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建築50選(上)

Page 1

日治時期台灣建築50選

組員:黃任寬、沈品維、何丞翔

北部

總統府

種類 政府機構

建築介紹

現今的總督府廳舍建於1912年至1919年,主要建築師為森山

松之助與長野宇平治。正面寬約140公尺、側面寬約85

公尺,中

央塔高60公尺,總佔地為2,100坪,建築物的中央塔、角塔、衛 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節奏和粗面砌築基座與柱式主出

入口,整棟建築物中充滿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被視為臺 灣日治時期的代表性建築。

作為日治時期的行政機關所在地,該建築呈現著受到歐洲歷

史主義下影響的新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具有強烈歐洲十九世紀 歷史主義與功能的影響。整座建築由四條長形長翼圍繞,呈現 封閉式的矩形結構體,其中央貫穿主軸中翼,將矩形建築圍成 兩個中庭,正面主樓中央則設立一座高達67公尺的樓塔,成為 當時臺灣地區最高且顯著的建築物之一。

建築細節

總督府廳舍作為行政機關,同時代表殖民統治者的權威,建築

師因而融合西方建築的現代化與高效率概念,並借用東方建築 空間佈置上的中軸理念,旨在凸顯殖民統治者的權威形象。 在 建築的中央縱軸線上,穹窿構造是建築的重要元素。儘管總督 府的安利不如其他歐洲穹窿高大,且隱藏在正面樓塔之後,從 整棟建築外表看並不非常顯眼,但卻是放在整座建築的中心位 置。穹窿下敞廳是整座建築最華麗氣派的部位,符合東方尊卑

倫理觀念,越在中央越顯建築體地位尊貴。由於曲錐穹窿位於 高塔與四翼之後,因此也有東方宮殿隱密、幽靜深遠與深不可 測的肅穆。此外,長野宇平治開創了倒「日」字形平面結構的先 例,此設計在亞洲是首次使用。因而再透過森山松之助的修正 下,總督府同時具備地方政府與帝王宮殿的雙重性格與特徵。 雖經整修,總統府建築仍保持莊嚴和簡潔的設計。當前的總督 府建築分為五層樓,主體平面呈現倒「日」字型。府中有南、北 兩個庭園,南、北苑各以國徽及梅花作設計。 總督府新廳舍位 於台北府城的中心點,與東方建築的中心軸線思想相符,同時 也是政治權力的中心。然而,建築本身的設計採用東西橫軸向 ,打破了傳統的坐南朝北的縱軸線佈局和風水觀念。這符合當 時日治政府提倡的向東、面向陽光、明亮、採光佳、衛生、空氣 流通等現代化原則。

種類 交通建設 建築介紹

此地原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香菸廠。香菸廠遷走後,土地被 承德路分割,承德路西側轉交臺灣省公路局使用。公路局將 台北橋站遷至承德路西側,改名臺北北站;承德路東側轉交

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使用。建成國中遷走後,承德路東側 改建台北轉運站。

台北北站

原臺灣土木建築協會

種類 辦公廳設

建築介紹

原臺灣土木建築協會位於

臺北市中正區,為台灣日治 時期的土木營造同業協會

的會址。此建築於 1945年的 臺北大空襲中受到損毀,在

修繕後繼續使用,自 1978年

由臺灣區綜合營造業同業

公會取得產權並使用至今,

為臺北市舊城區少數歷經

美軍空襲後留存至今之建

築。建物入口門廳之樓梯間

挑空,1、2樓南向室內天花

板挑高,立面以大面開窗採 光,整體設計風格具聚會所

之特色。

師大附中 西樓

種類 學校

建築介紹

西樓是至今師大附中校 內僅存的日治時期建築,並已被列為文 化局準文化資產。西樓是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最初 L型校 舍的西側短邊部分,長邊則為 1980年拆除的舊南樓。西樓設有 數間教室以及在其興建時非常新潮的圓形沖水式廁所,今日已 改建為傳承歷史的空間,並規劃作為校史館與博物館。

臺灣大學舊圖書館

種類 學校

建築介紹

1930年完成舊總圖書館前棟中央舊棟,為樓高二層之建築,做

為辦公室使用。本階段完成的建築原名為「圖書館事務室」。

1931年完成舊總圖書館後棟中央舊棟,係分別作為書庫 (下層)

及閱覽室(上層)用途之二層樓建築,同時並完成中央及左右穿

廊。 1956年舊總圖書館後棟中央書庫兩側書庫增建後,原為山 牆的立面已成為室 內的牆面,戶外露台亦成為室內空間。 1973

年舊總圖書館前棟東側建築完成增建工程。 1982年完成舊總

圖書館前棟西側增建工程,至此圖書館建築群大抵完成,成為 今日的景觀。 舊圖書館落成於1930年元月,建築主體為承重牆 結構,整個外觀及 內部仍使用連續的拱圈及裝飾圖樣,透露著

莊嚴典雅的學術氣息。二樓的 閱覽室(現為校史館)為全棟精華 所在;挑高的屋頂形成舒朗的室 內空間,成列的落地長拱窗引 進大量柔和的光線。

大龍國民小學

種類 學校

建築介紹

大龍國小前身為1896年創立的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 屬學校,是臺北市歷史最久的國小之一。校門後方之校舍為 1933年所建,其原為兩層樓之建築,在 1968年增建為三層樓, 仍保留原有的拱廊、洗石子樓梯,在 2006年被登錄為臺北市歷

史建築。

西本願寺輪番所

種類 寺廟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

梁實秋故居

種類 宅第

建築介紹

1932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取得該處的土地所有權。富田 義介於1935年自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退休,其退官申請 書中所附「診斷證明」之寄留地為「臺北市古亭町204番地第四

號」,依此可知是時此番地上應已興建有住所,即今日梁實秋故 居之建築。

1945年(民國34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建築由臺灣省公產 管理處奉准接管。此後,建築成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宿舍。

梁實秋於1948年遷往臺灣後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任教,期間 曾收到國立臺灣大學的教職邀請。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為挽留 梁便也決定為其安排宿舍,梁實秋因此遷入此建築。

齊東街日式宿舍

種類 宅第

建築介紹

齊東街日式宿舍,是全臺北歷史建築保存最完整之街區,也是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批採「面狀保存」的日式宿舍群。齊東街 舊稱為「三板橋街」,在清領時期,齊東街主要肩負城 內至臺灣 北端基隆運送米糧物資之「米道」,至今在實存空間上留有不同 於臺北市棋盤格道路系統之斜曲巷弄,在歷史空間意義上十分 特殊。日治時期約 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本區興起大量日式宿

舍群落建築供作官員使用,在舊有街道上更為此區添加外來建 築形式(日式宿舍)的異國風貌與情調。二戰後該日式宿舍區由

臺灣銀行接收,轉作銀行長官居所

台北市延平南路45號

種類 宅第 約1940年興建

錦町日式宿舍群

種類 宅第

建築介紹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廣義指台灣日治時代建於台北市錦町的 中等階級官舍,建築年份在 1920至1930年代。戰後,此區宿舍

大部分由林務局接收,仍作為宿舍使用。錦町至今仍保留許多 日式宿舍,其中有 2項台北市定古蹟,和 7項歷史建築。

幸町職務官舍群

種類 宅第

建築介紹

幸町職務官舍群,是日治時期建於台北市幸町的官舍群,建築 年代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此區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

級職務官舍的分佈區南端為總督府重要職務官舍,戰後作為

政府中央官員宿舍,至今仍保存許多日式宿舍。戰後,部分官

舍在都市發展下,逐步拆除改建或轉為道路用地。

張協成石廠

種類 宅第

建築介紹

建築位於大稻埕北段,鄰近淡水河域碼頭。 鄰近的280巷舊稱 「打石仔巷」,昔日是凹凸不平的碎石路,因位於張協成石廠旁 得名。在打石行業興盛時期, 280巷排滿石材及石製品直至現 今環河北路,商品主要以花崗石材質的騎樓梁、騎樓柱礎、騎 樓柱頭、窗楣梁、窗台板、門楣梁、門檻、門臼等建築構材,也

有浴盆、龍柱、石碑。 店宅建築採磚造結構,以洗石子飾外觀 ,依舊保留「張協成石廠」字號。簷口下方用浮雕裝飾。騎樓立 面為木製門板及窗框,置鐵鑄欄杆。門窗比起其他建築物寬大

,可增加通風性,減少刻石累積的石粉,也讓石材進出方便。

建築後方設置有竹節式落水管,與大稻埕千秋街屋形式相同。

其存在代表了台灣打石業區域分布與需求盛衰。

波麗路餐廳

種類 餐廳 建築介紹

波麗路餐廳為台灣現今

僅存最具歷史的西餐廳

,成立於1934年(昭和9

年),名稱源自法國作曲

家拉威爾的一首圓舞曲

『BOLERO』(1928年完

成),漢譯「波麗路」,臺

語發音bo-lé-loh。波麗路

餐廳創辦人廖水來,曾

在日本人所開設的維特

西餐廳學習。1934年,廖

水來受友人鼓勵創立波

麗路餐廳本店,位於民

生西路314號。

台北酒廠

種類 產業建設

建築介紹

台北酒廠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4年,原為「日本芳釀株式會社 台北酒造場」;1922年,由台灣總督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收買 ,改稱為「台灣總督府 專賣局台北酒工場」,;1945年,第二次

世界大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 工廠」;1949年,因台灣省專賣局改制為「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 」

,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於 1987年移至桃 園縣龜山鄉(今桃園市龜山區)新廠,舊廠現作為華山 1914文 化創意產業園區使用。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種類 產業建設

建築介紹

此建築設計為四柱三間連續拱間,寄棟式屋頂,主樑木桁架 跨距深遠,建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設山牆。一樓外觀三道拱圈 構成,二樓外觀有三座垂直長條窗。倉庫於 1914年興建完成

後,即交由與三井財團關係密切的廣通運輸社經營, 1935年

以日幣1,005圓整修後,交給日東商船組經營。

一號糧倉

種類 產業建設

建築介紹

位於松山區八德路二段 346巷3弄2號的一號糧倉建於 1944年,占地約700平方 公尺。當時日本政府為防範 台北橋遭轟炸,使台北斷炊,便選在 市中心興建儲 存由南臺灣供應米糧的戰備糧倉。

一號糧倉是標準統制倉類型建物,其特色為檜木桁架,牆壁為多層牆體,有防 濕、隔熱、通風等效果。窗 戶都加封鐵網,可防人丟火苗。

中部

日治時期警察宿舍

種類 宅第 本宿舍群落成於日治昭和9年(1934) 原作為臺中州警務部之官舍 戰後(1945~)改作為臺中市警察局之眷屬 宿舍

特徵觀察

本案共包括6棟建物,除樂群街48號為獨棟之一戶建高等官官舍,其餘皆 為雙併二戶建之判任官官舍。構造上均為瓦頂,木造屋身,編竹夾泥牆壁 體外飾雨淋板。其中樂群街48號之高等官舍,入口處採用「切妻破風」,成 為視覺的焦點。

全區六棟主要有起居的和室空間,鋪設榻榻米,對內以襖子門提升隱私,

對外則以障子門或玻璃窗提供採光。連通空間鋪設木地板,廚房為水泥粉 光,衛浴空間鋪設磁磚。其中特別48號,因等級較高,故有洋式構造之應 接室作為接待空間。 世界遺產

對照 日光神殿和廟宇

兩者分別是日本不同 時期的重要建築產物

種類 宅第 芳苑洪家古厝為傳統三合院建築,有院埕 及院門 據相關資料建於1928年,目前整體格局尚 稱完整 所在聚落之街道巷弄延續日治時期紋理, 兼具農業及教學空間
芳苑洪家古厝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芳苑洪家古厝為傳統三合院建築,有院 埕及院門,據相關資料建於1928年,目前整體格局尚稱完整。兼具農業與 地方私塾讀書處所。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正身木構、小木、彩繪等具有工藝水準之建 造。鐵筋支撐的窗櫺,以及磚木合構的屋架,有鹿港郭新林的彩繪作品。

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正身為七開間,極具特色。所在聚落之街道

巷弄延續日治時期紋理,兼具農業及教學空間。前有曬穀場及傳統穀倉。

兩者皆能充分展現當 地的風俗名情,並且 建造物皆具有相當高 水平的工藝標準。

特徵觀察
世界遺產對照 大足石刻

員林萬年里劉宅

種類 宅第

員林萬年里劉宅創建於日治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為原居住於浮圳 劉家分家而遷居於此的劉允所創建,第一代劉允為撫養自附近的柳家 ,故此族系有「劉皮柳骨」之稱謂,傳至目前僅有四代族人居住於此

劉宅為壹兩落厝傳統閩南漢式「ㄇ」字三合院,前後兩落房子興建的時 間相差大約2-30年,落三合院是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興建而成的, 建築形式及細部作法以重視機能與實用為主,造型則趨於簡化,無過

多的裝飾,正身及左右護龍之磚砌及洗石子工法細緻,在建築工藝及 型制皆日治時代中期營造技術工藝保存價值,而後落便是在民國4-50 年代(1960)左右蓋成的

員林萬年里劉宅於民國111年(西元2022年)4月26日,指定登錄公告

劉宅為傳統帶軒三合院建築,三進二院埕,左右並各有二隴護龍,右最外 層護龍原為豬舍。外埕前為一半月池,原幅員廣大,格局完整。現則有道路 及磚牆院門分隔外埕,牆外之外埕已為菜園,半月池一半已被填平。磚牆 圍繞整座合院,院門處左右各四分之一圓弧牆內凹,並立二磚造門柱。員

林鎮建築早期以八卦山為後背山,故建物皆喜愛座東北西南,劉宅即座北 北東朝南南西。

劉宅另一特色為「彩磁」之運用。彩磁在當時多自島外進口,價格較為昂貴 ,非經濟富裕者無法負擔,故當時建築上彩磁的使用,常成為屋主社會,經 濟地位的表徵。

世界遺產對照 明清皇家陵寢

兩者之建造工法及材 料的使用都非常具有 保存價值

兩者在建築風格上皆

有將兩個不同的特徵 融為一體

特徵觀察

后里馬場

種類 文化景觀

后里馬場在日治時代是臺灣總督府的產馬牧場,二次戰後曾改隸於臺中縣農會 及軍管下

在民國41 年成為國防部聯勤種馬牧場,主要作為種馬繁殖及國防騎兵訓練之用

民國86 年由原臺中縣政府委託后里鄉公所代管,轉型朝觀光休閒遊憩發展

民國99 年臺中縣市合併後則由臺中市政 府觀光旅遊局代管

特徵觀察

后里馬場早在日治時期已興建,後由國軍接管,成為騎兵訓練之大本營, 在本省屬亞熱帶地區難得之種馬繁殖地。

臺灣目前僅存的日治時期的重要馬場之一,場內植栽、地景及原有的馬 廄、宿舍、辦公室等保存良好,具時代與社會意義,並具有罕見性。

經百年來之發展,本區植栽、地景已有良好之景況,原有的馬廄、宿舍、辦 公室等建築狀況尚佳,具有獨特及不可替代性。

世界遺產對照 沙哇倫多的翁比林煤礦遺 產 兩者皆由殖民政 府所建造,且兩 者在當時皆具有 極其重要的用途

覆鼎金考古遺址

種類 縣(市)定考古遺址

覆鼎金是當時埔社殘留的土地,根據清道光三年(西元1824年)北路理番同知

鄧傳安到水沙連內山視察所寫的「水沙連紀程」,說明他到達埔里社的時候居 住的地點就是覆鼎金山下的番寮,也就是埔社當時聚落的所在地

本考古遺址可見繩紋陶文化層,且亦具有大馬璘文化層、歷史時期埔社的 文化層屬於多文化層遺址。

本考古遺址具研究原史時期埔社人群居住地之學術價 值。

出土保存完整的喇叭型玉環,為東、西交通及交換體系之證明。

本考古遺址早期及日治時間開發為公墓區,有一定之干擾影響,不過由考 古試掘所見仍可見史前文化層堆積,大部分區域保存狀況仍相當好。

本遺址文化層除具有大馬璘文化與繩紋陶文化 內涵外,亦發現少量屬於與 東部區域交換或交易之玉器、玉料,另亦可見玉器處理之切鋸刀,得以做 為遺址交換體系形成過程研究之參考,在歷史時期相關事件以及原住民族 埔社的存在位址。

為南投縣增添一處可以完整保存的代表性考古遺址。

世界遺產對照 日本北部的繩紋遺址群

兩者皆保存了該地區相

當重要的文物,並且也能 幫助後人更了解當時人

民的生活

特徵觀察

原員林街消費市場

種類 市場

日治時期的燕霧下堡員林街於明治 35年(西元1902年)11月25日設員林

市場,後在明治43年(西元1910年) 10月因市場建物老舊而開始就舊址 擴充改建,由玉田氏包辦重建工程, 翌年完成

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日人又公佈 「消費市場使用條例」,實施市場營業 許可制,由各地之街庄長管轄並設立 市場管理員

昭和10年(西元1935年)起開始進行

改築計畫,興建本館及北側外圍店鋪 戰後,人們將過去的員林街消費市場 稱為第一市場(一市仔)

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又擴建側(今

中正路)外圍店鋪,計有店舖28間,攤 位195位。隨著第一市場的擴建,遂

將原本的紅磚市場建物因此被覆蓋 在裡面

特徵觀察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見證日治時期員林街市街改正之歷史背 景,整體平面呈對稱配置之「回」字形。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正立面為仿西洋歷史型式作法,造型元素包

括砌築精緻之清水磚、洗石子以及十三溝面磚,材料及工法充分表現日治 時期之建築工藝。

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配合空間及通風、採光環境機能需求,採偶 柱式大跨度木屋架;原構法仍完整保存,為現存員林市日治時期大型公共 建築物,全臺類似之日治時期市場建築已不多。

兩者所保存下來的建 設皆能充分展示對於 當時人們的重要性 兩者的建設皆具備相 當獨特的工法

世界遺產對照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明治糖廠南原林站

種類 車站

大正8年(西元1919年)明治糖廠(今之溪湖糖廠)成立,並成立糖廠小火 車南員林站,員林為鐵路轉運站,將明治糖廠所生產的糖、糖蜜等銷往各

地 臺糖溪湖糖廠鐵路自民國48年(西元1959年)1月起兼營載客服務

民國64年(西元1975年)7月停駛,每年運載人數約為十餘萬人次

糖廠鐵路停駛後,本案的糖鐵南員林站及糖鐵軌道設備已荒廢多時

特徵觀察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為日治時期明治糖場南員林站所在,與 縱貫鐵路之軌道相連,有車站本體、值班人員宿舍與三鐵共構軌道、轉轍 器,原構法及原材料仍在,值得登錄保存。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為日治時期所留存之糖業鐵路線的車站之一 ,為日式木構平房,牆體、軸組、火打樑、雨淋板等構造元素仍保留。

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建物為糖鐵值班人員辦事場所,並附有宿

舍以利值班人員,為少見的鐵路建築類型,見證歷史。

出礦坑13號宿舍

種類 產業

日治後期,相關油井皆多在南寮地區開發, 故在南寮招募更多的員工與臨時人員,因此 興建員工宿舍

戰後,「出磺坑」中油公司接收營運,於民國 三十九年(1950年)行政區劃時改稱「出礦 村」

民國四十至五十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 ,南寮人口數量驟增,原日治時期興建的宿 舍持續利用外,更增建單身等職員宿舍

員工宿舍編號為13號的宿舍,於民國五十一 年(1962年)由臺灣中油公司原地重新建造,

作為南寮地區員工居住之用

「出磺坑13號宿舍」原興建規模為8戶連幢式

宿舍,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時,由於礦區

移轉員工銳減,拆除4戶現存3戶半及附屬之 公共澡堂

直到民國一百零八年(2019年)年底,僅餘一

戶為退休員工及後代居住,後來經過整理搬 遷後,現況為閒置狀態

特徵觀察

「出磺坑13號宿舍」現存三連幢之木構造宿舍,基礎磚砌,屋身、梁架、門 窗均為木構件,各棟有獨立出入口。整體外貌及內部隔間,均為日治時期

機關宿舍建築形式,雖有部分空間增改建,整體空間樣式仍維持日治時期 之風格。 距離三連幢約50公尺處,保有一幢男女分開可共浴的澡堂,早期

以自產天然氣加溫熱水,24小時開放,公共澡堂為日治時期的生活習俗, 保存至今頗為特殊。

「出磺坑13號宿舍」內部隔間,均為日治時期機關宿舍建築形式。

世界遺產對照 澳大利亞監獄遺址

兩者皆是殖文 文化下的建築 物,且在當時皆 具有相當重要 的作用

和美阮式修義堂

種類 宅第

和美阮氏修義堂,地址為彰化縣和美鎮東坡路76巷6號,位於阮氏宗祠的 東側,為阮家第八世阮建業所建,當時正廳為阮氏五房公廳;由堂內壁堵彩 繪題宇為壬戌年,以此推測宅邸落成年代約為日大正11年(西元1922年) 左右,彩繪匠師落款署名「磺溪漁人」、「羅懷鈺」及「葉振成」等人。根據居 住於宅邸內阮氏族人表示,阮建業為和美當地主要地主之一,日治時期曾 經擔任縣東保區區長,阮建業的孫子為前彰化縣長阮剛猛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修義堂為和美嘉犁庄之重要家族,與和美 文教發展關係密切。建築之木雕、彩瓷、彩繪藝術水準甚高。 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為傳統建築斗子砌磚木合構,大正11年 (西元1922年)當時重要彩繪大師葉振成之作品,書法為羅君藍之作品,表 現當代重要營造技術。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為家族凝聚之傳統合院建築,正身為兩層樓,前有 軒亭特別抬高。右外護龍之登雲館,書塾教育之所在,型制少見。 修義堂阮宅為三合院格局,左右各有兩隴護龍,内埕主入口處設有一單間 院門,外埕處設有外圍牆。外埕圍牆為清水紅磚牆,由左右第二隴護龍山 牆延伸,主入口由兩根短柱所圍塑,位於外埕左側;內埕主入口院門為單間 硬山馬背,筒板瓦作屋頂,院門入口居中開雙扇藍木板門,門額懸掛「民慶 得人」匾,院門主入口門檻為一花崗岩,延伸至左右前清水紅磚牆牆腳,表 面為龍形及萬字文仿櫃檯腳形式淺浮雕;內埕入口圍牆由左右護龍延伸至

院門,圍牆為清水紅磚砌,左右各開有一方形窗口,内嵌灰泥直櫺欄杆。內 外院埕地坪為紅色尺磚人丁字型拼貼。

特徵觀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