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三峽「梅樹月」手冊【線上版】

Page 1



梅樹月邁入第七年了! 今年的梅樹月,展覽規模與型態做了一番調整;展場僅有李梅樹紀念館, 及臺北大學草地上的「戶外美術館」兩個地點,參展對象也只有八位藝術 家及創作團隊。 展覽型態及規模雖然調整了,但梅樹月所欲傳達的意念依然不變。 2018梅樹月主題,訂為「與土地共振」,乃是延續歷年梅樹月的展覽理 念:「用藝術,說土地的故事」。 梅樹月的展覽,離不開人與土地。失去人與土地的連結、缺少歷史脈絡的 展覽,充其量將只是「展示」。 今年的兩個展覽主題,皆是以「土」為名;分別是「炎方風土--百年的 穿梭與對話」,及「斯土容顏--畫筆與鏡頭下的跨時代對話」。 兩場展覽,是人與人的對話,也是人與土地的對話。 梅樹月將持續以藝術為媒介,透過展覽,在作品欣賞之餘,也希望能進一 步喚起人們對於土地、人文、歷史與環境的關懷。 期待觀者循著展覽作品透露的線索與訊息,重新認識腳下這片土地的前世 與今生。 來三峽,一起與土地共振吧!


×李梅樹

炎方風土

×顏水龍 ×高俊宏 作品展

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

鹽月桃甫

李梅樹紀念館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TEL:02-26736077 OPEN:10:00~17:00 (週一休館,梅樹月期間免費參觀) 橫顏∣鹽月桃甫∣1930


今年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以日治時期活躍臺灣畫壇、但戰 後卻幾乎遭到歷史遺忘的日籍畫家鹽月桃甫,作為整場展覽 的策展源頭。 在日治官辦美展中扮演推手及重要角色的鹽月桃甫,除了積 極主張「南國色彩」之外,他以臺灣原住民為題材的繪畫創 作,更成為其生命中的重要標記。 鹽月雖身為日本人,但在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後,他 以一幅原住民母親在毒瓦斯煙霧瀰漫中護衛稚兒的巨作 〈母〉,深切表達出人道色彩的反思力量,也成為近代臺灣 繪畫史上少見之反映此帝國殖民統治悲劇的作品。 由於鹽月桃甫在臺時期的重要作品大多已佚失,李梅樹紀念 館透過多方管道的接洽,努力邀集仍殘存散逸各角落的作品 及文物齊聚一堂,並特地越洋向日本宮崎縣的鹽月後代家 族,借了兩件鹽月戰後作品來臺展出。


火祭∣鹽月桃甫∣1929∣第3回臺展

除了回首鹽月作品之外,也將展覽對象擴及臺籍前輩畫家顏 水龍、李梅樹,及當代藝術家高俊宏。 顏水龍是日治時期與原住民繪畫最有淵源的臺籍畫家,也是 第一位深入蘭嶼調查及寫生的臺籍畫家;他不論是在日治時 期或是戰後,皆持續關懷原住民文化,並創作了為數眾多的 相關作品。 1982年5月,被蘭嶼達悟族人視為「惡靈」入侵的核廢料貯存 場第一期工程完工,正式展開核廢料的接收作業,顏水龍為 達悟人深感不平,因而畫下一系列「反污染」寓意畫;在仍 處於黨國戒嚴體制下的年代,他以溫和而堅定的表現手法, 聲援長期處於島國邊陲地域的劣勢原住民。


今年梅樹月展覽,將展出顏水龍蘭嶼系列為主的原住民繪畫 (包含上述之反污染寓意畫),另有他早年旅法時期作品, 及晚年描繪臺灣風土之作。 李梅樹作品,則是展出當年出品於臺、府展之多幅油畫,透 過作品本身透露的訊息,試著探索臺灣近代美術在官展引領 及時局影響下,臺灣西畫家的作品風格走向。 當代藝術家高俊宏〈大豹:溫帶的邊界〉系列作品,乃是以 原居於三峽山區的泰雅族在日治初期爆發的「大豹社事件」 (約1900-1907),作為其踏查追索與深入探究的歷史場景。 而「大豹社事件」正有如臺灣北部的「霧社事件」,然其事 件之規模與慘烈程度更不下於後者,但卻因大豹社的消失而 隱沒於歷史當中。 藉由高俊宏作品返回至當年大豹社傳統領域所在地的三峽, 與鹽月桃甫、顏水龍、李梅樹等臺、日前輩美術家作品共同 展出,使整個展覽內容所呈現的歷史時間縱軸,得以向前、 向後延伸,並連結至當下,形成貫穿百年發展脈絡的一場跨 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透過這項展覽,亦可嘗試進一步探討自帝國殖民時期、黨國 戒嚴時期乃迄於今日,藝術家身處體制下的相關創作脈絡與 軌跡;而這裡面也包含了被遺忘的歷史故事,以及被歷史遺 忘的美術家…。


泰雅少女吹口簧琴∣1924


鹽[月桃甫

追憶,南國的色彩

]

日籍畫家鹽月桃甫(1886-1954),是第一位將早期日本油 畫技巧與素材引入臺灣的美術教育家(鹽月於1921年渡臺後 擔任臺北一中及臺北高校的美術教師),影響當時的在臺日 籍畫家及臺灣本土第一代西畫家,成為近代臺灣油畫創作的 「播種者」。 鹽月也是催生日治時期官辦「臺灣美術展覽會」的創立者之 一,且是唯一一位16回臺、府展全程擔任「審查員」的導師 級畫家,在彼時仍缺乏美術館及美術學校的年代,長期引領 臺灣西畫的風格走向,對於日後臺灣美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鹽月桃甫是日治時期描繪臺灣原住民圖像的「先覺者」,更 是當時最鮮明的「蕃人繪畫者」。臺展西洋畫部第一件原住 民圖像創作,即是由鹽月桃甫率先提出。他也是歷屆臺展出 品最多原住民作品的畫家,原住民繪畫幾成為其標籤,並以 此作為追求「地域色彩」的命題,帶動風潮。


高山少女∣1926

母∣1932∣第6回臺展

出品於1932年第6回臺展的〈母〉,為鹽 月桃甫「巨碑式」的代表作。這件深具 批判性色彩、描繪「霧社事件」原住民 母親護衛稚兒的巨作,被視為是「人道 的嘶吼」。鹽月桃甫的學生、前輩畫家 許武勇曾說:「當時有勇氣膽敢描繪此 主題的畫家,只有鹽月一人」。李梅樹 也曾在其發表之評論中,指出該作品中 鹽月桃甫於〈母〉作品前留影

母親的姿態,「讓我們看到一位色彩畫 家內心抱持的感動」。

除了繪畫以外,鹽月桃甫還被譽為是「臺灣裝幀藝術的始 祖」(策劃主導《民俗臺灣》編務的民俗學者池田敏雄所 言),他堪稱是近代臺灣美術設計史上,最早從事書刊裝幀 設計的畫家之一。1923年出版的《生蕃傳說集》,其封面及 內頁的原住民圖騰版畫,是臺灣首度出現的原住民神話傳說 題材插畫作品,而這正是出自鹽月之手。


南澳泰雅族少女∣約1942

霧社∣1934

鹽月桃甫也曾見證臺籍前輩畫家(包含李梅樹、顏水龍等人) 於1934年共同發起的「臺陽美術協會」的創立,並不時撰文引 介本地新興畫會團體及新進美術家(如顏水龍等)。他亦曾接 受李梅樹的邀請到訪三峽,成為李梅樹故宅的座上賓。李梅樹 紀念館迄今仍妥善收藏著鹽月桃甫相贈的原住民油畫作品,及 鹽月寫給李梅樹的往來書信。 鹽月桃甫在臺灣前後居住長達25年(19211946),在深耕臺灣美術之餘,臺灣風土的 一切,也深刻影響著鹽月,並內化為其自 身作品的養份與內涵;即使戰後回到日本 之後,仍可在鹽月的創作中,不時見到 「臺灣」的影子。 然而,即使鹽月桃甫對於臺灣美術發展 的貢獻與影響至鉅,但他卻是一位臺 灣美術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美術家。

鹽月桃甫致李梅樹明信片


蛇和太陽│《生蕃傳說集》內頁插畫│1923

太陽征伐│《生蕃傳說集》內頁插畫│1923

排灣圖騰│《生蕃傳說集》封面設計│1923

《臺灣》1卷6號│1940

《台灣警察時報》268號│1938

臺灣風景名勝紀念郵戳│1932

《寫生》2月號│1930


鹽月桃甫在臺灣時期的書刊裝幀設計,偏好以「原住民」為主題

由於時局的變遷,二戰結束後,鹽月桃甫被遣返回日本 (1946年3月),他在臺期間的作品幾乎都留在臺灣,但這 些作品卻因逢天災人禍等因素損毀或佚失,大部分皆已不存 在。時代的斷層,作品的流失,加上戰後不久畫家生命的隕 落(1954年1月),使得鹽月桃甫終究成為立石鐵臣所形容 「最孤獨的藝術家」。 立石鐵臣除了為鹽月桃甫未獲公允的歷史評價叫屈,也曾語 重心長地提醒後人,「不能忘卻鹽月先生推進臺灣美術發展 的重要貢獻」。 有鑒於此,李梅樹紀念館繼去年梅樹月舉辦「灣生畫家—— 立石鐵臣特展」廣獲迴響之後,今年的梅樹月,接續舉辦以 「鹽月桃甫」為主題對象的展覽活動。展覽內容聚焦於鹽月 渡臺期間的作品,透過學者專家們的協助,及各項管道的蒐 羅,廣泛邀集尚殘存散逸於臺灣各地的鹽月作品共聚一堂, 輔以部分文物及影像的呈現,透過點滴涓流的匯聚,嘗試拼 湊出鹽月桃甫的藝術原形。


風∣(臺南小東門)

值得一提的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庫房長年保存的〈邦查國 人引見圖〉,是鹽月桃甫現存最早的原住民繪畫,也是鹽月 描繪臺灣原住民於1608年首度訪日與德川家康會面的歷史 畫;該作品經塵封數十年,作者和畫題原本已被遺忘,前陣 子方由學者專家調查研究確認為鹽月桃甫1923年之作,梅樹 月將首度於李梅樹紀念館公開展示。 除此之外,李梅樹紀念館也特別 向日本宮崎縣鹽月家族洽借鹽月 桃甫戰後作品跨海來臺展出,共 同為這位「臺灣近代美術史上不 可或缺的靈魂人物」,進行一場 歷史性的回顧。

邦查國人引見圖∣1923


繪扇∣約1940

溪山勝賞∣約1946-1954

溫泉圖∣約1930


吹口簧琴的少女∣約1946-1954

日向夏∣約1946-1954

排灣之女∣1953


女子像∣約1930年代


蘭嶼小妹∣1976


顏[水龍

原鄉

]

日頭 ‧ 本土情 ‧

日治時期的臺籍畫家中,以顏水龍與原住民繪畫淵源最深。 有「臺灣工藝之父」稱譽的顏水龍,曾因致力本土工藝的研 究發展,多次走訪原住民部落,並在1935年5月成為第一位到 蘭嶼調查及寫生的臺籍畫家。 從蘭嶼回到臺灣本島之後,顏水龍隨即於當年的第 九回臺展,首度以兩幅蘭嶼原住民女性人物畫〈汐 波〉、〈紅頭嶼少女〉入選該展;隔年復以〈大南社 姑娘〉入選第十回臺展,成為以原住民題材作品入選 臺展次數最多的臺籍畫家。 可惜的是,顏水龍戰前的原住民繪畫及臺展相關作品 皆已不存,後人無緣親炙當年之佳作。 汐波∣1935∣第9回臺展

顏水龍在戰後仍持續關懷原住民議題,並創作了 眾多相關作品。他一生的原住民題材創作,佔了 全部作品很大的比例,創作時間橫跨1930年代至 1990年代,數量也比同期前輩畫家多了許多。其 中,「蘭嶼」系列更佔了顏水龍原住民題材畫作 將近半數之多。 紅頭嶼少女∣1935∣第9回臺展


雅美族的小孩∣1982

1982年,臺電在蘭嶼建造的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場完工啟 用,當年的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顏水龍選擇以〈蘭嶼所 見〉、〈雅美族的小孩〉等一系列的「反污染」意寓畫,回 應此爭議不斷的議題,並為蘭嶼原住民發出不平之鳴。 2018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展出了以顏水龍蘭嶼系列為主的 數件原住民繪畫作品;展出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仍可窺見顏 水龍以多元化形式創作原住民題材的若干軌跡與特色。 而在原住民繪畫之外,顏水龍也十分喜歡畫太陽。在顏水龍 的畫裡,「日頭」是最被歌頌的。他始終認為陽光是臺灣的 寶物,也認為臺灣太陽的色澤和溫度是十分特別的。 不只從原住民題材的作品中可感受到亞熱帶島嶼陽光的熱 力,顏水龍把對太陽的喜愛,表現在不同的創作形式上。


蘭嶼印象∣1975

玉山朝陽∣1988

從梅樹月展覽作品〈玉山朝陽〉中,可看見臺灣最高峰的層 疊群峰之間,彷彿成了南國豔陽奔放的舞台。而在萬丈光芒 的晨曦中,亦可深深感受到顏水龍內心的澎湃熱情,以及他 對這片土地濃烈的本土情懷。 此外,展覽中亦可見顏水龍1932年旅法時期的作品〈坎城海 港〉。顏水龍自法國返臺後,曾在北、中、南舉辦了留歐作 品巡迴個展,鹽月桃甫當時還特別在報章上撰文肯定並介紹 這位「新進有望的畫家」呢!


秋實∣1941∣第4回府展


李[梅樹 ]

日治官展下的探索與回顧

日治時期最重要的官辦美展,是前後共舉辦16回的「臺灣美 術展覽會」及「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最初十年(19271936)是由半官方屬性的「臺灣教育會」掛名主辦,簡稱 「臺展」。1937年因中日戰爭爆發而停辦一年,1938年起改 制,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接續主辦,簡稱「府展」,迄1943 年舉辦最後一屆,其後因二戰之戰事趨烈而中止舉辦。 在當時由官展帶動的臺灣美術發展進程中,「地域色彩」 (又稱「南國色彩」、「炎方色彩」)始終是個核心概念, 尤其在殖民當局及鹽月桃甫等審查員的鼓吹與影響下,更成 為官展的主流思潮,對於彼時及日後臺灣美術的發展影響深 遠。 李梅樹是臺、府展的模範生及常勝軍,前後16回臺、府展期 間,李梅樹雖有數年的時間留學日本,但他全程參與、年年 提報作品參展,總共入選了19件作品;他不但每屆均獲入 選,且有4次獲得「特選」,及多次獲得「推薦」、「臺展 賞」等獎項。可惜這些入選或得獎作品因種種因素,半數以 上皆已佚失不復存在。


編物∣1935∣第9回臺展

縱觀李梅樹出品於臺、府展的19件作品,創作主題內容包含 了三峽景物、農村景象、家庭婦女、田園勞動、風景靜物 等,多半都是描寫故鄉的風土人情,雖就技法及表現方式而 言,仍不脫西畫及學院的影響,但卻都是道道地地的本土題 材與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入選1934年第8回臺展的 〈水牛〉,及1938年第1回府展「無鑑 查」作品〈曠野〉,這兩件作品的題材, 皆是當時臺、府展西洋畫部裡少見的「水 牛」。水牛在臺灣當時的農業社會中,扮 演了吃重的角色,李梅樹藉由西畫的表現 手法,呈現臺灣大地牧歌式的田園景象, 也象徵著他本人的鄉土認同。惟遺憾的 是,這兩件作品皆已佚失。

曠野∣1938∣第1回府展∣無鑑查


戲弄火雞的小孩∣1937

今年梅樹月,李梅樹紀念館特別展出了李梅樹歷屆入選臺 展及府展的六件現存館藏作品,包括1929年〈臺北醫院之 庭〉、1932年〈靜物〉、1933年〈自畫像〉、1935年〈小憩 之女〉及同年的〈編物〉、1941年〈秋實〉等。這些作品, 亦皆持續著李梅樹的鄉土表現與認同。 此外,1937年因中日戰爭爆發停辦臺展當年出品的〈戲弄火 雞的小孩〉,是李梅樹所留下最大幅的繪畫作品,該畫是李 梅樹日治時期重要的鄉土代表作,故亦在展覽中一併展出。 畫中的田園景象與男孩頭戴的戰鬥帽,既表現出農家日常生 活情景,亦反映了當年的時局色彩。



高[俊宏

大豹:溫帶的邊界

]

藝術家高俊宏〈大豹:溫帶的邊界〉系列作品,直接將地理 時空場景,拉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三峽大豹溪流域,一段被遺 忘的山林血淚史。 這段隱藏於三峽郊山的歷史事件,乃是關於原居此地的泰雅 族大豹社消失的過程。 彼時正是日治初期,殖民帝國的山林開發政策與「理蕃計 畫」,透過一場場的山林戰役,讓大豹社幾近滅族,更從此 失去了他們固有的家園。 高俊宏的作品,像是用雙腳踏出來的。他透過田野爬梳及遺 址調查進行另類創作,如苦行僧般的反覆深入探究遭到時空 棄置的歷史場景。 他以身體行動、錄像、描繪、書寫等多元手法,經由長時期 的隘勇線遺址踏查,百餘件戰爭遺跡的拍照紀錄與描摹測 繪,以及延伸出來的口述採訪與影像拍攝,讓隱沒山林的印 跡,一一重新浮現。


〈大豹:溫帶的邊界〉系列「東生五金建材行的樟木板」

一張張穿越古戰場的隘勇線「前進圖」,像是以素描勾勒 的形式,還原山林橫斷的軌跡與慘烈戰事的原貌,也如同 是在填補歷史的空白。 而作品系列之一的延伸錄像「大豹:線」,是將泰雅族婦 女吟唱傳統〈織布歌〉的畫面,與一位模擬日本兵針對山 林中隘勇線設置防衛碉堡的口述畫面交錯播映,以此對比 形式,交織出整場「樟腦戰役」中,兩造截然不同的生命 敘事平面。 一塊來自當地附近建材行的樟木板材,像是歷史的見證 般,靜靜地訴說著,百年前那段血淚交織的山林資源掠奪 史。另一裝置作品「萬善堂」,則是相對於至今依然矗立 於山林裡紀念日軍戰歿者的「忠魂碑」,象徵守護著大豹 社戰役犧牲者的無名魂魄。 〈大豹:溫帶的邊界〉系列作品,讓我們重新審思各種形 式的國家霸權與土地人民的關係。不是要清算歷史,而是 藉由藝術行動與創作,從長期遭到忽略的史頁當中,重新 找尋新的感知與具備反思性的生命力量。


〈大豹:溫帶的邊界〉系列「前進圖」


×陳澄波

斯土容顏

×呂基正 ×梁正居 ×成福國小 作品聯展

畫筆與鏡頭下的跨時代對話 ──

李梅樹

國立臺北大學

(北大草原)

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TEL:02-86742095 OPEN:24H(免費參觀) 展點│國立臺北大學(北大草原) ※本展區皆為大圖輸出作品 遠眺三峽橋(局部)∣李梅樹∣1940


觀音山∣李梅樹∣1940 觀音山與新建的關渡大橋∣梁正居∣1983

觀音山∣呂基正∣1983

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李梅樹、呂基正,第一代空拍攝 影家梁正居,與三峽百年小學「成福國小」小小新生代攝影 家,三組跨越不同世代與媒材的作品,在2018梅樹月首度同 臺演出,透過「戶外美術館」的展覽型態,以臺灣地貌、地 景為主題對象,呈現不同年代中,以畫筆或是鏡頭(空拍為 主)紀錄的大地面容;透過這些作品彼此之間的對話,讓觀 者得以看見時代變遷下的土地顯影,並看見多元媒材與不同 視角下呈現的臺灣風土容貌。 陳澄波、李梅樹,以及被譽為「山岳畫家」的呂基正等人, 皆為臺灣第一代的西畫家,也都曾留學日本習畫。在三位畫 家的創作生涯中,各自透過不同的風格與筆觸,畫下了不少 臺灣各地的景物與風光。本次展覽,將以等比放大輸出圖像 型態,展出陳澄波等人跨越不同年代的多件地景風光及人 文活動之作,包括淡水河口、觀音山、玉山、奇萊山、阿 里山、太魯閣、花東海岸、澎湖等,另有李梅樹以遠眺的視 角,描繪故鄉三峽地景的數件作品。


截彎取直前的基隆河∣梁正居∣1982

資深攝影家梁正居,身兼畫家及散文作家等多重身份,他更 是臺灣第一代空拍攝影家。梁正居在1987年解嚴前夕出版的 《台灣飛行》一書,是臺灣第一本空拍攝影集,也是已故空 拍攝影家齊柏林收集的第一本空拍攝影書。 本次展覽,梁正居特別翻箱倒櫃找出三十餘年前的空拍正 片,透過高階掃描重新予以數位化。梅樹月展期中,將展出 梁正居於1980年代初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在重重限制下, 難得一見的珍貴空拍攝影地景作品,包含截彎取直前的基隆 河、「永遠橫貫不了」的新中橫公路施工畫面、受爭議的臨 海礦山、觀音山與新建的關渡大橋、捷運尚未動工前的淡水 小鎮、雪隧尚未動工前的蘭陽平原、恆春南灣核三廠…等。


三峽祖師廟初六迎神豬∣成福國小∣詹侑紘∣2018

成福國小是三峽在地的偏鄉特色小學,今 年正好是創校100週年。成福國小攝影社是 全國第一個全數位單眼相機教學的校園攝 影社團,他們的作品曾多次在攝影比賽中 獲獎,並曾數度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及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典範團隊等殊榮。多次 參與梅樹月展覽的成福小小新生代攝影家 們,這回嘗試透過無人空拍機拍照方式, 以鳥瞰之姿呈現三峽祖師廟、老街、鳶 山、三峽河、橫溪及三峽周遭地區的地景 地貌現況。 三峽河和大漢溪交會∣成福國小∣詹侑紘∣2018


淡水河口∣梁正居∣1980年代初期

整個展覽的亮點之一,是前輩畫家們與梁正居,各自以不同 媒材與視角捕捉的淡水河口、觀音山等畫面。其中也包括陳 澄波曾創下臺灣油畫拍賣最高價紀錄、並曾登上Google首頁 的著名作品〈淡水夕照〉。


淡江夕照∣呂基正∣1988

淡水夕照∣陳澄波∣1935

淡水港∣李梅樹∣約1930


阿里山之春∣陳澄波∣1935

值得一提的是,觀音山、阿里山等地景,自日治時期即經常 出現在諸多前輩畫家們的作品之中。較不為人知的是,這兩 個地景,在日治時期皆曾同時被殖民當局臺灣總督府於1937 年正式指定為臺灣三個「國立公園」(即國家公園)的區域 範圍內,陳澄波1935年所繪油畫〈阿里山之春〉,其創作緣 由即是與當年嘉義地方爭取阿里山成為「國立公園」有關。 惟戰後在1980年代陸續展開的國家公園設置計畫中,此兩地 皆因時移勢遷等因素,被排除在國家公園範圍之外。 透過這場畫筆與鏡頭下的跨時代對話,讓觀展者在油彩與光 影交錯中,看見臺灣的大地之美,並以多元視角觀看臺灣土 地在不同時空下地景、地貌的變遷。


臨海礦山│梁正居│1980年代初期

太魯閣│李梅樹│1970

太魯閣│呂基正│1962

東臺灣臨海道路│陳澄波│1930


梅樹月講堂 梅樹月開幕活動

大豹社事件與隘勇線

時間:03/17(週六)14:00-15: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主持:顧承穎(心悅國際藝術學苑 藝術顧問)

講師:高俊宏

演出: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藝跨所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04/01(週日)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安溪國小藝術深耕陶笛團隊 〈望春風〉 〈淚光閃閃〉 〈永晝〉 〈一首簡單的歌〉

三角湧弦樂團 〈神鬼奇航〉 〈神隱少女〉 〈卡農〉 〈泰雅族歡樂歌 Rimuy Sola Rimuy Yo〉

2018梅好時光

大豹社事件忠魂碑探訪(戶外踏查) 領隊:高俊宏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藝跨所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04/14(週六)09:00集合 地點:三峽插角「大義橋」公車站牌集合 步行前往忠魂碑(來回約1~1.5小時) 備註:本活動須預先報名及收費 (詳洽李梅樹紀念館,或李梅樹紀念館FB)

臺灣畫家畫臺灣 講師:林育淳(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時間:04/14(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李梅樹紀念音樂會 旅美小提琴家+旅歐女高音+管弦樂團

鹽月桃甫與「南國色彩」 講師:王淑津

日期:03/24(週六) 晚上19:00-21:00(18:30開放入場) 地點:三峽客家文化園區表演廳 (新北市三峽區龍恩里31鄰隆恩街239號)

音樂會接駁車:18:00-18:10 於臺北大學正門發車 主辦單位:新北市三峽區龍恩里辦公處、 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新北市三峽客家文化園區 協辦單位:家和有線電視、臺北客運、 新北市小確幸品生活發展協會 指導單位:新北市三峽區公所 演出人員:李曙(小提琴家) 賴玨妤(女高音) 洪珮綺(鋼琴) 凡響管弦樂團 吳宏哲(指揮) (免費自由入場)

(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南國.虹霓.鹽月桃甫》作者)

時間:04/15(週日)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臺博館藏「鹽月桃甫〈德川家康『邦查』 國人引見圖〉(1923)」的發現與入藏經過 講師:李子寧(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時間:04/21(週六)14:00-16:00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備註:自由參加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