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 ................................................................ 6 前言 ............................................................ 7 計劃簡介 ...................................................... 8 提案顧問及藝術諮詢 ................................... 10 計劃評審 ...................................................... 11 研討會主持 .................................................. 12
入圍提案介紹 《雙棲 - 單親孩子雙親愛》紀實互動劇場 .. 16 妝 · 色 - 化妝品回收及升級改造計劃 ........ 20 「佛都有火 」與 「悲從中來」..................... 24 ⼤澳樸⾊重現.添無限新姿彩 ..................... 28 點里 ‧ 社區改造計劃 .................................... 32 除非兩個我 ................................................... 36 悲傷博物館 ................................................... 40 社區尋香日記 ............................................... 44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 及蒲窩青年藝術節 研討會一:「以藝術凝聚社區」.................. 研討會二:「藝術使我們易地而處」.......... 研討會三:「改變生活的青年力量」.......... 研討會四:「聆聽及療癒青年的內心」...... 蒲窩青年藝術節花絮 ..................................
50 54 58 62 66
關於蒲窩 ...................................................... 關於青年發展委員會 ................................... 歷屆高峰會 .................................................. 鳴謝 .............................................................
72 75 76 78
序
蒲窩青少年中心成立至今已經二十五年,我們一直致力提供一個安全、開放及多元化的平台讓青年人發揮創意,開拓 無限空間,擴闊視野,成為有責任感、懂得尊重別人和充滿自信的人,而藝術正是蒲窩的重點青年發展項目之一。 我們希望透過藝術發展青年人的創造力、觀察力及專注力,同時亦可以讓他們抒發感受,提升自信,促進青年整體發 展和成長。除此之外,我們更希望藉此鼓勵青年人去關心社會,多些了解身邊的人、事、物,從而培養出有視野、具 創意、能領導、肯承擔的香港未來接班人。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藝術・生命・生活」正實踐我們的宗旨。計劃的反應令我們十分鼓舞,一方面得到不少資深 藝術工作者及各方機構的支持及協助,另一方面亦見到青年人的創意、熱誠及投入。 24 位青年藝術家分別完成了 8 個提案,提案所涵蓋的題目包括:社區連結、情緒探索、離異家庭和共享親職,以及 環境保護等。今次活動讓青年接觸不同社區人士,包括長者、單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中學生、舊區居民等。大家都 可以從書中見到他們對香港、對社區、對身邊人一份真摯的情懷,他們用心的創作及付出,實在令人十分感動。 是次計劃得以順利舉辦,實有賴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民政事務局及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及贊助、一眾 計劃顧問的指導、各個機構單位的支持,以及我們項目策劃團隊的努力。本人謹代表蒲窩青少年中心向所有參與及支 持的單位及人士致以最衷心的感謝。我們將會繼續努力發掘不同平台讓一眾青年人可以繼續發揮想像,將藝術注入社 區、帶入人群、融入生活,發放青年人關心社會的正能量。 蒲窩青少年中心主席 李宗德博士 GBS,OStJ 太平紳士
6 |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
前言
序 / 前 言
蒲窩青少年中心一直積極開拓不同空間及機會讓青少年發揮創意,探索自己,並以藝術作為主要青年發展項目之一。 這是蒲窩第三次舉辦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第一屆 (2016-17) 的主題為「街頭、公共與社區藝術」,而第二屆 (201819) 的主題為「藝術教育」,從街頭走到學校。來到第三屆則以「藝術・生命・生活」為題,從青年關心的社群入手, 以藝術回應社群及參與者,希望為社會帶來反思的機會,提升大眾意識並嘗試改變現況。 我們相信青年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無限的創意,他們能看到社會上不同人的需要,並且思考和實踐改進的計劃。同樣, 我們相信藝術的力量。藝術提供一個自由的媒介,讓大家表達自我,同時學習尊重和包容,聆聽社會上不同人的聲音, 易地而處。藝術亦能引起大家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凝聚不同社群。 是次計劃反應熱烈。經資深藝術工作者評選後,8 個提案突圍而出,在不同地區和社群推行計劃。這些計劃邀得 5 間 中、小學及大專院校、6 個非牟利團體及 8 個藝術單位合作,使提案實踐更瑧完善。在計劃進行期間,香港面對不同 挑戰和衝擊,卻依然無阻青年熱愛香港的心,繼續回應社群需要。藝術不但帶領這些青年藝術家走得更遠,亦使公眾 受益並樂在其中。大家可以在書中「提案介紹」部分逐一了解提案詳情。 提案完成後,舉行了 4 次研討會,按主題分成 4 組,包括:(1) 以藝術凝聚社區、(2) 藝術使我們易地而處、 (3) 改變 生活的青年力量、(4) 聆聽及療癒青年的內心,在熟悉相關議題的主持帶領下,各策劃人分享和討論各提案的過程, 亦探討藝術對個人生命及社會的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研討會改為預錄形式,並在網上平台發佈片段。 此外,青年藝術家們亦在「蒲窩青年藝術節」分享提案成果。藝術節於 2020 年 11 月 14 及 15 日假蒲窩青少年中心舉 行,內容包括藝術工作坊和入圍提案展覽。活動不僅讓公眾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形式,亦令大家增加到不同議題的認識。 蒲窩將繼續通過賦權及同行,建立一個屬於青年的藝術平台,和青年一起構思、籌辦及參與藝術,也讓更多人獲益。
藝術 · 生命 · 生活| 7
計劃簡介 承蒙民政事務局及青年發展委員會贊助,蒲窩青少年中心得以於 2019 年至 2021 年期間舉行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藝術・生命・生活」,匯聚一眾青年藝術家,以藝術回應社群。 由 2019 年 6 月開始,計劃首先邀得本地資深藝術工作者及相關持份者擔任計劃評審、提案顧 問及藝術諮詢。提案徵集預備會及諮詢在 7-8 月舉行,為有興趣參與的青年藝術家在構想提案 前作指導。經過面試後,一眾評審挑選出符合計劃理念、目標及主題的 8 個提案。 每組提案及後花了半年至九個月時間實踐,藉著藝術表達對社會上不同社群和議題的關心,從 中啟發參與者及公眾對議題的關注,同時豐富他們的生命,且讓我們一同分享他們的提案成果。
2019 年 7 月 提案徵集預備會
2019 年 8 月 提案面試
2019 年 7-8 月 提案諮詢
2019 年 9 月 2020 年 5 月 提案實踐
2020 年 6-11 月 高峰會研討會
8 |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
2020 年 11 月 蒲窩青年藝術節
提案徵集預備會 (2019 年 7 月 )
計 劃 簡 介
除了簡介計劃,是次預備會邀請曾參與兩屆的青年藝術家陳百堅先生分享構思 和實踐提案的心得。當日還有資深藝術教育工作者楊秀卓老師帶領青年夜遊深 水埗,觀察社區人物和空間等,啟發參加者由生活去思考與藝術的關係。
提案諮詢 (2019 年 7-8 月 ) 由資深藝術教育工作者楊秀卓老師及藝術工作者阮美寶女士擔任提案顧問及藝 術諮詢,為青年藝術家在面試前作更好的準備。
提案面試 (2019 年 8 月 ) 青年藝術家提交計劃書並進行面試,由一眾評審挑戰出符合計劃理念、目標及 主題的 8 個提案。
提案實踐 (2019 年 9 月 -2020 年 5 月 ) 8 組青年藝術家籌備及實行藝術提案,有關提案詳情可以參閱第 16 至 47 頁。
研討會 (2020 年 6-11 月 ) 經過提案實踐,計劃舉行了 4 次「研討會」,主題包括:(1) 以藝術凝聚社區、(2) 藝術使我們易地而處、 (3) 改變生活的青年力量、(4) 聆聽及療癒青年的內心, 有關詳情可以參閱第 50 至 65 頁。
蒲窩青年藝術節 (2020 年 11 月 14-15 日 ) 2020 年 11 月 14 及 15 日假蒲窩青少年中心舉行,共有 5 個藝術工作坊和入圍 提案展覽予公眾參與及了解藝術提案及相關議題。
藝術 · 生命 · 生活| 9
提案顧問及藝術諮詢 阮美寶女士 創藝同行聯合創辦人,長年從事藝術創作、教 育、策展及活動籌組等工作,持續從平常物及 人性化的自然系統中提取生活美好,積極去除 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還原生命基本。
楊秀卓老師 楊秀卓老師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曾任 教中學視覺藝術科近二十年。楊老師多年來不 停參與多個大型社區藝術活動,對象多為年輕 人,近年轉向以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和社區,探 討人與環境的關係,並反思自主生活的可能性。
1 0 | 香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計劃評審 方韻芝女士
梁崇任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副修人文學。 從事設計統籌、藝術教育、公眾參與等策劃工 作,近年發動的計劃圍繞社區及剩餘資源重新 運用。現在是自由工作者。
為前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大會委員及藝術教育組 主席 (2014-19),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近三十年。 畢業於前葛量洪教育學院後,現任職於玫瑰崗 中學,擔任藝術教育統籌及任教視覺藝術科。 另外,現同時擔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資優教 育功能組委員、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 學系校外諮詢委員、視覺藝術教育核心關注小 組召集人及行動成員等職務。
何天虹教授 現任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 研究生教 育 ),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的總監、社會工作及 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總 監。何教授作為研究者、心理治療師、教授及 表演藝術工作者多年,曾發表超過 200 篇學術 論文;亦獲美國舞蹈治療協會頒發傑出成就獎 及研究獎,及澳洲、紐西蘭及亞洲藝術治療協 會頒發研究及發展獎。
梁美萍教授 梁美萍教授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教授 和視覺研究中心總策劃人,1991 年學士畢業於 法國國家高等美術學院、2000 年美國加州藝 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2009 年香港中文大學 哲學博士,文化研究範疇。她的創作涵蓋裝置 藝術、多媒體藝術、公共藝術及社區藝術等。 她以研究為基礎,在創作中將裝置、多媒體、 社會空間等多種元素及平台進行實驗性融合, 旨在拓展行為的可能性,這些都可被解讀為基 於社會議題的創意。
關呂佩玲老師
提 案 顧 問 及 藝 術 諮 詢 / 計 劃 評 審
榮獲 2011-2012 及 2016-2017 年度行政長官 卓越教學獎(藝術教育學習領域)。關太現時 擔任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的秘書及香 港考試及評核局視覺藝術科科目委員會主席。 同時她亦是一名具有超過 30 年教學經驗的視 覺藝術老師。她現時在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 學擔任視藝科主任。
鄺啟德老師 鄺 啟 德 為 香 港 美 術 教 育 協 會 前 會 長(20162020),同時於中學擔任視覺藝術科科主任及 藝術教育領域統籌,並為香港大學教育博士研 究生。鄺氏畢業於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榮譽) 學士,主修視覺藝術,曾獲校長嘉許狀。他及 後分別於香港中文大學修畢中學學位教師教育 文憑及香港大學修畢表達藝術治療碩士,具註 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資格。鄺氏曾獲選 為第一屆「賽馬會創新教師力量」的創新教師。 其任教的中學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 術發展獎 2016 的藝術教育獎。
藝術 · 生命 · 生活| 11
研討會主持 方韻芝女士
李昭明女士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副修人文學。 從事設計統籌、藝術教育、公眾參與等策劃工 作,近年發動的計劃圍繞社區及剩餘資源重新 運用。現在是自由工作者。
臨床心理學家和靜觀導師,也是心理學博士 生, 於 2015 年 和 麥 穎 思 教 授 成 立 了「 說 書 人」,目的是以故事在社區內減精神病歧視, 以及推廣精神健康。每天努力修習「人」的課 題,感謝生命中每一個相遇。
何天虹教授 現任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 研究生教 育 ),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的總監、社會工作及 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總 監。何教授作為研究者、心理治療師、教授及 表演藝術工作者多年,曾發表超過 200 篇學術 論文;亦獲美國舞蹈治療協會頒發傑出成就獎 及研究獎,及澳洲、紐西蘭及亞洲藝術治療協 會頒發研究及發展獎。
1 2 | 香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張瑋晉先生 畢 業 於 香 港 理 工 大 學 設 計 系, 張 瑋 晉 投 入 Upcycling 產品開發,並透過各種渠道提高公 眾的環保意識。 他相信設計師有能力和責任保 護環境,以可持續的態度平衡生態、經濟和社 會三大支柱。他擅長將一般人眼中的廢料蛻變 成耐看、耐用的藝術品和產品。
研 討 會 主 持
藝術 · 生命 · 生活| 13
入圍提案介紹
《雙棲 - 單親孩子雙親愛》 紀實互動劇場 雙 棲 創 作 團 隊
提案簡介 《雙棲 - 單親孩子雙親愛》是華語地區第一部以離異父母,共享 親職 (co-parenting) 親身經歷為題的戲劇作品。由雙棲創作團隊 策劃及製作,經過兩年訪問研究,收集真實故事轉化成戲劇文本。 這 次《 雙 》 紀 實 互 動 劇 場 本 地 首 演, 創 作 以 社 會 參 與 式 藝 術 (socially engaged art) 概念,由香港專業劇場演員與經歷離異 風暴的家屬共同演出,讓大眾更明白離異家庭所面對的困難及掙 扎。台灣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創辦人張嘉容擔任戲劇顧問,帶領 團隊重新編製文本,以參與式劇場 (participatory theatre) 來編 導創作,讓觀眾成為演出的一員,共同編寫生命故事。
1 6 | 香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提案策劃團隊自述 由一群本地年青創作者組成,曾於 2016 年出版手作書《相值》;2018 年出版《雙棲 - 單親孩子雙親愛》。 《雙棲》是華語地區第一部以離異 父 母, 共 享 親 職 (co-parenting) 親 身經歷為題的作品,紀錄這些父母 和孩子的身心療癒旅途。 我們先後舉辦多場社區巡迴演出, 運 用 社 會 參 與 式 藝 術 (socially engaged art) 概念,透過專業劇場 演員與經歷離異風暴的家屬共同演 出,讓大眾能更明白離異家庭所面 對的困難及掙扎。
藝術 · 生命 · 生活| 17
提案策劃團隊感言 我們在演出的一個多小時分享了不同家庭的故事後,觀眾在互動的那部份設計屬於他們的 「家」字,分享他們自身的故事,那一刻十分動人。演出有超過一百名觀眾,當中只要有 一個人會反思自己和家庭的關係,並啟發出新的想法,可能我們便能改變那個孩子的一生。
1 8 | 香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參加者感言: 透過輕鬆戲劇形式傳遞沉重的故事 真實故事,貼近社會現況 能讓參加者學習共親職的難處 感受到共享親職家庭孩子的心情 啟發我從小朋友觀點看父母離異後的世界 以藝術為媒介,表達社會議題 深入探討,將離異父母和孩子的需要具體表達出來
鳴謝 Kubrick |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 | 台灣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藝術 · 生命 · 生活| 19
妝 ‧ 色 - 化妝品回收 及升級改造計劃 妝 · 色
提案簡介 為吸引大眾和刺激消費,現時的化妝品品牌經常推陳出新,款式 日新月異。然而,琳瑯滿目的化妝品雖然為消費者提供多樣選擇, 但同時亦導致他們囤積了不少還沒用完、不適用、甚至過期的化 妝品在家中。有見及此,我們計劃就這些化妝品進行回收及研究 工作,將其升級改造為顏料,並應用在藝術品創作及一系列環保 創意藝術工作坊中。此活動目的是透過回收及升級改造以延長化 妝品的壽命,並且鼓勵消費者善用化妝品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 費以及減輕對自然環境的負擔。
20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提案策劃團隊自述 「妝 · 色」是由三位香港大學環境 管理理學碩士課程學生梁綺舲、黃嘉 雯 、林天悅籌備的計劃。其中文名 是由化妝的「妝」加上顏色的「色」 組 成, 而 英 文 名 Coslligraphy 則 是 Cosmetics 和 Calligraphy 的結合。 顧名思義,這個計劃是想將化妝品 與藝術作一個連繫,透過在各平台 收集到的四類化妝品 ( 眼影、胭脂、 眉粉及眼線筆 ) 升級再造為顏料,並 用於藝術創作上。希望能藉著不同 藝術型式及藝術品的呈現,指出化 妝品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大家珍 惜資源,愛護環境。
藝術 · 生命 · 生活| 21
提案策劃團隊感言 環保在現今社會越來越重要,我們很想藉著自己微小的力量拯救化妝品,將其再造成為顏 料。我們也希望令大家關注化妝品造成的海洋污染。我們覺得這個提案應可持續發展,讓 升級再造的顔料可以惠及低收入家庭的小孩。
22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參加者感言: 能夠有效地使用棄掉的化妝品製作藝術創作,推動環 保,並能廣泛實踐 把眼影磨碎再升級再造 (upcycling) 的過程讓我很深刻 原來化妝品可以有另一個用途 提案讓我知道那些較環保的化妝品牌子,和化妝品在 香港的浪費量 原來環保也很簡單,藝術也很容易,good! 回收化妝品將它升級再造,加上藝術的訓練,幫助我 反思更多將生活與藝術結合,豐富我的思路
鳴謝 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理學碩士課程陳潔茵博士及侯智恒博士 | 藝術指導郭曉晴女士 導師方心悅女士、羅懿靜女士、鄭燕垠女士以及劉漢偉先生 | 香港及澳門不是垃圾站 以及各個提供協助和宣傳的大專院校、公司、化妝品品牌、非政府組織、協會及傳媒
藝術 · 生命 · 生活| 23
「佛都有火 」 與 「悲從中來」 江 凱 勤
提案簡介 在你⽣命之中,可有聽過⾄為驚魂動魄、不堪入耳、惡意暴力的 說話?本計劃讓我們將那些惡語寫下、封緘、投箱。⽽藝術家收 到後將以之轉化成作品並展出,予市⺠共賞語言暴力所做成的破 壞。其實那些惡語不必,也不應說出⼝。 當你了解到語言暴力的破壞後,歡迎你在紙箋上⽤⽂字分享在你 生命之中,最為鼓舞你心的語句。而那些紙箋,將會交送到⼀個 有緣⼈⼿上。
24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提案策劃人自述 江凱勤,話事齋主理人,外號風燭 散人,先後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 覺藝術系(榮譽文學士)及香港中 文大學文化管理系(文學碩士); 曾從事藝術行政,現為全職圖章佬。 其作品以漢文化為藍本,並以當代 人文價值為方向,提出「當代篆刻」 的藝術主張;作品獲不同商業機構 和私人收藏。江氏曾獲香港藝術發 展局及不同社會機構資助舉辦展覽, 並積極於各商業機構和大學主持工 作坊、講座和創作示範。
藝術 · 生命 · 生活| 25
提案策劃人感言 這個提案讓大家能夠正面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是勇敢的表現。語言暴力這主題也讓 我反思到一句說話,從字面上看未必有大問題,然而在不適當的時候,一個不適合的人說 那一句不適合的說話,可能從此會對另一個人的生命造成很大影響。展覽期間我能夠接觸 不同的人,他們都對語言暴力這主作出了疑問,使提案變得相當有意義。
26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鳴謝 艺鵠 | 香港藝穗會 | 香港青年協會 賽馬會坪石青年空間 | 香港青年協會 賽馬會橫頭磡青年空間 香港青年協會 荃灣青年空間 |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 青山塾 | 香港浸會大學 視覺藝術院
藝術 · 生命 · 生活| 27
⼤澳樸⾊重現 ‧ 添無限新姿彩 大 澳 非 茂 里
提案簡介
1
水鄉夢:愛大澳,愛大自然,愛藝術文化的藝術創作人,在保存質樸無華的 ⾊調的同時,能注入青春⾊彩,將有限化作無限可能。
2
以心連心,凝聚新⼀代:這個計劃可讓⼤澳青年⼈⼀展所長,讓他們有機會 與藝術⼯作者和⽂化團體⼀同為夢想啟航,運⽤創意將⼤澳的街道添上新姿。
3
一磚一壁⼀故事:內容會以⽔上棚屋、⼤澳⽅⾔和原居民故事為主,⽤⽣命 感動⽣命。
4
把握當下,關老互愛:⼤澳在不同⾓落設有太平⾞箱,是時候讓褪⾊的⾞箱 活現各⼈眼前,⼀同發揮關⼼老弱。
5
注入環保新概念:希望透過民間藝術和故事感染下⼀代珍惜地球資源,好好 保護香港碩果僅存的⽔鄉。
28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提案策劃團隊自述 「大澳非茂里」是個由三位茂里組 成的民間自發機構。一個是土生土 長熱愛大澳的大澳人;另外兩位新 大澳人是從市區搬來的設計藝術創 作者。這三個茂里都因喜愛大澳之 人與物及對大澳有著共同夢想,希 望為這碩果僅存的漁村水鄉,加以 推動及保育本土文化藝術。把「文 化」推廣為「產業」,重寫新舊融 合的歷史,將大澳文化製作成產品, 計劃不同延續文化和經濟之活動。 令大澳最簡樸最有人情味的舊香港 情懷與有緣人分享。
藝術 · 生命 · 生活| 29
提案策劃團隊感言 我們很害怕一個美麗的香港漁村慢慢消失 , 希望大澳能保留原貌。這個提案是一個起點, 成果難以量化。傳承大澳文化不是我們畫了多少壁畫和太平車廂,但能夠鼓勵居民和小孩 多加留意和反思身邊的事物,已是一個好開始。
30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參加者感言: 最深刻是一齊畫壁畫!
鳴謝 杯澳公立學校 | 中華基督教會大澳小學
藝術 · 生命 · 生活| 31
點里 ‧ 社區改造計劃 點 造 鄰 里
提案簡介 點造鄰里 - 構想及改造街道上的鄰里關係。 在元朗,有一條無名小巷,我們把它稱為《點里》。小巷因著毗鄰的一間千禧小學校舍連 繫了旁邊的住宅大廈 , 就誕生了這條包括一間老師傅維修機器的工作坊、一間經常閉門的 神秘洗碗工場、三間食肆小店,以及我們細小的設計工作室。 由於彼此的背景非常不一樣,在這半年間我們觀察到這條小巷的多元性,有苦悶的老人, 有接送孩童的家長,有放學回家的學生,有等位進餐的食客,還有那些從餐廳走出來抽煙 休息的員工。 相遇是一種偶然,如果將這種偶然,催化成另一種關係,讓彼此感受久違的人情味,進深 的了解和合作,也可以為這個社區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期盼藉著這次機會,能夠把社會創 新的概念帶入元朗社區,由小巷做起,將生命力注入社區,重新塑造鄰里關係。
32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提案策劃團隊自述 尹加力 - 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建築學 系畢業生,專注於社區營造及環境 永續的設計。 尹多加 -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 學院產品設計學系,曾在燕豪芬設 計學院交流並修讀食物設計,專注 於研究人與物的關係。 點造鄰里 (Design Neighbors) 透過 社區藝術活動、社會設計企劃等方 式聯繫不同範疇的持份者,共同建 立以人為本的社區文化。
藝術 · 生命 · 生活| 33
提案策劃團隊感言 起初我們看到店與店之間關係很疏離,但這提案讓這個沒有鄰里關係的地方產生更多交 流。它製造了介入點讓人們交集 ,讓街上路人也注意到這地方。藝術可以透過一些手段改 變人的內心,大家共同建構一個不一樣的社區,可讓社區裡更多人受惠。
34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參加者感言: 由零開始,到張櫈成型,那一刻很感動 能與其他社會人士拉近距離 有機會接觸不同技術,如:燒焊
鳴謝 敍思室內設計工程公司 Chase Designs | 陳榮動力機械 | 點造設計 Make Point Design | II.悦 Moon Moon | The Backstreet Kitchen | 法國小屋 Le Café des Délices |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藝術 · 生命 · 生活| 35
除非兩個我 馮 家 盈 — 林 愷 晴 — 朱 雅 穎 提案簡介 香港年青人情緒問題愈見嚴重。有調查指,年青人普遍誤解「情 緒」,傾向將情緒簡化,甚至隱藏。與情緒共處的原則,在於認 知、了解,及接受。「除非兩個我」對象為大專生,目的希望讓 受眾重新認識「情緒」,建立面對情緒的健康態度。 我們的計劃概念是,讓參加者透過工作坊和情緒紀錄認知和探 索自己的情緒,然後集結參加者和我們自己在當中的探索和感 想,以創作一本小誌的方式再次詮釋看待情緒一事。「除非兩 個我」──真的沒有兩個我,無論是何種情緒,我都是我。
36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提案策劃團隊自述 我們是來自不同界別,但在熱愛藝 術方面有交疊之處的三個人。有感 香港的年青人情緒問題日益嚴重。 我們自己也是情緒敏感的人,有時或 會否定自己一些負面情緒,同時又 疑惑過這些情緒真的不好嗎,亦思 索過應該如何面對。因此希望能用我 們的能力關注年輕人與情緒這議題, 嘗試為改善香港的這一面而努力。
藝術 · 生命 · 生活| 37
提案策劃團隊感言 情緒是抽象的,而我們透過藝術可更有效地表達那些難以表達的情緒。經歷工作坊後,我 們策劃人以及參加者對於情緒也有更深入的看法。我們以小誌形式表達這些看法,鼓勵讀 者在閱讀的同時,也可以觀照自己當下的情緒,從中引導他們思考如何面對、分享這些情緒。
38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參加者感言: 活動讓我明白到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例如記錄情緒 的練習讓我與情緒有一段距離,可以好好的觀察它和 照顧它。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去表達和承認自己的情 緒,以及覺察情緒與身體的關係,這是全新的經驗和 學習,這是學校沒有教我們的重要課題。 可以透過製作藝術品,表達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反思 自己的內心感受 能夠根據自己的步伐隨心創造藝術品
鳴謝 說書人香港有限公司
藝術 · 生命 · 生活| 39
悲傷博物館 TeamERROR 提案簡介 這是一個年青人透過籌備展覧去認識情緒、接納自己的計劃,我 們團隊派出 4-6 位導師,包括藝術工作者、設計師和社工,協助 年青人由培訓、計劃、設計、收集故事、場地佈置等。我們記錄 青年的悲傷故事,以不同形態例如聲演、相片等在博物館裏展示 故事,鼓勵人們容許自己悲傷,繼而將 2019 年的悲傷放下,在 2020 年重新出發。 我們相信「分享快樂,快樂加倍;分享悲傷,悲傷減半」從故事 主人身上帶走悲傷,年青人明白自己有主宰和影響生命的能力, 讓參觀者從展品上找到共鳴,認識悲傷。
40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提案策劃團隊自述 TeamERROR 是 由 Cliffy 鵝 王 創 辦 的義工團隊,人數約五十人,希望 向公眾提供有關心理衛生之正確資 訊,讓小眾成為大眾。我們的義工 團包含了不同背景的人,當中包括 作家、護士、社工、電腦程式員等, 但大家都擁有著共同的理念及熱心。 我們以光暗共生為理念,希望正負 能量能共存,更希望能與現受情緒 困擾的人同行,一起學習面對黑暗。 我們希望由當時人的角度出發,宣 傳正確觀念,並為受情緒困擾人士 及其家人、朋友提供適當及適合的 支援與協助。
藝術 · 生命 · 生活| 41
提案策劃團隊感言 我們要容許自己有悲傷的時候,過程讓人很疲累,但過後我們可以找到願意陪伴自己的人, 一起走過這段路。我們要讓自己有一個空間,能伸手到外面,讓真正關心自己的人予以陪 伴。只要是關於生命,這個提案便有它的價值。
42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參加者感言: 在寫作的過程中,回憶起過去的感受 最深刻是可以用擅長的音樂參與活動 與組員一起討論如何完成作品讓我感到滿足
藝術 · 生命 · 生活| 43
社區尋香日記 做 得 好 好
提案簡介 不同的社區持份者對自己的社區都有著不同的觀感。在這個既熟 悉又陌生的社區中,我們能做些什麼 ? 玩些什麼 ? 何不放大感官 去發現,由學生帶你們「到此一遊」,共同發掘有趣的社區印象 呢? 氣味是我們對外在事物的第一感觀,嗅覺能讓我們留意周遭發生 的人和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社區尋香日記」由學員 帶領大眾從嗅覺出發,走訪他們心目中的社區面貌,發掘一些你 與我都可能忽視的人和事,透過接觸不同的原材料和氣味,激發 感觀潛能和加強對社區的認識,按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來創作獨一 無二香包,並給繪畫出心儀的圖案在布袋上,「製」出自己的「尋 香日記」。
44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提案策劃團隊自述 團隊成員從事學校教育及輔導工作 超過七年,主要工作為跟進和協助 SEN* 學 生。 我 們 從 中 了 解 到 SEN 學生往往充滿才華,例如藝術、音 樂、運動等都有偌大的發揮空間。 可是傳統學習環境局限了他們的發 展, 所以我們平日在校會舉辦不同 的藝術創作體驗,想藉此創造更多 機會,讓他們發揮潛能,融入不同 的生活圈子,與不同的持份者交流, 建立自信及營造共融社區。 另外,團隊過往曾參與設計藝術活 動課程及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舉辦 的「玩轉社區 敢創·藝術營」的藝術 項目「嗅覺實驗室」導師。 * SEN 詳寫為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中文為「特殊教育需要」
藝術 · 生命 · 生活| 45
提案策劃團隊感言 我們都觀察到學校的定位主要集中在學業,但學生的才能一定遠超於學業範疇。例如這次 關於香味的工作坊,我們也觀察到學生們對氣味很有觸覺,也留意到有些同學很在行畫畫 或者很有創意。只要得到多一點鼓勵,他們也能做到。我們希望他們在各方面的才能都能 夠得以發揮。
46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入 圍 提 案 介 紹
參加者感言: 學生:去街市是最深刻的 學生:最深刻是教別人做香包 公眾參加者:小導師熱心幫助參加者 公眾參加者:真的能走進社區和讓不同的人群相互連結 公眾參加者:成個活動都好好,大家好開心
鳴謝 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
藝術 · 生命 · 生活| 47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 及蒲窩青年藝術節
研討會一 : 「以藝術凝聚社區」 主持:
提案策劃人:
● 方韻芝女士
● 點造鄰里「點里・社區改造計劃」 ● 大澳非茂里「大澳樸色重現·添無限新姿彩」 ● 做得好好「社區尋香日記」
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甚少機會建立鄰里關係,然而今次研討會的三組青年都熱愛自己所在的社 區,希望藉著藝術回應社區需要,拉近鄰里關係。三組青年包括:(1) 由尹加力和尹多加組成、 在元朗策劃了「點里・社區改造計劃」的點造鄰里團隊,(2) 策劃了「大澳樸色重現·添無限新 姿彩」、由關婉盈代表的大澳非茂里團隊和 (3) 在大角嘴策劃了「社區尋香日記」、由馮杰韻 和馮敏婷組成的做得好好團隊。三組人在不同社區發揮創意,而這一節研討會的主持人是具有 豐富社區藝術經驗的方韻芝女士 (Vangi),他們一同探索社區藝術的模式以及青年在社區的角色。
提案理念 「點里・社區改造計劃」以元朗合益路的一條無名小巷 為基地,兩位策劃人為同街的店主預備一個製作攝影浮 雕作品 (Fotomo) 的活動,以每一間店舖的門口照片組 合成立體作品。過程讓平日忙碌工作的店主聚首一堂, 一邊創作,一邊分享食物,氣氛融洽愉快。另一名爲「 燈!燈!燈!櫈!街道改造」的活動則鼓勵區內青年為 小巷製作既美觀又實用的椅子以取代破舊的椅子,供街 坊休息。 以大澳為大本營的「大澳樸色重現·添無限新姿彩」推動 區內小學生認識大澳的歷史文化,讓他們從日常生活的
50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地方重新感受大澳。團隊和學生同步進行了海玻璃及沙 白藝術工作坊,藉此關心和保護大澳的環境。最後,學 生與青年藝術家一同繪畫太平車箱和碼頭壁畫,為大澳 增加色彩,也讓街坊和訪客透過藝術作品了解社區。 「社區尋香日記」的策劃人選址大角咀,訓練中學生在 新舊交融的社區中以嗅覺去了解和記錄社區。學生先在 街市購買材料,創作獨一無二的「尋香日記」香包。然 後,他們搖身一變成小導師,帶領公眾以嗅覺作引路手 杖,穿過大街小巷、商店和公園等,尋找具社區特色的 氣味,用嗅覺認識大角咀,並以香包記錄體驗。
與社區內持份者的溝通方式
而點造鄰里則採用另一種模式,在提案進行前嘗 試廣納百川,使不同的持份者都可以參與,並分 階段進行活動以滿足不同社群的需要。第一階段 先是為店主安排 Fotomo 活動,而作品的參考對 象正是他們自己,大家都很投入。另一階段的受 眾是老人家,他們喜歡在小巷流連,卻只能坐在 破舊的椅子上,既危險,又不雅觀。團隊於是招 募附近教會的青年人一起收集各方意見,然後設 計及製作椅子,讓街坊感到很滿意。
研 討 會 一 以藝術凝聚社區
來自大澳非茂里的關婉盈分享團隊在大澳碼頭創 作壁畫的經歷。團隊本已與學生為壁畫構思構 圖,但有居民提出希望他們能繪畫海豚,原來他 平常會帶遊客出海看海豚,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能 被展現。這是團隊在社區進行藝術活動前沒有想 到的,也讓團隊發現與居民交流十分重要,因為 在社區創作的壁畫不只屬於團隊,而是屬於大澳 居民。在未來的活動中,她表示會加強與居民的 交流互動,增加大家的歸屬感及參與。
藝術 · 生命 · 生活| 51
青年在社區的角色 除了直接參與,青年藝術家也可以爲其他青年充權。 「社區尋香日記」 的兩位策劃人均為中學教師,有感 學校比較著重學業。然而,她們均相信學生有很多不 同的才能,希望藉此提案展現學生不同的才華。另外, 學生對於時下社會似乎不太了解,生活圈子狹窄,兩 位希望學生能透過探索大角咀去認識舊香港,並思考 自己和社區的關係。學生本來很被動,認為自己在社 區中是接受者,但過程中他們慢慢學懂與人相處、打 開話匣子,並有能力帶領公眾進行導賞及香包創作。
社區藝術的重要性 在研討會的尾聲,各組均分享社區藝術如何正面地影響 他們所在的社區和群體。 關婉盈分享大澳是一個老人社區,生活好像只有賣花 膠和賣魚,大多年輕人搬到市區尋找工作機會。大澳 非茂里團隊打算日後舉辦更多活動,藉藝術的手法傳 承大澳的傳統工藝,為這個社區帶來更多活力,吸引 青年人回流。 尹加力認為藝術是一個很好的表達媒介,它就像一種 語言,但如果從沒有接觸或學習過,可能真的不會懂。 元朗區有很多老人家和新移民,他們對藝術的認識不 多,認為藝術高高在上,只會在藝術館中發生。團隊 抱持着分享的態度,讓元朗街坊了解可以使用藝術來 表達想法,連一個 70 多歲的伯伯也可以製作精美的 Fotomo,實在是意料之外。 馮杰韻表示藉著提案可以聽到大角咀街坊的故事和對 社區的情感,其中一位街坊嗅著那些香包邊分享:「從 前大角咀哪有這麼多麻辣味道的東西?以前這裡是工 廠,我在那裡上班」,透過對話馮杰韻能感受到他在 懷緬過去,就像在重組及重溫他的人生。
52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結語 主持人 Vangi 欣賞三組青年策劃提案的時候,能從一個由下而上的角度去思考,先了解持份者的想法, 再從地區的文化或現有的元素開始創作,讓提案與社區元素融合。提案還包括了可持續發展的思維, 讓社區藝術可以在各區繼續發展。
以藝術凝聚社區
最後,她分享與區內人士互動的重要性,社區藝術不在藝術館內發生,是因為它需要不斷與人互動。 不同背景或年齡層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社區藝術因此有無限的可能。她期望日後可以見到更多有意思 的社區藝術提案。
研 討 會 一
網上重溫 研討會 1「以藝術凝聚社區」 「點里・社區改造計劃」 「社區尋香日記」 「大澳樸色重現·添無限新姿彩」
藝術 · 生命 · 生活| 53
研討會二 : 「藝術使我們易地而處」 主持:
提案策劃人:
● 何天虹教授
● 雙棲創作團隊 「《雙棲-單親孩子雙親愛》紀實互動劇場」 ● 江凱勤「『佛都有火』與『悲從中來』」
藝術有很多不同形式,也能帶來不同影響。是次研討會的主持、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何天 虹教授在一開始就提及藝術其中一樣奇妙的地方:讓我們學習易地而處。這節研討會就有策劃 「『佛都有火』與『悲從中來』」的江凱勤和「《雙棲-單親孩子雙親愛》紀實互動劇場」的 雙棲創作團隊,包括阮絡伶、鄭華珠、陳家蔚及熊子傑,一起探討藝術的這一面。
提案意念 「『佛都有火』與『悲從中來』」源自策劃人江凱勤早 年一個關於「投訴」的展覽,也和他與家人之間的衝突 有關。因此,今次他把主題定為「語言暴力」。他在各 區設立收集點,邀請公衆認識寫下自己聽過「最暴力」 和「最鼓勵」的説話。那些充滿駡人説話的字條後來成 爲藝術裝置「招魂幡」一部分,而寫有正面字句的則讓 觀衆取走,兼顧了藝術和社區參與。 至於「《雙棲-單親孩子雙親愛》紀實互動劇場」的起 源是團隊把一些離異家庭的經歷編寫成書,並舉行巡迴 讀劇會。透過和社區接觸,他們發現無論是陌生人或是 朋友,都因爲這些紀實故事而有機會反思家庭的意義。 他們進一步把文字變成劇場演出,以表演與光影效果拉 近和觀衆的距離,創造新的體驗。
54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藝術和同理心
雙棲創作團隊的同理心則起源於自身經歷:個別 成員本身也是目標觀眾,即經歷過家庭重組的一
員。因此在創作過程,除了用劇場手法去轉化真 人真事為具感染力的表演外,亦強調建立一個舒 適安全的空間。無論是團隊的家人,或是任何一 位觀眾,都需要一個能夠安心抒發情緒的空間。 當身處劇場,適當的舞台及燈光就是關鍵,能夠 建立一個相對隱密和舒服的環境,讓觀眾全心投 入。這樣去照顧觀眾的創意,亦是在藝術中強調 同理心的重要一環。 在處理上千張寫上「暴力」和「鼓勵」說話的字 條時,江凱勤力發現言語在不同情況下都可以有 不同解讀,髒話可以鼓勵別人,而表面正面的言 詞也可能帶來傷害,所以說話的重點在於能夠設 身處地,從對象的角度出發。這亦是他在這個藝 術計劃的收穫。
研 討 會 二 藝術使我們易地而處
藝術能幫助我們建立同理心,可是要達致這個效 果需要比純粹的創作有更多考量。視覺藝術學系 出身的江凱勤比較擅長和著重創作上的美學,反 而對於社區參與甚至治療等感到陌生。正如他 在研討會提及:「如何拿捏別人易地而處,對我 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能做到哀而不傷的效 果?」為此,在實踐計劃前,他特意去諮詢社工, 也從社工們身上得到重要的提醒:在勾起參加者 的不快回憶後,有沒有方法可以替他們梳理情緒 呢?除了小心拿捏展示仇恨字句的方式,給予觀 眾自行觀賞的空間;江凱勤也邀請參加者寫下鼓 勵字句,並讓他們隨機取回鼓勵字條,照顧觀眾 的情感需要。
藝術 · 生命 · 生活| 55
藝術在社會的角色 在研討會的尾聲,何教授指出社會環境很多時會為藝 術創作帶來局限,亦邀請幾位青年藝術家分享他們對 藝術和社會的願景。對於江凱勤而言,結合他自身與 家人的關係,他認為藝術是一個讓人宣洩的過程,亦 是一個出口。雙棲創作團隊成員帶著不同背景,對於 藝術的影響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解讀。本身為社工的熊 子傑認為藝術能有效地引起大眾對個別議題的關注, 助人表達情緒,也有很多跨界別的空間。編導鄭華珠 透過與觀眾接觸,也有類似的發現;例如在演出的互 動環節,有觀眾可以鼓起勇氣向母親表達謝意,也讓 她感受到藝術的力量。陳家蔚對於藝術有著不錯的願 景,她認為藝術在於建立論述方面有很大的影響力, 可以有助人創造話語權和屬於自己的可能。
56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結語 儘管兩個策劃單位的藝術形式和關注議題各異,可是兩個提案均可見到他們嘗試以創意去介入生活, 為創作者和受眾都帶來一場學習易地而處的藝術體驗。何教授在研討會結束前亦回應是次高峰會的主 題,寄語幾位青年藝術家繼續探索,讓藝術走進社區、走進生活、走進生命。
研 討 會 二 藝術使我們易地而處
網上重溫 研討會 2「藝術使我們易地而處」 「《雙棲-單親孩子雙親愛》紀實互動劇場」 「『佛都有火』與『悲從中來』」
藝術 · 生命 · 生活| 57
研討會三 : 「改變生活的青年力量」 主持:
提案策劃人:
● 張瑋晉先生
● 妝 · 色「妝 · 色 — 化妝品回收及升級改造計劃」
在現今社會中,環境保護是一大議題,而且是不同界別都關注的。這一節研討會正是圍繞如何 用創意回應環保,並邀得擅於升級再造 (upcycling) 的產品設計師張瑋晉先生 (Kevin) 與妝 · 色 團隊其中兩位成員黃嘉雯和林天悅暢談「妝 · 色 — 化妝品回收及升級改造計劃」的點滴。
提案過程 黃嘉雯、林天悅和未能參與是次研討會 的成員梁綺舲都是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碩 士生,而這個提案亦源於此。她們觀察 到社會上的化妝品推陳出新,消費者往 往都會因為追隨潮流而不知不覺地囤積 化妝品, 加上化妝品回收十分少見,就 更容易造成浪費。因此,團隊想到與學 校、商業機構或非牟利團體合作,甚至 走進社區設置街站收集粉狀化妝品。這 個回收行動一呼百應,團隊在這些眼影 和胭脂等加入樹膠,製成顏料,並在各 區舉辦藝術工作坊,和公眾用這些升級 再造顏料作畫。
58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走進社區的第一步 研 討 會 三 改變生活的青年力量
在街站回收時,幾位成員遇到很多對此計劃深感 共鳴和認同的人,全因社會上原來有很多人都有 囤積化妝品的問題,但因為沒有人踏出第一步去 解決,大家都無從入手。另外,雖然出身於環 境管理學系,但團隊選擇以藝術形式走進社區, 是因為相信藝術的滲透力。如果只是純粹的回收 再造活動,大概只可吸引本身已關注環境議題的 人參加。因此,黃嘉雯指出她們希望「借助其他 的領域或平台,將環保的理念推廣給更多人知 道」,而藝術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能夠吸引公眾 參與。
藝術 · 生命 · 生活| 59
延續力量的下一步 從事產品設計的主持 Kevin 特別提到環 保 事 業 的 一 大 挑 戰: 如 何 和 商 界 合 作 或延續理念?事實上,除了社區活動, 妝 · 色團隊亦嘗試和商界合作,和商業 機構進行回收和工作坊,分享她們的理 念和技術。從她們的經驗而言,企業普 遍對於環保活動感興趣,亦視之為履行 社會責任。可是團隊亦有感社會議題是 環環相扣的,難以一步登天,不同界別 要願意協商才能走下去。回到「妝 · 色」 本身,她們就選擇了和一個環保組織和 一個婦女機構合作去延續計劃。前者有 豐富的回收和推廣環保經驗,能持續舉 行工作坊去分享升級再造化妝品顏料的 技術。婦女機構看似和環保沒有關連, 但其實透過知識和技術的分享,可以讓 婦女自行製作顏料,自力更生;以環保 和創意減輕她們的就業困難。
60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結語 回顧提案的起點,團隊坦言沒有想過能夠引起這麼大的迴響,所有支持和肯定對她們而言都屬意料之 外。除了這份滿足感,她們亦從中發掘到香港可以有更多元的回收渠道和可能,亦可以透過不同手法 去影響社會。Kevin 亦認同這個計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亦期望以後在社福界或環保界都可以看到更 多改變。
研 討 會 三 改變生活的青年力量
網上重溫 研討會 3「改變生活的青年力量」 「妝 · 色 — 化妝品回收及升級改造計劃」
藝術 · 生命 · 生活| 61
研討會四 : 「聆聽及療癒青年的內心」 主持:
提案策劃人:
● 李昭明女士
● 馮家盈、朱雅穎、林愷晴「除非兩個我」 ● TeamERROR「悲傷博物館」
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青年的精神健康,兩組提案包括由馮家盈、朱雅穎和林愷晴策劃的「除非 兩個我」及 TeamERROR 策劃的「悲傷博物館」均以此為題。他們以不同藝術方式讓青年人 有自由的空間觸摸內心,探索和表達心中的感受和想法。 由於研討會當日 TeamERROR 有要事未能參與,團隊以文字分享;而主持人李昭明女士 (Amanda) 與馮家盈、朱雅穎和林愷晴進行了有關情緒和藝術的討論。
提案理念 「除非兩個我」源於策劃團隊自己。三位女生均是對情緒敏感又喜歡藝術的人。 她們希望善用藝術幫助一班青年分享抽象的情緒,也找了致力在社區推廣精神健 康的組織「說書人」合作。主持 Amanda 正是藝術工作坊的導師,她和策劃人為 青年舉辦兩節藝術工作坊,讓大家有機會上「情緒課」,並在兩節工作坊之間填 寫情緒日誌 (mood log),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最後,策劃團隊收集工作坊的心 得,以小誌形式引導大家思考如何面對和分享情緒。 TeamERROR 策劃的「悲傷博物館」提案,邀請青年一同面對情緒,以藝術的方 式承載自己 2019 年的悲傷故事。透過攝影、錄像、音樂、歌詞,青年分享對工 作的迷惘、對現實的失望、對未來的擔心等。面對生命的困難,他們藉著藝術去 記錄感受和安慰心靈。
62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藝術與情緒表達
從情緒日誌中成長 在提案過程中,Amanda 提出一個「情緒日誌」 的活動,讓青年在第一節活動後,建立每日關注 自己情緒的習慣,並讓青年與策劃人互相分享 同行。朱雅穎分享她與其中一位參加者的經驗, 初時參加者對於感受自己情緒覺得很困難,要過 了幾天、一個星期才能繼續寫。後來她看過了朱 雅穎的情緒日誌,開始思考自己當天的情緒是如 何,慢慢提高了敏感度,發現這是一個正視自己 情緒的練習。她們透過情緒日誌認識彼此,分享 心事。
研 討 會 四 聆聽及療癒青年的內心
主持 Amanda 首先問了策劃人她們認為現今社 會如何看待情緒以及藝術如何幫助人跟情緒相 處。馮家盈表示看到社會上青年未必懂得如何接 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藝術是個自由的方式,可 以用來思考和表達,亦可以給予人們一個空間, 不分美觀與否、好或不好;而同樣面對情緒時, 也不一定要分作好與壞。在藝術這個自由空間 中,人們不需再去批評、批判自己。
另一位策劃人林愷晴分享另一位參加者的故事。 他是一位社工,工作時大多只與服務使用者分享 正面情緒。他認為今次活動很特別,顧及本來不 會處理的情緒,使他更主動去梳理負面情緒,有 空間去全面和如實地認識自己。
藝術 · 生命 · 生活| 63
結語 主持 Amanda 聽到幾位策劃人的分享,表示很回味一同記錄情緒的日子。即使她是臨床心理學家,也不會每天記錄自己 的感受。在提案期間,她感到很神奇,跟青年都變得十分親密。 她也十分欣賞今次的提案。以往社會比較忽視情緒的重要性,一提及情緒,就變得煞有介事,對情緒的討論都是負面的。 這次活動以比較輕鬆自由的方法,讓大家在一個舒服的狀態下處理平時沒勇氣提起的事情。她很期待幾年後再與青年見 面時,大家的旅程會到達哪裡。
「悲傷博物館」 研討會分享 由於研討會當日 TeamERROR 有要事未能參與,團隊以文字總結他們的經驗:
(1) 社會普遍是如何對待情緒 ? 對 於此你有何感受和想法 ? 華人社會喜歡報喜不報憂,無論多大的事情,都要努力 去開心起來。親人過身,要節哀順變,失戀要盡快振作 起來,因為悲傷是不合乎社會效益的。悲傷會令你的工 作效率減弱,悲傷會影響學習成績,悲傷會令身邊的人 擔心。然而,誰又記得,人生在世,其實就是活出體驗 悲喜哀樂的人生。體驗,認識自己,進化,才是最有效 益的事。
(2) 藝術如何有助青年跟自己的情 緒相處 ? 藝術是一個出口。 戲劇、音樂、舞蹈、寫作、繪畫 ...... 總有一種藝術能將沒有人有責任共同承擔的情緒抒發出
64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來,抒發了,才能「move on」,滿了的杯子把一些水 倒掉,才能繼續承載。 藝術,是令人容易產生共鳴的媒介。 在共鳴中,我們發覺自己不孤單。 在共鳴中,我們發覺悲傷能被分擔。
(3) 將來會如何在生活中把提案延 伸,不論是藝術創作,或是情緒的 學習 ? TeamERROR 一向致力推廣光暗共生、與負面情緒共 存。 我們透過藝術創作, 給負面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我們透過創作,更加認識自己;我們透過創作,明白自 己並不孤單。悲傷博物館就像一個很大的黑盒子,裏面 藏着了一個個悲傷的我們,休息過後,我們能走出盒子, 勇敢生存。只要任何人需要,哪裏都可以有悲傷博物館。 在共鳴中,我們發覺悲傷能被分擔。
研 討 會 四 聆聽及療癒青年的內心
網上重溫 研討會 4「聆聽及療癒青年的內心」
「除非兩個我」
「悲傷博物館」
藝術 · 生命 · 生活| 65
蒲窩青年藝術節花絮 展 覽
66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蒲 窩 青 年 藝 術 節 花 絮
藝術 · 生命 · 生活| 67
藝 術 工 作 坊
68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蒲 窩 青 年 藝 術 節 花 絮
藝術 · 生命 · 生活| 69
關於蒲窩 1992 年,當時任教於香港大學的方維德教授 (Professor Frank White) 目睹愈來愈多的青少年 沉迷酒精和濫用藥物,於是倡導成立了蒲窩青少年中心,專為本港 13 至 25 歲的青少年提供一 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自我創作的註冊慈善團體。 1995 年,蒲窩遷入舊香港仔警署為會址,於同年 4 月 29 日正式揭幕。1998 年,李宗德博士 GBS,OStJ 太平紳士接任為蒲窩主席,致力打造蒲窩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個家,建立 100% 屬 於年青人的空間。 蒲窩一直秉承宗旨,策動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動手造及文物保育項目等,讓青少年發揮創意, 鼓勵他們作多元發展、探索生命價值及回饋社會。
文 化 藝 術
藝術是表達情感與信念的一種方式,創作過程中,創作人把個人的觀察、經歷、感受、反思通過不同 藝術媒介呈現。蒲窩致力推動青年文化藝術發展,鼓勵青年從創作過程中發掘及了解自我,同時聆聽 別人、關心社會及世界。除了為青年人開拓創作、發表及交流空間,協助有志從事藝術事業的青年人 邁向專業發展,蒲窩更通過文化藝術連結青年及不同社群,藉此凝聚社區,創造更多未知與不可能!
音樂
72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街頭文化
關 於 蒲 窩
社群藝術
蒲窩相信文物與傳統本土文化是一個城市、一個社區、一個族群的根基,必須予以保存。因此除了關 注青少年的個人發展,蒲窩以身處的文物建築 – 舊香港仔警署作起點,通過不同類型的活動鼓勵青少 年親身了解歷史及風俗文化,與社會連結,培養他們的歸屬感及承擔感,一同參與文化承傳及文物保 護的工作。
導賞團
社區研習
文 物 保 育
藝術 · 生命 · 生活| 73
動 手 造
自造者(Maker)泛指網路時代的 DIY 愛好者,喜歡透過各種網絡媒介分享及學習動手造知識,結識 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動手製作少量、精緻、高價及具創意的物品。蒲窩於 2016 年參考歐美及台灣的 自造者運動,設立具備基本動手造工具及設備的共享社區工場,成為本地最早營辦創客空間的非牟利 青年機構之一,以貼近動手造行業與文化的潮流脈搏,凝聚青年創客社群,為青年提供一個鍛鍊能力、 累積經驗、擴闊視野的平台,逐步實踐青年前途自主。
創客空間
社區動手造項目
Maker Day
動手造教育
74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關於青年發展委員會
青年發展委員會是一個高層次督導委員會,負責加強政府內部的 政策統籌工作,從而更全面及有效地研究及討論青年人關注的政 策議題,並推動跨局、跨部門協作,一同落實委員會議定的政策 措施。政府希望透過青年發展委員會可以更有效推動與青年「三 業三政」相關的工作,即關注青年人的學業、事業和置業,以及 鼓勵青年人議政、論政和參政。
關 於 蒲 窩 / 關 於 青 年 發 展 委 員 會
委員會舉辦及資助各項青年發展活動,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讓青年 人各展所長,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並培育他們成為有視野、具創 意、對社會有承擔、具領導才能的香港未來主人翁。青年發展委 員會的詳細資料,載於www.ydc.gov.hk。
藝術 · 生命 · 生活| 75
歷屆高峰會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 2016-17 街頭、公共與社區藝術】 由青年藝術家及團隊構思 9 個與「街頭、公共及社區藝術」相關的項目,將藝術帶給不同 的社區人士,共同探討藝術與社區及文化價值的關係和未來發展。 所有提案、 高峰會及 藝術節片段重溫
76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 2018-19: 藝術教育】
歷 屆 高 峰 會
由青年藝術家及團隊構思 8 個與「藝術教育」相關的項目,藉藝術 啟發青少年關心自己、他人的生命及社區,共同探討香港藝術教育 的可能性。 所有提案、 高峰會、 藝術節及 青年籌委片段重溫
【香港青年藝術高峰會:「藝術 ‧ 生命 ‧ 生活 」】 由青年藝術家及團隊以「藝術・生命・生活」為題構思 8 個提案,從青年關心的社群入手, 以藝術回應社群及參與者,希望為社會帶來反思的機會,提升大眾意識並嘗試改變現況。 所有提案、 高峰會及 藝術節片段重溫
藝術 · 生命 · 生活| 77
鳴謝
主要贊助
民政事務局 青年發展委員會
全力支持
和富社會企業 HK.WeCARE
創意團隊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 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理學碩士課程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支持機構
Kubrick 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 艺鵠 青山塾 杯澳公立學校 香村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 香港公開大學
78 | 香 港 青 年 藝 術 高 峰 會
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坪石青年空間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香港藝術發展局 陳榮動力機械 創藝同行 說書人香港有限公司 點造設計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提案顧問及藝術諮詢 創藝同行創辦人 阮美寶女士 藝術教育工作者 楊秀卓老師
計劃評審 藝術工作者 方韻芝女士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 何天虹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教授 梁美萍教授
鳴 謝
時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大會委員及 藝術教育組主席 梁崇任先生 時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課程發展主任 張仙怡女士
特別鳴謝
Chase Designs 敍思室內設計工程公司 II.悦 Moon Moon The Backstreet Kitchen 中華基督教會大澳小學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課程發展主任 葉長盛先生
方心悅女士
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 關呂佩玲老師
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理學碩士課程 陳潔茵博士及侯智恒博士
研討會主持
香港及澳門不是垃圾站
台灣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法國小屋 Le Café des Délices
香港青年協會 荃灣青年空間
藝術工作者 方韻芝女士
香港青年協會 賽馬會橫頭磡青年空間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 何天虹教授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臨床心理學家 李昭明女士 產品設計師 張瑋晉先生
香港藝穗會 郭曉晴女士 劉漢偉先生 鄭燕垠女士 點造設計 Make Point Design 羅懿靜女士
藝術 · 生命 · 生活| 79
蒲窩青少年中心 2021 年 2 月印刷
主辦
資助機構
民政事務局
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