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49(二)

Page 1

一座浮島如是說

戴國皓

曾與你去看鯨魚

不去海邊,我們走在陸地 新蓋起的海生館

原古的生物與演化出的魚

共用一個場地

廣場上,巨大的鯨魚浮出水

泥,擱淺,你說

肚子餓但這裡

東西好貴

很累,我問,如果不是海 是往清澈的水裡

撒鹽代替,他會不會開心

如果,他也從未擁有

一道傷口

一座沉沒的島,並不沉默

只是在觀賞的人群前 呼吸得久一些

館內陌生的標語,寫給陌生的人群

我放慢呼吸的節奏,也沒有對上 你的聲音

儘管在這裡,笑聲等於 開心,尖叫等於

很開心,一隻座頭鯨吃掉

我們,進水了也繼續傳遞的 話語

好冷,你說

就快要看見企鵝,我說 有好多國王

企鵝,在同一個領地

想起南極大陸正在消退 他們正在這裡見習

不佔領什麼,也過得下去的方式

藍鯨是現存最大的生物

但不可能每隻都是最大 導覽員說

一座沉沒的島,並不沉默

他安靜地尖叫 安靜地溝通

可能在焦慮,到底

這一餐吃什麼才好

下一個館

有光,因而升起了深海的 巨藻,放在湯裡應該很營養,我說

一句沒有營養的話 因此,你的肚子還是會餓

你說,鯨魚不適合靠岸 我不確定

你是否也——

憂傷,因為那些

首次向你陳列的捕鯨歷史

47

館內沒有導覽,沒有語音

用眼睛就能解讀的東西

不需要 聲音 出了館

終於回到陸地,好像剛剛

我們曾經離開世界一樣

陪你去看鯨魚,但看了更多

陌生的魚,我說

如果,地球持續暖化

海水換去更多生活 面積——

你說,有些館即使淪陷

也始終

隔著一道玻璃

今天我閒來無事

去看了鯨魚

在這首詩中,國皓將「生態」與「人際互動」的兩大命題,巧妙地統攝在一趟走 訪海生館的行程中。若讀過他上一期得到踏歌賞的〈你說你鮮少讀詩〉,或是二十一 屆臺大文學獎新詩首獎的〈核電廠經營手記〉,就能發現他早已能熟練地找到兩種主 題間的共鳴之處,並從中發掘出不絕的詩意。

顯而易見的,是文字中對於生態議題的叩問:「廣場上,巨大的鯨魚浮出水/泥, 擱淺」一句,藉由斷句,將水泥廣場上的鯨魚雕像,想像為擱淺於泥中的鯨魚。近年 來,鯨魚集體擱淺早已是新聞上常見的現象,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受人類聲納干擾、人 類排放到海洋中的毒素影響等等。固然學界與保育人士仍未有定論,但仍必須反思人 類活動的影響。正如詩的後半部提及的「南極大陸正在消退」與「捕鯨歷史」,以及 全詩收束的「如果,地球持續暖化/海水換去更多生活/面積」,更是觸及了許多我 們熟稔的生態議題。雖然人類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破壞,但我們的環境倫理觀是否有本 質上的轉變?是人類中心主義,抑或考量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

49
一座浮島如是說 評析 許明智

然而,這首詩絕非只以生態倡議的理念先行。在上段提及的「擱淺」之後,接 著是「你說/肚子餓但這裡/東西好貴」。分析後會發現詩中的「我」,與「你」之 間總有著隔閡,呼應結尾「你說,有些館即使淪陷/也始終/隔著一道玻璃」。綜觀 全詩,也有許多詩句在處理這種互動過程,如:「我放慢呼吸的節奏,也沒有對上/ 你的聲音」、「一隻座頭鯨吃掉/我們,進水了也繼續傳遞的/話語」。在結合上述 兩個主題後,「你/我」之間的失語、沉默,正如同人類對於外在生態所劃下的界線。

我們總奢望著「如果,他也從未擁有/一道傷口」,卻往往沒發現到,傷害的製造者, 正是自己。

在我淺薄的涉獵中,注意到在自然導向文學的發展中,相較於注重實地踏查經 驗的散文,以及往往帶有政治、災難批判意味的小說,「生態詩」實為一個作品不多 的領域。我私自以為,國皓的這首詩,必能帶領我們去重新思索,詩在生態議題上所 獨有的思辨空間。更期待有興趣的讀者,持續關注並投入創作。

那麼,詩中的鯨魚究竟說了什麼?或許,我們的心中都存有一座浮島,在沉默 與尖叫之間,隱喻著種種關係之網。只要我們願意傾聽,便會發現他/它其實從來都

不沉默。

林建賢 雨後我就要死去

請為我停佇一場雨的時間,親愛的 雨後我就要死去 你知道嗎,親愛的 雨是天空坍塌的碎屑而非 神的眼淚 神早就不在了當祂

承受與我們同等的寂寞

你知道嗎,親愛的 所有下墜都能化作流星 有人趁機許願

渴望自環狀的噩夢醒來 於是再也沒能醒來

然後消亡

51

親愛的,你能告訴我嗎 天空坍塌以後我們

還能夠逃去哪

所以,親愛的 請為我停佇一場雨的時間 雨是一顆星球的寂寞,而我 不清楚寂寞之後還會剩下甚麼 所以我們必須抓緊時間 相擁入睡

雨後我就要死去

這首詩從常見的雨中,營造出迷人的意象。

雨後我就要死去,相當富有詩的邏輯。一場雨所體現的時間性,讓所有具有時 間性的人事物,也跟著進入一種消亡狀態。本詩從首句開始,請「親愛的」為它停駐 一場雨的時間,到「雨後我就要死去」在詩的首尾不停出現,似乎暗示,即使愛人有

所回應,死亡其實並不會因此改變。詩人期望的不是光明永恆的結局,「永劫歸來」 並不存在,正如同他否定雨是「神的眼淚」這種神聖性或救贖一樣。比起死亡本身,

他更擔心的其實是當下,「親愛的」不知道他是如此地被自己需要,以及寂寞這種狀 態如何解消。因為寂寞可能正是來自親愛的並沒有把握兩人的關係。

雨作為消亡的意象,在文學作品中並不罕見,本詩雖然圍繞著「雨」作展開, 然而在性質上、概念上都已經具有感官上的轉化,此陌生化的過程,使整體上升到美 感經驗的層次。雨水在詩中展現出硬質且巨大的感受。「雨是天空坍塌的碎屑」為後 面轉化成硬而巨大的「流星雨」作了鋪墊。「流星雨」的想像在全詩中尤為精彩,它 雖然具有「雨」的名字,但它和雨水不同,並不是一次大量落下,每小時只要自同一 處落下三四顆流星便能被稱作「雨」。因而說「所謂集體,不過是許多/許多一顆星 球」。雨水本身其實也是由個體的雨珠匯集而成,即使是滂沱大雨,也只是個體降落 的速度更為激烈。但此處轉換為流星雨,不僅將雨珠的規模擴大成了星球,同時,也 讓個體與個體間的時間、空間間隔被放大。這種放大,在情感關係裡也時常會發生。 陷入愛情,能使人將微小的徵兆和情緒不斷地放大。戀人的不在場或者別離,往往也 給人世界終焉的巨大消亡之感。

53
雨後我就要死去 評析 戴國皓

在一連串關於「雨」的性質的思考與辯證後,導出「雨是一顆星球的寂寞」。巨大的 寂寞和進逼的消亡,正是本詩兩條關鍵的敘事。雖然即使解消了寂寞,它的墜落和消逝依

然不變,但正因面對的是消逝後無法掌握的未知,所以我們更該盡可能地把握我們可以把 握的——我們的關係。這其實才是詩中營造死亡迫近的用意。詩在最後,又回歸未知。就 連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寂寞之後還會剩下甚麼,明明釐清了許多雨的本質,但卻無助於自己 和讀者知道結局。凸顯出消亡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結果」,死去的可能是青春是愛情或 者只是時間,會失去和留下什麼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彼此冷漠而從未擁有 意義。

網宣組專欄

本學期,為了磨練文案寫作能力,踏歌網 宣組迎來了新的活動——專欄寫作。組員

們必須在短短的600-1200字內,傾盡所 能的以當期徵稿主題為題,書寫相關的文 藝內容,自行配圖發文。

而這學期的主題「裝」中,大家都各自展 現了不同的寫作風格與關注態度,經由投

票表決,選出了眾望所歸的前三名!而其 他遺珠,則皆在踏歌粉專,歡迎大家追蹤 按讚,一覽所有組員的精彩作品!

第一名:【裝,﹍﹍】─ 莊嬡羽

天又涼了,下著雨。我違背了自己、違背了準則,與你共進了晚餐。

有些不知如何面對你,因為我知道我們都在假裝。這樣說似乎太武斷了,我無權定義你 的心思,主觀意識總是作祟。

我知道我在裝,裝疏遠、裝陌生、裝淡漠。我在我們之間畫了條虛線,可意念總能穿過 虛線的縫隙,到達彼端。

把豆腐劃成小塊,緩緩夾進嘴裡,已經許久沒有這般細嚼慢嚥。把你裝進生活後,我明 確感到自己超載了,生命多了一份虛假與真實,我該探究的、該解開的,是兩倍的重量。

明知如此,此刻慢慢咀嚼、含久一些,才能跟你待久一點。

我的生命原來由無數條虛線組合而成,實部是虛假,虛部是真實。

理智總想把虛線填成實線,但只要觸及你,墨水就化為透明。你總能讓我直視自己最根

55
-

本的欲求、意識到後天裝載形成的意識枷鎖,原來一直套牢在肉身之上。

那什麼才是真實呢?枷鎖內的侷限、安全與平穩是真實,還是枷鎖外的自由、危險與譴 責是真實?

於是我站在出口處的門檻上,將所有的成敗裝入虛線的虛部。我們對虛假與真實的定義 不同,你引我觸及真實,我的實部卻愈來愈大,虛部愈來愈少,負荷量再也趕不上裝載量。

當真實與虛假交錯對置、相互抵消,眼前只剩一片荒蕪,連愛也蕩然無存。

被臭豆腐辣到整顆頭發麻、甚至發昏,那個眩暈的瞬間,一切感官被放大、再大,唯有

思考停滯。

讓意識自由運行,不願自發生成焦點。在你面前,不知如何表達的時刻太多,只有一起 聽歌時最貼近你。說不出口的、在我這裡文字指涉不夠精確的,歌詞總替彼此讓對方領會。

我知道擦掉現存的虛線後,還會有一條擦不掉的虛線存在,這是我的生命寫照,一輩子 消不了的,只有生命的歷時性能自行風化刻痕的深淺。

但請你放心,那首歌好好地切了你本質最柔軟的那塊,裝進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了。 只是,我知道我們暫時無法克服一切時運的覆蓋與疊加。就等我們都長得夠高了,高到 可以俯視今日的全局,再雲淡風輕地談和言笑吧。

希望到了那日,我可以成功拆解所有意念的盤根錯節,打破符號的藩籬,不再假裝。

物理的、心理的辣、麻、痛,終究混合著,具象化地呈顯了。

情緒焦點化成汗滴、淚液,浸透在面紙上,遺留在木製的客桌,靜靜地平坦臥著。

它們終將化為煙,化為虛無。

走出店外,天又冷了些。

彎腰取傘,甩甩水痕、抖抖所有的熱辣。溫溫的、淡淡的,與你並行,帶著所有自由運 轉的心神蕩漾。

-
-

第二名:【打包】— 鄭典

我常常想起那個女生。

那時候晚自習結束搭公車回家,總習慣在站牌旁的長椅上坐一陣子,什麼也不 做,就是發呆,放空,然後才晃回家裡。

後來,公車站附近開了一家百元剪髮店。坐在長椅上的話,能剛好看進店門口。

那個時間點剪髮店差不多剛打烊,我總靜靜看著一個女生收拾店裡,看著她不 停的裝東西:把外頭賣剪髮券機器裡的百元鈔裝進信封袋、把一條條毛巾裝進乾洗 店的大袋子、把畚箕裡頭的髮絲裝進垃圾袋。她會播大聲的饒舌歌,自己在關了一 半燈的店裡打掃。我隔著一條小路看著,看她把東西一一裝好,把袋子打上結。觀 賞這整個進程彷彿成為一種讓人平靜的儀式,能讓一整天下來淤積在心裡的浮塵也 被清出來,裝進藍色垃圾袋裡。

那個女生染著五顏六色的頭髮,總穿著熱褲和背心,口袋裝著一盒壓扁的菸和 打火機——把店門鎖上後她會坐在臺階上抽一根。

57

我們有時會共享那個安靜的片刻。我穿著校服,她的制服揉成一團裝在塑膠袋裡。兩個 年紀差不多的少女,在一天的最後,在各自回家前,隔著一點距離,沈默的坐著。 偶爾我回家得比較早,會看見她在店裡上班。那家百元剪髮店有著大片的落地窗,螢光

的招牌,像一個發亮的魚缸,她被裝在裡面,日復一日的游著,帶著熱帶魚的顏色。 有時也有比較戲劇化的場景。那種比較窘迫的時刻。譬如我曾經撞見她和別人暴烈的爭 吵。下了車看到她跟一個男生站在關了店的門口,聽到一句氣勢洶洶的「看不起人就說啊」, 咄咄逼人的語氣,但我不小心瞄見她罵完之後抬起手抹了眼角。

我當然立刻轉身離去了,像個心虛的偷窺者。百元剪髮店熄燈之後的黑色窗景變成電視 螢幕,裝著荒謬的現實。

後來我給她剪過一次頭髮,在大考之前。

那天平常跟著我媽去的剪髮店早關了,剩那家店開著,裡面只有她一個人,我就走了進 去。

那天店裡沒有饒舌歌,她在播王菲。我進門的時候她正在幫一個小男生修髮尾,她的眼 神非常非常溫柔,專心地操著剪刀,另一手輕輕地幫他撥去頸後的碎髮。 輪到我的時候我有點緊張。王菲繼續唱,聲音有些憂愁。她幫我剪瀏海,手抵著我的鼻 子。我把眼睛閉起來,聽著喀擦喀嚓的聲響,想著如果這是電影的話,這裡大概就是標誌性 的畫面吧,兩個人終於這麼近的看清楚對方的臉,產生交集。這畫面大概適合配上一句寓意 深遠的臺詞。

但這畢竟不是電影,我們幾乎沒有交談。

大考完之後我變得早早到家,下午在剪髮店輪班的是一個大叔,我也幾乎沒再看過她。 等到又開始晚歸時,卻也沒瞥見她的身影,我也不再有坐在公車站發呆的習慣。

她或許離開了,或許沒有。

但我看過她那麼多個裝東西的夜晚,我想她善於打包,大概也善於遠行。這樣的人大概 充滿勇氣與韌性。

我希望她過得好。

我相信她會過得好。

第三名:【裝,百師百裝】─ 彭浩維

幾乎每一個中文系新生的第一堂課都是週一早十的國學導讀,已忘了黃教授具體穿什

麼,只記得最鮮明的形象就是黑襯白衫搭一條合腳長褲,但溫雅的裝扮擋不住老師講課時噴 發的江湖氣,精氣神三位一體滔滔不絕的公羊派。同學們私下愛戲稱他有廟公氣質,說要考 十五國風背得要死結果半題沒出……

先秦兩漢的教授是左傳專家,課前總將黑色長風衣掛在椅子上推到講臺邊,風衣底下是 素色的襯衫。獻公好服黑,自述大學時期還會自行設計衣服:「身材好怎麼穿都好看!」他 完全符合我入學前對中文系教授的想像,很有民國文士的風采。但在嚴肅外表下卻超級反差 萌,猶記得上到《戰國策》時老師模仿「城北徐公」對著假想鏡子搔首弄姿的可愛模樣。

語言學教授代表作是上課前一定要先把燈全部關掉再打開,不學無術的我上了一整年 IPA全忘光光只記得各種猩猩的特殊技能。衣著總是溫暖而典雅,偶爾還有貴氣的毛織圍 巾,但是她的包包 —— 她的包包是貓咪包包誒!魏媽人如其包,經常課上到一半迸出不自 覺的可愛笑點逗笑全班,聖誕節還會發糖果,讓我即使拿C我還是照樣愛她。

文概的教授總是鮑伯頭搭配亮眼的sunglasses,經常穿著時髦有型的大衣、披肩來上 課。課程主要學派也是很洋氣的新馬克思主義,但她同時十分地重視本土文學,「這本書 —— 是我寫的!」陳教授霸氣地拿出《臺灣詩選注》如是說。「年度大戲」、自學單也是 這幾代中文系學生難忘的共同記憶,多虧了老師的小考我到現在還記得《亞細亞的孤兒裡》 胡太明最後發瘋時扮得是關公。

轉眼間一年過去,大一課程裡教的東西大半都已送還給教授們,但與同學們吃飯聊天 (防疫破口)偶然談及一起修的課時,教授們說過的梗或趣事卻仍印象深刻。

這些特別的人與事總被我以他們各自的印象裝束,打包裝進人生旅途雜亂的行李箱中, 平時就這麼拖著行路沒啥感覺。一次途中偶遇暴雨,我全身濕透忙著拾起散落滿地的物件, 恍惚間卻看見這些人事的片段在零亂間緩緩升起、發光,為我照暖一個可以棲身的角落。那 瞬間我雙手合十,謝謝曾經去過那些地方,得到如此多寶貴的回憶。

59

陶詩中的神話蘊涵

〈讀山海經十三首〉組詩探析

主講人/李弘澤、莊智雅

討論人/陳家朗、許明智、陳柏諺、李品杉、葉芯余、黃政為、林建賢

記錄整理/李弘澤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一〉

陶淵明是中國詩史上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將歸隱、耕居生活寫入詩中,開創了「田 園詩」的寫作典範,除了在詩壇上佔有一席之地,更對於文化發展的諸多面向產生深厚的 影響。而在他傳世的一百二十餘首詩作之中,〈讀山海經〉可說是相當特別的一組詩,除 了《山海經》本身就是一部充滿想像空間的奇書,在陶淵明的妙筆之下,更將許多感懷及 思想融於其中。本場讀書會便以這組詩為討論核心,探究詩中所包藏的寓意與內涵,以及 從組詩中所表露出的生命態度。

組詩中的第一首多被認為具有「序言」性質,陶淵明先將悠然愜意的田園生活描繪了 一番,再敘寫他隨意翻讀《山海經圖1》及《穆天子傳》的閒情逸致,最後抒發了「俯仰終 宇宙」的過癮。神話故事本身就帶有許多異於現實生活的元素,而圖畫的想像空間更加廣 闊,陶淵明藉由閱讀這兩部書來尋求娛樂與慰藉,這是相當容易理解的。

第二到七首所描寫的類似遊仙詩常見的「慕仙」主題,這六首詩的結構都是先描寫一

段神話中的世界,再將個人情懷投射於這段描述中,流露內心對求仙的渴望。陶淵明年輕 時亦曾胸懷大志,可惜生處亂世,難以一展抱負,而這些詩中對於仙境的嚮往,便可以解 釋為陶淵明在現實生活中不得意,故轉而欲往神話世界尋求慰解。在這六首詩中,有四首 描寫的主題與西王母相關,也可能是因為西王母在神話世界有著君王的意象,陶淵明在現 實世界裡並未獲得君主的賞識,因此將希望寄託到神話裡的君王。

第八首詩是這組詩的轉折。針對先前求仙的嚮往,這首詩的前兩句「自古皆有沒,何 人得靈長?」便以反詰的語氣加以質疑,然而接下去卻又流露出對於追求長生不死的執著, 前後看似有些矛盾,實則陶淵明心中正在進行一番激烈的掙扎,而從這樣的辯證中,也顯 示出陶淵明漸漸地從游仙的夢境中甦醒過來。

第九及第十首展現出的是陶淵明面對生死的態度。他描寫了夸父、精衛、刑天三位神 話人物,他們共通的特質便是死後產生「形變」,並透過轉化成不同的生命型態,使精神 得以延續。陶淵明藉這三個悲劇人物的描寫,表達自己的生死觀,相信即使肉體生命終將 衰亡,精神價值仍然可以永垂不朽。

第十一至第十三首所續寫的主題由神話轉回到現實世界。從數個作惡多端的怪物與悽 慘的下場寫起,引出「明明上天鑒,為惡不可履」的道德觀念,同時也道出「帝者慎用才」 的渴望,從這三首詩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對於現實世界的不滿與諷喻,並表達生不逢時的 感嘆。

總體而言,這組詩從日常的讀書開啟想像,進入神話世界的追求,接著意識到仙境與 長生不老都是虛無縹緲,因而回到現實世界,訴說對當政者的不滿與期望。陶淵明與同時 代的名士相比,更重視現實性的追求,無論是理想世界的建構,或是歸隱生活的安排,他 都不會耽溺於求仙這般非現實的管道。也因此,〈讀山海經〉的主題雖然是神話,實際上 要表達的卻依然是對現實社會的關懷,也許陶淵明在人們心中早已有著「隱逸詩人之宗」 的地位,然而在這文化符號的另一面,陶淵明直到晚年仍或多或少渴望著仕宦生活,他在 詩文作品中確實表現出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自得,但我們也無從否認,對於曾胸懷大志的陶 淵明而言,最終卻迫於時空條件而選擇歸隱,心中勢必有著幾分遺憾與無奈。

1《山海經》原來是以圖畫為主,文字只是對圖畫的說明。

61

黃政為〈關於「裝」的四種可能〉 ● 到底有幾種裝? Ⅰ 大多數人找出三個:第一種是各段各一的象徵,第二種是末句的「還有『還有』」 Ⅱ 題目說有四種但其實只有三種? Ⅲ 第四種可能:讀者假裝真的有四種可能(把「裝」裝設在詩中) Ⅳ 其中有一種裝:讀者裝作自己懂這首詩,自行找解釋 ● ● 讀完「還有還有」就沒了覺得生氣,還去找是不是反白了

蔡松廷〈幾篇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這篇很符合厭世文學的範疇

●標題的意義?

Ⅰ《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是人類學家的

日記,內容充滿偏見而該人類學家外在表現 卻裝作沒有偏見

Ⅱ挪用該篇名是為了凸顯「我」內外的矛盾 嗎?

●13/1那段的說服力不夠

Ⅰ是在諷刺世界,還是以他人的角度看待自 己的「怪」?

Ⅱ雙重的解讀可能

●每段間連結性不強,每段的語調也相差甚

遠,導致看似有統一主旨又看似沒有

Ⅰ雖說用日記當文體是種狡猾的方式,但這

種不加修飾的感覺更加真摯

(審稿者覺得被坑了……)

●4/1的我很快樂是我很快樂嗎?

Ⅰ末段製造衝突感,可能想表達「終於連自

己都欺騙自己」的悲哀

●log3沒有標點符號很符合那種隨便的 feel

Ⅰ格式反應了心理狀態的變遷,混亂的句式

中有其所想表達

一般徵稿

●為啥設計奇怪的日期?

羅方均〈傷痕說〉

●是不是一首好的短詩?

Ⅰ意象飽滿or意象表達得不夠?

Ⅱ要有統合比較一致的意象群體會更好

●第二段的意象蠻重複(獅貓鹿)

Ⅰ但三者又有細微的差別

●「你」跟「你們」的指涉不夠清晰,但不這麼寫也不太好

●為什麼要叫〈傷痕說〉?

Ⅰ要拋下獅貓鹿三者才能離開傷痕嗎?

Ⅱ是對於自己「同族」的背棄還是放下傷痕?

決審記錄
XD
● 盛裝、偽裝、裝飾的三種意涵 ● Ⅰ 各個可能之中缺少連結性,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象 Ⅱ 詩的邏輯性不完整

李品杉〈廁鏡〉 ● 眼白之於眼珠: Ⅰ 眼白指外在的表現,而眼珠是內在的,暗指外在與內在的表現 Ⅱ 眼白看不到(呈現男性),瞳孔看得到(呈現女性) (按:作者認為「眼白」屬寫作上的疏失,後改為「眼瞳」) ● 便便時想尿尿是件丟臉的事嗎?(討論不堪入耳,紀錄表示

為何要另立主持人的角色呢?

黃政為〈魏公子幻想曲〉

Ⅰ 與家中習慣的環境不同 Ⅱ 隔間的環境或如廁的姿勢接近於女性

●此詩僅改寫典故,而未

翻出新意

●字句通順,無太大問題

●三節隱含時代的推進 (太史公、魏王、侯嬴)

Ⅰ侯嬴那段有失誤:應是

侯嬴看透魏公子,不是倒 過來

●相較於上屆的〈公 輸〉,此篇比較沒有爆點

(公輸僅就原文修改部 分字句,卻能引人遐想

題徵稿

陳家朗〈刺世疾邪頌〉 ● 形式上音樂性較強:與「頌」的題材相搭配 ● 前後比例失衡:頭重腳輕,結尾處的處理可以再更長一點 ● 整體讀起來蠻流暢的 ● 對照古典文學「頌」文體,歌頌性較強烈(營造反諷意味) ● 前四段都是以統治者的視角,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階向讀者說

踏歌四八

話,最後一段切換成被統治者由下往上的視角 Ⅰ 賦常見的虛設問答手法 ● 「空氣就是固體」一句表現出統治者能顛倒是非的權威性 ● Ⅰ Ⅱ 兩種解讀取徑並不衝突 ● 感 ● 檢討仁義、禮樂(法) ● ●

63
^^)
●F/J 小姐的第三隻眼可能是社會之眼或是第一性徵 ●F/J 小姐的差異是一種誤用嗎?
日文中的 san
Ⅰ Ⅱ
不分性別,是男女性別皆可的呈現方式
^^)

郭孟純〈你就繼續做你叛逆的彩虹

● 扣緊主題:裝在櫃子裡&態度的偽裝第一段押 韻刻意、後面押韻就清楚一些

「裝」的主題不太搭調 ● 呼告者是誰?是向一大群同志呼告或特定對 Ⅰ 人稱模糊性是優點嗎?

展新意) Ⅰ

太直接表露,和整首詩

李弘澤〈歷史的化妝卸妝與再上妝〉

●為什麼不投主題徵稿?(按:此作原先投稿於一般徵稿,經協調後作者同 意移至主題徵稿)

Ⅰ如果主題徵稿不符合主題算是失誤,那一般徵稿太符合主題該算失誤嗎?

●探討歷史的展演與還原的可能

●除了李昂〈彩妝血祭〉的小說內容,還探討了歷史的多元性

Ⅰ從1990年代至今,歷史的探討有何改變

●看過〈彩妝血祭〉與沒看過的讀者都可能有啟發:內容不偏向而文本本身 而偏向其所討論的「歷史」

戴國皓〈想像〉

●篇幅較長,讀起來頗耗費精神

●長詩v.s.短詩,長詩要看連結性,不用太講究意象群的精要與否

Ⅰ此詩每一段都用短詩的方式來寫,太過密集,導致很難讀

●語句流暢,銜接起來很順

Ⅱ內容上製造前後的衝突,後面寫的否定前面寫的

●分段除了第一段較沒秩序之外,其他段落皆有脈絡可循

●立意很有意思,思考夠有趣

●「你」越來越多➡從外在的觀察到內在對於自身的體悟

●詩中處理「真實」與「虛構」的對立,然而無法成功串連起來

對基督教的反諷 ⬇
不優不缺,模糊反倒產生詮釋上的自由空間 ●
● ●
刊稿產生的社會意義(?)
釋的空間
寫完而已

戴國皓〈城市獨白〉

●很像專欄、日記,算是很迷人的獨白體

●這首詩整個核心概念是城市中一個孤獨的人 Ⅰ有點被城市排斥的感覺

Ⅱ「謙卑」是因為沒有人跟他對話、沒人寫信給他了 ●「閃/電」的電閃得很好

●密室的意象用得不錯,捕捉住城市封閉、不可知像小箱子的一面

●連不連得起來?第一和第十八有沒有連結?有沒有元素可以讓它有頭有尾?

Ⅰ把第八段移到最後,會是更好的呈現嗎?

●其中「雨」出現在兩個段落 ●若在個段落中加入連貫的邏輯,使整首詩有一個完整的主軸可能會顯得更有巧思 ●寫得蠻穩重,優秀、特別之處在於想法,不在於句子

●求求你用全形括號!(主編:下次沒有用全形括號就刪掉!)

65 許頤蘅〈裝 仿林若隱太陽藍圖〉 ● 優點:長句佳,製造出符合詩旨的壓迫感 ● 死去的太陽:日復一日的絕望感 ● 找不到〈太陽藍圖〉原詩:無法比較,因而看不出來好在哪,像在哪(幸好讀 者應該也找不到 XD) Ⅰ 突出處 Ⅱ 寫詩前期有前輩的影子很正常 ● 出絕望感 ● Ⅰ 假裝還有第三個選擇。 Ⅱ Ⅲ 有可能仿作就是一種裝 ● 「能夠兩點直線」一句的邏輯混亂 ⇩ 打破合理性 ●

踏歌賞:戴國皓〈一座浮島如是說〉

● 最後一段換成了標楷體的用意? Ⅰ 後記的概念,事後補述(因為事過境遷,現在只剩「我」自己

來看鯨魚) Ⅱ 最初是「我跟你」,最後變成「我」一個人去看鯨魚

的小失誤

● 國王企鵝不佔領也過得下去:孤獨感 ● 寫自然主題的詩不算少,而這首詩在此之上有所開創 ● 「導覽員說」跟「館內沒有導覽」的矛盾

踏歌賞:林建賢〈雨後我就要死去〉

●主題很常見

Ⅰ但是是詩一直以來面對的主題:XX後我

就要死去,所以要把握時間……(跟你說)

●字句通順、意境美麗

●「親愛的」之呼告

●詩中的意象群一致

●第三段與跳樓自殺的關係:

「所有下墜都能化作流星」

●這首詩因為意義的鬆散反而好

踏歌賞

Ⅰ 率),亦指人際上的失語 Ⅱ Ⅲ ●
● ● Ⅰ ⇩ Ⅱ ●
● 用人部的「他」指代動物:擺脫人類本位主義 ● 斷句棒棒噠~ ● 標題「浮島」的意象:鯨魚、沉默且沉沒
失語:發聲了但大家卻聽不到
裡很有營養」
應該是寫作上
67

抽獎須知

把版權頁上方的明信片剪下寄回踏歌信箱,給予踏歌48回饋吧! 回函期限至9/30,獎品會抽出3份踏歌首刷資料夾喔!

p.s.踏歌信箱會設置在系學會,還請各位撥冗前往投遞,期待大家的回饋!

48期踏歌全體成員

71
4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