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Ⅰ. 釋題 1. 民以食為天 食對中國人而言,是極之重要的一環,單看各省地道名菜,其烹調方法的考究,已非其他民族可比擬。 在香港這飲食天堂,食更幾乎成為這個大城市的文化特色,據說,在尖沙嘴東部每天光顧一家菜館,一年也 吃不完。 2. 缺糧的恐慌 然而在第三世界一些未發展的國家,人民正因糧食短缺而活在飢餓中,一個餅、一碗麵對他們來說可能 已是一頓豐富的晚餐。 假如有一個人來到這群飢餓的人中,用少量食物把五千人餵飽,還有剩餘的,相信他們定會把這人奉若 神明,並緊隨他不去,為了滿足肚腹之慾。 3. 尋找生命糧 究竟肚腹之慾是否最重要呢?耶穌曾以「人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來反駁撒但。 當我們追隨耶穌時,會否帶著滿足自我慾望的態度,忽略尋找那真正的生命糧?耶穌教訓那些因吃餅得飽而 緊纏祂的人,要為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這是否也提醒我們要反省自己的信仰現況? Ⅱ. 經文 約翰福音六 24-33 24 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裡,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25 既在海那邊找著了,就對他說: 「拉比,是幾時到這裡來的?」26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 乃是因吃餅得飽。27 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 人子是父 神所印證的。」28 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 神的工呢?」29 耶穌回答說:「信 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 神的工。」30 他們又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麼事呢? 31 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32 耶穌說:「我實實在 在地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33 因為 神的糧 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 Ⅲ. 經文背景與解釋 A. 背景 1. 經文背景 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在五千人面前,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這是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太十四 1321;可六 30-44;路九 10-17;約六 1-13)。 這個神蹟不單是匪夷所思,教人瞠目結舌,更叫人聯想到昔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也曾求神從 天上降下嗎哪來供養百姓。他們相信只有神所揀選的使者,才有從天上運糧到人間的能力,故此他們說: 「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六 14)他們遂群起要奉祂為王,希望祂像摩西一樣,帶領他們戰勝羅馬 帝國,光復以色列的河山,擺脫亡國奴的身分。 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意,乃獨自退到山上避開他們,並著門徒先行乘船離去。當天晚上,祂再悄悄地在加 利利海中間與門徒會合(這就是耶穌履海的故事,六 16-21;太十四 22-33;可六 45-52),然後同往迦百 農去。翌日,群眾發現耶穌與門徒離開了本村,推斷他們該是去了迦百農,便鍥而不捨地追蹤前往,結果真 的在迦百農尋著耶穌。 2. 地理背景 耶穌在提比哩亞海旁行了神蹟,然後為了躲避群眾,退到山上去,晚上再在海中與門徒相聚,同往迦百 農。迦百農是耶穌傳道工作中常去的地方,幾乎成了祂的第二家鄉。群眾必定知道這點,才猜測祂去了那兒, 故去尋找。從提比哩亞海旁往迦百農,是要渡海攀山的,群眾千里迢迢追尋耶穌,顯示出他們對耶穌崇敬與 狂熱的態度。 3. 心理背景 群眾如此熱切,是因為他們懷有政治的期望,要奉耶穌為王,希冀祂帥領他們擊敗羅馬帝國。他們已盼 望上帝應許差來的政治彌賽亞太久了,故一旦發現耶穌具備他們心目中那位政治彌賽亞的條件 ── 妙手傳 糧、施行神蹟的能力,便一心一意認定祂。我們可以相信,若果耶穌真的如他們所願地披上黃袍,他們亦將 死心塌地追隨祂;他們將不惜一切代價,投身於推翻羅馬帝國的革命戰爭。 但是耶穌沒有被他們的誠意打動,沒有在別人的崇拜讚美聲中迷失自己原來的方向;祂無意按他們的期 望,成為猶太人的政治領袖,復興以色列國,因祂知道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本非如此。耶穌為他們的愚昧無 知而慨歎:他們既誤解舊約眾先知的預言,又誤解耶穌的身分和使命,追求了某個虛幻的目標,鏡花水月, 緣木求魚。他們不錯來跟隨耶穌,但他們跟隨的卻不是真實的祂,而是他們個人一廂情願期望的「耶穌」; 他們不錯願意為跟隨祂而付代價,但是卻把身家性命押注在錯誤的對象上。 B. 解釋 群眾追蹤耶穌,來到迦百農,還未開口道出心中的要求,就被耶穌直指出他們錯誤的動機,繼而展開經 文中的一番對話。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反省自己跟隨主的態度。 經文可作如下的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