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 • 一年四期 • 202 5 秋季號 • 090 期
X
/
X
/
X
出版 :
地址 :
網址 :
顧問委員會 :
編輯小組 :
設計統籌 :
行政助理:
督印 :
印刷 :
印刷數量 :
《
#有個窿嗰本雜誌
#雜誌製作組
#一年四期
《
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北角百福道 21號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 21樓 香港青年協會: hkfyg.org.hk
專業叢書統籌組: cps.hkfyg.org.hk
青協網台: M21.hk
徐小曼(主席)、呂慧蓮、鍾偉廉 周若琦、陳英杰、張淑鳳、謝少莉、何詠筠 余晴峯、陳慧儀、秦志鴻、廖靖嵐 劉曉君、陳曦婷、陳子晴
徐梓凱
梁俊彥 呂慧蓮 寶華數碼印刷有限公司
20,000
ISSN2218-0923
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青年協會(簡稱青協)於1960年成立,是香港最具規模的青年服務機構。
隨著社會不斷轉變,青年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時有不同,而青協一直不離不 棄,關愛青年並陪伴他們一同成長。本著以青年為本的精神,我們透過專業服 務和多元活動,培育年青一代發揮潛能,為社會貢獻所長。至今每年使用我們 服務的人次 接近 450萬。在社會各界支持下,我們全港設有90多個服務單位, 全面支援青年人的需要,並提供學習、交流和發揮創意的平台。此外,青協登 記會員人數已達50萬;而為推動青年發揮互助精神、實踐公民責任的青年義 工網絡,亦有26萬登記義工。在「青協‧有您需要」的信念下,我們致力拓展 12項核心服務,全面回應青年的需要,並為他們提供適切服務,包括:青年空 間、M21媒體服務、就業支援、邊青服務、輔導服務、家長服務、領袖培訓、義 工服務、教育服務、創意交流、文康體藝及研究出版。
《青年
讀者意見收集
網上閱讀
youthspotmagazine youth_spot
紙本閱讀
雜誌派發點 雜誌 寄到家
於青協轄下 22 間青年空間及90多個服務單 位、本港逾 500 間中學、各大專院校及宿舍、 大型商場、書店及 café 等地方免費派發。
廣告及查詢
電郵: youthspot@hkfyg.org.hk
電話: 37557112
本期主題 運動,不止一種方式
004 序言 運動新體驗 從賽場走進城市角落 006 【演藝 x 運動】 植詠珊:沒有身分比足球員更令人快樂
012 【攝影 x 運動】 快門捕捉奮鬥瞬間,留下賽場上的努力足跡
018 插畫 •空間 返工微運動 |插畫家 KK
020 【科學 x 運動】 從球場走進實驗室
024 【推廣 x 運動】 冰場是起點,社區是延續:李芷菁的運動人生
030 【半杯水】 運動是每個人的要事
專欄故事
032 慢行•空間 跟著顏色去慢行
034 問問你 •空間 熱血 陸 運會!
036 藝文•空間 夕陽下築夢: EONIQ 創辦人 Quinn 的香港製錶路
038 社區 •空間 隱藏在深水埗的社區網絡事務所
040 小店 •空間 Cafe BAU :原來香港製造都可以咁好食 042 閱讀 • 空間 學生看甚麼書?
044 解憂 • 空間 輸波,也要好好吃飯!從排球少年學會如何重新站上球場 046 投稿 • 空間 假
048 遊歷 • 空間 魅力申城,慢享時光
050 攝影 • 空間 貓之呼吸
為增強讀者多元化體驗, 只要喺《青年 空間》雜誌見到以上符號, 就可以睇到AR實境片喇!
香港即將迎來萬眾矚目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全城 掀起一股體育熱潮。大家紛紛關注頂尖運動員的激烈 角逐,為他們的拼搏精神喝采。然而,在欣賞精英表現 的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 體育不止是屬於少數人 的舞台,也是每位市民的共同瑰寶。
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說:「奧 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我們或許無法像頂 尖運動員般站上國際賽場,但每個人都可以在日常生 活中實踐體育精神。無論是清晨的一場慢跑,抑或週 末的社區球賽,背後那份不斷挑戰自我、堅持到底、享 受過程的態度,均是體育精神的延伸與落實。這種精 神不僅塑造健康的體魄,更培養堅韌意志與積極生活 態度。
參與體育的方式絕不限於成為運動員。我們可以是場 邊捕捉精彩瞬間的攝影師,是維持比賽公平的裁判, 是研究運動表現的科學家,也可以是推廣全健生活的 義工。每一個角色都在推動體育文化的發展,讓運動 的種子在城市各個角落生根發芽,實現真正的全民運 動。讓我們將體育融入生活,延續這份熱情,共同邁 向更健康、更團結、更精彩的未來。
徐小曼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 2025年9月
運動不只是賽場上的比 拼,而是逐漸滲入城市不 同角落,變得更多元、更新 潮。從電競結合體能,到空 中滑輪與極限挑戰,以及 親子同樂與日常訓練,各 式各樣的運動場地不止提 供鍛鍊機會,更帶來探索 與驚喜,它們正在改寫我 們對「運動」的想像,你又
會被哪一種吸引?
電競結合運動 team building 之選
運動都可以好好玩!香港首個結合 「運動」與「電競」的AME運動電 競館( AME Stadium)包含多項原創 運動電競遊戲,如單車、跑步機、動 感划艇機、獨木舟、戰繩機及拳擊 機等,部分遊戲設有香港街道虛擬 實景及運動科學大數據分析,考驗 大家的體能、耐力、速度、經驗及團 隊合作精神!
AME運動電競館 地址:九龍尖沙咀 K11 Art Mall 2樓223室
全港首個
空中滑輪運動場
空中運動並不止空中瑜伽,屯門愛定商 場設有一個大型的「空中滑輪運動 場」,三層場地分別設有滾軸溜冰場、滑 板場、單車及平行車場地,歡迎愛好者 在空中大展身手。
屯門愛定商場
地址:屯門鄉事會路2A號愛定商場
逾5萬呎室內樂園
適合親子放電
全港最大室內運動樂園,設有多款專業 運動設施,包括空中滑索、攀石牆、忍者
障礙陣,滾軸溜冰場和滑板場等,適合 熱愛極限挑戰的人士。親子出行可選擇 彈床樂園、保齡球及兒童歷奇等遊戲, 至於近年興起的勁力投球、投籃挑戰、 彈珠足球等,亦可在樂園內盡情體驗。
Super Sports Park
地址:大角咀海輝道18號銀海坊G03&05
跑者愛也 室內緩跑徑設落地玻璃
地址:九龍城啟德體育園運動健康中心G樓至4樓 Joypolis首間海外運動樂園 引入忍者訓練遊戲
日本最大室內遊樂園Joypolis的香港旗 艦店,集合超過20款遊戲,包括引入忍
者運動遊戲,並設有由Sega授權設計的 SONIC Stadiu m超音鼠競技場。3樓的「未
秋冬天氣乾燥,如想轉戰室內跑,調景 嶺體育館是一個好選擇。館內一樓設有 一條約150米的室內緩跑徑,跑道其中 一段為弧形彎道,頗具特色,部分路段 更設有落地玻璃窗,引入自然光之餘, 亦能看到窗外景色或下層球場的活動, 增添運動趣味。
調景嶺體育館 地址:將軍澳翠嶺路2號
來運動館」則結合創新科技與運動體 驗,包括攀岩、競技和虛擬實境等,秉 承「運動玩樂一次過」的超動感體驗。
Joypolis Sports Hong Kong
粉嶺安樂門街極限運動場
康文署旗下設有五個極限運動場,供自 由花式小輪車、滑板、特技直排滑輪和 自由花式滑板車愛好者使用。今年4月 啟用的粉嶺安樂門街遊樂場,便設有約 1,600平方米的極限運動場,其碗型及 街式設施獲國際滾軸運動總會認證,達 到國際級標準,適合不同程度的玩家作 花式訓練。
粉嶺安樂門街遊樂場 地址:粉嶺安樂門街 2025年新落成
曾經參與電視台的綜藝節目,並因演出不同 影視作品而被大眾認識的植詠珊(Cathy), 做過體育記者,也做過大型運動比賽主持, 而在芸芸眾多面向之中,最喜歡的卻是「足球 員」這個身分。2022年開始接觸足球,繼而 加入本地女子足球隊征戰丙組及乙組聯賽, 這項運動自此成為Cathy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部分,即使曾經面對十字韌帶斷裂的傷患,也 無阻她在正職以外的公餘時間,每星期持續 不斷練習,只為一圓「踢上甲組」的足球夢。
別人看我會有很多個身分, 但沒有一個稱呼, 比起叫我『足球員』更加開心。
靠著運動員的分享, 走出傷患低潮
踢足球的日子雖不算長,卻早已融入Cathy的生活, 只要有足球可踢,對她來說,就是能夠好好放鬆的時 候。最初接觸並愛上踢足球,Cathy說是因為身邊熟 人介紹,後來愈踢愈覺得好玩,甚至成為女子足球隊 「人和天鷹」的一員,亦令她在正職工作以外尋獲不 少樂趣。「我很記得第一次踢,是在樂富的球場進行 友誼賽,一踢已經很喜歡,之後每星期練習兩天,星 期六比賽,成為了自己很重要的開心來源,因為日常 工作不容犯錯,踢足球讓我可以放低上班的壓力與 煩惱。」
沉醉於踢足球之前,Cathy其實也是個運動健將,中 一開始打籃球多年,然而足球運動帶來的那份喜悅, 卻是她之前打籃球時不曾察覺的。「可能因為踢足球 有更多碰撞,感覺更似落場打仗,而且踢起來也更 難,即使很微細的功夫,都要花許多時間才可練成, 需要練習很久才有收穫。」如此透過不斷練習,一點 一點進步,繼而解鎖新技法的感覺,正是Cathy最喜 歡足球的地方。「有時我們女生會跟男生一起踢友誼 賽,而我踢防守中場的位置,經常會有人從旁突破, 當有另外兩個男生圍著自己,但我仍能護著皮球沒有 失掉,就會帶來很大的滿足感。」
正當Cathy對足球的興趣愈漸濃厚,無奈卻遇上運動 員的最大噩夢。在她某次練習期間,左膝的十字韌帶 突然斷裂,日常所有練習與比賽,一下子全都要暫 停,Cathy形容自己心情跌至谷底,尤其當時踢至季 尾階段,球隊正在爭逐聯賽冠軍,自己亦為爭取正選 而努力,這次突如其來的受傷,讓她很不開心也很自 責。「打籃球的時候,我左腳也曾受傷,感覺卻相差 很遠,可能以前我不是很有目標去打,覺得受傷也沒 大不了,但這次我覺得自己很抑鬱,不斷哭著問,為 甚麼是自己?明明我已經很努力,卻在自覺最好狀態 的時候受傷,然後一切因此停頓,連帶生活的某部分 都失去,讓我真的很不開心。」
回想那段相當黑暗的日子,曾經做過體育記者的 Cathy,為了能讓自己走出傷患的陰霾,特地找回不 同運動員談及受傷經歷的專訪,嘗試從他們身上學 習如何捱過那段日子。「當時正值巴黎奧運,看到江 旻憓奪得金牌,就去重讀她以往的訪問,得知其膝蓋 也兩度受傷,並說到自己的強項就是克服傷患。我覺 得這種心態很好,當讀到更多其他運動員的分享,自 己也慢慢走出了抑鬱的階段。」
從這些運動員的訪問分享之中,Cathy說她的另一得 著,是懂得相信自己對身體的感覺,無須因為急於康 復而追進度,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可能有些人會 說,康復過程的幾多個月後,可以做到些甚麼東西, 然而那些受過傷的運動員都說,唯有自己才最清楚 康復進度,不必理會所謂的時間表。如非看到他們 這麼說,也許我都會因為無法趕上進度而不開心。」
經歷這次傷患,Cathy現在學會愛惜身體,即使很喜 歡踢足球,也要順從身體給予的警示,繼續勉強訓 練反而並非好事。「為了可以長踢長有,每當自己身 體或者精神上感覺疲累,我都不會繼續踢下去,像我 的物理治療師所說,假若當天工作太辛苦,用腦過 度,就暫停一次,否則很容易會令自己受傷。」
在漫長的康復過程裡,Cathy養傷並接受治療的同 時,高昂的手術費用亦帶來另一種壓力,幸而得到身 邊很多人的幫助,讓她深有體會。談及那些在自己困 難時候,義不容辭伸出援手的人,Cathy兩眼通紅, 顯得特別感動。「大概運動就是能感染別人,當他們 看到我很努力復康,都能感覺到我很想再踢足球的
心。現在跟我一對一練習的教練,最初主動提出要幫 我練習,而且不收分文,亦有不止一位物理治療師, 說可以算得便宜一點,畢竟手術費用很貴,自己很難 負擔得到。這些體會,都令我希望自己將來有能力, 可以幫助其他受了傷的人。」
得到教練與治療師從旁支持,Cathy雖然尚未回復受 傷前的練習強度,但每星期至少都有一次康復治療 與足球練習,亦會自行加操提升狀態,現在每當有踢 足球的機會,她都分外珍惜。「我不時會將自己練習 足球的片段,放到IG分享,可能對於不曾受過傷的 人,會覺得不過練習而已,無須這樣吧,但對我來 說,能夠如此練習真的覺得很開心。」
不同身分觀照運動樂趣
Cathy在體壇可謂「百足咁多爪」,透過不同的身分 參與體育賽事,為她帶來不一樣的樂趣:
體育記者
這是一份 很有意義的工作,在我受傷期間,也 是看到體記們寫出其他運動員的故事,從而得 到幫助。
只要穿上球衣,足以令Cathy整個人顯得更有自信, 此刻她最期待的事情,是可以再踢一場完整90分鐘 的正式比賽,未來的她,亦會帶著足球員這個身分, 朝著「踢甲組」的目標而奮戰。「別人看我會有很多 個身分,但沒有一個稱呼,比起叫我『足球員』更加 開心。假如現在有機會加入半職業的球隊,我都會馬 上嘗試,即使不知道將來能否如願踢到甲組,但我都 會為此繼續努力。」
體育活動司儀
可 以透過自己宣傳足球,令更多人因此認識 它,推廣自己喜歡的事物,我覺得這是很大的 樂趣。
球迷
自 己踢,知道某些技巧很困難,未必每次都可 以盡如己意,做球迷就可以盡情評論,無所顧 忌,很爽,哈哈。
球員
我很 喜歡那種透過很多次練習,掌握某種複製 技藝的感覺。
從球場
運動 也是科學?
「讀體育是不是代表只需要練習跑步、打球技巧,並不需 要讀書?」問潘教授,他表示過去在大學體驗日,曾遇到 不少中學生誤以為讀體育系就只要每天做運動,沒有想 到原來需要學習大量科學理論。運動科學是綜合學科, 包括生理學、營養學、運動心理學等範疇,希望透過有科 學基礎的知識提升人們做運動的能力,故此學生需要明 白運動背後的原理,例如如何讓運動員在壓力環境下發 揮應有水準、研究運動員跑步時的關節排列與步速之間 的關係等等。不只是做一個橫衝直撞 的「波牛」,運動科
學更加注重讓同學建立良好的邏輯思維,了解運動背後 的理論根據,運用科學知識從不同的層面來思考運動。
走過 運動科學研究之路
回望由接觸到深入研究運動科學的過程,潘教授笑指自 己年少時候對運動的理解過於片面,當時認為要使得運 動能力進步,只需加強訓練技術。直到進入中大就讀,有 幸跟隨教授到香港體育學院的精英訓練科技部門參觀, 了解背後訓練架構,這才發現原來要提升精英運動員的 能力和技術,不單靠他們的努力和汗水,更依賴整個專業 團隊,包括負責監控運動員飲食的營養師、比賽前為運 動員輔導的運動心理學家、運動後立即為運動員放鬆肌 肉的按摩師等等,各方專業齊集,只為他們量身設計訓練 計劃,使其在比賽上的表現更加出彩。
雖然潘教授並非精英運動員,但是運動科學也為他的運 動及健康習慣帶來不少改變,他坦然由於過去運動時過 於蠻衝直撞,故此留下了需要長期醫治的傷患,在接觸運 動科學後,他更懂得注重休息,按照身體狀況編排合適 運動強度,並更加注重食物營養與運動計劃的配合,才 能讓運動帶來更好的效果。「原來要做好運動,不止要 train hard,還要train smart。」潘教授如是說。
合適 運動才能持續
除了目前的研究工作外,潘教授亦有主持講座,及為社區 總會開班教授運動理論知識,甚至需要為學員和服務對 象制定運動方案,幫助他們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提及在這 些工作中遇過的最大挑戰,潘教授認為是學員缺乏對於 健康計劃的遵從性,這背後可能出自不同原因,有些對象 工作繁忙,欠缺時間和精力做運動,或者對於計劃安排的 運動興趣不大,所以缺乏動力執行。因此,潘教授需要先 了解對象的身體狀況、運動目標、生活作息、喜好等,再 運用運動科學的知識從細節修改計劃,務求讓對象能夠 舒適、持之以恆地跟隨計劃,持續保持健康生活。
若青少年正面對無法持續運動的困難,潘教授建議他們 多嘗試各種類型的新興運動,最重要是找到自己喜歡又 合適的運動項目,便能提升運動動力。長久以來,青少年 多數學習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傳統主流運動,若同學 不太擅長這些運動項目,跟不上其他同伴 的 步 伐,自 然 會
喪失興趣;近年不少中小學開始推廣新興運動,例如躲避 盤、匹克球等,讓青少年有更多運動選擇,與同伴一起學 習新項目,共同進步、找到滿足感,自然就能維持下去。
運用運動科學的方法,也能為同學找到他們合適的運動 項目。潘教授提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 推出的「奧夢成 真」計劃會安排退役運動員到學校擔任導 師,其特別之處在於會為同學提供體適能測驗,測試同學 在心肺耐力、上下身肌力、柔韌度、平衡力等不同方面的 水平,運用科學化的測試了解他們身體的長短處,並為他 們配對合適運動項目。例如下肢爆發力較好的同學,便較 為適合足球、踏單車等項目,若上肢耐力較強,便更適合 射箭、爬龍舟等運動。基於配對的概念,科學的應用能夠 有效幫助同學尋找合適的運動項目,並培養成為專項,自 然更能夠提升青少年持續運動的動力。
從實驗室 走向大眾
在過去兩屆奧運,香港運動員取得極優異的成績,吸引不 少媒體報導這些精英運動員背後的訓練過程,政府亦投 放不少資源在體育項目或研討,供各大院校做科研。潘教
授樂見大眾對於運動科學的認知及關注度有所提升,開 始拋開「只要不斷加強練習,不論做甚麼運動都能進步」 的固有思想,開始理解運動背後的原理,用科學化的方式 使營養、鍛鍊、心理幾方面能夠配合,提升運動表現。
雖然大眾對運動科學的認知比起過往有所提升,但潘教 授仍然希望繼續進行科普,把實驗室裡珍貴的研究結果 帶到大眾眼前。潘教授在過去的研究過程裡,發現有很 多論文、研究所講述的理論非常實用,但因為內容過於 艱澀,所以難以讓大眾接觸;他在七、八年前開始,希望 把這些資訊普及給大眾,透過不同媒介把運動科學推廣 出去。
運 動 與我們的 未 來
「當素未謀面的讀者特地留言指這些運動科學很實用、 實在地幫助他們解決健康上的迷思,我感到十分鼓舞。」
或許能夠讓人們注重運動細節,從而產生生活習慣、健 康上的轉變,便是研究運動科學的最大意義。
「成績差才會讀體育。」這個既定思維或許在我們的社會 文化裡植根已久,但潘教授發現在過去幾年的大學聯招 中,體育也是一門熱門科系,收分也有上升趨勢,這反 映愈來愈多文武雙全的健將加入體育系,因此他希望社 會逐漸認可運動是一門專業,是值得尊重的科學。潘教 授寄語道:「希望入讀體育系的同學不但是對運動有熱 情,還要明白做運動的價值並非單單在於爭取獎牌、個 人得失,更需思考運動對於社會健康、凝聚力的意義,將 來可以成為在香港推動運動的一分子。」
若凌晨時分才入睡,但睡夠8小時,這樣還算捱夜嗎? 算。人在夜晚會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眠,這些激素到 清晨時分便開始退去,進入清醒狀態,即使睡滿8小 時,也會導致睡眠狀態欠佳,所以最好跟隨晝夜節奏 入睡。
若想有效減肥,應該在早上還是晚上做運動呢? 目前科學界仍未有定論。每人習慣不一,最好因應 個人生活節奏安排運動時間,才能有助持之以恆地 運動。
減肥應該吃早餐嗎?
不一定。減肥背後的原理是減少卡路里總攝取量,若 不吃早餐,但不注意卡路里攝取,反而會招致肥胖。
打籃球、游泳一定能長高嗎?
這是坊間常見的迷思,但身高其實由天生基因決定。
雖然打籃球、游泳等運動有助骨骼發展,使骨骼更為 強壯,但基因幾乎決定了身高上限,因此運動的影響 十分微小。
社區運動推動者李芷菁 但我覺得, 真正重要的是 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愛。
退役港隊運動員李芷菁(Phyllis)已接 觸運動推廣行業近十年。曾作為香港花 樣滑冰選手的她,為何轉身投入運動推 廣行業、毅然走進社區、選擇了一條截然 不同的路?從幕前走到幕後,她又如何將 運動員的經驗轉化為推動社區體育的力 量?這次訪談,探索了她在冰面轉身後, 如何繼續為香港體育投入熱誠和可能。
《造口人》劇照
從幕前到幕後 從個人到團體
Phylli s自小與滑冰結緣,不僅曾是香港代表隊成 員,更一度奪得香港花式滑冰排名賽亞軍。她活躍至 21歲退役,離開賽場,於她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轉 變。結束選手生涯後,她曾擔任滑冰教練,更考獲了 國際滑冰技術專家資格。她說:「我在花樣滑冰上投 放了十多年的時間,滑冰場已成為我的舒適區。」而 在接觸運動推廣的工作後,她選擇跳出熟悉的冰 面,下定決心迎接全新的挑戰。
Phyllis與運動推廣行業的淵源能追溯至2015年。「當 時我在非牟利機構香港冰球訓練學校工作,負責推 廣冰球,並認識了香港青年協會的同事。」這段經歷 令她意識到,能讓小朋友接觸一些平日少見的運動 項目,是極具價值和有意義的工作。她把過往的經歷 轉化為工作優勢,利用運動員「不輕言放棄」和「不 斷尋求解決方案」的態度,面對陌生的工作和考驗。
多年來,她參與不同類型的運動推廣工作,直至 2024年 正式加入青協的社區體育部,成為「社區運動 推動者」的一員。在青協,她的工作涉及不同年齡層, 如為在職青年而設的「賽馬會好動城市計劃」和為青 少年開辦的「全民騰飛.欖轉民坊」青少年帶式欖球 培訓計劃等,致力增加市民深入接觸運動的機會。
成為運動推廣者後,於 Phyllis自身而言,最大的不同 是「由個人走向團隊」。「以前比賽,我只會關注我自 己,例如怎樣把每個動作做到最好。」但現在,她需 要思考如何讓整個團隊運作順暢,如何和不同持份 者溝通協調。她回想以往做運動員的經歷,「現在看 來,那時候身邊有教練、家人的支持,也絕非是『一 個人』。」透過職涯的改變,她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 要性,對熱愛的運動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全民運動:從心態到行動
隨著全運會將至,社會的也討論愈來愈熱烈。對於如 何帶動市民成為運動的一分子,Phyllis強調「心態」
的調整,「不要抗拒流汗,不要認為運動是高門檻或 花時間的事情。」她提出,一開始接觸運動,不需要 設定過高的目標。以跑步為例,可以由跑一首歌的時 長開始,再慢慢疊加。當發現自己比一天比一天進 步,就會有滿足感。
她亦看到香港運動氛圍的轉變。「氣氛比以前好,但 希望不只是曇花一現,而是有效的長期發展。」她認 為,運動推廣應該從小學、中學開始建立基礎,讓年 輕人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地培養對運動的興趣。不 過,她亦明白到,學業壓力往往令學生難以兼顧。正 因如此,她現在的工作便是希望透過社區提供多樣 的選擇,讓青少年在課堂以外,仍能接觸運動。而體 育部的角色,就是在社區內滲透運動氛圍,同時打破 部分運動「精英化」的風氣,讓更多人能夠公平地參 與其中。
運動的價值:堅毅與初心
Phyllis觀察到:「部分青年認為,只有當運動能帶來 成績或資源,才值得投放時間。」但她認為,真正重 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愛」,並憑著自發性的動 力去發展,而不是只因一時的潮流或別人的眼光而 參與。她希望青年人能夠以「個人實現」為目標,並 從中獲得自信和成就感。為此,青協在舉辦不同賽事 時,除了傳統的冠亞季軍外,亦加設了其他獎項如 「最佳進步獎」、「最有態度大獎」等等,鼓勵不同 水平的參加者享受比賽的過程,不要只著眼於勝負。
《造口人》劇照
《烈日當空》劇照
而問到運動除了鍛鍊身體和競逐獎項之外,能帶來 甚麼更深層的價值時,Phyllis笑說:「雖然老套,但我 認為是『堅毅』。」在她眼中,運動是一種持續與尋 找自我的過程 「現在的失敗不等於以後的失敗, 一刻的勝利也不代表以後會順風順水。」學會不放棄, 學會接受失敗,也學會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發光點。
即使結果未如理想,只要在過程中拼盡全力,已是一 種圓滿。而這種感受和經歷是難以被取代的。
最後,她寄語現役和未來的運動員,要懂得珍惜現 有資源。她指,許多著名的運動員,都不是出自富裕 的家庭,不要抹煞自己的可能性。「要不忘初心。可 能是因為不捨得離開朋友,又可能是單純地喜愛投 籃的感覺。」不要忘記當初的熱誠,儘管只是很微小 的事。
cts.hkfyg
有一項活動,
可以改善健康、控制體重、減少抑鬱和焦慮、擴大社交圈子, 幾乎稱得上是百利而無一害。
真有那麼完美的嗎?有的,那就是運動。
運動不必太苦
運動這麼有益,然而也不是人人愛運動。根據青協 青年創研庫在 202 1年的「促進產業化推動體育發 展」調查顯示,半年內完全沒有做運動的受訪者高 達28.8%。另一項由香港大學於去年12月發表的研 究報告亦指出,僅有7.4%學童的運動量達到世衛標 準,即每天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體能活動 時間。
明知運動好,偏偏不運動,背後一大原因在於部分 人覺得運動太辛苦 生活日程已經被工作或學業 填滿得七七八八,還要見縫插針般抽時間活動身 體,弄得滿頭大汗,這未免太艱難了吧!針對「太辛 苦」這個疑慮,我們其實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親 近體育。運動的世界很廣闊,假使你未準備成為運 動員,不妨先從觀眾的角色入手,當一位熱情的球 迷,透過觀賞比賽、了解戰術、支持喜愛的隊伍,慢 慢培養對運動的興趣。又或者,你可以成為一位運 動攝影師,用鏡頭捕捉運動中的動感與情緒,從美
學角度欣賞身體的力量與節奏,繼而慢慢體會體育 獨有的魅力。
科學也是不錯的切入角度,幫助我們減少運動帶來 的壓力。過去人們推崇「愈辛苦愈有效」,認為只有 練到筋疲力盡才有成效,但現代運動科學早已推翻 這個觀念。研究顯示,進步更仰賴訓練的持續性、恢 復品質與針對性,而非強度本身。例如在游泳訓練 中,許多教練會安排低強度長距離游泳(LSD),讓 選手在穩定節奏下進行有氧訓練,提升心肺耐力與 技術穩定性。這種方式不但不辛苦,還能讓人在水 中找到節奏與放鬆感,長期下來對比賽表現有顯著 幫助。科學也提醒我們:休息不是偷懶,而是修復肌 肉、補充能量、調整神經系統的關鍵階段。合理安 排訓練與休息,比沒日沒夜的操練更能高效進步。 由此可見,運動雖然總是伴隨汗水,但有些辛苦,其 實是可以避免的。
勝利是自己的勝利
另一道阻礙人們投入運動的高牆,是對「勝利」與 「意義」的迷思。不可否認,體育有其冷峻殘酷的 一面 即使你再努力訓練,天賦的差距往往仍 會左右勝負。當努力無法轉化為獎牌,許多人便因 此感到挫敗,熱情也隨之消退。如何克服這種負面 思維?長跑小說《強風吹拂》提供了一種解答: 「跑步的目的,當然是要取得勝利,但勝利其實有 許多種形式。所謂的勝利,不單是指在所有參賽者 中跑出最好的成績。就像人活在這世上,怎樣才算 『人生勝利組』,也沒有明確的定義。」 回望奧林匹克精神,它所提倡的並非「最快、最 高、最強」,而是「更快、更高、更強」 只要今 天比昨天進步一點,就是一種勝利。這種精神讓運 動不再只是少數天才的舞台,而是每個人都能參 與的旅程。你不必破紀錄,也不必站上頒獎台,只
要願意踏出一步,挑戰慣性與懶惰,就已經在實踐
「更快、更高、更強」的真義。勝利不再是終點線 上的一瞬,而是每一次選擇堅持、每一次技藝發揮 得更好的歷程。
哲學家大衛‧帕皮諾(David Papineau)甚至認為,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體育最核心、最不可取代的價 值。且以他的一番話作結:「擁護運動的人常會提 到它帶來的好處,例如身體健康、自尊提升、放鬆 身心等等。這些益處無疑都是真實的,但其實只是 附加的收穫。真正的價值,在於盡力發揮身體技能 本 身 無論是否帶來其他好處,這樣的努力本 身就值得。」
有Reels睇! 立即追蹤我們IG! youth_spot
學校運動會對你來說是一段如何的回憶?是社幹事們共同為社吶喊助威、健兒在運動 場上揮灑汗水、還是學生們爭相遊走於場上的不同角落,留下青春倩影?這一段青蔥 記憶,都貫穿在每一段學生歲月中。這次製作組採訪了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年代的他 們,看看他們的經歷和心聲與你的有幾分相似,或有幾分不同呢?
藍精靈十分勁!藍精靈十分勁!攞牌攞獎鬼咁勁!
牙Lee
萬鈞毅智最威水,唔係淨係得把嘴,輸咗唔會賴風水。
Go Go Go Ahead!Try Try Try the Best! 阿晴
燒雞 & 宇智波帶土
黃社衝衝衝!黃社勁勁勁!黃社一定攞獎攞到笑!
彩橋
牙Lee & Kimchi:
每個Form1都要參與各自社嘅啦啦隊表演,為咗準備表演,運動會前一個禮 拜,就會練習到凌晨先返屋企。
Ivan:
事前每一班都要揀幾個人準備扮演一個動漫角色,運動會當日繞場一周。仲 好記得我哋扮過紙箱人同埋黑寡婦。
燒雞 & 宇智波帶土:
我哋會有才藝表演嘅環節,記得有人會跳動漫舞,有人會跳自己排嘅舞。
跑步
擲壘球
接力
射箭
Kimchi:
有Reels睇!
立即追蹤我們IG! youth_spot
長跑
擲項
每年淨係得一兩個人跨欄,因為淨係得高form先有得玩,試過全校就咁望住兩個喺度跨欄。
支野杏龍:
當跑緊400米,跑淨200米嘅時候,第一線同第二線嘅跑手突然打交,打足20米,最後佢哋兩個都跑咗 個冠亞軍返嚟。
Bryan:
中六有啲班會一齊出去跑,跑到最後,有啲班就會一齊抬起一個人咁衝去終點。
阿晴:
Form6嘅時候全班一齊攞住個氣球衝出嚟。
Kimchi:
牙Lee: 最想整走一定要參加一個項目嘅呢個要求。
最唔鍾意要跟社坐,無得同朋友一齊坐,好容易好悶囉。
牙Lee:
可以去多啲唔同地方、大啲嘅運動場搞運動會,可能去啟德體育館,唔係淨係喺學校附近嘅運動場。
Bryan:
我記得我哋細個當年係無啦啦隊表演嘅,可以多啲具話題嘅表演睇,唔好咁寡淨係運動啦。
Michael: 可以請啲歌手嚟唱歌。
夕陽下築夢:
EONIQ創辦人Quinn的香港製錶路
七十年代後期,香港製跳字錶的出口佔香港手錶總數的七成,更躍升為全球產量第一的地區。如今,香港鐘錶業被 視為夕陽行業。慶幸的是,在夕陽的餘暉下,仍有人為著做好「香港製造」的鐘錶而默默耕耘。
「我覺得可惜嘅係香港長期做人哋嘅螺絲批。」
首個推出香港製鏤空機械機芯的品牌EONIQ的創辦 人Quinn如是說。香港的鐘錶業發展源遠流長,可惜
香港一直沒有商品具有正式文件證明由香港製作機 械錶機芯並出口。
Quinn出生香港,於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碩士畢業, 曾任職於著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後 來回流香港在鐘錶業創業。自小熱愛鐘錶工藝的 Quinn,在機緣之下便創立EONIQ,製造香港製機械 機芯並出口售賣。
「不同時代出產的錶,代表記錄了當下時代發生了甚麼。」
有Reels睇! 立即追蹤我們IG! youth_spot
「機械錶本身都有記憶載體嘅作用,因為佢將一個時間發生嘅事,用一個實質產物嘅方法 記錄低,當你望到呢隻錶,你會記得嗰陣發生過嘅事。」Quinn自小好奇機械錶的運作。藉 著興趣,Quinn在大學讀工程學系時已經幫朋友組裝錶。隨後Quinn大學畢業工作後,一次 與朋友聊天激發了他在香港鐘錶業創業的想法。
「創業困難,從事香港製錶業更難」
「這片彈丸之地被批評容不下匠人精神。」
「好欣賞一啲做craft做到完全唔使思考錢,只係思考 點樣將作品做到極致完美嘅人。因為呢樣嘢喺香港, 喺呢個時代好難生存。」Quinn認為隨時代變遷,一 個品牌要在市場上打響名堂,營銷手法的重要性遠 超產品質素本身。再者,在香港人工貴,租金更貴。
單憑一顆熾熱的心,難以將興趣變成穩定職業;可當 四顆熾熱的心聚首一店,又好像變得簡單了。
「世上無生意可以一個人做。我好幸運有個咁值得信 任嘅團體,冇咗佢哋呢壇嘢 做唔到。」EONIQ的核心 團隊包括Quinn及兩位co-founder,還有其愛妻 Rebecca。合作途中,他們偶爾會因各自執著之處而 爭執,更曾經「喺觀塘嗌交嗌到對面街都聽到」。可 他們吵架時矛頭從不指向對方,床頭吵架床尾和,隔 天又變回並肩作戰的好拍檔了。
當Quinn打算創業時,他問了許多從事鐘錶業的前輩,但卻發現沒有人具備管理機械錶機芯 生產線的經驗。加上歷史原因,自八十年代,香港廠商逐漸轉移生產綫到內地。Quinn一開 始對如何為自家品牌機械錶作品質檢驗一頭霧水,全是摸石頭過河,見步行步。 eoniqdesign
「當不成匠人,倒不如當隻打不死的蟑螂。」
「幾鍾意啲人形容香港人係曱甴。我哋唔係好靚仔, 講嘢冇乜文化,最重要係,我哋呢班友係打唔死㗎。」
Quinn笑說。EONIQ開業初期,幾位行內前輩並不看 好當時還是個「 仔」的Quinn,甚至斷言這家小店撐 不過三個月。EONIQ的每位成員,就像機械錶中每一 塊小零件一樣各司其職,才得以穩健地前行至今。如 是者,時針滴答滴答向前走。
走著走著,店舖已渡過十年歲月。被問及未來會否嘗 試再闖高峰,Quinn直言自己「做工藝做到好佛系」, 並非走進取路線。談起未來發展方向,Quinn則認為 自身鐘錶生涯已無憾,瀟灑地留下一句「做得幾耐得 幾耐啦」。
Cafe Bau
本地食材的入饌智慧
原來 香 港 製 造 都可以咁好食
甜醋、臘肉、醃薑這些聽似「老餅」的家常食材,年輕一輩可能已鮮少嚐過。在灣仔,有廚師就將這些本地傳統 的食材運用智慧與西式料理方法加以糅合,於鬧市一隅開設的
,盼望能以另一種方式呈現香港的獨特風 味。扎根香港的他們還望推廣農場直送(farm t o table)理念,協助本地農產品面向更多食客,在餐桌上讓食客 體 驗生於斯,長於斯,取於斯,用於斯的菜式。
隱於鬧市中的本地鮮
由米芝蓮三星名廚,「廚魔」梁經倫(Chef Alvin Leung)、其徒弟,主 廚陳嘉賢(Chef Kasey Chan)與 LUBUDS Grou p共同主理。餐廳名字中的Bau,名 字靈感源於香港的標誌性的洋紫荊花,是其學名 Bauhinia × blakeana的縮寫。 乘升降機而上, 門甫打開就能看見充滿香港地道特色的照片,當中有他們招 牌菜的原材料 本地種養的二澳米及平原雞。琳琅滿目的照片及獎狀旁,接 待處的一角亦貼有「食本地鮮」的標誌,標示餐廳屬於 Eat Local餐廳會員名單之 內,在選購食材時會盡量善用本地資源與原材料,同時減少碳排放。而據 Chef Kase y表示,餐廳有八成左右的原料均是香港製造,就連調味品亦選用不少本 地特色醬料及醃菜入饌,期望食物由種植到加工,醃製到烹調都能緊貼本土的 原味道。
Kasey Chan
生於斯,長於斯的食物哲學
從小被教育「地少人多」,身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在這彈丸之地買少見少亦 是意料中事。但 Chef Alvin與 Chef Kasey有見本地農業其實亦不乏用心處理 的優質食材,就希望透過自己的廚藝,為這些本土食材度身訂造,設計能 最大程度突顯本地食材味道及特色的餐單。餐廳的招牌菜是平原雞佐雜 菌炒飯,Chef Kasey 表示當初構思菜式配搭及烹調方式時考慮到平原雞油 脂較多,遂先以椰奶浸泡軟化肉質,再以烤焗讓雞皮變得脆身。而二澳 米形狀較長,為了突顯其粒粒分明的口感,則選擇了配上三種菌類翻炒 而成。
有Reels睇! 立即追蹤我們IG! youth_spot
除了以烹調方式突顯食材原味, 亦素與本地品牌如九龍醬園及八珍醬園合作,以 西式料理技巧重新演繹傳統本地食材。例如餐廳的招牌前菜「八珍豬腳薑」便巧妙地重 新排列了傳統的甜醋、豬腳與薑的組合,將豬腳拆肉、重組再煎封,加上打成泡沫的八珍 甜醋、薯泥、重新製成醬料的初生蛋及小巧的醃薑粒,讓本身賣相較暗沉粗獷的豬腳薑 以更精緻、口感更豐富的一面示人。其中,菜式用到幾乎絕跡本地市場,轉以外銷的九龍 醬園的醃薑,讓這種酸甜軟腍的、懷舊的醃製味道更能與新派烹調方式相得益彰。
而另一道前菜「卡邦尼薯糰」則以臘肉取代卡邦尼中傳統的煙肉末,醬汁處理上又減少芝 士的用量,使得臘肉油脂的香氣更突出,令食客在這道傳統西菜中亦能嚐到中式風味。
Chef Kasey更表示,餐廳在處理如臘肉之類的的這些加工食材時,多數時候會盡量自行醃 製或加工以確保能更多地掌握其風味。儘管廚房面積不大,他亦期望這些食品處理手藝 能更好地呈現及傳承。
晴喜雨悲:
本地食材供應的秘辛
談到從何找來如此多元的本地食物供應,Chef Kasey 指出,在取用 一方的食材前他們往往會先到該地視察,如平原雞的農場便分布 粉嶺、上水、元朗三地,以確保餐廳與供應商的理念一致。即使敲 定合作,因香港四季氣候及供應有所不同:如夏季香港便會步入休 漁期,屆時蝦之類的海產供應或銳減,顧及食材供應穩定性,他 們亦需定期更改菜單,又或為食客提供只用時令食材的度身訂製 服務。
Chef Kasey 續指,即便食材供應穩定,本地種植及養殖成本亦不免 較外地昂貴,推高來貨成本。為令食客有感「抵食」,他們唯有盡 量在份量方面一改二人先前合作餐廳的小巧,讓食客可吃到家常 的大份量。而餐廳 farm to table 的理念,現今亦被更多消費者及商家 接受,Chef Kasey展望未來餐廳能以更多創新菜式向大眾推廣這既 新鮮又能支持本地農業的餐飲模式。
每個香港人都有自己從小吃慣的家常味道,在北上大 快朵頤蔚然成風的今天,有人慨嘆懷舊變了樣,亦有 本於香港深耕數十載的供應商選擇逐漸撤出。或許 以香港這座都市般一貫靈活多變的風格糅合 本地菜與西菜的方式,能讓大家對這些似乎熟悉又遙 遠的味道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能讓大眾更多地認識本 地食材的獨特與優質。但談到要傳承這些舌尖上的本 地情懷,則無論掌勺的還是嚐味的皆不可少。
地址:尖沙咀廣東道富衛1881公館主樓地下 cafebau.hk
《草房子》 作者:曹文軒
「曹文軒的《草房子》是我想為大家推薦的 書。我喜愛它,不僅是沉醉於其簡樸而生動的 文字,更因其啟蒙了我的文學理念。本書以苦 難為背景,展露了鄉村人們的種種艱辛,卻以 角色的言行體現了悲苦中的甜與樂,告訴讀 者:生活是由美組成的。不論時光如何變化, 人類對美的感情始終凌駕於變遷之上,激起永 恆的感動。同時,面對人生的順逆,本書輕盈 的文辭帶來平靜,頗有『人生到處知何似,應 似飛鴻踏雪泥』之感。於是我相信,生命一如 文學,縱然跌宕起伏,最終仍會是美麗的、包 容的、淡然的。故此,希望將這本書推薦給大 家,和大家共享感動,共享美麗。」
語言學大學生
《變形記》 作者:法蘭茲 卡夫卡
「假如有天起床,發現身體變成了一條大蟲, 你會作何反應?卡夫卡用短短不過百頁,描繪 了變成大蟲的基層市民逐漸失去為人的意識, 被物化後的心理活動;於社會戰戰兢兢的生存 狀況;家庭中被壓榨、無視、拋棄的角色。荒 誕與超現實的字句下無處不透露卡夫卡對於 人性的批判。難以忘懷第一次閱讀時,腦門 被重擊的震驚和頓悟。我們尚能自稱為人嗎? 還是早在不知不覺間變了形?我們不能停止詰 問。」
《煙花的十一顆子彈》 作者:梁心悅
煙花乍現的剎那,關於「11」 的謎團從未熄滅。在繁華都市 的夜幕下,絢爛煙花掩蓋著不 為人知的秘密。當煙花綻放的 瞬間,知名香港企業家柳木舟 被發現離奇身亡,現場僅留下 一顆刻有神秘數字「11」的子 彈。他的女兒 曾屢破重案 的柳眠,決心探尋父親遇害的 真相。然而,隨著調查的層層 推進,她卻逐步踏進一張精心 編織的羅網,命運的暗潮悄然 將她推向深不可測的漩渦⋯⋯
《米米的農莊奇遇記》 作者:青協賽馬會有機農莊 插圖:米子
有機農莊裡住了很多農作 物,有一天,仙人掌米米忍 不住從田間跳出來探險!米 米對一切都好奇:農田藏著 甚麼秘密?陣陣香氣從哪 裡來?農作物遇上昆蟲怎麼 辦?《米米的農莊奇遇記》 是一趟充滿驚喜與學習的旅 程,帶領小讀者認識有機耕 作,種下珍惜自然的種子。
《摺千紙鶴的日子》 作者:白小曼
從一個天津來的學生的角度,寫 下對香港社會的觀察,比較兩 地的差異,並寫下我對這些差 異的深度思考,以及我過去在天 津上學的經歷,讓香港讀者看到 天津學生眼中的香港,進行文化
《解碼網絡欺凌:實務與介入指南》 作者:uTouch 網上青年外展服務 本書將前線工作的實務經驗與專業 知識系統化整理,並著重於提供具 體可行的介入手法,而非僅僅描述 網絡欺凌的現況與理論。本書旨在 成為一本實用工具手冊,供前線青 年工作者、教師、家長等使用,協 助他們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應對策 略,包括初期事件評估、即時危機 處理、支援受害者的情緒需要,以 及預防網絡欺凌的發生。
《領導難?香港青年創業家的第二個盲點》 作者:陳錦強博士
創業者的領導力是天生 的,還是可以培養的? 當團隊與投資人都站在 你身邊,你準備好用甚 麼打動他們了嗎?本書 深入剖析創業領導的實 務挑戰,助你突破「領 導難」的盲點,成為真 正能帶領團隊與贏得信 任的創業者。
/ Text | Alison
/ Design | Bryan
/ Illustration | Nutcrackerbird 糊塗鴿子 球一落地,哨聲響起。排球場上,這邊網的球員高舉雙手,咧嘴大笑,互 相擁抱。那邊網卻是另一番光景:球員們還停留在接球的瞬間,比地心吸 力更重的事物把他們壓垮在地上。鞠躬的一刻,失落、不忿、後悔,在球 員們的臉上表露無遺。可是,少年們沒有時間在場上謾罵嚎哭了,因為隨 著球車的滾動、咚咚的跑步聲、教練和隊長的指令聲,下一場比賽的隊伍 魚貫而入,又一場勝負賽準備展開
也要好好吃飯
從排球少年學會如何重新站上球場
在比賽中,只有強者才能留在球場上。《排球少 年》的主角隊伍 烏野高中排球隊在高中聯賽宮 城縣預選賽第一天,第三輪敗退了。漫畫第69話的 題目是「敗者」,刻劃了主角日向翔陽與他的隊友 輸球後的表現。這並不是少年們第一次經歷輸波; 事實上,球隊在縣內表現平平,被其他學校揶揄為 「不會飛的烏鴉」。在上一場比賽,主攻手被敵方 完全封鎖,賽後他沮喪得不敢面對隊員,退出了球 隊。隊伍正值低潮期,新生的出現為球隊帶來曙 光,然而這道光對上了縣內數一數二的強校,仿如 一抹烏雲,徹底遮住了他們走向全國舞台的機會。
球掉下來,比賽輸了,下一步要怎樣站起來?《排 球少年》之中不乏對輸家的刻劃和描寫,但作者透 過角色們鼓勵每個面對失敗的人,告訴他們「這並 不是終結!」從照顧身體到調節心態,逐步逐步、 確確實實地成長,努力可以讓才能開花結果。
比賽的最後一球由日向和拍檔影山發起必殺技攻 擊,卻在關鍵時刻被對手一下子擋下,決勝分被 對方奪走。賽後兩人懊悔不已,甚至因著誰不該 道歉而打了起來。然而,目擊這一幕的顧問老師 笑著問他們一句:「『輸』是弱小的證明嗎?」 人的天性不喜歡輸,所以會恐懼失敗,隨著失敗 的次數愈多,自然會愈來愈想放棄、退縮,甚至 寧願不再嘗試,也不想再次經歷失敗。然而,勝 利並不是永恆的,一次比賽的成功並不代表下一 場也能獲勝。既然人生中總有機會要面對失敗,
排球︙︙我們努力過了!
我們可以檢視在「輸」的過程中可獲得甚麼,幫 助自己變得更強大。
「『輸』是考驗,考驗自己在倒下後,能不能再 站起來走路 ⋯你們就這樣一直坐在那裡,才是 弱小的證明。」顧問老師的回應提醒我們,要把 目光放在比面前賽事更遠的路上,真正的強大在 於面對失敗的方式。聽完這句,日向和影山鬆開 了本來緊握著的拳頭,兩人肩並肩站了起來,走 上了「變得更強大」的路。
好好吃飯,才能夠扎實成長
好治癒 Whole Wellness
由香港青年協會全健綜合大樓策劃的「好 治 癒 Whole Wellness」社交平台,運用風格治癒 的文章、圖像與影片,推廣多元全健生活理 念,在社會營造身心靈健康的氛圍。
好治癒 Whole Wellness hkfygwholewellness
「在競賽中
要享受到樂趣,需要實力。」這 句話聽似殘酷,卻真實不過。漫畫第40話「勝利 者與失敗者」,作者從一眾弱隊的角度出發,他 們面對無法跨越的牆壁,注定成為「配角」,落寞 地退出球隊。回想起排球生涯的點點滴滴,後悔自 己沒有更投入訓練、後悔自己沒有發揮主將的實 力、後悔自己沒有拼命再接一球、沒有踏前一 步 ⋯畫面上一眾球員和已成歷史的球衣,最後, 他們心中的一句話是:「我們還是努力過了。」
贏了比賽,我們會舉行慶功宴,去「吃一餐 好」,慰勞疲累的身心。在作品中,最令人印象 深刻的其中一幕卻是烏野高中一眾球員圍著餐 桌,一邊流涕,一臉心有不甘地吃飯。剛剛輸掉 重要的比賽,教練甚麼都沒說,直接請隊員到餐 廳大吃一頓。相比即時訓話或加操練習,他只向 隊員們解釋了吃飯的重要:「 ⋯如果對肌肉造 成負荷,肌肉纖維就會斷裂。肌肉纖維受損非常 嚴重,要靠吃飯來修復肌肉。」他更確實地告訴 隊員,吃飯就是令肌肉成長、發達的方式,這樣 做才會變強!
原來輸了波更應該好好地吃飯。有時,我們只顧 進行訓練、鍛鍊鬥志,一股熱血地尋找方式改變 現狀,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事情 「食」。
「 食」是人類基本生存所需,我們的身體就如 土壤,每日吸收養分,化作每天工作以及運動的 能量。
所以,大口吃吧,一點一點、確實地,我們會變 得更強!
對放棄的人來說,接受自己不能再向前走的一刻 必然最難受。作品中,作者不斷提醒我們每場比 賽的淘汰人數,世界上逼著接受放棄的人多不勝 數。接受失敗需要勇氣,覺得難受就好好哭一 場吧!難受是自己有認真對待運動的證明,好好 地正視自己曾付出的努力,好好地感謝自己。告 別競賽後,仍有機會用另一種心態、另一種身分 踏上球場,到時候,或者可以體會到前所未有的 樂趣。
即使在運動以外,世界每一刻都充滿輸贏與成敗。面對眼前的失敗,你選擇的下一步將會影響旅程的終點。你想在這 條路上走多遠?跟隨漫畫中少年們的腳步,穩步前行,讓身心扎實地成長,終有一天你會在自己的球場上成為王者。
上期徵稿主題:
鑽書叢
一個「假」字,牽動著我們的喜怒哀樂。
放「假」了!去玩了!
倒數「假」期的來臨,再苦的日子也熬得過。
可惜,「假」日一瞬即逝,多麼令人不捨。
看她!原來穿的用的都是「假」貨,多寒酸! 人總是妒忌比自己優勝的人,找到對方的把 柄,然後毫不留情地鄙視他,內心有種不能言 喻的快感吧。
我給「假」冒投資公司騙了!該死的騙子!我 的錢都沒了!
這時你恨別人的貪,也恨自己的蠢。
唉!原來是「假」消息⋯⋯
無論是聞說打風或派錢,你我也曾經空一場 歡喜。
「假」如
這個「假」字大概最危險,帶給人一絲的希望, 卻可能換來極大的失望。說這個「假」字的人, 只能戰兢地守護著自己的想念,隨時迎來現實 的重擊。
一個「假」字,足以把我們的人生玩得團團轉。
作 品
作者 茜文
假,對我來說,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事 物、情況解讀後產生的認知,與預設立場間 有落差的狀態,在遭遇質疑前,此般預設立 場即為「真實」的根基,而當「真實」如此搖 搖欲墜,還有所謂「假」的存在嗎?
我從小在台灣長大,大學電影課上港片是必 備教材,無數片段建立出我以為的香港,有 著過時的浪漫。
上周,我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早在腦中扎 根的幻影瞬間與所見場景疊加相映,無法吻 合的就格外刺眼,例如旺角的某角落:霓虹 燈不夠多、服務員過分親切 ⋯,在理性反 應過來前,感性便妄下批判,這是「假」的香
091期投稿主題
投稿須知:
·以「完 」為主題
港。在接下來幾天裡,這樣迅速且自動的辨識 系統,牽動著我的情緒,為預料之外失望,符 合預期則感到欣喜和寬慰。
直至意識到自己在做甚麼,才突覺荒謬,都已 經切身實地的站在這裡,看見、聽見、聞見,甚 至出了雞皮疙瘩或汗珠,怎麼會是假呢? 假的部分,不過是老港片在我眼前蒙上的殘 影,那是導演們眼中的真實,不再是我的。
·圖文不限(插圖、插畫、詩、微小說、個人經歷都可以!) ·文字上限為400字
·圖畫可以JPEG格式提交,檔案大小必須在10MB以下
截稿日期:2025年11月3日
愚園路始建於1911年, 擁有60幢歷史建築與 108幢老洋房。作為國 家級旅遊休閒街區,這 裡是青年城市漫步的首 選。漫步於此,仿佛走 進了時光隧道,既能欣 賞到古樸典雅的歷史建 築,又能感受到街邊創 意小店、藝術畫廊散發 的時尚氣息。街邊的咖 啡館、書店,讓人停下 腳步,享受片刻的寧靜 與愜意。
上海,這座兼具國際氣派與市井溫情的都市,從不只有步履匆匆的節奏。在車水馬龍 之外,藏著許多適合放慢腳步的角落,既有充滿歲月韻味的老街巷弄,也有引領潮流 的時尚地標,還有展現國際風采的貿易盛會。讓人在歷史與現代韻味中,細細品味生 活的從容與多元。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張園是上海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庫門建築群,承載 著140餘年的歷史記憶。如今,經過改造的張園已成為潮流地 標。百年石庫門與現代時尚元素相互碰撞,紅磚黑瓦間,開設 各類潮流品牌、藝術展覽和特色餐飲。不僅是城市漫步不可錯 過的寶藏打卡地,更是體驗新派上海風情的絕佳去處。
洛克外灘源由11棟歷史建築和6棟新 建築構成。這裡引入了大量不同品牌 的首間旗艦店,形成了創新獨特的商 業街區。古老的建築外牆與現代的商 業業態相得益彰,漫步其中,能感受 到濃厚的歷史氛圍與時尚的商業氣 息並存。
美羅城是徐家匯的地標性建 築,為人們提供從看劇、觀影 、閱讀、購物到嘗鮮的一站式 文藝消費體驗。無論是想要沉 浸於一場精彩的演出,還是享 受一頓美食,亦或是選購潮流 好物,都能在此得到滿足。其 獨特的水晶球外觀和內部豐 富的業態,吸引眾多市民和遊 客前來打卡。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全 球貿易的盛會,成為上海對 外開放的靚麗名片。此地匯 聚了各國特色文化元素,足 不出「滬」就能感受世界風 情。如有興趣親身體驗,可 報名參加青協「上海進博會 青年義工服務團」2025,活 動受民青局青年內地交流 資助計劃支持,讓香港青年 有機會深度參與其中,深 入了解進博會對國家經濟 及世界的影響與重要性。
萬千青年紀念抗戰80周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青協 將舉辦 萬千青年紀念抗戰80周年活動,藉著抗戰期間的每個片段,讓青年及公 眾了解香港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弘揚愛國精神,增強國家認同感。
活動的啟動禮已於9月12日舉行,當日播放了記錄片《里斯本丸沉沒》 (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電影改編自1942年真實事件,講述日本 貨船「里斯本丸」沉沒,中國漁民冒險救盟軍戰俘的感人故事。
緊接的重頭戲,是青協領袖學院舉辦的「危難中的情誼 省港秘密 大營救」圖文展,展出270餘張歷史照片和兩萬多字說明,認識抗戰期 間鮮為人知的營救故事。另外,領袖學院亦會於10月舉辦2場沙頭角抗 戰導賞團,讓公眾實地感受當年抗戰的點滴。
沙頭角抗戰歷史探索之旅
「危難中的情誼
省港秘密大營救」圖文展
回顧驚心動魄的營救歷程,展現香港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角色。
日期: 2025年9月13日 11月30日
探訪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感受羅家大屋歷史氛圍,了解東江縱隊與 港九大隊英勇事蹟。
日期:
第一場:2025年10月19日 (日)
第二場:2025年10月26日 (日)
地點: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 香港新界粉嶺馬會道302號
時間: 下午2時至5時
每場50位名額(費用全免,先到先得)
網址及詳情:
做運動,不複雜。
拎住本雜誌,隨時起動!
有興趣參與的青少年可以先填寫表格,工作人員將透 過 電話聯 絡
入選的「情緒攝影師」可 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至 10 月 30 日 期間,前往香港青年協會紅磡青年空間自行領取,或 選 擇順豐智能櫃,領取一次性使用的35mm 135彩色負片 即 棄菲林相機乙 部
各位攝影師可於收到相機起至12月31日期間進行攝 影 1 / 2 / 3 / 4 / 5 / 各位攝影師毋需拍攝完所有菲林,只需按菲林相機 所 寄出的指示卡進行拍 攝
於 2026 年 1 月 15 日或之前,以順豐到付形式/或親 身 送回的形式,將菲林相機送往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 紅 磡青年空 間 h kfy g hh
查詢 及 聯絡 : 2774 5300 Esther
靈光乍現,再鋪展成故事,是寫作旅程的 開始。香港青年協會自2016年起舉辦 「青年作家大招募」計劃,為青年提供出 版資助及專業團隊支援,十屆以來,不 同風格的作品相繼誕生,踏入第十一屆, 計劃將繼續為青年打開出版之門,歡迎
參加方法
填妥網上表格並提交試稿。資料須包括:
1. 創作目的
2. 作品體裁及簡介
3. 試稿(不少於1000字或5張畫作)
4. 個人或團隊簡介
參加資格
大招募
35 歲或以下,且未曾出版書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以 個人或小組形式參與(最多 3 人)。
結果公布
大會將於2025年11月12日前公布入圍名單及個別通知入 圍者面談。經評審後,將有機會由本會全數或部分資助 出版書籍,並於2026年香港書展正式出版,以及在各大 書局發售。
截止報名日期
26/10/2025
早鳥報名期
凡於9月15日至29日期間繳交作品,可於兩周內獲
編輯建議 ,參加者可修改作品一次並重新上載。
2025-26
把握機會,立即報名!
查詢及最新消息 Hohoreading
青年空間
青年空間21
杏花邨青年空間
賽馬會筲箕灣青年空間
賽馬會紅磡青年空間
賽馬會農圃道青年空間
賽馬會橫頭磡青年空間
賽馬會坪石青年空間
賽馬會將軍澳青年空間
康城青年空間
黃寬洋青年空間
賽馬會茵怡青年空間
賽馬會乙明青年空間
隆亨青年空間
大埔青年空間
賽馬會祥華青年空間
賽馬會葵芳青年空間
荃灣青年空間
荃景青年空間
賽馬會建生青年空間
賽馬會天耀青年空間
賽馬會天悅青年空間
洪水橋青年空間
M21媒體服務
賽馬會 Media 21媒體空間
就業支援
青年就業網絡
社會創新及 青年創業部
賽馬會社會創新中心
香港青年創業計劃
領袖培訓
領袖學院
青年領袖發展中心
義工服務
會籍及義工組
青年義工網絡 「Open噏」義工中心
邊青服務
青年違法防治中心
荃灣及葵涌外展社會工作隊
西貢及黃大仙外展社會工作隊
深宵青年服務
青年支援服務計劃
抗毒服務
輔導服務
臨床心理服務組
全健空間(香港)
全健空間(九龍)
全健空間(新界西)
全健空間(新界東)
賽馬會學生支援中心
學校社會工作組
青苗計劃(小學服務)
青苗計劃(幼稚園服務)
媒體輔導中心
青協 各單位一覽
香港青年協會總辦事處 電話:2527 2448 電郵: hq@hkfyg.org.hk
輔導服務
3755 7021 spot21@hkfyg.org.hk
2557 0142 hfc@hkfyg.org.hk
2885 9353 sw@hkfyg.org.hk
2774 5300 hhit@hkfyg.org.hk 2715 0424 fr@hkfyg.org.hk 2337 7189 wth@hkfyg.org.hk 2325 2383 ps@hkfyg.org.hk
2623 3121 tkoit@hkfyg.org.hk
2702 2202 ls@hkfyg.org.hk
2706 2638 fw@hkfyg.org.hk
2997 0321 vb@hkfyg.org.hk 2647 0744 jm@hkfyg.org.hk 2698 5565 lh@hkfyg.org.hk 2656 3257 tp@hkfyg.org.hk
2669 9111 chw@hkfyg.org.hk
2423 1366 kfit@hkfyg.org.hk 2413 6669 tw@hkfyg.org.hk 2498 3333 tk@hkfyg.org.hk 2467 7933 ks@hkfyg.org.hk
2445 4868 ty@hkfyg.org.hk 2445 5777 tyt@hkfyg.org.hk 2448 7474 hsk@hkfyg.org.hk
3979 0000 enquiry@m21.hk
3113 7999 yen@hkfyg.org.hk 3595 0945 sic@hkfyg.org.hk 3595 0945 sic@hkfyg.org.hk 3595 0945 ybhk@hkfyg.org.hk
2169 0255 info@leadershipinstitute.hk 2169 0255 leadership21@hkfyg.org.hk
3691 0200 membership@hkfyg.org.hk 3691 0200 yvn@hkfyg.org.hk 服務網站: www.openup.hk
8100 9669 ycpc@hkfyg.org.hk 2487 6151 osw-tk1@hkfyg.org.hk 2701 8866 osw-skwts@hkfyg.org.hk 2702 2202 ynd@hkfyg.org.hk 2396 4711 yss@hkfyg.org.hk 2473 0133 ad@hkfyg.org.hk
3755 7021 wp@hkfyg.org.hk
3755 7021 wp@hkfyg.org.hk
3422 3161 wmc@hkfyg.org.hk
3755 7021 wp@hkfyg.org.hk
3755 7021 wp@hkfyg.org.hk
3422 3161 ssc@hkfyg.org.hk
2395 0161 ssw@hkfyg.org.hk
2395 0162 sgt@hkfyg.org.hk
2395 0162 sgt@hkfyg.org.hk
2788 3433 mcc@hkfyg.org.hk
全健綜合大樓
關心一線
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
Open噏網上平台
教育服務
教育服務組
青樂幼稚園 / 青樂幼兒園
青樂幼稚園 / 青樂幼兒園(油麻地)
鄭堅固幼稚園
李兆基小學
李兆基書院
持續進修中心
生活學院
家長服務
家長全動網
家庭生活教育組(東區及灣仔)
家庭生活教育組(九龍城區)
家庭生活教育組(大埔及北區)
家庭生活教育組(荃灣及葵青區)
創意交流
創意教育組
創新科學中心
青年交流部
中山三鄉青年培訓中心
文康體藝
文化藝術組
社區體育部
荃灣室內體育中心
營舍服務組
賽馬會西貢戶外訓練營
南丫青年營
赤柱戶外訓練營 大美督戶外活動中心
領袖學院—營舍
研究出版
青年研究中心
專業叢書統籌組
專項服務
青年宿舍PH2
WL Residence
咖啡空間21 PH3
有機農莊
龍傳基金秘書處
拓展及支援 伙伴及資源拓展組
機構策劃及職員訓練組
內地事務辦公室
前海香港青年發展中心
機構傳訊組
可持續發展部
用戶體驗組
青協大廈管理組
3844 5140 wpc@hkfyg.org.hk 2777 8899 2788 3444 utouch@hkfyg.org.hk www.openup.hk
3755 7107 education@hkfyg.org.hk 2886 8856 cl-swh@hkfyg.org.hk 2385 6868 cl-ymt@hkfyg.org.hk 2385 2622 kkc@hkfyg.org.hk 2448 1011 lskps@hkfyg.org.hk 2146 1128 hlc@hlc.edu.hk 2130 4000 clc@hkfyg.org.hk 2130 4000 lla@hkfyg.org.hk
2402 9230 psn@hkfyg.org.hk 2567 5730 psn-ew@hkfyg.org.hk 2774 3083 psn-knc@hkfyg.org.hk 2658 3097 psn-tpn@hkfyg.org.hk 2490 2662 psn-twkt@hkfyg.org.hk
2561 6149 ce@hkfyg.org.hk 2561 6149 ce@hkfyg.org.hk 3586 8448 ye@hkfyg.org.hk 3586 8448 ye@hkfyg.org.hk
2395 5753 csu@hkfyg.org.hk 3611 6670 cts@hkfyg.org.hk 2413 6669 twisc@hkfyg.org.hk 2395 5759 camp@hkfyg.org.hk 2792 2727 otc@hkfyg.org.hk 2982 1929 lyc@hkfyg.org.hk 2813 8886 s@hkfyg.org.hk 2664 4686 tmt@hkfyg.org.hk 2169 0255 info@leadershipinstitute.hk
3755 7022 yr@hkfyg.org.hk 3755 7108 cps@hkfyg.org.hk
2656 0009 ph2@hkfyg.org.hk 2915 5532 wlr@hkfyg.org.hk 3188 5792 cafe21@hkfyg.org.hk 5933 6323 ph3@hkfyg.org.hk 2838 4808 organicfarm@hkfyg.org.hk 2811 2779 info@dragonfoundation.net
3755 7103 partnership@hkfyg.org.hk 3755 7088 td@hkfyg.org.hk 3705 1501 mao@hkfyg.org.hk (86) 3330 9651 info.qh@hkfyg.org.hk 3755 7044 cco@hkfyg.org.hk 3755 7110 sst@hkfyg.org.hk 3905 1546 ue@hkfyg.org.hk 3755 7098 bm@hkfyg.org.hk
世界不斷前行,全球政局、經濟以至社會民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面對這些轉變,青年作為社會未來 的主人翁,他們對2035年懷著怎樣的憧憬?應如何駕馭、擁抱,甚至引領未來?
是次論壇匯聚青年、教育機構、企業、社區組織及政府部門的專家及領袖,共同探索三大核心議題:
人才培育
社會參與 環境健康
透過主題演講、座談演講及專題論壇,我們將挑戰既有思維、啟發嶄新視角,提出具體可行方案,攜手創建未來。
加入這場對話,分享並塑造您對2035年的願景。 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 上午9時至下午5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