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建築50選(下)

Page 1

彰化八卦山大佛

種類 其他設施

日治時期,日人在山頂上建立了一座紀念在接收臺 灣的軍事行動中,去逝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以此建立日本統治臺灣精神象徵

戰後,民國43年(西元1954年),由時任彰化縣長的 陳錫卿發起在八卦山上建 東亞地區最大佛像的

計畫,其中彰化善化堂堂主溪松、彰化縣商會理事 長王裕芳等人依同投入此計畫

民國45年(西元1956年)經縣政府核准興建,並成 立「八卦山大佛建 促進委員會」,拆除北白川宮能 久親王的紀念碑,在原址建大佛

工事於民國45年(西元1956年)3月動工,但因逢八

七水災被迫停工,後於民國50年(西元1961年)五 月竣工,落成之後馬上成為彰化重要地標

民國52年(西元1963年)由新光集團吳火獅捐建二

隻大獅於殿前。民國55年至57年(西元1966至 1968年)完成兩側休息室,民國61年(西元1972年)

始建大佛殿,樓高四樓,高25公尺,民國65年(西元 1976年)落成

後於民國91年(西元2002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特徵觀察

八卦山大佛的面相符合佛像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部分特點。衣 裝部分無外披袈裟,穿以「寬衣博袖式」的佛衣,手印為「禪定印」的手飾, 臺座部分為蓮花座,座身以蓮花部上托雙層花盤,座身由蓮瓣、蓮肉所組 成,下段為二層基座,上層為向下的反花包覆,並呈現金黃色。佛像盤座且 雙腿被佛一下擺遮蔽,兩腳均只露出足盤腳趾,依照大佛佛像模型及草圖 ,則為以右足押左股,在以左足押右股,屬「降魔坐」的姿勢。

佛像底層是佛殿,正中央懸有「萬德具足」匾,匾之兩側則有鳳凰泥塑,地 板以磨石子為主要裝修材料,作工尚稱水準之上。天花有西方建築之裝飾 線腳,柱子有兩類,一為西方建築之古典複合柱式,另一為簡化古典柱式, 上接雀替再承楣樑,頗為特別,佛殿二至五層則分別展示佛陀生平事蹟, 包含「佛陀誕生、削髮出家、獼猴獻果、魔女誘惑、佛陀說法、佛陀涅槃」的 故事,頂層則供登高遠眺之用。

世界遺產對照 龍門石窟

兩者皆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

意義

兩者皆能表現出當時高超的

工藝技術

月眉公學校宿舍

種類 其他設施

月眉公學校之前身為日治大正11年 (1922)創設之「內埔公學校月眉分教 場」,昭和3年(1928)獨立為「月眉公學 校」

昭和10年(1935)因墩仔腳大地震校舍

震毀,昭和13年(1938)重建落成

昭和16年(1941)因初等教育制度變革 ,改稱「月眉國民學校」

戰後(1945~)於民國57年(1968)配合 九年國教政策改稱「月眉國民小學」迄

今 「月眉公學校宿舍」為昭和10年(1935) 震災後所興建,共有一戶建之校長宿舍

1棟,雙併二戶建之教職員宿舍3棟

民國109年(2020)臺中市政府將月眉

公學校4棟宿舍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特徵觀察

宿舍1形式屬判任官舍甲種一戶,推測其建築型態為震災災後標準官舍平 面之一,原為月眉公學校校長使用之宿舍。宿舍2、3、4形式,為丙種貳戶

建官舍建築,原為學校教職員宿舍。其中宿舍2原為雙併建築,惟後期拆除 成獨棟建物,破口部分以雨淋板與編竹夾泥方式封閉。

屋架的斜撐補強、角隅斜撐加固、內部空間裝飾細緻優雅。

世界遺產對照 豐特萊的西斯特爾教團修道院

兩者皆完整保留當時建築內部的使用情形

彰化扇形車庫

種類 產業 明治41(1908)年縱貫鐵路開通後,客貨量增長 迅 。大正8(1919)年,為解決長期以來苗栗與 臺中間坡度陡與彎度大所產生的滯貨問題,總 督府鐵道部著手建設平緩海岸線竹南至彰化疏 運,於線路兩端點附近的新竹與彰化設置機關

設置於驛站口對角線的彰化機關庫,當時分從 南北兩端同時展開自竹南至王田的海岸線鐵道 鋪設工程;大正11(1922)年10月與海岸線一同 完工啟用,臺灣西部縱貫鐵路山海兩線的規模 至此底定

彰化站是臺中線、海岸線(今稱山線與海線)的

分歧點(山、海線的南端起點),佔有鐵路運輸的

樞要位置,所以在此設置機關庫以調度列車,並

成為機關車的維修重鎮

彰化機關庫之建坪達295坪(置6股,與附屬建

物),完工後成為縱貫線主線,直至今日,其創建

具代表海線之重要機關庫的時代意義,見證了

臺灣鐵路建設的歷程,是西部縱貫鐵路重要的

鐵道資產

本車庫的基本平面構型甚為簡單,轉車台轉軸為幾何中心,發散角度約99 度所構成的扇形平面,平均8.25度配置一檢修股道,合計十二股檢修股道 之平面規模。 原初設計之檢修平面為平面式維修平台,每股股道皆設置有 檢車坑。原檢車坑之規劃即將前緣突出車庫滴水線,即至民國50年代末引

入柴電機車,重新檢討檢修股道配置與設施能量,增修一至七股道為二至 三層立體檢修平台,其地面層則下挖為半陷地式檢修平台。 扇形車庫主體

的外圍,有後期增建之事務室空間,今多以改為一般辦公室與料庫使用。 計有六間隔間。 第一股道與第十二股道外側亦加建有單披水之附屬空間, 作為機械工場與庫房使用,該二處出入口均設計由車庫內進出,而扇形車

庫的出入口規劃,除第四股道設置一般人員出入口外,主要貨料進出皆以 第一股道之大木門,俾利整體車庫之進出控管。 室外牆面粉飾以水泥噴漿 施作,另外扇形平面外圍,即為機務段辦公區域之牆面,則以洗石子施作 處理。

車庫主要構 係採行鋼筋混凝土 之機車檢修工場,鋼筋混凝土樑柱系統 作為本車庫主要結構。扇形車庫之屋面形制延續車庫平面之弧形語集,為 弧形平面前後二坡水RC頂版。於民國50年代因應柴電機車引入營運增建 之維護平台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平面維修平台,另一種則為半陷地式維修 平台。

扇形車站結構體為避免水侵害,故於接縫處施作PU防水帶,此施作

方式也形成立面效果上顯著的分割線。室內牆面施作水泥砂漿及粉刷白色 油漆。其門窗多為細木作,為符合工場之通風、採光機能,故門窗之 型較 為簡潔,有別於供承乘客出入之運輸設施。

特徵觀察

世界遺 產對照 波斯坎兒井

兩者皆是當時相當重要的大型設施,前者見證了日治時期西部縱貫鐵路的 發達;後者則是沙漠地區供給人民水源不可或缺的大型公共設施

林之助畫室

種類 宅第

林之助於民國35年(西元1946年)任教臺中師範

學校,入住學校宿舍(柳川西路162號),同時以

此處作為創作畫室至民國95年(西元2006年)遷

出為止。林之助畫室(宿舍)於昭和3年(西元1928 年)興建,採木 雨林板構 方式建築,為日治時

期木 雙併宿舍典型建築。建築物由東側之林之

助畫室及西側建築所構成,現況西側建築基本上 仍維持日治時期宿舍(官舍)之格局與特色,即大 正6(1917)年頒布「判任官官舍標準改正」之判任 官乙種雙併官舍;東側林之助畫室因林之助教授 之使用,在空間上有所變更,呈現特有風格。畫 室暨西側建築之建築面積(單棟)約為20坪左右,

其空間規模為玄關2疊、座敷8疊、次之間6疊、茶 之間6疊,並設有炊事場、踏込、浴廁及便所等 畫室第一次之擴建時間應在民國46(1957)年間

或之前,林之助教授為了作畫需求,於建築東側 擴建畫室。畫室空間在後期曾進行改建,推測應 為配合住宅整體之擴建所進行之翻修,本次改建 時間推測應該在民國67(1978)年之前,即林之

助教授在經營孔雀咖啡之階段,成為今日林之助 畫室之主要樣貌,本次之改建為林之助教授自行

設計,透過長期配合之工匠進行裝修

特徵觀察

林之助畫室(宿舍)於昭和3年(西元1928年)興建,採木 雨林板構 方式 建築,為日治時期木 雙併宿舍典型建築。建築物由東側之林之助畫室及

西側建築所構成,現況西側建築基本上仍維持日治時期宿舍(官舍)之格局 與特色,即大正6(1917)年頒布「判任官官舍標準改正」之判任官乙種雙併

官舍;東側林之助畫室因林之助教授之使用,在空間上有所變更,呈現特有 風格。畫室暨西側建築之建築面積(單棟)約為20坪左右,其空間規模為玄 關2疊、座敷8疊、次之間6疊、茶之間6疊,並設有炊事場、踏込、浴廁及便

所等。 室內使用木構

臺中驛第一貨物倉庫群(新民街

11-17號倉庫)

種類 其他設施

俗稱之「新民街倉庫群」,包含市定古蹟新民街8、10號倉庫,以及歷史建築新 民街11-17號倉庫群所組成,均屬日治時期臺中驛的「第一貨物倉庫」,興建於

昭和10-20年間(1935-1945),位於鐵道之北側。戰後初期稱之為「北倉」,以

與鐵道南側之「南倉」(第二貨物倉庫群)相對

民國105年(2016)即以國定古蹟臺中火車站為核心,周邊倉庫與宿舍等相關

設施具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再利用潛力,登錄為歷史建築;後經調查研究,於

民國108年(2019)以本倉庫群多數保有原有屋架系統及原有構法,倉庫群亦

見證歷經臺中火車站周邊的產業發展,獨立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特徵觀察

本倉庫群均為瓦頂,磚 壁體,內外均塗覆水泥砂漿,並設有氣窗以維持 採光與通風,其中14號倉庫還保留完整之雨庇構架與木製門窗扇。

室內為寬敞的倉儲空間。構 方面,11與12號倉庫屋架採用正同柱式桁架 ,其餘各棟均為偶柱式桁架,僅最東端之17號倉庫跨度略大而增設1組吊 鞍。地坪則均為水泥粉光地坪。

世界遺產對照 巴赫萊要塞

兩者在當時皆具有 相當重要的功能

斗南車站

種類 其他設施

斗南站原稱他里霧,於1903年(明治36年)12月15日嘉義至他里霧間鐵路通 車,即於現址設站原木 簡陋站房

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地方制度改制「他里霧」改稱「斗南」

因業務成長及展望未來發展,於1945年(昭和20年)3月改建為大斜屋頂磚

站房建築,為臺灣日治時期改建的最後一個火車站

特徵觀察

建築類型為單體建築,磚木 結構,屋頂形式為西式屋架。

雙層四坡頂站房建築,為台灣日治時期改建的最後一個火車站。

型制風格充分展現該時期建築美學。

日治時期中型站場,為日人在台最後營建車站建築具歷史性及稀少性。

具交通文化之歷史價值。

世界遺產對照 福建土樓

兩者皆充分展現該 時期的建築風格

北港鎮安宮

種類 寺廟 北港鎮安宮興建年代說法有二:

一、依光緒11年(1885年)的〈水月庵帳

冊〉,曾記載捐獻王爺廟(鎮安宮),故推 判當時已設有此廟

二、文獻《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王爺 廟」創立於光緒12年(1886年),兩種文 獻提及的年代相近,推判鎮安宮興建年 代不晚於光緒12年(1886)

民國40年(1951年)「三益境」居民發起 重修,由廟方發包將舊廟全部拆除重建 ,經費由地方人士響應捐款,甚至曾礙 於經費不足借款,即使經費拮据,廟方 仍延聘同時期在北港朝天宮整修之匠師 ,由江清露製作鎮安宮泥塑與剪黏。歷 經四年至民國44年(1955年)12月終於 完成修建以成今主廟格局,並懸匾「北 港鎮 鎮安宮」仲秋吉置。據廟方表示, 二戰後國民政府要求每一座廟均需有 「廟名」,故以「鎮守四方、合境平安」為 宗旨,峻工後命名「鎮安宮」

特徵觀察

建築物之燕尾屋脊目前嚴重髒污損壞,粉刷層局部剝落,屋頂之剪黏裝飾 局部剝落損壞。

鎮安宮平面為單進前帶拜亭之平面,面寬僅有單開間,正殿與拜殿相連不 設天井,故保留了較深的內部空間。廟前設一對石獅,門扇為三關六扇門,

從大門處即可望見神龕內祭拜的主神。拜殿兩側各開一扇圓拱門通往左右 兩側的金爐及外側通道。

世界遺產對照 宗廟

兩者皆傳達宗教信 仰在該時期對於建 築形式的主導性

臺中一中校史室(舊稱:第一中學校

講堂)

種類 其他設施

臺中一中創校於日治大正4年(1915) ,本講堂建築則創建於日治昭和12年 (1937),當時名稱為「臺中州立臺中 第一中學校講堂」,作為學校師生集 會之室內場所,內部並設有講臺及存

放「教育勅語」與「御真影」之奉揭所

戰後(1945~),學校於民國57年 (1968)配合九年國教改制為「臺灣省 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講堂改稱禮 堂,並於民國84年(1995)整修改作 「校史館」

民國93年(2004)臺中市政府以臺中

一中為日治時期臺人創建第一所學府

,為中部地區從日治至今高中教育象 徵,具有文化發展與教育史意義,以

及建築研究價值,公告登錄為歷史建 築

特徵觀察

立面設有入口門廊,兩側長邊處各設置三處入口。屋頂為二坡水形式,主 要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樑、柱與磚砌牆體之混合構 ,上部並承西式鋼桁 架。立面雖具有現代建築之簡潔性,但在立面開口形式、分割比例上,仍遵 循古典建築強調比例分割與對稱之特性,與臺灣1930年代中,兼有西方歷

史式樣與現代建築特質之「過渡式樣」,反應出時代風格。

為一矩形之廣間型建築,座西朝東,自門廊進入後即為集會場,西側施作 架高木地板以作為「講臺」空間,並在後側突出奉揭所(奉安所)之空間,放

置「教育敕語」(明治天皇頒布之教育理念文件)與「御真影」(當代天皇、皇 后之肖像寫真),為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對臺灣學童進行「國民精神涵養」之 見證。

南部

新營縣府日式木 官舍 昭和10年由本田三一興建 1948~1951年戰後由國有財產局接收 1951年土地產權登記於臺南市政府 2010年指定為歷史建築 2012年委託辦理調查研究與再利用計畫 種類 宅第

特徵觀察

新營縣府日式木 官舍的主體建築採用寄棟型屋頂,旨在突 出妻切式的入口形象。在玄關和應接室的北向立面增加了一 個屋坡,以進一步強調入口的意象。建築外牆使用編竹夾泥 牆,外覆雨淋板,地板抬高並設有磚 基礎,底部留有矩形

通氣口,以避免潮氣滲入。前後的中介空間連接室內外,大

面積的門窗增加了室內的光線,同時將庭園景觀引入室內。

為了滿足功能需求,炊事場和便間等服務性空間位於建築的 東西兩側,屋頂高度較低並凸出主體建築。 世界遺 產對照

八田與一故居群

1. 八田與一和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之關係,為原台南縣甚至是台灣的 重要歷史記憶,其故居群具保存必要。

2.八田與一故居群在建築過程因時間短、數量多,故有其特別配套技術,

具有文化資產價值。 種類 宅第

特徵觀察

1 為雙拼對稱式格局,以磚牆分隔庭園,兩戶各自有獨立的空 間和出入口,為當時擔任機械技師的市川勝次與田中義一所居 住。2 為八田與一技師全家當年居住之處所,修復前僅存部分 基礎與基座。2011 年修復完成後,亦將昭和時期所增建的洋 間書齋恢復,為獨棟和洋式建築。3 為獨棟和洋式之建築。為 當時機械係長藏成信一居住之處所,後來由擔任烏山頭出張所 所長赤堀信一入住;赤堀技師之長女綾子和八田技師之長子晃 夫結婚,為八田與一的長媳。

石見銀山 與環境地景的關聯

原龍崎庄長官舍

龍崎庄長官舍屬日治後期建築,為日治時期臺南地方行政系統及龍崎地 方發展史之見證,有其文化歷史意義。該建築因應龍崎地勢,位處坡地與 制高點,主入口在側面,開窗部分皆有極佳視線與景觀,與平地的官舍建

築比較,具有其特殊性。
種類 宅第

特徵觀察

建築樣式採日式與西式混合,其座敷、次間、居間、踏入、緣側 等格局尚存,並保存良好。窗櫺分割形式靈巧,入口門楣等採 自然木彎曲形式,具巧思且精緻。

石見銀山 建築架構與 內部尺度

林鳳營車站

種類 車站

林鳳營火車站於日昭和 8 年(1933)興建,站房於民國 40 年(1951)曾翻修

過,月臺上之候車亭則仍維持不變。林鳳營火車站是臺灣僅存幾棟日式 木 火車站之一,深具美感與時代意義,可為台鐵發展史留下歷史軌跡。

特徵觀察

車站主體採日式四坡寄棟頂,坡面四脊保存鬼瓦福神原貌,建 築形式優美,入口處木作矮屏、屋架通風口與迴廊屋架都是它 的特色。 候車室三面繞以木作迴廊,木作迴廊之木柱,由上下 兩根木材,以斜口螺栓對接的方式構成,木柱立於錐狀洗石子

基座上,上承水平檁材,雙向並輔以斜撐構材。

世界遺 產對照 貝爾尼納鐵路 鐵路與交通相同

原岡山日本海軍航空隊宿舍群(醒村)

種類 宅第

醒村位於岡山區介壽路往空軍官校方向的第 6座眷村,緊鄰陽明公園、兆

湘國小、欣欣市場,乃是日治時期日本海軍航空隊高級飛行員的宿舍群。

二次大戰結束後,整個岡山海軍航空基地被中華民國政府所接收,後成 為空軍訓練司令部的基地。民國 38 年 (1949) 間空軍官校、空軍通訊電子 學校、空軍機械學校等相繼在岡山基地復校,大批空軍要員轉進台灣,醒 村成為空軍三校遷台後官校飛行教官的宿舍群,因四川成都飛行教官宿 舍就叫醒村而名之為醒村。

特徵觀察

立面連續拱圈迴廊,木 屋頂,圓拱型窗台,外牆洗石子。 對稱之使用單元,二樓內有日式之編竹泥牆及木地板,配合日 治時期引進之中同柱式西式桁架。

世界遺 產對照

卡爾斯克魯納軍港

有軍事象徵,在兩個案例中都可以

看到軍事符號或寓意

新濱町一丁目連棟紅磚街屋

種類 宅第

新濱町街屋群位於哈瑪星地區,哈瑪星是高雄市第一個現代化街區,新 濱町為該區之舊町名,其一丁目、二丁目為日治時期最早的築港埋填地,

即今日哈瑪星地區最早發展之地帶。本案建物位於新濱町一丁目 49 番地

,因位處碼頭通往火車站之轉角位置,故運送業、貨物貿易業者多集中於 此,並以糖粉、雜貨批發為主。

特徵觀察

屬紅磚 連棟式街屋,以兩層樓高度且沿街面形式,主要結構 以磚石承重結構為主,立面採用四柱三開窗方式,且立面元素

為紅磚、洗石子、面磚、水泥粉光作為牆體設計,而女兒牆上有

幾何圖形作為裝飾。

原岡山日本海軍航空隊B1~B10宿舍群)

種類 宅第

岡山樂群村原是日治時期日本海軍航空隊高階軍官的宿舍群。有飛

行場才有海軍航空隊,日治時期高雄地區最重要的飛行場就是岡山

飛行場,昭和 14 年 (1939)12 月 1 日正式 啟 用,當時是以民航為主。不 過,隨著中日戰爭擴大,台灣扮演支應日軍南支南洋作戰的角色日益 重要。

特徵觀察

樂群村官舍區包括許多棟獨棟獨院或是雙併的官舍,1945年

二戰後進住之住戶自行隔間居住;多數建築為磚 ,基座抬高

仍可見通氣孔。 建築外牆以水泥砂漿裝修,檜木門窗均尚存,

窗戶設有鐵窗;屋頂主要為斜屋頂形式披覆水泥瓦,屋簷下方 為木構裝修。

世界遺 產對照

卡爾斯克魯納軍港

有軍事象徵,在兩個案例中都可以

看到軍事符號或寓意

陳中和紀念館

種類 宅第

大正 14 年 (1925)4 月 3 日下午,日治時期高雄首富陳中和位於苓雅寮 的磚 二樓洋風宅第舉行落成儀式。陳宅坐落苓雅寮臨港地帶,向

象徵著陳家事業之昌盛,

西、南眺望可盡收海港一望無際的迷人景觀;而豪華精美的建築風格
內部空間則是「九宮格」型式,隱含主人翁對 於家族成員生活空間倫理的苦心安排。

特徵觀察

當時的苓雅寮西鄰海邊、東接鳳山,為清領末期重要市街中心 之一,但民間自行興建的西式建築仍不多見,此宅第初建時為 高雄第一座洋樓,亦為台灣少數私人洋樓之一。

世界遺 產對照

原牛挑灣公學校校長宿舍

種類 宅第

本建築為 1915 年(大正四年)落成之日式校長官舍,歷經 98 年 歲 月, 建築物屋身採磚木混合 建築,為地上一層構 ,建築物主體採用高 級檜木所建 ,2005 年(民國九十四年)曾爭取經費修復,基座四周 為防蛇,採用抿石子的方式圍起來,仍留部分通風口,整修時仍保留 建物原檜木主結構、地板、天花板、部份拉門仍為舊結構,所以 靜 優雅的木質建物座落於校園一隅,入 內 參觀仍隱約可感受到當年歷 史變動的軌跡。

特徵觀察

日式宿舍,建築物屋身採磚木混合 建築,為地上一層構 。

建築物屋身採磚木混合

建築,為地上一層構 ,建築物主體

採用高級檜木所建 ,本宿舍為該區域教育發展過程重要象徵 ,且為朴子區域內小學校校長宿舍的唯一實證,除具稀少性外

且符合歷史建築登錄之具歷史文化價值基準,因此登錄為本縣 歷史建築。

民雄放送所,成立於 1940 年(昭和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是繼臺北 放送局、臺南放送局及臺中放送局成立後,在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相當 重要的廣播電台之一。民雄放送所成立的背景,主要是日本對中國展 開侵略後(支那事變),日本政府部分的軍事策略,冀望能以臺灣作為 日本南進政策中的據點,並透過現代化電波作戰的方式,而達成「東

中央廣播電臺民雄分臺日式招待所
種類
亞共榮圈」的戰略夢想 。
宅第

特徵觀察

中央廣播電台民雄分台舊招待所整體外觀大多為傳統日式建 築的特色。入口門廊處由兩根門柱支撐門,基座為洗石子裝修

,嵌以不規則卵石,為日式住宅常見之門廊做法。舊招待所外 牆做雨淋板構 ,基礎與地坪部分抬高作通氣層,因此在立面

上形成通氣層(通氣孔)、雨淋板牆身及屋頂之三段式 型特 色。

中央廣播電臺民雄分臺日式宿舍區

種類 宅第

民雄放送所,成立於 1940 年(昭和十五年)9 月 28 日,成立背景在於日本

對中國展開戰事後,日本政府冀望能以臺灣作為日本南進政策中的據點 ,並透過現代化電波作戰的方式,達到統治的目的。而中央廣播電臺民 雄分台日式宿舍區,即為日治時期民雄放送所之官舍,位於民雄放送所 基地南側。

特徵觀察

建築周圍及及住宅庭院中央以水泥板牆作間隔,部份宿舍圍牆倒 塌及拆除。各宿舍皆為一樓層設計。宿舍採用之屋瓦為水泥瓦

(理想瓦),整體形狀呈現波狀,左右兩側屋瓦交疊亦有特殊處理 ,瓦片右側設置兩道寬度約 1cm

之圓弧突出條狀物,條狀物中

間形成之溝槽,可防止側移增加瓦片穩定性。

蒜頭糖廠木

宿舍區(含甘堂)

種類 宅第

蒜頭糖廠創建於日治明治年間,其前身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所轄的「蒜 頭工場」。1908 年(明治四十一年)開始建設輕便鐵道、製糖工場、倉庫、

行政辦公室、宿舍群等建築物與相關設施,1910 年(明治四十三年)落 成開工。蒜頭糖廠的 產 能頗高,在明治製糖位居首位、於全臺所有糖廠

中則排行第四,被譽為「明治寶庫」。

特徵觀察

本區 11 棟建築現況屋頂型式分為四種:副廠長宿舍、高階宿舍 等七棟為雙坡的「切妻 」屋頂;另有兩棟高階宿舍棟為四坡的 「寄棟 」屋頂;廠長宿舍為「寄棟 」加增建的八角屋頂;甘堂(公 差宿舍)則是「寄棟

」加「入母屋 」屋頂。

高雄火車站

種類 車站

日治時期的新高雄驛(今高雄火車站)是當時為配合大高雄都市計畫所新 建的鐵道車站,昭和 12 年 (1937)8 月間開始整地,車站主建築於昭和 14

年 (1939) 動工,昭和 16 年 (1941)6 月 20 日竣工 啟 用。新高雄驛大大紓解 舊高雄驛 (即高雄港站 )的運輸量,往後更成為南臺灣鐵道旅客輸運的總 樞紐,並帶動高雄市快 成長。

特徵觀察

車站主體在外觀上採用與日本傳統大寺廟和貴族家庭專用的「唐 博風」式攢尖頂屋頂,但其內部則為西方的格局,整體是一種和

洋混合搭的建築,也被稱為「興亞帝冠式」建築。「興亞」是強調東 方建築的風貌,而其屋頂上方仿唐朝建築的四角攢尖頂,最具特

色!遠遠望去,整個高雄火車站宛如被戴了一頂大帽子,所以也 可以稱為「帝冠式」建築。

世界遺
產對照 東大寺 材料構法與氣勢的展現

旗山車站(原旗山驛

種類 車站

明治 43 年 (1910)8 月 20 日,高砂製糖株式會社所修建的九曲堂至旗尾的 鐵道線開始營運。蕃薯 藔驛(旗山車站)站體約創建於大正2年(1913)至大

正4年(1915)間。八角形尖頂彷如西方童話世界裡的小屋,然而三角形屋

頂、山牆和 內 部骨架儘是日本傳統建築工藝,特別是當時相當流行的 「褲腰屋根」,更是滿滿的日本風。如此一來,整體建築構成一種獨特且 深富多重視覺享受的和洋混搭式樣,至今仍顯得輕巧與別緻。

特徵觀察

型式樣融合日本及西方風格。

左邊為八角形候車室,右邊為山牆面,中央有半圓形山形飾面, 為後期添加物。

世界遺 產對照

美濃警察分駐所

種類 車站

美濃舊派出所設立於1902年,位在當時全庄之中心位置處,後於 1928年

間始建成具有東洋特色的派出所。舊派出所為鋼筋混凝土

建築,立面

至今狀況仍佳,具體反映當時材料挑選的嚴謹與施作態度的認真。舊派 出所後方有舊宿舍,亦有近百年歷史,目前皆為閒置空間,建築本身經 過 歲 月的侵蝕已部份破壞,需進行修繕。舊派出所是日治時期美濃鎮的 政經中心,只是隨著時代的轉變,周邊的百年美濃國小已煥然一新,庄

役場、信用組合、永安老街、火車站和美濃穀倉等日治時期老建築,都已 拆除或重建,只剩舊派出所屹立不搖。

特徵觀察

舊派出所目前建築本體外觀尚保存完整,不過左右兩邊建築屋頂 部分已塌陷,整體建築為一坐北朝南長方形建築,中間通廊,左

右兩側為辦公室及所長宿舍,正面採用洗石子及面磚。入口處採 用圓窗,山牆面使用泥塑裝飾,兩側的辦公、宿舍空間用凸窗增

加採光及立面變化,背面則以日式宿舍形式,抬高基座、立面採 用大片落地拉門,與前方風格迥然不同。

三個門廊入口,門廊上方還留有氣窗,屋頂用以日本水泥瓦,牆 身為築編泥牆,牆面使用雨淋版交接處採金屬接合。

宿舍為長方形建築,有
世界遺 產對照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 東洋特色

原六龜里池田屋

種類 車站

美濃舊派出所設立於1902年,位在當時全庄之中心位置處,後於 1928年

間始建成具有東洋特色的派出所。舊派出所為鋼筋混凝土

建築,立面

至今狀況仍佳,具體反映當時材料挑選的嚴謹與施作態度的認真。舊派 出所後方有舊宿舍,亦有近百年歷史,目前皆為閒置空間,建築本身經 過 歲 月的侵蝕已部份破壞,需進行修繕。舊派出所是日治時期美濃鎮的 政經中心,只是隨著時代的轉變,周邊的百年美濃國小已煥然一新,庄

役場、信用組合、永安老街、火車站和美濃穀倉等日治時期老建築,都已 拆除或重建,只剩舊派出所屹立不搖。

在製作報告過程中體到日式、中式、西洋融合、激盪 出的建築之美 — 黃任寬

透過這次的作業,我了解到日治時期在台灣所建 的諸多建築因為融合了西洋建築風格,因此與台灣

傳統建築大不相同,別具辨識度 — 品維

在製作小書的過程中,我學習到日治時期的建

工法以及建築材料的選用 — 何丞翔

心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