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kening#2 MAY 2013 GAP YEAR:躍出常軌,面對自己(繁中)

Page 1

2 MAY.2013

Be the sparkling one.

GAP YEAR

躍出常軌,面對自己 生命故事 美國經驗 青醒沙龍

遇見:最美年華遇上最美風景 用經歷填補學歷,為人生精彩加分? 沈澱、探索、創不同—Mr.6 談 Gap Year

PHOTO BY Thriol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1 2 3

創辦人暨執行總編 楊逸帆 adler yang 榮譽顧問 朱玉昌 jerry ju 吳祥輝 brian wu 第二期責任編輯 洪楚君 chujun hong

洪楚君

核心團隊

@臺灣 taiwan 朱祥寧 chelia chu 沈潔伃 joann shen 洪凌煙 zorba hong 郭庭亦 britney guo 楊家霈 laura yang 楊逸帆 adler yang

編輯絮語

Gap year,青春路上無限可能 「當初為何出來?這個我也說不清楚,只能說是一種冥 冥中的感覺,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挑逗著我的神經, 是上帝, 還是我自己骨子裡頭的不安份?」作者孫東純在《遲到的 間隔年》書中寫出這一段話。面對這問題,我想,答案是 後者。因為,青春總潛藏著一股衝動。你想改變,如果你 有冒險的勇氣,那麼 Gap year 將是不二的選擇。 Gap year,即間隔年,起源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嬉皮士 浪潮有密切關係。當時不約而同前往印度的英國嬉皮士們 正是最初意義上的 Gap year 實踐者。時至今日,Gap year 仍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有一點是取得普遍共識:短暫抽離 日常線性生活與預定路線,時間通常為一年。Gap year 形 式多樣,除了旅行,還包括打工換宿、志願服務等。目前 青年人多數選擇在高中畢業進入大學之前、大學途中、畢 業之際,或就職期間休假/辭職進行 Gap year。爲什麽他們 願意這麼做?Gap year 能助你重新認識自我和生活,以旁 觀姿態重新審視原來的路,思考路的盡頭是否就是你想要 的東西。它能刺激生命靈感的迸發。路上的某個小故事、 小細節,都可能開啟你生活的新方向。Gap year,包含青 春路上無限的可能性。

@香港 hong kong/ 呂葉濤 aaron lu 祝佳麗 Julie Ju

本期 Awakening 雜誌以「Gap year:跳出框架,面對 自我」為主題,向廣大讀者揭示 Gap year 對於青年人生的 重大意義,幫助青年人理性分析,謹慎選擇未來的每一 步。

@大陸廣州 guangzhou, cn/ 黃秋怡 chowyi wong 洪楚君 chujun hong

Gap year 是否會耽誤未來出路?青醒沙龍邀請到台灣 知名網路創業家 Mr.6 劉威麟老師談談 Gap year 對於青年 就業的意義,消擔憂,勇敢邁出 Gap year 的第一步。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富邦文教基金會 2012 年度「青少年圓夢計劃」

加入 Awakening 社群 www.facebook.com/Awakening.ed www.weibo.com/u/32046026

在最美的年華裡遇見最美的風景。生命故事專欄向你 講述三位處於 Gap year 不同階段的青年人故事。出發前的 顧慮和期待,路上的收穫和認識,以及歸來後對未來設計 的經歷都能給讀者不同的引導和啟示。 在書籍影視中的 Gap year 又會給我們什麽驚喜呢?延 伸閱讀專欄為你介紹切.格瓦拉行走南美洲的《摩托車日 記》之旅。心中有所想,不管現狀如何,就放手去闖! 本期 Did you know 欄目談到自閉症的知識,號召大家 點亮手中的藍燈,給予自閉症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關愛。同 時,本期開始,Awakening 增設國際脈動、心作坊等欄 目,努力為大家呈現多元化社會面貌,認識青年力量。


May 2013

本期內容

PHOTO BY Guba Gallery,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02

編輯絮語

04

國際脈動

08

封面故事

Gap Year—躍出常軌 面對自我 生命故事 08 10 12 14 美國經驗 16 青醒沙龍 18

28

遇見 張漢青—理想衝破現實的華麗冒險 向子—我的無限空間 楊敏嘉—從此走進 NPO 的世界 用經歷填補學歷,為人生精彩加分? 沈澱、探索、創不同—MR.6 談 Gap Year

Did you know

MAY 2013 | Awakening

3


日本過半高中生安於平凡? 2013.4.22 《新浪新聞》 據日本《產經新聞》消息,日本對約 2000 名高中生調查得出的結果是「沒那 麼想出人頭地」。該調查的主題為「是 否想將來成為了不起的人」。回答「不 想」、「不太想」的受訪學生占 53.8%。中美韓三國也開展同等規模的調 查。結果顯示,美國不想出人頭地的學 生比例為 17.4%,中國為 9.2%,韓國為 27.0%,都遠遠低於日本。

PHOTO BY commons.wikimedia.org

80 萬海歸 不滿薪資欲跳槽 2013.4.22 《廣州日報》 僅過去 5 年,回國「海歸」人數約 80 餘萬人。在大陸,「海歸」特指出 國 留學 歸 國的 人。 這 些回 國 數年 的 「海歸」,職業現狀如何?科銳國際 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於 2013 年 3 月期 間,調查了近 500 位「海歸」人才的 職業現狀。調研結果顯示,這些「海 歸」在回國奮鬥數年後,對薪酬的滿 意度非常低,職業穩定性也偏低,而 外企成了「海歸」們跳槽時的首選。


國際脈動

15 歲科學家 DIY 改造貧困社區 2013.4.23 《CNN》 Kelvin Doe 來自非洲國家塞拉利昂,今年只有 15 歲。 他生活在一個貧困落後的村莊裡,每星期只有一天有 電。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他自製了電池、發電機和 信號發電器。他甚至還搭建了一個無線電臺設備,當起 村莊的 DJ,每天為大家播放新聞和音樂。這是當地的唯 一消遣,是在那漫漫黑夜中唯一的期待。

MAY 2013 | Awakening

5


Yahoo 最年輕雇員 17 歲身價上億 2013.3.25 《紐約時報》 17 歲的英國高中生 Nick D’Aloisio 將成 為雅虎最年輕的雇員,同時也可能躋身 于最富有雇員的行列。Nick 憑藉自己發 明的新聞閱讀應用程序 Summly 而受到雅 虎的親睞。有消息稱,雅虎將以超過千 萬美元的價格買下 Summly 用於服務客戶 和長期開發。Nick 在電訪中表示,自己 仍有一年半高中要讀,但會與學校協調 在 Yahoo 辦公室完成功課與課堂測驗。

13 歲少女設計測驗 諷刺考試 2013.4.17《華盛頓郵報》 2010 年起,美國推動「共同核心課程標準」,加重統一測驗,以求提升學生競爭 力。此項改革推出即飽受爭議。紐約公立學校三年級至八年級學生,在四月份最 後兩週中都要進行語言和數學測驗。改革使題目變得更困難,甚至包含上課沒講 過的內容。成績大幅下降,使學生、老師和學校都措手不及。13 歲小女孩 Sophia Stevens,設計一套閱讀題,考題是她寫給紐約市政府的一封批評信,藉此諷刺抹 殺創意的改革。雖然反對統一考試,但 Sophia 平均成績高達 97.2 分。


黨派相爭 開除教改功臣 2013.4.18 《經濟學人》 智利參議院 4 月 17 日以未能履行監管職責為 由,投票罷免了教育部長 Harald Beyer。Beyer 2011 年被來自右翼黨派的總統 Sebastián Piñera 任命為教育部長。在此之前他從事了超過 20 年 的教育研究工作,為人低調。在職期間,他將學 生貸款利率由 6%下調至 2%,並傳票國會建立 高等教育調節機構,以平復在過去兩年裡激進的 教育改革。經濟學人分析,有著優異表現的教育 部長被彈劾原因是國會內部混亂的黨派之爭。根 據智利相關法律,被罷免的官員今後 5 年內不得 出任公職。智利民調顯示,國會的支持率已經下 降到歷史最低點。

MAY 2013 | Awakening

7


PHOTO BY Sébastien GARNI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遇見 我一直相信,人生是一場遇見,無法預知的未來正循著時間的安 排與每個人撞個滿懷。可是這樣美麗的一句話之於今日的青年人可能 就未必如此。大部份的我們其實都沿著這樣的路在前行:高中爲 了考 上好的大學而每天用功讀書;考上好大學為了要有好工作而準備考 證、參加實習;得到好工作,就開始組建家庭,過上好日子。未來已 被自己,更多被他人、社會設定好,神秘感無從談起。想要跳出框 架,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Gap year 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它既是一次 冒險,也是一場遇見。在 gap year 前後,有什麼故事發生?到底要不 要 gap year?我們來聽聽 Gapper 的心聲。 洪楚君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MAY 2013 | Awakening

9


【Gap Year: 未來式】

張漢青 理想衝破現實的華麗冒險 與 gap year 的緣分

撥通電話,話筒那端傳來 的是張漢青師姐(編按:台灣 稱學姊)溫柔和善的聲音。她 親切地讓我稱呼她的英文名字 Selina 。 與 我 的 第 一 印 象 一 樣,Selina 是一個友善親切, 樂觀積極的女生。她喜歡新鮮 事物,愛好學習新知識,對公 益領域感興趣,在求學階段曾 參與過不少志願者活動。 今年六月,Selina 就要踏出 大學校門並開始她的 gap year 之旅。作為一名 09 級中山大 學管理學院管理營銷專業的畢 業生,熱門的專業方向和手上 的文憑足以讓她得到不錯的崗 位,爲什麼在此刻動身去 gap year 呢?

PHOTO BY Annika Nyberg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Selina 首 次 接 觸 gap year,是通過孫東純的《遲 到的間隔年》。這本書被認 為是首次將間隔年介紹給國 內青年人。書中的故事,是 主人公孫東純用了十三個月 的時間走遍整個亞洲。一邊 旅行一邊打工,他漸漸學會 愛和感恩,還遇上現在的日 本妻子,成就一段佳話。這 段別樣的經歷震撼了當時處 於苦惱中的 Selina。 Selina 的苦惱存在於理想 與現實的差別中。她坦陳自 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未 來生活擁有許多期許。可是 在畢業之際,現實的路卻赤 裸裸地呈現在眼前:按自己 的專業方向,找份不錯的工 作,之後便是成家……似乎 沒有別的可能性。二十出頭 的年紀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 的一生。心理落差,催促 Selina 做出改變。


1 2

顧慮和期待 Gap year 對青年人有著特別的 吸引力,但真正出發的人卻不 多。他們往往擔心家庭、資金、 就業等問題。追根到底,他們缺 乏勇氣和決心。Selina 起初也有顧 慮,但她的顧慮主要來自一些朋 友們。她們擔心 gap year 只是出於 Selina 的一時衝動,認為畢業之際 進行 gap year 是不太現實的行為。 與此相對,她們大多已經拿到工 作 offer,或已經準備好讀研和出 國深造。但 Selina 一旦決定,就 不會輕易改變。決定 gap year 前,她已經清楚自己想要什 麼。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 不是一份體面的工作,而 是路上可能收穫的各種可 能性。所慶的是親密朋友都 支持她的決定。家裡雖然擔心孩 子的人身安全,但仍贊成年輕應 該多出去走走。至於就業,Selina 則有她自己的想法。就業與生存 問題相關,但生存方式不是絕對 的,有不同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 要。Gap year 正是為她提供生存靈 感和力量的途徑。總之「車到山 前必有路嘛」,Selina 爽朗地笑 著說。

她期待,旅程中接觸不同文化 背景的思維習慣和生活心態,能調 整自己長期單一的思維模式,增強 自己的適應能力,還希望從中瞭解 她感興趣的語言和文化常識。這些 豈是找工作所能比擬的呢!Selina 說,這樣的經歷就算以後只成為回 憶,也能夠為自己鼓勁,補充許多 創作和生活的靈感。正因這種期 待,她對自己的 gap year 之旅充滿 信心。在此,我們也給予她深深的 祝福。

MAY 2013 | Awakening

PHOTO BY cookie_kuki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11


【Gap Year: 進行式】

我的

向子

無限空間 意外收穫:自我全新的空間 王向,廣州人,香港大學大三學 生,目前處於休學階段。或許你對 她的暱稱更為熟悉:向子。向子是 廣州青草公益團隊創辦人之一。她 所創辦的青草公益團隊致力於創造 由青年同輩引導的體驗型學習機會 和社區環境,培養「有愛、有思 想、有行動」的青年。2012 年更 註冊成為民辦非企業(法人)。接 受採訪時,向子正在利用休學一年 時間,全職打理青草的事務。 在她眼中,gap year 不僅僅是旅 行。gap year 是抽出大約一年的時 間去做一些不是原來道路方向要做 的事,借此思考自己是否在競爭真 正想要的東西。在這個定義上,她 認為高中生爲了出國而停學一年, 用於參加相關的輔導等類似的事例 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gap year,因 為它們仍然朝向原來道路的方向。

PHOTO BY Julie K in Taiwan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雖然向子進行 gap year 最初起因是 與共同創辦青草的夥伴的約定——在青 草起步階段,輪流休學一年,全職打理 青草。但是除了在工作上積累資訊人脈 和經驗外,向子意外發現,gap year 還 給她挖掘自我的空間,讓她以往沒有時 間和精力重視的東西得到發展。譬如 說,現代舞和日文。 向子在高中和在浙江大學讀書時期 (因為香港大學的規定,大陸學生要先 在內地某所大學讀一年)培養了對現代 舞的興趣。但後來因為在香港學業繁忙 和費用的原因,中斷現代舞的學習。借 著 gap year,她得以繼續參加現代舞課 程。沒有 gap year,她也許根本不會意 識到自己原來那麼熱愛現代舞。這無關 未來是否要成為舞蹈家,只因為「我很 喜歡這件事情,希望我未來的生命中繼 續存在它」。


1 2

封 日文也是。這段時間,向子重 拾往昔對日文的喜愛,開始定期到 中山大學旁聽日文課程。同時,向 子還閱讀許多以前沒有耐性讀完的 書籍,並用心研究文學和佛教。 Gap year 給她發展的機會,讓她找 到享受活著的事物。這就是她所說 「空間」的內涵:探索自己真正喜 愛的東西,提供它生長發展的空 間,從而挖掘自己潛藏的能力和未 來的可能性。

認識與分享 始終無法鼓起勇氣邁出 gap year 第一步的青年人,歸根到底是害怕 gap year 的不確定性。與可以看到 「目的地」的傳統道路不同,gap year 最後的走向,有無收穫都是未 知。這種心理成為起步的第一塊絆 腳石。向子卻對這種不確定性做出 否定。她道出一個被有意無意遺忘 的生活真相:不確定性不是生活的 特殊狀態而是正常狀態。當今世界 和中國的變化非常迅速,有些問題 沒有被關注並不代表沒有發生。相 對的,在校園卻很有可能會因為與 世界關聯不夠,而造成一種一直穩 定的錯覺。所以,想要尋找的穩定 性和確定性從一開始便不存在。

Gap year 不確定性的根源在於 自己完全掌控時間,而非聽從他 人。這種情況帶來自由,同時也 帶來壓力和責任。個人無法再將 這種壓力和責任轉移給老師和學 校,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只能 自己承擔。針對這種心理,向子 的經驗是,先審視自己是否勝任 生命決策者的角色,再做出決 定。 獲得探索自我空間的途徑不只 有 gap year 。 但 若 打 算 借 由 gap year 來實現,那必須做好充分把握 自己時間,承擔壓力和責任的準 備。這是向子的故事給予我們最 大的啟示。

MAY 2013 | Awakening

13


從此 走進 NPO 的世界

楊敏嘉是一個獨立、開放和有 原則的上海女孩,2011 年畢業於 中山大學法學院。在校期間是英語 辯論隊隊員,參與過許多公益活動 ,大二時在印度貧民窟教書兩個月 。從大四到現在,她已進行了將近 兩年的 gap year,尼泊爾即將是旅 程的尾聲。今年 8 月份,她將前往 美國康奈爾大學就讀,專攻公共管 理碩士,非營利組織管理方面。 接受採訪時,敏嘉剛完成在尼 泊爾一家草根機構的工作,隨後準 備進入當地山區對草根組織進行大 範圍的調研。抓住出發前的空隙, 我們有機會傾聽她的 gap year 故事 ——與 NPO 世界的相遇。

PHOTO BY rubyblossom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法律生與 NPO 的相遇 敏嘉成長於上海重工業污染區 。懷著改善家鄉環境的願望, 在本科階段(編按:台灣稱大學 階段),敏嘉專攻環境法。然而, 許多事情只有深入瞭解才會得出新 的認識。在本科的學習中,敏嘉漸 漸對中國的法律體制感到失望。爲 了繼續實現夢想,真正推動社會變 革,她把目光投向體制外的公益領 域。受「國際思考,在地行動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理念 影響,她在大三完成大學學分要求 ,大四便開始 gap year,目的是爲 觀察和理解不同的社區。


1 2

第一站,便是美國。她在 UCL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非營 利組織管理課程的同時,也在當地 教育機構和環保機構實習。半年時 光,讓她看到成熟的社會機構在推 動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旅途的第二站來到東南亞。她服 務於當地的教育機構和愛滋病孤兒 院。透過兩者,她形成對該社區的 認識,並不斷思考如何恰當地將美 國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當地。 下一站,敏嘉回到熟悉的上海。 期間,她一邊打工賺錢,一邊針對 上海綠化帶進行調研。沒想到,調 研的成果使她成功地當選為聯合國 氣候大會中國青年的代表之一。站 在聯合國的大舞臺上,敏嘉充分感 受到青年人的力量:我們就是世界 的未來。這樣的經歷更加增強她投 身於 NPO 的信心。 可以看見的未來 通過 gap year,敏嘉找到自己真 正想要開創的事業。志向確定後, 需要的就是循路奮鬥。在尼泊爾工 作時,她已經開始申請美國院校,

楊敏嘉

【Gap Year: 過去式】

希望進修有關非營利組織管理的課 程,最後成功申請到康奈爾大學。 完成未來兩年的學習,順利畢業後 ,她打算先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一段 時間,積累更多國外先進 NPO 的工 作經驗,同時也是為後來的發展準 備資金。等到條件成熟,她會去世 界落後的地方,利用已有的知識、 經驗和資金,為當地社會的變革作 出貢獻。 透過本次 gap year 之旅,敏嘉更 加重視分享的重要性。正如她所說 :「分享讓經驗更加珍貴(Experience is more valuable when sharing)」。於 是在今年年初,她與其他 gapper 共 同成立亞洲青年公益行動網絡。這 個平臺集資訊共用、籌備款項和 NPO 調研於一身,為世界各地的青 年提供 gap year 經驗,並透過它凝 聚青年人幫助別人、改變社會的心 。把這個項目(編按:台灣稱專案 )置於未來的放大鏡下,真是充滿 生機和活力。衷心祝願亞洲青年公 益行動網絡能越辦越好! 對敏嘉而言,她的 gap year 之旅 就是走進 NPO 世界的過程。通過學 習和實踐,堅定以此為人生事業的 決心。 這並非意味著進行 gap year 一定 會為你帶來這樣的改變。Gap year 只 是個探索理想的舞臺。如何善用, 取決你心。

MAY 2013 | Awakening

15


1 2

美國經驗

用經歷填補學歷, 為人生精彩加分?

呂葉濤 香港理工大學

----摘譯自美國《福布斯》雜誌 9/23/2011 大學前的時光,美國高中畢業生 們備感艱辛。忙碌於各種先修課 程、入學考、大學申請,精力快被 燃盡。然而,他們或許有另一種選 擇:過一個間隔年。

布林說,家長們最害怕的是孩子 們在間隔年後就不去上大學。但不僅 大多數學生返回大學校園,而且通常 在回歸大學生活後更專注,更有精 神,更成熟,在學業上表現更出色。

近幾年,間隔年在高等教育界獲 得更廣泛的認可。這段大學前的空 閒時光不重學術知識,只為個人成 長。不少大學鼓勵學生休假,有些 甚至在課表中加入間隔年計畫。與 此同時,有幾所高中已經為他們的 學生指派間隔年顧問。

多所大學目前正在跟蹤調查他們 的間隔年學生,初步研究顯示他們大 多數在大學表現不錯,可能比他們的 同學表現更佳。

「這絕對是一個巨大改變。這點 我能清楚看到並感受。」空檔年計 畫中心主管霍莉•布林說。空檔年 計畫中心是美國新澤西州一個幫助 學生計畫間隔年的公司。 2011 年 9 月 24 日,美國全國大 學招生諮詢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 NACAC)在新奧爾良舉行年會,其中 包含一場「美國式間隔年」座談 會。NACAC 不是第一次談間隔年, 但這個詞被用作座談會名稱倒是第 一次。前兩屆的名稱分別是「讓家 長和學生跳出單調乏味的生活」和 「他們真的準備好上大學了 嗎?」。

間隔年提供學生一段不間斷的長 期空檔。他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思考 「自己究竟想從大學教育中獲得什 麼」,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不需要 巨大時間和金錢投入的情況下,摸索 自己的職業生涯。布林講述了自己研 究的兩個個案經歷:其中一人在中國 學習普通話並希望在國際商業談判上 發揮他極強的語言能力。另一位同學 於間隔年期間在高桅橫帆船上工作, 輾轉多個國家,隨後又花一年旅遊和 工作。當他回來時,全身散發著自信 的魅力。「我幾乎可以靠講述我的經 歷來贏得任何工作。」布林回憶他的 話。 「如何展現自己的能力?」布林 說:「經濟衰退時,用經歷填補學歷 就是十分實用的方式。」


封 MAY 2013 | Awakening

PHOTO BY RedDogFev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17


1

Gap year,談的人不少。但「gap year 對就業的影響」是多數 人的疑慮。 2008 年,台灣知名網路創業家劉威麟在自己經營的 《MR.6》部落格上發表文章<放自己一年 Gap Year 假期 以求 「不同化」?>,談論 Gap Year 對青年人就業的價值。 雖然沒有親身經驗,但作為一位雇主,劉威麟在這樣的空檔 中看到青年人脫離線性生活,找尋「個人獨特性」的契機。

MR.6: 十四歲時,父母把我送到加拿大求學。出國前,我相當 擅長文科,擅長背誦,所以在當時的教育下,其實相當吃 香。在加拿大卻完全不一樣。那邊的文科很少標準答案, 我必須靠數理才能突出。這使我馬上受挫。當然,我還是 用聰明才智,努力爭取學業表現。但我一直自問:難道我 只能做這件事嗎?

楊逸帆 人文行動中學

坦白說,求學階段,真的只能做這件事情。一切都被安 排。就像我申請大學時,本來最想申請心理系,卻因為這 個科系非常需要英文閱讀能力,最後在生涯輔導員的建議 下,只能選擇電機。讀兩三年後,興趣就消磨殆盡。可是 我只有這個選擇。我必須把它念完。


2 3

封 事

PHOTO BY news.networkmagazine.com.tw/ 本日上賓—

MR.6 劉威麟 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 雙碩士,14 歲移民加拿 大,而後移居美國矽谷, 互聯網經驗超過 15 年,出 版 12 本書,返台後投入創 業投資與網路產業,與在 矽谷創業成功賣出公司的 弟弟劉威廷共同經營 「Mr.6 行銷團隊」,繼續 經營最愛的網路產業,助 企業挑戰更高效益的網路 解決方案。

那時,我感覺自己一直做夢。但是當時的 我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人、沒有緣 分、沒有機會、沒有支持…一切都沒有,讓 夢想無法付諸實現。於是,畢業後,我迫不 及待在半年內出版我的第一本書。那時的感 覺是:「終於畢業了。終於我可以不要被限 制,能開始做些不一樣、做些自己真正想做 的事情。」所以我又連續出版了五六本。當 然,沒有一本賣的好。 後來的職涯也不是很順利。換了幾次工 作,挫折很多。然而,對我來說,多多嘗 試,非常重要。 在學校,嘗試的機會不多。念什麼就是什 麼。出社會最大的不同,就是嘗試的東西變 得非常多。做自己與獨立思考,是「嘗試」 非常重要的意義。 幾年前,我在部落格(編按:大陸稱博客)上 談 Gap Year,就在強調這件事情。 我認為 Gap Year 可以讓人變得不同,可以 讓人獨特。現在職場要勝出,而且要年輕就 有成就,「與眾不同」是很重要的關鍵。

帆: 威麟老師自己有沒有考慮過 gap year?

MR.6: 我現在太老了啦!選擇 Gap Year,不能有家 累。像我現在就有妻小要顧。 由於在加拿大的關係,當時雖然不知道 gap year 的概念,但我知道那邊的人對於畢業後的 方向是更開放的。 在我高中剛畢業的時候,有一位功課很好 的台灣朋友,因為數理特別強,奧林匹亞的 競賽成績優異,申請到美國跟加拿大都相當 優異的學校。沒想到,他竟然放棄了。跑到 中國。當時他很出風頭呢!課業好,在學校 有人緣,又會作曲.。可惜的是,後來從此跟 他斷絕音訊,到現在仍完全找不到他。他的 故事讓我一直思考一件事:如果,當初他知 道有 gap year,還會做這樣的選擇嗎?

帆: 從同學的角度,您期待 gap year 可以給他一 種既不全然放棄,又能開創自我的機會。但 如今,您已經成為一位企業家,成為員工的 僱主。從現在的身份來看,您認為所有人都 適合 gap year 嗎?還是有什麼特質的人才適合 作 gap year?

MR.6: MAY 2013 | Awakening

19


4

攝影/林彥甫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如果在這個制度下,總是能齊開能勝, 例如高考考得優秀,並滿足於這種狀態,那我認為 gap year 只 是一年的旅遊而已。可能回來後,又是回到原來的生活,繼續 考到更高的層次。但如果你希望在職場上自由奮鬥,我認為: 現在職場需要的不是一個很好的人,而是需要一個不一樣的 人。gap year 的好處是,有機會喚醒你心中那獨特的靈魂,在旅 遊中思考到不一樣的事。最後帶著這獨特的感覺,去念大學、 研究所,甚至研究所畢業再回來工作。

而 是 需 要 一 個 不 一 樣 的 人 。 ﹂

﹁ 現 在 職 場 需 要 的 不 是 一 個 很 好 的 人 ,

我覺得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記得自己是個不一樣的人。這可 說是一種傲氣,或許也可以說是自戀、一種錯誤的自我觀感。 但換種正面用語,就是自信。以自己為例,我可能試了十件事 情,只有兩件成功。但就是這種心境,才能讓人堅持獨特。

帆: gap year 對於就業的好處就是能給自己一個脫胎換骨的機 會。那在 gap year 前有沒有什麼需好好考慮的?

MR.6: 最重要的還是背後的支援系統。因為你出去容易,大不了只 是買張機票。但回來難。不是說回不來,而是回來後難以馬上 接軌。最理想的是高中出去,回來可以直接念大學。若是大學 畢業後去,回來通常會一事無成一陣子。你的同學們同時卻可 能在深造,甚至可能已經出頭囉! 工作一年兩年,這些人可能已有成就,你卻從頭開始。所以 你必須有心理準備,身邊的心理與經濟支援也要很強。

帆: 這樣空檔,聽起來是給自己一種沈澱的機會。但您是否認為 需要有完整的規劃,以避免浪費時間?

MR.6: 與其說好好規劃行程,我覺得每天過得不一樣更重要。 我自己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最大的好處,就是每天能 檢視自己,讓明天過得不一樣。想想看:一點點進步,累積 365 天是多驚人?但這很難,因為人都有惰性。如果你每天都 能試著想出不同的玩法,生活想必也更豐富。 但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能沈迷。有的人覺得說,做過一年 gap year,很喜歡,就換個地方再作一年。但都在做一樣的事 情,就難以有新的刺激。


5

封 事

攝影/林彥甫 此外,我認識一些台灣朋友,是在把書全念完,甚至工作累 積一定財富之後,才出去給自己一點空檔。我想,這意義又跟 年輕時給自己 gap year 的意義不同了。 因此,如果這件事能夠提升自信,就趕緊把握當下去吧。做 這件事的人越來越多了。

聽眾 郭同學,來自台灣: 有沒有聽過經歷 gap year 後,在國外找到穩定工作的例子? 不知 gap year 有沒有加分的效果?

MR.6: 其實我身邊沒有真正的 gapper,因此沒有第一手訊息。但我 知道一些朋友也是給自己短暫的空擋,回來繼續讀書工作。 如果申請過美國的學校或者工作,你會發現,他們是對你這 個「人」感到興趣。除了專業技能跟知識,他們更重視你「如 何活出自己的人生」。所以你若曾經歷一些很顯赫的事情,例 如跟柴契爾夫人握手、在紅十字會服務,會非常吸引面試官。 所以你做一個 gap year,必須能把故事說得精彩有意義。在台灣 這邊,則需要比較多的說明。 對大多人來說,一年可能就帶來很多感觸。但就僱主的角 度,一年不足以創造對公司有意義的經驗。集訓就算了,何況 gap year 的內容通常跟自己的專業沒有直接關聯? 我曾有一位同仁,就在履歷表上把畢業年份延後。其實他那 時不是在讀書,只是沒做事情。但你也可以跟僱主推銷 gap year 的概念,讓他對你消失的這一段時間放心。第一,知道你是為 了改變自己,讓自己活得不一樣而出走。第二,讓僱主明確知 道你一年帶回了什麼。 為了讓這一年有加分效果,動機很重要。要讓僱主欽佩你的 視野,看到你勇於投資自己的高度。

帆: 哈佛大學 2011 年宣佈:「我們鼓勵被錄取的學生延遲一年入 學,作旅遊、進行專設的項目或活動、工作、或者以其他有意 義的方式度過這一年。只要不是在另所大學就讀學位課程。」 有人可能好奇,gap year 無規範,難不成閑晃度日也可以?

勇 於 投 資 自 己 的 高 度 。

讓 僱 主 看 到 你

加 分 祕 訣 :

隨著國家日益注重考試,激烈的名校競爭,甚至從搖籃開 始。幼稚園、小學、中學一路上只顧讀書;雖然努力,卻經驗 貧瘠。招收到這樣的學生,將是名校之憂。

MAY 2013 | Awakening

21


6 7

我認為哈佛推動 gap year 的目的,是讓學生 開拓視野,將多元觀點帶回思想殿堂,激盪 火花。此外,更讓學生思考:當擺脫一切外 在壓力與期望,自己會如何活出自己的人 生? 哈佛每年也真的有 50~70 位新生選擇 gap year。根據哈佛學生報指出,這些 gap year 經 驗永生難忘,還建議將 gap year 這樣的行動推 廣到全校。

聽眾 蔡先生,來自台灣: 請教逸帆,從您走訪美國訪問的經驗中, 台灣人才問題出在教育、政策或是學生本 身?教授的學閥態度、太看重 SCI 期刊等狀況 是否易導致人才危機?學習新加坡的開放政 策是否能紓解人才危機?

帆: Evergreen State College 是所美國頗有名望的 公立學校。教育家 Loren Pope 曾出版一本書, 名為《College that Changes Lives》。44 所學 校中,只有兩所公立。其中 Evergreen 榜上有 名。Evergreen 到底哪裡特別? 根據與 Evergreen 老師的訪談,我們發現 Evergreen 的三大特色: 第一,所有課程都跨領域。不同專業背景 的老師一起設計課程,一起領導教學,而非

若是擺脫一切外在壓力與 期望......

你會如何活出自己 的人生?

分開授課。這樣的授課模式俗稱「群師指導跨 領 域 學 程 (Team-Taught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另一門我看到的課程,就是讓學 生實際經營農場。為了養殖適宜的動植物,學 生必須學習氣候學、生物學,熟悉當地生態。 為了保障農耕有效無毒,食品安全與永續農業 是必備概念。最後,產品銷售,農場營運,都 由學生負責。課程涵蓋地科、生物、商業等各 種領域。知識無須刻意教授,而是實踐中自然 學習,融會貫通。 第 二 是 學 生 的 「 自 主 課 程 合 約 (Individual Learning Contract) 」 。 若 是 對 現 有 課 程 不 滿 意,學生可以依自己需求,提出學習計劃,設 定學習目標以及檢核方式,甚至決定拿多少學 分——只要能夠通過評選委員的認可。於是, 有學生發起自己的研究,也有人將工作經驗納 入計畫。 第三,這所學校沒有分數,只有「敘述性評 量(Narrative Evaluation)」。每位學生的表現, 都會有具體事件的描述。累積起來,就是一個 人的學習故事。 雖然學生入學成績大多座落於 25~75 百分位 數之間,畢業後卻有 85%能進入自己第一、第 二志願的研究所或職場,甚至有超過一成學生 一畢業就自行創業。《辛普森家族》作者 Matt Groening,就是這所學校的校友。 一週後,我們參訪哈佛大學。從校園外觀, 就能看出不同的文化。 時值八月底九月初,即將開學。在 Evergreen 的佈告欄上,大多看到 NPO 徵人訊息、聲援 廢死運動、有機農園等廣告。哈佛的佈告欄 上,大約 1/3 是學術研討會。1/3 是購物、派 對的活動。1/3 是家教或是考試機會。 由於哈佛大學已成為一處著名觀光景點,校 園 內 處 處 可 以 看 到 學 生 自 行 經 營 的 Harvard Shop。在一間 Harvard Shop 裡面,我跟一位值 班研究生聊起哈佛。只是問起 Harvard Shop 的 營運模式、商品背後的意義,卻是一問三不 知,要我上網查。只有一個問題,他回答得出 來。


8

攝影/林彥甫

我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哈佛造就這麼多有名的校友?」 「吸鐵效應(Magnet Effect)。」他說。 這個答案或許正好呼應哈佛為何鼓勵學生 gap year。 有人說過,名校唯一的工作,就是招募到精英學生──之後只要讓他們不要變差就好。但是因為 篩選,提升所謂「後段班」學生的任務就變得十分艱鉅。 「就商業或工業的立場,控管輸入(Input)很重要。為了生產預設中的產品,工廠必須使用篩選出的 優良原料。但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應當讓每個人以幸福人生,活出對社會的貢獻。以一種公平 正義的立場,教育不應該篩選學生。」 以上這段話,出自我們與奧勒岡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Yong Zhao 的訪問。正好為今日沙龍註腳。 您問到「新加坡的政策是否能紓解人才危機」?我認為,廣納英才,就像篩選優良的原料,能夠 讓國家有統計上的亮眼成績,卻也讓學業成就低的學生被邊緣化。在美國貧窮社區的犯罪率,以及 「後段學校」的中輟情形就可見端倪。 Evergreen 經驗,讓我們思考:教育,該如何讓我們人生煥然一新? 威麟老師對 gap year 所強調的意義,相信也正有此意。

MAY 2013 | Awakening

23


2 1

PHOTO BY morteza bahmani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心 作 坊

世界永遠不會被 Google Earth 全部容納,因此生命需要許 多次上路。但是,旅行是否僅僅意味著品嘗當地的特色美 食,用照相機記錄下美麗風景這麼簡單嗎?如果相逢沒有 化作一次自我更新的機會,出發本身如何喚醒自己絕大部 份時間里以機械的方式度過的生活? 22 歲的切格瓦拉和朋友——激進的麻風病醫師格拉納多 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縱穿南美的旅行。他們不是拍些漂亮的 照片、欣賞風景的旅遊者。他們的旅行像是某種形式的社 會研究:分擔每一個道路拐彎處發現的人類的苦難,并尋 找這些苦難的根源。本期節選的是切格瓦拉旅行日記中的 一篇文章,是他對這一次南美之旅的一些澄清。

這不是英雄事蹟,也不僅僅是一個憤世嫉俗者的記述; 至少這不是我的本意。 這不過是兩個有著相似夢想與希望的生命的短暫平行。 九個月的時間里,一個人可能產生很多想法,上至哲學命 題,下至像要一碗熱湯這樣的卑微願望(這與他的胃很有 關係)。並且,如果他多多少少能夠算作是一個探險者, 他就會有一些可以讓其他人感興趣的經歷可以去講述,而 他隨意記下來的內容就很類似於這本日記的東西。 事情就是這樣,硬幣被拋擲空中,旋轉多次,有時候正 面朝上,有時候背面朝上。人是萬物的尺度,我通過我的 嘴敘述,再以我的文字記錄下我的眼睛看到的事。有可能 硬幣正面的機會有十次,我卻偏偏看到了一次反面;反之 亦然。沒有什麽需要解釋的,我的嘴只講述我的眼睛告訴 他的事情。我們的觀點是不是過於狹隘、過於偏激、過於 草率?我們的結論是不是過於武斷?有可能。但這不過類 似于打印機如何詮釋促使你敲下打字鍵盤時的不同衝動, 那些短暫的衝動本身早已消逝了。除此以外,沒有人應該 對此負責。寫下這些字句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的 那一天就死了。我,重新整理並出版他們的那個人,已經 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曾經的我。在我們帶有大寫 A 的美 洲的旅行已經使我自己改變的比我預想的還要多。

祝佳麗 香港理工大學

MAY 2013 | Awakening

25


1 2

朱祥寧 羅東高中

革 命 前 夕 的 摩 托 車 日 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 導演/華特薩勒斯

演員/蓋爾賈西亞伯諾 米雅曼斯崔洛

PHOTO BY www.wareartsfilm.co.uk

為什麼人總想去旅行,為什麼 總想做些不一樣的事,或許,不為 了什麼,只是不願安於一個一成不 變、日復一日的平凡。有些事情, 不做不會怎麼樣,做了很不一樣, 這就像是一種天命,完成一個你一 直想要去做的事。兩個醫學院的學 生,一台摩托車,《摩托車日記》 就像是兩位主角替我們體驗了一段 旅行,他們帶著家人的關心和對世 界的憧憬,展開了探索南美洲的摩 托車之旅,儘管路上艱辛皆在、爭 執難免,兩位樂天派青年仍被這無 邊的旅行深深吸引。 我一直很好奇就竟是怎麼樣的 成長背景造就了這一位革命英雄─ ─切•格瓦拉(蓋爾賈西亞伯諾/

飾),而這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 影,細細的介紹了他的這一段經 歷。雖然在大眾的眼光裡他們或許 會被視為逃離學業、擺脫過去的兩 個頑固學生。可是仔細想想,促使 他們行動的或許不只是對旅行的夢 想,還來自於對原先生活的平淡厭 煩。他們踏出那一步,是因為了解 人類在生命每個階段其實都有能力 去完成夢想,即便只是旅行。事實 上人的心很害怕在追求夢想的時 候,也會失去所有已經贏得的東 西。但跟隨著心,真心渴望一樣東 西,就放手去做,因為那就是你來 到這世間的任務,必能從中獲取很 多的能量。看過書和電影後不難理 解他們為何擁有如此成就。


封 而讓我不斷深思的是,他們究竟在這段旅行獲得 什麼?影響了他們之後的發展?是一段感情、一個經 驗、探索、還是發現?他們目睹了殖民體制下的貧富 懸殊、階級的對立,種種的苦難和不義。面對生老病 死的悲痛,思考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人們之間的相 似性何其大,所有人都傾向於要賦予自己的體驗某種 意義(笑)。就像主角要給這段旅行一個意義,而我也正 想要給觀看這部電影一個意義。最終是我們都無法具 體解釋到底得到了什麼、人的心靈到底被什麼充實 著?但我們卻因此被改變了。 他們放下學業,出走家鄉,在已經習慣的東西和 想要擁有的夢想之間作抉擇。當他們真實的在追尋著 夢想時,一路上都會發現從未想像過的東西,如果當 初沒有勇氣去嘗試,那如今或許他們還只是個普通學 生而已。

MAY 2013 | Awakening

27

PHOTO BY www.xxc.idv.tw


黃秋怡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Did You Know? 點亮藍燈:關注自閉症 2007 年 12 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 2008 年起,將每年 的 4 月 2 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意識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 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呼應聯合國的號 召,全世界六大洲 30 多個國家有超過 1400 棟地標性建築物為 世界自閉症意識日(WAAD)點亮藍燈。?

自閉症,醫學上也稱孤獨症。典型病徵,包含社交溝通障 礙,以及重複某種固定的行為或語言(學名稱做「刻板行 為」)。雖然自閉症的病因還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研究表明, 危險因素可以歸納為:遺傳、感染與免疫和孕期理化因數刺 激。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癒自閉症,但可通過康復教育有效改 善和提升患者的學習與生活能力。

關於自閉症的患病率報導不一。一般認為約為兒童人口的 2 ∼5/萬人,男女比例約為 3:1∼4:1,女孩症狀一般較男孩嚴 重。我國兒童自閉症則占精神殘疾首位,自閉症患兒已超過 100 萬。

因為孩子認知能力不足,難進國內普通學校。特殊教育學校 通常只針對智能障礙兒童,且接納力嚴重不足。除外,公辦康 復機構太少,民辦康復機構條件差,生存艱難。良莠不齊、魚 目混珠的現象嚴重。殘聯、教育、醫療等主管部門都可審批服 務機構資格,而從業人員的資質證明也是空白。


心理療法能夠緩慢改善自閉症。除了常規心理治療,近年也出現一 些比較獨特的方式,比如利用海豚、機器人對自閉症兒童進行輔助訓 練。科學實驗證明,海豚發出的「超聲波」式的聲音對自閉兒大腦有 一定的啟動作用。法國的機器人 NAO(box)也可以幫助自閉兒掌握基本 社交技能。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威爾明頓分校(UNCW)沃森教育學 院就利用機器人 NAO 和孩子們玩 「Simon Says」(類似「我說你做」 一類的小遊戲),提高自閉症孩子的交往積極性。

自閉症患者的就業問題也令人擔憂。目前在大陸,對自閉症患者的 系統性的培訓尚缺失。自閉症患者溝通困難、情緒不穩、固執行為、 人際關係不好等問題往往影響就業,不同患者的病症也存在個別差 異。不過,國外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系統性研 究及追蹤輔導,開發出多樣就業職種。因此,如果要協助自閉症者就 業,需要針對不同個案的特質提供不同的就業服務。

你知道為何「世界自閉症意識日」要點亮藍燈嗎? 你是否知道其他幫助自閉患者的途徑? 如果您有關於以上兩個問題的相關訊息,歡迎您來信 awakeningyouedu@gmail.com。您的資訊將有機會分享在 Awakening 網 站與雜誌!

——圖為裡約 熱內盧基督像為自閉症患者亮起藍燈 MAY 2013 | Awakening

29


PHOTO BY fluffisch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