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藝術五週年紀念冊

Page 1

New

Life

Art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承藝術五週年紀念冊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董事長的話 重

視「生命的價值」是新光的經營理念,從新光創辦開始,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即是新光的主 要價值,這個理念成為新光企業每家公司的理念與使命,1983年所成立的新光人壽慈善基金

會,即秉此理念,濟貧救困,獎助文化、學術、藝術,急難救助、照顧員警遺眷生活,捐款警政、 治安、消防等基金並關注全球暖化、關懷弱勢及保育動物等議題,以具體行動落實照顧生命及重視 生命價值的社會責任。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為了服務老年的需求,本會於2003年與紐約 Elders Share the Arts共同規劃,開始推動「傳承藝術」與「活化歷史」方案,並且透過長久的經營 讓方案在台灣能開花結果;這兩個為長者服務的方案不僅回應了社會的需求,更跟上國際服務概念 的腳步,成為高齡藝術服務的先驅,為社會打造重視長者身心靈服務的基石。 多年來,本會吳欣盈執行長領導的專業團隊,已順利地將此服務老年的創意方式深耕台灣,獲 得了許多媒體及社福單位的肯定與支持。未來,新光集團將持續提供相關資源配合推動,也期望結 合更多理念相同的夥伴,共創新局,為社會帶來更大的福祉。茲逢活化歷史與傳承藝術五週年慶祝 活動前夕,謹略述本會之經營理念,用茲期勉,並策勵將來。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 董事長

1


Susan Perlstein,

Founder and Director emeritus of Elders Share the Arts

It

is exciting to celebrate the 5th anniversary of Legacy Art Works in Taiwan. The program began with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kin Kong life Foundation and Elders Share the Arts, a New York City community based arts organization. It has been an honor to be part of this inter-cultural exchange. Develop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Elders Share the Arts, a community arts organization that honors the stories of elders and transforms them into art, Legacy Art Works brings together elders and their caregivers to create visual art projects that illustrate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he program culminates with a community celebr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old age is often treated as a disease, rather than a normal process. The good news is that over the past years, we have witnessed a shift in attitude towards seeing older people for their potential despite of the losses that accompany the aging process. Through programs like Legacy Art Works, we seek to honor the aging process by helping older people explore their creativity and connect with others around them. I wish to thank my many colleagues who have successfully sustained “Legacy Works Program� in Taiwan. Cynthia Wu,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Shin Kong Life Foundation and her extraordinary staff, Nydia Wu and Jona Lin, have worked to i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gram. It has been a pleasure to develop program with such a committed and dedicated staff. Legacy Works Directors, Kang Szu-Yun and Chiang Ming-Suan, are compassionate, knowledgeable educators and trainers. They enthusiastically embraced the details of the program and then learned to train others in gathering stories and art making. Dr. Yang Peishan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Social Work has also been important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gram because of her encour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addition, Dr. Yang’s research evaluation showed that older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were healthier and happi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significant results can help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ograms like Legacy Art Works. Thank you all for your extraordinary dedication. I look forward to continuing ou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ongratulations on sustaining Legacy Art Works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caregivers and the elders. Best wishes, Susan Perlstein

2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名家語錄

Susan Perlstein

Elders Share the Arts創辦人、 榮譽理事

喜「傳承藝術」在台灣邁入第五週年。這個計畫始於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和Elders Share the Arts的合作,很榮幸能夠參與這項跨文化的交流。Elders Share the Arts是一個社區藝術機

構,我們看重長者的生命故事,並將這些故事轉化為藝術,而「傳承藝術」就是Elders Share the Arts在美國發展出來的計畫之一。「傳承藝術」將長者和其照顧者聚集在一起,創作出描述長者生 命經歷的視覺藝術作品。計畫的最高峰是舉辦一場社區慶典(藝術饗宴)。 在世界各地,往往將老年視為一種疾病,而非正常的過程。好消息是在過去幾年裡,我們目睹 態度的轉變;儘管長者因年長而在能力上有所虧損,但仍然正視他們的潛力。透過「傳承藝術」這 樣的計畫,我們幫助老年人發揮創造力,並和身旁的其他人建立聯繫,希望藉著這樣的活動來尊重 老化的過程。 我要感謝許多使「傳承藝術」得以在台灣成功延續的同事。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的執行長吳欣 盈,以及她傑出的員工吳少君和林育如,都致力確保計畫的執行品質。能和這樣一群專心致力的同 仁一起發展計畫,甚感榮幸。 「傳承藝術」首席講師思云和明璇,都是熱情、博識的教育者和訓練者。她們熱誠地採納計畫 的各項細節,然後學習訓練新人進行故事收集和藝術創作。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楊培珊副教授在 過去五年裡不斷地鼓勵並進行督導,也是使「傳承藝術」計畫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人士。此外,楊 教授的研究評估顯示,參與這項計畫的長者比控制組的長者更加健康、更加快樂。對於「傳承藝 術」這類計畫的成長與發展而言,這些重要的研究結果有極大的助益。 感謝所有人非凡的貢獻。我期盼能夠繼續進行國際交流。為了「傳承藝術」能夠持續發展,以 及長者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得以提升,謹致最大的祝賀之意。

Susan Perlstein 3


陳志章院長 台北市立浩然敬老院院長

要是對我們的長輩們有幫助的活動,哪怕只是那一點點的改變,我們都願意去嘗試、願意多花 一些心力去做,或許能幫助的長輩有限,但我相信只要去做,就一定值得!

浩然敬老院是臺北市唯一公立安養護機構,在照顧長者這條路上承載者太多祝福與關注,但真 正的仍應回歸到如何在照顧長者服務實質內容上力求精進與發展。 當初引進傳承藝術團體活動的想法,主要是希望能透過不同活動的帶領讓院內憂鬱指數較高的 長輩獲得幫助與改善~在經過老師的引導及同仁的鼓勵下,活動帶領幾個月後,我們看到了長輩的改 變,其中有幾位長輩平時內向害羞,院內活動也幾乎都不參與,鮮少與他人有所互動的情況下,在 透過團體活動的引導,開始能夠侃侃而談。 最是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地方~傳承藝術團體活動不但讓我們同仁在輔導或訪談中更瞭解案主的家 庭生態、成長背景及生活模式,更能協助長輩們圓夢,我想再也沒有什麼比看到長輩圓夢時那燦爛 笑容更令人感動的地方了! 感謝傳承藝術夥伴在這條專業道路上相陪、相伴、互相成長,真正讓長者有較豐富與愉悅的燦 爛晚霞生活。

4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名家語錄

陳穎叡主任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社會服務室主任

間真的過得好快,首先要恭喜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在台灣推動「傳承藝術」滿五週年了,短短 五年的時間卻已經在台灣得到許多豐碩的成果。

其實我認識「傳承藝術」的時間更久,當時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的吳欣盈執行長從紐約邀請 Susan來台介紹他們在紐約執行的兩種長者藝術服務──「傳承藝術」與「活化歷史」。 我與Susan 在過程中有一些交流,對於以藝術促進老人身心活化、社會參與的這個理念相當的認同。 之後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開始派人到紐約學習相關的技術,我很榮幸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著 工作的轉換,但卻一直與她有著各種形式的連結,看著她從一開始僅由兩位種子教師在各個安養機 構帶領老人的團體,到後來開始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訓與認證制度。在這個過程中,我聽到、看到各 式各樣老人家轉變的故事:原本不與人交談的阿公,由於參加傳承藝術,出現了開朗的笑容;肢體 不方便的阿嬤,也用著顫抖的手為自己作品上色;甚至整個社區一起將老人家的故事創作成一個作 品。小小的人生故事在藝術的包裝下,都成了我們生命的資產。這是聯合國創意老化理念的具體實 現,更讓我們對於老化有了新的想法與定義。 其實,「傳承藝術」活動的開始是由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引進、培植,對於它的未來發展, Cynthia有著非常前進的想法,她為她建立了完整的制度,期待它可以變成一個帶領社會潮流的社 會企業,不但能以創意帶動社會的改變,還自給自足、永續發展。其實,「傳承藝術」在台灣的發 展,甚至比她的發源地更加完整,可以預期,未來勢必在高齡的台灣社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目前我任職的台北仁濟院也開始推動「傳承藝術」的活動,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在 台灣看到更多老人家的笑顏與活力。

5


吳欣盈 執行長的話 隨

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提供一個普及老年族群的創意老化服務為勢在必行的方向,本會積極的 培養種子師資,提供國際團體領導者認證的資格考察,與先進國家的社會服務接軌,以為專業

服務人員打造良好的培育概念與工作環境。然而,社會服務的工作較難立竿見影,需要長時間的投 入才能帶給社會豐碩的效益與成果,故期望在我們的拋磚引玉之下,可預見政府在未來能提供長者 全人服務,社會大眾也能了解創意老化的新概念並發展成為必要性的全民運動。 回想在2003年前往紐約拜訪Elders Share the Arts(ESTA)的創辦人並曾擔任前美國總統柯林頓老 人福利顧問的Susan Perlstein女士,在與她經過兩年的方案規劃,為方案做了在地化的調整與新添文

6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化上的特色,將「傳承藝術 Legacy Art Works」與「活化歷史History Alive」方案結合新光集團的資 源開始於台灣服務,「傳承藝術」透過藝術服務病弱長者,「活化歷史」則是使健康長者進入校園 親自述說生命。 在「傳承藝術」初期的工作策略,我將本會的角色定位為一個引領者及開發者,重點放在經營 團隊,提供督導系統支持、學術研究、行銷推廣,培養出關鍵的兩位專業的講師—長期從事老人社 福實務工作的社工督導康思云與江明璇,由這兩位種子師資開始,這五年來已訓練出70位的團體 帶領者。另外,邀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楊培珊副教授督導團隊,並委託其成立研究專案,以呼應 ESTA與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結果,證明長者從事藝術活動有助延長壽命、促進身心健康。 「傳承藝術」與「活化歷史」透過長者藝術的呈現,可以看到世代交替的過程,即使時空不 同,價值觀也開始改變和多元化,但這些都是無形且珍貴的歷史寶藏,誠如我從父親手中承接了祖 父所創辦的新光「以人為本」觀念和「維持現狀即是落伍」的創新精神,並因應時代的趨勢和社會 的需要將祖父及父親的精神繼續延續下去。如今,兩個方案受到許多社福單位及媒體的支持,更甚 而因創意老化的服務及在地落實的推動,於2006年年底獲得國家公益獎的肯定,我們達成階段性的 里程碑,期望未來在航向長照藍海之時,「傳承藝術」與「活化歷史」能在台灣長久經營,同時有 更多單位共襄盛舉。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 執行長

7


楊培珊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喜傳承藝術五周歲生日快樂!2005年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吳欣盈執行長與美國紐約Elders Share the Arts(ESTA)合作引進傳承藝術方案,開始培訓專業講師,推動以高品質的藝術團體

活動形式服務老人的歷程。五年以來,在基金會堅定的支持之下,傳承藝術在台灣一步一腳印地 耕耘,不斷地開發手作藝術活動在老人服務領域運用的可能性,並透過長輩們的藝術呈現訴說了許 許多多的生命故事,讓社會大眾能夠看見、瞭解與分享長輩們不受年齡與健康條件限制的創意與精 彩。傳承藝術讓許多長輩的心又活了起來,讓許多年輕的伙伴找到與長輩建立關係的管道,也讓 「傳承」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由許多的關懷、互動與創作串連起來的具體事實。 本人由於和傳承藝術的創辦人Susan Perlstein女士同為哥倫比亞大學校友,兩人在新光的介紹 下一見如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投入傳承藝術的工作團隊,擔任督導的角色。由最初的方案階 段,逐漸轉型發展社會企業雛形,到目前兩位專業講師嘗試以公司型態經營傳承藝術,過程中我身 為督導,總盡力協助基金會與工作同仁們找到實際的工作策略與方法,好能順利推動業務以達成團 隊的共同理想與社會使命。我認為督導的任務是要盡可能地協助工作伙伴們一起「嘗試、成功 (Try and succeed),而不是「嘗試、失敗 (Try and error)」,因此不斷鼓勵工作同仁們在理論的基礎上開 創新的藝術媒材、新的服務模式、多元的服務對象及可能的服務地點,同時也負責傳承藝術的評估 研究,證實方案確實對促進老人的身心功能有所助益。 過去的五年草創初期,傳承藝術在台灣由無到有,奠立了紮實的基礎,也讓一個「外國」的理 念,真正成為台灣落地生根的資產,有足夠的信心服務所有台灣的長輩們,甚至已經開始嘗試擴展 到其他有需要的人群。放眼未來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傳承藝術將繼續努力,倡導「創意老化」 的概念,讓每位長輩都能快快樂樂地發揮創意,並藉由參與多元的藝術活動來再造生命的風華。同 時,所有的「觀看者」或「陪伴者」也能因此感受到生命無限的美好!更期待政府與企業能以具體 的行動加入我們的行列,讓傳承藝術能永續傳承!

8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首席講師介紹

康思云 傳承藝術首席講師

年前的那個午后,帶著服務老人的熱情與未來無限 的可能,我用半調子的英文結識了橫跨太平洋而來

的Susan,那段晤談、那幅記憶中的畫面,彷彿停格了一 般清晰,與傳承藝術相關連的一切就從那一刻起充滿活力 的展開了。 這段將傳承藝術帶回台灣的歷程,不論是服務長者的 實務面、訓練系統的規劃、專業團隊的建構……及至社會 企業的成立,都好似努力活出學校老師所強調的科學精神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幸而有基金會各方面全 力的支持,才使傳承藝術在不斷地嘗試中穩健地長大。身 為社工的我,從畢業就夢想著用藝術來服務人群,這個夢 想在傳承藝術中起飛,超過所想所求。 這些年,從第一線的社工員轉變為傳承藝術的首席講 師,位置不同了、眼界不同了,回顧過去的自己,有許多 不足,然而,不論我的身份為何,爺爺奶奶們對我的笑容 是一樣的。也是因為他們的肯定,使我堅定的走到如今。 記憶像是越沉越香的酒,越思想就越發的鮮明,爺爺奶奶 們,您對我的珍惜,我緩緩地擱在心底。 五年了,抬頭仰望,未來的路無限寬廣!

9


江明璇 傳承藝術首席講師

承藝術五年了!原本只是一個機構內推展的方案,在新光 人壽慈善基金會的贊助和扶持之下,它不再只是一個方

案,而是擴大成為一個以企業的方式來服務長者的社會企業,持 續走在福利服務領先地位中,真的很不簡單! 回顧這五年,心中充滿了感恩!謝謝爺爺奶奶們不吝惜分享 他們的生命故事,這些故事成為我們繼續投入服務的動力,也幫 助我們在人生許多的抉擇上提供了清楚且智慧的方向。在世代間 的交流互動過程中,探訪了彼此間心中的秘密花園,看到了在每 個人心中那生意盎然的生命力及美好!深刻的體認到:老年真的 是智慧的結晶,老年更是活力的累積! 在傳承藝術中,跳脫身體上的限制,透過藝術讓思緒、語 言、回憶、想像力和創造力自由的翱翔,在這稱作是生命的畫布 上揮灑出繽紛的色彩。每一筆都讓人驚豔,每一畫都是那樣的渾 然天成。期待有更多的長者透過這一套方法,能享受到生命自由 翱翔的快樂及活力,留下讓人流連忘返、久久無法忘懷的曠世鉅 作!也讓在一旁觀看的我們,有幸能親身經歷大師生命中每一場 重要時刻! 謝謝傳承藝術讓我看到了老年的美好及可貴!相信下一個五 年,傳承藝術能綻放出更多元的色彩!

10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創立於1983年,秉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延續新光關係機構 創辦人吳火獅先生「回饋」和「創新」的精神從事社會公益。除了提供急難救助、殉職警消人員家 屬慰問之補助外,並以贊助各類型社會公益活動為主要服務目標。 近年以「原住民」、「女性健康」、「傳承藝術」與「活化歷史」為重點服務方案,並發展企 業志工與海外慈善捐贈項目。在充份運用新光關係機構的資源下,策略性的結合非營利組織團體, 規劃符合社會需求的服務方案,有系統的評估成效,以發揮基金會最大的效益,並於2006年榮獲第 六屆國家公益獎之肯定。

──讓傳承藝術邁向社會企業 以企業模式經營,跳脫政府社福系統所提供福利服務的使用方式,推廣「使用者付費」之概 念,讓傳承藝術等創意老化服務普及於老年族群。過程中為專業人員打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待遇, 使專業人力得以長久投注於長期照顧領域,累積工作經驗與專業技能,確保服務使用者得到高品質 服務。而公司營運之利潤將回饋至社會福利上,協助65歲以上之長輩們享受更豐富、更美好的高齡 生活,並扮演創意老化之倡導角色。

11


目錄 名家語錄 1 2 4 5 6 8

董事長的話 Susan Perlstein 陳志章院長 陳穎叡主任 吳欣盈執行長的話 楊培珊副教授

Legacy 23

首席講師介紹 9 10

康思云 江明璇

13

何謂傳承藝術

堅強團隊陣容 76 78 80 82

12

傳承藝術堅強團隊陣容 國際認證群像 如何成為藝術夥伴? 迴響便利貼

Love 老王伯伯及小童、素絲阿嬤、阿錢阿嬤、樹根爺爺

33

Empower 包伯伯、聯生伯、屏屏阿姨、校長、秋華阿姨、楊奶奶、黃爺爺

45

Garden 高爺爺、英鑾阿媽、小榮民爺爺、楊伯楊媽、阿木古爺爺

55

Attentive 麗麗、石頭公、新竹榮譽國民之家、古月姨

63

Companionship 金生大哥、阿葉奶奶、小玉奶奶

69

Young 王坤阿嬤、素月阿嬤、超high暖身排行榜、勇伯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承藝術簡介

何謂傳承藝術 傳

承藝術是一種運用團體工作技巧及藝術創作之多元性所搭配而成的服務方式,引導長 者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題進行獨特性、特殊性的討論,並透過藝術創作來塑形其

記憶中的樣貌或想法,將長者的生命故事「做」出來。經由主題式生命故事的分享、彼此間 在藝術上的合作、互助,增加長者與長者、長者與藝術夥伴、藝術夥伴之間的正向互動經 驗,建立其深厚的友誼關係,使其生活品質因著社會互動的增加而提升。長者在傳承藝術團 體中所創作出具生命故事性的藝術作品,將可流傳給他們的親友,猶如精心留存的「傳家之 寶」,其價值無可言喻。故,傳承藝術團體亦可視為一個視覺藝術團體。

傳承藝術運用的相關理論與方法 傳承藝術的精髓為「友誼」,也就是透過增進長輩與他人之間的互動,自我經驗的分享 幫助生命進行重整,並透過他人的回饋得到重新詮釋的機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經由軟 性的活動及談話過程,更加的緊密。以下為傳承藝術團體中所使用的理論與方法: 13


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銀髮服務的新主流,尊重每一位長者的尊嚴及完整性,用將心比心化為實際服務方式對 待長者,是一種親切、和善的銀髮服務方式,使提供照顧時更加容易,長者及照顧者的生活 將更有意義。 在傳承藝術團體中,每一位長輩被視為是有潛力及能力的個體,他們的每一個動作和反 應都是團體注意的重點。完全的包容和接納,讓進入團體中的每一位長者願意敞開心房,展 現最真的自我,讓身旁的人發覺到他們與平時生活中的不同,在心情上及互動關係上帶來許 多的自由、自在及自主性。 自然性支持 每一個人都有優勢、天賦,以及貢獻,當個體的自然性支持被發展時,可以提昇一個人 的生活品質,增強獨立自主性,與社群產生連結,以「完成個人的夢想和目標」作為工作的 方向。 長者離開自己原本的生活圈,進到機構中,需要學習團體式的生活,開始面對新的生活 型態。入住前與家人和親友間的互動關係,甚至是平時購物所建立的人際網絡,因著入住機 構而被斷絕或是有強烈的改變。如何幫助長者維持既有的功能及能力,並提升其在機構生活 中的品質,建立長者在機構中的自然性支持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14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承藝術簡介

傳承藝術團體的精髓在於友誼關係的建立,讓每一位進入團體的成員彼此間能夠建立深入且 長遠的關係,在一對一的陪伴過程之設計下,長者與藝術夥伴透過主題性、有意義的訪談互 動,成為忘年之交;長者與長者之間,在團體動力的營造下,將相同或不同的生活經驗連結 在一起,成為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和期待。成員間所建立的關係和情感在團體結束後仍就持 續進行,長者甚至更願意且積極主動的去關心機構內外的其他人,拓展其人際圈。 創意老化 2002年聯合國第二屆老齡議題大會指出:讓老年人有參與文化藝術等創意活動的機 會,是人性化的老化過程的基礎,而目前世界各國也針對創意老化的發展予以積極的關注與 投入。 人從一出生便開始老化,老化絕非只是老人的專利!老化的過程不應該是黑暗、可憐、 悲慘,而是可以是老的很快樂、很有活力的。研究顯示,進行創意活動時,在生理層面及心 理層面上會產生不同的效益!在生理層面上:藝術活動有助於腦細神經胞的發展、可將身體 轉換到較為放鬆的狀態。在心理層面上:可降低憂鬱、寂寞與焦慮,增加個人對自我的正向 感受,增加控制感,協助情緒抒發。傳承藝術團體以有趣、好玩、新奇的暖身活動作為開 始,以藝術作為長者表達及展現自我的媒介,視長者為創作者非病人或需要被處理、關懷的 人,使成員期待每一次的傳承藝術團體。成員參加每週一次、每次兩個小時的傳承藝術團體

15


過程中,其注意力及焦點移轉至創作美好的事物及分享自己 的生命故事,忘卻自我身體的限制及病痛。 懷舊 傳承藝術團體的主題設定與長者的生命經驗和過往生活 息息相關,導入具體的問題引導和設計,幫助長者透過回憶 過去,重新整理並檢視自己現在的生活,找到生命的價值和 動力。 透過具體的引導,幫助長者記憶起已經遺忘很久的往 事,或是觸發其對於人事物的記憶,找回過去的自我與自 信,同時在奠基自我價值和印象中發展並肯定現在的自己、 找出生命的意義及價值,讓生命的最後一站充滿動力和活 力。 敘事 在團體中重視傾聽,透過主題式的分享,期待每一位長 者能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對自我生命故事的重述和整 理,幫助長者對於生命事件和價值有重新詮釋的機會。 記得在一次團體當中,在談及自己的過往時,一位奶奶 因為自己被強暴懷孕,而嫁給那位強暴犯,而強暴犯先生仍 然在外賭博、喝酒,完全不顧家,奶奶仍為他生了不只一個 小孩,還一肩挑起養家及照顧孩子的責任,甚至先生死後她 仍未改嫁他人。奶奶為了此段過去有極大的憤怒和自怨,覺 得自己命不好、遭遇很慘。但在藝術夥伴的傾聽、陪伴及正 16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承藝術簡介

向的回饋下,讓奶奶發現她是一位非常守貞且有節操的婦女,是值得尊重的,並在奶奶的作 品上放上寫有「貞節牌坊」四字的紙片,鄭重的將這個榮譽頒給奶奶,奶奶從那時候開始肯 定了自己的價值,原本封閉的心、不常開口與人交談的情形有了改變,笑容變多了,與人互 動的話語也多了,臉上表情也柔和起來。這只是傳承藝術團體中的一個例子,其他類似的例 子還有很多。也有長者透過對自己過去記憶的回想和再描述,發現了自己的潛能或激起再去 圓夢的動力。

以藝術作為溝通媒介 藝術充滿想像及創意,沒有固定的形式或規範,能超越語言的限制,幫助長者表達出許 多口語或肢體所不能夠說出的想法。藝術的創作更能幫助長者移轉注意力,暫時減緩身心上 的不適,更可提升自信心。 團體中有一位患有巴金森氏症的爺爺,在進入傳承藝術團體前,照顧服務員每3-5分鐘 就會聽到爺爺說他想從床上坐起來、或下床、或上床、或想躺下休息等躁動的情形。在進入 傳承藝術團體幾次之後,爺爺忍著坐在輪椅上會一直往下滑的不適,仍舊堅持要待在團體 中,雖然說話已經不能那麼口齒清楚了,但爺爺仍然願意發大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創作 過程中,更是專注的投入,總是團體成員中最後一個離開團體的人。也有長者因病無法走 路,需要靠輪椅來代步,他仍有一顆想冒險的心,想從淡水衝浪到西子灣。透過藝術創作, 實踐長者這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長者在這個過程中,感到滿足和開心!透過團體中的分 享,成員間的慰問和支持,幫助有憂鬱傾向的爺爺,雖在團體過程中被診斷出為癌症末期, 仍勇敢的面對,整個團體成員也一同朝向探討死亡準備的議題,並陪伴爺爺完成他的心願─ 乘坐台灣高速鐵路、去動物園看貓熊的願望,徹底實踐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17


傳承藝術在台灣 「傳承藝術」(Legacy Art Works)源於美國紐約市的非營利組織Elders Share the Arts (ESTA),為創辦人Susan Perlstein女士於1979年規劃發展出來的服務方式。ESTA的宗旨 是證實老年人的角色如同歷史和文化的支撐者,利用藝術的表現方式來傳達老年人不同的生 活經驗和生命故事,如舞蹈、戲劇、攝影、說故事團體等。傳承藝術為其中之一的服務方 案,此方案延續執行至今已30餘年,其服務區塊逐漸由紐約市擴散至美國全國。 2003年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吳欣盈執行長參與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慈善工作坊(The Philanthropy Workshop),透過慈善導師Sal LaSpada博士介紹因此認識紐約的Elders share the Arts(ESTA)並前往參訪。ESTA以創意及藝術的服務方式提供長者服務及代間服務,為台 灣社會服務中所缺乏,故吳執行長便積極將ESTA所提出兩個服務長者的方案「Legacy Art Works」與「History Alive」引進台灣。經過兩年的對台灣老人社會福利環境做研究調查, 並開始針對ESTA提出的兩大方案進行評估。於2005年派遣2位種子教師自ESTA將Legacy Art Works方案帶回台灣,成功發展本土化的「傳承藝術」服務。承繼紐約ESTA多年來發 展Legacy Art Works之經驗與成效,傳承藝術在台灣不僅保有Legacy Art Works的精髓,以 「團體工作+長者與藝術夥伴一對一關係+主題性述說生命故事+視覺藝術創作」來服務機 構中失能長者,也將服務觸角深入社區內獨居長者及安養機構內健康長者,滿足長者生命統 整之需求,也協助他們建立並發展自然性支持系統。 傳承藝術自2005年正式在台灣執行至今,已逾五個年頭,培訓出19位領有國際認證的 團體領導者,訓練了300多位藝術夥伴,在各地陪伴長者參與傳承藝術團體,服務的足跡已 達台北縣市、桃園、新竹、台南、宜蘭等地,更透過網路的方式,如官方網站及Facebook 粉絲團的設立,讓更多的人能夠即時的得知最新狀況。此外,傳承藝術也不斷受邀至各公私 立單位、大專院校進行團體實作演講、介紹創意老化理念等課程。身為先驅者的角色,讓整 18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承藝術簡介

個社會認知到創意老化的重要性,並使用這新穎的服務方法來照顧長者,甚而願意投入或使 用此服務,是傳承藝術一直不斷努力的目標。傳承藝術的發展方向不再只是以一個方案的形 式存在,而是成為一個能帶領社會服務潮流的組織,以長期為專業人員打造良好工作環境, 持續提昇高品質服務。這五年多來的發展內容和重點,整理如表: 傳承藝術營運五年間的發展內容和重點 時期 2005.04~2006.06 2006.07~2007.06 第一年 第二年 內容 致力於小型養護 提供機構申請免 機構中的失能長 費服務以累積服 務經驗 者的服務

重點 發展本土化服務 擴張服務據點 模式

2007.07~2008.06 2008.07~2009.06 2009.07~2010.06

第三年 使台灣每一個角 落的長者都能享 受如此精致的服 務方式,由免費 服務改變為部分 負擔的方式來提 供服務 開展團體帶領者 培訓系統

第四年 成為領導者相互 連結、資源共享 的平台,並進行 專業領導者國際 認證,展開自費 購買服務

第五年 多角化經營,發 展出不同的服務 模式如大團體服 務、安寧服務、 藝術手作課程等

建立國際認證標 朝向社會企業發 準,並發展專業 展 團隊

傳承藝術工作方法 傳承藝術團體的精髓─友誼關係的建立 傳承藝術團體是一個凝聚力十分強烈的團體,團體成員間的關係在經過數次的團體經歷 後情感濃密,對於團體的認同感高,在團體以外的時間,彼此間的互動頻率增加,更激發長 者去關心團體以外的人。 傳承藝術視團體中的每一位成員為朋友,非幫助者及被幫助者,在團體領導者及藝術夥

19


伴的訓練過程中,友誼關係的建立為不斷強調的重點及核心概念。因此, 如何幫助成員彼此間建立舒適且長久的關係,為團體領導者努力的方向, 也是在進行團體成效評估上一個具體指標。因此,在暖身活動的設計上, 除了考慮長者的可行性、易操作性、安全性外,有趣、活潑、有創意亦為 考量之一,另透過活動促進長者與藝術夥伴間的互動、合作,更是團體是 否成功的關鍵。舒適的友誼關係與是否專注傾聽、適切的回應、同理心和 友善的眼神及肢體接觸有十足的相關,因此,在領導者和藝術夥伴的訓練 課程中,這些部分都是教授和評值的重點。 有一位只會說國語的藝術夥伴和一位只懂一點點國語的長者,在傳承 藝術團體中相遇、成為忘年之交。語言雖在一開始是兩個人溝通互動上的 障礙,但,透過肢體動作、眼神、耐心陪伴、等待、小心的確認,及非語 言的藝術創作,拉近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讓長者願意放下家人探視外出 用餐的機會,期待留在團體中,而夥伴則是在團體以外的時間,天天到機 構探視這位長者,從不間斷。

團體五階段的介紹 此團體五階段為傳承藝術團體的主要架構,即最重要的骨架。領導者 若能清楚掌握住這五階段的目的和精神,便可成功帶領一個有聲有色的傳 承藝術團體,並能擁有豐碩的團體成果。對於參與其中的長者和藝術夥伴 而言,一個好的傳承藝術團體,能提振長者繼續生存的動力和意願,幫助 長者建立正向的自我、積極的面對生活;藝術夥伴透過陪伴的過程,提前 為老年做準備,也從長者身上吸取了許多寶貴的生命經驗和價值觀念,眼 20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承藝術簡介

界被拓寬,包容力增加。以下為團體五階段的介紹: 1. 暖身 作為傳承藝術團體的第一個階段,本階段的執行重點在於活絡團體動力,讓長者準備好 參與團體的情緒,也讓領導者藉由這個機會觀察長者今日的狀況。另透過暖身達成團體 中網狀的互動,並與上次團體內容進行連結(bridge),使長者和藝術夥伴回憶上次團 體過程中作品已完成的部分、所代表之意義,以連接到今日的主題。 2. 團體詩 接續在暖身之後,目的為營造團體動力,讓每一個成員都進入團體之中,也藉以觀察團 體狀況,知道成員今天的身體狀況或情緒如何。依據今日的團體主體,設計兩個具體且 簡單的問題來詢問所有成員。領導者一一將每個人的答案各自串接成一個句子,便成為 屬於個人的一首詩,利用詩的律動,使每一個成員的回憶變得美麗而充滿想像空間。此 團體詩亦為下一階段訪談拉開序幕,讓藝術夥伴可以循線進入長者的記憶中進行深入的 探索。 3. 訪談 此階段的重點在於建立長者與藝術夥伴間的友誼關係、為長者建構清楚且具體的回憶、 給予長者盡情表達與分享的時間,所得到的故事內容可做為創作時的依據。透過技巧性 的引導有助回憶的清晰度,讓原有的記憶或漸漸淡忘的回憶鮮明起來。在這個階段中, 藝術夥計藉著領導者針對團體主題所設計的引導語,與長者進行一對一的陪伴,幫助長 者搜尋腦中相關的記憶或印象片段,並將此記憶或印象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讓記憶 可以有具體的影像。 4. 創作 此階段目的在於將回憶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具體呈現,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刺激長者發揮 21


其潛能、創造力,也能藉由有意義性的創作暫時轉移長者的注意力,脫離身體上的病痛 及心理、情緒上的憂鬱,跨越身體上、語言上的限制。而其完成的創作成品成為長者生 命力的展現和歷史見證,亦可作為友誼之象徵及傳世之寶。藝術夥伴在這個階段的主要 角色為輔助及鼓勵長者自主創作,幫助長者發揮其手部功能和創意力,非替代或取代長 者來完成創作。其創作的內容應以當次團體所談到的故事內容為創作主軸。在創作的類 型上,應從簡單但效果及完成度高的創作方式和素材著手,吸引長者的興趣、好奇心和 注意力,增加其對藝術創作的信心和興趣。 5. 分享 此階段的發展重心為:給予長者展現自我的舞台、讓長者明白藝術是不困難的、用簡單 的方式完成美麗的作品、讓成員相互學習藝術創作和相互讚美的機會、為成員間發展正 向的互動關係。領導者邀請長者分享其創作的內容、創作過程中的心情和想法,也帶領 成員學習正向的讚美、欣賞自己和他人、分享,建立網狀的互動是領導者努力的方向, 提高整個團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篇由江明璇撰文,文章同步刊登於<台灣社會工作案例選評>一書,楊培珊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社會新聞出版總社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22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Love

Empower Garden Attentive Companionship Young

承藝術使老人家喜愛藝術創作、喜愛來參與團體。 即使是患有失智症的長輩,平日被干擾性行為所苦,

在團體中也可以暫時拋開執著,盡情地享受在畫作中。 即使是中風後無法久坐的長輩,在團體中也能侃侃而談過 去飆車的刺激與開餐廳的風光,創作的樂趣使長輩忘了時間 的流逝。 一位不識字的阿嬤,原本缺乏自信,但在一次次傳承藝術 的陶冶下,終於瞇起眼睛笑著說:「做這個會上癮耶!」 傳承藝術有一種魔力,讓老人家樂在其中。

23


我的手是一雙吃飯的 手,最會射擊。 我的手是一雙吃飯、 射擊、打麻將的手, 在家鄉因為有土匪家 中有步槍,小時後就 喜射擊,爾後從軍因 打靶成績很好所以常 因此放特別假。

24


Love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不想畢業,可否留級? 文

黃美桂、朱芳蕙

老王伯伯及小童兩位長者是一對夫婦,第一次參加團體時女兒突然出現,特地從上海回 來「獻花」,因為爸媽第一天上課。 在後續幾次團體中,小童常很謙虛的表達:在這裡所學的是以前在戰亂求學時代皆沒有 學的,話語中帶著興奮、愉快又期待的心情。老王伯伯夫妻說:他們每週都很期待週四的早 晨來到,因為可以參加傳承藝術並見到大家。 第五次團體結束時,為讓長者對團體結束時間有心理預備提醒再三次即將結束,老王伯 伯立刻表示「不想畢業,可否留級」,直到最後一次結束團體時仍再度表示「不想畢業,可 否留級』。

童啟佩(小童)名字的啟有開始的意思。 念台大財經科系,公務人員退休,奉公守法、受上司予以重任; 在公務人員生涯公司、是非分明。 和王止于(老王伯伯)是在戰亂讀書時認識。 王止于(老王伯伯)的名字「止於至善」 是自己取的, 在公務人員生涯公私、是非分明,不喜歡逢迎人。 和女兒到美國住19年,今年回來台灣。

最後的成果展藝術饗宴,老王伯伯及小童兩夫妻的女兒又專程從上海來參加爸媽的「畢 業典禮」,並生平第一次聽到父親有一雙最會射擊的手及背後家鄉的一段故事,女兒隨著父 母親對作品的介紹,再度回到她從來不知道的故鄉,在那一刻也貼近父母親的心。

25


我參與傳承藝術覺得 玩遊戲很開心,我喜 歡團體的創作階段。 做作品很有趣,每次 來都可以看到親切的 大家。祝福安秀精神 好、金生身體健康、 阿福麻將通贏、四妹 幸福快樂。

26


Love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全勤百分百 文

崔令吟

每到星期四的中午,素絲阿嬤都捨不得午休,穿戴整齊地坐在小客廳,等待藝術夥伴來 接她前去參與可以聊天、分享以及創作的「傳承藝術團體」。這是她每週最期待的活動,從 不遲到早退,出席率維持百分百! 記得第一次參加團體後的夜晚,阿嬤失眠了!因為活動中分享關於自己出生時的故事, ㄧ幕幕的景象和回憶湧上心頭,彷彿打開ㄧ個塵封已久的寶盒,讓人愛不釋手的細細品味。 同時,也愛上了這個溫馨的團體,即便家人正好來探視,阿嬤也捨不得離開團體。 當阿嬤的作品開始在中心的大廳和廊道展出後,阿嬤高興地向子女和兒孫輩分享每個作 品背後的故事,孫子還拿出相機為阿嬤的每個作品拍照留念。阿嬤覺得參與團體的心得是快 樂的回憶、學習新事物、交到好朋友,每次都有滿滿的收穫,得到很大的滿足!

素絲,台灣宜蘭人,今年90歲,喜歡插花。 18歲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在幼稚園幫忙,看到小朋友就很高興。 人生中最快樂難忘的事是生兒子, 她教導孩子要孝順父母,孩子們都有做到。

27


暖身射中的動物圖樣,需模仿此動物的模樣或 叫聲。

以動物圖樣協助阿嬤自行構圖。

作品,右下角的名字,是護理人員事先協助列印阿嬤的名子, 以利阿嬤的每個作品上都有自己的名字。

28


Love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藝電台的榮譽主持人 文

陳姝融

阿錢阿嬤在團體課程時,都會主動協助我們點名,未抵達者即詢問怎麼還沒來,積極參 與的程度,猶如團體課程特聘的小老師。而且,阿嬤在課程結束後,都會在客廳向長者及工 作同仁分享今日的故事內容及作品,阿嬤的熱情分享,在院內獲有“廣播電台”的名號,傳 送著傳承藝術團體最新訊息讓大家知曉。傳承藝術的課程因而增加阿嬤與人交談的話題,更 讓沒參與的老人家們也一同期待著每週分享主題。 在藝術饗宴時,家屬看到阿嬤的作品集,露出驚訝的神情,他們完全沒想到阿嬤頗有藝 術天份,裡頭有許多故事,阿嬤未曾向他們提起的,家屬在結束活動後跟我說:「這趟饗 宴,有如阿嬤生命故事的剪影,讓我們更加了解她的昔日生活點滴。」

阿錢阿嬤,專職的家庭主婦,家中養過雞。 對人很熱心,喜歡和人聊天。 在傳承藝術活動中, 會主動關心人、找話題和人聊天。 最喜歡看楊麗花歌仔戲, 阿嬤珍藏的寶貝是女兒送的珍珠項鍊, 天天都會掛在脖子上。

29


甘蔗創作的團體詩: 我是一個很會牽牛、 犁田的農夫。 我印象最深刻的幫手 是我父親邱金賢, 他是一個 會幫忙犁田牽牛、 巡視田頭、 田尾的人。 我夢想中的職業 是在士林路邊 賣黑甘蔗。

風車創作的團體詩: 如果可以 有一座花園, 我希望 種紅色的茶花。 不送人 只送花給自己, 我會送茶花。 我曾經 在出去玩的時候 收到護士送的花。

30


Love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夢想•茶花•黑甘蔗 文

吳敏莉

樹根爺爺對於機構中的日常活動沒有很大興趣,他只愛坐在大廳中看電視,與其他住民 也沒有太多的互動。但在傳承藝術團體中,爺爺卻願意和他人分享他的過往、天馬行空的未 來,不似平時生活的漠然,也在團體中與其他成員成了點頭之交。在以夢想為主題的團體 中,爺爺說到他要在他的甘蔗攤前為顧客擺上桌椅,看到了爺爺對人的貼心和細心;在那次 名為我「最喜愛的花」的創作中,在諾大的作品範圍中,爺爺堅持只畫一朵茶花,才明白爺 爺對於茶花有一份執著的喜愛,過程中更主動的為其他團體成員提供創作構想,成為團體的 幫助。

樹根爺爺,一個對家人相當好 而且是相當有品味的人

原以為團體結束後,爺爺就不想再參加了,出乎意料的,爺爺主動表達願意繼續參加這 個團體活動的意願。因為,在這裡,樹根爺爺找到與平時生活中很不一樣的時間安排,更找 到揮灑自己藝術天份的天地!

31


左圖:完成作品 右圖:訪談過程的照片, 左邊是美國返家的女兒, 右邊是藝術夥伴。

心繫傳藝•樂在創作 文

陳姝融

阿公剛被邀請來參加傳承藝術團體分享「自己的故事」時,就迫不及待的跟我述說起昔 日的生活故事,更叮嚀社工員要記得帶他前往到活動現場,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團體開始 後,阿公因未熟記團體進行時間或是請假返家等原因,少參與到ㄧ個作品(故事),對此阿公 顯得失落,更主動表示要與子女們商量,不想再錯過任何一次的團體活動,所以要將固定周 五下午請假返家的時間延後至團體結束後。 有一回,定居美國的女兒來接阿公回家團聚,但阿公的心全繫在團體活動上,要女兒在 旁等待。女兒拗不過阿公,只好在旁陪伴參與直到結束。團體結束後女兒有感而發的說: 「若沒陪同參與,就不曉得父親昔日的童玩,也無法看到父親回到童年時光的喜悅!」 32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Love

Empower

Garden Attentive Companionship Young

承藝術使老人家找回自信、重拾往日風采。 久未拿筆的手,在不斷的鼓勵和支持下,再次寫出龍飛鳳舞、讓人

驚喜,如書法名家般的大字。 沒有受過任何教育,一直告訴領導者說:我不會畫、不會寫的傳統台 灣阿嬤,畫下了讓人驚豔的稻田及花草。 在日常生活中安靜、少話、不主動與人互動的長輩,在團體中分享了 很多機構工作人員意外萬分的過去及生活經驗,讓機構工作人員頻頻稱 奇、讚揚,長者的臉上重新堆滿了靦腆又自信的笑容! 傳承藝術讓老人家的能力重新開啟,而且無限延伸。

33


34


Empower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黑色的颱風天 文

陳玉娟

包伯伯跟著中國國民黨軍隊來台,當時他才二十初頭,軍隊生活是他所有的生活重心。 有一次,蔣介石總統到湖口的裝甲兵部隊視察,剛好那天是一個風大雨大的颱風夜,包伯伯 與其他十幾個人一起負責在凌晨12點到2點站崗,每十公尺站一個人,大家為了防止被風吹 倒,所以用腰帶綁著鄰近的樹,雙手再緊緊的抱著樹幹,並透過大聲的喊話,去確定同袍間 的安全。當時,包伯伯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忠於領袖」,面對強大的風雨,也無畏無懼。 剛來到團體時,包伯伯話不多、很安靜,但包伯伯在述說這個故事時,臉上充滿了驕 傲,可以想像此事讓伯伯覺得相當的光榮,媒體在刊登了這個故事後,榮民服務處得知此事 便派專人來關心伯伯現況,更致贈相關獎勵給伯伯,讓伯伯開心了很久!傳承藝術讓長輩享 受的榮耀,不僅是過去式,更是現在進行式。

包伯伯民國18年出生於福建省上杭縣。 憲兵學校畢業後即在軍中服務, 民國67年從少校軍階退伍。 獨生女95年出嫁後即獨居, 伯伯的個性溫和,不多話,有著仗義直言的一面。 近來為退化性關節炎所苦,但仍每天至中心參加活動。

35


創意春飾 新年恭喜,用作品給大家祝 福,恭喜恭喜好福氣!

36


Empower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再現燦爛笑容 文

枋彩蓉

當我們在團體中看到聯生伯燦爛的笑容,也每每受到他的感染而在心上泛起笑意時,從 來沒有想到,他曾經是關渡醫院宣布已經要放棄的病人。 聯生伯因為中風肢體偏癱,喪失了言語功能,但意識清楚。他第一次參加傳承藝術的團 體時,斷然地拒絕參與團體進行的肢體暖身活動,瑟縮在輪椅中,顯得悶悶不樂。 但慢慢地,在藝術夥伴子惠耐心的陪伴下,聯生伯越來越能融入團體的活動中,即使不 能言語,也能與藝術夥伴發展出很有默契的溝通方式,互相搭配地進入遊戲中;在創作活動 方面,展現高度的意願,樂意嘗試發揮左手的剩餘功能,拿起畫筆畫圖,寫下自己的名字, 特別是用毛筆寫書法春聯,他以左手寫的書法字讓大家驚豔,在藝術夥伴的協助下,將他的 書法字製成版畫,加上亮片裝飾製作的創意春飾,即是他的代表作。

聯生伯,因中風失語,現居住在養護機構中。 個性內向,但很能接受別人開玩笑。 老家在關渡,有一個哥哥,喜歡賞鳥,常去關渡宮拜拜。 因為個子嬌小,所以從小有一個外號叫「播稻穗」 (台語發音,意指個子嬌小)。

37


春之意象 鳥語花香最能代表春天, 還有一句「春天後母面」。 春天我最喜歡去到處走走、 賞花。

38


Empower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重燃希望與生命力 文

枋彩蓉

屏屏阿姨斷斷續續參加傳承藝術團體將近兩年了。在最近一次以「許願」為主題的創作 活動中,她說:「以前我什麼望都沒有了,希望、願望、盼望都沒有了,但是參加了團體 後,現在我會希望我的身體健康。」 屏屏阿姨多年來因患上憂鬱症,不僅失去了活力,也因吃藥的副作用總是昏昏沈沈。參 與團體初期,她在應答上顯得遲鈍;後來漸漸能回應提問,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一段時間 下來,神采逐漸亮麗起來,漸顯活潑、主動。這樣的改變,連阿姨的女兒也感受到了,看到 母親恢復了往日的活力,因而傳送簡訊向我表達謝意。 現在,我會聽到屏屏阿姨讚美其他長輩說:「她的笑容會帶給別人快樂」。屏屏阿姨已 經可以感受到令她快樂的事,並且能夠去欣賞其他人的笑容!這個世界的美好與否,有些時 候,取決於我們如何感受,而屏屏阿姨感受到了!

屏屏阿姨, 台北出生,70歲, 年輕時就很喜愛做手工藝。 人看起來文靜,對人也很客氣, 但在傳承藝術團體中展現出她的藝術天份和想法, 總是讓人有許多的驚喜。

39


長者在傳承藝術中找到 自信、重拾往日風采。

重尋生命色彩 文

林富美

一位歷經豐功偉業的退休校長,在長年工作壓力下,身體疾病如影隨行地跟上了他,又 因車禍動過腦部手術,再加上慢性病纏繞下三度中風,導致肢體無力,意識混亂,溝通障 礙,生活完全仰賴他人照顧下,以往的興趣如同天際般遙不可及。 在進行第二次主題「我的手」時,平常不太與人互動的校長分享說:「我的手最喜歡做 的是寫字,最有成就的是批示出對學生教育有建樹的決定。」於是我便幫校長預備筆紙,鼓 勵他自由發揮,長輩們也在一旁鼓吹說過年時可以寫些吉祥話,突然間,校長拿起筆流暢寫 下「六畜興旺」四個字,由其字跡中的脈絡中,可看出其以往書法的底子。活動當天恰巧女 兒前來探視,看到父親寫完字率性丟筆的動作,感到既熟悉又好笑!女兒說:「爸爸由中風 發病到現在已經多年了,不再有機會提筆,今天終於看到昔日父親的影像出現!」 40


Empower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我喜歡 跟朋友聚在一起, 因為 可以一起煮好吃的東西。

風車迎風轉•幽默不受限 文

蔡文玲、邱韻寧

在護理之家接受照顧的秋華阿姨,由於生理上的限制,要參與暖身活動、要表達自己的 想法都是不容易的,每當秋華阿姨願意努力活動左手參與活動或回應團體主題時,團體其他 成員總是很受鼓舞,也很為她開心。 秋華阿姨總是對每個人很客氣,輪到她分享時,都用很簡單的幾個字來表達她的想法。 某次團體中問秋華阿姨今年幾歲,阿姨秉持著她一貫簡短的風格的說:「我今年十八歲!」 說完後卻又不好意思的笑了出來,大家才發現原來秋華阿姨是個幽默有趣的人! 紙風車是秋華阿姨最喜歡的一項創作,風車上裝飾著她喜歡的尪仔標布袋戲人物圖案, 當秋華阿姨的眼神看見紙風車順利的完成並迎風轉了起來的時候,她的臉上充滿著自信與成 就笑容! 41


我喜歡穿旗袍,十幾歲就在廣州買布請人訂做。 不論多忙,我總要穿著旗袍和高跟鞋,像個客人一樣。

42


Empower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喚醒心中美麗的她 文

康思云

第一次見到楊奶奶,她禮貌地在門口迎接我,穿著很簡單,與我談起豐富的過去,卻對 現在的生活不太感興趣。我與她每週四下午的約會,就這樣開始了。 起先,我驚艷於楊奶奶創作時的決斷力,選色、選紙、選圖都非常的快速肯定,而後又 由她口中得知過去買賣房子時也是這樣有眼光並果斷,一筆筆的投資為家人打造了舒適無虞 的生活。漸漸地,在門口迎接我的楊奶奶越來越熱情、越來越美麗,躺在衣櫃裡的漂亮衣服 重見天日,笑容也爬上了楊奶奶的臉龐。 春天,我們聊到了她的拿手菜「涼麵」,楊奶奶說要等天氣熱了才吃;夏初我如約定前 往,一進門就看到滿桌的涼麵與配料,讓我開了眼界!本來說不喜歡出門的她,恢復了年輕 時的勁兒,出門買菜、去沅臨街shopping、每天下午外出運動,原本沒有創作經驗的她,現 在拿起筆來說什麼就畫出什麼,硬是了得。 剛認識楊奶奶時,她總是說自己命不好,現在不一樣囉!前陣子她去醫院,一位年輕醫 生要為八十多歲的楊奶奶麻醉,顯得很緊張。楊奶奶安慰醫生說:「我這一生很滿足了, 八十幾歲了,如果真的怎麼樣也沒關係啦!」 看著眼前的楊奶奶,雖然有一張老奶奶的臉,但在她的笑容裡,我看到年輕時能幹、美 麗、聰慧的她,也正對我笑著。 孫翠芝女士,出生於湖北大戶人家, 從小幫忙家中襪場生意, 隻身來台後,與先生白手起家, 全盛時期一邊開水電行、門口賣冰棒和租小書, 並同時做房屋投資生意。 家庭是她這一生最大的成就。

43


亮藍是我,海、 星星、陽光、漫遊。 我要從淡水衝浪到 西子灣。

與有榮焉 文

江明璇

黃爺爺因巴金森氏症的影響,無法流利說話,手部也會不自主的顫抖而寫字扭曲難辨 認,很難想像他曾是一位高中英文老師。在團體初期,爺爺總是很小聲的說話,想和爺爺確 認說話的內容時,他總是用微笑和沉默帶過,讓故事總是留下了空缺。但,在藝術夥伴主動 做了注音符號及英文字母板後,情況有了改變,爺爺在團體中笑容增加了,也願意開始說故 事了,彷彿回到昔日課堂上那妙語如珠、充滿自信的他! 在藝術饗宴辦理的前一天,爺爺在房內跌倒而撞傷了下巴,傷口縫了九針且紅腫未消, 體力明顯衰退。正歎息的想著他應該沒辦法出現時,居然看到西裝筆挺的爺爺坐在輪椅上, 由機構工作人員推進會場。他奮力的起身,用包著紗布的嘴,忍著痛一字一句的和大家說: 「與有榮焉!」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無法停止。那時的黃爺爺,全身充滿著無比榮耀的畫 面,讓人至今無法忘懷!

44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Love Empower

Garden

Attentive Companionship Young

承藝術提供了一個自在且舒服的的園地,讓老人家可以暢所欲 言的並願意去嘗試新奇的事物,讓人忘了身體上的限制。

在這個空間中,老人家可以自由的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人生的高低 起伏,沒有人會不禮貌的催促或截斷他那寶貴經驗的分享。 老人家可以自由的使用各項創作素材,只要是出於他的選擇、他的 親手創作,都是好的、都是美的,讓老人家愈來愈享受藝術創作的樂 趣! 透過藝術創作,讓過去的遺憾或是未來的夢想,得以補足及實現!

45


手指頭創作的團體詩: 我最喜愛 像嫩竹筍的中指。 用手拿東西吃 讓我感到幸福。

面具創作的團體詩: 我喜歡 我可以吃東西的嘴巴。 我喜歡帶著微笑 演蝴蝶夢的瓊芳登。

46


Garden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不能說的初戀 文

吳敏莉

高爺爺有一個從來沒有向人訴說過的戀情,一直存放在他的心中,直到那次以初戀為團 體主題,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聽他娓娓道來。這位讓他非常想念的初戀女友,是爺爺的表妹, 兩人一起去英國唸書、生活進而相戀,但卻因遭到親戚的反對而被迫分開。高爺爺說:「自 從遭到父母反對後,這段戀情變成家族中不能公開討論的秘密。但是其實到現在,我仍然很 懷念那段美好的日子!」

高爺爺,湖北出生,後來定居於北投。 在台北娶了漂亮的老婆組織家庭, 爺爺是一個疼愛妻子的人!

高爺爺在分享這段回憶時,臉上總是帶著甜蜜地微笑。這對爺爺而言,雖然是一段沒有 結果的戀情,但回憶卻點滴在心頭,爺爺跟我們清楚的描繪這個美好回憶的細節,讓心中深 藏的回憶緩緩流出。

47


48


Garden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一天中最喜歡的時光 文

林富美

阿嬤年輕時很活躍,唱歌、旅遊、打羽毛球…等活動,都是她的喜好。在某次團體帶領 中討論到「一天中最喜歡的時光」,在這預計是個歡樂性的主題討論,阿嬤卻爆出了意外的 答案:「我最喜歡的時間是睡覺,因為身體病痛不斷,真希望一覺不醒!」這個出乎意料的 分享,讓在場的長輩及藝術夥伴們驚訝萬分。但,在團體成員彼此的接納、鼓勵、加油打氣 和支持下,阿嬤的情緒得到了慰藉。更藉由阿嬤喜歡的一首歌詞─「人生可比海上的波浪, 有時起有時落,要拼才會贏」來安慰阿嬤,同時轉達家中晚輩對她的孝心和用心給阿嬤知 道,鼓勵阿嬤為愛她的人珍重自已,同時對於阿嬤耐受病痛的勇氣表達敬佩,阿嬤終於走出 這段陰霾的時光,戰勝了身體的老化、牙齒的疾患和艱辛的治療。阿嬤說:「感謝這些好朋 友們!聽我說、陪我畫、欣賞我的作品、伴我渡過生命中的低潮。」傳承藝術提供一個友善 的溝通園地。例如:長者在團體中說到厭世的心情、對老化的憤怒...等。

英鑾阿媽,宜蘭羅東人,82歲,國小肄業。 因不願造成家人的負擔,自願申請入住機構, 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 最感榮譽、驕傲的事是當過三年日本兵, 年輕時很活躍,唱歌、旅遊、打羽毛球…等活動,都是她的喜好。

49


我是一隻 死槓子頭的小豬豬。 我喜歡紅色, 希望大家對我熱情。

50


Garden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說不出口的對不起 文

江明璇

「憤世嫉俗」是大家對小榮民爺爺,對什麼都不滿意、對什麼都有意見,不論站在什麼 樣的立場給予建議,他總是用相左的意見來回應你。總覺得他似乎不是那樣的喜歡參加團 體,對人總有著防備,讓人無法進入,或是選擇在人的心門外止步不再願意往前進。 這樣的情況,直到一回團體中分享到自己想要感謝的人時,有了極大的改變!淚水從小 榮民爺爺的臉上滑落,道歉和感謝的話語從他的口中不斷的渲洩出來。原來,他一直無法坦 然的將心中對人的關心和喜歡表達出來,是因為和太太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太太負氣 出門工作,沒想到卻再也沒有回來,她因車禍受了重傷,在加護病房幾天後就走了。小榮民 爺爺心中的道歉再也沒有機會說出口。當他分享完這個生命中重大的空缺時,其他的成員對 於他的憤世嫉俗有了理解和體諒,更學習到對現在的生活中珍惜並包容彼此。 傳承藝術是一個奇妙的園地,在這個園地中,小榮民爺爺釋放了心中積藏已久的遺憾和 愧疚!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的關懷和熱情!

邱玉發, 出生在四川省郫縣太和場爛泥溝,家中老么。 喜歡和人抬槓,天南地北的聊, 人家說是,他就說不是。 臉上總是帶著笑容, 很會做辣椒醬, 對朋友就是火紅一般的心腸。

51


52


Garden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伴我一生 文

康思云

楊伯楊媽總是手牽著手來團體、手牽著手回去,楊媽每天四點需要打針,團體每進行到 3:45左右,楊伯就會一直看錶,並禮貌地表示要帶楊媽打針了。大家都很羨慕楊媽有一個那 麼體貼的丈夫,特別當楊伯說到現在會幫楊媽洗頭時,更是羨煞在場已婚的婦女。 慢慢地,透過傳承藝術的分享我們才知道,楊伯年輕時在軍中身居要職,很少待在家 裡,楊媽不僅「假性單親」地扶養三個孩子,還獨自細心地照顧楊伯的父親。楊媽有次在團 體中無奈地說:「有一次楊伯工作過勞病倒住院了,正好兒子也生病住進同一間醫院,他可 以出院時,居然直接回到工作崗位,連繞過來看一下兒子都沒有!」,楊伯笑著應到:「所 以我現在要好好補償她。」 談到年輕時最快樂的一刻,楊伯說:「她答應嫁給我的那一刻,我漂泊的人生終於有了 定點。」談到世界末日的前夕,楊伯說:「我要和她手牽手步入天堂。」;談到這一生想感 謝的人,楊伯說:「我要感謝我的太太,撐起我們的家。」 詩經中寫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婚姻裡總有很多辛酸和犧牲,藉著傳承藝術, 楊伯楊媽講出了心裡的話,跨越年輕時的辛苦,享受年老時甜蜜的果實,真的,很幸福。 楊崇本,出生在河北滄縣河西戴家園; 霍淑敏,出生在河北徐水縣大東張村。 兩人在台灣結婚後, 育有兩兒一女, 加上五個孫兒孫女, 兩人結縭50載, 是標準的金色夫妻哦!

53


故鄉 阿木古- 我的家是萬華, 有茉莉花和麻竹筍。

兔子停下來了 文

陳誼珍

院內規劃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始終吸引不了阿木古爺爺停下他的腳步,總是看他在樓區 內走來走去,東看西望停不下來。節慶活動總有許多表演和點心,爺爺每每穿插在參與的人 群中,片刻就離席,對於活動室裡舉行的聊天說地小組活動,其參與的次數遠少於在活動室 外徘徊的次數。 很訝異爺爺竟然可以在傳承藝術創作活動中坐上兩小時,且患有輕度失智的他,總記得 活動的時間,每次必定準時抵達,從不用催促。在藝術夥伴小珍用心的陪伴及不斷尋找阿木 古爺爺的喜好和獨特性之下,啟動了爺爺對於傳承藝術創作活動的喜愛,開始在創作過程中 自行發揮、展現出自我的風格:在創作的作品上某個角落畫上一隻兔子。兔子就是阿木古爺 爺的代表,溫和又充滿活力! 54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Love Empower Garden

Attentive Companionship Young

承藝術讓每一顆封閉、沉睡的心靈,再次活了起 來!

過慣了獨居的生活,習慣封閉自己、封閉他人,生活 的焦點只剩下自己時,生命只是空虛、無趣,對生活毫 無盼望! 但,在傳承藝術中,學習和別人分享自己,看到了別 人的需要,發現自己還有能力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在關懷他人的過程中,忘卻了自己的缺乏和病痛,因著 正向的回應和肯定,信心得以建立!

55


我想當一棵聖誕樹,讓我的孫兒孫女在樹下遊玩得福。

56


Attentive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麗麗禱告的手 文

康思云

初見到麗麗時,行走、如廁都需要人攙扶,在團體中言簡意賅,常說自己看不清楚、因 專心皺起眉頭。 第2次團體時,我發現麗麗寫的字又小又清楚;第3次團體時,麗麗在暖身活動中讓大家 跌破眼鏡,靈活度硬是了得;第4次團體時,麗麗跟我說:「過年一個禮拜不能來,會難過 耶。」漸漸地,麗麗在團體中常讓大夥兒驚嘆連連,也開始看見她獨立行走的身影。 在第12次團體中,藝術夥伴談到對女兒考大學的擔憂,麗麗主動拿出紙請他寫下女兒的 名字,表示要帶回去為他們禱告。從此之後,團體中有人有需要,就會寫紙條給麗麗,麗麗 說:「我88歲了,上帝給我的恩賜就是為大家禱告。」 麗麗曾在金瓜石的時雨小學擔任級任老師, 不會講台語的麗麗發現別的老師說: 「母堂叮噹」這句話時,小孩都很乖, 雖然不知道意思, 第一次上課時還是一臉嚴肅地說: 「母堂叮噹」, 對於自己這份威嚴, 麗麗感到很有成就感。

看著麗麗緩慢而認真地從包包裡拿出上週的紙條,說:「我有為他禱告。」我的心被這 股堅定而持久的力量感動,有一種關懷是跨越關係和時空的,那,就是麗麗的禱告。

57


我是一隻不喜歡講話的猴子。

58


Attentive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石頭 文

江明璇

靦腆、少話是大家對石頭公認的印象及評語,他會進到傳承藝術團體很大的原因是因他 患有重度的憂鬱症、和室友處的不好及與其他住民互不相往來。原來,石頭這個暱稱,是因 為他一出生就很安靜,也不太哭。這個不愛說只愛聽的個性,也反映在與朋友的相處上,朋 友負責說,他就負責聽,但不代表他是沒有想法的。 來到傳承藝術團體後,石頭學習開口說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慢慢的, 他在平日生活中也有了轉變,教導大家打槌球的技巧,主動且大聲的說話,和室友間的關係 也恢復了,兩人又開始一起去散步、聊天。有一次,在談到「在世界末日,你想做什麼」的 主題時,石頭說:「雖然,我弟弟只會開口和我要錢,從不會說別的事,我每次聽了都很 煩,已經很久沒和他聯絡了。但,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要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我想見 他!」 王凡哲,湖南人, 出生時黑黑小小的、不太哭, 故家中取名叫「石頭」。從小就不愛講話,比較愛哭。 因為不愛講話,朋友就少了,遇到喜歡的人,講話也不多。 離婚十多年,前妻是原住民。 退役後曾在新竹縣二重埔打零工,也做過翻砂的工作。 也在陶瓷工廠當過廚師, 另外開福利社,滷一些豆干、茶葉蛋賣給工人。

59


60


Attentive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當我們老在一起 文

江明璇

軍人的性格,有苦自己吞,有難自己扛,階級界線清楚,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因此, 在剛開始的傳承藝術團體中,成員彼此間總是存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距離感。在幾次的團體 之後,長輩們開始會互相吆喝、約著一起來團體,彼此開開玩笑,也相邀一起去打槌球、外 出去餐廳吃飯等,形成了不一樣的情誼和氛圍! 在團體進行到中期,有位長者因病住院被診斷為癌症末期,他相當期待自己能趕快出院 以趕快回到團體當中,另一方面,其他的成員也積極的規劃將團體移到醫院進行,希望讓這 位生病的長者不會有缺課的遺憾。 為幫助這位長者做好死亡準備,團體的主題便朝向「臨終準備」方面的方向走,談談遺 願、想做的事、想見的人、想說的話等。團體外,大家也陪著他去完成最後的心願—搭高 鐵、去動物園看貓熊。在這段期間,長者們彼此鼓舞、加油打氣,陪著癌末的長輩一同面對 生命的最後一站,生活中除了自己,也多了許多需要自己關心的好朋友。 民國98年3月19日, 新竹榮譽國民之家第一次傳承藝術團體正式開始。 團體成員: 老牛、小可愛、石頭、美女、小榮民、樹葉、薛子、 小二號、劉小妹、楊sir、打雷的,還有帶領者小美人和貴夫人。 難忘的5個月, 我們就這樣老在一起,快樂無比。

61


我的手─喚起為人母的驕傲 古月姨以臘筆水彩畫畫出自己牽小孩的手:「談我牽小孩 的手,這讓我想到小孩從蹣跚學步一路到現在長大成人, 既有健康的身心、穩定的工作,而且善解人意,孝順媽 媽,讓我很感安慰及成就感。」

走出心中的那扇門 文

簡佩芳

69歲的古月姨,在傳承藝術團體中創作風格淡雅而生動,臉上常帶一抹淡淡的微笑,與 藝術夥伴間總是輕柔地交談,沉浸在兩人的創作世界中。 團體中的古月姨,實在很難讓人聯想到她曾被憂鬱症所苦,那時總是一個人待在家裡、 無法出門。女兒鼓勵她到日照中心參與活動,希望能交些朋友,但古月姨仍然是內向、不多 話。參與傳承藝術團體後,我們在古月姨臉上看見越來越豐富的表情、笑容也越來越多;她 常常關心、問候團體中其他成員,並欣賞讚美他人。過去古月姨常安靜地坐著,現在則常常 協助工作人員在餐廳備中餐、協助大家擺碗筷,端飯及湯給其他長者。 在藝術饗宴當天一同參加的女兒分享:「之前和母親談話,問十句,沒有回答一句,現 在母親都會與我們分享她白天在日照中心的生活,很感謝中心的用心。」在台下女兒流下眼 淚對工作人員說:「之前媽媽不敢出門、不講話,現在還可以上台分享自己作品及心得,看 到母親的轉變,真的很感動。」 62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Love Empower Garden Attentive

Companionship 友

誼關係是傳承藝術的精髓及不斷追尋的目 標!

Young

團體中的每一位長者,都有一位專屬於自己的藝 術夥伴,每週固定時間的約會,每次的約會都有不 同的話題分享,激發出許多令人驚嘆的火花! 有一個專心的傾聽朋友在一旁陪伴,讓少話的老 人家多話了起來,分享的內容愈漸豐富,好似這兩 個人一同走過這些陳年往事,且還要一起創造未 來!另一方面,藝術夥伴在老人家的身上看到了智 慧的光芒,生活中多了一個關愛自己的年長朋友。 穿越了時空的限制,他們在傳承藝術團體中成了 忘年之交!

63


64


Companionship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絕佳拍檔 文

戴瑩瑩

初次見到金生大哥,映入眼簾的是一抹微笑,以及半舉著招呼的手,一切是那麼謙沖自 牧、 博文約禮。但是,總是覺得笑容怎麼好像就是少了那麼一點什麼! 在藝術夥伴芳芳的加入之後,金生大哥在團體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笑容越來越多、創 作也越來越豐富精采,兩人激盪出完美無比的火花!我才知道身邊有了一個懂得你的夥伴, 會讓原本的世界更加美好。 金生大哥與芳芳各自在退休前,分別在所任職的單位擔任要職,立基於相似的工作經 驗,再加上芳芳的熱情,總能帶起金生大哥潛藏的活力,看見長輩與藝術夥伴如此適配,不 禁讚嘆這實在是難得的機緣!海角天涯,因為傳承藝術的方案,讓他們可以認識、交談、進 而相知相惜。

蕭金生, 家鄉在苗栗後龍,平常喜歡聽音樂。 這一生最重視的是子女教育, 而孩子也都很孝順, 周末是家人聚在一起的開心時間。

65


我喜歡 愛唱歌的10多歲時期。 如果可以, 我想要在 20多歲的時候多作家事。

66


Companionship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從陌生到麻吉 文

吳敏莉

阿葉奶奶跟藝術夥伴艾玲兩人在創作上都是新手,對於怎麼和對方相處及合作,總是抱 著一股怯怯然的心情。但在團體過程中,阿葉奶奶會跟艾玲分享過往的生活或在機構中發生 的大小事,艾玲則仔細聆聽並且記錄下來,更適時的給予奶奶回饋和鼓勵。創作時,艾玲若 負責剪下素材,阿葉奶奶就負責擺放位置並作黏貼,透過彼此間互相摸索、討論,讓這兩人 成為合作無間的最佳拍檔! 每次活動前,阿葉奶奶總是帶著期待的眼神和心情問工作人員或帶領者說:艾玲有沒有 要來?活動結束後,阿葉奶奶總會依依不捨地跟艾玲說:下禮拜見!明明這兩個人間的歲數 相差甚多,但相處上卻像十來歲的好朋友,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看到阿葉奶奶與艾玲之間這樣深摯的友誼,讓人不得不感嘆的說:能找到這樣的忘年之 交,真是夫復何求啊!

阿葉奶奶是一個相當保守且傳統的女性, 對家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在北投、天母一帶居住多年, 喜愛上陽明山賞花。

67


童玩 玉嗄阿嬤─我小時候喜歡跟鄰居朋友一起玩尪仔標。

我當你的眼睛 文

鄧如涵

小玉奶奶和藝術夥伴在傳承藝術活動進行的前幾次互動如下,藝術夥伴到小玉奶奶的房 間和她說:「小玉奶奶午安,現在是下午一點四十分囉,我們等一下要去活動室聚會,聊天 和創作喔!」而小玉奶奶總是回應藝術夥伴說:「我眼睛看不清楚,我不要去了!」但藝 術夥伴不厭其煩的回應奶奶:「我可以當你的眼睛呀!您不去,其他的奶奶們會很想念您 的!」因為這樣願意陪伴的心意,讓小玉奶奶總是被說動且願意持續參與活動。 不僅這樣,在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夥伴運用活動帶領者準備的媒材,總是引導長者用手 去感覺,逐一說明用物、紙張大小。依據奶奶所描述的故事,與奶奶討論如何構圖和素材的 擺放、貼黏和組合,兩人同心將奶奶的故事忠實的呈現出來,讓奶奶獨特的故事和作品得以 傳承下來,不但豐富了長者的晚年生活,也得以窺探長者過往生命的風采。

68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Love Empower Garden Attentive Companionship

Young

說老人家一定是手不能動、腳不能抬,常喊身體病痛的一群呢! 在傳承藝術當中,你所看到的老人家常出乎你意料之外!他們不

僅手抬的高,腳還能靈活的跳舞,他們的臨場反應更是快速的讓你吃 驚! 別小看老人家的活力和能力!無論他是坐輪椅的、中風的、失智 的,他都能玩紙牌遊戲心臟病,且玩得不亦樂乎!在傳寶石活動中, 原本行動緩慢的奶奶在當中不自覺的加快了步伐,且從未失誤! 在有趣、吸引人的活動帶領下,老人家個個生龍活虎,讓你忘了他 們的失能!

69


銀髮阿嬤寫毛筆字(一) 文

枋彩蓉

王坤阿嬤90歲了,她第一次來參加團體時,活動都還沒開始,她開口第一句就跟我說: 「我不會啦,我阿沒有讀冊啊……。」 時序進入農曆春節,設計了以毛筆字寫春聯的創作活動。雖然阿嬤一直說自己沒有唸 書,可是在鼓勵下仍願意嘗試,看著參考的字樣,也練習寫了好幾個字。本來擔心阿嬤不識 字,不會簽自己的名字,想先寫個字樣給她看,才寫了名字最後一個字的部首,阿嬤就說: 「不是、不是!」接了筆就自己寫了起來,很認真地從夫姓、自己的姓跟名字,一個個寫下 來,面對阿嬤樸實可愛的個性,不禁莞爾。 王坤阿嬤的樂於嘗試帶動了團體中較被動的長者,讓他們也願意嘗試。長者們寫出來的 字都很有自己的特色,看著他們書寫過程認真的神情,讓人覺得分外珍貴! 70


Young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銀髮阿嬤寫毛筆字(二) 文

枋彩蓉

素月阿嬤雙手都不靈活,前幾次創作時大多要求藝術伙伴操刀,但在寫毛筆字的活動 時,卻看到她很主動地伸手去拿毛筆。原本藝術伙伴依照以往慣例,已經自己著手寫春聯 了,但當主導權交回阿嬤手中時,阿嬤在最後作品中的春字上,自己寫上了日。雖然在控制 毛筆上非常不容易,但其專注認真的神情、面對失控的毛筆一點也不氣餒的態度,每每回想 起來,還是感動萬分。 過程中,為幫她重新沾些墨水,需要從她手上拿下毛筆時,才發現她的手因為過於用 力,整個手掌僵硬到筆都快無法拿出來了。最後在作品寫日期及簽名時,素月阿嬤仍很努力 地繼續堅持自己書寫,筆畫非常有力,並且帶有神韻,很是好看!其展現的堅持與主動性實 在是令人讚嘆! 71


72


Young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瘋狂保齡球 文

戴瑩瑩

這次暖身活動所使用的道具,是夜市購買到的玩具,在思考並衡量長輩的活動狀態,改 變了原有的玩法,取名為-瘋狂保齡球!在說明完遊戲規則後,長輩們都顯得蓄勢待發,清 桌面的清桌面,喬輪椅的喬輪椅,甚至還討論起作戰策略!每位長輩與藝術夥伴都使盡全力 的搶球,我拿,你丟,努力的推倒球瓶,取得積分,像是篇激昂又流暢的樂章!長者與藝術 夥伴間的凝聚和團結,得分後的擊掌,更立即分享了達陣的喜悅! 記得當天最後的積分是這麼報的:「我們阿福好厲害,球球神準,得了11分!」「我們 四妹超厲害,距離最遠,還拿下9分高分!」「我們金生也突破重圍,拿下最高命中率的首 獎!」有趣、好玩,讓人忘了自己的年齡和限制!

傳承藝術超high暖身排行榜: 心臟病:翻到數字與唸出數字相同時,盡快舉手! 價值觀大拍賣:每位長者有3萬元籌碼,健康、親情、友情、財富…你要標哪一個? 表情氣球熱力拍:每個人在氣球上畫下自己當下心情,丟出、拋擲、接招! 雞同鴨講來猜謎:用比的、用說的,3分鐘內看你能猜幾題? 這是誰的手:摸摸看,布簾後面的手到底是誰的? 百萬小學堂:30個小學生的題目,對的比○,錯的比X,看誰最聰明!

73


小時候鄰居會跟我一起玩尪仔標

74


Young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勇伯的讚啦 文

邱韻寧

勇伯是團體當中的開心果,當他覺得自己表現的很棒時,會高興的舉起大拇指,開心的 大喊讚!讚!讚!而看到別人表現很棒時,勇伯也從不吝嗇的對別人豎起大拇指說讚!勇伯 儼然變成「讚」的代言人了!其他的團體成員們常在暖身活動中因為勇伯的鼓勵,激發他們 做出更大的動作或更投入其中。 勇伯玩的最開心的一次團體主題是童玩,並且衝第一個完成作品,他用單手拿著完成的 風車不斷快速的擺動讓風車旋轉,口中還發出咻咻咻的風聲,就像回到孩童時期那般,專注 的看著風車的轉動。長輩們受到勇伯那「赤子之心」的影響,也都加緊腳步完成創作。之 後,勇伯認真的觀賞大家完成的作品,並且豎起大拇指說:「嗯~讚啦!」

兩傳阿伯,別人說他好相處,他覺得自己「頭腦很讚」。 家中生活環境不好,年輕時在廈門工作學做西裝,待了六年。 當時吃的東西很少,都吃蕃薯, 如果能吃到白米飯或魯肉飯,就很棒了。 因此,魯肉飯是兩傳阿伯的最愛。 透過朋友介紹與妻子相識結婚, 育有一子,在傳承藝術團體中父子兩人為最佳拍檔。

75


傳承藝術堅強團隊陣容 國際認證系統 傳承藝術團體帶領者國際認證書是由財團法人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與美國著名機構 Elders Share the Arts(ESTA)與共同發出。ESTA在美國以推展藝術服務老人享譽國際,並在 學術、實務工作及政府政策的擬定和推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具有傳承藝術團體國際帶領者資格者,在受訓前除經過書面資料及面談之評選外,進入 受訓階段後須完成完整的理論課程及實習課程,課程結束後須完成一定時數的團體帶領時 數,增加其帶領技巧的經驗。在接受首席講師的評值後,成績達合格規定者予以授證。領有 傳承藝術國際認證團體帶領者,需持續在帶領傳承藝術團體,且每年皆參加一定比例的督導 時數及教育訓練時數此證書的有效期限為一年,每年需續證一次,以確保帶領者的帶領品質 及資格。

團體督導 每月舉辦團體督導訓練,針對每月特殊個案狀況、新興人群服務理論及事物、帶領者的 需求、團體帶領技巧、有趣的暖身活動、訪談技巧等不同主題和內容進行分享、討論及練 習,幫助帶領者除了能掌握傳承藝術團體帶領外,在個人的專業知能上有所突破。此外,更 提供帶領者資源連結及共享的平台,擴展帶領者的眼界,在個人的生涯規劃上也站了舉足輕 重的一席之地。

76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承藝術堅強團隊陣容

創作技巧訓練 透過藝術創作訓練課程,幫助帶領者進行想像力及 創意的開發、素材的介紹和使用、新式的創作方式介紹 和使用等,幫助帶領者在團體設計和自我創意開發上有 極大的助益。

Network 每半年舉行一次的傳承藝術 團體帶領者Network,是每個帶 領者不能錯過的盛會!這是一個 讓帶領者展現這段時間學習、收 穫和成果的時刻,亦邀請相關的 專業講師透過工作坊方式授課, 讓帶領者能有完整性的學習與體 驗,以增長帶領者的見聞及觸發 新的想法。

77


國際認證群像 78

朱芳蕙

吳敏莉

崔令吟

康思云

廖雪君

戴瑩瑩

枋彩蓉

林富美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傳承藝術堅強團隊陣容

江明璇

簡佩芳

蔡文玲

邱韻寧

陳姝融

陳玉娟

陳誼珍

黃美桂

鄧如涵

79


如何成為藝術夥伴? 不論你是什麼職業、你的年齡為何、是否具有藝術相關背景、沒有服務的經驗…,只要 你願意固定每週撥出2~3小時的時間,與老人家來場一對一的約會,在當中傾聽老人家的故 事,也分享你的看見和生活,更願意透過藝術的一同創作來個美麗的對話,你就是傳承藝術 團體中最佳的藝術夥伴代表! 這五年來,感謝藝術夥伴們的熱情相挺,陪著傳承藝術團隊進入不同的照顧機構中,成 為身處在機構和社區中的老人家的「好朋友」,陪伴老人家走過人生中許多精彩的時刻!因 為有愛聽故事的你、是個包打聽的你、喜歡分享的你、對手工及藝術創作有興趣的你、對銀 髮族有愛好的你、喜歡交朋友的你、有耐心愛心與同理心的你,讓老人家可以盡情的分享、 與你推心置腹!

參與定期志工培訓 傳承藝術團對每2-3個月舉辦一次藝術夥伴志工訓練,除了讓你明白什麼是傳承藝術 外,更帶著你體驗傳承藝術團體及最有趣的創作方式,在短短3小時的志工訓練裡,滿足你 各樣期待和需要!歡迎你的加入喔! 80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藝術夥伴的回饋─手作課程 「每次在團體中看到老人家做的作品,我也好想做喔!」、「老師,你帶的創作都好有 趣,我也可以做嗎?」、「老師,你準備的這些東西哪裡有啊?」 這些都是參與在傳承藝術團體中,藝術夥伴喜歡問的問題!在傳承藝術團體中,好的藝 術夥伴會讓團體進行的順暢、熱絡,且讓長者在團體中更有表現,對團體領導者而言,是極 大的幫助! 為表達對藝術夥伴們熱情投入及支持的感謝之意,傳承藝術團隊特別設計了「以服務時 數抵扣手作課程費用」的制度,期待透過這樣的制度設計,能與藝術夥伴們建立長期投入傳 承藝術團體服務的關係並培養默契,也幫助藝術夥伴們發展自我,讓身心靈有成長的空間。 羊毛氈、羊毛皂、彩鹽罐、蝶古巴特等,最新、最夯的手作課程就在這!期待透過輕鬆 的學習和分享,讓創意和色彩進入你的生活中,使你成為創意生活大師,讓藝術點亮你家! 能成為傳承藝術團體中的藝術夥伴,真是有福!不要遲疑,趕快來加入吧!

傳承藝術相關資訊: 官網

http://www.sklf.org.tw/legacyart/

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legacy.art.work

81


在分享中體驗到創作沒有極限,生命中有滿滿的潛能。 (顧翊馨,於傳承藝術個案研討會)

參與 傳 友們 承藝術團 在 體 以活得 一 起 , 讓 , 跟 朋 我覺 更久一 得可 (張曼 點 。 玲 ,翠柏

新村長

謝謝基金會的用心安排,在音樂和活動遊戲過程中學 習,轉化帶領長者活動的運用。

者)

(簡佩芳,國際認證領導者)

感謝傳承藝術不斷帶領我們向前邁進,講師上課方式活 潑生動很吸引人。 (國際認證領導者)

從工作坊中認識不同領域的夥伴,也擴展自己的資源, 真是太開心了。 (邱韻寧,國際認證領導者)

參與在傳承藝術中很幸福,謝謝! (陳誼珍,國際認證領導者)

每個月的這個時間(團督暨創作技巧課程),就是我的 喘息服務!

更廣 展 擴 以靈 以 可 會 中得 設計 握機 術 程 把 承藝 使課 來會 傳 在 野, ,將 者) 導 視 排 的 安 。 認證領 的 活 參與,國際 多 更 芳蕙 (朱

(陳姝融,國際認證領導者)

每次來都好開心,比在家裡開心多了,每週都等著來 這裡。

我們一 起創作 的作品 都珍藏 我 著,那 是很珍 的回憶 貴 。

(陳蕙

熹,安

寧病房

家屬)

(大餅,文山老人服務中心長者)

謝謝你們用心預備的課程,我們雖然學得不夠熟練, 但我們很努力地學習。 (孫姐,文山老人服務中心長者)

我覺得大家能來這裡,都好健康哦! (小梁,文山老人服務中心長者)

82


Rediscover life through Legacy Art Works

畫得很棒耶!真的是藝術傳承,傳承藝術~!! (敬佩) (Franz Yang,Facebook傳承藝術專頁粉絲)

每一位爺爺奶奶的作品都令人感動,也讓人刮目 相看!棒,棒,棒 ^_^ (Rose Peng,傳承藝術資深藝術夥伴)

瀏覽傳承藝術的網站不禁讓人懷念起過去直接服 務的日子,伴我成長的長輩們,一股感動浮上心 頭,拼命的在工作中找連結,希望有一天可以再 回到熟悉的領域,祝福傳承藝術新的一年順利, 茁壯,成長。

這個活 動,透 過引導 談、藝 、訪 術創作 ,可以 家說出 讓 老人 自己內 心的話 說不出 , 或是 來的話 ,真的 (艋舺 很好! 霞,傳 員) 承藝 術體驗

營學

(Sanny Wang,Facebook傳承藝術專頁粉絲)

昨天晚上睡得很好,原因是:上團體課很認真有 點累所以很好睡! (安秀奶奶,怡德老人養護中心長者)

團體過後老人家有的好睡有的不好睡,但結論都 是:很喜歡這個活動!謝謝您們的到來和付出! (崔令吟,國際認證領導者)

也 學到了~老了 我 課 堂 八 這 很多 ,我認識了 快 愉 很 以 可 的人。 早就應該認識 務中心長者) 老人服

(大米,文山

原來藝術可以這樣和助人工作結 合,讓人意想不到! (羊咩咩,傳承藝術體驗營學員)

感覺(傳承藝術)可以和老人打成 一片! (金釵,傳承藝術體驗營學員)

這是很感 人的時刻 ,每一 個人都能 以他自己 獨特的 藝術方式 來表達自 己的感 情。我相 信藝術創 作的過 程是一種 p owe r f u l活 在 當 下的實踐。

(Sharlen e, 專頁粉絲) Facebook傳承藝術

83


出版者

財團法人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

出版日期

2010年8月

文字編輯

康思云、吳少君、江明璇

美術編輯

林 泳

聯絡電話

02-23895858分機3797, 02-29322111

聯絡地址

100北市忠孝西路一段66號37樓

網址

http://www.sklf.org.tw/legacyart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