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小誌

Page 1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01「編輯與採訪」 02「觀察與紀錄」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TableofContents

「編輯與採訪」

Zine.採訪報導

Zine:

《禮誌:20歲的紙上同學會》

延續高中畢業前製作的班級刊物 《禮誌》,時隔三年後,再次與朋友發 起刊物製作的企劃,出版了意想不到 的第二刊!

第二刊以「邁入20歲」為主題,不 僅重新蒐集同學們珍藏的書單、電影 淸單、音樂播放列表等,更探索了四 散各地的同學們,生活究竟為何樣。

點此閱讀《禮誌》全文!

採訪報導:

《臺大歷史系杜鵑花節訪談》

杜鵑花節訪談以高中生為主要閱讀群眾,藉由採訪與歷史系相關 的工作者,讓學生們更了解歷史系的學習、未來發展的可能等。 此文採訪臺大歷史系秦曼儀教授。

喜歡歷史的觸動E與曼儀老師談天

「我們就用聊天的方式,好嗎?」曼儀老師一開始便這麼說。

我們原本緊繃的神經一下子就放鬆了,即使手上仍握著訪綱,我 們的心卻誠實地飄走了,飄入了一場沙龍式的談天。 喜歡歷史

「你們喜歡歷史的什麼?」我們或許常說自己「喜歡歷史」,卻少有 人像老師一樣如此眞誠而直入地問。安珩說,他喜歡歷史,因為歷史 有時會與自己的生活經驗不同,就像探險一樣有趣;孟吾由一位老師 開啟了她對歷史的嚮往,寄望習得學識背後的氣度與胸懷;宇軒說了

自己 和爺爺 的 故事 , 是爺爺 教 導 他要 從 更 多元 的 視角思考 ; 沅潤 的 興

趣 則 始 於古蹟 ;而 銘汝 與 采元都是從 高中就以歷史系作為 目標 , 那 時

覺 得 其 他地方的歷史相 當 有趣, 現在則認 為歷史不僅如此,而 是 更為

深層、更加寬闊。

老師不 停 地點 頭 、 微笑 , 眼 神散發出的 光芒 就像 跟 我們 回應 說, 她也深愛著歷史一般。是的,她也深愛著歷史。「喜歡歷史是 種對於

人們 曾 經 存在 的 種種狀態抱持 好 奇 、意 圖 探 詢 了解的、 質樸 的表 達 方 式。歷史 是 有關人的 知 識與書 寫 , 『 喜歡歷史 』也 就 是 對 於 這 門 有關人

的知識與書寫的一種初始的觸動,藴含希望,

還 有」,老師 頓 了 頓 ,「 快 樂」。這 兩個字輕快

但充滿 了 力量 ,「 誰在 說自己 『 喜歡歷史 』 的時

候 ,不 帶 著 快 樂的心 思情緒呢 ?」 從 「喜歡歷

史」開始,我們便 擁 有一 切 的可能 性去認 識歷

史與學習,進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 談到對歷史的 熱愛 ,我們本想 根據擬定

的訪談大綱,依序問老師為什麼選擇就讀歷史

系、大學期間曾否遭遇挫折,最後再請教老師

的國外留學經驗。然而,老師直接從留學法國

期間,一次與朋友的談話說起。

老師 在博士論 文 答辯 結束 、 完 成 學業 準

備回國前夕,有一位法國朋友說,她終於可以

問一個藏在心中許久的問題:妳為什麼要來法

國念歷史呢?有趣的是,老師當下的第一個反

應是 : 「我對 於 她好 奇 我為什麼來 念 歷史這 個

疑惑感 到 非 常好 奇 」。 在 老師的 日 常經驗 裡 ,

重視個人主義的法國人應該會用他們慣常說的

「個人興趣」來理解一位外國友人的學科選擇,

不至於觸發探問的好奇心。在反問下,老師才

得知在法國讀歷史的學生,通常是家裡有一定

財力、學識背景者,如資產階級的家庭。老師

回想,當時如果對朋友的問題沒有提出反問,

僅僅從自己私人經歷來講述個人的故事,或許

就錯失了一場對於學科選擇的社會學討論。當

彼此都向對方投擲自己好奇和思辨的問題,進

而便能比較各自社會和文化可能具有的特質和

差異。這種機會往往發生在日常對話現場,可

貴之處不在於得出一個已有定見的結論,而是

借助提問和假設來檢視自己的認知、覺察自己

認識什麼、何以如此認知、依據的事實怎麼來 的等等。

老師 選擇至法國 習史 也是源 自同樣的 思

維邏輯,她解釋自己並不是因為路易十四等等 法國歷史上的人物、事件、作品和文化比康熙

或 是其 他中 國 史、臺 灣 史的人物等更 具吸引

力,而是法國年鑑學派提出的「問題史學」這樣

具認識論反思的研究方法。問題史學是史家對

於講述過往的歷史書寫、對於形塑自己歷史認

知 的 知 識眞誠 提 問,老師 一位 外國 讀者

就在理解法國歷史如何這般寫成的思辨當

中, 親近 了 法國 歷史,「原來歷史可以 寫 得如 此有趣」、「原來 連 大學者 都在 問問題」,這 些

都是法國史學帶給老師的驚喜。也因此老師非

常重視「問問題」,因為從提問背後的批判性思

維將帶領我們「反省」,而且是「反躬自省」。

老師 於是堅定 地 和 我們說,「我喜歡 法國

史,不是源於法國過往歷史自身,而是因為知

識的 觸動 , 且 得以 跨越國界 」。 觸動 老師、 最

讓老師深切體會批判史學踐行的反躬自省,是

年 鑑 學 派在戰 後 6 0與 7 0年 代 位 居法國 史學 界

主導地位,並享有國際聲譽之際,他們培育的

學者,包含老師的指導教授都為了避免權威、

名聲和研究慣性遮蔽學術工作最為重要的方法

論和認 識 論 的 檢視和反省 ,不再以 該 學 派 自

稱。對老師而言,這種讓年鑑學派 詞走入歷

史、成為史學敍事和反思對象的作法,才是眞

正理解和實踐問題史學的眞意。

問題,與生活

然 而「問問題」 並非易事 , 該 如何 練 習

呢?老師在在強調「問問題」與「生活」是緊密相

關的 : 在 學習時 若忘記 與自己的生活經驗 連

結,那學習就只會停留在「知識」的書面邏輯層

面,⻑期下來可能有礙現實和事實的認識和思

辨能力;反過來說,知識也是因為求知者對其

生活經驗 和 世 界 有 所 探 詢 、發問, 才具 有意

義。一個人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方式息息相關,

舉例來說,婦女史、性別議題就是我們生活的

部份 ,這 些 生活經驗影 響 著我們的 認知 方

式,對於這樣由經驗與認知形成個人內在迴圈

式的 世 界 觀 , 唯 有 練 習對習以為常 之 處 問問

題,並多方觀察和比照社會人文歷史學者不同

的提問視角,才能將現實世界和生活經驗也轉

變 為自己 思辨和研 究的「 材料庫 」。「歷史 是 時

間的產物,每個人的經驗不一樣,有人是在歡

樂中有 奇 想,有 些 人 是在 困 頓 中有發想」, 把

生活經驗放在心中,總有一天,它會與你的所

學相互連結。

此 外 , 在法國留 學 期間 ,老師 受益良 多

的不只是學識上的成⻑,更是生活上的體驗。

「不 是 學習大 於 生活,而 是 生活大 於 學習,這

是 我 最 大的 感 動 , 是 來自 父 親 的 慷慨 與 智

慧 」,老師的 父 親從 不會 在 電 話 中 追 問她的學

習進度,反而在感受女兒因研究進入困頓而流

露 緊 張 情緒 時, 勉勵道: 「 妳 在法國 就 是在 生

活,就是好好生活!」

老師 微笑 地說,自己 牢記父 親 的這 段

話,也是因為自己深切感知做歷史研究本來就

與人的生活 密 不可 分 ,「我珍 惜每 一 個 相 遇 的

人,享受共同生活而產生理解對方的需要,透

過問問題來認識人、認識法國這個社會,並相

互參照 、對 比 歷史中的 法國和當 今 現 況 的 法

國。所有自己曾對於法國社會的認知,以及書

寫法國史過程中習得和創作的知識,都不過是

階段性的知性產物,唯有認識論的反省沒有改

變 , 也 不會 停 下來」。 至 此我們 也理 解到,老

師何以在法國留學時認識了許多知心的好友,

在問問題的同時瞭解彼此,一起好好地生活。

人權與婦女

在 老師的 研 究 領 域 中,「人 權 」 議 題 令 我

們相當好奇,在老師分享之前,她先說了一個

小故事:老師曾對一個法國科學家朋友說,她

想 做 人 權 史的 研 究,朋友卻不解的問她 : 「為

什麼要 做 ?人 權 有什麼歷史? 它 不 是理 所 當

然、不證自明的嗎?」,老師當下便回問:「任

何被視為不證自明的理所當然,不就是研究和 探問所在嗎?」

面 對「 理 所 當然 」,老師 依 舊 提 出了她的 疑 問 並 展開「人 權 」 議 題的 知 識探索。20 1 0年

代前後有Lynn Hunt、Samuel Moyn等美國

史 家 相 繼 從 18世紀 、 19 和 20 世紀 的發展中,

識 別 人 權 如何 被命 名 、 被討 論 、 被 使用的歷 史。相較之下,以人權立國自許的法國,其史

學界反而未能更早形塑有助於思辨人權實踐史

的問題意識,這點對老師而言,雖覺可惜,但

也說明問題史學啟動的學術反思之旅,是沒有

終站 與 盡 頭 的。「人 權 價値 是 如何 被建構 出來 的?」、「人權相關詞彙和概念在18世紀如何被

定義、被理解?」、「19世紀時人權是國際的主 流價値嗎?」、「二戰後有了《世界人權宣言》之

後,人權機構化的實踐情形?」、「人權又何以

成 為 國際 政治 角力 的一 種 工 具呢 ?」老師懷著

這些疑問進行研讀和教學,且更聚焦在人權中

的「平等」議題做法國近代史研究。以人權為號

召的言說總是打動你我平常人的心,讓人眞心

期 盼世 界 就 是 如此, 但是 ,「 認 識 和研 究人 權

諸多『事實面』的歷史發展,才最能夠保有對它

的 希 望」,老師有 力 地說,而我們 也都 感受

到,歷史研究背後所能帶動的巨大力量。

當 我們談到老師的 另 一 個研 究 領 域

「婦女史」 時,老師將整個法國社會的背景

納入,從更寬闊的視角切入。當代法國女權運

動和婦女史領域的表現比起美國更為低調,依

爭取到投票權的時間點來看,法國女性是末段

班,但⻑時間以來,作為舊制度時期法國社會

統治階層的貴族女性創造了沙龍文化、兩性文

化,盧梭對於巴黎上流社會流於「女性化」、「陰

柔 化 」的 批 評 反 而 證明 法國 女 性 的影 響 力 。而

且我們不能忘記的是,⻄蒙波娃的《第二性》一

書正是孕生於這個抑制女權發展的國家。

「這 個國家 就 是那 麼 矛盾 」,老師解 釋

道 ,「 種種 矛盾 來自 於 它 應 對 改變 而發生的 動

盪,動盪既加強壓制的力量,如法國大革命帶

給歐洲統治階層的恐慌和社會的動盪,大革命

後女權與人權遠非提升與進步;但動盪的歷史

也給 出 空 間 生 ⻑ 批判 壓制 力量 的 思 想 和行 動」。對此,老師接續說,「只要不把『歷史』本

身托大、不把『詮釋歷史』本身托大,敏銳地檢

視我們據以認知世界的『材料』,諸如訊息、概

念 、歷史書 寫 等生 產 、 傳 播 和接 受 的人為 環

境,或可覺察我們自身的問題和盲點,走出困 境」。

尾聲 回 到歷史本 身 ,老師 提 醒 我們,人們常

常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錯誤地平移使用史料、資

訊。面對問題有很多的解決方法,重點是多認

識與自己不同的世界和文化、擴大有助提升認

識論反思能力的學科知識並用之於重視「事實」

研究的歷史,向世界和歷史發問。這就是脈絡

化 的教 育 , 也是 我們學習歷史 應該 承擔 的 責 任。

歷史 脈絡 化 的 過 程 中,我們 也 走 向 了 反 省之路î反省我用什麼觀點來認識世界?反 省我為什麼會愛法國?當我們能從問問題去了 解歷史時,便能能接納新的觀點,互相進步。 而後,我們 慢慢 地發 現 ,「問問題」與「 反 省 」 是 一 體兩 面 的,對老師來說,歷史就 是 由

這兩句話相輔相成:由人為主體向外發出的疑 問,將會轉化為反躬自省回到個人,這是老師 熱愛的歷史,也是我們所邁進的方向。

當 時 間 悄悄 地 流逝 ,我們 也加 緊 腳步 ,

問了老師對高中生有何 鼓勵 。「 誰 能 阻止 對 知

識有好 奇 心的學生 呢 ?」老師 笑 著說,好 奇 心

就是學歷史的初始。或許歷史系的出路並不一

定光 鮮亮麗 ,老師 半 開 玩 笑 地 提 醒 我們「 那 可

要有安 貧 樂 道 的心 理 準備 」。 但是 ,對老師而

言,衡量歷史知識含金量的指標不只有學科出

路,而是活用知識的習史者,因為歷史學是一

門 不 斷 檢 驗自 身 方 法和知 識 侷限 性 的人文「 科

學」, 也 就能 夠 為人 所 用 去 探問新問題、 乃 至

開 創 新 知 識。老師 於是 鼓勵 著我們,「人的問

題總是在,就去求知吧!」

夜 深 了,我們不 捨 地中 斷 這 晚 的談天

一場從那時法國到此時此刻、從歷史到生

活的談天。 離 開時,我們的心 沉沉 地, 飽 滿 地。

採訪報導:

《獨立、自由、女性E許菁芳專訪》

2017年,中山女高的校刊以《小心靑放》為名,藉由「世代差異」之 命 題, 闡 述 我們 在 社 會 環境 、 校園 生活、自我 認 同中 所見 的 差異 , 也 宣說出我們的想望。

此文採訪作家許菁芳。

《臺北女生》是她的作品,也是她的故事。

書本 裡 的她, 是 溫柔 而 多情 的。 在成 ⻑ 的 過 程 中,她 深愛 著臺

灣 ,卻 也曾 因懷 疑 自己 所 相 信 的 事 物而 離 開; 在 感 情 的 分 合 中,她 似

乎 總 是 用 力愛 著,卻 也 因此用 力 痛 著; 在外留 學的生活中,她 總 是 下

廚以家鄉味消愁,以讀書寫字充實自我。她,是誰?

她, 是 一位 敏銳 的 觀 察 者, 觀 察 著自己、人們、臺 灣 、 世 界 ;

她,以 豐富 的 情 感 深愛 著, 深愛 切 她 所 相 信 的 事 物,不 惜 為此 流 下

眼淚;她,就是許菁芳。

和 許 菁芳 見面 那 天, 是個 酷 熱 難耐 的 午 後, 在 等 待 的同時,我們

開始聊起了文字中的她。「她感覺很穩重!」、「不知道會不會冷冷的」,

這是我們想像中的她。

恍 然間 ,她 身 著 粉裸色洋裝 、 剪 著一 頭 俐落短髮 、 耳戴 一 副 小 耳 環朝 我們走來,散發著 都 會 女 性 的 知性 氣 質 。她 親切 地 跟 我們 打 了 聲 招呼 , 在 一同前往 咖啡廳 的 路 上,開心的 和 我們聊天, 溫暖 的她 顚覆

了我們的想像,一連串的思想激盪就此展開。

我與大人E世代差異

身 為 靑 少年,我們 處 在 一 個 尷尬 的年

紀,我們已不是懵懵無知的小孩,亦非成熟穩

重的大人。在這個時期,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被

禁錮的鳥兒,碰撞著許多看似理所當然卻又不

適合 自己的 成 規 , 最 後, 困惑 的我們 只 好以

「世代差異」一語帶過,敷衍自己的內心。

什麼是「世代差異」呢?

我們 認 為,人與人 之間 必 存在 著 價値觀

的差異,而當此差異普遍存在於社會中兩個不

同的年齡層時,便稱之為「世代差異」。因此,

世代差異並沒有絕對的年齡劃分,而是一種相 對的概念。

會 產 生這 種 世 代 差異 ,許 菁芳 認 為, 是

你我生 命 經驗不同 引 起的。 在 不同的時 空 背

景、生活環境下⻑大,將導致人們對於同一件

事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當兩群不同年齡層的

人生⻑於兩種相異的時代時,世代差異的種子

便默默地發芽。

不意 外 地, 世 代 差異 的 種 子 也曾 經 在 許

菁芳的人生裡發芽。她有一位在政黨工作的學

弟,為了表明自己對於性別議題與政黨持有不

同的立場,隨身佩戴著彩色掛帶î一場由年

輕的幕僚群發起的活動,用以作為支持同志的

象徵。有天,他準備與一位姓張的朋友相約吃

飯。當他拿出手機搜尋號碼時,輸入了第一個

字「 張 」, 沒 想到 跳 出的 姓 名是 一位自 殺 過 世 已久的同志朋友。當場,他站在路上,痛哭失 聲。不是因為懷念、不是因為捨不得失去,而 是突然想起那位已故朋友時,不忍其所遭受的 痛苦。作為一名同志,那位朋友生前受到的壓

迫、異樣的眼光、不平等的對待乃至鋪天蓋地

的批評聲浪,在他心中刻下了多深的傷痕? 對許 菁芳 以 及 她的朋友們而 言 ,這 種 痛

苦與壓迫是切身的、眞實的;然而,對於許多 政治人物、年紀較⻑的人們而言,同性戀者只 是 個專有名詞,卻沒有血肉與靈魂。

她 又分 享 了一 個 , 存在 著「 世 代 差異 」的 故事。許菁芳說,她有一位朋友,在人生的路

上總是左彎右拐,不停切換跑道。她與她的朋

友們都認為,這樣的選擇沒有不好,多多嘗試 新事物,慢慢探索適合自己的東⻄,何嘗不是 件快樂的事?但是她朋友的父⺟卻相當憂慮,

希望她能趕緊安定下來,過穩定的生活。

「一 個 人的生 命 經驗會 決 定 一 個 人的 世 界 觀與信仰,我們與不同世代最大的差異,就存 在於這些生命經驗中。」

就是這些不同的生命經驗,使年⻑者抗

拒 同 性 戀 者,不 願 改變 現 今 的 狀 況 ,使 父 ⺟

⻑ 輩 們 憂愁 子 女 的未來, 期 盼 子 女 安 穩 生

活;卻 也 使許 菁芳 與她的朋友們 願 意 付 出如

此大的 努 力 , 追求 同 性 戀 者自由的 權 利 ,使

她們 勇 於 嘗試 新 事 物, 慢慢 尋覓適合 自己的 人生。不同的生 命 經驗,使 世 代 與 世 代之

間,產生極大的差異。

世代差異永遠存在,我們無法避免,也

無 法 改變 。 在 未來,我們 也 有可能 成 為年 ⻑

的一方, 無 法 同意年 輕 世 代 的新 穎 思 想。而

我們能 做 的,就 是 透 過理性 的 溝 通 , 互 相 分

享 意 見 ,再 堅持理 念 的同時, 尊 重他人的想

法。或許,你我的想法都會因此而改變。

註 :
的 故 事 或
了 轉 變 。
整 理 此 文 之 時 , 臺 灣 已 走 在 同 性 婚 姻 合 法 的 路 途 上 , 世 代 差 異
許 又 有

在社群中形塑自我E自我認同與定位 「我覺得我是對『認同』跟『社群』非常敏感的人。」

問到自我認同與定位的問題時,許菁芳堅定地說。 國小的時候,許菁芳就讀一種集中式的資優班,人之常情,她的班 級 招 來不少學生 嫉妒 的 眼光 。有一次,她的同學們 在 操 場上 打 躱 避 球 ,

無 來由的 被 一群高年級的學生 欺負 。她 非 常 憤 慨 ,以 小小 的 身 姿衝 過去 罵 對方 這 個 畫 面 在 我們的 腦海 中 模 擬 了 千百萬遍 ,卻 怎 麼 也 無 法 把 腦海 中的主 角 換 成 她 那滿滿 溫柔 笑 容 的 臉 。 小小 年 紀 的 行 為, 似乎 就 是 呼告著她對團體的認同感、對社群的重視感。 高中的時候,就讀雄女的她在第一次參加與雄中合辦的活動時,站 在 同學們的 身 邊 , 聽 著他們開心的 笑聲 ,心中 升 起一 股溫 熱 的 感 動 。她

許下心 願 , 希 望 ⻑ 大以後,她的工作就 是 讓 身 旁 的人們 都 能如此 快 樂。

這 是初 衷 , 也是 她對自我的 期 許以 及 在 周圍 社 群中的自我 定 位。她 希 望 能 夠 在 社 群 裡 扮演 好自己的 角 色 ,使 彼 此 合 作 融洽 、 愉 快 ,一起 快 樂地 完 成事情 ,一起開心地 舉 杯 歡 慶 。她 將 自我 定 位 成 名 社 群中 良 好的 合 作者,在扮演最適合自己的角色之時,亭受它並使眾人皆能樂在其中。 直到高一升高二那年,她參加「全國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在這 個 夏季營隊 中,她更 加 了解 社 群為何物, 也 一 步步 踏 入了學 術 與 社 群 交 集的 世 界 。後來到臺大 唸 書, 在充滿 養 分 的 校園 裡 ,許 菁芳 接觸 到一 些

人,開始有 機 會 參 與 社 會上的 公 共 事 務 , 甚 至曾 任 臺大學生會的會 ⻑ 。

在體 會到自己與 社 群的緊 密 連 結 時,她 才 發 現 ,原來 從 小 就關心 政治 的 那顆心,是源自於自己對社群的強烈情感。 「 回過頭 來,我想要說的 是 , 參 與 社 會上的 公 共 事 務 ,我 沒 有想要 打破什麼,我想要的只是建立好的社群文化。」

我們曾經以為,社會上的公共事務參與者都是激進的,時常為了反

叛 而 反 叛 。 然 而, 事 實 並非 如此。 參 與 社 會上的 公 共 事 務 並 不 總 是在 突 破 什麼、 在 打 破 什麼,更重要的 核 心 價値 是 ,一群人如何一起 決 定 自己 的事情。「面對不合理的制度,我們當然必須改變它,但很多時候,我們 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建立 個新的制度。」

這就是許菁芳對於自我的認同與定位,她認同自己對社群的強烈情 感 , 努 力 為 深愛 的 社 群 創 造 個 更好的 制 度。她 將 自己 定 位為 社 群中的 協 調 者,使人們能 在其 中 盡 力 發展自我,一同為 社 會 付 出。 在 社 群中,

她找到眞正的自己,並努力奉獻於社群之中。

這是一棟歪斜的房子E女性主義者

女性主義者的出現,源自於性別不平等。

或許 每 個 女 性 主 義 者 都 有這麼一 個 經驗 :見 識 父 權 。 精確 地來

說, 是在 被父 權 擊倒 過 後, 又 重新 站 起來的這 整 個過 程 , 然 後想要 去 平

衡、改變這個社會的不平等與框架。

許菁芳就是其中一個,而當她意識到自己是一位女性主義者時,她

正在就讀大學。

那是一場男性居多的政治聚會,在前往聚會的路上,她接到一通電

話 , 請 她 買 一 袋滷 味 帶去 。 當 她 買 好 滷 味 , 興 高 采 烈 準備 前往時, 鈴 聲

再次 響 起 妳 不用 過 來了。原因 只 是 , 聚 會的 男 生們不想要有 女 生 在 場。 她說這是她第一次和父權交手,父權的出現對她來說太突然、太急

促 ,她 曾 經 覺 得 女 性和 男 性之間存在 的 差異 就 只 是 生 理 構 造 的 差別 , 在

社 會上 兩性是 能 夠 擁 有同等 權 利 的。 但 似乎 並 不 然 。這 通 電 話 打 進 了她

心 裡 那 塊 不 曾 發 現 的 角 落 ,她 面 對 它 , 雖 然 難 以 招 架 , 但 她 選擇堅 強 的

面 對, 並在 往後的 日 子,一次 又 一次 正 面 的 迎 戰 父 權 。許 菁芳 不 曾 倒

下, 所 有的 眼 淚 和 委屈 是 她 成 為一位 堅 強女 性 主 義 者的 養 分 , 受 傷 之

後,她繼續成⻑茁壯。

創造 個性別平等的社會,讓整個社群都舒服的一個環境,是她的

自我期許。

還有一次的經驗是如此,那天她和一位男性友人到酒吧喝酒,許菁

芳 點了 杯烈酒 ,而她的朋友點了 杯 色彩 繽紛 的 調 酒 。 當 服務 生 或許

象 徵 著 現在 的大眾 端 出 酒 品 時, 豪 不 猶豫 地 把 烈酒 給 了她 那 位 男 性

友人,然後給了她繽紛的調酒。

明顯的性別刻板印象。

「 雖 然 這 只 是 小小 的 事情 ,卻讓我再次 感受 到這 個 社 會 設 下的 性 別

刻 板印 象 。大 家 總 是 很 直 覺 的 思考 男 生 是 什麼樣子,而 女 生 又 該是 什麼

樣子。但眞的是如此嗎?」許菁芳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理性中帶有一點

微 妙 的 情緒 波 動 的。這 是種 矛盾 的心 情î 這 個 社 會 令 她 失 望, 但 她想

改變,

改變這個社會為性別所套上的框架。 此外,許菁芳也提醒我們父權是有很多面向的。它的出場有強烈, 也 有 微 弱 。 它 可以 是 直 接 的 攻擊 , 也 可以 是包 裝 過 後的 善 意,讓人 冷 不 防 地 被 迫 接 招 。 在 這 當 中, 每 個 人 都是 被 害 者, 每 個 人 都是加 害 者, 女

性跟著父權的箭頭走向「溫柔美麗」。而看似在

父權中做主的男性,也被迫貼上了「堅強負責」

的標籤,獨自吞下了辛酸的淚水。而許菁芳也

說了反對父權要把好處壞處一起反對,不能一

邊高呼者女性獨立自主應該被平等對待,一邊

又 要 求 男 朋友 幫 你 拿 包包當 司 機 ,「 尊 重 是 雙 向的」。

在 這 個 共錯 的 父 權 社 會,許 菁芳 選擇 逆

流而上,不被社會的框架限制住,以她柔軟卻

堅 毅 的 姿 態 面 對 父 權 , 做 她自己, 然 後 面 對

它,洞察它,用她銳利的眼光以及想法觸及大

家,站穩腳步,企圖改變。

給迷迷茫茫的我們E建議與回饋

可能 是 因為 1 7 歲的我們 正 處 在 個 對 現

在與未來充滿迷茫不確定性的階段吧!現在的

日子像變化莫測的天氣,有時開心至極,有時

又憂愁不已;未來的路像蜘蛛網,錯綜複雜,

我們困惑著該抉擇哪條路,急忙地想要找到人

生的解答。透過許菁芳自己的經驗,她向我們

分享了一些面對社會、面對自我的方法。

運動使人強壯 「人生 跟 跑 步 一樣, 只 要 拒絕 停 下來,就

沒有失敗。」

許 菁芳 愛 運 動 , 也 鼓勵 大 家 運 動 。「 透 過

運 動 ,我們可以更 認 識自己。」她說,同樣就

讀女校的我們都認同「女校讓人停不下來」,運

動對需要大量啃書的高中生是必須的,像許菁

芳,她喜歡帶著混沌的思緒去跑步,跑步使人

平靜,或許剛剛盤踞在腦海裡的困惑,透過運

動通了思緒後就豁然開朗了。

「 運 動跟 生活的 道 理是 分 不開的。」生 理

跟心理是 致的,運動不只使人外在更強壯,

心也更堅強。當生理與心理都充滿力量時,就

是我們舉步出發之時。

懂得欣賞自己

「我們 是 可以 決 定 自己 是 甚 麼樣子、想 做

什麼事的。」

在 這 個 資訊 爆炸 的時 代 ,我們 很 容 易 被

外在影響,像是現在的女生理想中的自己,大

多都是受到媒體審美觀的渲染影響的。但是,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不一樣且獨特的,我們必須

找出「眞正」適合自己的東⻄,更重要的是我們

要懂得欣賞自己的身體。許菁芳告訴我們,有

空 的時 候 把 自己的 衣服脫掉 , 看看 鏡 中的自

己,欣賞她的美麗,並且好好愛她。

說到這,她 摸摸 耳 上的 耳環 ,「好像 被 我

玩 壞 了!」她 爽朗 的 笑 說, 隨 手就 將 耳環 擱 在

了桌上,就像是她從她身上拋開世俗的眼光,

用她的方式愛自己。

找尋「喜歡」,追逐自我

有次她問朋友 十 一歲的 女兒 , 最 喜歡的

科 目是 什麼, 那 位 女 孩 立刻 回答 ,「 是 數 學!

我 擅 ⻑它 , 順 利 完 成 我們的 數 學 pr o j e c t 時讓

我 感 到 很 快 樂!」許 菁芳 在 這 邊 特別 提 醒 我

們,女孩用的詞語是「快樂」而非「成就感」。故

事繼續,許菁芳又問了那位女孩討厭的科目,

她說 是 歷史,「 但 我 覺 得我的歷史 還是 不 錯

的, 雖 然比 起 其 他 科 目那 麼 擅 ⻑ , 但 我有 信

心。」我們 都 感 到 驚 訝 , 那 位 女 孩 不 是 以 分 數

來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個科目,她很知道自己

在做什麼。我們時常被考試成績造就的成就感

困住,或許,我們該學習的是女孩的「自知」,

了解自己眞正喜歡的是什麼,在全力以赴的過

程中享受。

「學習自己 『 喜歡 』 的 事 物,不要 害怕 更 換

跑道,才能獲得眞正的快樂與滿足。」

在 尋覓 「喜歡」的 過 程 中, 慢慢 培 養 自己

「觀察與紀錄」

旅居觀察.生活紀實

走進咖啡廳的理由」

臺灣

「在 臺灣 ,你 最 喜歡的咖啡廳在 哪

裡 ? 」曾有人這 麼地問 。 好難 回 答 ,不

同 的 地方 有不 同 的喜歡。 然而我愛 的咖

啡廳, 往往 有著 寧 靜的 氛圍 。人們在一

杯咖啡 茶水以及 甜點 之 前, 專注 吃、 專

注 飮,或說更 專注 在 眼 前的讀書與工

作。

無 人 打擾 的 寧 靜與 專注 ,這是一種

去咖啡廳的理由。

法國

法 國的咖啡店, 通 常充 斥 人聲。人

們來此多是為了聊天、為了一 同 開 懷 大

笑 ,因 而初 來 乍 到的 我苦於尋覓 一 處寧

靜、 以 工 作打 字 ; 也 苦於自己身 邊 無友

人、談天說笑。

東張⻄ 望, 我害怕獨自 一人,但 東

張⻄ 望後 我才 眞 正發現 , 孤獨 並不可

怕 。有 些 人拿著一本書,靜靜坐著。他

們 無視周遭 的聲 響 ,也 無懼身 為 獨身者

的 景象 。他們的不 急 不 徐 讓 我發現 ,咖

啡店可 以只 是咖啡店,你 我 不必抱著 煩

惱 或工 作 前來,你也不必 攜家帶伴 前

來,你 做 你 自己 就 好 , 好好 的喝杯咖啡

就好。

這就是你我走進咖啡廳的理由。

義大利

義大利人的咖啡眞的是日常。遊義 多日後偶爾抱怨,受夠了義大利⻝物! 火腿起士加橄欖,這是基本的配料,爾 後配上多種澱粉主題M寬麵蝴蝶麵佛 卡夏M歡迎來到義大利!即使一開始 充滿新鮮,數日後吃起來總是沈重。

但你總會原諒它,因為飯後的咖 啡,很是暢快人心。

這裡的咖啡店並非適合久坐的質感 咖啡,更多的是活力與喧鬧。首先須在 收銀台前先行點餐結帳,拿著單子走向 吧台邊,咖啡師便會替你端來 espresso、三明治或小甜點。站著吃⻝ 是重點、與人閒談是點綴。飮用完畢, 彼此說聲ciaociao,回頭繼續上工。 喝杯咖啡,成了你願意上工的理 由。

英國

旅行腳步行走至此,英國的咖啡廳 可謂「不曾讓你失望」。

隨意走進,那裡總有書、總有人在 看報,有人在聊天,也有人靜靜寫字。 人們常說英國人閱讀風氣盛,看那咖啡 廳必備的書報雜誌就知,他們眞的很喜 歡閱讀。

在充滿英國腔的世界中,連咖啡廳 裡的交談聲都充滿了魔力,聽來悅耳。 但你能感受到這裡並存的是熱鬧與歡 快、安靜與沈著,如 同 英國人的 嚴肅 與 幽默並存。

前 往 咖啡廳的理由,是為了 好好地

待上一陣,享受交談也享受閱讀。

旅居觀察:

愛在電影的法國」

法國人對電影的愛,無從解釋。就像貓咪對於躱進箱子的執著

一般。 身在里昂,每年的十月是電影的節日(Festival Lumière),

年年會有特定的主題人物,也會有經典電影的重播上映、新作電影 的首映與座談。此時此刻,人們手中抓著的多是放映節目單、張張 電影票。路上的人們都在走向電影院的路上。 2022年的主題人物是美國著名導演Tim Bur ton。對於外國文 化、尤其美國文化向來有些排斥的法國人竟以美國導演為主題,著 實令我驚訝,也可以想見Tim Bur ton在國際上的著名程度。

在一個週六午後,我們搭車前往盛大的表演場所,《L’Étrange Noël deMonsieurJack》(中譯《聖誕夜驚魂》)於此大螢幕上映。 大人小 孩 的歡 呼 聲如 同參 加盛會,你 我 便是沈 浸 在單 純 的 童年之 中,無關年紀。

主題導演的作品以外,法國經典電影也値得把握。這回看的是 《Au R e v oir l es Enf a nt s 》(臺灣未 上 映 ,英 譯《G oo dby e , Childre》),談二次世界大戰、談寄宿學校中的孩子們的感情與互 動。在紀律與玩耍的生活中、在生存與良善的掙扎中,猶太人受德

軍壓迫的事實再現,人們的相識、對立和互助,使得結局雖沈重,

卻非止步於悲傷。

身旁的法國人奶奶留下了淚,緩步走出了影廳。

人們彷彿,各有所思。

經典之 餘 、來 自 歐洲各 地 的新 作 也 藉 此上 映 。 《 P lu s Q u e

Jam ais 》( 中 譯《愛 在 生命終 結 時》) , 播映 在 深 夜 的 電影院 裡。 深

沈、悲傷,卻也美如詩。 « C’est un film qui vive la vivre. » (這

是一部讚嘆生命的電影)電影放映後的講者如此說。因而即使已

是 深夜,人們依舊在影廳裡坐了好久好久,似乎是在靜靜感受影廳內 的憂傷氣息,同時感受人生、感謝人生。 當然在電影節以外,電影依舊是人們的生活日常。 然而,這又是另 篇故事了。
「 旅居觀察:

「 旅居觀察:

書與全世界」

隨著旅行, 我 的 家 也 積累 了遊 歷各

處、蒐集而來的書籍與雜誌。

在 異 國,中 文 書如 補給 品 , 承載 著

熟悉 的 文 字、 切 身 的主題,也 關 乎 著 臺

灣 生 活的 流 動 。 我 和遠 方 的 友 人 達 成了

一 個 秘密協議 她 作 為 我每月 的 選 書

人, 定 期 寄 送 報 章 雜誌來到 我家 , 而我

則以歐陸的新鮮期刊作為回報。

在這 樣 的一來一 往 中, 各 國書 刊 的

特色更是鮮明。

比 如說吧,書 架 上的英 文 小說如 檸

檬塔 , 口袋 書的大小與 紙 張 的 輕薄 有如

檸檬 的 淸爽 ,單 純 又 有 設計 感的 外 衣 令

人 賞 心悅 目; 英 文 的雜誌如

《 Ko nfec t》 , 封面 與 內頁 往往 充滿 生 活

的 提示 , 指引 讀 者 進一步走向 具 有 品 味

的 生 活, 且 書寫 範 圍通 常 以 歐洲 大 陸 為

界, 思索範疇廣 大。 法文 的雜誌如

《R e g ai n》 , 專注 在 法 國 鄉村 的 季 節 變

化 ,不 僅 說明了 農產 與人的 關 聯 ,也充

分展 現 了 法 國人 對於 在 地 ⻝ 農 的重 視 。

而 回到 臺灣 , 《 貢丸湯 》 談新 竹 的 文化 與

吃⻝、《The Affairs 週刊編集》談社會

等,各有關注。

僅僅透過 不 同 國 家 出版 的書,便 已

深切體驗 到 關注 角 度 與 思考 方 式 的多 樣

性。

若言 書店,不 同 國 家 、不 同 城市 的

書店風格也總是令人驚喜。

我 喜歡走進 法 國的 各 家獨 立 書店,

而 且 腳步 直指兒 童 的閱讀 區域 。 從 小,

法 國的 孩 子們便有著 自 由閱讀的 空間

兒 童 閱讀 區 的 設置繽紛 , 且各 家 書

店常 見 。 百花齊 放 的 繪 本與 相 關 遊 戲牌

卡 散落 ,不 難想像 他們 何 以 建立扎 實 的

閱讀習慣。

有回 終究 走進著 名 的 莎 士 比亞 書

店, 位 在 塞納河 的 左岸 。 《愛 在日 落巴

黎 時》 的 電影 畫面 不 斷出 現 , 外表 小小

的書店 門面 ,裡頭 卻 像愛 麗絲夢 遊 仙境

的 兔 子 洞 一 般 深 不 見 底 。即便是一 處 觀

光 景 點, 莎 士 比亞 書店 依舊認 眞 扮 演 著

書店的 角色 M新書上 架 、店 員選 書,

前 言 所 提 的 兒 童 閱讀 區 也必不可 少 。 作

為一 家 書店,這裡是 個 不 斷 會讓你 想 拿

起書本、不 斷提醒 你讀書很 美 妙 、不 斷

陪伴你發現新事物的地方。

可 以 很 肯 定地 說, 無 論 喜歡書與

若將 腳步走向 北 方 , 荷蘭 阿姆斯 特

丹 的書店 又 是 另 一種 模 樣 。 運 河 轉 角 處

的 各式 小書店是 居⺠ 生 活 之 必須。書店

循 著 城市 的 建 築 特 色 , 時 常 彎彎曲曲 、

地 上 地 下 層 相 互 交 錯 , 然而 裡頭的 選 書

淸 楚 說明了這 座 城市 的國 際化特 質, 荷

蘭 文 、英 文 、 德 文 、 法文 ,讀 者 們總可

以 在這裡 找 到 熟悉 的 文 字,一字 排 開的

雜誌書 區 也 淸 楚 地 讓人感受到, 出版 風

氣興盛的歐洲大陸國家。

走向英 吉 利 海峽 外 的 倫敦 , 歐陸各

國 似乎 只 能 悄悄 地 認 輸 。英國的閱讀風

氣總是為人 稱道 , 公 車 上、 地 鐵 中,閱

讀 者 佔 多數,書店的 各 處 開 花 亦 是不 難

想像 。或 許 配合著 倫敦 的氣 息 ,這裡的

書店 往往 有著 亮 麗 的 光 , 閃耀 但不 刺

眼,吸引著人們停下腳步。

就 好像 一 名 富 有 內 涵 的 優雅芭蕾舞

者。

書店裡頭的書 籍 類別豐富 , 絡繹 不

絕 的人們走進書店M有 背 著大行 李 的

旅 客 、有 拄 著 傘 的 老 先 生 M不久,他

們便抱著一本本書 離 去 。此 刻只 希 望 自

己 有 雙 具 有 超 能力的 眼 , 跨越語 言 的 隔

閡,將所有文字印入腦海。

否,人們一定會於此
到自己的寶物。

「 生活紀實:

其一」

「有 些時刻 ,你會 希 望 時 間 就這 樣 停 下 來。 陽 光 向著、人聲 遠遠 簇擁 著, 彼此的 話語 不 斷流 動 , 包含 著 文 字與 空

白的流動。」

走 路 回 家 的 腦 袋 中,大 概 就一 直 在 構思這句話。

M

前 往 I K EA 的小旅行, 需 搭 乘 地 鐵

直 至 城市 的邊 陲 , 碩 大的 藍 與 黃標 誌 熟

悉 地 出 現 在前 方 ,人在 異 地 。「 熟悉 」總

是 難得 。這裡的 I K EA 是 我 們 最愛 的咖

啡廳M因 其 挑高 的 屋頂 與 撒 自 窗 邊的

太 陽 , 其 白 與 黃 的 桌椅 色 調 給 予 你 穩 定

的 氛圍 ,寬 廣空間 中,人聲 細 ,如 隔 著

玻璃罩 。這裡有著 自 在的 寧 靜。 當 然 還

有現實層面的插座與網路。

與說著 同 樣 語 言 的 女 子 相 約 , 我 們

把握 著暢 所 欲 言 的 空間 M與 她 , 我 可

以 暢 所 欲 言 ;於 此, 我 可 以 暢 所 欲 言 。

爾後的 我 們 深深 地 談,談心裡 黑 壓壓 的

苦 。 然 後 驚訝地發現 ,彼此都有 別 人 未

見 的 苦 ,更 驚訝地發現 , 眼 前的 她 是 我

好喜歡的一類人。

舒坦的開心就會這樣湧現。

談 ?孤獨 、 情 感、 焦躁 、 老派 少 女 購 物 路 線 ( 超級 喜歡的書 ) , 還 有 兵 來

將擋水來土掩的人生哲學。

M

總該起身,回家。

我 決 定 慢慢 地 走, 慢 的 像 另 一 位 喜

歡海的朋友。

耳 機 很 給 力的 播 著 輕 柔 的 歌 ,大 概 發現《無 可 救藥 的 貓》 是 最 接近 我 走 路 速 度 的 歌 了, 然 後 呀 , 娃娃 的 《 香 格 里 拉 》 是 最令 人 驚 豔 的一首, 驚 艷 到 我 都 忘 了 自己曾聽過這首歌。

「 妳 在 逃避 , 對 吧 ? 」 她 的 話語浮 上 心頭。

「 嗯 , 還 眞的是。」這是 我 沒 有 言 說 的承認。

不 過 呢 , 暫 時 沒 有 要 面 對 ,讓 問 題 先 懸 著, 像 今 天 下 午 的 美好時 間 一 樣 懸 著。 先 好好握 住 快 樂 的 部分 就 好 。 再 用 作家愛 珠銘記 在 我 心的一 句話 說 : 茶 會

自己 完成 自己 , 而 人 最 要緊 的,就是不 要對它多事。

「 生活紀實:

其二」

有 次 翻 開 去年 列 的「 抵 法 必 做 淸 單」 時 , 驚訝地發現 : 「 擁 有 自

己 的 房 間 」一 直 默默地待 在那 兒 !此 時 再 回頭看看 眼 前的這 個 房 間,心中浮起的是小小的、驕傲的微笑。

遙 遠 地 記 得 ,曾 經 有人說,有 家 人在的 地方 就成了 家 。那你

說,要如何成就一個自己的房間?

對我來說啊,獨身一人似乎是第一要素。

一人的房間有種自由,空間的自由、時間的自由、手腳伸展的

自由、當然也有心神蕩漾的自由。偶爾的訪客會讓房間變得熱鬧,

但終歸是要回到一人,喧鬧如同塵埃落下,靜謐的一人自由又充盈

了整個房間。

而後,時間是第二要素。

總 需要 些 許 時 間 ,這 房 間 才 會 慢慢 專 屬 於 你。總 需要 等 待時 間 ,讓 牆 內 牆 外 、 櫃 裡 櫃 外 累積 起 屬 於 回 憶 的、 屬 於 生 活的大小 物。比如說吧,櫃子裡的總是那固定牌子的營養餅乾、珍惜著吃的 皮蛋與麵筋,桌上散落的是文具與筆記與電腦。而屬於回憶的,可 以說是牆上貼的地圖、床頭擺的相片,還有很多很多,藏在日記中

的文字裡頭。

時間有了,東⻄也積累了不少。當然,吃掉的皮蛋也不少。

至於第三要素,大概就是遠行了。

總是在某個遠行後回家的瞬間,你才會再一次地發現,房間成

了自己喜歡的樣子。打開門的瞬間,熟悉的香味;也是在這種久違

地躺回床上的時刻,摸摸床頭安穩微笑的它,然後隨即斷了片。下

次醒來時天已大亮,你好久沒有睡得這麼舒服了。 而且啊,當房間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似乎,自己也更靠近了

那個、自己喜歡的樣子。

「 ただいま 」, 雖 然 房 間 裡 沒 有人, 我 仍 是會這 樣 在開 門 時刻默

念著,就像回到有家人的家,也因為這個自己的房間,早已成了我

的另一個家。

喜歡在早上去市場,買菜買花,也買一則淸新的朝氣。 總是大 排 ⻑龍 的 水 果 店, 最 吸 引 我 的 絕 對 是一 箱箱 的 各 類 蘋 果 , 當 然 還 有 蘋果 以外 的 蔬果 。一 拖盤 ( pla t ea u)2 € 放 在 桌 邊,

每次的我總是邊排隊、邊垂涎地望著他們,但十來顆的水果實在不

是一人能抵。

於 是, 我 總 轉 向 每 公 斤1 . 6€ 的 零售 區域 。 R o y a l 、 G o ld e n 、

Fuji,嗯,我要三個、兩個、兩個,將袋子拿給有著胖虎媽媽身材

的老闆娘,她肯定記得吧,我是每次都來買蘋果、最愛蘋果的那個

亞洲女生。

買 完 蘋果 , 週二 的小 市集 還 有一 個 偶爾 抽菸 的 酷媽媽 , 賣蔬

菜。她常賣羽衣甘藍(chou kale),也偶爾可見熟悉可愛的大白

菜(chouchinois)。買一顆1€的生菜時,她會問妳要哪一種,

Batavia、Laitue、Feuille dechêne,雖然至今還是沒能全部參

透那些生菜的名字,但,總有一天會知道的!哦,她的身後也會有

一個⻑⻑的木提籃,近似阿婆在新竹家裡餵雞的那個提籃,裡頭放

雞蛋,仍舊粘著泥塵的雞蛋。 今 天回 過 頭,在 花 舖 前 流 連,為的是 黃 色 、如 雪 般 的 mimosa。深深記得,上回在 kerzon 聞了mimosa 香味的香氛蠟

燭,氣味如何不記得了,喜歡的感覺卻深深記在心中。於是,依舊

是買下了花。老闆說這我剛整理起來的哦,不用剪根,晚上可以讓

他在 外 頭受一 些 涼 意, 花 會開 得 更久。 話語 末 ,大 叔 老 闆眨 了 眨

眼,眞是法國男人的神秘習慣。

回家路上,袋子沈甸甸的,滿是喜歡的⻝物。而手裡的花也是 美麗,滿心歡喜。

生活紀實: 其三」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