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yi 3: Ecocriticism

Page 22

Siyi: 3, 2016

生態批評

萧亮中在书中对车轴村的民族文化传统所经历的丢失与重建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 思考。他在采访中得知苗族在车轴各个外来族群中迁入时间最晚,然而作为一 个“没有根”的族群,他们的群体认同感却远较其他族群强。究其原因,作者认为 应归功于“花山会”这样一个“舶来”的民族节日。花山会原为黔西、川南、滇东北 等地苗族的节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原籍贵州的苗族妇女嫁来车轴,在春 节期间组织起花山会,此后每年都举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还吸引来许多外族 群众。作者在一次会上了解到这些情况,在书中提出了如下发人深省的问题:“ 花山会可以算是苗民迁徙途中遗落的民俗,现在是把它重新捡起来吗?这是文化 复振抑或是文化构建?”(《车轴》81) 作者并未对此问题给以回答,但他十分肯 定,花山会作为苗族独特的族群文化的标志有着积极的作用,更能以此“支持群 体认同”(《车轴》81)。这种群体认同不论存在于苗民之间还存在于苗族与本村其 他族群之间,对于加强整个车轴社区的凝聚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 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对抗种种外来威胁,包括虎跳峡大坝工程那样的生态威 胁。 地方性知识、地方身份与群体性环保行动 萧亮中不仅在其学术著作中表达出强烈的生态意识,更亲身参与甚至组织了一系 列反对修建虎跳峡水电站的环保行动。他深知,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取 得行动的成功,而所谓集体绝不仅仅指民间环保组织和媒体这样一些机构,它的 核心力量应该是当地民众。但要使那些最初单纯因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社区,尤其 像车轴那样的多民族社区产生真正的集体凝聚力,地方性知识和地方身份的贡献 是必不可少的。 在萧亮中所写的有关虎跳峡大坝工程的那篇文章中,他特别提出移民们原 有的农耕技能无法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强调地方性实用知识的 重要性。詹姆斯•司各特称这种知识为mètis。与萧亮中一样,他也认为这种知识 一旦发生移位便有可能丧失。他解释道:“可以想象的是,这种[实用]知识只有可 能产生于长期的观察当中,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区里通过人们代代相传才得以 延续”(Scott 334)。德文•佩纳对这种知识的内容做了进一步说明:“某一特定地方 的实用知识并不仅仅是一个社区为在当地顺利谋生所创造的地方知识的总和。它 [Mètis]还包括与口传民俗相关的知识,而民俗几乎总在技术层面之外存在着道德 的层面”(Peña 72)。司各特和佩纳在他们各自对地方性知识的解释中都强调了传承 的因素,而人们对这些世代相传的生活技能、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以及道德规 范等的共识,必定会使他们产生相互间的身份认同。

15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