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空間雜誌 | 089 超越現實

Page 40


#有個窿嗰本雜誌

#雜誌製作組

#一年四期

出版 :

地址 :

網址 :

顧問委員會 :

編輯小組 :

設計統籌 :

行政助理:

督印 :

印刷 :

印刷數量 :

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北角百福道 21號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 21樓 香港青年協會: hkfyg.org.hk

專業叢書統籌組: cps.hkfyg.org.hk

青協網台: M21.hk

徐小曼(主席)、呂慧蓮、鍾偉廉 周若琦、陳英杰、張淑鳳、謝少莉、何詠筠 余晴峯、陳慧儀、秦志鴻、廖靖嵐 劉曉君、陳曦婷、陳子晴

徐梓凱

梁俊彥

呂慧蓮

寶華數碼印刷有限公司

20,000

ISSN2218-0923

讀者意見收集

網上閱讀

youthspotmagazine youth_spot

紙本閱讀

雜誌派發點 雜誌 寄到家

於青協轄下 22 間青年空間及90多個服務單 位、本港逾 500 間中學、各大專院校及宿舍、 大型商場、書店及 café 等地方免費派發。

香港青年協會(簡稱青協)於1960年成立,是香港最具規模的青年服務機構。

隨著社會不斷轉變,青年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時有不同,而青協一直不離不 棄,關愛青年並陪伴他們一同成長。本著以青年為本的精神,我們透過專業服 務和多元化活動,培育年青一代發揮潛能,為社會貢獻所長。至今每年使用我 們服務的人次已達600萬。在社會各界支持下,我們全港設有90多個服務單 位,全面支援青年人的需要,並提供學習、交流和發揮創意的平台。此外,青 協登記會員人數已達50萬;而為推動青年發揮互助精神、實踐公民責任的青 年義工網絡,亦有25萬登記義工。在「青協‧有您需要」的信念下,我們致力 拓展12項核心服務,全面回應青年的需要,並為他們提供適切服務,包括:青 年空間、M21媒體服務、就業支援、邊青服務、輔導服務、家長服務、領袖培 訓、義工服務、教育服務、創意交流、文康體藝及研究出版。

香港青年協會 《青年

廣告及查詢

電郵: youthspot@hkfyg.org.hk 電話: 37557112

《 青年 空間 》 雜誌 網上電子版

本期主題 超越現實

004 序言 古人與未來的想像對話 006 【超越自我角色】 林耀聲:熱血瘋狂的角色實驗

012 【超越實境限制】 延展實境技術走進校園

018 插畫 •空間 AI只是輔助 傳遞的是感情和故事 |插畫家 Kevin T. 020 【超越創作想像】 虛構與真實之間,寫作應往何方? 026 【超越虛假陷阱】 「最後一次」騙案

030 【半杯水】 想像的力量,真實的重量

專欄故事

032 慢行•空間 在深水埗轉角尋找童年

034 問問你 •空間 你爸爸係點樣㗎?

036 藝文•空間 從保安堅叔重塑富德樓的藝術情懷

038 社區 •空間 無人認領遺體下葬服務,體面走過人生最後一程 040 小店 •空間 果膠紋身,兩星期的仿真紋身體驗

042 閱讀 • 空間 YouTuber阿慈看甚麼書?

044 解憂 • 空間 人性的研究,剖析凡人福爾摩斯

046 投稿 • 空間 好迷

048 遊歷 • 空間 「東方綺夢‧重藝境杭州」 共赴江南幻境

封面原圖:Oasis

為增強讀者多元化體驗, 只要喺《青年 空間》雜誌見到以上符號, 就可以睇到AR實境片喇!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 限的,而想像力卻能包羅整個世界,推動進步,並成為知識演化的源 頭。」人生本就有限,但透過想像,我們得以超越現實的邊界,開拓無限 的可能。

在不同的媒介中,想像讓我們得以體驗原本無法親歷的世界。舉例來 說,閱讀一本小說,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走進古代王朝、未來星際,甚至 沉浸於虛構的魔法世界;參與一場戲劇演出,我們能化身為不同角色, 體驗截然不同的人生旅程。這些經驗雖然虛構,卻能激發我們對現實的 理解與反思,甚至啟發創造的火花。

想像與創作固然美好,但它們的真正價值,在於啟發我們面對和改善現 況,而非逃避。若過度沉溺於虛構世界,反而可能迷失方向,甚或遭人 欺騙。在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唯有結合想像與分析能力,才能 讓創意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想像,不只是夢想的延伸, 更是行動的起點。它讓我們相信現實可以變得更好,並鼓勵我們踏出第 一步,將理想化為實踐,走向更豐盛的人生。

徐小曼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 2025年6月

十八 年 演技修行

熱血瘋狂

驗,將生命經歷糅合想像,遊走於虛構與 真實之間,為角色注入獨一無二的特質。

他說演員最緊要有好奇心和夠瘋狂,方 可不斷嘗試。因著這份喜愛,即使反覆經 歷跌撞與挫敗,他仍昂首闊步地走在途 上,向世界宣告他不會放棄演戲。

── 演員 林耀聲 做演員要有瘋狂的腦袋,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演每個角色我都當做實驗,不斷試新嘢。

《造口人》劇照

對白、分析角色間的矛盾和衝突,並在演繹角色時加 入自己的想法,如微調眼神、行為、口頭禪等,也會 與團隊討論劇情的合理性。他坦言是為第一次如此 認真建構角色:「開始幻想多一些,想像如何令角色 更加吸引和突出。當接到一個角色,就要付出100% 心機演好,哪怕在他人眼中我未達標,我也跟自己說 要盡力。」

《點五步》成演藝路里程碑,亦是阿聲繼續堅持的 一大動力。及後數年機會變多,他亦勇於突破。另 一代表作《造口人》遠赴瑞士拍攝,飾演抗癌同志 攝影師,做切腸手術後於腹部安裝人工造口。角色 肩負同志、癌病、造口、家庭多方壓力,加上電影是 已故藝術家李志超(Julian Lee)的半自傳,要充分理 解、演活角色原型絕不容易。阿聲指這是從影以來 難度最高、最深刻的角色,當時壓力極大:「怕自己 做不來,怕認識他的人看到(我的演繹),會覺得 『佢真人都唔係咁』。試過每日讀劇本讀到喊,整份 劇本百多場,有90多場都是英文,我不擅英語,便 瘋狂熟讀。」

《點五步》劇照

渴望與角色 融為一體

超越自我角色

《烈日當空》劇照

為拉近與角色的距離,阿聲翻閱Julian的著作,了解 其想法。他指演員要有好奇心,在準備角色時要不 斷問「點解」。「點解(角色)會做這個動作、說這句 話?每一場戲,人與人之間都會有矛盾,想解決的動 機是甚麼?要不斷問為甚麼,問身邊人點睇,才可能 疏通不解的部分。」走入角色內心,感受他的苦痛, 在不知不覺間與角色融為一體,臨場表現的種種反 應、行為都是角色的自然投射。

無奈走得太入,更難抽離。拍攝期間,阿聲完全沉溺 於角色的苦痛之中,每日拍攝都非常難過,兩個月內 足足瘦了10磅。而在鏡頭後,他亦變得更寡言內向。 他直言這是相當內耗的過程,但為了演好角色,所有 犧牲都值得。「這是我的事業,我要做好。過後我再 回望,看到原來我能做到這個狀態,看到如此不一樣 和擁有可能性的自己。原來我為了演戲,可以去到咁 盡。拍完《造口人》,其實我無嘢再驚。」當情感逐步 滲入現實,與角色的邊界變得模糊時,那份投入所帶 來的衝擊也更加強烈。

用心感受各種人生 演戲前先 學做人

阿聲外形陽光正氣,卻接連挑戰同志、 病人等角色。在拍攝期間感受不一樣的 人生,也讓他更切身感受病人的困難與 性小眾的處境。他說:「其實學做人比學 做戲重要,學待人處事、尊重他人,很影 響你思考如何演繹角色。」

外界形容他偏好演繹邊緣角色,雖然純 屬命運安排,但他笑言的確想挑戰與自 己截然不同的角色:「奸到出汁的反派角 色,我想再嘗試多些,擴闊自己的(演 員)路。我希望條路再闊一些,不希望走 單一路線。」每一次的代入與詮釋,會讓 他看見自己未曾碰觸的一面,就像《不一 樣的天空》中里安納度飾演智力障礙人 士幾可亂真,那種逼真的演出,是他心 中理想的目標:「我想演到一個角色,大 家真係覺得我係咁嘅人。」

演戲如同做實驗

喜歡便會 堅持

入行18年,阿聲謙稱自己「仍然唔係好識做戲」,但 他認為一個好演員需要具備的,是瘋狂的腦袋與天 馬行空的想像力。「我想要一個再瘋狂些的腦袋,跳 出我的既定思想,否則便會局限了自己。」當看到他 人的演出時,他也會思考假如交由自己演,會有何不 同?

超越自我角色

演技無「一本通書學到老」,演戲也沒有方程式,生 活拈來皆為養分。阿聲形容演員是科學家,會享受在 演繹過程中不斷創造新構思,再挑選合適的方法去 演:「每個角色我都把它當做實驗,不斷試新嘢。」在 角色中注入自身經歷和想法,既創作屬於林耀聲的 角色,角色的部分性格、價值觀和經歷,也成為阿聲 生命的一部分。

阿聲稱,近年香港電影業的拍攝機會甚少,卻不減他 對演戲的熱誠與執著。《點五步》中飾演校長的廖啟 智曾對沙燕隊說:「校長冇講過要你哋贏,但我有講 過叫你哋唔好放棄!」現實中阿聲亦問過智叔,有否 想過放棄做演員?智叔答:「有,經常都想,但喜歡 演戲就繼續吧,又不是生活不了。」這番話一直埋藏 在他的心中,只要還喜歡就要繼續堅持。的確,成功 的科學家總是在跌撞與挫敗中不斷嘗試,最終才找 到讓自己發光發亮的成就。「我暫時還未有放棄的念 頭,人生無咩叻,演戲最叻,我仍然好想做落去。」

從古代洞穴壁畫到現代太空探索,從神話傳說到人工智慧,想像力一直是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核 心力量。它讓我們超越眼前的限制,看見尚未存在的未來,也是科技、制度與文化演進的起點。在 虛擬世界日益真實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善用想像,而不迷失其中?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想像力如何改變世界

想像的影響力有多大?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中指出, 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之一,是人類擁有集體 想像的能力。像金錢、法律等制度,其實不具物理 實體,只是大家集體想像出來的「虛構故事」,但透 過「相信」這些「虛構故事」,人類才得以建構龐大 的社會結構,繼而主宰地球。

以金錢為例,幾張花花綠綠的紙本身毫無價值,但 只要大家都相信它代表某種價值和貨幣制度,就能 進行交易、建立市場。這種對金錢的共同想像,讓素 未謀面的人能夠彼此合作,甚至為了維持這個系統 而投入一生的努力。正如哈拉瑞所言,人與人之間的 連結,是建立在共同的想像之上,才能變得如此強 大且無可取代。

隨著科技的進步,想像力的舞台也變得更加寬廣。 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人工智能(AI) 等技術,讓我們能夠突破現實的限制,創造出更多可 能。你可以在VR裡模擬手術過程、在AI輔助下設計 建築物、在虛擬展覽中欣賞世界各地的藝術品。你 甚至可以用虛擬角色直播、創作、賺錢,創立屬於自 己的事業。

虛擬世界讓我們的想像力,有了更多元的發揮,也讓 不可能變得可能。它不只是工具,更像是一種新的語 言,幫助我們表達、探索、實現。這種結合創意與科 技的力量,正在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與社 會結構。

平衡於想像與真實之間

虛擬世界的確精彩,但也潛藏風險。你可能聽 過「深偽技術」(Deepfake),讓人真假難辨;也 可能遇過虛擬詐騙,假冒身分、虛構投資,讓人 防不勝防。演算法推送你想看的內容,久而久 之,你只活在自己的「資訊泡泡」裡,看不到不 同的聲音與觀點。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AI工具愈來愈普及,我們 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打磨觀點、 表達情感的能力?當我們過度依賴由大數據生 成的內容,是否也在削弱自己對語言、思想與 價值的敏感度?

想像力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能創造出多少內 容,而在於它能幫助我們看見不同的可能性,

並作出有意識的選擇。如果我們讓AI替我們決 定一切,那麼我們的想像力將不再是自主的,而 是被操控的。

無可否認,虛擬技術帶來便利與創新,但也不 能忘記:我們活在現實世界裡。想像力讓我們 飛得更高,但唯有真實的腳步,才能走得更遠。

願大家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 衡,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嘉頓山,又名喃嘸山,屹立於九龍深水埗,地理位置極方便。

山高約90米,嬌小玲瓏,對行山新手而言非常友善。

於是,我們浩浩蕩蕩地爬上山頂,並記下沿途所見。

有Reels睇! 立即追蹤我們IG! youth_spot

有Reels睇! 立即追蹤我們IG! youth_spot

膠兩星期的

仿 真 紋 身 體 驗

在基隆街與石硤尾街的交界處,有一間「果鳩紋身」店,街頭放著深水埗常見的膠椅,供 客人靜坐等待果膠師,讓果膠師為他們設計獨一無二的圖案、繪畫屬於他們的仿真紋身。

店舖兩面以落地玻璃窗望向兩條街道,兩條街道來來往往的人,總有幾個會被店舖獨特的 設計和氛圍吸引,主動走近認識果膠。

果膠紋身(Jagua Tattoo)是一種源自南非的天然 仿真紋身技術,使用的是從南美洲亞馬遜雨林特 產水果哈瓜的天然果實提取的染料。當中梔子成 分會與皮膚角質中的蛋白質反應,改變角質的顏 色,能在皮膚上停留8至14天,並隨著角質代謝脫 落。與Henna(另一種古老的彩繪技術)類似,果 膠紋身最初主要用於南美土著部落,繪製圖騰和 傳統圖案。但隨著其在全球的流行,設計風格愈

「果鳩紋身」店取自果膠紋身的諧音。店內三位果膠 師Mani、Tin Yan和Kiki 的相識緣於共同喜愛畫畫。

Mani是一名紋身學徒,也是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兼職 地畫畫師,畫果膠紋身和擺市集的經驗約為五年。

來愈多樣化。在香港,果膠紋身店近年的興起, 讓人們能夠體驗這種藝術手繪。

Mani因尋找香港自製的純天然果膠,而認識到有十 年玩果膠經驗的 Tin Yan, 目前他們店內使用的果膠 也是由 Tin Yan 人手製作和調整 。最後, Kiki 是熱愛 創作和體驗不同事物的女生,也是教小朋友畫畫的導 師,因為朋友介紹而認識 Mani和Tin 果膠紋身,目前畫果膠紋身經驗約為八個月。

三人本來打算一起開工作室,卻忽發奇想不如試試租地舖做果 膠紋身。Mani多年擺市集的經驗,累積了一定的客群數目,有 信心即使地舖生意未如理想,也能夠把地舖變成私人工作室, 於是他們抱著「最壞的打算就是把地舖變成私人工作室」的 想法,開設實體地舖營業。在深水埗街頭走過看見覺得合適 的店面,作了最壞打算的三人沒有多作其他的思考,正好在 Tin Yan 生日前一天正式租下地舖,拿到鑰匙。由以往的固定 客群預約,到小店散客的 Walk in ,受歡迎的程度到需要現場 派籌,意料之外的新嘗試帶給他們意想不到的收穫,果膠紋身 比他們想像中更被社會大眾所接納。

有Reels睇! 立即追蹤我們IG! youth_spot

﹁我不會為到看見自己果膠紋身作品的消散而感到可惜,

小店面蘊藏的巧思

日間的果膠紋身店

三位果膠師的小店名為「果鳩紋身」,是一間如同玻璃小屋般的地舖。Mani分享因為 想被更多人看見,所以店舖兩側均採用落地玻璃窗。玻璃窗設計就像雜誌的封面,而 店舖內的人與設計就是雜誌的背景。他們在落地玻璃窗貼上他們的理念和關於果膠紋 身的資訊,希望能夠讓更加多人認識果膠紋身。店內的小裝飾品全部由三位店主精挑 細選,連店舖頂部的店舖名稱也是他們親手設計和繪畫的。

當中店舖名稱裡令人注目的「果鳩」二字,除了是果膠的諧音之外,更是一種鳥類名 稱。Tin Yan 分享這象徵果膠紋身不會一直停留,會隨著人體新陳代謝而掉落,就像 雀鳥會因為季節變更而離開一樣。他們希望來來往往的客人能夠像雀鳥一樣,開心地 來到這個地方,滿足地離開,「在這裡感到自在,就像家一樣的地方」。

地舖裡的有趣故事

會消散的果膠紋身?

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種即興、隨意的創作。﹂ 果膠師Mani

果膠紋身看似是年輕人之間流行的一種

Yan卻分享他們曾經遇 過一個爸爸帶著自己的小朋友來體驗。 原來小朋友對果膠紋身沒有太多的想法 , 他只是掩飾,爸爸才是那個真正想體驗 的人,想自己嘗試果膠紋身。最後果膠 師在他身上畫上海賊王圖案的「紋身」 , 以果膠去滿足他一直想紋身的想法。

Mani繪畫果膠的滿足感,源自於為客人 實現他們一直不敢去做的永久紋身,希 望能夠儘量滿足到客人的「紋身夢想」 更重要的是,對比永久性的紋身,果膠 紋身更能表達當下的自己。果膠紋身只 有兩星期的時限,可以避免日後感到後 悔而不知所措的問題。而且製作時間比 傳統紋身短,能夠更即時地把當下的想 法繪畫出來,也可以作為一個短期提醒 把自己當前的狀態繪畫在肌膚上。

在這個人人沉迷影像、滑手機取代翻書的年代,不少人每天花數小時看影片,卻連一本書 都沒翻過。但有趣的是,當大家都在看YouTube時,YouTuber阿慈卻選擇靜下來看書。 閱讀不但幫助她面對網絡世界的聲音,也讓她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專注與平衡。

作為 YouTuber,阿慈會向青年推薦甚麼書?

《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作為一位 YouTuber, 難免會看到網絡上不同的評論。有些外界聲音, 會不會是惡意中傷?或是無理推測呢?我們無法 控制到,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會說甚麼。

又例如不同的社交平台,特別是Threads,一個 普通人出貼文,也可以引起很多共鳴,紛紛分 享開去、甚至留言。有些戾氣較重的人,可能 把這些地方當成發泄平台。如果收到一些惡意中 傷的留言,普通人沒有訓練過心理彈性,承受不 必要的壓力。好像無緣無故被人責罵,可能不懂 怎樣應對,當刻可能會影響情緒。人有七情六 慾,人之常情。但大家就要看透,外界聲音,只 是參考。如果你不開心,你就不要參考。

就吸收資訊而言,你覺得書本跟 YouTube有何分別?

長跑與閱讀有相似性嗎?

「有喎,有喎」,我最近看了一本叫《原子習 慣》的書。講到,其實最難養成的一個習慣, 就是持續性。例如,我很有目標、野心。我去 跑10km,一定要跑到一個鐘內,不難。因為有 目標,最難就是當你最累的時候,你仍然願意 堅持。

我覺得跑步和閱讀,甚至是其他任何的習慣。 同一個關鍵,就是堅持。

我們很難長期專注同一件事,應該不少人已經 摒棄看書的習慣。但我最近嘗試重拾書本。由 電子書入手,很方便,我出街、搭車、等人、 化妝、甚至沖涼都看書,有時放在架上看。

我常被人問是否有過度活躍症。自從重拾看書 的習慣,訓練到我集中力,整個人仿彿更龍精 虎猛。所以,看一本書可以一氣呵成,其實對 一個都市人而言,已經是「好叻」。

看書,你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內容,就不怕 悶,能夠更專心,慢慢發掘到某個領域的知 識。例如,我最近喜歡跑步,之前跑了10km。 我就在看一些關於健康跑姿的書,就研究不同 的東西。這些工具書,只要你想學習,同樣很 有用。

另外,YouTube有時依靠推薦影片,始終是一個 演算法。好像是別人選擇了內容給你,而不是 自己主宰。

最喜歡看書的YouTuber是誰? 現在資訊碎片化,在速食文化下,太多外界活 動、資訊吸引我們的注意力。YouTube有畫面、 聲音,影像帶來衝擊,令你不會悶。

好青年荼毒室,人稱香港YouTube界最高學歷的 頻道。他們會用有趣或簡單的方式,帶領大家 了解哲學,還推出了新書《哲學未來書》。

阿慈

《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 作者:老楊的貓頭鷹 這本書解答25個早解決早快活的大人難題, 給你「被討厭的勇氣」和「做自己的底氣」! 他討厭你,那又怎樣?你要奇怪得理直氣壯, 快樂得坦坦蕩蕩。生活很苦,那就自己加糖, 吃想吃的飯,做想做的事,愛想愛的人。你會 發現,人間實在可愛,值得下凡歷劫一趟。

《哲學未來書》 作者: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就像朦朧的水晶球,它不可能告訴每一 個人將來具體會怎樣,但又會禁不住猜想人 類將在未來會面對的煩惱。說到底,哲學就 是一門反思世上萬事萬物的學問,而對象不 限於某時某地。同時,敢於思考、質問、反 思的人古往今來至未來,比比皆是。所以, 在《哲學未來書》,好青年荼毒室談及了家 庭、性別、虛擬世界、金錢、烏托邦等等議 題,因為我們明白無論未來是甚麼模樣,人 類仍會在意這些問題。

《原子習慣》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雖然知道習慣很重要,但你經常為了自己的壞 習慣苦惱,想要戒除卻力不從心?或者,你想 養成好習慣,卻老是半途而廢?其實,問題不 在你身上,而是你遵循的行為改變系統出了問 題!本書作者從生物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中 擷取菁華,結合自己親身實踐的經驗,創造出 簡單易懂、容易執行的「行為改變四法則」。

這套法則可運用於學業、工作、家庭、健康、 財富、人際關係等人生各個面向,有效幫助你 打造好習慣、戒除壞習慣。

華生嚷道:「你真是個機器人,一架計算機!有時你簡直一點兒人性也沒有。」

Keyman Chan

提供探索香港獨特旅遊資 源 的機會,了解可持續旅遊 的 概念。參加者 將 與來自世 界 各地的學生共同探 討 可持 續 發展議題,建立國際視野 。

團隊默契合作

匯聚成

《青年 空 間 》雜誌製作組由100%開始, 今年已來到了第12屆。

111%《 青 年 空間 》雜誌製作組正式誕生,由22位來自各大專院 校的學生及畢業生組成,用文字與影像,訴說一個個社區故事。

#雜誌製作組

/ Design | Brya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