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上)

Page 1

1

松菸 , 是 1930 年代以降各時期對於菸廠官方命名的簡稱 , 也是現今市民與文 靑們經過幾個世代對於 「 松山文創園區 」 所沿用的暱稱 , 而這不同世代所傳承 下來的精神也不斷被延續 , 其中不乏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和故事, 也是本專 刊試圖與大眾傳達的 。

2011 年 6 月 28 日臺北市政府委託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增設松山文創園區營運中 心 , 開始籌備開園任務。 同年 9 月 30 日對外開放的松山文創園區, 由老菸廠 華麗轉身 , 從聚集貨物 ( goods ) 的製造工廠 , 成為於聚集人才與創意 ( good ideas ) 的原創基地 。 開園迄今 , 所有設計相關學系 、 對文化創意有興趣的觀 展者 、 周邊的市民 , 他們的生活版圖裡 , 有了這樣一個匯集創意、 設計與時 尙的原創基地 , 更因為保留了生態池 , 讓松山文創園區 ( 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 簡稱 SCCP ), 成為繁忙信義區裡名符其實的一個 Park 、 一個都市之肺 、 一個所有市民可以共享 、 休憩的所在 。

走進松山文創園區 , 這一個世代的設計 、 藝文相關學系的學生與亞洲時尙圈 菁英們前呼後應 、 大放異彩 。 松山文創園區的熱鬧 、 豐富 、 多元 , 像是理所 當然的存在 , 但這背後其實與所有的舞台後台一樣, 集結了眾人的努力 、 各 方的專業 , 共同合作 , 一起做夢 , 攜手築夢 , 才有台前的絢爛 , 才有展間一 盞盞的燈光亮起 。

有了松山文創園區 , 文化與創意在古蹟和生態裡碰撞出新的花火, 時尙與設 計交鋒於此 , 追夢者與築夢者群聚於此, 在寸土寸金的信義蛋黃區中, 浪漫 又堅定地打磨專業 , 十年一劍 。

具有生活況味與風格的市集慢慢孵化成型 、 新型態的展覽也在寬敞的倉庫裡 尋找突破 ,時裝周的模特走在原本工廠裡的生產線台座上 、更走在流行前沿 , 諸多種種 , 都讓松菸與松山文創園區世代傳承、 古今交錯 , 創作者和大眾一 起在此追夢 , 故本書稱之為 「 松菸世代 : 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 」。

未來 ,座落在原松山菸廠基地的大巨蛋 即 將啟用 ,加上同一基地的臺北文創 , 往北串連以鐵道臍帶相連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向南與國父紀念館相望 , 松山文創園區將成為此廊帶的軸心 , 一起開創新的松菸世代 , 持續追夢 。

+ + + +
松菸世代: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

後疫情時代:松山文創園區場域營運的新型態與場域精神

Chapter 1 後疫情時代:

8 13 松山文創園區營運的新形態與精神

Chapter 2

14 23

都市年輪中的松山文創園區

從都市邊陲到新舊共融的「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Chapter 3 松菸重載:

24 33

從過去設計未來的工業遺產場域精神

Chapter 4 話從頭、展未來:

34 43 文化局長們談松山文創園區

Chapter 5

精彩松菸:

44 59 園區內那些曾經或者持續綻放的花火

Chapter 6 松菸印記:

60 65 松山文創園區十年追夢的點點滴滴

Chapter 7

原創交流:

66 73 松山文創園區做為國際視野的交會點

Chapter 8 松菸世代:

74 89 造夢群像一同編織世代風景

Chapter 9 閱讀生態池:

90 103 都市與生態的共生,時空走讀松山文創園區

Chapter 10 園區的傳家信:

104 105

祖傳基因超能力不消失的秘訣

9 Chapter 1 後疫情時代:松山文創園區營運的新形態與精神 Chapter 1

十年前,園區在古蹟整頓後重現於市民眼前,提供無數創作者展現才華的機會。

松山文創園區內絕美的生態池與悠閒的松鴨,

受到市民喜愛,需要專業的經營與維護。 攝影|汪德範。

松山文創園區營運的 新型態與精神

十年後 , 園區在 2021 年 5 月面臨十年來首度封園且將近兩個月, 園區變得安

靜 , 靜到能聽見園區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心聲。 對松山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來

說 , 雖然衝擊很大卻也是一個好好靜下來思考的機會, 因為上任的每一天 ,

都在為了園區開門服務大眾所努力著 。

十年前文創產業尙未蓬勃發展, 國內少有園區作為創作者聚集的地方, 文創

品牌和微型創作者多處於單打獨鬥階段 , 同時非純美術的展覽跟藝術家們在

競爭展出的場地 , 學生畢業展覽場地同樣也選擇不多 。

十年過去 , 國內文創園區遍地開花 。 位於臺北市精華區的松山文創園區作為

原創基地 , 有其主張和堅持 , 每年從四 、 五月學生畢業季的「松山文創學園

祭」到進入暑假期間 , 通常是園區最熱鬧也最有活力的時刻, 大大小小的 IP

和時尙展覽讓大家選擇 , 接著秋季會邀請藝術家創作舉辦「原創基地節」 , 接

近年底時也會有「松菸潮冬感謝祭」吸引大眾來園區消費, 成為外國觀光客

來挑選文創伴手禮的必來之地。 但這一切都在疫情壟罩全球之下, 讓原本的

運作模式一夜驟變 。

這兩年外國觀光客進不了臺灣, 國內觀光客行動也受限 , 園區參觀人潮自然

也受到影響 , 疫情期間參訪人數下滑, 連帶文創品牌面臨銷售收入減少。 而

場地也因為無法室內群聚 , 短期的租借紛紛取消 。 因為園區由台北市文化基

金會所委託營運的經營特色, 配合市政府政策 , 疫情期間提供文創空間商業

品牌場租減免 50% 。 除此之外 , 補助款逐年遞減到 2022 年需自負盈虧 , 在嚴

峻的情勢下 , 能夠想像沒有松山文創園區的臺北市嗎 ?

種種的壓力之下 , 陳玉秀說 , 未來園區的經營模式絕對會因應後疫情環境做

出改變 , 但場域精神不變 、 初心也不變 。 現階段必須想辦法節流, 才能維持

園區的營運 ,「 我們得先求活下來 , 行有餘力之下 , 再來想辦法完成我們長遠

的目標 。」

松山文創園區的貴公子形象與驚人開銷

松山文創園區位於臺北市蛋黃區中的蛋黃,擁有廣大腹地和絕美生態,常常給

人貴族般的氣息,但其實在保持貴公子形象上還挺吃力的,維護園區古蹟和生

態這一塊就佔了園區每年一半以上的支出,而且常需要請益專家學者,讓古蹟、

生態和人文能夠共生共榮,這些隱形成本卻常是使用者最習以為常的存在。

2019 年 4 月 , 陳玉秀接下松山文創園區總監一職, 首要任務就是要面對市議

會要求當年自籌收入必須增加 1500 萬 , 且參觀人數必須超過 600 萬的兩項預

算通過附帶條件 , 以及 2020 年松山文創園區的全區營運挑戰 。

過去她曾在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擔任整合行銷部及管理部總監, 也曾在民間企 業任職 , 擅長組織管理 、 產業輔導以及大型的展演活動規劃。 對於挑戰毫不 遲疑 , 當初會接下松山文創園區總監職務 , 是因為她認為 「 臺北需要能激發創

新及創意的平台 , 而松山文創園區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透過扶植和市場驗證

的策略 , 培育更多創作者並且勇於挑戰自我, 以符合產業跨界 、 跨領域發展 趨勢 , 讓臺北市更有魅力 。」

但外界看似貴公子的松山文創園區 ,要達到上述所說的扶植角色和創意平台 , 卻沒有外表看似的輕鬆寫意。 陳玉秀接手時 , 松山文創園區面臨虧損和硬體 設備需更新的狀態 ,緊隨著市政府補助逐年遞減和未來全面自負盈虧的挑戰 , 只能先思考開源和節流, 做出許多不得不的決定, 例如取消部分場租優惠, 但目的是用來維護古蹟及整備修繕, 隨著空間使用頻繁 , 園區內展場和店面 也出現空間及設備老化 、 漏水等問題 , 為了提供民眾及藝文團體更優質的展 演空間 , 並且讓古蹟的生命更璀璨 , 都是需要持續照護和投入資源 。

疫情讓問題放大,卻也激起改變

一直以來 , 文創園區都面臨著該多靠攏商業一些好? 還是該以展示藝文內容

為要 ? 但對陳玉秀來說 , 這兩者肯定是相輔相成, 園區要能提供優質的文化 內容 , 才能吸引觀眾 , 同時也才能平衡商業上的收入 。

但在疫情爆發後 , 讓原本大量倚靠現場人流創造營收的實體店面之隱憂浮上 檯面 。 即 使松山文創園區引進好的展覽和優秀的創作者及品牌, 在防疫政策 的關係下 , 外國觀光客沒辦法來而國內觀眾減少, 讓營收將近七成以上都是

仰賴國外觀光客的松菸風格店家

, 十分焦慮 。

因此在三級防疫警戒期間, 上班族減少外出 , 工作改以線上進行時, 園區也 在線上開了 「 品牌會客室 」, 聆聽進駐在園區的文創品牌 、 店家的心聲 , 為這

10 11
後疫情時代:
+ +

西向製菸工廠超過 80 年的男澡堂於 2020 年 重新打開,成為特殊的展覽空間。 攝影|汪德範。

些備受衝擊的品牌找到解決的方式與出路 , 陳玉秀說 :「 疫情沒有讓松山文創

園區的團隊停止營運 , 而是重新了解下一步的好時機 。」

先是因應市政府政策, 主動幫店家降租金 , 另外也配合店家建議, 過去風格

店家一個月只休一天, 去年疫情期間 , 一週可休一天 , 以調節人力 , 但隨時

滾動式調整 , 去年底疫情趨緩 , 人潮回流後 , 再改回月休一天 。

而今年三級警戒 , 則是推出 「 線上開店不抽成 」 服務 , 讓店家只要透過 Line

Pay , 就能直接申請線上開店 , 讓小品牌在疫情期間轉而到線上開店 , 線上串

連線下 ,集結進駐在園區的文創品牌 ,在線上持續發揮創作能量 ,「 疫情期間 ,

園區不是單單只想如何養活自己, 而是要帶著品牌往前走 , 我們作為堅強有

力的後盾 」 陳玉秀說 。

另外在公眾服務面向 ,也推出 「 松菸拾光 - 線上語音導覽 」,讓民眾不用出門 ,

就可以在線上飽覽松山文創園區的前世今生, 並且利用疫情期間優化官網,

從公共性的角度出發, 讓民眾有更多管道能親近、 接觸 , 也讓團隊有機會重

整再出發 , 串連線上和線下 , 讓國際交流的可能性在線上發生及被看見, 開

啟新型態的營運模式 。

往後看是為了向前,帶著初心往前走

陳玉秀舉了簡單的生活案例 , 說道 : 「開過車的人都知道 , 往前開之前都需要

看看後照鏡 , 注意左右 。 因為 , 我們往後看是為了向前 。 」

邁入第十年的松山文創園區 , 陳玉秀認為 : 「也因為疫情的關係 , 讓我們全部 人靜下心回望過去 , 大喊一聲後聽聽那迴盪園區的初心回音。 」 在邁入下一個 十年的開始 , 檢視過去發展的歷程 , 是為了下一階段的前進,「 我們現在所擁 有的一切 , 都是前人為我們種下的養分, 讓我們更有勇氣突破現況。」 陳玉秀 認為 , 在迎接下一個十年的開始, 應抱有更多的包容與前瞻性,「 要想辦法讓 文化創意的土壤更為肥沃 , 才能成就更多精彩的美好 。」

放眼未來 , 2022 年臺北大巨蛋 即 將落成 , 松山文創園區也期許能和大巨蛋共 榮共創 。 陳玉秀認為 : 「必須先將自己的立場和場域精神確立才不會動搖和影 響經營初心 。提供都市居民身處古蹟和生態的幸福 ,扶植創作者們面對市場 , 作為有趣事情發生的場域和每一個孤單心靈的休憩地 , 因為有松鴨和創作者 陪你 。 」

這幾年 , 除了園區內部逐步改善照明、 點亮園區夜晚外 , 也規劃延長營運時 間 , 園區一樓空間也將全面開放作為大眾可以親近的用途, 園區也會朝向線 上及智慧園區發展 , 提供更多體驗活動 , 讓線上線下的服務更為完備 。

而外部的規畫上 , 將串連大巨蛋 、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國父紀念館 、 臺 北 101 , 融合成臺北市的文化與體育重鎭 。 這裡匯聚時尙 、 商業展會等大型國 際展覽會議 , 也期許持續扮演 「 國際交流 」 平台的角色 , 未來繼續帶著品牌到 國際參展 , 也持續吸引國際人士 , 帶動城市文化觀光 。

「 我始終覺得在松山文創園區工作是很幸福的事, 有時候我常常會停在園區的 某個角落 , 靜靜地欣賞它新舊共融的美, 所以我跟團隊們都認為守護園區是 很重要的事情 。」 松山文創園區處在臺北市極度商業的地段, 也 即 將迎來商業 機制非常純熟的鄰居以及文化廊帶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 新型態的園區營運勢 必因應後疫情生活型態和都市規劃做變動, 這個關鍵的轉捩點 即 將到來 , 了 解自己才能在大環境轉變下前進 。 正也是我們回顧過往的用意 , 往後看是為 了向前 , 帶著初心向前 。

( 左 )

與進駐店家一起努力度過疫情的園區。 攝影|汪德範。

( 右 )

園區內的鍋爐房,與南側即將落成的飯店形成 新舊共融的一角。攝影|汪德範。

12 13

都市年輪中的松山文創園區:從都市邊陲到新舊共融的「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臺北機場)

陸軍松山倉庫(今日的信義計畫區)

15 Chapter 2 臺北啤酒工場 總統府 臺北車站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Chapter 2 松山文創園區
松山機場 © 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 美軍 1945 年所繪製的臺北市城市地圖

都市年輪中的

從都市邊陲到新舊共融的「體育文 化創意蘇活區」

李易安

《端傳媒》記者、兼職譯者,關注各種尺度的 空間與移動,對各種巧合尤其醉心。

本文部分內容源於企劃專訪,特別感謝徐燕興。

大多數人在前往松山文創園區時 , 大概都曾經歷過下面這樣的 「 通過儀式 」。

2021 年的今日 , 乍看之下 , 通往松山文創園區的路線平凡無奇 : 從捷運站出

來 , 首先沿著車水馬龍的忠孝東路前進, 接著轉進一條尋常小巷, 沿途都是

再日常不過的臺北鬧區街景 沒來過的人按圖索驥地走, 或許還會心生納

悶 :「 這裡眞的是通往松山文創園區的路嗎 ?」

直到生態池和綠蔭在一片公寓之間豁然開朗、 看見園區內古樸的廠房建築,

才能確認自己沒有走錯, 而這種從喧鬧到靜謐、 從當代到古舊的過程, 不只

給人一種反差極大的感受和趣味 ,也忠實呈現出了松山文創園區的特殊地位:

在首都臺北市新穎的信義區裡 , 這裡就是最有時光韻味的古蹟場址之一 。

雖然今日的松山文創園區, 就位在信義區的邊上, 而那裡創意 、 前衛的文化

氛圍 , 也頗能和信義區的尖端時尙意象相呼應, 但很少有人會將松山文創園

區和信義計畫區的歷史意義並置看待 。

究竟 , 在臺北的都市發展史中, 松山文創園區具有哪些意義呢? 這裡近一個

世紀以來的蛻變 , 又反映了臺灣社會 、 世界局勢的那些變化? 本文將以不太

一樣的視角 , 帶領讀者探看松山文創園區在更寬闊的時空脈絡之中, 以往較

少人注意到的面向與巧趣 , 同時也希望開創更多關於未來的想像 。

「松山煙草工場」:松山文創園區的濫觴,原來是日治末期軍工體系的一環?

回顧歷史 , 松山文創園區的前身, 其實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於 1937 年始建 、 1939 年部分落成的 「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 」; 而今日

信義計畫區的位置 ,在同個時期 ,則是「 日本帝國陸軍松山倉庫 」的所在地 很巧合的是 ,「 松山煙草工場 」 和 「 陸軍松山倉庫 」, 就是在同一年落成的 。

這個很少人注意到的巧合 , 反映的其實正是臺灣在日治末期的軍工體系, 以

及日本當時發動太平洋戰爭、 積極南進擴張的動態 : 松山菸草工場出產的香

菸 , 除了會外銷往日本在二戰期間佔領的華中、 華南及南洋各地之外, 也供

應給戰場上的日軍 ; 至於陸軍松山倉庫和太平洋戰爭之間的關聯, 就更加不

言而喻了 。

換句話說 ,「 松山煙草工場 」 在歷史舞台上的現身 , 除了反映了臺灣在日治後

期 , 從原本的農業中心和原物料供應基地, 開始邁向工業化的現象之外, 也

是日本當時 「 南進 」 擴張計畫的一個幽微註腳 。

但話說回來 , 為什麼 「 松山煙草工場 」 和 「 陸軍松山倉庫 」 會一起出現在今日

的信義區 , 在臺北盆地的東緣彼此相望呢? 要回到這個問題 , 就不能不提到

縱貫鐵路 雖然今日的臺北市區 , 已經無法在地面上見到鐵路蹤跡, 但其

實今日松山文創園區北面的市民大道 , 約略就是從前縱貫鐵路行經的路線 。

在臺灣還沒有高速公路、 公路運輸不便的年代裡, 鐵路就是運送貨物 、 原料

的最主要交通工具 , 因此臺鐵縱貫線沿線 , 經常能看見歷史悠久的工業聚落

或廠房 。 在這個背景之下 , 日本殖民政府在今日臺北市區設置的華山酒廠、 萬華糖廍 、 南港瓶蓋工廠 , 便都是依傍鐵路而生的工廠案例 。

到了日治晚期 , 由於臺北市區的最東緣 , 當時已經發展到了今日新生南路一 帶的位置 , 因此若想在臺北新建工廠、 又想要倚靠鐵路運輸物資, 那麼今日 的信義區 , 便是當時僅存幾個依然空曠 、 可以大興土木的地區之一 。

事實上 , 前述的信義計畫區前身 「 陸軍松山倉庫 」, 也曾和松山菸廠一樣 , 都 要依靠鐵路運送物資 : 今日國父紀念館一帶 , 有一條 「S 形 」 的路廊從市民大 道岔出 , 沿途切過松山文創園區西側 , 其實就是當年通往 「 陸軍松山倉庫 」 的 鐵道 ; 今日雖然鐵道已經拆除、 成為車道與停車場 , 卻依然為這段運輸史留 下了一個小小的空間註腳 。

曾在臺北市都發局服務 、 現為基隆都發處處長的徐燕興則指出, 其實不光是 松山菸廠 , 臺灣縱貫線鐵路從基隆到屏東, 沿線其他大大小小的工業史蹟, 除了反映了各自的產業史 、 與周遭聚落互動的地方史之外, 其實也應該被當

作整體看待 , 具有 「 鐵路 工業遺跡 」 複合體的文史價値和保存潛力 ; 就此而 言 , 位在松山文創園區旁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日治初期的臺北鐵道工 場 ), 更是與園區相互呼應 。

反映臺灣社會變化、世界局勢變遷的松山文創園區

不過和所有遺跡 、 歷史建築一樣 , 松山文創園區一路走來的歷程, 其實也是 臺灣社會在不同時期的註腳 。

二戰結束 、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 , 松山煙草工場輾轉於 1947 年改名為 「 臺 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 」。

由於菸酒在過去曾是國家專賣的商品, 也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因此 在臺灣的經濟史上 , 松山菸廠也曾佔有不可抹滅的重要地位 時至 1987 年 的巓峰時期 , 松山菸廠年產値甚至曾高達 210 億台幣 。

然而松山菸廠在經濟 、 財政上的重要角色 , 卻依然難以抵擋時代的浪潮 。

到了 1990 年代, 臺灣正在積極準備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 因此公營 事業民營化 / 公司化、「 亞太金融中心 」 等口號也喊得震天價響, 而這些動態

背後更寬廣的脈絡, 其實就是冷戰剛剛結束、 美蘇結束對抗, 國際社會瀰漫

16 17
松山文創園區:
+ +

從菸廠轉身成為松山文創園區。攝影| 汪德範。

樂觀向好的氣氛,而 「全球化」、自由貿易的概念,正如火如荼地被抬上議程 。

在這個浪潮之中 , 原本屬於 「 公營事業 」 的菸酒公賣局 , 也開始被視為 「 應該

民營化的公營事業 」, 再加上台灣於 1998 年全面開放外國菸酒進口 、 導致國

產香菸需求大減 , 於是松山菸廠最後便在同一年停產 、 關廠 。

再換一個角度來看 , 松山文創園區從一個工業生產空間 , 華麗轉身成為文

創園區 、 體育園區的走向 , 也同樣反映了臺灣自 1980 年代末以來的社會變

化 其中一個例子 , 和臺灣的政治環境有關 。

時間回到松山菸廠停產前夕的 1995 年 , 當時的臺北市府看中松山菸廠完整的

基地 , 希望能將這塊基地定為大巨蛋的用地; 然而松菸當時歸臺灣省政府管

轄 , 因此北市府便與省政府展開了協商 。

根據時任臺灣省市鄉規劃局局長黃萬翔所述, 當時的省府認為 , 松菸土地係

省有財產 , 一旦將松菸整片土地無償撥交給臺北市政府, 將會損及其他臺灣

省民的權益 ,因此只願依法撥交一部分土地 。然而臺北市政府為了整體規劃 ,

仍堅持要全數撥交土地 , 一時讓省府陷入了兩難 , 最後才決定先將松菸土地

全數撥交市府 、 將損失掛帳 , 日後省府若有其他土地要撥交給市府, 再扣除

省府此次損失的份額 。

然而這個變通的作法, 並未解決所有的爭議, 於是北市府後來在 1996 年 7 月

決議 , 改將大巨蛋預定地設在臺北市立棒球場所在的位置。 此外 , 國民大會

於 1997 年修憲 、 將省府虛級化 , 陳水扁亦未在 1998 年連任市長 , 又讓松菸

的命運頻添了變數 。

馬英九就任市長之後, 在一連串的討論 、 考察之後 , 決議將大巨蛋預定地再

次改回到松菸 。 此時的松菸剛剛關廠, 而民間也舉辦了考察活動, 讓文化界

人士初次走入以往不對外開放的松菸園區 , 也讓外界看見了松菸廠房的文史

價値和空間意義 。

不過大巨蛋落戶松菸的計畫,也讓地方對大巨蛋帶來的人潮、車潮感到疑慮,有

些人則希望保留松菸的綠地。此外,2000 年中央政府政黨輪替之後,中央與地方

由不同政黨執政,也再次拖慢了大巨蛋的進展,直到 2002 年北市府公告松菸為市 定古蹟,並確定將以古蹟和巨蛋並存的方式進行規劃,松菸的命運才終於底定。

由於討論將松山菸廠改建為大巨蛋體育場的當時, 仍未被指定為古蹟 , 因此 如果巨蛋計畫在 1990 年代便順利執行 , 松山菸廠很有可能會遭到一定程度的 拆除 。 換言之 , 省府 、 市府之間的權屬爭議 , 加上地方 、 中央的政權轉換 , 竟然陰錯陽差地讓松山菸廠逃過了全區拆除的命運 , 而能被保留至今 。

如果再從更寬廣的脈絡來看, 那麼近年一路蛻變的軌跡 , 其實也就是時代精 神的切片 它反映了在臺灣社會之中 , 哪些議題能為都市開發 、 歷史保存 提供正當性的來源 。

比方說 ,市府研議將松山菸廠基地改建為文化體育園區的 1980 至 1990 年代 , 正是臺灣經濟高速發展 , 而體育休閒在現代都市之中的正當性, 亦不斷提升 之際 ; 省府當年能被大巨蛋計畫說服, 其實也就是因為體育發展這個論述, 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民意支持 。

到了 2000 年以後 , 臺灣在產業轉型的需求之下 , 對文創產業 、 設計產業的重 視亦逐漸提升 , 而松山菸廠也是在此時被公告為市定古蹟。 後來成為文化創 意園區 , 並順勢趕上了臺北市於 2013 年底獲選為 「 2016 年世界設計之都 」、

成為這場盛事的舉辦地點 ,也再次凸顯了文創政策 ,在臺灣邁入下一個世代 、

產業轉型的過程中 , 如何躍上舞台 、 成為產官學界都相當矚目的生力軍 。

被東區、信義區環繞的松菸:「年輪」 上一塊小小 「飛地」

再從空間的角度來看 , 松山文創園區的巧趣就更多了 。

如果我們做個譬喻 , 那麼從高空看 , 臺北其實就像一棵樹木的半邊年輪。 這 幅年輪的起點 , 是市區西側的淡水河畔, 並在淸代建省 、 日本殖民 、 國民政 府來臺的政權更迭之中, 一圈一圈往東邊生長, 而城市的重心 , 也跟著一路 向東移動 大稻埕 、 艋舺是淸代的臺北 ; 九條通 、 永康街 、 華山是日本人 開拓的臺北 ; 國父紀念館 、 東區一帶是 1970 、 80 年代的臺北 ; 至於最東緣的 信義計畫區 , 則是二十世紀在這座盆地裡留下的最後一道風景 。

如果你有機會搭乘公車, 從臺北最西邊的艋舺、 一路搭往信義區的話, 幾乎 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時空旅行: 從淸末的臺北 , 穿梭在年輪深深淺淺的紋路之 間 , 最後簌地來到最新穎的信義區 。

其中 , 松菸在這幅年輪中的位置 , 大約就位在 1980 年代的東區 , 以及 1990 年代開始發展的信義區之間 於是當松菸於 1998 年停工時 , 便宛如從日治 晚期穿越時空 、 橫空落地一般 。

18 19 著

就這樣地,原本位在臺北市郊邊陲地帶的松菸、後來的松山文創園區,便在城

市發展、 「都市年輪」 擴生的過程中,從日治末期跳進了今日最前沿的信義區。

在臺北城不斷擴張的背景之下 , 早在 1970 至 80 年代 , 就已經有人相繼提出

過 「 臺北副都心 」、「 中山學園 」 等計畫 , 希望能在松山菸廠的用地上 , 興建博

物館 、 圖書館等文化設施 。 至於 「 副都心 」 計畫 , 則是將四四兵工廠和松山菸

廠 , 都列入了計畫範圍之中, 只是後來因為財務計畫縮減, 才將計畫縮減到

四四兵工廠一帶 , 也就是今日信義計畫區的範圍 。

由於 「 文化資產 」 的概念 , 在當時的臺灣仍未出現 , 因此這類計畫為了取得用

地 , 一般都將松菸廠房視為 「 需要拆除的障礙物 」。 就此而言 , 松菸能被保留

至今 、 甚至蛻變成為文創園區 , 可以說是一個因為連串巧合而造成的結果 。

於是最後的結果便是: 四四兵工廠走入歷史, 成為了高樓林立 、 資本湧動的 信義計畫區 , 而松山菸廠則依然屹立, 兩相映照 , 不免令人感到歷史的偶然

與巧趣 。

松山文創園區的未來:新舊共融的 「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現在回看 , 松菸蛻變成為松山文創園區的歷程, 其實也就是臺灣近代史的切

片 : 它在建立之初 , 反映了日治末期的軍工體系和戰爭陰影, 戰後又繼續成

為國家主導經濟生產的具體化身, 並在臺灣民主化之後 , 一方面因為自由化

的浪潮而褪去生產功能 , 一方面又在政治的起伏跌宕之中重生, 最後從工廠

這樣一個 「 生產空間 」,搖身一變成為集娛樂 、休閒 、文創 、消費於一身的 「 再

生產空間 」 和綜合性場所 。

未來的松山文創園區 , 將會以設計 、 時尙 、 體育為主軸 , 逐漸蛻變成一座 「 無

圍牆博物館 」, 結合大巨蛋 、 以及生態豐富的水池與公園 , 成為一座新舊共融

的 「 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 串連起從信義區到松山區的各個重要文化設施與 生活空間 , 也希望能串接起鄰近的東區商圈 。

從地圖上看 ,由臺北小巨蛋 、城市舞台 、臺北機廠 、臺北偶戲館 、國父紀念館 、 臺北探索館 、 信義公民會館 ( 四四南村 ) 等設施 , 所組成的體育文化創意廊 道也已經於焉成形 , 而松山文創園區正好就位處這個廊道的樞紐位置; 若再 加上信義區豐富的百貨商場 、電影院 、旅館 ,一個商業支持網絡也已然成熟 ,

能為這個 「 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 提供更多交融 、 碰撞的可能性 。

以 2021 年為例 , 信義區公所便曾以 「 永續旅遊 」 和 「 碳索信義 」 為主題 , 規劃

了兩場 「 信義松菸無圍牆博物館走讀 」 活動 ; 至於臺北市政府的體育局 , 長年

來也固定會舉辦 「 臺北馬拉松 」, 起點和終點正好都是 「 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

內的重要節點 這些 既 有的活動 , 確實都為松山文創園區作為 「 體育文化創

意蘇活區 」 的定位 , 累積了不少經驗與動能 。

日後隨著大巨蛋落成啟用 , 松山文創園區原本位在光復南路一側的大門, 也

將會重新打開 , 不只參訪者無需再從小巷進入, 現在的生態池也將會成為松

山文創園區的 「 後花園 」。 很巧合的是 , 這種大門與生態池的翻轉 , 也猶如松 山文創園區近百年來地位翻轉的某種鏡像 原本位在都市邊陲, 如今卻 即 將成為 「 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 的核心 。

對您來說 ,松山文創園區是什麼 ? 是看展覽的地方 ? 是買書 、逛書店的去處 ? 是靈感枯竭時 , 可以充電 、 可以汲取靈光的豐富泉源? 是逃避都市喧囂 , 追 求 「 大隱隱於市 」 的桃花源 ? 是享受家庭時光的假日去處 ?

這些問題 , 既 攸關於城市的意義 , 也攸關於空間的使用方式, 因而其實也是 所有都市空間規劃者 ,都曾自問的問題 。迷人的是 ,一座城市裡有多少居民 ,

這個問題或許就會有多少種答案 規劃者可以打造空間 , 但空間的定義 , 永遠是個半開放的題目 , 需要由所有市民 、 空間的使用者一起塡寫 。

我們誠摯地邀請你 , 一起也來為松山文創園區塡寫下一個時代的意義 。

20 21
1 公里 =100 公頃;1 公頃 =10,000 平方公尺
園區內的創意聚集。攝影|汪德範。

新舊共融,與大巨蛋比鄰的松山文創園區。 攝影|汪德範。

22 23
25 Chapter 3
Chapter 3
松菸重載:從過去設計未來的工業遺產場域精神

松菸重載:

從過去設計未來的工業遺產

場域精神

1983 年出生於高雄。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資 產博士,樂訪古以斟未來,視文資、文創為 職志,擁賢妻、黑貓而自適。

本文部分內容源於企劃專訪,特別感謝 Mike Robinson、丘如華、李永萍、李乾朗與徐燕興 (按筆劃順序)。

前身為松山菸廠的松山文創園區,是臺灣工業遺址再利用的先驅之一,猶如改

良蒸汽機開啟機械時代( the Age of Machines )的詹姆士•瓦特( James Watt )

一般 , 成就臺灣文化創意與工業遺產創生場域的多元風貌 。 這座 1939 年開始

的劃時代捲煙廠 , 以其耄耋之年 , 細數臺北的千絲萬縷, 徐徐地捲入這片氤

氲時空的文化與自然之旅 。

松菸市井:從阡陌縱橫到爐煙裊裊

「若西區是臺北前世,東區是臺北今生,那松菸便是穿梭未來昔日的時光機。」

2011 年開園的 「 松山文創園區 」, 原為 1939 年啟用的 「 松山煙草工場 」, 1947

年更名 「 松山菸廠 」;其命名因地處日治時期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 1 的興雅 830

番地而來 。 松菸一帶舊稱興雅 , 早期的發展是以北邊 「 錫口 」( 今日松山車站

周邊 ) 基隆河渡口為市集匯聚而興盛, 十八世紀中葉以後 , 瑠公圳水利網南

引新店溪北入基隆河 ,今日高樓林立的信義區在當時舉目望去盡為阡陌良田 ,

是錫口街庄的重要腹地 ,與昔日臺北三市街( 艋舺 、大稻埕 、臺北舊城區 ),

東西遙相輝映 。 十九世紀初 , 錫口不但作為基隆河運中運站, 也是淡蘭古道

北路 ( 官道 ) 陸運的樞紐 , 向西沿今日的八德路經華山文創園區對面的齊東

街抵臺北城東門 , 這或許是松菸與華山兩座園區最初始的淵源 。

1887 至 1893 年臺灣第一條由基隆到新竹的鐵路修築完成, 錫口車站也逐漸取

代錫口渡頭,成為民生交通暨貿易運輸主力。隨著日人來臺的殖產興業政策逐

步落實,「 臺灣鑛業規則 」( 1896 年 ) 發布後, 興雅南邊的三張犁、 東邊的五

分埔、 中坡之山區藴藏的煤礦蓬勃開採, 今日的基隆路正是當年運煤臺車軌

道主線,直達基隆河岸;同時,松山菸廠所在的松山庄地區,位於由鐵道所串

聯的臺北三市街與錫口街庄兩大商貿核心的中間地帶,數年之間,廠房林立。

至此,縱貫線(市民大道)、三張犁支線(延吉街 131 巷)與炭鑛臺車軌道(基

隆路 ) 所交會出的三角地帶, 構築出今日臺北市最大的文化公共空間雛型─

由松山文創園區向外輻射,北鄰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南接國父紀念館。

臺北市街道圖 1957 年(圖中可見松菸的口字型 配置與昔日三座蓄水池;今日由市民大道、延 吉街 131 巷、基隆路所共構的文化空間已略見 雛形)。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這段北起基隆南迄新竹的北臺鐵道沿線所打下的基礎, 自然而然成為臺灣近 代化遺產的重要軸帶, 而途經臺北市的精華地段, 除了 「 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 都市再生策略計畫 」 2 所列的十四處工業遺址之外, 此一軸帶周邊所造就近代 化的政治 、 社會 、 民生 、 文教等的發展軌跡 , 已然形成大臺北地區最龐大的 公共空間廊道 。

臺北製糖所 萬華車站 臺北車站 松山車站 南港車站 樺山貨運驛 松山煙草工場 臺北工場鐵道部 南港瓶蓋工廠

1905 年日人在臺實施煙草專賣制度 , 1910 年興建第一代臺北煙草工場 3 於今 日臺北火車站北面的華陰街。 因應煙品民生與軍用需求日增, 具備鐵路 、 水 利優勢 4 的興雅地區被選作新場址 ,1939 年 「 松山煙草工場 」 啟用並投入製煙 。 戰後更名 「 松山菸廠 」,松菸於 1950 年代迎來輝煌 ,草創時期所引進的 「 工業村 」 概念 5,在此時得到實現 ,包括育嬰室( 托兒所 )、福利社 、中庭花園 、澡堂 、

醫護室 、 文康育樂空間等地擴增建 ; 作為當年 「 模範工廠 」 之一 , 松山菸廠是 中外訪客 、 反共義士與各級學校校外教學的熱門景點 6; 融東會西的仿巴洛克 中庭花園 , 包浩斯風格的主體建築與回字型廠房設計, 迄今仍是臺灣現代建 築與景觀設計的經典案例之一 。1990 年代以後 ,產業生產自動化 、公賣改制 、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競爭, 以及反菸意識的提升 , 本土菸業市場需求銳 減 ; 松山菸廠遂於 1998 年停產 、 遷併入新店臺北菸廠 。

松山菸廠的輝煌世紀 , 也是對臺灣菸業昔日榮景的見證, 目前我國文化資產 指定登錄之菸業相關工業遺產計有九處, 散布在新北 、 臺中 、 彰化 、 高雄 、 屏東等地 。 轉型松山文創園區的松山菸廠, 是臺灣產業文化資產空間再利用

浪潮下 , 屹立不搖的典範之一。 園區肇造至今 , 秉持以活化產業歷史空間、

創生文化內容產出為目標 , 秉持文化資產保存價値優先的初衷。 從工業遺產 保存的觀點 , 松山菸廠之於臺灣菸業文化資產譜系與製程體系, 有著銜接高 雄美濃 、 屏東九如與花蓮鳳林地區的 「 菸草原鄉 」, 以及復興臺北近代化工業

26 27
+ +
松菸世紀:近現代的產業革新,大時代的社會縮影
臺北市鐵道沿線工業遺產群。 圖片繪製|編輯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樟腦精製工場 1909 1918 1919 1891 1937 1918 臺北酒工廠 1914 高砂麥酒廠 1919 1937 1937 南港調車場 1984 1899 1943 1891 李兆翔

遺產群的 「 被期待 」。 就文化內容策進而言 , 松菸作為菸業從農業種植採收 、

運輸加工製程與包裝後 , 配銷進入市場前的最後一道製程, 也是現代消費文

化與設計溝通的關鍵環節 , 松山文創園區承繼松山菸廠的職人與創新, 突破

內容產製與文化消費的界線, 從過去設計未來 , 以松菸的老派職人精神營造

文化內容創作氛圍 , 以松菸的人文空間與自然景觀打造原創內容的有機生態

系 松菸人曾經的絲絲煙草味與轟轟機械聲, 新世代的創客正接棒將松菸

工業遺產的 「 場所精神 」 延續著 。

松菸視野:產業文資創生領域的展開

「松菸是臺北工業歷史復興的絕佳場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寶貴公共空間。」

——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遺產講座教授 Mike Robinson

松山菸廠於 2001 年成為市定古蹟 , 是臺北市首座指定登錄的工業遺產 , 同

時也凸顯出工業遺產保存的臺灣脈絡。 臺灣工業遺產能夠較完整的保存, 原

因之一就是其普遍具有公營事業的背景, 例如糖 、 菸 、 酒 、 鐵道等事業皆是 1945 年後承接日治時期的基礎而進一步發展 , 加以臺灣產業近代化銜接產業

文化資產維護是具有文化重大意義地方經營管理的一部份 , 並且是一項持續 進行的責任 。 無論是昔日錫口街的車水馬龍、 松山庄興雅的平疇沃野到松山 菸廠的煙靄飄揚 , 以上種種的 「 地方性 」, 松菸工業遺產的場域精神正透過原

創 「 設計 」 持續體現 , 誠如依據國際文化資產保存指標性文件 《 布拉憲章 》 8 制 定的 《 文化資產設計指南 》 所言 :「 設計 」 能為維護一處產業歷史場所的 「 地方 」

文化重大意義提供最適解決方案 。 該 《 指南 》 將文化資產設計流程循環分為三

個層次 , 首先是進行價値與意義的 「 發掘 」、 探索可行想法的 「 創造 」, 以及開 發原型後的 「 傳遞 」 實踐 。

舉目玩味園區歷史現場 , 菸廠做為消費文化的工業遺產與法定文化資產, 相

探索可能性、整合、發展想法

原型、評估、執行 定義、衍生、研究

創造 傳遞 發掘

轉型時程迅速接軌國際出口市場與跨國投資( 例如 1950 至 60 年代的美援 ), 不若歐美或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歷經內銷自給以至對外輸出的緩步成長榮景,

臺灣第一代工業革命的先導產業在 1980 年代達高峰後往往急轉直下 , 尤其在

民營化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下, 面臨產業轉型 、 遷建與閒置 ; 也因為

其公營事業背景 , 在後續文化資產保存政策的落實上, 相較民間私人企業而 言 , 有更好的約束力與實踐 。

然而 , 松山菸廠成為文化資產後 , 由於臺灣 「 產業考古學 」 的發展晚於工業遺

產 「 再利用 」 的倡議 ,以及公部門產權移轉時 ,將 「 空間騰空 」 的慣習 ,彰顯產

業技術的機具往往消失殆盡, 使得臺灣在工業遺產的保存上, 多著重於空間

的再生產與場域精神的再現 7。 這樣的脈絡適逢 2000 年前後 , 文化創意產業

與閒置空間再利用觀念的風起雲湧 ,菸廠轉型松山文創園區 ,時隔一個世紀 ,

松山文創園區接棒錫口 , 由車水馬龍的市井商貿集散地, 轉為熙來攘往的文

化內容原創基地 , 與華山文創園區組成臺北市的東西文創雙核心 。

2011 年園區開園適逢其時,成為當年世界設計大會(IDA Congress)的主會場,

為今日的松菸風格奠基;而隔年在臺北舉辦的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年會,

發布 《亞洲工業遺產臺北宣言》 ,該 《宣言》 揭示亞洲工業遺產的「地方性」,對

應松菸的前世今生,包含建廠之前及之後的技術、機器與生產設施、人造物與

人造環境,深刻地反映人與空間的互動與異質特色,在在說明松菸見證臺灣現

代化的過程,菸廠員工的生活、記憶、故事與當代社會變遷密不可分,是臺灣

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園區的仿巴洛克中庭花園景觀,更

充分說明臺灣在科學、工業和文化方面接軌世界各地變化,更凸顯松菸無論作

為臺灣工業遺產場域,或是文創園區基地,所展現獨樹一幟的自明性。

文化資產的設計流程 9。圖片繪製|編輯部。

關調查研究卷帙浩繁 , 在工業遺產的身分之外 , 以文創衍生的 「 原創 」 概念 , 成功地 「 發掘 」、 區隔出園區的市場定位 ; 過去的製菸工廠化作原創基地 , 持 續地 「 創造 」 嶄新且多元的新文化內容型態 ,辦公廳舍成為設計服務的驅動器 、

倉庫區則成為跨世代、 跨國境 、 跨領域的展演櫥窗 , 由昔日蓄水池演變成的

景觀池 , 為硬派包浩斯設計注入原生力, 也與園區作為一座湧泉不止的原創 生態池相輝映 。 兼具自然生態與人文風貌的園區, 讓人得以細細品味松菸的 原創磁場 , 恍如昨日的日治包浩斯建築、 臺製巴洛克庭園到文創馬賽克的色 彩斑斕 , 象徵臺灣跨域寬容與和諧的多元文化 。

松菸世代:致下一輪的原創烏托邦

「用當代元素和語彙創造和舊建築的深刻對話,文化資產會更加有趣。」

——法國城市規劃師與建築師 Jean-Michel Wilmotte 10

菸草與人類的關係早在西元前已結下 ,從祭祀儀式的輔助 、藥物治療的需求 、 重商主義的消費 、 流行文化的符碼 , 以至公共衛生的死敵, 儘管菸烟未熄 , 無可否認的 , 菸品與眾多商品一樣 , 是人類文明社會進程一種消費生活型態 的體現 , 製菸是一套消費文化的生產流程, 菸廠是一組全球工業時代的設計 體系 , 現今的園區則是經過一系列設計思考激盪後的空間創生, 放諸四海 , 松山菸廠鍋爐房高聳的煙囪並不孤單 。

2014 年蘇格蘭的丹地(Dundee) 成為英國首座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 網絡(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 UCCN)授予 「設計之都」 稱號。兩處 見證十九世紀工業蓬勃榮景的工業遺產: 肇建於 1833 年的紡織廠 「 碧綠工廠 」 (Verdant Works) 帶動丹地煙囪林立,1901 年下水的極地探險船 「 發現號 - 探 索點 」(RRS Discovery-Discovery Point) 成就當地造船業的里程碑, 兩座博物 館作為丹地設計之都的海陸雙璧,與 2018 年開幕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 Museum)丹地分館,構成丹地藝術、文化與 設計的三本柱,作為設計交流與激盪的場域與實驗場,協助這座快步邁進且充滿 活力的城市,持續積累的文化特性以及展望創新和創造力的歷史,並將文化和 創造力作為社會和經濟復興的關鍵驅動力,在兩年一度的丹地設計節恣意發揮。

28 29

(左) 丹地碧綠工廠。圖片提供© Colin Park。

(右) 根特工業博物館。圖片提供© Corlazzzoli。

比利時根特 ( Ghent ) 是歐洲最早工業化的城市之一, 18 世紀中葉已處處可

見吞雲吐霧的紡織工廠煙囪 , 與英國的曼徹斯特並列歐陸東西兩大紡織工業

城 。 根特市的戴斯梅特 ・ 葛奎爾 ( Desmet-Guequier ) 紡織廠建於 1905 年 , 該

紡織廠於 1975 年關廠歷經短暫閒置後 , 隔年即再利用為 「 工業考古和紡織博

物館 」( Museum voor Industriële Archeologie en Textiel, MIAT); 2018 年啟動

轉型升級計畫 ,將現有的工作坊改造為設備齊全的創作空間「 巧手創意工作室 」

( Tinker Studio );2021 年 ,重獲新生的根特市 「 工業博物館 」,包含約三千平

方公尺的展區與多功能工作坊空間 ,歷經全新翻修的博物館不僅是展覽空間 ,

更是可容納與分享創意的動態空間, 不只是展覽空間 , 更是創作基地 , 博物

館人員 ( 館員與志工 ) 和民眾 ( 遊客 、 創客 、 駐村藝術家 ) 可以使用歷史機

械設備和古早技術創作新作品 ,獨特又實用的紡織與印刷館藏在活化利用下 ,

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

上述兩個案例 ,呈現出閒置空間再利用導入設計思考的兩大思維脈絡:「 發散 」

與 「 收斂 」; 丹地 「 發散式 」 地整合三個不同領域的文化軟實力 ,「 收斂 」 產業

文化成為丹地設計節挹注源源不絕的養分, 產業空間則是孕育創意的溫室;

根特 「 收斂 」 地聚焦工業遺產場域 , 反映其場所精神於創客基地實踐 , 讓扎實

的文化內容成為當代創新設計的堅強後盾,「 發散 」 地培力出根特各個領域的

設計產業新血 。 對照松山文創園區的現況與未來進程, 園區與國家鐵道博物

館 、 國父紀念館與臺北體育文化園區共同構築出臺灣原創的文化、 體育與媒

體公共場域 ; 園區原創基地節的原創精神與空間體驗, 透過國際型文創聚落

與 「 臺北市原創基地 」 的定位 , 鼓勵創新性與實驗性的設計思考 , 正逐步實現

園區成為臺灣重要創意樞紐的願景與面向國際的展演櫥窗, 成為原創 、 共創

與新創的跨域交流平台典範 。

他山之石 , 可以攻錯 , 除了前述兩處以設計導入產業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 國際間與松山文創園區相仿的製菸工業遺產地各異其趣 , 例如世界遺產荷 蘭范內勒工廠 ( Van Nellefabriek ) 再利用為設計創新園區 , 將工業製造空間 延續為文化內容產製場域 , 創造工業遺產與創新設計的雙贏; 而世界遺產德 國的弗勒克林格鋼鐵廠 ( Völklinger Hütte ), 將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融和 、 轉化為當代藝術公共場域 , 包括 2011 年發起的城市藝術雙年展 ( Urban Art Biennale )與 2012 年開始舉辦的當年歐洲最佳新興節慶─電磁音樂節( Electro Magnetic ), 成為藝術介入產業與都會空間的典範之一 。 此外 , 斯洛維尼亞的 盧比安納菸業大廠 ( Toba na ) 轉型文化中心 , 是民間企業轉型多角化經營的 案例 ; 而美國德罕 ( Durham ) 的美國煙草 ( American Tobacco ) 園區 , 在公 私部門合作下 , 打造出深耕地方的藝文娛樂與體育複合式園區, 更是美國職 棒坦帕灣魔鬼魚隊小聯盟 3A 球隊德罕公牛隊主場 。 無獨有偶 , 正興建中的臺 北文化體育園區 , 即坐落在昔日松山菸廠員工宿舍區, 位於忠孝東路一側的 腹地 , 更曾經是臺北市籃球鬥牛聖地之一, 而公賣局時期的松山菸廠運動社 團蓬勃 11,廠內員工組成各類球隊於國內外出賽屢獲佳績 ,包括棒球 、排球 、 桌球與籃球 12 等 ; 然而 , 這段正日益淡化的城市記憶 , 如前臺北市都市更新 處副總工程司徐燕興所言 ,是 「 人文主義的現代性 ,也是場域變遷的斷代性 」, 期待未來兩座園區間的互動與交流 , 能共續此人文精神與空間紋理 。

「文創園區是都市設計的一環;松菸不一樣的地方, 是有自然生態、有思考市民需要什麼樣的公共空間,讓『人』有感、有關聯。」

——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丘如華

「 可適性 」 與 「 韌性 」, 是近年來文化資產保存所關注的重點 , 文化資產與建築 學者李乾朗觀察國內外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模式 , 認為 「 變 」 是不變的道理 , 沒有一體適用的公式, 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 而是透過因時制宜 , 兼顧彰 顯意義與創造價値軟體的作法來 「 活化 」 文化資產硬體 。 從文化公共領域的觀 點展開 , 松山文創園區作為工業遺產保存的空間實踐, 就消極面而言 , 儘管 重演大部分公有文化資產空間被切割挪作大型公共用途 ( 文化體育園區 ) 的 宿命 , 卻也連結上意料外的巧合, 只待能更好地述說這段世紀羈絆; 就積極 面而言 , 松山菸廠部分的保留, 是臺灣工業遺產保存的一小步, 更是臺北市 文化公共領域空間解放的一大步 。 因為這塊松山菸廠基地不斷地被檢視與討 論 ( 後面簡稱松菸 ), 刺激了臺北機廠的全區保留與動態保存 ; 因為松菸 , 開 啟了現代主義的松菸包浩斯與臺灣經典建築 國父紀念館的跨世代對話; 因

為松菸 , 臺北市實現 《 歴史性都市景觀建議文 》 的呼籲 「 在既有環境保護 中 , 連結市民對自然和文化間聯繫的認識。」 松菸在時間與空間 、 人文與自然 的交織交錯下的解構、 重構與共構 , 已在松山菸廠 、 臺北機廠 、 國父紀念館

, 並共享臺北的原創能量 。 設計思考的發散與收斂流程。 圖片繪製|編輯部。

30 31
可操作方式的數量 Step1. 探索 Step2. 詮釋 Step3. 發想 Step4. 原型 Step5. 進化 發散↗ 發散↗ 發散↗ 收斂 ↘ 收斂 ↘
一帶形成臺北市最大的文化公共空間

園區早期的推手之一 , 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李永萍回憶 :「 當初說服眾人在

一片廢墟當中 , 以想像力看見美好的未來, 是最花力氣的地方 。」 她認為不同

時代會產生不同的能量, 不應該限制他們 , 而是鼓勵 、 挹注 , 扶植原創最困

難是從零到一 。 對照 201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文化部長國際論壇 - 永續發

展的文化與公共政策 」發布「 2030 文化指標 」 13,首項指標便是「 文化資產投入 」,

其關鍵在於 「 投入 」 的多少 , 而不是 「 產出 」, 這是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應當深

刻體認的永續觀念 。 今日園區體現著工業文明演進所交織出物產、 文化 、 設

計 、 體育與新創成果 , 松山菸廠作為日治時期完善的工業村體系之一, 其產

業生態由園區原創基地所承襲 , 持續支持著今日文化內容的推陳出新與職人

精神 , 形塑出生態與人文風采兼具的松菸景致, 更是貫古穿今的創新承繼;

而融東會西的庭園景觀引入、 工業村的人文主義與運動風氣的引領, 成為今

日松菸風格原創與文化體育場所的底藴。 十年來 , 松山文創園區向世界所展

示的是一種基於多元用途與多樣創新的文化資產積極保存模式; 園區兼具自

然與人文的松菸風格 , 無私地挹注與推進每一個世代的跨界共創, 使臺北原

生創意能量得以持續壯大 、 讓臺灣文化公共空間被永續呵護 。

松山文創園區以原創基地為成立初衷,但同時 具有古蹟身份,現園區內的巴洛克花園在修復 時,盡可能地依照史料照片恢復松山菸廠時的 樣貌。攝影|汪德範。

1 清領時期以「錫口」( 今日松山火車站周邊 ) 為核心發展的錫口十三庄。1920 年日本人推行地方改制,因錫口周邊

景色多松樹而改名「松山庄」(〈街庄名與改正〉,《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今日臺北市松山、信義區及部分大安、中山、內湖區。

2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委託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執行,2012。

3 1947 年更名「臺北菸廠」,於 1963 年疏遷至新店現址。

4 今日園區的生態池即為當時瑠公圳的蓄水池之一部分。

5 工業村 (Industrial Villages) 或稱模範村 (Model Villages)、公司市鎮 (Company Town),19 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後, 由實業家為旗下工人提供體面住房的倡議,提升工人生活條件並強化生產管理,以實現理想工業社會的目標,例 如世界遺產 - 蘇格蘭新拉納克 (New Lanark) 紡織廠。

6 松山菸廠回眸,臺灣光華雜誌,2009 8 月。

7 與松菸為鄰的「臺北機廠」(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2015 年指定登錄為國定古蹟,是國內目前難得的產業考古

現場與動態保存場域。

8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澳洲國家委員會 (Australia ICOMOS)。

9 資料來源: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建築師團隊 (Government Architect NSW, GANSW)

10 Layzell, A. (Producer). (2021).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S2, Episodes 7, Holy Trinity Church, Paris.

11 松山菸廠工業村記事,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5。

12 今日臺灣啤酒籃球隊的前身公賣金龍籃球隊,曾以松菸大禮堂 ( 現為園區的多功能展演廳 ) 作為練習場。

13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園區西側辦公廳舍 2 樓與 3 樓間的挑高窗戶, 窗戶外是正在施工中、2022 年即將重新打開的 光復南路 133 號園區大門。攝影|汪德範。

32 33
「松山菸廠成就了一個雋永的時代,松山文創驅動著一個共創的世代。」
1920 年 8 月 17 日,第 5 版 ),大致為

話從頭、展未來:文化局長們談松山文創園區

35 Chapter 4
Chapter 4

話從頭、展未來:

文化局長們談松山文創園區

鄭景雯

在文化事務與文字之間遊走,文化政策、展 覽、表藝、影視皆涉略。

本文部分內容源於企劃專訪,特別感謝倪重 華、陳玉秀、謝佩霓、鍾永豐、劉維公、蔡 宗雄(按筆劃順序)。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於園區的實踐過程

十年 , 經常被拿來作為檢視、 衡量一個事件 、 機構或單位的尺度 , 今年邁入

第十年的松山文創園區 , 歷經了劉維公 、 倪重華 、 謝佩霓 、 鍾永豐 、 蔡宗雄

等五位臺北市文化局長 , 每任局長都有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與想像, 在

各階段豐富 、 滋養著園區的成長 。

在談松山文創園區十週年之前 , 先得回到 2002 年 , 政府提倡文化創意產業概

念 、提出 「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 」,當時劉維公在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任教 ,

同時也推動草案的制定 , 他表示 ,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一方面是沿用英國 「 創意

產業 」, 另一方面也加入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 , 把社

區 、 文化產業化結合 , 因而在臺灣創造出 「 文化創意產業 」 的新名詞 。

後續文化部推動的 「 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也是依循著 「 文化創意產業 」 的

概念下發展 , 其中又以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後面簡稱華山 ) 發展的

最早 ,結合展演 、場地租借 、電影院 、餐飮咖啡廳 、文創商店等複合式空間 ,

將過去原先廢棄無法使用的舊酒廠 ,重新活化再利用 ,讓古蹟延續百年生命 ,

也讓華山成為各地園區成立後模仿的樣本 。

位於臺北的文創園區和國內其他文創園區有著完全不同的體質, 商業的可能

性應該是產生差異的最大原因。 隨著華山這幾年發展規模龐大, 營運有道 ,

卻也讓外界認為華山的發展有過於商業和文化性被稀釋的現象。 而同樣位於 臺北市的松山文創園區呢 ?

松山文創園區是文化創意生態圈

2011 年底松山文創園區開園 , 而在 2012 年初接任第六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

劉維公提出不同想法:「 如果沒有華山的定位 ,臺灣文創不會有現在的發展 」。

他認為 , 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市場有限, 華山走商業 , 與華山相隔不到四公

里的松山文創園區 , 發展上就應該要有所區隔。 因此在他任內提出 , 把 「 松山

文創園區視為一整個文化創意生態圈 」, 旁邊緊鄰著大巨蛋 , 園區內應從產業

生態鏈的角度定位松菸 , 盡可能引進文創人才 , 讓松山文創園區與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定位有所區隔 。

期間 , 臺北市政府政策上已爭取臺北作為 2016 年的世界設計之都 , 當時定義 「 臺北設計之都 」不是放煙火式的活動 ,而是要展現設計在臺北市展現的能量 ,

劉維公提出要用 「 設計改變社會 」, 而松山文創園區在過程中扮演著 「 匯聚設計

人才 」的角色 ,讓設計領域等公協會單位進駐園區 ,包括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台

灣設計研究院前身 ),「 133 號合作社 」 提供中華平面設計協會 、 臺灣動漫創

作協會 、 財團法人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 中

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及臺灣原住民多族群文化交流協會等 6 家文創公協會辦

公及展示 , 把松山文創園區作為創作基地 , 匯聚 、 激盪文創產業能量 。

2012 年也開辦 「 原創基地節 」, 以培養原創人才及孕育原創力為目標, 讓松山 文創園區成為臺北市民可無限做夢與想像的場域 。

( 左 )

2014 原創基地節主視覺。

( 右 )

2015 原創基地節主視覺。

引發討論:文化創意既是產業,商業利益何在?

2014 年 , 倪重華接任第七屆文化局長 , 過去他在流行音樂界有豐富的資歷 , 也曾在華山擔任過兩年的顧問, 當時也引進名人周杰倫到華山開餐廳、 推動 「 簡單生活節 」 的舉辦 , 為華山帶入不少愛好文化 、 音樂的民眾 。

倪重華對松山文創園區發展的看法 , 認為 既 然是文化創意 「 產業 」, 就要能為 園區帶來收入與營業額 , 否則得自負盈虧的松山文創園區, 難以在商業市場 下長久營運 。 他也大膽提出 , 園區內倉庫除了外租給短期的展會使用, 若能 外租給國際精品作為旗艦店, 不僅能吸引高端客群與觀光客, 也能為臺灣時 尙帶來國際設計能量 。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 究竟要以商業利益為多? 還是要以文化性為要? 一直是臺灣文創的發展難題 。

2019 年國際品牌香奈兒 CHANEL 美妝為年度 新品發表以 80 年代的 Disco Club 為靈感,於 松山文創園區打造 COCO 放閃俱樂部,也是 全球巡迴展的第一站。

36 37
+ +

2021 年臺北時裝週 AW21,是當年度亞洲第 一場永續主題大秀,全球首場實體面對觀眾的 時裝週。

商業與文創發展的平衡,具國際化潛力的園區

第八任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認為, 松山文創園區最大優勢在於是由政府、 民

間共同營運 , 不像華山是委外經營, 會過於偏重商業發展, 但在松山文創園

區因為不需要計算土地成本 , 由隸屬臺北市文化局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松山

文創園區營運中心營運 , 最能達到文創發展與商業利益之間的平衡 。

因為家族中的親戚在光復初期於松菸擔任要職 , 而從小就跟松菸關係緊密的

謝佩霓說 , 松山文創園區從日治時期的 「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 」,

光復後由公賣局接手更名為 「 臺灣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 」, 再到 2001 年由臺北

市政府指定為第 99 處市定古蹟後所定名的 「 松山文創園區 」, 這塊曾經是臺灣

第一座現代化的捲菸工廠 , 替臺灣創造高經濟產値的地方, 本身就凝聚了經

濟 、 產業 , 而今又再加入了文化內涵, 有如德國魯爾工業區當年的發展, 從

重工業中心轉向文化大都 。

長年以來在國際推展臺灣視覺藝術的謝佩霓觀察到, 由於臺灣的言論自由 ,

最有機會成為亞洲的版權交易中心、 影視音 、 出版交易之地 , 而松山文創園

區則是可以扮演中介者 、 提供平台的角色 , 特別是近幾年有許多交易展會都

在此舉辦 ,謝佩霓認為 ,這也讓松山文創園區更適合開發高端的國際觀光客 。

確實在 2013 年臺北市成功申辦 「 2016 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 之後一路到 2016 年的世界設計之都盛會 , 以及 2019 年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 「 臺北時裝週 」 迄今 , 也都吸引不少國際人士到訪 。

第九任文化局長鍾永豐表示 ,松山文創園區的開創性絕對不比北美館來得少 , 特別是在臺北市都會環境當中 ,「 時尙生活 」 是大城市應該要有的文化指標 ,

在這部分 , 松山文創園區扮演很重要的開創者和推動者 。

2018 年文化部首次舉辦臺北時裝週 , 當時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就開始與臺北市 政府 、 松山文創園區合作 , 2019 年就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 , 並且把園區舊菸 廠作為走秀 、 展示舞台 。

尤其鍾永豐認為 , 「 舉辦時裝週 , 首都不可能不參與 」 當時文化部 、 北市府合 作 , 把松山文創園區作為臺北時裝週的主要場地, 雖然臺北時裝週已經晚上 海 、 紐約 、 巴黎 、 東京等時裝週 30 年 , 但透過跨界的藝術整合 , 期望為時尙 產業注入新能量 。

園區也是個平台,向外串連與整合

鍾永豐過去一直關心地方與在地文化發展, 提到對 「 文創 」 的想法 , 他坦言 , 「 文化界對文創 、 文創政策 , 多少有一些批判性的看法 」, 然而他在接任臺北 市文化局長之前 , 也曾擔任過高雄縣水利局長、 臺北市客委會主委 , 各地方 政府都在談文創,「 可是我們很淸楚, 文創眞正要透過市場再接觸到消費者, 中間仍有許多關卡沒準備好 。」

而他在接任文化局長後 , 也先把過去對 「 文創 」 的既定想法放一邊 , 特別是當

時松山文創園區歷經許多挑戰, 包括被外界認為場租過高 , 或者是沒有針對 設計產業 、 文創業提供一些相關服務, 以及園區和臺北文創、 誠品之間的關 係等 , 這些問題也是議員質詢的重點 。

當時鍾永豐便提出 「 四方會議 」 的概念 , 每個月定期召集北市文化局 、 松山文 創園區管理團隊 、 臺北文創 、 誠品舉行工作討論會議, 除了增進彼此的溝通 與互動 , 也透過園區在推動的事項 , 彼此能做整合與串連以及訊息的流通 。

進一步實踐臺北市原創基地的五項新策略

現任局長蔡宗雄表示,臺北市政府在 2011 年重新打開松山菸廠,經過古蹟修復 後定名為 「松山文創園區」,並定位為 「臺北市原創基地」,園區從開園至今,營 運規劃以 「場域空間活化」、 「創意內容策劃」、「文化服務提供」 為目標,而松山 文創園區作為文化創意發想的 「原創基地」,在這十年來,分階段完成 「原創力 及人才匯集」,也逐步構建 「文化創意價値驗證(文化創意產業生態系)」 的平台。

蔡宗雄指出 , 園區在開園階段是非常關鍵的首步, 完成古蹟修復並活化利用

打造多處展演空間 ,園區以 「 社會企業 」 角色 ,規劃 「 跨界實驗 」 、「 共好平台 」、 「 創意學院 」、「 創意櫥窗 」、「 創作者工廠 」 五項創新策略 , 舉辦多元的文化創

意展覽表演活動 、 培養人才及原創力 、 建立文創扶植機制等 , 踐行 「 臺北市原

創基地 」 場域定位 。

38 39

2019 原創基地節作品:藍色隧道 - 無限 rebirth。 作品概念:以園區整體場域做發想,思考未來的 園區將以什麼方式存在以及如何與人互動。

展望未來

面對臺北大巨蛋將於 2022 年底開幕 , 下一個十年的轉機與挑戰隨之而來 。 蔡

宗雄說 , 面臨周邊的臺北大巨蛋 即 將開幕 、 臺北機廠也正進行修復再利用工

程 , 未來大松菸文化體育園區逐漸成形, 如何共生共榮的策略, 是下一階段

思考的課題 。

過去十年松山文創園區重心在於舊古蹟場館活化再利用 ,未來將蛻變為 「 文化 」

與 「 體育 」 共生的創意聚落 , 園區將肩負臺北原創基地重任 、 實踐原創力 。

下一階段松山文創園區的營運核心, 將持續將文化創意價値極大化 , 扮演 「 文

化創新產業生態系 」 平台 , 串連與聚集多種產業的夥伴 , 並進行縱向串連與橫

向整合交流 , 彼此互相協作 , 將想法 、 產品及服務 , 以 「 共享價値 」 的理念建

構市場展售機制 , 在原創基地中實現共好共榮的創意價値與產値, 並且提供

消費者參與 、 了解與購買 。

為了提前達到下一階段的目標 , 蔡宗雄說 , 園區也從 2019 年開始提前部署 ,

分別將場域 、 空間再活化 , 重新劃分為展演空間、 產業鏈結 、 文創商業及附

屬服務功能 , 提升文化創意內容在不同空間呈現的最大產値 。

然而在面對 COVID-19 疫情衝擊之下,園區也結合線上、線下宣傳,並且將通 路整合,協助創作人及創業者能永續經營,同時提供民眾體驗創新的文化服務。

臺北市文化局也提出 「 2030 首都文化雙軸線 」, 松山文創園區也作為其中一重 要地帶 , 作為臺北市東西向文化創新產業廊帶的重點區之一 。 這條橫跨臺北 市東 、 西區的文化廊帶 , 從淸領 、 日治到戰後 , 其實是一條東西向的工業生 產廊帶 , 如今隨著工業區的遷移 , 原先廢棄的場館則轉型成文化場域空間 。

橫向軸線從西到東 , 沿線分別經過臺北北門 、 鐵道部園區( 1918 年臺灣總督 府交通部鐵道部 )、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1914 年臺北酒廠 )、 空總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1939 年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 )、 松山文創園區( 1937 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 )、 國家鐵道博物館( 1935 年總督府鐵道 部 )、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 形成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 。

未來,松山文創園區會是什麼模樣?各文化局長對園區的下一個十年、二十 年、三十年,又有哪些期許? 劉維公:「人才」是松山文創園區下個階段的重點。

劉維公表示 , 松山文創園區下一個十年, 最重要是人才 ! 對他而言 , 園區不 在於賣出多少商品 ,「 如果只是考量人潮、 產品 、 賣出去有多少 , 園區的定位 會出現人格分裂 。」 當時他在任時就倡議 ,「 松山文創園區要想辦法成為人才 的平台 , 並且在這裡販賣 『 生活風格 』,」 後續也成立 「 松菸風格店家 」, 散播 文化品味 。

他認為 , 人才的面向很多元 , 包括可以讓非營利組織、 非藝術家 、 非文化創 意者等 , 都可以進來這個園區, 同時也在這裡舉辦畢業展, 讓年輕的人才也 能和產業及早碰撞 、 擦出火花 。

他指出 , 疫情過後 , 全球城市都應該要重新思索關於 「 孤單 」、「 心靈 」 層次的 問題 , 社會會越來越朝 「 極端社會 」 發展 , 包括氣候 、 經濟 、 政治等發展的極 端 , 同時也會造成社會極端化發展。 此時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展覽, 更應該要 把社會面臨的課題納入 , 扮演倡議者的角色 , 在園區內可透過各種形式的講

座 、論壇 、展覽等形式 ,將這些社會議題帶進 ,發揮松山文創園區的影響力 。

40 41

謝佩霓:松山文創園區可作為國際文化人才匯集之地

謝佩霓說 , 凡事她都是以 30 年作為思考的向度 , 松山文創園區的發展從長程

來看 , 後疫情時代 , 實體空間的不可替代性就會開始鬆動 , 但是相對來說 ,

民眾對完全虛擬 、 線上舉辦的展覽 、 拍賣會 , 也會越來越習慣 ,「 疫情也是讓

園區重新思索 , 辦展是否還要用傳統的會展實體空間 , 這是可以討論 。」

她提出 , 園區可以考慮發展新型態的藝術形態 , 特別是面對香港在國安法頒

布後 , 失去言論自由 , 但過去澳門的國際行為藝術節舉辦很精彩 , 以及香港

亞洲藝術文獻庫長久累積下來的藝術史料 , 未來將何去何從 ?

謝佩霓認為 , 臺灣沒有審查制度 、 言論自由 、 多樣性大 , 能捍衛藝術史料的

價値 , 若能承接港 、 澳的藝術資料庫 , 全世界的藝術學者 、 愛好者都會前來

使用 , 也能匯聚全球藝術能量 。

短 、 中程發展 , 她認為園區可爭取作為外國人駐點機構的共同辦公空間

( coworking space ), 另外也可作為幫文官學院上文化課程的基地 , 提供來

臺駐外人員一站式的 「 文化學習服務 」, 讓園區成為人才培育庫 。

鍾永豐:結合當代藝術,發展松山文創園區第三條路

面對松山文創園區的未來,鍾永豐認為應該要結合當代藝術,發展 「第三條路」 。

他分析 , 前面兩條路一個是從文建會到文化部時代 , 以傳統手工藝為基底的

工藝創新之路 , 第二條路則是經濟部成立的 「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是以臺灣

的工業設計為基底 ,發展脈絡類似義大利 、英國 。在前面這兩條路的基礎下 ,

松山文創園區可以發展的 「 第三條路 」, 應該是以當代藝術為基礎 。

當代藝術是以豐富的藝術哲學與方法在看待當代社會,他舉例,像 「原創基地節」

是很好的平台 , 讓文創藝術工作者 、 策展人能與產業界結合 , 這也為臺灣開

創更豐富的文創之路 。

特別是 2018 年到檳城喬治市藝術節臺灣週 《 島嶼島 》, 帶著臺灣原住民團隊 、

當代表演團隊 、 性別文化議題等團隊去檳城演出 , 這樣的藝術節呈現 , 不只

是從設計看到文化 , 也讓表演藝術看到設計 。

他認為 ,松山文創園區未來應該要和當代藝術更緊密結合 ,可以和當代藝術 、

表演藝術開創更多可能性 , 如果把文創想像成一條河的下游 , 當然會期待上

游是經過沙漠 、 高山 、 森林等 , 經過各式各樣的文化地景 , 才能帶出好的養

分 , 而這些上游 , 就是當代藝術 。

當代藝術講的不只是時間性, 還包括當代藝術裡看待時間、 歷史 、 時代 、 社 會等多元面向 , 特別是臺灣在華人世界裡, 有最好的當代性國度, 他期待松 山文創園區在這樣基礎下 , 能發展更多跟當代藝術的結合 。

蔡宗雄:松山文創園區是臺北市的蘇活區

「 文化 」 可使一座城市的生活品味更具風格與獨特性 , 更可提升人民的美感與 素養 , 關於臺北市的創意及獨特風格生活與品味, 蔡宗雄回顧臺北市政府在

2020 年推動 「 5+3 無圍牆博物館計畫 」, 呈現臺北市多元特色的生活圈樣貌。

其中 「 信義松菸無圍牆博物館 」 正是以松山文創園區為核心區域, 向外整合串 連包括臺北大巨蛋 、 臺北機廠 、 四四南村 、 信義商圈等各個重要的據點, 形 構成一處 「 新舊共融的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

蔡宗雄指出 , 園區在臺北市的歷史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文化核心脈絡( 松山菸 廠 ), 在臺北市信義區的蛋黃區中保留 6,154 平方公尺的景觀生態池 , 孕育多 種的保育鳥類棲息 , 同時也是臺北市原創基地。 蔡宗雄說 , 松山文創園區以 設計 、 時尙 、 文創 、 體育為發展主軸 , 而園區地理位置位於核心關鍵角色, 南北串連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 國父紀念館 , 形成文化廊帶 ; 東西串聯 東區商圈 、 大巨蛋及信義商圈成為臺北市最精華的商業軸線; 同時也是臺北 市推動國際交流及文化觀光場域之一, 讓國際認識臺北市的重要必經閘口, 讓世界頂尖創意在臺北市展現的重要舞台 。 園區將從臺北市的原創基地走向 更具產業化 、 國際化的重要聚落 。

面對第五代移動通信世代( 5G )的來臨 , 有更快的速度 、 有更高的頻寬 、 高密 度及低延遲的特性 ,蔡宗雄說 ,園區在整體營運規劃及 COVID-19 疫情影響 , 後疫情時代中園區新營運關鍵 , 積極跨領域與外部單位合作 , 結合 5G 打造智 慧科技化服務內容 , 2021 年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 5G 創新服務應用計畫 相關合作案 , 結合園區營運重點目標 :「 場域空間活化 」、「 創意內容策劃 」、 「 文化服務提供 」, 分別導入 5G 創新運用及驗證 , 提升園區創意內容的分享 、 沉浸與保留的數位化體驗 , 同時開拓文化及藝術創造力的更多可能性 。

文化創意產業之於臺北市的十年

十年,歷經各文化局長們,各自對於文化政策發展的回顧和展望時,因應不同 的時空背景而有當時的決策,未來的規劃也因為疫情展開了不同視角。臺北市 這座城市的魅力在於它的多元包容性和各種可能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創 作人才往往需要在此獲得一個驗證,才有可能出現遍地開花的現象。松山文創 園區不同於其他園區的體質,正是可以提供臺北市展現原創的場域和人才被發 掘的平台,而過往的文化政策發展雖然歷經了眾多紛擾,但的確留下了許多具 開創意義的事件影響著文化界和市民,剩下的就留待時間來做為驗證。

42 43

2019 年原創基地節作品《裝置微光計劃:空 廊》藝術家莊志維在松山文創園區主幹道文 創大街上,用雷射光作為主要媒材,揉合園 區內景觀、歷史與場所中既有的語彙,在裝 置與空間的對話裡,光束彷彿穿越松山文創 園區時空,展現衝突且巨大的視覺經驗,提 煉了園區最主要的精神:原創、古蹟、科技、 創新等元素。影像提供|莊志維。

44 45

精彩松菸:園區內那些曾經或持續綻放的花火

47 Chapter 5
Chapter 5

精彩松菸:

園區內那些曾經或者持續

綻放的花火

在臺灣 , 提起文創園區 , 較早成立的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以下簡稱

華山 ) 與松山文創園區 , 迄今仍是相關研究者必定造訪的高人氣園區, 具有

一定的指標性 。

華山隸屬於文化部 ,源於前文建會基於 「 創意文化專用區 」 可發揮集聚 、擴散 、

示範與文化設施等多項功能, 將臺灣菸酒公司減資繳回國家之臺北、 花蓮 、

臺中 、嘉義等酒廠舊址及臺南倉庫群等五個閒置空間規劃為 「 創意文化園區 」,

而後於 2011 年正式將創意文化園區更名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部下轄的

五大園區 , 都以委外經營的方式, 創造不同的實驗與可能; 而松山文創園區

則是第一個隸屬於地方政府的文化創意園區 ,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下轄的財

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 其屬松山文創園區營運中心所營運管理, 由此架

構可知 , 城市 、 公部門與園區 , 有著密不可分 , 相輔相成的關係 。 或者 , 用

園區前總監周琍敏的話來說 「 園區與文化局就像是個上下游的夥伴關係 」: 園

區內推動的大小事務 , 多半由營運中心的工作夥伴就站在第一線的角色開始

發想 、 提案 , 當然這些提案與企劃, 也會跟市政府文化局的政策、 大策略方

向相互呼應 。

也因為有了市府文化局的支持 ,園區得以大膽嘗試一些新的 、實驗性的規劃 、

企劃與實踐 , 因此 , 十週年的今日 , 回過頭來細數與盤點 , 做為主辦方 , 松 山文創園區主辦的第一個活動便是原創基地節 , 原創基地節辦理的起心動念

與 10 年前多數文創業者雖然已逐漸成熟, 但規模還是相對小型 , 也沒有大的 品牌有關 。 松山文創園區以原創基地節作為號召, 以園區本身當作大品牌,

打造 「 原創 」 的品牌概念 , 當時參與的團隊裡 , 有園區扶植的團隊 、 或者當時

文化局文創計畫支持的對象, 這些都在原創基地節裡有了一定的舞台, 獲得

豐厚的土壤與養份 , 而逐漸成長茁壯 。

而原創基地節雖然年年舉辦, 但仍是短期的活動 , 為了讓原創的種子可以繼

續生長 , 松菸創作者工廠 、 松菸小賣所與松菸風格店家便是常態性存在的培

養皿與舞台 , 也讓園區可以持續地支持、 培育臺灣在地的原創品牌與團隊,

並且一起成長 。

而負責場地管理的松山文創園區營運中心 , 需思考園區內的連棟倉庫動輒 300

坪起跳 、 平均挑高約 5 米 , 這樣相對大尺度的空間 , 又具有古蹟身份 , 在其

中舉辦活動或展覽的維護難題 。 在 2011 年開園之初 , 對設計師 、 展覽與活動

從業者來說 , 都是新的挑戰 : 在古蹟 、 在倉庫裡做展覽 , 在這 10 年之間 , 逐

漸變成一個小顯學 , 發展出有別於商展 、 會展與博物館展覽 , 而是以設計 、

企劃 、 時尙與藝文為導向的展覽 。

( 右上 )

2019 原創基地節以「幻場」為題,挑戰走到戶外,集結

攜手 11 組藝術家創作,圖為藝術家游文富作品《粉夢

幻》,在園區老建築旁草皮上,以染粉紅之竹籤五萬根 的量感,將現成樹、座椅與羽毛樹包圍呈現夢幻之境。

( 右下 ) 在古蹟裡面做展覽,是這 10 年來新興的小顯學。圖為 2015 年臺北設計城市展在園區的 4 號倉庫。影像提供| 格式設計展策、攝影|汪德範。

48 49
+ +

2012 年原創基地節發揮戶外空間優勢,打造 音樂舞台。

2012 年首屆原創基地節 , 以 《 點亮你的原創因子 》 作為策劃主題 , 涵蓋驅動民

眾想像力的多元活動: 包含藝術藏寶圖 、 原創市集 、 原創樂團表演 、 街頭藝

人嘉年華 , 及凸顯松山文創園區營運理念的主題展區, 讓參與者看到臺北原

創的特色與意義 。 第一屆的原創基地節共連續舉辦 17 天 , 吸引超過 13 萬人

次參與 , 奠定松山文創園區打造臺北市原創基地的招牌 。

2019 年原創基地節作品:王建揚《納西瑟斯的 樂園》讓園區內的戶外空間增添幻想的氣氛。

而後 , 原創基地節節目涵蓋藝術展演、 戶外展覽 、 創意市集 、 音樂表演 、 藝

文講座 , 手法則以創作實驗 、 人才培育 、 創意櫥窗等主軸 , 跨領域結合不同

人才 , 把園區 「 原創 」 的定位升級到跨界整合平台的功能 。

原創基地節與園區的關係 , 其實是透過基地節讓參與者更熟悉這空間。 前總

監周琍敏認為松山文創園區的空間至關重要, 原創基地節除規畫主題展覽,

更其實是把空間跟活動結合, 如藝術藏寶圖和集章活動 , 都是鼓勵人們走進

來熟悉這裡 ; 園區本身是古蹟 , 希望參與者可以體會古蹟的建築之美。 尋常

的展覽要讓觀展者集中注意力在展覽本身 , 而原創基地節是以空間為本發生

和再造 , 活動與園區的空間密不可分 , 相互支撐 , 互為表裡 。

2019 年的原創基地節已經來到第八年,現任松山文創園區陳玉秀總監表示園區

團隊此時已開始思考全區營運規劃,及大巨蛋未來完工,營運會面臨之挑戰,

認為展區不應該侷限於廠房與倉庫內部,進而發想出將展區拓展至戶外,邀請

藝術家於現地創作,與園區空間對話,也因此取名為幻(換)場,呈現出夢幻

的氛圍,讓園區的空間沾染了不同的氣息與樣貌。未來,如果疫情趨緩,原創

基地節新的挑戰可能是更積極地擴大基地範圍,希望周邊的店家一同來參與這

場原創盛事。

2019 年原創基地節作品:林淑鈴《予造物以 靈魂》,作品透過媒材的透光及輕巧特性,輔 以燈光的運用,形構出一個意象式「會發光的 雕塑」,以游刃自由不受造形侷限,輕盈自在 地與園區內老建築喃喃細語。

( 左 )

2016 年原創基地節,大膽、繽紛、原創是基 本盤。

( 右 )

2012 年原創基地節:色彩實驗室作品,互動 性高,小朋友非常開心。

50 51
+ + 01 ╳ 原創基地節 |精彩松菸|

「 好家在台灣 」 首登場並不是在松山文創園區 。

好家在台灣初次亮相 , 始於 2011 年在南港展覽館舉辦的文博會 , 當時由蘑菇

創意總監張嘉行受文建會邀請參與 , 張嘉行回憶到當時臺灣還沒有所謂的 「 市

集 」 概念或前例 , 是以商展的方式受邀參加 , 但文博會當年的分類也不適用於

當時有些躁動 、 想要改變的他們 , 於是張嘉行與參與的品牌在南港展覽館的

展場裡 , 雖然看起來有點意思, 但總顯得格格不入 , 相似的品牌也都被分散

在不同角落 , 很難說一個故事 , 也很難有完整的體驗 。

爾後松山文創園區開園 , 當時文化局長劉維公與園區總監周琍敏邀請好家在

台灣轉移陣地 , 到園區裡的倉庫裡舉辦, 並與原創基地節結合, 同時開展 ,

相互拉抬 , 當時參與的創意品牌以蘑菇 、 掌生穀粒 、 阿原肥皂最為知名 。

初次到松山文創園區的好家在台灣, 使用了巨大的五號倉庫 , 第一次看到超

過 300 坪的古蹟倉庫 , 參與的設計師如 Evan 都熱血了 , 他們知道自己的 「 不

一樣 」有了全新的空間可以發揮 ,園區也因為原創基地節 ,想要做不一樣的事 。

好家在台灣在園區的倉庫裡, 眞正地開始走出不一樣的路: 例如原本商展裡

制式的 3 公尺乘以 3 公尺的攤位 , 做成了有別以往的木條外框小房子, 雖然 參與的品牌可以各自布置 , 但全區的視覺風格會經過眾人的討論與溝通,

起定下視覺調性的主軸 。 更重要的是 , 參與的品牌像是接力般一一用自己的

方式 , 娓娓道出產品與土地的關係, 透過產品要如何友善土地與環境, 共同

打造理想的創意生活 。

和生活有關 , 具有態度 、 與美學雜揉 , 9 年來逾 300 多個品牌參加 , 好家在台

灣脫離了商展的脈絡 , 成為臺灣生活 、 文創市集的濫觴 。

2019 年好家在台灣「魔幻時刻」展覽現場精 美布置。

好家在台灣是分享生活型態的展覽, 也是凝聚臺灣品牌力的活動, 每年邀請

不同的品牌共同參與 , 在松山文創園區的場域中創造一個相互交流的平台,

激盪出更多品牌合作的可能性 。

好家在台灣首登場雖然不在松山文創園區, 但轉移到園區的這幾年 , 就像是

臺灣文創品牌的成長史, 經過每一年的演化 , 以大帶小扶植出新的品牌, 一

代代傳承下去 。

( 左 )

2018 年好家在台灣:嚴選 44 個品牌職人跨界 合作,重新看見生活上同與不同的溫度風景。

( 右 )

2013 年好家在台灣,打破制式的展場,創造 有機、匯集臺灣具代表性的微型及獨立文創品 牌展示,讓民眾體驗跨地域性的文創特色。

52 53
+ + 02 ╳
好家在台灣 |精彩松菸|

|精彩松菸|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臺北市在 2012 年宣佈申辦 2016 年世界設計之都 , 且在 2013 年底正式被國際

工業設計社團協會 ( ICSID ) 認可 、 申辦成功 , 臺北市成為繼 2010 年的首爾

後第二個獲選的亞洲城市 。

從 2012 年起到 2016 年四年多的時間 , 整個臺北市政府成立跨九大局處的工

作平台 , 討論設計導入市政的方法與可能 , 並以 「 Adaptive City 不斷提昇的城

市 」 作為設計之都的口號 ,透過九大局處的能量 ,全員啟動 ,讓設計導入施政 ,

做出各種嘗試與挑戰, 強調運用設計思維 , 克服資源限制 , 從而提升城市生

活素質 。 設計之都這個大專案在臺北市遍地開花, 而松山文創園區便是世界

設計之都的主場館 、 主舞台 。

2012 年起, 臺北市政府連續四年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 「 臺北設計城市展 」, 以

社會設計為主題,連結 「設計」、 「人」 與 「當代城市發展」,探索臺北市面臨種

種議題與挑戰之際,在設計思考的幫助下,尋求解決問題、不斷提升、永續發

展的實際方法,而這些成果都納入具有倡議性的設計城市展內,在松山文創園

區的 4 號、5 號倉庫,加上工作坊與主題演講、論壇,與市民大眾溝通、交流。

2013 年臺北設計城市展與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的臺灣設計展結盟 , 共同在松山

文創園區五棟倉庫內舉辦 , 展覽期間適逢臺北文創大樓內的誠品書店松菸店

開幕 , 國內兩大指標性設計展, 再加上松菸誠品開幕帶來的人潮, 創下了逾

30 萬人次的觀展人潮 ,大約是松山文創園區開園以來人潮聚集的又一次高峰 。

2015 年臺北設計城市展以「 We Are the Power 」

為主題,於園區內 4 號與 5 號倉庫內展出,入 口的樓梯創造了視覺意象的衝擊,也創造出話 題。影像提供|格式設計展策、攝影|汪德範。

( 上

2012 年臺北市遞交申辦 2016 世界設計之都,

同年 ICSID 評審飛抵臺北聽取簡報,同時參訪 市政府策劃的臺北設計城市展,了解臺北設計

能量,以及設計導入市政的計畫與階段成果。

影像提供|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

下 ) 2014 年臺北設計城市展共邀請逾 20 組國 際設計師參展,為呼應社會設計的概念,

以 4 米高紙管打造展場,展覽結束後開放設

計相關學系回收紙管再利用為作品元素,此

展場受到同場參展的國際設計師高度討論,

提高臺灣設計能量的能見度。影像提供| archicake、攝影|汪德範。

54 55
+ + 03 ╳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 , 從 2013 年開始到 2019 年 , 連續七年由松山文創園

區營運中心主辦 ,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 ,以園區為軸心 ,跨越市府各個局處 ,

以城市公共議題為探討命題, 邀請市民 、 各領域設計師與公務員等參加, 以

三天工作營的形式集體發想, 由下而上提供公務部門決策上的重要參考, 讓

市民與各領域的專業者等都以自身居住的城市為討論對象, 涉入 、 參與公共

事務 。

綜觀歷年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的主題 : 捷運聲音地景 、 中正橋 、 眷村都有

非常精彩的討論與成果 。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曾針對臺北市三處保存之眷村:中心新村 、煥民新村 、

嘉禾新村 , 提出數種再利用的創意提案, 並研議出各節點的活化方向。 在現

今的時空 , 該如何進一步回應社會需求和各界期待, 將擁有豐厚歷史情感、

文化傳承與群體記憶的空間( 如四四南村 ) 轉化連線 , 延伸思量臺北眷村文

化節的辦理 , 同時整合北北基桃之資源、 串聯文化聚落所構成的面, 加以凝

聚眷村文化的關注 、 建構未來走向並邁向永續發展 。

又如 2018 年 ,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在 14 位講師 、 10 位助教 、 69 位學員

的創意激盪下 , 為老城區的再生點亮更多可能性, 並以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

行銷推廣為例 , 讓城市更美好 、 更有創意 。

而從參與者的角度來說,利用公開的社群網站瞭解市民需求,並透過多場工作

營,邀請各創意領域之專業人才擔任講師,帶領一般大眾、設計師、公務體系

人員等來自多元背景的學員,試圖用不設限的視野與思考方式,去重新詮釋、

看待習以為常的環境。並將這些觀點,藉由不同媒介與元素,形成具體探討成

果,並將設計思考的概念傳遞給更多人,這也是 idea TAIPEI 最大的軟性價値。

松山文創園區主辦的 idea TAIPEI 為臺北市 、 及至全臺灣建立一個典範機制 ,

以公共議題為主 , 以 「 社會設計 」 和 「 跨域共創 」 為核心價値 , 以多元背景的 學員參與為手法 , 為城市問題和環境挑戰提出解決方案 。

2015 年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成果展。照片 提供| archicake。

( 左 )

2015 年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主題:中正橋。 照片提供| archicake。

( 右 )

2015 年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主題:眷村(中 心新村)。照片提供| archicake。

56 57
+ + 04 ╳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 |精彩松菸| 2018 年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的臺北街區 想像。

松山文創園區主辦 「 松山文創學園祭 」( 以下簡稱學園祭 ) 於 2012 年開辦 , 相

較於同樣落腳在信義區內的新一代設計展, 約略晚了近 30 年 , 一方面是時空

流轉 , 臺灣社會對於設計的需求與重視提高, 設計相關學系的多元性也在近

十幾年中 , 蓬勃發展 。

松山文創學園祭

原本新一代設計展的脈絡 , 來自由評審團選擇出具有代表性的畢業生作品參

展 , 這幾年加上由業界有經驗的前輩設計師操刀, 打造出具規模的設計科系

學生主題聯展 。 由松山文創園區主辦的學園祭, 則走出不一樣的路 , 首先 ,

學園祭像是個畢業前夕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活動與舞台, 並不設事先預審 、 篩

選作品的機制 , 而讓學園祭就像是所有設計學系畢業生的畢業典禮, 只要完

成作品 , 都可以參加 , 盡情揮灑 。

學園祭在展覽本身之外 , 更利用園區空間多元的長項, 舉辦成果發表展演活

動 , 讓畢業學子可以盡情發揮, 以發聲大會 、 戶外展覽 、 創意市集 、 戶外音

樂舞台和集體串連等實體活動搭配學生畢展 , 讓靑春與創意在園區內迸發 。

例如 2013 年的學園祭以 「 因為熱血 , 創意是可以被實踐的 」 為精神主軸 , 藉

由音樂舞台 、創意市集等集客效應創造原創能量累積 ,並提供免費課程教學 , 針對策展 、 行銷和藝企合作等議題提升學生獨立思考、 創造力和經驗交流 , 畢業生在這個舞台用創意交流 ,玩得盡興 ,同時也有實際的知識與經驗收穫 。

及至今日 , 松山文創園區內本身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聚集, 有產業界正在被 扶植 、 或者逐漸成熟的品牌 , 也有國際化 、 具有指標性的展覽 、 活動 , 同樣

在園區內年年舉辦的學園祭, 自然可以吸收同樣的養分 , 而松山文創園區也

本著扶植文創人才的初心, 以學生為主角 , 為其加強與產業連結, 創造畢業

生與業界互相認識 、 媒合的機會 , 更讓原本看似各自獨立的畢業設計學系展

覽 , 以 「 藝術與時尙週 」、「 廣告與大眾傳播週 」、「 空間與室內設計週 」、「 都市

與景觀設計週 」 、 「 文化創意設計週 」 與 「 建築與城市設計週 」 六大主題週的模

式 , 為學生打造交流的平台, 創造學生與學生 、 學校與學校之間溝通、 合作

與協調的機會 , 透過整合 、 專業策展拉高園區的展覽品質, 更可以吸引業界

相關人士前來觀展 , 創造優秀學子被業界看到的機會 。

2020 年學園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於北向 製菸工廠發表「成大建築壹零捌級畢業特展」。

( 左 )

2013 年學園祭:輔仁大學於 1 號倉庫發表織 命不凡動態展演。

( 右 )

學生利用園區戶外空間的優勢,搭起大型設計 作品,圖為 2018 年松山文創學園祭。

58 59
+ + 05 ╳
|精彩松菸|

第一屆臺北時裝週於 2018 年底由文化部主辦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聯合主辦 ,

地方聯手中央 , 響應全球時裝週以城市代表國家的方式 , 盛大展開 。

國際城市加入全球時裝週行列是傳統、 也是近年的潮流 , 除了激發時尙業的

創新發展 、帶動許多相關產業一起蓬勃成長 ,更大大提升城市的國際能見度 。

因此 ,歷史悠久的都市如紐約 、倫敦 、米蘭 、巴黎 、東京都有其時裝週之外 ,

這幾年越來越多國際城市加入, 且都試圖透過城市為代表的時裝週, 尋找國

家的未來發展定位 , 諸如北歐為服裝秀注入環保永續的使命, 將城市與國家

的形象形塑地更為鮮明 。

臺北時裝週從第二屆開始移師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園區本身即為原創基地,且

有創意與設計的群聚, 每年也有與時裝相關的設計學系畢業生在此舉辦學園

祭,與園區比鄰的則是誠品生活松菸店,在松菸店的一樓即是臺灣知名、或新

銳設計師的品牌,園區周圍也開始有與時尙相關的設計選品店或者設計店家。

更特別的是,由松山文創園區扶植的設計師,不是因地利之便,而是以作品被

選入臺北時裝週,成為代表臺北與臺灣,向全世界展現臺灣時裝的設計能量。

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臺北時裝週, 規模也一屆更勝一屆 , 結合園區本身就

擅長跨界合作 , 臺北時裝週也以多元展演形式, 結合創新數位 、 藝術表演 、

流行音樂 、 虛實整合科技等 , 讓臺北時裝週走出自己的道路, 對內與市民 、

國人溝通 , 讓臺灣人認識眞正用心經營的本地品牌, 尋求自己國內市場的支

持 ,也對國內時尙設計相關學系的學子有所啟發;對外 ,臺北時裝週持續努力 ,

將臺灣自由豐沛的設計與時尙能量推向全世界 。

60 61
+ + 06 ╳ 臺北時裝週 |精彩松菸|
SS21: C
AW21:C JEAN 於園區內 4
( 右上 ) 2021 臺北時裝週
JEAN 於園區內多 功能展演廳發表 Starry Starry Night 系列。照 片提供|臺北時裝週。 ( 右下 ) 2021 臺北時裝週
號倉庫發表 Lost Birds 系列。
攝影| Lisa Liu。

松菸印記:松山文創園區十年追夢的點點滴滴

63 Chapter 6
Chapter 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