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建築史期末報告-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Page 1

西洋建築史期末報告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姓名:張可揚 學號:B97204023 系級:地質四


一、簡介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位於濟南路與中山南路口,是英國維多利亞風格教堂, 建於西元 1916 年,由井手薰設計。日治時期稱幸町教會,以日本人、臺灣 商賈以及臺大醫院員工及學生為主要教友,戰後為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及臺北 國語禮拜堂使用。教堂座東朝西,西側立面有尖拱大面玻璃窗,右側為 18 公尺之鐘樓,上方以石雕雨板窗點綴。內部為鋼骨結構,空間挑高。在外觀 以紅色清水磚為主體,窗戶多使用尖拱,邊緣以唭哩岸石修飾。外牆配置扶 壁柱,以增添哥德式教堂的風味。於西元 1998 年公告為市定古蹟。1 二、建築樣式 1.

哥德式建築 哥德式建築起源於 12 世紀的法國,其風潮很快的擴散置英國,13 世紀

後更廣泛的在歐洲各地出現,於中世紀時盛行,直至文藝復興時期才逐漸淡 出。它是從仿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常使用於教堂、修道院,後期更應用至 城堡、宮殿、大學或是住宅。其建築特色是尖拱、肋拱、飛扶壁以及彩色玻 璃,強調垂直、向上,是宗教情感的投射,以高聳的空間、透射進入的光線 來感受上帝的威嚴。 尖拱是比圓拱更能有效傳達力量,且更適合置於長方形的四柱之間,只 需調整角度就可以把四拱之頂端對齊,上方承載的力量會由肋拱交叉處集中 到四住上,外面再以飛扶壁加強,跟圓拱相比更能提供高敞的空間。許多教 堂也盡可能的將牆壁減少,置換成玻璃,讓外界的光線透過玻璃,塑造神祕 朦朧之感,表示神存在的空間。 18 世紀後期,隨著浪漫主義的崛起,與新古典主義形成抗衡的力量, 開始關注與欣賞中世紀的藝術。在滲入民族主義後,重視地方特色與歷史, 具有地方特色的歌德式建築開始逐漸重新流行,稱為歌德復興式建築。在英 國則有英國國會、愛柏特紀念碑、聖班卡拉斯車站…等多樣建築。 2.

維多利亞風格 維多利亞式建築,是指 19 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盛行的一種建築

類型,其發展時間大概是在西元 1820 到 1900 年間。因為那段時期的英國, 1

臺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個案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 eBasicInfo&caseId=AA0960200006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subMenuId=26


不論藝術、文化乃至於建築都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水平,因此在建築史上頗具 代表意義。維多利亞式風格的建築,多數採用紅磚作為外牆,但也偶爾透過 局部的裝飾(如柱頭、雕刻)來表現其典雅、富麗堂皇的形式。以最簡單的 說法,它即是一種紅磚造的鄉村建築。2 3.

日治時期建築發展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亟欲發展成現代化國家,除了產業、軍事上的投資,

另一個顯而易見即是建築的表現。為了學習正統的西式建築,明治政府聘任 英國的年輕建築師康德(Josiah Condor)赴日,成立「工學部大學校造家學 科(今東京大學建築學系)」 。在第一屆畢業生中辰野金吾等人,奉政府之命 赴英留學並工作,於西元 1983 年返日,隔年接任康德之教鞭;另在 1886 年創辦「造家學會(今日本建築學會)」 ,成為日本建築不管是教育界或是學 界舉足輕重的角色。 辰野金吾風格上以新古典主義為主,與英國傳統作法不同的是,他在紅 磚之外再加上白色飾帶,即為「辰野風格」。其教授的學生不少進入臺灣, 擔任許多重要建設之建築師,所以在臺灣可見不少具有紅磚外觀的建築。3濟 南基督長老教會的建築師-井手薰也是師事於辰野金吾,西元 1911 年來到 臺灣,並奉獻往後 30 年的人生於臺灣建築發展。 三、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1.

在臺發展歷史 臺灣在清朝開港後,長老教會系統從南北兩端進入。南部是英國長老教

會的馬雅各(James Maxwell)等人,西元 1865 年開始以臺南、高雄為中心, 進行宣教活動;北部則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西元 1872 年開始在淡水進行傳教。各自在臺灣南北兩端各自建立教會組織、 醫院、學校等。清代傳教工作初期,容易遭受官府以及民眾的誤解,教友遭 到毆打或是民眾破壞教堂,甚至發生教案遭到官府拘捕,傳道工作困難重 重。 清廷割臺後,日軍佔領臺灣期間,部分地區的教會扮演了和平使者的角 色。日軍進攻臺南時,劉永福棄守而逃,士紳們為維持城內治安,便商請長 老教會的英籍牧師巴克禮(Thomas Barclay)、宋忠堅(Ducan Ferguson) 2 3

臺灣大百科全書-­‐英國維多利亞式建築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254 臺灣大百科全書-­‐辰野金吾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9076


前去拜見日軍送上請願書,日軍在不流血的情況順利進城。也為長老教會與 日本政府奠定友善的關係。 在日治臺灣初期,基督教的傳教得到更多的進展,因日本政府較清朝官 員更易以現代化、理性的方式溝通,北部的馬偕、南部的巴克禮都與日本政 府保持良好的互動,也獲得日本總督的承諾,給予教會幫助。當日軍討伐各 地的反抗時,教堂內的信徒也忽然增多,因為百姓知道日軍不會干擾基督教 徒。日本政府對英國傳教士友善的態度,除了安撫信徒外,也有向殖民先進 國請教的意外。 西元 1895 年時日本的基督教會也到臺灣傳教,其中以臺北日本基督教 會(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前身)較強大,也與臺灣本地的長老教會屬同一系統, 因此彼此建立良好的關係,傳教時以日本人為主要對象。在臺發展期間得到 馬偕與李春生兩位極大的協助,部分重大的活動可見到臺灣與日本信徒一同 參與。西元 1907 年,因感到原有的聚會空間不夠,便決議賣掉現有的場地, 籌建新的禮拜堂,並推薦當時任台灣總總督府土木局長的長尾半平長老擔任 建堂委員長。募款過程中李春生大力支持捐款,也受到總督兒玉源太郎的間 接幫助,並油井手薰擔任建築師,於西元 1915 年開工,隔年正式完成一幢 具有歌德風味的教堂。以日本人、臺灣商賈以及臺大醫院員工及學生為主要 教友。 西元 1937 年改名為幸町教會,而後在西元 1944 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被併入幸町教會,成為日本基督教臺灣教團,但在隔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正式 解散。日本牧師被遣返回日,雖將幸町教會與太平町教會的所有會藉轉移給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但沒將教堂產權轉移,被政府納入公產,給予 國語禮拜堂使用,從此產生糾紛,同時有以國語、臺語一同禮拜的情形。教 會名稱也因戰後地名更改,最終改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北濟南教會」。 2.

李春生 李春生(西元 1838 年 1 月 12 日-1924 年 10 月 5 日) ,本籍福建廈門,

1868 年移民到臺北大稻埕從商。他是清末的知名買辦,也從事貿易。他並 且是台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教徒,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西元 1901 年就任大稻埕長老教會長老。西元 1852 年與父親一同信奉基督教,多與教 士接觸,開始學習英語,兼學從商。因他的外語及商業能力,西元 1868 年 擔任淡水英商保順洋行的總辦,協助店主約翰‧陶德(John Dodd)開發北 臺灣的茶業,在推廣臺灣茶與煤油時成為臺北鉅富,僅次於板橋林家。


在從商之外,也熱心公益,受到官府倚重。曾參與臺北城建造之委員, 也擔任過土地清丈委員與臺灣鐵道敷設委員。西元 1895 年,清廷割臺予日 本,唐景崧於日軍登入後不久便潛逃大陸,臺北城群龍無首。為維持治安, 以李春生為首的士紳,決定引日軍入城。其後更設立保良局以協助維持臺北 治安,為此總督府頒勳六等旭日章。西元 1896 年隨總督遊日,返台後更出 版《東遊六十四日隨筆》一書,向中國人宣傳日本的進步。西元 1902 受任 臺北廳參事。45 3.

小結 在日治初期,長老教會、地方士紳與日本政府三方彼此關係良好,日本

來臺中較龐大的日本基督教會也屬同一系統。在資料中也可看到教會受到總 督的幫助,部分政府官員也是教會中的教友,所以推測這是能在設置許多政 府機關的區域中取得興建教堂土地的原因。而從康德一脈相傳下來的井手薰, 接近英式的風格,是否也符合同起源於英國的長老教會對教堂的想像,所以 請他擔任建築師。 四、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建築分析 1.

正立面 以清水磚及唭哩岸石作為主要 建材,中央可見大面的尖拱玻璃窗, 右側是高聳的鐘塔。在窗戶的邊緣處 皆使用唭哩岸石做轉折,增加層次與 顏色變化。強調垂直、向上的線條的

圖一、濟南長老教會正面

4 5

圖二、立面上方尖塔

臺灣大百科全書-­‐李春生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9151 維基百科-­‐李春生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98%A5%E7%94%9F


哥德式建築,可看到明顯的 尖拱往天空指去,以及在屋 頂處兩根小尖塔,不斷強調 向上的線條。 中央的大面的尖拱玻璃 窗,原為聖經故事,但在西 元 1985 年整修時,拆換成素 色玻璃。玻璃窗的下方是四 葉飾,用以代表馬太、馬可、 路加、約翰四本福音。 2.

圖三、玻璃窗下的四葉飾

正門 使用都鐸式拱,唭哩岸

石做三層轉折,層層退縮內 凹,增加深度,兩旁的扶壁 柱也層層向內轉折,引導視 覺向內進入。 3.

圖四、正門

尖拱窗 在較寬的尖拱窗會使用

大拱含小拱處理,正面左側 為雙尖拱,右側為三尖拱。 更仔細看的話,最小的玻璃 窗框,尖拱繼續延伸組成第 二層尖拱,然後繼續向上形 成第三、第四層尖拱。線條 流暢,也有種讓人層層向上 延續的感覺。 在教堂側面的二樓開窗,

圖五、雙尖拱窗


也都使用尖拱,加強哥德式建築的意象。

圖六、三尖拱窗

4.

圖七、扶壁柱

扶壁柱 哥德式建築將牆壁減至最少,開大量的窗以讓光線進入室內,扶壁柱便

成構造上重要的承重功用。在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可以看到同樣有扶壁柱的設 計,由下往上漸漸轉細。 5.

雨板窗 在鐘樓的頂端的開窗設計有雨板窗,以唭哩岸石製成,具有百葉窗的功

能,通風、讓光線進入室內更柔和,外觀上看起來也較有變化。 6.

內部 屋架採鋼骨屋架,結構性強,最適合高敞的禮拜堂。屋架外露,以鏤空

方式減少屋架的厚重感。上方以原木搭出屋頂在外鋪上魚鱗瓦。

圖八、雨板窗

圖九、教會內部(取自臺灣基督長老教 會濟南教會網站)


7.

差異比較 此教堂的規模較小,雖不及歐洲各地的大教堂壯觀,但也展現部分哥德

式建築的意味及充滿古意。與傳統的哥德式建築相比,內部結構並未使用肋 拱,而是並列的鋼骨結構,也許是材質的進步,或是建築師不想為傳統所縛。 同樣的,屋頂以木材搭製,應該揉合了日本的建築方式。而鐘塔的雨板窗, 翻閱資料並不見於歐洲的歌德建築中,網路資料說,與此相似的百葉窗則起 源於中國,這一搭配或許是建築師再加入臺灣本土的建築形式而做。因是小 教堂,所以也未設計壯麗的飛扶壁,但扶壁柱的設計也有不馬虎的地方,由 下至上漸窄。大門如同許多教堂建築,採用向內凹的形式,取得視覺的焦點, 雖不及歐洲的教堂,有較大且富深度立體感的正門,但井手薰設計的正門搭 配左右轉折的扶壁柱也收到相當的效果。 建築發展必會融合不同事物,更需要依當地情況而改。臺灣不像歐洲以 基督教為中心,教堂建築較難以建造較大的規模,而在建築師的融合下,哥 德式建築,有著日本感的屋頂,再加上臺灣當地的建築形式,形成現在所看 到的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五、參考資料 1.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網站 http://www.chi-­‐nanchurch.tw/index.php

2.

王昭文(2009) 。日治時期台灣基督徒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 (1920-­‐1930

年代),頁 23-­‐31。(博士論文,成功大學,2009)。全國博碩士論文 資訊網。 3.

李乾朗(1979)。台灣建築史。臺北市:北屋。

4.

李乾朗(1998)。臺灣建築百年(增訂版)。臺北市:春兆文化。

5.

李鷗、楊麗(1996)。西歐建築風格史話。臺北市:淑馨。

6.

陳俊宏(2005)。重新解讀李春生。台灣文學評論,5(1)。

7.

傅朝卿(2003)。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從古典到新古典的西洋建築變

遷。臺南市:臺灣建築文化。 8.

楊欽堯(2009)李春生之生平自敘。臺灣文獻館電子報,29 期, 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29&AID=40。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