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24版 ˙ 建築設計作品集
│2024版│畢業設計.設計競圖│
24
蔡一帆│YI-FAN,TSAI
畢業院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NTUST) -建築系
獲獎紀錄:
一、111年-臺科畢業設計展-傑出設計獎
二、112年-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優選
理性 X 實務
01|共 享
設計簡介 – P.01-02
設計說明 – P.03-12
02|轉 型
設計簡介 – P.13-14
設計說明 – P.15-20
CONTENTS >>> 2024 >
臺科建築一直是實務導向的教學模式:
四年的學習,讓我跳脫僅以個人審美包裝,一廂情願的空間規劃,能理性地面對使用者需求的空間體驗!
INTO THE UNKNOWN
指導老師:張純德建築師
青創商辦
2022
︱基地︱
台灣高雄市前鎮區復興三路133號(原台灣自來 水公司南區工程處)
︱背景︱
新冠疫情後,舉凡Google、Facebook等知名 企業都出現員工反彈回到辦公室,而傾向遠距辦 公的型態。因此,在持續高樓化的都市發展之下, 希望能探討「共享」如何在坪效為重的商辦空間 下發展,創造更人性的高層生活。
︱操作︱
動線分流是商辦大樓運作的關鍵,因此需將樓層 劃分的服務核做合理安排,再從既有辦公機能中 抽取可共享的部分,與商業空間共同規劃,同時 整合垂直、水平的動線要徑,讓共享空間能有效 提供給辦公人士,給予他們一個能自由選擇工作 區域的人性化場域。
2 共
享
THE OPEN OFFICE IS DEAD
開放辦公室已死!開放辦公室已死!開放.....
2020疫情後,當初推動普及開放式辦公 室設計的設計公司 Clive Wilkinson 建築 事務所表示: 開放式辦公室已死!
哈佛商學院在 2018 年針對開放式辦公 室做一次詳細的對比研究,結果發現開 放式辦公室雖然讓人們可以面對面,但 人們的交流減少了約 70%,透過電子 郵件或社群通訊軟體的交流卻增加了約 50%。
>噪音 >監視
導致員工必須時刻處於「十分忙碌」的狀態,此時包含AirPods 等無線降 噪耳機普及狀態達到了巔峰。
但即使開放辦公室雖然造成噪音干擾及監視感,卻是最具坪效的安排方 式。因此,如何在實務及「人性化」間取得平衡,就是我此次設計操作的 重點。
共享 X 實務
ISSUE
將「門廳接待區」及「茶水休憩區」兩項
歸類為「動、公」,且使用時長相較較低 的區域抽離,作為共享,並保有原本辦公 區域。
共享空間同時做為商業使用,提供餐飲等 商業行為合作,讓其具坪效價值。而非僅 成為低使用頻率的公設。
計算共享空間的占比,將公設占比控制於 30%以下,同時兼具商業功能。
資料 操作
實務 分析 開放辦公室配置五要素:
接著配合超高層大樓的樓層分劃,創造如 同街區一般,每三至五層附設如公園般的 共享區域,作為統一規劃之「門廳接待區」 及「茶水休憩區」。
1.門廳接待區
2.開放辦公區
3.會議室空間
4.茶水休憩間
5.獨立辦公室
可將五要素歸類為「動靜公私」四項,並將其使用時間分為高、低兩項 : 動、公 低 靜、私 高 靜、私 低(特定時間高) 動、公 低 靜、私 高 2 1 4 3
6 MIXED USU ARCHITECTURE ˙ OFFICE BUILDING ˙ SKYSCRAPER
資本大樓的盤據地
遠瞻高層建築的人性化 發展
基地選址 : 台灣高雄市前鎮區復興三路133號(原台灣自來水公司南區工程處)
亞洲新灣區,號稱高雄的信義區,涵 蓋整個港區的市政開發,而基地就 位在其精華地帶,緊鄰北方的商業中 心捷運三多商圈站,銜接南方即將 於2030前完工的金融中心,可預料 將被超高層大樓盤據,改變城市風貌 及天際線,但在持續高樓化的發展之
下,我們卻未曾思考更為「人性化」 的生活環境及工作環境。
金
這:基地位置 商:三多商圈 金:金融中心 :捷運紅線 :復興三路 :勞工公園
這 商 T
˙
OH
IUN
AIWAN˙TAIPEI
KA
S
G
SITE
USA˙NEWYORK˙CHICAG
資本大樓的發展史
Rem Koolhaas 〈Delirious New York〉
書中將紐約的天際線發展形容為資本主義下的「超現實現象」! 得利於工業革命
的發展,讓垂直城市成為可能,土地能以倍數的形式利用,而資本家為了利益最 大化,便讓資本大樓佔領了城市。
21世紀
高樓化成為象徵現代化城市的語彙,台灣包 刮台北、台中及高雄都颳起了追求天際線的 熱潮。但在疫情後,企業受到衝擊,摩天大 樓的發展史在全世界受到了震動,人們抗拒 回到如監牢般的辦公室生活......
最初
摩天大樓能整合多種機能,讓每一棟大樓成 為一個具多樣性的垂直社區,因此若從「人 性化」角度檢討,現今發展缺乏多樣性......
若將其比擬為垂直社區,那麼大樓的組成條 件對應社區機能如右圖:
DEVOLOPMENT
8 MIXED USU ARCHITECTURE ˙ OFFICE BUILDING ˙ SKYSCRAPER
O
即將抵達 15F !
捷運三多商圈站!
創造如街道般,多樣、連續性的生活體驗!
將摩天大樓比擬垂直社區,則串聯樓層的大眾運輸工具為服務核(電梯、手扶梯 等),因此可利用捷運規劃的思考方式,配合樓層分化,將不同樓層分化歸納為 一個街區。
1.兩項以上主次功能
2.街廓短小,多轉彎
3.不同年代建築混合
4.足夠密集的人口數
如何使街道脫穎而出,在喧鬧的 城市中匯集人群?
Jane Jacobs 在其著作〈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當中提到 四點「人性、有活力的街道 要素」,如左圖所示:
DESIGN
1 3 2 4
動線
比為街道大眾運輸的服務核,典型分為三種:
1.中心式
2.雙核式
3.單邊式
在本次設計當中我選擇雙核式操作。
整合
整合辦公室分析(P. 5、6)及街道元素分析(P. 9),將藉 由「門廳接待區」及「茶水休憩區」結合商業機能而成 的共享盒子,安排於服務核一旁,讓樓層分劃的街區型 態落實「兩項以上主次功能」,同時鄰近各樓層服務核 交通點,更貼近人性,便於使用。
10 MIXED USU ARCHITECTURE ˙ OFFICE BUILDING ˙ SKYSCRAPER 1 2 3
1.一層平面圖 5、6.一層室內模擬圖
2.二層平面圖 7.大廳入口模擬圖
3.三層平面圖
4.標準層平面圖
設計回顧
我在操作此設計時,深刻迷於現代主 義,大量研究柯比意的平面圖,積極運 用建築新五點,包含「自由平面」、「自 由立面」等來創造的空間層次,於共享 空間內積極操作。
同時受到紐約五人派的理查 ˙ 邁爾影 響,喜愛其作為現代主義延伸的白派風 格,不斷與指導老師做自身平面圖的檢 討、修正。同時開始重視材料的分割, 從實務上注意窗框、梁、柱等物體對立 面的影像,與材料分割做整合規劃。
未竟之處_二層平面圖 0 2 5 10M 01 . 接待櫃檯 04 . 創客咖啡廳 01 03 04 02 05 06 未竟之處_三層平面圖 0 2 5 10M 01 . 計時健身房 04 . 書牆中庭 02 . 辦公接待區 03 . 共享辦公區 02 01 03 04 未竟之處_標準層平面圖_高 0 2 5 10M 01 . 共享空間 04 . 青年套房 02 02 01 03 02 03
0 2 5 10M 01 2000.0000 1000 滇池街 2000.0000 一德路 1000.0000 修文街 復興三路 01 . 開放大廳 04 . 美食廣場 02 . 書牆中庭 05 . 綠茵廣場 03 . 商務書局 06 . 湖水廣場 02 03 04 05 06 PLAN
未竟之處_一層平面圖
1 3 2 5 4 6 7
12 MIXED USU ARCHITECTURE ˙ OFFICE BUILDING ˙ SKYSCRAPER
轉 型
2023
︱基地︱
國立中正紀念堂園區
︱背景︱
中正紀念堂因其歷史政治因素,在轉型議題發酵 的年代,如何翻轉威權意象,將紀念性場域轉化 為更日常的生活平台便成為當務之急。
︱操作︱
我們團隊以引入多元的「聲音」來破除威權僅包 容一種聲音的型態形象,而非大興土木破壞園區 建築,提案保留堂體,然而中間自由大道創造出 淺水池,兩側更增加地形起伏與植栽,提供大眾 活動空間,使紀念堂不再是「唯一」的聲音。
實務部分,我們思考未來捷運萬大線開通後的人 流,讓堂體周遭增加商業區域,提供更多樣的連 結與功能。圍牆的留存也一同改善人行鋪面與連 外交通,分階段地從「城市」角度思考園區未來。
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
14
ISSUE
ISSUE
2023年的現在,我們如何看待這座古蹟,是文化遺產、是觀光 場所、是公園、是轉乘地、還是生活的場域? 我們認為:「都是!」
比起帶有意識地去定義何謂中正紀念堂,不如讓大家自己去思 考,它對每個人的定義,我們不破壞也不崇拜,而是用一個平 等的角度建立思考。並加強原本的活動機能,讓人們與中正紀 念堂有更多的互動。
除了思考中正紀念堂的概念翻轉與增強機能以外,我們也去思 考未來捷運萬大線對於園區的影響,以及中正紀念堂位於台北 市中心所呈現的交通願景。
比起糾結紀念物的留存......
我們更想探討園區對城市未來所能提供的改變機會!?
前 ︱改善內部空間機能與反轉既定印象︱
概念上引入「高度」的設計,來模糊中正紀念堂在園區內的唯 一高度,讓人們可以從相同高度平視傳統威權,以此回應思考 歷史,而非直接破壞、掩埋。
保留在堂體前原本的軸線,增 加了水與流線,提供親水場 域,實務上也能調節臺灣炎熱 的氣候。
兩側隆起的空間則加入商業行 為,於中後期與捷運共構。
歷史 X 實務
中 ︱關注周遭大眾運輸、人行交通的改善︱
萬大線啟用後,地下將會有更加舒適的轉乘空間,將中正紀念堂 捷運站、地下停車場、萬大線與我們規劃的橋下大廳串聯起來, 並在周邊提供餐飲的空間,讓不論是轉乘的人、遊客或是居民 都能在此有舒適休閒的體驗。
HUMANIZING DESIGN
後 ︱人本城市︱
加強初期的周邊規劃,將圍牆拆除 後重新調整人行、自行車、停車格 與公車道的關係,並保留部分圍牆 與小商店結合,配合座位區的設置, 提供行人更佳的道路體驗。
18 MIXED USU ARCHITECTURE ˙ URBAN DESIGN ˙ PUBLIC TRANSPORT
自由、生活化的「聲音」
悠閒的「聲音」
流動、商業化的「聲音」
人本的「聲音」
20 MIXED USU ARCHITECTURE ˙ URBAN DESIGN ˙ PUBLIC TRANSPORT
INTO THE UNKNOWN >>>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