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GreenCare

Page 1

永續環境與綠色照護

CYLA X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Green Care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學成果冊



01 益康與療癒

CONTENT

1-1 自然與療癒 1-2 療癒空間設計 1-3 園藝治療 1-4 療癒空間案例 1-5 療癒益康空間設計成果 - 新竹愛恆

10 11 14 15 16

02 社會住宅 2-1 LEED 與 WELL 綠建築之過去現在與未來 24 2-2 社會住宅案例 26 2-3 社會住宅競圖成果

28

3-1 低衝擊開發 3-2 生態攔截系統 3-3 綠屋頂 3-4 透水性鋪面 3-5 樹箱過濾設施 3-6 植生溝 3-7 雨水桶 3-8 滲透側溝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03 都市防洪

04 防疫思考 4-1 防疫構想與需求 4-2 防疫空間案例 4-3 防疫空間設計練習成果

50 52 58

3



課程目標 由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探討對環境更 加友善的景觀設計可能性及生態工法 應用,以達設計有益健康空間,並同 時兼備永續綠化及美化功能的願景。

課程能力指標 1. 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之能力 2. 環境營造專業知能 3. 環境規劃與設計之實踐能力 4. 社會關懷及服務

5


教師介紹 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美國伊利諾州註冊景觀建築師 美國伊利諾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碩士

許宜珮

6


學生組成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景觀學系 三年級

7



01

益康與療癒 1-1 自然與療癒 1-2 療癒空間設計 1-3 園藝治療 1-4 療癒空間案例

資料來源 : 授課教師實作案例

9


1-1 自然與療癒 自然為何影響身心? 理論一:好生天性論 Biophilia Theory 人類演化基因內深藏著愛好自然生命的天性,儲存在先天的基因密 碼裡。(E. O. Wilson, 1984) 好生的天性若未得到滿足會造成一種基 因與先天心智結構的萎縮與挫敗。(Kellert, 1997)

理論二:壓力恢復 Stress Reduction Theory 人類遠古對自然中的危險會採取鬥爭 (fight) 與逃離 (flight) 來回應, 兩者皆產生很大心理壓力,而壓力會衝擊免疫系統,造成身心疾病。 研究顯示:人只要接觸到的是安全與適合生存的,具有復原性的自 然環境,對減少壓力有正面效果。(Ulrich, 1999) 壓力的主要來源 : 喪失控制感、缺乏運動、喪失社會支持、缺乏接 觸自然,然而療癒花園是解決之道。

自然如何療癒:定向與非定向注意力 理論三:注意力回復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Kaplans, 1999) 自然環境有助於恢復定向注意力,因為 鳥鳴,花香,綠意…等元素,能吸引人的 非定向注意力多過於定向注意。

自然環境或要素 間接溫和鼓勵 “非定向注意”

恢復定向注意力的環境設計特質 : 1. 魅力性 (Fascination) 環境自然引人入勝,無需耗費定向注意

2. 遠離日常生活 (Being away) 離開習以為常的環境

大腦因此得以 放鬆與休息

3. 延展性 (Extent) 提供探索可能性,不侷限於日常生活

4. 包容性 (Compatibility) 10

能夠迎接且支持人類的使用

重新活化 “定向注意”


1-2 療癒空間設計 療癒庭園分類 定義:與醫療或照護機構連接,有圍牆的,定期維護的庭園,提供 個人體驗植物、自然、清新空氣的機會。 (Gonzalez and Kirkevold, 2013)

1. 漫步庭園 wander garden

給焦躁的個案提供適合漫步,安全又可 靠的空間 適合:失智症中期容易迷路,年長或行動不便者,容易跌倒骨折

2. 五感庭園 sensory garden

庭園對知覺感官帶來刺激,可分為: 主動使用 : 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如摘花,社交 被動使用:單純享受庭園景致 人體「五感」感知機能,最好以視覺及聽覺為主。(野村順一,1996) 年長者以嗅覺衰退得最慢。 設計可以從人的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對應至「空間設 計」的「光環境、聲環境、溫熱環境、空氣環境與飲食環境」。

3. 療癒性庭園 healing garden

不涉及精確的設計 開放給所有的人,如醫療照護機構的戶外綠色空間

4. 治療性庭園 therapeutic garden

具有具體治療目的,針對生病患者 如改善睡眠型態,強化肌肉,減少問題行為等等

5. 恢復性庭園 restorative garden

由環境心理學之恢復性體驗而來 還須有更嚴謹之實驗設計驗證恢復注意力之效果 (Huang, 2018)

11


療癒空間設計要素 1. 一定要是無障礙空間。 2. 空間或動線易懂,減少未知焦慮。 3. 以包被方式 (enclosing) 提供安全感。 4. 具備有效遮蔽與分隔。 5. 空間設計平衡,整潔且容易維護。 6. 鼓勵使用者與自然生物及環境互動。 7. 依使用者與場所訂定計劃性活動。 8. 景色優美。

療癒空間基本要素 a. 步道 連接空間,成為活動主體 寬度需求 45 公分:一人通行 150 公分:兩人並肩而行 90 公分:輪椅通行(單向)

Tinley Ingalls Memorial Hospital

1

Tankus Memorial Garden

2 12

3

Bannockburn Offices

4

圖 2. 路徑可循環,指示清楚 圖 4. 步道兩側應有照明 圖 4. 依需求可以自行決定使用時間與長度 圖 1. 適當提供休憩點(座椅,欄杆)建議每 50 公 尺有一處可休息 圖 3. 設計不易迷路或混亂,減低壓力


b. 舒適休憩區 座位提供 步道中途設置涼亭與座椅, 成為社交空間,必要時可轉 換為小型派對或集會場所。

利用花圃周圍可坐 庭園桌椅

涼亭、花架 提供遮蔭

護欄或花圃 可憑靠

水景

降低溫度

c. 活動區塊

提供全方位活動可能 大型集會空間

約 20-25 人以上活動所需,可以供 瑜伽,婚禮,典禮…使用具機動性

私人空間

利用矮牆,植栽或水景圍塑空間

互動空間

輪椅和一般人接可使用,能家族共享

13


1-3 園藝治療 園藝相關治療具體做法

迷宮花園(Labyrinth Garden) 提供思考空間,且讓病人可順著軌道 走,訓練平衡。

步行迷宮花園提供解謎思考空間, 且兼具美麗療癒景觀。

花圃架高,下方騰空,方便輪椅病患進行園藝操作。

14

園藝治療花圃 種植可食用與觀賞作 物,提供感官刺激,改 善活動力。


1-4 療癒空間案例 療癒空間案例分享 Tankus Memorial Garden – 紀念花園

Bannockburn Lakes Office Campus – 商用辦公園區

Terra Vista Alzheimer Center – 阿茲海默中心

The Highlands at King Home – 安養中心

15


1-5 療癒益康空間設計成果 - 新竹愛恆 基地簡介與需求

16


黃禹潔 吳宗翰

17


何柔風 賴翰程

18


陳顗荷 許昀臻 蘇詩婷

19


吳長恩 王宣懿 祁志先

20


黃姿璇 伊雨嘉

21



02

社會住宅 2-1 LEED 與 WELL

綠建築之過去現在與未來

2-2 社會住宅案例 2-3 社會住宅競圖成果

資料來源 : 國家住宅與都市更新中心,2021 第二階段社會住宅基地台中惠民公園基地地區說明會

23


2-1 LEED 與 WELL 綠建築之過去現在與未來 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

六大指標 : 1. 永續性基地條件 2. 其他創新設計 3. 室內環境品質 4. 建材及資源利用 5. 能源與大氣環境 6. 水資源利用效率

WELL 101 Catalyze our built spaces as mechanisms to deliver health and wellness benefits to all people within them.

核心思想 : Equitable 公平性 Global 全球性 Evidence-based 實證 Technically robust 技術含量 Customer-focuse 使用者優先 Resilient 韌性

評分範例 :

A02 空氣 > 無菸環境 禁止在專案邊界範圍內的室內區域吸煙和使用電子煙。 C16 住房平等 本 WELL 條款要求專案指定無差別對待的經濟適用房,降低低收入用戶的住 房花費,並提供多臥室選擇。所有經濟適用房均為無差別終身制。

24

WELL 與 LEED 之差別 : LEED 以建物為中心 v.s WELL 以人為中心


台灣綠建築 EEWH

1999 年 9 月開始實施,全世界第四 個實施的綠建築標章評估系統,考 量台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 指標本土化。 從七大指標到九大指標 1999 年起始指標: 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 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 2003 年增加:生物多樣性、室內環境。 為加速都市計畫範圍內危險老舊建築之重建,提昇建築安全 與國民生活品質,營建署於都市更新條例,都市危險及老舊 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均已規範綠建築容積獎勵。

25


2-2 社會住宅案例 社會住宅是什麼 ?

台灣社會住宅簡介 台灣的社會住宅 : 1. 以出租為運作模式 2. 承租有租用年限 3. 有申請資格限制 4. 租金相對便宜 台灣社宅與國外社宅設定模式之比較圖

社會住宅入住對象及管理

26


社會住宅案例介紹 桃園市中路一號社宅 地點:正光路 888 號旁 一房型 66 戶(17 坪套房) 每月租金 $5,200-$8,200 元 二房型 76 戶(24 坪及 33 坪) 每月租金 $5,900-$15,400 元 三房型 9 戶(45 坪) 每月租金 $16,100 - $21,400 元。 申請條件: 一、18 歲以上 二、設籍桃園市滿一年或於桃園市就學、就業 三、家庭成員於基隆、臺北、新北、桃園、新竹縣市均 無自有住宅 四、每人每月平均所得低於新臺幣 5 萬 3,484 元 五、不動產總價值低於 551 萬元

台北市明倫社宅、松山健康社宅

明倫社宅

松山健康社宅

老人住宅範例 長庚養生村

27


2-3 參與社會住宅競圖成果 參加 2021 學生競圖 : 住都盃

2021 住都盃 競圖簡章

參加 2021 學生競圖 : 台中好宅

28

2021 台中好宅 競圖簡章


▲節錄自學生社會住宅競圖報告書

29


王詩慈、周岳、陳昭旭、黃煒翔、劉思昀、游智凱 製作

題目 : 新庄 簡述作品主題 : 本設計以共融、益康、永續作為 三大核心,揉合在地元素,建構 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良好關係, 創造高齡宜居的新生活型態。 設計說明 : 我們提出三大核心 : 共融、益康、永續社宅之住戶組成多元,從銀髮族至學齡前兒童,除了一般戶, 更有一定比例之青創及社經弱勢戶,我們企盼透過空間設計手法,提高可及性,友善各種族群,使住 戶有機會交流及產生情感。 透過療癒性的空間設計,如垂直綠化提高綠視率,設立園圃提供健康的食物來源,創造五感體驗 刺激不同感官,提升身心靈的健康,讓回家就像為心靈充電。以綠建築指標做為設計參考,達到開源 節流。提高綠覆蓋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讓社宅成為綠色生活的代名詞。 創造一個能消除階級與世代之間鴻溝、療癒人心、並與環境共好的社會住宅,讓每一個住戶都感 30受的到回家真好 !


李承憲、吳沂宸、陳靜、陳采妮、蘇士筠、許育瑄 製作

題目:蜂夥倫 簡述作品主題 : 運用蜂巢的六角型作為空間的整 體主題發想,提高使用空間及接 收陽光的面積,將大自然元素融 入生活中。 設計說明: 對於剛出社會的青年來說,在外租屋的都市鄰里是冷漠的,居住的空間是短暫的,因此我們運用 周邊既有的住家、配合學區塑造一個永續緊密的群落關係,讓剛開始面臨社會壓力的青年產生歸屬 感,也讓周邊的長者擁有一個社區活動的據點,創造一個超越年齡的共好社區核心。 並且運用蜂巢的六角型作為空間的整體主題發想,提高使用空間及接收陽光的面積,將大自然元 素融入生活中,不但增加附近居民活動空間,也提高住戶居住品質,打造宜居的共好社區。

31


許聖浩、張力慈、柴雋、林睿紳、葉家瑄、楊舒媛 製作

題目 : 樂齡。產。葉。戀 簡述作品主題 : 生活到老的可變動環境,擁有適 應社會自然之韌性,建立智慧時 代的共好連結,創造多世代交流 的共享社區。 設計說明 : 未來的我們仍不忘生產、渴望自然、眷戀年輕,高齡除了長照還有許多生活的可能,我們提供社 區高齡共事的產業空間與體驗活動,延續且肯定自我價值,配合綠色空間,增加戶外活動,促進更多 鄰里交流,綠色環境的營造使處於繁忙都市的居民有療癒身心的樂園;不同空間單元能夠變動,保持 彈性和韌性,應對氣候變遷,適應社會變動的空間需求,對於防疫也能有所策略的變動。 對於正視老化的高齡者,眷戀年輕是對抗衰退的動力,而我們期望打造協助正視老化的生活環境, 引入產業,讓高齡者維持工作服務的社會價值,開放自由的公共空間,讓社區居民共享友善環境,保 持參與活動的熱情,擁抱自然、運動強身與多元的社交,並且藉由智慧科技提升照護系統,使社區具 32備在地老化的環境。


王聖勛、洪霈霖、陳新、姚思丞、劉庭維 製作

題目:長榮 EVA 簡述作品主題 : 年輕人能做的事情,老人怎麼就 不能做?誰說老人就沒有創意! 年輕是本錢,活得久就是本事, 過了青春人生一樣可以精彩! 設計說明: 隨著高齡化的社會趨勢,如何安頓老人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然而現在的社會給高齡者的環境是傳 統且枯燥的,雖為他們創造了住處卻沒有給他們‘’生活‘’。 難道老人的生活就只能選擇安逸無趣嗎?難道老人就是固執呆板的嗎?難道過了年輕就不能再青春了 嗎?

33


林楷哲、賴品蓉、謝宏斌、潘卉瑜、邱珮娟 製作

題目 :Succulent & Life 簡述作品主題 : 轉譯多肉植物的生長特性在空 間,期望建築和空間具有面對災 害的適應力。 設計說明 : 因為這場疫情讓我們有時間重新思考,我們身為空間規劃專業者能夠做些什麼 ? 雖然生活被疫情 搞得一團糟,但我們應該能夠更有遠見的去思考我們設計上的思維,我們設計的步只是當代所需,也 包含了那些還未到來的將來,城市應當更具適應能力,而非如此脆弱,在這樣的概念下我們希望能創 造出一種新的居住型態及生活模式。

34


陳文欣、賴玉菱、黃詩涵、李思嬋 製作

題目 : 宅疫起 簡述作品主題 : 越來越多人重視人與環境的關 係,因此在建築的概念上,不再 是只提供人類居住為主,而是會 與周圍環境產生共鳴。 設計說明 : 在疫情下,口罩成為生活中的必須品,因此這次的設計概念以口罩為出發點,計畫借由口罩三層 布料為發想,營造疫情下友善區隔的社區。口罩外層阻隔帶有病原的飛沫或血液附著,如社區外層以 鋪面、植栽及水域的方式,隱喻地阻隔外人進入社區。口罩中層主要功能為濾除微型顆粒,轉換至社 區規劃則將中層視為最主要消毒區域,在住宅入口處進行管制與備有完善消毒設施。口罩內層則為吸 收汗水、油脂與戴口罩者的口沫,以讓使用者可舒適地長期佩戴,如設計每層有專屬社區居民的活動 空間,讓居民在疫情下可以避免多人聚集空間,悠閒地進行戶外活動。

35


朱玉婷、許琳、楊凱暄、陳宣、林涵妤、曹允恆 製作

設計說明: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愈來越少,甚至有許多時候住在你身旁的鄰居是誰都會不太 清 楚,工作繁忙、時間步調快速、人際之間互動少及少時間親近自然,導致我們的生活變得壓抑緊 張。 同時之間,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在未來長者們的需求或許不一定能由他們的子女滿足, 如 何利用住宅中的公共空間讓各個年齡層互相照應,希望透過綠化、建築物及公共空間的規劃及改 善,打造一個既能滿足便利的生活機能又可以讓使用者在科技環境下可以多跟周邊人事物互動的樂 齡住宅區。

36


題目:齡居 簡述作品主題 : 活化各個年齡層的交流,平衡生 活步調。打造沒有代溝,可以促 進交流的共融社區。

37



03

都市防洪 3-1 低衝擊開發 3-2 生態攔截系統 3-3 綠屋頂 3-4 透水性鋪面 3-5 樹箱過濾設施 3-6 植生溝 3-7 雨水桶 3-8 滲透側溝 資料來源 : 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編制與案例評估計畫

39


3-1 低衝擊開發 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低衝擊開發

Dunnett and Clayden, 2007

Q: 都市為何淹水 ? 都市主要由建成區與道路 ( 佔都市 1/4 面積 ) 構成隨著森林逐 漸開發成聚落、都市,開發建設的比例逐漸拉高,不透水鋪 面的面積隨之增高,當都市中有 75-100% 不透水鋪面,平均 入滲土壤的水量約只有 15%,有 55% 水形成逕流 ( 於地表流 動的水 ) 相對於開發前的森林,逕流量只有 10%,而有 55% 的雨水入滲土壤中,回補地下水。 LID 定義: WHEN: 90 年代在美國開始發展 WHAT: 暴雨管理技術方法 WHY: 為了實踐都市永續發展 HOW: 透過在地的、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 術,來控制暴雨所產生的逕流與污染,使開發地區的水文循環, 能夠盡量接近開發前的自然狀態。 LID 常見技術 : 透水性鋪面 Porous Pavement 雨水儲存系統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生態攔截系統 Bioswale 植草溝 Vegetated Swale 綠色屋頂 Green Roof 40


3-2 生態攔截系統

41


3-3 綠屋頂

42


3-4 透水性鋪面

43


3-5 樹箱過濾設施

44


3-6 植生溝

45


3-7 雨水桶

46


3-8 滲透側溝

47


▲ The Food Court 美食廣場將空地改造成公共戶外用餐花園。野花和草在修剪過的休息區之間沿著單向礫石路徑創建一個緩衝區。 容易組裝的傘架為用餐區提供遮蔭。路徑盡頭的洗手站,鼓勵公共衛生實踐。


04

防疫思考 4-1 防疫構想與需求 4-2 防疫空間案例 4-3 課堂練習 : 疫情下防疫的空間與景觀思考

4-4 防疫空間設計練習成果

資料來源 : Design for Distancing Ideas Guidebook: Reopening

Baltimore Together, 2020

49


4-1 防疫構想與需求 以包容、健康、公平為核心,關注“物理疏遠”的概念與“社會疏 遠”——仍然希望人們聚集在一起,但要安全地聚集在一起,並且 支持恢復繁榮的商業,創建人們實際使用的空間。 擁抱人本城市的最佳實踐、活力和溫暖,反映和放大周圍社區的現 有特色,並且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實現獨特、溫暖、引人入勝、 安全和重新想像開放空間。

▲ ParKIT : 一個移動公園零件套件,位於一個攜帶型櫃台內,櫃台內擺滿了速成式公園內容,可駕車 輸送。

防疫空間設計需求 : 1. 暫時的(同時考慮永久安裝的可能性) 2. 低成本(安裝預算為 3 萬至 10 萬美元) 3. 解決食品服務、零售和其他服務行業的需求 4. 位於公共場所的戶外(即人行道、封閉街道、停車位、空地、停 車場) 5. 以人為本(那些使用街道、公園、公共空間的人,尤其是那些光 50顧當地企業的人)


防疫設計構想 : 1. 支援使用者的安全,並傳達安全正在考慮 2. 考慮一系列使用者和團體,並支持他們的安全互動(從幼兒到老 年人、從單身人士到大家庭、不同能力的顧客等) 3. 優先使用耐用、可重複使用的可持續材料和施工方法,以便在其 他地方拆解和重建碎片 4. 優先考慮可見性、可讀性

▲ ParKIT : 移動公園零件套件,將成為大型便攜式售貨網的一部分,店家或社區可以在指定時間內租 用該通路。它代表著運輸和組裝容易。

▲模具和兒童路面遊戲用品

▲輕質可摺疊金屬小酒館套裝,可組裝 ▲櫃台可用於餐飲和服務行業 櫃台應設置電源和攜帶型水源 51 成長凳座椅的塑膠牛奶箱


4-2 防疫空間案例

Curblet Commons

“Curblet 共 用 區 ” 將 停 車 道 轉 換 為 社 區、 購 物、 服 務 和 烹 飪 場 所 的 公 共 空 間。 Rampin‘over“ ADA 可及路邊坡道,提供可調節的 高度移動路塊。 ”Wingin’It“ 鉸鏈分區可以設置成不同的角度, 以便適當地隔出社交距離。預鑄植栽盆定錨了分隔, 提供美化效益,並且作為喜愛路邊生活的人們保護的 屏障。

52

”Gridn‘SAFE“ 模 組 化 模 具 採 取 視 覺 和 觸 覺 的 線 索, 以 保 持 公 共 健 康 的 個 人 空 間。 可 定 製 的 腳 印 和 6’ X 6‘ 網 格 系 統, 使 用 噴 漆 和 環 氧 樹 脂 漆 增 強 導 盲 點, 提 供 視 障 者 足 部 感 覺。 由公家單位進行城市空間與線條,彈性柱和自行車架 的設置等等。巧妙、高對比度的繪畫設計,在視覺上 統一了 Curblet 共用區,同時將共享汽車停放的舊址 標記為行人歡樂和商業使用的安全空間。


Micro District

COVID-19 大 流 行 加 劇 了 黑 人 和 棕 色 社 區 無 法 使 用 雜 貨 店、 餐 館 和 圖 書 館 等 基 本 設 施 的 程 度。 在 這 些 受 災 最 嚴 重 的 社 區, 居 民 被 迫 在 鄰 近 社 區 外 冒 險 尋 找 基 本 必 需 品。 此外,由於複雜的和繁瑣的申請流程,以及外部訪客不願光顧服務不足社區 的企業,少數族裔服務企業歷來無法彌合准入差距或嘗試在公共場合運營。 但 COVID-19 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擁抱新的機會,慶祝文化多樣性和創業精 神,在社區往往被排除在談話之外。Micro 分區是解決方案:一個配備人員的彈 出式集線器和鄰里錨,通過各種功能安全愉快地滿足鄰里需求,包括但不限於兒 53 童活動、健康檢查、食品卡車和移動理髮、藝術、移動圖書館和互聯網接入。


Make ApART 這個設計位於高地鎮創意聯盟街 對面的一塊空地上,提供了一個 安全、可集體社交的場所,通過 藝術課、表演和其他聚會將不同 的團體聚集在一起。 空間由每個角落的集裝箱劃分, 提供藝術儲藏、零售或洗手間。 模組:該網站由 11x12 英尺的「模 組」網格細分,可容納 4 到 6 人 的小組,同時提供與其他出席者 的距離。

54

此處顯示為特定於網站的集體, 模組擬安裝在備用城市空間中。 核心:每個模組的核心是「翻蓋 桌頂」。這桌子具有可旋轉的頂, 使用者體驗將是由社交距離、創 造性活動或個人空間感去創造。


Hygiene, Hon 此設計為店家的重新開放提供了一個架構, 並詳細說明瞭幾種方法,強調社交距離和有 效的手部衛生。 1. 模組化洗手站配有儲水池和腳踏板,可免 觸摸操作。廢水被過濾和收集,作為灌溉相 鄰的種植者。 2. 這些站可以單獨安裝或排列安裝,巢聚時 成為聚落,創建一個網路洗手站和物理距離 座位。 3. 圖形和標牌使用:人行道、建築立面、 門和洗手站的彩色標記,展示適當的物理距 離,用於排隊和穿越、洗手技術和其他建議。 4. 改善門戶硬體,讓民眾減少接觸表面。對 現有門進行小修,已進行免觸摸的操作。 該設計旨在利用國家衛生建議在公共領域的 視覺和空間表現來減少疾病傳播。

55


Find Your Tropical Islands

一個以社區為驅使動力而創建的地方,達 成物理性疏遠的方法。使用易於取得材料 和對象的系統。社區推動的物理性疏遠表 演廣場、熱帶休息室聚集空間和熱帶市場 空間共同作用,讓人們重新走到一起。 島嶼的大小為 1-6 呎直徑圓形,提供不同 設計思想到活動水準。 一個大型的社交安全距離表演階梯位於中 心。創建島嶼所需的材料是噴霧粉筆、臨 時油漆或乙烯基圖形。可持續地重複使用 的譬如座椅、現有桌子、雨傘和隔板的舊 輪胎等材料,這些材料將被應用於市場空 間和輕鬆的物理疏遠聚集空間。

56

鼓勵所有專案在社區內本地採購。尋找你 的熱帶島嶼,尋求通過消除社會疏遠和鼓 勵物理疏遠來恢復社區和表演空間。


Organizing the Street

Space Frame

57


4-3 防疫空間設計練習成果 潘卉瑜

李承憲

58


柴雋

陳文欣

59


賴品蓉

陳宣

60


楊舒媛

蘇士筠

61


NOTE

62


製作團隊 :

許宜珮

賴翰程

楊舒媛

陳昭旭

葉家瑄

感謝 : 中原大學 Hub- 地方創生計畫 編輯 : 楊舒媛 63


Summer 20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