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_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企劃書

Page 1

「地區綠色環境資源推展規劃」 地區工作坊企劃書 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主辦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單位: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日期:2015.09.04(五)

1


一、 辦理緣起 臺北市綠網系統建構,依據空間範圍內的土地權屬、土地使用分區、更新 發展以及地區定位,發展出以基礎設施為導向,且為公有開放性空間的綠地系 統,如公園、人行道、林蔭大道、水渠涵溝等。然而此種空間缺乏了社區特 性,少有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社區營造的能量難以與這些硬體空間相互呼 應。現今公有地空間有限,公有綠地系統或大尺度的規劃模式,已難以對應現 今的臺北市環境,必須突破公私領域限制,發展出更具多元彈性,且達到公益 性使用的開放性空間綠地系統。 本團隊過去受都市更新處委託,推動「Open Green」系列計畫,依此計 畫發展成果,依據各地區土地型態、產業發展、居住特性,歸結本市都市空間 型態,如商業類型(commercial)、住宅類型(Residential)、城郊類型 (Sub-Urban)、棕地類型(Brown Field)、鄉村類型(Rural)。 本團隊曾於商業類型(commercial)、住宅類型(Residential)、鄉村類型 (Rural)。發展生活圈社區社群共同協力的綠地空間,包括結合產業街區與技 術特色的綠空間,如大同區小柴屋;適合住宅日常生活的綠屋頂空間,大安區 錦安頂菜圃;復興在地農耕記憶文化的綠空間,如萬華區茉莉小花園…等。 然而,臺北市大環境下擁有各種不同的地貌地形特色,尚有城郊類型(SubUrban) 、棕地類型(Brown Field) 。這些地區大多離開都會核心區域,位於臺北 市擁有環繞盆地山系及水系的環境。隨著都市化進程,其空間山區水系地帶漸漸 失去原本美麗的綠面紗樣貌,環山地帶受到都市高度開發的影響,原有生態棲地 遭受破壞,人類與生物交錯的依山環境,與大臺北人工開發密集的市區有著截然 不同的樣貌,該如何思考臺北市「依山地區」未來發展,以及實踐環境更新與防 災的議題,尋找地區「綠生活」的可能性是本工作坊的思考緣起。希望藉由本工 作坊的討論,盤點出依山地區適合操作的空間範型與對應環境的策略方式,完備 臺北市都市綠系統的建置。

2


二、 計畫範圍 依據計畫需求,擇訂依山地區生活圈進行操作,由於依山地區環境則不同於 大安區、萬華區、大同區建成環境,在這氣候變遷的環境下,依山地區更面臨著 生態護育及防災導向的課題,本計畫將重新檢視空間範型,發掘依山地區的新定 義。本計畫先行藉由 GIS 空間分析工具,藉由幾項原則,擇定幾處生活圈作為示 範性操作範圍,原則如下:

1. 依山住宅區 依據《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制定,藉由地圖套疊山坡地與人居環境範圍 以等高線 50 公尺高度界線劃設出 500 公尺、1000 公尺、2000 公尺內範 圍。 2. 災害潛勢 藉由「豪大雨量」及「地質災害潛勢」地圖資訊,套疊分析災害潛勢較為 嚴重的幾處行政區域。

3. 山系綠手指 依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山脈邊際趨於多元曲線地區,因其地形地貌豐富, 屬於地趨緩衝地帶,可減少區內的干擾性,其生態多樣性更高。因此,從 地圖上挑選山脈邊際的綠手指處較顯著者。主要分不於內湖區、信義區以 及文山區。 4. 建成地區 由於建成地區面臨著都市發展與生態保育衝突的困境,其受到新型態干擾 顯著,且所需面臨問題多元,如建築老舊、消防安全、開發與文史之間的 衝突,這些建築老舊區域,亟需列入 Open Green 潛在操作環境,讓此區 域有機會透過新型態開放空間樣貌呈現,以保有地區既有人文風貌、產業 特色及生態特性等,以達未來都市再發展宜居願景。據此,藉由 GIS 檢視 建物樓層數及屋齡,將樓層數五層以下者試為本計畫慶須操作的潛力區域。 藉由上述篩選原則,挑選出內湖區、信義區及文山區作為依山地區示範性 探討之行政區域。 3


經過 GIS 階段一、二的篩選,初步篩選出以下六個次分區生活圈: 內湖區

信義區

金龍次分區

湖濱、內湖、金龍、金瑞、碧山、大湖、秀湖共 7 里

紫陽次分區

紫星、紫雲、清白、紫陽、瑞陽、瑞光共 6 里

吳興次分區

景新、惠安、三張、三犁、六合、泰和共 6 里

福德次分區

國業、松隆、松友、松光、中坡、中行、大道、大仁共 8 里

木柵次分區 文山區 景美次分區

木柵、木新、明義、明興、順興、忠順、樟新、樟腳、試院、 華興、樟林、樟文、樟樹共 13 里 景美、景行、景東、景慶、景仁、景華、萬有、萬祥、萬隆、 萬年、萬和、萬盛共 12 里

4


(1) 內湖區 內湖區以北連著五指山山脈、大崙尾山、大崙頭山、碧山,以東有碧山、白 石湖山、大邱田山、老鷲尖山、內溝溪至基隆河,鄰接新北市汐止區,南邊 則以基隆和為界,境內又有碧湖公園、大湖公園,自然資源豐富,其中還設 有「內溝溪生態展示館」長期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碧湖附近山區,現地動植 物資源相當豐富,包含臺灣藍鵲、大冠鷲、赤腹松鼠、緣點白粉蝶等時常棲 息出沒,因當地氣候、水文、土壤等適合條件致使相思樹林、大葉楠、蕨類、 原生耐陰性植物等皆生長良好。 除此之外,內湖地區公園綠地豐富,如大湖公園、碧山公園、金瑞公園等, 金瑞里則有觀光花園計畫;寺廟文化底蘊深厚,如金龍禪寺、碧山里則發展 寺廟之旅,內湖里則有「夜弄土地公」 ;重視藝文活動,如內湖社區大學的文 化藝廊以及每年於大湖公園舉辦的大湖音樂會等。 內湖區金龍路下水道涵洞內棲息之千隻蝙蝠生態,這也是難得的都會型社區 自然生態資源,近一、二年以來,經台北市蝙蝠教育學會、內湖區碧湖社區 發展協會及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攜手合作,策辦多場次蝙蝠生態教育導覽活動, 普獲市民熱烈參與,其在地社區動能與環境生態有息息相關的關係。

圖 1 內湖區綠地資源圖

5


(2) 信義區 信義區東面及南側為南港山系,鄰近信義計畫區,有數條俯瞰台北盆地的熱 門登山健身休閒路線,如象山自然步道、拇指山步道、糶米步道。信義區除 了豐富的山系綠資源外,也有許多公園綠地、學校,其有中強、三犁、吳興 公園、水土保持簡易公園等既有公園綠地。中強公園位於信義計畫區與象山 交界地帶,中強公園內正進行台北樹蛙的復育,南邊則與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交界,臨界山區地帶有兩處重要的自然生態復育公園,信義區位於兩處公園 之間,此為臺北市中重要的生態跳島。促使山區綠手指推展到都市區域當中, 然而,也需要思考此處的社區環境需要營造成什麼樣子,才不會讓既有的生 態資源消逝,讓多元的物種足以存續。 信義區是臺北市的政經中心,有高度的都市發展意象,吳興街以南附近的老 社區則在這樣的環境中卻保留舊社會的氣息。但建物多屬老舊,等待再活化。 信義區域內有永春陂自清朝就做為重要的灌溉設施;再者,臺北市政府近期 也有意在此打造濕地公園,除了具有山腳交厝群落內的條件外,周邊又有許 多學校用地,於綠色網絡的擴散性。

圖 2 信義區綠地資源圖

6


(3) 文山區 文山區位在臺北盆地的東南方,境內四分之三地區屬淺山丘陵,景美溪由東 向西貫穿本區,人口集中於景美溪北岸之景美及木柵二小盆地中,因臺北市 為全臺首善之區,大量人口的匯聚,帶動文山區的人為開發,公寓社區的興 建,在平坦之地已趨於飽和,不得不向山坡地發展,大型社區、垃圾掩埋場、 大片公墓地、高速公路、觀光茶園、學校及動物園,逐漸取代原有森林。溪 流兩側被高高的堤防隔離,昔日流經聚落的小溪水圳,遭地下化或廢棄,多 數人在都市叢林中,與自然生態產生疏離。幸好景美溪南岸山區,仍保有部 分林地,讓蟲鳥蛇蛙、禽魚小獸得以居住繁衍。散布在水泥叢林中的小公園, 成為都市人接近自然的最後機會。 鄰近仙跡岩與景美溪,加上地方社區動能活絡,有生態相關的地方社區與社 群。市集活動熱絡,如景美夜市、花木批發市場。區內有文山區唯一市定古 蹟集應廟,是為地方信仰中心。於每年農曆 10 月 15 日舉辦遶境祈福,俗稱 「景美大拜拜」 。社群方面有文山社區大學、景美守護溪聯盟,仙跡岩山腳周 邊各里,長期受到豪雨水患之災,據此,景東里高鳳謙里長聯合與周邊其他 里組成仙跡岩聯盟,共同於市長座談會上進行提案,要求加強改善仙跡岩邊 坡得倒水節流系統。

圖 3 信義區綠地資源圖

圖 4 文山區綠地資源圖

7


三、 工作坊簡介 臺北市依山地區環境,如內湖、信義及文山區,依山傍水的環境,從舊聚 落演變至今高度開發的環境,山系的生態多樣性、親水親山環境,如內湖的碧 湖、信義區的富陽生態公園、永春陂濕地、文山區的仙跡岩、萃湖擁有豐富的 生物,可稱之臺北的東部綠色面紗。但,隨著氣候變遷的惡化環境,豪大雨的 淹水帶來山區、水系環境嚴重的影響,鄰近這些生態據點的社區又被不斷的進 駐新的開發計劃,依山地區如何與開發環境抗衡? 針對人與環境達到平衡的操作論述,於鄉村、郊山區域,在日本發展出 「里山倡議」的操作形式。里山,係指環繞在村落(里(Sato))周圍的山、林和草 原(山 yama),里山包含有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大多指稱鄉村旁的郊 山地區,藉由生態自然且不破壞環境的作法,讓人與生態環境共存。對於臺北 市而言,依山地區的住宅群聚環境,即如同里山概念的郊區環境樣貌。然而, 臺北市與鄉村、郊區地帶有著截然不同的地貌與產業型態,急劇高度開發的臺 北市環境,都市化現象已蔓延到臺北市依山環境,依山地區有著豐富自然資 源,尤其臺北市東區依山環境,這些區域皆由群山環繞,面對溪流,依景觀生 態學的理論,山系邊際曲線多元複雜,其型塑成生物緩衝棲地,物種更為多 元,擁有豐富大自然生態樣貌。臺北市是否能嘗試以「里山倡議」的願景,發 展出人與環境抗衡的「都市里山學」操作模式呢? 本次工作坊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研究所 郭城孟 教授,分 享臺北生態觀點,同時邀請臺北東區依山生態環境,內湖、信義及文山區相關 NGO 組織、環境運動倡議團體、社區夥伴等,一同來討論,試圖盤點依山地區 的空間範型,如步道、水系、山拗等,並且了解社群技術知識,嘗試發展適合 依山地區操作的社群協力社區的環境共存模式,建構「臺北都市里山學」的綠 網環境。

8


四、 工作進度說明 時間 2015.07.27(一)

內容 拜訪景東里長並現勘 了解生活圈環境及里 長執行計畫

2015.07.31(五)

拜會文山社大鄭校長 了解社大進期計畫

2015.08.05(三)

拜訪信義社大

2015.08.26(三)

參與宜居城市:建構 都市藍綠帶生態系 統。拜會千里步道

9

照片


五、 辦理時間與地點 

時間:9/15(二)13:00-18:00

地點:信義社大/信義國中信義國中 3 樓視聽教室 A (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 158 巷 1 號)

六、 議程 時間

內容

人員

13:00-13:15

報到

---

13:15-15:00

閱讀臺北: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

主持人:劉柏宏老師 講者:郭城孟

15:00-15:30

休息茶敘

---

15:30-18:00

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A 場│13:00-15:00 閱讀臺北: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郭城孟 本單位邀請東區(內湖、信義、文山相關學者參與),另外開放一般民眾線 上報名,限 25 名,報名額滿為止) B 場│15:30-18:00 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採邀請制) 依據里山倡議特性,分成 1.生態系統;2.整合傳統與社會創新;3.共同管理機制三組 邀請各界與會,一同研討都市里山學的建構模式。

10


七、 邀請對象 邀請單位(各單位邀請中) 專家學者:

社區大學:

郭城孟老師

文山社區大學

孫啓榕老師

內湖社區大學

陳建志老師

信義社區大學

陳德鴻老師

NGO 團體/公司:

社區(社大推薦的社區)

千里步道

自然步道協會

明興里辦公處鄢健民里長

荒野保護協會

忠順里辦公處曾寧旖里長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景興里辦公處高鳳謙里長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興業里辦公處洪長榮里長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興得里辦公處黃細福里長

文山區里辦公處

內湖區里辦公處 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 魏芳國總幹事 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 劉昭賢理事長 樂康里辦公處張碧玉里長 葉淑蓮老師

信義區里辦公處 泰和里辦公處林正義里長

八、 辦理目標 1. 盤點依山地區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綠生活空間範型 2. 檢視空間範型型態,並發掘依山地區空間範型型態形式 3. 梳理臺北市東區依山地帶「綠生活」操作與規劃論述 4. 釐清社區綠生活議題,對於依山地區的生態及防災導向操作策略 5. 建構臺北市都市里山學架構 九、 宣傳海報(如附件)

1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