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Smoothworksite
什木工地是一座工匠基地,是教 室、是俱樂部、是討論議題的場 所,也是生活的地方。
什木工地創立於 2017 年,因為以 木工裝潢、施工統包為本業,因此 便以「木工」、「工地」命名,「什」 則是取自什錦麵,象徵這裡是一個 可以容納各種可能性的場域。
3
什木工地 smooth_worksite sw55222505@gmail.com
裝修工程、物件訂製
文化事業 品牌合作
4
文/ 江鳴謙
2022 年中,我接到房東的電話,說是 空間不能再續租了,原因很簡單,房 東要搬回來住。我只好趕快著手搬家, 並尋覓下一個可以做工廠、做教室、 做住家的老屋。但是在拆除這個陪伴 我經歷了許多事情的「家」之前,我 決定辦一場盛大的 Goodbye Party 來紀 念這一切。
那個週六,第一代什木工地迎來最值 得紀念的那一刻,許多工業匠人、支 持著我們的廠商、還有曾經合作過的 夥伴們都來了,我還搞了一台大腸包 小腸攤車、二手物市集、甚至有廠商 架了一台高空作業車,根本小型工業 展。
能和這麼多人熱熱鬧鬧地同歡,然後 一起暫別這個地方與那一段時光,我 充滿感謝。
2022.4.16
6
01 02
7 03 04 01 木工阿彥 Youtube 頻道試映 02 免費兌換大腸包小腸,太狠了! 03 二樓有舊物市集 04 工業大咖齊聚一堂 05 當天熱鬧的人潮擠滿了什木工地 06 我在什木工地的房間,很帥吧! 06 05
一棟兩層樓的紅磚建築,透出黃光和 木屑,那是第一代什木工地的所在, 很多事情都正在那裡醞釀,創辦人阿 彥和好友小安、大仔、泰源,一起在 這裡搞東搞西,辦木工課、辦講座、 結識許多工匠好友,還有各式各樣的 案件找上門,有人來要修阿嬤的裁縫 車、有人想辦街道再生、有人想自己
做
U 型滑板場。
第二代什木工地 2022~
隨著接到的施工案件規模越大,阿彥 找了更多師傅加入,成為什木工地的 一員。但團隊擴大的同時,也收到了 租約即將到期的消息,什木工地不得 不尋覓下一個地點,輾轉找到了位於 汐止的一層樓房屋,重新裝修後,成 為了第二代什木工地的工廠、辦公室、 教室,以及大夥投注心力的地方。請 期待我們接下來會一起走到哪裡吧!
8
第一代什木工地 2017-2022
文/林珏君
「一般人都會覺得木工術業有專攻,但你們讓人覺得 木工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帶進生活。從以前比較難 接近,到平易近人的感覺,大概是從冰山美人到活潑 的鄰家大姊姊的轉向!」
Logo設計師 Judyti
第一個版本:從木工、木條發想
設計師 Judyti 第一次在什木工地粉絲專 頁探訪時,腦中迸發幾個關鍵詞—老屋、 復古、人情味。
初期的設計想要粗獷、線條短,以回應 對木條的想像,而顆粒感則是對應木屑 跟木紋。但短短粗粗就不小心太可愛。
第二個版本:家徽概念表現工地凝聚力 討論至中期,收到彥哥「家徽」的概念, 訴求表現工地凝聚力。此時,不只有結 合工具建構出徽章的樣子,也有以木頭 紋路搭配什木二字的圖樣嘗試。
最終版本:以木窗設計表現什木精神
最終木窗設計的概念最受青睞,接著啟 動一系列有關鐵窗與木窗的討論,兩者 會有線條形狀、粗細程度的差異。
而最終 logo 是圓滑與筆直線條兼具,對 應木料本身的彈性,也回應什木工地的 精神—堅持推廣理念,同時納入多元的 想法、保持對話。
9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是 1+1>2 的過程。
每個來到什木工地的夥伴,都不是沒 有地方可以去,而是為了自我實現而 來到這裡。
目前什木工地為一個 11 人的團隊,剛 好可以坐一桌,有木工班、有設計師、 有營運部、有文化事業部。
團隊擴編,代表的不只是 11 個人的勞 動力,還多了 11 個人渴望和限制、11 個人之間的衝突和默契,人與人之間 的化學反應很神奇,我們有時會製造 出絕妙的創意、有時又會彼此拉扯, 但也正因為有這些酸甜苦辣,所以什 木工地絕不無聊!
在額tsāi-giah 台語「在額」意 指編制內的人 員。
在工程界,每一 個勞動力都是不 同階層的自雇 者。
那些長期配合, 幾乎以年為計的 師傅,就會被稱 為 「在額」。
10
11
12 01 做裝潢 tsò tsong-hông
你的家,該是什麼風格?
阿彥身為一個設計師,經手過許 多具代表性的空間裝潢案,但當 問起他的風格是什麼時,他說風 格應該要從機能出發,機能即風 格,因為空間是生活的所在,不 是樣品屋。
煮飯的頻率,影響廚房的動線; 衣服的數量,決定更衣間的大 小;洗澡的方式,連動廁所的配 置。
你下班後的嗜好,也許是小酌、 是模型、是陪伴孩子,讓空間符 合生活機能,就形成你的風格!
13
14 01 做裝潢 tsò tsong-hông
15
新竹新州屋創立於 1934 年,是新竹第一間百貨 公司,乘載了自昭和時代以來的記憶。新州屋共 四層樓高,採用對當時而言相當摩登的 RC 構造, 並且讓圓窗和方窗並置,打破保守的對稱美學, 細緻的線腳分割、不對稱設計,都是新州屋受現 代主義風格影響的表現。
我們很榮幸可以擔任施工統包,修復這間美麗的 老屋,在維持歷史底蘊的同時,為之注入更好的 空間機能。
16
07 三樓陽台一景 08 二樓空間一景 09 新州屋歷史照片(來源 文化部) 10 二樓仿製老木窗 11 圓木窗重製 12 保留銅製把手 08 09 07 2022.05 2023.01
私有老建築
在木作部分,我們完成了新州 屋的門窗修復,沿用老門窗的 台灣檜木,保留銅器門把,並 搭配香杉、柳杉、櫸木作為門 窗框,讓新舊材料和諧並陳。
甚至進一步仿製老木窗,依照 老木窗打樣、測量斜度、研究 敏仔線(註)樣式,讓新作的木 窗完美融入新州屋。
其中二樓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圓 窗,也是具有挑戰性的工程, 過程中木工師需要不斷拼接、 打樣、圓邊銜接,並僅靠著老 照片作回原本的樣式。且刻意 留下窗框泥塑與石灰的斷差, 呈現出修復的過程。
敏仔線
一種常見於老 木窗窗條上, 修飾邊的工 法。
17 10 11
12
01 做裝潢 tsò tsong-hông
台北市市定古蹟
萬華糖廍建於 1909 年,為 北台灣第一座製糖廠,名 為「台北製糖株式會社」,
共分為 A、B、C 三棟糖 倉,1949 年後由台糖公司 接手,數十年來見證糖產 業的現代化歷史。
目前萬華糖廍文化園區為 台北市市定古蹟,保有雙 翼古月台、運送甘蔗的五 分車、屋頂木桁架。C 倉 為過去儲藏糖的倉庫,其 中的 M 型屋頂,是珍貴的 舊建築元素。
我們擔任室修統包的角色,從加強結構、水電空調配 置、木造修復、地坪、隔間、粉刷到招牌訂製,協調 各工種完成這場充滿挑戰的案件!
18
13 14 15
13 貝殼放大鐵招牌 14 萬華糖廍內部空間 15 萬華糖廍內部空間
2022.09
2023 進行中
位於台北寧波西街的「豐 仁藥局」,是社區五十年 來的好厝邊。1972 年,原 本在西藥廠代理商擔任業 務的黃爸爸,和在藥局工 作的黃媽媽共同開立了這 間藥局,為鄰里的健康把 關。
直到 2018 年前後,第二 代黃藥師接手藥局,萌生 了想把藥局重新整修的念 頭,找上同樣喜歡老屋和 老物件的什木工地,將原 本平凡的社區藥局,再生 為如今復古又時髦的樣 貌。
2022 年,黃藥師準備重新 裝潢藥局樓上的居家空間, 再度委託什木工地,讓我們 為他打造一個舒適、溫馨的 居家空間。
19
商業空間 2018 2022.10 2023.03
文、攝影/ 陳怡君
01 做裝潢 tsò tsong-hông
肌擊是一座以「肌力」與「拳 擊」為方向定位的運動訓練教 室,在兼顧「強壯」與「技術」 的同時,也期望每位學員都能 夠以更「積極」的態度來看待 自己的身體!
因多年的交情與理解,此案設計師阿 彥,在恭喜阿哲第二間訓練教室成立的 同時,為整個空間做了非常聰明的材質 搭配決定,降低創業的艱辛,讓阿哲將 最大的預算花費在給學員更好的訓練器 材上。
「硬派」是大家對運動訓練的 第一個聯想,但外型壯碩的阿 哲,卻有著纖細敏感的心思, 總能很貼心的引導學員找到 適合的訓練與強度;「貼心」 才是這間教室裡面真正傳遞 出來的互動與鼓舞。
20
2022.05 2022.07
01
文、攝影/ 陳怡君
商業空間
做裝潢 tsò tsong-hông
櫃台
櫃台是進入空間之後 的第一站,我們設計 層次交疊的水泥與木 質,再搭配低調的間 接燈光和表現動感的 斜向造型,溫馨之餘 多了一點現代感。
洗手間門片/廁所導擺
保留舊有的門扇,貼上 模仿「鍍鋅花板」的塑 膠地磚,顯現金屬工業 風格,同時降低重量與 造價。您是否也被幾可 亂真的質感給騙過去了 呢?
廁所門把
善於空間即興創作的 阿彥,隨手在水電行 買了水管、彎頭,兩 三下完成獨一無二又 毫無違合的個性門把。
裸露原始天花板
當原本作為補習班的 全室輕鋼架天花板拆 除以後,阿哲一直擔 心後續天花板的遮蔽 與修飾,沒想到阿彥 說「不行!天花板太 貴了!」。接著爬上 梯子開始整理全區域 原始天花板、空調機 體與金屬風管,並以 全牙螺桿吊掛軌道燈 具,做出牆面與天花 的界線,證實了「大 膽相信我吧,我說要 帥就會帥」的自信!
原木造型牆面
原木的強韌厚實印象 大家都愛不釋手,但 造價則令人怯步,沒 想到「回收木棧板」
在這裡卻從廢材變成 最讚的建材。
清水泥質感牆
盛行已久的清水泥牆 面,透過師傅的手藝 來呈現,施工時間與 執行預算都會大幅提 高。在高昂租金與開 幕黃金時間中奮戰時, 壁紙是個很實務的選 擇。這款進口壁紙完 全呈現出寬闊氣派的 態度!
21
住宅空間
年前回訪了位於基隆的樓中 樓,王先生與江小姐一家四口 在明亮的客廳接待我們。沒想 到在裝潢完畢將近半年之後, 他們還能把空間維持的如此 整齊!
江小姐說:「我們的生活模式 在裝潢之後做了調整,本來很 亂,但現在因為空間利用的 更好,所以現在每隔幾天就會 整理一下,這樣對我們來說也 是比較好的生活!因為小孩 即便在樓上用的很亂也沒關 係。」
她說的輕輕巧巧,但生活模 式的改變何其難。我們都受 環境的影響很大,所以室內 設計的本質其實是在設計生 活機能,可以親眼看到業主 的轉變實在是很感動。
22
16 17 01
做裝潢 tsò tsong-hông
空間重新配置 原本的空間使用並沒有 好好分類,導致各個空 間都很雜亂。
我們利用木櫃設計,區 分出玄關與客廳,讓客 廳有適當的遮蔽,使用 起來更自在。
原本閒置的二樓開放空 間,規劃為遊戲間,一 來爸媽可以看到小孩的 動向,二來小孩也不會 把客廳用亂。
原本堆放雜物的的小房 間設計為書房,並且使 用簡單的收納架來置 物,也讓弟弟在寫功課 時不會因為被打擾而分 心。
優化材質與配色
我們使用大量的淺木色 作基底,重新鋪設地 板、改變門片顏色、重 新粉刷,並搭配協調的 壁燈,讓整體更明亮。
此外,也透過隱藏門的 設計,弱化了一進玄關 就看到廁所門的問題, 讓放眼所及之處顯得更 協調。
浴室乾溼分離
原本的浴室經常在使用 完之後就整間溼答答 的,加上基隆氣候潮 濕,王先生經常需要花 大量時間拖地和清潔。
為此,我們作了乾溼分 離,並且設計了整面鏡 櫃,有效的提供收納空 間,並隱藏各種雜物, 讓浴室更清爽。
16 二樓遊戲間
17 便於維持整潔的客廳
18 浴室前後對比照
19 書房前後對比照
23
解決壁癌問題 原本王家的部分空間有 嚴重的壁癌問題,我們 除了拆除牆面,檢測管 線漏水問題,也鋪設了 反向的防水層,避免鄰 居家的漏水造成壁癌問 題。 18 19
24 02 做物件 tsò mih-kiānn
25
品牌合作
Aēsop 於 1987 年成立於澳洲墨爾本,致力研 發一系列優質的肌膚、頭髮和身體保養產品。
堅持嚴選精純的植物性原料及實驗室研發成 分,製作具備卓越抗氧化功效的護膚產品,概 念店散佈於全球主要城市。
文/ 陳怡君 照片提供/ @Aēsop
我們向來都不只是做 工而已,而是以工匠 的技藝與身分生存於 環境中,以工匠的方 式創造理想的社會。
因此,很開心能夠以 木工專業參與這項計 畫,重新利用回收材 料,讓工藝與環保同 行。
以永續發展為理念的 Aēsop,關注到在國際 運輸過程中,有大量 木棧板被消耗,因此 希望重製廢棄木棧板 為美觀又實用的椅子 與三層櫃,並捐贈給 需要的人。
討論過程中,我們設 計了多款傢俱,強調 「質樸」和「簡約」, 一方面回應 Aēsop 的 理念,一方面也希望 讓使用者感到自在。
26
02 做物件 tsò mih-kiānn
木棧板座椅的設計圖/什木工地
木棧板是便宜且承重性高的建材,但使用它 作為施工材料時,需要挑出較沒有使用痕跡 的材料,進行打磨整理,才能再製為可使用 的傢具,加上考量此傢俱有展示於公園的需 求,我們要需要特別做防水處理。
27
今年禾炚想要把主要圖書館旁的小 空間也整理起來,作為陶藝品的展 示間,委託我們將原本冰冷的鐵門 換成木門。
我們使用檜木框與落地玻璃搭配的 門片,搭配會自動關門的絞鍊選 擇,讓未來的展覽空間有了溫暖的 門面。
禾炚 Wo Gwong 是一座深山裡的香港圖書館,由 三貂嶺一個舊礦工澡堂改建而成,主要收藏香港 各種書籍,並開放給民眾免費閱讀,也時常有陶 藝等藝術展覽。
20 木門成為溫暖的門面
21 校正門框水平
22 安裝鉸鍊
28
20 21 22 02
做物件 tsò mih-kiānn
這是關於一個父親,為了兒子 的科學展覽而四處奔波的故 事。
他打了好多電話,卻沒有人可 以幫他做出心目中的物件—可 以配合磁力讓彈珠在軌道上運 轉的鋼珠轉台。
我們製作了兩個高低不同的木 製台,台腳以卡榫方式,讓人 可以拆、裝,中間則留設可以 讓鋼珠運行的溝巢,深度必須 剛好以免鋼珠卡住或掉落,加 上修邊、倒角,則使整體觸覺 更加溫潤。
29
軌道 卡榫 導角
30 03 做教育 tsò
kàu-io̍k
31
文、攝影/ 陳怡君 大部分人對於匠人的想像大約是手 藝精湛的人,但匠人絕不只是手工 勞動者而已。
他們是把抽象的想像製作出來的創 造者。 工業界的匠人們尤其是親手打造了 我們所身處的城市的人,從支撐出 空間的板模,到地底下、牆壁裡的 管線,舉目所及的鐵皮、水泥、油 漆、木作、傢俱......,都是工業匠 人們傑作。
然而,匠人們卻常常被目前的社會 歸類為「藍領階級」,在隱微的社 會階級中,處於較不利的地位。
我們之所以致力於推動匠人成為講 師,便是希望創造一個讓匠人可以
向社會大眾展現專業的舞台,讓平 時身處於工地中的匠人們,可以在 這裡傳授珍貴的經驗與思考。
在 5 年的工業教育行動中,我們 舉辦了超過 30 堂課程,累積超過
350 位學員的參與,並與台北市教 育局合作,讓木工成為職涯探索的 一部分。
做教育,其實就是做未來,這次我 們要創造的不是木地板或櫃子,而 是一個讓工業更值得期待的下一個 5 年。
什木工地講師群
江鳴謙 溫宗鴻 施培芝
32
S.1 任何較不規則的形狀,都需要先製作出版型。
S.2 學會鋸台、線鋸機操作,大概切出滑板板身。
S.3 操作修邊機仿型刀,讓板身邊緣更細緻。
S.4 選用 45 度羽刀,讓邊緣修潤斜角,提高質感
S.5 打磨藉由砂紙,打磨出細緻表面。
S.6 從上漆、拓印到除紙,將個人 Logo 印到滑板上。
S.7 學會正確鑽孔,以及組裝培林組與滑板輪。
33
講師 江鳴謙( 木工阿彥)
Step1 打板
Step2 粗切
Step3 仿形
Step4 導角
Step5 打磨
Step6 拓印
Step7 組裝
03 做教育 tsò kàu-io̍k
「鏝抹」是一種工藝。
當泥作匠師用手中的鏝刀,把 砂漿平整塗抹在牆上,便成就 了一個美好空間的基礎,那就 像是建築的皮膚,或光滑、或 粗糙、或展現個性,其實處處 考驗著匠師的技藝。
放土、切土之間,展現的是累 積多年的手藝,也是一氣呵成 的美感!
阿鴻
第三代匠師,傳承阿公、爸爸的技術,再加上自身超 過 28 年的泥作經驗,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土水師」, 也是目前台灣唯一可以教大家用水泥作畫的匠師。
34
鐵工「焊接」的基礎門 檻很高。
平常只能遠觀著鐵工廠 裡的匠人,在火星中創 造出絕美的工藝品。
但只要有經驗豐富的講 師、適當安排的課程, 和一顆願意嘗試的心, 鐵工焊接也是一項可以 傳遞給大眾的工藝!
首先是「安全防護」, 帶著面具和手套,就可 以坦然面對操作中產生 的火、光、電。
再來是「彎折」,透過 製具,人人都可以把看 似堅硬的黑鐵,化為心 目中的圖樣。
重頭戲是「焊接」,操 作焊槍,將金屬融化、 黏合,不如想像中難, 但要焊接的好絕對是一 門技術!
03 做教育 tsò kàu-io̍k
27 在紙上畫出造型 28 焊接 29 利用製具彎折黑鐵
最後「螺絲組裝」, 不僅製造出復古又優 雅的成品,還扎實地 學到這項工藝。
曾文昌
永燊達金屬創辦人,從事鐵工超過 30 年,出版 《做鐵工的人》一書,敘說鐵工的堅持與驕傲。
35
27 28 29
回想起來,百工職探是 2020 年找到 什木工地的。當時,臺北市教育局的 承辦人來訪,熱情地說明有關「臺北 市 109 學年度國民中學百工職場半日 微體驗實施計畫」,並積極邀請我們 參與這個項目。
木工是一種有關技藝與勞動的職業, 但在「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氛圍下, 卻被排除於教育體制的選擇之外,被 認為是「不讀書才去做工」。然而, 木工或各類工種,卻是人們生活不可 或缺的一環。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與 後疫情時代,缺工缺料的情形日漸顯 著。
因此,這個計畫之於木工產業的意義 在於,在「提供學生探索各類專業的 機會」目的中,納入了「木工」。這 也是什木工地樂見且長期投入的項 目,期待「推廣多元教育」並「拒絕 單一選擇」。
2022 年,我們設計了「檜木老窗花 杯墊」課程,內容不僅有切割玻璃, 也有操作鉅台裁切木條的製程。而來 訪的孩子們,總會表現出令人出乎意 料的樣貌。從一開始害怕鉅台的巨大 聲響,到課程最後游刃有餘地說要再 做一個給家人、老師。實際上,孩子 們總比大人想像地還要有更多可能。
36
23 24
文/ 林珏君 攝影/ 陳怡君
03 做教育 tsò kàu-io̍k
可惜地是,我們仍在目前教育 體制中,發現大眾對於木工認 知缺乏,使得孩子們未必能夠 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找到管道, 得以早些認知自身其實具有更 多元的發展空間。
即便如此,百工職場計畫造就 了一種可能,讓孩子們有接觸 到學科以外的學習機會。我們 也願意持續支持,並期待更多 的單位共同成就,讓孩子有更 多元的夢想!
檜木花窗杯墊
位學員參與
23 同學們練習操作鋸台
24 同學們體驗切割玻璃
25 講師介紹裝潢木工的工作
26 組裝自己的檜木花窗杯墊
37
26
25
工業界的典型勞動,就是年輕 力壯的男生,而「非典型勞動」
的樣態則有兩種,林立青創辦 的「友洗社創」 所聘雇的街 友是一種。他預見高壓清洗地 板,將會是越來越有需有的工 種,而這類尚未有既定規則的 產業,最適合創建新的可能。 因此他想辦法制定「簡單」、 「高成就感」的模式,讓街友 們有工作,也有了回歸社會的 嚮往和能力。
另一種非典型勞動的樣態,是 追求自我實現的工人。木工阿 彥的夥伴們,多是因為理念而 來到這裡。不是因為不讀書才 做工,不是因為沒其他工作可 去才做工,而是因為相信在這 裡,我們可以達成一些不一樣 的事情。
街友也好,有理念的做工人也 罷,看似兩種極端,但在這場 講座被並置討論,因為我們相 信做工的樣貌可以很多樣。當 工業的環境越健全,越能容納 多樣的族群,越能讓工業界成 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講座後有觀眾提問:「我的兒 子以後不會想做工,未來這是 有可能改變的嗎?」
我們相信只要做工的人持續被 看見,產業環境持續提升, 那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加 入。這個問題,也留給大家一 起思考。
林立青 作家、社會企業 家。擔任監工多 年,出版《做工 的人》、《如此 人生》。創立友 洗社創。
38
技術生活
用最簡單的方法,教你最實用 的知識。
老屋生活
修復老屋全紀錄,最硬派的工 業生活。
什木生活
圍繞著木工阿彥的那些人、 事、物。
39
03 做教育 tsò kàu-i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