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 三月號

Page 31

聘請了兩名來自香港演藝學校的戲劇 老師。話劇則被設為中一至中四必修 課,每星期兩堂。課程出了基本的話 劇創意寫作,表演技能,也嘗試將話 劇融入中英文科目做跨學科教育。科 目成績依照考試及節目表演評核。

學生重新愛上學習 冗長的文本,險怪的出題模式, 接二連三的測驗補課──公開試的陰 霾使學習如洪水猛獸般嚇人,位於沙 田的台山商會中學卻沒有因為公開試 的壓力而刪掉高中班別的戲劇課。該 校戲劇老師葉柏亨表示,學生需要 「自編自導自演」,由創作劇本、公 開演出、設計舞台、到打燈和製作服 裝道具,均由他們一手包辦,令他們 深深體會團體精神,進而變得更有自 信,擅於表達,增強了口語能力。「學 校希望學生能均衡學習,發展所能, 我們的學生亦情願於課後另行補課也 不願失去學習戲劇的機會。」 匯知中學畢業生劉曉樺目前於 「團劇團」擔任舞台劇演員。有讀寫 障礙的她坦認從小對文字就沒有太大 的感覺,經常會把中文詞語倒轉寫, 「我不懂用文字表現自己的想法,明 明想寫油麻地,卻會寫錯為油地麻, 上課時更常常聽了半天也搞不清老 師在說什麼。」直至中一那年,她參 加戲劇學會,一切方才變得不一樣, 「它令我學會如何表現自我,雖然一 開始我並不知道戲劇是什麼,參加學 會只是圖個好玩,但學校的戲劇課培 養了我對戲劇的興趣,自那時起,我 開始一個人去文化中心看舞台劇。」

對於母校的戲劇教育,她笑說自 己就是活生生的成功例子。「我終於 不用拘泥於教科書中的一字一句,因 為知識已化成了誇張的形體表演,活 現紙上。」她笑說,這樣的學習讓身 體有了記憶, 把易忘、艱澀、抽象 的學問變成了具體清楚的內容,「從 戲劇教育中,我終於嚐到了學習的樂 趣。」

「戲假情真」 「戲劇是一個可以將人的身與心 連接的媒介,它不單單是一個表演一 個劇情,人們往往從中反思自己,了 解社會,親歷其境。」陳玉蘭舉例, 學生能通過扮演一個洗碗的老人而了 解社會基層人士的生活寫照。「曾經 有一個和父母關係不好,每天只顧追 星的厭學女生,參與了學校戲劇工作 坊後,成為了一個關心社會,熱愛 生活的人」陳指,這次的經歷令她十 分動容,而且課程結束後,女生告訴 她,是戲劇將死知識變成了活知識。 台山商會中學今年亦上演了一 套有關孩子命運與家庭反思的舞台 劇。故事圍繞多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 子,他們互相羨慕對方,但因為一場 劫案,終於意識到「家家有本難念的 經」,並開始珍惜自身擁有的幸福, 使人重新思考「家」的意義。「班中 有位男生平日沉默寡言,很少提及家 事,在這一次演出,他卻拒絕演出, 再三追問下才得知拒演原因是不認同 該角色的家庭,覺得劇本全是『虛假 的美好』,於是習慣沉默的他向我訴

說了他平時不輕易透露的想法。」 該劇的指導老師葉柏亨笑言,這 場「拒演風波」令他深刻地明白戲劇 是假的,但人是真的。老師和學生的 距離因為戲劇課不再是黑板與學生桌 之間既近且遠的鴻溝,而是足以依傍 的──以心連心。

教局欠指引 強制常規化有利弊 雖然戲劇教育的成效令不少學校 趨之若鷔,但至今教育局仍沒有一套 完備的戲劇課程,話劇課程質素可謂 參差不齊。張志文希望政府可以盡早 推出新的課程指引而非單單只有實例 做參考。「沒有教育局的支援,我們 只能通過校內評估和其他學校定期交 流,並鼓勵戲劇老師持續進修從而保 證課程質素。」另外,陳玉蘭亦認 為,戲劇科不像中、英科有清晰的課 程指引,所以被許多學校看成是邊緣 課程,而有所卻步。 而談到強制性的戲劇課常規化, 專家和老師認為有利有弊。「一切的 興趣套上強制化的規條就會失色不 少。」陳玉蘭同時擔心,一旦政府加 插硬生生的課制管制將會破壞原有戲 劇課的趣味與彈性化的教學。而葉柏 亨認同這個說法,但另一方面認為如 教育局有意讓戲劇教育常規化,或會 增加投放在戲劇教育的資金,令學校 於財政上更為鬆動。而校長張志文亦 表示,若當局將戲劇科常規化等同肯 定戲劇教育的作用,可增加戲劇教育 的認可性。

▲畢業後,劉曉樺仍朝著舞台劇之路走去,全因戲劇能「真正表現自我」。(相片為由受訪者提供)

p.31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