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住臺東夢想的價值與行動 臺日雙邊在經驗裡對話裡並勾勒 未來 在經驗裡對話
我們+起來 together is power 當我一起+成我們 從「我」成為「我們」 02
14
在Paqeljing中永續 創造部落自營經濟 ——捌個零社企
20
Let's pasela' tu! 屬於東河的「美」式部落生活 ——巴勢拉杜工作室
26
牽起族人、旅人、友人的手 徘徊現實與夢想間的專注實踐 ——土坂金樹
32
「回部落」的多重可能 打造多元無限的青年發想基地 ——建和鹿寮
41
排灣族的麴與外省人的麵 乘載記憶與技藝的麵麴教室 pikak麵麴文化廚房/ kituru學習文化工作室
42
感受小米空間的獨白 依循著時序而生 ——卡路風工坊
43 連結cina身影的布農廚房 實踐分享與食農教育的戶外教室 ——卡那歲工作坊
44
練習彼此聚在一起 慢慢開始我們想要的事情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社區發展協會
【夢想SOP】
我們想要慢慢找出一套方法 互住我們夢想 know how
我們+起來 歷年團隊
08
匯流十年遇見你 sasecevungan 在這裏 ——sinapayan青年工作站
38 與家再連結 返鄉青年與部落聚合的起點 ——Salong農特產品展售中心
39
打造sa'sa工藝空間 讓記憶裡的工藝延續於生活 ——賽妃手作坊
40
「慢」經營 與朋友分享山、海與天空的基地 ——金剛山surf monkey獨木舟基地
我們一起走過
這不是因為地方創生開始的計畫,卻是為臺東創造的另一種可能。
近年來,地方創生似乎成為解決地方現況的萬靈丹,但什麼樣的地方 創生,適合我們臺東?或許除了山海交會的自然景致以外,人的生活 軌跡是另一種臺東獨有的魅力。自從上任以來,縣府各處幕僚夥伴, 在一次又一次的會議裡持續思考著,直到由原住民族行政處「原住民 再造山海部落新美學計畫」執行的第七年,在縣府與地方夥伴協力的 路程中,我們似乎慢慢走出一條臺東獨有的道路。
對於這個計畫名稱,或許會有些陌生,但提到「我們+起來」許多人 一定都會有所共鳴。在以文創做為地方轉型核心的浪潮之下,我們不 禁需要反覆思考,究竟我們要的「文創產業」,還是「產業文創」?
我始終相信在臺東,所努力的不是將所有的產業都文創化,做出大同 小異的文創商品,而是思考如何藉由深化文化的基底,創造臺東獨有 的產業符碼,跳脫過去因為發展產業而需要文化,鼓勵族人追求與厚 實自身的文化,成為部落最強韌的力量,未來也將是產業市場上最大 的品牌區隔。
這樣的思維下,從部落出發,深化人與環境所共生,並層層疊起的文 化底蘊。過程中,不是由臺東縣政府去決定樣貌,而是從土地慢慢長 出各自的發展;充分相信這片土地上的人,相信夢想的重量同時轉換 實際的行動,練習與部落一起守護也互助,找到適合的方法。
「實踐是需要時間的」擔任縣長以來,期許縣府團隊能實踐慢經濟的 精神。我們+起來,便是最好的印證,從每一個夢想的點開始,完善 每一個空間去承載,最後串起一條軸線甚至更全面的臺東,用更「慢」 的方式,感受這片土地日常的紋理、文化的厚度以及風土氣息,以更 適宜地方的發展模式前進。臺東縣政府未來,也會持續將地方團隊與 族人的力量加乘起來,在屬於臺東的山海間,勾勒出更不一樣的樣貌 與景致。
█
2022年我們+起來計畫一次展現6年計畫執行成果大型展覽,名為【夢想互助社】,在這6年的執行過程中,一起守護 大家的夢想,找出方法,找出夥伴,為夢想鋪出一條實踐的路徑。因而融合「互助」、「護住」兩詞的音義,取名「互住」。
臺東縣縣長
我們+起來 together is power 當我一起+成我們
我們+起來,用八年的時間,與不同的夥伴「嘗試建構一套政府與地方協力,從地方的想要與面臨的問題出 發,以空間為基地,經夢想轉換並共創能持續經營與使用的載體,成為地方培育與實踐的模組與孵化器。」, 透過不同的路徑,慢慢找出一套方法,透過互助協力的形式,護住夢想最初的火苗,燃起期待的未來。
2017年開始,由臺東縣政府申請原住民再造山海部落新美學計畫,提出「我們+起來」作為理念與方法。
執行至2024年,已經邁入第8年,藉由善加利用部落內部的閒置空間,以文化為核心目的,透過「空間 改造」、「青年培力」、「品牌行銷」與「產業發展」,在臺東開展出獨特的樣貌。並隨著計畫的推進, 逐步調整執行的策略與方 法,後期更引入培育部落CEO,有系統的整合各點,藉由實際的培力與實作, 從人連結空間。挹注的經費也從硬體的空間修繕,額外納入活動與策展的費用,期待計畫從被動的推廣旅 遊,轉向到主動的自身故事策展。
從我與夢想開始 / 參與對象
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符合「空間」與「想做的事情」兩大要件,申請的資格為個人、工作室、協會與 店家。2018年起至2024年,共127個提案,入選46案執行。
用策略如何加乘彼此 / 執行歷程
計畫執行自2018年開始到2024年,可以將整個歷程簡單區分為前半期(定位摸索與計畫修正)及後半期 (計畫推動),逐步累積出不同的案例與成果,並共同實踐不同的夢想。
1. 前半期(2018年-2019年):溝通、摸索、定位、策略尋找
執行團隊與縣政府嘗試討論長期經營的策略,除了創建一套夢想實踐的機制,不再著眼於美學的詮釋與 定義,而是育成從地方長出來的獨有樣貌,並從中建立一套地方與政府共同合作的機制,成為前半期的 重要目標。
2. 後半期(2020年-2024年): 模組建立、立案累積、資源深化 取得初步共識確立計畫發展方向後,開始導入課程、陪伴顧問、專業顧問與流程優化,課程主題回應需 求進行調整,並建立學長姊分享機制,慢慢形成互助網絡,納入軟體的優化。
空間與想做的事
永續發展嘗試(後續陪伴)
資源導入
實現夢想過程(執行策略)
決定策略
問題診斷
工作坊、
資源 導入
慢慢加成我們
透過「問題診斷」、「決定策略」到「資源導入」,反覆的嘗試與討論,讓空泛的想要能夠轉換為具體的方案。
1. 培力課程 / 工作坊
扣合不同年度的需求開設課程與工作坊,舉凡品牌 經營、空間規劃、SDGS、地方創生到各種不同的 主題,皆會邀請相關講者進行分享,期透工作坊進 行自我增能。
2. 陪伴機制
計畫執行過程中,除了執行團隊的長期陪伴之外, 由兩位設計專長背景的顧問,同時也是臺東出身的 孩子—出萃生活工作室謝聖華,以及瓦力原創設計 工作室莊志豪,進行長期穩定的陪伴,確保執行過 程中能確實掌握並落實整體夢想的核心。
3. 專業顧問
由於每個空間與夢想都有各自會面臨的問題,因此 針對問題對接適合的顧問進行諮詢,透過專業回應 讓計畫執行更確實。
4. 交流參訪
交流活動包含學長姊的經驗交流與外縣市參訪。學長 姊經驗交流,重視計畫參與過程的經驗累積,並期待 形成相互支持的網絡,同時結合臺東縣原住民族部落 大學,安排外縣市相關單位的參訪,刺激更多火花。
5. 空間改造
空間,在計畫中是重要的載體,作為乘載夢想的基 地,如何回應在地文化紋理及功能,成為空間設計的 過程反覆討論的環節,改造經費約落在15-20萬間。
6. 空間永續延伸
除了空間的整建以外,如何轉換空間成為夢想的媒 介,做法就成為重要的關鍵,包含活動、遊程與體 驗都是計畫中曾經使用過的案例。
7. 設計思考工作坊
以互動工作坊形式,導入設計思考方法,透過系統 性的拆解,以及思維的發散收斂,協力參與的團隊 重新梳理,參與計畫的完整歷程以及空間經營的故 事。並且,進一步透過工作坊的引導,重新審視自 身的影響力程度,從個體、團體到關係組織等。最 後透過反思,引動參與店家相互交會,從不同的視 野重新理解自身的優勢與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進 行自我故事的書寫與表意。並藉由工作坊的過程, 針對團隊進行影響力分析以及敘事能力的檢視,最 終由參與的團隊,相互遴選出最終整體性最具影響 力與最打動人心的築夢行動,作為屬於臺東的典範 代表隊。
8. 跨國對話交流
歷經上述階段後,邀請不同國家的案例,實地前來臺 東現地與參與團隊進行交流,並且藉由論壇的形式, 分享不同議題臺東與日本各自關注的面向以及執行的 方法,透過過去的梳理與內化,最後在公開的場域, 進行自身故事的闡述以及對話,視為階段培力的重要 里程碑。同時也企盼,這樣的相互對話未來能夠過團 隊,進一步轉換成為在臺東的可行方案。
我們想要慢慢找出一套方法
互住我們夢想
夢想實踐的第一步,找共鳴。不同於其他計畫,我們+起來讓部落運 用擅長的說故事方法,練習把夢想說好,並透過拜訪與培力課程,慢 慢具體找到自己夢想的方向。
1. 拜訪
2. 練習說夢想
3. 培力課程
夢想實踐的第二步,找方法。我們+起來除了夢想基金的經費挹注以 外,團隊更透過一對一的陪伴,一起面對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並 適時地引入協力者與設計師,讓夢想實踐的剛剛好。
1. 提供協力者、設計師
2. 經費挹注
3. 一對一陪伴
夢想實踐的第三步,找夥伴。一個人做夢很孤單,一群人實踐很可以。
透過歷屆夢想實踐單位的分享、互相參訪以及成果展的辦理,找到夢 想路上一起的夥伴。
1. 學長姊回娘家
2. 夢想提案單位相互參訪
3. 成果展
4. 願意傾聽理解的公部門
餐飲服務 觀光遊程 工藝傳承
歷年團隊
金剛山 surf monkey
獨木舟基地
都麥手作烘焙坊
成功鎮
長濱鄉
芭洋Amis美饌
亞設之地 手作烘焙坊
髒孩子工作室
賽妃手作坊
社團法人臺東縣東河鄉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
巴勢拉杜工作室
SALAMA有機智慧農場
東河鄉
臺東縣sunungsung
永康青年文教協會
池上鄉
salong農特產品展售中心
關山鎮
初心榕棧
海端鄉
鹿野鄉
卡那歲工作坊
永康部落
兒童教室
延平鄉
綠島鄉
社團法人臺東縣東河鄉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 (都蘭國'Etolan style)
哈匿藝術工作室
巴布麓青空間kadruwan
臺東市
建和鹿寮-青年發想基地 (薩法客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
Sinapayan青年工作站
賢美工作坊
臺東縣射馬干 青年文化發展協會
有限責任臺東縣原住民
布拉谷果菜生產合作社
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
延平鄉
麻茶屋民宿
米巴比亞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蘭嶼鄉
不懂企業社
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附設捌個零社會企業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社區發展協會
PIKAK麵麴文化廚房(kituru)
Parilaw . pinuliman 比努禮曼工作室
太麻里鄉
屋法露工坊
撒巴里 文化藝術 工作室 金樹
大武鄉
卡路風工坊(溪石共學屋)
卑南鄉
達仁鄉
金峰鄉
Sinapayan青年工作站
金峰鄉
● 兒童教育/青年培力
在重視傳統倫理的部落文化裡,青年聚會是建立族群認同的方式,也是傳承文化與記憶流動的途徑。然 而十多年前的金峰鄉正興部落,並沒有能夠讓青年長期聚會的空間,金峰鄉正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也是部落傳統領袖的cemedas giling高國曦,看見了青年們的需求,經過與部落、政府間反覆地溝通協 調,於2014年獲得文化部的支持,整理了鐵路陸橋下的畸零地,建置了僅有骨架的鋼骨鐵皮工作站—— sinapayan。
十年來,正興部落的青年將青春投注於此,如今已然是一個硬體設備越趨完善的青年聚會空間,也是一突 破傳統聚會所性別禁忌的場域。回想起這十年,紅了眼眶:「是部落青年一起匯流了十年,才能夠成為現 在的sinapayan青年工作站。」
作為記憶流動的實踐場域 sinapayan,在排灣族裡有石頭平地、開墾之地的意 思,「sinapayan青年工作站,從命名上就可以看 出,這個空間是因為青年而啟動的。」高國曦回憶, 十年前還只是鋼骨結構的工作站,沒有牆也沒有屋 頂地度過了三年,「結果遇到尼伯特颱風摧殘,隔 壁部落的青年還打電話提醒我們,唯一的屋頂鐵皮 像是要起飛!颱風過後,工作站就像是廢墟了。」 經過颱風的洗禮,工作站空間一團糟、鋼骨結構也
快要生鏽,到了2018年,高國曦和部落青年們實 在看不下去,於是用海邊石頭鋪地板、用竹片圍起 矮牆。
「大概是到了忍耐的極限,我真的很希望工作站的 外牆可以是外牆,屋頂可以是屋頂,於是申請『我 們+起來』計畫,紮紮實實地往前跨一步。」有計 畫的支持,sinapayan青年工作站匯集著部落青年、
長輩及部落好朋友們的力量,接下來的五年就是無 盡地除草、砌女兒牆、蓋屋頂、建置生態廁所、種 植原生植物等等工程。漸漸地,寒暑假經常可以看 到青年們自發性地聚集,而平常的工作站就是部落 ina們偶爾放空、小酌聚會的空間,「一步一步地 走到現在,sinapayan青年工作站終於是我們喜歡 的樣子了。」
作為文化交流的部落客廳
集結了部落能量,現在的sinapayan工作站經常 是青年學習的基地,也是接待部落訪客的「部落客 廳」。「那些在家裡面不能做的事情,都可以帶來 工作站。」高國曦說,年輕人除了會在工作站休息 放空,也有部落長輩們會帶著傳統技藝,來教導年 輕人們編織、製作花環,工作站經常是文化技藝與 記憶傳承的據點。「也因為工作站的位置很特別, 剛好是在部落村莊的最外圍,我們也將工作站定位
為外地人認識部落的起點。」高國曦形容,工作站 就像是部落客廳,能夠在這裡告訴祖靈,部落的人 將要帶外面的人進部落、認識部落,還請祖靈們庇 佑一切平安。
為了讓工作站青年能量持續滾動,從2018年開始 每一年都會舉辦「nguanguaq好的,音樂市集」, 一年比一年還有規模,一年比一年更具企圖心, 不僅是青年們齊力完成的一場活動,也是青年們 想要讓部落族人們看見的證明。2023年是工作站 的第十年,更是舉辦了「sasecevungan匯流之處 拾年展」,部落青年們利用零碎的時間討論、分 工籌備,過程不斷地在逃避與承擔中與自己拉扯, 最終還是完成了艱鉅的任務,「這個展覽承載了 十年,很多的情緒,很多的想要與不想要。是我 們與青年們在認識自己,互相學習的過程,有很 多的感動跟感謝,是因為遇見的每個人,所激盪 出的牽絆。」
作為青年能量的匯集之地 縱使sinapayan工作站因青年而生,期待藉由音 樂會、市集等方式讓部落的人看見年輕人學習到什 麼,過程中仍被許多情緒填滿,有不少與想法間的 落差需要被解決。「因為年輕人與長輩生活經驗、 價值觀的落差,常常會發生溝通不良的狀況,我們 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讓青年與部落長輩們建立更多 的默契。」高國曦說,工作站為此決定暫停2024 年音樂會的舉辦,希望能夠慢下來好好地思考,該 如何找到工作站的新方向,去回應當初工作站成立 的初衷。
「工作站就是一直在變化、變形,每一年都會有新 的樣貌。」高國曦說,儘管工作目前看似慢下了腳 步,但依然是處於滾動式的改變,用有機的方式持 續成長,「sinapayan青年工作站接下來會是什麼 樣子?來了就會知道了!」
sinapayan青年工作站
正興部落青年(很多人)、susu、若卿、人元、 阿守、gohome、小龍哥、林弟哥、正興社區 所有人
工作站涼台(Tagetag)前方的 火塘
每次聚會前青年會拿竹片跟木 頭起火,表示有人出現聚集。
2018 ▶加入我們+起來/部落音樂會、工作站??/工作站本 體建物四周牆面及屋頂/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
2019 ▶續歌音樂會:唱vuvu的歌/青年文化成長營-情柴/ 工作站修繕,戶外牆面植栽區、石牆
2020 ▶憶起回家唱自已的歌/部落老照片回顧/青年文化成 長營-Ari kiturutulay/青年分享共識凝聚會9場/青年 工作站?下共作第一年/族語學習-排灣語/台東縣 政府青年圍火座談會 2021 ▶ Sinapayan.nguangaq好的音樂市集/興旺教會辦 理幸福家庭聚會/田野調查工作坊/快閃餐車/青年 文化成長營-tagetag生活學習空間/青年自主種植樹 豆、小米、地瓜/青年工作站-盛夏工作第二年 2022 ▶ Sinapayan.nguangaq好的音樂市集/青年文化成 長營-找路/引路人走讀-cenuk愛玉/引路人走讀手作花環/印尼音樂家採集古謠/盛夏工作第三年/ 介達部落領?高正治離世/青年參與治褒揚儀式/族 譜繪製計畫 2023 ▶再次申請我們+起來/盛夏共作計畫/正興部落工作 假期/ Sinapayan.nguangaq好的音樂市集-我遇見 你,在這裡/sinapayan青年工作站?展-匯流之處/ 正興青年文化營-正興織我心/盛夏工作坊第四年/ 夏日樂學小小青年成長營/工作站外牆更換,增加戶 外廊道/主理人之一當選協會、青年會理事長 2024 ▶太平洋的風-南島講座/金峰鄉青年會進駐辦公室/ 購買一台冰箱
8. 營運方向不 清 10. 自然素材容 易壞(竹子)
2. 動作很慢 3. 想做的事很 多,但執行 人不多
4. 室內空間很 熱 11. 還應需定期 處理
SALONG農特產 品展售中心/大 凱文: 03 可訂定個別目 標,一一的去執 行。
捌個零: 11 雇鐘點工/員 工排班。
7. 沒有錢
尚未、不可解決 2、3、4、7、8、9、 11、13
6. 錢不夠
9. 空間不合法
已解決
12. 年輕人越來 越少
巴勢拉杜: 11 可找年輕人當 志工,假日一起 整理,同時提高 大家的向心力、 認同感。
卡路風工作坊: 11 可以雇用PT Sinapayan: 03 放慢,走得 長遠,才是硬道 理。
1. 溝通不良
金樹: 07 借貸(原民 貸),人82% 原本在地方的人
季賢一、阿秀、沙玫瑰、 林弟哥、小龍哥、少汶、 安聖惠、sayuan
返鄉
潘妤潔
合作單位/組織
菲印早餐、雅比斯、台東 縣政府、WADIYAN 工作 室、有記便當、出萃生活 工作室、正興社區發展協 會、金峰鄉青年會、介達 國小、金峰鄉公所、叮哥 茶飲、正興村辦公室
移居
楊念湘、白醫師、胡人元、 白宇心
5. 找不到年輕 人
消費者
遊客
長者
高成良村長、高春玉、 葉玉花、曾金枝、沙平生、 鄭振興、高寶珠、沙桂花、 沙煥庭
小龍哥、劉秀琴、 江碧玉、杜美玲、秋 霞、李淑瑛、林雪芳、 姜善 家長
大凱文:謝謝你們的堅持!相信會有 更多的10年。
捌個零:謝謝你的真情流露。
雲浩:未來有機會帶部落青年去交流。
Talem :重持初衷,停一下再出發, 加油。
金剛山-寬子:真的是together is power的部落吶! [Kituru] :記得睡覺。
未參加音樂會的旅人、參加 部落工作假期、紅十字會 學生團隊 吳 少 汶、 若卿、阿 銳、林宗漢、 杜佳駿、陳品 瑄、susu 、姚二 哥、白宇欣、新光 青年會、拉勞蘭青年 會、阿七來、陳峰、胡人 元、陳堅賢、 阿守、鄭豪、 阿銳、黃孝擎 青年
學生
石勛安、陳少勤、 李浩恩、陳威碩、 介達國小、周高聖、 成功的國中生、大王國中、 高師大、東華大學
歪:讓青年明白這裡就是一切的起點, 謝謝發光的sinapayan。
瑄:相信你會慢慢找到自己滾動空間 的方式。
金:你超級無敵厲害的。
社團法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附設捌個零社會企業
在Paqeljing中永續 創造部落自營經濟
——捌個零社企
達仁鄉
● 餐飲服務 ● 觀光遊程
位於達仁鄉的「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簡稱『南迴協會』)」多年來致力於將自然生態與農業生 產結合,推廣自然永續、環保生態、健康自然的理念。而他們發現,臺東偏鄉容易被忽略,老弱等各項社 福計畫需要被大家關注,不過這裡的部落族人更希望透過自力更生發展地方產業,創造屬於地方的偏鄉社 福與特色經濟,「捌個零社會企業」就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
互相扶持 傳唱南迴部落精神
「捌個零」取名自排灣族語Paqeljing音譯,原意 為扶持、幫助,捌個零社企期待部落居民能夠以土 地生態復育作為基礎,善用既有的自然資源,為社 區製作無毒無害的食品,進而互相扶持朝向地方生 活自給自足的目標。「我們攜手部落居民推廣『部 落廚房』的概念,發揮社區內Paqeljing的能量。」
南迴協會總幹事張小雲說,除了讓社區的老人與孩 童健康能夠受到照顧,也在捌個零社企的基地裡 設置農作共耕與認養,依循環境友善農法耕作的同 時,也凝聚社區意識。
除了提供無毒無害的食品,捌個零社企也致力於為 南迴農作物打造一個平台,讓這裡的農作物不僅能 是社區自給,也可以讓更多人看見農友的故事,以 此推廣南迴特有的產業與文化。像是農特產品「南 迴三寶作物:小米、紅藜、樹豆」,透過嚴選與設計, 捌個零社企讓農作物不僅僅是食品,而是說故事的 載體,傳唱著南迴的豐收與在地農人的生活。
在「互助」、「扶持」的過程中,捌個零社企也進 而培訓族人、返鄉青年自給自足的能力,試著藉由 不同方式創造在地的工作機會。像是「Takec Pizza 公益餐車計畫」,特別邀請臺北的披薩達人,至南 迴考察在地食材與餐車設備,與居民共同討論製作 出饒富在地特色的窯烤山羌、蝸牛等野味披薩,並 在南迴線各地區巡迴販售,讓部落互助互愛的精神 能向外傳遞。
不斷精進 讓青年願意紮根南迴 「我們有非常多想做的事情,但目前遇到最大的困 境,還是青年人才的流失。」張小雲感嘆,為了培 訓青年能夠經營部落產業、讓青年留在部落,捌個 零社企媒合不少資源培訓青年,「不過因青年的變 化與流動率實在太快了,好不容易培訓2-3年的人 要離職,我們也沒有辦法,但這些狀況對產業推動 與計畫造成不小的影響。」
捌個零社企沒有因此放棄,仍持續找尋更多的資 源、建立更完善的系統,在部落創造更多元的就業 機會,吸引青年逐一回流,讓年輕人在捌個零社企 看到返鄉的可能。「同時,我們也結合部落中高齡 的長者及南迴協會其他業務人員的力量,共同推動 捌個零社企的產業發展。」不斷地找尋問題的解方, 是南迴協會捌個零社企一直以來的經營風格,並帶 著Paqeljing的初衷,深深地紮根南迴。
帶著初衷 注入南迴新活水
近年來,南迴線上有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在地青 年創業、就業,也讓南迴線上的旅宿餐飲及生態旅 遊業更加多元。而為了將互利、互惠、互助的效益 在南迴極大化,捌個零社企嘗試與部落在地商家、 工作坊、外界機關團體等,長期合作舉辦人文歷史、 農特產業及生態旅遊等各項活動,不僅僅有效地吸 引人潮造訪,也藉此帶動部落各商家的合作結盟, 發展更多可能。
「參與『我們+起來』計畫,讓我們執行規劃起來 更有方向感。」張小雲說,有了「我們+起來」的 陪伴,南迴協會今年也將持續打造排灣族生活體驗 園區,在園區內規劃老幼共學課程場域、農作田地、 石灶野炊、窯烤爐灶及戶外文化交流空間等。
而捌個零社企的角色則是聚焦與旅行社共同設計農 村文化體驗導覽遊程,讓前來的訪客能親手採集野 菜並料理,了解在地可食植物的同時,亦沈浸於排 灣族傳統生活及採集文化。此外,園區內的「部落 廚房」也將繼續串聯部落產業鏈,開發多元作物種 類、產量、加工品,並精進捌個零社企的銷售平台, 向更多人分享捌個零社企的農作價值。
儘管在青年人力的培訓上遇到瓶頸,捌個零社企依 然花了許多心力創造適合青年工作的場域,進而讓 原鄉產業生根。張小雲說,捌個零社企期待能夠將 傳統技能和現代知識結合,提升部落的生產力與競 爭力,「以永續Paqeljing的精神為基底,創造部 落的自營經濟!」
社團法臺東縣南迴健康
促進關懷服務協會附設 捌個零社會企業
張小雲、葉庭竹、芳振宇、呂進輝、鄭介大、 邵于芯、犬芳琳、利玉英、張夏妹、吳愛妹、 楊玉蘭、包國棟、黃展聞
石頭
1. 傳統
2. 在地
3. 協力/互助
4. 堅固
5. 東排灣族
2018 ▶捌個零logo產出成立
2019 ▶ Pizza餐車誕生/餐車pizza試吃會/多元 經濟型第一年
2020 ▶辦公室整合/餐車參加慢食節
2021 ▶捌個零園區整地/建造第一間工寮/長者菜 園/建造窯烤區/設計產品包裝/島東花原 社區亮點成果長/南方草草音樂節
2022 ▶加入我們+起來/原夢計畫/多元相對型計 畫第一年/遊程計畫啟動/第三屆台灣創生 計劃見習地/台東大學捌個零園區參訪
2023 ▶音樂市集/傳統射箭比賽/嘉德古灣命名儀 式/水寶共耕園區/第一組露營遊客/開啟 英文遊程導覽/方舟教室工藝食農課程/捌 個零換工趣開啟/(雙語導覽)津和堂跨世 代工作坊/專案經理離職 2024 ▶周邊砌石工程/山泉水引入園區/泰國遊客 團/我們+起來
1. 竹子採集不 易 3. 維護不易 2. 沒有黃藤
7. 不會做工作 紀錄 4. 人員離職 5. 不會定價
12. 沒有電燈 11. 人力不穩定 9. 不會行銷
SALONG農特產 品展售中心/大 凱文: 09 年輕人會比 較了解自媒體部 分,可討論溝通。
卡路風工作坊: 02 建議詢問獵 人,或賴我團 購。
原本在地方的人 林學偉、阮瑋鴻、邱慶蘭、 田靜儀、康玉霞、朱正良、 朱曉玲、鄭阿妹、陳勇明、 朱正達、朱秀英、張凱雁、 張小雲、林月妹
返鄉
陳婉瑾、張淑媚、邱雅茜、 林中志、林世賢、黃展聞、 林淑慧、徐曼婷
金樹: 05 算出成本價 x3或x4。
合作單位/組織
土坂天主堂、土坂關懷據點、達 仁照中心、南迴協會、土坂方舟 教室、土坂國小、達仁鄉立托兒 所、愛國葡文健站、中華電信基 金會、台東就業中心、土坂陳頭 目家族、智星企業社、台南護專、 震旦行股份有限公司、撒巴里文 化工作室、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 土保持署台東分署、台東大學、 大谷電器行、加津林文健站、台 東縣政府、達仁鄉公所、新化文 健站、屏北高中、東裕菜商
移居
林瑋璇、王郁枚、古雨芳、 包國棟、邱健偉、江柏賢
尚未、不可解決 1、2、4、5、9、 11 6. 欠缺人才
已解決 1、3、4、12 10. 整地困難 8. 不會做成果
高國C: 01可以去太平 買。
消費者
新南向旅行社、南迴基金會、 新世代扶輪社、芳療師 團、裕隆集團、邸台東
長者
加津林文健站、 新化文健站、 愛國葡文健站、 安朔據點、 土坂據點、 達仁日照中心、 呂進輝、張夏妹、 利玉英、楊玉蘭、 呂愛妹
遊客
新南向旅行社、南迴基金 會、新世代扶輪社、芳療 師團、李君容導遊、邸 台東 社 會福 利處南 迴服務中 心-鍾小姐 、展望會小 姐、熊大龍、林 偉明、鄭介大、邱 梓軒、阮瑋鴻、朱嶔 崟、TBM、董又緯、張 威龍
學生
中華電信蹲點計畫、 達仁鄉立幼兒園、 (土坂、森永、新化、大武、 大鳥)方舟教室、 政大民族服務社、 中山大學、平鎮高中、 台南護專、屏北高中、 土坂國小、台北醫學大學、 台東大學
家長
青年
大凱文:謝謝有你們,長輩及青年才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國曦:pageliu,一起關心部落vuvu,關心我們,一起。
雲浩:園區規劃的很棒。
Talem :辛苦的大家,我們一起一起加油在這裡。
金剛山-寬子:認識了創業故事後,以後看到餐車,一定 會吃啦!!
[Kituru] :小雲她感恩我們的相遇。
歪:要付出多大的力氣,才能是現在的這些在發生呢?謝 謝經驗,更多的心裡話等著姐來蘭嶼。
巴勢拉杜工作室
Let's pasela' tu!
東河鄉
屬於東河的「美」式部落生活 ——巴勢拉杜工作室
● 餐飲服務 ● 觀光遊程
生長在臺東東河的阿美族聚落,「巴勢拉杜工作室」主理人高雲浩sawo自小受到阿美族文化薰陶,跟著 長輩們學習阿美族的文化與傳統技藝。然而,部落面臨人口外移的問題,讓他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的部落 青年無法在原鄉學習與傳承文化,開始一系列的行動。「我想讓更多人認識阿美族文化,並把這文化持續 傳承下去,所以決定走上創業這條路。」巴勢拉杜工作室就在高雲浩這樣強烈的意志下誕生。
請好好放鬆 在chill裡認識阿美族文化
「巴勢拉杜」取名自阿美族語pasela休息之意, 「我們希望來到巴勢拉杜的人們,都可以在這裡好 好休息、好好放鬆、忘卻煩惱,用最輕鬆的心態, 邊玩邊體驗阿美族技藝,了解原住民文化。」高雲 浩分享,為了讓來訪的族人、旅人能夠感受到他們 的部落日常,巴勢拉杜工作室最初規劃一系列的部 落遊程,從體驗阿美族傳統漁獵方式,到一探兒時 常去的秘密基地與常玩的遊戲,讓訪客能夠感受在 地阿美族人們的生活。
「我們一開始的服務項目只有單純阿美族部落遊程, 帶客人到溪邊或基地體驗遊程,但我們希望能夠促 進部落的觀光發展,因而漸漸地與在地開啟更多合 作。」高雲浩說,除了工作室三位夥伴根據自己的 專業分工合作,也有許多部落族人給予支持與協助。 目前巴勢拉杜工作室的經營風格,以阿美族傳統文 化為底蘊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與鄰近海域業者合作,
提供SUP行程並搭配講解部落在地文化故事,亦推 出具有現代美學擺盤的風味餐服務,依據當令食材 提供客人不同的阿美族料理,讓訪客能夠用五感真 切的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與阿美族文化的美好。
珍惜每一次的機會 帶著平常心邊做邊學
作為年輕的地方團隊,巴勢拉杜工作室不斷地在做 中學,學中做,珍惜著每一次的機會。高雲浩回憶, 在工作室成立兩個月後,曾接到一家連鎖飯店的夏 令營活動,「這是我們的第一筆單,既緊張又期待, 卻因為疫情解封的關係大受影響。」他說,當時正 逢疫情解封,有許多家長後來選擇帶孩子們出國度 假而取消夏令營的報名,導致參加人數不如預期, 光是保險費、伙食費就不符成本,「但我們轉念想 了想,既然簽約就努力做好,即便賠錢,也能當作 累積經驗的機會。」將困境化為經驗,進而讓巴勢 拉杜學習如何適當地應對狀況,從中降低風險,「要 能長期經營,心態的調整非常重要,過高的期待反
土地深掘
倒會成為壓力,我們相信,一切平常心面對就是最 好的安排。」
為了讓土地能夠多元化利用,將風味餐結合自耕農 作物,巴勢拉杜工作室今年也開始學習種植農作 物,「才剛開始學農,就遇到奇怪的氣候,每天都 要花非常多的心力照顧、觀察。」高雲浩說,近期 連日暴雨與高溫,真的很難判斷何時該進行下一 步,只能憑直覺耕作,「不過也是因為親自動手, 才了解耕種真的不容易。這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學 習掌握作物的特性與季節之間的關係,深刻體會到 農夫的辛勞,要照顧農作、照顧土地真的不容易!」
工作室有感升級 期待把青年帶回部落
帶著青年的熱血與能量,巴勢拉杜工作室除了自我精 進、尋找資源,也藉由參與「我們+起來」計畫,產 生不少靈感與啟發。「我的個性偏內向,比較不擅在
眾人面前發言、報告,但是在這次的計畫中,讓我對 於自己的空間有更多的想法,也有更多的勇氣提出改 造計畫。」高雲浩說,在一次次的實用課程與工作坊 交流分享,讓巴勢拉杜認識許多理念相同的夥伴及案 例分享,不僅從中漸漸學會把巴勢拉杜的故事告訴更 多人,也在未來規劃上多出了許多想法。
在工作坊中聽到不同團隊給予的回饋,也讓他再次 回想當初返鄉的初衷,「巴勢拉杜工作室的誕生, 是為了好好守護爺爺奶奶所留下來的地,其中有一 座爺爺過去養魚的魚池,若是透過魚池的角度去 訴說巴勢拉杜的故事、文化背景,一定會更有感染 力。」高雲浩分享,巴勢拉杜接下來除了會新增廚 房空間,常態性地提供餐飲服務,將自耕農作物與 阿美族特色結合在餐點中,同時也規劃結合魚池與 台灣鯛養殖,設計相關體驗遊程與餐飲服務,「所 做的努力,是希望能夠把園區及遊程規劃更完善, 進而招募員工,一步一步將青年帶回部落,共同為 部落努力!」
巴勢拉杜工作室
高雲浩、河童、陳百棋
魚,因為魚,才有這個魚池, 也才有了巴勢拉杜工作室。
代表了阿美族的漁獵文化。
2018▶ 2019▶
2020▶
2021▶職軍退伍/離鄉??/第一次擺攤賣魚 2022▶首次返鄉/第一次耕田
2023▶辦理營業登記/4月首次接客/加入我們+
起來/我們+起來外縣市參訪/申請?平台 改造/教育部青年社區提案/跟飯店配?/ 阿米斯音樂節賣魚
2024▶申請??/種植玉米??/種植辣椒/鄉公 所海的自然教室活動/自辦兒童夏令營/女 兒出生
7. 經費不足 6. 缺乏創新 (遊程)
11. 旺季與部落 節慶撞期, 無法全心接 客
1. 學習種植農 作物 10. 曝光率不足 3. 缺乏空間改 造想法
2. 人力不足 9. 天氣影響 5. 衛浴設施不 足
雅比斯/susu: 03 多看照片、社 群平台,安排時 間走一趟實際場 域,思考使用對 象的需求。
巴勢拉杜: 03、06 多閱 讀、思考, Pinterest。
尚未、不可解決 2、5、6、7、9、 10、11 已解決
12. 不會寫計畫 書
SALONG農特產 品展售中心/大 凱文: 06 多去參考別人 的遊程,想別人 沒有而你有的。
合作單位/組織
旅行社、東河國小、民宿 業者、東河鄉公所、鐵工、 木工、東河潛水
捌個零: 12 利用GPT。
卡路風工作坊: 01 可以多跟農改 場、農業平臺交 流活動。
消費者
路過客、部落居民、高真正、 雅辛達
高國曦: 05 不要提供需使 用衛浴的遊程和 活動。
遊客 朱導遊、知本老爺
移居 陳白祺
長者
黃光福、林偉君、 高春美、村長、高志財
學生
東河國小、致理科大
拉衝浪、 拉瑪洛阿瀧
青年
大凱文:創業很辛苦,堅持下去,保 持初衷。
捌個零:期待你們寶寶誕生的那一天, 一切平安。
瑄:慢慢來,你們其實很有感染力。
金:好好享受現在困境、問題…,會 是你未來的驕傲。
熊:加油!你們是明日之星! 國曦:先從台東的客人開始宣傳。
Talem :你可以?朝著夢想發展,相 信自己、相信支持你們的朋友們。
金剛山-寬子:下次經過一定要找你 們,東海岸的一起加油!!
小雲:於要多樣種吃法!我愛吃魚。 [Kituru]:找到自己的特色,加油。
歪:“給我去休息”,好棒的提醒, Thanks! 原本在地方的人 鍾政華、賴文憲、黃文良、 高琮翔、陳海峰、林亞蕾、 林偉康、黃文明、李柏銓、 林美娟、潘美秀、鍾斯承 黃文志、黃舒蔚、李秋美 返鄉
家長
金樹
牽起族人、旅人、友人的手
達仁鄉
徘徊現實與夢想間的專注實踐 ——土坂金樹
土坂部落,在這個至今少數保有完整maljeveq傳統祭儀的排灣部落裡,有一個令人能夠放鬆身心的空 間——金樹。它的前生「金頻道」,曾是深根部落20多年的部落卡拉ok,是族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現在則是以「金樹」的身分,陪伴著族人、旅人,不僅僅是部落夥伴們聚會的部落客廳,也是土坂部落與 外地人交流的接待大廳。返鄉青年、金樹主理人吳亞璇一直在「金樹」裡嘗試各種可能,不斷地在現實生 活與未來理想間徘徊:「希望族人、旅人能夠一起在金樹牽手,讓大家能夠透過金樹,感受土坂部落的魅 力與文化底蘊。」
有人留下,就會有期待
決定返鄉前,吳亞璇在台南公部門執行金融相關業 務,然就在一次回土坂過年時,發現阿姨所經營的
卡拉ok規模已不如以往,心中開始萌生「再不轉 型就來不及」的想法,「當時的我看著空間,心裡 一直覺得如果現在不做,之後就不會有人做了。」
吳亞璇說,為了讓空間能夠在部落繼續留下,她開 始和家人進行多方溝通與家庭會議,提出改變與改 善的想法,「我認為,在地店家是大家認識部落的 大門,必須要承擔起一些責任與教育意義。當然還 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想家啦。」於是,她決定放下 原先在台南穩定的工作與生活,毅然返鄉,用自己 的專業,在土坂注入溫柔的力量。
「我相信,只要有人住下來,就會有期待。」吳 亞璇說,金樹最初是以「金宿」民宿的形式,讓 人們能有一個在土坂部落留下的空間,同時與部 落店家、餐廳合作,推出部落輕旅行,帶著旅人
走進部落生活,認識土坂部落。「過程中發現, 部落間的合作還是比較分散,於是思考該如何把 點串成線,把線連成圓,整合部落裡的資訊。於 是我們加入了『我們+起來』計畫。」吳亞璇說, 在「我們+起來」計畫的協助下進行部落店家招 牌的改善,招牌是能夠快速讓人們與店家做連結 的媒介,再透過部落入口大地圖的設計,整頓部 落資源,讓訪客、族人都能更系統性地認識這片 土地,及部落的在地特色與文化。
那些曾經走過的黯淡時光
即便有許多想法與規劃,金樹仍有許多現實面的問 題需要處理,也不斷地在學習中吸取經驗。「一開 始因為經驗不足,很多工程面的細節都不是很了解, 遇到被動了手腳的工程,被剝好多層皮⋯⋯」回憶 起黯淡的日子,吳亞璇不禁紅了眼眶,「那時候在 金錢與工程上都遇到很大的困境,所有期程與計畫 都停了快一個月的時間。」她說,當時的心情真是
大受打擊,沒有營運、沒有收入、沒有人力,讓她 甚至有要退場的念頭,卻也不知道該怎麼收手。
儘管受到許多挫折,金樹還是盡力地撐住了,「當 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當初反對我們的人,也轉 變給予我們支持,陪著我們度過難關。」吳亞璇 說,除了資金上一點一點地紓解,金樹也持續尋 找外部的資源,多元地精進自己的經營面向。像
是在「我們+起來」的工作坊與課程,金樹與其 他部落團隊交流分享,從中學習到地方創生團隊 的經營策略,讓金樹能更有系統性地朝理想中的 方向前進。
將金樹能量化為土坂同心圓
定位逐漸明確,經營也越趨成熟的金樹,近期相當 致力於土坂部落的文化交流與社區發展,用豐富的 活動滾動族人與旅人間的互動。像是「小米收穫祭 見學之旅」以完整9天的祭儀深度認識小米與部落
之間的關係,從神靈到人,讓旅人感受土坂的祭儀 細節與日常;「洄游音樂聚」與土坂的音樂人合作 舉辦音樂會,由部落青年編曲帶動舞蹈,並邀請大 家一同製作樂器、共煮共食,在族人與旅人互相交 流的氛圍中,大家更能感受音樂的純粹;「藝術家 駐村特展」則是由兩位駐村土坂部落的台藝大藝術 家和居民們及工藝師對話,探索不同視角的土坂。
「我期待金樹能夠作為一個發散能量的同心圓,族 人分享給旅人,旅人再分享給友人,讓更多的人知 道,留在土坂有很多的可能、有很多的選擇。」吳 亞璇說,金樹想要帶給地方的能量,是可以一起建 構未來的理想與夢想,「我不會說返鄉回來,做到 地方串連就是成功,持續改善才是重點,沒有成功 不成功這件事。」她說,做地方創生背後需要承擔 許多無形的壓力,但這些都是甜蜜的負擔,過一段 時間回望,一定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源自於自己對土 地、對家鄉的愛。
來土坂去哪兒 做什麼,吃好料 看地圖,來金樹
2018▶我們+起來,五年祭/回家娘家囉 2019▶台東部落食尚/日本銷售/康先生上班 2020▶店休、疫情/解憂大飯店/快閃酒吧 2021▶環島/身體危機 2022▶南迴永續聯盟/店家商品寄售 2023▶五年祭故火工作/土坂友善店家/中間路市 集/金宿⇨金樹/家長會長 2024▶土坂時間/公視臺語台/康師傅工作室/家 長讀書會
12. 人力尚可 5. 美化加強 6. 團員
尚未、不可解決
3、5、7、9、12 10. 住宿不夠
1. 遠景NO 11. 時間少 8. 整合
3. 沒有更新 9. 不夠明顯 7. 錢不夠
高國曦: 10 開發部落的民 宿空間,日租。
捌個零: 05 問謝聖華。
原本在地方的人 Vuvu來打牌、不同土坂 店家、長照員、吳哲毅、 真耶穌
返鄉
旅外同學、工讀生三 、淑媚
合作單位/組織 原民台、雅比斯、台東縣 府、消防員、土坂友善店 家(10家)、公視、採訪 團隊、土坂青年會、土坂 鄉幼、麵包車vuvu、警 察局、土坂國小、故火工 作室
移居
故火、3阿姨、舅舅、金 樹旅客、台南家人
已解決 1、6、8、11 4. 計畫沒上 2. 溝通上
長者
消費者
住宿客人、遊客們、 部落朋友
教會、邱國光、長照員、 舅舅的朋友x3、 媽媽的牌友x5
遊客 節慶日來,團隊家庭遊旅
學生
慈濟大學、義大大學、 台南護校、樹人高雄、 TBM、土坂鄉幼國小、 大鳥/大溪/安朔/大武 國小、 桃園/高雄族人、 小可姊、前同事、家人們來
家長
歪歪:『不著急「返鄉」,而是慢慢 發覺自己回來的原因』,好棒的分享。
捌個零:祝福天天平安、快樂。
瑄:成功串連的背後,一定經過很多 溝通的難,辛苦了。
亞璇:讓客人(旅客)留下來住在土 坂真的很重要。
熊:旅人、族人、友人的概念非常棒。 國曦:金三角is power,很棒,族人、
部落朋友、故火工 作室、伶穎、國小老 師
青年
旅人、友人成為一家人一個國。
Talem :謝謝你們瞻前顧後的協助我 們,愛你。
金剛山-寬子:「外面找好東西再回 來」,這句真的很感動,謝謝。
大凱文:人住下就會帶來布一樣的機 會。
建和鹿寮-青年發想基地(薩法客有限公司)
「回部落」的多重可能 打造多元無限的青年發想基地 ——建和鹿寮
卑南鄉
●
「小的時候,我們經過這裡都要快跑,暗暗的,都覺得有鬼。」一談起鹿寮,建和(射馬干)部落的青年 總是會這麼形容。閒置30年的鹿寮,過去曾被族人們當作鬼屋,如今已然成為部落裡文化藝術的集結地, 以「鹿寮青年發想基地」的身分在部落裡發光。而這樣的光芒,正是因為一群愛著部落的青年匯集了能量, 用空間、在地食物、走讀等多元的方式,向來訪的旅人訴說著、向族人們傳唱著,那些屬於射馬干的故事。
串聯在地藝術資源 荒廢鹿寮化身文創基地
承載著歷史的脈絡,建和部落雖是卑南族八大社之 一,也有不少閩客族群等移居者落腳於此,多元族 群的組合讓部落生長成獨有的文化氛圍,也讓這裡 的人們交流、共織著建和的故事。「鹿寮的主人是 一群早期移居至建和的客家人,自從沒有養鹿後, 這塊空間就成了廢墟,實在可惜。我們這些想在部 落做些什麼的在地青年,就向地主承租,一點點地 讓鹿寮成為現在的樣子。」部落青年Alikay潘晨綱 回憶,在鹿寮青年發想基地成立之前,部落的聚會 所只有巴拉冠,不過巴拉冠不方便給外地人進去, 因此規劃打造一個空間,能夠讓來訪的旅人能夠有 一個據點認識建和,團隊因而一點一點地導入資源, 將廢棄的鹿寮改建成饒富在地特色的文創空間。
「首先要改善的,就是鹿寮的空間硬體,於是團隊 加入了『我們+起來』的計畫,在既有的空間裡注 入活潑年輕的氣息。」待空間建置成熟後,潘晨綱 與團隊盤點串聯部落資源,導入在地工藝品牌與課 程,並結合部落走讀遊程與青年手工商品的販售, 不斷地滾動部落裡的能量,逐漸讓鹿寮成為大眾在 建和認識卑南文化的第一站。
不僅如此,鹿寮青年發想基地也不斷地嘗試多元的 形式活化部落,像是藉由「鹿寮市集」,不單單邀 請部落族人參與,也有新移民、客家人等不同族群 的在地人擺攤,促進部落之間的交流;也在空間內 規劃「部落草地便當」計畫,將部落傳統風味餐搖 身一變成可攜帶的「原式便當」,讓饕客用味覺認 識卑南族文化,走入部落日常。
成為更好的建和鹿寮 在過程實踐中邁向理想 儘管在空間內花非常多的精力規劃、連結外部資 源,潘晨綱與團隊對建和鹿寮空間的想像依然與現 實有落差。「老屋終究是老屋,硬體上有非常多需 要克服的部份,即便覺得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做下 去又發現新問題,好像沒有結束的輪迴。」潘晨綱
舉例,因為空間老舊,鹿寮的電壓無法負荷冷氣, 即便買了水冷扇也不足以支應整個空間,鹿寮的溫 度總是沒辦法降下來,炎炎夏日不僅讓人難耐,對 於食材的保存也是一大影響,也讓餐食的開發受到 一定的挑戰,「雖然讓人有點頭痛,不過團隊還是 有從長計議,一步一步地將空間建置成更加理想的 樣子。」
鹿寮青年發想基地自2020年正式成立至今,縱使 做了不少空間改建、活動規劃、計畫執行,過程 中也並非一帆風順。「每一次有新的嘗試,部落裡 多少會有一些吵吵鬧鬧,不過這也代表我們有被看 見、有被在意,我們重視的是實踐的過程,要讓大 家慢慢認識、慢慢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潘晨綱 說,建和鹿寮每個月都會留下時間,讓部落的人們 聚集在鹿寮討論公共事務,過程中也讓居民們多加 認識鹿寮,也讓青年看見,無論是「來建和」或是 「回建和」,這裡始終有一個地方是不斷地在部落 嘗試各種可能,創造選擇、創造機會。
放下傳統的包袱 開拓建和青年潛能
鹿寮青年發想基地現在依然嘗試更多的可能,持續 串聯資源。目前每個月都會邀請部落工藝品牌開 設手作體驗,期待體藉者能夠藉由課程互動、基地 輕食與空間陳設,打開五感感受建和的故事。而進 駐品牌「藤你的樣子」也以不收部落孩子學費的方 式,在館內開設傳統藤籃製作課程,同時對外開放 參加,帶出藤編對部落重要祭儀的意義。此外,建 和鹿寮也編輯在地刊物「看見建和」,傳唱著在地 故事。
「身為部落青年,深深能夠感受到,並非每個人對 於『回部落』的想像都是參與傳統祭儀,若是有個 據點能夠承載著更多元化的『回部落』身分,相信 有更多青年會願意留在部落紮根。」潘晨綱說,作 為在地青年團隊,他們希望藉由鹿寮這樣的基地, 在建和創造一沒有那麼多包袱的場域,以「青年產 業基地」的形式,開拓建和的更多元可能。
建和鹿寮-青年發想基 地(薩法客有限公司)
潘晨綱、宋品樺(歪歪)、部落草地團隊
戴上花環的青年,無論是什麼 血統、身分,都是構成鹿寮的 一份子
(加上一坨頭髮,才會變成晨 綱)
2018 ▶巴拉冠優化
2019 ▶鹿寮市集第一年/山海新美學
2020 ▶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拿麼厲害展覽/ Mema'u kasavakan看見建和出刊/獵人餐 桌
2021 ▶波浪屋設點/冷凍宅配covid-19
2022 ▶縱谷百選店家
2023 ▶潘晨綱獲台灣優秀青年/穩定開館品牌進駐 /換宿閣樓整建/環保餐盒租借/食尚大賣 季軍/情境餐桌/青年好政公民論壇
2024 ▶部落專輯特展/紐西蘭南島交流/空間租借
3. 溝通時程須 要拉長
2. 老屋硬體 6. 人員安排緊 縮
8. 定價策略 9. 夢想豐滿 現實骨感 1. 夥伴語言翻 譯
7. 不同單位的 合作方案相 異(會計對 接)
高國曦: 04 排氣設施、種 樹、屋頂灑水。
11. 驗證&調整 方向 4. 太熱,夏天 好緊張
捌個零: 05 事物要依輕重 緩急處理。
原本在地方的人 回來玩的T.G/文健站課段 班/青年會/K.Y.O/mumu 跟Ama們/社區發展協 會的小姐/青年工藝師
返鄉
暑期工讀弟妹/高師大的 弟妹/高文航/Tina、聖 潔、晨綱等/畢業在外迷 惘的/小孩子剛出生沒有 人帶/品萱
kasavakan: 04 買製冰機、保 冰袋。
合作單位/組織
政府部門、公單位/其他 地方協會/原資中心/旅 行社/企業福委/活動顧 問公司/建和國小/藤 你..等工藝品牌/旅宿飯 店業/知本老爺/金聯等
尚未、不可解決
5. 太多外務
已解決
卡路風工作坊: 01 可以用語言翻 譯機 06 找青年PT
金樹: 03 訂議程表。
消費者
遊客(散客)/ 旅行社(企業端)
10. 經費補助期 程不確定
12.
重新擬定的 時間成本
長者
文化歷史顧問/ 工藝師(木雕以拉斯)/ 員工的mumu外公
移居
南非夫婦/孩子的書屋員 工/老公、姊夫、媳婦/ 晨綱的小房客/APUY問火 好朋友/駐地藝術家
歪歪:認識你真好。
文化課kudekuden/ 課程參與的親子群 家長
捌個零:祝福天天平安、快樂。
遊客 環島休息/ 品牌合作遊程
學生
建和國小/ 知本國中/ 大學原資中心
工芸師(藤你、 花線)/廚房姐姐妹妹/ 移居仁(我)
青年
瑄:期待kasavakan打造出自己獨特的生活圈。
熊:kasavakan有你這樣的左右手真棒!。
國曦:只想去拜訪晨綱跟鹿寮團隊,經驗很豐富、扎實。
Talem:你最棒。
金剛山-寬子:有帶日本人參加過你們的導覽,超級棒的!非常喜歡。
大凱文:有你們的努力,建和鹿寮會有不一樣的風貌。
Salong農特產品展售中心
與家再連結
返鄉青年與部落聚合的起點
「salong是我媽媽的名字,她是個閒不下來,很勤 勞農事的婦女⋯⋯」為了陪伴媽媽,臺東縣海端鄉 初來部落的青年dahu於2020年返鄉,著手經營
salong農特產品展售中心,並與同樣返鄉生活的青 年許凱文討論後,決定申請我們+起來計畫,將家 裡的舊倉庫進行改造。他透過竹子妝點外牆展現自 然手作風格,內部則將雜物清出後,除了設置產品 展示平台,亦保留有彈性活動空間,因為雖名為農 特產品展售中心,但他與凱文期待這個空間慢慢成 為初來部落的入口客廳。
「返鄉生活後,我們慢慢認識到部落裡許多手工藝精 湛的職人、厲害的農夫,但大家一直以來都各忙各 的,遊客很少有機會認識這些⋯⋯。」以展售中心為 起點,dahu與凱文開始串連部落其他類型的工作室,
透過產品寄賣、開發多元的體驗遊程,以及定期舉辦 市集等方法,讓salong農特產品展售中心成為遊客 認識初來部落的起點;部落青年們也會在這個空間聚 會,一起討論、發想接下來的計畫與行動。
由於大家目前都有各自的正職工作,平常的展售中 心是誠實商店的狀態,客人自由進出,若有購買需 求再撥打電話聯繫。dahu認為無論是否創造人潮, 只要固定敞開大門,讓旅人、朋友甚至是部落的人 知道初來有個地方可以駐足,空間便發揮了成效。
對於空間的未來,dahu表示想跟著媽媽學習部落文 化事務,回到初衷,再思考下一步行動,讓salong 農特產品展售中心不只做產品展售推廣,而是真正 成為與家人、與夥伴、與部落持續連結的場域。
海端鄉
賽妃手作坊
打造sa'sa工藝空間
讓記憶裡的工藝延續於生活
「其實我是從小看,直到長大以後回頭,才發現不 見了。」
sa'sa(阿美族語,竹床),是過去部落最常見的空 間,在這裡休憩、分享與編織。位於臺11線興昌 國小對面的賽妃手作坊,是主理人sayfike章嘉慧 的夢想,為了找回兒時的記憶的溫暖與美好,而打 造一個sa'sa工藝的空間。她結合自己動手做的竹 藤編裝置藝術,讓空間營造出一種舒服的自在感, 那是部落耆老們經過時會自然佇足的空間,讓印象 中有的東西真正成為生活。
「一直以來我在做設計這一塊,其實不是單純在做 設計,而是站在欣賞老房子與環境長時間交纏一起 所呈現出來的風味、樣貌。」與協力改造設計師王
渝菁討論空間改造的過程中,設計師保留空間原有 的特性,兼具使用性與適當的留白,讓陽光可以自 然進入空間裡。
「我想要當一個種子,把工藝工法傳給更多的人。
希望在這個空間培育更多的工藝種子,回到自己的 部落發芽紮根。」這是sayfike申請夢想空間改造 的初衷。在這樣的空間處理自然竹、藤等材質,開 啟展示工藝與教學課程,期待空間能夠慢慢成為阿 美族的文化基地,逐步鏈結鄰近部落、青年,用工 藝成為彼此的鏈結。
「每一個過程跟發生的事情,都會有新的感動」空 間的溫度感就是這樣產生的。
東河鄉
金剛山surf monkey獨木舟基地 ● 觀光遊程
「慢」經營
與朋友分享山、海與天空的基地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真柄部落半山腰,有著無敵海景 的金剛山獨木舟基地,是在地囡仔葉南州跟他的日 本太太藤樫寛子一同打造。
經營這個基地的起心動念,來自夫妻倆的愛玩與好 客,因此在各自忙碌的工作之餘,慢慢將老家的地 整理成露營區,並規劃適合長濱的水上活動。在採 購自己的獨木舟後,兩人透過我們+起來計畫,搭 建了儲放獨木舟的小屋,一點一滴的實踐創業夢想。
在經營基地以前,這個空間是公公跟朋友們快樂 相聚的地方,夫妻倆也很喜歡邀請朋友來家裡作
客,「做朋友」於是成為基地經營的方針:「來客 量不用多,如此既不會打擾部落既有生活步調,我 們也可以記得每個客人的名字,給予像朋友般的自 在互動,以及更貼心的服務。」
目前以斜槓方式經營金剛山獨木舟基地的葉南州與 藤樫寛子,各自接案工作,同時一起加入「雙濱生 活圈」,這是台東長濱與花蓮豐濱的店家自發性串 聯建立的群組,透過這樣的方式,基地與鄰近在地 店家維持著友好互動。
保有自己的生活風格與步調,是目前基地的模樣。
長濱鄉
pikak麵麴文化廚房/ kituru學習文化工作室
排灣族的麴與外省人的麵 乘載記憶與技藝的麵麴教室
「從想要開始,用熟悉的方式,做喜歡的事情。」
kituru,是來自金崙部落的aiku lja palidraw博慧 珍與土坂部落的piya lja rusagasag馬清山,乘載 文化與技藝的開始。「不是我們帶kituru回來, 是kituru帶著我們回到大溪」經歷三次的搬遷一路 來到爸爸所居住的大溪部落,這裡是製作酒麴的地 方,也是籐器編織與工藝交流的教室。
太麻里 鄉
一直以來,piya不斷嘗試著將外省爸爸常做的饅頭, 加上來自媽媽家鄉土坂部落,耆老們教導的pikak 酒麴,結合成pikak酒麴饅頭。由排灣族重要的植 物qaljapan七里香、pangaro艾納香與palikun野 菊為基底製成的pikak酒麴,蘊含著重要的地方知 識與世代傳承,將饅頭與酒麴結合,就彷彿piya自 身擁有著兩個不同的文化養成,揉合成新的滋味。
透過我們+起來的計畫,aiku與piya打造一處認 識酒麴、製作酒麴與交流酒麴的教室,慢慢將長輩 記憶裡的酒麴植物種回土地之上,也把植物所需的 用量,從抽象的感覺轉換成為精確的數值,讓屬於 酒麴的智慧,透過這個空間,傳承、交流並重新回 到生活的場域之中。kituru,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有 機體,雖然實體店面即將結束,但pikak麵麴文化 廚房仍會持續在大溪,期待能在廣大的遼原裡,看 見隨風搖曳的酒麴植物,而珍貴的智慧,也將在這 個空間裡,持續醞釀漸漸飄香。
他們的故事,正要開始。
卡路風工坊
感受小米空間的獨白 依循著時序而生
「屬於部落的文化,在這裡慢慢成長」
talem,是卡路風工坊在土坂的文化教室。將 lanpaw kaljuvung藍保與dradrivy lja qaljecim皓 菁夫妻,一路所學習排灣族知識,在這裡有一處階 段性呈現。最初的開始,是希望在自己生長的部落, 有一個有機的空間,成為vuvu(長者)與vuvu(孩 子)交換智慧的地方、是婦女們自在交流手工藝與 部落訊息的場域,更是勇士團學習自身文化與歌謠 的空間;因此,兩人將部落曾經的卡拉OK改造成 padral涼亭,一個從部落到遊客、從長者到幼童, 都能學習文化的空間。
達仁鄉
透過我們+起來,兩人將屬於文化教室的talem, 整理的更趨於完善,成為在土坂能回應文化的場 域。近幾年,卡路風工坊將talem轉型成為土坂部 落青年學習歌謠的基地,並把部落內一處使用大竹 篙溪流石頭建置的家屋修建成小米文化教室,整理 大竹篙溪流域的小米品種,讓溪石屋成為各品種小 米的展示空間。
他們認為,引動更多的人持續的耕作才是最好的小 米保存方式,依循著土坂部落的節氣與時間,卡路 風工坊,慢慢長成更多的可能。
卡那歲工作坊 ● 餐飲服務 ● 觀光遊程
連結cina身影的布農廚房 實踐分享與食農教育的戶外教室
「我希望這裡成為讓大家在一起的空間,是布農文 化分享廚房、食農教育的山林教室,也是孩子認識 自己的地方。」
kanasui卡那歲,是當年家族種植水稻田的小社 聚落,也是biung takisvilainan邱智偉與ngavan manqoqo全曉玉一家人生活的地方。為了讓孩子 記得自己的根而回到這裡,透過與山林留下記憶, 真正記憶這片土地。
加入我們+起來,是他們為改造這個空間做的第一 步,有趣的是,他們選擇從保留記憶開始,留下布
延平鄉
農族養活一家人的三石灶,那是家族聚在一起的空 間,也是文化開始的地方。與設計師謝聖華從空間 的定位開始,慢慢放大夢想,完成空間改造那天, 他們在灶邊生起火,那一刻biung彷彿看到自己的 身影,再次與他的cina(布農族語,奶奶)連結。 在全然的相信之下,卡那歲慢慢長成現在的樣貌。
如今的卡那歲,有著更完善的空間,以食農教育的 遊程,透過一年一年的累積,慢慢靠近當初回家的 初衷,未來期待這裡能成為一個大穀倉教室,儲存 知識、延續文化以及教育孩子,讓曾經是長輩們的 家,再次成為實踐對土地堅持的空間。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社區發展協會
● 兒童教育/青年培力
練習彼此聚在一起
慢慢開始我們想要的事情
「大家可以聚在一起,一起做一些事情。」
大竹篙溪旁群山環繞的土坂,土坂社區發展協會隨 著許多人的返鄉,正嘗試著許多的可能。曾經的總
幹事,現任理事長kuljelje lja gring熊大龍,在這 之中扮演著重要的推手,當初申請我們+起來,是 期待部落裡有一個大家可以共同煮食的地方,因此 搭建一個中島,如今過了許多年,這裡慢慢成為大 家習慣聚集的場域,除了成為部落青年聚首交流的 場所外,更是研發部落料裡的廚房、教學valeng 醃肉的平台、遊程的備餐區,更進一步,結合土坂 國小成為學習語言、文化與植物的戶外教室。
達仁鄉
「文化像植物一樣,找到適合的的土地,種植越多 越不會輕易消失。」現在這裡成為深山野熊號、野 狼麵店的位置,依然是部落裡大家喜歡聚集聊天的 空間,也是品味部落傳統及創意料理的空間。
此外,更結合部落遊程規劃與其他店家串聯,從住 宿、飲食到文化教室的各點特色連結,成為土坂有別 其他體驗的旅遊路線。kuljelje回想計畫執行的過程, 強調一定會有很多相互的不理解,無論是政府與地 方,甚至人與人之間都會,如何溝通、溝通、再溝通, 是部落裡不能少的基本功。保持一顆分享的心情,把 任務交代明確,就是落實夢想的不二法門。
初心榕棧-初來青年
海端鄉
初來青年的文化學習空間,是大家做族譜的教室、 是織布及揉獸皮的場域。這裡是青年聚在一起、火 能升起來的地方。
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 ● 工藝傳承
延平鄉
致力復育苧麻,傳承織布工藝,透過櫥窗展示從這 片土地長出的素材,營造渾然天成的美感,進一步 互相分享交流,了解布農族人與環境共生的智慧。
永康部落兒童教室
● 兒童教育 青年培力
延平鄉
為課輔班的孩子找一處專屬孩子的空間。將部落下 方曾經養蠶的閒置空間,打造成為永康部落孩子的 天堂夢空間。
芭洋Amis美饌
● 餐飲服務
● 觀光遊程
池上鄉
透過野菜採集、阿美族料理方式,研發出許多具有 地方滋味的料理,結合當季時蔬與兒時記憶,烹調 出屬於池上阿美族人的味蕾。
麻茶屋民宿
● 觀光遊程
金峰鄉
Macaqu,有著讚許、稱讚的意涵,將民宿前方的 廣場,轉變成民宿客人與部落族人共享與交會的場 域。
臺東縣射馬干青年文化發展協會
▌照片提供:臺東縣射馬干青年文化發展協會
● 兒童教育 青年培力
臺東市
關心建和的射馬干青年,盼望著回家的第一步是照 顧好長者與幼童,打造一個符合限制又能克服限制 的空間,奠定未來實踐的開始。
社團法人台東縣東河鄉阿度蘭阿美斯 文化協進會(都蘭國 'etolan style)
▌照片提供:都蘭國 'etolan style
● 觀光遊程
東河鄉
以文化為根基,打造一個屬於部落的品牌,用漫長 的時間厚實文化的底蘊,讓都蘭國支持更多的想像 落實,讓文化得以實踐在生活中、現實中。
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 文教基金會
● 餐飲服務
太麻里 鄉
閒置穀倉轉換使用,結合農事體驗持續前進。推廣 農事知識、飲食文化,進而扶持與提升部落產業, 創造在地經濟,將小米穀倉轉換為實踐場域。
撒巴里文化藝術工作室
● 工藝傳承
巴布麓青空間kadruwan
● 兒童教育 青年培力
臺東市
達仁鄉
延續著爸爸對木雕工藝的喜愛,打造一個好好展售 作品的空間,好好分享爸爸故事,並將土坂文化結 合工藝與大眾進行對話。
Kadruwan青空間是給予當代部落生活更多彈性的 空間,回應當代青年的需求,從性別、世代、場域, 更多的可能也將在這裡發生。
哈匿藝術工作室
● 工藝傳承
臺東市
搭建一個藝術品可以展示的空間,陶藝的作品、族 人竹編的作品、甚至是畫作都可以,這裡成為展示 各種生活藝術的場域。
亞設之地手作烘焙坊
● 餐飲服務
東河鄉
空間主人秀春透過我們+起來,進行了烘焙坊門面 修繕及綠化植栽,希望打造一個製作烘焙品的空 間。
salama有機智慧農場
▌照片提供:salama有機智慧農場
● 觀光遊程
不懂企業社
東河鄉
salama,阿美族語玩的意思。打造農場的展售空 間,推動翼豆的種植與加工,持續為部落的農事作 物與地方發展努力。
髒孩子工作室
●
餐飲服務
● 餐飲服務
● 觀光遊程
達仁鄉
putung,排灣語「角落、邊陲」之意,這座位於部 落一角的休閒農園,向遊客分享著排灣族的山林與 溪流智慧。
屋法露工坊
東河鄉
以東漂者的身分,透過部落走讀,深化與在地居民 的連結,經營以深化環保與永續為核心的烘焙工作 室,完整的服務成為眾人匯集處。
賢美工作坊
● 工藝傳承
▌照片提供:屋法露工坊
● 其他
太麻里 鄉
投身於海埔姜清潔用品的研發,逐步建立品牌形象 及網站建置,希望藉此推廣南迴的香氣。
臺東市
熟悉卑南族藥草知識的林賢美,擅長以藥草熬製精 油製作手工皂。她將停業的部落雜貨店空間,改裝 成藥草學習、體驗空間。
有限責任臺東縣原住民布拉谷 果菜生產合作社
▌照片提供:有限責任臺東縣原住民布拉谷果菜生產合作社
● 觀光遊程
延平鄉
為延平鄉小農梅子、鳳梨加工合作社,農閒時推廣 農遊體驗,將工廠一隅打造成遊客可以親身體驗、 接觸產品的場域。
Parilaw. pinuliman 比努禮曼工作室
▌照片提供:比努禮曼工作室
● 觀光遊程 ● 工藝傳承
太麻里 鄉
作為金崙部落少見的藝文策展空間,族人和遊客的 故事在這裡匯聚,讓文化透過分享得以持續在實踐 中茁壯。
米巴比亞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 觀光遊程
都麥手作烘焙坊
▌照片提供:都麥手作烘焙坊
● 餐飲服務
都歷部落內唯一一間麵包店,希望提供部落居民健 康好吃的麵包,近來也積極研發在地特色茶點。
蘭嶼鄉
返鄉8年,致力復育黑小米,結合蘭嶼樹杞,發展 出多元伴手禮商品,並創立品牌-蘭嶼大拇指,進 行包裝延伸與商品開發,打造蘭嶼獨有的品牌軌跡。
臺東縣sunungsung
永康青年 文教協會
▌照片提供:臺東縣sunungsung 永康青年文教協會
延平鄉 ● 兒童教育
由青年號召成立的組織,投身於文史資料調查與蒐 集,期待打造屬於自身的基地,建置屬於教學的 taluhan,未來也能成為遊客交流空間。
“落點、連線,然後鋪成一片臺東的風景”
成功鎮
█「我們+起來」主視覺設計理念
我們+起來,力量也加起來。互助,是守住夢想的第一步。夢想互助社,是我們透過計畫,以文化 為基底,以空間為載體,回歸部落生活的想要。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在陪伴中成為夥伴,共同找出 一套屬於臺東創生的方式,在互助中實現夢想。在臺東的你,是不是剛好也有想做的夢?讓我們+ 起來!TOGETHER IS POWER!
今年主視覺設計以多種圖紋代表臺東原住民族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中心太陽代表夢想、創生、
合作與希望,直橫線條代表土地、海洋、生態,菱形紋象徵手牽手一同編織永續循環的概念;柵欄 圖紋代表我們一起共築勞動、一同討論共事,而點點紋代表過程的汗水、足跡、事跡,以及相間閃 電紋作為連結、成長與護祐的象徵下,整體由內往外擴散的漣漪,傳達「我們+起來,TOGETHER IS POWER」的夢想。
空間改造 協力/ 謝聖華
攝影協力/ 彭柏璋
在台東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期盼能讓部落文化延續、孩子留鄉、求得溫飽 但一個人做的一個夢,顯得浪漫又不切實際
我們希望讓每個人的夢想得以實現,慢慢尋找出實踐的路徑
細細的聆聽,推敲出方法
討論出不同階段的目標,撈出相對應的各種資源 期待夢想發酵的回應,再一起討論下一階段的目標
高蘇貞瑋
陪伴顧問/ 董修慈
影像與 百工協力/ 姚若卿
陪伴顧問/
執行統籌/ 陳婉婷
陪伴顧問/ 楊佳璋
精神總監/ 蔡志堅
這樣的實踐路徑,仰賴一群來自台灣各專業領域協力者的共同前行 感謝參與過本計畫的課程專業講師、客座顧問、文字協力者、攝影協力者
還有願意一起我們+起來的台東部落夥伴 一起上山下海走遍部落訪視的臺東縣府行政團隊
我們+起來,讓夢想具象化,讓實踐的路上不孤單。
together is power
『我們+起來』走過八個年頭,在臺東縣政府的推 動與支持下,讓我們有機會陪伴許多團隊,參與進 每個夢想實踐的歷程,成為彼此互助的夥伴。
看到不同團隊的改變,從當時遇到困境時的躊躇, 轉變成踏出改變現狀的勇氣、面對文化傳承的堅 持、面對考驗時的勇敢,到現在站在台上侃侃而談, 讓夢想開出一朵朵花,分享如何成為現在具有影響 力的自己,同時展望下階段的想像等等。每一個故 事都如此動容、又是這麼真實地一起成長;每一段 寶貴的學習都醞釀成現在的每一個發光體。
我們+起來的計畫初心,就是讓部落的「空間」跟 「美學」+起來,有不同才華及專長的人+起來, 部落與部落之間可以+起來。累積了這些『+』, 就有更多的力量,成為臺東最美的亮點和樣貌。這 份力量拉著大家,在偏鄉之地創造就業機會、吸引 返鄉和移居的人口,培育出各領域的人才,成為部
落可以倚賴的青年團隊。不僅如此,當點與點的連 結扶植,進而成為部落文化創生共好的平台,能協 助部落解決更多的課題,包括兒童及長者的關懷陪 伴、青銀共創、創造更安全與永續的環境、提升部 落社會福祉,才是計畫最終的願景藍圖。而這些並 非遙遠,是正在逐步發生的現在進行式。
當目標設定的更具體了,接下來我們+起來的計 畫,不論經營的是哪一種形式的空間、不論事業體 的大小,期許所有團隊都能成為『企業家』與『思 想家』。在原民文化及智慧的基石下,對內部的經 營能朝向企業化、組織化的管理,有策略地拓展、 有企圖地擴張。另一面則將耆老的智慧轉化成與時 俱進的思想家,帶領部落族人參與其中、讓生活就 在文化裡,創造更寶貴的價值,深度思考且持續學 習,在迎接各種時代的考驗時,仍屹立不搖,繼續 閃耀著光芒
發行單位:臺東縣政府
發行人:饒慶鈴
地址:95001臺東市中山路276號
電話:(089)326141、326146
網址:http://www.taitung.gov.tw
執行單位: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
主編:蔡志堅、陳婉婷
專案執行:高蘇貞瑋yavaus.giling
文字撰寫:邱健維、楊濬瑄、翁珮恒、陳婉婷、高蘇貞瑋 視覺設計、排版設計:WADIYAN瓦力原創設計工作室(莊志豪) 攝影協力:彭柏璋、姚若卿、黃佳禎
計畫名稱:「我們+起來」原住民再造山海部落新美學計畫 製作年月:中華民國1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