先

是林连玉先生所刻意经营的诗艺风格。其次,

生的“诗如其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正应由其

哪怕是其书怀感人的诗作如〈寄李甘棠先生〉、

性情为人中进行揣摩。

〈赠丘君腾芳四律〉、〈和黄杜残四十初度元 韵〉等,都处处展现其特殊的知性体悟,更遑论

黄润岳(1991)谈及林连玉先生的第一印象说

其〈咏史〉、〈题李家耀老鹰图〉、〈椰树〉等

“粗野而不修边幅”,郑良树(2005:75)总结

抒发议论的诗作。这就是其所谓“格调欲高说

说“他于是不拘任何小节,他于是不理旁人对他

不虚,立身端耻傍人庐”,因此我们知道他追求

的看法”。林连玉先生处世待人不虚文不作态,

的“格调欲高”,实则是诗境的“立意新颖”;

耿直坦荡,论其诗艺更是如此。其〈学诗自白四

而这种诗境立意之新,深深烙上其思想性格中强

首〉云:

烈的理性特质,表现为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知性体 悟,所谓“应是偏偏有我相”。也正因此,其

性灵有说心终服,神韵难描意可捐;

〈学诗自白〉末首对自己诗作所下的断语也说:

试检圣经贤者传,分明显豁是真诠。 未必多情馀血泪,可真亡赖有箴规。 他的诗作不论主旨不论语言,都讲求“分明显 豁”。这尤以第三首说得最透彻:

这种充满理性主义特质的知性体悟在其〈吉隆八 景诗〉中也处处展现无遗。

格调欲高说不虚,立身端耻傍人庐; 搜材径取心中合,险句每从笔下除;

〈吉隆八景诗〉释义

应是偏偏有我相,更须处处觅真如; 饾饤獭祭差能免,口与愿违未肯书。

林连玉先生〈吉隆八景〉,是一组八首五言律 1

所以,林连玉先生的诗艺风格,即不虚设格调、 不刻意艰深、不因循摘句、不堆砌辞藻;唯一追 求是直抒胸臆,语言简赅,立意新颖,最关键是 感情要“真”。 此外,林连玉先生性格思想中具有比较强烈的理 性主义特质。他的立场主张多番特别强调“公

举例如1953年〈马来亚联合邦华校董教及马华公会代表 联席会议宣言〉:“我们认为:必须政府当局,有客观 的、合理的原则,及公正的平等的事实,作为我们的保 证,……”(林连玉1988:7-12)又1957年〈全马华团 代表大会十五人工委会会议讲话〉云:“把华、巫、印 文并列为官方语文这一公平而合理的要求,未曾在宪法 上实现,是我们最不满意的。”(郑良树辑纂2003:333335)而郑良树(2005:127)针对其1955年一场宣示华 教立场的讲话也说:“这三条宣言,归纳起来只有四个 字:公平、合理。”又论其1957年的一场宣言,郑良树 (2005:186)也指出林连玉“对于宪制”主张是“建设 公平合理的社会。”这种凡事坚持公平合理的强理性主 义精神特质,其实也是他在这场受到非理性对待的漫长 斗争中必然终于受挫的原因之一。


特约  新近发现的林连玉先生佚诗〈吉隆八景诗〉

诗,分别题咏吉隆坡八处景色。这组诗不论从题

所限,具体写作时间目前暂时仍无法坐实。

材、还是从诗境旨趣上,都与《诗存》的诗作有 较大差异。如诗中处处表现出前所未见的闲适逸

若论其诗艺风格,我们说这组诗大体仍是不出

趣,乃至于出世隐遁的心迹:“休沐一浏览,胸

〈学诗自白四首〉的巢臼;除了上述提过的,尤

襟消俗尘”(〈邓苑寻芳〉)、“立足尼山上,

其是“无病呻吟素所嗤,空中楼阁总支离”这一

凝眸意豁然”(〈尼山远眺〉)、“倘能空色

点,更是贯彻酣畅。因此,林连玉先生这组诗虽

相,立地可登仙”(〈千佛听经〉),这似乎与

说咏景、虽则闲逸,但却仍处处不愿落于空言,

林连玉先生“批龙甲、搏虎头”的奋发抗争形象

故多发议论、立意新颖;时而指点江山间更似深

判若天壤。

含寄寓。郑良树(2005:74)说林连玉先生的杂 文“好立异说”,而我们上文也提出林连玉先生

然而这也许正是我们探究这组诗写作年份的一个

诗艺特点之一即“立意新颖”。

线索。首先我们以〈邓苑寻访〉一首来看,邓普 勒公园的开设是1954年,所以诗作时间不会早于

(一)“八景”解题

这一年。又从其诗作的精神旨趣而论,想必不是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华文教育抗争事业处于

“八景”名目,始著于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浪头尖上,林连玉先生全副精力“横挥铁腕批龙

历来文士品题“八景”不断,相沿成习,至于泛

甲,怒奋空拳搏虎头”的时期。

滥,《四库全书提要》甚至批评地方志“志景必 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最为恶习。”鲁迅更不

1964年上诉公民权案受挫后,1966年林连玉先生

客气地讥之为“八景病”。

迁入“隆情小筑”,郑良树(2005:255)说他 此后“平淡清静地度过20年”;廖文辉(2004)

平心而论,这些咏“八景”之作实应看作一方风

记述林连玉先生“最后二十四年”生活也说:

土的文化遗产。自然风景经过历代文士的品题,

“这段期间,他每日风雨无阻到逸园公馆消遣,

成为地方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相较于

在那儿和朋友聊天,奕棋,打牌,翻报纸。即使

中国的“八景病”,南洋咏景诗作的整体数量仅

迁至士拉央新居,交通不便,仍不惮其烦的乘搭

为凤毛麟角,因此虽则鲁迅之病“八景”,马来

巴士往还,早出晚归,几成规律。”

半岛各地却恨不多见文士吟咏之“八景诗”。

“隆情小筑”位于士拉央(Selayang),如此也

以南洋风貌景物之不同于中国,历来文士经历

可以解释其“吉隆八景”的多数景点都集中于吉

此间,亦有品评讽咏。比如黄遵宪〈新加坡杂

隆坡市区偏北面,甚至几处如“降真观瀑”、

诗 〉 、 丘 逢 甲 〈 槟 榔 屿 杂 诗 〉 、 康有为《大庇

“邓苑寻芳”、“情湖弔影”等都位于士拉央与

阁诗集》等;当然尤以“竹枝词”更多,仅以

万饶(Rawang)一带。

马来半岛为例,如:仙桥〈汀加楼戏水竹枝词〉 (1927)、黄镇炉〈游吉隆坡竹枝词〉(1929)、

这是我们凭借现有少量线索,对〈吉隆八景诗〉

颜华煊〈游

创作时间尝试进行的推断。我们主张这是林连玉

〈彭亨竹枝词〉(1947)、南乡子〈怡保竹枝

先生在1960年代中期以后的诗作;而从精神旨趣

词〉(1950),等。2

上判断,也应属于其后期的诗歌创作。只是材料

2

六甲竹枝词〉(1932)、鮀江余子

此处所列“竹枝词”均刊载于吉隆坡《南洋商报》,恕不 一一注明日期。下文所举马来半岛各地“八景诗”亦同。

43


4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竹枝词本为历代文士“记述民间风情者”,间

一、降真观瀑

亦“讽喻政事,寄托乡思”;而清晚期世局多

美景自天造,悬崖滚雪堆。

变,“多有吟诵外国情事者,正表现出这一特

漫空飞急雨,平地响惊雷。

殊历史时代的文化印迹”。(王慎之、王子今

赴壑千层涌,渟泓一鉴开。

1994:2)所以,南洋文士也多因袭而以“竹枝

联翩莅止者,半是濯缨来。

词”形式吟咏此间风土民情。

降真瀑布。 (Kanching Waterfalls)

这是位于万饶与士拉央之间的天然瀑布群, 至于“八景诗”的品题,南洋一带最为所知当属

称 K a n c h i n g Wa t e r f a l l s ; 地 处 吉 隆 坡 北 面 。

连士升〈新加坡十景诗〉。实则马来半岛各地亦

“降真”,即Kanching译音;早期又写作“间

有“八景诗”,比如钱复曾作〈霹雳洞八景诗〉,

征”。间征山属于雪兰莪最早的重要锡矿区,也

又1950年代初孙崧樵、郑今村均有〈槟城八景

是雪兰莪境内最早的华人聚居地。(李业霖1997:

诗〉、1962年许建吾撰〈太平湖八景诗〉,等

38-78)降真瀑布群是由七个上下断续相接的瀑

等。另有见名目而未见诗的,如“麻坡八景”

布组成,总高度落差逾两百米。开篇诗句造势颇

(1963)。

劲,曰“滚雪堆”、“飞急雨”、“千层涌”, 至末尾却突转而静止,且云“半是濯缨来”。描

此外历来咏一物、一地、一景的诗作也有一些。

景之动与状人之静产生的巨大反衬,使开辟泉涌

这正为马来半岛上的自然风光景色烙上了深刻的

的洪流骤然聚焦于观瀑一人。所谓“众人皆醉我

文人印记。

独醒”,是以游人半作遥想银河九天,半作嬉水 濯足与缨,独我介怀于沧浪水之清兮浊兮。

由此,结合文化史的视野以及马来西亚地理人文 历史记述的角度切入,方可显出林连玉先生〈吉 隆八景〉组诗的价值与意义。

二、邓苑寻芳 怡情有胜地,邓苑辟江津。 曲径随溪转,奇花映眼新。

(二)释“吉隆八景”

林深藏猛虎,水澈见游鳞。 休沐一浏览,胸襟消俗尘。

历来“八景诗”的范例,选列八景后均以四字为

邓普勒公园。 (Templer’s Park)

题,勾勒景色特质,末而各附一诗。有时四字题

这是距离万饶六公里的邓普勒公园(Templer ’s

目足以传神写照,反而境越于附诗之上倍受传

Park),与降真瀑布区相连。公园以1952-54年任

诵;“太平湖八景”就是一例,其中如“翠臂擒

职的英殖民政府钦差大臣邓普勒将军命名,园内

波”、“曲桥待月”均属佳句。(李永球2009)

本就是一座古老的丛林。1954年9月8日,雪兰莪

林连玉先生咏“吉隆八景”也都各以四字为题,

苏丹宣布开设为一个自然生物的保护区与热爱自

曰:一、降真观瀑;二、邓苑寻芳;三、尼山远

然者的聚集地。至今茂林小溪、珍禽异卉,犹与

眺;四、情湖弔影;五、古洞探幽;六、龙窟观

林连玉诗中所题无二。“林深藏猛虎,水澈见游

鱼;七、多逊温浴;八、千佛听经。

鳞”为全诗诗眼,对仗工整。奇花游鳞,水澈眼

以下逐一分释浅说:

新,爽然怡情消尘;须知径曲林深,疑藏猛虎。


特约  新近发现的林连玉先生佚诗〈吉隆八景诗〉

三、尼山远眺

东姑山。 (Bukit Tunku)

45

五、古洞探幽

立足尼山上,凝眸意豁然。

危岩有洞天,太古留奇迹。

群峰罗眼底,一水绕村前。

底蕴无人知,幽深不可测。

显晦千章树,高低万户烟。

信非隐者居,恐是神明宅。

顿时蠲世虑,不尽此留连。

选胜此登临,望门反辟易。

黑风洞。(Batu Caves)

这是吉隆坡市中心Bukit Tunku,中译为“东姑

这是吉隆坡北郊的黑风洞(Batu Caves)。黑

山”,以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

风洞是天然石灰岩洞群,洞内建有上百年的印

命名。此山原称Kenny Hills,即肯尼山;本诗

度教庙宇,为马来西亚的印度教朝拜圣地。洞

题简称“尼山”。这是吉隆坡一带最高端的住宅

群分为光洞与黑洞;庙宇在光洞内,其左侧黑

区之一。地势高耸,绿茵环翠,静谧清幽,早期

洞极深且暗。黑风洞入口在半山,须从山脚拾

英殖民官员富商较多聚居于此。所以目前仍留下

阶272级,故诗称“登临”。黑风洞为自来游历

不少战前殖民风格的住宅建筑。林连玉立足于

吉隆坡者所必到的景点。如1920年代游吉隆坡

此间,近处山顶豪宅富贵户,远处山脚平常百姓

的梁绍文就专记一章云:“凡是到过吉隆坡的

家,显与晦、高与低的对比反衬,既写眼前实景

人,没有不晓得这个黑风洞的胜迹。”(1933:

更寓胸中感怀;当下难免百般思虑,却道“顿时

131)然而林连玉先生游历此境,却自别又一番

蠲世虑”。

立意;想是山林自有洞天,浑然坐忘,宜乎“隐 者居”;然而竟作“神明宅”,顿感游兴索然, 四、情湖弔影

饶是登临至洞口犹掉头“辟易”而归。

痴恋甘共死,哀艳动人心。 义重恩尤重,水深情更深。

根登蓝湖。 (Tasik Biru Kundang)

六、龙窟观鱼

波光浮黯淡,景色觉萧森。

断涧筑长堰,凿山开广途。

欲弔投身处,迹堙不可寻。

翻成鱼乐国,乃是人工湖。

这里“情湖”位置未敢确定。但据开篇“痴恋 甘共死”,知系男女二人双双投湖殉情。翻检

唼喋相濡沫,嬉游竞闯趋。 惠施差解意,物我同欢娱。

湖滨公园。 (Lake Garden River)

资料,万饶附近根登新村(Kundang)的蓝湖

这是位于吉隆坡市区内的湖滨公园(Lake

(Tasik Biru)本是废弃的锡矿湖。因其水深湖

Garden),十九世纪末由英参政司瑞天咸

面呈碧蓝,周围树荫绿地,湖心岛上郁翠倒映湖

(Swettenham)开设。公园环绕着一座人工湖。

中,景色宜人,向来游客不断。但传闻有不少失

筑湖工程耗时十年,是以建堤截断Sungai Bras

恋男女在此投湖。若论双双殉情,则1979年4月

Bras而成,故诗称“断涧筑长堰”;人工湖最初

下旬发现一对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女相互缚绑一只

以瑞天咸爱妻之名曰Sydney Lake,因此当时的

手溺毙湖中,相信是殉情;当时颇为轰动。其实

总工程师Venning称为“爱的工程”(labour of

林连玉先生在1950年代前期曾写过一篇〈箴为情

love)。(Gullick 1955:7)从最初的设想,湖

自杀者〉,很不以殉情为然;但文中仅论“爱情

滨公园就是对公众开放的一座植物园。由于地处

失败”的自杀者。(林连玉2002b)若以此双双

中心,风景怡然,园中植被丰富,湖内游鱼嬉

缚手投湖殉情者,难保不免心中唏嘘。

乐,自来成为吉隆坡一带民众休闲游乐的聚集


4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地。不分男女老幼贫富华巫印,齐集共乐,同聚

参考文献

欢娱,是以诗称“惠施差解意”。 黄润岳 1991。〈我所认识的林连玉先生〉,载《族

七、多逊温浴 地心谁拨火,石罅出温泉。 半亩方塘凿,四时活水溅。 沧浪差可拟,溱洧有同然。 双溪士乃温泉。 (Kolam Air Panas, Sungai Sera)

念彼华清水,贵人独擅专。

魂林连玉》,P63-66,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黄笙 2005。〈对林连玉的几段回忆〉,载《族魂林 连玉续编》,P148-152,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李业霖 1997。《吉隆坡开拓者的足迹——甲必丹叶 亚来的一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李永球 2009。〈太平湖的“翠臂擒波”〉,马来西 亚:《星洲日报》,9月13日。

这是位于蕉赖(Cheras)附 近杜顺大(Dusun Tua)的天然温泉,毗邻吉隆

梁绍文 1933。《南洋旅行漫记》,上海:中华书 局。

坡市区,称作双溪士乃温泉(Kolam Air Panas,

廖文辉 2004。〈林连玉的最后二十四年(1961-

Sungai Sera)。“多逊”今译作杜顺。这里至今

1985)〉,载《新纪元学院学报》,第1期,吉隆

仍是“半亩方塘”出温泉,游人男女老少杂相浸身 泡足;全然不定管理条例、未设规矩限制。宜乎诗 称“沧浪差可拟,溱洧有同然”。吉隆坡周边的多 处温泉区,大体都如此同然“溱洧”景象;浑然不 解沧浪水之“濯足”与“濯缨”。然而正是如此天 然野趣当中,方显得日夕飞鸟之“真意”。念彼富 贵之流的独乐专利,索然不解真趣。

坡:新纪元学院。 林连玉 1986。《连玉诗存》,吉隆坡:林连玉基 金。 林连玉 2002。〈记鲁迅先生们的演讲〉,载《姜桂 集》,P44-46,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林连玉 2002。〈箴为情自杀者〉,载《姜桂集》, P105-107,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陆庭谕 1986。〈序——纪念林连玉导师〉,载《林 连玉》,霹雳:吡叻华校董联会。

八、千佛听经 欲解人生谛,寻师听讲禅。 驱车向野外,顶礼到门前。 善信虔诚拜,梵音自在宣。 吉隆坡楞伽山千佛寺 碑记。

倘能空色相,立地可登仙。

桑景 2014。〈林连玉佚诗的发现〉,载《不让他们 渡黄河——林晃昇 纪念文集》,P324-327,吉隆 坡:林连玉基金。 王慎之、王子今 1994。《清代海外竹枝词》,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杰 2012。〈红毛丹熟满青山——林连玉逸诗漫 谈〉,载《学文》,第2期,吉隆坡:学文社。

这是吉隆坡市内的楞伽山千佛寺,地近广东、福

吴志超 2005。〈林连玉老师畅谈时局〉,载《族魂

建义山。此地当时犹属“驱车向野外”,但如今

林连玉续编》,P53-58,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已是吉隆坡市区内了。据〈吉隆坡楞伽山千佛寺

郑良树 1985。〈华族社会第一世家——敬悼林连玉

碑记〉,寺庙于1936年建成,开山祖师为观修法 师,后由明妙法师接任住持。明妙法师又曾创建吉 隆坡圆通寺;相传是日据时期因千佛寺地近机场,

先生〉,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2月21日。 郑良树 1999。〈论林先生人格和情怀——读《连玉诗 存》后〉,载《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P66-72, 新山:南方学院。

为免池鱼之祸,另行拨地建寺。史载明妙法师声

郑良树 2005。《林连玉评传》,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音洪亮悦耳,常受邀教导梵呗。可见名盛一时,故

Gullick, J.M.: “Kuala Lumpur, 1880-1895”, Journal of the

诗题“千佛听经”。饶是林连玉先生登临黑风洞见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28

“神明宅”当即“辟易”而返,这时顶礼至楞伽

Part 4. 1955.

山“梵音”声中自也不免动念立地“登仙”。

编按:图片下载自网页,恕不详列,谨此致谢。


47

槟 城 阅 书 报 社 暨

槟 城 孙 中 山 纪 念 馆

文/拿督庄耿康

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与槟城侨社的情意结,纪念孙中山 先生及槟城阅书报社先贤们可歌可泣的史迹,槟城阅 书报社特设立孙中山纪念馆。

槟城阅书报社外貌。

竖立于广场前三人塑像。中为孙中山,其 后为阅报社创社社长吴世荣与黄金庆。

来槟城联络侨领,鼓吹革命。其中黄金庆、 吴世荣、陈新政、丘明昶等先贤,是孙中山 先生忠贞不渝的拥护者,协助孙中山先生推 动成立槟城同盟会、槟城阅书报社,同时也

07

城阅书报社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创

是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的主要领导人,

办的侨社组织,且亲为命名,成立

孙中山先生视为股肱。

于1908年12月19日,以槟城柑仔园94号为社 址。它是一间具有特殊背景的槟城华侨革命

孙中山先生革命起义屡遭挫折,在避居槟城

机关,肩负着团结华侨、支持革命的沉重使

时,深得阅书报社同志配合,继续策动侨社

命。

支 持 革 命 。 1 9 1 0 年 11 月 1 3 日 , 孙 中 山 先 生 在槟城柑仔园404号寓所,召开革命史上著

槟城阅书报社成立之后,积极召募社员,联

名的“庇能会议”,决议发动第二次广州起

络反清志士,凝聚侨社一切力量,在人力财

义,也即是黄花岗起义。继而于11月14日,

力上支持革命,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推动革

在槟城阅书报社召开“紧急会议”,执行前

命的臂膀。1910年,孙中山先生将中国同盟

议,即席获得同志捐献巨资,并向南洋各

会南洋总机关部由新加坡转移到槟城,以槟

州府华侨,展开筹募军需,深获侨界热烈响

城阅书报社社所为基地。从此,槟城阅书报

应。虽然是次起义再次遭挫,然碧血黄花,

社遂成为领导南洋华侨革命的大本营。

战情惨烈,从而牵动中国各地,掀起推翻清 朝的惊涛骇浪,奠下了辛亥双十武昌起义的

孙中山先生自1905年至1911年曾先后五次前

历史性成功。

馆 ︵ 一 ︶


4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槟城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设立在槟城阅书报社社所,大楼前身 是小兰亭俱乐部,也是1905年孙中山先生首次莅 临槟城时,接受侨领吴世荣、黄金庆招待及引见 侨众的地点。而后孙中山先生每次莅槟,必在此处

中国驻槟城总领事吴骏与领事馆领导到访。

召见同志。1917年,为纪念这一段因缘,槟城阅 华侨在关键性的起义中,发挥了助成革命大业的

书报社先贤特斥资购下此大楼作为永久基业,及充

作用,槟城阅书报社及南洋同盟会的同志们,确

作兴学办教之用。而今,这座具有逾百年历史,且

实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革命史上写下光辉

充满浓厚革命色彩的殖民地风格大楼,经全面复修

篇章。建国后,孙中山先生特颁发旌义状于槟城

后,作为孙中山纪念馆,更显其意义。

阅书报社,以表扬对革命的贡献,并给予“华侨 为革命之母”之至高评价。

1941年,日军南侵槟城,有关书报社文史资料被 战火摧毁或流失,已荡然无存。如今馆内所陈列

槟城阅书报社成立迄今,历尽百年风雨,始终紧

内容,概由本地工匠师以泥塑人物及生动场景,

跟时代的脉搏前进。从锲而不舍地支持推翻帝

分别刻画出:一、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二、十

制,建立民国;到创办《光华日报》,启迪民

次起义;三、清末及民初的时代情景和孙中山先

智;而后着力于兴学办校,开办锺灵中小学及福

生在槟城行踪地点;四、纪念南侨机工;五、二

建(槟华)中小学女校,推动民族教育,是孕育

战历史,共分五个展厅。此外,最为特出的是竖

海外华文教育的摇篮。日本侵华,国难当前,多

立于纪念广场的三人塑像,正中为孙中山先生,

次发动侨团侨社,组织“槟榔屿华侨筹赈祖国难

其后为当年忠贞不渝,矢志跟随孙中山先生的槟

民大会”、赈济难民、捐助军备、动员机工、在

城阅书报社第一任正副社长吴世荣与黄金庆。塑

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发挥了血浓于水、舍身

像主题鲜明,带出了槟城华侨义无反顾,矢志追

报国的民族精神。

随孙中山先生支持革命的执着与精神。

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与槟城侨社的情意结,纪念孙

纪念馆属民办单位,经济短拙,发展不易。惟主

中山先生及槟城阅书报社先贤们可歌可泣的史

事同仁,皆能秉持先贤不屈不挠精神,逐步把纪

迹,槟城阅书报社特设立孙中山纪念馆,经多年

念馆塑造为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纪念馆。

筹划,于2010年开幕。馆内胪列及陈述先贤的丰 (作者为槟城阅书报社社长暨 槟城孙中山纪念馆馆长。)

功伟业,见贤思齐,为后代树立模范。

③ 纪念马来亚、新加坡抗日战争展厅。 ④ 纪念南侨机工展厅。

① 正厅。中为孙中山座像,两侧为阅报社“百年风雨路”简 介。 ② 右侧展厅。孙中山画像及手书墨宝(复制品)。

1

2

3

4


49

宽 柔 中文 学物 室

文/林金盛

一步入文物室,首先迎来的是半个世纪前旧有的教室 门窗、桌椅及宽中校服的展示。两侧则是历史走廊看 板…… 077

友 馆 ︵ 二 ︶

柔中学文物室成立于1997年,其目的

校徽、校旗及校钮的由来解说、各栋楼宇的

在于使学校的文物及历史资料能够更

建造资料等。此外,创校四贤、历任董事长

有规划地收藏与管理,也方便前来学校参观

和校长、相关图表、各楼宇及建筑物等的珍

的嘉宾,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校的概况。文

贵图片都张贴在此看板上。历史走廊的尽

物室成立了16年后,由于原有的空间已不敷

头则可见过去学校办公所使用的打字机、电

使用及文物摆设跟不上时代,故于2012年开

脑、油印机等设备。

始重新规划,并于第二年中旬配合百年校庆 的来临,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师生及校友们面

文物室内设有数十个展示柜,配合了柔和的

前。

灯光及简洁的文字说明向来宾们展示,如:

文物室内文物橱柜的摆放,周边历史看板的 布置,基本上是按“回”字的轮廓设计,以 节省空间同时又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一步 入文物室,首先迎来的是半个世纪前旧有的 教室门窗、桌椅及宽中校服的展示。两侧则 是历史走廊看板,包括记载了我校的创校历 史过程,其中如先贤到笨珍筹款迷路事件; 还有重大事件回顾,如成为“全国第一间宣 布不接受政府津贴的独立中学”剪报,深受 宽中人爱戴的已故郭鹤尧董事长被绑票事件 的新闻剪报等,弥足珍贵。看板上也呈现了


5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纪念品~友校及社团等赠送的木制、铜制、压克 力等牌匾。 奖杯~学生参加各体育、学术、学艺比赛所获得 的重要奖杯。 等墨宝都珍藏在室内,向来宾展示。宽中建校已 书籍~历年毕业刊、校刊、校园刊物、账簿、线

逾百年,珍贵的照片当然不少,故室内也展出了

装本书籍、奖状、教科书及作业簿等。

学校过去各种活动的黑白或彩照,不下百余张。

档 案 ~学校早年的办学准证、毕业证书、学生

宽中联课活动一直以来被我们喻为是柔佛海峡边

证、成绩册、各类收据、礼券、筹款卡及金砖

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故在文物室中也珍藏了不少

等。

联课活动的相关文物。早期军铜乐队的制服、合 唱团出版的黑胶唱片、各团体所佩戴的团徽等,

锦旗~学校出访国内外他校或友校到访本校时所

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室内有

赠送、获赠之旗帜。

三个很有价值的牌匾及牌匾拓片,这是一定会让 所有参访宽中文物室的嘉宾留下深刻印象的文

特 殊 文 物 ~校钮、铁制及塑胶制校徽牌、学号

物。一是“南离敷教”四字的拓片,这是1917年

牌、布制学号、早期校名印章、旧校门上铁制

中华民国政府的教育总长颁赠给宽柔学校的。原

的“宽柔中学”四字、印有宽柔二字的校服等。

来的牌匾现存于宽柔一小礼堂内,这是我校找专 人特地拓印下来展示的。二、三分别是2013年我

宽柔中学文物室也收藏了不少珍贵的墨宝,教总

校庆祝建校一百周年校庆时,有幸获得中华民国

前主席沈慕羽先生所题“吾爱宽柔”、中国海

现任总统马英九先生亲笔题字的“敷教华国”,

峡交流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所题“育德育才育

与及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士魁先生所题“百年树

人”、中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所写“礼义廉耻”

人”四字牌匾。 (作者为宽柔中学图书馆主任。)


51

文/彭西康

重拾历史的记忆

务边华人先贤的故事(1850-2000) 历史,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然而也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08

特别是务边的历史!

找先贤的足迹,写出他们的故事,如果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温生财、余东雄和郭继枚

要追本穷源,力求史实,也就困难多

都是务边人。孙中山先生曾到务边筹募革命基

了,尤其是务边的历史。务边是霹雳州内的一

金,而务边最早的华人社团,即霭楼公馆(1884

个弹丸小镇,却有着一百七十年以上的历史,

年)是同盟会的一个外围组织。马来亚共产

它比怡保更早开埠!也是当时近打县的行政中

党第二号人物拉昔迈丁(Rashid Maidin)、

心!重拾历史的记忆,除了前人残留下来的历

新加坡前教育部长周瑞祺、新加坡开国总理李

史碎片外,唯有通过口述历史来弥补不足。

光耀之华文老师兼助理冯仲汉(晚晴园孙中山

记忆里,我们回到了历史的现场: 近打谷(Kinta Valley),是世界锡米之都, 而 务 边 被 誉 为 近 打 谷 的 “ 锡 米 仓 ” ( N o Ti n No Gopeng)。伊曼布朗(Iman Prang), 是马来人的先驱及族人的典范,与华人先贤并 肩拼搏。余广、余东璇父子是务边的“开埠功 臣”(Town Builder),一位鲜为人知的娘惹 (Nyonya)——文云嫦是务边史上第一位“女 强人”(英国人昵称她为The Queen),是余广 的德配。她也被形容为“影响余广父子一生的 背后女人”。叱吒一个世纪的奥斯本与查比

纪念馆前馆长)、发明家周义连,甚至影视界 巨人邵逸夫之元配黄美珍,亦是务边人。 还有,想当年,有人如此形容:增城人的“气 势磅礴”(有势力)、高州人的“高瞻远瞩” (兴办教育)、新会人的“运筹帷幄”(杂货 行)、海南人的“刻苦耐劳”(茶楼业)、四 会人的“再世鲁班”(建筑界)、福建人的 “精打细算”(胶锡买卖),以及嘉应人、河 婆人、顺德人、东莞人、广西人、潮州人等, 在开发务边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和作出 不同的贡献,组成了一个华人社会。

尔(Osbone & Chappel——十二公司前身)在

往事如烟,一缕缕、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先贤

矿业界呼风唤雨,其公司养活了半数的务边人

凭着拼搏的精神,创造了务边的历史,也传承

(包括华、巫、印及原住民)。传奇人物如

了华族文化。

增城人宋继隆(Soong Kay Loong)受英殖民 政府器重,以继隆街(Kay Loong Street)命 名,——如余广街(Eu Kong Street)。 务边甘榜那哇(Kg. Rawa)瓦屋仔的李祝溪、 矿家黄南英、古律尼奥(Kulop Riow)、威拉 三美(Velasamy)在当时赫赫有名,然而他们 的生平却是个谜!

写务边,说先贤,任重道远…… 编著:彭西康 年份:2016年5月 出版:务边文物馆 页数:300页

售价:马币40元

ISBN:978-967-10295-1-0

出 版 ︵ 一 ︶


5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文/陈亚才

汲取历史泉源, 灌溉当代心田 《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

08

出 版 ︵ 二 ︶

隆坡开埠功臣的争议,每隔两三年便重 复一次。事件背后似乎有某种处心积

走在吉隆坡的街上

虑的动机,试图扭曲史实,压缩某些族群的贡

我们随时会遇见叶亚来

献、淡化某些先贤的功绩。官方历史论述与学

或在鹅唛河 或在巴生河

校教科书内容的偏颇,首当其冲的就是吉隆坡 功臣甲必丹叶亚来。

或在茨厂街 或在中央艺术坊 叶亚来的精神就在那里召唤我们

一而再的冲击之后,华社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必 须积极主动撰写和流通历史书籍,掌握历史诠 释权,还原历史真相。陈亚才主编的《与叶亚 来相遇吉隆坡》于2006年出版,2009年再版。 今年四月间修订出版第三版。全书由五个单元 组成:(一)打开历史视窗;(二)筚路蓝 缕,以启山林;(三)先贤创迹,处处相遇; (四)吉隆坡广东义山与叶亚来墓;及(五) 延伸阅读:书籍与论文。此书也附上吉隆坡历 年变迁地图,让读者了解都会的沿革。全书图 文并茂,适合社会大众和学生阅读。 修订版的亮点: (1)增 添 童 敏 薇 的 文 章 : 〈 吉 隆 坡 开 埠 之 父——叶亚来街的由来〉。作者根据史料 考证叶亚来街的出现及其长度,澄清过去 以讹传讹的错误传闻。 (2)增添〈从系列纪念活动到叶亚来故居寻根 之旅〉一文。纪念甲必丹叶亚来系列活动 工委会成员于2015年7月间到叶公的故乡 广东惠州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实地考察, 拜访其后裔,走访其故居,参观碧滟楼。 本文记载寻根之旅,并说明“碧滟楼”并 非叶亚来故居。叶公生前曾出资兴建,但

前进不退缩 并非独资。碧滟楼始建于1884年,1889年 落成;而叶亚来于1885年逝世,生前不曾 住过这栋房子。 (3)第三版重新排版,全书彩色印刷。书的封 面采用“Y”字形的设计,那是鹅唛河与 巴生河汇合;“Y”字形也成了吉隆坡发 源地的象征。 《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引领读者回溯吉隆坡 拓荒与建设过程,忠实评价甲必丹叶亚来等 先贤的功绩。所谓“汲取历史泉源,灌溉当代 心田”,主要强调历史不是“死”的过去,而 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熟 悉历史,让读者心理更踏实。 主编:陈亚才 年份:2016年4月 出版:大将出版社 页数:174页 售价:马币36元 ISBN:978-967-419-155-9


53

访 客 留 影

2015年12月至2016年05月

国外访客:

09

林连玉家属:林多文、迟淑莲、林林、林汉雄、朱治和、林达。(2015年12月11日)

活 动 ︵ 一 ︶

和中南大 中国道教协会暨湖南省道教协会、湖南省民宗委 8日) 学等单位领导。(2015年12月2

新加坡国立大 学中文图书馆 沈俊平博士、 (2016年4月20 林永美。 日)

委员会暨高等院 中国北京市教育 ) (2016年5月10日

校访问团。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中文

导览志工。(2016年1月18日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叶汉明教授。 (2016年4月28日)

台湾临床心理 师黄龙杰、马 来西亚生命线 (2016年5月30 协会。 日)


5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本地大专:

拉曼大学中文媒体系师生。(2016年4月2日) 马来西亚工艺大学辩论团。(2016年1月18日)

中学:

登嘉楼甘马挽苏丹依斯迈中学华文学会。 (2016年3月24日)

吉兰丹中华独中师生。(2015年12月12日) 槟城槟华女子独中行政人员。(2016年4月9日)

吉隆坡坤成中学高一文商B班、高一理B班师生。 (2016年4月19日、2016年4月20日)

芙蓉中华中学图书馆。(2016年4月23日)

华教之旅(吉打州三所独中、槟州五所独中、关丹中华中学 等校师生)。(2015年12月13日) 居銮中华中学卓越百年1817工委会代表。 (2016年4月25日)


55

活动(一)  访客留影

小学:

霹雳达才华小师生。(2015年12月13日) 启迪巨人教育中心师生

。(2015年12月15日)

本地团体和个人:

槟城联委会)。 华教之旅(林连玉基金 (2015年12月13日)

吉隆坡尊孔国中家协主席林光华、尊孔校友会会长 叶少华等人。(2016年3月10日)

吉打九龙堂林姓公会。

(2015年12月24日)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

中心。(2016年1月7日

马来西亚中医总会。(201

6年2月26日)

笙鑫、 、杨钦宪、朱 博士、邱瑞昆 根 子 许 里 斯 丹 15日) 。(2016年3月 鸿、李诗豪等

李俊

淡米尔基金会主席Raghavan、JOAS副主席Yusri Ahon 及委员Zurdi Baharu。(2016年4月21日)


56

09

活 动 ︵ 二 ︶

5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1)

2 0 1 6 年 图 书 文 献 保 护

宗旨:加强本地文物馆、校史馆工作人员对文献保护及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内容: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概念分享、纸张分析(知识课程); 相片加护、图书纸张修复(实作课程) 联办:林连玉纪念馆、华社研究中心、吉隆坡尊孔独中 日期:2016年3月12日(星期六) 时间:9:00am-5:30pm 地点:林连玉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 讲师:竺静珍(华研集贤图书馆馆长) 学员人数:21人 实作助理:张淑琼、郑美玉、雷秋明

及 修 复 工 作 坊

④ 助理细心且用心地指导学员进行实作 练习,传授修复技巧。 ⑤ 学员全心投入于修复实作课程的情 形。 ⑥ 全体学员与讲师合影留念。

① 华研集贤图书馆馆长竺静珍女士以实 际案例为图书文献保护基础进行交流 分享。 ② 学员们认真且专心听着竺馆长讲解。 ③ 除了知识讲授之外,课程还搭配实作 练习,让学员深入浅出地了解图书的 结构及修复的技巧。

1

2

3

4

6


目 录

CONTENTS:

文 物

06 特约 41

新近发现的林连玉先生佚诗 〈吉隆八景诗〉

1 9 5 6 年 华 印 教 师 会 共 同 宣 言

/邱克威

01 馆长的话 1

07 友馆

六十周年 /李亚遨

02 焦点 2

47

(一)槟城阅书报社暨槟城孙中山纪念馆 /拿督莊耿康

49

(二)宽柔中学文物室 /林金盛

(一)心理建设VS接触论 /刘锡通

6

08 出版

(二)开斋节献词〈心理的建设〉 二三事

51

(一)重拾历史的记忆:

/李亚遨 10

/彭西康

(三)林连玉“心理的建设”的 建立与继承 /关启匡

16

务边华人先贤的故事(1850-2000)

52

(四)平生著作分明在 ——林连玉先生的另类遗嘱

(二)汲取历史泉源,灌溉当代心田 ——《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 /陈亚才

/关启匡 21

(五)林连玉与槟城华社 ——1956年槟城筹募教总基金慰劳大会 /詹敬仁

09 活动 53

(一)访客留影 (2015年12月-2016年5月)

56

(二)2016年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初阶班第二梯次)

03 史话 25

1956年9月9日,教总和“雪兰莪印校教师联合会”联合发表〈共同宣言〉,由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和印校 教师联合会主席那查罗签署。独立在即,这两个团体代表本邦华人和印度人两大民族的教育工作者,除 了同意推尊马来语为国语,更向朝野政党和各族社会人士,呼吁:一、各民族教育以母语母文为媒介; 二、 各民族教育一律享有平等待遇;三、 华巫印三语并列为官方语文。

尊孔战前董事会“闽粤分裂”真相 /李亚遨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文物 1956年华印教师会共同宣言

管理委员会

李亚遨(馆长)、姚丽芳、陈亚才、徐威雄、张集强

04 专访 29

高师班同学的那些年

05 人物 35

宇声述往:革命党后裔话当年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陈亚才、徐威雄、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詹敬仁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康碧真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黄泽淞、梁莉思、萧佳盈

叶美霞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雷秋明、 詹敬仁、叶美霞、康碧真

康碧真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6年第1期(总第5期) 编委: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雷秋明、叶美霞、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

鸣谢启事: 本期《通讯》承新加坡郭先生捐助部分出版经费, 不胜铭感,谨表谢忱。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2016.1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KDN:PP19031/05/2016(034490) ISSN 0127-3086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Add: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MALAYAN MINDSET

nifesting a . In our effort to achieve Independence and to create a nation, MALAYA, our foremost task lies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a MALAYAN MIND. First among s is to foster the idea of “Living as ONE and Prospering as A WHOLE”. We understand the multi-cultural mix that exists in MALAYA. The sacrifices of each and every ethnic community, who have toiled for this NATIO urs, cannot be undermined. Every ethnic community should be accepted as a member of this NATION’S FAMILY, equal in their rights and in their NATIONAL DUTY. That they believe in sharing the nati ndance, with hopes of standing together to face strong challenges, to build a sound and strong NATION. Our second priority is to forge the idea of Malaya as my MOTHERLAND. My thoughts for those who have co m abroad – YOU had a HOMELAND; however,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re now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MALAYA. Malaya is their one and true motherland, their only HOME in this LIFE. They sh mmon interests and now have a stake in MALAYA. The significance of other nations is secondary. Manifesting a Malayan mindset i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our nation can be strengthened. If this MALAYAN MINDSE ot cultivated to its completion, unforeseen conflicts and clashes will result. Those with FORESIGHT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manifesting this Malayan mindset and so must all Malayans be forthright in inculcating this mind nation’s foes are those who choose not to live as one nor prosper together with their fellow MALAYANS. The nation’s nemeses are also MALAYANS who do not uphold Malaya as their motherland. In our midst, there e ULTURAL and ECONOMIC imbalances among the ethnic communities, a state of affairs that is most unfortunate. Yet, we believe in humans being born EQUAL. A community’s cultural and economic advanceme y differ but they are never constrained by the lack of possibilities. With FAIRNESS in government policies will come the possibility of correcting these imbalances. With a MALAYAN MINDSET, we can discard on that winners will forever triumph while losers trail permanently. Ethnic barriers will fall in the FUTURE MALAYA. We will all live as one in this family we call Malaya. We must share this same vision, seek each others’ ha strive together to achieve our common aim. I believe my Malay friends who share rational views will agree with me. I wish everyone Selamat Hari Raya Puasa – [LIM LIAN GEOK’S mess ten on the invitation of the JAWI-LANGUAGE Utusan Melayu‘s special edi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HARI RAYA AIDILFITRI, 1956. Translated by Chuan Tek Pheung, based on Lim’s original full text in Chine

MERDEKA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