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TIME ISSUE 01 / 季刊2022.10

Page 1

2
3
4

東海學生取得TED Talks主辦權 把台灣的聲音推向國際

東海大學經濟系學生陳季廷等一行人,憑藉著一股意志力,在歷經長期的努力後,終於正式於2022年拿下TEDx TunghaiU的策展執照,未來他們將致力推動一場場成功人士的演講,把台灣的聲音推向國際,也成為東海之光。

在全球有極高影響力的TED Talks,是世界名人向世界發聲的最佳平台,包括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微軟創辦人比 爾蓋茲、台北市長柯文哲等名人都曾經在TED平台上發表演說,東海大學的學生如今也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拿下在全球 有極高影響力的TED Talks的主辦權,計畫在2022年冬季推動一系列的名人演講。

東海大學經濟系學生陳季廷引述,TED的核心理念是「Ideas Worth Spreading」,其相信好的想法足以改變這個世 界,所以身為東海學生的他非常認同,並想親自參與。一年前,他向老師、學長請益後,逐步了解申請流程,遂找尋志 同道合的夥伴,親自寫信向美國TED總部進行申請,經過審查面談,終於取得TEDx TunghaiU的策展執照。

陳季廷說,TED三個字母分別代表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及設計(Design),每一場演講都是18 分鐘以內,但要將上述的三項元素融入講題中,每一場演講對他們來說,都希望能改變人心,進而透過人心的改變來改 變世界。他說,TED東海想做的,無非是跟TED Talks一樣,要找尋好的講者,讓他們到東海演講,傳遞這世界上值得 被聽見的聲音,如果可以,他更想讓世界聽見他們的聲音。

TED x TunghaiU的成立源自於相信點子可以改變世界

推動TEDx TunghaiU成立的陳季廷認為,TED的TEDx大學型品牌授權計畫真的是學生們增加國際移動力相當好的 機會,它開拓了國際的視野,並有與社會、企業、講者溝通的機會。TEDx東海會成立最主要的原因是「相信點子可以改 變這個世界」。舉例而言,回顧過往大家可以發現至少有三本小說相當程度的改變了歷史。

陳季廷說,第一本是《湯姆叔叔的小屋:卑賤者的生活》( 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 ),其中 描述南北戰爭之前黑奴的淒慘待遇。此書非常深刻地改變了北方人對於奴隸的看法,對美國當時整個大環境帶來相當大 的改變也為日後的南北戰爭埋下導火線。第二本是《安妮日記》(Het Achterhuis),其中非常深刻的描述猶太人的生 活如何悽慘,對於往後以色列的建國也有重大的影響。第三是比約恩斯徹納·馬丁努斯·比昂松(Bjørnstjerne Martinus Bjørnson)的諸多作品,其內容同情地描述挪威人想要從瑞典分開的心裡面向,對於後來挪威在國會中宣布獨立時,它 非常程度地影響到瑞典不對挪威出兵。以上即為透過「點子」此種軟實力改變世界的例子,TEDx東海的成員們創建這個 平台的初衷即為——透過這個舞台散播本地社群的想法到全台灣乃至全世界。要讓當地的想法被世界看到,一起翻轉這 個社會!

5

陳季廷認為,在談成立的理念之前應該先說清楚,究竟什麼是TED?他說,對於他而言,TED很簡單,就是在做一 件事而已:把一個人腦中的想法確實地傳遞到另一個人的腦中。這件事相當地難,有很多技巧與方式,不過它對於人類 整體的演進或是社會的發展卻是至關重要,小至溝通閒談,大至兩國博弈,其核心都是在做這件事。所以在了解這些後, 陳季廷認為TED所在做的事情必須要讓更多人知道,且要一起參與,讓大眾一同推動它,這幾乎是有益無弊的事。

「因為我們是在創辦一個國際型的NGO,所以其實跟創業就蠻像的。」陳季廷說,剛開始進行美國TED官方申請 階段真的是毫無頭緒,網路上也沒有太多資料,身邊的人更無法提供協助,所以當時吃了蠻多苦頭。後來實在沒有辦法, 只能求助學校各級單位,尋找身旁的各種好友幫忙牽線,總算是得到一些資訊,讓執照的申請有了方向。

「後來在寫申請檔案時才真的是地獄!每個人都在想策展內容,寫好又改、改了又修,包含用詞遣字修正,整個過 程寫完又刪掉重寫了不下10次。」陳季廷笑著說。幸好,團隊最後還是完成了6個策展子題與其他申請內容。送交申 請後,也學到更多商務書信撰寫的要領與措辭,並在去年底成功拿到美國TED官方授權的策展執照,讓大家的努力得到 了甜美的果實。

成立TED東海的過程不如想像容易 酸甜苦辣讓大家團結

從去年暑假到現在,籌備TEDx已經快一年了,在這段時間裡,酸甜苦辣都經歷過。從執照申請、團隊招募一直到 現在,從6人核心團隊,拓展成快40人的大團隊,過程中有許多摩擦,成員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溝通,了解每個人的 想法,不斷的磨合、適應不同的個性與工作心態。在籌備的這一路上跌跌撞撞,承受的壓力、背負的責任,一層一層的 堆疊,但是使命感帶領著大家一步步往前。一年的籌備期對於校內活動來說真的是一場馬拉松,需要很多的耐心與毅力 才能完成。或許沒有辦法像一開始那樣滿腔熱血,但是因為團隊的力量,讓大家還是有著一起繼續走下去的意念。一個 團隊在運行時總是會有磕磕絆絆,透過無數次的修正,才找出一套最適合大家的相處模式。每個過程都是學習,就像一 個小型社會般,讓成員們提前在學校體驗。陳季廷說,在TEDx裡,最大的快樂就是認識團隊裡來自不同系所的每個人, 互相交流並彼此碰撞、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6
後排左起為陳季廷、馮梓貽、陸日為 ,前排為何丞利。
7

東海大學培育AI 智慧人才

打造「智慧製造」、「智慧韌性設計」跨域班

台成清交培育半導體人才,東海大學則鎖定智慧製造人才培育,111學年度起推出光點計畫,由資工系、工工系、 電機系,以及雲創學院跨域合作打造特斯拉敏捷式(智慧製造)等課程。創藝學院則與人工智慧中心合作規劃「智慧韌 性設計」之跨域班課程,培育一流AI製造人才,為台灣另一個兆元產業開創嶄新的契機。

疫情衝擊下,邁入智慧製造4.0的台灣機械產業,2021年出口額仍成長20%以上,不僅創下新高,產值更超過1 兆3,000億新台幣,智慧製造更符合2050碳中和目標下的碳排淨零政策,可作為台灣未來推動的核心產業。東海大學 與大渡山學會,三年前推動AI計畫 ,「 大渡山-東海AI中心 」即聯合經濟部成立「板金國家隊」,帶動製造業向上升 級為「智慧製造」,使東海大學成為國家智慧製造的重要推手。

8
「智慧製造班:導入特斯拉敏捷式智慧製造等次世代智慧製造等創新課程」

校長張國恩說,東海大學正在推動翻轉教學、制度彈性 化、 以目標為導向學習、 開放環形的大學等四大目標,邁向 未來大學,他認為唯有翻轉教育思維才能迎向未來。張國恩表 示,台灣製造業已經是全球智慧製造趨勢的縮影,東海大學位 於中部科學園區、精密製造園區,以及工業區的核心地帶,在 邁入未來大學的方向上,將結合校友、企業的資源,提供全額 獎學金,規劃跨域學習、出口導向的光點計畫,推出由資工系、 工工系、電機系,以及雲創學院共同規劃的智慧製造課程,並 成立智慧製造班,導入特斯拉敏捷式智慧製造等次世代智慧製 造等創新課程。

大渡山-東海AI中心主任羅文聰表示,三年來,AI計畫累積了產業需求與連結 ,研發成果已具體落實地幫助近20 家製造業轉型升級,並獲得經濟部價創2.0計畫獎勵,以擴大幫助產業升級的能量。羅文聰說,本次光點計畫智慧製造 班最具亮點的課程,就是雲創學院設計兩門前瞻的跨域出口課程,包括強調虛實對應的「 網宇(CPS)數位雙生 」,以 及特斯拉汽車生產引進的破壞式創新「 敏捷製造(agile manufacturing)」。有關敏捷式製造課程是基於AI計畫積累 的產業連結基礎,以產業升級與人才培育雙螺旋的創新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透過與業界協同合作,為台灣製造業培育 人才,創造新機會。

9

「韌性設計:教育提前預備面對未來生活與環境的設計產業創新」

此外,全球化與都市化快速發展,人居環境面臨持續加劇的氣候變遷、能源短缺、資源不均、區域衝突、都市老化 等問題,威脅與挑戰著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續存與治理。21世紀社會不論是民間企業、政府組織、教育機構都必須共同

肩負起回應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中各項「永續發展與治理」和「環境友善」目標的社會責任,並從「向自然學習」

中發掘解決未來環境問題的多元能力與機會。

有鑑於此,東海大學創藝

學院與大渡山-東海AI中心合 作規劃「智慧韌性設計」之跨域

班課程,聚焦在面對急遽變化的 社會結構與人居環境,如何運

用智慧科技的「數位轉型」思

維,透過「韌性」與「平衡」的

設計觀點,探索環境中人、自 然、科技之間的共生、共存關 係,以培育學生「人文思考為底 蘊」、「科技創新為方法」、 「環境永續為目的」的未來公民 素養與知能,提前預備面對未來 生活與環境的設計產業創新。

系列課程的學習歷程以「韌性設計」為核心,透過環境大數據之智能分析、理解、整合、創造,對應當代各種社會 環境與城鄉空間之永續發展議題,創造出具有高適應性、高復原力、高環境效能、高生態多樣性之未來空間、建築、景 觀等不同尺度之智慧永續環境,其中議題包含仿生設計、零碳循環、智慧環境、跨域創新等整合性的研究與開發。

跨域學程之課程規劃為兩年,分為三個主要修課階段。第一階段(培育階段)為第一學年課程,上學期為智慧環理 論與技術之基礎介紹,下學期為韌性設計創作之進階應用。第一階段完成後參加第二階段(篩選)之暑期國際「韌性設 計工作坊」,進行設計創作或專案研發。第三階段(展演)進入第二學年之分組專題創作或研發課程,由學程教師進行 兩學期之個別指導,最後將以跨領域合作形式,籌劃參與「智慧韌性環境之設計雙年展」為成果目標。

10
智能種子屋

『開創是我們的格言』: 勞作創新未來教育

卓逸民/勞作教育指導長

什麼是切合當代台灣社會所需要的大學教育?在目前台灣的大學體制與社會趨勢下,勞作教育如何堅守初心,扭轉 不勞而獲、只要我喜歡的社會風氣,培育東海青年勤四體、不畏髒、無畏難,磨練養成人格平等、手腦並重,力行於生 活的善良品德?從部分學生們將勞作刻板為免費掃地的批評中逆風成長?曾約農校長曾自我期許地說:「開創將是我們 的格言。」我們相信東海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是在它的實驗性。111學年勞作教育創新,以「自動的、自尊的、自治的」

為教學設計重要原則,輔以教育部12年國教108課綱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整合規劃, 期許學生與大眾理解勞作教育不是掃地的等號,而是能培育青年態度力、人文力、關懷力、跨域視野與永續思維於全人 素養的勞作教育積極作為。

自動的勞作磐石力-勞動精神的鍛造

勞作設計在日常早午掃外,另增加了空堂掃,勞作分派回歸教育初衷,且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立意,不再是出於強 制的勞作地點,而是學生們自動自發的登記勞作服務場域與時段,配合學生自己的規劃可行的時間,訓練學生能為自己 的選擇負責。開學第一週,有731位同學登記團體勞作課,同學一次可登記一週在同一個地點以及時段(早掃以及午掃) 進行勞作,這一週透過勞作小組長的指導與帶領,同學們團隊合作整理自己的環境;另573位同學加入了自主勞作課, 課程搭配iLearn數位學習教學進行,同學了解其勞作學習項目及標準後,自主登記教室環境優化或垃圾桶資源分類整理 回收,導引學生在行動上自己獨立檢視任務需要、面對問題並且達成目標,透過學習回饋交流,反思生活垃圾與自己、 與他人、與環境的關係,培養學生體恤辛勞及自動自發去承擔維護環境場域的習慣與責任。在這堂勞動精神鍛造的教育 實踐學習中,令人振奮的是,開學第一週登記自主勞作573位同學當中,95%的同學都履行了對自己與環境的承諾,準 時出席並落實各項勞作目標任務。

11

自尊的勞作人文力-生活素養的奠基

曾約農校長於創校時特別強調:「勞作教育並不是服役的性質,而是榮譽感、責任感和娛樂性所交織而成的。」於此, 勞作視野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讓勞作更有能量於我們身處世界的未來發展,學期3小時勞作單元融入地景故 事、環境關懷的生態活動及生活節能的知識百科,深化學生從勞作中建構環境共感的關懷力,厚實勞作人文力的生活素養。

第一堂勞作生活永續課於新生大學入門啟動(2022.9.6-7),計有221位同學完成課程學習,學員劉同學回饋:「一開 始不知道1小時的勞作生活永續課是什麼?想說來看看,沒想到學會了電風扇拆解與組裝、怎麼量測電量等,一下子我長 大了,我更有能力幫自己與家人省下電費」。這堂課有96.5%同學表示了解自己如何透過生活中的個人行為實踐節能減碳 的永續目的,也知道消費享受的同時,需要考慮地球環境成本的負擔,讓自己成為一位聰明消費者,從自我行為實踐永續 消費。

「勞作生態永續課程」以關懷學校目前

7000多棵樹木為基礎,並與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合作,透過有計畫性地於東海校園內種植及復育

大肚山原生樹種,使勞作生在樹木成長過程中,

共同參與照顧及養護的過程。學習內容分「碳匯 盤點」、「樹木種植」、「迷走樹林」與「樹冠 探索」等四個單元,「碳匯盤點」著眼於建立校 園樹木碳匯基礎資料、「種植」幫助樹木生生不 息,「迷走樹林」與「樹冠探索」帶領學生換個 角度看東海,以期學生能種一棵樹、量一棵樹、

爬一棵樹與愛一棵樹。課程將於第五週正式開 課,目前已經完成課程種子培訓,課程種子們表 示,生態永續課程可以讓同學們走出教室,親自 走訪校園土地並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在永續實踐 下,還可以達到以往勞作教育重視的手腦並用, 在課程中也能認識樹木並且尊重它、保護它、愛 惜它。

「勞作文化永續課程」,則以數位學習的方 式讓學生了解這片土地與建築的風貌,啟發學生 對於在地人文的興趣。創校前期辦學深愛學校的 宣教士,如歐保羅教授、亨德教授與羅芳華教授 的故事,學校建築與人文風土足跡等,希望同學 們能共感東海校園的生命律動,進而萌發思考自 己如何以個人專業知能回饋社會,期許學生能夠 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將大學青年力導入 城鄉。

12

自治的勞作實踐力-走出校園的社會服務

傳承工作營精神,勞作教育創新的重中之重,是帶領學生面向社會需要! 「勞作社會永續課程」,將「人才培育」 與「在地連結」,帶著同學走進大肚山、走進筏子溪、東大溪,認識地方發展脈絡,理解地方問題,增進在校與在地認同, 進而激發學生思考社會責任意識,自110年8月至111年6月共辦理東大溪走讀、水環境教育與淨溪活動共6場次,計 158人次共學研習。化學系陳同學説,透過導覽更了解東海大學的歷史,身為新鮮人,對於東大溪以前的環境並不了解, 但在經過校方以及政府的努力整頓下,脫胎換骨,化身成一條乾淨又美麗的溪流。勞作走出校園的社會服務單元,期盼 從校園到社會滾動出更多勞作之美的善循環,期許東海人攜手傳承,為社會與環境的永續未來點亮盞盞心燈。

此刻,勞作教育創新實踐正揚帆,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大一勞作學習的內容,勞作現場如何學?怎麼教?勞作小組長 的養成非常重要!自107學年起,東海與台灣美化協會簽訂學生領袖培育合意書,台灣美化協會為台灣標竿企業所組成, 以磨練心志、凡事徹底、謙卑學習、感恩惜福的四大理念推動清掃學習,期許將企業家重視的質樸精神深耕社會風氣, 此理念正與勞作教育精神不謀而合。勞作小組長的培訓機制以「服務與領導」專業課程根植厚實理論基礎,場域勞作領 導實習,輔以教育訓練強化體驗、統整與反思的能力,併肩勞作生學弟妹們將知識、能力與態度統整於生活結合,在勞 作精神中提升生活問題解決的能力。整體創新的勞作教育實施,衷心所盼凝聚全球東海人的心,將勞作教育散落在大家 心裡的光和美好,一點一點找出來,凝聚起來,展現出這個世代的勞作教育新典範!

13

博雅教育4.0:務實當下,邁向未來

王崇名/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博雅書院書院長

切身反省「不抱怨的力量」 開始願意學習感恩

我曾經在校外演講介紹本校的博雅教育,對於本校有「愛之深責之切」的口吻,那天我太太也在台下聽我演講。回 到家後,她委婉告訴我:「你不應該在公開場合批評東海大學。」我聽了之後,有些惱怒回應說:「我是就事論事。」

過了幾年,我拜訪任職於某國立大學的校友也是我的恩師,他跟我分享該校校長跟所有一級主管的勉勵:「大家在外面 批評自己的學校,別人不會因此敬重你與你所服務的學校,反而會覺得你所服務的學校有問題。」我當時聽了,嚇了一 大跳竟然跟我太太的建議完全一致,算是被當頭棒喝,我才完全感受到我太太對我的真誠建言。那時我也閱讀了《日本 最了不起的公司》,作者坂本光司教授訪問過6300多家中小企業,發現可以永續經營的企業,都不抱怨景氣不好,也 不抱怨政府不幫忙,而是常常反省是否已經把員工照顧好了?相反地,老是抱怨環境不景氣,政府不幫忙的企業,都是 無法永續經營的企業。後來,我也投入幸褔企業的輔導與企業家有密切的互動,再度肯定坂本光司教授所言不假。

從此以後,我願意學習感恩,感恩母校對我 的栽培,即便是面對艱難的挑戰,我也不逃避。 我曾經擔任過就業輔導暨校友聯絡室主任,接待 過很多校友,我發現大家雖然都很支持博雅教 育,也感謝母校的栽培,不過並不容易把「什麼 是博雅教育?」說清楚。創校時期被認為「美好」 的階段,應該可以稱為博雅教育1.0,成為東海 大學博雅教育被各界想像的樣子。博雅教育1.0 誕生於1950年代韓戰結束而越戰將起的時刻, 接著八二三炮戰不斷強化台灣與美國的連結,美 國博雅教育也順利地移植到台灣。這段時間的台 灣是復國離鄉、威權自由、宣教感恩並陳的時 代,時時展現出高度理想性,即便在最艱難的時 刻也不放棄理想。但是不可諱言的,這也是一個 二次世界大戰風雨飄搖暫息,準備大膽迎向新時 代卻又捉摸不定的時代。

14

投入博雅教育後的矛盾與煎熬 15年來未曾停歇

2008年我受命協助籌辦博雅書院時,彷彿自己非常了解博雅教育(其實不然),一頭就栽進博雅書院的籌備與實踐。

但是15年來,我總是在煎熬與隨時準備撤退中渡過,載浮載沉。對於書院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卻又常常覺得哪裡不對勁, 又幫不上忙,我甚至有想離開東海大學轉任他校的念頭,有幾次也快要如願時,便打消念頭,因為我無法認同自己成為 母校博雅教育的逃兵,卻又跑到他校侃侃而談自己可以為該校成就博雅教育。我之所以會在公開場合批評母校,實在是 因為這種矛盾性的煎熬,不知如何是好?

東海大學自從1970年代大規模招生以解決財源問題之後,已經慢慢走向專業化的綜合大學,再加上台灣政治經濟 快速發展,便一路加速發展,研究掛帥與專業教育合而為一,甚至勇於與國立大學競爭,但是國家資本為了拚世界百大, 也開始直接巨資挹注重點國立大學,本校的研究也慢慢失去競爭優勢,這應該就是博雅教育2.0的階段,專業教育以及 以研究為重的辦學方向,讓博雅教育逐漸式微,雖然有很多校友出錢出力,但是這個階段台灣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效 率與效用成為辦學評量指標,已經無法接受難以立竿見影的博雅教育。

校友響應捐款成立博雅書院

非常感謝經濟系第三屆賈培源學長的巨額捐款,以及生物系楊金山學長、化工系鄭清和學長與李詩欽學長等校友的 響應捐款,成立博雅書院復甦與創新本校博雅教育。博雅書院正式成立時,可以稱之為博雅教育3.0階段,當時國立大 學的競爭優勢已經遠遠超過本校,本校雖然還是堅持研究與教學並重。但是事實上只有少數系所可以與國立大學的研究 相抗衡。本校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博雅教育1.0成為大家的原鄉,想從歷史找出能夠回復的軌跡, 但是「時不我予」,博雅教育2.0日趨專業教育化的速度無法停下來,想要回復到博雅教育1.0,已經完全沒有辦法了。

博雅書院與博雅教育何去何從?總是徘徊於專業教育的抗議以及無法全校博雅教育的舉棋不定,為何如此?博雅教 育1.0可以說是由美元(美援)打造的大學,不惜成本地追求理想。但是隨之而來的博雅教育2.0卻是必須仔細計算每 一分錢。這兩階段的辦學經驗,讓認為博雅教育需要龐大的人力與財力,從美國博雅教育的辦學經驗看來也的確是如此。 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消失了,台灣的高等教育會有何感想?世人會感到遺憾嗎?

張國恩校長跟我說,「我們無法承擔全校博雅教育,但是這卻是我們該做的事。」,他的眼神炯炯發光,我深受 感動。但是我也驚覺到現代大學生的理想性弱化得很嚴重,如果把博雅教育的資源全部分給所有學生,可能是無效的做 法。我終於可以體會博雅書院最重要的支持者賈培源學長,為何堅持博雅書院必須小規模經營的道理,不僅僅是經費的 問題,更是教育理想性的經營。於是乎,遠離抱怨而勇於承擔後,我慢慢能夠看到張校長所闡述的博雅教育4.0的曙光。

15
卻徘徊在專業教育的抗議以及無法全校博雅教育的舉棋不定
教育理想性的經營與精準定義博雅教育的曙光

張校長還跟我說,「博」就是願意自主學習,「雅」就是願意欣賞他人,當下,我感覺張校長已經想好自己對於博雅教育 的界定,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為博雅教育4.0定調:

1. 為學能博,在於自主學習,迎向無邊無際的數位學習;為人能雅,在於欣 賞他人,重視生命永續的跨域學習。

2. 博雅教育立基五大學習:自主、探索、數位、跨域、體驗。

3. 博雅書院為前行,學務處、勞教處、通識教育中心為基礎,共同推動全校博雅教育。

4. 邀請有心學習的學生一起努力,師友相伴,認證鼓舞,魚躍而上。逐期認證,授予證書與徽章,在書院重要典禮表揚, 並提供深度職場體驗參訪。

5. 通過總認證,取得多元職場體驗機會,畢業後可以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成為社會最愛的大學生。

博雅教育4.0是邀請而非招生,先邀請志同道合,願意為本校博雅教育理想性共同努力的學生,一起努力,由書院 導師與書院生,良師益友共同學習相互扶持。並不是每一位大學生都會以自己選讀科系的專業作為未來的職涯生活,很 多學生是「學非所用」,系專業只是開始,但不是終點,如果輔以博雅教育,原有的專業教育訓練會更通達,也有能力 進行多元職涯探索。博雅教育4.0是為已經願意自主學習與欣賞他人的學生提供學習鷹架,同時也等待還在思考是否接 受博雅教育的學生,隨時可以加入博雅教育4.0。每一階段都有學習的重點、課程與活動,完成考驗之後,逐期授予學 習榮譽,並提供多元職涯體驗的機會。

博雅教育4.0是透過學習鷹架,榮譽鼓勵,良師益友相伴,強化自主學習精神,透過體驗教育與動手做的學習,並 輔以數位學習,引導學生看見自己本有的博雅本心,令其自然發光而能與他人的博雅本心相互輝映而照亮別人。教育的 挑戰從來沒有停止過,博雅教育從1.0開始便是挑戰不斷,2.0到3.0更是一路艱辛,但是我們從未放棄博雅教育,這正 是世人的期待與尊重之處。

如果東海有一天宣布放棄博雅教育,我相信世人將失去盼望。博雅教育4.0完全是站在感恩,感謝1.0到3.0許多校 友、師生、家長與各界的期待與努力。博雅教育4.0正是務實當下,邁向未來。我深感我當年僅是抱怨批評是無濟於事, 唯有承認務實當下、勇於邁向未來,本校博雅教育才能更上一層樓。世人絕對需要本校作為他們對於教育理想性的盼望, 我們仍須努力不懈。

博雅教育4.0提供學習鷹架 強化自主學習與探索博雅的本心 務實當下邁向未來 致力讓博雅教育更上一層樓
16

無法用斜槓框架的「電視老人」

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導演黎煥雄

週一炎陽的上午,黎煥雄坐在灰色沙發椅上,自備兩副黑框眼鏡、一杯茶水,中間偷閒餵毛小孩的身影,從斜槓無 法框架他的劇場人生到詩人、導演夢,暢談兩個半小時,黎眼神閃爍說,《感》劇獲得第20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是對前衛美學的定錨肯定,而東海大學作為中部地區跨域、前衛美學領頭羊,他有信心,帶領師生一起前進,且量能三 級跳。

耳順之年的黎煥雄,玩劇場已30多年,從大眾周知的《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到台灣劇場赴德指導歌劇《浦 契尼:杜蘭朵》第一人,其背後有著台灣劇場豐富體悟並淬鍊成精,展現他金牛座耐磨、固執的藝術家風格。

眼前這位灰色上衣、休閒短褲男士幽默又酷地說,「喜歡我風格的粉絲很懂我,不喜歡的,我也接受,不然怎麼辦?」

語畢響起豪爽笑聲。

談到《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 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得獎,「這個 獎突如其來頒到我身上,我很幸福,卻也嚇傻了!」

將近70分鐘的獨角戲,並非大眾市場典型的討喜作品, 他毫不掩飾說,在首演前1個月,忽然感到焦慮、不安,不 斷質疑自己,「我要給觀眾看這麼多獨白嗎?」、「這麼多 詩,適合嗎?」一切回到創作新人焦慮到炸的心境。

疑,這問題怎麼解?黎搔搔頭笑說,「沒有解啊!我就 擔心害怕到首演結束,直到觀眾落淚、擁抱、感謝這個作品 帶給他們的回饋,我才放心」。

「斜槓無法框架我」,擁有導演、詩人、教職身分的黎 煥雄說,羨慕現代學生資源多,能有許多斜槓機會,「劇場 青年有最多斜槓的可能性」,台灣劇場市場小,若非一年接 到3、40場以上表演,否則多數演員有七成時間在等戲,其 餘時間為求謀生,就要開創不同收入來源,生活多彩多姿。

對他而言,斜槓代表一種自由與靈活,可隨時關閉與開 啟;而他在EMI工作10年、劇場30多年與東海大學4年 任教都是「全職」,這不是斜槓,而是對每份領域堅持不懈 的態度。

17

至於詩人,他認為人人都是詩人,能從日常感興趣事務中提出問題、追問問題,進而探討問題的本質,或是將它寫 出詢問大眾,他啜飲手中馬克杯後細細回味,「這是件很迷人的事情」。

斜槓定義聊到一半,眼前男士忽然起身,「我給牠食物,2分鐘很快就好!」好似自家人聊天打岔般無違和感。

「哎呀,是我養的1歲拉不拉多,牠叫『勇氣』,日語很像『雪』的讀音喔!」外界無法想像,眼前這位大名鼎鼎的「黎 導」,跌破大家眼鏡「伺候一隻小狗」。而他,甘之如飴。

他偷爆料「勇氣」超調皮,在劇場搞得人仰馬翻,訴苦養育的艱辛,話中卻是為人父的驕傲,「劇團班底夥伴都說,

大家像多了一位弟弟;有牠陪伴,讓我更有歸屬感,不要亂跑太遠、加班」。

而能有「勇氣」的加入,起因擔任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在東海任教歲月中,校園的人文素 養與環境,「太棒了」,讓他想多一位家人共享。

談起教學,黎煥雄戴起另副眼鏡說,自己不是傳統教育類型的教者,將看世界的角度、生命態度分享給學生,「沒 有要說服他們」,尤其學生最大的權力就是「發問」與「犯錯」,而這兩項本質在表演藝術立場相當重要。

18

台灣劇場就是「做中學」,他常提醒寶貝學生們,將自己當成專業人士,就算跌跌撞撞,也要展現出「主動」與「負 責」的態度,「你在學校,一切都在學習中,錯誤沒有關係,繼續學習」。

如同讀詩的閱讀者要「主動」,詩人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閱讀者要拿針、線將其串起,或是拿剪刀將詩剪得更細碎, 說著、說著,黎的雙手也在空中比劃,好似正在創作一首看不見的午後新詩。

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是跨領域、跨界學習,「我們直接跳到前面,不教戲劇系會教的東西,東海 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跨域!」

黎煥雄自信地說,東海大學要做大中部地區表演藝術的領 頭羊,學生有強大潛能,「一個課程能有中文系、社會系、音 樂系學生坐在一起,激盪出很棒的火花!」

普契尼歌劇杜蘭朵 (衛武營國文化藝術中心)

19

很多作品「令我眼睛為之一亮」,更期待在校園教書。前年底,他帶領學生將學程的年度製作「狂人教育」帶到台 北小劇場演出,熟悉他的劇場朋友無不觀訝異「黎導」有這樣的喜劇,紛紛詢問,「你被東海學生解放了嗎?」

《感》劇中,隱藏在側台負責現場配樂的吳逸民,就是該學程第二屆畢業生,吳逸民本來是古典音樂領域的專才, 但因為對表演藝術的渴望,讓他可以一會兒小提琴獨奏,一會兒在地上又滾又爬,一邊寫歌、一邊彈著鋼琴陪同學練唱, 完全充滿跨域演出的高能量,所以即使畢業了,老師還是對他多所器重。

時間到了午後,他侃侃而談「電視老人」,從電視兒童、電視少年一路到60歲,笑自己「離不開這四角螢幕」, 建議年輕人多看劇、追劇,尤其現在韓國劇本實在太強,「台灣真的看不到韓國編劇產業的車尾燈」。

他細數韓劇《我的出走日記》、《非常律師》、《信號》、《如此耀眼》等作品都非常精采,尤其《如》劇共12集, 卻能在最後3集大逆轉,且劇情拿捏得宜相當催淚,連他這老頭子哭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久久無法自己,「劇情真的 太震撼了!」

陸劇推薦適合長假期追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長安十二時辰》,一探古代歷史背景與類紅樓夢筆法 的劇本,值得細細賞讀、咀嚼至反芻。

藉由看劇,黎煥雄將韓國《屍速列車》與美國《陰屍路》中,兩國殭屍表演呈現差異,與東、西方肢體語言動作帶 入課堂分析觀察,公演作品裡也詮釋殭屍動作,黎笑說,學生表演高潮迭起、驚聲尖叫(笑),太棒了。

黎煥雄將熱愛劇場的行動力帶到校園,形容每位學生就像「寶可夢」,擁有無敵寶劍、絕佳技能與戰力,卻對陌生 事物缺乏自信,他在課堂上看到許多待磨亮的寶石,「展現自我,讓我來佩服你們吧!」

人力飛行劇團《M,1987》全體合照_攝影許斌 20

感恩系友無私奉獻回饋母系

近年來,少子化造成各大學招生不易,已使不少學校面臨退場窘境;令招生雪上加霜的是「疫情」後外籍生不易來 台就讀,更加速教育體系汰弱擇強的速度!然而,東海大學111學年度經濟學系在「一般經濟組」及「產業經濟組」之 申請入學中,分別招生名額41名與25名,依然得到招生額滿的豐碩成果,同時系上「大數據分析與經濟」學分學程每 屆只招收24名,第一屆110學年度以及111學年度也都是滿額,堪稱是難能可貴的一大佳績。

「傳統結合創新,軟硬兼施迎接未來挑戰」
21

除了開創優異的招生佳績外,對經濟系師生而言,在2022年4 月12日落成啟用的「經濟系圖書室暨電腦室」,更 是系上師生的一大福音!成就這一切的幕後推手,當屬大學長林永雄功不可沒,他大方捐贈改建經費,打造一處溫馨又 知性的閱讀環境,可謂是「綠蔭圍繞下的公園第一排」。當師生們徜徉在浩瀚無邊的書海中,吸收智者字字珠璣的精神 食糧,沉浸在知識海洋裡,領略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的經濟學學術理論,絲毫不亞於國立大學的教育資源,無非是為前 途無可限量的莘莘學子,實現一處施展抱負的夢想新樂園。

談起畢業於東海大學經濟系第八屆的林永雄學長,響應歷屆系 友會會長夏雁峰、林學淵與劉宗聖,以及畢業系友蕭明道之呼應於

2021年9月經濟系共同建置完成大數據分析中心暨系友紀念實驗室,

並同時成立「大數據分析與經濟」學分學程獎學金,到2022年4月

中落成的經濟系圖書室暨電腦室,多數經費來自其個人捐款,其回饋 母系不求回報之心,著實令人動容。自從大數據分析中心暨系友紀念

實驗室開幕至今,系上同時推出「大數據分析與經濟」學士及碩士學

分課程,課程內容包括資料庫系統與SQL語法、基礎計量經濟學、 網際網路資料處理、經濟建模與數據分析、大數據經濟分析專題研

究、金融與經濟數據預測、產業應用分析、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及企

業實作等課程,不但能扎實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更成為東海經濟 系招生的一大亮點!

22

整體來說,當全台大學院校皆面臨招生困境加上疫情嚴峻的雙重夾擊下,東海大學經濟學系卻逆勢成長,招生成果 斐然,應歸功於諸多畢業校友們的大力支持。其中,當屬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TEFA)執行長李世堯居功厥偉,長年默默

耕耘不欲人知,負起串聯東海人的熱情,許多東海大學的善心捐款皆經由其協助引薦。畢業於第八屆的林永雄學長,即 透過TEFA慷慨解囊捐贈1000萬元回饋母系,改建經濟系圖書室暨電腦室得以造福全系師生的善舉,更是創業有成、回 饋母校的最佳典範。

林永雄學長出身於純樸的宜蘭小鎮,回憶當年初次前往中台灣的東海大學求學,歷經豐富精彩的求學時光,畢業後 進入台灣塑料產業任職逾五年,被外派至美國服務,隨後則朝創業之路前進,前後已在美國新澤西州旅居超過四十年, 如今儘管已是年過半百的退休長者,依舊對大學的青春歲月記憶猶新,有感於母校的栽培,從學識到人格養成無不銘記 在心,因此,決定拋磚引玉捐贈資金協助母校,為下一代建置更優質的求學環境,藉由實際行動來栽培更多在經濟系就 學的未來明日之星。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資源豐富的大數據分析中心暨系友紀念實驗室,不但深受經濟學系師生的喜愛,甚至有 Youtuber拍攝開箱參觀影片,而門口招牌宛如知性的網美牆,意外成為學生打卡上傳熱門據點,系上學生都需透過手機 一鍵開門才能進入,具備相當高的安全性,內部採光明亮並設有置物櫃,如今又加入經濟系圖書室暨電腦室的落成啟用,

對於長時間在此做研究、寫作業的莘莘學子而言,無非都是書香氣息極佳的讀書環境!

東海經濟系多年來不停地求新求變,加上諸多畢業系友無私付出下,共同蘊育出經濟系圖書室暨電腦室、大數據分 析中心暨系友紀念實驗室嘉惠師生,從滿額的招生成果來看,無疑已得到最佳肯定。

23

系所人物

甘耀明 KAN, YAO-MING

作家甘耀明為台灣新鄉土文

學、新寫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東

海大學中文系校友。小說作品常融

入客家語、文化及歷史,並與民間

傳說、習俗編織成一篇篇魔幻寫實

風格的鄉野傳奇。作品屢獲大獎:

2005《匪神》獲第三十六屆吳濁流文學獎,2010《殺鬼》

獲台北國際書展首獎,《邦查女孩》獲2015台灣文學獎

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2016台北國際書展首獎、金鼎獎

及第六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21《成為真正的人》獲得

2021 Openbook好書獎、2022台北國際書展首獎、第九

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第九屆紅樓夢獎首獎。

哲學系/學生

劉宣妘 LIU, SYUAN-YUN

劉宣妘同學是熱愛生命的骨癌 天使,篤信「痛苦會過去,美麗會 留下」。宣妘是哲學系實踐哲學的 智慧求真的代表,曾擔任學術研討 會司儀、公關室親善大使等。現 為臺中市文華高中國文科教師, 曾獲110年度教育部教育實習優獎楷模獎中教組第四名、 109~110年語文競賽國語演說社會組臺中市特優、全國優 等、亦受邀日本大阪中華學校生命教育暨讀經研習及新加 坡南華中學儒學營、雙文化營,並於慧霖儒學文化協會推 廣經典教育。並於110年力行斜槓夢想,於光復新村創業- 彤妘閣。

工藤節子助理教授 KUDO SETUKO 江丕賢 KONG, STANO

工藤節子助理教授自1997年起

任教於日文系。以「台、日多元文化

之溝通交流」的發展目標貢獻其日本

語教育、自律學習研究之專長研究 領域。於2007年開始與人間環境大

學、愛知大學、東京女子大學等日本

姊妹校透過帶領台日學生進入台灣各社區並跨域至日本愛知 縣各地方社區,進行異地教學活動,是結合社區與教學展開

另類語言學習。亦導入「自律學習」之教育理念並於國內外 相關學術研討會、學術期刊中發表及推動自主學習、契約學 習之教學模式。為日文系推動國際交流、重視學生的國際觀 與多元文化素養及關懷服務精神的教育投注心力貢獻良多。

文學院前院長江丕賢教授,現 任華語文教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主 任,曾任教於香港教育大學英文系 與大葉大學國際處合作研發處處長 等職位。江教授畢業於英國艾塞克 斯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善於二語 習得相關研究,著有專書一本,並撰有二十餘篇漢語、英 語二語習得相關研究期刊論文。江教授數十年來持續擔任 國科會計畫以及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主持人,並擔任國內 外知名期刊編審與評審。

中文系/校友 日文系/教師 華語文教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教師
24

詹惟淳是物理系第46屆畢業

校友,也是位於雲林斗六的原域咖

啡館負責人。畢業後在光電業奮鬥 多年,毅然決然一頭栽入咖啡產

業,2017年在Espresso Italiano

Champion義大利咖啡大賽奪得台 灣區冠軍,同年10月前進義大利挑戰世界大賽。詹惟淳 把咖啡廳當實驗室,他說:「我們玩物理,其實就是在探 討自然界的現象,很多物理學家,以前發現很多定理和定 律,都是在解釋自然界的現象,咖啡也是一樣。」

關永才老師現任生命科系教授, 任教年資約29年,主要教授動物生 態學、生理生態學及多物多樣性等 領域,對動物繁殖行為之生態意義 及演化機制有卓越貢獻。在教學上 強調師生互動,曾獲教學優良獎, 且指導幾十位研究生。長期獲科技部/國科會研究計畫補 助,持續在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曾獲東海大學學術著作 傑出獎,在2020年且獲聘終身特聘教授。擔任科技部生農 環境與多樣性學門共同召集人,協助規劃國家研究方向、推 動策略及審核研究計畫。目前擔任國內SCI期刊Zoological Studies副編緝及SCIE期刊Taiwania編輯委員。

李泰成為應用數學系碩班學

生,是本系五年一貫的學生。泰成

在大學三年級時就跟著老師做研 究,用原先大一所學程式語言基

礎,學習深度學習、機器學習、

chatbot、資料庫語法等知識,並

利用所學於大四下學期到台灣新蛋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實

習,從實習過程中學習許多軟體,同時也發現自身不足之

處,在未來讀研究所期間增進能力,並完成人工智慧領域 研究。

歷任工工系系主任、工學院院 長、研發長、副校長等重要職務。 近10年主持超過25件國科會整合 型或個人型研究計畫,並多次獲得 產學合作傑出獎。王教授結合多年 的理論與實務經驗,撰寫數本「供 應鏈管理系統」與「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之相關專書。研 究成果具學術創新,並分別應用於半導體、封裝測試等產業 先進規劃與排程(APS)系統、紡織業及民生消費用品(CPG) 產業企業營運總部全球運籌管理系統。104至110年獲國科 會補助成立跨領域的產學小聯盟計畫:「數位製造與創新技 術聯盟」,協助上百家會員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

物理系/校友 生科系/教師 應用數學系/學生 工工系/教師 詹惟淳
關永才
李泰成 LI, TAI-CHENG 王立志 WANG, LI-CHIH 系所人物 25
CHAN, WEI-CHUN
KAM, YEONG-CHOY

即將升上四年級的李亭萱,自

入學至今獨占鰲頭,除了榮獲每學

期第一名的系書卷獎,同時也為

108及109學年度的榮譽生,更取

得了110學年度山林水公司之獎學

金。同時也在環境顧問公司實習,

致力於協助國內外碳權開發及再生能源市場的研析,曾於

2021年參與環保署舉辦之「畜牧糞尿發展綠電及碳權研商 會」,並於會議中分享畜牧場沼氣發電的案例。同年,也 以團體的方式,榮獲校內「智慧永續循環專題競賽」之佳 作。更於今年暑假遠赴荷蘭風力發電開發商實習,並於公 司完成「以GIS篩選離岸風電場址」之專題分享。

周忠信教授曾為鼎新電腦公司 技術長,帶領兩岸超過700人的 軟體團隊開發企業軟體產品。周教 授在智慧製造領域,與臺灣多家大 型製造業產學合作,從實務上發展 出引領全球的human-in-the-loop 智慧製造新論述,也與全球最大的工業電腦公司研華科技 合作,帶領多位老師一同發展智慧物聯網AIoT應用軟體 發展與訓練。他同時運用AI結合藝術創作,策畫「計算美 學•數字青花」、「藝術•AI•未來」等藝術科技展。其 著作有《Java探索》、《AIoT應用軟體發展實務》、以 及《AI思維》等書,其中《AI思維》獲2021年臺灣金書獎。

陳淞屏是東海企管系校友,大學

期間擔任啦啦隊長、系學會會長,在 大四畢業前成立「國介商行」,為國

介企業有限公司的前身,公司業務由

安全相關產品轉型進入消防產業。在 消防產業中引領多項創新,如高層建 築免中繼機房、停車場的密閉式單管泡沫系統、智慧消防… 等。與消防同業競合,淞屏學長自詡為空間美學的創造者。因 著信仰投入ESG,近年亦投身於校友會及系友會,在學校需 要的地方貢獻專業與能力,亦於系友會推動3C(connection), 包含系友、系上老師及在學同學的連結,期望這三方角色可 以合成一體,給學校帶來正面的力量。

凱撒衛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蕭俊祥是1982年畢業的第24屆國 貿系校友,事業有成、心懷母校, 陸續榮獲第十八屆傑出校友、第六 屆校友楷模及107學年第2學期校 友卓越講座等殊榮。於1988年創

立凱撒衛浴,專注衛浴設備領域30餘年,以傑出的產品開 發能力、一條龍的生產服務、獨創的技術及產品研發設計, 締造同業難以超越的獨特競爭優勢。凱撒衛浴以卓越的品牌 知名度與快速的成長率躍居為台灣、越南前三大衛浴品牌的 專業廠商。蕭俊祥也特別關心母校發展,連續10年提供東 海學生至國內外凱撒公司實習,對母校、母系貢獻良多。

環工系/學生 企管系/校友 國貿系/校友 資工系/教師 李亭萱
陳淞屏
蕭俊祥
26
LEE, SHARON
CHEN, SONG-PING
HSIAO, CHUN-HSIANG 周忠信 JWO, JUNG-SING 系所人物

系所人物

江明禧 CHIANG, MING-HSI

劉佩怡老師為會計系大學部96

級畢業生,於2019年滿懷感恩之

心回到母系任教。在教學方面,融

合個人多年經驗與東海博雅教育思

維,展現極具個人特色的教學風

格,慣用生活化的語句使生硬的專

業知識得以輕鬆傳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深受學生們

的喜愛與推崇,所教授的班級學生多次名列全校會計學大 會考百名榜之首,亦有不少學生因修習相關課程而對會計 產生興趣,進而申請轉至會計系。研究及校外服務方面,

除了曾執行多件科技部計畫及指導大專生計畫外,亦擔任

國家機構考試命題委員,充分展現專業領域內的傑出表現。

江明禧是統計學系校友,具中

華民國精算學會及北美精算學會副 會員資格,現為合庫人壽風控長。 1996年正式踏入保險業,曾任職於 美商寰宇人壽、美商紐約人壽、荷 商全球人壽、ING安泰人壽及台灣人 壽,擔任過精算、商品、財會、風管部門主管,涉略含商品 設計與定價、資本適足與清償能力評估、財務報表編制、經 驗統計分析與風險管控等。亦曾擔任精算學會理事、人壽保 險同業公會精算統計及風險管理研究小組委員。於2018年 取得台灣大學EMBA財金組碩士,2020-2021年度擔任國際 扶輪3482地區台北上城扶輪社社長職務,服務及回饋社會。

陳柏宏是東海財金系第一屆畢業

生,進入職場後從事企業金融業務工

作,歷經台灣工業銀行(現王道商業

銀行)與花旗(台灣)銀行,累積15

年以上相關經驗與資歷。現於花旗

(台灣)銀行商業金融事業群擔任資

深副總裁,帶領團隊負責中南區上市櫃企業客戶開發與經營, 透過花旗跨國平台優勢,服務客戶在中國、東南亞、印度與 歐美等地關聯企業的資金管理。鑑於近期總經環境多變,包

括新冠疫情、供應鏈瓶頸、俄烏戰爭、央行升息等事件,客 戶的需求愈益多元。因應局勢變化,陳柏宏持續學習中,希 望能在銀行服務上貢獻優勢,成為客戶重要的策略夥伴。

劉品彣同學是資管系大四學 生,成績優異。畢業專題為模擬一 般工廠在使用瀏覽器監控機台系統 的情境,由4種程式語言python、 java、C#、C++模擬工廠產生數據 資料透過雲端傳送至SQL資料庫, 機台資料存取後再次透過雲端傳送至以ASP.NET MVC 所撰 寫的網頁以數據圖表的方式動態呈現。劉品彣除了參加多 項競賽外,也考取ERP規劃師、BI軟體應用師等多張資訊 相關專業證照,秉持對學習和教學的熱情,也時常與同儕 討論課業,從合作過程中學習彼此的優點,是資管系學弟 妹值得學習的典範。

財金系/ 校友 資管系/學生 統計系/校友 劉佩怡 LIU,
陳柏宏 CHEN, PO-HUNG 劉品彣 LIU, PIN-WEN
會計系/教師
PEI-YI
27

系所人物

經濟系/校友

劉宗聖 LIU, TSUNG SHENG

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

暨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為經濟系 33屆畢業,目前同時擔任東海經

濟系系友會會長。劉董事長除具備

台、港、泰等跨國工作經驗外,在 台灣更被譽為「ETF創始者」。劉

董事長非常重視金融教育,已經出版逾70本書籍,目前也

受多家大學邀請擔任講座教授,期盼向下紮根金融教育工 程,培育更多未來金融專業人才。劉董事長於2015年獲得

東海大學第十六屆傑出校友, 2019年 獲選斐陶斐榮譽學會

(東海大學分會)會員,2020年 獲得東海大學第十屆校友 楷模等殊榮。

政治系/校友

楊力行 YANG, RYAN

1996年畢業於政治學系,現 任力行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長。曾任漢聯海運承攬運輸有限公 司總公司經理,汎達股份有限公司 海運部總經理,迄今投身海空運物 流業逾22年,於2005~2013年期 間被外派至中國大陸,熟悉兩岸國際物流市場,於2018年 將個人的從業經驗總結後成立力行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服務擴及全球知名企業以及兩岸三地零售業、汽車業、 工具製造業等。其公司集團為全美海運運輸承攬業者貨量 排名第18名,輸總量超過30萬個標準集裝箱,為國內眾 多海運承攬業者中之後起之秀。

社會工作學系/學生 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校友

馮兆亨 FUNG, SIU-HANG 許茂新 HSU, MAW-SHIN

馮兆亨為香港僑生,在校表現

優秀,屢屢獲得本校榮譽生、社會

工作學系學業優良獎、僑委會畢業

學生學行表現優異獎,並在111年

度被列入斐陶斐榮譽學會(東海大 學分會)會員。在學術領域的部份,

曾投稿文章《肺炎疫情下,社會遺忘的障礙者需求》於「障 礙研究五四三」網站。在社會實踐行動的部份,曾在東海 社區關懷據點配合「天下雜誌」錄影,並且以學生代表的 角色,受訪關於本校在東海社區的服務,以及參與過大肚 社區生命故事訪談,獲本校服務績效學生之榮譽。

許茂新目前為中部科學園區管 理局局長,2021年東海大學傑出校 友,同時在逢甲大學及台中科技大 學兼任副教授一職。歷任科技部中 科管理局局長、代理局長、副局長; 竹科管理局副局長。2021年帶領中

科廠商使園區年營業額突破兆元。過去帶領團隊榮獲2022 APSAA《亞太暨台灣行動永續獎》金獎、2020 EEWH-EC「綠 建築社區類」鑽石級生態標章、2020 TCSA《台灣企業永續

獎》白金獎、2019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金獎、2016 年第八屆政府服務品質獎、2011年第三屆政府服務品質獎。

28

系所人物

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學生

林建誠 LIN, CHIEN-CHENG

林建誠同學為111年度南投縣

社會優秀青年,並擔任青青市集文

化行銷總監,青青市集於2021年成

立於南投清境,為農產x餐飲x文

創x觀光產業六級化的整合行銷平

台。2022年八月也跨域於台北市大

安區成立社創中心柑仔店x青青市集,正式成為跨區域品牌。

同時在南開科大及小鎮文創共伴下成立「草屯里山x光點聚 會」作為南投各地夥伴連結彼此提出倡議及凝聚願景等, 連結更多夥伴共同推動及關懷在地事務擴大社會影響力。

江文德 CHIANG, WEN-DEE

江博士曾獲優良導師、優良教

師、科技部研究獎勵及2017年迄

今獲聘為特聘教授。2011-2016年

擔任食科系系主任,爭取資源及募

款改善教學環境,帶領全系師生通

過教育部系所評鑑,其所規劃領導

的食品檢測中心獲頒本校服務創新獎。2016-2019年擔任農

學院院長,親率各系主任前往海外實習及學術交流,成功 招收外籍博碩士生到農學院各系進修。2014-2021年擔任教 育部農業生技及新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成 功輔導多家新創公司,帶領團隊參與教育部全國創新創業 競賽共獲得三金一銀二銅等佳績。

施宗雄教授 SHIH, CHUNG-HSUNG

施教授於畜產系成立時,應聘

擔任創系系主任、試驗場長,亦曾 任農學院院長,榮獲「資深優良教 師獎章」、「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及優秀農業實驗研究教育人員獎, 其優良事蹟均收錄於1998年「中 華民國現代名人錄」中。施教授在教學與研究生涯中,獲 教育部111年「第17屆教育奉獻獎」,他深深體驗到教育 者應該行使「中道教育的愛與嚴,恩威並濟、寬嚴並施」, 真正的「教育」有時要以力折服,有時更要有愛的撫慰。

YU, HSIAO-HAN

余筱涵在校表現優秀,曾獲得 「2019亞洲小姐台灣賽區比賽」季 軍殊榮,大學期間熱心參與親善大 使活動,接受公關室專業訓練,於 校內外典禮、大學博覽會等重要場 合展現傑出的接待服務,曾在五星

級飯店-台北晶華酒店實習,具有熱情友善、進退得宜的餐 旅人特質,學習積極進取,於大學期間申請本系五年一貫 課程,並持續攻讀碩士學位。

食品科學系/教師 餐旅系/學生 畜產系/教師
余筱涵
29

彭宜玲助理教授任教於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程,以國內物理治療師身分赴世界頂尖大學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取得運動科學與健康教育博士學位後,留任擔任人體生理解剖學、動 作控制等學科教師,同時參與理工學院校際智慧醫療輔具開發專案,從學術到產品開發成果豐 碩,返台加入健運學程的行列,期盼培養運動傷害、復健復能的人才,並建構高齡智慧輔具製 造基地,強化學程的產學研究能量。

曾瑋現任建築系主任,畢業於歐洲最佳建築學院英國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畢業時獲畢業設計首獎,優異表現受邀留校任教,曾被擔任哈佛建築 學院院長Mohsen Mostafavi教授稱讚為極具才華的創作者。他曾擔任2010、2016年義大利威 尼斯建築雙年展主策展人,也曾帶領交大建築研究所學生團隊兩度參與「全球太陽能屋設計競 賽」,贏得諸多國際獎項。今年更率領東海建築學系團隊,以《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 裝》獲選,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何沛儒現就讀本校音樂系研究所二年級,主修聲樂。今年榮獲110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 女高音特優第一名,是極高的榮譽。何沛儒自大學部即就讀本校音樂系,師承國內知名女高音徐 以琳教授,大學畢業以第一名考取東海大學音樂系碩士班並獲獎學金。在校期間,校內外表現優 異,曾獲「東海大學音樂系協奏曲比賽」第三名,「台北扶輪社聲樂獎學金甄選比賽」第二名, 「聲樂家協會之陳慶堅醫師德文藝術歌曲獎學金」甄選第一名,「邱玉蘭教授歌劇大賽」青年組 第三名。也曾參與過《風流寡婦》、《魔笛》,《電話》,《女人皆如此》等多部歌劇演出。

建築系/教師 音樂系/學生
30
健運學程/教師
彭宜玲 PENG, YI-LING 曾
TSENG, WEI 何沛儒 HE, PEI-RU 系所人物

系所人物

景觀學系/校友

鄧婉君 TENG, WAN-JIUN

鄧婉君現任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為景觀學系第一屆校友。赴美取得賓州大學景觀建 築碩士後返台,從事景觀實務工作至今已超過三十年。返台後積極投入景觀專業法制化的推動, 致力擴大參與國際景觀師聯盟等組織、加強與成員國的學術交流並協助國內優秀景觀作品參與 競賽,成功爭取2024國際景觀師聯盟亞太地區年會在台灣舉辦。同時執行民間景觀技術培訓 課程與認證考試,冀望提升國內景觀專業技術與觀念且持續醞釀景觀專業立法的必要性,讓「景 觀基本法」進入法制程序,為台灣景觀環境品質克盡專業職責。

美術系/教師

李思賢 LI, SZU-HSIEN

李思賢現任美術系所主任兼臺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本校美術系第六屆校友。其研究 範圍含括當代水墨、當代書藝、美術批評、策展、臺灣美術史、中西比較美術史、公共藝術等 面向,是臺灣著名藝評家、策展人,其專著《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 曾獲頒行政院優良出版品金鼎獎。藝評文字與研究論文多著重於藝術本體和藝術語言跨領域之 批判,國內、外策展經驗豐富,近年策展面向多專注於地方美術史系統的爬梳和傳統書畫美學 之當代轉換,試圖為臺灣的水墨環境、古典美學的當代詮釋和地域性風格遞衍建立新文本。

工設系/教師

柯耀宗 KO, YAO-TSUNG

柯耀宗副教授於2009年到工業設計系任教,是東海工設系第一屆畢業系友,目前同時兼任 東海大學總務長。在教學上熱忱奉獻榮獲優良導師,並投入許多心血與時間,經營產學合作計 畫,多次榮獲產學合作績優獎。引領「永續美學經濟創新設計聯盟」,輔導聯盟會員廠商設計 並開發出兼具產品差異化及市場區隔產品;2019年生產製作「東海鞋」,在六週課程內,由 學生發揮創意融入設計,經過初織創流行科技公司在美感及生產上進行調整,成為路思義校企 行銷的特色鞋款。

31

系所人物

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教師

劉亮延 LIU, LIANG-YEN

劉亮延現為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其研究領域圍繞於二戰後中國、 日本、臺灣劇場與社會文化。在戲劇創作上,劉亮延是活躍在臺灣跨領域與戲曲創作的編劇、 導演、製作人。尤其擅長進行量身體裁的單人表演創作。至今發表的劇場作品包括《寶玉》、《曹 七巧》、《川端康成三部作:少年》等超過20齣劇目,執行策劃之演出逾400場次。著有劇 作集《婦女生活十一種》(入圍2021臺灣文學金典獎)、詩集《牡丹刑》、《有鬼》等。

國際學院/教師

幸雅各 JAMES SIMS

幸雅各為現任國際學院院長,於東海任教已逾二十五年,對台灣高等教育有許多貢獻,包 含教育與指導、大學管理,及學術研究和出版等面向。自來到東海大學教書開始,幸雅各院長 致力於推廣英語教育與促進教學國際化,目前為止擔任過密集英文課程主任、非英語課程擔任 課程規劃協調人、外國語文學系主任、英語中心主任、國際經營與管理學程主任以及國際學院 院長。此外,幸雅各院長在授課或指導學生上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且授課內容豐富有趣,極 受學生肯定,更兩次榮獲本校教學傑出獎之殊榮。

永續學程/學生

馬奇沙 GEORGE KRIZZA KIONGSON

馬奇沙現為永續學程四年級學生。為尋求更好的教育與多元的學習經驗,馬奇沙從家鄉菲 律賓來到台灣求學。馬奇沙在課內外的表現都十分優秀,不僅於院內舉辦的永續海報比賽與生 物醫學創新創業研究皆獲佳績,更在綠能顧問公司及美國台中商會實習。此外,馬奇沙曾參與 2021年的亞洲青年領袖營,也於2020年在馬來西亞舉辦的Global Goals Summit高峰會擔任 菲律賓代表。疫情期間,馬奇沙在菲律賓創辦一個名為BiyayaNiJuan的非營利組織,透過教 育、募款和志工來幫助當地居民。

32

建築系代表台灣參加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由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曾瑋擔任策展人、協同策展 人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等建築系團隊,提案《地

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獲選「第18屆威尼斯建

築雙年展」,將代表台灣於2023年5月至義大利普里奇 歐尼宮參展。團隊以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發想,聚

焦在台灣的農業地景,以「剖面」的視角發現其中存在 的「改裝」性格,並提出「協調者」、「二元性」、「義 肢」、「內在性」、「中介」、「濾器」等六大關鍵字, 提煉出面對台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提案之《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裝》脫穎而 出,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

美國常春藤名校由於COVID-19錄取率創史 上新低,然而東海大學建築系絲毫不受疫情影響 創下佳績,學生於今(2022)年錄取哈佛、麻省 理工、哥倫比亞大學及康乃爾大學等常春藤名 校,同時,其他科系也並不寂寞,分別有工工系、 物理系、外文系、國際學院學生獲柏克萊、喬治 亞、紐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等名 校入學許可。

東海畢業生錄取哈佛、 MIT、柏克萊等名校
33
東海大學建築在羅馬等移地教學照片。

東海大學、中華電信、Google打造中部雲端人才Hub

東海大學、中華電信、Google Cloud 共同打造東海成為

中部第一所參與 Google Cloud 「雲端人才搖籃計畫」並使用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的大學,未來將為中科大廠和精 密園區等高科技產業,培育具有運用雲端服務能力的人才並建 置人才資料庫。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表示,學校位處中部科學 園區、精密園區等周邊地緣優勢,將整合校內AI中心及光點計 畫之推動,成為上至中部科技大廠,下至中小學教師的雲端人 才培育基地。

東海大學打造雲端人才培育基地,右起Google Cloud台灣 總經理謝良承、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中華電信資訊技術分 公司總經理林昭陽。

校友彭仁傑、施明哲、唐堂榮膺中研院第33屆新科院士

中央研究院近日揭曉第33屆19位新科院士暨名譽院士名單,其中「數理科學組」新科院士彭仁傑,「生命科學組」 新科院士施明哲、唐堂3人皆為東海大學校友,東海大學為此感到榮耀與驕傲。中研院院士為學術最高榮譽,東海大學 過去已有11位傑出校友獲得院士榮耀,如今再添3位新科院士累績至14位院士,不僅打破東海紀錄,更是國內私立大 學之最,未來將邀請傑出院士返回母校擔任學術講座,並推動辦理東海中研院院士系列演講。

東海大學再添3位新科院士。

34

東海與以色列海法大學共創客製化創新課程

東海大學與海法大學 (University of Haifa) 近日 在以色列當地辦理暑期創新學術東海大學專班開

幕式,除了有Dr. Jacob (Kobi) Inbar開設多年的 暑假「綠色創業課程」外,另增加以色列的企業個 案討論、參訪以及該企業高階主管到課堂對話等三

階段的模組設計,共同完成了客製化的創新課程。

東海大學企管系教授周瑛琦(左)致贈校旗給海法大學校長羅賓(Ron Robin, 圖中)。右為駐以色列代表李雅萍。

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左)與法國在台協會科學教育代表NEYRA Antoinette 博士,高舉東海大學以及法國的兩支火箭,宣示合作決心。

東海大學、法國在台協會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館,於七夕情人節在東海大學共同發射火箭,宣示 三方將在過去推動太空及永續議題的合作基礎上, 透過火箭發射儀式說明法國政府持續協助台灣推 動太空教育的決心,東海大學在科學教育推動上將 扮演重要角色。

宣示推動台灣科學教育
東海與法國在台協會共同發射火箭
35

東海援助烏克蘭學生 來台就學獲多國外媒報導

東海大學自3月17日起推動烏克蘭學生 「遠離戰火、來台求學」安置計畫,短短三天 內便獲得新台幣1,600萬元捐款全額支持這項 計畫。目前已有8位學生在校內修習華語文課 程,近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接見東海大學等6所 大學求學的烏克蘭學生及各校校長校長。此事

獲外媒法新社等多國外媒大幅報導,報導同步 翻譯成法文、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中 文五國語言,讓全球知道「Taiwan can help, Tunghai can help too」。

東海與台灣世界少棒聯盟攜手提供一站式服務訓練基地

東海大學棒球場歷經三期工程 整建,目前是全台非體育專業的大 專院校中擁有最佳乙級賽事場地的 大學。近期,東海更與台灣世界少 棒聯盟協會簽訂產學合作案,將聯 手打造東海成為國外球隊移地至台 灣訓練的主要基地,並提供包含訓 練站、住宿及健身需求等一站式服 務的大平台,為國內大學創舉。

東海發起援助烏克蘭學生計畫。
36
全國社區學生棒球大賽開幕典禮暨嘉年華園遊會在東海大學舉辦。

暨 台灣永續行動獎獲三金三銀二銅

連兩年大學之最

2022年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近日於台北世貿一館盛

大舉行頒獎典禮,東海大學繼去年獲得四金一銀之後,今 年再度獲得三金三銀二銅的佳績,連續兩年都是全國大專 院校中獲獎最多的學校,代表東海大學對於SDGs的投入

與承諾再次獲得最高的肯定。

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中)、副校長張嘉修(右三)及團隊師長出 席頒獎典禮。

東海大學工設系學生張家蓉、蔡舒姍在老師李皆欣的指導下,將台灣自然人文、歷史建築轉化為氣味,設計「台灣 氣味旅行」伴手禮,製作8個代表台灣意象的擴香石,讓旅客透過嗅覺打造身歷其境、喚起回憶情感。這項設計獲2022 德國紅點品牌與傳達設計獎最佳設計獎(Best

亞太
of the Best)與義大利A' Design Award包裝設計類銀獎。
工設系學生「台灣氣味旅行」獲德國紅點設計獎
37
「台灣氣味旅行」開創設計價值獲國際設計競賽大獎。 獲獎學生蔡舒姍。 獲獎學生張家蓉。

中捷藍線3站在東海周邊 與市府合作參與規劃設計

台中捷運綠線去年4月開通後 ,市府持續推動藍 線,其中,B9、B10、B11站規劃位於東海大學周邊, 未來市府將與東海大學合作,讓捷運結合當地意象, 除了讓交通更便捷,也為東海商圈帶來經濟、文化、 生活各方面的衍生效益。雙方合作將提升捷運及周邊 發展效益,結合都市計畫並投入公共建設資源,讓整 個大台中地區整體均衡發展。

台中市長盧秀燕(右)與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左)合影。

大學長好文青 東海書房邀蔡其昌返校

迎接後疫情時代,東海大學將重啟

實體閱讀講座時代,於校內1958年興

建的古蹟建築正式推動「東海書房2022

年系列講座」,邀請科學少女電影監製 王銀國,以及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

《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至東海

大學演講。 首場邀請傑出校友蔡其昌帶

著他的新書《日日台中款─蔡其昌的故

鄉再發現》作為主題,暢談生命中與東 海相關的感動及文青夢。

蔡其昌(中)與董事長吳清邁(右)、校長張國恩(左)合影。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