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薈報

Page 1

3月份薈報

本期主角:制服


主編的話 睽違多時,本年度的薈報出刊了。 去年度編輯小組已將薈報內容製做完成,然而,因為吾人能力不足,統籌的規劃失

當,才讓薈報遲至今日付梓,這邊向一貫支持薈報的朋友致歉,同時也希望點開這份 薈報的同好,能有一樣的感動。比起以往從小專題到新書、活動快訊,樣樣齊全的內 容,今年三月的薈報實在有些簡略。這一期我們只專注在一個議題上:制服。

極大多數人都有穿著制服上學的歲月與記憶,然而,總很少有人真正探討起「制服是 什麼?」的問題,穿著一件衣服,背後總隱含著某些身分認同和階級概念,我們藉由 同一制服形塑某種共同性。這樣的共同性,從學校、軍隊、公司等等無所不包。


主編的話 然而對內的認同也隱含著對外的排他性,如軍隊往往藉由不同制服區分敵我。 從制服的認同,我們希望可以和讀者共同思考的是:集體性對普遍人性的影響何

在?誠然這樣關於制服的小專題並不是那麼嚴肅,我們也刻意找尋較通俗、貼近生 活的題材,以貫徹我們從生活中找尋歷史的靈感之宗旨。然而,以小見大,以自己 日常的反省體會出的歷史,卻也往往是最深刻真摯的,如果看完這篇小專題,能引

起讀者們對日常生活的思考,我們希望傳達的反響也基本上完成了。 再次希望點開這篇小文的各位,能有最大的收穫。 主編 郭力中 於 106.03.05


目錄 Index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p05-p15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p16-p27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p28-p36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前言 在過往的學生時代,想必大家一定有穿過制服吧!乾淨無瑕的襯衫、配 掛著制式的領帶、再搭配卡其色長褲和穿上油亮亮的黑皮鞋,走在校園的 路上頗有一種優越感。當然,學生上學穿制服是因為校規規定,而非追求 流行趨勢。然而,「制服」這套服飾除了規定以外,其是否還有存在之意 義與象徵性,使人們有穿著之必要?其實,所謂的制服,並非學生時代的 專利,只要在衣著上有著共同的特定標記或顏色,就可以歸類為制服。 令人好奇的是:制服何以成為特定群體成員間的身分認同?又是如何藉由 制服來凝聚團體呢?本章節將以十字軍以及黑衫軍的為對象,帶領大家淺讀 制服透露出怎樣的訊息。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十字軍狂熱 教宗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7月起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四處宣講,希望 發動所謂的「crusade」,拯救拜占庭弟兄免於被穆斯林奴役、並解放耶 路撒冷,時人咸信此非「戰爭」,而為「朝聖」,是特殊形式的「武裝 朝聖」(armed pilgrimage),號召西歐基督徒前往君士坦丁堡與耶路撒 冷。 人們認為參與「crusade」能得到美譽與功績,響應的人潮,更不限於 騎士與貴族。許多平民百姓、老弱婦孺,甚至地痞流氓和商人皆紛紛踴 躍加入。很快的,這股朝聖熱潮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情形。隨著這些 朝聖者一起因信仰而戴上十字,就成大家耳熟能詳的「十字軍」。 。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十字軍狂熱 與一般朝聖或宗教戰爭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十字軍是由教宗發動,參與者 行前必須發特別的朝聖者誓願(pilgrim’s vow),每人外袍臂膀上都要縫上十字 作為記號。烏爾班二世的演講激勵了全西歐。他說:「向著東方出發吧!不要 猶豫,不要彷徨,為榮耀我主,去吧!把十字架染紅,作為你們的徽號,你們 就是『十字軍』, 主會保佑你們戰無不勝!」。而聽完這動人的宣示,遵教宗 的命令,這班朝聖者在自己的毛質外衣或長袍的兩肩上,繡上了金色十字架。 當時朝聖者們非常振奮,他們為上帝的光榮奮戰,配戴著神聖的標誌,認為將 來總有一天會贏得那真正的十字架,實現終極理想。他們佩帶著基督的十字 架,異口同聲的喊著:「天主所願,天主所願,天主所願。」。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三大騎士團 談到十字軍更會讓人連想到赫赫有名的三大騎士團—醫院騎士團、聖殿 騎士團、條頓騎士團,他們效忠羅馬教皇,奮勇的鎮壓聖地周圍的衝突與毗鄰 的穆斯林國家作戰,保衛並擴大十字軍領地而讓十字軍歷史增添幾分精采。其 中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的服裝也是有特別涵意。 醫院騎士團是十字軍為保護有病患的朝聖者 而設。所穿服飾與紋章是黑袍和白色十字, 所以又叫「白十字騎士團」。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三大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又稱為「所羅門貧苦聖殿騎士團」,成員須一生恪守「貞 潔、貧窮、順服」,所以又稱為「基督的貧苦騎士團」,騎士們穿著繪有紅色 十字的白色長袍以象徵慈悲與純潔,而紅色的十字架殉道,所以又叫「紅十字 騎士團 」。這個徽章象徵着騎士團的成員一開始是貧窮的騎士,後來又被解釋 爲騎士團成員的袍澤之誼。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三大騎士團 三大騎士團中最後成立的條頓騎士團,皆著黑色十字架徽的白袍,而這黑 色十字架,成為後來德意志軍隊的「鐵十字軍徽」。鐵十字在德國文化中是有力 的軍事象徵,而鐵十字軍徽誕生於1813年,由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設立。 當初只是作為一種臨時性設置,頒發給那些在對抗拿破崙的戰爭中有突出貢獻的 人。後成為無論將軍或士兵,只要對戰爭的勝利有影響,或者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 作出貢獻,就可以被授予。不管是哪一級的鐵十字,都是視榮譽為生命的軍人都 是莫大表揚。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黑衫軍 前年的太陽花學運給社會投下了莫大的震撼彈,來自全台各地的學生認為政 府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定(以下簡稱服貿)的立法有黑箱作業,因此上街抗議草率 的審查程序,而在2016年3月27日下午3時,學生代表陳為廷宣布擴大抗爭行動 並且號召民眾在3月30日前往凱達格蘭大道示威遊行,主辦單位 組織300名糾察隊成員以及50名醫療團隊成員支援現場,並且呼 籲參與群眾穿著黑色服裝以作為標誌。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黑衫軍 更深一步的探討331學運中黑衣服所代表的意義,根據〈黑色島國青年陣線〉 官方網站的介紹:「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訂,讓我們見證台灣如何被一道黑色帷 幕全面壟罩、捆綁,圍成一個森冷的黑色牢籠,如同黑箱之島,而我們被迫蝸居 於箱中。服貿協議的簽訂讓我們看見壟罩整個島嶼的黑色鐵箱…...」可以得知, 黑色象徵的是他們對於政府黑箱作業的不滿與欲推翻的目標。另外根據中時電子 報的報導指出:「在文化研究中,黑色代表悲傷、哀悼;紅色是熱烈、強而有力的 色彩;白色代表哀痛」可知黑衫軍代表的意涵除了黑箱外,還有對國家未來、體 制的悲悼。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黑衫軍 歷史上也有其他以黑色制服聞名的團體,例如法西斯成員,1921年11月9日,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黨,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義,而他規定其成員 必須穿著黑色服飾,故法西斯黨又稱「黑衫黨」。而在其他地方的法西斯團體, 英國的法西斯政權也以黑色制服作為團體的表現意象。

法西斯黑衫的意義則為「服務國家和熱愛國家的象 徵;它是敢於在全世介面前站起來宣布自己的信仰的 男女標誌。」不同的文化和時代背景,黑衣服代表的

涵義也有所不同,但彼此共同的目的都是創造出團體 歸屬感,讓彼此更有向心力。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小結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中,「制服」這套服飾(亦為一種共同概念)具有一定的深遠 意義。無論是秦朝臣民或西歐十字軍、義大利法西斯黨或330反服貿黑衫軍,皆藉 由穿著相同或是具備共通象徵之服裝來強化團體的身分認同,並加以區別「我者」 及「他者」,使個別的人認識自己所處的歷史情境,且融入特定群體之中。 當然,每一種「制服」皆有它背後所代表的內在意涵,諸如西歐十字軍之十字標 幟表示成員對於教宗及基督宗教的奉獻與效忠;而為了反服貿而在凱道發起遊行示 威的黑衫軍,其制服之黑色不僅反映政府黑箱處理服貿協定的荒謬,也對國家以暴 力鎮壓示威民眾之惡行表達最沉痛的控訴。


第一章.制服的實用性與內在—小結 儘管歷史上各種「制服」所象徵的意義各不相同,但皆扮演了一個共同 的重要角色:強化群體之間的認同感、區分我者與他者,進而使成員為了同一 目標而展開行動。

制服不單單只是一件普通服飾,其在歷史上對於某些歷史事件的推動可說是 意義非凡。穿上制服,不僅客觀上被歸類於某個群體,甚至在心理上也會對於 所處團體有種強烈歸屬感,就像是套上高中制服,始終覺得自己還是青澀的高 中學生,儘管那青春的高中時光早已流逝。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校服的起源 學生制服(又稱校服)的發展源遠流長,且不斷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地發展出 各自的特色,由於詳述各地制服的演進史不免雜亂,故本節僅討論校服最初的起 源,以及其在臺灣的萌芽與演變。

英國的基督公學(Christ’s Hospital)被公認為最早的校服起源地之一,其源頭可追 溯至四百六十年前,英王愛德華六世下令將喪親且經濟窮困的孩童集結起來, 由一群自願的倫敦市民提供經濟援助,讓孩子們在學校受教、成長,而援助中

也包含免費的校服時至今日,學生們依然不需為校服繳納費用,校服由學校出 借,學生僅需在畢業時歸還。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台灣經驗 至於校服在臺灣的發展,雖然早在清領時期時,就有學生應穿著統一服裝的規 定,然而影響至今、形塑多數人對校服印象的源頭,則是自日治時期始,以下將 日治以降的校服史概略分為「引入期」、「定型期」、「多元開放期」討論。

引入期:雖然當代校服可說是由日本引進,但和一般人印象不 同的是,臺灣並非從日治初期起就改變了在校穿著。事實上,在最 初的十年內,日本政府沒有餘力、也認為沒有必要盡速改革校服,

故除公費的師範學校外,臺籍學生多穿著傳統的中式服裝,且無固 定形式與規定,在制度上略顯混亂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台灣經驗 同化主義成為日本治臺的主要政策,臺灣的校服才轉以和服為主,之後 更隨著席捲日本內地的西化浪潮,變成較貼近現代形象的偏西式制服,大

眾所熟悉的水手服、西裝制服褲等即是在此時期引入。到了日治末期,隨 著二次大戰爆發,校服因安全考量統一改為「國防色(即卡其色)」,並 因資源匱乏而採用人造纖維、鼓勵畢業生轉讓二手制服,呈現濃厚的戰時

色彩。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台灣經驗 定型期:從戰後到解嚴—校服的「全盛」時期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為了因應文化與社會變遷,將校服修改成類似今 日制服的款式,例如女學生的白襯衫搭配黑色百褶裙、男學生的卡其色制服, 至今仍有許多學校沿用。但由於當時國共內戰尚在進行,部分高中考量安全 問題,選擇像日治後期一樣,將制服改為隱蔽的保護色,北一女、臺中女中 獨具特色的綠色上衣就是此時期的產物。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台灣經驗 此階段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制服文化的全盛時期。由於在這個時期,校園 生活教育和服儀方面的規定極其嚴格,如新竹女中六零年代時的生活樣貌:「早 上上學時書包須揹在右邊,放學時揹在左邊,頭髮一律右分右夾,週間禁止學生 到電影院……」, 在髮禁及其他繁瑣的服儀規矩塑造出學生整齊劃一、一絲不苟 的形象的同時,嚴格的生活紀律更加強了這種印象,甚至逆流到原本不具意義的 校服上,使人們產生「穿著校服的人,就應該……」的聯想,進而對「校服」這 個符號心生期許。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台灣經驗 多元開放期:校服的轉型與蛻變 從戒嚴後期開始,隨著社會風氣逐漸變得自由、開放,曾經嚴苛的服儀 規定也跟著鬆綁,校服的設計變得更加多元,如許多私立高中自行設計校服, 或是考量到舒適度做出的種種改動;教育部在近二十年內亦多次發布公告, 逐漸降低服儀規定的標準,去年八月更表示校方不可以服儀違規為由處分學 生,顯見「校服」不再是種象徵拘束的符號,而是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然而,服儀解禁也造成相當程度的爭議,並讓廢除校服與否的議題再度浮上 檯面,如何求得社會共識,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日本水手服的蛻變 探討完學生制服在台灣的演變後,下段將承接上段文字敘述,以日本的特色制 服-水手服為例,對其演進及不同時代的象徵做討論。 1920年代以前:水手服的萌芽及傳入日本 日本水手服現今可說是制服界中人人最為崇尚的款式,看到穿著水 手服的少女學生也不禁使人有許多美好的想像。而水手服究竟是源自何 處呢?它誕生於19世紀,最初其實不是作為學生制服,而是英國海軍制 服。因著大英帝國強大的軍力航行到全世界後,再被基督教學校引進日 本。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日本水手服的蛻變 而水手服真正成為女高中生的制服,則要追溯自1921年的福岡女學院,校長伊莉 莎白.李(Elizabeth Lee)以寬鬆的水手服上衣與百褶裙取代和服,作為學生的體育服, 這套新潮的制服款式很快便傳遍全日本,就連當時的殖民地台灣也不例外。適逢1920 年代是全球女性地位提升、追求平權及進步的年代,因此水手服在日本便成了社會 「進步」及「現代化」的象徵。 自水手服傳入日本後,其所代表的意義隨著時間的進展有所演變。原先作為軍服 的水手服,在演變為流行服飾之後,又逐漸變為專屬於女高中生的制服。而水手服引 進校園的最初目的是作為遮蓋身體曲線的體育服,如今人們對於水手服卻容易有情色 相關的聯想。之所以會有此演變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當代的日本文化所致。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日本水手服的蛻變 1980年代,媒體界出現了三部以穿著水手服的女高中生為主角的經典作品- 1981年的電影《水手服與機關槍》(セーラー服と機関銃)、1983年的電影《穿越 時空的少女》(時をかける少女)以及1985年的電視劇《太妹刑警》(スケバン刑 事)。(圖)這三部作品中的主角都由當紅偶像主演,以女高中生的身分擁有許多 超能力,成為人人羨慕崇仰的角色。 此外,這三部作品的原作是60、70年代的小說和漫畫,到了2000年代仍然有復刻 版電影、日據和動畫推出,因此它們可說是跨越時代的經典名 作。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日本水手服的蛻變 透過媒體形塑出女高中生的英雄角色,以及《不要脫人家的水手服》爆紅,女 高中生風潮在1985年站上了高點。當代媒體更開始以都會少女為目標,例如 《Olive》(オリーブ)雜誌首創以「○○高校一年級.○○子小姐」的頭銜稱呼 內頁模特兒,使得許多女學生素人也逐漸登上媒體。因著這樣的潮流,女高中生 紛紛注意到自己與眾不同的特殊地位,於是開始向社會大眾宣揚自身年輕的價值, 企圖讓自己更受矚目。此時,1980年代「水手服=女高中生」的概念才正式形成。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日本水手服的蛻變 水手服成為風潮及文化符碼 在這個時期,穿著水手服的女高中生不僅標誌著青春的象徵,更進一步成為了 當時不可忽視的商業力量。由於受到1987年「大多數女高中生寧願不吃早餐,也要 把早上的時間拿來洗頭髮」這項調查結果的影響,以「早上的洗髮精」作為起點, 商家陸續推出化妝品、服飾、鞋子、日用品等等少女愛用的商品。作為當代日本人 口金字塔中第二大的族群,女高中生造就了一股強大的消費力,而她們也成為日本 社會中最有活力的群體,水手服就順勢成為了此一族群的象徵。


第二章.學生制服的視覺饗宴-日本水手服的蛻變 水手服本來代表女學生是「社會的弱者、需要被保護的對象」,如今卻成為 「我們年輕而且很有價值、是可以自由戀愛和生活的特權階級」的象徵,成了 日本的文化符碼之一。水手服滿足了青春、戰鬥、情慾等意象,時至今日,水 手服不僅仍舊活躍於動漫的少女角色當中,是許多人羨慕的英雄象徵;更傳播 到全世界,成為多所學校制服的選擇。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軍服的起源 近代軍服的起源可追溯自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的法國,在極其血腥的 殺戮下,建立了近代常備軍的基礎,亦是其起源。當代的軍服並不重視 隱蔽性,而多採用鮮明易於辨認的色彩。知名的軍服如英國以紅色為底, 和法國自大革命後以藍白紅三色為基底設計的服裝,與德意志帝國經典 的尖頂普魯士軍盔與深藍軍服…等等。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軍服的演變 然而在19世紀的戰爭(如南北戰爭)卻表明了這類軍服在愈發強大的 火器下顯得不合時宜。當時以步兵列陣齊射的戰略演變成以小組為單位 掩蔽射擊下,能與環境交融,使士兵隱藏的素色(綠、褐、純白等)成 為主流,隨著科技的進步,頭盔、防彈衣和具備更好隱蔽性的迷彩服演 變為今日所見的陸軍服裝。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軍服的演變 同時間不同的軍種也演變出不同的衣裝,如空軍作為一新興軍種,其服 裝有特殊的設計需求,一戰時飛機無艙蓋,飛行員要面對每小時數百公里 的強風,而戴上了護目鏡,而應對高空寒冷服裝有抗寒功能。到了二戰飛 機升限來到了平流層,正常人類在此氣壓下會因缺氧而昏迷,飛行員得戴 上氧氣面罩。到了噴射機紀元,戰機速度從幾百公里飆升至數千公里,任 何飛機機動都會造成強大的G力,使飛行員頭暈目眩甚至失去意識,而現今 飛行員的抗G服便是為此而誕生。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軍服的演變 人們對軍服的印象不可能離開穿著它的人,也就是軍人們。軍人作為一保家衛 國的特殊群體,人們對其看法亦會隨時代改變。今日陸軍制服(非戰鬥用)以橄 欖綠為主,而空軍則以天藍色,海軍則是白色系為主,另外憲兵穿著卡其色制服。 從光復到228事件裡對中國軍人們的失望到後來的衝突,或是撤退來台後男兒對軍

服莫名的憧憬,想像自身如同當時風行的軍教片內的主角般,上演熱血的青春劇。 或是白色恐怖對人民思想的控制,而對軍人敬畏甚至害怕的心理。到解嚴後軍隊 慢慢從國民黨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軍隊的威嚴隨著逐漸開放的社會而降低,退

去權威與神祕色彩的國軍受到人民的檢視,時至今日竟被視為迂腐的象徵,更甚 者視穿著迷彩服的戰士們為專業清潔大隊,令人不勝唏噓。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宣傳片元素 《Why we fight》一系列影片由美國好來塢的法蘭克.卡 普拉導演受時任美國總統羅施福徵召拍攝而成,並在1943年出品發行。片中有 一段訪問美國民眾對於二戰參與與否的訪問,其實這就是催生本系列影片的關 鍵因素:「美國主流民意對於戰爭的冷漠與厭煩」。 影像誠為另類的史料來源,而戰爭時期的宣傳片更乘載著讚譽自身、打擊他者的 任務。因此,誕生於戰爭時期的本系列影片所包含時代性與特殊性更是值得我們去 挖掘。本章節的任務便是透過解讀《我們為何而戰》系列電影處理美軍軍服的手法, 來引領讀者追蹤媒體在處理軍服素材後所留下的足跡。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宣傳片元素 這系列的第七部影片為〈Wars comes to America〉,相較於前面六部著 墨在介紹軸心國帶來的威脅以及受害國的無助形象。這部影片旨在宣傳美國 粉碎軸心國野心的重要性,也因此關注的焦點來到了美國政府領袖、軍人與 平民。藉由探索這部影片中美軍軍服出現在螢幕的時機、手法與意象,我們 得以更加貼近世界大戰時期政府宣傳手段的脈絡。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宣傳片元素 本片的核心目標其實透過了這幕新兵行進的片段中悄悄透漏給了觀眾。相較 於表現出美國軍隊威武強壯、戰無不勝的鋼鐵印象;導演在呈現軍容整齊的行軍

形象方面的手法並不陌生。然而,相比與威勢盛大、整齊劃一行軍的的德軍畫面, 美軍方面卻呈現了這一幕看似與目的相違背的情景—當然,這樣的安排是有目的 性的: 軍服在片中的角色,表面上是令給予觀眾有關影片播放當下螢 幕中的群體資訊,在深層意義上其實代表者國家對軍人、乃至 於對整個社會的掌握。德國軍隊以整齊劃一且數量龐大的群體 行進著(見左圖)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宣傳片元素 美國新兵團體卻人數遠不如德軍,且在軍服儀容、踏步整齊度方面皆有 所差異(右一新兵制服開襟、右二以後的新兵與右一踏出的前腳不同,見左圖)。 導演在片中呈現這樣的雙方對比,一方面有再度加強敵人威脅之恐怖的作用, 另一方面卻也透過軍服形象等要素傳達了美國軍團與法西斯獨裁軍國兵 團的不同。軍服在片中的作用誠然是「美國要素」的具體呈現。一群步 伐各異、軍服不整的新兵們的影像,暗示著美國新兵並非受到一個極端 極權的強制力量影響才入伍


第三章.聚焦軍服、放眼社會-宣傳片元素 導演在此與片中其他法西斯獨裁兵團的軍團形象做出區隔,也藉由軍服形 象偷渡了美國新兵的自由:軍服在此不僅成為了重要的身分認同要件,也成為 了美國國民自由意志的外衣;換言之,本片中軍人身上所著軍服,即為政府將 戰爭意義由政權擴大至個人的載具。透過《我們為何而戰》系列影片,導演不 僅傳達了美國參戰的重要性、也透過軍服,使得美國大兵參戰的目的更加多元 化—捍衛自己的生存方式。雖然史家如何運用影像資料的方法仍存在著討論空 間,但電影無疑是見證歷史進程的重要使者。


特別感謝 工作人員 徵引資料來源: 總編:郭力中 〈白曉紅觀察:英國種族主義最強有力的傳播者﹕媒體〉(網路資料:https://goo.gl/ii9538)

副編:楊子逸 文編:謝庭維 王芷嫻 李育賢 王胤頡 金 典 陳穎芝 葉宜庭 羅上傑 蘇季楓 甯子軒

王任光,《西洋中古史史料選譯》(臺北:稻香出版社),1993 《Why we fight》系列的第七部影片〈Wars comes to America〉 馬克.費侯,《電影與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錯譯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被標籤化的歷史〉(網路資料:歷史學柑仔店) 〈高華柱下台!軍方:非洲茉莉花革命後政府重視網路抗議〉(網路資料: https://read01.com/6KOk8.html:) 彭威翔,《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10。

李珞玟,〈沂風陣陣憶竹女——校史回顧〉,《菁菁竹女》26期,新竹:新竹女中,2014。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