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928097

Page 1

資ㄧ甲 A9928097 林哲誌


目 綠建築如何能夠節約能源? 綠建築會呼吸的健康空間! 永續綠建築。 台大綠房子的設計原則主要依循八大指標 綠建築就是太陽能建築嗎 綠建築九大指標

錄


綠建築如何能夠節約能源?

綠建築之最具體也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建築物節能設計;能夠最有效改善 能源浪費問題的關鍵設計,也在於節能。因此如何落實節約能源,不應該 只是口號或指標,而是一些具體而正確的節能概念。

舉例來說,建築外殼的不當設計是耗能的罪魁禍首。外型透明具現代 感的玻璃大樓其實是寒帶地區的建築設計,這樣的大樓具有保存日射能的 功效,在寒帶國家看到這樣的建築設計不足為奇;但台灣高溫潮濕,玻璃 帷 幕 大 樓 只 會 損 耗 過 多 的 空 調 電 能 , 且 為 數 可 能 是 節 能 建 築 的 4、 5 倍 。 想想我們的建築設計如果都能朝向節能方向,而非一味的照本宣科沿用歐 美設計,那麼將為地球省下為數多麼可觀的資源;相對來說,這些不當的 建築物已耗去多少地球資源。


綠建築之「日常節能指標」

從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公 布 的 最 新 綠 建 築 評 估 系 統 的 9 大 指 標,以 及「 生 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綠建築用語中,可發現節能將是台灣推動綠建 築的一項重要指標。

我們都知道,建築物的生命週期達數十年甚至百年,從建材生產、建 造運輸、維修或拆除等過程都需要消耗能量,但其中為期最長的就是空調 與照明等日常耗能。與之密切相關的建築外殼及方位等基本設計,都能改 善耗能建築,進而使之成為節能建築。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 9 大指標中之 「日常節能指標」,即是以建築外殼、空調、照明設計之能源效率為評估 對象。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

建 築 外 殼 的 節 能 設 計 首 重 開 窗 率 , 這 項 因 素 影 響 空 調 負 荷 量 佔 50%以 上。適當的開窗方式及數量不僅增進建築明亮感,也會減少不當的耗能。 其次建築開口部分的遮陽設計,例如陽台的遮陽設計也會影響空調負荷約 20%, 而 且 南 北 區 域 也 因 為 日 照 強 度 不 同 而 有 不 同 的 標 準 。

再來,建築方位也是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重點之一,大窗面避東西 向,建 築 物 的 長 邊 採 南 北 向 為 佳。還 有,全 面 落 地 玻 璃 較 不 符 合 此 項 設 計 , 需要加強隔熱處理,且降低開窗率才行。最後,屋頂的隔熱設計尤其是學 校或體育館等屋頂大的建築物,節能設計與否影響非常大。

空調節能設計


日常耗能以空調與照明用電佔最大比例,尤其以空調耗能影響為最, 因 為 在 台 灣 , 夏 日 平 均 建 築 空 調 耗 電 佔 總 尖 峰 用 電 的 3 分 之 1, 因 此 加 強 空調用電的節能設計是首要工作。

綠建築評估系統只以中央空調為對象,因此建築大樓的空調規劃越單 純越省能。再來,經過嚴格計算建築物的熱負荷量,進而規劃精確的空調 系統,避免超量設計,將有助於空調節能。其次,選用高效率冷凍機有助 於空調節能,吸收式冷凍機優於其他選擇,但造價較高,勿貪圖眼前的便 宜,選用廉價及不明的冷凍機,不但浪費能源,居高不下的電費也是一種 浪費。再來,儲冰槽空調系統既有夜間優惠電價,還可減少冷凍機容量。 最後,如果建築物能在秋冬停止使用空調,並有開窗通風之良好設計,也 是空調節能的一項評估。

照明節能

一般的照明節能設計具體來做的話,就是用日光燈代替鎢絲燈泡、鹵 素燈,以電子式安定器、高反射塗裝日光燈或複金屬燈、鈉氣燈代替水銀 燈。其次,室內可採用高明度的環境顏色,提高照明效果,減少燈具數達 到 節 能 的 目 的 。 還 有 , 短 小 的 20W 日 光 燈 管 比 40W 或 60W 燈 管 耗 電 , 可 以 採 用 一 支 40W 燈 管 替 代 2、 3 支 20W 日 光 燈 管 。 其 實 , 盡 量 採 用 自 然 光 設計,以及分區開關控制、自動晝光節約照明控制系統,也能達到照明節 能的目的。

綠建築文化觀

在德國、奧地利、瑞士等西歐國家,節能概念已行之多年,近年來也 有許多相關的建築師到台灣分享及推動與節能相關的概念及心得。德國太 陽能協會建築師提過,政府除了提供節能的評估指標與相關優惠之外,建


築師也必須計算出實際必須消耗的能源數字,據此做出更有效率的節能設 計,這樣的方法在德國已行之有年。

另外,設計好的節能建築也必須在使用者的配合下,達到其應發揮的 節能效率;曾有其他國家發生過不當的使用節能建築,反而造成耗能的反 效 果,因 此 綠 建 築 的 業 主 也 就 是 使 用 者,亦 需 要 節 能 觀 念 與 方 法 的 再 教 育。

綠建築不再只是附庸風雅的一種品味。與資源永續的概念結合,以節 能設計的環保觀念出發,才是這一代建築教育的重點,也是打破建築窠臼 的新契機。


綠建築

會呼吸的健康空間

不能開窗不能對流,就像人的血管不通,當然不健康,」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 系教授韓選棠說,房子也需要呼吸。 健康建築首在通風採光 人要健康,居住環境當然得健康。建築師潘冀認為,建築物若有良好通風採光,再 配合好的地點,才有比較健康的環境。建築物前後有窗子讓空氣自然流通才算通風; 採光好不好會直接影響人的情緒,通常採光好的房子間距應當足夠;建築物附近有無 足夠綠地空間,才是構成健康建築的要點。 一個人如果活了 100 歲,有 90 年時間待在建築物室內,受到音、光、熱、氣、水等 物理狀態,以及室內建材化學效應的多重影響,因此研究健康建築的成大建築系教授 江哲銘認為,建築業搶坪數、搶國外建材沒有用,最重要是「住進去之後是否不用再 蓋健保卡。」 可惜的是,台灣的建築設計連安全都出問題,更別提健康,「一坪三萬塊可以降到 兩萬八就是最好的建商,」建築師出身的韓選棠感嘆,台灣的居住品質比起國際落後 將近 40 年。


為了展示國際建築潮流「綠建築」概念在台灣的可能性,韓選棠在台大農場上設計 了一棟以「自然、省能、環保、永續」為特色的三層樓建築「綠房子」。

綠建築與自然環境協調 韓選棠解釋,「綠建築」的概念太廣怎麼講都算對,國內一家規模不小的建設公司 還曾發表「因為種了 400 棵樹成為綠建築」的言論。 真正的綠建築定義,是知名自然建築大師萊特所說:把建築物當成一個有機體來 看,讓建築物跟自然環境完全融合協調的境界。 綠房子在設計上留下自然風洞,利用溫差自動替房子換氣,可以少開冷氣;運用自 然採光,即使白天不開燈也不覺得暗;建築體採用可回收或永續建材,即使房子拆了 也不會製造太多垃圾;綠房子在窗戶、牆壁和屋頂都做好絕緣斷熱設計,把熱氣擋在 門外,把雨水都蒐集起來再次利用。 學校的長官參觀綠房子時曾提出三問:一坪多少錢、颱風來瓦片會不會吹掉、地震 會不會倒?就是沒人問過一個月電費多少錢,防潮、隔音好不好,健不健康,韓選棠 苦笑。他認為綠建築在台灣不難實踐,「菜都有,就少了有正確觀念、懂得運用材料 的廚師。」


因為綠建築概念愈來愈流行,曾有一坪上百萬的豪宅主人要求韓選棠幫忙更改設 計。儘管房子有漂亮的荷花池、巴洛克公園、護城河、進口大理石,但是「隔音差、 窗子開錯、房間位置沒放對,基本設計做錯了怎麼改?」 韓選棠建議,若無法更改房子的基本設計,至少可以選用省能小家電,例如變頻冷 氣或省水衛生器具,多少節省能源的消耗,另外他也建議在最耗能的窗戶上動手腳。 理論上,窗戶透氣面積應該等於採光面積,但是台灣的窗子只能開一半,另一半永 遠不能透氣,最好改成複層玻璃內倒窗,不但能達到通風、採光和採景的三項功能, 更可以省電節能。 自能源危機後,德國建築法規相當嚴格規定,建築物不符合綠建築規範便無法取得 建照,現在德國的每一棟建築物都是綠建築,能替地球節省多少能源難以估算,德國 人民更長期受惠於建築的健康環境中。

維護清潔從小地方做起 建築師潘冀表示,其實所有傳統原始的建築形式,都符合自然、風水原則,都是綠 建築。但現代人不能沒有空調,中央空調大樓是不可逆的建築趨勢,只要設計得當、 維修得宜,「嚴謹地做清潔維護動作,應該沒有太多問題,基本上這是屬於高維護的 建築形式,是人類進步的代價。」 有感於香港淘大社區的污水管線引爆感染,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孫寶年認為, 平常真應該多花力氣維持周遭環境的清潔整齊。SARS 一來,她才首次看到學校在做


電梯消毒,「SARS 讓隱藏的不衛生、隱藏的馬虎暴露出來。」即使住在綠建築裡面 的人,也需要經常維護整理環境才能確保永久健康。

永續綠建築

木構造綠建築是以當代的建築技術、設計方法和美學所構架,雖然其也同樣強調 與外在自然的共生永續但卻不是傳統所稱的小木屋。最為明顯的是由其內部空間 的設計,明顯看出他的當代美學品味。

綠建築的意義 綠建築的定義為「在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量, 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為何台灣的住宅特別「短命」,台灣的平均住宅


壽命不到 40 年,相較英國的 140 年,美國的 103 年,不到一半。建築物的生命 週期在歐美往往比一個人的壽命還長,事實上,在歐洲許多國家將土地與地上物 視為一體,比如德國民法便明言:建物是土地的本質構成部分。住宅不是消耗品, 也不單是投資材,而是環境的重要成分,而環境科學的基礎科學,正是生態學。 綠建築的九大指標為基地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日常節能 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水資源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室內環境指標,目的即在於還原環境中生物生存狀態、水循環、及降低能源及資 源的消耗。 然而在科技掛帥的商業邏輯下,綠建築一方面遭建築界以增加成本加以排斥。其 實從以上九大指標看來,綠建築絕非貴建築,只是從新的觀點來設計建築,即使 暫時需要多花一些錢,卻可以大大減少未來無窮的災難,疾病、能源與資源的消 耗、氣候的惡性改變等等,而我們的城市也可以美化,住宅可以更長命。

木構造建築符合綠建築的實質意涵 (1)木構造建築具有低環境衝擊、高自然調合、優美質地與促進身心健康的特 徵。 (2)木構造建築具有生態建築 與永續建築,多樣化生態環境、環境保育、定量 抑制環境負荷、永續發展的實質功能。 (3)木構造建築具有發揮能源效率與節約、維繫室內空氣品質、質材本身之資 源與材料效率、最佳環境容量等特色。 木構造建築就是環保建築,是以掌握節能重點與本土氣候特徵,以適用台灣本 土的評估系統作為建設的基礎。 整體來說,就是『以人類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環境共生共利,永續發展』 的建築。


為何要使用天然木質材料 RC 建築材料的汙染與排放 依國內產業耗能統計,國內生產 1kg 水泥會排放 0.4kg CO2,生產 1kg 鋼筋會排 放 2.32kg CO2,生產 1m2 磁磚就會排放 7.38kg CO2.。由此可知幾乎所有建材均 為高污染、高耗能產品。依成大建築研究所指出,在臺灣每 m2 中層住宅大樓所 使用的建材之 CO2 排放量約為 300kg,以每戶 35 坪(116m2)計算時,每戶 CO2 排放量約為 34000 kg,這些 CO2 排放量相當於一棵喬木在 40 年光合作用才能吸 收完畢。也就是在臺灣每戶必須持續種植一棵喬木,才能平衡住宅建設對地球氣 候的衝擊。 永續 低排放的木質建材 臺灣的建築產業的日常耗能與建材耗能所排放的 CO2 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 27.22 %,其中建材生產的排放比例高達 9.77%,影響地球環境甚大。本「CO2 減量指 標」特別以建材的 CO2 排放量作為指標,來評估建築軀體構造對於地球環境的 衝擊。木材取自森林中之樹木,如前所述樹木會吸收 CO2,並釋出 O2,所以樹 木之生長是靠日光能與其生命力來完成,其生長期間為最乾淨,最省能源,可淨 化空氣,在有計劃性政策下可再生,可永續性生產之生物之生物材料。以臺灣人 工林材積生長量約在 10-20(m3/ha、Yr) ,其 CO2 固定量約為 2.6-5.2(ton/ ha、 Yr)。所伐采之木材,其組成元素為碳(50%) 、氫(6%) 、氧(43%) ,其他二 十幾種元素占 1%。所以木材作為建材使用時,可將樹木自大氣中所吸收之 CO2 以固體型態固定在木材內部。因此木材亦可說是一種碳素貯藏庫。 各種材料加工時均需消耗能源,進而排放碳素(或 CO2),就木質材料與其他材 料之加工能源和 CO2 排放量相比較時,製造 1m3 之木材,如為天然乾燥時,大 約會排放 15kg 之碳素。人工乾燥時因加熱是必要能源,所以約排放兩倍之碳素。 合板會增加單板切削:乾燥、加熱、加壓等制程,膠合劑亦為必要,因此約會排 放 120kg 的碳素量(素材之 8 倍) 。相對於木質材料,鋼材及鋁各會在製造工程 排放 5300kg、22000kg 的碳素量。木質材料加工不但省能源,且會碳素固定之碳 素貯藏型材料。


〈王松永http://140.130.94.252/fps/fuel/fuel_ap.ppt 〉

開發木構造之目的

從事建築活動所引起的 CO2 排放量,為影響全球 CO2 總排放量的重要項目之一。 以台灣為例,在台灣的中層住宅大樓所使用的建材之 CO2 排放量約為 300 ㎏/㎡, 以每戶 35 坪來計算可知每戶之 CO2 排放量 34650 ㎏。為達成 CO2 減量之目的, 於建築活動過程中,採用能源消費較少之建材與構法為必然趨勢。一般而言,目 前大量使用之無機建材(如:混凝土、玻璃、合成高分子材料等),在製造過程 中,較消耗大量能源,且欠缺資源的再利用性,若長期大量使用對於地球環保將 是一大負擔;相對的有機質木材,則為一具備資源再生性、再加工性、省能源及 安全性的優良建築資材,更是一天然的 CO2 儲藏庫(因構成木材之元素中有 50 %為碳元素) ,若大量推廣使用便可達到 CO2 減量之目的。而木構造具有以下特 色: 1.再生性:木材屬再生建材,在建材生命週期中,解體再利用性的可能性高,若 能有效再生利用,其廢棄物便可相對減少。 2.環保性:由於樹木行光合作用有助於氧氣之排放,亦為天然 CO2 儲藏庫,所以 使用木材對於地球環保有正面意義。 3.舒適性:木材具備調節濕度之性質,可使室內維持乾爽並揮發出芬多精,使霉 菌、塵璊不易繁殖。此外,木材的保溫隔熱、冬暖夏涼,對於省能有莫大幫助。 4.其他:除以上特性之外,使用木構的建築亦具有耐震、設計自由度高及予人溫


暖優雅的特性。

綠建築 很環保


綠建築就是太陽能建築嗎

許多綠建築常設有太陽能光電板,但裝有太陽能光電板的建築物不一定是綠建 築,因為建築物本身若不實踐節約能源,則再多的太陽能發電也不能挽救浪費能 源的本質。

太陽能利用是綠建築重要的技術之一,但很多人把綠建築誤以為就是太陽能建 築,這是以偏蓋全的想法。根據研究,人類已知的石油儲存量僅能再使用四十多 年、天然氣存量六十餘年、煤存量大約 160 年。因此,開發再生能源取代舊有 化石燃料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由於太陽能具有無汙染、無公害,且有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特性,先進國家無不積極投入研發。尤其是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高達 98% 以上,太陽能的利用和發展更深受國人的期待。 太陽能的利用大致上可分為熱能和光能兩種形式,其中又以光電能量轉換的應用 比重較大。光電能量利用方式是使用特殊的半導體材料,製造太陽電池或稱晶 片;再把晶片模組化後成為太陽能光電板,經由光線照射後,可以把光能直接轉 換成電能。 近年來,由於半導體工業的蓬勃發展,使得製作太陽電池的技術快速進步,製造 和發電成本也逐漸降低。因此太陽能光電的發展和利用,將和國人生活的居住環 境息息相關,其中太陽能系統和建築的整合稱為「建築整合型太陽能光電」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 臺灣能源短缺和地窄人稠的環境條件,促使太陽能光電朝向 BIPV 發展,儼然 成為時代趨勢,這潮流可以從城鄉環境中觀察得出。近年來,太陽能光電板有如 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占據了屋頂和空地。 目前國內太陽能光電板設置的經費大多仰賴政府補助,對於太陽能發電的效益評 估,偏重在增加多少鋪設面積和增加多少發電總量等數據。而不知除了這些考量 因素之外,應當省思我國發展再生能源的方向,是否偏離了地球環保和永續發展


的宗旨? 我們經常從傳播媒體得知,某地太陽能光電設置規模刷新紀錄、總發電量是如何 地高、回收年限是如何地短等斷章取義且帶有歌頌偉大再生能源的議論。但在宣 導上,往往不談再生能源投資昂貴且得來不易的事實。長此下來,恐怕對於民眾 能源使用的觀念產生嚴重的誤導作用。 有鑑於此,本文簡述太陽能光電的發展,兼論臺灣日射量特徵,並針對臺灣日射 量和德、日比較,最終提出 BIPV 的核心價值所在。 太陽能光電的發展

國際現況 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以德、日發展較先進,美、英也不遑多讓。德國的太陽能發 展起步甚早,尤其在 2000 年實施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ies Laws,德文縮 寫是 EEG),促使太陽能科技產業蓬勃發展。 位於亞洲地區的日本,1989 年由政府率先建立規範制度,接著在 1994 年開始 實施獎助辦法,每戶 3 千瓦的「與市電並聯型太陽電池發電系統」,政府補助 50 %(逐年遞減)。據統計,從 1994 年裝置戶數 539 戶,發電量 1.8 百萬瓦, 到 1999 年的裝置戶數超過 18,000 戶,總發電量超過 60 百萬瓦,到了 2003 年 時,裝置的戶數達到 10 萬戶,總發電量達 100 百萬瓦。 在美國,1984 年的 Carrisa Plain 設立了 3 百萬瓦集中型系統,奠定了里程碑。 1997 年,柯林頓總統宣布了太陽能百萬屋頂計畫,預計到 2010 年在美國國內 建造 100 萬座太陽能屋頂。這計畫完成後,每年可以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相當 於 85 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此外,位於我國南邊鄰邦的菲律賓,由西班牙政府、英國的太陽能公司(BP Solar) 和菲律賓政府三方簽署協議,斥資 4 千 8 百萬美元在菲律賓南部地區 150 個 村落建構太陽能電源,由此可見國際間對於太陽能產業發展的重視。 上述國家對於太陽能產品和建築的整合,多是循著完善且合理的配套程序,對於 建築的能源消費、設置地域條件、產品的耐候性能、使用安全維護等環節進行整 合研發。特別是 1989 年日本政府建立太陽能建築規範制度,並立法確保太陽能 光電產品的品質和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在德國,為了鼓勵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更採取「產能」補助的策略,也就是政 府不直接補助設置太陽能光電硬體設備,而是採取收購並保證回收電價的方式激


勵設置風潮。藉由產能補助,積極誘導設置者竭盡所能地維護管理自家的太陽能 光電系統,以保持良好的發電運轉效率和設備壽命。 德、日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做法,在法制面和推動面上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鏡(臺灣 在 2010 年 4 月通過再生能源條例,其中已經採納了德國產能補助的觀念)。

臺灣現況 近 10 年來,臺灣掀起設置太陽能光電的流行風潮,到處可以見到設置案例。太 陽能光電設備和建築物結合的方式,大多直接在建築物的平屋頂或露臺上架設太 陽能光電板。 從建築物外觀而言,太陽能光電設備如同廣告招牌或屋頂水塔,成為名符其實的 建築物附加設備,而不是「整合」建築。從建築物能源利用觀點而言,關於發電 效率、再生電力和傳統電力規畫、運轉穩定度及管理維護等諸多問題,卻鮮少受 到補助者和設置者關心,甚至只是醉心於追逐設置業績的成長表象而已,對於日 漸吃緊的傳統電力負載的幫助微乎其微。 對於這種直接架設在平屋頂和露臺的光電板,一般來說,觀感普遍不佳,於是促 使設計者暫且忽略光電板發電效率,轉而追求別出心裁的造形變化設計。爾後出 現的案例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然而還是患了漠視設計配套程序的弊病(不知做發 電效率預估、再生電力與傳統電力規劃、運轉穩定度及管理維護等諸多問題的考 量)。這些稱為經典的示範案例,從不宣導如何節約能源,反而誇耀再生能源的 科技偉大,如此做法很容易讓普羅大眾陶醉在電力無虞的憧憬中,忘卻節約能源 的重要。 最近有些地方政府在所轄水域環境中,引進了太陽能動力船當作遊水運具,以取 代部分傳統燃油的遊艇。主辦單位這個作為,從環保觀點來講,採用無噪音、無 排放廢氣的綠色交通工具,的確值得讚揚。但是若能進一步宣導告訴民眾,為了 環保、節能減碳,花了很多的錢才能得到一點點再生能源,也請民眾多重視居家 的節能措施,如此才是真正落實環保教育示範的真諦。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太陽能利用的設計風潮,大多不以節約能源為設計首要考 量,設置目的可能為了宣示高科技、展現造形創意,或為了不計成本的發電而發 電。影響所及,恐會誤導民眾以為太陽能發電足以解決建築物能源短缺的問題。 臺灣氣候與太陽能光電的發展

臺灣的日射量


國內對於臺灣日射量一直有「日射量充足」和「日射量不足」之爭。 持日射量不足的論點有「臺灣的日射量明顯低於同緯度地區」、「臺灣只是氣溫 高而非日射量高的地區」等論述。持日射量充足的論點有「我國日射量遠比日本 及美國大部分地區為佳」、「亞熱帶的臺灣地區,陽光充足,日射量大」、「南 臺灣的陽光含金量極高」、「在臺灣的屏東地區,太陽能的發電量足足比德國及 日本高出 50%」、「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日照豐沛、緯度適中,相較 於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太陽光電具有相對優勢」等論述。 至於國外文獻對於臺灣地區的日射量研究,和同緯度地區比較,則持日射量偏低 的看法。例如,美國太空總署對於地球日照輻射的研究顯示,長江中下游和臺灣 地區明顯是日射量較低的區域。美國著名的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NREL)繪製的地球全天空水平輻射量分布圖和中國 日射量輻射分布圖,都顯示臺灣年平均日射量(介於 3.0~4.5 kWh/m2/day 之 間)明顯低於同緯度地區。 以上兩派專家學者對於臺灣日射量的看法差異極大,筆者認為太陽能發電量的根 源來自於地表接受太陽輻射量的大小,因此試著以我國日射量的研究結果,和日 本、德國的日射量文獻比較,來探討這個議題。

臺灣日射量與德國和日本的比較 筆者根據中央氣象局的氣象資料,收集年分是 1997 至 2006 年,統計分析後顯 示,臺灣的日射量分布情形,在海拔 500 公尺以下的區域,大致上呈現由東北 往西南方向遞增的現象。換言之,從東北角的基隆地區的年平均日射量每平方公 尺每日大約 2.2 度(kWh),往嘉南平原一直到恆春地區的 4.7 度而增加。整 體而言,臺灣年平均每平方公尺每日約有 3.1 度的日射量。 在德國的日射量方面,筆者根據李培特(Liepert)博士於 1997 年對於德國日射 量的研究數據得知,德國年平均日射量每平方公尺每日約為 5.8 度。在日本的日 射量方面,根據 2001 年日本建築學會的日射量資料庫,日本 14 個城市測候站 年平均日射量每平方公尺每日約為 4.9 度。 臺灣、德國和日本 3 地的年平均日射量比較顯示,臺灣的日射量僅是日本的 63 %,大約是德國的 53%。這個結果出乎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我們一直以為臺灣 地處亞熱帶,理論上「越接近赤道,日射量越強」才是。殊不知長江中下游,從 雲南、貴州、四川一路到臺灣,氣候潮溼多雨,空氣中的溼度也就是水蒸氣大量 吸收了太陽輻射,因而降低了到達地表的日射量。 關於這一點,也可以從中國古籍文獻中嗅出端倪。例如四川自古以來常以「蜀犬


吠日」來形容當地的氣候,根據中國氣象站科學文獻所示,四川成都的地表日射 量約為大氣圈外日射量的 10%,廣州和臺灣則同為 20%,都是同緯度地區日射 量較少的區域。而我們常見晴朗、清晰的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照片,到達地表的日 射量則高達 50%。 綜上所述,臺灣在發展 BIPV 的過程中,在發電效益上應當正視「臺灣的日射 量明顯低於同緯度地區」、「臺灣只是氣溫高而非日射量高的地區」的氣候特徵, 以免過度期待發電量。 建築整合型太陽能光電的發展 建築運用太陽能也是「綠建築」設計的一環,符 合「綠建築」講究的「順應環境」、「因地制宜」的技術。發展太陽能建築,必 須有「全球思考、地方行動」的認識,注重「地域環境因素」,同時須考慮「產 業環境因素」,以及其他「綜合效益因素」,如此一來,BIPV 的實際效益才會 彰顯出來。 從「地域環境因素」而言,應當認清「臺灣的日射量明顯低於同緯度地區」的事 實,切莫高估了發電量,甚至誤信「投資太陽能發電產業可以在 5 至 10 年內 回收」的神話。這幾年來,筆者也觀察到國外著名的太陽能效益評估軟體進入臺 灣,這些軟體的日射量氣象資料庫數據明顯有問題,運算邏輯有的以大氣圈外的 日射量來推估,有的以某一城市的片段日射量數據來演釋全臺灣。影響所及,不 僅降低了推估準確率,也普遍一致地高估發電量。這是屬於我們必須留意的地域 環境因素。 在「產業環境因素」上,政府應當留意綠色產業是否真正在臺灣扎根。目前風行 並席捲我國的太陽能光電設置案例中,太陽能板、電力轉換器、監控設備等,有 很大比率都是國外製品,我們幾乎快淪為國外產品的拼裝實驗場了。 此外,我國行銷全球 Made in Taiwan 的許多太陽能光電商品,例如茂迪、旺能 光電模組、臺達電力轉換器等,品質享譽國際,卻在內銷市場敵不過次級舶來品, 到底是何緣故?是否我們的採購制度保障了國外劣級品,而犧牲了優良國貨?這 些課題都是必須正視的產業環境因素。 在「綜合效益因素」上,一個好的 BIPV 設計,大多是整合多目標型的案例, 而且都會對建築物進行先期能源評估作業。評估能源的合理使用量後,決定再生 能源的規畫,再選用或組合以下幾項可能效益,達到建築能源永續發展的目的。

建材減量效益—在建築外殼有利位置,以太陽光電板取代建築材料(例如帷幕 牆、頂棚),減少建築材料的使用,也等於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外殼遮陽效益—太陽能板的構造本體具有遮蔽陽光的效果,因而阻擋太陽輻射熱


進入室內,得到降低室內空調負荷的效益。

其他節能效益—為了增進發電效益,結合通風、聚光、功率追蹤等方式以提高發 電量,除了可以降低建築物本身對於公共電力的依賴度外,也可做為其他誘導式 設計的電力來源。 人類過去不當的觀念,一直以「持續的生產來解決持續的消費」,讓世界提早面 臨化石燃料枯竭的危機。隨之興起的再生能源的研究、投資和應用,不應重蹈在 電力不夠用時就生產更多電力來消費的「惡性循環」覆轍。因此,國際上對於建 築太陽能光電發展的核心價值,首重於「建築生命周期能源消費」的整體評估觀 念,也就是先講究設計低耗能的建築,再談再生能源的加持。唯有先落實「節約 能源」,再談開發「再生能源」,才能避免墮入永無止盡的電力消費世界。 簡言之,BIPV 的先決條件在於建築本身的節能設計。

綠建築

綠建築九大指標


1.生物多樣性指標 所謂「生物多樣性」係在於顧全「生態金字塔」最基層的生物生存環境,亦即在 於保全蚯蚓、蟻類、細菌、菌類之分解者、花草樹木 之綠色植物生產者以及甲蟲、蝴蝶、蜻蜓、螳螂、青蛙之較初級生物消費者的生 存空間。過去許多人談到生態,就以為是要去保護黑面琵 鷺、台灣彌猴或梅花鹿等樣版動物,殊不知生活於我們屋角石縫下的蟾蜍、蜈蚣, 或長於枯樹上的苔蘚菇菌均是貢獻於生態的一環。然而, 唯有確保這些基層生態環境的健全,才能使高級的生物有豐富的食物基礎,才能 促進生物多樣化環境。 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本指標的目的主要在於提升大基地開發的綠地生態品質,尤其重視生物基因交流 路徑的綠地生態網路系統。本指標鼓勵以生態化之埤 塘、水池、河岸來創造高密度的水域生態,以多孔隙環境以及不受人為干擾的多 層次生態綠化來創造多樣化的小生物棲地環境,同時以原 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植栽物種多樣化、表土保護來創造豐富的生物基盤。 生物多樣性指標簡易評估法 生物多樣性指標係指大區域的生物棲息地與活動交流之基盤,因此僅適用於大型 基地之開發評估。有鑑於此,目前暫時規定2 公頃以 上的基地規模才適用於本指標,小於2 公頃之基地免於接受本指標之監督。


2. 基地綠化指標與基準 何謂基地綠化 所謂「基地綠化」就是利用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以及屋頂、陽台、外牆、人工地 盤上之覆土層來栽種各類植物的方式。 基地綠化的目的 健康的都市生活不能缺少綠意,缺乏綠意的都市生活很難奢言「永續發展」的居 住品質。若我們在居住環境中廣植花木,不但可怡情 養性,同時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對生態環境有莫大助益。綠化被公認為唯一可 吸收大氣二氧化碳最好的策略,有助於減緩地球氣候日益 溫暖化的危機。因此本指標希望能以植物對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做為評估單位,藉 鼓勵綠化多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淨化空氣,進而達 到緩和都市氣候溫暖化現象、促進生物多樣化、美化環境的目的。 基地綠化指標與基準 過去建築都市相關法規為鼓勵綠化,有綠覆率、喬木植栽、栽種密度之規定。但 它們通常以覆土深度、樹徑、喬林數量來規定綠化量, 除對喬木有所認定之外,對於灌木、蔓藤、草地以及建築立體綠化等,多樣綠化 的環境貢獻量並無具體評價,各植栽之間的合理換算亦付 之闕如。事實上,綠化對於地球環保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 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而可減緩地球氣候高溫化。因 此本評估體系關於綠化量的評估,以二氧化碳固定效果作為綠化評估法的共同換 算單位。 根據植物學研究顯示,植物光合作用量與植物葉面積成正比,因此本指標依照樹 葉面積,把植物分為七類層級來評估二氧化碳固定效 果。此數據是根據溫暖氣候下的樹葉光合作用之實驗值,解析而得的二氧化碳固 定效果。其數據代表某植物在都市環境中從樹苗成長至成 樹的40 年間(約為建築物生命週期標準值50 年),每平方米綠地的二氧化碳固定 效果。 如何達到及格標準 *在確保容積率條件下,應盡量降低建築物建蔽率以擴大綠地空間。 *空地上除必要鋪面之外,應全面留為綠地。 *在大空間區域應盡量種植喬木,其次再種植棕櫚樹,然後應在零散綠地空間種 滿灌木。 *在喬木及棕櫚樹下方的綠地應盡量密植灌林,以符合多層次綠化功能。 *即使在人工鋪面上,也應以植穴或花盆方式,盡量種植喬木。覆土深度足夠, 其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均視同於自然綠地的喬木。 *盡量減少花圃及人工草地,尤其人工草坪對空氣淨化毫無助益。 *利用多年生蔓藤植物攀爬建築立面爭取綠化量。 *盡量在屋頂、陽台設計人工花台以加強綠化,但是應該注意其覆土量及防水對


策。

3. 基地保水指標 何謂基地保水 基地的保水性能係指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能 力。基地的保水性能愈佳,基地涵養雨水的能力愈好, 有益於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進而改善土壤之活性,維護建築基地內之自然生態 環境平衡。 基地保水之目的 以往建築基地環境開發常採用不透水舖面設計,造成大地喪失良好的吸水、滲 透、保水能力,減弱滋養植物及蒸發水分潛熱的能力,


無法發揮大地自然調節氣候的功能,甚至引發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 效應」。此外,過去的都市防洪觀念,都希望把建築基地 內的雨水盡速往鄰地排出或引流至都市公共下水道系統,造成都市公共排水設施 極大的負擔,形成低窪地區每到大雨即淹水的窘境。綠建 築之「基地保水指標」即是藉由促進基地的透水設計並廣設貯留滲透水池的手 法,以促進大地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 緩和都市氣候高溫化現象。 基地保水之規劃設計 基地保水性能與土壤的透水效率有關,基地保水指標僅針對透水性較好的粉土、 砂土土壤而評估;至於透水性不良的黏土土壤,則因 其保水性能惡劣,實施相關保水設計並無實質意義。 加強基地保水性能的手法,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增加土壤地面-可增加雨水的直接入滲效果,通常土壤地面用來作為種植植栽 的綠地,屬於最自然、最環保的保水設計。 *增加透水舖面-一般良好透水鋪面的透水性能相當於裸露土地,可以增加透水 鋪面積。 *貯留滲透設計-就是讓雨水暫時貯存於水池、低地,再慢慢以自然滲透方式滲 入大地土壤之內的方法,是一種兼具防洪功能的生態透水 設計。 *花園雨水截留設計-指設置於建築物屋頂、陽台及有地下室地面等人工地盤上 的花園植栽槽,採用截留雨水的設計,以達到部分保水的 功能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為了達成符合指標基準的要求標準,基地保水設計上可善加運用的手法列舉如 下︰ 基地開發應盡量降低建蔽率,並且降低地下室開挖率。至少保有法定空地一半以 上未開挖地下室才容易達成基準要求。 盡量將空地全面綠化,並盡量將車道、步道、廣場等人工鋪面設計成透水鋪面, 只要有法定空地之八成做成透水鋪面即可達成。 可利用裸露空地上之綠地造園融入「景觀貯留滲透水池」設計。 大面積社區開發時,可利用露天停車場、廣場、遊戲場、綠地設計成「貯留滲水 低地」。 對於屋頂、陽台、地下室之地面層,可盡量做成花園以涵養雨水。


4. 日常節約能源 何謂日常節約能源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長達五、六十年之久,從建材生產、營建運輸、日常使用、維 修、拆除等各階段,皆消耗不少的能源,其中尤以長 期使用的空調、照明、電梯等日常耗能量佔最大部分。由於空調與照明耗能佔建 築物總耗能量中絕大部分,綠建築之「日常節能指標」即 以空調及照明耗電為主要評估對象,同時,將「日常節能指標」定義為夏季尖峰 時期空調系統與照明系統的綜合耗電效率。 日常節約能源的目的 建築的日常耗能中以空調及照明用電佔了最大比例,在夏日建築物的空調用電比 約佔四至五成,而照明用電比高達三至四成,因此從 空調與照明上來談論建築節能最有效果。另一方面由於建築物的使用壽命長,其 節能的累積效果遠勝於其他工業產品。我們甚至可說,建 築節能設計是國家節約能源政策最有潛力的一環。 日常節約能源法令的實施規則 目前我國的「建築技術規則」中已納入建築節能設計法規。預計實施二十年後至 少可降低16﹪的建築空調尖峰用電量,相當於7﹪的 全國尖峰用電容量,相當於2 座的大型火力發電場,或全國所有的水力發電場, 或一部大型核能機組。就全年的累積效果而言,每年可節 約空調用電量約46 億度,約相當可減少七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減緩 地球氣候溫室化效應,對於地球環保有莫大的貢獻。 日常節約能源指標與基準


而綠建築的「日常節能指標」的評估,更要求建築外殼耗能的合格基準比現行節 能法規約嚴格20%,由於空調與照明耗能佔建築物總 耗能量中絕大部分,此項指標同時也加強對空調設備及照明系統的節能要求,對 於建築的節能設計設定更高的目標。主要評估項目為建築 物外殼熱負荷比、空調效率比、照明節能比值等,另外對於採用再生能源的比例, 評估時提供一定的獎勵係數,以鼓勵再生能源的推廣應 用。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綠建築之「日常節能指標」是以最大耗電部分的空調與照明用電的節能設計為重 點,並將節能評估重點設定在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空 調效率設計及照明效率設計等三大方向。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重點包括︰建築外殼開窗率、開口部的外遮陽設計、建築物 之座向方位、避免全面玻璃帷幕之外殼設計,屋頂的隔熱 處理等。 *空調節能效率設計重點(以中央空調為對象)︰建築空間應依空調使用時間實 施空調區劃、依據實際熱負荷預測值選用適當適量的空調系 統、選用高效率熱源機器。 *照明節能重點:建築室內牆面及天花板採用明亮設計、採用高效率燈具、盡量 採自然採光設計及利用自動晝光節約照明控制系統。

5. 室內環境指標 何謂溫室氣體 所謂「溫室氣體」就是會造成氣候溫暖化的大氣氣體,地球氣候高溫化是現在最 嚴重的地球環保課題,而氣候高溫化最主要的因素在 於大氣的溫室氣體增加。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CO2)、甲烷 (CH4)、氧化亞氮(N2O) 等三種,以CO2 氣體對全球氣候溫暖化


影響最大。在建築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起因於能源使用,建築產業的耗能 則包括空調、照明、電機等「日常使用能源」,以及使用於 建築物上的鋼筋、水泥、紅磚、磁磚、玻璃等建材的「生產能源」。 何謂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所謂CO2 減量指標,乃是指所有建築物軀體構造的建材(暫不包括水電、機電設 備、室內裝潢以及室外工程的資材),在生產過程中所 使用的能源而換算出來的CO2 排放量。 二氧化碳減量的目的 地球氣候高溫化的問題是當前地球環保最迫切的課題。從1992 年「地球高峰會 議」制訂的「全球氣候變化公約」到1998 年「京都議定 書」,各國無不積極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工作。過去國內建築產業採行高耗 能、高污染的構造設計,對地球環境破壞甚大,目前台灣 新建建築物中,有95﹪為鋼筋混凝土構造,除了每年80﹪盜採自河川砂石及高耗 能水泥生產能源之外。未來混凝土建築拆除解體時,其廢 棄的水泥物、土石、磚塊又難以回收再利用,造成環境莫大負荷,因此必須從建 築物之規劃設計及構造進行改善,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量。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與基準 建築物軀體的CO2 排放量指標為 E CO2,必須由其建材的實際使用量及建材之 單位CO2 排放量累算求得。E CO2 指標計算值越小,象 徵此建築物使用越經濟的建材,而其CO2 排放量越少,對地球環境的傷害越少。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為了達成CO2 減量指標的基準要求,建築物的建材使用計畫應善加配合之規劃 原則包括: *結構輕量化─建築物的輕量化直接降低了建材使用量,進而減少建材之生產耗 能與CO2 排放。最具體的做法,即為推行「鋼構造建築」 以及「金屬帷幕外牆設計」。 *合理的結構設計─為了降低建材的使用量,首重合理而經濟的結構系統設計, 亦即盡量使建築物的跨距設計合理化,保有均勻對稱的平 面、立面、剖面等設計,減少不必要的造型結構荷重。 *採寒帶林木為材料的原木結構、集成材木構造、預鑄木構版、木地板等材料, 可儲存大量大氣中的CO2,但是使用熱帶林木則不然。


6. 廢棄物減量指標 何謂廢棄物減量 所謂廢棄物係指建築施工及日後拆除過程所產生的工程不平衡土方、棄土、廢棄 建材、逸散揚塵等足以破壞周遭環境衛生及人體健康 者。 廢棄物減量指標之目的 台灣鋼筋混凝土建築,每平方米樓地板在施工階段約產生1.8 公斤粉塵,對人體 危害不淺。中層住宅大樓在施工階段約產生0.14 立方公 尺的固體廢棄物,在日後拆除階段約產生1.23 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造成大量 的廢棄物處理負擔。 有鑑於此,本「廢棄物減量指標」以廢棄物、空氣污染減量及資源再生利用量為 指標,以倡導更乾淨、更環保的營建施工為目的,藉 以減緩建築開發對環境的衝擊,並降低民眾對建築開發的阻力,進而增進生活環 境品質。 廢棄物減量指標與基準 本廢棄物減量指標著眼於工程平衡土方、施工廢棄物、拆除廢棄物之固體廢棄物 以及施工空氣污染等四大營建污染源,採用實際污染 排放比率來評估其污染程度,四大營建污染源排放比例採相同比重來評估,所計 算的數值必須小於廢棄物減量基準值,才能符合「綠建築」 的要求。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基地土方平衡設計─ 任何建築開發案最好能夠以土方之零排放與零需求為原則,多餘土方與不足土方 均有害於地球環保。建築設計前應慎重考慮地形地貌變 化設計與地下室開挖上取得最佳的挖方填方平衡計畫。


*結構輕量化─ 為了降低營建廢棄物與施工空氣污染,建築結構的輕量化設計是首要目標,亦即 盡量採用鋼構造與金屬外牆設計,或採用大跨距的木造 建築物。 *營建自動化─ 如不能採用鋼構造而採用RC、SRC 構造時,應儘量引進營建自動化工法以降低 營建污染,例如採用系統模板、預鑄外牆、預鑄樑柱、預 鑄樓板、整體預鑄浴廁、乾式隔間等自動化的工法,對施工中的廢棄物減量有莫 大的助益。 *多使用回收再生建材─ 使用回收再生建材相當於減少建材生產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營建廢棄 物,一舉數得。 *採行各種污染防制措施─ 欲減少建築施工過程的空氣污染,首要工作即加強工地污染管理,且列入施工管 理的重要工作。擬訂施工計畫時應將可行的各項空氣污 染防制措施,如有效噴灑水,洗車台,擋風屏(牆),防塵網,人工覆被等。


7.室內環境指標 何謂室內環境指標 所謂「室內環境指標」主要在評估室內環境中,隔音、採光、通風換氣、室內裝 修、室內空氣品質…等,影響居住健康與舒適之環境 因素,希望藉此喚起國人重視室內環境品質, 室內環境指標之目的 本「室內環境指標」以音環境、光環境、通風換氣與室內建材裝修等四部份為主 要評估對象。尤其在室內裝修方面,鼓勵儘量減少室 內裝修量,並盡量採用具有綠建材標章之健康建材,以減低有害空氣污染物之逸 散,同時也要求低污染、低逸散性、可循環利用之建材設 計。 室內環境指標與基準 詳細評估基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規定說明。

8. 水資源指標 何謂水資源指標 所謂「水資源指標」,係指建築物實際使用自來水的用水量與一般平均用水量的 比率,又名「節水率」。其用水量評估,包括廚房、浴 室、水龍頭的用水效率評估以及雨水、中水再利用之評估。 水資源指標之目的 4/4過去由於建築物用水設計不當,水費偏低、國人用水習慣不良,使得國人用 水量偏高。1990 年台灣平均用水量為350 公升/(天*人),尚 有許多節約用水的空間。今後在地球環保要求下,建築物的節水設計勢成為全民


共同的課題。本指標希望能積極利用雨水與生活雜用水之 循環再利用的方法(開源),並在建築設計上積極採用省水器具(節流),來達到節 約水資源的目的。 水資源有效利用之具體方法 建築物在綠化設計上,若注意下列事項,應可達到上述基準要求: *採用節水器具:由住宅自來水使用調查,顯示衛浴廁所的用水比例約為總用水 量的五成。許多建築設計採用不當的用水器具,造成很大 的浪費,如全面採用省水器具,必能節省不少水量。目前國內常用之節水設備包 括:新式水龍頭與節水型水栓、省水馬桶、兩段式馬桶、 省水淋浴器具、自動化沖洗感知系統等等。 *設置雨水貯留供水系統:雨水貯留供水系統,係將雨水以天然地形或人工方法 予以截取貯存,經過簡單淨化處理後再利用為生活雜用水 的作法。雨水再利用可用在民生用水之替代性補充水源、消防用水之貯水水源, 及減低都市洪峰負荷。 *設置中水系統:中水係指將生活污水匯集經過處理後,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 可在一定範圍內重複使用於非飲用水及非身體接觸用水。 在總水量中,僅廁所沖洗就佔35%,如能全面改用中水作為沖洗廁所之用水,其 效果甚為可觀。 水資源指標與基準 本指標以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250 公升為一般住宿類建築用水量之標準。住宿類 建築之指標以實際節水率必須低於0.8 為標準。另以省 水器具採用節水率作為其他類建築節水標準,且須高於採用節水率0.8 為標準, 才符合獎勵水準。 達到及格標準之設計原則 建築節水設計中以節水器具最直接有效。其中採用兩段式節水馬桶及無浴缸之節 水淋浴最有效。 當建築開發案中,全面使用省水馬桶、水栓、淋浴設備時,可輕易獲得本評估基 準的獎勵。 雨水及中水再利用系統有很好的節水功能,且雨水比中水系統更簡易,可優先採 用。


9.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何謂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本指標著重於建築空間設施及使用管理相關的具體評估項目,是一種可讓業主與 使用者在環境衛生上具體控制及改善的評估指標。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之目的 為輔佐污水處理設施功能,本指標針對生活雜排水配管系統介入檢驗評估,以確 認生活雜排水導入污水系統。此外,本指標也希望要 求建築設計正式重視垃圾處理空間的景觀美化設計,用以提昇生活環境品質。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與基準 污水及垃圾處理本為環保及建築主管單位努力督導管轄的範圍,且污水處理設施 在建築技術規則及相關規範上已有嚴格的規定,對於 垃圾處理各縣市政府環保單位本來就有清運系統,建築開發案依規定辦理即可達 到法制上的基本要求,但是本評估必須對污水及垃圾之處 理環境有更額外周全的規範,才能符合「綠建築」的本意。 污水指標合格條件: 關於污水處理及放流水質標準在環保及建築技術規則已有詳細規範,本指標不另 行評估。唯目前在建築相關的污水處理上最嚴重的缺 失,在於建築污水管路設計及施工對於生活排水配管大多未完全納入污水處理設 施,因此本指標特別對此提出檢查評估。 垃圾指標合格條件: 本指標只針對基地內公共垃圾處理的空間景觀及衛生環境設計條件來評估。由於 一般非社區型透天住宅的垃圾均依環保單位的垃圾車


自行清運,並無公共垃圾集中場的衛生問題,因此對於一般非社區型透天住宅應 可取消本指標的評估。 達到及格標準之設計原則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大多為興建設備空間與營建管理有關的規定,業者要從規劃 設計階段開始注意改善。但暨有建築物較難符合本指標的 要求。 *建築業者要在設計施工階段,即預留專用洗衣空間及排水孔,並確實督導水電 設計及施工者將排水管接續至污水系統,即達指標合格要 求。 *住宅以外的其他建築物,在建築設計施工中,要確認專用廚房、洗衣、更衣浴 室空間的雜排水配管系統是否確實導入污水系統。 *在垃圾處理指標上,最有利的條件在於預先留設有充足垃圾處理運出空間,並 以景觀綠化美化的方法來設計專用垃圾集中場。其次是執l 行資源垃圾分類回收管理系統,或設置冷藏、冷凍或壓縮等垃圾前置處理設施。 __

美麗綠建築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