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社大教師手冊

Page 1

序 - 迎接終身學習時代 松山社區大學校長 蔡素貞

大前研一在《一個人的經濟》一書中提到日本過去二十年來 的人口出現了結構性的劇烈變化,逐漸從核心家庭轉向一人家 庭,從電視收看調查,已有 48%的人都是一個人收看節目,身旁 陪伴的不是家人而是寵物兒女。許多女性選擇不婚,至於那些結 婚的,到了 50、60 歲,有不少人決定離婚,加入龐大的單身族, 70 歲以後,配偶過世,又恢復單身,使得「一個人的經濟體」愈 來愈大。所以在日本單身反而是 20 歲以上世代最大的族群。 雖然臺灣一人、夫妻二人家庭比例還沒日本高,但不婚、離 婚、不生,已成為臺灣社會普遍現象,加上臺灣生育率早登世界 最低排行榜,深信一人家庭竄升速度絕對很快趕上日本。當臺灣 急速邁入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甚至家庭結構將由核心家庭轉變 為一人、夫妻二人家庭時,教育資源、教育政策卻未見全盤轉化 以因應快速變遷的人口結構,仍拘泥於前段正規學習體系,將大 部份眼光放在前段正規教育,未能前瞻的將重心轉移至終身學習 上。 過去你我父母將所有關愛眼神投注在你我的教育上,等你我 長大成家有了孩子,又將畢生積蓄投資在孩子身上,你我有沒有 想過,當一人、夫妻二人家庭時代來臨時,你必須投資你自己, 而投資績優股就是終身學習。若是你在人生後六十年不再學習來 1


提升自己的職能,你將無法面對各種時代挑戰;同樣對一個國家 來說你的國民在完成基礎教育後,不再成長不再學習,你的國家 知識力及競爭力,將會急速下降。二十一世紀終身學習不再只是 促成個人成就,只是在職訓練、回流教育;而是轉換社會根本的 機制,甚至是社會穩定、城市繁榮、國家發展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所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2006 年正式將 UNESCO 的教育研究所 (簡稱 UIE)改名為終身學習研究所(簡稱 UIL),可見終身學 習在現在及未來的重要性。再者世界各國咸認終身學習是確保國 家存亡及提高競爭能力的必勝戰略,而由國家層級擬訂及推動終 身學習計畫,如英國 Skills for Life、芬蘭的 The Joy of Learning、 日本的生涯學習政策、新加坡的 Manpower 21 等。各國也紛紛提 出國家資歷架構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NQF),如澳 洲資歷架構 AQF、香港資歷架構 HKQF、歐盟資歷架構 EQF,將 技職教育納入終身學習,對個人學習成就給予統合資歷認可,為 確保國家發展和競爭力並提出國民核心素養或關鍵能力,作為終 身學習內涵。韓國十年前也推出學分銀行制度,將終身學習提升 至憲法層級,有效提昇成人高等教育,保障成人受教權。 臺灣雖在 1998 年就提出「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較之歐 美可說是同步的。十三年過去了,縱然 2002 年教育部通過「終 身學習法」、2006 年開辦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2006 年邁向 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2009 年推動終身學習年、2011 年推出 224 大學入學專案,但中央一直未能就終身學習學位法、 2


對認可全民學習成就相關法令完成修法及立法工作,以落實白皮 書的精神。 成人學習權需國家給予保障,但我們從目前終身教育經費僅 佔總教育經費 4%,而台灣總人口其中 21 歲(大學學齡)以上人 口約占 73%,接受終身教育的人口數(18 歲以上)更高達 79%, 從經費數與人口數對照是相當懸殊的,是不符公平正義原則的。 在此全國社大無不企盼政府能正視終身學習法位階過低、終身學 習經費偏低、跨部會資源整合缺乏統整機制之問題。修正不合時 宜的法制,打破老舊的學位授與框架,建立學習成就認證制度, 在政府組織重整時刻,於行政院成立跨部會的終身學習推展委員 會,為臺灣奠定終身學習的永續基礎。 當 18 分都可以進入大學時,大學學歷已是任何人都可取得 的資歷,那麼為什麼成年學習成就,卻無法被合理且有尊嚴的被 承認呢?保障全民學習權與認可全民學習成就,是全民需認真對 待與爭取的!終身學習跨步走,不是口號,應是行動與具體作 為,從個人到國家,都應該是時代浪頭的有為者! 身為終身學習教席的社大老師們,我們不僅應正視、認同你 我在終身學習時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時代浪頭你我有責任以 具體行動投入終身學習行列,扮演一有為者,共譜臺灣終身學習 的璀璨樂章。

3


錄

序 目 錄 第一章

松山社大的源起與理念 松山社大的辦學歷史與願景 松山社大的在地經營 社大組織與中長程發展計畫

第二章

認識松山 松山區城市背景介紹 松山區教育之發展現況分析

第三章

校務行政與學員資料分析 師資延聘制度與師資培訓計畫 松山社大學員資料分析 社團運作與成立辦法

第四章

課程經營與教學設計 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制度 特色學程的規劃與發展 課程設計與課綱填寫要素 優質課程評選參考資料

第五章

教師專業知能與社大精神講座 倡議社區大學的初衷/黃武雄教授 成人心理特性與教學原則/黃富順教授 轉畫自我解放力量至公共領域/陳君山教授

跨越技能導向的社大生活藝能課程/游進年教授 4


第一章

5

松山社大的源起與理念


松山社大的辦學歷史與願景 松山社區大學是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徵選委託財團法人泛 美國際文教基金會承辦,基金會成立於 1989 年,其宗旨在促進 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為提升基金會的公共事務參與程度,美加 集團以其 40 年的社會教育經驗投入社區大學的經營,希望能協 力松山區的願景發展,並帶動社區終身學習熱潮。松山社大從 92 年 2 月創校初期假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設立,惟至 95 年 3 月 起考量交通位置與校務發展,遷移校本部位置至臺北市中崙高級 中學,辦學至今已邁入第九年。我們秉持教育部『終身教育法』 的政策方針,以「推動終身教育,建構公民社會,深耕社區文化, 關懷弱勢族群」為本校之辦學理念。希望能為臺灣公民社會提供 知識的動力,保障弱勢族群學習的權利,激發社區學習型組織之 萌芽,加速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及培養未來世紀的新公民,這 是松山社區大學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的願景。

本校的辦學理念與目標,主要透過六個面向的界面整合來落實: 一是社區深耕與社區人才的培力、二是公共參與與公民意識的提 升、三是國際交流與全球議題的關注、四是環境守護與河川教育 6


的深化、五是弱勢關懷與多 元文化的推動、六是藝文推 展與文化公民社會的摧生。 為落實這六大面向,我們也 朝課程深化及人才培力做為 支持根基,透過學習的引 導,成為個人改變的動力, 再經由人的改造,讓社區的居民能關心社區關心社會公共議題, 參與社區與社會改革工作,進而達到社區的改造社會的改革。讓 社大不僅是學習場域,更是實踐與行動基地。 此外本校將以建構松山區終身 學習體系為核心,因而辦學方向也 將匯入以下重心:1.促進在地教學 資源之整合與提升;2.協助民眾與 社區 E 化發展;3.建立在地文化生 活圈,建構有特色的松山學;4.強化社區學習體系成效。讓社大 成功扮演:知識管理、社區培力、資源整合、系統動力之角色。 而這些努力也讓松山社大從 2007 年迄今連續四年榮獲臺北市教 育局評鑑特優之肯定。

7


社大組織與中長程發展計畫 *社大組織 校務會議

校務發展委員會

松山社區大學校長 / 蔡素貞

校務顧問

行政系統

教學系統

主任(行政) 宋偉強 (分機13)

主任(社區) 傅佩玲 (分機26)

執行秘書(行政) 簡舜哲 (分機24)

執行秘書(社區) 吳碧霜 (分機15)

教務組 / 林秀如 (分機25)

學務組 / 王冠婷 (分機22)

策略聯盟單位

志工組織

教學發展委員會

各學程召集教師

會計組 / 吳欣芸 (分機23)

志工社

課程審查委員會

美編組 / 王瓊萩 (分機27)

資訊組 / 詹政崇 (分機14)

自組性社團

公共性社團

總務組 / 張榮華 (分機27)

非公共性社團

出納組/范蕙蘭 (分機27)

*中長程發展計畫 理 發展 念 目標 松山 學的 建 構

行動方針與策略 松山學的建構我 們切入層面大概 有幾個層次: 一是為松山區找 記憶; 二是挖掘松山現 有發展現況與困 境; 三是透過願景形 塑,讓松山人重

近程計畫 100-101 年 1.推動鄉土教育教師 培力營隊 2.推動社區文史生態 導覽-手機篇 3.推動智慧城鎮 4.推動健康城市永續 計畫 5.街廓社區營造的推 廣 6.松山人的持續出版 8

中長程計畫 102-104 年 1. 建立在地文化 生活圈,建構有特 色的松山學 2.規劃松山學研討 會 3.規劃松山願景會 議 4. 松山學的出版 5. 松山學的營造 成果國際發表


社區 學習 體系 的推 動

新找出一個更宜 居的幸福家園藍 圖。 透過知識管理、 社區培力、資源 整合、系統動 力、團隊合作來 建構松山區社區 學習體系

社 區 深 耕 社區 人才 培 力 永續 健康 城市 的營 造

公共 公 性社

社區實務培力工 作的推動

1.推動永續松山 健康城市營造 2. 健康休閒指 標促進方案 3.環境生態指標 促進方案 4. 社福安全指 標促進方案 5. 教育文化指 標促進方案

公共性社團的輔 導與開發

7.推動鄉土教育營隊

1.松山區社區學習體 系的推動-促進在地 教學資源之整合與 提升 2.協助民眾與社區 E 化發展,縮短數位落 差 3.輔導成立學型型社 區強化社區學習體 系成效 4.建構松山社區學習 的資料庫。 5. 社區行動圖書館 的推廣 1.社區經理人培力 2.社區領袖人才培力

1.行動研究與策略 修正 2. 推動 e-sky 社區 網路學習機制 3.拓展學習型社區 的輔導數 4. 社區學習組織 自主運作與組織 回饋

1. 推動永續松山健 康城市營造 2. 參與台灣健康城 市聯盟或國際健康 城市聯盟大會之徵 稿 3.健康校園的營造與 推動 4. 社區健走教室、健 走隊與健走步道的 持續推動 5. 健康減重推廣 6. 辦理第四屆食神 盃健康飲食烹飪比 賽 社團共學計畫的推 展

1. 辦理第五屆食 神盃健康飲食烹 飪比賽 2. 國際健康城市 的互訪的規劃

9

社區人才培力與 社區蹲點計畫

社團回饋機制的 推展-社團輔導社


團的 共 強 化 參 地方 公民 與 會議 與公 共論 壇的 辦 理 公共 議題 的關 注與 推 動 公民 講座 的深 化 課程 公共 化的 推 動 永續 健康 城市 的推 動 國際 交流 活動 的推 國 動 全球 際 議題

推展社區論壇讓 社區議題在社區 發酵

1.松山人的擴大發行 2.社區議題的倡議與 論壇辦理

1.松山人的擴大發 行 2.社區議題的倡議 與論壇辦理 3. 社區議題的公 民行動

推動「議題旅遊」 推動「議題旅遊」 到環境事務人才的 培力

推動「議題旅遊」

人權法治課程的 推動、公民講座 之公共議題規劃 比例提高 公民記者培力、 公民新聞平台的 開發

議題式及論壇式公 民講座週的規劃

議題式及論壇式 公民講座的規劃

課程公共化交流觀 摩研討會的辦理

課程公共化教案 出版

持續四大指標的 修正與改善、

健康城市的國際城 市交流

健康城市的國際 城市交流

國際交流的深化

兩岸終身學習的經 驗合作

亞洲姊妹市的合 作與互訪

地球暖化之綠能 推廣

1.推廣綠能綠建築綠 生活之相關講座 10

1.地球憲章核心精 神的推動


的關 交 注與 行 流 動 國際 文化 活動 的規 劃 國際 學程 的推 動 環境 教育 與環 境教 育獎 章的 推動 河川 守護 環 社群 的串 境 連 環境 守 公共 事務 護 人才 的培 力 原生 物種 的復 育 綠能 綠建 築的

2.推動減法生活

國教舞蹈活動及 比賽的推廣

2.結合社區學習體系 將綠能綠建築的推 動透過體系營造擴 散到社區 國際文化的展演規 劃

國際素養的培力

友善國際的推動

友善國際的推動

建構社區環境教 育內涵 推動環境獎章愛 惜水資源

1.環境課程的開設 2.環境教育獎章的推 動

1.環境教育獎章的 普及 2.社區環教教育師 資民間培力營 3. 社區環境教育 教案的出版

河川守護社群的 串連

基隆河系守護的網 絡串連

基隆河系守護的 網絡串連

環教教育人才的 培力

環境行動與環境教 育人才培訓

環境行動與環境 教育人才培訓

生物多樣性的推 廣

基隆河及濕地原生 物種調查與復育

基隆河及濕地原 生物種調查與復 育

綠能綠建築的社 區推廣

生活單車市集的持 續推動 綠能綠建築的社區 11

綠能綠建築的社 區推廣

國際文化的展演 規劃


推 廣 公益 性社 團的 培 弱 力 勢 社區 弱勢 關 關懷 支持 懷 團體 之整 合 協助 弱勢 家庭 的學 習 權 高齡 者的 關懷 與學 習

社區 藝文 活動 的規 劃 生活 藝能 課程 藝 公共

推廣 1.獻木松山公益修繕 社的服務擴展 2.愛心社、義剪社、 社區關懷健康促進 食藝社的協作與推 廣 1. 蝸牛漫步新移民 行動彩屋的全國巡 迴組織串連 2. 社團公益扶植團 隊的推動

公益性社團的培 力與輔導

寒暑期家庭營隊 的辦理

1.說唱藝術家庭共學 營 2.縮小數位落差 3.新移民課程的多元 開發

1.家庭共學營 2.新移民就業培力

黃金俱樂部、長 青學苑的推廣

1.2012 敬老音樂會 2.獨居長者與弱勢家 庭居安防跌訪視及 免費修繕服務

社區藝文活動的 承辦與規劃

錫口文化節的持續 推動 錫口遊學營的推動

1.黃金俱樂部、長 青學苑的推廣 2.獨居長者與弱勢 家庭居安防跌訪 視及免費修繕服 務 3. 2013 敬老音樂 會 錫口文化節的持 續推動 錫口遊學營的推 動

錫口人文講堂的 規劃

課程公共化實驗課 程的出版

公益性社團的培 力

社團公益扶植團 隊的推動

12

社團公益扶植團 隊的推動

課程公共化實驗 課程的出版


化的 文 推 動 推 師生 校外 展 藝文 展演 的輔 導與 協 力 傳統 文化 的傳 承與 推 廣

師生校外藝文展 演的輔導與企劃

師生校外藝文展演 的輔導與企劃

師生校外藝文展 演的輔導與企劃

傳統文化南管、 松山詩社的推廣

傳統文化南管、松山 詩社的推廣

傳統文化南管、松 山詩社的推廣

13


第二章 認識松山

14


松山區城市背景介紹 (一)社區評估 松山區位於臺北盆地東北方,東南為丘陵地,周圍有四獸 山、姆指山、筆架山等山峰綿亙;山麓有基隆河蜿蜒流過,原屬 原住民平埔族人遊獵捕魚的勝地,景色雄偉秀麗。松山古名錫口 (sigau),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狩獵區域。康熙年間已有少數漢 人入墾,至乾隆年間錫口已有店鋪和街道,1745年泉州人沈用定 居錫口,繼而安溪人接踵入墾,錫口漸成聚落。 嘉慶年間(1796-1820)錫口市街是艋舺到噶瑪蘭(宜蘭)間的 要道,居民利用基隆河水運之便,往來兩地販運貨物。商旅往來 消費,帶來錫口市街之繁榮,故有小蘇州之稱號,街上茶樓、酒 肆不計其數。後因基隆河河道淤積,船隻無法靠岸,加上鐵路通 車,錫口風光日漸失色。 明治 39 年(1906)日人將九個街庄合併為錫口區。大正 9 年(1920 年)日人推行地方改制,將錫口改為松山,設松山庄, 改制後松山庄隸屬臺北州七星郡,1938 年松山庄劃歸臺北市。 1946 年臺灣光復時,松山庄與中崙庄合併為松山區,轄有 26 里, 面積 20.7474 平方公里,人口二萬二千餘人。全區土地約佔臺北 市三分之一,大部份地區為農田。日據時期,由於戰爭需要,鋼 鐵與機械工業蓬勃發展,且多集中在松山庄。光復後,依政府都 市計畫,將松山列為工業、農業、住宅混合區。許多大規模工廠 如唐榮、金山、大榮、李長榮等相繼進駐。 五十年代,松山區各地大舉興建社區公寓,加上松山機場的 門面需求及美援貸款支援,建立民生社區,開拓南京東路、光復 15


南路等,為松山區奠定繁榮根基。不論是市立體育場、台灣電視 公司、大臺北瓦斯、台塑企業、台安醫院、長庚醫院、中泰賓館 等,都為松山區的發展注入活水源頭。 1990 年,松山區人口增至 45 萬,98 里,為行政管理方便,以 市民大道為界,劃分為松山、信義兩區,鐵路以南另成立信義區, 鐵路以北,加上原有中山區民有、民福、松基里為松山區。1994 年再因基隆河整治工程,河道南移,重新調整區界,將舊宗里、 金泰里併入內湖、中山區,調整後松山區有 33 里,面績約 9.2878 平方公里,民國 99 年時人口為 207,995,佔臺北市總人口數 6.37 %。 松山區總共分為四個次分區,分別是三民、本鎮、東社、中 崙次分區。三民、及本鎮地區,因為早期有渡船頭及蛇窯是主要 的經濟發展中心開發較早,但目前與其他各里相較之下就較為沒 落,三民、塔悠地區主要以休閒、自然生態環境及住宅為主,區 內有七個公園和河濱公園有大量的綠地,可以供民眾休憩,優良 模範社區的代表「民生社區」是許多退休公教人員居住的地方。 本鎮地區有松山火車站往來交通頻繁,後站出口有著名的饒河街 觀光夜市,常吸引國內外的遊客前來觀光。東社、民有和中崙地 區,是松山區較後期發展的地區,工商業繁榮許多新興的住商大 樓及百貨公司都座落於此,東社、民有地區有松山機場、國軍松 山醫院、長庚醫院,許多國家的經貿辦事處都設於此,中崙地區 有博仁醫院、臺安醫院、小巨蛋、中興百貨及許多金融大樓,已 遷校的臺北體育學院所空下來的場地,目前已改建松山區運動中 心,提供松山區民眾更多休閒運動的空間。

16


(二)人口結構 松山區共劃分 33 個里, 756 鄰,76268 戶,人口數為 209,422 人,男性 99,791 人、 女性 109,631 人,臺北市有 12 區,松山區人口密度為 22,548/每平方公里,是 12 個區中人口密度排名第二高 的區域。松山區男性年齡分 佈以 40-64 歲佔最多,34.9 %;女性以 40-64 歲居多,37.83%。而幼年人口占 17.92%,青壯 年人口占 70.18%,且老年人口 11.9%,也已到達世界衛生組織對 老人國的定義。 (二)社區願景 松山區一直以來便是引領臺北市商業化、國際化最早的區 域,松山機場坐落本區西北端,為國內航線最大樞紐,饒河街觀 光夜市,價廉物美,是民眾逛街休閒的選擇地點,以及本地特有 的基隆河濱公園景觀,造就松山景觀資源與自然空間,區內的市 民醫療網密集、教育環境完備、交通便捷、健康的休閒空間多, 且居民的社區意識、環保意識高,各種社區營造團體及營造成果 豐碩,如致力於後巷變花園等工作。衡諸松山社區發展現狀與條 件,絕對有能力可以營造一個幸福城市。 松山區於2008年集社區全體之力量投入松山健康城市之營 造迄今已邁入第四年。相關城市營造策略及行動方案都評估都市 17


型社區居民的需求並探討社區支持性組織與環境之影響,整合社 區各界跨領域之人力、物力,共同訂定推展都市型社區健康體能 推廣模式,確保健康城市永續營造及居民健康促進果效之正向循 環。 臺北市松山健康促進協會 2010年2月接獲亞太地區國際健 康城市聯盟(Alliance for Healthy Cities)通知,已成功申請加入該 聯盟成為會員,象徵著國際社會 對於松山人致力營造「健康、安 全、生態」的幸福松山的肯定。 松山健康城市,是這個城市的進 步,更是松山人的驕傲!打造一個「健康、安全、生態」的幸福 松山,是松山區居民的共同願景, 在台灣現代化與國際化過程中,松山區是引領者也是見證者。在 城市使命及願景的驅使下,2008年年底在社區各界的齊心合力 下,松山區順利遞送「WHO健康城市聯盟」入會申請相關資料, 2009年10月成功加入成為會員,2010年2月接獲通知,讓松山區向 永續發展願景又跨進了一大步。

松山區教育之發展現況分析 區域人口結構: 松山區共劃分 33 個里,756 鄰,76268 戶,人口數為 209,422 人,男性 99,791 人、女性 109,631 人,臺北市有 12 區,松山區人 口密度為 22,548/每平方公里,是 12 個區中人口密度排名第二高 的區域。松山區男性年齡分佈以 40-64 歲佔最多,34.9%;女性 以 40-64 歲居多,37.83%。而幼年人口占 17.92%,青壯年人口占 70.18%,且老年人口 11.9%,也已到達世界衛生組織對老人國的 18


定義。

松山區現有社區教育現狀 松山區內各級學校工私立共 46 所,計高職一所,高中 2 所, 國中 6 所,國小 8 所,幼稚園 28 所,電視臺 2 家,另有市立體 育場、市立體育館、小巨蛋、市立社教館、松山機場外貿協會展 覽館等。居民教育程度方面,依據松山區戶政事務所之統計得 知,松山區以 95 年年底人口靜態統計表(十五歲以上人口)來 看,識字占 99.49%,不識字占 0.51%,而教育程度大學以上佔 40.81%為最多,其次為專科佔 13.98%,臺北市識字占 98.88%, 不識字占 1.50%,而教育程度上以大學以上佔 33.29%為最多,其 次為高職佔 16.25%,可以清楚知道松山區的教育程度略高於臺 北市,依上述數字分析本區人口結構為青壯人口,教育程度甚 高,已具典型都會型態,是一個深具發展潛力之地區。 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資料查詢得知區內有 201 間的補習班, 大多以語文補習班居多,尤其是英文,其次為文理補習班,以教 導國、中小學生為主,還有許多種類例如:珠心算、電腦、美術、 音樂、美容……等,有一所社區教育大學,是由財團法人泛美國 際文教基金會承辦校址設於中崙高中內的松山社區大學,松山社 大以推動終身學習的目標,提供民眾終身學習的服務。在補校方 面有西松國小補校、中山國中補校提供早期失學民眾學習進修的 機會,提供學生彈性、適性之課程及教學,以適應學習者個別需 求及學習之差異。區內有許多的圖書館可供民眾使用,也有許多 藝文舞蹈社團帶來表演也鼓勵民眾共同參與。 19


另外松山區則擁有台北市立圖書館松山分館、民生分館、中 崙分館、啟明分館(視障資料) ,及閱覽室。除提供一般圖書, 也提供視障者閱讀之資源,充分關注到弱勢者的閱讀需求。根據 2008 年 5 月臺北市政府主計處出版之《臺北市統計年報》之統計, 松山區每千人享有藏書量,2006 年為 2,525.05 冊,2007 年為 2,654..2 冊,皆高於臺北市之平均值。每千人圖書借閱人次,2006 年為 1,058.49 人次,2007 年為 1,059.44 人次,均遠高於臺北市之平均 值,可見松山區之圖書資源與閱讀風氣,在臺北市十二區中,是 較為豐富的。其中啟明分館更提供視障者特殊的閱讀需求,在十 二區中更是獨占鼇頭。

20


第三章

校務行政與學員資料分析

21


師資延聘制度與師資培訓計畫 壹、教學發展 1.設置『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為推動本校課程之整體規劃, 讓課程朝系統化發展,並藉以提昇教學方法與課程特色,設置 『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藉以規劃本校課程整體發展方向與 特色、規劃年度課程方向、推薦優秀師資與課程、協助擬定教 師自我管理與評鑑辦法、協力提升教學方法與品質。 2.師資規劃原則與方式: 本校在師資規劃上,係配合校務中、長期發展方向、參酌相關 教育政策、結合地方特色與民眾需求, 進行課程規劃並聘任師 資,同時結合各領域教師專長,配合推動社區與社會參與。課 程規劃係由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開會討論並研議下學期課程規 劃方向。同時由各課程類組召集人召開類組教師會議,依據教 學研究發展委員會議制定之課程主軸,進行課程規劃與分工 後,送交教學委員會進行審訂與排課。委員會針對會議之共識, 進行對外邀課,並審議現有教師之教學現況,做為是否邀課之 依據。松山社區大學教師來源分別如下:『主動邀課』、『學 員推薦』、『教師推薦』、『社區推薦』、『教師自 薦』、『公 開徵聘』,在教師遞送課表與履歷後進行資格審查、面談與試 教。

22


貳、師資延聘制度 1、松山社大師資聘任程序 每學期師資聘任作業程序及時程規劃 步驟 一

時 程 第五週

第五週-第 九週

第十一週

第十二週

第十八週

程 序 進 度 召開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討論下學期課 程發展方向,並核定開課之事項 師資延聘 1.舊課續開 2.逕行邀請並頒發教師聘任 證書 3.開放徵選 課程審議一:書面初審 整理各課程新舊教師所提交之課程計 畫,召開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會議,審核 新應徵教師課程計畫。 課程審議二:面談及試教 召開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邀 請初審通過之新應徵教師報告其課程計 畫及授課方法,以確定是否進行下一階段 之聘任 新課程發表會:邀請新老師進行正式的課 程發表,並邀請學員及社區民眾免費試 聽,現場會邀請教學委員會委員隨堂評 比,並提供意見供教師參考。

23


2.聘 任 須 知 一、教師聘任程序: 應徵教師(含儲備師資):經本校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書面審 定,再經面試及試教過程通過後,報請臺北市教育局審定才列入 招生,招生人數達 18 人則通知老師開課(學術與公共性社團課 程除外) ;未排入當期課程之講師,本校將列為儲備師資。 二、教師續聘: 本校教師之聘任以採學期制,一期一聘,是否繼續聘任開 課,係以學員學習需求調查結果及報名選讀人數為依據,續聘視 教學成效與品質、學員評鑑與講師自身狀況而定。 有下列情況者列入不予續聘考量: (一)教師所開課程經招生結果,學員選讀未達基本人數(18 人) 者則不予開課。 (學術與公共性社團課程不在此項規定下) (二)上課平均缺席率高於 30%者。 (三)未能配合學校活動者,如教學研討會、課程博覽會、課前會 議、期末成果展、教師讀書會、公民講座週及社區活動等(每學期 至少參加 2 次)。 ※本校於 97-1 始,辦理各項活動時,將比照公民週發放教師 出席證明卡,於參與活動時蓋出席章 ,於學期結束時繳回辦公 室統一登錄各課程教師參與活動情形,並於成果展時對績優教師 頒獎鼓勵。 (四)經反應有不當促銷行為或言論不當損及學校校譽,經查證屬 實者。 (五)上課遲到 20 分鐘以上達 3 次者,且未於事前請假者。 (六)未按排定時間上課,私自更動上課時間 3 次以上,且未事先 24


報備者。 (七)校外教學未於事前申請,達 2 次以上者。 (八)教師不得慫恿學生報名老師校外私人開設課程,經查證屬實 者。 (九)課程表請按規定日期與文件格式以電子郵件繳交,每學期需 繳交一次,未依規定者繳交無法排課。 (十)正式開課後,教師應將課程表中安排的課程如期授完,學期 課程當中,不得隨意以各種名義或因素停止課程之進行,若有此 情況將列為重大違規,並予解聘,其中造成學校需退費處理損失 之部分由教師鐘點費中扣除。(如有特殊情況經校方及學員同意 可請代課老師代理未完成之課程) 。 三、教師須注意事項: (一)為有助於下學期開課之順利,教師們請儘速完成團報手續, 以免人數不足無法開課。 (二)校方依照實際報名人數及上課需求,安排使用教室,如不敷 使用可與校方協商,但不得隨意要求指定教室。 (三)課表之繳交: *僅接受依規定使用本校格式之課程表,並依規定時間寄回 教務電子信箱。 *每期課程大綱繳交時間: 1.春季班:每年 10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截止。 2.秋季班:每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截止。 (四)講師應扮演學員與學校之良善溝通橋樑,並且有義務協助校 方安撫學員各項無理要求。 (五)每位講師於每學期開設課程不得超過 2 門課,為避免教室資 25


源過度浪費,除非所開課之班級每班學員 人數皆超過 30 人,始得開設第 3 班。 (現有教室空間已不敷 使用) 四、教師鐘點費發放標準: (詳細說明見教師手冊) 學員人數 講師費 10 人以下 原則上不開課,除非教師要求,鐘點費以所收報名費計 10-13 人 1600 元/次 14-17 人 2000 元/次 18-40 人 2400 元/次 41-50 人 2550 元/次 51-60 人 2700 元/次 為維持教學品質,每班以不超過 60 人為原則 ● 18 人以下課程,需經校方評議是否開課,且教師須簽定應聘同意書 後,始得開課。 ● 講師鐘點費以每九週為發放單位,每學期第九週計算(依實際上課 數) ,第十週發放。第二梯次計算時間為補課週(第十九週) ,發放 時間為第二十週。 ● 校方保留課程開課與否的權力。 ● 學術課程與公共性社團課程,不在此項規定下。 ● 人數採計前九週以第四週加退選完成為採計點;後九週以第十四週 為採計點。

3.師資培訓計畫 一、教師進修之鼓勵與獎勵 為了鼓勵老師自我成長,本校率先於 97-1 公布實施『松山社大 教師成人教學知能進修鼓勵辦法』 ,並實施『教師進修護照』登 錄制度,凡參與進修研習活動時數最多前六名者,校方將頒發 獎狀與獎金(或禮品)以作為鼓勵;另外,為強化進修意願提 升課程品質,99 年我們修改進修獎勵法,期望以『學習鼓勵學 習』的方式,老師只要累計參與成人或社區教育研習時數累計 滿 48 小時,可免費選修一門松山社大課程,第二門依此類推。 26


二、100 年師資培訓計畫 *本校校務經營重心,除社區深耕,課程的深化與優質化一直 是核心工作重點,因此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於 97 年起除每學期 一次的教師研討會,開始試辦『教師讀書會』 ,初期期望透過教 師以輕鬆的方式進行經驗交流,同時邀請其他學校在課程經營 方面較有經驗的老師一同與會分享。97 年暑期開始,為讓課程 朝向公共化發展,由陳淑敏老師試辦課程融入公共議題的操作 ~開設了【網路記者_PeoPo 公民新聞平台建置】課程,同時研 發課程融入式教學的可能性。98 年開始有計畫的辦理十四場 『社 區大學課程之公共化暨融入式教學系列讀書會』 ,如【布藝設計 與公共議題】 ,同時也藉由實際課程推動的經驗,分享給與會的 老師。除了課程公共化外,99 年開始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針對 成人教學之特殊問題,以推動『教學行動研究工作坊』的方式, 帶領課程教師進行專業反省與探究,過程中強調觀察、反省與 行動,希望能發展出理想的教學方法與策略,藉行動研究以改 善教學方法,提昇社大之教學品質與學員之學習動力。97~99 年平均每月辦理一場相關教師教學研究,在這三年來,松山社 大課程發展確實受到相當大的成效與改變,目前已經有相當多 符合社區大學核心精神的課程持續進行中。 三、進入 100 年師資培訓計畫將分三個層面發展: 在教師的培力上,將分三個層次規劃,即課程與教學資源 E 化 的培力、成人教學專業知能研習的規劃、教師課程研發能力的 培力上。 (1). 課程與教學資源 E 化的培力 96 年本校就強化 E 化,率先邀請電腦課程教師林世山,為校內 27


老師講授部落格的開設,因而陸續開始有老師將課程部落格架 設完成。松山也是第一個將教師的部落格與社大網站連結的社 大,這個作法,最主要是讓老師課程在網路上多增加曝光機會, 同時作為現行班級相互聯繫與互動的網路平台。為讓沒有時間 到社大參加相關課程的人可以藉由數位化的學習方式,讓忙碌 的現代人,可以隨時學習相關的知識。 100 年起,為強化社區學習體系之功能,本校將以數位教案發 展為重要發展目標,將與老師討論教案及發展方向、導入製作 軟體與技術、邀請授課教師來規劃課程錄影、數位教材製作、 數位教材之通路等。 (2).成人教學專業知能研習的規劃 去年松山社大成人教學專業知能研習以成人心理特性與教 學 原則來規劃,今年將逐次提昇教師專業知能為軸,邀請學者專 家主題分享,課程規劃將涵括成人教學設計案例分析及經驗分 享、成人中途輟學的原因與因應、成人生涯發展、諮詢與輔導、 社區大學的時代使命與教師角色、教學媒介的應用、中高齡人 力資源發展與學習、社區教育及學習型組織等。學者專家擬邀 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胡夢鯨教授、蔡秀美教授;師範大 學林振春教授、張德永副教授;玄奘大學黃富順講座教授;師 大游進年教授等蒞校 主講。 (3).教師課程研發能力的培力 在個別課程研發能力上,將持續每個月的讀書會-松山社大課程 行動研究工作坊,做不同主題的規劃。第一次將規劃「議題旅 遊」將教師帶入議題現場,希望能強化社大課程公共化及社大 教師的社區與議題參與及實踐動力。此外將排定不同主題之研 28


習內容,藉以強化教師間的社群鏈結及專業能力的提升。

29


松山社大學員資料分析 1.招生狀況:本校學員選課人數從民國九十三年度到今年九十 九年度呈現持續穩定成長狀態。九十三年度選課人次 4150 人; 九十四年度選課人次 5221 人;九十五年度選課人次 6592 人;九 十六年度選課人次 6893 人;九十七年度選課人次 6880 人;九十 八年度選課人次 6824 人;九十九年度選課人次為 6963 人,較 98 年增加 139 人。本校在社教館、松山區運動中心、救國團等學習 機構的環繞之下,學員選課人數還能有成長實在不易,顯示本校 招生規劃、宣傳與執行之成效。 2.學員資料分析: (以 99 年度為主) 99-1 1.學員性別比率 性別 男 人數 908 百分比 28%

女 2336 72%

合計 3245 100%

6.新舊學員比率 舊生 新生 2661 584 82% 18%

7.區域人口數 207,999 人 (以 99 年 6 月人口統計為 主)

30~39 787 24%

40~49 784 24%

50~59 833 26%

60~69 270 8%

70~ 61 2%

碩士

大專

國中

國小

其他

合計

339 10.5%

2146 66.1%

高中 職 606 18.7%

79 2.4%

47 1.4%

10 0.3%

3245 100%

2.學員年齡層分布

年齡層 18~29 人數 510 百分比 16% 3.學員教育程度 教育程 博士 度 人數 18 百分比 0.6%

30

合計 3245 100%


99-2 1.學員性別比率 性別 男 女 人數 913 2324 百分比 28.2% 71.8% 2.學員年齡層分布 年齡層 18~29 30~39 人數 488 740 百分比 15% 22.9% 3.學員教育程度 教育程 博士 度 人數 14 百分比 0.4%

合計 3237 100%

6.新舊學員比率 舊生 新生 2331 906 73% 27%

40~49 788 24.3%

50~59 855 26.4%

60~69 290 9%

70~ 76 2.4%

碩士

大專

國中

國小

其他

合計

371 11.5%

2096 64.8%

高中 職 619 19.1%

86 2.6%

39 1.2%

12 0.4%

3237 100%

社團運作與成立辦法 松山社大目前已成立 且積極運作社團計有志工 社、愛心社、茶藝社、Peopo 公民記者採訪社、獻木松山 公益修繕社、愛心義剪社、 我愛基隆河—志工巡守 隊、社區報編輯採訪社、布 裡紅拼布社、西畫寫生聯誼 社、傳統太極拳社、歌唱聯 誼社、魅力肚皮舞社、傳播 研習社等社團,希望透過資 深社團的經驗帶動新社團 31

7.區域人口數 207,977 人 (以 99 年 10 月人口統計為 主) 合計 3237 100%


加入,使得松山社大能培育更多學員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以及 發揮公民行動力量。其中屬公共性社團有志工社、愛心社、Peopo 公民記者採訪社、獻木松山公益修繕社、愛心義剪社、我愛基 隆河—志工巡守隊、社區報編輯採訪社、傳播研習社等社團。 此外將增開社團性課程,以作為社團培力與提升之基礎。 為提高社團課程比例與效能,100 年度將培植成立社團有: 食藝社關懷小舖、社區營造創意行動社、攝影社、松山詩社等。

學員自主社團成立辦法 2011 年 03 月 12 日修訂版(更新內容請查松山社大網站) 一、 宗旨:本校社團成立係以集體共同學習為基礎,培養學員志 願參與公共事務,及落實社區服務為共同目標所結合而成的組 織,透過共同專業能力的學習,從生活經驗、技術研習或學術 性研究的能力提升,建構於有延展性的社會關懷活動中,使學 員能以愛人如己的胸懷推向群眾,藉此讓學習目的更加雍容寬 闊。 32


二、 三、 社團主管單位: 本校社團成立由「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負責有關運作審核(包 含成立、經營、管理、解散等…各項事宜,請參考下列相關規 定)。 三、學員申請自組社團相關規定: (一)學員自組社團的申請資格:須是松山社區大學學員之身 份。 (二)申請人數:至少十五人以上連署。 (三)成立申請:填寫「松山社區大學社團成立申請書」 (四)內容包函:社團名稱、社團宗旨、指導老師、社團期程 目標、活動規畫表、經費來源、經營型態(集 會內容和地點等)、社團組織架構、連署書等 項目。 (五)學員自組社團成立籌備會會議紀錄。 (六)該自主社團之社團章程。 (七)該自組社團之期程目標與活動規劃。 四、社團運作相關規定: (一)社團如欲繼續運作,需於每學期末重新提出申請送審, 申請除既定內容外,應再附上「本學期活動成果」資料。 (二)社團每次活動應填寫活動記錄表,並於活動結束後將該 次記表送學校核閱。 33


(三)依法當選之社團正副負責人由學校發給當選證書,未依 規定向學校核備者,中途改選其當選無效。社團負責人因 故不能行使職權時,應另行改選,並重新報備。 (四)社團之社費收取標準應事先向校方報備(並檢附會議 記錄及社員簽署),且收費標準應於社員大會中由所有會 員討論並經全體出席會員無異議通過,如有變更,程序同 上。 (五)社團除正式會費外,不應向社員收取其他費用,亦不 得私下以校方名義對外收費,如有公益目的之募款、請求 贊助、義賣及其他籌款計畫,應向校方報備核准後始可進 行。 (六)社團收支帳冊應於每學期期末送交社大備查,必要時得 要求社團公告。 (七)社團及社員以校方名義對外參加活動時,應事先向校 方報備核准。 五、期末教學暨社團成果展 為增進各社團間與社區之交流,每學期末均舉辦「期末教 學暨社團成果展」,展出形式不拘,各社團可自由發揮。 例如:參與社區服務績效(書面及照片)展示等。 六、學習學分認定與社團評鑑: (一)服務性與綜合性社團以學員實際服務社區每滿 18 小時一 個學分計算,每學期以 3 學分為基礎。 (二)社團之服務活動應於每學期開學前將教學與活動計畫送 學務處備查,並應於執行後檢具佐證資料(如上課紀錄與 照片),方得申請學習證明。 34


(三)各社團應自設評鑑標準,如學習心得(文字或語音)、自我 評鑑、幹部意見、指導老師意見等。 (四)校方依據自組社團之相關規定為標準,持有評核社團是 否繼續經營之權利。 八、經費補助: (一)指導講師諮詢費補助:一般性社團不予補助,而由社費自行 擔負。社團若為公共事物性質,並有實際公共服務運作, 經校方核定後,本校將負擔諮詢講師費每學期 6000-8000 元(或支付相關公共性社團培力講師鐘點費) 。行政志工 社之專業培訓講師費則全由社大負擔。 (二)專案補助:校方將依各社團的性質、活動內容進行審 查,並酌情給予部分經費補助。 九、附則 (一)本辦法未規定事項,依本社大相關規定辦理。 (二)本辦法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35


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自主性社團成立申請書 2011.03.12 版 社團名稱 申請日期 社團宗旨(組織 章程另附)

基本規範 成立目標

壹、 集會型 態(含社 團內容及 地點與時 間規劃)

貳、活動內容 參、期程規劃 經費來源 社團期許(含社 區與公共參與規 劃目標)

指導老師 申請人

聯絡電話

36


第四章

37

課程經營與教學設計


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制度 非正規課程認證是由教育部委託師大成人教育中心所辦理 的認證活動,希望就此建構正規與非正規教育體制之間的連結橋 梁,落實終身學習理念與建構學習社會之理想。學員所選通過認 證的社大課程可以抵免大學學分,累積 40 學分後即具有大學同 等學力的報考資格。

填寫範例—客語講堂張淑玲老師 課程名稱 學科領域 課程內 容適合 發展的 方向

客語講堂 ■人文 □藝術 □社會 □自然(不含實驗、實習) ■可與大學專業課程接軌,如 文學

文學

台灣

課程(請列舉大學實際開設課程)。

■可與大學通識課程接軌,如 人文 家文化

領域

領域

課程(請列舉大學實際開設課程)。

(請擇一

□可朝機構特色課程發展。

勾選)

□可結合其他課程發展為學程,建議學程 為:

□皆無。 選擇的理由:

教學場所

1.此課程之教學場地取得: □單位自有 □租賃 ■借用 38


2.此課程之教學場所非屬貴單位所在的場地嗎? □是,請說明授課地點的基本資料: 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人: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 ■否,同申請書之通訊地址。 ※ 請務必附上教學場所安檢證明影本(建築安全、 防火避難及消防設備等),若課程有特殊需要, 請檢附合乎相關法規之證明文件。 ■電視機、錄放影機、錄影帶等;■電腦;■投影機; 教學設備

■手提音響、CD; □其他: 單位名稱

聯絡人

電 話

課程協辦 或合作單 位

元。

1.學員收費(每人): 2.本課程之經費來源: 經費預算

■學員收費之經費比例約占 18 % ■政府補助之經費 比例約占 80 ﹪。 □機構補助比例約占 約占

2

﹪。 39

%; ■其他經費之比例


■初次申請:本課程初次申請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 申請認證 狀況

□再次申請:本課程曾通過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 前次發證日期:

日。

□本課程第一次在本機構開課。 開課狀況

■本課程為舊課程,自 95 年 開設過

學分數

預定上課 時間

平均時數

招生對象

6 個班次。

3 學分

上課總時 數

9 月開始開課,總共

54

上課總週數

中華民國 99 年 9 月

18 週

9 日 至 100 年

1 月

6 日 每週上課__1____次,每次上課約___3_____小時 注意:學員缺課超過 1/6 者,即不授予學分。 對客家語言文化有

預計招生人數

30 人

興趣的社會大眾 師資詳細

服務單位

學經歷

及職稱

(兩位以 張 上教師請 淑 分別填寫) 玲

松山社大

文化大學中文

客語教材主編

講師

研究所

行政院客委會諮詢

客家書院

碩士學位

委員

最高學歷

講師 40

與課程相關經歷


※本課程若有兩名以上教師授課,請分別註明上課週次 或次序。 授課教師 (一位教 師授課免 填此欄)

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週(次),由______________ 教師上課 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週(次),由______________ 教師上課 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週(次),由______________ 教師上課 ■1.教師學經歷證明文件 必 要 文 件

繳交文件 補 充 文 件

■2.每週課程教材之資料(可檢附三年內之資料) 註:教師須合於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於大學院校任教 之資格;具特殊專業之教師應曾從事與應聘科 目性質相關之專業性工作六年以上,並檢附有 關之專業技術工作證明、特殊造詣或成就證明 或獲有國際級大獎證明。 □1.教學實況影音檔(約 30 分鐘,格式限定為 MPEG-1 或 MPG) ■2.學生學習記錄或成果報告(請附不同評量結果之 代表作品) □3.其他:必要文件 2 和補充文件 2 如所附即將出 版的客語書籍光碟

註:請將所有資料以照相或掃描方式存於光碟,一式六 份,作為審查委員審查時之參考依據。

41


課 程 大

課程名稱:『客語講堂』 週 次

課程主題

講師:張淑玲 課程內容(大綱)

第1週

快樂打嘴鼓

紹介自家 / 問候語 / 課程題綱

第2週

講客也會通

生趣客話 / 閩客華語對應學習

第3週

標音秘笈

通用拼音、漢語拼音、注音符號

第4週

萬能音標工具書

字典 / 認識客語發音部位 //客家小調歌謠

客家小調 第5週

口譯練習實錄

情境對話---家庭.工作.休閒//客語認證篇

第6週

客從何處來

客家民俗 /客家分佈 / 腔調分佈

第7週

口譯練習實錄

公共場合客語對話

第8週

愛唱客家歌

客家流行歌練唱與歌詞賞析/客語認證篇

第9週

公民學程素養週

第 10 週

認識客家文化

食衣住行(含影片介紹)//客語認證篇

第 11 週

客家文學

客家文學作品賞讀

第 12 週

客家山歌(客座)

老山歌 / 山歌子//客語認證篇

第 13 週

E 起發現台灣客家庄

客庄走透透(媒體資源運用)//客語認證篇

第 14 週

客家藝品製作

融入花布 / 油桐花 / 藍衫

第 15 週

客家舞蹈(客座)

融入客家音樂欣賞//認識客家人的節慶與

節慶信仰

信仰特色

第 16 週

客家藝術欣賞

客家大戲欣賞(含影片欣賞)

第 17 週

客家美食饗 / 美食

客家美食打鬥敘

文化 第 18 週

期末同樂

成果發表排練

42


一、 課程介紹 99-2「客語講堂」課程設計希望提供各族群朋友,認識客家語言文化 藝術,不論有無客語基礎都可參加。以互動式生趣活潑的方法進行教 學,包括:客語基本音韻調的學習妙方、客家語言文字的精緻內涵, 與華、閩語言文字的轉換、常用客家會話情境學習、客家歌謠教唱、 客家文化介紹、客語能力認證考試輔導、客家特色的藝品製作、提供 自學教材。除了提升學員對客語學習的興趣外,並讓學員在學習中體 驗真實的客家文化與生活特色。本課程與您分享客家語言文字文學的 美好,讓您的人生因客家的滋潤,而更美好更喜悅。 本課程將「四縣、海陸客語」雙聲調客語教學,融入文字文學、文化 風俗的教學中。延續 95-2 期「快樂學客語」 ,96-1 期「學客語快易通」 課程、96-2「客家語言文字與文學」98-1「來上客嘍—喜客語文班」 、 98-2「客話風情」 、99-1「歡喜客語學堂」 。今擬續開 99-2「客語講堂」, 讓很多已有基礎的舊生得以進階學習。並讓新學員更多面向和多領域 接觸客家文化與生活特色。 二、 課程目標 培養學員對客家文化之美的欣賞。提昇學員對客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增進使用客語的溝通能力。加強用客語說話的藝術,發掘客家文化的 內涵。提供學員「了解多元文化、欣賞客家語言、認識客家藝術」之 管道。藉由每堂課生趣活潑的學習、主題式談話議題融入客語學習, 讓學員可用簡單客家話溝通,同時關懷社區議題、公共議題、兩性議 題、看懂並會欣賞客家文字,喜愛閱讀客家文學作品。本課程希望吸 引更多其他族群的朋友來認識客家,並了解客家語言及文化特色。鼓 勵客家或非客家族群各年齡層參與客語演說、客語能力認證。台灣主 權屬於台灣客家人、台灣閩南人、台灣原住民、台灣新住民、台灣新 移民,五大族群和諧相處,透過良好的語言溝通、尊重語言的差異, 43


促進彼此的瞭解,對於凝聚內部向心力,化解國家認同分歧的現狀, 非常重要。 三、修課要求 凡是對於客家語言文化有興趣之市民大眾,無論有無客語基礎都 可參加,因為本課程多位已有基礎之舊生學員都願意擔任陪讀小 助教。 四、教學方法 (如:講述法、分組討論、專題報告、實際 操作、影片欣賞,並詳細說明具體教學方式) 1 本課程教學除基本講義資料以講述法進行,每週一次三堂課均 有一堂是分組討論,因為包含語言學習,分組討論同時由舊生 幫助新生加強練習發音與對話。 2 各組就各個專題輪流擔任報告人,統整該組討論內容。 3 客家美食、歌謠與客家藝品製作有實際操作單元讓學員體驗。 4 每個客家民俗文化或歌唱舞蹈單元均會搭配影片欣賞,已加深 學習效果和樂趣。 五、評量方式(舉例如下:) 上課參與佔

30

%

書面報告或閱讀心得佔 20 成果展、作品集佔

25

%

%

考試佔_____25_____% 六、教科書 1 教師編講義 /《快樂遊臺北 輕鬆講客語》/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客家台灣文學選、客語詞庫、快讀台灣客家、客諺一百首。 2 台北市客委會網站客語 e 學 http://www.hakka.taipei.gov.tw/e_learning/e-learn-1-1.asp?id=1 3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兒童網站:好客小學堂 http://child.hakka.gov.tw/index.php 44


填 寫

姓名

人 電話 聯

林秀如

課務組員

職稱

27422865

Email

27475431#25

Jessy1967@kimo.com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 4 段 101 號

絡 方

地址

式 備註:1.欄位不足時,請自行增列。

2.本表限填一門課程,不

同課程請分表填寫。

初審結果及說明 (以下由認證中心人員填寫): 1、□資格符合 2、□資格不符,茲因:(若為資料填寫不完整或文件不齊,請於 一週內補齊送回) a.□師資學經歷不符

b.□教學場所不符

c.□授課時數不符

d.□授課週數不符

e.□機構屬性不符

f.□文件不齊

g.□資料填寫不完整

h.□課程不符

i.□其他

說明:

45


特色學程的規劃與發展 目前本校已規劃的學程有地方學學程、國際事務學程、多元 文化學程、環境教育學程、人文藝術學程,所有學程規劃與研修, 除每學期課程朝學程發展目標規劃,且制訂學程研習與證書頒發 辦法,凡修完每學程規劃之 (a)學術課程十二學分(b)社團課程 六學分(c)生活藝能六學分,經本校教學研究發展委員會核可 後,將頒發正式學程證書。100年將積累多年健康城市的營造, 加入健康休閒學程。六大學程的規劃目標,地方學學程:包含了 歷史的地方學、生活的地方學、願景的地方學。地方學課程,以 社區培力方式為主軸,並透過議題的發酵與學習理念的實踐,形 塑在地文化與在地特色,進而形成社區改革的力量。國際事務學 程:國際事務學程之富饒性影響著地方原有的視野與價值觀,因 而我們將國際事務學程建立在全球地方化(glocalisation)的設計基 礎上,而所期待的意涵涵蓋「地方發展全球化」與「全球發展地 方化」的雙軌關係。多元文化學程:為保有各族群珍貴的文化特 色,我們將積極且正面的推動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融,以瞭解、包 容替代猜測、排斥,我們期望透過『多元文化學程』,有方向性 的帶領學員學習,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環境教育學程:永續發展 已成為全球各組織階層及專業領域,所依循的發展願景與指標方 向。我們期待藉環境學程研習計畫的歸納,並以地方環境保護計 畫中推展臺北市成為「生態城」的理念為出發,與松山區居民一 同為邁入國際化的環境指標做好準備,以「和平、發展和環境保 46


護相互依存」的國際宣言盡世界公民的一己之力。人文藝術學 程:松山社大人文藝術學程的發展,除了與政府文化政策推展相 配合外,亦致力於社區文史藝術,同時促進文化知識領域的期 待,讓廣大的居民自由表達且接受藝術教育,匯為豐富生活與涵 養提升為目的,並與世界文化自由的對談。健康休閒學程:為推 動健康安全的幸福松山,我們除持續推動松山健康城市促進計 劃,也將規劃相關健康休閒課程與講座,藉以促進民眾健康休閒 意識。 透過六大學程讓民眾能從個人素養的提升,到社區社會的關懷, 進而到國際全球議題的關注,成為一個現代公民。 六大學程課程規劃: 學 程

100 年學程課程規劃內容

地方學

社區營造創意行動、松山區鄉土教學教師研習營、悠遊網路地圖

學 程

與相簿部落格(ppgis)、台灣經典地方小吃、社區心理健康個別 化服務、社區報編採寫作營、紀實攝影-走拍新故鄉、社區經理 人培力營、學習型社區-社區領導人實務培力等。

多元文

新移民學台語、新移民學臺語、越南文化實用生活語與商業會

話、德奧瑞簡介及德語入門、法國地理文化與會話、日本歌謠演

歌、臺灣歷史巡禮、客語入門及客家文化等。

國際事

時事分析與新聞英語、跨文化時事英語〈中級〉、日本舞踊、西

務學程

非曼丁鼓樂、現代英語小說選讀等。

環境生

生態旅遊與國家公園之美、台灣特殊地景賞析-石話石說、生活 47


單車在台北、環境行動與環境教育人才培訓、走入自然、基隆河

志工巡守隊、與自然作朋友、臺北文史生態遊學等。

人文藝

電影美學講堂、西洋美術史、台北歷史巡禮、台北文史生態遊學、

書法藝術欣賞與創作、文學與電影的世界旅行、中國書畫與生活

創意、讓你生活更有品味-設計欣賞、台語讀書書寫與文學欣賞、 台灣人文音樂與創新作品欣賞、古典音樂賞析、從旅行愛上藝術 史: 當代藝術驚歎號、世界博物館巡禮、繪本狂想曲、書寫生命 故事、、古典詩學暨閩南語聲韻學等。

健康休

黃金俱樂部-銀髮族老化與健康、動靜健康一起來、新世紀心快

樂、活得長壽、健康有活力-社大公衛課程、社區心理健康個別

化服務、黃金俱樂部-銀髮族歡樂戲劇屋、勇者瑜珈提斯〈脈輪 療癒〉、家有老寶貝-老人居家關懷照護培力、Lohas 心世界--女 性閱讀成長營、從書中找到快樂人生〈讀書會〉、順心順氣健康 法、讓你成為受歡迎的人-人際關係與 EQ 管理、減重有氧、生活 單車在台北等。

課程設計與課綱填寫要素 一、 課程設計 每期課程設計應透過課程傳授→學生評量→課程修正→課程規 劃之階段循環來檢視與修正現有課程之設計。切勿每學期課程設 計與內容都不更新,那不僅會留不住舊生,也會為市場所淘汰。

二、 課綱填寫要素 48


課程大綱的功能在了解教師授課理念、描述授課科目內容概念與 教學歷程,同時也能表述對學習者之引導與要求。其應用將能提 供學員學期前選課依據、學期開始上課時師生溝通之媒介、也能 作為校方評鑑教師教學參照項目之一。

三、 課綱填寫說明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 (課程名稱不宜過長。此外課程名稱不宜出現斑、課等字眼, 初進階等階段文字請另括號在課名後。根據經驗,具吸引力的課程名稱 通常有利於招生!) 授課時間:第一順位時間:星期

時間:

第二順位時間:星期 時間: 授課教師: 請以本名為主(筆名等請含括表達) 學經歷介紹:

填寫教師簡介、學、經歷等(請就課程專業領域及相 關經歷或學歷加以表述,增進學員對老師的了解,以 100 字為限)

課程理念:

填寫本課程的課程理念、教學目標等(以 100 字為限)

進行方式:

填寫本課程的授課方式(以 100 字為限)

預期目標:

對課程延升之學習效益與預期目標之撰寫,將有助學 員選課之考量(以 100 字為限)

評鑑方式:

出席率

%,上課表現 %,成果展示 %(透過評量方

式反映學習目標,非正規課程認證考評方式須更嚴謹) 選課要求:

填寫本課程限定的學員條件(為避免學員與課程內容 有程度上的落差,請老師說明選修本課程的學員是否 須達某程度學歷、能力,以 100 字為限)

學生自備材料: 約多少費用_____元(材料費請老師儘量預估精確,以 49


推薦書目:

做為學員選課之參考。校本部接受報名時不經手材料 及書籍相關費用,請於開學後,委由班級幹部處理) 提供學員課程延升學習之參考書目及教材

週 次

課程主題

授課內容

第1週

請每週逐一撰寫,勿十

就研習主題之研習內容,作較詳

八週都同樣主題,但勿

細之描述,但勿超過 30 字

超過 12 字 第2週 第3週 第4週 第5週 第6週 第7週 第8週 第9週

公民素養講座週

第 10 週 第 11 週 第 12 週 第 13 週 第 14 週 第 15 週 第 16 週 第 17 週 50


第 18 週 ※課表填寫注意事項: 1.課程大綱介紹。松山社區大學每學期共 18 週(第 9 週為「公民 素養講座週」,故課程請規劃為十七週)。 2 課程內容撰寫請以生動、活潑方式且能具吸引力之方式進行, 因其內容之呈現攸關課程開成與否。 3.十七週內盡量安排一週融入社區參與、社區關懷、地方特色。 因此課程設計中,應盡量以課程特質及教學特性,融入社區營 造、參與的活動,或實地走訪社區,進行校外參觀教學、服務, 來增加課程的社區參與性及活潑互動,以契合社區大學社區營造 的理念。 4. 面對背景知識不同學員,卻得學習同一主題時,的確是社大教 師的一大挑戰。因此在課程設計時,應融入成人學習的原理與策 略,不能把在一般教育體系中習以為常的全班程度一致視為當 然。 5. 社大學員選課並沒有學歷限制,在課程設計上務必注意會有程 度參差的現象。 6. 開課方向應避免同質性課程太多,造成過度的內部競爭,既利 於教師課程區隔,更有利於學員可於同一學程架構的晉級規劃 下,增加其選課穩定度。更歡迎志同道合的教師群,透過課程統 整來共組課程。 51


7. 為符合本校招募教師與課程主題方向,除符合相關主題之學術 課程外,藝能類課程,建議採公共議題融入式教學,雖然教師在 課程的領導以藝能技藝為主,但可在課程當中透過專業課程的觀 點,適度與學員探討相關公共議題(政治議題除外),或引領學 員直接參與公共事務。例如~ ★如何讓電腦課程與公共參與相結合? 如透過電腦課程部落 格與影像處理的教學,引領學員透過學習的技能,在學期當中, 協助學校附近較傳統的商家進行電子數位化行銷,協力成立商家 部落格,提昇松山地區傳統商圈競爭力,同時達到『社區深耕與 社區人才的培力』的目標。 ★氣球裝置藝術課程的設計雖然這門課程是以氣球的造型設計 為專業訴求,但課程在設計的時候,以當代藝術的觀點來帶領學 員進行氣球創作,每週所設計的氣球創作依主題不同而有所改 變,如以歐洲及美洲藝術發展、女性主義與同志研究、幼兒藝術 教育...等為主題,引導學員對於相關議題進行討論並進行作品的 創作,同時達到『弱勢關懷與多元文化的推動』的目標。 ★攝影課程的設計基礎專業的攝影技能一定是不能少的,但 是,若能夠引導學員透過攝影鏡頭,去認識都市公共藝術,如各 捷運站的公共藝術作品、臺北街道夜間燈光裝置藝術或社區文史 等,再以學員所攝影的作品進行班級探討分享,以達到『藝文推 展與文化公民社會的催生』的目標。

52


優質課程評選參考資料 政治大學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社大優質課程徵選指標 指標範疇

基本指標:社大精神、教育倫理、教學創新、自 主學習/自主經營 特色指標:知識解放、公共參與、生命活化、特 色表現

基礎指標 社大精神

1.本課程/社團教學過程能體現推薦社大本身設定 之辦學願景特色

教育倫理

2.本課程/社團教學過程能關懷學員個別差異及重 視特殊需求 3.本課程/社團教學評量或社團評鑑能獲得學員正 面積極之評價與回饋 4.本課程/社團講師能積極追求教學專業精進與生 命成長

教學創新

5.本課程/社團能注重教學材料與資源之創新與設 計 6.本課程/社團講師能注重與社大行政團隊及講師 社群的溝通協作

自主學習/

7.本課程/社團能積極以自主學習/自主經營發展為

自主經營

目標 8.本課程/社團能增進學員的自我成長與公民素養

53


特色指標 知識解放

9.本課程/社團能深化學習者社會批判與反省能力 10.本課程/社團教學過程能重視平等對話與啟發批 判思考

公共參與

11.本課程/社團講師能進行教學上的反思 12.本課程/社團能培養學習者社會參與基本知能 13.本課程/社團能促進學習者積極關懷社區,參與 社會行動或公共事務 14.本課程/社團能提升社群/社區/環境向上發展 的可能性

生命活化

15.本課程/社團能激發學習興趣與熱情,提升學員 自我導向學習能力 16.本課程/社團能讓學習者自我覺察與自在表達 17.本課程/社團能促進學習者豐富生活視野 18.本課程/社團能夠啟發學習者的生命價值

特色表現

19.本課程/社團可供推薦觀摩之其他特色表現

54


第五章

教師專業知能與社大精神講座

55


倡議社區大學的初衷 黃武雄老師//2008/1/10 一、 從一九八七年解嚴到今天,台灣的社會 有沒有向前走?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慎重 評估,不能人云亦云。基本上,人民的自由 度提高了,在言論自由、結社自由方面,都 已百無禁忌。過去政府普遍的官僚作風也改 善了好多,例如今天警察對人民的態度,客氣多了,不像戒嚴期 間,隨時要管束人民,甚至隨時把人民都看成嫌犯或小偷;公家 機構對老百姓也親切得多。這是台灣政治的進步。但是另一方面 我們也看到,在民主化的進程中,很多紛擾不斷湧現,台灣經過 四十七年戒嚴,累積很多問題,解嚴之後,這些問題勢必會一一 浮現。大家都很擔心,政情時而騷動不安、是非曲直搞不清楚, 國家無法穩定而持續的發展。尤其近年來,台灣內部藍綠立場兩 極分裂,讓人不安,也讓國力嚴重內耗。在這樣的情境中,讓我 回想十多年前倡議社區大學的初衷。

二、 先談當時的背景。四十七年的軍事戒嚴,台灣變成一個完全封閉 的孤島,長達半個世紀。這帶給台灣社會極其嚴重的停頓與創 傷。今天許多後遺症都不斷出現。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但是當 時海防部隊在很多地方都嚴加戒備,怕人民接近海洋,只有少數 56


的漁村漁民可以出去捕魚,可是也要受到海防部隊嚴密的監視。 至於空中的管道,國內外郵件的往來,統治者與特務單位對人民 所強加的控制與檢查,更是密不透風。在戒嚴期間,台灣不止成 為文化沙漠;教育、社會、媒體、政治思想各方面都同時出了問 題。像今天幾個檯面上的的政黨,雖然在左右光譜的落點不同, 但都屬右派政黨。民進黨在八零年代(指西曆)崛起之初,還帶 有一點中間偏左的色彩,但到了九零開始,因急於執政,便開始 右靠,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而非深化民主的訴求,以博取人民 的認同;及至 2000 年上台,更是明顯偏右。國民黨原來是極右, 後來迫於情勢,做了小幅調整,變成今日典型的右派政黨。新黨 還保留極右的特質。台聯自國民黨分出來,雖高舉本土旗幟,立 場依然是右派,最近號稱要轉型,改走社會民主的路線,可是本 身的體質絲毫沒變,還是原來的所謂本土右派。舉個明顯的例 子,藍綠執政都在大量變賣國家或公有土地,售予私人財團,完 全不顧公共利益。最近容積率又大幅開放,破壞環境,降低城鄉 居住品質,只為討好地主與房地產業者,可是看不到有那個政黨 出面反對。這些都是右派立場的特徵。藍綠所以一律右傾,源自 半世紀的思想控制,斷絕左派思潮。沒有左派政黨,中低階級就 沒有代言人,公眾利益與自然環境經常被犧牲。政黨政治沒有左 右之間的競爭,自然會扭曲。政治立場沒有實質的差異,一到競 選時,端不出不同的牛肉,以相互區隔,只好流於口水之爭。為 了中間選票,連統獨的問題也不敢直接面對,政黨不敢公開向人 民說明白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分析利弊,尋求人民支持,只能打 57


高空互戴帽子,或把公共的事,轉化成個人的是非來相互攻伐。 因此政黨政治變得光怪陸離,解嚴快二十年,政黨也輪替了,但 台灣社會還不斷在空轉。大家都覺得無力又無奈。 戒嚴後期,亦即在一九八七年前後,台灣社會各方面被壓抑 的問題,像原住民、勞工、農民、環保、教育、文化、經濟、農 業各方面的社會問題一一浮現。那段時期很多示威,很多社會運 動陸續走上街頭,文化上也不斷抽出新芽,像實驗劇場、地方戲、 各面向的紀錄片,一時百花齊放。社會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壓制與 停頓,一旦壓力減輕,一些內部矛盾自然會冒出頭來。需要把這 些矛盾之後隱藏的需求整理出來,想辦法解決。這便是社會運動 的價值。推動這些社會運動、文化運動的熱情與力量,原本是非 常珍貴的社會力,可是很快就被蹧塌掉了。 台灣這一百年來,有過三個希望的年代。第一個希望的年代 是在日據時代結束,從日本戰敗,到國民黨還沒完全掌控之前的 這段期間。當時的台灣社會充滿希望,人民積極尋求合理公義的 新秩序。那時候人民普遍明辨是非,無私而守法。上海大公報曾 用頭版標題寫著: 「台灣本是清淨土」 ,來形容那個時候的台灣社 會。 另一方面,當時的台灣已經跨出現代化的腳步,擁有現代化 的基礎建設,而且第一代到第二代的現代化人才也已經養成。現 在很多人聽到日據時代後期,台灣的現代化,便指責是媚日忘 本,這是不對的。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不斷反抗,但到了悲慘的 礁吧哖及霧社事件之後,只好從武鬦變文鬦。這就像清兵入關, 58


明末遺民經清兵血洗揚州之後,漢人也只好臣服,還順從的學著 滿洲人留了辮子。那時滿清就是外族,但滿清時代的建設,後來 也被歸成近代中國的建設。台灣在日據時代的建設,當然也算是 台灣的建設。 日本統治台灣,對台灣的正面影響是引入西方自由法治的現 代思潮。戰前日本內部也有兩股勢力相互對抗,一股是大財團與 封建專制勢力結合的軍國主義,另一股則是明治維新之後大量引 入的西方自由與法治,甚至重視人道的現代思潮。 台灣在日據後期的現代化人才,基本上是受後者影響,而反抗軍 國主義的。 這些人才大多數是小地主階級的子女,日本統治台灣的時間 還不夠久,還不能使它的根深入到能把這些人才收編為日本人的 統治工具,來欺壓台灣的勞動大眾。反過來這些人才,或明或暗 都有反日思想,並崇尚自由平等與法治。他們確實在日本人施行 的現代化教育中,受到啟蒙。就是在這套教育中,他們接觸到西 方的現代思想與訓練,使他們有了判斷力去建立現代社會的世界 觀,分清楚公義與私利,追求法治、自由平等與人道。 戰後日本人撤離台灣,就當時台灣的軟體與硬體的條件來 說,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不幸在二二八事件中,幾萬菁英 無辜被捕殺而犧牲,使台灣陷入歷史與文化的斷層。 第二個希望的年代,是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那時台灣長年 被壓制的社會力開始萌芽,人民關心也想參與新社會的建設,可 惜當時的執政者沒有看到這股力量。解嚴之後略過社會重建的階 59


段,沒有讓人民啟動並參與社會重建,便直接進入選舉政治,是 今天政治亂象的根源。 一九八七年的李登輝先生雖有心民主化,但他的侷限是,沒 有跳脫菁英主義式的意識型態,未能下放權力讓人民參與社會重 建,為公民社會奠定基礎,從而消弭保守勢力。相反的,他迷信 於運用手上的權力,關起門來進行宮闈鬥爭,要打垮保守勢力。 同時當時在野的民進黨,也沒有進入基層,深化民主。歷經十幾 年的所謂「寧靜革命」和民主化,都把民眾當觀眾,蹉跎了社會 重建的關鍵期。人民只能在臺底下看戲,社會參與感轉趨冷淡。 唯在選舉期間,才被動員起來,把無奈的情緒,轉而投射在政治 人物的身上。 第三個希望的年代則是 2000 年的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了, 但它崛起的過程中,從未深入基層,執政的國會又只佔少數,無 法主導改革的方向,面對強大的保守勢力,本身論述能力薄弱, 加上不知未雨綢繆,努力經營公共論述的平台;而領導中心又缺 乏遼闊的視野,以指引方向,一味相信政治謀略,用人只有術庫 沒有智庫,黨的內部各派系亦短視近利,終至錯過時機,辜負人 民的期待。 三、我初次倡議社區大學的時間是在九零年代初期,正值解嚴之 後幾年,第二個希望年代破滅,社會力轉趨沈寂之時。我一方面 批評執政者(當時還是國民黨執政)不肯下放權力給人民,無視 於人民參與社會重建的重要,另一方面覺得社會學習與民主化要 同時進行。人民手上有了選票,如果沒有深化對公共事務的認 60


識,只侷限於過去戒嚴時期的封閉,民主並不見得會帶來進步。 推動社區大學,便是要全面進行社會學習,深化人民對現代社 會、對個人價值的進一步認識、尋求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 係,探索文明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點,從而建立起新的世界觀。我 寫了一篇文章談深化民主,才能發展新文化(在 1997 年底中時 第四版) 。台灣要深化民主,有三個東西:第一、對某些公共事 務進行公民投票,用「直接民主」來彌補「代議民主」的不足, 使民意還原,不致被民意代表壟斷,並藉由公投過程,就事論事, 啟動公共議題的論辯,提高全民政治水平。第二、推動社區大學, 全面進行社會學習。第三、辦一個獨立的、中間偏左的大報,發 展深度的公共論述,突破媒體壟斷人民思維,從而帶動原有的保 守媒體,轉向良性發展。三個東西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為什麼要發展直接民主?大家都知道托爾斯泰,《戰爭與和 平》這本書的作者。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一個很重要的 文學家,他的影響深遠,包括對於當時西歐的社會,甚至對於印 度的甘地。如果有機會去看羅曼羅蘭寫托爾斯泰就可以知道,托 爾斯泰對於當時西歐的知識份子影響有多麼深遠。托爾斯泰努力 尋求所謂「人民意志」 ,可是要知道他是反對民主的。但他反對 民主,是因為他不相信當時西歐所發展出來的代議民主。代議民 主就像今天的台灣一樣,只「選人」不「選事」。他覺得人民接 受代議民主,便是放棄了自己反抗不義的權力,同意委託一些人 去代表自己講話。但是當這些人不替你講話的時候,你並不能說 他不對,因為你自己已經同意在先。在這種意義下,他反對民主。 61


經過了一百多年,我們再來看他的理念,會發現他當時的反對是 有道理的,我要講的是,一個民主制度如果選人不選事,這樣的 民主,只是假的民主。為什麼要中間偏左?偏左就是重視弱勢階 級與族群的利益,重視發展公眾的力量以對抗大財團對公共資源 的掠奪與操控,重視環保生態與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台灣因為 半個世紀的戒嚴,偏左的思想沒有機會在社會生根。三家大報都 是右派立場,四個主要政黨也都是右派立場。政黨政治若非左右 競爭,必然變形。公共媒體若非左右爭鳴,也會失去輿論的正面 功能。公民投票、社會學習與公共論述,三者相乘,民主才能深 化,社會也才能提升。社區大學,是在這樣的政治脈絡之下著手 推動的。也因此社區大學最早標舉的目的便是:解放知識、催生 公民社會。 我認為社區大學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學習機制,透過社會學 習,人民可能培養出獨立判斷的能力,判斷社會該往哪一個方向 的發展,看問題才不會那麼淺薄,隨時被炒作。我們常講「民意 如流水」 ,為什麼民意會像流水?就是因為人民沒有整體判斷的 能力,很容易讓一些小事情牽著鼻子走,這樣政治人物便會沈迷 於打口水戰,做一些表面的功夫,因為他們只要弄出一些真假莫 辨,但又聳人聽聞的東西,馬上就有一大票人會往他那邊靠攏。 我們不希望台灣的民意像流水,社區大學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要 透過參與、思辨與知識,養成人民有獨立判斷的能力。跳脫四十 七年戒嚴的魔咒,催生公民社會。為什麼要推動社區大學?推動 社會學習,深化民主。這是第一個面向。 62


四、第二個面向是文明與自然的衝突。人為了要求取生活資源, 不得不進行經濟開發,但我們能不能對自然做無止無盡的掠奪? 人類不斷在糟蹋自然環境,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臭氧層破洞、 森林大量砍伐、冰山溶解、海水上升、無數的物種快速滅絕。接 下來二十、三十年,大自然會不會反撲?人類會不會面臨巨大的 災難?甚至從此滅絕?這個問題已經非常急迫,這是人類要共同 面對的問題。但在台灣,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它的嚴重性。因為 台灣經過半世紀戒嚴的封閉,人民的思維和整個世界的重要發展 是脫勾的,除了經濟之外。 我們的生活已經是這個樣子,習慣開車、習慣快速方便、習 慣舒適的過日子。現在回想起來,以前的生活還真是很辛苦,不 像現在,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氣。我們已經不太可能主動放棄 這些享受,但要知道這只是我們這一代人能享用的生活,下一代 怎麼辦?我們的後代會詛咒我們,這些祖先在幹什麼!幾代之 內,就把地球資源消耗殆盡,使地球暖化,使萬物面臨浩劫。就 像最近在網路流傳,令人感動的一個短片所說的,2070 年的人們 沒辦法想像,身為祖父輩的我們,曾經奢侈的用水來洗車。 我們已經習慣於現在這種揮霍自然資源的生活,而且還不斷 在開發,以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竭的。例如像雪山隧道、像蘇花 高的問題,交通發達當然帶來便捷,但人類能這樣無止盡的追求 舒適便捷嗎?這種擴張主義已根深蒂固的植入於我們的大腦皮 層,要轉變它,以拯救地球,拯救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必須 要超越目前片面的、技術的瞭解,進行整體的瞭解,瞭解人類當 63


前的處境─在大自然中一個物種獨大,又危機四伏卻不知快走到 了盡頭的處境,瞭解永續發展的重要。社區大學應該提供這樣的 學習場域。 為什麼藉社區大學可以翻轉擴張主義的世界觀,使轉向保留主 義,讓大眾開始嚴肅的考慮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而不致只在某 些具體議題的利害上面打轉? 當大眾討論要不要興建蘇花高時,正反兩方已經進入短兵相 接,這時誰談永續發展,不要再剝削自然,不要再無限制的開發 下去,都會變成唱高調,打高空,不務實際,沒人理會他。但當 你在社大修課,這時你退一步,與現實問題的利害保持距離,你 整體的去想人與自然的關係,想地球能否承載這麼大的壓力,你 會慢慢改變你的世界觀。三、五年之後等到有具體的爭議出現, 你便不會像過去那樣只在思考眼前的利害,而會改用長遠的利 害,用永續發展的眼光去對待。 老實說,生態環境的破壞,大自然的反撲是非常急迫的問 題。我覺得社區大學應該在這上面做一些事情,尤其現在我們面 臨全球化的問題。從 1980 年代雷根與撒契爾聯手,大力推動自 由市場經濟之後,整個世界就開始全面往右傾斜。但這樣發展下 去,這個地球能負荷得了嗎?每次想到這裡就感到非常無奈。 另外,在規劃社區大學的時候,我個人覺得有一些重要的課程一 定要開,像木工、水電。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小木工,水電修復, 都是透過別人去做,我們已經不習慣自己動手去做一些身邊的事 情,這就是資本主義化的另一個特徵。 64


大規模仲介的進駐,是資本主義化的另一個特徵。這是個仲 介的時代。仲介指的是,人與真實世界的疏離。像水銀燈到處都 是,我們看得到月亮,但是感受不到月光。水銀燈阻擋人溶入自 然,可是多數人對此已經麻木,毫無感覺。現在這種環境,人無 法孕育出曹操、李白、葉慈或貝多芬那種感悟,去詠懷月光。今 天的月光只是一個懸掛的佈景。 用水銀燈作為例子談仲介,只是一個有形的表徵。其實我們 的衣食住行,都是這樣被代工的。更嚴重的是,我們連思想、感 情都被仲介規劃,包括過情人節、母親節,怎麼表達你對情人, 對母親的感情,都有商人幫你包辦。每年到某個時節,你便會看 到處處出現耀眼的廣告: 「情人節到了!」 「今年的母親節你要怎 麼過?」我們不再創造自己的生活形式,某些強大的仲介力量, 已把我們團團包裹。 這時候人如何呈現自己的個性?可是連你想呈現個性這 點,你也被規劃好了。很多企業替你安排好種種品牌。它們還告 訴你,選擇什麼品牌會讓你看來有什麼樣的品味,幫你選擇好它 們設計的東西,來替你呈現你自己的個性、品味。 我一直希望社區大學提供一種機會,可以讓人靜下來重新看 待這些事情。來到社區大學,大家暫時離開無所不在的仲介市 場,釋放自己原有的創造力,重新回到人存在的價值面,去思考 人跟世界的對待關係,這是滿重要的。在這裡,我們把創造活動, 重新植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進入真實世界,去進行創造性的生 活,而非由仲介包辦一切。 65


五、社區大學的第三個面向,是發展人的「經驗知識」 ,以補套 裝知識的不足。今日學校的教育,我覺得最大的差錯是用一整套 標準化、抽象化的知識系統把人從真實使界隔離。人的知識,顯 然不限於學校教的那些經過標準化的「套裝知識」 。那些東西, 不過是知識的框架,缺少了知識的血肉,人不可能因為學習套裝 知識而瞭解真實世界。 比如剛才提到「托爾斯泰」 ,今天在學校裡可能有很多學生 知道這個名字,但我猜想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人看過他 寫的書。但他書中的內容,才是知識的血肉,他的名字只是一個 代號。知道《戰爭與和平》的作者名字叫托爾斯泰,這不是知識。 進入他的書中,去讀他的東西,你才會看到十九世紀俄羅斯在現 代化過程中,出現過哪些重要的問題,那個時代的貴族,知識份 子,工農大眾如何看待那些問題?他們用什麼樣的態度生活?作 者怎麼分析這些事情?這些內容才叫做知識,光是知道托爾斯泰 寫戰爭與和平,這不是知識。但是學校教的就是一大堆這樣沒有 血肉的東西。 我自己以前在台大負責通識教育的規劃,便因為看到這個嚴 重的問題。在大學裡,學生受的只是專業或技術教育,不是大學 教育。大學教育應該引領學生接觸、思辨並討論一些重要的現代 思潮,讓他能夠獨立思考與判斷,發展他全面關照的能力。但現 在大學主要在教導專業技術,背後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是畢業 後有好的出路。不只是大學教育,小孩六歲入學,一進學校,就 與他原有的經驗,與真實世界切割。真實的知識和各級的學校教 66


育,都存在很深的鴻溝,這是學校教育最大的問題。我認為社大 應該倒過來,以學習經驗知識為主,從經驗出發去思考、去接觸 不同時空之下人類的經驗,人的經驗世界一經打開,才能更全 面、更深刻的去思考一些根本而重要的問題。關於經驗知識與套 裝知識的辯證關係,我早在社大創立之初,寫過一篇長文,這裡 不再贅述。 六、對於社區大學,最後一個我要談的面向,就是充實個人的生 活。台灣百年來從封建社會轉化,逐漸步入遠為豐裕的現代社 會。但由於過去生活資源匱乏,很多人還有嚴重的不安全感。於 是一生戰戰兢兢,賣力打拼都為了賺錢,日子過得緊張又單調, 歲月流逝,一下子人也就老了。回首前塵,難免覺得空虛。大部 分老人,尤其是漢民族的老人,你問他一生日子過得怎樣?一般 的回答是,從來沒去想過自己過得快不快樂。經常你聽到的是: 「沒有啊!就是這樣啊!拼到今天,總算有一間房子,孩子能長 大,這樣就好了,不然還要怎樣。」他的內心深層其實有一種無 奈,人生漏掉了很多美好的東西。他也不再去回想,想了也沒用, 就自己騙自己說,過得很滿足。這樣的人生,這樣的老人,實在 非常無趣。二十幾年前,我在日本農村遊走,遇到一個年紀跟我 現在一樣的婆婆,她同我聊到人生。六十幾年的人生對她是有感 覺的,她對四季的變化、對花草、對人生是有感覺的。那種人到 了六十幾歲,就會累積出一些生活的智慧。但是在我們的社會, 這樣的人很少。因為我們都只為賺錢而活,為了家庭、為了工作, 就這樣度過一生,生活智慧也相對貧乏。人越老越僵化,只會對 67


年輕人說教,無趣得很。 問題出在哪裡?我把這個問題留給大家。 社區大學同時也是一個良性互動的場域,讓人與人發展出友善真 誠的人際關係。在這裡,沒有職場的利害關係,也沒有家庭綿密 的期待與責任,大家放開心情,一起學習,一起探索,相互傾聽, 相互照顧。這種互動,經常會帶引出人潜藏內心的一種,十分珍 貴而正面的力量 社大運動十年,我看到無數感人的事蹟。有這些成就,要特別感 謝多年來在第一線工作,努力不懈的朋友們。 為了說明當時倡議社區大學的初衷,我從發展社會力與深化民 主、從人跟自然的關係、文明的永續發展,到知識的解放,還有 面對真實的人生,嘮嘮叨叨談了幾點看法。當然社區大學的意 義,不只限於這些面向,十年來社大經由許多朋友們辛勤的耕 耘,默默的付出,已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成果遍地開花。在資源極 度匱乏,社會支持度不夠的困境中,社區大學能有今日的成就, 也真是難能可貴。 平心而論,在跨世紀的接縫裡,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的台灣社會, 社區大學是眾人合力灌溉出來的一朵奇葩。

68


成人心理特性與教學原則 黃富順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 (一)成熟特性 1. 成人自尊心強,學習的信心低 2. 成人具有自己導引自己行為的人格 特質 3. 成人社會化深,洞悉人情世故 4. 成人自主參與學習活動,並能自主離 開 *教學上的因應: 1. 不傷害學習者的自尊心 2. 多予鼓勵與回饋,以增強學習的信心 3. 尊重學習者的自我導向人格特質 4. 迎合學習者的需求 5. 減少中途輟學的現象 6. 了解成人語言與行為的真正意圖 (二)差異特性 1. 年齡越大,差異度越大 2. 差異度大係受非規範勢力的影響 *教學上的因應: 69


1. 學習團體的組織不宜過大 2. 採取彈性化的學習安排 3. 多應用個別化的教學原則與技巧 4. 注意團體兩端學習者的學習狀況 (三)經驗特性 1. 成人具有豐富而多樣化的經驗 2. 成人有發表經驗的心理需求 3. 成人經驗是教學助力,也是阻力 *教學上的因應: 1. 運用成人學習者的經驗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 2. 多採用發表經驗的教學法 3. 避免經驗成為教學活動的阻礙力量 4. 分享經驗,鼓勵互學 5. 破除不良經驗對學習的阻礙:對話法 (四)角色特性 1. 成人負擔多重角色 2. 成人角色在漫長成長期中呈現改變的現象 3. 成人多重角色會產生衝突,成為行為困擾的來源 *教學上的因應: 1. 教學內容宜符合當前成人角色所需之知能 2. 配合角色轉變激發學習動機 70


3. 協助解決角色衝突,避免中途輟學 (五)學習能力特性 1. 流質智力與晶質智力的功能 2. 流質智力隨年齡增加而減退 3. 晶質智力隨年齡增加而增長 4. 智慧隨年齡增加而增長 *教學上的因應: 1. 成人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2. 多使用晶質智力,避免使用流質智力 3. 多用腦,避免退化 4. 持續參與學習活動,增長智能 5. 發展成人的智慧,以應生活與工作的需要 (六)記憶能力特性 1.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隨年齡增加而作功能的 改變 2. 記憶隨年齡增加而減退的現象 *教學上的因應: 1. 避免自我應驗的預言 2. 多使用長期記憶,不依賴短期記憶,保留訊息 3. 多採用記憶的策略,增進成人的學習 4. 多提供增進記憶的實用方法 71


轉化自我解放力量至公共領域 專訪聯合大學資社所陳君山助理教授/社大全促會前專員陳書吟紀錄

1.正視生活藝能課程現況發展的困境與挑戰 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計畫的推動對於 社區大學運動來說,有其重要的價值和意 義,一方面正視該類課程面對外界補習班 化、休閒化的質疑,一方面則著眼於藝能課 程的課程比例和修課人數占相當高比例的 現象,標舉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作為目標, 就是在藝能課程中尋求社大理念如何在當中實踐的可能性,並思 考藝能課程在社大的定位與扮演角色。而公共性如何發掘、如何 在課程中實踐則需要一些引導並建構操作模式,則是社大伙伴們 與社大全促會需要共同去思考、試作的重要工作。 2.從藝能課程本質內涵探討公共性 社區大學課程以生活藝能、社團、學術作為架構,跳脫類型 來理解,生活藝能課程作為社區大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將公共 性的內涵回歸到課程內容意義上來討論。在黃武雄老師所提之社 大課程架構,基本上,是肯定生活藝能課程在社大扮演的角色及 72


其發揮的作用。 這三年來,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計畫的推展, 以共學共作、跨校串連的方式,探討每一門課程的背景脈絡,從 課程、講師本身去探討公共性之意涵與課程操作如何可能,值得 社區大學伙伴持續共同努力於觸發生活藝能課程的活化,在社大 運動理念中發展課程。 藝能課程公共化的提出,是扣緊著藝能課程的特質,感知和 體驗都具有著私密性特質,而私密性又是公共領域的一個不可忽 略的元素,所以,去年度以哈伯瑪斯對於公私領域的討論,來看 社大生活藝能課程,試圖從生活藝能課程本身特質拉出的公共性 的意義層面。況且,如果從台灣「私性社會」的特質面來看,在 藝能課程裡談公共性就相當具有解放的意義與價值。公共性的強 調,目的在期許以生活藝能課程拓展與實踐社大理念。 3.個人力量的解放:以個人到群體的穿透模式 生活藝能課程的特質在於個人自我的培力與解放,這一點值 得肯定,但如何進一步轉化力量至公共領域中?則是關鍵所在。 在這一點上,不論是行政團隊對於講師的引導,或是講師對於學 員的影響就相當重要。「改造的基礎在於人」,生活藝能課程貼 近大眾的需求,吸引許多人參與社區大學的學習,如何將個人在 藝能課程的傳授與課程學習中所獲得到的個人能力培養、自我的 解放能量轉化至公共領域,是經常為人們所忽略藝能課程的重要 價值。在社大場域中的學習,從個人的群體學習,自我主體性在 73


藝能課程中浮現,經過引導轉化個人自我解放能量至公共領域, 這是一種從個人到群體的穿透模式。由此來看生活藝能課程的公 共性,在於學習過程中引導出一種對於公共事務的"關注",開 啟了進入公共領域的可能性。 4.課程講師是藝能課程公共化發展的關鍵角色 在前述所提及,生活藝能課程能否發展出區別於其他學習場 域課程的內涵、是否能夠在課程中實踐社大運動理念、轉化個人 自我解放能量的層面上,課程講師扮演關鍵角色。以當前經常被 討論的技職化課程,如回歸到內容面來看,在社區大學裡開設的 技職課程需要有別於職訓、補習班之內涵,例如在餐飲課程中, 不只是單純的技術教學,更涵蓋了一種社會脈絡、文化內涵的底 蘊在其中。又以咖啡的教學為例,現在販賣咖啡是在販賣一種文 化氛圍,所以單純的技術教學已經是不足的,社大的咖啡課程是 否能夠去討論咖啡所代表的社會、文化或是消費現象,就拉出了 社區大學課程的視野。 然而,課程講師在藝能課程發展中扮演轉化個人自我解放力 量至公共領域的引導性角色,作為該類課程公共性實踐的觸發 者,亟需社大提供講師在社大發展課程的基礎,也需要共同討論 課程發展的可能性,此外,而社大行政團隊的流動率、辦學意識 等亦皆攸關課程的經營與發展,例如透過跨校連結形成區域性的 74


交流,藉由學校的聯合讓課程講師有更多參與社大教學的機會, 逐步擴展影響力。

5.期許建構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實踐圖像 生活藝能課程的公共化並不等同於將學術性課程加入,而是 指涉一種探尋、討論技能技藝本身的公共性,透過課程現場開放 性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個人能量轉化的過程。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 計畫的推展進行了許多試驗與討論,也整合了許多社區大學工作 者的第一線實務觀察。生活藝能課程的公共性實踐圖像儼然已逐 步成形,藝能課程公共性內容發展的難易程度、操作範例、公共 議題的層次性的梳耙,並提供參照模式,對於社區大學生活藝能 課程的未來發展,實具高度的重要性。

75


跨越技能導向的社大生活藝能課程 專訪臺師大教育系游進年副教授/ /社大全促會前專員陳書吟紀錄

1.以「公共性」來面對生活藝能課程補習班化、休閒化的疑慮 探尋生活藝能課程裡的公共性,旨在 面對該類課程的發展困境與外部質疑,著 眼於藝能課程不管在課程開設比例與學 員人數上皆佔很大比例,雖有補習班化、 休閒化的疑慮,卻也具備著可廣泛影響學 員、實踐社大理念的可能性。生活藝能課 程公共化的推展,具備著扭轉外界對於社大觀感及提升課程價值 的重要性,鼓勵社大伙伴持續不斷在課程發展、社大理念實踐上 努力。 2.跨越技能導向的生活藝能課程 首先就課程與教學的觀點來看,生活藝能課程雖重在技能與 技藝的傳授與學習,但其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與其他各類課程相 同,應包含「認知」、「技能」與「情意」三個層面,除著眼於 培養學員對技能的知與行之外,並應進一步使其具備鑑賞的能 力。因此,生活藝能課程要跨越技能導向,不可侷限於課程技能 76


範疇,並跳脫框架尋求另類、創新的方式,此為探尋藝能課程公 共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3.自社大課程整體思考生活藝能課程的定位 黃武雄教授指出社區大學之推展,旨在透過課程的運作以實 踐「解放知識、促成公民社會」的理念,認為社大課程應分為三 大類:學術、社團、生活藝能。因此,在思考生活藝能課程發展 的同時,也必須做整體性思考,以理解三類課程的定位並思考彼 此之間的關係。學術性課程重在培養批判性與邏輯思考能力,社 團課程可作為公共實踐的推展平台,生活藝能課程則扮演著豐富 個人生活內涵的角色。由於公共性的內涵強調社會參與、批判與 實踐,因此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的體現,須要結合前述三類課程 的目標,以實踐整體社大運動理念。 4.強調經驗和體驗的課程設計 其次,進一步從生活藝能課程的特質釐清公共性在實質課程 設計的可行性。如上所述,生活藝能課程「認知」目標的實踐, 係指系統化知識內涵的講授與學習,而「情意」目標的理解與體 現,則須強調「經驗」與「體驗」,從經驗入手,讓課程學習的 所有參與者透過視野之融合,以創造共同之生命史觀。爰此,透 過經驗學習能跨越藝能課程技藝導向與私有化的界線與範疇,使 學員能彼此分享、回饋,公共化的平台於焉成形。再者,生活藝 77


能課程需要透過課程設計發展公共性,並拓展到學員。亦即連結 個人經驗與社會、在地的關係,例如手工皂課程連接到環保課 題,是對於環保永續課題的呼應。 5.社會中心取向的生活藝能課程 就課程設計而言,共有三種取向,分別為:知識(學科)中 心、經驗(學生)中心、社會中心。以生活藝能課程的屬性來看, 其設計應以社會中心取向為主軸,並輔以經驗中心,而將知識的 比例降低。易言之,社會中心取向的課程設計,強調培育學員參 與及適應社會,並進而重建社會的知能;而經驗中心取向則以學 生的學習為考量,兩者能更豐富化生活藝能課程的內涵,提升其 公共性程度。 6.生活藝能課程裡的公共性實踐層次 再以課程學者 Goodlad 有關課程層次的看法,來釐清生活藝 能課程公共化的實踐, Goodlad 認為課程的層次包括:理想(ideal) 課程、正式課程、實施課程、覺知課程、經驗課程。據此,社大 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之課程發展目,係屬於理想課程部份;至於 社大將建立公民社會的理念落實於課程和行動實踐中,並開展其 公共性,則為正式課程和實施課程(操作層次);而在經驗課程 層次上,則強調透過應用、分享和連結來實踐公共性。社區大學 生活藝能課程具備著諸多的實驗與發展空間。 78


7.課程講師扮演重要角色 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的推展,課程講師扮演重要角色。生活 藝能課程的公共化需要在課程設計當中跨越既定的技能、技藝教 學的範疇,課程講師除需充分理解社大的辦學理念與相關內涵之 外,亦需具備前述課程設計與教學轉化的教育專業知能,能將學 員的經驗與相關之背景知識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因此,生活藝能 課程講師必須要不斷的培力,才能透過課程目標訂定、發展與教 學實踐其公共性,並進而影響與啟發學員。 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是社區大學近年來課程發展與社大理 念實踐的主軸之一,藝能課程應如何跨越技能導向、屏棄權力宰 制,是值得不斷持續探討與論述的課題,並在教育場或加以試驗 與實踐,以突顯此類課程之意義與價值。

79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發行單位: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 發 行 人:蔡素貞 編輯小組:傅佩玲、簡舜哲、林秀如 美術編輯:王瓊萩 地 址:105 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 101 號 電 話:(02)2747-5431 傳 真: (02)2742-2865 網 址:www.sscctpe.org.tw 電子郵件:sscc.tpe@msa.hinet.net 印刷設計:盛新印刷公司 出版日期:2011 年 8 月 12 日(第三版)

80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