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林縣景觀綠網建置願景
配合綠網建置執行流程
配合綠網建置執行分工
綠網行動方案準則
-生活區
-生產區
-生態區
雲林環境景觀及適生植物
-丘陵景觀
-海岸景觀
-平原景觀
-行道樹種植規範建議
-行道樹色彩畫布建議樹種
-水土保持適生植物建議
-海岸防風林植物建議
-耕地防風林植物建議
-定砂措施與定砂植物建議
-溼地或灘地植物建議
-海岸生態綠化與原生植物
雲林景觀植栽工程執行原則
-景觀植栽設計原則
目錄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雲林縣景觀綠網建置願景
雲林縣配合SDGs及地方創生政策,將綠色基礎建設之【綠網】為重要示範 政策。綜觀雲林在生產、生活、生態與水的關係,整體的雲林的綠色願景採用「景 觀生態綠網」方法來串連雲林的海岸、平原及山林空間,以生態城鄉宏觀角度關 切水岸與綠地資源系統網,提出大型公園綠地系統的生態工法及推動綠帶及行道 樹綠化串接市鎮地區,需要仰賴全民與政府的推動與部門資源之跨域合作、串連 地方產業、景觀、生活及生態環境資源、打造出雲林縣特有的鄉村景觀、營造具 有文化、綠意、美質的生活環境。落實雲林縣景觀加值綠網政策,將生態美學帶
入地方植栽工程建設,型塑雲林特色綠色景觀亮點計畫。

配合綠網建置執行流程

配合綠網建置執行分工
綠色基礎建設之綠網建置,依據各府內各處室業務,涉及綠網建置工作業務,
摘錄如下:
1. 觀光休閒遊憩區綠化
2. 城鄉風貌等配合中央計畫之綠美化
3. 農村再生綠美化計畫
4. 綠化統計與彙整
5. 土地使用及管制綠化策略
1. 社區總體營造場域綠化
2. 觀光場域綠化
3. 博物館、文化館舍綠美化
1. 校園綠化
1. 河川、區域排水堤防邊坡綠化
2. 農村綜合發展建設綠美化
3. 山坡地植栽保育
1. 社福機構綠美化
1. 造林及林地管理
2. 休閒農業區綠化
3. 老樹保護、登錄造冊
4. 綠化樹苗栽培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單位 綠網建置重點業務
1. 原民客庄環境綠化 2. 公墓公園綠化 1. 土地開發相關綠網規劃 1. 所轄公共建設綠化 1. 空氣品質淨化區綠化 2. 環境教育場域綠化 1. 運動公園綠化 2. 體育場、球場綠化 1. 所轄公共建設綠化 1. 閒置空間綠美化生活區 都市計畫土地-住宅區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利用公共空間綠化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鼓勵民眾參與綠化
執行要點
建築基地內之法定空地、退縮建築之空地應予以綠化。
利用住宅區內之閒置空地及未開發之畸零地,開放社區居民使用,做 為市民農園或綠美化。
公共使用之綠化區域進行複層植栽設計,塑造具觀賞價值之綠化空間, 並定期投入植栽養護管理。考量喬木成長空間,腹地不足時,應以灌木 及地被之複層植栽為主。
鼓勵民眾利用植栽妝點自宅陽台、庭院及停車空間等,發揮創意增加都 市綠覆面積。
鼓勵住宅屋頂綠化,創造都市農園、改善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建議選用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列出之「適合屋頂綠化栽植的臺灣原生種植 物」。
#參閱手冊





生活區
都市計畫土地-商業區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利用公共空間綠化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執行要點
#鼓勵民眾參與綠化
#空中庭園造景、綠屋頂、 牆面綠化等技術運用
建築基地內之法定空地、退縮建築之空地應予以綠化。
公共使用之綠化區域進行複層植栽設計,塑造具觀賞價值之綠化空間, 並定期投入植栽養護管理。考量喬木成長空間,腹地不足時,應以灌木 及地被之複層植栽為主。
商店街區或人行徒步區以綠帶形式綠化,植穴以沿線帶狀為佳,凸出式 植穴改以下凹式設計,兼具小型綠色雨水設施之功能。
公共使用之綠化區域應考量植栽高度、植穴(槽)面積等,避免與招牌、 路燈、人行空間、機車停放區重疊。
鼓勵民眾利用植栽妝點商店周邊空間,發揮創意營造商店街特色、增加 都市綠覆面積。
鼓勵大型購物中心、商場打造屋頂花園、中庭天井造景或建築物綠牆, 利用植栽達到建築物隔熱降溫目的,有助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生活區 都市計畫土地-機關用地、文教區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開放空間綠化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
執行要點
#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區域分隔界線設置緩衝綠帶
#空中庭園造景、綠屋頂、牆面綠化 等技術運用
建築基地內之法定空地、退縮建築之空地應予以綠化。
建築物周邊、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進行複層植栽設計,塑造具觀賞價值之 綠化空間,配合雨水再利用澆灌系統,並定期投入植栽養護管理。考量喬木成長空間, 腹地不足時,應以灌木及地被之複層植栽為主。
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採用多孔性透水鋪面,周邊植栽凸出式植穴改以下凹 式設計。
廣場、中庭綠化空間可作為綠色基盤示範地,利用雨水花園、生態池營造多樣性景觀, 兼具生態、微氣候、雨水滯留滲透之功能。
鼓勵建築物打造屋頂花園、中庭天井造景或建築物綠牆,利用植栽達到建築物隔熱降 溫,有助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分隔區域之界線可採用綠林帶、綠籬,或植生牆,植穴以沿線帶狀、下凹式設計為佳。 另應考量植栽高度、植穴(槽)面積等,避免與招牌、路燈、人行空間、機車停放區重疊。 公共使用之綠化區域應導入教育目的,設置植栽或雨水花園等解說牌誌。
避免選擇安全疑慮的樹種如具有硬刺之美人樹等。





生活區 都市計畫土地-公共設施用地 非都市土地-遊憩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保留大型綠地、採用原生植物綠化
#開放空間綠化量提升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空間
執行要點
#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區域分隔界線設置原生植物緩衝綠 帶
#空中庭園造景、綠屋頂、牆面綠化
等技術運用
保留大面積綠地,利用原生植物增加喬木數量、補植誘蝶誘鳥之植栽,複層栽植營造綠 蔭休憩及生態景觀場域。
建築基地內之法定空地、退縮建築之空地應予以綠化。
建築物周邊、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進行複層植栽設計,塑造具觀賞價值之 綠化空間,配合雨水再利用澆灌系統,並定期投入植栽養護管理。考量喬木成長空間, 腹地不足時,應以灌木及地被之複層植栽為主。
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採用多孔性透水鋪面,周邊植栽凸出式植穴改以下凹 式設計。
廣場、中庭綠化空間可作為綠色基盤示範地,利用雨水花園、生態池營造多樣性景觀, 兼具生態、微氣候、雨水滯留滲透之功能。
分隔區域之界線採原生植物設計綠林帶、綠籬,或植生牆,植穴以沿線帶狀、下凹式設 計為佳。另應考量植栽高度、植穴(槽)面積等,避免與招牌、路燈、人行空間、機車 停放區重疊。
量體化之公共設施物,如電信、電力設備,其周圍設置綠籬以遮蔽不良之視覺景觀。
鼓勵建築物打造屋頂花園、中庭天井造景或建築物綠牆,利用植栽達到建築物隔熱降 溫,有助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生活區
非都市土地-建築用地、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開放空間綠化量提升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執行要點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空間
#區域分隔界線設置原生植物緩衝綠帶
鼓勵民眾利用植栽妝點自宅陽台、庭院及停車空間等,發揮創意增加都 市綠覆面積。
建築物周邊、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進行複層植栽設計,塑 造具觀賞價值之綠化空間,配合雨水再利用澆灌系統,並定期投入植栽 養護管理。考量喬木成長空間,腹地不足時,應以灌木及地被之複層植 栽為主。
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採用多孔性透水鋪面,周邊植栽凸出 式植穴改以下凹式設計。
公共使用空間保留大面積綠地,利用原生植物增加喬木數量、補植誘蝶 誘鳥之植栽,複層栽植營造綠蔭休憩及生態景觀場域。
分隔區域之界線採原生植物設計綠林帶、綠籬,或植生牆,植穴以沿線 帶狀、下凹式設計為佳。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生活區
都市計畫土地-交通用地
非都市土地-交通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綠色路網建構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塑造街道綠廊、景觀道路
執行要點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空間
#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設置生物通道
道路兩側或中間分隔島應予以綠化,進行複層植栽設計,塑造具觀賞價 值之綠化空間,並定期投入植栽養護管理。考量喬木成長空間,腹地不 足時,應以灌木及地被之複層植栽為主。
以淨化空氣品質、耐風及低維護管理樹種為主,依環境特性選擇綠化植 栽,濱海地區應選擇耐鹽、耐瘠植物;非濱海地區可選擇耐塵、耐旱植物。
利用植栽顏色設計,選擇重點道路塑造行道樹景觀。
道路系統之路面、邊坡、排水、擋土結構,施作高孔隙率之排水鋪面, 改善道路的地表排水功能。
道路或人行道以綠帶形式綠化,植穴以沿線帶狀為佳,凸出式植穴改以 下凹式設計,兼具小型綠色雨水設施之功能。 涉及人行道區域之植栽,應考量植栽高度、植穴(槽)面積等,避免與招 牌、路燈、人行空間、機車停放區重疊。
在道路沿線路廊設置誘導動物穿越或跨越道路之動物廊道,並於必要處 設置防止動物入侵之生物圍籬。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道路邊緣以自然型式排水
較自然原始的地區道路寬度縮減





生活區
非都市土地-古蹟保存用地、 墳墓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開放空間綠化量提升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執行要點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空間
#區域分隔界線設置原生植物緩衝綠帶
建築物周邊、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進行複層植栽設計,塑 造具觀賞價值之綠化空間,配合雨水再利用澆灌系統,並定期投入植栽 養護管理。考量喬木成長空間,腹地不足時,應以灌木及地被之複層植 栽為主。
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採用多孔性透水鋪面,周邊植栽凸出 式植穴改以下凹式設計。
閒置畸零地及角落空間進行生態綠美化,依據空間大小種植喬木、灌木 及草花。
保留大面積綠地及既有植物,利用原生植物增加喬木數量、補植誘蝶誘 鳥之植栽,複層栽植營造綠蔭休憩及生態景觀場域。 分隔區域之界線採原生植物設計綠林帶、綠籬,或植生牆,植穴以沿線 帶狀、下凹式設計為佳。
閒置空間進行綠美化




#參閱手冊

生產區
都市計畫土地-工業區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開放空間綠化量提升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執行要點
#沿道路、廠房設置原生樹種綠帶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空間
#鼓勵廠方參與綠化
工業區公共設施用地利用原生植物進行複層植栽、植栽色彩設計,塑造具觀賞 價值之綠化空間,並定期投入植栽養護管理。考量喬木成長空間,腹地不足時, 應以灌木及地被之複層植栽為主。
大型綠化空間應設置生態池,營造多樣性景觀,兼具生態、微氣候、地表水過 濾之功能。
道路、廠房外圍設置隔離綠帶,以淨化空氣品質及抗病力強之原生樹種為主。
依環境特性選擇綠化植栽,濱海地區應選擇耐鹽、耐風植物;非濱海地區可選 擇耐塵、耐旱植物。
道路或人行道以綠帶形式綠化,植穴以沿線帶狀為佳,凸出式植穴改以下凹式 設計,兼具小型綠色雨水設施之功能。
鼓勵廠方利用廠房戶外空間、道路打造綠地、花園,並定期投入植栽養護管理, 增加工業區綠色景觀。
工廠廣場、中庭、停車場等開放空間,採用多孔性透水鋪面,周邊植栽凸出式 植穴改以下凹式設計。




生產區
都市計畫土地-農業用地
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設置原生樹種緩衝林帶
#休耕地綠化再利用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空間
執行要點
在農田區塊外圍設置緩衝防風林帶,以耐風及低維護管理原生樹種為主, 依環境特性選擇綠化植栽,濱海地區應選擇耐鹽、耐瘠植物;非濱海地 區可選擇耐塵、耐旱植物。
鼓勵休耕地種植果樹、綠肥作物,增加農業景觀。
灌溉或排水溝渠可採用自然草溝或卵塊石乾砌水道,貯水農塘以自然邊 坡取代混凝土構造,減少不透水鋪面層。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保留農田間原有植生





生產區
非都市土地-養殖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設置原生樹種緩衝林帶
#閒置地綠化再利用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空間
執行要點
在魚塭區塊外圍設置緩衝防風林帶,以耐風及低維護管理原生樹種為主, 依環境特性選擇綠化植栽,濱海地區應選擇耐鹽、耐瘠植物;非濱海地 區可選擇耐塵、耐旱植物。
鼓勵閒置地轉換為濕地、生態滯洪池,提升整體生態景觀。
魚塭外圍可採用卵塊石或土乾砌邊坡,以自然邊坡取代混凝土構造,減 少不透水鋪面層。
#參閱手冊





生產區
非都市土地-林業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執行要點
採行混農林業經營,發展林下經濟,減少林地超限利用與濫墾。
落實林地林用,透過疏伐、輪伐管理人工林,以推廣國產木材。
裸露之地表或水土易流失之坡地,利用植生網、植生格改善植被生長, 減緩土壤侵蝕及流失。
擋土牆與坡崁採多孔隙之天然建材施做,並實施植栽綠化覆蓋,減緩山 坡地水土流失。
鼓勵閒置地轉換為公眾參與造林,以原生樹種為主,提供民眾培育、親 近林木之機會。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生態區
都市計畫土地-公園、綠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原有綠地的保存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執行要點
公園綠地順應原有地形、自然條件等特點設計規劃,並保留既有植栽。
增加植栽數量與層次則以地原生樹種為優先,以生態綠化的手法,恢復 基地的原生植被。
進行複層植栽、植栽色彩設計,提升公園生態多樣性,塑造具觀賞價值 及休閒遊憩之綠化空間。
公園地形以曲線變化代替平直線條,規劃生態池或濕地,並創造小型滯 水空間,營造多元性的綠地,兼具生態、微氣候、雨水滯留滲透之功能。 公園外圍可設置半通透性的原生植物隔離綠帶,以降低噪音影響。植穴 以沿線帶狀、下凹式設計為佳。
人行空間、步道、廣場舖面等採用植草磚、多孔性透水鋪面。
#公園外圍設置緩衝綠帶 #以植草磚替代不透水鋪面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生態區
都市計畫土地-水利用地
非都市土地-水利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原有地貌的保存
#加強現有植生數量與層次
#水岸邊坡生態工法
執行要點
#改善不透水舖面的空間
#塑造綠色水岸景觀
#避免地表泥沙流失
保存自然的地形,善加利用天然水文條件與特質,減少地貌之破壞來進 行綠化。
利用河川、水道等線形空間,創造水岸綠蔭,選擇耐風、深根植栽為主, 樹下空間以選擇多孔性透水鋪面,可兼具自行車使用之功能。
河道、河岸邊坡以自然式綠化為主,利用天然的石塊作為河岸保護的素 材,減少水泥覆蓋增加護岸之孔隙度,增加水生植物及地被植物覆蓋率, 可增加生態效益。
利用植栽顏色設計,選擇重點河川塑造藍帶景觀。
加強浮覆地及沙洲等之利用,種植防沙固土能力強之植栽減緩泥沙流失, 以營造生態島,增加水域環境多樣性。





生態區
非都市土地-國土保安用地、 生態保護用地
增加綠化面積之策略
#由自然力穩定植生生態
#避免水土流失
#監測並建立植物資料庫
執行要點
除重大災害,盡量不以人力介入植生生態。
擋土牆與坡崁以多孔隙之天然建材施做,並實施植栽綠化覆蓋,減緩山 坡地水土流失。
崩塌地、裸露地利用植生網、植生格輔助植生復育,及減緩土壤侵蝕及 流失。
定期調查並監測植栽種類之豐富度及多樣性。
#參閱手冊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40
丘陵景觀
丘陵區域為雲東鄉鎮,整體環境 特性為得天獨厚之生態景觀資源,以 自然環境景觀、生態環境景觀為主要 特色,植物景觀覆蓋率相較其他鄉鎮 最高,包括林內鄉、古坑鄉及部份斗 六市山林地區。丘陵地區適生植物: 適應當地環境、配合周圍生態環境及 地形地質、提供食果、花或樹皮之樹 種或食葉、花蜜之樹種,並以原生種 為選擇標準。
#植栽選擇條件
#以原生種為主
#增加栽植環境之生物多樣性
#原鄉生態淡白色浪漫花系
#建議樹種
雀榕、樟樹、茄苳、楊梅、苦楝、構樹、 櫸木、楓香、青楓、烏心石、鐵刀木、 臺灣赤楠…等。
#建議灌木地被
臺灣樹蘭、月橘、冇骨消、桂花、野 百合…等。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41
海岸景觀
臺西鄉、口湖鄉、麥寮鄉、四湖鄉
海岸區域緊臨台灣海峽,以 自然景觀為主,多為海岸景緻特 色,區域中鄉鎮之整體環境景觀 資源以宗教、養殖業等人為景觀 為主,而沿海不利植群生長的環 境限制,因此區域內植物景觀覆 蓋率較低,包含麥寮鄉、台西鄉、 四湖鄉及口湖鄉。海岸地區適生 植物:具備耐強風、耐潮、耐鹽、 耐日照及耐旱等適應當地氣候之 特性,或定沙功能,或可在濕地 或河海交會處等較嚴苛環境生長 之植物。
#植栽選擇條件
1.增加觀賞性植物,並根據栽植 地點挑選適切的功能性植物。
2.海岸黃色花系。
#建議樹種
流蘇、阿勃勒、大花紫葳、羊蹄 甲、黃槐、楓樹、黃連木、欖仁、 小葉欖仁、白千層、竹柏…等。
#建議灌木地被
月橘、杜鵑、六月雪、馬櫻丹、 朱槿、金露花、桃葉珊瑚、野鴨 椿、桂花、炮仗花、蒜香藤…等。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平原景觀
莿桐鄉、虎尾鎮、西螺鎮、斗南鎮、 大埤鄉、二崙鄉、土庫鎮、崙背鄉、 褒忠鄉、元長鄉、北港鎮、水林鄉、 東勢鄉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43
平原區域環境以農田產業景觀為主,各鄉鎮仍保存大面積的農業特產,由於 整體環境景觀資源以宗教、農業等人為文化景觀為主,植物景觀覆蓋率稍低於丘 陵區域,包含水林鄉、四湖鄉、東勢鄉、莿桐鄉、虎尾鎮、斗南鎮等。平原地區 適生植物:可因應不同栽植地點條件挑選,並考量景觀價值、植栽功能及維管能 量。具景觀美化如觀葉、觀花、觀果之價值,或樹姿優美、療癒香味;可提供遮 蔭功能之枝幹茂密常綠樹種;或具備低維護管理特性,耐修剪、容易繁殖、生長 迅速且適應性強等。
#植栽選擇條件
1.增加觀賞性植物,並根據栽植地點挑選適切的功能性植物。
2.可在鹽份高、日照強及強風環境下生長之植物。
3.以原生種為主,可增加栽植環境之生物多樣性。
4.城鄉多元性,粉紅色、藍紫色、黃橙色等花系。
#建議樹種 #建議灌木地被
流蘇、阿勃勒、大花紫葳、羊 蹄甲、黃槐、楓樹、黃連木、 欖仁、小葉欖仁、白千層、竹
柏、棋盤腳、海檬果、蓮葉桐、 臺灣海棗、瓊崖海棠、福木、 毛柿、大葉山欖、白水木、檄 樹、楝樹、木麻黃、雀榕、樟 樹、茄苳、楊梅、苦楝、構樹、 櫸木、楓香、青楓、烏心石、 鐵刀木、臺灣赤楠…等。
月橘、杜鵑、六月雪、馬櫻丹、 朱槿、金露花、桃葉珊瑚、野 鴨椿、桂花、炮仗花、蒜香藤、 草海桐、台灣海桐、臺灣樹蘭、 林投、椬梧、黃槿、樹青、苦 藍盤、桂花、野百合…等。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行道樹 種植規範建議
#行道樹選擇條件
1.適合當地氣候及環境。
2.耐乾耐風且成長快。
3.外觀整齊美麗。
4.能代表本地特色。
5.能耐交通工具所排廢氣污染,且具有抵抗力。
6.群發育良好者。
#行道樹規劃原則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45
#行道樹建議樹種 喬木
(參考資料來源: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林務局台灣原生植物於園藝景觀應用樹種名錄)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行道樹建議樹種 喬木
(參考資料來源: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林務局台灣原生植物於園藝景觀應用樹種名錄)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47
#行道樹建議樹種 喬木
(參考資料來源: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林務局台灣原生植物於園藝景觀應用樹種名錄)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行道樹建議樹種 灌木
(參考資料來源: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 林務局台灣原生植物於園藝景觀應用樹種名錄)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49
#行道樹建議樹種 灌木
(參考資料來源: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 林務局台灣原生植物於園藝景觀應用樹種名錄)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51























|海岸|以黃色系為主要色彩 |平原|以紅粉花、藍紫色、橙黃色為主要色彩
|山林|以白色系為主要行道樹色彩
#主要色彩多樣選種 #避免單一樹種 #多樣複層種植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水土保持適生植物建議
在裸露的土壤上密植地被植物可以固結表土,穩定邊坡之作用, 植栽常選用深根性的多年生草皮、地被草本或灌木植物為主。依據 「水土保持手冊2017年修訂版」擬定適合雲林山坡地、崩塌地使用 之水土保持植物,包含草皮及邊坡植物。
#草皮
邊坡植草選用深根性多年 生草本植物,如百喜草﹅ 百慕達草、地毯草、類地 毯草、假儉草、奧古斯 丁 草﹅黑麥草﹅高狐草。
#邊坡植物
坡地上做水土保持,做複層植栽設計,栽植採深根性的喬木、灌木 與地被草本。
1. 上層的喬木,如相思樹、榕樹、茄苳、光臘樹、欖仁、雀榕、楓香、 青 楓、山黃麻、臺灣烏心石、樟樹、血桐、稜果榕、臺東漆、青 剛櫟、黃槿、鵝掌柴、黃連木等。
2. 中層的灌木,如烏皮九芎、山黃梔、通脫木、月橘、厚葉石斑木、 大葉樹蘭、 朱槿、水麻、木芙蓉、小葉桑、火筒樹等。
3. 下層的地被草本,如三白草、穗花木藍、香葵、倒地蜈蚣、波斯 菊、南美蟛蜞菊、 臺灣百合、文珠蘭、倫散沙草等。
4. 藤本,如鵝鑾鼻蔓榕、薜荔、越橘葉蔓榕、洋落葵、營多藤、地錦、 槭葉牽牛、馬鞍藤等。

景觀加值綠網植樹計畫 #參閱手冊

海岸防風林植物建議
海岸防風林主要為木麻黃純林,但因木麻黃純林甚易衰退,且易 受星天牛、黑角舞蛾等危害。故以其他樹種或以混交造林方式代替 木麻黃純林為目前防風林研究及經營之方向。目前臺灣地區主要應 用推廣之海岸防風林造林樹種:
#喬木
木麻黃、瓊崖海棠、海檬果、福木、大葉山欖、白水草、相思 樹、榕樹、臺灣海棗、茄苳、小葉南洋杉、白千層、黃槿等等; 落葉喬木類有印度黃檀、檉柳、水黃皮、朴樹、苦楝、鳥榕、 欖仁。
#灌木
月橘、臺灣海桐、草海桐、林投、椬梧、苦藍盤、海桐、濱槐、 鵝鸞鼻蔓榕、蘭嶼樹杞、鐵色、蘭嶼羅漢松、厚葉石斑木等。
濱刀豆、馬鞍藤、文株蘭等。
#草本植物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耕地防風林植物建議
雲林濱海地區多處農漁養殖使用之魚塭、農地,在用地周邊林地 或田埂中能種植植栽作為耕地防風使用,一般鄰近海岸的耕地防風 林之樹種,以枝條堅韌、富有彈性、萌芽力強、適於當地之土壤、 抗風力強之植物為宜。目前臺灣地區現存耕地防風林之樹種主要的:
#喬木
木麻黃、白千層、小葉南洋杉、大葉山欖、相思樹、榕樹、福 木、瓊崖海棠、茄苳;落葉喬木的大葉合歡、水黃皮、朴樹、 苦楝、華北檉柳、黃連木、欖仁等。
#灌木
朱槿、無葉檉柳、黃槿、夾竹桃、臺灣海桐、蘭嶼羅漢松、厚 葉石斑木、椬梧、林投等。其他種類為長枝竹、觀音竹等。
#草本植物
甜根子草、濱刀豆、馬鞍藤、文株蘭等。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55
定砂措施與定砂植物建議
海岸飛砂地設置攔砂籬以攔截砂石,堆砂籬堆好後,再植甜根子 草、馬鞍藤、濱刺麥、林投等定砂植物,以穩定砂丘,是最常用且 最有效之方法。茲依其材料、構築方法之不同略可分為柴枝攔砂籬、 蘆葦攔砂籬、竹條攔砂籬、木皮攔砂籬及竹梢攔砂籬等。其次,砂 礫地及沙灘地區整日受強風吹襲及烈日曝曬,所栽種之植物必須忍 受乾旱及砂埋,多為匍匐性之藤本植物及耐鹽之草本、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三裂葉蟛蜞菊、五節 芒、毛馬齒莧、白花馬 鞍藤、百慕達草、椬 梧、苦藍盤、海雀稗、 草海桐、馬鞍藤、甜根 子草、甜藍盤、單花蟛 蜞菊、黃荊、黃槿、蔓 荊、濱水菜、濱刺麥、 濱豇豆、翼柄鄧柏花、 雙穗雀稗、蟛蜞菊、類 地毯草...等。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56
溼地或灘地植物建議
海岸溼地是一個特殊的生育環境-河海的交界處,在河川流速漸 緩的情況下,懸浮的泥沙、礦物質及有機物沉積下來,形成質地細 密的泥灘地。漲潮時,海水淹沒泥灘,退潮後水質又被河水取代, 灘地露出水,暴露在空氣中。質地細密的泥地保水力強,導致泥中 與泥面的空氣無法交換,而且高密度的分解性細菌在泥地內繁生, 消耗掉大多數的氧氣,所以在軟泥下幾公尺深處,就變成缺氧環境 了。不論是就溼度、鹽分含量及呼吸的觀點來考慮,這裡的環境變 化非常大,因此,能存活在海岸溼地的植物,必須有特殊的生存方 式。溼地或灘地的植物包括:
#喬木
土沉香、瓊崖海棠、紅海欖、水筆仔、海茄苳、棋盤腳樹等。
#灌木
苦藍盤、草海桐、苦檻藍、海南草海桐、黃槿、蔓荊等。
#草本植物
三裂葉蟛蜞菊、海雀稗、馬鞍藤、濱水菜、濱刺麥、雙穗雀稗、 蟛蜞菊、蘆葦、百慕達草等。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海岸生態綠化與原生植物
生態綠化又稱生態學的綠化,是指符合生態學理念的綠化,以人 工造林的方式加速達到植物社會的最終狀態-極相,其目的在於建
造一個具有層次變化、結構完整的植物社會,以期恢復高歧異度、 多功能性的生態環境。海岸生態綠化原生植物包括:
#喬木 #灌木
常綠喬木類有土樟、大葉山欖、毛柿、白水草、克蘭樹、俄氏 刺苳、相思樹、海檬果、棋盤腳樹、稜果榕、葛塔德木、榕樹、 截萼黃槿、福木、臺東漆、臺灣海棗、銀葉樹、蓮葉桐、檄樹、 瓊崖海棠等,落葉喬木類有大葉合歡、小葉桑、山鹽青、水黃 皮、朴樹、刺桐、苦楝、茄苳、鳥榕、黃連木、構樹、欖仁等。
日本女貞、日本衛矛、止宮樹、白樹仔、朱槿、夾竹桃、刺裸 實、椬梧、苦藍盤、革葉山馬茶、革葉石斑木、海桐、草海桐、 密花山巴豆、苦檻藍、海南草海桐、軟枝黃蟬、象牙樹、黃槿、 葉下白、臺東火刺木、臺灣海桐、蔓荊、鐵色、欖李等。
景觀植栽設計原則
植栽設計分為三大階段,包含「初期設計背景脈絡」、「設計階段」, 及「最後階段施工維管」,擬定各階段之檢核重點如下:
設計背景脈絡
1. 組成跨領域團隊,除工程專業外,設計團隊應具備景觀、園藝或植 物之專業背景。
2. 首先掌握該地區規劃發展目標、定位,並了解中央或地方針對植栽 相關法規/計畫之規範、準則或要點,以進行植栽設計。3.既有生 態系統歷經變動演化呈現穩定狀態應延續,儘可能保存既有植栽, 且充分運用於植栽設計中。此外,必須掌握既有動植物類群,盡量 保留原有棲息空間。
3. 須依雲林景觀環境特性選擇樹種,適地適種以創造生態效益最大 化。
4. 植栽須考量與環境自然元素配合(風、日照、溼度等),並應配合 地形、地貌及其未來植生空間,避免成為植入式的景觀設計。
5. 植栽須考量在地民眾使用需求或景觀偏好等風土人文特質,塑造當 地意象氣氛,藉以強化地區風土環境特性。
6. 應配合周邊環境進行選種及配置,植栽設計與周邊景觀保持一致性 或相容性,提升視覺景觀美學。
景觀加值綠網建置計畫 #執行參閱手冊
設計階段
1. 植栽的配置應依其可利用之空間而決定栽植方式,並考量未來植栽 成長範圍決定種植間距,提供足夠成長空間可降低樹木浮根或倒木 等現象。
2. 植栽造景需考量比例、色彩、從屬、景深等美感因子,並依植物色 彩、質感、型態的不同特色,配置出符合空間需求的自然環境美質。
3. 增加植栽設計之豐富度,不僅提供景觀功能,高低錯落的複層植栽 也有助於固碳成效。
4. 提供民眾進入植栽空間的機會,拉近人與植物的距離,進而培養民 眾尊重及愛護植物的素養。
5. 思考植栽後續維護管理,植栽環境得以永續經營。
6. 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整合,增加綠色基盤及都市水資源循環,打造 海綿韌性城市。
施工及維護管理
1. 施工程序及項目應符合相關施工規範及設計圖說標示。
2. 現場施工人員應清楚現場植栽之施工作業項目,並對植栽特性有基 本認識。
3. 配合植栽生長習性進行施工前準備作業或維護管理作業,以提高植 栽存活率。
4. 以完善的育苗、出栽、移植作業來提高移植成活率及降低維管成 本。
5. 植栽運輸過程應有適度的保護措施,避免樹身受傷感染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