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財經2023 — 一月號

Page 1

目錄

樓價續跌政府只寬減海外專才辣稅 分析料吸引力有限 英女皇錢幣炒價極端 收藏品投資市場無準則 生酮飲食成潮流 學者質疑難持久 串流平台攻亞太港產片欠奉 業界籲同行拓闊創作題材 「後疫情時代」口罩需求下降 商家望拓展市場衝出香港 4 8 12 16 20
02

郭中實 蘇銘恒 黃志偉 張家禧 陳萬熙

張紫薇 鄭賀聲 陳萬熙

陳美鳳 張家禧 張芷君 蘇柔美 張栩安 張瑤 彭遠怡 盛尉婷

麥凱筠 連洛霆 羅柏陽�

香港浸會大學

電話(852)3411 7490

傳真(852)3411 5079

網址 tyfp.journalism.hkbu.edu.hk�

hkbutyfp�

The Young Financial Post 新報人財經�

督印人 顧問 總編輯 美術設計 編採人員
張智芬
03

「後疫情時代」口罩需求下降

商家望拓展市場衝出香港

由2020年疫情爆發至今口罩成為都市人的必需品,全球口罩需求隨之急升,根據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 協會的估計,本地口罩廠在2020年間,由原本20間急增至200間以維持穩定供應。面對市場激烈競爭,各廠商 除了改善口罩外觀,亦紛紛推出環保口罩,例如可重用口罩及生物可降解口罩等,以提升競爭力。

然而,隨疫情放緩而防疫規例有所放寬,口罩廠商在未來或面臨口罩令被廢除,市場對口罩需求下降 的一天。有廠商冀望拓展海外業務,繼續經營。但有本地經濟學者認為,未來民用口罩的需求將會下降,反而 醫用口罩或成發展趨勢。

口罩市場競爭激烈 市場萎縮無可避免

放眼全球,國際口罩品牌同樣面對市場萎縮 的問題。美國主要N95口罩製造商3M的2022年第三 季業績報告中,「衛生保健」類別於第三季淨收入 按年下降。而3M公司早於2022年2月14日發表的展 望會議中預計疫情防護用品業務將下滑,指 Omicron確診個案在美國有下跌跡象,使口罩銷售 放緩,有可能導致2022年內增長減少兩個百分點。 此外,美國衛生部門於2月更新防疫指引,全國逾七 成人口將不再需要在學校等室內場所戴口罩,同時 有逾八成人至少已接種了一劑疫苗因此陸續解除口 罩令和疫苗接種率上升的情況下,3M口罩銷售額有 機會降低。

救世生產各類型口罩供不同需求,盼擴大市場分額。(張智芬攝)

香港本地口罩廠救世(Savewo)是在2020 年疫情期間成立的本地即棄口罩廠。救世的CEO丁圳 (Zen)指,經營口罩廠除了要和本地的品牌競爭外 ,還要與外國和內地口罩生產商競爭。他認為外國生 產的口罩質素高,國內的則價格便宜,兩者均比香港 品牌具競爭力。另外,薪金亦是一大問題,他以日本 的口罩廠工人薪金為例,日本工人的時薪是900日元 (約45港元),而香港工人的時薪約是60元,高了 約三成,無奈要提高售價以維持收入。因此Zen 指扣 除成本和分銷商後,利潤僅能維持收支平衡。 (資料來源:3M 2022年第三季業績報告)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莊太量認為,在港經營口罩廠的最大的成本落在存 倉費。他坦言在存倉及人工成本相對高的情況下, 香港在口罩生產上沒有優勢,因此本地口罩廠難以 生存。相反,他認為內地在生產口罩方面比香港有 優勢,因為內地口罩廠有經濟規模,做一個口罩成 本只需0.1毫子,所以售價較低。

記者|張智芬 麥凱筠 連洛霆 編輯|盛尉婷 張家禧
04

莊太量相信一旦香港口罩令撤銷,本地口 罩品牌將會與其他國際口罩品牌面臨相同問題,銷 量一定未能如疫情期間理想。他認為市場萎縮將成 事實,因此香港口罩廠不能夠再單靠製造口罩賺錢 ,需要考慮轉型,否則難以繼續生存。

商家無懼市場萎縮 醫用口罩或成趨勢

雖然本地口罩市場有機會隨口罩令放寬而 萎縮,但 Zen 就認為醫用口罩的市場依然很大,所

以在香港疫情結束後,他會專攻醫療和海外市場, 希望可以將商品高效率量產,同時提升產品的質量 ,吸引更多顧客。

根據 MIT News 收集美國在疫情爆發前6個 月的(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醫院口罩使用量 數據中,全國醫護人員在疫情爆發前總共需要74億 個N95口罩,即平均每月約12.3億個;而根據美國 國家醫學圖書館對研究在疫情期間美國醫院所需 N95口罩量的報告指,全國每月醫院N95所需可達 1.7億至30億不等。換句話說,即使在疫情前美國 對醫用口罩的需求量仍不少於疫情期間所需量,可 見醫用口罩即使疫情緩和亦有一定需求。

莊太量認為疫情高峰期後,口罩市場必然 會萎縮,因此他建議香港政府可以考慮至少保留一 間,可保證能大量生產的本地生產口罩廠,避免大

莊建議口罩廠可以轉型製造其他產品,以作長期營運。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規模疫情爆發時再次出現口罩短缺的情況。另外, 他認為政府亦應該考慮資助可大量生產口罩的廠家 ,提供津貼,保障它們的營運,令他們在必要時, 可以為全港市民提供足夠的口罩。不過他提及,政 府沒有責任資助本地的口罩生產商,建議口罩廠可 以轉型製造其他產品,以作長期營運。

(資料來源:Future Market Insights,2021-2030全球外科口罩市值預測)

2 05

成本高意識不足為主因 環保口罩難攻香港市場

疫情爆發令大量即棄口罩被棄置,引起社會關注。有口罩廠商趁機推出可生物降解口罩,盼籍此打 破市場萎縮的困境;然而可生物降解口罩的生產成本高,導致價格上脹,加上環保意識不足,市民未必考慮 購買;商家認為短時間內難以開拓市場,但相信隨著全球對環保議題的關注上升,可生物降解口罩將會是很 大的潛在市場。

大量棄置口罩造成環境問題

企業趁機推可生物降解口罩

在疫情爆發前,全球每年已有大約3億噸 的塑膠被廢棄;疫情爆發後,各國政府以公共衛生 為由,頒布強制口罩令,導致即棄口罩的使用量大 幅上升。根據2020年美國化學學會發表的《環境 科學與技術》,全球每月棄置1290億的口罩,而

製作即棄口罩的原料 ——聚乙烯(PE)和聚丙烯 (PP),需要約450年才可以分解;大量的即棄口 罩被丟棄,加劇固體垃圾污染和微塑膠問題,對環 境造成破壞;一些專售「環保口罩」的公司亦應運 而生。

ÖKOSIX 是香港其中一個只售可生物降解 口罩的口罩品牌。創辦人于紹龍(Eddie) 原本只 售賣即棄口罩,但了解到即棄口罩造成的環境問題 後,他認為可生物降解的無塑口罩有很大的潛在市 場,所以決定另闢途徑,開設專門研發和售賣可生 物降解口罩的品牌,並以環保作為賣點吸引顧客。

一方面希望減輕即棄口罩對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 藉此另起爐灶,走出市場競爭激烈的困境。

可生物降解口罩製作成本高 企業望政府提供額外資助

環保口罩的研發成本高昂,導致環保初創 企業難以開拓市場。Eddie指,研發「可生物降解 」是全新的技術,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做研發 和測試,導致科研成本大增。儘管他們嘗試利用 已有的機器生產可生物降解的物料,以減輕成本 ,但他們使用的納米布,是口罩原料中相對較貴 的,加上ÖKOSIX以無塑為噱頭,所以包裝和印刷 亦刻意採用可降解的物料、無塑封的紙盒和環保 染料,令生產成本上升,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 難以拓展業務。

ÖKOSIX

創辦人Eddie指可生物降解的物料研發成本高昂。 (張智芬攝)

另外,初創企業表示政府對他們的資助不 足。Eddie指現時公司每月僅能產出約5萬個可生 物降解的口罩,即使政府曾經提供150萬元的資 助,但對比高額的研發成本,實際幫助不大。而 政府的資助多提供予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初創公 司退而求其次,只能申請科學園或創新科技署( ITC)的資助。此外,Eddie表示他們即將投入大 量生產,需要擴大廠房和生產規模,希望政府可 以投入更多預算,支持香港的初創企業。

3
06

環保口罩價格虛高 導致產品銷情慘淡

對於環保口罩公司而言,環保的噱頭亦未 必能成為攻入市場的「敲門磚」,更可能成為阻礙 。每個口罩的價格須維持在4至6元,公司業務才 能夠持續發展,但因為定價偏高,令市場迴響未如 理想。Eddie指:「普遍嘅香港人其實都唔係好環 保,所以當我哋推出產品嘅時候,會有人好欣賞, 但係唔環保的人就會話:『你呢啲(可生物降解口 罩)咁貴,我五毫子都可以買到一個口罩啦!』」

記者在香港網上購物平台HKTVmall,以「 口罩」作關鍵字搜尋,選取銷量最高的首三個品牌 ,發現其價格落在0.76至3.3元;並且在相同數量 的情況下,比較了最暢銷的三款即棄口罩(均為惠 民的口罩)和市面上有售的可生物降解口罩的定價 ,發現可生物降解口罩的定價與即棄口罩品牌相差 約三至四倍不等。

ÖKOSIX

的可生物降解口罩將於不日推出 (圖片由ÖKOSIX提供)

Eddie解釋,可生物降解技術和物料太新 穎,市民在不熟悉可降解和可堆肥的概念下,未 必會選擇要價較高的環保口罩,而且教育和宣傳 需時,相信在短時間內難以發展環保口罩市場。 但他不會放棄環保市場,因為他相信隨著全球對 環保議題的關注上升,環保口罩仍然有很大的潛 在市場。

比較HKTVmall銷量最高首三個品牌的即棄口罩和市面上有售的可生物降解口罩的定價。

(資料來源:HKTVmall、SkyPro、MaskOn、ReMatter官方網站) 07

隨著社會大眾會對塑料的壞處有更深的認識,

更關注走塑、無塑的概念,可降解物料會是個

大趨勢。

創辦人Eddie ÖKOSIX 08

樓市近期持續下跌,施政報告公佈海外專才置業可退辣稅政策後, 不少人關注政策能否刺激樓市成交量。有合資格的海外人士指,誘 因仍不足吸引專才移民香港。地產界人士就希望,政府能微調實施 已久的3D辣招(即額外印花稅、雙倍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 學者 就對現時調整辣招政策有保留。

受美國加息影響 加劇香港負資產住宅案例

美國今年連續四次加息0.75厘,香港因聯繫匯率面對美 國加息亦跟 隨其步伐加息。加息導致市民每月按揭供款額上升,對一些只能僅 僅通過壓力測試的業主而言,加息會令他們的負擔加重。另外,市 民借貸成本增加,入市門檻提高,意欲因而下降。根據土地註冊處 2021-2022年首九個月樓宇買賣合約的統計數字顯示,除了個別月份 外,整體樓宇買賣成交量和成交金額都呈下跌趨勢。

(圖表:透過土地註冊處2021至2022年首九個月樓宇的成交量與交易金額)

樓價續跌政府只寬減海外專才辣稅 分析料吸引力有限
彭遠怡 張紫薇 鄭賀聲|記者 張芷君 蘇柔美|編輯
09
(張紫薇攝)

(圖表:透過香港置地10年來首10個月樓宇成交宗數的變化)

以「上車天堂」將軍澳區為例 , 在2013年3D辣招全數推出後 ,只有4年的成交額能夠越過2400宗大關,意味每月平均交易不到 200宗, 與2010年的月均352.9宗,下降了4成以上。

按照香港置業的數據,小型單位 的跌幅領先所有類別以將軍澳區Savannah 2A座13樓G室為例,2022年10月10日購買 時值706萬元,截止2022年10月30日已下 降15%,達至600萬元。假設有買家向銀行 做九成按揭購買上述單位,即貸款635.4 萬元。供款一年後,買家仍欠銀行600萬 元,但樓價跌了2成至564.8萬元。出現 這種情況後,買家賣樓後還不夠還清銀 行貸款,稱為「負資產」。據金管局第 三季末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據顯示, 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由55宗急升至533宗 ,按季增逾8倍。胡說樓市創辦人胡國威 指:「貸款的方式有許多,金管局的數據 只統計了銀行的按揭貸款者,其他借貸者 未有統計在內,實際出現負資產的數量會 遠大於此。」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 副教授麥萃才則評論:任何資產買賣都會 有賺虧的可能,包括物業。買家都是有能 力購買者,購買物業也是自住,因樓價下 降影響不大,要自行承擔後果。

對於整體樓市環境,美聯物業首 席分析師劉嘉輝指出,香港樓市仍然處於 一個健康的狀態,因市場上暫時未觀察到 有插水式下跌或恐慌拋售的現象。另外, 麥萃才認為現時樓價下降一成是調整,不 是大跌市,並不會影響香港經濟根基,但 預測香港樓市會繼續沉底。

3D辣招面臨失效 近7成港人供斷樓

現時港府為壓抑樓市從2010年至今 共推出三項「辣招」簡稱3D辣招。包括: 額外印花稅(SSD)、雙倍印花稅 (DSD)及買家印花稅(BSD)。三項辣稅 已推行12年,據美聯物業及中原地產的數 據顯示,在3D辣招實施初期曾產生短暫效 果,劉嘉輝認為港人對住屋需求屬剛性, 加上土地供應不足,利率長期較低,使得 樓價依然反覆向上,同時也間接令供應市 場出現萎縮。他續指SSD 雖抑制短炒買家 ,但變相也綁死供應市場,買家在這段時 期內都不能轉手物業;DSD及BSD亦令業主 買樓的慾望下降,他們寧願繼續持有物業 收租。

(圖表製作:根據胡國威《胡.說樓市》分析的印花稅重點,以及政府平台所 提供的資料)

10

最新施政報告推出新政策「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政府希望通過退稅,吸引外來人才在港置業,即合資 格住滿7年成為香港居民後,其購入和持有的首個物業 可申請退還額外的印花稅,但坊間對於該政策的反應就 不太樂觀。來自紐西蘭從事會計行業的馮女士表示香港 樓價一向偏高,即使可以退還在港置業已付額外的印花 稅,但在房屋的性價比上仍未達理想。她表示,在紐西 蘭只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人人都可成功置業。若自己年 薪達250萬港元或以上,相同價格可以在紐西蘭購買面 積更大﹑交通配套和生活環境更好的房屋。

同時,紐西蘭有KiWiSaver及HomeStartGrant兩種 房屋津貼幫助當地居民購樓。記者參考五大紐西蘭購房 網barfoot、homees.co.nz、Trademe、Juwai.asia和後 花園,發現在紐西蘭50至70萬紐幣(200至300萬港元) 可以買到約270至450平方呎的私人房屋,而相同平方呎 在香港中原地產和美聯物業網站均顯示至少要600至700 萬元才能購入。她提及:「在這邊有5至10年工作經驗 的人,年薪也有約70至80萬人民幣,和香港差不多,但 在紐西蘭持有這樣的年薪,生活就會比較輕鬆,所以我 還是會選擇待在紐西蘭」。對比兩邊的房屋價格及政策 ,此次退稅的政策並不能吸引她來港並購房,加上現時 專才流動性高,多數為遊牧式(即不會被綁在固定地點 工作)的辦工模式。而根據微軟2022年4月發佈的《2022 工作趨勢指數報告》顯示,有58%的人正在考慮轉向混 合的辦公模式,中原地產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認為專才 未必會長期停留在同一地方工作,7年退稅計劃效用性 較低,對海外人才的整體誘因並不大。

(馮認為紐西蘭房價吸引,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資料來源: 政府統計處)

(張紫薇攝)

另外,據政府統計處公佈的2021年人 口普查資料顯示,全港約有130萬家庭住戶居 於自置居,而自置家庭中已供滿樓的家庭約 85.8萬戶,業主供滿樓比率為66.1%。加上外 圍環境改變引起港人移民潮,政府統計處數 據就顯示由2019年年底開始,淨遷移數字呈 負數,到2022年中淨遷移高達9.5萬人,可見 遷移人口大幅度的增加。雖然政府曾表示淨 遷移數據並不代表移民數字,但淨遷移數據 某程度上反應了香港市民留港意欲。

紐西蘭專才指退稅欠缺吸引力 港人嘆在港置業仍困難
11
2018年-2022年人口淨遷移變化

市民期望有新政策幫助上車

3D政策推行約10年,但樓價持續飆升,本港居民上車問題 仍未得到解決。市民陳先生表示,即使自己現時成功置業,往後 數十年亦被房貸綑綁,成為「樓奴」。以陳先生為例,如果想要 買一套600萬元的房屋,那他每月的供款額約為14,937元,單是 供樓就佔近7成的薪金,加上生活開銷幾乎所剩無幾。就算樓價 現時下跌,但對於他而言入手上車依然很困難。他表示希望政府 可以從房屋供應方面著手,增加公屋和居屋的數量,以降低樓價 ,這才能有效幫到香港居民解決上車難題。香港置業分區董事劉 浩勤認為,因現今有不少即將移民的業主實力較好,承擔能力高 ,不急於當下賣樓套現,所以在樓價方面都會堅持底線,導致降 價空間很有限未必能滿足買家心中預期的價格。

(陳指人工增長追不上通脹水平,上車依然困難。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業界皆望政府調整3D 學者指不應中途放棄

陳海潮建議政府應給予市場一個正面的訊號,相信可以令樓價及交易量上升。他亦認為經過 3D辣招十年的推行,炒家已經絕跡市場,地產代理商期望政府可以嘗試放寬額外印花稅,以 轉活二手市場。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良昇:「現時政府做什麼都無事於補,樓市情況只會越來越沉底。」他又指,政府未推出 新減辣措施,仍處於持續觀望期間,但未意識到問題所在,「1997年樓價短期降7成是最好 借鑑的例子,若出現恐慌式拋售就太晚。」

(張紫薇攝)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指,現時政府可微調3D政策,幫助香港提高成交量。

麥萃才:「政府當初推出3D政策是認為用家較為弱勢,期望其他人入市困難,現在調整3D 政策是中途放棄,也沒有必要。」

(張紫薇攝)
12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英女王錢幣炒價兩極

記者 | 陳美鳳 張瑤 羅柏陽 陳萬熙

編輯 | 張芷君 張栩安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於2022年9月8日逝世,網絡上引發一輪炒賣英女王錢幣的熱潮。然而,網上熾熱的 炒賣風氣在線下錢幣市場沒有發生,有本地行家更指大部分英女王錢幣都沒有炒賣空間,除非是很稀有或全新 。另外,錢幣的外相會影響其價值,妥善收藏有助保值,而送往評級更有機會為錢幣增值。

網上掀炒英女王錢幣潮 實體市場反應平淡

英女王逝世兩個月後,在買賣平台Carousell 上仍能看見不少叫價較面值高出千倍的英女王錢幣在 售,記者嘗試接觸以49,999元出售「1992年1元英女王 硬幣」的賣家查詢會否有減價空間,結果賣家堅持不 肯減價,並表示所售硬幣價格高昂皆因有「商機」, 但不肯透露詳情。擁有十年錢幣投資經驗的收藏家 Andy表示,英女王逝世後隨即吸引許多外行人士加 入錢幣炒賣行列,他們誤以為印有英女王頭像的硬幣 升值潛力大,便在各個平台開出高價,導致出現價錢 不斷被推高的現象。他直指,叫價誇張的不會有人購 買,因為內行人都知道英女王貨幣的發行量大,並不 罕有,會炒賣的大多數是外行人。香港科技大學金融

學系教授方慧思補充,英女王逝世令許多人出於情懷 而收藏印有她頭像的硬幣,同時人們基於從眾的本能 而熱衷收購英女王錢幣,導致價格被推高。不過,這 種熱情會隨時間消散,高昂價格亦會隨之回落。

然而,網絡上熾熱的炒賣風氣沒有出現在 實體錢幣買賣店。金輝錢幣郵票公司老闆陳榮輝表 示,英女王逝世翌日確實多了很多人前來買賣英女 王頭的錢幣,熱潮亦持續了大約一星期,當中有九 成買家屬於平常沒接觸錢幣收藏的人,反而較少熟 悉錢幣收藏的熟客購買。他指出,多數買家購買單 純出自對英女王的喜愛,想購入她的收藏品作紀念

有用戶在Carousell上出售標價為49,999元的1992年1元英女王硬幣 (於11月9號在Carousell上截圖)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3
收藏品投資市場無準則

經營錢幣和郵票買賣多年的陳榮輝認為 普遍英女王錢幣沒有炒賣價值(陳美鳳攝)

,故他們不會考究其升值能力,而是傾向選擇較便 宜的產品。期間越便宜的英女王收藏品越多人買, 包括價值20至30元的一套流通硬幣和價值數元的一 分面值紙幣,都屬熱門產品。追憶英女王的熱潮來 臨,陳榮輝卻沒有考慮加價,反而維持與十年前相 同的定價,皆因他的店舖仍有許多存貨,而有客人 到店購買為他「散貨」,對能夠多賣多銷已經感到 滿足。

網上英女王錢幣定價懸殊 線下市場無回收價值

英女王錢幣的同款產品在不同網上交易平台 有不同叫價,最高價和最低價差異甚大。以網絡上 高交易量的1960年1元英女王頭流通硬幣為例,記者 在Carousell上搜索「1960年1元」,並參考最近兩個 月內發佈的價格,發現目前定價最高可達3800元,最 低定價則為30元,同一平台下價格可相差超過120倍 。而記者向最高定價的賣家查詢會否有減價空間, 結果賣家只願意減價至2000元出售。然而,在另一網 上平台Facebook「香港錢幣買賣」交易群組亦有出售 1960年1元,最近交易價則為40元。為探知實體交易 市場的實際情況,記者拿着與網上所展示品質類似 的1960年1元,走訪有多間錢幣收賣店的好旺角購物 中心,遂一詢問關於英女王頭像錢幣的收購價。結 果不但無人收購1960年的1元,商家更表示大部分印 有英女王頭的錢幣都不會收購,並提醒每個錢幣的 外相品質各有不同,其價格亦會有所不同,所以即 使品質類似的錢幣,其價格亦會有輕微落差,標價 只能作參考。

好旺角購物中心是古董錢幣、郵票等舊物收藏的聚集地(陳美鳳攝)

1960年1元英女王頭流通硬幣在不同網上交易平台的定價懸殊 (於11月中旬在Carousell、Facebook上截圖)

記者攜此1960年的1元到好旺角購物中心查詢價格(陳美鳳攝)

14

陳榮輝表示,需要特別罕有或全新的英女王 硬幣對收賣店才有價值,更直言英女王錢幣「有紀念 價值、無升值能力」。他解釋錢幣市場是「物以罕為 貴」,而英女王在位時長,期間曾發行多種貨幣,只 有極少數才有較高價值。他以罕見的1964年五仙為例 ,即使硬幣表面呈黑色,都仍然有交易,而且售價可 達2000至3000元。倘若硬幣是全新,價格更可以升到 至兩萬元。記者翻查《香港錢幣目錄》,裏面記載了 香港歷年推出的各種貨幣和發行量,發現1964年的五 仙的發行量顯示為未知,陳榮輝表示,當年鑄造1964 年五仙的英國鑄幣廠倒閉,坊間以為1964年沒有發行 五仙硬幣,直至70年代才被人發現混入了1965年發行 的五仙當中,實際發行量無從得知,只知道在市面上 相當罕見。

Andy指出影響錢幣價值的還有錢幣的 「品 相」。「品相」是錢幣界的術語,意思指錢幣的樣貌 。「品相」可以通過評級公司判斷,評分越高,價值 越高。他續指,評級公司主要因應錢幣的新舊和完整 來評定品相。以英女王硬幣為例,能否清晰看見錢幣 上的女王和皇冠形狀,以及錢幣的磨蝕程度都影響評 分。他建議,紙幣最好由PMG(Paper Money Guaranty)評級公司評斷;硬幣最好由PCGS( 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評級公司評斷, 他解釋這兩間是錢幣界接近全球認可的評級公司。他 以PCGS公司為例,該評級過程需時至少13個月,反 觀其他評級機構,例如NGC(Numismatic Guaranty Company)的檢驗程序只需三個月,但經由PCGS評 級的硬幣售價,大約可以比NGC貴三至四成。他續指 ,有些人用洗潔精清洗錢幣使其看起來更新淨,實際 上,這行為會令貨幣貶值至少約一倍,送往評級公司 亦會不獲分數。他建議,若清洗硬幣,應使用專用的 洗幣水或送到相關專業的店舖清洗;至於紙幣,除了 表面破損和污漬,在保存時盡量不留摺痕,因為摺痕 會令紙幣跌價。另外,他並不建議拿一般英女王錢幣 去評級,因為普遍英女王錢幣的價值低,評級費用隨 時比錢幣的價值更昂貴。

英女王五仙硬幣在1958年至1967年間的發行量 (資料來源:《香港錢幣目錄》,李漢民編寫)

經評級的1891年維多利亞女王5仙硬幣(陳萬熙攝)

評級後價格可更高 存藏不當可使錢幣貶值
此1964年五仙售大約8000至9000元,價格會隨品相而調 整(陳美鳳攝)
15

行家不建議投資英女王錢幣 學者指收藏品市場有風險

另外,Andy認為自從疫情爆發令香港經濟轉差後,與 社會經濟掛鉤的錢幣投資市場越趨平靜,甚至有不少錢幣價格 下跌。他指投入錢幣投資市場的第一步應投資在香港開埠初期 發行的貨幣,包括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發行的錢幣,因這類錢幣 較有歷史,能夠流傳至今的並不多。他相信憑其稀缺度,即使 在較差的環境下,其價格亦不會有太大波動,保值能力較高。 同時他建議,有實力的投資者可以趁目前價格下跌,購入罕有 的錢幣,待經濟復甦後帶動市場轉好再出售。

學者方慧思就認為,收藏品投資往往沒有監管機構和 標準規則,意味着可能會出現騙局或者收藏品在投資者手中滯 留的情況,所以對比買賣股票的交易所作為公開透明的投資市 場,收藏品投資存在較大的風險。她補充道,越是小眾的投資 品,市場也越狹窄越複雜。對於想開始收藏品投資的人,她建 議,在投資前,首先應充分瞭解自己想要的投資產品並決定投 資期限,並且確保投資所帶來的損失在自身可接受的範圍内。

方慧思建議人們在投資錢幣前應先了解錢幣市場(照片由 受訪者提供)

數碼貨幣淘汰實體貨幣?

錢幣改藏家:實體幣能記錄歷史

電子支付在世界越來越普及,以丹麥為例, 當地對紙幣和硬幣的需求持續下降,當地中央銀行於 2014年宣布不再由國內自行鑄造貨幣,將生產工作外判給國外廠商。據丹麥中央銀行統計,2021年丹麥的實 體交易有88%以數碼方式進行(包括手機支付以及各類銀行卡),意味着使用數碼貨幣已成為當地主流支付 形式。比爾蓋茲也曾表示在2030年全球高達20億人口使用數碼貨幣支付取代現金交易。然而,數碼貨幣的流 行,不可避免給錢幣市場帶來衝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在記者會上表示,數字貨幣的發展有技術 上的必然性,紙幣、硬幣等傳統形式貨幣會逐漸減少,甚至可能消失。

根據國際結算銀行的資料,全球86%的央行正進行有關發展及應用央行數碼貨幣的工作。香港金管 局亦正籌備推出「數碼港元」,目前正在跨境貿易支付中試用央行數碼貨幣,而實驗中有關數字人民幣的 跨境應用測試已經進入第二階段。

錢幣收藏家Andy表示若香港暫停發行實體貨幣會感可惜,因為再沒有錢幣能夠記載歷史,「會收藏 錢幣是因為每個錢幣背後記錄了一段歷史」。他相信全面取締實體貨幣亦會對錢幣市場造成很大衝擊,例 如可帶來更大升值空間,因錢幣的數量不再增加,社會亦越來越少人使用實體貨幣,導致實體貨幣將不再 流通,繼而變得越漸罕有。錢幣郵票公司老闆陳榮輝則認為,基於錢幣市場物以罕為貴的原則,相信較早 期發行的舊錢幣會有升值空間,但較近期發行的貨幣因發行量大,有機會成為「廢鈔」。

16

「會收藏錢幣是因為每個錢幣

背後記錄了一段歷史」

錢幣收藏家Andy 17

陳美鳳 張智芬 張紫薇|記者 盛尉婷 張家禧|編輯

生酮飲食成潮 流 學者質疑難持久

生酮飲食成為新飲食潮流,不少藝人和KOL利 用生酮飲食成功減肥,加上媒體的報道,使生酮飲食 備受人們關注,因此部分商家藉此創造新商機。然而 多名受訪行內人士皆指此行業成本高利潤少,四間受 訪的飲食或零售業商戶之中有三間表示自家商舖開店 至今僅能維持收支平衡,當中只有諮詢服務業的收入 有可觀增長;另一方面營養師亦質疑生酮飲食的可行 性以及其必要性;中文大學經濟學學者則認為生酮飲 食欠缺競爭力,行業前景不明朗。

生酮商戶進駐高收入地區 商品以「生酮」包裝價格急升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學會出版月刊「家庭醫學 與基層醫療」說明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是一種 高脂、足夠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誘導酮體 (Ketone Bodies)產生的飲食。生酮可驅使身體以燃 燒脂肪作能源,加上碳水化合物會儲存大量水份,因 此初期體重會因排出水份快速下降,達到快速減重的 效果,吸引不少減肥人士。

快速減重的噱頭加上名人效應,生酮飲食隨 之興起。據本報記者通過:Instagram、Facebook、 Openrice 和Google等網絡平台統計,目前全港最少 有超過60間店舖提供生酮產品,包括餐飲業、零售業 、諮詢顧問等,其中餐飲類佔超過一半。

其中不少商舖以生酮飲食作賣點,集中在高 收入地區開鋪。據本報記者在各網絡平台(Instagram、Facebook、Openrice 和Google)的統計,截 至2022年9月,全港約有44間有售生酮食品或相關產 品的實體店,當中油尖旺區佔有最多生酮店舖,共13 間,其次為灣仔區及中西區,兩區同樣擁有6間店舖 ,其他店舖則主要分散在深水埗、觀塘和荃灣區。店 舖除了集中在著名的購物區——油尖旺區外,曾在灣 仔經營生酮食品專賣店的Parie解釋,她在選址時亦 會考慮高收入地區,以針對中高階層人士,此類消費 者有一定經濟能力,能夠負擔價格較高的生酮產品, 亦願意投資金錢在健康和身形上。

生酮多以紅肉、高脂魚、牛油等作主食,避免進食碳水化合物和強 調無糖飲食。資料來源:台灣家庭醫學學會出版月刊「家庭醫學與 基層醫療」及中國醫學期刊「醫學理論與實踐」- 生酮飲食對代謝

的影響

除了各種生酮店舖湧現外,亦發現產品在冠 上「生酮」標籤後,其售價普遍都高於其他擁有相同 營養價值的普通食品相近,只是形態稍有差異。

1
18

註冊營養師(澳洲)區凱 晴以超市常見的芋絲為例 ,指蒟蒻麵和芋絲其實是 同一種食物,芋絲本就是 由蒟蒻製成,都屬於低卡 和多膳食纖維的食物。而 在生酮飲食的包裝下,芋 絲成為標榜生酮友好的蒟蒻麵。兩種食物成分相同且 營養價值相近 ,只是形態稍有差異。然而,記者在 HKTVmall網購平台分別輸入「芋絲」和「生酮蒟蒻麵 」作關鍵字搜尋,抽取雙方最暢銷的產品後,再以單 位同為200克的情況下比較價格:「集森」牌的芋絲 售$14;「營美健」牌的蒟蒻麵售$22.9,相比之下蒟 蒻麵價格比芋絲要貴$8.9。

生酮店舖分佈圖

生酮產品定價雖高 但成本高且利潤少

有實體店商戶表示,撇除店舖租金外,最大 支出是人工及原材料的成本。生酮周邊產品因稀缺和 特殊性導致價格偏高,店舖利潤卻沒有因而上升。由 於生酮飲食對食物的要求高,主張選用天然不含任何 添加劑的食材,因此店家傾向從食材種類豐富和品質 有保證的外國商戶進貨,而運費和貨物的成本高昂攤 薄商户利潤,削弱盈利能力。

另外,生酮飲食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要求 嚴格,需要另覓替代品取代澱粉和糖,而這些替代品 均較一般材料昂貴,是導致商戶成本高企的另一原因 。記者透過四個不同的香港網上購物平台,抽選了三 款日常生活常用的食材或食品(糖、曲奇、方包)做 價格對比,並在相同單位的情況下,比較了不同牌子 的生酮專用和普通產品的定價,發現生酮產品的定價 與普通產品相差懸殊。其中大部分產品的價格普遍相 差約2至29倍不等,當中以方包的四款產品定價差異 最大,「Keto Fans」牌的生酮方包與「嘉頓」牌方 包相差最高,約29倍;「Bake bake babe bakery 」 牌方包與「鳳香園」牌方包相差最少,約2倍。

記者在 Instagram﹑Facebook﹑Openrice 和 Google等各大 網絡平台中搜索有售生酮食品的實體店舖,發現大多店舖集 中在高收入地區。

生酮低碳烘焙店 bake bake babe bakery的店 主Ality解釋,製造生酮麵包必須以價格相對高昂的 纖維粉代替一般烘焙用的麵粉,上調產品定價才能「 回本」。烘烘焙店另一位店主Parie更表示,雖然自 家製的生酮麵包價格是一般麵包的一倍,但製作成本 卻是一般麵包的兩至三倍,所得利潤不足以翻一倍。 記者隨機在HKTVmall和生酮專賣店Keto Store HK中抽 選市

在HKTV mall 、百佳、Bake Bake Babe Bakery的網上購物平台,搜尋生酮及非生酮產品(搜索生酮產品時加入「生酮」二字),最後各自選 用了排名首兩項且不同牌子的糖、曲奇和方包三類熱門食品作比較,合共12件產品。在將單位統一轉換作100克比較後,價格相差懸殊。

2
19

面上的纖維粉並以1公斤作單位比較,「Keto Store HK」牌杏仁粉作為纖維粉之一,其售價為$185;「嘉 禾」牌高筋麵粉常見於製作一般麵包,其售價為 $29.8,價格高出大約六倍。此外,Ality指由於纖維 粉質地與一般麵粉不同,無法用機器大量生產,只能 以人手製造,工序更為繁複和耗時;再加上研發產品 時經歷多次失敗,在技術、研發成本和人工方面的所 需資金亦隨之上升。

當中以朱古力的銷情最出眾,單是朱古力的利潤就佔 店舖整體盈利約二至三成。另外,生酮零售業的營業 額易受媒體影響而波動,Icy指每次有媒體宣傳生酮 飲食法時,那段時期的利潤比平時高出15%至20%,但 熱潮過後銷情又會回落到僅能維持收支平衡的水平。

Bake Bake Babe Bakery 的店主Ality表示生酮烘焙產品製作繁複。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外界因素成餐飲業阻力 惟諮詢類有增長

專營生酮飲食餐飲的New Daily Keto 生酮食 品外賣店店主Stanley指出,目前生酮市場未完全打 開,再加上過去一年疫情反覆,少了人出外用膳,而 且生酮菜式「成本高利潤低」,餐廳生意增長緩慢。

而生酮産品專賣店Foodmen店主Icy表示,生酮零售 業的盈利同樣微薄。她解釋,最暢銷貨品是定價相對 較低的零食類,

專營生酮飲食餐飲的New Daily Keto的店主指,餐廳生意增長緩慢。 (記者攝)

生酮産品專賣店Foodmen店主指,零售業務只能有微利。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3
20

生酮營養顧問及健身室老闆Zoe同意生酮食品 業難以經營,因生酮菜式工序多,對材料的品質要求 高,但所得的利潤少。她曾幫正在減肥的學生預備餐 盒,她直言所賺的都是「辛苦錢」,因所得利潤有大 部分被用作填補運輸支出,她相信大部分小型商戶都 困擾在運輸費用上,只有大型連鎖店舖能夠提供自提 點或專用車隊派送到各個地區。

另一方面,生酮諮詢服務相比起餐飲及零售 業有迅速增長,需求亦不斷上升。Zoe在2020年推出 的三個月一對一生酮飲食諮詢計劃,其報名費由原來 的3000元上調至8400元,在兩年之內上升了2倍多, 但參加人數仍有增無減。

殷偉憲和區凱晴均表示生酮飲食的受眾有限,即使在 社會上因各種因素令更多市民有機會接觸生酮飲食法 ,但在市場潮流更替之下,未來可能出現新的減肥方 法取代生酮飲食。

生酮營養顧問Zoe表示越來越多人參加生酮諮詢計劃。(圖中右 面是 Zoe;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學者恐熱潮難持久 生酮飲食易被取代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殷偉憲認為生酮飲食 前景不樂觀,現時市場尚未發展成熟,作為「先頭部 隊」的店舖自然享受到「頭啖湯」,整個行業的發展 受限於地區、受眾及顧客需求,加上原材料成本高昂 ,他解釋成本昂貴的原因在於生酮飲食以肉類為主, 而肉類原本的價格本就比普遍食材貴,加上此飲食法 對食材的要求高,需要符合有機、無添加的原則,導 致在高成本下,生酮產品的價錢無法定在較低位。因 此,連鎖商店流水作業式的經營手法並不適用於主打 生酮飲食的商戶。他續指,生酮飲食缺乏專門性,只 要有食譜和相應的食物,每間餐廳都可以推出以生酮 餐點作為噱頭吸引顧客;當熱潮退減後,主打生酮飲 食商戶或會面臨倒閉的危機。

學者殷偉憲認為香港生酮飲食餐廳未來或需轉型。(照片由受訪者 提供)

區凱晴解釋因亞洲的飲食文化以澱粉質為主 食,相信港人難以長期堅持;反而她推薦大眾嘗試均 衡飲食,可以選擇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因為澱 粉質並非致肥關鍵,反而能夠為身體提供維他命和礦 物質。只要市民揀選合適的碳水化合物的種類,如較 少加工的全麥包;又或者在平日購買食品時留意營養 標籤,避免食用高糖和加工食品,已經能夠達至明顯 的效果,不需要花費大量金錢購買生酮產品。另外她 提醒,目前未有足夠數據和研究,能保證長期的生酮 飲食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因此她並不鼓勵大眾使用 生酮飲食法。

註冊營養師(澳洲)區凱晴不看好生酮在港的發展。(照片由受訪 者提供)

同時,生酮飲食業業内人士亦不太看好生酮 的未來發展。其中生酮烘焙店店主Ality解釋,不少 生酮飲食用家的目的只是為了在短期內瘦身,當他們 達成目的後,便不再使用生酮飲食法;反而低碳水飲 食法的執行要求寬鬆,令不少曾嘗試生酮飲食的客戶 轉移到低碳飲食的市場;加上生酮產品同時迎合低碳 水用戶,認為未來低碳飲食可能取代生酮市場。

4 21

串流平台攻亞太港產片欠奉

業界籲同行拓闊創作題材

打開Netflix和Disney+的網站,印入眼簾的「推薦榜」都以外語片為主,相反港產片,就寥寥可數,其中大多為八十 ﹑九十年代「周星馳」系列的電影,近年本地流行影集,例如《幻愛》、《狂舞派3》就沒有搜索結果。有香港電影 業內人士指香港電影業要拓闊題材,才能躋身國際市場。

近年Netflix亞太地區的付費用戶數量呈持續上升 趨勢,由2021年第二季的2788萬人上升至2022年第二 季3480萬,按年升幅約25%。根據Netflix第二季業績 ,亞太區是Netflix淨付費用戶增長數最多的地區,增 加了108萬,相反歐美地區淨付費用戶人數下降77萬。 根據台灣網媒「數位時代」報道,Netflix亞太業務發 展副總裁Tony Zameczkowski指出亞洲是Netflix發展 其他海外市場的重要範本,「亞洲市場與非洲、拉丁 美洲等其他新興市場有很多相似之處,在亞洲市場的 發展所得的學習成果,可以輕鬆複製到這些地區。」 他續指,由於亞太地區會員數量成長速度較歐美地區 快,Netflix計劃推出新的訂閱方案,如推出低收費含 廣告方案,吸引更多亞太地區的新用戶。

因應印度擁有龐大的串流平台客戶群,Netflix和Disney+ 將更多影視製作的資源投放在印度(參圖表2),推出相 對多的印度影視作品,反映無論是 DISNEY+還是Netflix ,都期望在下季度未來主力發展亞太地區,其中包括增 加本地原創影集。

2021年Netflix與韓國合作的獨家劇集《魷魚遊戲》 風靡全球,開播不足一個月就吸引全球超過1 億1100 萬 名用戶觀看,並在94個國家佔據「熱門收視」的第一位 。Netflix打算擴大與韓國影業的合作,例如近期推出的 韓劇《還魂》、《非常律師禹英禑》等,也持續位於榜 首觀看排行的前列。

Netflix的主要競爭對手Disney+同樣積極發展亞 洲市場。Disney+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推 出了超值年費 Disney+ Hostar 服務之後,今年第一季 的訂閱戶總增長約1440萬,其中主要增長來自印度及 東南亞。由於亞太地區訂閱戶大增,因此迪士尼針對 亞洲市場制定了一系列計畫以鞏固訂閱數,其中包括 計劃於2023年在亞太區推出50部原創作品。

(圖表2:Netflix和Disney+在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間在 亞太地區推出的原創影集數量,當中前者與香港影業合作 拍攝的獨家影集只有一部。記者在Netflix和Disney+的串 流平台網站上搜索該地區名稱後得出的結果。)

串流平台欲擴大亞太地區業務 韓國影視一馬當先
(圖表1:資料來自統計平台Statista)
22
(圖片來源為freepik)

香港新一代影業未被串流平台接納 國際對香港電影印象仍留在80年代

反觀香港,兩個串流平台與香港業界合作拍攝的 獨家影視作品卻寥寥無幾。八十年代末至零零年代初香 港電影業發展蓬勃,創造出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電影 ,香港導演及編劇劉偉恒認為外界對香港電影的刻板印 象,是串流平台不接納近代電影的原因。他坦言:「英 雄主義,警匪系列成為香港主流電影,包括80年代至 千禧年間推出的《英雄本色》、《賭神》、《無間道》 ,海外無人不知曉,。但亦成香港電影業逐漸變得單一 及邊緣化的原因。」他反指韓國Netflix原創電影題材 較廣泛,近一年內已推出宇宙科幻片《勝利號》、喪屍 片《#ALIVE》,驚慄片《聲命線索》以及喜劇片《 完美的車先生》。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林錦波覺得 ,語言隔閡並不是電影不獲接納的主要因素,能夠創造 出具共鳴性的電影,才是打入國際市場的關鍵。他舉例 ,若現時拍一套港產原創作品,就算能夠輸出到馬來西 亞、新加坡、中國大陸等有使用粵語的地方,其熱度仍 難以比擬《魷魚遊戲》和《寄生上流》,因為韓國電影 影視題材能圍繞國際問題,能讓歐美地區觀眾產生共鳴 感。

林錦波和劉偉恒都認為香港較少與串流平台合作, 皆因香港市場規模不夠大,不利香港影視業發展。林錦波 以2017香港與迪士尼旗下的霍士(Fox)曾經合作推出《 心冤》影集,比較2021年韓國與Netflix合作推出的《魷魚 遊戲》。林續指《魷魚遊戲》的成功,有一部份是歸功於 Netflix的支持,但韓國本身有很多製作公司亦有一定實力 ,加上韓國市場比香港﹑台灣更大,因此韓國影視更容易 走向國際。

此外,《魷魚遊戲》劇的男主角和導演憑此影集在 第74屆艾美獎中榮獲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導演,相反,《 心冤》自2017年至今還未獲得任何獎項。林錦波認為串 流平台會否決定投資該地區而推出原創影視,取決於他 們的投資可帶來多大潛在收益。換言之,串流平台沒有 投資香港推出原創電影皆基於市場收益問題。

香港影視恐未能躋身國際市場

林:可先專注內地發展

(劉偉恆是香港著名導演和編輯,最近憑《反起跑線聯盟》 在釜山國際電影節提名為最佳故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要擺脫投資者對香港影視作品的固有印象,業界需 要尋找新突破口。劉偉恒指現時本港電影題材只符合香 港人口味,大多為本地社會題材,如人口老化及房屋問 題。他建議電影業界可拓闊題材,以世界視野作為藍本 ,相信能為香港電影業帶來新轉機。林錦波提到內地市 場的發展潛力不容忽視,現時全球影視業分成東西兩方 ,而香港影視業可先專注內地發展,把市場規模擴大, 取得內地串流平台的青睞。劉偉恒指近年香港出現具個 人風格的新晉導演,加上自媒體的興起,香港電影題材 不再限於社會故事,有望開發科幻片,以及視覺元素較 強的電影。他續指《明日戰記》的出現,是香港電影業 踏入科幻片的里程碑,業界願意投資4.5億港元,足以表 示對香港發展科幻電影的決心。

Netflix和Disney+的第二季業績都反映亞太地區是串 流平台的重要增長動力,因此他們有意投入更多資源去 鞏固亞太地區的業務。然而,劉偉恒認為地區訂閱人數 的多寡是影響串流平台會否在該地區投資製作獨家影視 作品的重要因素。

(林錦波從事影評寫作近三十年,近年致力香港電影及華 語電影研究和評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市場規模小且無可觀收益 令投資者卻步
2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