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ON
A
I
2 關 於 有關此本作品集的概念,我嘗試以三個英文單字 來構築,分別為 I Escalator 及Isolation,而選擇這 三個單字來合成一個全新的英文單字 IESCALATION作為名稱。 I 代表的是「我」 Escalator 表示的是手扶梯 Isolation 有隔絶一切的意涵存在 手扶梯這個名詞,給人帶來的印象是為了便捷、 以疏運為導向産生、多人且擁擠、指望看到前方 目的地但看到的只是前方乘客,更多時候人作為 主體在手扶梯彷彿只是輸送帶上的肉塊,帶著曖 昧的指示朝著目標前進,但對於自身卻一點想法 也沒有,産生了與這個空間的異化,已經失去了 對於空間的控制力,導致自身與空間是處於被隔 離的狀態。 「我」作為一個敘事者,在城市的運轉下,同為 運轉中被絞入齒輪的犧牲者,究竟是人主宰了城 市或是我們交出靈魂維護著城市的運作?

3 觀察到這種現象的存在,我想要更進一步描述,此種與空間異化 的現象影響到人的内心狀態,造成了人在連續而不間斷的時間軸 中改變,生而為有自我思考的生物存在,人類是怎麼意識到自己 與之前的差異,是透過自我,或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而發現? 透過這個大主題,此作品集會搭配攝影作品來進行自我的剖析, 選用深綠與灰來當作主要的配色,身邊的朋友們説我給人的感覺 就像是深綠色,沉穩而讓人感受到舒緩,搭配著灰色,由黑與白 兩個極端的色彩調和而成的顏色,這是最能表示我作為敘事者的 顏色。 封面採用了綠色的斜紋,除了能讓人聯想到緩緩上升的手扶梯之 外,有幾條灰色的線也表示了自身與空間的異化想像,正中間灰 色的A,A也是26個字母的首位,也常常被當成是匿名的代號,我 想做的是化身為A,藉由作品集建立我與讀者之間的空間,使作品 集變成是一個「共間」。



4


5 一個非慣性的動作重 複十餘次之上,身體 的記憶就會強迫此一 行為變成習慣,久而 久之就會融入日常, 反覆發生,以至於我 們完全忘記它原本是 被排除在生活之外的。 於是我們 (人) 選擇的是依附在日常這個常規體制之下,驅使我 們做這件事的動力早已不是渴望本身,只能陷入這個迴圈之中。


6 焦躁、焦慮、不安感,某種程度上三個相似的詞彙在那樣的狀 態裡,感受就像是在夢中,但不確定這是不是夢,沒有意識到 這裡不是現實,在夢境與即將返回現實的那一個交會點,那是 突然湧起的,但站在那個交會點的當下,自己本身卻是永恆。


7 等到你真的意識到這是在夢裡,又或是早已回到殘酷的現實中感 歎,那種感覺便會突然散去,就像是焦慮,差別在於焦慮早已掌 握了你的弱點,它輾過痛處,壓制你在交會點上進行永無止盡的 等待,它不會散去,只會在你毫無防備時將你淹沒,你也只能任 由焦慮翻湧你的心靈。


8


9 發展的比擬,總是常以「春芽」「綻放」當作是一種將抽象概念 作為具現化的想像,或是以「破繭重生」的意象,作為新生的譬 喩,那麼,人在連續而不間斷的時間軸中,何以有突破此時序而 創造出全新的自我狀態?是透過什麼方式覺察到自己是需要被改 變而作出了改變?猶如啓蒙一般,是自身獲得了勇氣而從所謂咎 由自取的「被監護狀態」中走出。 那麼,介於變與不變之間的觸發點是什麼?



10




11 「藍色」 在我印象中,每當別人問我最喜歡的顏色,或是要我在多樣物品擇一 時,我總能不假思索地答出,就是藍色,確定要選藍色,我著迷於蒙 上不安定感的顏色,即便藍色常與晴天、大海畫上了等號,但是天氣 是難以捉摸的,海洋是深不可測的,兩者間的不確定性又幫湛藍再增 添了一抹神秘的氣息,但,在一個不是很明確的時間上,我卻不再肯 定我的答案,反而是陷入了猶豫的迴圈中,原來變與不變之間是這麼 容易就發生,出發點也僅是一個意念的不同,而從小概念擴於全身, 乃至於多年後「我」變成了一個與原先的自己截然不同的人,這樣的 改變,還能使「我」被稱為是原先的自己嗎?


12 無物的虛空狀態,為什麼是成立的?


13 如同哲學經常探討同 一性的問題一樣,是 否要將原先的概念整 個替換之後才能被稱 為是全新的「物」, 荒蕪的地是否經歷整 建以後就不是原先的 地,但「地」的本質 並沒有改變,改變是 外加的,但地已經不 是原本的那塊荒地了。




14 變 三個階段代表的改變



15 變 傳統與此的應對




16 相對應的概念 經比較後才會出現


17 日昇日落,看似全然不同的兩件事,其實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也許存 在的是必須遵守的秩序,而我們 (人) 只是活在秩序之下卻無法覺察。 正午 / 夕沉

18 生而為人,面對自身的自我認同,「我是誰」已然是個重要的議題, 何能直視内心堅韌的認定而不至於受到衝擊而深陷於掙扎和矛盾之中, 自我的構成要素能否抵禦外侵的改變已經不是必須探討的重點,而是 這樣的改變在主觀認定中究竟是好的還是壞的?好壞的標準是否真如 秩序認定而無法改變?


19 臺北 / 高雄 兩地早已超越單純空間上的往來 對於 「我」的塑成也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

20 世界、整體、他者與我的存在 我也還在思考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我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可以概述 我是誰,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變動,答案也許是曖昧不明的,於是人類 死守著日常,因為那是他們以為能存在於變動世界中唯一不變的事物, 尋找自我這類的説法我並沒有辦法苟同,畢竟尋找的本質是必須先存 在,才能肯定自己在追求的究竟是什麼,界定未知事物的同時,同時 已經定義了它的存在,與其追求變與不變之間的觸發點,不如遵循當 下的感知狀態,自身經驗的體會才能證明自己存在於當下。


21 敬 日常與變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